家电论坛

京东旗舰店
 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诚实的鱼

应蓝翎要求,说说我在美国的白电见闻

[复制链接]

140

主题

6366

帖子

104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3-4-30
发表于 2011-4-23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中国公司上班,很好!
2011年02月28日 04:51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email=]转发[/email]




欧内斯特·艾夫斯。
本报记者 裴广江摄

布瑟亚玲(右二)与中国公司同事在一起。
本报记者 暨佩娟提供

铃木敬行。
本报记者 于青摄

雷耶斯(左二)与公司同事庆祝圣诞节。
本报记者 张金江提供

拉乌尚。
本报记者 陈志新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快速发展,“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企业纷纷到海外投资设厂,实施“本土化”战略,积极与当地人融合在一起,和他们休戚与共,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越来越多的贡献,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招聘本土员工有增无减,“在中国公司上班”成为当地就业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起成长
本报驻南非记者 裴广江
“我很幸运能与中国公司一起成长。”中国中钢南非铬业有限公司市场经理欧内斯特·艾夫斯说。从1999年开始,他已经为中钢集团工作了将近12年。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桑顿地区的中央商务区,中钢集团驻非洲代表处的大楼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它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近年来大规模进入南非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在这座醒目的办公楼内,艾夫斯是为数不多的当地高层管理人员之一。
“现在的潮流是不要在一个公司待太久,但在中国公司里完全不一样,中国公司吸引了我与它一起成长”,艾夫斯说,十几年前,公司只有一个冶炼炉,年产量只有5万吨,现在公司年产量有近40万吨,“这是不同寻常的成就”。他与公司一起度过了市场需求旺盛和低迷的时期,而现在已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又看到了新的曙光。
说起当初为何选择中钢,艾夫斯说,他对亚洲文化很感兴趣,并且想进一步了解中国人如何做生意以及中国企业文化,因此当中钢招聘时他决定尝试一下。“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他说,中钢为他提供了富有竞争力的工资,而且其他补贴等待遇都不错,这让他能够如愿地照顾好有5个孩子的大家庭。此外,工作满意度高也是他在中钢从基层干起,并且能够成为高管的原因之一。他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很多人开始认识到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聪明的商人都会愿意与中国企业做生意,他为能与中国市场打交道而感到高兴。
“在中国公司工作改变了我的生活。”艾夫斯说,这份工作使他有机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并且有机会在全世界很多地方旅行。“如果不是中国公司,也许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他表示,中国公司的到来已使他这样的南非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完全可以想象中国公司也给非洲农村地区的人们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他说,中钢在南非北部的林波波省雇用了很多当地人,并提供了安全的、令人满意的工作环境,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双赢的结果。
在中钢的工作,使艾夫斯同中国格外亲熟。他和他家人现在都能使用筷子,他的孩子对亚洲文化兴趣浓厚。他还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人的工作热情。他说,中国存在激烈竞争,因此中国人做事尽职尽责,无论什么事情都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中钢非洲代表处总代表张素伟说,该公司在非洲有约7000名正式员工,但只有不到20名中国人,雇用当地人对公司的发展很有益处。他说,艾夫斯这样的当地人熟悉南非工作环境,在工作中有很大的优势。在艾夫斯的带领下,公司销售量不断增加,仅去年的销售量就比2009年增加了两倍。
氛围融洽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陈志新
正是午饭时间。48岁的拉乌尚女士一边匆匆地推开会议室的门,一边对记者连连致歉:“实在对不起,这些日子正在准备办事处的年度财务报表。你看,连饭都没来得及吃。”拉乌尚是哈萨克斯坦一家中资企业的员工,根据哈方法律规定,各个企业必须在每年3月底之前,向当地税务机关提交财务报表。
拉乌尚出生于哈萨克斯坦南方的奇姆肯特市,1988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后更名为圣彼得堡大学),已经在阿拉木图生活了22年。3年多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立中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准备开始修建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哈萨克斯坦办事处在当地公开招聘员工,拉乌尚当即递交了自己的简历。凭借丰富的工作经历以及沉稳的性格,拉乌尚如愿以偿当上了办事处会计。谈起自己的工作,拉乌尚说,保障办事处财务文件以及财务行为符合哈相关法律规定是其主要任务。她说,“守法运营”是办事处每名工作人员牢记于心的准则。
拉乌尚曾在俄罗斯和土耳其驻哈企业工作过。对于在中国企业工作的感受,她说,第一次在中国企业工作,刚开始时还有些担心,害怕自己不能适应。但通过接触,她发现中国人勤劳善良、虚心好学,中方领导以及中方工作人员对哈方员工非常友好,大家在工作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能够在这样的国际化大公司工作十分骄傲,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中工作非常愉快”!拉乌尚认为,中国在哈企业不仅为哈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拉乌尚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正在中哈合资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实习,而她的儿子则被送到中国重庆市学习中文。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哈睦邻关系的日益密切,使学习中文在哈成为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她说:“正因为我对中国企业的了解,所以我希望他们也能在中资企业工作。相信,这将对他们的未来非常有益!”
拉乌尚说,我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它不仅给我带来一份不错的收入,更主要的是我们所从事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是惠及子孙后代的极其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中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哈萨克斯坦办事处人力资源部经理信红对记者说,包括拉乌尚在内的哈方员工工作非常积极努力,有时为了尽快完成本职工作,主动加班加点。她还介绍,目前办事处主要人员基本实现当地化。中方与每名哈方员工都签订有正规的劳动用工合同。在劳动管理、考核机制等方面,中方严格遵照哈劳动法,并尊重当地习俗。信红说:“在我们企业内,中哈两国员工都是一家人。”
机会均等
本报驻泰国记者 暨佩娟
30多岁的布瑟亚玲出生在泰国芭提雅附近的罗勇府,在华为技术(泰国)有限公司工作了3年,目前任部门经理。一见面,她就兴奋地告诉记者:“我清楚地记得我是在2008年1月8日来华为工作的。我当时就确信,到中国企业工作这个选择一定不会错。以前泰国人都以能进欧洲、美国的企业为荣,现在我选择了中国企业,成了中国企业的一员,我感到非常幸运和骄傲。我的姐妹们一听说我在华为工作,都十分惊羡。”
谈到中国企业和其他外企的不同,布瑟亚玲说:“中国企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家工作都非常努力,为实现公司的目标和承诺,努力投入自己100%的精力和热情。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很优秀,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认真学习。”她说,中国员工的性格坦率直接,工作上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当面交换看法,她和中国员工的沟通因此非常顺畅。
布瑟亚玲介绍说,华为技术(泰国)有限公司一共有员工400多人,其中有300多位泰国当地员工。华为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推行本土化,泰国员工在职位晋升上和中国员工享有的机会平等。泰国人在中资企业可以达到很高的级别,经理、技术部主任等中层领导岗位上的泰国员工很多,高层也有一些。在日常工作中,不同级别员工之间的等级差别并不太明显,有不同意见随时可以直接反馈给更高级别的经理。
“公司经常会根据整体业绩情况奖励员工,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只要达到了预定目标就可以得到奖赏。大家一起用餐、爬山、打球、游泳,每年公司还会组织一次年终宴会,记得去年宴会上有一个节目是中国功夫和泰拳的联合表演,表演中国功夫的演员一半是泰国员工,一半是中国员工,体现了发愤图强、昂扬向上的积极精神。”经常负责组织公司聚会,并在聚会上表演歌舞节目的布瑟亚玲沉浸在美好回忆之中。
采访结束时,布瑟亚玲充满期待地说:“我去过中国的深圳和上海,那里生活节奏很快,充满活力。现在公司里很多同事都在学习中文,我也在了解中国历史,最近还在读一本非常有趣的中国小说,有机会一定要到北京看看。”
“触媒”作用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 青
10年前参与了STV—Japan的创业,如今铃木敬行是这家在日中国企业中资历最深的日本籍职员。
“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来中国企业工作?”记者问。
“首先是我与汉语有缘分,是中国文化吸引了我。上高中的时候,有‘汉文’课,课文大多是古典文学。朗读课文用‘汉文’的发音。老师从来不讲为什么这样读,只告诉我们1300年前日本人就是这样读。后来有一位懂汉语的老师告诉我们当时的汉语就是这样发音的。我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又觉得很有趣味。上大学的时候,我把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同班有个中国台湾出生的学生,也把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同学们都认为他选修这门课一定很轻松。学汉语先学拼音,没想到那个台湾出生的同学也没学过拼音。后来汉语拼音考试,竟然我的成绩比他好。这又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同时加深了我对汉语的亲近感。”
“在进入中国企业之前,你对中国企业有所了解吗?”
“15年前,我做过影视产品贸易。当时这个领域中国企业实力不强,几乎是这个市场的旁观者。如果产品卖给中国企业,价格太低又赚不到钱。如今已是今非昔比,近10年来中国企业的购买力令人刮目相看。如今在影视产品贸易领域,中国企业已经让同行不可小视。其次我了解中国企业,就是现在我所在的STV—Japan。公司筹办期间,准备申请报批文件就花费了近半年时间。日本政府相关部门能否批准,首先看申报企业的经济实力,其次看申报企业的经营成本。STV—Japan的老板是上海电视台,日本人认为其实力仅次于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内,制作成本比日本更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日本申报创办电视企业,能够顺利获得批准,这本身就说明申报企业具有实力。作为这个企业筹备和创立的亲历者之一,我感到自信和自豪。10年前我决定辞去日本企业的工作,成为中国企业的一员。”
“进入中国企业后如何适应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
“日本人也是因人而异。我属于比较适应中国企业文化的日本人,因为大学毕业后我就职的第一家企业是意大利公司,个人自由度比日本企业大。在日本企业,到了下班时间,如果上司没走,下级谁都不能走。其次是下班之后先去喝酒再回家,对我来说不适应。当然,在中国企业也有我不适应的地方,例如对活动日程的变更。日本企业的活动日程通常在活动举行一周前就会最终确定,而中国企业的活动日程有时在活动举行两小时前还变更。对中国企业文化不了解的日本人,往往对此不能理解。我长期在中国企业工作,比较了解中国人的习惯和文化,每次活动我都事先告知参加活动的日本人,届时日程可能略有调整。这样可以增进理解、减少怨言。作为对中日两国企业文化都有所了解的日本人,我把自己的作用称为‘触媒’。为中国企业融入日本社会,为日中两国人民增加了解和理解,我愿意更多地发挥‘触媒’作用。”
风雨同舟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 张金江
雷耶斯女士是中国恒天(墨西哥)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中等个子,大眼睛,一说话带着满脸的笑。她跟记者说起这家中国公司时如数家珍,赞不绝口。难怪,雷耶斯在这家公司的工龄几乎和公司成立的时间一样长。
雷耶斯告记者,恒天公司是1999年9月在墨西哥西北部的索诺拉州奥夫雷贡市注册成立的,投资近1亿美元,是一家棉纺织厂。中国投资的这家公司在当地称得上是最大的企业。当时大家对中国人都感到好奇,都为这么大的工厂和现代化的设备而赞叹。2001年5月28日公司开业那天,当时的墨西哥总统福克斯还亲自从首都赶来剪彩。雷耶斯当时就在开业典礼现场,她为能进入这么一家公司感到高兴。
当时同她一起进公司的有200多人,都是索诺拉州当地人。随着公司的发展,现在墨西哥员工已增加到了400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公司冲击很大,产品销量下滑,即使在这种困难情况下,公司也没有辞退过一名墨西哥员工。为了渡过难关,不让墨西哥员工失业,公司安排合同到期的部分中国员工回国,把位置留给当地人;按时给他们发工资,从来没有拖欠过,即使前两年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如此,这都让他们非常感动。
雷耶斯说,公司每年都对固定资产有新投入,年均投入约40万美元,2011年又投入近160万美元来改造老设备,提高棉纱产量和质量。以前公司产品大部分出口美国。前两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美国市场需求下滑,影响了公司向美国的出口。公司就开拓新的市场,2009年开始向中国出口棉纱,目前已出口产品总价值近1300万美元。这对拉动墨西哥的出口和促进墨中两国进出口贸易平衡非常有利。
雷耶斯介绍说,恒天公司在当地是个缴税大户,2001年到2010年缴税近650万美元,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约400万美元。公司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在当地非常受欢迎。
在雷耶斯看来,中国领导和员工都非常友善、热情、平易近人,因此大家相处很好。墨西哥新员工到公司后,都要参加培训,中国技术人员非常耐心地教他们技术和操作。
雷耶斯最后说:“我爱中国公司,我努力工作。你看,我在这里工作都快10年了,我还要干下去呢!2001年进入公司后,我一直负责员工招聘和管理工作。由于我工作干得好,升任了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2010年我还被评为优秀员工。为了奖励我,公司还邀请我去了中国。我到了北京、上海,玩得非常开心,其他员工都羡慕我,我也为自己骄傲。要不是进入这家中国公司,我哪能有这样的机会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快速发展,“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企业纷纷到海外投资设厂,实施“本土化”战略,积极与当地人融合在一起,和他们休戚与共,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越来越多的贡献,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招聘本土员工有增无减,“在中国公司上班”成为当地就业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起成长
本报驻南非记者 裴广江
“我很幸运能与中国公司一起成长。”中国中钢南非铬业有限公司市场经理欧内斯特·艾夫斯说。从1999年开始,他已经为中钢集团工作了将近12年。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桑顿地区的中央商务区,中钢集团驻非洲代表处的大楼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它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近年来大规模进入南非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在这座醒目的办公楼内,艾夫斯是为数不多的当地高层管理人员之一。
“现在的潮流是不要在一个公司待太久,但在中国公司里完全不一样,中国公司吸引了我与它一起成长”,艾夫斯说,十几年前,公司只有一个冶炼炉,年产量只有5万吨,现在公司年产量有近40万吨,“这是不同寻常的成就”。他与公司一起度过了市场需求旺盛和低迷的时期,而现在已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又看到了新的曙光。
说起当初为何选择中钢,艾夫斯说,他对亚洲文化很感兴趣,并且想进一步了解中国人如何做生意以及中国企业文化,因此当中钢招聘时他决定尝试一下。“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他说,中钢为他提供了富有竞争力的工资,而且其他补贴等待遇都不错,这让他能够如愿地照顾好有5个孩子的大家庭。此外,工作满意度高也是他在中钢从基层干起,并且能够成为高管的原因之一。他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很多人开始认识到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聪明的商人都会愿意与中国企业做生意,他为能与中国市场打交道而感到高兴。
“在中国公司工作改变了我的生活。”艾夫斯说,这份工作使他有机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并且有机会在全世界很多地方旅行。“如果不是中国公司,也许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他表示,中国公司的到来已使他这样的南非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完全可以想象中国公司也给非洲农村地区的人们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他说,中钢在南非北部的林波波省雇用了很多当地人,并提供了安全的、令人满意的工作环境,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双赢的结果。
在中钢的工作,使艾夫斯同中国格外亲熟。他和他家人现在都能使用筷子,他的孩子对亚洲文化兴趣浓厚。他还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人的工作热情。他说,中国存在激烈竞争,因此中国人做事尽职尽责,无论什么事情都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中钢非洲代表处总代表张素伟说,该公司在非洲有约7000名正式员工,但只有不到20名中国人,雇用当地人对公司的发展很有益处。他说,艾夫斯这样的当地人熟悉南非工作环境,在工作中有很大的优势。在艾夫斯的带领下,公司销售量不断增加,仅去年的销售量就比2009年增加了两倍。
氛围融洽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陈志新
正是午饭时间。48岁的拉乌尚女士一边匆匆地推开会议室的门,一边对记者连连致歉:“实在对不起,这些日子正在准备办事处的年度财务报表。你看,连饭都没来得及吃。”拉乌尚是哈萨克斯坦一家中资企业的员工,根据哈方法律规定,各个企业必须在每年3月底之前,向当地税务机关提交财务报表。
拉乌尚出生于哈萨克斯坦南方的奇姆肯特市,1988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后更名为圣彼得堡大学),已经在阿拉木图生活了22年。3年多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立中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准备开始修建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哈萨克斯坦办事处在当地公开招聘员工,拉乌尚当即递交了自己的简历。凭借丰富的工作经历以及沉稳的性格,拉乌尚如愿以偿当上了办事处会计。谈起自己的工作,拉乌尚说,保障办事处财务文件以及财务行为符合哈相关法律规定是其主要任务。她说,“守法运营”是办事处每名工作人员牢记于心的准则。
拉乌尚曾在俄罗斯和土耳其驻哈企业工作过。对于在中国企业工作的感受,她说,第一次在中国企业工作,刚开始时还有些担心,害怕自己不能适应。但通过接触,她发现中国人勤劳善良、虚心好学,中方领导以及中方工作人员对哈方员工非常友好,大家在工作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能够在这样的国际化大公司工作十分骄傲,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中工作非常愉快”!拉乌尚认为,中国在哈企业不仅为哈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拉乌尚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正在中哈合资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实习,而她的儿子则被送到中国重庆市学习中文。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哈睦邻关系的日益密切,使学习中文在哈成为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她说:“正因为我对中国企业的了解,所以我希望他们也能在中资企业工作。相信,这将对他们的未来非常有益!”
拉乌尚说,我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它不仅给我带来一份不错的收入,更主要的是我们所从事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是惠及子孙后代的极其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中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哈萨克斯坦办事处人力资源部经理信红对记者说,包括拉乌尚在内的哈方员工工作非常积极努力,有时为了尽快完成本职工作,主动加班加点。她还介绍,目前办事处主要人员基本实现当地化。中方与每名哈方员工都签订有正规的劳动用工合同。在劳动管理、考核机制等方面,中方严格遵照哈劳动法,并尊重当地习俗。信红说:“在我们企业内,中哈两国员工都是一家人。”
机会均等
本报驻泰国记者 暨佩娟
30多岁的布瑟亚玲出生在泰国芭提雅附近的罗勇府,在华为技术(泰国)有限公司工作了3年,目前任部门经理。一见面,她就兴奋地告诉记者:“我清楚地记得我是在2008年1月8日来华为工作的。我当时就确信,到中国企业工作这个选择一定不会错。以前泰国人都以能进欧洲、美国的企业为荣,现在我选择了中国企业,成了中国企业的一员,我感到非常幸运和骄傲。我的姐妹们一听说我在华为工作,都十分惊羡。”
谈到中国企业和其他外企的不同,布瑟亚玲说:“中国企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家工作都非常努力,为实现公司的目标和承诺,努力投入自己100%的精力和热情。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很优秀,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认真学习。”她说,中国员工的性格坦率直接,工作上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当面交换看法,她和中国员工的沟通因此非常顺畅。
布瑟亚玲介绍说,华为技术(泰国)有限公司一共有员工400多人,其中有300多位泰国当地员工。华为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推行本土化,泰国员工在职位晋升上和中国员工享有的机会平等。泰国人在中资企业可以达到很高的级别,经理、技术部主任等中层领导岗位上的泰国员工很多,高层也有一些。在日常工作中,不同级别员工之间的等级差别并不太明显,有不同意见随时可以直接反馈给更高级别的经理。
“公司经常会根据整体业绩情况奖励员工,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只要达到了预定目标就可以得到奖赏。大家一起用餐、爬山、打球、游泳,每年公司还会组织一次年终宴会,记得去年宴会上有一个节目是中国功夫和泰拳的联合表演,表演中国功夫的演员一半是泰国员工,一半是中国员工,体现了发愤图强、昂扬向上的积极精神。”经常负责组织公司聚会,并在聚会上表演歌舞节目的布瑟亚玲沉浸在美好回忆之中。
采访结束时,布瑟亚玲充满期待地说:“我去过中国的深圳和上海,那里生活节奏很快,充满活力。现在公司里很多同事都在学习中文,我也在了解中国历史,最近还在读一本非常有趣的中国小说,有机会一定要到北京看看。”
“触媒”作用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 青
10年前参与了STV—Japan的创业,如今铃木敬行是这家在日中国企业中资历最深的日本籍职员。
“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来中国企业工作?”记者问。
“首先是我与汉语有缘分,是中国文化吸引了我。上高中的时候,有‘汉文’课,课文大多是古典文学。朗读课文用‘汉文’的发音。老师从来不讲为什么这样读,只告诉我们1300年前日本人就是这样读。后来有一位懂汉语的老师告诉我们当时的汉语就是这样发音的。我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又觉得很有趣味。上大学的时候,我把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同班有个中国台湾出生的学生,也把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同学们都认为他选修这门课一定很轻松。学汉语先学拼音,没想到那个台湾出生的同学也没学过拼音。后来汉语拼音考试,竟然我的成绩比他好。这又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同时加深了我对汉语的亲近感。”
“在进入中国企业之前,你对中国企业有所了解吗?”
“15年前,我做过影视产品贸易。当时这个领域中国企业实力不强,几乎是这个市场的旁观者。如果产品卖给中国企业,价格太低又赚不到钱。如今已是今非昔比,近10年来中国企业的购买力令人刮目相看。如今在影视产品贸易领域,中国企业已经让同行不可小视。其次我了解中国企业,就是现在我所在的STV—Japan。公司筹办期间,准备申请报批文件就花费了近半年时间。日本政府相关部门能否批准,首先看申报企业的经济实力,其次看申报企业的经营成本。STV—Japan的老板是上海电视台,日本人认为其实力仅次于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内,制作成本比日本更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日本申报创办电视企业,能够顺利获得批准,这本身就说明申报企业具有实力。作为这个企业筹备和创立的亲历者之一,我感到自信和自豪。10年前我决定辞去日本企业的工作,成为中国企业的一员。”
“进入中国企业后如何适应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
“日本人也是因人而异。我属于比较适应中国企业文化的日本人,因为大学毕业后我就职的第一家企业是意大利公司,个人自由度比日本企业大。在日本企业,到了下班时间,如果上司没走,下级谁都不能走。其次是下班之后先去喝酒再回家,对我来说不适应。当然,在中国企业也有我不适应的地方,例如对活动日程的变更。日本企业的活动日程通常在活动举行一周前就会最终确定,而中国企业的活动日程有时在活动举行两小时前还变更。对中国企业文化不了解的日本人,往往对此不能理解。我长期在中国企业工作,比较了解中国人的习惯和文化,每次活动我都事先告知参加活动的日本人,届时日程可能略有调整。这样可以增进理解、减少怨言。作为对中日两国企业文化都有所了解的日本人,我把自己的作用称为‘触媒’。为中国企业融入日本社会,为日中两国人民增加了解和理解,我愿意更多地发挥‘触媒’作用。”
风雨同舟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 张金江
雷耶斯女士是中国恒天(墨西哥)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中等个子,大眼睛,一说话带着满脸的笑。她跟记者说起这家中国公司时如数家珍,赞不绝口。难怪,雷耶斯在这家公司的工龄几乎和公司成立的时间一样长。
雷耶斯告记者,恒天公司是1999年9月在墨西哥西北部的索诺拉州奥夫雷贡市注册成立的,投资近1亿美元,是一家棉纺织厂。中国投资的这家公司在当地称得上是最大的企业。当时大家对中国人都感到好奇,都为这么大的工厂和现代化的设备而赞叹。2001年5月28日公司开业那天,当时的墨西哥总统福克斯还亲自从首都赶来剪彩。雷耶斯当时就在开业典礼现场,她为能进入这么一家公司感到高兴。
当时同她一起进公司的有200多人,都是索诺拉州当地人。随着公司的发展,现在墨西哥员工已增加到了400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公司冲击很大,产品销量下滑,即使在这种困难情况下,公司也没有辞退过一名墨西哥员工。为了渡过难关,不让墨西哥员工失业,公司安排合同到期的部分中国员工回国,把位置留给当地人;按时给他们发工资,从来没有拖欠过,即使前两年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如此,这都让他们非常感动。
雷耶斯说,公司每年都对固定资产有新投入,年均投入约40万美元,2011年又投入近160万美元来改造老设备,提高棉纱产量和质量。以前公司产品大部分出口美国。前两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美国市场需求下滑,影响了公司向美国的出口。公司就开拓新的市场,2009年开始向中国出口棉纱,目前已出口产品总价值近1300万美元。这对拉动墨西哥的出口和促进墨中两国进出口贸易平衡非常有利。
雷耶斯介绍说,恒天公司在当地是个缴税大户,2001年到2010年缴税近650万美元,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约400万美元。公司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在当地非常受欢迎。
在雷耶斯看来,中国领导和员工都非常友善、热情、平易近人,因此大家相处很好。墨西哥新员工到公司后,都要参加培训,中国技术人员非常耐心地教他们技术和操作。
雷耶斯最后说:“我爱中国公司,我努力工作。你看,我在这里工作都快10年了,我还要干下去呢!2001年进入公司后,我一直负责员工招聘和管理工作。由于我工作干得好,升任了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2010年我还被评为优秀员工。为了奖励我,公司还邀请我去了中国。我到了北京、上海,玩得非常开心,其他员工都羡慕我,我也为自己骄傲。要不是进入这家中国公司,我哪能有这样的机会呀!”

