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iff 发表于 2006-10-14 10:40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喇叭的擺設及AC-3喇叭的概念

 
各位或許不知道,在視聽界,喇叭的相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好的喇叭,如果你擺設的位置不正確,聽起來就會像一堆垃圾,反之一組並不是很好的喇叭,經由正確的擺設調整,也可以讓它起死回生,站長以下就為各位講解要如何擺設你的喇叭,以及對於家庭劇院所要求喇叭的程度,一般電腦喇叭真的可以擔當大任嗎?要怎麼樣才能營造符合規範的音場呢?調整擺設喇叭雖然很累很辛苦,但是只要調整的好,不用花一毛錢,就可以讓你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成就感十足喔!!!!!
1.主聲道的擺設:



基本概念: 大約45~60度角,最低30度角,擺的越開越好

前置左右聲道基本上來講是離的越遠越好,例如上圖所示,杜比的範例是45度角,依照一般的經驗,夾角最好不要低於30度角,你所對應的角度越小所能得到的空間感及聆聽區域越小,你甚至可以將左右兩隻喇叭塞到牆角去,這時候所能得到的聆聽區域是最大的,音場也是最真實的

但是,如果將左右聲道塞至牆角,這時候一定會造成中央部分的音場薄弱,所以由此衍生出了中央聲道,中央聲道把原本左右聲道中相當重要的中頻部分搶過來了,所以左右聲道的重要性已經不如兩聲道時代時那麼風光了,中央聲道我們下一段在來分析,現在我們繼續探討左右聲道的擺設

前面提到的擺設角度,如果喇叭本身的水平擴散性好的話,角度可以不用擺的那麼開,但是對於電腦用的小喇叭來講,擺的比較開是必然的結果了,尤其是大家常用的4.1或2.1聲道的喇叭,兩個衛星喇叭作的小小的,其所能達到的擴散角度能大到哪裡我實在不敢講

除了擺到牆角外,接下來就是要調整擺設的角度了,站長曾在雜誌上看到一個方法,就是拿一個鏡子平貼在喇叭上,轉動至可以看到你時就對了,還有就是你必須坐在兩個喇叭的中央線上,成一個等腰三角型,這樣左右的比例才會正確

對於電腦用的三件式喇叭那種,將高音及低音分開作的喇叭站長有什麼感想呢?基本上來講這類型喇叭的衛星喇叭都很小,小到只能表現出中高音部分,然後將低音部分交給他的"重低音"喇叭來負責,理由是人類對於低頻方向性的感受很差,可是最重要的一點,人類對於某個頻率之上的低音還是有方向性的,真正要到達分辨不出來的地步,大概已經是低於60hz以下的超重低音了,而且這類型喇叭的重低音,老實講這種程度的低音應該還是要讓左右聲道來負責的範圍,杜比在這方面也有規定的很清楚,除了超重低音聲道外,其他的五支喇叭都是全音域的喇叭

2.中置聲道的擺設:



中置聲道基本上與兩個前置聲道平行,高度的話與前置聲道音箱,高低音單體的中心線等高,架的太高,聲音會顯得像是從上面壓下來的,放的太低怎會造成對白被矮化,一般中置聲道都是防磁的喇叭,都放至於電視機的上面,不要差太多就好

3.後置聲道的擺設:



後置聲道可能對一般人來講,是最難搞定的一部分,後置聲道依杜比的規範是要掛在180公分高的牆上,實際上並沒有一定要完全根據規範來擺,大約在你坐的地方,回頭30度角高的地方,就是適合的高度,當然可以依需要,調整喇叭向下及左右的角度,不用死板版的將他平掛於牆上

杜比有建議以下幾種方法 :

上面那張圖,事將後環繞掛在聆聽者的正左右方,這個方法的大前提是椅子必須距離後牆有一段距離,要不然從叫後方發出來的聲音會聽不到,而且後環繞的聲音太直接進入耳中,前置聲道的聲音會被削弱,想又左右牆都沒東西,對小房間來講似乎是比較不可行的辦法

下圖A的擺法我相信沒什麼人會採用,算是裡面最不好的方法,我就把他略過好了

下圖B的這個方法,大前提是椅子不可以跟著喇叭貼牆,不然聲音聽起來保證很奇怪

下圖C的方法,算是不錯的一個方法,所能得到的聆聽區域較大,椅子也能擺後面一點,但是貼近牆壁的聲音牆會因為後牆的折射而亂掉

下圖D的方法,是所有擺法裡面最好的一種,所能得到的聆聽範圍最大,但是椅子要稍微向前一點擺,大約以聲音折射點的那條線為椅子的擺放位置,以牆壁的折射來達到最大的環繞範圍,所以左右的牆壁絕對不能有任何的家具阻擋,否則聲音也會亂掉



還有一種最多人採用的擺法,是依上圖A作改良的,坐在兩個喇叭的中間調整兩個喇叭上下及左右的角度,當喇叭中線,與你的頭成一個等腰三角型就對了,上下角度也是朝向你的頭,這種擺設比較有彈性,可以依你當時坐的位置來調整,調整起來也不會太麻煩

再來關於後置聲道比較小聲的問題,這是蠻正常的,一般人看電影時不會坐在離螢幕很近的地方,一般來講會比較接近後置聲道,前後音量調整的原則是,在你的座位,每個聲道的音壓都是一樣的,這時必須要用音壓計來測量,我相一般人沒辦法弄到這種東西,所以各位可以切換前後及中置的聲道,只要在你坐的地方,每個聲道獨立發聲時所聽到的音量都一樣,這就對了,除非你坐在前後聲道的終點線上,不然前後聲道的音量永遠不可以調成一樣的

前置聲道太大聲,後置聲道輝聽起來虛虛無力,好像虛擬的一樣,後置聲道太大聲,前置聲道會被壓過去,聽起來不倫不類的,所以各位調整前後比例時必須要以觀賞影片時的座位為準,而不是坐在電腦前面來調整的

4.超重低音的擺設:

雖說超重低音較無方向性,但是還是以能聽到方向的頻率比較常見,例如一般的採大鼓,大家或許認為那很低音了,但是對站長來講,那種大鼓聲還是有很清楚的指向性,不信,把眼睛閉起來,你應該還能很清楚的辨別出大鼓從哪裡發出來的,既然有指向性,那就不能隨便亂擺了

一般最理想是擺在你的正前方,跟中置及前置聲道同一條線上,可是一般的情況通常沒辦法擺在正下方,一定會偏左,或是偏右,有時候還不能跟前置聲道齊線,偏左偏右牽扯到相位的問題,偏前偏後問題會很大條,會造成聲音不同步,如果超低音比前置聲道較為接近你,你一定會先聽到重低音的聲音,這個我相信各位應該不難想像,也有人把他擺到椅子的後面去,這或許也是個不錯的方法,弄得好的話,低音的震撼力會相當強烈

結語:

寫這篇文章,是要大家了解喇叭相位的重要,再好的喇叭,如果沒把他擺好,哪有環繞感可言,希望各位藉由學習擺喇叭,能讓各位得到更好的效果,並且享受到這種成就感,寫這篇文章的前一天,站長墊著椅子在調整喇叭,結果不慎失足,因為死命的抱著心愛的喇叭不放,結果當然式喇叭沒事,我的手股好像斷了,所以只好單手打了這篇文章

最後給大家一個擺喇叭的口訣 : 前後四隻擺開點,五隻統統面向我,不要貼著螢幕看,不要貼著牆壁坐,後面不要太大聲,以免前面聽不到,低音雖無方向性,最好還是擺中間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4 10:40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聆聽室中完美的超低音擺設方式 林及人編譯


編按:本篇文章摘錄自一九九八年M&K公司所發表,有關超低音使用與擺位技巧的文章,希望藉由本篇文章的翻譯,提供給對超低音擺位傷透腦筋的讀者作為參考。本文已獲得M&K原廠授權翻譯刊登。

影響低頻與極低頻量感的因素,最主要來自於聆聽室本身以及超低音在該空間所處的位置,而超低音再生的低頻量感最主要取決於房間的形狀與該聆聽環境的建構方式。因此,在不同的聆聽空間中,低頻的再生情形也各有所差異,但影響音質與量感的最重要因素,卻是來自於超低音在空間中所處的相對位置。有一個簡單的超低音擺位法則,那就是當超低音愈靠近房間內任一面牆或是牆角,您所能獲得的低頻量感也就愈加強烈;相對的若將超低音搬離這些所在,那麼,您所感受到的低音能量也會因此降低。但是別忘了,地板也是一個反射低頻最主要的因子,想要得到最多的超低頻量感,就得將超低音喇叭直接擺放在牆角的地板之上。

根據我們過去在數以千計的房間中,測試了無數超低音喇叭的表現,絕大多數的案例都在在證實了最佳的超低音擺設位置,不是與牆角直接比鄰,就是極為接近。而我們所做的一切測試,皆是採用「MLSSA」系統的「Adaptive Window」技術,這也是目前唯一能夠與人類耳腦系統和聲音的時間/頻率特性產生關聯的房間測試技術。

<圖1>面對這一堆大大小小的多聲道喇叭,您是否感到無所適從呢?

將超低音喇叭置於牆角或接近牆角,不單只是具備擺位上的優勢,更是實驗測試絕佳的起始點。通常以這樣的擺位方式,能夠使空間中的低頻量感達到最大,但是在少數空間中,低音重播的品質反而會因此而惡化,超低音喇叭也因此得遠離牆角了。

如果說,要在聆聽室內找到一個能獲得最平順的頻率響應、沒有峰值或凹陷、或者是不會產生諧振的位置提供超低音喇叭擺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將其放置在最接近聆聽位置的角落上。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您的沙發位在房間的後半部,那麼超低音最可能的理想標的,應該就是位在後方的角落上。

事實上,每一個聆聽空間所測得的頻率曲線並不會完美,或多或少都會因為房間結構而產生峰值或凹陷。因此,您就會在音樂播放時聽到轟隆聲,聲音也會因此而產生模糊 - 不單是低頻,連帶整個音域都會受到影響。因此,我們最終的目標,就是使整體的聲音表現平順,並能取得高品質的超低頻表現。

<圖2>多聲道系統中調教良好超音,有如搖滾樂團中的Bass吉他般,具有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

如何讓超低音找到最佳的居所?

在此,我們提供二種有效的方式,讓您的超低音能找到完美的歸宿。

第一種方式的前提:我們不讓沉重的超低音在房間內四處找家。

首先將超低音擺放在您最常聆聽的位置(編按:即我們常說的黃帝位),然後將它連接至您心愛的系統上,讓整個系統播放出適當的音樂。接下來您要做的是,繞著聆聽室漫步,試著在空間中的各點停留,聽聽每一個位置的低頻表現情形。

當您發現整個系統無論在各方面組合上均能讓您滿意時,亦即您的雙耳聽到了平順的頻率響應、令您驚喜且富衝擊力的低頻表現,或退而求其次,在該位置上不會有令您不舒服的轟隆聲響時,那麼,此處「可能」就是您的超低音在該聆聽室中的最佳擺放位置。好了,現在將您的超低音移至該點,並走回到原本您最常的聆聽位置,如果這時候在黃帝位上所得到的聲音表現,能達到您所要求的水準,那麼超低音的最佳位置應該就可底定。如果不是,就得請您重覆上述的步驟,將超低音歸回黃帝位,繼續找尋最佳擺放位置。

另一種方式則較為複雜,必須用到音壓計與測試用的低頻頻率(100Hz以下)(您可以在市面上的測試軟體中找到)。嘗試著將超低音移動至屋內的各個角落,聽聽漸次下降的低頻段在各處的表現,同時以音壓計加以測量,並將獲得的數值於紙上繪出曲線圖;找出整體頻率曲線圖最為平順的所在,也就是安置超低音的最佳處。

多對超低音的好處

如果不受到空間或環境上的限制,我們會建議您使用二只(甚至多只)超低音,來搭配府上的任何音響系統。藉由第二只超低音的加入,不但能大幅提昇整個系統的低頻量感、動態範圍,同時也能讓您府上音響的餘裕度(Headroom)大增;除此之外,這個額外的超低音,還能夠加倍超低頻的擴散幅度(如果擺位得當的話),並將效率提昇3dB之多(相對於加倍了擴大機的輸出功率),也就是說,使用了二只超低音後,能夠利用功率擴大機剩餘的驅動力,讓總合效率足足加大了6dB之多。

添加了額外的超低音的意義在於,這二只超低音能夠在正常的工作狀態下,輕鬆地將音壓提高6dB,但是卻為後級擴大機夠節省下25%的功率輸出;不僅如此,也因為超低音喇叭的工作負擔降低,相對的單體前後震動幅度變小,發生失真的機率也會因此而大幅消除。
您必須注意的是,一個空間中超低頻的質感、頻率曲線上的峰值或凹陷,均取決於超低音在這個空間中所處的位置而定。倘若您的空間允許使用超低音喇叭,並能為它找到最適宜的擺位的話,使用雙超低音於房內同一處,將可得到最佳的效果,這種方式也是雙超低音的最佳擺位方式。

