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41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传递音乐的内涵——试听英国QUAD11L书架音箱

英国Quad是一间历史极为悠久的音响厂家,几十年来产品款式虽不多,但 每出一款新的产品,都能给用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从精巧扎实的Qua dII扩音机,

405、405.2、606后级,不但音色自然,柔美,而且外形都具 有浓郁的Quad风格,那就是精致、实用、耐听、耐用。以致后来的静电喇 叭ESL-57、ESL-63和近期推

出的ESL-988、ESL-989,都是经典之中的经典 ,创造出静电喇叭的一个全新规格。

时至今日,世上仍有众多的音响音乐爱好者都视Quad的器材为艺术品般看 等。的确,每一件Quad的产品都具有典型的风格,使人一看而知。

近年来,Quad锐意求变,除在品质上坚持一贯的传统作风外,还融入了一 些现代气息,推出了全新设计的99系列和经典QuadII胆机的现代版——QC- 24胆前级和

QuadII40 单声道胆后级,还有晶体机的代表作Quad909,以及Quad988、989静电喇叭 。最新的产品就是今次我们试听的主角Quad11L书架式扬声器。

在试听这款新品小喇叭之前,我想简单讲讲Quad的历史背景。现在世上都 家喻户晓的Quad品牌,是在1936年由天才音响设计师Peter Walker所创立 的,当时的厂

名是Acoustical Manufacturing Company。其主攻产品是专 业广播及小型扩音机的生产,包括高级变压器,输出变压器等等胆机所用 的制品,凭着其产品的优异

品质,不久便在当时红极一时,业务范围进一 步扩展。直至1949年,Peter Walker向全世界发表了一种名为Cornor Ribbon的崭新扬声器制造技术,并于同年制造

了一台到今天都被视为经典 的Hi-Fi功放机QA-12/P,名噪一时。厂牌名字也由那时开始更改为Quality Unit Amplifier Domestic,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简称

Quad的由来。

自五十年代开始,正当其他品牌努力研制大型号角扬声器系统之时,艺高 人胆大的Peter Walker于1951年推出了QuadI电子管功放机,及后来在1953 年推出的

QuadII电子管单声道设计的长青机型,并利用自己充分掌握的Cor nor Ribbon构思和静电发声原理,创制出世上第一对实用型的静电喇叭ESL-57 ,它的诞生,对日

后静电扬声器的发展起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Quad的 成功,紧接下来陆续又推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ESL-63、ESL-303、 ESL-44、ESL-405、ESL-606等等



略讲一下Quad的历史之后,我们要转入今天的Quad 11L,并没有因为成本 所限而简单为之,而是采用高级的钢琴漆处理每一对音箱的外表,配合多 层聚酯抛光处

理,视觉效果直逼Hi-End产品。Quad11L的箱体结构扎实,采 用反射式设计,背后设有两个垂直摆放的经过多次试验最后认为具有最佳 孔径的反射孔,整个箱体采

用MDF板制造,经调校后在底部专门加上一块厚 2cm左右的承托板,用以控制整体箱子谐振点。据说这对小喇叭是Quad经过 三年时间研制才大功告成的。它的接线

柱也是采用在高级喇叭上才能见到 的高纯度铜车削而成的精品货色,表面也经过精细的镀金处理,务求讯号 传输达到长久不受影响,且接触面相当平滑扎实,工

艺水平相当高。

单元质素也是这对产品的特色之一:据厂方称,从最早期设计静电喇叭开 始,Quad所有的单元和元件都是自行设计和生产的,从不假手他人,保证 高稳定性和耐

用。全新设计、制造的Quad11L也是秉承此传统,高音选用一 只特制的直径为1.5"的半球型丝膜单元,取其单元硬朗、尖锐的声音。低 音单元为5.5",也是制作精

良的一款单元。这是一只采用高刚性纤维物料 编织且加上独家开发的特别涂料的单元,它的速度和厚度,令声音更传神 。单元中央用了一个相位修正塞,可增加

低频层次的清晰度,令小型书架 式喇叭有低音的量感。Quad11L的分音器元件全部都是精挑细选的配对精品 ,误差相当小。分音器的输入可对应Bi-Wire和Bi-Amp

的接驳方式。

此次试听的器材分别是英国功放Sugden A21a、CARY 300B、Quad99、QuadII40/QC-24前后级;CD机是意大利Monrio ASTY、CARY 306/200;参考喇叭为PMC LBI、SEK

S-15II、STC SCM-7、Quad 988静电喇 叭;线材为Taralabs Decade、Straight Wire Crescendo以及ESOTERIC Audio喇叭线、Power Soutce电源线;唱片为《RR精

选》、《夏绍声谙2》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蔡琴《金片子》。

这次试听的Quad 11L书架喇叭的功放不用太大功率就可以。虽然标称是86dB的灵敏度,但实 际聆听的感觉有所不同。我用了两台小功率的功放搭配它正是有这个原

因 ,无论是英国制Sugden A21a,还是美国制CARY 300B,都是25W和8W的功率 ,但效果真是你意想不到的平衡和舒服。用Sugden A21a晶体管机(25W A 类)去搭

配时,完全没有晶体管机的硬尖,带沙粒感的东西存在。让我听 到的是柔滑、通透、肌理分明,轮廓清晰,干净利落,软滑无比的感觉, 但完全没有不够力度之

感。只有25W功率的A21a确实有一流的音色表现力和 控制力,整体音场深度相当合适,弹跳力和下潜力也合乎比例,整个试听 过程都和别的组合喇叭作逐一对比,

听后感觉很接近Quad988静电喇叭的音 色,相当逼真!以6000多元的喇叭而言,Quad11L的性价比相当高。用CARY 300B胆机推,Quad11L更有和可口甜滑的音色表现

,无论弦乐和人声都相当 吸引,声音醇厚细致柔顺、流畅自然。两款不同特点的功放搭配居然都能 有这样出色的效果,也有些出乎我意料之外。接着再接上

Quad99前后级(8 8W x 2),在力度和下潜力方面有所增强,结实而充满密度的中频更胜一 筹,整体音场开扬、飘逸、甜润、通透,低频解析力和层次感非常出色

, 动态强弱产品对比不及Quad988静电喇叭,但与其他对比之下也不会显得逊 色许多。

再接上全套QuadII40/QC-24电子管前后级机种,由于它们的功率是单声道4 0W,所以听来与刚才的机种有很大不同。首先从音色上感觉更柔滑顺畅, 弱音表现更出

色,整体厚度和力度有很平衡的增强感,高低两端的延伸更 流畅,空气感更明显,富贵明艳,丝丝入扣,音乐味浓郁异常。QuadII40/ QC-24这套管机我已玩了两

年,深知其特点:越好品质的音箱越能发挥其所 长。用QuadII40/QC-24搭配过的音箱有Quad988、989、JBL4344、Wilson Audio Watt6等等。因此,用

QuadII40/QC-24搭配Quad11L的整体效果,是 十分令人着迷的。

其实,这是一对易于搭配和欣赏的好喇叭,挑选一些高品质的小功率工放 已经能成功驾驭它了,而且搭配时,对线材方面的要求也不高。只是讯源 方面的选择要

求高些,因为CD机的品质很多时候会让人忽略。晶体管和电 子管功放机对于QUAD11L来说都不是问题。Quad 11L是一对充满朝气和活生 感,充满音乐内涵的,令人

难忘的小喇叭。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42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AUDIO AERO Capitole CD24/192+Marantz Model7+Model9×2+Jmlab Micro Utopia享受记

  商人本来是以卖出商品赚钱为目的,杭州音响商吴兄最近进了一套配置,却是爱不释手,舍不得出卖,谈起这套配置,吴兄倒像是一位高烧友而不是商人。请看这套配置:
  AUDIO AERO Capitole(古都系列)CD24/192
  Marantz Model 7+Model 9×2
  Jmlab Micro Utopia。



AUDIO AERO Capitole(古都系列)CD24/192

  果然名不虚传:音源与音箱是法国极品,功放是前级+单声道×2的美国极品古董。那天在杭州最大的音响市场——武林门电器市场吴兄的试听室(也是杭州最好的试听室),我美美地享受了从这套配置中制造出来的音乐大餐。



  首先播放的是Kari Bremnes(玫瑰仙子)的《Manestein》(FXCD180)。这张发烧界无人不识的CD录音堪称一流,但一般器材很难表现出其逼真的“肉感”和丰富的细节。吴兄推开Capitol CD24/192顶端的CD舱门,轻轻将该碟放入定位孔,加上压碟帽,按下复位键,再按“play”健,随着音乐缓缓响起,屋子里的一堆器材顿时变得无踪无影,笔者面前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变成一个漂亮的舞台,玫瑰仙子优雅地坐在台上,娓娓放喉,那极具磁性和穿透力的声音好象是一个心灵震荡器,一下在你的心海激起阵阵情感涟漪。玫瑰仙子一会儿娓娓细语,一会儿款款张扬……那缜密而厚实的声音底蕴把歌手忘我投入的神情表现得真真切切。一曲终了,却是余音缭绕,久久回荡在心里。

  唯一遗憾的是电子合成器伴奏似乎并没有把这套器材的优秀潜质完全表现出来,当播放《狂想曲集》(RCA 09026-61503-2)后,我的疑虑完全烟消云散。这盘著名的CD中,所有曲目中表现出的大型管弦乐丰富的音乐色彩、厚重的能量感、澎湃气势、庞大的空间感和现场感,历来被发烧友视为“考机”的范本。我让吴兄选了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开头部分的铜管齐奏,加上弦乐器的配合,所表现出的庞大气势犹如八月钱江大潮般的压迫感。随后铜管与弦乐器交替演奏,这在普通配置中,每到此处都是不分层次,一团糊涂,而这套配置却把每件乐器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展现出清晰的层次感和方位感,令人叹为观止的庞大的空间感和逼真的现场感,整体平衡感也很好,让人如同坐在声响效果良好的音乐大厅享受现场演出。第3曲是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中的第2乐章“伏尔塔瓦河”,开头部分的小提琴齐奏,即弦乐群一出声,就感到有清晰的线条,仿佛能把所有的提琴数得清楚,真实的质感简直是“触手可及”。

  我的沉醉愈为吴兄增添了几多得意,他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自己的“心爱”。

  音源AUDIO AERO Capitole CD24/192是AUDIO AERO的顶级CD机,AUDIO AERO是以生产飞机精密金属配件及航空、通讯用的高科技小型变压器为主的法国制造集团下属音响制造厂。

  AUDIO AERO品牌的音响产品并不多,却件件高贵。Capitole CD24/192系顶部置碟结构,除采用胆管(6021W)放大设计,其独门秘诀有:STARSSolution for Time Abstraction Re-Sampling),即“时间抽象再生取样修正电路”,该技术可以基本解决Jitter(时基失真)问题。

  在数模转换方面采用了AD1853JRS发烧级芯片,其转换比特率为24bit,取样频率为192KHz,同时可支持32、44.1、48、88.2和96KHz多种取样频率及16、18、20及24bit唱碟。另一个特点是设计有数字放大前级,输出电压为0-5V(可调,旋钮在面板左边),信噪比达130dB。输出端子有一对单端RCA和一对平行XLR,并带全功能遥控设计。该机还可以单独当作解码器使用,面板右边大旋钮是用作解码器时的取样频率选择钮。

  在演示时,我发现吴兄的一个细节:他总是不关舱门。原来,CD碟在封闭的舱内旋转时,产生的气流相对敞开舱门时要大,因而振动也大些,对音质的影响也多些。吴兄说,通常是接待贵宾才这样做的,因为敞开舱门容易进入灰尘。



Jmlab Micro Utopia

  同是法国制造的Jmlab Micro Utopia在世界音响界颇有名声,这个中国名字叫“劲浪”的音箱品牌一直被视作音箱中的贵族,而Utopia(中文很美,叫“乌托邦”)又是该品牌中的顶级系列。Utopia有十个品种(包括中置、环绕和超重低音音箱。其中GRANDE Utopia Be要在今年年中上市)。Micro Utopia是最小的主音箱品种,故称之为“超迷你乌托邦”。为2路低音反射系统,频响为50Hz-25KHz,90dB灵敏度。外形独特厚实,黑色钢琴烤漆(据称是与保时捷跑车一样的专用烤漆)的前障板与非洲橡木侧板构成和谐色块,周边经过倒角处理,以防衍音。高音头以方形结构与整个箱体构成统一的风格。分频点为2.5kHz,接线端子的用料为粗硕的WBT带锁接线端子。

  Micro Utopia在它的同宗兄弟中价格低廉许多,但用料好不含糊,最具神秘技术的高音单元同样采用的是灰色拉沙铝合金方面板的1英寸Tioxid,内部采用了内凹式纯钛质振膜,表面蒸镀了0.007mm厚度的二氧化钛,磁体则为2英寸加有特殊金属Telar57的超高磁流铷磁体,音圈为0.75英寸,用扁平铜线绕在玻璃纤维轴圈上制成,频率响应可达2.5KHz-25KHz,其结构与材料均与Grand Utopia一样。中低音单元为6.5英寸的6W4454B,它的独特技术是采用了能加强磁能量及降低工作温度的12组独立磁铁圈,盆架为铝合金制成,可以保证产生最小谐振失真。最神秘的是FOCAL著名的采用两层特殊玻璃纤维夹一层合成乳胶压合的“W三明治式音盆”(吴兄处有音盆样品,手感薄韧而轻,自然损耗极低)。分频器及内部连接所用线材都采用Focal独家制造的专用线材,分频所用电感及电容都经过仔细筛选,品质优良,并采用点对点的搭棚焊接方式。留意中低音单元安装成内倾斜角,这种“声聚焦同步”设计,好处是可保证精确的点音源同步散发。

  Micro Utopia仅仅是一款高430mm的书架式音箱,但它营造出来的声场感以及极佳的控制能力一点不逊色于大音箱,这  与  其12组独立磁铁圈加三明治夹心特殊材料音盆大有关系,其速度感极佳,仿佛能轻易看到鼓槌击打瞬间鼓皮的跳动,动态毫不压缩,歌者呼吸喘气的表情也历历在目,表明分析力很强,想必都是因为其独特材料的音盆的和独特结构音圈所致。

  谈起功放时,吴兄更是满脸自豪。因为Marantz Model 7+Model 9×2三套件是真正的马兰士代表作,目前在全球均被收藏而鲜见踪影。

  马兰士创始人Saul?B?Marantz是一位工程师又是一位业余的大提琴手,还是一位唱片及音响器材“发烧友”,他一生设计制造无数功放,但最具代表的是Model1-10B,而其中又以Model 7、9最为呕心沥血之作。Model 9于1960年面世,由于设计与制作采用独特秘诀,一面世就大受青睐直至近半个世纪仍散发出醉人的光泽。Saul?B?Marantz在晚年时,自己保留的一台Model 9被朋友多方游说而失,致使如同失子般的伤感。1996年初,已改换了主人的马兰士公司应市场要求,在美国的马兰士分公司找到以前的零件制造商,复制了Model 7、8B和9三款胆机,受到发烧友的狂热捧爱。

  一台Model 9胆机在当年面市时售价为350美元,而今在香港市场上,二手、三手货索价达数十万元港币,但更多的发烧友视其为无价之宝。1996年版本的新货价格为9万港币。吴兄的遗憾是搞不到1960年的绝世极品,但即便是1996版本,也十分抢手,同样并非轻易搞得。吴兄自称从心恋到得手,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还是通过AAD设计师菲尔?琼斯的帮助苦苦觅得,可见其珍贵程度。

  Model 7设计6个ECC83胆管,具备高低音调节、音调旁通、输出电平调节和磁头均衡调节、9组输入和3组输出;Model 9采用4个功放管EL34构成固定阴极偏压并联推挽电路,该设计增加了功放管负反馈效果,削减功放管的失真惯性,强化有效功率传输。Model 9输出功率为70W,改为三极管接法时输出功率为40W,但这样的中等输出功率却能表现出令人惊讶的驱动力,令众多名机汗颜三分。Model 9采用超线性接法,其基本电路并不复杂,但无论是模仿、进补,还是推陈出新,都没能动摇其不朽地位,其中玄机至今无人破解。

  从外形看,受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审美观,Model 7、9并不漂亮,就像是测量仪器。右边大旋钮为输入电平调节,该旋钮右旁右上方为相位开关,主要用以保证经由两级放大器驱动的信号相位正确无误;右下方为低通滤波开关(通常设置在“in”),左边大旋钮是供调整胆管偏流、交直流平衡等选择。中间凹陷长方形区域就是该机独特功能开关,这些别出心裁的功能供用家自行测试平衡驱动级、输出级功放管偏流微调。这就为玩胆管提供了极其方便的操作条件。吴兄这套后级用的是EH6CA7功放管,对偏流略有不同的要求,调整很方便。据传,EH6CA7比EL34的声音要好。还有:把Model 7的ECC83改成內阻较低,电流较大的ECC88,也更适应现代音源器材重播要求。可惜现场限于条件没有办法进行对比试听,吴兄答应以后一定找机会满足我的要求。

  尽管技术参数能起到很大的心理暗示作用,也不能拆机盖看个明白,不知道那方方的盒子里究竟藏着什么秘诀,但现场聆听的效果是作不了假的,这三件古董放大器给人的能量感受和真实感受确实令人过耳难忘。

  这套配置给人最大的印象是:整体平衡感、声场感和解析力,以及密度、弹性与力度表现出色,因而富有真实魅力。如果一定要找出美中不足,那就是速度感。用现代石机作比较,这套配置的速度感有所不及,这毕竟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胆机,这样的比较是不公平的。幸好我是一个弦乐狂,并不在乎速度。从这套配置中流淌出来的弦乐声是那样的醇美丰盈,简直的“秀声可餐”。那天,《罗西尼弦乐奏鸣曲》(PHLP-20357/8/2CD)让我如醉如痴,以前我听过用上等石机播放过这盘唱片,感受已经很好,但这套配置给我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是难以用形容词表达的,真的是醇美极了!