枪手是不麻腿的座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6366

帖子

104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3-4-30
发表于 2011-4-23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长风浪 于 2011-4-23 12:06 发表
壮哥也务实点,说说哪位有识之士移民中国了
国人恶补英文的多了去了…也没见人家发表什么“中国有识之士心向美国”,虽然老美心里有底…

中国不接受移民,所以,他们只是想法
或者,他们会设法住到中国大陆周边,比如香港,新加坡

或者,到中国工作,寻求机会
枪手是不麻腿的座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6366

帖子

104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3-4-30
发表于 2011-4-23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去了一趟非洲,发现非洲小贩的中国话太雷人了(图)        [url=]<点击复制本贴地址,推荐给朋友>[/url]




  在南非首都(之一)比勒托利亚,我住的酒店对面就是总统府。也许是位于缓坡上的缘故,这座百年建筑虽不以豪华壮观为胜,却有某种欧洲古代城堡的感觉。



参观南非总统府不仅是我也是几乎所有游客游览比勒托利亚必须的选项。



站在总统府所在的缓坡上向下看,比勒托利亚现代化的城市景观一览无余。



总统府门前有个十几个摊位的非洲工艺品市场,在这里买点纪念品则是很多游人的另一个不可错过的项目。



这个卖木雕的少年一见到我上来就来了句中国话:你好,你好吗?在遥远的非洲听到熟悉的中国话让我分外高兴。

引用 报告 回复
提醒:警惕网上卖茶叶骗局,切勿上当!


胖西红柿
发短消息   金币 1362
发表于 2009-2-18 09:19    #2


  这个哥们其实并不是小贩,他见到我手里的相机后主动招呼我给他拍一张。在南非,经常有人主动摆好pose招呼你拍一张。看来非洲人的表现欲就是比亚洲人强。



  这个卖冰棍的小贩开始只会说一句:你好。我又教了他一句北京话:冰棍儿,来一根儿!他学习起来格外认真,不过听起来却让人忍不住想笑。顺便说一句,南非的冰棍和北京一个价。



  我在这个姑娘的摊位前看了眼她卖的邮票,没想到刚要走,她居然说了句:给你便宜!说实话发音还挺标准,本人一高兴赞助了她六十块钱买了几张南非前国大领导人的肖像邮票。



  这哥们卖的是用铁丝编织的艺术品,见到我以后说了句很雷的话:夺(多)棒啊,买了吧。不用问,肯定是来自北京的游客教的,在北京口语里喜欢把“多”说成“夺”。



  其实说话说得最雷人的是这个卖木雕犀牛的家伙,因为东西太沉我根本就没想买,也就没在他的摊位前待,前前后后买了些东西以后正准备走,这位胖哥的嘴里竟然冒出了两个字:走啦?你说雷不雷,准又是哪位北京大爷教的。我回了句:走了,并朝他笑了笑。本以为他会跟一句:慢走。敢情人家没说!要是再跟上这句就更牛了-不过我明天准备再去找他把这一句教一教,反正住得近,说不定去了以后还真得在他那儿买点什么呢。我忽然想起去年在维也纳也曾经遇到过一个雷人的小贩,我路过的时候那位卖画片的老兄正在和一个中国游客搭讪,他用半英文半中文的话问那位中国游客:Do You Know JinSeDaTing?我从旁边经过竟也禁不住笑了起来。

  如果说在韩国常常能碰到会说中国话的小贩是因为离得近去的中国人多,巴黎的小贩会说中国话也因为中欧的人员往来已很频繁,没成想到了太阳在北边儿的南半球居然也能碰到那么多会说几句中国话的小贩,看来中国人的足迹真可谓遍布全球啊。。。(ZZ)

枪手是不麻腿的座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2461

帖子

28

威望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0-3-19
发表于 2011-4-23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只是在中国淘金,和什么移民没半点关系,壮哥贴那么多文字,未见有识之士移民天朝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6366

帖子

104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3-4-30
发表于 2011-4-23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说别人了。

春节期间,有几个欧洲人来我们这里参观考察,打算代理我们做的东西卖到欧洲。
据他们讲,欧洲同类型的几个企业都在裁人,产品也不行,价格还高
我们的东西他们感觉很不错。

我们可从未主动去找过老外,也没有什么宣传,纯粹是他们自己摸过来的。

只有某些内心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的家伙才拒绝承认当前中国的强大
枪手是不麻腿的座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6366

帖子

104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3-4-30
发表于 2011-4-23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长风浪 于 2011-4-23 12:17 发表
那只是在中国淘金,和什么移民没半点关系,壮哥贴那么多文字,未见有识之士移民天朝嘛…

再说一遍,中国不接受移民

但他们是想过来的

还有,您所在的广州,已经有很多非洲哥们非法移民过来,拖家带口的
枪手是不麻腿的座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2461

帖子

28

威望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0-3-19
发表于 2011-4-23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做贩子的非洲人?和美国有识之士有毛关系?
不妄自匪薄,但更不阿q主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91

帖子

1

威望

禁止发言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0-3-8
发表于 2011-4-23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trongc 于 2011-4-23 12:18 发表

再说一遍,中国不接受移民

但他们是想过来的

还有,您所在的广州,已经有很多非洲哥们非法移民过来,拖家带口的

中国接受移民的,不过门槛太高太高 要不就是科学家之类的,而且还有跟国内的人有直接关系才可以。

不过你别看都是什么泰国 非洲,
你问问日本人,美国人,北欧,西欧这些人好了,
他们可以来中国,只是为了淘金,你问问他们愿意放弃自己国籍移民么
估计还为中国护照愁吧。

学汉语也只是作为一个淘金的工具而已。
至少我这里附近是,中小学,汉语也只是选修,当然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也都是选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2461

帖子

28

威望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0-3-19
发表于 2011-4-23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洲和广州,哪个生存环境好?中国和美国呢?赚钱在中国,我认同,中国国籍比老美强?大牙都笑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2461

帖子

28

威望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0-3-19
发表于 2011-4-23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洲和广州,哪个生存环境好?中国和美国呢?赚钱在中国,我认同,中国国籍比老美强?大牙都笑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6366