假使在您的空間中,無法使用上述的最佳擺位方式,那麼即使將二只超低音分置二處,它們仍然能夠相互配並達到最佳的效果。此時,您得將環繞擴大機的選項設定在不同的房間,依舊使用前面所提到以聆聽與儀器測試的方式,決定這二只超低音喇叭的最佳位置,同時以相同的驅動條件加以控制。

最近我們常常發現,有許多來自「多只超低音」在具備Dolby Digital/dts的5.1聲道上的使用問題,而最主要造成困擾的來源,就是用家常常忽略了用來驅動5.1聲道喇叭、配備有低頻輸出控制功能(Bass Management)的環繞擴大機與環繞處理器。低頻輸出控制功能可以讓用家依個人喜好,調配各聲道的低頻輸出量。這就是說,如果整套系統中,只用上一只超低音喇叭,那麼這只喇叭就得負責整套系統在聆聽上所有的低頻量感(包括了音樂中左右聲道的低頻訊息);如果我們使用上二只超低音喇叭,而每只喇叭都可負責所有聲道的低頻輸出,當然在重播效益上也會因此而大幅提昇,更不用說用上更多對的超低音了。

也因為如此,我們強烈地建議在使用超低音喇叭時,最好能將各聲道中的低頻部分輸入至超低音喇叭之中,而不是單單將超低音連接至LFE輸出端就了事了。

<圖3>M&K公司專為聲道系統調教而設計的祕密武器;附調整水平功能的雷射筆。

伺服裝置與其他形式的回授

有許多消費者曾經詢問超低音喇叭負回授的問題。雖然最早的M&K Volkswoofer使用了回授線路,但是這種設計方式在不久之後就被我們放棄了。

伺服線路利用安裝在單體上感應器,以偵測錐盆的往復運動。由於單體不斷地前後移動,產生的訊號由單體線圈回傳至功率擴大機上,擴大機便利用這個回傳的訊號,與之前傳輸至超低音的原始訊號加以比較。而二者間的任何差異均代表失真已經產生,緊接著伺服線路會將這個訊息,反轉其相位並再次傳送至擴大機的輸入端,就理論上是將原本的回授抵消了。很可惜的是,如果輸入的訊號維持穩定 - 如完美的正弦波,那麼回授就可以順利地被偵測到;但事實並非如此,由於音樂訊號無時無刻都在變化,在修正訊號回傳的同時,音源早已改變,聲音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會弄得更糟。

現在我們知道,這就是為什麼High End音響設計師試圖將擴大機的回授降至最低的原因。即使利用完美的修正訊號能夠大幅降低失真,但過量的修正訊號卻也是製造惡劣音質的元兇,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暫態互調失真(Transient 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相同的理論也可以應用在揚聲器上,但情形卻更為嚴重。原因在於修正喇叭運動的訊號根基於單體的運動上,但傳導的速度萬萬也比不上擴大機中接近光速的電子流。

對於喇叭來說,回授是聲音透明度與動態反應的殺手,時而產生的銳利感和高輸出值,迫使設計者們不得不在擴大機上加裝保護線路,音質也因此產生了混濁與動態壓縮的窘境。

M&K的哲學是盡量去追求暫態反應,而非重播出正弦波的完美與否。在與其他使用低音伺服器的它廠超低音喇叭相較後,您一定可以輕易地發現,M&K的產品不論在動態或是瞬變上,均能以清晰並附細節的優異音樂表現,傲視市面上的各家產品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4 10:40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浅谈投影幕布及画质调整
2003年,第12期,类别:器材篇



近一年多来,家庭影院中的投影风吹得真是强劲,随着液晶和DLP投影机价格的逐步下降,人们在考虑如何组建起一套家庭影院系统时,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搭配的重点全都放在“听”这一部分,至于“视”这一部分就拿29英寸、34英寸的电视来作主显示器了,而是把大屏幕投影的预算也看作是影院投资的一个重点,只要在国内有关的发烧论坛上去看看就知道了,现在坛子上关于投影机的选择,前投幕布的搭配与画面的调整都有着非常热烈的讨论,以后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投影机的价格还会有不小的降幅,也会有越来越多的AV发烧友加入到投影一族来,看来家庭影院里刮起的这股大屏幕投影风,必然将愈演愈烈,同时也有着一个不错的前景。
投影机,粗略的可分为前投与背投两大类,其中前投对用家来说投影尺寸是可调的,而背投则是固定尺寸投影,前投所投出的尺寸一般从60英寸至250英寸不等,而背投则做不了多大,60英寸左右都已经算大的了,因为这篇文章主要谈及幕布的选择,与背投的关系不大,而且我个人的意见目前背投的尺寸还是偏小,因此这里撇开背投不谈,只谈谈前投的相关问题。目前家庭影院中常用的前投有三种,一是LCD液晶投影机,二是DLP投影机,三则是CRT三枪投影机,这里边LCD与DLP都是利用投影机里的灯泡发光作为光源,而三枪投影机是由R、G、B三支电子枪进行扫描再现图像,前两者在亮度指标方面一般可以做得很高,随随便便几百甚至几千ANSI流明,但三枪投影机的亮度指标则都不高,7英寸管的三枪一般在100至150ANSI流明,即便是像BARCO BG808S这样的8英寸杀手级三枪,也要在增强状态下才能达到220ANSI流明,因此要三枪和LCD、DLP投影机比亮度,那可真是没得比,输得一塌糊涂。好吧,既然本文谈的是幕布,那么根据这几种投影机的亮度来看,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是由于LCD与DLP投影机的亮度很高,那么我们在选择幕布时就要选那些低增益的幕布,而三枪投影机因为亮度实在不高,那么我们就要选择那些高增益的幕布呢?嗯,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LCD与DLP用低增益的幕布,没问题,事实上我去年也玩过两款SVGA级的液投,SANYO的SW20与ASK的C85,就在我的试听室里进行过多种幕布的比较,从实试的结果来看,的确像LCD等高亮度的投影机必须用低增益的幕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不然LCD先天性黑色上浮的缺点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有些夜景较多的影片甚至会给人无法卒目的印象,为了提高LCD的黑色表现,甚至使用负增益的幕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至于三枪投影机使用高增益的幕布来提高亮度感受,从我自己使用SONY1001QM三枪投影机的经验来看,倒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目前我们在市场上常见到的幕布,就材料来讲有两种,最普遍的玻珠幕,还有白塑幕,此外诸如金属幕等这里就不讨论了。就幕布的工艺来讲,其实玻珠幕就是以白塑幕为基础在幕布表面粘上一些细小的玻珠反射光线,反射的光线越多,那么要求玻珠的直径就要越小,同时幕的增益也越高。白塑幕就是低增益的幕,它的增益一般是1.0~1.5,而玻珠幕自然就是高增益的幕,它的增益一般都在2.0以上。那么投影机用上了高增益的幕有什么不好呢,商家们不是还经常推荐玻珠幕吗,OK,这要看你拿来怎么用了,如果你买来是用于在高亮度环境下作商业演示,那么没问题,玻珠幕非常好,但如果你是用于家庭影院,对不起,玻珠幕的表现就非常糟糕了。大家都知道幕布本身是不发光的,它只反射光线,白塑幕是对光线作漫反射,因此它的整个幕布亮度非常均匀,可看的视角也大,而玻珠幕实际是将投射出的光线集中到中央的区域反射回来,人在中间看有亮度提高的感受,但视角很狭窄,一但偏离中央的区域亮度下降得很厉害,整体的亮度均匀性也不好,边角处的亮度会比中间的稍暗些,玻珠幕实际是以牺牲亮度均匀性和视角为代价,以提高人的亮度感受。那三枪的亮度就低,用上高增益的玻珠幕不好吗?老实说的确不好,对三枪来讲,除了我上面提到的外,玻珠幕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还会把三枪先天性的偏色现象放大。先说说什么是三枪的偏色现象,三枪因为是红、绿、蓝三只电子枪投射出图像组成一幅画面,那么在靠近蓝枪的一边会稍有偏蓝,而靠近红枪的一边会稍有偏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见到有玩家采用双枪投射的办法,一部吊装一部正投,除了增加图像的细节表现外,还可以把偏色的问题解决掉。而只使用一部三枪投射时,玻珠幕会将这种偏色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投射白色背景图像时,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蓝枪的一边偏蓝,红枪的一边偏红。
既然三枪的亮度低,又不能用高增益的幕布,那用什么好呢?其实用白塑幕就行,只要不用上负增益的幕,我见过几种品牌的白塑幕,银幕的增益就只有0.9,把宝贵的亮度又吃掉一截,这倒不是很适合三枪,我觉得用银幕增益在1.0至1.5就行了,事实上,只要投影管的成色还行,就用增益1.0的幕是最理想的,因为它可以把三枪的偏色几乎完全地解决掉。也许还有朋友有些担心,以三枪的亮度,再配上无增益的幕,图像会不会暗得看不见多少细节啊,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对三枪的亮度再说几句。三枪的亮度指标低,人所皆知,它的画面整体亮度的确要比LCD与DLP投影机暗,但三枪的一个特点却是瞬间的亮度很高,即是说三枪投射出来的图像,该暗的地方可以做到非常暗,因为对三枪来说银幕上的黑色即是投影管不发光的部分,只要遮光做得好黑色非常深沉,而它的瞬时亮度又很高,该亮的地方非常亮,再现的灰阶丰富,对比度是LCD与DLP所不能比拟的,因此三枪用无增益的白塑幕是很合适的,虽说画面的整体亮度不高,但看上去更接近于电影院中的亮度感受,只要在投射尺寸上控制好,画质方面用《Avia》等测试碟调到位,细节绝不会有什么缺失,画面也是非常漂亮的。
虽说低增益的白塑幕适合家庭影院,但目前市场中尺寸与增益都非常理想的白塑幕却并不容易买到,大约是需求量还比不上商用的玻珠幕,厂家生产量不大的原因吧。买不到也没关系,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自家的墙DIY一块适合自己需要大小的“硬幕”,当然,投射方向是窗户的朋友只有放弃这个想法。利用墙壁除了可以控制尺寸外,由于墙壁都是漫反射,增益差不多是1.0,符合在屏幕增益方面的要求,另外墙幕一般在平整度方面也还可以,不像有些电动幕与支架幕运行时间长了会起皱影响观感,还有我们可以自己控制墙幕的底色,利用自选涂料和漆来调出最适合自己投影机的屏幕色调。目前我试听室里用的就是一块利用墙壁DIY的80英寸4∶3硬幕,底色就用一般的涂料白色,但用三枪实试下来的投影结果,老实说比起一般的平价幕效果肯定是要好上一截,三枪的偏色几不可察,整体的画面亮度与细节都不错,色彩很饱满,黑色沉得很深,如果三枪的玩家暂时找不到满意的幕布,倒是可以在这方面动动脑筋,买一块DIY16∶9的幕布,将DVD的输出设置为16∶9,而用垂直向压缩的方法将投影画面变为16∶9,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扫描线,进一步提高三枪的清晰度。需要注意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三枪在四条边缘的三色汇聚一般难于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难免有颜色渗出来,用幕时幕的黑边将色渗掩盖了,用墙则会现出来,所以最好用四条宽5cm的黑色布条或木条钉在墙上做成一个幕边,一来美观些,有幕的感觉,二来可以将色渗完全掩盖。LCD投影机的机主用墙幕则最好在墙底色的选择上注意一下,白色倒不一定是最好的,偏灰或黄一点说不定才是最好,在这种底色的配合下,LCD的黑色会沉得更深一些,才能将投影机的最佳状态发挥出来,由于LCD与DLP没有三色汇聚的问题,倒是不用考虑做幕边了。
关于画面的调整,也想说几句,因为谈论这方面知识的文章不多,而且对许多才入投影门的朋友来讲,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一部投影机,我们能够动手调整到的地方,一般是对比度(contrast)、亮度(brightness)、色饱和度(color)、色相(hue或tint)与锐度(sharpness),有些投影机还提供了机内Gamma值的设定,色温的设定,三枪还有G2电压调整的问题,这里只谈前5项的调整设定,因为后面的几项要具体到所用的投影机来谈,我们在调整前5项设定的时候,就假设Gamma值等都已设到合适的位置了吧。在做这几项调整之前,还是请先把《Avia》和《Video essentials》这两张碟片买到,实在买不到的话有DECESS的版本也行,国内也有几家出版社曾出过带有上述两张碟片调试内容的DVD,如果能找到也不错。
在进行调整前先将投影机打开预热半小时,对于三枪投影机来说热机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等机内电路稳定了三色的汇聚和颜色的表现才会正常。热机完毕后播放碟中关于如何进行视频调整的片段,原版这一段是一男一女进行对话式的介绍,看完以后你可以有个大概的了解。我们首先动手调投影机的对比度,调整对比度时需要播放Needle pulse + Steps画面,你可以注意到画面的左下方有两条晃动的白条,那是用于等离子调整的,我们不要去管它,根据《Avia》的介绍,我们需要观察图中5个叠起来的长方块,调整对比度值时,注意看最顶上的白块与它下方那块的交界处,将对比值升至交界处的边缘正好处于最凝聚、临界于晕开的那一点,而5个长方块的大小也要一样,但老实说以投影来看还真不好判断,我觉得看它两旁的两条直线也可以,这时要将对比值调至上面黑块中的白线与下方白块中的黑线交界处不要扭曲,而且线体同样粗细就行,同《Avia》的介绍一同判断,应该能将对比值调到位。接着调亮度,这时要用到亮度检验图,播放这张检验图,图的右边是整条白色区域,左边是黑色区域,而在黑色区域中实际安排有两条晃动的黑、浅灰色的竖条,此时调整亮度值,使左边的黑条恰好隐入背景不见,右边的灰条隐约可见就行了。因为对比和亮度是联动的,调完亮度后,此时又要回过头去看看对比值是否合适,反复地将对比值与亮度值仔细调到都满足要求的地方。对比与亮度调好后,即是说我们已将图像中白的顶点(由对比度决定)与黑的底线(由亮度值决定)都调到了最适宜的位置,在白与黑取得了最大的动态范围,图像灰阶的表现自然会更迷人。
接下来要调整色饱和度与色相,记得先把锐度值归零,以免影响色彩表现,如果是LCD或DLP投影机的话,做这两项工作一定要用到蓝色滤片,没有就调不成,但如果是三枪的话没有也行,因为调色饱和度与色相我们只要把蓝色的量调好就行了,这时把红绿二枪关掉就行,LCD与DLP就请用蓝色滤片贴到镜头前。播放SMPTE色带图,调整色饱和度时请注意上边两条标有“Saturation”的蓝色条,调整色饱和度使蓝色条的上下两截长短条都基本相同亮度,即是看起来是一条没有分段就行。再调色相,这时就要看中间两条标有“Hue”的蓝色条,调整色相值,也使这蓝色条的上下两截长短条都基本相同亮度看不出明显分段的痕迹,按《Avia》的要求,实际还要让一直在闪烁的“Saturation”与“Hue”的字样看起来已隐入了背景,但老实说这是很难办到的,也许只有广播级的监视器才能做到。调完色相,也要回过头来检查色饱和度是不是还满足要求,不行的话再调,一直到两者都调到合乎要求为止。最后要调的是锐度,实际锐度的主要作用是补偿影像由NTSC转为RGB时作损失的细节,当用S端子连接时锐度补偿值是并不需要的,如果使用了它相反会带来很多杂讯,这时锐度不用都行,用只要用一点就行了,用多了字体与影像的边缘会出现明显的重影镶边,具体用多少就依你对画面的要求吧,我的经验锐度值在20以下就行。
如果您照上面所说的步骤将调整到位的话,画面一定是很漂亮的,投影机的实力也有机会得到最佳的发挥,配合好适宜的屏幕,大画面的家庭影院感受绝对会让您产生强烈的满足感,有一种想找人共享的冲动。上面主要谈了一些有关投影幕与画质调整的办法,都是我在玩投影机的过程中根据实试总结出来的一点心得,如果您是投影的用家,正好又对手里正用的幕布又不太满意的话,不妨也照着试一下,反正DIY一块墙幕与动手调调画面也费不了所少事,况且实试下来的结果相信能让您喜出望外的。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4 10:41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十二款中置扬声器测试报告