  说“中毒”也好、说“沉醉”也罢;说“触手可及”也好、说“身临其境”也罢,不管论偶像,或是实力,还是古董,这套配置名至实归。听了这套配置,你一定会有这样一个念头:什么时候能把它们搬回自己的家中就是每天少睡3个小时少吃一顿饭也情愿!还有:看到吴兄那副得意的样子,手痒痒真的想揍他一拳!

  好马配金鞍。这套配置的线材是:
 【音源线】CD→前级: Kimber Kable(金宝)KCAG;前级→后级: AudioQuest(线圣)“蟒蛇”;
 【音箱线】Kimber Kable(金宝)8TC;
 【电源线】CD机:ART;前级:JPS;后级:NBS Monitor(“蛇王”监听级)。

  整套器材总价为20万。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43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號角喇叭使用心得!

Telos 2003/2/5 上午 10:57:46

 
加了超低音心得! (四)

話說加了二隻超低音,左右各一隻,每隻距離牆壁各約一米半,算是還有餘地空間可擴散,而右邊超低音當然以由前級二個輸出都是右R邊的訊號給他,左邊也是全部二條左L邊的訊號線給他,這樣再開機一聽!

嘩!!!真是開闊而立體度更分明,至於彈跳度音及音質就需要看您使用的低音的等級而視之了,幸而筆者的十五吋的還算不差,再就超低音與主喇叭的配合就更需要以多種音樂如:男女人聲,鋼琴,弦聲,管弦樂,敲擊樂等來微調了,超低音後面的旋紐設計是來給您用的,相位,分頻點,大小聲,角度的擺位,總之調到美好的聲音時有如使您的聲音有如清水變雞湯般甜美及如魚得水的般優遊,使您每一張的舊唱片再播放時,好像又有了新的生命般!感覺以前有一些音樂都漏掉般,將使您迫不急待的將您以前喜愛聽的音樂,一一再重新再播放來享受了! ( 待續)
回應 | 新話題 | 回討論區首頁 |



話題: RE:號角喇叭使用心得!

Telso 2003/2/1 下午 12:53:23

 
加了超低音的心得(三)

加一隻超低音就夠了嗎?

二隻超低音的訊號線只給予一邊一條訊號線嗎?還是給左右二條呢?

本來一隻超低音發聲,放置中間,剛一響起來出聲時氣勢是十分足,相當滿意,但聽了一.二天後,發現有一些音域還是有方向性,低音會集中於中間,有點不自然,音場也不太開闊.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覺得總是差那麼一點點.

所以筆者就安了二隻超低音,左右各一,而訊號線由前級的輸出訊號,左邊給左邊,右邊給右邊,倒也馬上立竿見影,更上層樓,響得也非常漂亮及滿足,怎知有一天另一位音響好友來我處一聽道曰:可否將超低音的左右訊號均接上,將會再更上一層樓,而因為我的前級只有二組輸出,一組至三音路的電子分音器,另一組無法再多出來,真是大失所望,使我大為煩腦.(欲知後事,下回分解)
回應 | 新話題 | 回討論區首頁 |



話題: RE:號角喇叭使用心得!

Telos 2002/12/31 上午 09:58:26

 
加了超低音心得了(二)

話說超低音的喇叭安置於箱中不管主動式或非主動式,大約有二種安放之位置,一為正面朝向聆賞區,另一種為朝向地上面向下的發音,我的使用經驗是各有千秋,用家的調整是當然隨著您的房間寬廣及主喇叭的因素來變動,但本人就是感覺朝向下發聲的喇叭,不要再墊高高發聲,也就是說喇叭下不要再墊高,平放地上就好,以免低頻少而不沉,而正面型發聲的則要墊高或上揚一些,並調整好音量及頻律分頻點則會比放平地上更好.

有些喇叭後面還有相位0度及180度的旋紐,或是靈敏度的旋紐等,也都是非常的重要調紐,耳聽為準,並非放在0度就是好的.也並非調大聲就是好的,一定要調到配合您的主喇叭的發聲,使全體音色一致而無空隙,渾然成一體,就是最好的境界了!
回應 | 新話題 | 回討論區首頁 |



話題: RE:號角喇叭使用心得!

Telos 2002/12/25 上午 11:55:34

 
Altec A-5 加了超低音的心得! (一)

本來的Altec A-5,當時美國標準的配備只有號角及515的大木箱,但在幾年前日本及香港開始有玩家加上了超高音及大的超低音,使得玩起來更加有趣,而當然音響的廣闊度和傳真度更上一層樓.使高頻低頻更延伸了!

音響玩家本來就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好聲的天性,因為本來的Altec低音頻律大約在75HZ就向下衰竭,再加上大木箱的內部吸音又不理想,發出的低音變成箱聲重,鬆而不札實,和現代的喇叭聲音可說是背道而馳,很多人都不想玩下去,所以現在的玩家都將大木箱內的吸音加強及木箱的鞏固列為必然的手段,然後再加上超低音銜接75HZ以下的低音,使她的低音更為完美.

而超低音的品質及口徑當然是非常的重要,另外喇叭阻尼系數大小,是否主動式,口徑的大小,12吋或15吋,甚至30吋,左右各一隻或二邊各一隻,擺放的位置,相位的調整,大小聲與主喇叭的比例等等..都是會影響整個聲音及音場的因素.

好了,下回再談使用情況了!
回應 | 新話題 | 回討論區首頁 |



話題: RE:號角喇叭使用心得!

Telos 2002/11/15 上午 11:04:06

 
前些日子去聽一位朋友家中的"Lowther pm-4"的喇叭,他真是優秀的無分頻器的全音域喇叭,裝在一個號角式的喇叭箱中,低音以反射式的方法出聲,箱子很大也漂亮,外看就很引人注目.

一開始發聲,感覺聲音淡淡的,但是有號角的開闊感,雖不太寬鬆(和Altec-a5比),又有細緻感,真是深緣的喇叭,因為沒有分頻器,整個音域很平順,久聽不厭,小編制的音樂都能勝任,而且非常好,唯一的缺點是低音少一些(可能擺位時沒有靠近牆壁),這是聽了一個多小時的感覺.真是最值得愛聽古典室內樂友的優秀號角揚聲器.

回應 | 新話題 | 回討論區首頁 |



話題: RE: 號角喇叭使用心得!

Telos 2002/10/10 下午 12:28:21

 
如果剛開始玩號統喇叭,(以Altec A5 & A7為例)推動喇叭大都是以本來就附來的分音器為先使用,這樣較省事,馬上就可享受一般級的號統音樂了,但對於有強烈企圖心的發燒友們的要求度,可能就無法滿足了.

當然市上有很多的電子分音器出售,包括晶體及真空管的分頻器均有,但是價格均不逮,而且如果分二音路時,您將要多添加一組擴大機來使用,喇叭線,訊號線也要加多,如果分成三音路時,動用的擴大機也要再多,一想到要追加這麼多器材,有的樂友就帕麻煩,不想嚐試了,而且電子分音下去,聲音會提昇多少,還是未知數,又在分音時的細節及調整方法,也不太了解.還是放棄吧!

到底分音後的感覺怎樣呢? 有那麼好嗎 ? 個人的感覺是這樣的,就例來說:您本來是使用綜合擴大機,再改用前後級二台的擴大機使用的感覺就是了,音場的深寬高都加大了,音頻也開闊了,但是要調整才會好的,而在調整的過程中,就是最好玩及體驗聲音樂趣的所在精華了.

所以您是使用號角喇叭,個人勸您以分音來玩,二或三音路就可以讓您玩的樂翻天了!

PS:下次再續談個人的玩法.

回應 | 新話題 | 回討論區首頁 |



話題: RE:號角喇叭使用心得!

Telos 2002/9/14 上午 05:05:19

 
在上一篇說到整體性的發聲問題,如果是新造的號角喇叭系統.廠商已將他們的分音器及個體都裝好在箱子中發售.愛樂友只要選好擴大機及音源的機器就可以開聲,但其玩樂性就沒有組合的樂趣多及多變化.所以說玩號角喇叭.就形成二大派別了.也當然看您自己的需求了.

喜愛自己挑單體組合而成的發燒友是比較能接受挑戰的樂友.所以要求的聲音每一個人都是不盡相同的.這首先有些不同的因素來影響.一是聆賞空間.二是擴大機選擇.三是喇叭單體及箱子的選擇.四是分頻點的設立.

下次以後我們就以可分兵二路來談號角喇叭的自組派.或是一體派了.

調整好的號角喇叭聽古典音樂或爵士音樂那一種適宜,這是大家最想知道的題目,不只是喇叭,擴大機或其他相關器材都有同樣的問題.

嚴格說來是會有所偏向的,但那是因為喇叭本身的音色及設計和音色走向的問題.任何喇叭都會存有的問題,喇叭無罪,那都是由設計者及使用人的心理狀況調出的音色.

以我為例,利用分頻點及三音路分音器的高中低調整,可以調到您聽古典和爵士都很好聽的地步,但要更上一層樓,變成要依照音樂不同再調動,這一來,會使人聽音樂變得很累,所以大都調整時,都取其平均值,以免機器動來動去的麻煩,當然也有人認為他的二樣音樂都調得很好及十分滿意,但"很好"的標準每一個人都有所不同.您說對嗎?

如果號角聲音取其平均值,古典及爵士樂,二種音樂中的人聲,銅管樂聲,都是一般傳統喇叭無法和"號角"看齊及一搏的,號統的聲響真是有其獨特的魅力外,那寬鬆及寬敞的音場是那些紙盆喇叭所沒有的,聲音拋出的線狀式,巨細均存的發出聲響以"阿姐鼓"那喃喃小聲的念詞,在紙盆喇叭要開很大聲才聽得出來及清楚,但相對其他的音樂聲,已經會使您的耳朵受不了,如果以號角喇叭來聽"阿姐鼓"它就是能很清析的念出聲來,而其它音樂也不吵,請樂友實際試聽比較一下.

所以好的喇叭是古典及爵士音樂大都倆相宜的,嚴格說來還是要微調整的,這是"號角喇叭"的問題.也是所有喇叭的問題.

一般玩號角喇叭的玩家,都會在號角上端或是中間及旁邊裝上一個高音或超高音,因為號統的音域在8-9000HZ以上都會慢慢衰歇下來,所以有些玩家都會裝一個補強的超高音喇叭,但是也有人認為不需要加,高音已經夠了,不加了.但依本人的體驗,有加上超高音喇叭的話,聲音的通透度會較佳,如小提琴或鈸的餘韻感覺會飄逸些,但柔甜度會差一點,所以大致上一定要克服二邊的容忍度也就是說加上超高音後的通透度及柔甜厚度也要均有的情況才是更上一層的境界.

致於加上的超高音喇叭要放置於整個號角喇叭組件的什麼地方才最好呢? 這也是見仁見智的地方,我們所見一般廠家已成品發賣的喇叭,他們組件安裝大略有二種,一是全體單件均排成上下直線狀的,二是中低音上下直線,而高音略靠中間一點點,這是大部份喇叭的安裝方式.或有中音在上高音置於中,低音放於下的,或是點音源式的上下低,往中間的高音,但排列的單件也是離不開剛剛談的那二種方式的安裝.

所以我個人的增加高音組件的安裝,一開始玩的方法當然也是依造那二種方法的擺設,而我的心得是這二種擺法均可行,但要參考您自家房間的寬度及二個喇叭中間的寬度多寡而定,添加的高音不但要調整交點方向度,及上或下的高度,前後的擺設位置,與中音,低音的發聲的平衡度等....及其他一些的可變數例如:擴大機的選擇,分頻點,喇叭線.相位.而這些安裝都一定要邊聽邊調整才行,玩家必須要有耐心,恆心及最大的玩心,才有搭配成功的可能,對我來說調整的過程,才是玩音響的真締及迷人處,為了追求好聲及自己喜愛的聲響,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了!

"號角喇叭"真好玩!也是音響中的好玩具!就如香港人說的:"可以玩到過世!"

下次再談如何調整號角喇叭搭配的好玩處!
回應 | 新話題 | 回討論區首頁 |





話題: 號角喇叭使用心得!

Telos 2002/9/14 上午 05:00:07

 
如果您喜愛號角喇叭,其他的喇叭都聽不下去,那我要說:您中毒了! 而且無號角會不歡!

一般來說:號角喇叭是早期的產物,君不見五十年前ALTEC及JBL都是號角的產品,劇院之聲.等...,而由中小型的密閉式的喇叭一出現,因為聆聽室的大小因素,及輕易擺放及聲音速度等都優於大而笨的號角喇叭,使玩家都趨向小型的喇叭,使得號角喇叭,逐漸末落.也在商業因素下,漸少人製作.市場凋零.

但由於有些玩家獨排眾思,還是獨鍾"號角"例如加拿大音響家"彈弓楊"他在香港一本雜誌發表了他的改造ALTEC-5,使得聲響有如天下無敵般,在台灣也有一些死忠的"號角黨"也是急起直追.真是隱於音響的一角在蠢動.在暗爽!

一般說來大家都說:號角的聲音較粗,這是因為推動高音號統的擴大機質地不夠細膩圓潤甜美的關係.說到這里要說:號角喇叭如ALTEC及JBL現在都是舊的,價格便宜,而當初設計是為廣播或大劇院的播音,音質不用講究細膩,只要傳真,效率高好推動就好了.而我們現在要放在我們的聽音房,空間小很多,而要求聲音要圓嫩,那就要費一些心思了.所以大都是以真空管機來推動.而且不用大瓦數的機器.音質講究圓甜細膩為佳.

一般的號角喇叭(不包括低音紙盆)她們的效率多高達105db以上,號統則老式的有鋁打造的,也有用鑄鐵造的,新一點有用木頭造的.但共通點就是有一個長的頸子,因為她的音域含蓋在400hz至8000最重要的中音及高音部份,其聲音的寬鬆度及氣勢雄渾度是所向披摩的,尤其是銅管樂和人聲部份,我想當今的最好的紙盆喇叭是無法和她比擬的.

然而,當我們又加上了低音紙盆及木箱或超高音等的組件上去,成為全音域的喇叭時,也就逐漸加上了煩腦及困難度.每一個高低組件有不同的個性,添加上去後又依自己喜愛的音色不同而改變了喇叭的不同的組合方式,真是千變萬化及花樣音色百出,例如換條喇叭線就有變化了,高音及號統的角度及前後距離的幾公分的間距也會產生不同聲響了,而換了擴大機會好像換一部號統的感覺呢! 所以如果不是真的喜愛及有恆心的人士的話,也許會玩不太久就會放棄這條不太好玩的號角喇叭路,而買現成品的喇叭了.(沒煩腦,但也沒樂趣了)

一般聆賞的空間,據我的心得Altec A5,最少寬度要20尺,深度要50尺以上.高度最好高一些10尺以上.因為低頻如果要發聲到45hz,起碼的長距離要有20尺以上的空間她的波長才夠.而大家要知道,以前的劇院之聲一放聲是給戲院中一至二千人聽的聲音.其寬闊度及不失真是主要任務,而我們現在要放在小房間來聽,那真是一個好玩及費心及細心的工作了.音質的講究,細膩度的要求.甜美而不渾濁的活生感的聲音.雄壯有力彈跳的低音.這是一條漫長的音響修道路,我想是永無止境的!(包括我現在還在修業中)



話題: RE:號統(角)喇叭的魔力悅樂使我的音響人生又一春!!

Telos 2002/11/18 上午 09:48:35

 
話說"號角喇叭"以小功率的精緻管機來推動是最完美的組合,最近筆者將300B的管機換成2a3的三瓦真空管機來推動超高音及高音,真是使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及一山還有一山高的感覺.其驕嫩度及圓滑度又上升了一.二級以上,相對的也把中低音的紮實度也提升,真是非常奧妙的魔術音響聲音.

過幾日將以2A3來推動號角高音,而以300B推超高及高音,互相對調,聽後再向樂友報告.
回應 | 新話題 | 回討論區首頁 |



話題: RE::號角喇叭又三春!

Telos 2002/9/10 上午 10:25:09

 
我常常遇到,初次來聽到號角喇叭的愛樂友及音響友,大都沒有什麼感覺,因為他們從來沒有使用過,也很少聽過(幾乎沒聽過).而我播放一些他們家有相同音樂給他們聽,他們初聽也講不出號角播出的音樂與他們自家的不同及好與壞.只是將號角喇叭播出的音樂記起來存於記憶中帶家去比較了.

他們聽完號角的發聲,回家再聽相同音樂後,第二次再來聽,就馬上能聽出號角喇叭的優點了,也可以馬上說出號角喇叭的特色及與一般其他喇叭的相異點了.這其中聲音的"厚度","寬鬆","從容","小聲也清析","銅管的亮度","順滑度","人聲的肉質"等.....太多與一般喇叭不同點.

可惜的是,大都說是非常的喜愛,而且組合的價格也非天價,買得起.但是自家聽音房間都不夠大,(因為買房子要天價)只得放棄了!

您家裏有超過十坪以上的聽音房嗎? 要聽音響與音樂,請先聽聽"號角式的喇叭"再下決定買喇叭吧!!!
回應 | 新話題 | 回討論區首頁 |



話題: RE: 號角喇叭又二春!

Telos 2002/9/4 上午 11:10:54

 
迷上了號角喇叭,最常被問到以何種擴大機來推最好聲?

個人的使用經驗如下:(以Altec A5為例)

因為號統的聲音本來就較粗曠及豪放,寬鬆,所以如果只聽Rock搖滾樂或重金屬音樂及銅管樂,用晶體或管機均沒有關係,如果您是要聽古典及聲樂及其他更多種音樂的話,那就要費一些精神及比較了.

一般賣家賣給您喇叭後,都會再推薦他們自己的擴大機,這是當然的,無可厚非的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心態.但是據筆者的使用經驗,以管機來推是首要之選,而且在A5的高效率之下,出力不用大,音質要好才是最先考慮之處,因為中高音的號統高達105db之高,只要三瓦都可推得響叮噹,均毫無問題.而一般A5用家大都是買舊或新的管機約30-75瓦使用管子為KT88.EL34等來使用推動為多,但聽起來大都是聲音混濁而笨重不清.