帖子

104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3-4-30
发表于 2011-4-23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热”背后的中国机会
中国网 | 时间: 2006-05-25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全球“汉语热”日渐升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之外,全球有3000万人在学习汉语,迄今已有近百个国家两千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
“太阳之下,每个人都会长大,有机会选择说或者保持沉默。现在,到了人们讲汉语的时候了。”美国大学理事会主席卡帕顿这样认为。法国教育部汉语督学白乐桑将人们学汉语的理由表述得更为直接:“现在,汉语已经成为一张就业王牌。”
汉语,这一传承了几千年、具有无语伦比表现力和独特美感的古老语种,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重要的原因是它背后蕴藏着的巨大的中国机会!
之一:
从服装到发型,从音乐到电视剧,在过去的几年里,韩国的文化时尚确定了许多中国人的品味,中国人称这种现象为“韩流”。与此同时,是方兴未艾的中韩之间的蓬勃商机,当年,韩国LG总部在中国破土动工的时候,一艘满载着中国大蒜的货船,也在山东的威海等待启航,它的目的地是韩国的仁川港。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交往吸引了一大批韩国人赶赴中国,学习汉语,拓展商机。
当“韩流”遇上汉语
本刊记者 张 洪
在韩国有这样一句俗话:“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卖牙签也可以卖到十三亿个,可以赚大钱。”学汉语,去中国,是当今韩国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许,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使韩国人对中国的期待和关注大为提高。
北京的“北漂”
德国人偏爱“燕莎”、韩国人喜欢“望京”是北京人的共识。去望京采访几乎像一次异域之旅,从城铁下来,一上出租车,司机就告诉记者,望京新城西园三区、四区70%都是韩国人。那几幢楼房与其他高层居民楼没有什么异样,但下面却横亘着“永美姿”、“八道”、“全州馆”等各式韩国招牌,这些韩式料理店、服装店、跆拳道馆、棋馆、中介公司等充斥着小区,报摊上售有韩国字样的杂志报纸,就连擦肩而过的行人,嘴里也不时有韩语飘出,勿庸讳言,现在的望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韩国城。
上午10点,这里的韩国城还没有完全运营起来,顾客零零星星,超市里摆着很多中国人不熟悉的食品,三三两两的韩国人在采买一天的食物。
26岁的李真美经营一家小百货门面,来北京不到三年,这位韩国女子已经是很地道的中国通。望着橱柜中悬挂的150元一顶的太阳帽,记者打探销售行情,李真美透露,“望京人口的三分之一都是韩国人,这样的价格对中国人很高,但在韩国却是市价。虽然不可能热销,但生意还是有的。”
谈起自己学习汉语的经历,李真美的汉语变得格外流利,“开始是在江原大学进修了一年,暑期学校组织到中国进行语言培训,才知道北京有很多韩国人,毕业后就赶来‘扎堆’。搬了几次家,认识了一些中国人,汉语也越来越流利,甚至被北京人误以为是来自南方的中国人。后来把家搬到了望京。这里每几个月就能看到变化,新的商店不断增加,奥运会时,望京地区的路标还会加上韩文,出行就更方便了。”
来中国寻找就业机会,是目前许多韩国年轻人的选择,韩国国土小,可利用资源有限,就业机会少。与此相比,北京的消费水平比首尔等韩国大城市低得多,比较容易生存。在当地的北京百姓眼中,这些友善的韩国邻居已经不能被称之为“老外”,他们外表与中国人无异,是一群拿着韩国护照的“北漂”。这些韩国人多以家庭方式入住,不但在这里生活,也在这里学习、工作。在离望京不远的花家地小区,韩国使馆开设了一所韩国国际学校,解决了不少韩国人的子女上学问题。
对于前一天刚刚下过的沙尘暴,李真美显然很不适应,“土下下来,早上出门一看,车身上像盖了一层套子,才觉出自己不是在韩国,拿相机拍下几张照片,效果有点像作旧的老照片。虽然环境上,中国和韩国还存在一些差异,但亲情却是一样。五一、春节前后,社区会把韩文的通知单发送到家里。”
过去,中国商店出售的韩国进口产品“辛拉面”是很多韩国人的生活便餐,今天,北京的燕莎、国贸一带,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大学等地都形成了很多韩餐街,闭门烹煮“辛拉面”的韩国人变得越来越少了。
相对于“三千里”和“权金城”,韩国城的全洲馆并不算太有名气,老板是韩国人,说着不很流利的汉语,很是热情,和店员一起跑上跑下。这里的电视放的是韩国电台的节目,酒也都从韩国运来,住在三区的李英群是这家店的常客,这位69岁专门来给儿子“看家”的韩国人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孙子学习汉语。“虽然上的是韩国学校,但他从小接触中国人,接触汉语,学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李英群告诉记者,过去韩国街头有很多招牌都写有汉语,虽然现在少了,但六七十岁的韩国老人都认识一些汉字,与中国人“手谈”没有什么大问题。他来中国前,还曾经用“笔”给中国年轻人“指”过路。谈到孙子以后的前途,李英群并没有什么打算,“就是以后回到韩国,也有很多机会用到汉语。”
汉语决定前程
孔庆东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曾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授课两年,回国后把他在韩国的经历成书为《匹马西风》,很是畅销。书中讲到他在授课期间,有位名叫吕承娟的韩国女生为了听他的课,每周打飞机赶到学校,让孔庆东这个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为之深深感动。而韩国人对传统,譬如对中秋节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用孔庆东的话来说,似乎已到了“假如敌人中秋节这天进攻韩国,岂不是举国乱成一团,一触即溃”的程度。
韩国20世纪70年代有英语热;80年代有日语热;目前留学中国渐成热潮,因此又兴起汉语热。在华外国留学生中,韩国学生一直高居榜首。“汉语热”在韩国各类学校中如火如荼,有近200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
韩国留学生来中国,不仅是因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而且还能为今后的就业增加筹码。许多韩国企业也加紧对职员进行汉语培训,三星、大宇等韩国著名企业要求申请驻华职位者必须持有《汉语水平证书》,学习汉语会给今后的求职提供很大的帮助。
调查显示,目前在华的韩国侨民约有10万人在北京,青岛有7万人,上海有5万人。大约有30万到40万韩国人长期居住在中国,加上短期居住者,人数更多。
“在韩国,女子嫁人后多半相夫教子,而中国的女子却多半工作到退休。”李真美说,“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很喜欢工作,花自己挣到的钱,假期出去旅游。”
在拨通了一家中介公司的电话后,对方先用韩语说“阿宁哈萨哟”(你好),知道是中国人才说起汉语,谈起望京的房产,对方说“这里的商铺很受青睐,一旦空下来,肯定有人接位,有房地产商家专门去韩国的报纸上刊登广告,结果房产全部租售一空,火得出人意料。”
韩国人学习汉语的动力缘于韩中经贸关系热。近几年双方的贸易投资关系增长超乎寻常。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最大的投资对象国等,这些发展使对汉语人才的需求直线上升。
并不只是三星和LG等几家韩国大公司对中国市场感兴趣,而是所有韩国的商社都在打中国的主意。他们认为,只有认识汉字才能更好地了解汉字文化圈,为市场开拓创造条件。据说在首尔的书店里,很容易看到《贤惠的父母早点把孩子送到中国去》这类的书,可见韩国人学习汉语热,主要是考虑将来的前途。韩国父母的共识是“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将会保证你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之二:
“美国人的外语水平与欧洲人甚至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要差一些,但不是我们不愿意学外语”,迈克这样认为,这是很多客观原因造成的。从地理位置上看,美国是一个三面临海的国家,北部接壤的加拿大用的也是同一种语言,这就减少了学习其他国家语言的机会。更为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大多数美国人都会选择留在本土工作和生活,这也减少了学习其他语言的必要性。但现在情况在渐渐发生变化……
懂汉语的“老外”机会多
本刊记者华少君 孙 超
33岁的美国人迈克(Mike)作为访问学者两年前来到中国,在清华大学的一个研究所参与研究中国的林业问题。他觉得他很幸运,因为他掌握了中文这门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从而能以工作之便来到了这个令他兴奋的国家。
迈克是从10几年前的大学时代开始学习汉语的,据他回忆,那时美国开设汉语课程的大学很少,选择学习的学生也寥寥无几。但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逐渐扩大,目前,美国很多高中甚至小学都把汉语列为必修课程,连会中文的保姆也跟着走俏起来,因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作为父母,让孩子从小学习中文可以增加未来求职的资本。在美国,中文成为了除西班牙语以外,学习人数最多的外语。
揣着汉语找机会
希尔顿是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才1岁10个月大,她生长在纽约,但她懂的中文比英文还要多。这完全是因为她未雨绸缪的父母为了让希尔顿长大后,能保持较强的竞争力,而早做出的投资。希尔顿的父亲特意请中国朋友检测保姆的中文水平,确保希尔顿学的是纯正的普通话。她的父亲对这一投资非常得意,“即使我的女儿不是非常聪明,将来她也总能找到工作,因为她可以说流利的中文。”
事实上,在很多外国人的眼里,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机会的全球就业市场,经济持续繁荣、房租便宜、许多专业人士短缺和薪水可观,都成为吸引许多外国人的因素。较高的汉语水平,正在成为跨国公司职场竞争的一大优势。根据全球性人力资本专业顾问公司华信惠悦(Watson Wyatt Worldwide)的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吉姆·莱林格(Jim Leininger)的了解,那些懂普通话、拥有专业技术的外国人最容易找到工作。他们可以应聘高层金融工作,或者强调创新的媒体与广告工作,在中国,适合这些领域的中国人仍然十分稀少。因为,这些领域都是中国的教育系统的传统弱项。而所有这些岗位都看中是否有中文能力,95%以上的招聘广告都要求应聘者能阅读和书写中文并能讲普通话。
一位美国哈佛大学MBA专业2005年毕业生介绍求职经验时说:“凡简历上写着懂中文的人都炙手可热。”在华投资的跨国企业有10多万名外籍高层主管,其汉语水平高低也影响着他们的业绩和发展,所以,中英双语人才的薪水与不懂中文者相比,往往能高出一大块。另外,随着中国人腰包渐鼓,出境旅游者也逐年增加,精通汉语的海外导游,因此也可以有多几倍的薪水。
对西雅图的董伯瑞(Perri Dong)来说,这是个好消息。现年40岁董先生自从网络泡沫影响到三藩市的劳工市场后,就一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他的妻子曾在中国工作过,所以,他们于2001年决定搬到北京。由于他妻子有份稳定的工作,董先生可以花点时间建立人际关系。一开始,他为一份月刊的烹调专栏写稿,还成立了一个葡萄酒和奶酪品尝俱乐部。后来,到12月时,他的好运气来了:美国的进出口商ASC精品葡萄酒公司(ASC Fine Wines)雇佣董先生担任他们上海办事处的北美分部经理。他说:“到最后,一切都很顺利。我得到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进入一个我熟知的行业。一切都很美好。
“其实中国人很有个性”
迈克(mike)在中国呆了两年后,每当他再回美国时,竟然有一种“外国人”的感觉。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在中国的一切。他说,学汉语除了能为他获得一个好的工作职位以外,还让他认识了很多可爱的中国人。
在来中国之前,迈克和许多西方人一样。从很多过时的新闻报道里了解中国,在他们眼里,中国人性格沉闷,没有个性,穿的一种颜色的衣服,但是来到这里以后,发现情况完全不一样。比如在他的研究团队,有很多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一起开会时,他们能给团队领导提出很多不同的有创意的想法。走在王府井大街上,他能看到各种装束、打扮的中国人。周末他最喜欢和妻子到北京里的公园里去,因为那里有很多老年合唱队在唱歌,还有人在水泥地板上写水书,“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很活泼,充满了激情。”迈克说。
同是美国来的珍尼也有这样的感觉,她说来中国工作之前,她了解到中国是个很古老的国家,有很多传统习惯,怕生活会很闷,但是到了这里以后,她发现有这么多的东西让她着迷,她现在正在学习书法,因为这是外国人学中文最难的一部分,她希望自己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那样才“没有白来中国一趟”,她喜欢和中国同事去卡拉OK,大声的宣泄工作的压力,她还习惯了和朋友在中国餐厅吃饭时,大声的说话,她说那样让她很痛快。
珍尼说,现在看来,学汉语是她年轻时做出的最好的决定,因为这让她有机会了解,在地球的另一端,有这么多真实的中国人在真实的生活。
在中国的快乐生活
罗秋灵,英格兰人,《今日中国》杂志英文改稿专家。1982年她第一次来中国旅游时,友好热情的中国人和中国迷人的景色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回国后,为了尽早实现来中国工作和生活的愿望,罗秋灵开始在英国的夜校学习汉语。“学汉语真的很吃力,声调和汉字总是记不清。”罗秋灵说,随着对汉语学习的深入,渐渐地,她喜欢上了汉语。后来,她又专门去大学学习汉语。1996年,她再次踏上了中国土地,开始了在中国的全新生活。
像很多外国人一样,罗秋灵到中国“就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当英语老师,换过几份工作后,她对现在的工作非常满意,把中国人写的看上去很中国化的文章,从她的笔下转化为英国人能读懂的文章,这极具创造性。
罗秋灵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而她最喜欢新疆,“新疆是一个彩色的地方”,罗秋灵说新疆除了景色非常迷人外,维吾尔族人的长相也很吸引她。
罗秋灵读过许多英译本的中国书,王朔和王小波是罗秋灵很喜欢的中国作家,她看过唯一的一本全中文的中国文学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对于中医的针灸疗法,罗秋灵觉得很神奇“针扎在人的穴位上就能治好病,这简直不可思议。”
罗秋灵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她的口语就是和他们练出来的。她不仅汉语说的好,而且汉字写的也不错。好客的罗秋灵经常把朋友们请到家里来开party,大家在一起吃饭、聊天让她感到很快乐。“我的朋友们也经常请我去家里吃饺子,虽然去很多地方吃过饭,但是我觉得还是朋友家的饺子最好吃。”罗秋灵笑眯眯地说,她也很喜欢听朋友们说家常,中国人家里复杂的关系引发的矛盾和故事,听上去非常有趣。
“其实英格兰人和中国人很相似,都比较传统和保守,生活习惯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别,只是文化上有些区别。”比如大家初次见面时有人总喜欢问我,你今年多大了?我认为我的年龄根本不关别人的事情,为什么他们那么好奇!我不太愿意把我的年龄告诉别人。
罗秋灵说她会一直在中国生活,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她很爱这里。
47岁的爱尔兰人Billy,是一家网络公司的经理,已在中国生活了19年。他中文说的比较流利,唯一会写的中国汉字就是“北力”--他给自己取的中国名字。
Billy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他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生活和工作过,“我去过辽宁抚顺、大连、重庆、广州,但是,我更喜欢北京。这里保留了很多很东方的东西,城市里有四合院、小胡同,很舒服也很漂亮。北京人很热情也很真诚,这些都是我觉得很中国的地方。” Billy认识的中国人很多,他认为自己与中国人之间的友谊和与英国人之间的友谊是一样的,虽然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但人与人之间表达关心的方式是一样的。一封短暂的问候信,一个来自远方的电话、节日馈赠小礼品等都是“国际”通用的表达友谊的方式。
Billy对孔子和老子的书很感兴趣,他说,这些中国古人很有智慧,教会了他许多做人的道理,这让他受益匪浅。
学汉语对Billy来讲曾是一件很不轻松的事情,“欧洲国家的语言听上去并不难,一般都是声调不同却能猜出意思,而中国的语言完全不同。我是听磁带学的汉语,来北京前根本就不敢和别人交流,到了北京后公司要求我们必须说汉语,所以我才开始用汉语和别人沟通。”Billy说,19年前刚来中国时,我不认得路,每天都得打车上班。因为不会说中文,买菜也要请同事帮忙,那段时间,确实有些不适应;另外经常会让朋友从国外带些中国没有的东西过来,而现在中国什么都可以买到,生活非常便利。
“来中国就是为了工作,在没来中国之前我对中国一无所知,一个偶然的机会原来公司的老板把我派到了中国。”很显然Billy在中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中国不仅给了我很好的工作,而且我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Billy的妻子是上海人,长得年轻漂亮,三个女儿更是取其父母的优点于一身,长得个个美丽可爱。
Billy的二女儿在国际学校上学,其余的两个都在中国的普通学校上学。Billy对女儿们就像对待朋友,他认为孩子们长在中国就必须了解中国的文化,至于将来她们想在哪里生活她们可以自由选择。Billy的妻子说,他们的大女儿将来要当设计师,二女儿要当记者。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Billy的太太特意把他们的女儿叫下楼来和我打招呼,可能是由于年龄太小的缘故老二和老三见到我很害羞,都紧紧地依偎在父母的怀里,看得出来Billy一家人在中国生活的很幸福、快乐。
之三:
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习汉语,到汉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汉语国际推广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
——访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
本刊记者 张 娟
2006年4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首日。西雅图一群幼童用汉语朗读:“胡主席,您好,我们是斯坦福小学的学生,热烈欢迎您访问……”童声悦耳,童心清纯。
4月26日,肯及亚内罗毕孔子学院的学生们用汉语欢迎胡主席,胡锦涛主席与师生们一同演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此情此景,令人感奋,也令人遐想。
此前的4月19日,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国家汉办)与美国大学理事会在纽约签署了一个关于中国语言与文化项目的五年合作计划。根据这项合作计划,中国将在未来5年中为美国培训600名中文教师,此外还将派150名教师赴美国中学任教。
“这不就是最大的成果吗?”刚从美国回来的许琳在她的办公室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谈到出访成果时,许琳兴奋里透着焦虑。
作为中国政府向海外推广汉语新计划的负责人,对日渐升温的“汉语热”,许琳有着独特的感受:“外面的需求太大了,有时甚至有种还没准备好就要出征的感觉。”
中国之外,3000万人在学汉语
德国西门子公司一位负责人说:“如果你还停留在‘英文走遍天下’的心态,那就大错特错了。要与中国开展贸易,必须有懂得汉语的人才。”当然,持此认识的绝不只他一个人。
据初步统计,目前,中国之外的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
一般来讲,学习一种语言有三种目的:了解文化、增长知识和实用。几个世纪以来,汉语,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对于外国人来说有一种神秘感和天然的魅力;汉语作为一种非拼音化的文字,其独特的形式,对于开启智力很有帮助;但对于世界各地的汉语“拥趸者”者来讲,现在排在首位的是汉语具备的实用价值,因为,掌握汉语就意味着打开巨大商机的大门。
“如果说小孩子学汉语是家长、学校要求,成人学汉语目的就很明确了。”许琳回答得很干脆,“像我们中国人学英语能增加就业竞争力一样,大多数外国人学汉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寻找增长点,为了跟中国做生意,到中国找商机,寻找发展、发财的机会。”
在许琳看来,“汉语热”与中国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的发展让外国人刮目相看,他们就开始研究你,并从你这里寻找机会。”许琳说国别不同,反应也不同,有的国家认为学会汉语会找到好工作,有的国家的大公司要进中国、要本土化,有的对中国有贸易需求,这都使汉语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因此,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的汉语,自然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和同中国交往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汉语的实用价值正在不断提升。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等,则进一步带动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同时也为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和发展空间。
孔子学院:“智者”推行和谐
从国际上看,世界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语言的推广,把语言输出作为国家战略,如英美投入巨额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推动英语在全世界的普及,法国在138个国家设立了1000余个法语联盟分部,德国的“歌德学院”在76个国家设立了分部……
在日趋激烈的语言国际竞争背景下,中国政府把汉语国际推广作为扩大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举措。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迫切需要。
中国选择了孔子,这位二千多年前的“圣人”肩负着汉语推广的重任走向世界。