本期将中置声道扬声器作为测试对象,也许有部分读者感到不解:中置扬声器有哪么重要吗?回答是肯定的。本期选择测试中置声道扬声器,正是根据我们几年来的观察:国内市场上,无论是生产厂家,还是消费者,都未能对家庭影院或多声道系统中的中置扬声器有足够的重视,以至生产出来的产品及我们用它观看DVD播放的带有杜比环绕声或dts声轨的电影时,其音效大打折扣,与真正合格的家庭影院系统播放出来的效果相去甚远。

怎样才算是合格的家庭影院中置扬声器?目前大概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只要看一看通常的环绕声模式Dolby Digital、dts中,五个声道都是全频带的,这就意味着五个声道的扬声器的规格在理论上也应该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在国内近年生产的许多品牌的AV放大器中已经实现了。但在家用AV扬声器系统中尚未看到这种设计趋势,这也许是厂家妥协于成本或家居环境,更主要的恐怕是设计原则还停留在第一代杜比Prologic规格中——除主声道外环绕声道的频带是压缩的。甚或将中置扬声器和环绕声扬声器作为多声道系统中的附属品,随意制作配上去便成一套AV系统。我们看见,国外一些老牌扬声器生产厂家,在开发他们的多声道系统中,是多么重视中置声道扬声器:它们往往被设计成3分频、4单元以上,高音单元的扩散性也经过刻意安排,低音单元口径较大,箱体体积也较大。实际试听效果也截然不同,非常令人鼓舞。

以我们看来,多声道系统中的中置声道扬声器,它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真实地表现出电影人物的语言对白。这并非只是要求达到一般地清晰,(失真达10%还能听得清的)而是要求能准确、真实地刻画人物的个性语言。我们常见一些设计得不好的中置扬器往往将男人的声音夸张得过于粗犷、低沉,或缺乏细节而变得干涩。

2、能真实地反映出正面音场。如人物位置,发声物体的位置;以及他(它)们的位移——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由左至右、由右至左,并且表现出这种连贯性。双声道系统尽管也能表现出这种虚拟的立体声音场,但现在的环绕声系统应该比其真实得多。

3、面对电影画面的各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中置扬声器应有一定的声压级和动态表现能量,尽管极低频和超低频不在中置声道扬声器的任务之中,但也应有一定的正面压迫感。

4、防磁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这次中置音箱测评,目的并非像以前在同档次产品中进行性能、素质、价格的横向比较。所借的8款进口品牌、4款国产品牌的产品,价格从200元至10000多元,在它们中间进行任何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测试的宗旨仅仅为消费者和厂家提供一个参考——不要对中置音箱掉以轻心。测试方法跟过去一样,分客观检测和主观听音评价两部分。检测在消音室进行,分别测出每款音箱的频响曲线、阻抗曲线和瀑布图。主观评价由编辑部及执笔人,通过播放经典测试片断,然后综合各人听感进行评议,形成结论。

【测试视听的DVD软件】1区版《火线勇气》(Courage Under Fire)——试听的是坦克编队地面进攻一段。该段的音效具有十分强烈的低频能量感和声音动态,尤其是坦克前进时履带移动和引擎发出的低沉轰鸣声,开战中的炮弹上膛的摩擦声、远方被击中目标的爆炸声、渲染紧张气氛的音乐声和在轰鸣环境中的急促对白声等,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由中置音箱释放出来,绝对是对功放机和中置音箱的考验。主要考察中置音箱的能量感、动态和对白清晰度等。1区《烈血天空》(The Siege)——试听的是恐怖分子安放的汽车炸弹爆炸一段。该段的音效有大量的对白和爆炸场面,在人质离开公共汽车爆炸之前,丹佐·华盛顿饰演的男主角用对讲机控制局面,还有警员的对话,对白的时间较长,而且紧张情绪充分反映在急促语气的细微变化上,公共汽车爆炸声响瞬间爆发的音效也相当考验音箱。主要考察中置音箱的对白逼真度、细致度、音色变化能力和爆发力等。1区《冰冻星球》(Titan A.E.)——试听的是太空船在冰柱间低速穿行的惊险一段。该片是动画片,音效通过THX的认证,电影营造出来的宇宙景观绚烂多彩。该段音效营造的场面空旷,冰柱折断和撞击发出连绵不断的低频震撼,大小冰块的运动响声细致清脆,飞船在动感音乐背景中穿梭移动,声像定位和移动感出色。主要考察中置音箱的场面营造能力、结像力和细节再现等。

达尼(DAL1)Vocal

说实话,达尼音箱给我们带来是惊讶,它较小体积(是所有测评音箱中最小的)但发出的能量感让人吃惊,这也许归咎于它的高灵敏度。虽然它与其它的中置音箱体积相比,显得有些虚弱娇小,不过关键在于如何搭配它和放在什么样的空间使用的。受单元的限制比其它具有较大中低单元的中置音箱在能量感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但超出你看到其小单元的动态表现,只在声音密度方面稍稍欠缺一些。影片中应有的细节它并不缺乏,只不过音压必须开得比较大才能够听到。人物对白颇佳,不会过份强调人物性格。由此可见,使用达尼音箱的空间不宜过大,非常适合把它摆放在书房或卧室之中。

DALI音箱的频响曲线的变化相当平缓,低频呈现出一种慢爬波的形态,低频-3dB拐点约在100Hz处,5kHz-20kHz这段中高频的声级略偏低,15kHz-20kHz一段的声级下降较快。阻抗曲线显示该音箱的最低阻抗值是4.2Ω,属于正常,倒相箱的调谐频率约在100Hz处。

丹拿(DYNAUDIO)Contour Center

第一次听这丹拿AV系统的朋友,若此之前听过许多其它的AV系统后,一定会被丹拿这款中置音箱细致的中高频所吸引,甚至立刻斥资购买。不错,中高频以上的部分的确是丹拿的特色所在,只要AV放大器搭配正确,知道选择合适的DVD碟片,丹拿的中高频以有一种如高级丝绸般滑顺流畅的音质特色。播放弦乐或者某些叮叮铛铛的声音特别过瘾。至于能量感方面也不错,低频质感较佳且清晰。临场颇佳,较中性地反应影片声音效果。层次分明,细节清晰,画面声效准确不夸张,高、中、低频段的平衡度也较好。人声的对白也十分清晰,质感不错,人物性格刻画得较突出。电影中配乐的弦乐音质之美与层次之强,保证比普通电影院的系统好几倍。过往的聆听经验告诉我们,这个程度的中高频多半只能在优秀的纯音响用的音箱上听到。所以说丹拿出品的AV系统音箱是值得你考虑的。

丹拿音箱箱体设计上与JAMO是同一类型的,频响曲线的基本平直,低频-3dB拐点约在60Hz处,整个55Hz-20kHz频率范围的不均匀度都能控制在±3dB的范围内,2kHz-20kHz一段的声级开始极缓慢地下降,阻抗曲线显示该音箱的最低阻抗值是4.3Ω,属于正常。

B&W Nautilus HTM2

B&W的过人之处是它的音色相当讨好人,这也是高级音响厂家跨足AV领域时很占优势的地方。因为一直在生产高级音箱的缘故,它会对重放声音的品质特别留意。在动态方面有颇佳的表现,虽然中置音箱在系统中分配到低频量感并不多,但这款中置音箱的低频质感不错。能很好反应剧中场景,有恰到好处的影片描绘能力和现场感,也就是说真实性较强,有不错的移动感,画面细节描绘清楚,有较佳的层次感。对白也清晰,影片中人物性格表现突出,人声较厚实,听感很饱满、中气足。中频到高频表现极佳,有不错的、自然的频响。如果你是以观赏古典音乐、经典老片、风景介绍等讲究音质音色和品味的片子为主AV发烧友用家,只要搭配正确的AV放大器和音源,B&W的这款中置音箱所重放出来的迷人乐感、人声质感绝对令你物有所值。

B&W音箱的频响曲线的变化相当平缓,5kHz-20kHz这段中高频的声级偏低,频率的不均匀度基本控制在±2dB的范围内,低频-3dB拐点约在50Hz处,高频能顺利地延展20kHz。阻抗曲线显示该音箱的最低阻抗值是5.2Ω,属于正常。倒相箱的调谐频率约在43Hz处。

天朗(TANNOY)S6C

这天朗音箱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这是以纯音响迷的口味设计出来的音箱,而且是“英国声”的口味的音箱。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从第一个音符离开音箱开始,我就感受到了传统英国音箱那种浓甜馥郁、带有粘滞美感的声音。无论我们听哪一段测试片,天朗对于重现“质感”二字确实有着独到的功力。而这种功力,是我在一般日系产品之中所难得听闻的。它可以表达剧中应有的动态,“中肯”的高、中、低频能量分布。有很好的现场感,对影片的渲染力有不错的帮助,从画面的层次表现来说它在听感上也有不错的配合。独有的天朗同轴单元特性,连贯性好。当然它也有较好的频率响应,高、低频延伸不偏不失。

TANNOY音箱的频响曲线的基本平直,低频段是标准的倒相箱形态,低频-3dB拐点约在40Hz处,整个40Hz-18kHz频率范围的不均匀度都能控制在±3dB的范围内,但18kHz-20kHz之间有一明显的谷点,阻抗曲线显示该音箱的最低阻抗值是5.1Ω,属于正常,倒相箱的调谐频率约在40Hz处。