所以筆者建議使用號統喇叭用家,使用小功率而音質佳的擴大機如211.300B.2A3等單端的三極管推推看,再加上使用電子分音器分音,二音路或三音路均可,調整後,保證使您的號統喇叭更好聽!更好玩!
回應 | 新話題 | 回討論區首頁 |





話題: 號統(角)喇叭的魔力悅樂使我的音響人生又一春!!

Telos 2002/7/22 上午 10:57:26

 
如果您喜愛音響,也喜愛音樂,沒有聽過"號角喇叭"播放音樂,那真是音響人生的一大憾事!

個人自從迷上"號角喇叭"後,就無法自拔,全心勇往直前了,希望仍在玩號統喇叭的同好,多多來討論及研討,包括箱子的構造,分音器,組合的單元,超高音,超低音,線材等...使我們大家的號聲更好!更佳!及更精進!



 

大約三年前,一位玩家前輩 — 我舅舅,來我家鑑定我所調製的音響系統。我這舅舅所玩過的很多東東至今仍是眾多老玩家心中的珍物。當然,他這次主要的目的是針對拓樸黃智鈺先生手工精製的Village 300B而來。在聆聽後大加讚揚之餘,對我所用的SPENDOR G1000倒是頗有微詞。



「拿300B來推G1000,不是太過分了嗎?這對喇叭的效率對這台擴大機而言是太低了一點吧。」



「沒辦法啊,我也沒本事說換就換喇叭。高效率的喇叭不好找。我也沒現大洋可以買。」我回道。



「我有一個朋友走後在我公司的倉庫裡堆了個大東西,是ALTEC哦。想不想試試看啊?這種喇叭跟300B才是最佳搭配呢。」



我心想,反正不拿白不拿,到手了再看看要怎麼處理。當下就和舅舅約了隔日去取。



隔日到了舅舅的倉庫。天啊,這根本可以用「塵封的垃圾」來形容。箱體雖是原裝箱,但已泡過水而有夾板分裂的現象。單體紙盆也有浸過水的痕跡,且早已嚴重變形。高音號角大概有2公厘的灰塵覆蓋。高音驅動器的螺絲也有生鏽,狀況不明。看起來相當淒慘。



「怎麼樣?稍稍整理,噴個漆,箱子黏一黏應該就可以用了吧。」舅舅急切的說道。「搬走後,我們的倉庫就可以多個空間放貨了。」表弟和舅舅在旁竊竊私語。看來巴不得立刻將此物除之而後快。





沒辦法,來都來了,只好將這堆「垃圾」先搬到附近我的工廠倉庫再做打算。這一趟也藉機討了一個珍物 — Technics SP10 MK2唱盤與全台屈指可數的唱臂 Fidelity Research FR66,倒也並非全無收穫。



隔日到工廠巡了這喇叭半天,盤算大概只有單體,分音器與號角可用,便拆下這些東西,將箱子廢了當柴燒。雖然只是小事,可一點都不輕鬆。除了清理蜘蛛網外,什麼老鼠屎尿、蟑螂糞,昆蟲屍體等,搬這些東西到車上就已經差不多要虛脫了。你可知那兩個311-90號角有多麼重啊。



這堆零件稍事清理後也不知道要怎麼辦,就連是什麼東西也不曉得。就牙齒一咬,硬生生的爬了三段階梯全部搬去拓樸。



「天啊,好東西,好東西,是288C與515B耶,全部是鋁鎳鈷磁鐵的老單體呢。」黃大哥嘖嘖稱奇道。



「我實在不知道要怎麼處理它。不知道有沒有人要買。也不知道這還值不值錢。」



「你可知道日本人把他奉為歷史十大銘器之一。這好東西絕對有人要,二手也還有一定的價位。只是要碰到有閒又有錢,而且又有本事搞定它的人也不容易。你就放在這裡看看吧。」



於是,這堆東西便在大哥處呆了約四五個月。直到某一日我跟家父提到此事。「真的這麼稀奇啊,那把它拿回來修修,我也想聽聽十大銘器的聲音是什麼樣子。」家父很興奮的樣子。



於是,花了好多時間去了解它是什麼東西,進而找出誰會修單體,又找到俊金做音箱,前前後後四個月,終於,ALTEC LANSING A5 Voice Of the Theater可以開聲了。



「哇,從來沒有聽過的聲音。」



「好有立體感與空氣感喲。」



「速度真是快的驚人。」



「果然300B推這對喇叭正好。」

 

…….



頌揚之聲不絕於耳,但這只是頭一兩天而已。



此後,「聲音薄薄的沒有肉感,冷冷的不舒服。」



「沒有低頻嘛。」



「少了下半截身子。」



「真可以形容成半身美女,不是不能看下半身,而是根本沒有下半身。」

 

……



更糟的是,放鋼琴的音樂時,才發覺某一個高音驅動器沒修好。這一折騰,又耗了月餘去修,至今也祇稍有改善而已。



接下來問題可是接踵而至。速度不一,兩端發聲,13KHz以上便滾降,中低頻嚴重不足,高音音質粗糙,效率過高以致電子噪音和哼聲明顯,號角的嘯叫聲嚴重等等。其不堪可想而知。張文俠大人在文章上提供的方法,什麼電子分音、多擴大機、擺位、換線,等等,除了切割彈波外,全用過了。兩年後的今天,身心俱疲的我終於放棄希望,決定擺脫困擾。但放出的風聲全無回應。也難怪,大部分的玩家早就不是聽過,就是玩過,早已領教A5的難搞。而且不景氣的今天,這類錢坑本就乏人問津。沒法度,只好賴這拓樸黃智鈺大哥謀求解決之道。



黃大哥擁有A7多年,也早已領教其難搞之處,並潛心多時思考解決之方。只是總是少那臨門一腳的射門契機。這次在我努力的極盡軟硬兼施,半哄半激將之下,再加上機緣巧合,終於首肯並完成VOT Bi-Amp的設計並付諸實施。其心路歷程可參閱大哥的網頁資料,在此不贅述。當大哥一日通知機器完成,立即滿心期待的前往聆聽。不料開聲之初,咦,衰聲,簡直是難以形容的慘。慘到根本無法形容。若不是大哥在開聲前早已諄諄告知可能的現象,我還真差一點就要欲哭無淚了。



開機後的三十分中間,猶如洗三溫暖般,聲音忽清忽濁,忽硬忽軟,有時澀如泡過頭的老人茶,有時刺激到有如錐刺耳鼓。飽嚐折磨的我,當時心想金錢損失是小事,哀莫大於心死才是最難以忍受的。



四十五分鐘後,情況稍有穩定,聲音改善不少,此時的問題是,低頻又腫又垮,中音朦朧有如絨布包裹般。大哥解釋是它在兩台低音擴大機上做了一些更動,藉以比較音色的差異,我那台A5用的應該不會這樣。經大哥解釋後頓覺寬心不少。但無論如何,至少可以說一句:「誰說ALTEC A5沒有低音?」現在的狀況是:「隨我要多少低音都可以。」真是太棒了。







當下時間已晚,便約大哥隔日取貨。隔日將線材準備妥當,便去大哥處將嬌客迎娶回家。暖了半小時後開始試聽。霎時眼淚幾乎要奪框而出。「這是ALTEC的聲音嗎?」溫暖,濃郁,大方,熱情,有如SPENDOR G1000的醇厚,但多了電光石火的速度,大開大闔的格局,深度以及定位的精準,幾乎可以說是一對相當完美的好喇叭。高音的天限依舊存在,但粗糙與過於刺激的問題已經幾乎完全聽不到。中音稍有模糊,但大哥說稍微微調零件便可以解決。低頻輕微腫脹,但渾厚的能量與快速的反應令人叫絕。音域的完整性除13KHz以上仍有不足外,可以說是非常完美。大哥曾聽很多人說玩ALTEC幾乎最後都搞成四件式喇叭 (VOT加超高、超低)。我想,除了現代的扭曲與刻意製造的爆棚低音的軟件不論,加個超高音以三件式應付大多數媒體應該已經是綽綽有餘了。








從大學畢業進入過音響行業,而後赴美學習音樂至今已有十四個年頭,聽過的高級音響也算夠多了。比器材這種事情對我來說並不具意義,因為沒有一種重播工具能在每一種音樂上面面俱到。但憑良心說,這對VOT Bi-Amp ALTEC A5所鳴放出來的聲音在我記憶裡似乎從沒聽到過。沒有超重量級擴大機推動低效率喇叭的沉重感與不適的音壓,沒有晶體機那種華而不實缺乏泛音且刺激的聲音。那種驚人的速度,渾厚而收放自如的力道,寬闊的音場,就如同在義大利拿波里海灘的陽光下聆聽海浪的潮聲,那麼輕鬆快意。當我回想當時塵封在倉庫中的它,今日終於揚眉吐氣快樂的鳴唱,似乎在宣示它在歷史洪流的衝擊下,仍然擁有它不可一世的地位。



聽了兩天後,我為它頂了一個JBL 2405高音以彌補高頻的空缺,接下來就是慢慢存錢將來換個ELAC的JET了。往後的日子,除了快樂的聽音樂,就只剩下管子與線材的微調整。大體而論,這一生崎嶇的A5在黃大哥十年有成的VOT Bi-Amp計劃大力配合之下,算是畫上了美好的句點。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54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合理之外就是辞穷

Air Tight ATM-1合并式胆机

文·【谭泽江】




上一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全球发烧友移情别恋,视真空管为蔽履的时候,唯独日本发烧友对它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甚至还在世界各地搜罗名胆、名机,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日本人狂扫“西电”(Western Electric)300B真空管,以致价格炒得比天高!令已经停产数了十年的美国厂方见有利可图,重新开动尘封的生产线制作WE300B,希望能猛赚日元!


日本虽然是胆机王国,国内也有许多发烧级胆机厂,但似乎对开拓海外市场毫不在意,Air Tight则是少数成功开拓海外市场而又名扬国际的日本胆机名牌。


Air Tight的老总三浦笃(A. Miura)原是日本名厂LUX的技术部老总,他本身就是一名胆痴。1986年退休后,创立了A & M Ltd,推出了一系列Air Tight胆机,ATM-1合并式胆机是Air Tight的头炮,同时也是Air Tight扬威立万的成名作!


最近,Air Tight登陆狮城,本地发烧友终于有机会一听来自胆机王国的精品,而ATM-1当然是非听不可!


日本的电子产品,每年例必改头换面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但ATM-1则一反日本产品的常态,十七年如一日,完全不作任何更动,这也说明了ATM-1线路稳定性及成熟度。反观美国某名牌胆机,常三个月一小改、六个月一大改地抢钱!正如一部汽车,总不可能三个月得升级煞车器、六个月后得换引擎吧?这除了说明产品仍未成熟就推出市场之外,恐怕没有更合理的解释了。
ATM-1的机壳呈深灰色,它虽然不像现代胆机的金碧辉煌,但制作却非常精美,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怀旧情怀。


ATM-1采用了四枚EL34功率管,并以两枚5AR4真空管整流,如此不惜工本的方式,在同价胆机中并不多见。此外,它还采用了脍炙人口的Tamura输出变压器;为了取得最佳的音质,ATM-1完全不用线路板,以“无氧铜”(OFC)铜线作点至点的方式连接,机壳亦镀上了铜。它的输出功率为36W,重量达22kg。


ATM-1只有两组音频输入,一组在面板上、另一组则在机背。面板上的输入插座为CD direct input,让音乐讯号以最短的音频通道直达前级。另一特点是,它的左右声道各有独立的音量旋钮,它虽然取代了常见的平衡旋钮,但在调整音量时,得时时留意左右声道是否平衡,不如单一音量旋钮的方便。


测试时,以Exposure XXII CD机为讯源,Wharfedale Opus 2为监听喇叭。当蔡琴万般无奈地唱出"无限柔情像春水一般荡漾......(歌曲“诉衷情”),千回百啭的嗓音,荡气回肠的情怀,最容易触动伤心的魂。“蔡琴老歌金碟”是我最怕听的一个CD,原因是几乎每家音响公司都喜欢以它来试音,可惜播得好的没有几家,更多是疲劳轰炸!如今以ATM-1听“诉衷情”,音乐气氛就像一张发黄褪色的黑白照片,令人仿佛回到了上一世纪五、六十年代。望着ATM-1晶莹通透的真空管,泛着微弱温暖的橙光,它仿佛是一部时空转换器,将人带入一个扑朔迷离、超越时空的境界。


听Gil Shaham演奏Paganini的I palpiti,ATM-1将小提琴的音色重现得富有丝绸般的光泽,音质晶莹通透,将琴弦的韧性与张力捕捉得淋漓尽致!这首曲子很多时候都在高音区演,极尽弦耀之能事,对于高频表现声如刀割的扩音机及喇叭,肯定会令你耳朵发烫,流血不止!


听歌剧“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中的“间奏曲”,柔情似水的弦乐音色美得沁人心脾,泛音特佳,空气感丰富,令人为之沉溺。


以ATM-1听抒情爵士乐Because of You,次高音萨克司管(Alto Sax)的音色细致柔和,呜咽般的管子,如诉如泣,音乐气氛旖旎迷人。在听活力四射的You'd Be So Nice To Come Home To时,则发现ATM-1的弹性及跃动感的表现虽然不俗,但在爆棚时仍缺临门一脚及汗臭味。当然,这也是一般小功率胆机的宿命,除非配搭高灵敏度喇叭,否则喜欢天打雷劈、茹毛饮血的爆棚佬,可以不必考虑ATM-1。


环顾今日的器材,常为了令人眼前一亮,刻意突出高频,音色尖锐抢耳,久听之后令人耳根发烫!ATM-1无论频率响应、音色、音质的平衡都恰到好处、浑然天成,具有高度的成熟度,充分体现了合理之外就是辞穷的哲理,这也说明了为何ATM-1是Air Tight最成功及卖得最多的一个型号。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55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黑膠唱片



收藏老唱片 黑膠唱片目前已經不易尋獲,況且它們必須使用傳統的唱機(Turntable)才能播放。因此想要重溫舊時音樂十分不易。當然你也可以花大筆經費來採購這些古董舊貨或是購買為數甚少的高級唱機,但是仔細評估起來卻不值得如此大費周章。畢竟黑膠唱片已經是過時的音樂媒介,取而代之的CD不但方便,而且更為實用。

若是能在兒時的老家還發現塵封的老唱片,千萬別把它們當成垃圾處理。那些可能發霉的唱片經過簡單的清潔後,還能製造出復古的樂聲。目前網路的拍賣場或是唱片商都還可購得這些黑膠唱片,不過他們的販售價格不斐。建議省點錢吧!把收集這些舊貨當成興趣,遇到便宜的才購買,或是有長輩清理家裡雜物時,順便「搬過來」珍藏。你覺得它們是寶貝,但不喜歡的人就是無法欣賞它們的價值。所以處處留心,還是有機會搜刮到免費的唱片呢!

便宜的唱機與唱頭 在台北市廈門街與自強商場的舊貨攤偶而還會發現狀況不錯的唱機。我那台Marantz 6300 唱機就是以4000元買來的舊貨,再添加一個便宜的MM唱頭就可以簡單地重溫舊樂。當時唱機付了一個 ortofone 的唱頭與磨損嚴重的唱針, 後來找了許久都無法買到合適的唱針。最後沒想到我那些 Shure 的MM唱頭竟然是在西門町鬧區裡的電器行找到的。建議一口氣多買幾個唱針備用,因為唱頭與唱針的搭配越來越難。雖然自己並不似那些愛樂的發燒族,斤斤計較音響器材的總總細節,但是仍能享受到這些唱片帶給自己的想像空間。

現在的高級唱機大都是 皮帶驅動(Belt Drive),其唱盤具有的扭力較大與震動較小的優點,與筆者購買的廉價舊唱機(馬達直接驅動,一般稱為 Direct Drive)結構不同。其實以科技層面來看,Direct Drive更勝一籌,可以隨意停止或倒轉唱盤而不會損壞驅動機構。不過目前玩家比較重視驅動裝置的動力與噪訊干擾而偏愛皮帶驅動。

目前坊間可以購買的高級唱頭大都是 MC 型唱頭,由於唱針無法更換,它們都是唱頭與唱針合售的。MC唱頭不但十分昂貴,同時還必須搭配獨立的唱頭放大器,所以整個系統的價格自然可觀。MM唱頭在極高低頻部分雖然不及 MC唱頭,但是便宜的價格與簡易的唱針更換等優點很適合「聽音樂」。筆者買了 Shure 的 2個 MM唱頭 與 12個唱針大約只要三、四千元(這個價錢可能還買不到一個最便宜的 MC唱頭呢!),12個 MM唱針可以用多久,小心使用應該有十年吧!