“从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起,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在海外30个国家和地区建了55个孔子学院。”许琳告诉记者,“孔子学院我们是实质性地参予的,不但派老师,而且还投入资金。孔子学院采取中外合作的方式,大家共同投入,这样双方都有积极性,才能长久,才能把它当成自己的事情精心去做。”
国外将孔子称为“Confucius”,它的英文意思是智者。现在看来,这位二千多年前的“智者”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以孔子学院与当地政府、大学、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很顺利地‘登陆’了。”许琳介绍说,现在30多个国家的情况都非常好。孔子学院成立的目的是推广汉语,但现在大家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教汉语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向本国人介绍中国文化、中国经济,特别是当代中国情况信息的交流平台,进一步说是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教育交流甚至经济交流的大好平台。
孔子在把美丽的汉语带给世界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推行的和平与和谐。
《纽约时报》载文评价孔子学院“它提升了国家声誉,平息了对新超级大国的担忧。“中国人在用自己的文化塑造更热诚、更积极的中国社会的形象。”
“要用外国人接受的方式来教汉语”
担任汉办主任之前,长期在教育部工作的许琳曾在国外当了十年的中国教育参赞。与“洋人”打惯交道的许琳很熟悉他们的思维。“老外经常说‘Are you ready?’,也就是说做事情之前,先想想是不是准备好了?再一个你走进这个门的时候,得想想出口在哪里。”
“目前汉语的国际推广工作还不能适应全球日益增长的学习汉语的需求。”许琳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毫不讳言,“给我的体会是,这些年来,‘走出去’的问题,特别是语言怎么‘走出去’,我们还没有好好研究过,因此目前有许多不适应。”
事实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教育部门在“引进来”上花的力气比较大,使得来华留学生增长比较快。用许琳的话讲,“在咱家教汉语、教中国文化”,经过20多年的打磨,有了一定的积累,现在每年来华留学生达11-12万人次;但是“走出去”,就是要把汉语作为一种软实力,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桥梁到外国人的土地上去教汉语,介绍中国文化,无论在体制机制上,还是队伍上应该说没有准备充分。
“外面现在需求很大,但是国内资源相对不足。最着急的地方是有些资源没有‘扭’过来,简单说吧,不能根据外国人的需要来教汉语。你要知道人家在想什么,不能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教外国人,要从理念上做大的改变。”许琳认为,造成资源不足状况的原因很多,如汉语推广作为一项重要且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产业模式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不够,如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不足,师资力量和教材数量不足,再如投入不足等。
不过令许琳感到兴奋的是,中国政府已经将汉语国际推广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关键在于创新体制和机制”--对于许琳和她的同事们来讲,这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事实上,他们正在努力践行汉语国际推广的新思路,许琳称之为“六大转变”:发展战略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工作重心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转向汉语加快“走出去”转变,推广理念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转变;推广机制从教育系统内向系统内外、政府民间、国内外共同推进转变;推广模式从政府行政主导为主向政府推动的市场运作转变,教学方法从纸质教材面授为主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转变。
之四:
黄安利,26岁。法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高新科技事务专员,中文表达很流畅,自述能认识近1000个汉字,但写起来有些困难。对于自己的中文名字“安利”做了特别解释:从小就叫这个名字,跟在中国直销的“安利”产品无关。
庄米歇,33岁。法国一家在华企业审计师。讲话时语速极快,眉头紧蹙,仿佛要调动若干细胞才能将中文意思表达完整,以“马马虎虎”来评价自己的中文水平。由于太太是上海人,还学得两句标准的上海话。太太说他认识不到十个汉字,庄米歇自认为能认到50个,其中认得最准的是“家”字。
学中文:“根”的回归
本刊记者 张 娟
黄安利和庄米歇是在中国相识并成为朋友的,两人都是长着标准中国面孔的法国人,先后毕业于法国ESSEC商学院。“我是华裔”,这是庄米歇现在介绍自己身份时的必要补充。“学中文让我有了到爷爷的国家来工作和学习的机会。”黄安利这样告诉记者。
从“被逼”到成为需要
从当年爷爷由汕头至南亚再到法国算起,黄安利家已三代生活在法国了。像大多数华裔的后代一样,黄安利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要求他学中文,“那时我根本就不想学,为什么我的法国同学都不用学,我就非得学呢?”。父母给的理由是与一般华人无异:你是中国人的后代,是“龙”的传人,必须学习自己的语言,要把根留住!黄安利说后来他与很多华裔交流,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情形。不管是否情愿,黄安利被送到巴黎的一所中文学校学习中文,每周一次,每次学一个半小时,学着学着就习惯了。
黄安利告诉记者,在中文学校,他最喜欢的是演讲比赛。最令他难忘的是16岁那年,他已感觉到学习中文的重要,他以此为题进行的中文演在讲在中文学校获得第二名,演讲稿还被刊登在当地一家华人报纸上。那时起他开始萌生了要到爷爷的国家去看一看的念头。
“父母常对我讲,过去有的华侨被问起是哪里人时,有些人会讲自己是韩国人、日本人或者柬埔寨人,而现在不同了,他们会很骄傲讲自己来自中国。”黄安利也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谈起中国”,汉语一下子“热”了起来,很多人在寻找“中国机会”。以他曾经就读的ESSEC商学院为例,去年开设中文课的有2个班,今年增加到7个。
此时黄安利对小时候父母“逼”自己学习中文充满感激。他认为学中文给他带来的意义重大:一方面是“根的回归”,一方面他认为中文正逐步成为“贸易语言”,是能带来生意和机会的语言。与他小时候认为学习中文“没有用处”不同,现在很多华裔学习中文的热情非常高。“很简单,外国人都能懂汉语,而中国人的后代不会讲自己的语言,会觉得丢脸。而且不懂中文的华人到中国是没有用处的。”黄安利真切地感觉到,在法国生活,会讲中文也许在日常生活没什么太明显的用处,但对生意和工作机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贸易都是国际贸易,不可能只是法国人之间做生意。”
2004年黄安利考取了法国ESSEC商学院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双学位MBA,今年即将毕业,目前他在法国驻华使馆任职。
比起黄安利来,庄米歇自己有些遗憾。自小在南亚生活的母亲极具语言天赋,所以没有在语言学习方面过多地要求儿子,小时候学中文,庄米歇现在很后悔,因为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他这是第二次来中国工作,第一次在上海工作了两年半,最大的收获是学会讲一些中文并娶了一位美丽的上海姑娘,太太从此兼了他的“语言助理”,夫妻对话时常常是中文、英语、法语掺在一起,“遇到一个东西,脑子里最先反应出哪种语言就说哪种”。这次来北京工作,跟公司签的合同是18个月--他有点分不清应该用“一个半年”还是“一年半”来表示,马上转身向太太请教。像其他在华企业一样,庄米歇就职的公司很重视职员的汉语学习,公司给了他150个小时的专门学习中文的时间,庄米歇准备下个月到北京语言大学上短训班。庄米歇比较欣慰地是他的弟弟妹妹自小就很注重中文的学习,比他的中文要好一些。
走出“香蕉人”的困惑
与父母那代不同,庄米歇的生活圈子不再只是华人,而是有很多法国人、其他国家的人。但有一度他曾感到不知道自己怎样定位--这也是很多被称作“香蕉人”的华裔的困惑,他们生活在两种文化之中,“说是法国人吧,我长着一副中国人的面孔,而且红酒不是我最喜欢的,我喜欢喝茶;说是中国人吧,我从生下来就接受法国的教育,思维方式和想法与中国人不一样。我只能说自己是一半一半。”庄米歇说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让他找到了最好的状态:在中国为法国公司工作,可以理解法国老板的想法,还可以吃中国菜、听中国音乐、了解中国人。最关键是他给自己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位:国际人!目前他正在努力地学习中文,他很高兴成为一个拥有法国高等教育、中国文化和国际化经验的人。
黄安利说庄米歇的感受在华裔中有“普适性”。但他现在的想法变了。“我们华侨华人很有福气,现在中国经济越来越发展,中法关系越来越好,我们学习中文,有很多机会来中国做事。”
黄安利说在“中国机会”面前,海外华人有着很明显的优势。“我们有这个机会了解和接受两种文化。以前总认为两个地方都不是自己的家,但现在感到两个地方都是家。如果现在人家问我是哪里人,我是法国人,也是中国人。”黄安利告诉记者,这个改变是在来中国之后才有的,他惊喜地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在法国长大,所有法国人的想法、思维方式他都具备,而到中国后,他发现自己不只是在外表上像中国人,从父母那里接受的中国文化、“过年”、“红包”等中国人的礼仪以及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在这里都找到了“发源地”。
“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优势。我现在来到中国工作,代表法国,与中国人打交道,能很快得到认同,他们会认为我是‘自己人’。”黄安利到过一趟汕头,那是他爷爷的故乡,在那里没有人把他看作法国人,而是把他当作“老乡”。“我听到潮州话,倍感亲切,因为这是我父母的语言,我也会讲,我用潮州话跟他们交流,他们请我去家里做客、去喝茶,我有一种回到家里的感觉……”
而见到法国人的时候,黄安利也有不同的感受:“他第一面不会认为你是法国人,但是你一开始讲话,他听你的口音就知道你是法国人,就会感到很亲切。特别是在中国,法国人毕竟还不是太多。”
在黄安利看来,这些都是非常独特的感受,这是汉语讲得再流利的白皮肤的“老外”都不会有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优势,你说我们华侨华人是不是很有福气?”
在文化碰撞中加深对祖籍国的了解
与同内被访者惯常在上班时间接受采访不同,采访被黄安利安排在一个周末的晚上。对黄安利他们来说,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是要绝对分开的。庄米歇头发很有个性地支楞着,太太说每到下班回家,他会马上扯下领带,把上班时梳得齐齐整整的头发胡噜得乱乱的,很放松;黄安利带着刚从法国到北京来短期工作的女朋友。
法国通常的做法是,同事在一起工作了一天、一周,肯定是最不想再见到的人。第一次来中国工作,庄米歇发觉,在中国,人们希望习惯与老板或同事更近的关系更好,大家可以一起去吃饭、逛街、旅游,这对于他来讲,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MBA出身的黄安利对此有更进一步的“研究”:中国公司的老板对企业的员工会有一种父亲般的关心,可以问员工有没有结婚,甚至给他介绍对象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在法国公司肯定不会。
在他们眼里,中国的“关系学”有些深奥。在法国虽然也有“关系”存在,但利用关系做事一般是很让人看不起的,相比之下,在中国,“关系学”好像更被大家接受。利用关系办事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谁的关系多、路子硬会被人羡慕。在黄安利看来这是一种不公平的表现。他说,在法国,人们的收入水平是依毕业院校、经验、能力来决定的,而在中国很多时候要加上父母或其他因素。在法国毕业于同一院校的人不管到什么公司,其收入水平大致相同,但在中国同一学校毕业的人因为工作单位不同,往往收入水平相差很多。
黄安利说他不能改变什么,但他学着了解很多东西,比如过去一直想搞清楚“中国人为什么能接受贫富差距悬殊的事实”,到中国后他跟随北大的老师走了很多地方,接触到很多的人,了解到这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国也在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之五: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各类华文学校的教育机构1万多个,并且数目和规模都在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华裔子女在学习汉语,与外国人把汉语作为外语学习不同,他们学习汉语的动力一方面源于全球方兴未艾的“中国热”,更重要的是基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华文教育:汉语走向世界的桥梁
本刊记者 张 娟
“在汉语的国际推广中,华文教育起着独特的作用,”彭俊说,“华人华侨不但是汉语的学习者,还是汉语的传播者。”自1982年大学毕业至今,彭俊一直从事华文教育工作,他担任院长的北京华文学院(前身为北京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北京中国语言文化学校),始建于1950年,是中国唯一一所专门从事华文教育的院校。建院至今有54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5千名学生来院学习,2500余名海外华文教育界人士来此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海外的希望工程”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在国际间流行大致经由两种形式:一种是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把它带到本土之外,另外一种是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移民,把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带到海外。当代华文教育的传播功能体现了这两种形式的结合。
记者(以下简称记):有一位华人在谈到他学中文的动机时讲到,现在很多外国人都能讲流利的说中文,作为华裔,如果自己讲不好,那太丢脸了。据了解这也是许多华裔学习中文的“动力”之一。目前持续升温的“汉语热”对华文教育是否有一定的促动作用?
彭俊(以下简称彭):华文教育的历史很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1690年,早期的华人社会主要是靠“三把刀”经济--菜刀、理发刀、剪刀是他们谋生的工具。社会地位低下的华人子弟无法进入当地的学校,因此华人就自办私塾、义学,这种状况延续至1900年前后。纵观华文教育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后的一百年,由于历史原因,华文教育在海外一些地方,曾遇到很多阻力和限制。
最近20多年来,随着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不少国家为了与中国发展经贸文化交流,开始兴起学习汉语的热潮,过去对华文教育的限制政策逐步松动。许多国家鼓励国民把中文当作第二语言来学习,掀起一波波的中国热、中文热。这种形势当然有利于华文教育的发展。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均从事同中国相关的经贸、旅游及文化交流工作。在东南亚各国和中国双边贸易往来日益加强的今天,掌握好中文就等于为自己开辟了新的就业机会。
但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单纯以“实用价值”来阐释今天的华文教育。它是华文教育的有利条件和动因之一。从华文教育的历史盾,传承自己的母语文化是事关民族存续的根本动力
记:人们将华文教育称为“海外的希望工程”?
彭:十多年前,我曾以《华文教育--海外的希望工程》为题写过一篇文章。当时华文教育还处于较为冷清的状态,称它是‘希望工程’,一是希望华人社会及关心华人社会的各界都来帮助华文教育;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海外华文教育能够起到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这是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发扬光大的希望,也是丰富世界文化的希望;同时,华文教育培养我们的族裔子弟懂得母语文化,保持优秀传统,有更好的竞争力,承载着华裔后代的希望。
可以说,华文教育传播的是中华文化,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这种传承就一刻也不会停止。
华文教育面临的困难
当代的华文教育不仅要立足于中华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更应加强介绍祖籍国今天的发展,要关注“今天的中国”和“今后的中国”,用今天活生生的现实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汉语热”,不应忽略海外华文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
记:同样作为一种语言学习,华裔子女与外国人学汉语有何不同?
彭:华文教育是母语教育。与外国人把汉语作为一种外语学习不同,华裔子女是在学习本民族的母语。
华文教育的本质是传承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使华裔后代保持民族特质,除了语言能力以外,他们相信自己的文化博大精深,相信自己的文化有广泛的适应性,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记:与外国人相比,华裔子女在学习汉语时是否有着自身的优势?
彭:以到我校学习的学生为例,华裔学生比起非华裔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可能是华人回到故乡,在心理、感情上也比较融洽一些,虽是外国公民,但少有“外国人”的感觉。据了解,大多数华人家庭的家居陈设、生活习惯、衣食住行都有中国人的特点与色彩。这些潜移默化反映在语言学习中,就是学习的认同感或习惯性,如功夫茶、菜名、用具等外国人很陌生的东西他们都很熟悉,有利于语言的掌握。
记:我们也注意到一个事实,尽管“汉语热”持续升温,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华裔在学习汉语,但目前的华文教育并不是“形势一片大好”,它面临着诸多困难。
彭:困难的确是存在。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外华文教育在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沉寂多年,全面复兴要有个过程,从学科建设看,教材、师资、教学方法被认为是突出的“三大挑战”。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华文教育的投入,组织编写了多套华语教材,同时,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为海外培养华文人才,我们学校就承担了这样的任务。
另外汉语作为第二种语言的教学,在学科理论、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教材为例,一套规范而品质精良的教材对于华裔学习汉语,乃至了解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现在真正实用、好用的教材还不是很多,适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材更少,但总体来说这些具体总是都是发展中的问题,相信在华文教育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化解。
华文教育的作用和机会
华侨华人恋乡土、重亲情,执着于传统文化,不会让“汉语热”在他们身上冷下去。他们过去一直是、将来也仍然是“汉语热”主体。
事实上,在海外主流社会的大学和教育机构中,有很多研究人员和教师都是华人,他们既了解中国的文化,又了解所在国的语言和文化。他们应该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主力,可以有大量的汉语国际推广人才从他们中间产生。
记:您认为时下的“汉语热”只是一种势头?
彭:“汉语热”只是一种刚刚开始的学习热潮,从中国发展的势头来讲,目前学习汉语的人数与之还远远不成比例,还不对称。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必然引起语言的对外传播和学习热潮的兴起。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学习汉语的人会越来越多,但汉语真正成为一种强势语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的经济市场有多大,语言市场就有多大。所以现在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还不是收获的时候,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文作为一门外语面对世界多种语言的交流,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记:您怎样看待华人华侨及华文教育在“汉语热”中的作用?
彭:在汉语国际化的进程中,华人社会和华文教育会起相当大的作用。
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华人社会,是汉语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和渠道,在未来的世界汉语教学市场上,华人华侨是大有可为的,不但是汉语的传承者,同时还是汉语的传播者。对非华裔的外国人来说,第二语言教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对比的教学,要针对学生母语的特点来教目的语。要有合格的教师,最好是找懂得学生第一语言的汉语老师,华人社会和华文教育界有这样的人才,他们熟悉的第一语言、学习心理及生活习惯,具有独特的优势。
链接:
●汉语水平水平考试--HSK
汉语水平考试(HSK)是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汉语水平的系列考试。它考查考生在院校学习或在政府部门、企业及其他机构工作等环境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HSK于1990年在国内推广,1991年正式推向海外,目前已在国内35个城市和37个国家、地区设立了考点。截至2005年底,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万人次的考生参加过HSK。
●汉语国际推广网站
中国将在2006年内推出一个大型汉语国际推广门户网站,主要面向海外汉语学习者,提供汉语远程教学和丰富的汉语学习资源。
网站将提供在线学习、师资培训、资源中心、志愿者服务和信息查询等功能。创办该网站的目的是汇集国内优质资源,更好地满足世界各地汉语学习者的需求。