尊宝Jamo D8CEN

将Jamo的产品从包装箱中一取出,马上予人一种大厂风范的感觉,就算在店里看见它不买的话,你也会情不自禁上前摸一摸它。一开声就发现它有不错的动态表现,影片中应有的能量感都有较适当的表现。在声音密度方面也有不错的印象。能较真实的反应影片中场面的各类声音,明亮开扬的声音可以令人观看时不觉疲倦。对影片层次有表达分明的能力,细节也丰富,剧中人物对白较忠实,不会过份夸张人物的性格。我们还发现它在音量不必开得很大的情况下,影片中的细节仍可以听见,这对于家中隔音效果有限、又喜欢在深夜观赏碟片的人来说,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JAMO音箱的频响曲线的变化相当平缓,低频呈现出一种慢爬波的形态,低频-3dB拐点约在90Hz处,20Hz-40Hz这段低频有一个小平台,使频率的低端仍然有输出,10kHz-20kHz一段的声级下降较快。阻抗曲线显示该音箱的最低阻抗值是4.5Ω,属于正常。

AAD Q-20C

aad的设计者菲·琼斯,此君大有来头,他是AE的创造者,之后又去了美国波士顿音响制造公司,随后又在美国成立自己的百聆音响制造公司,到目前的aad音响制造公司。此君虽是英国人,但在他设计的音箱产品上,予人的听感是听不到传统的人们所说的“英国声”的。这款aad音箱在观赏碟片时,充分展示了它惊人的能量,整个观赏过程中令人兴奋。它有凌厉的凶猛的动态,速度快,层次也较丰富,能让用家进入影片中的真实世界,声音连贯性一致,移动性也不错,可以很好表达画面的移动感,只在重量感方面与其单元的口径有些出入。剧中人物对白能很好把握人物的性格,频率响应宽广,高、中、低量感分布还算均匀,是一款颇具有魅力的音箱。

aad音箱的频响曲线较为平直,只是10Hz-20kHz附近起伏较大,频率的不均匀度基本控制在±3dB的范围内,低频-3dB拐点约在50Hz处,高频能顺利地延展至20kHz。阻抗曲线显示该音箱的最低阻抗值明显偏低,只有3.4Ω。

劲浪(Focal-Jmlab)ELECTRA CC901

真是名副其实的法国最大Hi-Fi音箱生产厂家,它有令人吃惊的设计,一开声就发现其声音自然、没有压缩感,这也表明,动态与速度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音质纯度之高是它的特色之一。我们都知道,在聆听古典音乐的时候,音质的纯度越高,乐器的质感就越好,声音中的杂质成分也越少。以劲浪的音质表现来说,播放弦乐与木管乐器时,已经俨然有了高贵的质感(前提是放大器等周边器材也要够水准),这是在AV音箱系统中非常罕见的。特别是它在拥有强大的爆棚能力同时,具有这种音质实在是难能可贵。它有较大的动态对比,能量感在密度与清晰度方面表现不错,分布也均匀。电影的真实感较强,细节也较丰富,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电影层次感分明,剧中细微的变化都能描述出来,无论大小音量,其信息量也很丰富。影片中人声对白清晰,性格突出。频率响应宽广,中高频有较出色的表现。

JMlab音箱箱体设计上与JAMO是同一类型的,频响曲线的变化相当平缓,低频呈现出一种慢爬波的形态,低频-3dB拐点约在50Hz处,20Hz-40Hz这段低频的下降较慢,使频率的低端仍然有输出,2kHz-20kHz一段的声级下降较快。阻抗曲线显示该音箱的最低阻抗值是3.1Ω,是本次评测中最低的。

PMC TB2M

大名鼎鼎的以生产监听音箱的英国PMC音响公司也都跨足在AV领域分一杯羹,看来家庭影院与多声道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了。这款PMC中置音箱给人是轻松、自然、没有紧张的感觉,它容易适应各种各样的特殊声音效果。能真实反应出电影中的动态和能量感,不仅有较佳的临场感,其移动感也不错。有自然、生动描绘电影画面的能力;轻易就可以把影片画面中层次,细节都忠实刻画、描述出来。剧中人声对白清晰真实,人物性格跃出画面,这应该得益厂方多年生产监听级音箱的经验。高、中、低频有较不错的频率响应,量感的分布也均匀。

PMC音箱的频响曲线的变化相当平缓,低频段是相当标准的倒相箱形态,低频-3dB拐点约在70Hz处,2kHz-20kHz这段中高频的声级略偏低,1kHz-20kHz一段的基本没有明显的峰谷。阻抗曲线显示该音箱的最低阻抗值是6.8Ω,属于正常,倒相箱的调谐频率约在55Hz处。

杰作唯美4号

晋扬公司是间专注生产Hi-Fi音箱的国内小型企业,自成立以来,所推出的音箱都受到很好的评价,随着家庭影院概念深入平常百姓之中,它们也不甘落后地进入了AV这个竟争激烈的市场。这款音箱有着晋扬公司制作Hi-Fi音箱的血统,我想这么表述:假如你平常听多声道音乐、看音乐类影片的机会多于看科幻动作片的话,它将非常适合你在构建AV系统时的选择。其实也不要因为我这么说,就认为杰作音箱完全不适合观赏科幻动作片,只是它的低频没有其它音箱那么猛烈,但片中配乐优美绵密的弦乐仍然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要知道电影配乐在影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烘托作用,如果少了它,影片将会逊色一半虽然它不会有暴力型的动态,但影片中应有的动态与能量感,绝不会少,真实感、细节也都非常丰富。影片临场感不错,连贯性也有不俗的表现,它能自然、生动地表达影片场景。因为晋扬公司将在设计、制造Hi-Fi音响方面的技术应用在AV产品上,故层次表现引人入胜,人物的对白质感不错,让人很容易分辨出剧中人物的性格,杰作这款产品是国产音箱中少见的以同轴单元方式设计的中置喇叭。

杰作音箱的频响曲线的高频段有欠缺,低频段是标准的倒相箱形态,低频-3dB拐点约在50Hz处,整个50Hz-8kHz频率范围的不均匀度都能控制在±3dB的范围内,但10kHz、20kHz有两个明显的谷点,阻抗曲线显示该音箱的最低阻抗值是3.9Ω,属于正常,倒相箱的调谐频率约在50Hz处。

惠威DiVA C3

只要一提惠威,在音响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现在还冲出国门,为国人争光。这个以生产扬声器起家,发展到现在跨足Hi-Fi、AV多媒体等领域的音响制造集团,每一段时间推出一款产品都引起业界的注目。这款中置音箱一开始就以一种充满情感的魅力打动我们。它的能量感丰富,动态对比明显得益于它的设计。可以自然表达出影片中的场景,但规模略显弱了点,至少与它的体积相比是这样。层次感方面能较好配合影片画面的表现,不过发现在细节上有点保留。人物对白较为厚实,这也得益于它采用了球顶中音单元,基本平直的频率响应,可以感到它不过份夸张的剧中表现。整个频段的平衡性还算不错,故它不像市面上不少AV系统在高频部分都略有强调(当然,这也与营销人员想要在短时间内吸引顾客的注意力,而在调整时“略作手脚”有关),这类系统乍听之下乒乒乓乓过瘾极了,但若是你观看两个小时下来,却会觉得耳朵相当疲累,惠威的这款产品并没有这种感觉。

惠威音箱低频段是标准的倒相箱形态,低频-3dB拐点约在80Hz处,低频段的输出下跌并不利害,600Hz-20kHz一段的基本没有明显的峰谷。阻抗曲线显示该音箱的最低阻抗值是4.5Ω,属于正常,谐振频率约在80Hz处。

君悦C80

相信不少人都熟悉君悦这个品牌,我记得几年前的国产音响大展上,到处是提着印有君悦字样袋子的观众,近来,君悦又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这次测试的君悦音箱,虽然不能“爆”出惊人的音压,反倒让你居家环境没有压力,悠闲地观赏影片带来的乐趣。它有中规中矩的动态与能量感,影片中应有动态场面不会缺少,只在音量方面略受限制。它可以带领观赏者进入电影的美妙世界但声音较内敛。虽然层次感方面受到单元的物理限制,但仍能表达出画面的情况。电影中人物对白还较清楚,人物的个性也能表达,只是少了一些润泽感——要知道它仅售200元,而且绝对好摆放。

君悦音箱的频响曲线的中高频段有欠缺,低频段是标准的倒相箱形态,低频-3dB拐点约在70Hz处,整个70Hz-2.5kHz频率范围的不均匀度都能控制在±3dB的范围内,但2.5-12kHz声级略偏低,阻抗曲线显示该音箱的最低阻抗值是5.3Ω,属于正常,倒相箱的调谐频率约在80Hz处。

惠普CR-200

小旋风在国内音响界一直都有较好的声誉,随着家庭影院潮流的兴起,从事Hi-Fi音箱生产的它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遇。这几年来,他们又在AV领域打下一片天下来,真不愧是中国的“小旋风”。这款小旋风中置音箱良好的扩散性及定位感出于我们的预料之外,中低频的饱满与爆发能量也令我们印象深刻,这可能得益于四个5.5英寸的中低音单元之设计。它有电影院般的效果,若能提高一点声音的质感,就可以与进口品牌一比高低了。它完整的音画令人动容,细节也有不错的表现,能与画面配合,让人感觉到影片画面的魅力。可以表现出电影中人物个性的对白,有不错的高、中、低频率响应。全部的声音能自然地充塞在视听室里,围绕在观赏者的周围,不像一般的环绕系统很轻易就会让你分辨出音箱摆放的位置。

惠普音箱低频段是标准的倒相箱形态,低频-3dB拐点约在55Hz处,100Hz-3kHz这段低中频的声级略偏高,1.5kHz-20kHz一段的基本没有明显的峰谷。阻抗曲线显示该音箱的最低阻抗值是3.9Ω,属于正常,倒相箱的调谐频率约在55Hz处。<全文完>


--------------------------------------------------------------------------------

型号 设计格式 频响 承载功率 灵敏度 阻抗 重量/体积 参考售价
B&W Nautilus HTM2 2路2单元 56Hz-20kHz 120W 88dB 8欧姆 277×486×287mm ¥11660元
TANNOY S6C 25mm+160mm(同轴) 60Hz-20kHz 80W 89dB 8欧姆 10kg/204×380×285mm ¥3000元
DAL1 VOCA1 25mm+2×65mm 74Hz-25kHz 30-120W 89dB 4欧姆 4.5kg/118×366×198mm ¥5200元
DYNAUDIO Contour Center 34mm+2×104mm 75Hz-21kHz 150W 86dB 6欧姆 11.1kg/570×165×320mm ¥9800元
Jamo D8CEN 25mm+38mm+2×165mm 62H-20kHz 110-150W 91dB 4欧姆 10.8kg/217×555×285mm ¥4990元
aad Q-20C 25mm+2×165mm 35Hz-20kHz 20-200W 92dB 8欧姆 20kg/670×270×370mm ¥3000元
JMLab ELECTRA CC901 25mm+2×175mm+85mm 50Hz-23kHz 200W 91.5dB 8欧姆 22.5kg/252×700×363mm ¥15000元
PMC TB2M 樱桃木 2单元 40Hz-25kHz 150W 90dB 8欧姆 8.5kg/400×200×300mm ¥7500元
杰作唯美4号 25mm+127mm(同轴) 40Hz-20kHz 100W 87dB 8欧姆 3.5kg/532×261×368mm ¥2200元
惠威DiVA C3 25mm+50mm+2×125mm 86Hz-20kHz 20-150W 92dB 8欧姆 15kg/580×215×253mm ¥2115元
君悦C80 25mm+4×62.5mm 80Hz-20kHz 15-80W 87dB 6欧姆 6.5kg/720×214×110mm ¥2000元
惠普CR-200 2×100mm+2×100mm 60Hz-20kHz 20-100W 88dB 4欧姆 13kg/728×200×285mm ¥1500元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4 10:41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五個超低音配大喇叭的親身體驗 ◎劉漢盛         


「超低音即將擺脫只能搭配小喇叭的限制,而進入與大喇叭共同工作的時代。」

對於以上的宣言,您有什麼意見呢?或許,您仍無法接受這樣的新觀念。沒關係,如果您有耐心看完這篇文章,我相信您也會開始思考許多事情,其中當然包括以超低音來搭配自家大喇叭這件事。

在此,我要先為此處的「大喇叭」做個簡單的定義。本文中所謂的大喇叭是指比一般小型書架型還要大的喇叭。說得更清楚一些,像LS 3/5A這類體積的喇叭就是小喇叭。低音單體超過八吋、或者落地式的喇叭我們都歸類於大喇叭。在傳統的經驗與觀念中,像LS 3/5A之類的小喇叭,其低頻的有效範圍大約在80Hz以上,再往下就會急遽的衰減。如果這類的小喇叭能夠做到緩慢自然的衰減,低頻的表現就會令人驚訝(如Totem Model 1)。也就是因為小喇叭連低頻段(40Hz-80Hz)都很難再生,所以我們會給它加上超低音,以求得完整的低頻段。

大喇叭同樣會有低頻段延伸不佳的問題

小喇叭的低頻段如此,是不是大喇叭的低頻段就沒有問題了呢?我的經驗是,事情並沒有這麼樂觀。許多較大型的喇叭雖然箱體較大,使用的低音單體口徑也較大,但是,它們再生低頻的能力並沒有好上多少。最常見的是您可以聽到較多的「量」,但是低頻的「質」卻一樣糟糕,有時連什麼樂器再發聲都難以分辨。