唱臂是唱機機械結構最精密的部分,目前市售昂貴的唱機都可以搭配獨立的唱臂系統。若是因為家裡多了一些早期的 LP,想找一台唱機來聽聽看,那就不用那麼高級的設備。雖然基本型的唱機都付有實用的唱臂,但是越精巧、靈敏的唱臂仍是首選。

另外還有一個不是很客觀但是卻是最直接的選擇標準。若是整台唱機的重量搬起來不吃力的話,那大概不算是好機器。姑且不論它的機械與電路設計,光是運轉的震動問題就得把音質的表現打個則扣。的確,高品質的音響器材大都是越重的越貴。當然這只是一般的原則,千萬別掉入了這個迷失。

購買高級唱機 我在台北的 fnac 看到許多高級唱機,的確在許多數位科技的產品裡顯的突兀了一些。不過你看到它們的售價可能會覺得「可能嗎?誰會買呀!」。其實唱機只是一個媒介而已,最主要的原因是唱片不容易取得。前陣子,我發現台北的 T-Zone & T-Wave還販售重新壓製的唱片與輕便型的唱機。目前許多重新壓製的唱片大多以單曲套裝上市,加上精美的包裝實在叫人心動,很可惜價格實在太昂貴了。要不是那麼熱中的玩家,可能會買的心疼。

購買舊唱片 偶而經過新生南路橋下的光華商場,除了一堆堆舊書與過期雜誌外,有時還有成堆的 LP,價格大概從 20~50元不等。我曾經順手翻了一下,覺得灰塵厚厚的一層,實在打擾了購買的慾望。加上大多是粗製而且包裝簡劣的翻版唱片。或許也有好的 LP,可是得花一點心思。另外在台北師院(和平東路)對面的的一家唱片行也販售高價位與高品質的 LP,大多是西洋原版的唱片,販售對象以 LP音樂發燒族為主。至於台北公館(新生南路與羅斯福路交會)也有一家專售舊書與 LP的專賣店,唱片的收藏頗多,但是價格不斐。喜歡早期中文的流行音樂不妨到那裡逛逛。

當然只要留心,應該仍有不少唱片行或是舊書商依舊提供 LP買賣的服務。由於中文 LP的保存狀況、實用價值以及數量等種種不確定因素,很難評估它們應有的價格。此外時下流行的拍賣網站亦有不少舊唱片的蹤跡,價格也是不便宜。筆者手上的唱片很多是幾年前在台南唸書時買的(中正路的惟音唱片),還有一部份是利用「搬過來」的賴皮方法取得。陸陸續續,不自覺當中竟也收藏了數百張唱片。

收藏與玩樂的心情 現在網路上不乏探討黑膠唱片的網站,外文的網站更是多的數不清,可見黑膠唱片的魅力依然存在著。隨著歲月的侵蝕與洗鍊,漸漸地大家已經不是那麼在乎 CD的 音質是否更勝於 LP這類客觀的思考模式,反而衷情於它的藝術價值、復古的機械構造與歷史回憶。入夜時分,打開一根根微亮的真空管擴大機,看著唱頭隨著黑膠唱盤的刻痕前進。音樂的曲調以及泛黃的音色,彷彿不相信這已經是CD的年代。有時候收藏這些唱片,不知是真的愛這些音樂多些,還是惦記著以前的歲月多些?若是你手上有多餘的唱片想要與我交換,請 e-mail 給我。

中文唱片目錄 英文唱片目錄

我的 Marantz 6300 Turntable


懷舊音樂文摘

流行歌曲三十年 作者用淺易的文字把台灣早期的流行音樂發展寫的極為詳盡。

漫談鄉村音樂 作者說喜歡鄉村音樂的人都有些多愁善感,你覺得呢?

唱片的保養與收藏 越點唱片提供的 LP保養秘訣,若是有珍貴的LP一定要留心。

 

喜愛的歌曲 若是這些陳舊的 mp3檔案有侵權之虞,請即刻知會 e-mail

2.97Mb

Joan Baez 是早期很有名的民謠歌手, 很可惜現在她的LP並不多。Dona Dona 歌詞 是由我的唱片錄製到 Hi-8 再透過電腦轉成 wav檔, 最後再轉成 mp3 檔。雖然 LP已經陳舊了,偶而有沙沙的背景聲,但是卻掩蓋不住它的味道。

Joan Baez英文網站 Joan Baez中文簡介

2.98Mb

美黛在四、五十年代留下了許多動聽的歌曲。我無意中在路邊的舊書攤以 20元買到這張過度磨損的唱片,它是民國五十三年合眾唱片發行。「怎不相信我」是該唱片的第一首曲子,依然可以想像當時燈紅酒綠的愛情。從陳舊LP聽來,風味無窮,頗有幾年前廣告重製白光「等著你回來」的情景。

2.78Mb

這是美黛同唱片 B面的第一首曲子,「霧裡的愛情」。若是喜歡上面的曲風,絕對不能錯過此曲。通常唱片的第一首曲子(外圈音軌)的演唱時間較久,音質也較佳,所以唱片的主要歌曲都會放在此處。該唱片還有一首我頗喜歡的歌曲「淚在眼中淌」,可惜磨損音軌的雜音太多。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55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后级驱动能力与功率及电源供应关系

晶体后级驱动喇叭的能力至少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电源供应。二、输出功率。三、阻尼因子。四、抵抗反电动势的能力。或许,我们如果从喇叭这个方向来看后级,可能会使问题更清楚些。从喇叭的方面要怎么看呢?喇叭的驱动难易程度与一、阻抗曲线的走势。二、灵敏度。三、相位角的偏移情况。四、反电动势的强弱。

先说阻抗曲线,在喇叭说明书中我们经常看到喇叭阻抗8欧姆或4欧姆的记载。其实这个8或4欧姆的数字只是概略性的数字而已,因为没有一支喇叭的阻抗曲线能够从20Hz到20KHz之间都维持在8欧姆的位置上,至少它会随着频率的变动而改变阻抗数值。有时会高到几十欧姆,有时会低到1欧姆。喇叭阻抗曲线的变化与后级有什么关系呢?不要忘了,后级的功率输出要由喇叭的负载阻抗来决定,假若一部后级宣称在8欧姆时有100瓦输出,那么在16欧姆时可能只剩下50瓦输出,在32欧姆下更只有25瓦输出。反之,它在4欧姆时输出可能会大到200瓦,2欧姆负载时更可能大到400瓦。

当喇叭阻抗变高时,后级输出只是变小而已。然而,当喇叭阻抗变低时,后级输出就不仅是变大那么简单了。当后级输出变大时,我们首先会遇上的问题就是电源供应能够提供那么大的输出功率所需吗?如果不能,在4欧姆时就无法达到200瓦输出,更别提2欧姆时会有400瓦输出。假若电源供应有那么大的余裕,可以充足供应400瓦的功率所需,我们还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功率晶体能够承受那么大的电压或电流吗?通常,厂家不太可能会在100瓦的后级上面用上400瓦后级所需的功率晶体,因为这样一来,成本会大幅提高。

喇叭的灵敏度表面上看起来很直接,90dB灵敏度可能比86dB灵敏度来得好推。问题是,灵敏度的测试只对整支喇叭所能发出的音压做测试,而非对每支单体所能发出的音压做单独测试。所以,当100瓦的功率同时输入到喇叭的高、中、低音单体时(假设喇叭为三音路),首先遇上分音器,分音器在吃掉一些功率之后,再把剩下的功率输送到三个单体上面。此时三个单体会因为本身效率的不同、阻抗曲线的不同而对输入的功率产生不同的反应。换句话说,高、中、低音单体所发出的音量会不一样大。通常,我们如果发现低频量感很少,就会说这对喇叭很难推,不管它在说明书上记载的效率有多高,它就是很难推。而这种难推的喇叭往往又伴随着另外一个问题:高音单体很好推。在低音单体难推、高音单体好推的情况之下,您能想象会发现什么现象吗?那就是很多人都曾经尝过的苦头:低频不够饱满、高频却刺耳。

相位角的偏移其实就是喇叭容抗、感抗、阻抗趋前或落后的复杂变化。由于喇叭不仅与电子反应相关(被动分音器),也与机械反应(单体结构)相关,更与空气容积相关,它们相互之间会产生复杂的反应。这也就是说,后级无时不刻都在与复杂的喇叭容抗、阻抗、感抗搏斗,这也是喇叭难推的原因之一。

最后说到反电动势,我们可以把喇叭单体总成,看成一个有线圈、有磁铁的发电机,当扩大机的电流输入,驱动振膜进行前后活塞运动时,喇叭单体会产生电流,这股电流会回输到后级扩大机里,我们称此现象为反电动势。反电动势越大,喇叭就越难推。晶体后级由于直接与喇叭耦合,比较易受反电动势影响。而真空管后级由于有输出变压器耦合喇叭,受反电动势的影响较小。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回头来看DR-3与DR-9的问题。从您所提供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知道DR-3与DR-9的电源供应能力在储存电能的电容上相差10,000μFD,不过DR-9的电源变压器稍大些,所以二者实际上的供电能力没差多少,我猜真正有差别的应该是功率晶体。所以,您可以这样认为:DR-3虽然只有纯A类25瓦,但是它的电源供应能力很足,在遇上难缠的喇叭时,能够比一般25瓦后级发挥更强的喇叭驱动力。反之,我们也可以这么看DR-9:在与DR-3相近的电源供应能力下,它虽然可以在8欧姆负载下输出100瓦,不过在4欧姆或2欧姆负载之下能否输出足够的200瓦或400瓦而不失真就有待观察了。

或许这个例子可以告诉我们,光看说明书上的功率输出数字并不代表太多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后级实际驱动喇叭时的表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以耳朵验收的一个实证。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55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厚實乎?精確乎?

求取平衡最重要 梁過

很多時候我們在調整音響系統的過程中,其實是對自己心中既定的聲音模式作不斷的檢驗,當然這其中也包含了在新的衝擊到來時,如何再調回到既定的軌道上。這麼說難免會有些曖昧,讓我再說清楚些吧!就以我個人的狀況來作例子好了,常常是在精準和寬厚的聲音這兩者之間作鐘擺似的搖擺,這回把聲音調得比上回精準了,就會覺得聲音的厚度必須再加強,可是一旦把聲音的厚度調整好了,就又想把精準度再作第二回合的加強……如果一切調整的方向都正確的話,每次的擺幅會漸次減少而逐漸趨於平衡,終於停在一點上。這一點未必就是正中央的那一點,而是我自己在加權之後覺得比較可以接受,也可以說是妥協到可以接受的那個點。
當然每次一有新的器材加入系統之中,這個鐘擺的擺幅就會加大,然後隨著不斷的調校擺幅又漸趨穩定,終又一次達成平衡。當然我會期待它將停在較原先更高的層次,也當然會藉此再度檢驗我原先的觀點是否仍然正確。如果真是正確無誤的話,它就非常可能停在原先那一點的正上方;但如果在擺動中讓我看到一些原先所無法看到的觀點,我也不介意作一些修正,這時就可能會停在原先那一點的斜上方。<圖1>

厚聲不一定就代表平衡

有關器材、線材聲音寬厚的議題近來引起蠻多的爭議,許多人或許會有這種印象:彷彿是不問青紅皂白先把聲音弄厚實了再說,我個人倒是覺得應該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思考。

第一個就是要看你原先系統聲音的起點是在那裡。如果原本就是不夠豐潤的聲音,此時將它往厚實的方向調整是再自然也不過了;但如果已經是夠厚實的聲音,請你就此打住,如果想要有所動作倒不妨往提高聲音的精確度上著力,待聲音的精確度提高後再衡量是否要在聲音的厚度上加強;但如果你的系統已然完成一個平衡的話,是不是還要再把聲音加厚就要謹慎從事。一般而言稍微厚聲一些無妨,但千萬不要過度加厚以免聲音會變鈍、變慢,換言之如果聲音尚未變鈍、變慢,那麼大概還沒加過頭。

第二個要瞭解的是,線材的作用多半在補強,一些調聲的手法也著重在微調,而不是扭轉乾坤。比方說,如果聆聽室裡的環境不良使得頻率曲線受到扭曲的時候,僅靠線材的調整是不夠的。也就是說,一定要把音響系統的大架構弄正確了,此時用線材、墊材或其他調聲手法才有意義。

最重要的當然是如何掌控改變聲音走向的參數(比方說要用角錐來讓聲音凝聚,或是用某些線材來讓聲音加厚),同時還要能控制改變的幅度大小,萬一玩過頭的話還要能夠回得了頭。若不能如此收放自如,就很容易轉入死胡同,千萬要小心從事。

用之多年的Vimak DT-1000Ⅱ總算是除役了,心中難免有不捨之情,在最後的幾天中它似乎知道這是我們相處的最後一段時光,發出了最美好的聲音,彷彿是作曲家臨終前留下最耐人尋味的天鵝之歌。當然這其實很可能是因為一切可以作的調整工夫都已功德圓滿,所以它能在最後一段的相處時光裡留給我最美好的回憶。

靜待mb轉盤入主

騰出的位置當然是為了等待全新mbl 1621轉盤的到來,在這過渡時期暫時用兄弟機1521來替代上陣,順便也為大家作個報導,看看在mbl系統中加入1521轉盤的效果如何。 同時在劉仁陽的建議下我也購入號稱最後一部Proceed CD PCD(不是PDT),這PCD和mbl 1521兩者之間存在著蠻有趣的對比,也剛好在某種程度可以印證我鐘擺式的音響調校觀點。

我最不喜歡報導的就是機器的外觀和重要諸元,因為它們往往和聲音的表現沒有絕對的關係(並不是沒有關係)。但是這兩部器材在外型上的差異性未免也太大了吧,從圖片中可以看出這是因為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同的設計理念有以致之,大致上來說可以簡化二分法的分成歐式的細膩和美式的豪放(雖然我並不贊同二分法式的將一切分別過度簡化)。mbl 1521仍然是一本「黑金本色」有著神秘高貴的氣息,而Proceed PCD則是一派樸實的灰;mbl 1521的重量大概超過20公斤,而Proceed PCD則有12公斤多,若是以當年的標準而言也算得上是不輕的了;mbl 1521是扁而方的外型,而Proceed PCD則是幾何學上所謂的長方體,這個造型不敢說是後無來者但肯定是前無古人。

關於CD讀取系統,據Meletzky告訴我一般的CD讀取系統都會隨著使用的時間而老化,那麼所發出雷射光的強度自然也會逐漸的減弱,唯有保持雷射光在最強的程度,才能確保最佳的讀取效果以及最好的聲音。比較舊的Philps系統(比如說是大家都熟知的CDM-9)只能用人工調整的方式,此時需用電位計來測量之後再作調整,基本上就是說用家無法可調就是了,當雷射光的強度減弱到某種程度之後,對聲音品質來說就一定會產生無法避免的損失。除此之外一般類比式的循軌控制方式更無法確保溫度變化、搬動時的撞擊、磁場等等的影響導致雷射頭沒法子保持在正確的位置,來做完美無瑕的讀取動作。在此時應該也要對循軌控制的電路做微調的動作,當然這個動作也無法由用家輕易完成,因為它需要應用到蠻複雜且特殊的工具。<圖2>

追求永不落伍的設計

mbl在開發CD系統時就已考慮到此點,因此他們設計了具備自動調整功能的讀取裝置,它會自動偵測雷射光的強度和雷射頭的位置,然後隨時保持最佳狀態(如康貝特一般『COME BEST』?),Meletzky宣稱即使用了十年之後也仍然能提供和新購買時一般的聲音。

除了Meletzky告訴我的這番道理外,我也向他挑戰了一個問題:如何能讓mbl的轉盤成為像同廠6010前級那般的經典之作,將來即便是整個CD讀取系統已老化到報廢的程度抑或是有更新、更好的系統出現時,他能否做到只要更換內部而不必整台更新?E-Mail送出時Meletzky正在休假中,而由他們的首席工程師Juergen Reis來回覆我的問題,他說基本上1521或1621用的CD讀取系統的控制方式是DSA bus,爾後Philips開發的都會用同樣的模式,只需更換PCB上的Control Processor即可應用新的讀取系統。我很難肯定他是否正確的回答了我的問題,但是他應該是意味著更換較新的系統並不會有太多的困難,各位做個參考就是了。

mbl用的是CDM12工業型,而Proceed用的是CDM1 MKⅡ,兩者都是Philips系統,連遙控器都可以共用。再向大家介紹一下這番試聽時聯結的方式,由於PCD沒有數位平衡輸出,所以用v.d.Hul MC Silver IT接到Digital Lens再用同樣的線接上1611;而1521就用Power Source沒編號的那組平衡數位線接到1611。

凡事總有個先來後到,基於First Come、First Serve的原則,整個系統的聲音都以1521為基準做好調整,101d的高音是在三格中最低的那格,中音和低音都是在兩格中較多的那格。此時mbl的風味可以說是發揮到了極致,要是說mbl的產品一向擅長表現絃樂的美,那麼全套到齊的mbl系統更有美不勝收的感覺,細膩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聽一段穆特的卡門組曲,令江俊德幾乎起義來歸加入mbl用家的陣營。在今年High-End展我聽全套mbl時就深深感覺到,即便是在喇叭還沒Run透開聲的情況下,在高頻的地方有一些很特殊的韻味,現在就得到了印證,高頻和極高頻的質感較Vimak更上一層樓,在整體堂音迴盪的路線也表現更清楚的情況下,好像音樂廳的燈光打得更亮了一些;中頻也十分飽滿結實,可謂精壯得很;中低到低頻較高之間的部份略有保留(後來有解救之道)是唯一美中不足之處,但也不是少得很多,不過這一段的彈性和Q度卻是無敵的,我只曾在ORPHEUS耳機上聽到過,在我的音響系統上出現這還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呢!從那裡來印證呢?Duets那張CD你還留著嗎?該請它出來幹活了,聽聽第四軌裡兩把低音大提琴的對彈,它的表現應該是彈性十足的,這就是考試的科目。1521在這裡的表現可圈可點,是我之前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當然它也需要其它條件的配合才辦得到,諸君不可不知;極低頻到低頻的量感十足,而且這個頻段的解析力非常的好,它好的程度是我所聽過中最好的,這裡你可以聽得到非常清楚的低頻還有空氣感和堂音,這個說法會令人感覺有些抽象,但請各位不妨先把這個觀念擺在腦中留待來日驗證。

音色上毫不意外的是高貴無比,而且像是個美麗的少婦,明豔動人。音質上更是完全透明,剛剛講的低頻傑出解析力事實上是存於全頻段的,而且這種解析力更是讓人完全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也就是說完全不是用強調高頻而製造出來的假象,如果說是陰柔的透明感這就一定是了!速度感當然也是一流的,音場的寬度也有適度增加,至於深度則因為本屬101d的長處在此不提,而因為早先說過整體解析力的提昇和堂音、空氣感的進步,音場在適度擴大之餘還在讓我可以看清楚更多的細節,這實在令人驚訝,因為我自以為聽到的細節已經夠多了。天哪!有誰可以告訴我上限到底在那裡?<圖3 4>