供稿:《今日中国》杂志
枪手是不麻腿的座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6366

帖子

104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3-4-30
发表于 2011-4-23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世界都学中国话



南卡大学学生学打太极拳



波特兰“西北中国书院”学生学写毛笔字



中国戏曲学院在美演出时和观众互动

姜松在白板上用水性笔写了一个象形汉字——“教”。他转过身来,向学生解释教育的基本理念:“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是手执教鞭,带有管理、管制意味的知识传授,而现代常见的教育,是一种平等的问答切磋的知识介绍。”

台下坐着的15个青年,是美国夏威夷州瓦胡岛上各类学校的汉语教师。作为夏威夷大学的汉语教授,姜松在对他们进行汉语培训。他这天的课题是《中国“减负”与美式教育》。

姜松授课所在的夏威夷大学语言教学楼,正隐藏在浓荫里,它曾见证大洋东西两岸语言文化的首次全面接触。

位于太平洋中央的夏威夷群岛热风吹雨,洪波奔涌。在洲际交通依赖航船的时代,来自东西两大海岸的思想文化浪潮,千里万里滚滚而来,在大洋中央交汇撞击,鼓荡起文化交融的壮阔波澜。

在这座小楼里,中美两国语言学者从事过早期中西语言文化沟通工作。中国首批现代语言学大家之一赵元任在这座楼里开设的是中国音乐课程。赵元任曾被推选为美国国家语言学学会主席、美国东方学会主席。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和他探讨汉字改革。另一位中国语言学大家李方桂也曾在这座楼里授课,后任美国国家语言学学会副主席。而美国汉学家约翰·狄方克则在这座楼里成功编纂了第一部美国汉语教科书《初级汉语课本》。

不过,在本世纪第一个10年,在夏威夷大学的校园内,又出现了新的学习汉语的生动景象。

这显然不是某种渐进式的升温。不独夏威夷,历经上世纪的数次汉语热和中华文化热以后,短短几年内,二百多所孔子学院和二百多间孔子课堂如水银泻地,在人类长居的6个大洲普遍萌生,一阵不同以往的汉语与全球文化交融的清风,正扑面而来。

妮莎左手运毛笔,写下“我爱中”三个字,“国”字没地方写了,拐到“爱”字旁边,无拘无束

近十年来,各国政府推出的汉语教育计划中,美国的动作比较引人注目。

俄勒冈州波特罗来纳兰州立大学(下简称波州大)已将汉语从次专业提升到主修专业。夏威夷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下简称南卡大学)、西密大等许多院校,都支持本校原有外语系和所属学院的专业汉语教学,近年来,还逐渐在学分制度上增加汉语学习的分量。汉语教育从不记学分到次专业再到主修专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美国联邦政府推行“沉浸式”汉语教学,俄勒冈州是全美汉语教育的重点州,承担试点。俄勒冈州的汉语教学被称为领航项目。该州中小学汉语教学比其他州普及。“沉浸式”表示汉语教学要融入学习、生活、娱乐等等方面,并且汉语教育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后的社会教育。还有人尝试一种类似于中国“疯狂英语”的教育方式,叫“疯狂汉语”。

有联邦政府支持,难怪州议员克利斯·伊德沃茨敢于开口说:“我们的目标是,不仅在某个地区推广汉语教育,而想覆盖全州各个地区。在所有的大中小学都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成为全美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先进州。”

州议员朱利叶斯·柯普尔表示了更大的雄心:“俄勒冈州有决心、有信心在汉语教学方面作全美的先导,甚至全世界的榜样。”

在俄勒冈州,记者用一天仅仅跑了4所教汉语的学校,却各有特色。

乌斯托克小学是全美第一家“沉浸式”汉语领航项目试点学校,一间教室里的孩子在做命题画画“橙色的柿子”,来自中国的老师教孩子们各种颜色的汉语读音,用美术课带动语言学习。另一间教室里,小孩子们用电脑输入汉字。既学了拼音又学了文字,当然还有电脑使用,一举三得。

浩津中学的学生稍大一点,老师在讲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波特兰国际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校长奥冯索·欧西尼对汉语教学的意义,讲得和州议员差不多一样流畅。

“西北中国书院”(第一期)是一对印度夫妇投资150万美元建立的。“西北”一是指俄勒冈州位于美国西北,二是指波特兰市位于俄勒冈州西北;“中国人”和“汉语”在英语里是同一个词;而“书院”却是从幼儿园到中学。

这对印度夫妇的女儿妮莎,领着记者参观整个学校,并用汉语介绍情况。妮莎9岁,戴个小眼镜,身穿书院校服—咔叽衬衫和浅棕色短裙。她去年参加全美汉语等级考试(HSK),是通过考试的年龄最小的考生。

“明星小考生”妮莎用食指立在唇上,带记者蹑手蹑脚地穿过一间教室。教室里十几个学龄前幼童在午睡。和幼儿园一样,有一位老师坐在一旁守护。接下来妮莎带记者楼上楼下地走,“这是我们的中文图书馆”、“这是我们的小班教室”、“中班教室”、“美术课教室”……妮莎打开一个大立柜,满满当当都是宣纸、毛笔,“所有中国教具都是专门去买的。”

妮莎左手运毛笔,写下“我爱中”三个字,“国”字没地方写了,拐到“爱”字旁边,无拘无束。

“不管你是否学汉语,你肯定要和亚洲打交道,和中国打交道”

一个跨国公司的老总,和一所美国高校孔子学院的理事会成员,这两者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太相关。

可吉姆·卡特似乎有些乐此不疲,这个耐克公司的副总裁,同时是波州大孔子学院的理事会成员。曾有人问他:你怎么想起抓教育来了?吉姆·卡特没提教育,直接跳到经济:“中国是美国俄勒冈州商业上最大的伙伴。任何企业忽视中国市场就会败给对手。”

俄勒冈州议员克利斯·伊德沃茨也说:“俄勒冈州有很多企业和中国有贸易往来。我们的尤金区的企业从中国引进了太阳能利用装置,这在美国处于领先地位。以前俄勒冈对东亚贸易的排位是日、韩、中,现在是中、韩、日。我们州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应该调整我们的策略。”

肇始于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世界的目光更集中到中国。“市场坨儿大”固然是原因之一,奥巴马来中国就提到中国人讲究储蓄。而谋求双赢共生的中国传统策略,却是外界接受中国和平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人几乎不需要学外语。因为走遍全球各个角落,都有人讲英语。南卡大学外语系主任瓦瑞西姆却清醒地指出:“美国在外语教学方面是落后的。所有人对你说英语不是好事情。学语言对文化了解是有意义的。”

不过,美国是极富现实精神的国度。一旦朝野和学界看清了中国的重要性,许多知识分子立刻意识到了解中国、接近中国的必经途径——汉语教育。

一种语言文化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必有其坚硬凿实的原因。

以往,一种语言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洲的推行,曾经伴随着兵燹战火、殖民扩张、强权奴役。一位菲律宾人对记者说过,“西班牙人在马尼拉留下了天主教,美国人留下了英语”。这种历史遗产,可以在整个“英属印度”看到,可以在中亚诸国曾经的突厥语化和俄语化过程中看到。大至于洲,15世纪后,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化(巴西的葡萄牙语化)和北美的英语化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例证。与此同时,数十种美洲土著印第安语言消亡。

英语在殖民时代取得日不落的世界强势,又因两次大战后工业化国家主导全球贸易和国际计算机产业、网络语言使用英语,其世界第一语言地位一再巩固。

在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反对苏修”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全国绝大多数中学生都在学英语,其他语种概无可选。除外语院系,全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公共外语课也只设英语,同样是其他语种概无可选。以至于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场合,外语专指英语。上世纪一些好心的语言学家为增进世界沟通,集中多种语言的优点设计了十全十美简便易学的“世界语”,并竭力在世界范围推广。人算不如天算,语言是社会行为,只按社会客观规律发展。“世界语”自生自灭,英语大行其道,小语种继续消亡。

就这个话题,美国南卡大学英语系主任瑞文斯发表意见说:“英语、美式英语有区域性。英国的殖民地时期是历史。美国也是殖民地,小的本土语言在消失。语言和文化有关联,民族的不同语言是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语言对文化了解有帮助。共同语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应该在保持母语的同时又学习多种语言,去了解别人。”

南卡大学默尔商学院负责人戴维说:“现在许多美国人学汉语,南卡本科生有汉语项目,18岁到22岁的学生对中国感兴趣。我们商学院大部分学生愿意来中国企业工作。不管你是否学汉语,你肯定要和亚洲打交道,和中国打交道。”

“中国非常重要。美国人刚刚开始了解中国的重要性,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

“中国非常重要。美国人刚刚开始了解中国的重要性,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南卡大学教务长阿米瑞德斯博士进一步提出,“美国大学没有很好准备,诸如师资、诸如……”

问题就这样提出来了。现有的汉语国际教育规模满足不了急剧增长的汉语教育需求。俄勒冈州议员朱利叶斯·柯普尔从小对中国感兴趣。在大学学了一点汉语,又到中国学了两年。但他恳切地说:“俄勒冈州许多人没有这个机会,所以孔子学院非常重要。”

有需求就应该有服务。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表达了这样的理念:竭诚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服务。只要有要求就应予满足。

中国也的确需要世界的了解。中国政府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于2006年在北京德胜门外建起了孔子学院总部,服务全球汉语国际教育,推动中华文化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各国官员和大学负责人纷纷参观中国国家汉办,积极商议共同开办孔子学院事宜。

热心的俄勒冈州议员朱利叶斯·柯普尔在孔子学院总部“看到了汉字的发展和中国的文化历史”。

“印象深刻。”他用汉语回忆说,“了解到明尼苏达州有12间孔子课堂,我们当场表示要建12所孔子课堂。所有的汉语教学项目、文化交流项目,都会得到我们州的支持。因为位于西海岸的俄勒冈州和中国合作处于领先地位。”