更常見的例子是,由於居家空間不同因素的影響,使得許多音響迷在聽音樂時,有的因為空間太大或低頻吸收過量而缺乏足夠的低頻;有的則受困於駐波而使得中低頻以下的頻段都模糊了。

延伸不佳,平衡感破壞,音樂不再感人。

在以上所有的情況下,您所得到的結果就是一個:因為從中低頻段開始以下(包括中低頻、低頻與極低頻)的表現不良,使得音樂的平衡感被嚴重破壞。音樂的平衡感被嚴重破壞後會有什麼後果?想想看,一個傑出的指揮或演奏家,他的音樂之所以會感人,就是因為它們創造出極為精妙的音樂平衡感。這種精妙的平衡感會令人深受感動,甚至忍不住想站起來大聲喝采。

現在,這種錄在唱片中的音樂精妙平衡感在再生時被破壞了,我們所聽到的音樂演奏彷彿變成蹩腳的指揮與三流演奏家的作品。這樣差勁的音樂表現會令人感動嗎?當然不會。許多人在聽音響時得不到音樂的感動,只好轉而追求刺激的特定音響效果。這正是許多音響迷的悲哀。

看到這裡,我想您已經深切瞭解,我們要加超低音的目的並不是追求刺激的低頻音響效果,而是要完整再現音樂家的感人精妙演奏。我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良好的中低頻(80-160Hz)、低頻(40-80Hz),甚至極低頻(20-40Hz,這個頻段比較奢侈),您可能從來都沒有真正享受過音樂的最美妙處。

高頻段單體的振動必須很靈敏

或許讀者們會奇怪,怎麼我只一直強調低頻段,難道高頻段不重要嗎?它不需要向高處延伸嗎?高頻段當然與低頻段一樣重要,如果表現不好,同樣會破壞了音樂的平衡性。不過,以現今高音單體的製造技術而言,高頻的問題並非出在頻率延伸不夠高(一般高音單體都可以到二十幾KHz),而是出在高音單體的振動夠不夠靈敏。高音單體如果無法靈敏的震動,所產生的後果就是極小聲、極細緻的音樂訊號都不見了。這些極小聲、極細緻的音樂訊號包括空間的堂音,聲音的活生感以及「所有樂器的真實質感」。

舉例而言,如果高音單體振動不夠靈敏,小提琴弦與弓的細微摩擦質感就出不來,琴板琴腔振動也出不來。這樣一來,您所聽到的小提琴只有高而尖銳的聲音,而缺乏足以辨識小提琴特質的細微資訊。一般而言,靜電與鋁帶、氣動式(例如Elac Jet單體)設計的高音,其振動的靈敏度都要比傳統高音單體好,這也是許多人會鍾情於靜電喇叭與鋁帶喇叭的原因,它們在再生弦樂時表現特別優秀。不過,這二種喇叭也有其他的問題,使得音響迷在選擇時會遭遇難以取捨的局面。

考場要夠長,所以選在我家

話說回頭。在超低音的思想教育完成之後,我們要開始進入實務部份。這次的超低音測試,是在我家中進行的。為什麼要選在我家?讀者們應該還沒有忘記,我的三效合一(音響室、客廳、餐廳)音響室因為空間很大,所以Magnepan MG 3.5低頻的量感一直有不足的缺憾(Mirage M-1就很夠,不過它是靠牆擺)。在這樣的情況下,聽音樂就會產生上述所說的缺點:破壞了音樂精妙的平衡性。所以,這次我找了大小共五個超低音,讓它們接上MG 3.5,看看它們各自的表現如何。

除此之外,「考場」選在我家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因為我的空間夠大夠長,不僅可以將駐波的影響降到最低(夠大);同時也可以讓極低頻充分再生出來(長度有十幾公尺長)。在這樣的環境下做測試,我想所得到的結果會更客觀些。

我所使用的試聽軟體

場地介紹過,我也應該向您說明我所使用的主要音樂軟體。我是用哪幾張軟體為主來測試這五個超低音?用Telarc的「爵士四季」(83417)、Philips的「單身漢合唱團」(456 653-2)、DG的「吉普賽小提琴」(457 879-2)以及Janis Ian 的「Breaking Silence」(Morgan Creek 2959-20023-2)。

用「爵士四季」的理由是曲中有許多貝司的音階彈奏,可以清楚的聽出主喇叭與超低音的接續是否天衣無縫?如果銜接不自然,可以從上下遊走的音階彈奏中聽出。此外,從貝司快速音階的彈奏中,也可以聽出超低音的速度反應。其餘,我還要借重於這張CD到處充滿的腳踩大鼓聲,它必須具有結實的撲撲聲(而不是軟趴趴沒有質感的)才算數。

選「單身漢合唱團」的理由則是男聲合唱的平衡性,如果低頻段以下的延伸不佳或中低頻有膨脹,一定會破壞整個合唱的平衡。如果平衡被破壞,合唱就會缺乏音樂真正迷人的魅力,嚴重些還會讓合唱渾濁而缺乏活生感,聽起來像拖死狗般不舒服。當然,第七首中一開始的大鼓輕敲亦是我取經的地方,它可以讓我知道超低音的「質」到底好不好。

Janis Ian那張則是如果缺了低頻以下頻段的優良表現,這張CD的低音部份會變得沒有彈性,木木笨笨的,音樂的魅力大減,甚至您不會認為它是好錄音。至於「吉普賽小提琴」那張並不是想測試小提琴能拉多低,我用它的目的有二。一是想試試看超低音會不會對中低頻以上的頻域產生不良的音染。二則要測試主喇叭與超低音的銜接性。

當這些都測過之後,當然不能免俗要用一張管風琴的曲子來試。我選的是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的第二樂章(Dorian版,前年音響大展贈送CD中也選了這一段,大部份音響迷應該都有)。這首曲子我在日本Suntory Hall聽過現場,也在國家音樂廳聽過現場。其中Suntory Hall所聽到的管風琴表現遠超過國家音樂廳。以這二處現場的管風琴表現來驗證我在家裡所聽的這幾個超低音,我相信相當具有說服力。順帶一提的是,當聽管風琴時,我是退到距離超低音十幾公尺以外去聽的,這樣能保證聽到最低沈的管風琴聲。

伺服控制的問題

這次測試我選用了哪幾個超低音呢?共計有Velodyne servo FSR-18、Mirage BPS-400、 JM Lab SW 38A、 JPW SW60以及Dynaquest DQ-12。這五個超低音都是主動式(被動式恐怕沒人買了),都有頻率與音量的調整,都有RCA輸入與喇叭端子輸入輸出,有的還有RCA輸出。以上這些都是目前超低音所必須具備的規格。至於其他配備每家皆有不同,例如有的還加上0/180度相位反轉,有的則具有伺服控制。

說到伺服控制,這應該是超低音的豪華配備。所謂伺服控制,簡單的說就是在超低音單體上安裝一個感知器,這個感知器會產生電壓,利用這個電壓去與輸入電壓相比,就可以知道超低音單體是否已經失真。假若已經失真,伺服線路馬上動作,調整控制單體的輸入電壓,以達到控制單體振動的目的。

理論上看起來伺服線路相當理想,尤其是對於厚而重、容易產生運動時慣性失真的低音單體紙盆更形重要。問題是,伺服線路永遠都有「失真已經造成再糾正」的時間落後問題。而且,要施以多少控制的量才會剛好也頗難精確掌握。所以,要如何減少時間的落後以及精確控制回授的量就成了各家攢研的目標。我可以這麼說,伺服控制並不是什麼高科技,如何做到精確快速才會考倒師傅。所以,大部份比較便宜的超低音乾脆就避開這個問題。反正,一般人對於超低音還沒有那麼高的品味。

相位調整的問題

另外,相位調整也值得一提。我們都知道聲波的相位問題其實就是時間問題,要如何在加了另一個發聲體之後,不會產生互相的聲波相位干擾,這就是使用超低音時的相位問題。一般超低音多備有0度與180度的相位反轉切換開關,好讓用家粗略的解決相位差180度時的完全抵銷或加倍增強的問題。其實,空間裡聲波的相位問題很複雜,光是反轉180度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還需要以不同的超低音擺位(擺位也就是調整聲波相位問題)來求得最好的結果。少數考慮週到的廠家會把相位的調整做成從0度到180度的連續調整,以便讓用家得到更精確的效果。不過,這種連續調整的設計有使用上的難度。用家到底能不能聽出調到那裡時相位最正確呢?這非得經驗老到者莫辦。有人認為拿一張頻率測試片放出聲音,聽聽看音量最大聲的時候就是相位最正確的時候。其實這並不正確,為什麼?第一,只拿單一頻率來測只能代表那個單一頻率,無法代表其他複雜的頻率。第二,如果以聲音最大聲來判斷,很有可能會取到相位相疊聲音加倍的時候。因此,理論上這種連續調整相位的設計比較理想,實際上使用的效果則要靠敏銳的判斷與經驗的累積。

測試時超低音擺在那裡呢?

這次在作測試時,這五個超低音所擺的位置如何呢?我試過二個超低音後,發,現將超低音擺在主喇叭之間(前後位置一樣)時效果就很好所以所有的超低音就這麼擺了。事實上如果一直更換擺位,對我也會有實際上的困難,因為Velodyne與Mirage並不是我一個人可以抱得起來的,我可以讓它們在附近移動,卻無法大幅度換位置。

最後,我要說到主喇叭與超低音的接法。MG 3.5可以使用二部擴大機來分別推低音與中高音,這樣使用的效果最好。問題是,有的超低音並沒有RCA的訊號輸出部份,這時我就無法使用二部擴大機推MG 3.5(畢竟前級只有二組輸出,用Tape Out效果會差些)。為了一視同仁,所以我只用一部後級推MG 3.5,那就是新的Manley 500真空管後級。至於前級與訊源則還是老機器MBL與Vimak。

分頻點的運用\r

這五個超低音的分頻點有三個設定在40Hz與120Hz之間,Mirage則訂在50Hz與100Hz之間。比較特殊的是JPW SW-60,它的分頻範圍從40Hz到170Hz。不過在測試時,我並沒有發現分頻點訂在170Hz的必要性。

我試過多次之後,Velodyne FSR-18、Mirage與JM Lab這三個超低音大部份時間都放在約70Hz左右的位置上。我曾經試著先將音量放在九點鐘位置,然後將分頻點從最低的40Hz連續往上轉。此時我發現雖然音量旋鈕並沒有動,但是實際上超低音的音量卻隨著頻率的升高而增大(放在最低的40Hz時幾乎沒聲音)。從這個現象中,我們也知道,如果要讓更低的頻率更大聲,就要將音量開得更大,因為頻率越低擴大機越難推,耳朵也越不靈敏。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在聽CD時,為了求得完美的效果,有時不得不多次趨前調整。即使如此,我也必須要自我求得妥協點,因為很難找到一個音量定點來讓極低頻(20-40Hz)與中低頻(80-160Hz)二者都恰恰好。

至於較小的JPW以及Dynaquest,分頻點也大多設定在70Hz,所不同的就是音量旋鈕要開大一點點。

低頻量感的表現

在量感方面,我發現Velodyne FSR-18的量感最足,再來依次是Mirage BPS-400以及JM Lab SW-38,那二個體積最小的理所當然殿後。其實,這五個超低音無論大小,我幾乎都只要將音量旋鈕轉到九點鐘位置就很足夠了,頂多就是到十點鐘方向。再旋大,就會有太強的感覺。這麼大的空間只要開那麼一點點就夠?您懷疑嗎?不要懷疑,這樣就夠了。包括聽聖桑的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都夠。再大聲,可能就會破壞整體的平衡性。

基本上,這五個超低音的量感都沒有什麼問題,雖然這其中還有高低之分,不過並不十分重要。換句話說,量感的多寡在此處並不是致勝的關鍵。幾萬的超低音與十幾萬的超低音都能夠滿足我對量感的要求。如果要更挑剔些,我可以說那二個最小的聲音「鋪底」的感覺比較單薄些。

靈活輕盈與彈性

在靈活輕盈的程度以及彈性上呢?老實說,我認為最好的是Mirage。它並沒有伺服線路,功率也才400瓦,但是聽起來在靈活輕盈與彈性上的感覺卻很好,而且,其所展現出來的低頻透明感也最好。很奇怪,難道這是它採二個十二吋單體做側面雙面發聲的緣故嗎?