整體說來,除了在剛才提過的那個頻段量感略有不足,因而造成一些形體感不盡如我意之外,應該也沒啥好嫌的了。偏偏我前不久才聽完Vimak為我演奏的天鵝之歌,很明白我少了些甚麼,所以馬上向代理商反應此事,經告知mbl已知道此缺失,待新的CD鎮和轉盤中央的軸心寄到即可大幅改善;姑且信之,本文後段便見分曉。

中性而豐厚的Proceed

OK,現在讓我們來把注意力集中在Proceed身上。無可諱言的,我必須說這是一部物超所值的轉盤,不知何故被埋沒了這麼久,唯一說得過去的理由可能是因為現在流行的聲音在厚度上多有不足之處,因此能讓Proceed的長處得以發揮出來,大家應該也聽過這種說法,且讓我再多加著墨一番。首先你一定會注意到全頻段一致性較豐厚的聲音,這是十分耐久聽的聲音,要是說龍口粉絲久煮不爛的話,Proceed的聲音應該也是久聽不厭的。同時我也必須說雖然它的聲音是豐厚的路線,但絕對不會黏、膩,也不會犧牲掉透明度和解析力,它的聲音既不軟也不硬,絃樂和管樂都有適度的厚度,這其實是蠻難得的。

為了公平起見,我又把喇叭系統上的音頻控制重新做了調整:高音設定在三格中央的位置,而中音及低音則仍然設定在兩格中較高的位置,這時候整個系統的聲音也完成了另一個平衡。<圖5 6>

平心而論,我必須說Proceed的聲音是中性而稍豐厚的,因為它中庸得並不去突出任何特色而可能因此而成為埋在砂中的明珠(遺珠?),或許因此沒法子讓人在乍聽之下會有驚豔的感覺,所以可以說Proceed是很「深緣」(台語)的器材,你一定要靜下心來去聽它才體會得出來它的好處。稍微豐厚的聲音使得許多錄得不是很完美的CD也可以聽得蠻不錯的,就拿許景淳那張「天頂的月娘」來說吧,它把許多蠻煩人的口齒音都錄進去了,但是用Proceed聽來這個缺點就不會那麼明顯,稍微豐厚的聲音可以讓聲音單薄的喇叭系統比較耐聽一些。所以我可以這麼說,一位音響評論員的系統是應該調校到一個臨界點,這就像眼裡容不下一粒砂那般,只要一有新的器材加入馬上聽得出來新成員的特性和走向。但是這麼聽音樂其實是蠻累的,因為這麼一來只要是稍有瑕疵的錄音聽起來就很不是滋味,這是因為包容性不夠的關係。站在愛樂者的立場來看,Proceed就是好器材,因為它稍厚的聲音增大了包容性,也就是這樣使得它的聲音分外耐聽。

當然,聲音厚實還有其他的好處,樂器和人聲的型體感因此得以加強,聽「拉丁美洲彌撒」第五軌時,大鍵琴弦有適度的寬鬆感和厚度是個試金石,Proceed就表現得很好,其次這張CD的人聲表現上也是沒話說的。至於速度感、透明度和解析力都有一流的水準,Proceed雖然並不是表現得像mbl 1521那樣好,但這是用絕對標準來評斷的,事實上它在這些項目裡大概也只會小遜於少數幾部器材罷了,和許多頂級的器材可以並駕齊驅。<圖7>

mbl、Proceed超級比一比

要是把這兩部轉盤來個超級比一比實在並不恰當,但各位在耐心的看完前文之後對它們的表現心裡應該有個譜了:mbl 1521實在是一部好轉盤,它的表現十分傑出,如果在中低到低頻的地方再增加一些量感,那該有多好!Proceed也是一部好轉盤,它的聲音豐厚耐聽,如果它在聲音頻譜的兩端再多延伸一些,應該就更完美了(尤其考慮到它的合理售價),有志者不妨朝改機或線材搭配的方式努力。

關於mbl 1521,還記得我曾提起的換CD軸和CD鎮嗎?當這兩樣東西寄到手上後,我馬上就瞭解Meletzky的想法了。原先,它的CD軸是類似CD盒裡固定CD梳狀斜圓柱形般的構造,也是塑膠做的;新CD軸就變成用純鋁料車出來的,CD片擺放上去自然穩定得多。原先的CD鎮是磁性的,運用磁力來加強和轉軸的貼合力,然而顧忌到磁場的存在可能會影響到雷射光的精準程度,因此改成類似1621般的CD鎮,重量增加了而且也有一圈橡膠環,由此看來這兩個加強改進的地方顯然都和1621的開發有關。

那麼改完之後是甚麼情況呢?基本上,我原來所覺得若有所憾的地方都得到了補償,整體的聲音再度完成了平衡。這個時候因為低頻到中低頻這個頻段的量感補足原先稍微的凹陷,發出來的聲音聽起來一點火氣都沒有,下盤的馬步站好了後聲音也益發顯得穩重。這和Vimak轉盤所發出天鵝之歌的平衡是一般無二的,但在這之上增添了更高貴的質感,更透明的解析力,看得更清楚的音場和更多的細節。這樣的聲音確實是我始料未及,原先所期待的無非只是較Vimak稍微高貴一些的音色而已,現在額外得到這麼多好處,實在是令人高興都來不及。

在mbl 1521表現得這麼好的情況下,我,還可以要求更多……也許,也許,要等到1621的到來吧!

後記:

在本文完稿之際,請美國友人替同學代購的HeadRoom Max耳機放大器已然抵達,又請社裡商借了一台Musical Fidelity的X-CAN,並找來Sennheiser HD-600和Grado RS-1兩組耳機來做交叉配對,在下一回一併為大家報導。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56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极品小喇叭,想说爱你不容易




大名鼎鼎的Ensmble 是瑞士著名的音响三剑客之一,他的所有喇叭,都有几个共同特点,一个都是小体积喇叭,即
使是落地的也做的瘦瘦小小的;一是没有一款声音不好的喇叭,尤其是他的中高频靓声到迷死人;一是价格都非常
之高。即使是他们家最廉价的Animata价格也是万六一以上,连原装脚架要三万。

关于瑞宝喇叭的好评如潮,这里谈谈我曾经很痴迷的Ensmble最廉价的一款喇叭Animata!就我的所见所闻,他的确
个性鲜明,不愧小箱的一种经典代表,难怪海外称道"真命天子","纯水派","全真金嗓子"等等溢美赞言。

刘汉盛先生曾经把Animata与PMC-LB1做对比,认为他的音质细腻,象鱼排,声音较亮,高频多,且延伸好,低频比
LB1量少,但弹性略胜一筹;LB1的音质厚实,象肉排,声音较暗,高频量感少,但整体平衡更好,可说四平八稳,
容易搭配与伺候。中频优势二者相近,层次和定位相当,低频都要强于一般的小箱,但还谈不上可以很好地表现管
风琴的低沉美。喜欢灵巧,通透胜于沉稳,请选Animata,反之LP1会更耐听。

听瑞宝Animata这个小喇叭,很容易让我联想到丹拿的小喇叭,他们的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他们最吸引人
耳朵的高频,都是非常通透。尽管瑞宝并没有用丹拿著名的330高音,但高音的通透和飘逸,并不觉得不比330的
差。我觉得瑞宝小喇叭的高频,是清澈见底的透明,声音特点用“清澈”这个词是比较准确的;丹拿的高频,则是
万里无云的透明,声音特点用“清晰”这个词比较合适。

有人把Animata与ProAc Response 1 和 2 相提并论,认为实力、价格,价值二者相当。就我对Animata和ProAc
Response的认识,与ProAc Response 1可以相比,说比 ProAc Response 2则未免有些爱屋及乌的味道了。
Animata,也像其他瑞宝箱,以美声取胜,细节活生感好,通透度极高,这些方面与ProAc Response1是一样的,他
们的音质音色都很容易为大家接受。但Animata的温厚度要略好一些、适配度要略差一些。温厚度略好在很大程度
上与Animata独特设计有关,他背后那个被动辐射器发挥了重要作用。用音乐传真搭配,Response1可能在临界点
上;Animata则可以有问题。

选择瑞宝箱一般要注意器材和线材的搭配,Animata好处是可以搭配自己的器材,也随喇叭附送了一条品质上好的
喇叭线。用瑞宝自家的一件套器材搭配,小音量聆听背景音乐,这被普遍认为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享乐了。另一种好
的推荐搭配是,18平方以内,如果不是硬调空间,Animata可与Micromega Stagt 4 + Audiolab 8000C + Bryston
4B搭配。

我也尝试听过几种搭配,声音的差异很大。
按照Animata精致细腻的特性,习惯都用所谓厚暖声的器材搭配。如价格相当一级的McIntosh 6850, Gryphoh
Tabu AT,ElectroCompaniet(合并机)+;音源用法国的Micormega 和日本的CEC 5100Z CD 。

6850搭配的声音根本无法入耳,尤其是高低两端严重失真;EC虽然名气也不小,但实在是显不出瑞宝的真实本领。
三套的选择,还是AT +和5100 搭配略微好些,这种搭配也与总代理香港雅典公司的推荐比较相近。当然 5100在此
还是等级弱了点,整体上声音略显虚了一些。

总的听后感觉,Animata还是搭配高素质的胆石机--即自家的器材,或Copland 一类的,可能才是天仙配,搭配AT
这样的石机,如果CD和线材不好, 声音还是容易太冲,蔡琴的人声并不让你耳朵出油。搭配Gryphon要想人声甜
润,可能还是要上到Tabu Century这样的等级才好一些。如果搭配胆机,大场面不又容易发挥被动辐射器的优势
了。听这个Animata,耳边不禁响起一句老话:配胆靓声,配石雄健!这种说法看来不无道理。我觉得,如果用的
是别人家两万以下的功放,恐怕的确是很难伺候好他的。

Animata最让我惊诧的,不是他水晶般的透明度和靓声,倒是他爆起来的程度,大大超乎我的预料与想象。我们听
的第一鼓,,弹性虽不及Dynaudio小喇叭,但也不像他斯文外表那样,可以说中低频张力和弹跳力很理想,没有过
多的低频渲染。尤其在16平米左右的家居里,已有几分大箱的风范和气度,就像一个儒雅的绅士,当他脱去西服露
出浑身健美的肌肉,确实叫旁人惊奇。

仔细分析Animata的这些优点,我觉得与他的设计和使用的单元关系很大。据介绍,他的中低音单元都是手制三文
治Foam结构,坚韧无比,具备比金属振膜更轻的特性,强磁驱动,难怪声音不乱。箱体后面那个著名的足球场形状
的被动辐射器,作用也不可小看,大场面时有利于重播出轮廓鲜明的音像,保证必要的气势。Animata音压据称可
以大至104dB A。 难怪有烧友认为他虽不重爆,但搭配得当,爆起来一样撼人心迫。

由于辐射器是反向发声,摆位就特别讲究,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前后发声不一,并影响量感和定位。据说此箱与其他
瑞宝箱除了诸多相同点外,还一改其他高级瑞宝箱不耐大声压听的这个弱点。因为没有仔细比较听过其他高价的瑞
宝箱,所以这种说法可信如何,我难下结论。

Animata当时的确也让我砰然心动,但是最后还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作了冷处理:
CD机选择颇费周折。
香港一班玩家提出一个搭配选择是CEC + 欧博的和韵M500(4300B)+ Taralabs RSC Prism 系列线材可出靓声。但
石机伺候,CEC显然不合适,万元上下的大多CD也不一定适配。

耐听性问题。
音响调声高手曾先生对我的几番忠告是,可出靓声但不适合正规音乐的试听,尤其是大音量聆听。换句话说,就是
当背景音乐是天下无敌的好了。可是,花上两万左右听背景音乐,这未免太奢侈了吧?

脚架问题。
几乎所有听过瑞宝箱的朋友都认为,瑞宝箱要出好声靓声,一定离不开自家的脚架。他家的门槛的确是登天一样的
高,一个脚架上万元,加上箱子就是三万了。这种价位你还会选吗?除非你是一个瑞宝的死硬派,非瑞宝不娶,否
则都会另作考虑。

说到这里我提供两条与Animata相关的信息:
一脚架。瑞宝原装脚架有两种,一是常见的Landmark ,斜面形状的就不多说了,另一是很少听说Gambaltto。这是
一种三柱式脚架,上下是方形,每对重 27磅,港币 4400元。香港也有发烧友推荐用Sound Mechanics 平价小脚
架。从谐震的关系说,木制的自家脚架确实最能表现其优势,但他们声称实际搭配的效果很好。我对此说很感兴
趣,就担心又是那一类不负责任的陷阱。
二线材。Animata提供的那一条原配的喇叭线,外观屏蔽处理,线径拇指粗细,十分迷人。

Animata,我曾经痴迷的极品小喇叭,想说爱你不容易!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57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锦上添花话导线

音 泽

  发烧友在对已购器材进行调试、摆位以提高音乐还原效果的同时,也应对连接各单件音响器材并传递各类不同性质音乐信号的音响线材的重要性引起重视。尽管目前市场上有各种称为“佳偶举配”式的“套餐”销售模式,但其中真的能对消费者作出整套器材导线搭配使用指导的销售商,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在一套组合中,通过合理的各类线材应用,能使整套组合的“潜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在遵循合理的性价比前提下,对整套组合声音还原的走向亦能起到调整作用。各种线材因本身材料、编织方式、被覆、绝缘材料、连接方式、线材长度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用于整套器材连接后,对音乐还原会产生各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纵观音响线材市场,不外乎有用以连接激光转盘等数字音源设备至数字音频解码器,传递微弱高频数字信号的数码线;用以连接激光唱机或其他具有模拟音乐信号输出音源设备至音频功率放大器,传递模拟音乐信号的音频信号线;用以连接功率放大器至音箱,传输大电流音乐信号的音箱线;用以连接每部器材至220V交流电源,以提供器材工作能源的电源线。另外还有各类用以AV视听组合的视频连接线等。下面,我们就以纯Hi-Fi系统所涉线材的基本情况,向读者作一概述。



数字信号线的选用

  对于一台中档以上含有同轴RCA/75欧或AES/EBU/110欧数字信号输出端口一体CD来说,要想进一步提升整套组合音乐还原效果,选择加配一台数字音频解码器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升级方法。当购买一台合适的音频数字解码器后,要充分提升解码顺对整套组合的还原效果,选择一款合适的数码线是非常重要的。从基本技术要求来讲。从基本技术要求来讲,如果以同轴RCA/75欧数码线形式连接,要做到抗干扰线材本身是75欧阻抗,必须在保证基本传输规格的同时,特别要重视线才的屏蔽,因其所传递的是极微弱的高频数字信号,外界空间的各种EMI、RF干扰极易对其产生影响,同时基本身的高频数字信号又易对周边器材产生干扰。

  另外线材长度宜定为最短不小于1m、最长不超过2m。如果太短,线材本身的“调味”作用不明显;反之若过长,则易引起传输损耗。对于AES/E-BU/110欧规格来讲,除了要注意上述几点外,所不同的是要保证线材有真正的110欧阻抗和选用高质量的BNC插头。经济条件许可的发烧友,选择一些品牌的成品数码线当然是个较能保证效果的做法,但对一些喜欢自已动手做的发烧友来讲,掌握上述关于数码线的一些基本技术规格要点,就能选择正确合适的材料,自己焊制一根数码线,以较为经济的代价获得满意的效果,并从中体会自已动手的乐趣,还能获取相关经验,提高自身发烧的技术素养。

音频信号线的选用

  以上所谈的是音响线材家庭中的“数码线”,是为拥有数字音频解码器的发烧友所传用,下面介绍的是应用最广泛的音频信号线。音频信号线一般在每套音响组合中用来连接激光唱机或大部分具有模拟音乐信号输出的音源至音频功率放大器,这也包括前置放大器至后级功率放大器的连接,所传递的是模拟音乐信号。

  与数码线相同,音频信号线也由导线和插头两个基本部分组成,同时要求插头是高纯度优质材料制品,能与插座紧密接合,减少接触界面传输损耗。从线材本身角度来讲,材质、编织方式、长度等不同,会造成各种音频信号线在组合中还原效果的不同。音频信号线的基本材质,有以金属制成的传统线材;也有以非金属制成的线材,如荷兰名厂V.D.H就有一款以碳纤维制成的音频信号线;另外还有用普通铜材和高纯度无氧铜、银制成的线材。

  作为发烧友选用线材,我有一点体会,就是在试听搭配中可充分注意线材是多支细芯绞合线,或是单支硬芯线,可取前者浑厚或后者清通的声音走向,来“调和”整套组合的还原效果。并且一定要以耳听为实,有针对性地选用。在某一固定组合上,绝无价格贵的线一定比一般性格的线效果优异的定论。选用合适的音频信号线,对于充分发挥器材潜力和音频信号线本身特性,提升原有组合整体还原效果有很大作用。如购买的是成品信号线,使用中要注意线身或插头上所标示的使用方向,并且也不应过度弯曲线材,因为某些高纯度线材一经过度弯曲易引起金属芯线材料晶格破裂,从而降低原有传导性能。同样发烧友也可选购散装信号线自焊一副,要注意的是,长度不应超过1.5m(平衡式连接除外),同时注意焊接的选用及焊接时间、温度的控制,以免优质芯线材料变质。

音箱线的选用

  由音源出发的小信号通过音频信号线的传导,到音频功率放大器,推动音箱工作的强大电流,通过喇叭单元的振动空气运动,才使我们听到声音信号。因此,连接音频功率放大器与音箱的音箱线,把守着整套组合连接的最后一关。与音频信号线相同,音箱线也有金属材质纯度、编织方法、长度等区别。丹麦Ortofon、日本Acrotec均是以含量高达99.99999%的无氧纯铜为基本材质组成,俗称“8N”音箱线;有美国Audio ZQuest等品牌的hyperlitz形成绞合编织的单支硬芯线;也有像美国Kimber Kable的多支硬芯编织绞合线和英国AudioNote的带屏蔽层同轴多支细芯绞合线等产品。这些线材在各类不同声音走向的组合上的运用,会起到“阴阳调和”、“画龙点睛”的效果。对音箱线的选用,因其关系到音箱与音频功率放大器相对位置多变,选用散装线材自己来制作较为合适。但使用中须注意的是,功放相对左右声道音箱位置是否对称,两个声道音箱线不能有长短。对于线材的长度,一般家庭以每声道2-3m为宜。与音频信号线相同,音箱线也可通过不同的长度来“调和”整套组合的还原效果。