俄勒冈州另一位年轻议员克利斯·伊德沃茨表示:“我们要建立更多的孔子课堂。我们不想做第二、第三,我们要做第一。我们要支持打造美国第一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我们也鼓励企业学习中国语言文化,更好地促进两国贸易发展。”这位议员顺便表示,“我已经在俄勒冈大学报了中文班,希望5年至10年以后能流利地说汉语。”

在2008~2009年的这段时间,密歇根州一下子冒出4所孔子学院。记者问:不嫌多吗?不重复吗?西密大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麦克劳博士回答说,4所孔院差不多同时成立,反映了密歇根州的发展程度。每所孔子学院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办学特色。底特律大学准备在城市推广汉语教育,密歇根艺术大学侧重教育理论、教学法的研究、教材的更新,密歇根州立大学侧重网络教学,西密大支持中小学的汉语教育。

看来美国人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西密大尽管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但为了促进本地区中小学汉语教育,不满足于仅在东亚系设立汉语部,仍努力为该校孔子学院的建立提供各种条件。今年11月23日,该校举行了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开办的孔子学院的揭牌仪式。该校东亚系主任王晓钧教授担任第一任孔子学院院长。



俄勒冈州的学生学习中国古诗



美国俄勒冈州试行在小学进行汉语教育



美国南卡大学学生用汉语排练合唱《我和你》

“缺一个,我还没去过中国”

本世纪头10年,汉语受到世界普遍重视,和平地走向各个大洲,但国际汉语教育并非自今日始,多年来,人们总能在世界某个角落听到几句汉语,就如惊鸿一瞥。

汉语走向东南亚,带着自身的苦难辛劳。讲汉语的人,以特有的勤奋推动当地经济尤其是农业和商业发展,和当地民众血脉交融,润物无声。

一个半世纪前,汉语被许多劳工带到北美洲,经历了百年血泪屈辱。讲汉语的人,不少死在远渡大洋的底舱,他们在异乡几乎被风雨抹平的坟茔边,出现了横贯北美的铁路和连通大洋的运河。

在南美洲国家秘鲁的首都利马,你能看到数以千计的中国餐馆,“炒面”、“白菜”、“饺子”、“米饭”等相当数量的餐饮类语词,已经汇入当地的词汇系统,甚至有当地的中餐馆的招牌,直接就叫“吃饭”。

许多年来,各地华人社区在融入当地生活的同时,也在向后代教授汉语,少量中小学开设汉语课。这种教育或自生自灭,或经营平顺。

记者2005年8月随哈尔滨电视台《睦邻》摄制队来到印度加尔各市答塔坝华人聚居区的全印最后一所教授汉语的学校——培梅中学。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使该校的教学内容、传统宣传内容原样不变地保留下来。学校大厅里的标语是“礼义廉耻”,孙中山和蒋介石的画像并排悬挂,已经陪伴过四代人。该校小学部的教室里,一位老迈的先生坐在木凳上领读:“……山是栗(绿)的,水也是栗(绿)的”,几十名华裔幼童齐声复诵:“山是栗的,水也是栗的。”

在加尔各答,还有另一些汉语的零星留痕。1950年代在北京大学学过5年汉语的比·西·班纳吉老人,曾参予过中印边界谈判。他说:“在印度能讲汉语的人不多。现在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一天比一天增多,汉语人才也需要得更多,印度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当记者请老人对着摄像机镜头向当年北大的老师同学问声好时,老人说:“我想再到中国,回北大看看。我想念他们……”随即泣不成声。

不过,老人可能不会想到,两年后,印度尼赫鲁大学同北京大学、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同郑州大学联合建立了两所孔子学院。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本世纪在高校开展汉语国际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就连他们的总统,都可以用汉语作大会发言。

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东方学系主任努尔诺莫尔教授说:“我们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是教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语言的重点大学。我们东方学系教授8种语言,学汉语的学生最多。目前有200多个学汉语的学生。今年58个学生毕业。我们的毕业生有的在驻中国大使馆工作,有的在‘上海合作组织’工作。哈萨克斯坦现在可以说是汉语热,许多人都想学汉语。我们扩大了招生的计划。”

法蒂玛教授是哈萨克斯坦劳动和社会关系学院东方学系系主任,曾到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学习,喜欢跟着磁带唱中国歌,包括邓丽君的歌。她花了两三年时间写了一本书——《中国:传说和真相》,介绍中国人的性格、中国菜和中国幽默。

1993年,法蒂玛在新疆大学遇到学俄

语的中国男友。“以后他就到哈萨克斯坦来了,找我来了”。她送给记者一本书《现代汉语交际教程》。这是哈萨克斯坦国内第一部汉语教材,书的另一个书名是《我们一起来学汉语》。

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东方学系五年级学生萨尔谢姆别阔夫接受采访时说:“我的中国名字叫成龙。今年五一节我去了哈尔滨。我觉得中国在发展,潜力很大。我想将来工作在外交部,或者工作在大使馆。”

“成龙”的同学达乌果娃很不好意思地说自己的汉语名叫“张咪”。

“张咪”每天看书看报纸,每天上网,了解中国的情况。她认为每个民族的道德说起来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要当好的人,那么你就要当‘君子’”。

有人问:“如果你学了中国语言、中国历史、中国音乐,还缺什么?”

“缺一个,我还没去过中国。”她说。

“孔子学院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来帮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球化的概念”

汉字是象形文字,好说不好写,会说不会写。常用的几千汉字会造成相当大的学习难度。但在许多场合,汉语学习可以是快乐的。

南卡大学校园如画,高大树木间的草坪上,该校学生马达凯给记者唱了一首周华健的《朋友》,还读了一段汉语绕口令。黑皮肤的女生罗斯自己用汉语写了一首短诗,参加诗歌比赛,这是首爱情诗:“我的男朋友很好看,也很机灵。我跟他有一样的个性。虽然他住得不近,可是他经常在我的心。”

图书馆的台阶上,还有一群学生穿上中国各民族服装,排练合唱《我和你》。站在后排的高个儿男生杜华伦,今年暑假曾到中国地震灾区汶川担当志愿者。他走进许多小学,了解灾区情况。他带去美国孩子写给灾区孩子的信,又带回灾区孩子给美国孩子的信。回到学校后设立了基金会,为改善汶川学童的教育条件募捐。另一位汉语名叫苏宁的女生则到上海为世博会的筹备工作当志愿者。

草坪上,一个汉语名叫文大海的学生闪转腾挪打了一趟长拳,然后平息收式。小伙子跆拳道和拳击都学过,但他说:“太极拳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我还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正在寻找这种力量的来源。”

剪纸、包饺子、包元宵等杂七杂八的民俗,已经走进许许多多接近汉语的外国人的生活。南卡大学默尔商学院负责人戴维说:“了解语言,文化、生活方式是重要的一方面。了解尊重别人的文化,是双方受益的事,同时也让文化碰撞。”夏威夷大学对东方、亚洲、中国的文化很注重。学生今年用英语排演了《白蛇传》。

当然,影响永远是双向的。你来我往,双方受益,是近年汉语国际教育的常见色彩。

走出去,才能发现自己的短处。本文开头提到中国的“教”字现象,几乎是所有在中国教汉语的人来到国外感觉最突出的问题。

南卡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臧清、波州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美如等许多教授无不深感,中国国内教法完全不能适应汉语的国际教育。走出去,才发现国内闷头编的成百种汉语国际教材完全不适用、不管用、没法用。刘美如院长索性根据当地学生情况自编教材出版使用。各地孔子学院积极进行“三教”实践,涌现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之道。

波州大中小学汉语师资培训主管吕丽娜长年培训当地汉语教师,她对比当地高科技条件下教师自己做PPT智能板课件、演示观摩为主等做法,列举中国几十年来教法呆板落后、课堂管理观念陈旧等明显差距,干脆提出,“希望中国将外派教师的培训放在国外,在国内培训没用”。

有些事看起来是我帮你,其实未必不是你帮我。10月份,南卡大学“中国电影中心”揭牌。该校孔子学院看好图书馆的良好管理和数字化转换能力,在此建立了“中国电影中心”。这事得到中国驻美大使馆的高度赞同和倾力支援。

使馆文化处赠送给中国电影中心700部珍贵的中国电影拷贝。南卡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玛丽安·菲茨帕特里克在年度经费减少50%的情况下,拨出15万美元建造恒温恒湿的胶片仓库。她说:“电影结合艺术美学和文化,不光是电影方面师生有兴趣,文理学院的教授都感觉到受益匪浅。”

大学图书馆馆长托马斯·麦克纳利也说:“中国电影中心建在南卡大学只有好处。我非常高兴有机会整理中国电影资料。中国电影中心的资料将来会向社会开放。现在正在做数字化转换。转换前,群众可以来看,也可以巡回展映,胶片也可以复制。数字化转换后,还可以建立网站频道。”

对汉语来到身边,国外许多有识之士表现出平和包容的胸怀。南卡大学英语系主任瑞文斯表示:“美国是熔炉式多民族国家。文化来自世界各地。美国对中国有各种各样的兴趣。”

南卡大学校长哈瑞斯·帕斯提德斯以“创新治校”著称,他说:“创新必须有一个文化背景,中国历史文化对创新性非常重要。我希望南卡能利用孔子学院,带给南卡大学的学生一个更开阔的世界观。”

波特州大副校长盖尔·赖茨说得更实在具体:“中美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可忽视。因为其中有误解,会影响美中关系。不要因对文化不了解引起误解。我们在大中小学开展领航项目,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一门汉语教学,重要的是,对于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中美世世代代永远友好下去,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鼎力支持孔子学院和中国电影中心的南卡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玛丽安·菲茨帕特里克,曾热情邀请孔子学院的中国教师观看美式足球,在她看来,这类似于“中国人希望美国人了解京剧。”。

“有人说,美国南方的美式足球是一种宗教,所以想让孔子学院的老师们享受一下这种感觉。比如,一个家庭全家都去,不会错过一次比赛。比赛之前,提前4个小时在餐厅里聚会、喝酒、吃饭,是一个耗时很长的重要活动,而且是很多人在一起聚会的活动。孔子学院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来帮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球化的概念。”她说。

今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时表示,美国近年将向中国派遣10万留学生。

同月,在中国国家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梅德维杰夫的会谈中,双方再次申明办好明年俄罗斯“汉语年”活动。

这并非巧合。同月,从互联网名称与编号分配机构(I-CANN)第36届年会上传来消息,该会议表决通过《“.中国”等非英文域名后缀快速通道实施计划》,汉语网民将用中文域名无障碍上网。

12月10日,第五届孔子学院大会也将在北京开幕。来自6个大洲的数百位孔子学院院长济济一堂。风云际会,四海融合,八面来风。汉语敞开平等、平和、平实的胸襟,缓缓远行。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叶研)
枪手是不麻腿的座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6366

帖子

104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3-4-30
发表于 2011-4-23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报道说您最近以1500万美元卖掉了曼哈顿的住房。是因为房地产泡沫吗?
                  “其实不是这样……不能完全相信报道。(笑)房子是腾出来了,但几个月了也没卖出去。计划房子一出手,就移民到华语国家去。不是因为房地产泡沫。纽约、波士顿之类的美国大城市的房价短期内不会下降。正在考虑移民到新加坡。不仅因为这个国家是使用英语的华语国家,也因为外国人移民手续很简单。”
                  问:为什么喜欢生活在亚洲?
                  “我认为世界的未来在亚洲。更确切地说,未来世界的轴心国将是华语国家。中国的突起是最大的理由。汉语将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中国周边国家的发展也值得瞩目。1806年前往英国是明智的做法,1906年则竞相去纽约抢占地盘。现在到了进军中国的时候了。”





华尔街投资家给三岁女儿教汉语:中国是世界的未来
作者:姜孝祥    文章发于:朝鲜日报    点击数:479    更新时间:2006-11-16  
          ★★★【字体:
http://www.wyzxsx.com

    ▲在首尔(汉城)三成洞洲际饭店套间,世界级证券投资专家吉姆-罗杰斯正在接受采访。他从伦敦出发,坐了12个小时飞机,尽管很疲惫却一直不失笑容。本报记者朱完中摄影被称为“华尔街传奇投资家”的对冲基金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受友利投资证券公司的邀请来韩访问,他接受了朝鲜日报独家采访。从他入境的11月1日下午 4时30分到三成洞州际饭店的套间,延续采访了3个小时,但他始终显得认真、坦率,且十分愉快。这位世界级证券投资专家是如何看世界和韩国市场的呢?
                  问:最近韩国人热衷于理财。您如果有10万美元,要往哪里投资?