再來,Velodyne FSR-18的單體口徑雖然最大,但是在這項的表現卻是五個超低音中排第二的的。從Janis Ian那張CD聽來,彈性足,韌性夠,低頻不會太沈重,充分表現出這張CD錄音的低頻美感。而在聽「單身漢合唱團」時,無論是男高音、男中音或男低音,聲音都不會渾濁,該輕盈時還是很輕盈。

與前二者相比,JM Lab顯得比較重、比較拖些。但是,它在某些頻段卻又表現出非常好的結實感與彈性,例如在Janis Ian那張CD第四首的表現就非常傑出。依這種在某些頻段會很靈活與具有結實感、以及彈性,但是在某些頻段的表現就差些的現象來評斷,我認為它在這項的表現上居第三。

最後說到那二個小的,它們在靈活輕盈的程度並不在三個大者之下,不過在彈性上的魅力沒有三個大的那麼迷人。感覺上,它們比較缺乏的是「豐滿」的肉感。

向下延伸的能力

毫無疑問,表現最好的是Velodyne FSR-18,再來是Mirage,再來是JM Lab。至於那二個小的之間,JPW的延伸能力稍微好過Dynaquest。Velodyne FSR-18的低頻向下延伸,除了本來的聲音之外,還具有一種「影子」的感覺。這二樣東西加起來,感覺上它的延伸能力變得很自然,不會吊吊的。

有一件事令我驚訝,我驚訝包括單體尺寸只有十吋的JPW以及十二吋的Dynaquest都能夠再生出可以令人接受的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第二樂章。所不同的是,Velodyne FSR-18、JM Lab以及Mirage的極低頻具有更全面的包圍感,它們營造出來的音場顯得更寬更深。而那二個比較小的超低音則有吊吊的感覺,許多時候更高頻率的低頻產生共振,掩蓋過極低頻的聲音。此外,這二個小的包圍感不夠,聲音也比較硬質些,沒有三個較大者那麼軟質。由此看來,我推斷只要空間夠長,即使使用一個十吋的低音單體,要再生極低頻的可能性也不是完全沒有。

與主喇叭銜接的能力

很抱歉,我還是要說Velodyne FSR-18與主喇叭銜接得最好。很奇怪,這五個超低音我幾乎都將分頻點設在同樣的70Hz左右,但是還是能夠聽出銜接的高下之分。我想,這與超低音的控制能力、以及所選分頻點以上頻率衰減的自然與否有關。超低音與主喇叭銜接不夠好會有什麼問題?中低頻的膨脹是最常見的問題;從中頻到低頻聲音渾濁是第二個常見的現象;速度反應變慢、聲音變軟、沒有活生感是第三個更嚴重的問題。

當然,即使是Velodyne FSR-18,也多少有銜接的問題,只不過它控制得比較好而已。我想,如果要讓銜接的困擾降低,更長期的嘗試擺位可能可以改善這個問題。可惜我並沒有機會(應該說能力)來做這方面的嘗試。

對單體的控制力

在測試過程中,我發現一個現象相當嚴重,那就是這五個超低音都會出現不同頻率時音像忽大忽小的現象。如果在小房間中,我們可以推測這個問題出在空間的駐波上。而在我家這麼大的空間中,竟然也發生這種現象,而且原來單獨使用MG3.5時並沒有。我大膽的猜測這是因為超低音本身所產生的問題。換句話說,因為設計製造上的技術難題,而使得超低音的頻率響應曲線無法平直,在某些地方會引起單體與箱體的整體共振而令音量增大。

以這個觀點來看,超低音的控制力表現實在很難,因為它不僅是要控制音樂訊號,還要與自己的共振搏鬥。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會有伺服控制線路的出現。再控制力方面,雖然每個多少都有問題,Velodyne FSR-18還因為擁有伺服線路而佔了上風。

單體安裝方向有影響嗎?

這五個超低音中,Velodyne FSR-18與Dynaquest單體是向前面發聲的,JM Lab與JPW是向下發聲的,只有Mirage是二個單體向二側同相發聲的。到底這三種不同的單體安裝方向對超低音的性能具有什麼影響呢?在這麼大的空間中我認為沒有什麼影響,不過在比較小的空間中可能就會有影響了。在最小的空間中,我建議用單體朝下的超低音,這樣可以降低低頻的方向性與壓迫感。如果小空間不想選單體朝下的設計,像Mirage這種朝二側發聲的設計也不錯。

這麼說來,好像最差的設計就是單體朝前的設計。其實不然,如果環境許可,單體朝前的設計還是最好的,因為相位的問題會比較少。或許有很多人會以為低頻是無方向性的,因此超低音的方向愛怎麼擺就怎麼擺。事實上很低的極低頻方向性的確不高,到了60Hz以上,我覺得就有很強的方向性了。所以,除非是為了刻意降低駐波的干擾,超低音還是規規矩矩的擺,問題會比較少。

這五個超低音該怎麼用?

以一般人的需求而言,我認為JPW與Dynaquest最實用。為什麼?難道就因為它們比較便宜嗎?不!它們實用的的理由有一、體積小,移動容易,一個人就可以調整擺位。二各項功能齊全,與高價品並無二致。三、對於一般七、八坪以下的空間,它們比較不易引起強烈的中低頻駐波。四、售價當然是實用因素之一。

而對於擁有大空間(至少十坪以上),追求純音響與AV二者極致表現的人,我建議您不必猶豫,可以選擇Velodyne。它的優點並不在於單體尺寸大而已,更重要的是在比較低的頻段延伸更自然,不會吊吊的。,還有就是低頻的解析力與透明感都比較好。或許花那麼多的價錢就買這一點點好處,好像有點划不來。我認為這是個人需求問題。當您聽到自己的主喇叭接上它之後,能夠發出令您感動得想站起來鼓掌的音樂,您認為不值得嗎?

至於許多只想追求AV低頻效果的人,以及耳力稍差又想搭配純音響的人,我認為Mirage與JM Lab已經足夠了。為什麼?假若您聽不出Velodyne與它們之間的差異,何必去花這個冤枉錢呢?

最後幾點整理

調整超低音就像調AV的顏色般,每換一張影碟就恨不得想再調一次。這也就是說,每換一張CD,我也忍不住想跑過去再調一次超低音。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每張CD的錄音效果都不同,有的低音量多些,有的少些,因此當您以某張CD為基準調得很好時,換上別張又不行了,非得重新調整才做得下來。

從這個經驗中,我想要順帶說明一件事,那就是為什麼有些朋友說錄得很好的CD,拿到自己的系統聽時並不覺得好?原因就出在上述那個現象中:每個人都會以某幾張CD做為自己調聲的標準,以至於接近這幾張CD的就會是錄得好的CD,其餘都覺得不好。如果您是一位包容性廣、具反思能力的音響迷,在遇上這件事時,您就會反覆思考驗證,最終求得客觀的答案。反之,若是經驗不足,再加上偏執,可能永遠都會覺得只有自己認為錄音好的CD才真正好,別人說好的都是騙人。

話說回頭,假若我們的喇叭系統(或整套音響系統)能夠像調整AV的顏色般,每換一張影碟就動手調一次,以求得最佳效果,這樣不是很好嗎?理論上是真的很好,問題是要怎麼去做到呢?電子分音當然是很好的方法之一。再來,就是要像我用MG 3.5一般,用雙擴大機分別推主喇叭的低音與中高音,然後再加上一個主動式超低音。這樣,您就可以依照每張CD不同的低音量感去調整到最適合的地步。假若這二樣您都無法做,還有一樣可以做的,不過要花不少錢。哪樣?去買一部Cello的Palette調色盤。這部調色盤其實就是給您這樣玩的:聽到聲音不理想的CD,馬上動手調整,很容易就會化腐朽為神奇。

或許,您要說這三樣玩法都太麻煩了,我要的是既簡單又不花錢,就能達到的方法。我的答案是:就我所知,沒有這樣的方法。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那麼挑剔,並且放開心胸,不要隨便冤枉CD的錄音效果。

再來,我們來看看超低音的口徑與功率重不重要呢?以這次的經驗來說,無論是十二吋或十八吋口徑,在一般使用中都已經足夠。我要強調的是,在純音響中加超低音就像加調味料一般,加上那必要的「一點點」而已。沒有人在煮菜時倒入整瓶的味精或鹽,聽純音響也沒有必要加上轟隆震耳的低頻。重要的是,我們所要的「那一點點」要夠低夠沈夠快,控制力夠強,這樣才能讓整套系統得到最佳的整體平衡性,音樂才會發出真正感動人的魅力。

至於功率,這絕對是重要的。為什麼?因為超低音的喇叭單體幾乎都是既重又大又硬的東西,這樣的單體並不容易控制與推動。還有,由於超低音的箱體要符合現代家庭的需要,不能做得太大,所以箱體的空氣容積不一定夠之餘,更需要靠大功率來擠出聲音。最後,超低音的整體真實阻抗都很高(規格所載是最理想的狀態下),加上強大的反電動勢(單體振動產生的反向電流),使得大功率的需求更行重要。

所幸,超低音由於負責的頻率低,並不像一般擴大機般要求那麼精緻的各項表現,所以通常會用效率最高而音質並不是很好的幾種放大方式。您可以從規格上看到隨便就是數百瓦或上千瓦的功率。

花十幾萬買超低音值得嗎?

從以上我所寫的測試過程中,您會發現我幾乎是把這五個超低音分成二組,那三個大的為一組,二個小的為一組。事實上我是這樣分的。因為,如果把二個小的拿來與大的平等測試,那就太不公平了。測試三個大的超低音時,我抱的是它們應該要好的態度。而對於那二個小的,我做的是測試它們在大空間裡的表現潛力。它們更適合的場所並不是我家,而是十坪以下的空間。我認為,如果空間不大,低頻又嫌延伸不夠,用JPW與Dynaquest無論在預算上與實用性上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至於,用十幾萬買超低音划得來嗎?這要看您所要求的是什麼?如果空間不大,又是以聽純音響為主,我想您並不需要買這個超低音。但是,如果空間很大,您有機會得到很完整的極低頻。此時,您就要考慮極低頻原本就是千金難買,與動輒五十萬上百萬的喇叭相比,這十幾萬的超低音就不算昂貴了。再者,假若您還想讓Velodyne FSR-18同時負責看AV的「超重」低音效果,我想,Velodyne FSR-18這個十八英吋口徑的超低音將會令您得到莫大的滿足。以這樣的觀點來看,買對十幾萬的主喇叭,加上十幾萬的Velodyne FSR-18超低音,應該還不算浪費。

超低音只能用在小喇叭上嗎?撇開AV不談,我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告訴各位:大喇叭加上超低音之後,說不定您才會發現,為什麼自己從來沒有被音樂真正感動過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4 10:42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影像基礎調整Video Essentials十步驟

文 / 劉漢盛

文中的货币单位:新台币

看電視人人會,但是會動手去調電視畫質的人卻少之又少。就算動手調,大部份也都是以自己眼睛為準,少有使用輔助測試工具者。對於專業維修人員,測試儀器是他們吃飯的傢伙。而對於喜歡AV的人而言,假若您沒有一張美國視訊專家Joe Kane所製作的「影像基礎調整」(Video Essentials)DVD,認真動手逐項調整過。那麼,您還不配稱為真正的AV迷。



使用Video Essentials前,要有幾個認識

第一、用Video Essentials調整到符合檢驗圖的標準後,您的電視或投影機在「基礎上」可以發揮最正確的效果,但並不一定是最佳的畫質表現,您必須還要以活動的影像作微調,但是要注意不要離譜的調。此外,調整後的電視或投影機仍然受到器材先天的限制。灰階不好就是不好,黑與白的動態範圍不夠就是不夠。
第二、畫面的細緻程度、解析力以及雜訊等都是器材是先天具有的,無法藉由調整而改善。這部份您只能「用錢」去買。
第三、每家廠牌的獨特顏色美學即使經過Video Essentials調整,仍然會表現在畫質上。換句話說,您無法利用Video Essentials把每部電視或投影機調成一樣的色彩表現,包括同廠牌的Monitor亦然。
第四、並不是所有的電視或投影機都能夠達到檢驗圖所要求的標準,這就是器材本身的天限。可能您的電視就是無法把SMPTE圖調成四條一樣的藍,那表示色彩表現有缺陷。或許您永遠也無法調出正確的對比與亮度,這也表示電視的灰階範圍有限。

最基礎最重要的調整
或許「新視聽」的老讀者會奇怪,這張測試「影碟」不是早在18期與42期就已經寫過二次了嗎?怎麼現在換個人炒冷飯呢?三個原因,一來這是為了配合我所寫那一篇「以三張DVD測試音效與畫質」的文章而寫。我怕許多新讀者手邊沒有18期或42期,所以就再寫一遍。再者,18期寫的是LD,42期寫的已經是DVD版,不過其中對於「對比」的調整有遺漏之處。第三的原因則是我以十個步驟的方式來寫,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更清楚的調整程序。
為什麼Video Essentials會這麼重要呢?雖然名曰「影像」基礎調整,但是它的內容分為Audio調整與Video調整二部份,其中最重要而且無可替代(至少到目前為止)的就是Video調整的部份。在這個部份中,Joe Kane詳細的設定了亮度(Brightness)、對比(Contrast)、顏色(Tint)、色濃度(Color)以及鮮銳度(Sharpness)的調整方法與鑑別圖形。甚至設定好各種重複畫面,強迫您循序反覆調整。假若您認真走過這一遭,不僅可以讓您的AV系統獲得最好的畫面表現。甚至,您還可以從調整的過程中,瞭解如何藉著這張DVD去判別電視或投影機的好壞。
在Video Essentials中,Joe Kane也安插了許多影片的片段,以供調整者在每調整一個階段後,可以拿來比對。這些片段每段都有其意義存在,如果您能仔細按部就班調完,就能瞭解那些影片片段的用意。