  近几年来,音箱设计流行多组接端形式,一般两分频音箱有两组4个端子。若用一般音箱线连接,则要保留原音箱上两个正极端及两个负极端的连通短路片,如能选用4支芯线以上音箱线连接,则可取掉音箱短路片,分别在4个端子连接音箱线,然后在连接音频功率放大器一端,将音箱线正极并在一起连接在音频功率放大器正极端,负极端则并好后连接在功放负极端。这就是标准的双线分音接法,这样对音质的提升将有很大帮助。

  还有一个小经验,若您所用的整套器材还未用任何发烧级信号线、音箱线,且您又想通过添置线材达到调声、升级目的,那么笔者建议首先从音箱线着手。因为正确的线材选用将带来音质较大的改善。当然,对发烧友来说,选用任何一种线材,均应以耳听为实。

电源线的选用

  我们目前的接触的音响器材,绝大部分是以220V交流市电作为其工作能源的。因此,作为基本能源供应载体和传输通道的电源线,其合理、正确选用,对整套组合最终的还原效果是完全有影响的。与本文上述的数字信号线、音频信号线、音箱线相同,各类不同材质、编织法所构成的电源线,在设计、制造的过程 ,反映了设计、制造者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追求最终完美音乐还原的理念,表现在运用各种手段抵御外界EMI、RF乃至外界物理震动的影响,降低内阻、提高传输效率等方法,均是已被实践和市场所认为 同且确实有效的做法。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发烧”电源线中较具代表性的日本Furutech(古河电工)的335P、G20S乃至专门用以连接家用电度表至器材器材电源插座的俗称“五彩金龙”的连接线、美国Taralabs(超时空)的P系列、方芯铜系列、和谐合金系列等尽管售价不菲但产品本身的研发过程及当代线材高科技理论的运用,无一不是为了将电源线在整套音响器材组合中的效果作最大程度的发挥,最终使整套器材的音乐还原效果由基本的电源传输这一环节起就得到高质量的调整。

  在选用各类不同品牌、型号的电源线时,与整套组合中其他线材的选用相同,也应本着以“调和”器材本身的声音走向为基本着手点去选用。像著名的美国NBS(蛇王)电源线,对整套系统声音走向的改变极大,醇厚饱满而又不失解析力是它最大的特色。著名的法国ART电源线一经使用,就能使原来还原音乐速度拖沓、音象层次不明的组合,在重放时音乐的节奏变得起落有致和音象层次分明起来,因此,电源线的选用和其他线材的选用一样,须针对不同组合的个性来作取长补短。

  总之,以笔者的经验,在一套组合中,正确的各类线材选用,不能说“扭转乾坤”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在这里需要声明两点:1、绝不是越贵的线材就能带来越好的还原效果;2、不可能在一套素质非常差的组合中通过使用高价线材这种“本来倒置”的方法来达到还原效果的改善相信本着“发烧”的基本原则——耳听为实,通过不断比对试听,您一定能选择到理想的线材。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3 11:08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靜電與錐盆的比較
劉漢盛

<圖1>Cinema事實上就是Theater的縮小版,外觀幾乎完全相同,同樣也採用三音路設計,不過正中央只有一個1吋軟凸盆高音單體,二邊則各有一個5.25吋防磁錐盆低音單體,至於靜電振膜,當然還是存在,它負責中頻部份。像這麼漂亮的中聲道也是絕無僅有,不過,我還是建議您如果要買,就整套買,不要只買這個中聲道,這樣搭配起來並不好看。
頻寬:80Hz-20KHz±3dB。擴散角度:效率:89dB。阻抗:6歐姆。分頻點:300Hz、3500Hz。體積:85X20X27公分。重量:12.7公斤。訂價:6.99萬。

在音響市場上,長期以來都是以錐盆喇叭為主流,靜電喇叭與其他平面喇叭可說只是支流而已。主流喇叭當然有它成為主流的原因,然而,靜電喇叭也有它迷人的一面。而且,若要論起錐盆與靜電喇叭的優缺點,靜電喇叭的勝面還比較多。可惜,長期以來一般人對靜電喇叭的根深蒂固觀念阻礙了靜電喇叭的流行。甚至,到目前為止許多人都還存有幾十年前靜電喇叭的缺點,而不知道目前的靜電喇叭已經改良到完成度相當高的程度。或許,靜電喇叭的聲音特質仍不為大多數人瞭解;或許,大多數人仍習慣於錐盆喇叭所發出的聲音。不論如何,我們在此要以比較客觀的態度來比較靜電喇叭與傳統錐盆喇叭的優缺點:

剛性、阻尼與質量三個問題

先說錐盆喇叭。相對於靜電喇叭,傳統錐盆單體或凸盆單體有什麼問題呢?就以錐盆與凸盆振膜本身來說(暫且不論磁鐵總成等其他的問題),錐盆靠的是音圈連接到錐盆底部的推動力量來運動,由於推動的力量僅及底部小面積,所以整個錐盆在理論上必須完全剛性,否則錐盆會變形。此外,當錐盆高速振動時,盆身材料必須要有很好的阻尼作用,否則推動錐盆的能量會殘留在盆身內,引起音樂訊號之外的失真振動。

最後,我們都知道慣性定律,錐盆與音圈結合之後,是有相當質量的。當錐盆與音圈的質量越大時,慣性作用就越強,錐盆就無法隨著音樂訊號的靜止而同步靜止;也無法隨著音樂訊號的瞬間發出而啟動。錐盆如此,凸盆也是如此,它們都必須面臨盆身「剛性」、「阻尼」以及「質量」的問題。

相對的,靜電喇叭的振膜「幾乎」沒有這三個問題。靜電振膜在運動時是全面被靜電的吸附排斥作用所控制的,也就是振膜上每一處都有能量促使它前後運動。再來,靜電振膜非常薄,所以靜電產生的運動能量不會殘留在振膜內部。也由於靜電振膜非常輕(比空氣還輕),所以它的慣性運動問題非常低。

<圖2>這是Martin Logan取代原來Logos中置聲道的新作品,也是個傑出的工業設計範例。它採用橫置三音路設計。在喇叭的左右二翼各有一個密閉箱室,裡面各裝一個6.5吋防磁中低音單體。喇叭正中央則有一個高音箱室,這個箱室裡容納了三個1吋高音單體,這也是世界創舉,以前我還未見過中置聲道採用三個高音單體者。而中音由誰負責呢?當然是那整片的弧形靜電振膜。Theater附有腳架,可以讓您調整角度。
頻寬:70Hz-22KHz±3dB。擴散角度:水平30度。效率:90dB。阻抗:4歐姆。分頻點:300Hz、3000Hz。承受功率:250瓦。體積:33X109.2X29.2公分。重量:26公斤。訂價:12萬。

<圖3>Prodigy是目前Martin Logan的主裡機種,它取代了壽命最長的Monolith。在靜電振膜部份,支撐框架做了大幅改良,強度比以前增強很多。低音箱體則完全與以前不同,這種低音箱體的設計Martin Logan稱為ForceForward。內中採用二個低音10吋低音單體雙面同相發聲。,其中向前的那個有點小仰角,向後的那個則斜斜朝地上發聲。這樣的低音設計一方面承襲了BalancedForce的抵銷振動效能;另一方面則讓二個低音單體朝前後發聲,用以創造更好的低頻效果(據Martin Logan說可減少中低頻駐波)與音場表現。有意思的是,插上電以後,在低音箱的前面板上,您可以看到淺藍色的Martin Logan新商標,這個設計讓Prodigy顯得更有吸引力。
頻寬:28Hz-22KHz±3dB。擴散角度:水平30度,垂直4英尺線音源。效率:91dB。阻抗:4歐姆。分頻點:250Hz。承受功率:300瓦。體積:170X42X71公分。重量:60公斤。訂價:48萬。


音圈磁鐵總成與分音器的問題

以上所討論的僅是靜電振膜與錐盆振膜本身的問題而已,假若我們更進一步討論到錐盆的音圈、音圈筒、懸邊、固定錐盆位置的彈波、音圈承受大功率輸入時所產生的變化、磁力的大小、磁隙裡產生的磁力渦流等等時,那就更複雜了。例如音圈在大功率輸入時會持續發熱,當熱度超過音圈承受範圍時,音圈就會燒熔。此外,音圈越熱,音圈運動的線性就越差,聲音的動態範圍就會受到壓縮。毫無疑問,靜電喇叭雖然也有另外的問題,但至少它沒有以上這些問題。因為它只不過是一片繃緊的振膜在發聲而已。當然,這片振膜可能會因為長時間使用而產生材料變化,不過我還沒有看過這方面的相關資料。

除此之外,被動分音器也是傳統喇叭的大問題,分音器會產生相位失真、會吃功率、會音染、會造成頻率響應不均衡。而純靜電喇叭由於是全音域設計,沒有分音器,所以在這方面靜電喇叭肯定大獲全勝。當然,Martin Logan靜電喇叭由於除了CLS之外,其餘全都是靜電/錐盆混血設計,所以還是會有分音器的問題。

最後,靜電喇叭沒有箱體,也就沒有因為箱體本身振動或設計不良而產生的負面影響。而傳統錐盆喇叭不論採用何種箱體設計,總是免不了箱體所產生的「原罪」。在這方面,靜電喇叭又是大獲全勝。而Martin Logan由於必須有低音喇叭箱,因此對於喇叭箱的設計與低音單體的安置下了一番功夫。

受限幾個因素

就以上的比較來看,靜電喇叭無論如何都要遠勝錐盆喇叭,但是為何目前市面上還是以錐盆喇叭為主流呢?從現實的狀況來看,稍有思考能力的人不得不要懷疑,靜電喇叭真有理論上那麼好嗎?其實,靜電喇叭真的有那麼好,只不過它受限於以下幾個因素:第一、由於前後運動振幅有限制,所以無法再生錐盆喇叭那種強大的音壓。第二、假若低頻量感要足夠,靜電振膜的面積就要很大,龐然大物的靜電喇叭在家庭實用價值上會受限,所以靜電喇叭通常不會做得太大,它的低頻量感也因此而受限。第三、靜電喇叭本身就是一個集塵器,假若空氣濕度高、灰塵又聚集太多,會讓原本絕緣的振膜與金屬網罩電極之間導通,通常我們稱為「擊穿」,此時就要更換振膜了。第四、有人怕會被靜電喇叭的高壓電死。

Martin Logan的改良

看到此處,再對照Martin Logan靜電喇叭的作法,我想您會發出會心的微笑。原來,Martin Logan就是因為要改善低頻量感,所以不得已才使用錐盆與靜電振膜的混血設計。也因為採用了混血設計,所以它們的最大音壓再生能力也適度的提高了。為了降低箱身對低頻再生的影響,Martin Logan採用所謂Balanced Force Technology以及Force Forward Technology來降低低音單體與音箱互動之下所產聲的問題。為了改善靜電喇叭的集塵效應,從1993年起,Martin Logan就以交換式電源來提供高壓給金屬網罩電極,而且設計成有音樂訊號輸入時才在金屬網罩電極上產生高壓,這樣就讓集塵效應降低了。

此外,由於Martin Logan的靜電喇叭並沒有布網罩,所以用家可以直接用吸塵器來清潔金屬網罩電極,不過要記得清潔以前,要先把電源插頭拔掉約五、六小時之後,才開始清潔,這樣效果才會好。關於最後一項觸電問題,據Martin Logan宣稱,其金屬網罩電極上的靜電高壓尚不及家裡電視機螢幕上靜電壓的十分之一,絕對不會電死人,安啦!事實上,當Martin Logan靜電喇叭在唱歌時,您可以放心的去觸摸外表的每一個部份,保證沒有一點觸電的感覺。老實說,假若靜電喇叭會電死人的話,怎麼可能通過安全檢驗呢?

靜電愛用者的共通特質

到底靜電喇叭有什麼魅力,讓某些人愛之入骨?相反的,也有許多人怎麼聽都不喜歡。根據我的觀察與自己的經驗,喜歡靜電喇叭的人大多擁有二個相同的特質,一是他們大多很喜歡音樂,聽音樂是他們每天不可或缺的事。第二個相同的特質是他們都懂得「捨」,捨什麼呢?捨次要的音響表現而取主要的音樂表現。


就我認識幾位長期使用靜電喇叭的人(包括李富桂在內),他們幾乎都很少更換音響器材,不過他們都擁有相當多的音樂軟體。對於他們來說,音響器材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發出令他們感到「舒服」的聲音,而非令他們感到「震撼」的音效。如果您去靜電喇叭用家那裡聽音樂,就會發現他們很少播放衝擊性強的音樂。一方面強烈的衝擊性正是靜電喇叭的弱處;另一方面這些用家本身就不是很喜歡這些強烈衝擊性的音樂。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喜歡靜電喇叭的用家們,其個性剛好與靜電喇叭的優點相契合。而不喜歡靜電喇叭的人顯然無法滿足於靜電喇叭的那些優點。

靜電魅力在那裡


Martin Logan靜電喇叭的魅力在那裡?我打電話問曾經使用Martin LoganMonolith喇叭長達10年的李富桂。他說沒有箱音、音質純、音色準確、音場透明、速度反應快、細微細節多、能夠敏銳的顯出搭配器材的特性等就是靜電喇叭的魅力所在。李富桂所說的這些優點很中肯,不過我還要再加上一項優點,那就是音場非常寬廣深遠,每件樂器的左右分離與前後層次也都很好。我又請教他,使用靜電喇叭時,除了潮濕與灰塵之外,還要注意哪些事項?他以本身的經驗告訴我,喇叭擺位要仔細,搭配器材比較困難,功率承受能力受限等是要特別注意的。

注意三個地方

為什麼要注意喇叭擺位呢?因為靜電喇叭是標準的Dipole雙面反相發聲,因此要特別注意是否有某些頻段剛好被抵銷或加倍。有些靜電喇叭聲音聽起來很單薄,可能就是在中頻段有聲波抵銷的問題。器材搭配為何會比較困難呢?李富桂說由於靜電喇叭就像照妖鏡,可以完全顯露擴大機的聲音特質。假若您使用的擴大機有嚴重音染,就會被靜電喇叭暴露出來。此外,靜電喇叭到底要用真空管推比較好?或者用晶體機來推比較好?我自己用真空管機推Quad 989時,搭配相當好。李富桂長期使用VTL 300真空管後級推靜電喇叭,他也覺得很配。不過,您不要忘了Quad長期以來都以自家的晶體機推靜電喇叭。我想,用晶體或真空管來推靜電喇叭應該都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音色搭配。

功率承受能力很重要嗎?古老的靜電喇叭我不敢說,若是以最近才聽過的Quad 989,以及Martin Logan靜電喇叭來說,它們所發出的音壓已經足夠大部份人所需。比較要注意的是古典音樂中突如其來的大鼓或定音鼓的猛擂,流行音樂持續強烈的鼓聲與Bass聲反而都不是問題。

硬調空間不適合

除了以上三個李富桂所說要注意的問題之外,我自己還有一個發現,那就是硬調子空間並不適合使用靜電喇叭。大部份的硬調空間會讓靜電喇叭產生「尖銳乾瘦吵雜」的聲音。假若您的靜電喇叭發出這種聲音,更換擴大機或線材是沒有用的,這些動作頂多只會產生些微的改善效果,但卻無力回天。唯一正確的作法就是改善空間調性,增加室內軟質吸音物質,這樣才能享受到李富桂所說沒有箱音、音質純、音色準確、音場透明、速度反應快、細微細節多、能夠敏銳的顯出搭配器材的優點。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3 11:12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矩形空間的喇叭調整/George Cardas
李建德編譯

本文為Cardas線材設計者George Cardas所撰寫的文章,原文題目為「Setting Up Speakers in a Rectangular Room」,闡述了George Cardas個人對喇叭擺位調整的經驗談。雖說本文談及的運算方式,是建立在「黃金立方體聆聽室」的基礎上,但是對於一般接近矩形空間的聆聽室,應該都可以從中獲得驗證。此外,George Cardas所提出的空間比例理念,也值得音響迷們深入瞭解。


非常精確的喇叭擺位,確實能夠開啟聆聽的新視野,所以我要告訴您一種目前正逐漸成為業界標準的喇叭擺位方式。在經由數學運算而得的黃金立方體(Golden Cuboid)標準空間裡,這種擺位方式能夠適用於任何平面或箱型喇叭,與任何合理範圍內的空間尺寸作搭配。或許,您最後會發現自己仰賴聽覺的喇叭擺設方式,與我所要談的方法不謀而合。\r
在長方形空間的喇叭擺位上,有三項重要關鍵值得特別注意。其中每一項關鍵都代表喇叭與平行牆面之間的相互影響頻率,也就是喇叭與牆面距離之間的比例關係。
這三項重要關鍵依重要順序為:
一、 喇叭與最接近之側牆的距離比例。
二、 喇叭與後牆的距離比例。
三、 喇叭與對面側牆的距離比例。
次等重要的關鍵,就是喇叭與喇叭之間的時間常數。
當您以下列的黃金比例完成聆聽空間擺設,喇叭的位置將會影響這三項重要關鍵,進而抵銷任何單一或接近單一的共振現象。


進程A
圖A:矩形對稱房間之喇叭擺設


喇叭擺位,可以從簡單的方向開始……

喇叭低音單體的中心線,到側牆的距離應為:
房間寬度乘以0.276(RW×0.276)

喇叭低音單體的中心線,到後牆的距離應為:
房間寬度乘以0.447(RW×0.447)

這就是您所需要知道的長方形對稱房間之喇叭擺位方式(見圖A)