                  “当然是海外。特别是要购买日元或新加坡元。因为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显得很健康。投资中国也是一个方法。向食糖、谷物等原材料市场进行投资也不错。航空股票也可以,随着全球化不断加深,利用飞机的人也随之增加。日本的幼儿相关股票也值得购买。日本现在是低生育国家,但由于政府实施的鼓励生育政策,越来越多人会生育孩子的。韩国的生育率也比较低。我正在考虑是否购买韩国有关幼儿的股票。玩具公司、幼儿用品公司……只要韩国政府的政策一搞活,我就会立刻购买韩国有关幼儿的股票的。”
                  问:国内也有投资市场,何必把目光转移到海外呢?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都应考虑海外投资问题。海外投资如同汽车保险。不管是谁买了车就得投保,而且不断投入一定限额的资金。这就是为了应对今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海外投资也一样,尽可能放弃马上要挣钱的想法。不要着急,应该想把资金埋在海外。保险得无条件投入资金,而海外投资今后会成为很有意义的资产。
                  吉姆-罗杰斯一如既往盛赞中国市场的潜力
                  问:您多次强调,金砖四国(BRICs)当中中国的潜力最大,其理由何在?
                  “中国将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的国家。尽管很多人对此不满意,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现在给三岁的女儿教汉语。”
                  问:教汉语的目的是什么?
                  “我曾经想过,能给女儿做的最有价值的是什么。之后决定,让她学汉语吧。让她了解中国的文化、社会及政治问题。你想想100年前吧,那时的世界共用语言不是英语了。
                  问:对于您的女儿,现在学汉语是否太早?
                  “三岁的孩子对什么都能快速接受。三岁时,教汉语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在屋里与讲汉语的人呆在一起就行。(笑)为了女儿雇了中国保姆,保姆一天24小时和我们一起生活。我要求中国保姆,和我女儿说话时只能讲汉语。女儿开始说汉语时,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讲的是什么。这可以说是穿着纸尿裤在学习语言。女儿是在生活中学习汉语,非常满意。”
                  问:中国仍在采用贸易保护主义。还是采用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
                  “说起贸易保护主义……韩国不是更严重吗?中国与韩国相比还不是那么严重。谁都不喜欢开放,但长远来看,贸易保护主义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损失。韩国的政治家尽早明白这些就好了。你看看外面吧。我到了达机场后,沿高速公路来到首尔(汉城)市中心了。但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几辆外国车了呢?我是一台也没看着。”
                  问:这是否意味着韩国生产的车辆品质卓越?
                  “(笑着)不错的玩笑。怎么与政治家们说的如此相同?韩国的政治家考虑到拉拢选票,可能会这么说的。”
                  问: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以每年10%的经济增长率一路发展。这种发展会持续下去吗?中国经济增长是不是有泡沫?
                  “增长率是中国政府公布的。各国政府公布的数值很有可能是虚假的。但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经济今后还会快速增长。但我不会投资中国房地产。我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已达到顶峰。”
                  问:您在着作中称,中国股市与1903年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相似,还说希望永远保留中国股票。
                  “至今为止,我购买了很多中国股票,但一股也没卖掉。以后还会继续购买中国股票。”
                  问:干脆指明股票种类吧。
                  “我认为,潜力股是航空股和旅游股及农业相关股。中国正处于发展阶段,中国人希望提高生活质量。我认为,应该顺应此潮流,购买与提高生活质量有关的企业股票。掌握什么是中国人最新希望拥有的、什么是他们最新希望去做的,这就是成功的钥匙。比如说是公路、水路、机场、港湾等基础设施,也可能是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最近中国游客数量剧增,旅游产业领域也有很多发展空间。关键是向前迈一步再考虑。”
                  问:农业相关股票被看好的理由何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饮食质量也随之提高。为解决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to feed),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进口。随着收入的增加,中国政府也在考虑‘我们必须做些什么’。基于这种想法,必将出台农业振兴政策。(望着金玄真记者)如果我是你,就辞掉在韩国的记者工作,到中国来种地,你觉得呢?(笑)”
                  问:听起来像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推测”,您能讲得具体一些吗?
                  “中国今后将掀起‘农业热’,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具有活力,再加上拥有庞大的人口。中国政府已经为振兴农业向农民们提供巨额奖金。(也许是考虑到记者会感到不快)我年岁大了,不能去种地了,但如果我是20来岁的话,我肯定考虑改行(笑)。”
                  吉姆-罗杰斯对印度投资持反对态度
                  问:如今人们似乎对印度比中国抱有更大的期望。但是您好像并没有看好印度市场,现在也是这样吗?
                  “印度是个很好的旅游去处。但是在印度投资或是在那里生活,我觉得是一场恶梦。”
                  问:即便如此,印度被大家认为还是较好的投资地区。
                  “是啊,据我所知,印度仍被官僚主义所困锁着,仍在很大程度地采用贸易保护主义。印度与韩国当中,谁的贸易保护主义更为严重,这是不好说。但实际上印度的官僚主义比韩国更加严重,四处蔓延着腐败之风也是不可置疑的事实。”
                  问:听说印度的IT人才是世界级的,他们又富有变化意识。
                  “对。印度有不少聪明的人,确实他们掀起了IT热潮。但印度的沙文主义和反资本主义以及文盲率是很严重的。再说印度是个很复杂的国家。印度不是‘一个国家 ’,是1947年英国把印度强行‘弄成了’一个国家。在印度不同的民族使用各自的语言。” 问:如果把印度与中国相比较的话?
                  “在印度很难做成什么事。相比之下,中国很开放,又亲资本主义。你会经常看到,只要你在中国做什么事,中国人迫不及待地想为你做点什么。” 投资韩国市场,可获满意的盈利
                  问:韩国股市去年涨了50%以上,今年却原地打转转。
                  “2005年韩国股市景气,是靠世界经济景气。2006年美、中经济开始下滑,韩国也受了其影响。另一个原因是,随着有关北韩的危险增加,许多韩国人开始向海外投资。我的投资哲学是,认为股价升到一定程度了就卖掉。股价涨了50%以上,这就说明有相当的泡沫。我估计当时许多外国投资人和韩国人都有同样的想法。于是钱从股市流出,结果导致了2006年韩国股市的停滞不前。”
                  问:在韩国购买口服避孕药的理由是什么?想不想在其他方面投资? “1999年我第二次访问韩国时,感触比较深的是韩国的妇女权力急剧增强。比起1990年代初我骑摩托车周游世界时见到的韩国妇女,1999年的韩国妇女有着明显的区别。我想到,随着妇女的思维方式进一步自由化,避孕药的需求量将大为增加。我买入时那个公司的股价很便宜。在1999年到2005年我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期间,该股价大约涨了15倍。差价利益可谓很实惠。不仅韩国,对亚洲全境的有关妇女的股票,我一直非常关注。举个例子,几个月前访问日本,在日本电视台做了演讲,然后去日本的大学,见了许多女大学生。她们嘴上说“不想生孩子”,可我感觉到,她们是因为大家都那么说才随口说的。从日本女性身上我感觉到了“变化”,于是立即买入了有关日本幼儿的股票。”
                  问:那种感觉来自何方?
                  “是我的天性。我家没有电视。比起坐在家里看电视,我更喜欢到世界各处走走,和人们直接见面说说话,冒冒险处处找机遇。我关心的对象,不是有着世界级人气的歌星,而是在世界各地见到的平凡的人。因为在普通的人想法中有着投资的机遇。
                  我所以正当年离开量子基金,是不想成为坐在一个地方一个劲地投资的人。我想不断冒险,现在仍在冒险。今后也会经常在陌生的地方的。我天天做有关世界的作业 (homework)。就象下课后预习明天的课,认真的地读必要的资料。每天自己向自己留作业,努力向着世界时刻做出“准备态势”。认真做作业的人比起不做作业的人更能做出好的决定。运气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问:韩国的国际形象怎么样?
                  “把韩国叫作‘宁静的东方国家’吧?不知韩国人对此是否持正面看法。不是这样的。韩国在世界历史上曾是‘深藏不露的国家’,意思是说是封闭主义严重。直到今天,海外投资者在韩国可能还在体验着重多让人瞠目结舌的贸易阻碍和管制。现在,韩国经济到了敞开大门的时候了。贸易保护主义对国民来讲也是一种损害,因为消费者无法接触到世界一流企业的各种物美价廉的产品。”
                  问:外国投资者认为劳资关系和北核引起的不稳定是韩国最大的问题。
                  “我认为北韩问题不是大问题。相反,美国对北韩问题的过多干涉更令人担心。韩国行动时应该再多一些主见,就是说少依赖美国一些。”
                  问:外国投资者忌讳投资韩国的最大理由是什么?
                  “不是北韩问题,而是韩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低出生率。一个国家的出生率低就意味着没有希望。劳资关系也是问题。工会的过于强硬使工资提高后,会导致企业生产费用增加。但如果统一,低价劳动力会有助于企业恢复竞争力。”
                  问:德国为了统一没少花钱,韩国经济会不会因此而陷入困境?
                  “统一费用高是因为当时西德政治家为了拉拢东德选票乱发金钱。采用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悬殊的汇率,试图整合货币,想把西德的经济制度尽早照搬到东德,这就是花费了天文数字的原因。但德国因统一也获益非浅,市场规模扩大,国防费用显着减少。统一也会给韩国带来很大利益。”
                  问:为使韩国企业走向世界,韩国的CEO们应该怎样做?
                  “几年前,韩国企业从未与国际企业进行过正面对抗,一直是在政府的庇护下发展。直到最近,外国企业还不能自由进入韩国市场。韩国企业没有和外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竞争过。虽然有三星电子、现代汽车之类的大企业,但以国际企业的标准来看,它们还只处在起步阶段。企业应该放眼世界,扩大生产基地。应该把工厂搬到中国、越南等人工费便宜,拥有更多机会的国家。”
                  问:那北韩怎么样?
                  “搬到北韩也是一个办法。日本企业早在20年前就开始放眼全球消费者了,其结果正实现着今天的繁荣。”
                  问:但进军中国、越南等的风险也不可小觑。
                  “哪儿都有风险。把工厂从首尔(汉城)移师到釜山也存在风险。美国也是如此。美国是2006年度在目前地球上最具风险的国家之一。因为,其间酿成了太多敌人。就外国人眼中,首尔(汉城)在全球也是具有风险的城市。与北韩仅相隔数十公里。‘没有风险’等于是‘没有投资价值’的意思。”
                  美国将步入经济疲软期
                  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最近中断了加息。美国股市也在创史上最高值……您如何展望美国股市?
                  “卖掉美国股份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在1年之内美国经济将正式开始下滑。”
                  问:作为全球经济问题,最近最大的话题是“全球经济失衡”(GlobalImbalance)。您如何看待?
                  “据我分析,这将成为全球经济的大灾难。就美国对全球经济起到的巨大影响力来看,目前经常项目收支已达到了危险水平。而且,负债也相当庞大,美国每15个月承受10万亿美元的负债。美国不希望美元走强,这也是很严重的问题。美元走弱将来对世界经济殃及巨大影响,很多国家的企业将面临危机。对其做好防御措施的企业才能存活。不然,将经历可怕的难关。”
                  问:报道说您最近以1500万美元卖掉了曼哈顿的住房。是因为房地产泡沫吗?
                  “其实不是这样……不能完全相信报道。(笑)房子是腾出来了,但几个月了也没卖出去。计划房子一出手,就移民到华语国家去。不是因为房地产泡沫。纽约、波士顿之类的美国大城市的房价短期内不会下降。正在考虑移民到新加坡。不仅因为这个国家是使用英语的华语国家,也因为外国人移民手续很简单。”
                  问:为什么喜欢生活在亚洲?
                  “我认为世界的未来在亚洲。更确切地说,未来世界的轴心国将是华语国家。中国的突起是最大的理由。汉语将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中国周边国家的发展也值得瞩目。1806年前往英国是明智的做法,1906年则竞相去纽约抢占地盘。现在到了进军中国的时候了。”


枪手是不麻腿的座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6366

帖子

104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3-4-30
发表于 2011-4-23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的时候,罗杰斯说:“我是一个喜欢读历史的人,据我所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能够大起大落四五次之多。我看埃及,只兴盛了一次,罗马只兴盛了一次,就连英国也只兴盛了一次。中国却兴盛了四五次,他们当然也有过四五次的衰败。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能耐,也许是这个国家的基因使然吧。”

  看来,投资大师不仅仅对中文有兴趣,更对中华历史倍加崇拜。“我会在新加坡至少居住12年,直到孩子们都小学毕业,我最大的梦想还是去中国定居!
  罗杰斯的行为是否正确,需要时间去验证,但他对女儿浓浓的父爱及对中华文化的推崇,却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冷静睿智的投资大师内心最温情的一面。罗杰斯这样寄望于女儿:我不在乎她们成为什么,只要她们做她们喜欢做的事情就行。如果她们喜欢做饭,我希望她们能拥有一家饭店;如果她们喜欢成为园丁,我希望她们能有一个花园;如果她们喜欢投资,我希望她们成为投资家……






投资大师罗杰斯育女经: 学会中文,钱存瑞士银行--中国人笔下的Rogers
2010-02-18 14:00
感谢上帝,我拥有一个女儿,学着中文,钱存在瑞士,还持有大量白银和黄金。在座的朋友如果有一个差不多大的男孩,您应该把他带过来见一见我的小女儿。 ——杰姆.罗杰斯

  近来,在新加坡的南洋幼稚园,经常能看到一个年过六旬的外国老头接送幼女的身影。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老头竟是世界投资界的传奇人物、国际著名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他被股神巴菲特称为“对市场大趋势的把握无人能及”,而如今他对爱女的人生投资方式,更是成为富豪圈里的佳话。

  2008年12月,罗杰斯的《投资大师罗杰斯给宝贝女儿的12封信》一经出版,就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股旋风!一时间,投资大师如何为女儿投资成了世界众多父母瞩目的焦点——

  为上幼稚园,搜遍全世界

  1942年10月,吉姆·罗杰斯生于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的一个普通家庭。从耶鲁大学毕业后,罗杰斯继续在牛津大学深造,后来进美国陆军服务。退役后进入华尔街工作,1970年,他与合伙人共同成立了面向全球的量子基金。此后的10年里,该基金赢利超过4000%,而同时期的标准普尔指数只上涨了不足 50%,他创造了至今为止无人能超越的投资奇迹。1989年至1990年,他开始实施自己一生的梦想:驾驶摩托车环游世界,其间跨越了六大洲并创造了吉尼斯纪录。在环游世界途中,他也没忘记在所经过的国家继续投资。

  直到1998年,55岁的他邂逅了29岁的丹麦美女佩奇·派克后,他这种狂热的工作状态才得到调整,他们的爱女也来到人世。这让人罗杰斯欣喜若狂,他不仅给女儿取了小名叫“happy”,还给她又起了个中文名字“乐乐”。从此,只要女儿需要,他可以放下手头任何事,随叫随到。他常用中国名言形容自己对女儿的态度——俯首甘为孺子牛!

  随着乐乐长到3岁,罗杰斯却有了新烦恼——他不知道哪个幼稚园最适合女儿?他的眼光并不局限在美国和欧洲,而是全世界。于是,他开始了世界大搜索。而符合他标准的第一要素竟是——要有良好的华文环境!

  圈里的朋友推荐了纽约贵族幼儿园,盖茨的孩子都曾在那就读。罗杰斯却不以为然,因为在贵族学校就读的孩子,接触面太窄,并不适合自己女儿的成长。
  “那就去英国吧!”又有朋友向他推荐。然而,考察了之后,他发现英国教育出来的孩子虽然绅士,但都很刻板,让人感觉到暮气沉沉,这样的孩子是跟不上世界潮流的。

  那阵子,罗杰斯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个金融大鳄在餐桌上缄口免谈一切金融问题,却对各国幼稚园和小学的状况热切询问。他甚至对一个香港的朋友说,他立志要让女儿到上海读书,并且早就给女儿请好了来自中国苏州的保姆。
  就在他为乐乐四处寻找幼稚园的时候,佩奇带着3岁的乐乐回到家乡丹麦,打算让女儿在丹麦上幼稚园。罗杰斯顿时急坏了,他立即赶往丹麦。他难以理解妻子的选择,一个人口只有700万的国家,又如何融入世界呢?佩奇却认为他小题大做,罗杰斯耐心地向妻子解释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举的例子竟然是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

  见妻子难以理解,他就武断地把孩子带回了美国,那是他们夫妻第一次争执。此后,佩奇也不再过问孩子的教育,她认为罗杰斯或许是心血来潮,折腾累了,就安静了。然而从那之后,罗杰斯又把目光瞄准了亚洲,印度、日本等国家,但还是难以找到最适合女儿的幼稚园。

  佩奇原以为丈夫会放弃,可让她想不到的是,2004年,罗杰斯突然对她提出到中国永久居住的想法。佩奇完全不能理解,那是一个和美国完全不同的国家,别说是孩子,就是大人也可能一时难以适应。而罗杰斯却告诉她,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只有在那样的国家,女儿才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天啊!又是孩子,佩奇对罗杰斯的狂热非常不解,他这是爱护孩子?还是又一次把孩子作为了投资对象呢?那时,他在自己的《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序言表示:“在我游历的116个国家中,我最喜欢中国,很想在中国上海定居。”

  为女学华文,富豪做义工

  然而,罗杰斯也不能完全忽视佩奇的意见。他规定保姆只能对女儿讲中文,他甚至希望女儿在学会讲英文之前先学会讲中文。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罗杰斯开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女儿的成长。可中文毕竟是一种难学的语言,保姆更不是母亲,乐乐的学习兴趣并不高。

  为了提高女儿的兴趣,罗杰斯决定和女儿一道学中文。父女俩牙牙学语让佩奇也开始对东方古国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她同意跟着罗杰斯到中国上海的宋庆龄幼稚园考察。那里完善的教育方法和淳朴的民风让他们觉得很满意,可佩奇毕竟是在欧洲长大的,她很难一下子适应中国的生活习惯,她也不会说汉语,不会用筷子,母亲都不适应,孩子怎么会适应呢?

  随后,罗杰斯夫妇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前往新加坡考察。佩奇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花园城市:这里空气清新、学校教华文,医疗卫生好,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城市。的确,新加坡有85%的华人,中华文化在那里有着长期的影响,罗杰斯觉得这是佩奇适应中国的一个桥梁。于是,2006年他们得到了新加坡永久居住权。

  而在新加坡定居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的南洋幼稚园和南洋小学。2007年6月,罗杰斯打听到新加坡著名的南洋小学,于是前往听了王梅凤校长主持的小一报名讲座,王校长介绍这所重视华文,强调纪律,培养学生向上向善品德教育的学校。这场普通的讲座竟感动了罗杰斯,会后他紧紧握住王校长的手,一再请求她收留自己的女儿。
  王校长虽然认出了眼前的家长竟是大投资家罗杰斯,但也十分为难。后来罗杰斯了解到,学校现有学生400人,很多家长是怀孕了,就立刻打电话到学校报名,一般都在孩子入学3年前就报名了。之后才报名的,入学机会很渺茫。这可急坏了罗杰斯夫妇,新加坡又是个制度严肃的国家,怎样才能进校呢?