十個步驟確實調整
以下,我將Video部份的調整分為十個步驟來說明。這十個步驟其實是從第十章開始的。假若您的電視或投影機已經熱機半個鐘頭以上,不妨直接從第十章入手調整。假若剛開機,您就必須從第一章開始。


第一步:檢查「對比」是否過強
先檢查低電平APL Pluge檢驗圖右邊四個灰階色塊中最上方那個白塊是否體積散開,變得比第二個灰塊還大?假若是,就要先動手調「對比」,先使那個白塊凝聚,而且體積與下面那個灰塊一樣大。

第二步:調整低電平「亮度」
調整亮度要用二個檢驗圖,一個是低電平APL Pluge檢驗圖,另一個是高電平檢驗圖。我們要先調整低電平的部份。請注意看檢驗圖左邊有二條色條,左邊為比背景更黑的黑色、右邊為比背景更亮的淺灰色,中間就夾著背景色。我們調整亮度鈕,讓黑色條剛好隱入背景中而不見,此時左邊畫面只會剩下比背景更亮的那條淺灰色條。而右邊那四個疊起來的白至灰色塊體積都要一樣大。


第三步:調整高電平「亮度」
高電平亮度檢驗圖的右邊是整條白區域,左邊則是黑區域。而在黑區域中也有黑、淺灰二條色條。同樣的,我們也要檢驗一下是否能夠看到左半部有那條淺灰色條。如果不能,就要再調整亮度,讓那條淺灰色條「剛好」顯現出來就好。
其實,在SMPTE色條檢驗圖的右下角也有灰與黑的色條檢驗功能,不過因為受了高亮度彩色色條影響,比較不容易準確判定,所以我們通常不採用SMPTE做灰階檢驗。


第四步:反覆上第二、第三兩個步驟。
當您調好第三步時,還要回過第二步,檢查一下檢驗圖是否還保持最佳狀態?假若已經發生偏差,就要重新再微調。微調第二步之後,還要回到第三步檢驗,假若第三步的結果又跑掉了,您必須再次的調整。就這樣一直調到第二步與第三部的檢驗圖都完美為止。


錯誤

正確
第五步:調整「對比」
檢驗圖上顯示的是上黑下白的畫面,白畫面裡左邊有條黑線,黑畫面中左邊也有條白線。白線與黑線交界處有二個指示箭頭。如果您已經看過前面的示範調整,就會知道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交界處的彎曲線條調成直線。只要交界處的線條有彎曲,就代表「對比」不足或太強。此時,改變對比的數值,看看那條線會不會變化?
有些電視或投影機無論怎麼調,整條線都是彎曲的,無法調直,那就是器材的天限。有些則能夠將原本彎曲的線調直,那就代表器材在「對比」方面有達到水準的表現。

第六步:重回「亮度」檢驗圖
對比與亮度事實上就代表著最高點的白(對比)與最低點的黑(亮度),他們像孿生兄弟一樣,是會連動的。所以,當您調完「對比」之後,還要回到「亮度」那二個檢驗圖去,看看當我們動過對比的數值之後,有沒有改變了「亮度」那二個圖的結果?假若已經改變了,這時您要不厭其煩的重新調整。
要注意,反覆調整亮度與對比的動作,就好像二邊在談判,你進一點我退一點,直到最後找到雙方都滿足的那一點為止。如果只能滿足一邊,或二邊都不能滿足,那就代表著這個電視或投影機在「對比」與「亮度」上有天限。


錯誤

正確
第七步:調整色濃度
在調整色濃度(Color)之前,要先把鮮銳度(Sharpness)調到零,以免影響檢驗圖的正確性。色濃度的調整要看SMPTE色條檢驗圖,如果光用肉眼辨識,沒有人能夠肯定到底要調到什麼地步才算正確,所以必須用藍色濾片來輔助。
調整時,我們必須透過藍色濾片去看SMPTE圖,此時您所看到的彩色色條會變成四條較亮的藍色條與三條黑色條。此時我們要看的是左右二側最旁邊二條色條,這二條色條上面的長色條與連在下面的短色條看起來亮度要一樣才行,也就是長、短二色條看起來是連在一起的色條,沒有分段。
假若您透過藍色濾片所看到的長、短二色條亮度不一樣,很明顯是二段分開的色條,此時就要調整色濃度,一直到這二條色條看起來都一樣才行。

錯誤

正確
第八步:調整顏色
顏色(Tint)的調整也是看SMPTE檢驗圖,所不同的是這次透過濾片看裡面的二條藍色條。與調整色濃度時一樣,裡面這二條色條從上到下看起來也要變成一條色條才行。請以最大的耐心慢慢調,一點一點的調,一定會有成果出現。

第九步:反覆第七步與第八步
顏色與色濃度也是孿生兄弟,改變其中一個的值,另一個也會跟著改變,所以我們也必須經過多次反覆調整,才能找到最適當的值。一個調整得當的顏色與色濃度,透過藍色濾片看SMPTE圖時,應該看到四條比較亮的藍色色條與其中間隔的三條黑色條。每條色條其實都是二種顏色的結合,但是透過藍色濾片,就成了一個顏色。
為什麼我們要選藍色濾片觀看SMPTE檢驗圖呢?其實用紅色濾片或綠色濾片也可以,不過它的圖形沒有藍色那麼規則,變化也沒有那麼敏感。我們透過藍色濾片調整藍色,其實就是在調藍色的量。只要藍色的量調準確,紅色與綠色的量也會準確。這時,紅、綠、藍三色的量就會一致了。紅綠藍三色的量一旦一致,色彩就不會偏。


第十步:調整鮮銳度
鮮銳度(Sharpness)事實上是一種高頻的補償,它要補償的是RGB三色在NTSC系統編碼與解碼時濾波的損失。因此,理論上如果我們用Y/C分離S端子或三色色差端子時,鮮銳度應該已經沒有意義。不過,我調過的很多機器即使用S端子,鮮銳度還是會動作。所以我們還是要調整。
還記得我們在調色濃度之前,就先把鮮銳度降到零了嗎?現在我們重新用鮮銳度的檢驗圖來調整它。請注意,檢驗圖上面的線條或字母邊緣都不能出現白邊。假若出現白邊,鮮銳度的調整就過量了,我們必須調整到白邊「恰好」完全隱沒為止。如果您要再調低點也沒問題,因為鮮銳度越低,畫質越柔。反之,畫質越硬。

與解析力無關,但大幅提昇畫質
以上這十個步驟就是Video Essentials的要義重點,也是絕對影響我們畫質表現的地方。因此,如果您想要得到滿意的畫質表現,我建議您一定要很踏實的將這十個步驟調好。雖然這十個步驟只是調整色彩與對比亮度部份,與其他解析力等重要表現無關。但是,只要確實把色彩與對比亮度調好,畫質的表現就已經會有很大的進步了。屆時您將會發現,原來自己以前喜歡的色彩可能太濃了,黑色也可能太濃了,以至於許多顏色的細微表現與暗部細節都被淹沒了。

補救調整
在調整過程中,您可能會發現自己的電視在調整對比時,那條線根本就紋分不動,沒有反應。或者,無論怎麼調,都無法將亮度調到黑色條剛好隱沒、白色條還看得到的地步。甚至,可能連SMPTE色塊圖都調不出來。沒關係,這可能是器材的天限。此時,我建議您在這十個步驟都做完之後,運用自己的經驗做補救調整。怎麼調呢?您要以「人的臉部膚色」、「草地的綠色」、「白襯衫的白色」以及「黑夜場景」來做判斷。膚色要自然,太濃一定不對;草地綠得太鮮豔也有問題;白色則要純白;最難的就是黑夜場景中景物都要看得清楚,假若您的黑夜場景經常是一團黑,那肯定亮度/對比有問題,因為專業攝影師絕對不會拍出這樣的影片。

希望有中文版
文末,我要說,Video Essentials的旁白有英語、西班牙與以及日語三種語言,獨缺中文。難道Joe Kane不知道我們老中比老外還迷AV嗎?難道他認為老中英文都很行嗎?下次如果再與他見面,我一定要建議他加上中文旁白,以嘉惠二岸三地十幾億的華人。


使用Video Essentials時,要注意幾個地方

第一、凡是看到畫面右下角出現「三角箭頭」(Play)記號時,畫面就會凍住,讓您慢慢調整。等調得滿意之後,才按Play進行下一個步驟。
第二、只要沒有三角箭頭出現,大多數就是動態的解說,畫面會不斷示範給您看應該要追求什麼效果才對。此時,您就仔細聽,慢慢看,不必急,最後一定會有一個凍住的畫面供您調整。
第三、假若畫面右下角沒有三角箭頭畫面,而畫面又很久不動時,您可以按Play讓畫面前進。
第四、Video Essentials的前半段是有關Audio的調整,這是刻意安排給電視或投影機熱機用的。所以,除非您的電視或投影機至少已經熱機半個鐘頭,否則請耐心「看完」Audio部份,然後再動手調整Video的部份。
第五、Video Essentials中雖然還包含有許多額外的檢驗圖,不過那些都是附屬且無法調整的,我們看看就好。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4 10:42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震惊全球的Philips Pixel Plus电视

文·【谭泽江】   


电视是一件“百看不厌”的日常用品,你我每天或多或少都会花一点时间盯着它看。


理论上,人们对日常用品的好坏及选择应该了若指掌,但事实却不然。


就以电视作为例子。乍看之下,电视画面都大同小异,因此在选择时,通常都以外型、品牌、颜色及价格为主,至于真正决定性的因素——画质,却未必得到应有的关注。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电视都同样出色;更准确地说,许多电视在技术上还停留在石器时代!


嘿!嘿!很夸张,对吗?可是当你看过Philips Pixel Plus(售价:$1999)电视后,相信你一定会怪我说得太保守。
其实早在今年四月,Philips在曼谷举行的亚、非、中东传媒大会上,我已见识过Philips Pixel Plus电视的威力!苦等到今天,Philips Pixel Plus电视才正式登陆狮城。为了让本地媒体了解它的魅力,Philips广发英雄帖,举行产品发布会。


一般电视画面,屏幕越大,密密麻麻的扫描线越为暴露。为了消除碍眼的扫描线,Pixel Plus将扫描线的数目提高一倍,令画面更为平滑。接着,再大幅度提高每帧画面的像素。以NTSC制式作为例子,每条扫描线的像素由720提增至2048,整个画面的像素更由三十七万提高至二百一十万之多!而高解像度电视,像素的密度也只不过二百万个,可见Pixel Plus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了高密度之外,Philips工程师更开发了LTI(Luminance Transient Improvement)技术。一般电视,同时播放黑白或光暗的画面时,无法划清界线,影像的边缘模糊不清。LTI技术便是利用更多的像素,改善影像的分界线,从而取得黑白分明、干净俐落的画面,细节非常丰富!


Pixel Plus电视是Philips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之作,除了Pixel Plus及LTI技术之外,还包括了Philips脍炙人口的Digital Natural Motion、100Hz Digital Scan及逐行扫描技术。
在会上,Philips的负责人说得天花乱坠、口沫横飞,但与会的媒体代表并非发烧友,因此目光呆沛者有之、鸭子听雷的亦不少。与其纸上谈兵,还不如让Pixel Plus电视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Philips除了展示Pixel Plus电视之外,会场上还摆着两部当今最具代表性的29寸日本名牌电视。明显地,一场龙争虎斗,在所难免!


事实上,视频器材的火拼最为惨烈。你无须了解各种古怪的专用名词或技术原理,只要你视力正常,影像的高下优劣,一目了然,无所遁形!


值得强调的是,比试时,三部电视都以各自厂方的设定操作,未经任何改动。


Philips是荷兰公司,因此选择了风车作为比试的对象。
当相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三部电视上时,一眼望去,在场的媒体都已心里有数。Pixel Plus电视的暗位非常出色,具有非常丰富的细节与层次,而其他两部电视的暗位则是死黑一片,很多细节都埋葬在黑暗里。为了制造高分析度的假像,一般电视都刻意提高反差,使到黑色更黑、白色更白,结果却牺牲了丰富的中间色调。贪婪地提高反差,除了影响层次之外,甚至连结像度也大受影响。最明显的莫过于风车叶片变得粗大,影像甚至出现扩散的现像;反观Philips Pixel Plus电视,结像锐利细致,令人心服口服。


接着播放的是一位白人少女特写。Philips Pixel Plus电视的影像纤毫毕露,颜色自然,而另外两部电视的结像松朦,无论分析度及密度都逊色得多。更教人吃惊的是,其中一部名牌电视,画面居然出现闪烁的现像,白人少女的肤色竟然偏黄,令人误以为是龙的传人!