距離                     比值
喇叭到側牆:RW×0.276
喇叭到後牆:RW×0.447
喇叭到對面側牆:RW×0.724
喇叭與喇叭之間:RW×0.447



接下來,要寫給那些想知道更多的人看……
注意:這些內容可能會讓您的腦袋爆炸!在您的喇叭擺位恰當之前,切勿進行到下一個階段。不過,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擺位,的確能讓所有的關鍵都遵循最佳狀況進行。


進程B

圖B:近距離聆聽模式與音像焦距調整


接下來的圖解,告訴您如何決定近距離聆聽(Near Field Listening)的模式,調整最終的音像焦距,還有喇叭擺設運算與黃金比例的關係。
在近距離聆聽模式中,喇叭與聆聽者頭部必須呈等邊三角形的關係。近距離聆聽模式能夠提供完美的立體音像,經常被用在混音階段的麥克風與樂器擺設上。近距離聆聽模式的距離關係完全取決於喇叭與聆聽者頭部之間,也就是一種「中心點到中心點」(Center to Center)的距離,與聆聽空間的型態並沒有任何關聯。
不過,在小聆聽空間當中,對稱喇叭擺設的重要性,不能夠被過分強調。
一旦喇叭擺設儘可能接近完美狀況時,您必須將喇叭投射角度稍微調整向聆聽位置,這個步驟通常可以憑著聽感來完成。箱型喇叭通常需要比平面喇叭較大的Teo-In角度,而當適當的投射角度出現時,您將能夠聽出音場中音像的形體更為清晰。






進程C

圖C:黃金立方體聆聽室


黃金立方體聆聽室的尺寸為10呎×16呎×26呎(比例為10:16.18033989…:26.18033989…),這與常聽到的黃金比例(Golden Ratio)或是Fibonacci Sequence(5─8─13─21─34…)並不相同。前述的三項主要空間關鍵,應用在黃金比例的特性增減並無實質效果。
創造黃金立方體聆聽空間尺寸的數學運算方式,同樣也能夠運用在喇叭擺設位置、喇叭音箱尺寸或其他相關條件設計,甚至可以運算訊號線的特性。至於運算結果會得到正面的幫助或是負面效果,則端視應用的方式。潛在的空間關鍵,或是任何會影響聲音能量的實體,都可能造成實質上的影響。例如空間的容積、喇叭音箱的容積、線材的導電性、導體的電流容量、駐波、時間延遲回授,或是任何會改變能量、造成時間因素改變的特性等。




進程D

圖D:聆聽空間與黃金比例的關係

以黃金比例運算而得的聆聽空間擺設方式:
距離                     比值
喇叭到側牆:RW×0.618
喇叭到後牆:RW×1
喇叭到對面側牆:RW×1.618
喇叭與喇叭之間:RW×1




進程E

圖E:聆聽空間與Fibonacci常數的關係
黃金比例聆聽室,也可以運用Fibonacci常數進行擺設:
距離                     常數
喇叭到側牆:RW×5
喇叭到後牆:RW×8
喇叭到對面側牆:RW×13
喇叭與喇叭之間:RW×8







附註:要想精確而簡易的進行系統擺設,在< http://www.Checkpoint3d.com/>網站中可以找到一種很酷的雷射工具。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3 11:13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开膛剖腹看CD/叶立


  在Hi-Fi音响中,CD机用来提供音乐信号源。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一个高质量的信号源是不可能指望功
放和音箱出“靓声”的。CD机在Hi-Fi音响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见到的CD机从普及型到Hi-End的都有,价格相差也很大。那么不同档次的CD机又各有
什么特点呢﹖

  我们先来看看CD机的构成。一部CD机从整体看,是由机械部分及电路部分构成的。机械部分是指机芯,包
括主轴,主轴电机,循迹导轨,循迹电机,激光头组件等。而电路部分则包括机械部分的伺服电路控制主轴转
速,激光头的循迹,聚焦,DSP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F数字滤波电路,D/A数字模拟转换电路,AF模拟
滤波及模拟放大电路,还有电源电路。CD机中不论是机械部分还是电路部分都会对CD机的音质有影响。

  价位在3000元左右的CD机通常都是一些普及型机种,这类CD机无论是机械部分还是电路部分都比较简
单。所谓简单,是指这两部分所采用的部件及零件多为一些成品组件,或是外围电路简单,易于调试的IC电路。
这类CD机的机芯大多为Philips或是SONY机芯,机芯结构简单,伺服电路也不复杂,有利于批量生
产。而电路部分中所使用的IC电路,也多是一些集成度较高,不须精确调试而适于批量生产的电路。普及型CD
机内部的电路大多集中在一块电路板上,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降低成本,但其内部的隔离,屏蔽措施不完善,数字信
号与模拟信号相互易于干扰,进而影响了音质的提高。

  普及型CD机很难要求其有比较全面的声音表现。一些日本产的机种在声音取向上比较注意高频的延伸,在听
感上觉得解析力有余而柔和不足。而一些欧洲风格的机种则注重于声音的柔和,但声音的细节则略欠缺。当然这也
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常见的马兰士这一品牌的CD机,它的声音取向就与天龙的CD机音色风格有较大的差异。
普及型CD机有一点需要指出,即所采用的IC电路型号与整机电声性能的关系。通常我们在选择CD机时对数字
信号处理精度比较注意,比如是18比特还是20比特,或是24比特等等。CD唱片录制的数字精度是16比
特,这是CD唱片确定的格式。就CD唱机而言,只要有大于16比特的精度即可满足CD唱片中模拟信号的还原
了,提高CD唱机数字处理精度到20比特或是24比特,只能说有利于模拟信号的还原。而对于具体一个CD机
而言,影响模拟信号还原的因素很多,数字处理精度只是其中一部分,20比特的CD机是否比18比特的CD机
好,不能轻下断语。再有一些普及型CD机采用了某种型号的数字或是模拟IC电路,而这种IC电路又是多见于
某些高档CD机中。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弄清楚,一些著名品牌型号的IC电路,赞誉是属于IC电路生产公司
的,至于具体的CD机是否能把这些IC电路做到物尽其用,是否整机的系统设计与工艺能与一些高档CD机相
比,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价位在5000元以上的CD机,可以说是中高档CD机。这类CD机结构相对于普及型CD机要复杂得多
了。为了提高CD机的素质,各公司都尽了自己的努力,但他们努力的方向却有所不同。日本品牌的中高档机种普
遍重量较大,多为10公斤左右,有的甚至接近15公斤。这类CD机的机芯多为金属结构,一些大公司或是专业
公司还为这类机种专门设计机芯,如SONY的CDP-XA5ES,TEAC的10N,DENON的DCD2
880AR,KENWOOD的DP8010等。欧洲品牌的机种与日本品牌不同,机械部分的机芯仍沿用一些品
质优秀的成品机芯,尤其以Philips机芯为多,但机芯的伺服电路部分则要比普及型机种讲究。欧洲品牌的
机种在电路部分下的功夫较多,尤其是在整机系统设计与模拟信号处理电路上,欧洲品牌的机种往往有其独到之
处。比如雅骏Alpha 9其重量不足5公斤,但售价却在9000元左右,如果以声而论,使用者无可非议,
但以重量而言却使一些“发烧友”不敢恭维。再有同是英国品牌的Rega君子的Planet行星CD机,重量
也不大,所用的机芯是SONY的普通成品机芯,但售价也近7000元,在同价位的CD机中其音色很受欢迎。

  中高档CD机内部结构通常较为复杂,电路部分往往因其功能而设计成单元电路板,注意采取隔离、屏蔽措
施,减少各部分的相互干扰,从而提高了声音的质量,但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成本。

  上万元的高档CD机,内部结构要复杂多了,内部各种减少干扰的措施如隔离、屏蔽、多变压器等自不待言。
电路部分也讲究得多,除了选用优秀品牌的元器件之外,电路的整体设计也力求完善。日本品牌的机种与欧洲品牌
的机种仍是有着不尽相同的取向,日本品牌相对而言注重数字信号的处理,而欧洲品牌相对注重模拟信号的处理,
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声音质量努力的不同方面。在音色取向上欧洲机种似乎更注意声音的音乐表现水平。

我们上面所提到的CD机,可以称为“一体化”CD机,这类CD机中,伺服电路、数字电路、电源电路对模
拟电路的干扰是影响声音质量的一个重大原因。要克服这种影响,采用CD转盘加解码器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也正是因此,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品牌型号的解码器出现。

  对于一台具体的CD机,是否通过加接解码器就能提高声音的质量,不可一概而论,因为解码器所接受的是数
字信号,只有CD机能够输出尽可能标准的数字信号,解码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CD机的机芯部
分,机芯部分的伺服电路,DSP数字信号处理电路比较完善,加接解码器才有意义。

  普及型CD机由于成本限制,所用的机芯及其伺服电路往往不很完善,所输出的数字信号也不很理想。这种不
理想在数字信号的波形上表现为两个方面,或是方波的前沿上升速率不够,或是方波顶部有振荡现象,这都会使数
字信号的精度下降,使用解码器所取得的声音质量提高往往很有限。但如果能通过“摩机”或是加装一个数字信号
输出电路,改善数字信号输出的精度,再加接解码器则会在声音的质量上有较大的改善。

  中高档CD机加接解码器也应做具体分析。比如前面提到的一些注重机械部分的日本机种,就具备加接解码器
的条件。而欧洲机种如雅骏Alpha 9,君子Planet加接解码器则意义不大,因为这两款CD机的电路
部分已经相对完善,有些电路还是针对所使用的机芯专门设计的,所以可说已将机芯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加接解
码器所能得到的改善很有限。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使用Philips CDM4机芯的机种,CDM4是一款相当
不错的机芯,象马兰士中档机CD72,高档的CD15,CD11都采用了这款机芯。其对数字信号的读取能力
较理想,能够提供精度较高的数字信号,这就有利于加接解码器来改善声音质量。

  除了CD机的转盘部分加解码器来提高声音质量之外,一些机芯质量优秀的LD及DVD也可以用做CD转
盘。比如SONY的DVP-S7000,DVP-S7700以及先锋的S9、S5、S6等其机芯部分的质量
都很不错。只是由于这些机种的设计侧重于图像,同时又由于采用一体化结构,模拟信号易受干扰,故声音质量难
于完美。而加接一台素质适应的解码器,则可以提高其声音质量,甚至和一些高档CD机一争优劣。一些优秀的L
D机做CD转盘使用也很理想,因为LD的机芯及其伺服电路远较CD机的相应部分完善,像先锋的CLD-99
S,KENWOOD的LVD-Z1,天龙的LA-3500G等,都是很不错的CD转盘。至于一些普及型的D
VD或是LD,以至VCD,是否可以当CD转盘使用则应具体来看。如果其机芯部分有潜力可挖掘,则配接一台
解码器才有意义。这里再次须要指出的是,CD转盘加解码器的组合方案,前提是要有一个素质较好的CD转盘,
同时解码器的素质也要相适应,优质转盘加普及型解码器,或是普及型CD机加高档解码器都不一定会使声音的质
量有飞跃性的改善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3 11:13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喇叭的奧秘大公開   文/俊金專業音響 黃日興

                    如何客觀分析喇叭產品?這是許多音響迷想知道的。然而若單單只從某種角度來判定何種喇叭的設計是最好的,是非常的不恰當,因為各種的設計方式有各種不同的特性,為了達到設計者主要的要求,總會有其它地方的妥協,因此絕對沒有一種方式是最好或是不好。如密閉式與反射式,各有不同的特性,單就型式而言則無法論定誰是誰非,因為喇叭的設計,不只是從結構或是單體的材質來論定,必須要先根據產品之用途,選擇適用的單體,進而選擇板材及適合之音箱結構,最後再依據單體的頻率特性設計分音器。接下來我們將分成四項,來揭開喇叭的內部奧秘,使樂迷更了解喇叭的特性,進而選擇自己適合的喇叭。

                  壹、音箱板材的選擇:
                    音箱板材必須要視其單體的特性,來選擇適用的板材,例如單體本身在低頻的能量較不足時,便必須採用『質輕而堅』之板材,使單體容易藉由音箱共鳴,發出較多量感的低頻,來補足單體的缺點。因此不是板材『薄』的喇叭就一定差,硬的像石頭的聲音就會最好。這都必須根據單體的特性,來選用最適當的板材,使聲音達到最佳的平衡點。
                    一般音箱板材可分為兩類:
                  一、『原木(非合成木)』:未經處理的木板。其密度為非均衡的質材,簡單來說,就是以手敲打原木板的每個部份,並無法獲得相同的聲音。因此在生產音箱時,每支喇叭在聲音及品質上均較難掌握。除非原木能夠在初始加工處理時即得到極為精密的控制與要求,否則還是只以其美麗的木紋做為外表裝飾較為適合。
                  二、『合成木』:先將木材以化學藥劑處理,使其有防水或防蛀等功效,再由高壓處理完成。例如:甘蔗板(易因潮濕而損壞)、密集板(MDF)、夾板、防水夾板(具防潮處理)及鋼琴用夾層響板(質堅且密度最高)。合成木本身的密度非常均勻,品質也相當一致,且在聲音共鳴的特性上也非常的好,因此對喇叭系統的開發及量產較容易掌控。
                    此外,音箱板材也常因用途上的需求而有其特別的要求,例如演唱會的喇叭,由於大部份都在戶外使用,因此為防止雨水的淋濕而造成喇叭的損壞,通常會採用具有防水功能的防水夾板。還有像是為了搬運方便,必須採質輕的塑膠材料,以減輕時常搬移的工作量及碰撞時對喇叭的傷害。

                  貳、單體的特性:
                    單體是由紙盆、磁鐵、線圈等材質組成,其各項材質零件對單體的特性曲線及品質好壞都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常聽見有人光以外表的振膜材質及單體尺寸,就斷定其音色的好壞,事實上這是非常錯誤的。例如,有兩支皆採相同紙盆但尺寸不同的低音單體,其並非以尺寸較大的單體就能獲得較多的低頻特性,因為可能尺寸較小的單體,其內部採用較大的磁鐵,擁有較高的磁數密度,因此能比尺寸大的單體有更好的低頻特性。以下我們就單體的結構與種類加以分析:
                  一、 高音單體:
                  ◎結構分類:
                  ◆ 前振膜式:為一般喇叭所採用。將振膜直接置於前方,可看見振膜材質。其發聲是將聲音直接經振膜振盪後,釋放至空氣中。
                  ◆
                  後振膜壓縮式號角單體:將振膜直接置於後方,無法看見振膜材質,其發聲方式是將振膜振盪出的聲音經由壓縮導管將聲音予以擠壓,使聲音能均勻擴散至空氣中,聆聽者能獲得較佳的定位與較清晰的高解析音質。此外,其可將分頻點分至較中頻部份,因此採用壓縮式高音號角的喇叭能獲得較佳之中音,較厚實之人聲。
                  ◎內部材質:
                  ◆振膜:藉由推動振膜的快慢,來產生高低頻率。包括鋁絲帶、陶瓷、蠶絲、鈦、鈹。以鈹的材質為最輕。
                  ◆磁鐵:包括Alnico(天然磁鐵)、釹、Ferrite(鐵)。以Alnico磁數密數(磁力)最高,釹其次,鐵最低。磁數密數越高,控制力越佳,越能獲得真實的聲音。
                  ◆線圈:以金屬線依圓周方式纏繞,其經由電流的導通而產生極性,再藉由與磁鐵的相吸與相斥,來推動振膜面,發出聲音。其纏繞的方向會影響單體的相位;使用的金屬線的粗細形狀及材質則會影響單體的整體效率與耐熱的程度(是否可承受大功率);線圈纏繞的長度則會影響喇叭的阻抗。一般採鋁扁線、圓形線。以鋁扁線較佳,其能使線圈與磁鐵最密合,間隙最小,因此效率最高,但缺點為纏繞線圈時,製作較為不易。
                  二、 低音單體之內部材質:
                  ◎振膜:藉由振膜的推動,來發出聲音。以相同材質而言,較大尺寸的振膜能獲得較佳的低頻響應。其一般材質包括紙(紙與玻璃纖維混合)、PP、Kevlar、鋁等。以紙的低頻特性較佳,為百萬級以上喇叭之單體所採用。但因生產速度較慢,因此漸漸被其它材質所取帶。
                  ◎懸邊:將紙盆與框架相互接合,其使用的材質會影響單體的低頻響應。一般材質包括海棉邊、橡樛邊、布邊(W形及M形)。
                  ◆ 海棉邊雖能容易獲得較多低頻,但其速度慢、控制力差,且容易受氣候潮濕而損壞,壽命較短。
                  ◆ 橡樛邊亦能獲得較多低頻,與海棉邊一樣速度感及控制力較差,但使用壽命較長。
                  ◆ 布邊能獲得較佳的速度感與控制力,且使用W形布邊會比M形布邊的低頻來的更好。此外,使用壽命最長。
                  ◎T鐵:主要在支撐磁鐵與線圈的位置,其散熱孔的設計影響單體散熱的程度,磁鐵與T鐵的間隙則會影響單體的效率。
                  ◎磁鐵及線圈:使用材質和高音單體相近。

                  參、音箱結構的設計:
                    音箱結構的設計,對於喇叭的整體效率、音色取向皆有重大的影響。然而受到使用的用途所影響,在結構的設計上也就大為不同。例如在專業的演唱會裏,便會有低音號角式喇叭,其藉由號角的形狀,將低頻輸送至遠的距離。接下來,我們將以家用與專業的角度來剖析一般常用的音箱結構。
                  一、 家用音箱結構:
                  ◆反射式音箱:為最多的設計方式。當單體振膜發聲時,其聲音打到後板所反彈的聲波,藉由反射導管將反相的聲波傳遞出來。其反射孔的大小與導管的長度皆會影響低頻的延伸,因此必須根據單體的特性,設計出適合的孔徑與導管的長度,以取得最佳的速度感與良好的低頻延伸。
                  ◆密閉式音箱:其音箱完全採密閉式,雖然能獲得不錯的低頻音色,可是此種設計方式會大大降低喇叭的效率,若要獲得良好的控制力,就必須採用超大功率來推用,否則其低頻的速度感會有遲頓的現象。