  罗杰斯不断请求王校长,但毫无进展。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有个热心的家长建议道:“可以做家长义工!但只怕你放不下架子!”确实,一个超级富豪、投资大师,如果到小学做义工,一定会成为一条重磅新闻。但罗杰斯还是兴奋地跑去找王校长,提出甘愿当义工,只要能为女儿争取优先权。王校长被罗杰斯的爱女之心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要求。

  在罗杰斯辛勤地工作下,女儿乐乐终于在等候名单上排到了158名,不过希望仍然渺茫。罗杰斯再次找到校董,一再表示对中华文化的喜爱,还表示他一定会坚持做义工。经过校董的斡旋,这才敲定了优先录取。可罗杰斯还是放心不下,因为女儿是否能适应才是关键!

  一天午后,乐乐像往常一样骑在罗杰斯的脖子上,罗杰斯故意问道:“宝贝,爸爸怎么老说不了‘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呢?”这是中国传统绕口令,也是乐乐喜欢的节目。女儿虽然只有4岁,却好为人师,她搂着爸爸的脖子说:“我知道了,你是想让我教你学中文。”乐乐的兴趣问题逐渐在罗杰斯的有效“投资”安排下迎刃而解了。
  举家迁狮城,书信寄父爱

  为了乐乐上学方便,罗杰斯开始在幼稚园附近1公里内寻找住所。但接连看了40套房子,他都不满意。作为父亲他考虑得太细致,他坚信童年的时光,会影响人的一生。

  2007年9月,乐乐终于进入了南洋幼稚园,而罗杰斯夫妇却开始了他们的家长义工之旅。佩奇积极地为学校的英文课程贡献力量。而罗杰斯会帮助校园修剪花草,为此,他推掉了一些演讲。他的行为让校董大为感动:“我以为你只是说着玩玩!”罗杰斯却正色回道:“言出必行!”就这样他共做了近百小时的家长义工!面对媒体的好奇,他解释道:“我很高兴能通过家长义工来帮助乐乐入学,我觉得做义工并没有什么不妥,我可以边做义工边了解这所学校!”

  在幼稚园,罗杰斯非常低调,但还是有不少老师前来请教投资心得。罗杰斯态度友好,如果有人愿意教他学中文,他会高兴地像个孩子,乐乐也因此很受大家的喜欢。
  乐乐被排在的一年级的“尊敬班”,班级华文教师郑丽芳说:“乐乐的华语讲得很流利,人很好学,做什么都要做得尽善尽美。如果因为生病缺课,第二天到校,总是先把课业做好才玩。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罗杰斯欣喜地看到女儿适应得非常好,而且克服了一些娇生惯养的毛病。而罗杰斯也不像其他富豪专雇保姆接送孩子,只要他在新加坡,他总会按时接送孩子。对待别人的不理解,他解释说:“这是纪律,我们不能要求孩子遵守纪律而忽略了自身的修养。”

  以前是罗杰斯鼓励女儿学中文,可乐乐掌握中文后,在家几乎都说中文,罗杰斯带比画地还能了解大概,而佩奇却犹如听天书了。“我们是不是错了?”佩奇忍不住担心,确实,罗杰斯的行为也受到很多质疑,但他一直认为:一件事情如果遭受到众多的质疑,那就离成功不远了。

  他对佩奇说:“我们确实错了,我们应该同时也学习中文,孩子现在是我们的中心!”之后,他请来了优秀的中文教师,一家人都成了学生。罗杰斯是个不看电视的人,但他让女儿看DVD学华语和西班牙语。他说:“女儿看《灰姑娘》,不懂西班牙语版说什么,却可以看华语版来了解。她的华语比西班牙语行。”

  乐乐的进步不仅是语言上的,她在金融上的看法也深受父亲的影响,虽然只是孩童稚语,却也有主见。一次,乐乐在爸爸看财经新闻时说道:“美元并不保险,要让妈妈持有人民币!”

  2008年,罗杰斯的第二个女儿“小蜜蜂”在新加坡出生,而他随即作了一个让世人侧目的决定,卖掉纽约的资产,在新加坡长久居住。在外人看来,这是夫唱妇随,但他们夫妻内部却发生了争执。“纽约是我的第二故乡,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难道你打算让我们以后回到纽约时,充满漂泊感吗?”佩奇无法理解罗杰斯的决定。
  “只有专注,才能成事!”这是罗杰斯一贯的观点,他在资本市场上投资是如此,在选择居住国家上,他更表现得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佩奇一怒之下回了丹麦。
  在两人分离的日子里,罗杰斯给佩奇写信道——要知道把两个女儿扶养成人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探险。乐乐还在你肚子里的时候,我已经替她准备好一张世界地图及一个地球仪,还有一个小猪扑满。当然,我也会替碧儿准备好。这般深情的父爱终于唤回了妻子的支持。
  在新加坡,罗杰斯除了为世界知名媒体撰稿外,还必须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但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陪伴家人,而且他找到了更好的方式来表达爱意。他用写信的形式为女儿积累财富,因为信里包含着他对投资及人生的理解,更包含了他浓浓的父爱。
  其实,让孩子学中文,只是他教育的一部分,他把毕生的智慧和浓浓父爱都浓缩在《投资大师罗杰斯给宝贝女儿12封信》里。他教育孩子不要受别人影响;他的孩子可以不听他的话,但必须遵守道德伦理;还有拥抱理想、终生储蓄及善于在普通的信息里发现机遇等等。罗杰斯已经为乐乐准备了5个小猪储蓄罐,乐乐也储存了不少钱。罗杰斯还为11个月的小女儿开了银行账户,有瑞士的,也有中国的,却没有美国的银行账户,因为他并不看好美国经济。
  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的时候,罗杰斯说:“我是一个喜欢读历史的人,据我所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能够大起大落四五次之多。我看埃及,只兴盛了一次,罗马只兴盛了一次,就连英国也只兴盛了一次。中国却兴盛了四五次,他们当然也有过四五次的衰败。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能耐,也许是这个国家的基因使然吧。”

  看来,投资大师不仅仅对中文有兴趣,更对中华历史倍加崇拜。“我会在新加坡至少居住12年,直到孩子们都小学毕业,我最大的梦想还是去中国定居!
  罗杰斯的行为是否正确,需要时间去验证,但他对女儿浓浓的父爱及对中华文化的推崇,却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冷静睿智的投资大师内心最温情的一面。罗杰斯这样寄望于女儿:我不在乎她们成为什么,只要她们做她们喜欢做的事情就行。如果她们喜欢做饭,我希望她们能拥有一家饭店;如果她们喜欢成为园丁,我希望她们能有一个花园;如果她们喜欢投资,我希望她们成为投资家……







枪手是不麻腿的座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6366

帖子

104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3-4-30
发表于 2011-4-23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欧元之父” 考虑定居中国
2007年06月23日 16:12:18  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收看新华手机报



    21日深夜,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酒店,75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专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股票市场的活跃是很正常的。
    我不认为,奥运会结束后会给整个中国带来衰退。
    从经济实力上来说,我觉得中国的目标首先应该成为世界第二。第二总是被爱戴的,而第一总是被仇恨的。”
 蒙代尔教授   
    如果要从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中评出一位“中国通”,那么罗伯特·蒙代尔绝对是当之无愧。至今蒙代尔已经到过中国40多次,与中国有关的大到热点问题,小至地方政府政策变动,蒙代尔都有着浓厚的研究热情。
    说起中国的未来,这位世界级经济学大师认为21世纪的经济奇迹正在中国上演,当前的中国正焕发着巨大的经济魔力。同时,这位身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欧元之父”荣誉的老教授认为,中国的崛起在于人民币已经逐渐成为世界货币的主流符号之一。
    蒙代尔教授习惯别人称呼他为“professor”(教授),在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格外地认真和专注。但说到有关在中国定居的计划以及9岁的小儿子尼古拉斯时,这些轻松的话题让他显露谦和、亲切的一面。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蒙代尔在谈到来华定居的想法时说,自己的生意在中国已经拓展,来华将更为频繁,如果定居中国,他愿意选择一些宁静和相对偏僻的地方。
    点评汇率政策:中国应保持与美元挂钩的汇率
    记者:今年4月您曾提出,中国政府应该谨慎对待汇率的调整,中国最好能够盯住美元的汇率,如果大幅升值人民币,对中国将是很不利的,为什么您倾向于在中国采用固定汇率制?

    蒙代尔: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世界上首先出现的就是固定汇率的货币体系,是货币与贵金属,例如黄金、白银的挂钩。从欧洲来看,欧元区各个国家现在都在使用欧元,其实在这些国家之间也就是实施了各自货币间的固定汇率。固定汇率对于小的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比较适用的,通过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挂钩,例如人民币和美元的挂钩,如果美国有通货膨胀就会输入到中国,可以缓和美元的剧烈波动对人民币的冲击,中国和美国基本上会处于相近的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水平上。实行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政策对中国有好处。中国从1997年开始执行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政策,尽管2005年以来的人民币有一定升值,但是还没造成重大的影响。
    建议实行进出口自由化
    记者:您对于中国现行的外汇政策有什么建议,以应对中国国际收支的顺差以及持续的人民币升值国际压力的问题?
    蒙代尔:目前中国的确存在巨额的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觉得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解决:首先,中国应该放开对进口的管制;其次,中国应减少补贴和税收优惠,实现出口自由化;第三,中国应逐步放开国际间资本流动的管制,最终实现人民币与美元的自由兑换。中国目前外汇储备超过12000亿美元,高过任何一个国家,维持这么高的外汇储备不是好事;最后,应该减缓货币冲销措施和货币紧缩政策。目前中央银行的冲销货币政策恰恰加剧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会导致货币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长期化。因此,应该让市场自己去解决,相信对人民币需求的压力很快会释放。
  亚洲不一定需要“亚元”
    记者:您因最早倡导欧洲货币合并理论而被誉为“欧元之父”,在亚洲区域合作密切的今天,是否需要出现“亚元”这样一个统一货币?未来中国和日本在亚洲货币体系中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蒙代尔:目前看来,欧元区的各个国家正获益于统一货币。在亚洲,中国和日本的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亚洲货币体系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并且有着决定货币是否统一的话语权。但目前亚洲并不一定立即需要与欧元相同的形式实行单一货币,也可以通过人民币、日元等主要货币能够在某一水平保持固定汇率来起到稳定地区币值的作用。
    点评宏观经济“我不认为中国的经济已经过热”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否过热了,是否会有一个良好的预期?
    蒙代尔:我不认为中国的经济已经过热了,过热是指过分的需求导致在许多市场上出现供给“瓶颈”,而目前中国还受累于国内的需求始终不足。     
    记者:有人担心北京奥运之后,中国经济会像某些曾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那样遭遇衰退?
    蒙代尔:我认为奥运会以后会对北京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当然奥运会后可能会使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下来,所以北京需要通过其他新的手段保证经济的增长。但我不认为,奥运会结束后会给整个中国带来衰退。
    记者:您认为眼下中国最紧急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蒙代尔:回到稳定的货币政策上。停止货币的冲销政策,放开进口,减少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如出口退税,使得出口商以低廉的价格刺激境外需求,是以本国的财政去补贴进口国, 相当于将补贴赠与了境外消费者,境外的消费者享受到了低廉的价格。
    点评中国股市:中国股市需完善结构和信息披露透明
    记者:当前中国股民超过1亿,对于国内经济学界所认为的有关中国股市过热的说法,您如何评价?
    蒙代尔:中国经济每年有超过9%的增长,企业的利润在迅速增长,市场体系本身也在快速成长,因此中国股票市场的活跃是很正常的。
    从长期来看,中国的资本市场主要面临解决结构问题和信息披露透明的问题,投资者最应该做的是谨慎评估公司的真实价值,从而避免在泡沫出现时承担不利的风险。
    记者:您个人有什么投资经验可以透露?
    蒙代尔:我个人的投资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迄今为止,我最成功的投资是1969年对意大利锡耶纳城堡的投资。(编者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蒙代尔预见通货膨胀将肆虐,于是购入“地产”保值,从意大利天主教会手中买了锡耶纳附近一座建于十六世纪的古堡。)但要避免财富受到通货膨胀的侵蚀,需要挑选一些防通胀的资产,关注外汇汇率等。中国是个很好的投资场所,目前中国的土地、房产都有很大的升值潜力,当然一些地区房价已经升得过高,还会面临下落局面,所以投资者应进行客观分析。
  点评中国地位:中国目标应定位为受人爱戴的世界第二
    记者:您说过21世纪中国奇迹正在上演,那么有关中国将来可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的说法,您怎么看待?
    蒙代尔:如果一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那就意味着另外一个领导者地位终结了。我觉得去考虑成为世界领导者不是个好主意,因为超级大国或超级的权力意味着额外的负担和压力。
    从经济实力上来说,我觉得中国的目标首先应该成为世界第二。第二总是被爱戴的,而第一总是被仇恨的。
    记者:广东的GDP位居全国第一,在环境、税收等外在因素作用下,您认为未来广东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蒙代尔:广东的经济在中国国内发展非常快,出口领先,经济很有活力。我觉得广东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长期保持这个的成长速度。“绿色增长”是一个方向,环境的良好保护,污染的有效防止才能保证广东的经济成长不会受到它们的损害或倒退。
    点评房地产:人民币兑美元51 房地产价格必崩溃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房地产,当中的泡沫是否有破灭的一天?
    蒙代尔: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那么泡沫的破灭会较快地到来。参照一下日本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日元开始升值,并在上世纪90年代延续,导致其房地产泡沫在1998年破灭。至今已9年时间了,日本经济仍未完全恢复。
    记者:您认为中国可能重复日本当年的悲剧吗?
    蒙代尔:日本的悲剧在于日元对美元升值幅度失控。我不认为人民币会出现这样大的升值过程。只有当人民币真的出现大幅升值,譬如人民币对美元达到5:1的程度,那么房地产价格必然就要崩溃了。
    人物简介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欧元之父”、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席。
    蒙代尔1932年出生于加拿大,23岁时以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论文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1957年在芝加哥大学做政治经济学博士后研究。蒙代尔教授先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1974年他受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至今。
    蒙代尔教授倡议并直接参与了欧元的设计,因而他也被称为“欧元之父”。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彭广京)     
    9岁幼子将来华学中文
    记者:您在2005年获得北京政府颁发的“绿卡”,成为“北京人”,您考虑定居中国吗?会选择什么地方居住?
    蒙代尔:目前我的生意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分布,因此我常常会来中国。我也在考虑定居中国。如果居住,我会选择相对宁静偏僻的地方,适合投资的场所跟居住的地方往往是不一致的。
    记者:您的小儿子尼古拉斯学习汉语已经有4年了,您是为了他将来的发展而鼓励他学习汉语的吗?9岁的他会像您一样对经济学有兴趣吗?
    蒙代尔:我热爱中国,所以我鼓励我的孩子学习中文。我的小儿子9岁了,目前生活在意大利,由于老师变换,所以他学得有些间断,我正打算让他到中国来学两年中文。他平时最大的兴趣是玩足球和国际象棋。我也在培养他对经济学的兴趣,目前似乎他还没这个意识。(文/图 柳建云)



枪手是不麻腿的座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207号 ( 京ICP证041102号,京ICP备09075138号-9 )

GMT+8, 2024-4-28 20:57 , Processed in 0.15426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