                  ◆背輻式音箱:屬於密閉式音箱,主要多增加一支只有振膜的單體(稱背輻式低音單體),當低音振動發聲時,其藉由空氣來推動背輻式振膜,以增加低頻的延伸。但有效率低及速度慢的缺點。
                  ◆等壓式音箱:能增加低頻的能量,但密閉式的設計會造成效率較低,且當兩支單體同時發聲時,若聲音有不同步的問題產生,也會影響喇叭的暫態反應。
                  ◆傳輸式音箱:藉由較長的傳輸管道來增加低頻的延伸,但過長的管道會導致低頻速度慢。
                  二、 專業用音箱結構:
                  ◆反射式音箱:其設計原理同家用的反射式音箱。
                  ◆號角式音箱:利用號角擴散性佳的特色,先將低音予以擠壓,再經由號角的擺盪,能將聲音傳送較遠處。在戶外大型的演唱會上,一般的低頻並無法傳送較遠處,因此必須藉由號角的擠壓將低頻傳送出去,使後方的觀眾也能感受到低音。缺點為低頻延伸較差。
                  ◆被負載號筒式音箱:在音箱內部擁有傳輸管道,以增加低頻延伸,再由號筒將聲音打出去。其比號角式音箱能獲得較多的低頻,且亦能將聲音傳送至更遠處。
                  ◆耦合(壓縮)式音箱:為兩支單體面對面,當單體發聲時,藉由互相擠壓產生出更低頻率。此外,由於兩支單體皆鎖在音箱裏,因此必須有開口設計在兩支單體的中間。

                  肆、分音器的設計:
                    分音器能完全決定喇叭聲音的走向,因此分音器的設計相當重要。如何設計一個良好的分音器?首先要根據單體的特性曲線,選擇最佳的頻率段,進而決定喇叭的分頻點,此外,還要依據高低音單體的效率與阻抗,來設計出最適合此音箱與單體的分音器。
                    在家用的領域上,分音器的設計是儘可能使喇叭擁有最平坦的頻率曲線。但在專業的領域上則不然,例如在舞廳的喇叭,為了使喇叭能擁有強勁的力道,因此分音器在中低頻段上會特別的加強。另外,分音器的設計也會影響喇叭的效率,當使用的零件越多,相對也會減少喇叭整體的效率。
                  除了認識喇叭的內部結構外,我們特別要提出的兩點,當您在選擇喇叭及安裝系統時需特別注意。
                  壹、效率:
                    常有人以喇叭的承受功率來判定喇叭所能發出的音壓,事實上這是非常錯誤的,應該是要先看喇叭的效率才對。何謂效率?簡單來說,就是輸入一瓦的能量,在距離喇叭一米處以麥克風測量其發出的音壓(單位為dB)。例如,當兩支不同效率的喇叭,輸入相同的瓦數時,效率較高的能獲得較大的音壓。因此,就算低效率的喇叭擁有較大的承受功率,但其最大音壓未必能大過高效率但承受功率較小的喇叭。
                    高效率喇叭有許多的好處,除了只需搭配小瓦數的擴大機,還有能擁有較多的細節,較寬廣的動態。和低效率喇叭相比,高效率的喇叭在小音量時,依然能保有全頻段的細節,相對於低效率喇叭可能只剩下中頻段的聲音,必須將音量開到某個音壓才能獲得較佳的解析。因此對於現今流行的家庭劇院系統,其特別強調高動態及高解析的音質,如果能選擇效率較高喇叭,將會是最佳的選擇。
                  貳、相位:
                    一支單體的相位決定在線圈的纏繞方式,以順時鐘纏繞和逆時鐘纏繞兩者相位相差一百八十度,簡單的說就是兩者的正負極性會相反。此外,分音器的設計也會影響相位,因此不同廠牌的喇叭可能會有不同的相位。在傳統的兩聲道系統,一定是使用兩支相同喇叭,所以根本不需要考慮相位問題。但在現今的多聲道系統,如果您使用的多支喇叭是來自不同的廠牌,且當您依喇叭的正負極性連接,卻覺得低頻段非常的硬而不沈,這很可能是喇叭的相位不同,造成相同頻率相互抵消,一般以低頻段影響最大。解決的方法,可以利用相位測試器來檢測喇叭相位,使所有的喇叭單體皆為同相,如此,必定能大大改善低頻段的量感。
                    在此我們並不是狹義的探討何種喇叭的設計是最好的,而是在告訴您何種設計有何種特殊的聲音走向,以供您在選擇喇叭時,有更多方面的考量。況且每個人對聲音的喜好多少會有不同的認知,因此就算您沒有接觸過或對這方面學養有限時,那倒不如將聲音的選擇,放心的交給自已的耳朵。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3 11:14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喇叭配對的秘密
曾耀祖

編按:「喇叭的故事」是本期開始新增加的單元,也是編輯部力邀曾耀祖先生執筆的專欄。曾先生曾經在本地業界服務多年,後來轉往大陸開設喇叭工廠,為許多世界知名廠家設計、製造喇叭產品,對各種喇叭與單體的瞭解相當透徹,談及設計製造細節與測試流程在本地更是無人能出其右。「音響論壇」最近在內容逐步轉型,便是希望能夠延攬曾先生這樣的高手執筆供稿,將音響的知識理念留下紀錄,也為讀者們解開一些長年的迷思。


常常在喇叭廠商宣傳文宣和雜誌媒體上,看到「本喇叭為全配對左右誤差在正負1dB以內」這樣的說辭。可能讀者們會懷疑,配對是否真的這麼重要,還是廠商的宣傳花招,亦或是雜誌媒體在炒作?現在,讓筆者以生產廠商及設計者的角度來和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喇叭配對的重要性
喇叭單體生產的過程中,會發生誤差的有音盆質量,彈波及懸掛順服性,框架磁鐵的強度等,同時除了誤差以外還有機械性諧振,如音盆、懸掛、防塵蓋、框架等變數。所以,我們找不到二只頻率響應完全相同的喇叭單體,只可能在一堆單體中挑出特性最相近者,要求每二只單體誤差在1dB以內 ─ 最好更低,而且是愈低愈好。如果就單一支喇叭的頻率響應,在某些頻率高出或低於平直線3dB是無所謂的,但是整對喇叭誤差達3dB(二支喇叭之間),那麼音像再生就一定會發生問題。

通常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和音場之間是有直接關聯的。如果某對喇叭的其中一隻在部份頻率,比起另一支喇叭高出了3dB,那麼音像將會偏向該部份頻率音壓較高的這一邊。除了頻率響應不一樣以外,還會有時差的問題發生,造成二支喇叭聲音速度較快或較慢,那麼立體音場肯定不會「立體」。在實際測量中,頻率響應的重大凸起或凹陷,幾乎都和相位偏離劃上等號,而相位偏移的另一種解釋,就是訊號傳輸中的延遲或超前,而它在時間軸線上的誤差可能會達到30毫秒(ms)以上。通常,一般人對於聲音到達雙耳至30毫秒的時間差就可以明顯感覺到,因為人耳對音波信號所產生的時間差是非常敏銳的,甚至有些金耳朵發燒友可以分辯十毫秒的差異也不足為奇。

分音器、阻抗也要配對
除了單體製造上的問題,其實分音器也是需要配對。舉例來說,一對喇叭的分頻點若是在3KHz,而分音器中的電容器通常有正負10%的誤差(最多會差到20%),因此一聲道的分頻點可能會升到3.2KHz之高,另一聲道則也可能會降到2.8KHz之低。雖然在實際測量二支喇叭的頻率響應時,誤差並不見得會超過正負3dB,但是分頻點附近訊號的時間差卻有40毫秒左右的延遲。在實際聽感上,就會造成單把小提琴拉出一個音符時,二支喇叭的基音即使能夠同步,但是小提琴泛音卻會發生快慢不一的現象,造成音像向左或向右不正常偏離,最後結果便是音像再生的精確度遭到破壞。所以,分音器的零件也是誤差愈小愈好,有些音響迷在更換喇叭分音器的零件後發現音像更準、音場更清楚,就是基於同樣的道理(這裡指的是零件數值變精確了,而不是針對發燒零件的影響)。

還有,喇叭阻抗也是配對中重要的一項。每一只單體的阻抗是隨著頻率而變動,而分音器的零件數值取決於分頻點及單體阻抗,例如某對喇叭的高音單體阻抗是8歐姆,分頻點3KHz,串聯的電容是3.3uf。若是其中一只高音阻抗誤差2歐姆,而分音器串聯電容固定在3.3uf不變,那麼高音分頻點將會變成3.3KHz或是2.7KHz。由於經過實際測試的結果,我們發現單體阻抗彼此相近者,它們的頻率響應也很接近,因此就平價大量生產的喇叭來說,現今最快的配對方法就是只針對阻抗進行配對,而組裝起來後頻率響應也確實很接近。

那麼,我們一般所使用的Hi-End喇叭是否有配對呢?據筆者的瞭解,市場上確實有某些喇叭公司堅持為單體進行精確配對,就是藉由電腦程式來挑選單體特性相近者進行組裝,並且在電腦中存檔以保障用戶日後的維修依據(喇叭故障時便能從電腦資料中找出特性相近的單體來更換)。也有少數喇叭廠商會在分音器中微調,使喇叭成品的頻率響應與參考樣品的曲線相近 ─ 通常是在電容上再併上小電容,或是將電感拿掉幾圈,以修正分頻網路零件的誤差,與單體生產過程中的誤差。不過說實話,就全世界喇叭製造業界的生態而言,無論廠家如何宣稱自己的配對工作如何嚴謹,事實是愈平價的喇叭,沒配對的機會就愈大。

期待喇叭系統製造商的自我要求
是的,單體配對確實有其必要性,再生音場及音像重塑都和它有關,尤其是多單體的喇叭系統,在單體並聯後的相互影響更形嚴重。至於以全音域單體為架構的喇叭,配對的工作則愈是重要,因為這種喇叭不需要分頻網路,單體之間的誤差更會毫無保留的反應出來。所幸,世界上有很多好的單體製造商,專事生產高品質低誤差的優秀喇叭單體,喇叭系統製造商只需認真做好檢測及成品單體資料保存工作,消費者就不必擔心喇叭維修後的品質,就算更換單體一樣可以達到全新品的水準。

<圖1>許多人都以為喇叭配對是完全針對單體而來,其實分音器的配對也很重要,原廠對零件誤差值的控制若是不夠嚴謹,就可能會造成二支喇叭之間的分頻點不一致,使分頻點附近的時間延遲過於嚴重。

<圖2>單體配對嚴謹與否,對於音場再生及音像重塑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尤其是以全音域單體為架構的喇叭,少了分頻網路之後單體間的誤差更會毫無保留反應出來。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3 11:16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老、中、青知音相會 劉漢盛

聽音響,如果能夠大家齊聚一堂,各自暢談自己的音響經,同時又能不傷大雅的相互「吐槽」(閩南話,掀底揶揄之意)一番,自是音響迷最大樂事之一。三月,我又參加了一次台北知音聯誼會的聚會,在老、中、青音響迷不論派別、沒有隔閡、只談經驗趣事的愉快氣氛下,大家共度了一個下午與晚上。
什麼是音響的老、中、青呢?這是我自己的看法。通常,我會把從78轉跨到33轉LP的音響迷歸類為老一代音響迷,而把從33轉LP跨入CD時代的音響迷稱為中生代音響迷,最後則是從CD時代才開始聽音響的新生代音響迷。當然,這種歸類只是一個籠統的分法而已,並無法周全的清楚劃分。像李富桂所處的時代是從LP跨到CD,然而他至今只聽LP,您說應該把它劃分在那個時代呢?

老一代音響迷喜歡「純」與「順」

把李富桂劃分在哪個時代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根據多年的經驗,我發現老、中、青音響迷因為生長時代的不同、接觸音響種類的不同,而會對聲音要求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先說老一代音響迷好了。那個時代的生活步調悠閒,環境噪音低、建築物壓力小,各類媒體少,人們對於生活的需求直接而純樸簡單,連帶對音響聲音的要求也是直接純樸簡單的。再加上當時從單聲道進入立體聲;從狹窄的頻寬、動態要求進入到20Hz-20,000Hz的時代。所以,他們講究的是聲音的「音質」與「音色」,他們要求的是耳朵聽起來要「純」、要「順」,他們大部份不會在意很強的動態與很多的細節。甚至,他們的耳朵並不習慣太複雜的聲音。這就好像我們現在都能夠接受比較不和諧的和弦,但是在一百多年前,大量不和諧和弦卻是和聲學上的大忌。

中生代音響迷講究新的音響美學

從LP進入CD的中生代音響迷恰好活在LP唱片的「順耳」與CD的「刺耳」(相對LP而言)之間,加上新的音響美學興起,「音響二十要」的各項要求成了多數中生代音響迷追求的目標。在這個時代,更大更難推的喇叭、更大的輸出功率、更貴的器材隨著新的音響美學顛覆了老一代音響迷對「純」與「順」的要求。中生代音響迷不僅要求得更多,衝突(新舊思潮上的衝突)也變得更多。同時,也因為生存空間與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變遷,而使得他們被迫學會容納多元觀點;也讓耳朵習慣了更吵雜更複雜的聲音。

新生代音響迷進入多聲道時代

音響新生代興起迄今至少也有十五年,這些從小打電動玩具、吃麥當勞長大、以電腦為工作工具的音響迷缺乏如中生代般的新舊傳承與衝突,對未來的AV轉變全盤接受,無論是大腦或耳朵都已經習慣於複雜快速反應的聲音表現。所以,在三個世代中,他們最能忍受複雜多變的聲音表現,甚至較多的高頻他們也能夠接受。

再進一步分析,我們會發現老一代音響迷活在一支喇叭或二支喇叭的類比音響之間,中生代音響迷則活在二支喇叭與多支喇叭的類比數位交替之間;至於新生代,他們肯定會活在純數位的多支喇叭與影音結合之間,只是尚不確定聲音與影響的結合會有多密切而已。

形容詞相同,但口味輕重不同

在這種涇渭分明的不同背景下,老、中、青音響迷口中雖然說著相同的形容詞(例如高頻很美),但是其中所代表的實質意義必然有很大的差距。老一代音響迷口中的「高頻很美」,在中生代音響迷耳中可能會覺得延伸不夠,而在新生代耳中可能會認為量感與延伸都不足。老一代口中的「音場很好」,在中生代聽來可能只是扁平有左右卻沒有前後的音場,而中生代的「音場很好」在新生代來看,只是固定在二喇叭之間的空間,缺乏從喇叭到聆聽位置之間的全方位聲音包圍移動感覺。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老、中、青三代音響迷之間有不變的交集,也有楚河漢界的分隔。不變的交集是對音樂的喜愛,楚河漢界的分隔肇始於不同的環境下導致的不同音響美學。

學習扮演各種角色

瞭解以上的演變之後,我們會赫然發現,雖然音響迷對音樂的愛好永遠不變,但是卻也難免會因為所處年代的不同而置身於主流或非主流音響思潮之中。無論政治或藝術思潮,主流永遠扮演著強勢壓迫的一方,非主流則大部份處於弱勢抗拒的一邊。事實上,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來看,就會發現老、中、青各代音響迷都曾經或有機會站在主流的浪頭上引領風騷,也可能會因為時代的遷移而成為非主流。

無論是主流或非主流,我輩音響迷都會有機會經歷。所以,在身份轉變的過程中,如果我們都能夠體會別人的聆樂經驗,嘗試著以他那一代的觀點去發掘玩音響、聽音樂的樂趣,那就是一位受歡迎的音響迷。那天,知音聯誼會第一次來到一位老一代的音響迷陳先生家中,大家坐在十幾坪大的榻榻米上,專注聽音樂也好,聊天也好,品茗啜飲咖啡,其樂融融。

江仔翠陳的和室音響室

陳先生很多人都知其名,以前住在板橋江仔翠,所以大家習慣稱他「江仔翠陳」。不過他早已搬離故居,到新住所也已經十幾年了。江仔翠陳今年六十幾歲,但仍然熱情歡迎我們這些中、青生代的音響迷。進入他的音響室,我們感到濃厚的日本味,因為整個裝潢就是日本的居住空間:榻榻米、木板牆以及紙門。

再看他所用的器材,也是老一代音響迷所喜歡的,包括Tannoy Westminster、Conrad Johnson以前的旗艦Premier Seven前級與Premier Eight後級。LP唱盤系統有二套,一套以Micro 5500轉盤配Goldmund T3正切唱臂與SME 3009 SeriesⅢ,另一套以Technics SP-10配SME唱臂,卡式錄音座則是以前頗賦盛名的Tanberg 3014。江仔翠陳有沒有CD系統?沒有!到目前為止,他仍然沈湎於LP的芬芳中。

面對十幾位音響迷的湧入,江仔翠陳與太太既泡茶又燒咖啡,還要播放唱片給大家聽,也真夠忙的。知音聯誼會的會員們則各自成堆,有坐在皇帝位專心品味音響者,有趁機觀摩未見過的音響器材者,還有帶著閒情適意享受這種美好氣氛者。從大家的表情反應來看,嘗試著從與自家不同的聲音表現中去找尋音樂美感者居多,大概沒有存心要來一較高下的。

各有簇擁,但並行不悖

一般音響迷聽音樂享受音響效果,如果從感性的角度來看,所追求的不外「像不像」、「過癮不過癮」與「聽起來舒不舒服」三者。假若要以理性的角度來看,當然少不了「音響二十要」的有系統分析。您以哪種角度來聽音響享受音樂 - 單選其中之一?或二者並存?無論您以哪種角度聆樂都無對錯之分,最重要的是您要從中享受到樂趣。這就好像有人喜歡黑咖啡的濃純直接口感,有人則愛加了奶精與糖的軟性芬芳。二者各有簇擁、並行不悖,這才是生活之道,也是音響之道。不是嗎?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