目前许多家庭用的仍是50Hz的电视,画面闪个不停,很难想像如何与它厮守多年?新加坡戴眼镜的人口比例傲视全球,相信这些闪烁不停的电视作出了不少“贡献”!如今Philips开发出画面毫无闪烁的100Hz Digital Scan技术,你又何必让落后的科技继续折磨你及家人的“灵魂之窗”呢?
接着是少女在梯级跑步的画面。


当镜头随着少女的脚步上行时,梯级的移动连贯圆滑;反观其他两部电视,梯级的移动是跳进的,有如在看早期的卡通默片!此外,移动物体的影像模糊不清,唯有Pixel Plus电视的聚焦始终如一,清晰可辩,甚至连景深之外的结像亦比其他两部电视清晰得多,这就是Digital Natural Motion科技的威力!


坦白讲,若非实地比较,你无法想像一般电视重播移动物体的表现竟是如此不济,难怪人们说:最怕货比货!


看过了Philips Pixel Plus电视的比试后,深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教育意义的示范,从中你可以了解今日电视科技的发展神乎其技,原来天下的电视并不是一样的!可惜的是,基于商业的考量,大型电器超市并不愿意在现场播放以上录像,否则将令你大开眼界,其他电视则叫苦连天!


我毫无保留地宣布,Philips Pixel Plus是当今最佳的电视!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6 08:16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台湾人,和大陆是有点不一样.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6 08:17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6 11:21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校声之道.....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6 11:22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进阶知识--空间处理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6 11:23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百谈不厌的空间处理
覃章行


「音响论坛」已经走过了146期,在这将近150期的文章中,有没有什么内容是本刊一直强调的呢?也许这么说比较清楚,那二项要件是让所有音响迷都有着一致的共识?答案是电源与空间的处理。这二件看似简单的工作,若要切实的施行起来,除了施工期间对于家人生活上的影响外,完工后的的美观与否,也常常引发争议。在电源的处理上如此,空间的处理更是如此,而且往往空间的处理会引发更多的争论。<图片>

常常彼此交流的读者们应该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不同的空间中,以相同搭配的器材唱歌,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有差距,甚至会出现总价超过百万的系统,声音不如总价十几万的系统,或许有时是搭配上出现问题,但探究其原因,通常是出在空间的问题上。空间上的问题,一是聆听室的长宽高比例,另一个就是空间的吸收与扩散处理。对大多数的音响迷言,能得到一个「地方」聆听音乐,而不会与家人冲突,便有足够的理由可以「痛哭流涕」了,又怎敢要求空间的比例要完美,所以相形之下,空间处理的重要性便显露无疑,也就更值得音响迷花费时间加以了解。

经过前几期推出电源方面的企划后,这次换作以「空间处理」为主题登场亮相。这个主题就如同之前所说的,「音响论坛」已多次与读者强调过它的重要性。这次「特别企划」的内容,除了常见到有关空间处理的理论,作简单扼要的叙述之外,对市面上可购买到的相关产品,也会一并作介绍。本来这次笔者要商请好友提供未经过处理聆听室,再以低预算为原则,作基本的、简易的与可DIY的空间处理,但因二人时间上无法配合而作罢。不过,最近去拜访了M&K总代理凯锐公司的聆听室,里面所做的空间处理颇值得做为参考,看过他们的方式后,应该对最近想动手做空间处理的音响迷们有些帮助。■


小气音响迷的音响室 转自音响论坛杂志 147

<图1>放大),凯锐音响的试听室,墙面浅色的油漆干净大方,并没有所谓的扩散装置,但墙里面有许多学问。

为了制作这个空间的专题,我们原本计画安排四位DIY的音响迷,让大家了解一下如何用最精简的费用,自己营造出好的聆听空间。不过这四位DIY音响迷到后来全部没采访到,唉,国内的政经情势实在太差了,越来越多人需要为五斗米而折腰,拼命的工作讨生活,这个计画只得作罢。可是谈音响空间,又不能没有实例示范。过去我们所采访过的音响店或音响迷,有不少空间处理成功的例子,但那都得花不少银子,现阶段要掏钱买器材都越来越谨慎,对这种额外支出能省则省。因此,我们想到了一位在业者颇有名气,自己不但卖音响,也研究音响,最后还能四处帮人调音响的奇人:朱守为先生。

跟朱先生认识稍久的人都知道,他的硬脾气催促他要尽可能的做好每一件事。学钓鱼时,他废寝忘食的四处求教,到后来很多钓鱼池一看到他就会害怕(当然也有钓鱼池以他为号召)。经营撞球场时,他亲自下海练技术,到后来连国手都觉得与他赛一场是很过瘾的事。从事音响生意廿多年,从最初的推销器材,到后来以玩器材为乐,国内的代理商像他这么认真的还真的屈指可数。

像垃圾堆一样的音响室

不但玩音响,朱守为也玩空间,只是他非常的节省,节省到有点小气。凯锐音响的试听空间相当大,包括Wilson Audio、Genesis这些大喇叭进来都毫无问题,偏偏朱先生一直都在玩小喇叭(这与他代理的器材有关)。由于全省四处跑,接触了很多的经销商,朱先生深知经销商试听环境的问题,他也体会到聆听空间的重要性不下于器材本身。只要空间处理得好,小型喇叭也能在大空间发出不错的声音,于是他开始了一连串的实验。

他曾经在试听室的墙壁上贴吸音材料,黑黑的一大片好不吓人。他曾经在墙壁张挂透明塑料布,皱皱的模样好象警告来宾油漆未干。他也曾经在喇叭后墙放棉被、毛毯、木板、石头,反正你想得到的东西,大概都在这里出现过,最严重的时候,走近这里还以为是废物处理场呢。有一阵子,朱守为怀疑以薄木板钉的天花板在大音压时会强烈共震,吸收了中低频的能量,也使得中低音不够清晰稳定。所以他在天花板到处钻洞(难为了他的伙计们),然后以短木棒将薄木板顶住,增加它们的抗震能力。还有一阵子,他将大空间裁切成一个长方形较小的半开放聆听室,但隔间不使用砖块水泥或石膏板,而是自己钉的木头扩散板。

木头扩散板不稀奇,但不是专业木工就很难自己钉出RPG扩散板那种漂亮的样子。朱守为以「土法炼钢」的方式进行,他买了很多厚夹板,然后锯成一条一条大小不同的尺寸,再把这些木条一根跟的串起来,也成为表面凹凸有致、宽深不一的土炮扩散板,每片重达五、六十公斤(他的伙计真的很辛苦)。将这些扩散板叠放固定起来,就是一面看起壮观的扩散板木墙,据朱守为说,由于重量足够,它们的效果一点不输给砖墙,但却是活动的,随时可以拆卸。

他也希望一劳永逸

并不是朱守为花不起钱,而且这个做生意的场所,如果弄得漂亮一些,客人来了看了也气派一些。但「忍」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将试听空间好好整治的原因,一来是朱守为觉得还没有玩够,他不确定哪一种处理方式才是真正符合自己的需求;二来是一旦开始装修,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其实和每个音响迷一样,有几个人可以每天看着乱七八糟的空间还能安居乐业的?尤其是利用客厅、起居室听音响,第一个反对的就是家里的夫人。她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你换喇叭、换扩大机,或者买几条半夜会误以为是蛇的怪线;但恐怕无法接受你在墙上黏块保利龙,在屋顶吊一块毯子的行径,那严重侵犯了她对家庭的控制权。

如果根据正统声学理论装潢试听室,到处是横竖直摆的扩散板,或者是吸音棉、调音柱,老实说都不很美观。如何兼顾家庭生活的实际需求,又能有好的聆听效果,这个要求恐怕比按理论施工还困难得多。最近几个月,听说朱守为终于下定决心要装潢试听室,他掌握了几个让空间变好听的大原则,施工起来不贵,看起来也很正常,完全符合「小气音响迷」的规范。他到底花了多少钱呢?朱守为说,钉墙壁最贵,花了三万多,天花板的木架约六千多元,连油漆费用大概总共五万元就可以打发。五万元可以做一个音响室,你说该不该介绍出来?

从表面看起来,这个试听室并不对称,喇叭背墙是砖墙,右边是砖墙,左边却有一半是大片的厚玻璃,聆听位置后面原来是临街的窗户,现在则用夹板隔起来。并不是每个音响迷都那么幸福,可以有一间四面材质完全相同的聆听空间,在亚洲地区常见的情况,都是某一面墙会是玻璃或是其它材料,凯锐音响正好为这个问题做一个示范。

<图2>朱守为发现的岩棉板,与一般的矿纤板材质不同
<图3>岩棉板也可以加上木框与图画,像装饰品一样摆在屋内。
<图4>地面只有单纯的铺地毯

天花板的处理

由于大楼房间的天花板常会有梁柱或管线通过,一般设计师都会以木板包裹遮掩起来,过去我们建议音响迷最简易的处理方式是搭轻钢架,再放标准60x60公分大小的矿纤板。美国RPG以高密度保利龙所制作的反射板,尺寸也是60x60公分,刚好可以放在轻钢架上。由于矿纤板有一定的吸音功能(不同品牌、材质、厚薄、表面的平滑程度,都会造成不同效果),不论你用哪种矿纤板,都能控制第一次反射音过多的情况。如果要美观一些,Panasonic生产一系列专为声学需要设计的板子,也可以拿来装潢天花板。

朱守为认为轻钢架有一个缺点,全部摆矿纤板时会与地板形成平行面,虽然某些频率可以被吸收,但有时声音会不够灵活。他的方法是不钉轻钢架,而找工人钉了一些交错的木格子,在靠近喇叭背墙的地方,这些架子并向两侧下降,变成一个类似中国式屋檐的小ㄇ字型倾斜。梁柱与管线也被这些木格子盖住,在木格子里面,他摆设尺寸同样为60x60公分的岩棉板,但位置并不规则,有些两块叠在一起,有些就裸露空无一物。黑色的木架、白色的岩棉、黄色的灯光,看起来并不突兀(里面也要涂成黑色),有些人还认为客厅如果这么装潢其实也颇为顺眼。如果已经钉了轻钢架,朱守为也有解决的方法,他建议用计算机的软盘片把矿纤板前缘顶起来(面对喇叭的方向),这样天花板就不会成为一个平面,增加了不同的反射层次,声音会更活泼一些。

凯锐所使用的岩棉,原本是用在电影院、大型会议中心的装潢上,据朱守为说,他就是看到桃园有家大型的购物中心,电影院里使用了几货柜的岩棉板,所以想办法弄来听听看。这些岩棉板依不同的厚度,都有详尽的吸音系数说明,主要集中在低频段,对中高频的影响非常小。这个发现打破过去大家对矿纤板瞎子摸象的疑虑,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家里的矿纤板吸收了哪些频率?吸收多少?整个音响系统不好听,说不定还是受空间之害呢!笔者家里的聆听室因为尺寸的关系,低频同样不平顺(敢说十个音响迷里有九个深受低频驻波之害),后来利用这些岩棉摆在轻钢架上,或者放在墙角,立刻让低频干净凝聚许多,最近以频谱仪量测,只要喇叭摆在正确位置,100Hz以下的频率上下起伏都在10dB左右,我已经很满意了。

地板的处理

地板不建议架高,一旦架高以后,共震的的问题很难处理,如果在下面放上很多阻尼物或多一点支撑以强化地板,费用又不便宜(主要是工钱)。除非有隔音的问题,怕吵到下面的好邻居,否则一般地板最好是密实的。朱守为并没有采用昂贵的木头地板,而是铺上普通的地毯,地毯下面也没有任何处理。采用地毯的原因之一是它可以吸收第一次反射音的能量,在多声道系统中,由于中置声道比较靠近地面,反射能量较多,所以他又在中间处放了一块岩棉。第一次反射音如果没有处理好,对于音色、定位、音场都会有影响。

<图5>在喇叭的第一次反射音处,加上布来吸收声音
<图6>天花板以木架摆放岩棉板,注意并不是很整齐的摆放

墙面的处理

这个聆听室的墙面看起来很干净,喷上浅色的漆后看起来清爽大方,没有扩散板的狰狞菱角,也没有大片吸音棉的格格不入,只要再加上几幅赏心悦目的图画,保证太座一定不会反对。但在这个墙面里面有学问。朱守为不是以一整片夹板来钉制,如果是薄的夹板,在声音冲击下以手触摸,就会感到明显的共震,这是中频与低频的罪魁祸首。他以市售的4x8尺六分厚木心板,按黄金比例每块木心板切成三等分,然后再拼合钉在墙上。板子不能完全钉密合,中间大约隔个0.1公分的间隙,这样板子才不会一起共震。板子里面填充普通木头地板下面所用的EVA橡胶,厚度大概6-7mm,这样可确保木板能均匀的吸收与反射声波。如此一方面是减少对某一个频率过多的吸收,一方面也减少共震的机会。

如果是水泥墙或砖墙完全不处理呢?音响论坛过去也做过尝试,直接用砖头砌成墙壁,外面不加粉光,只喷上漆使其美观一些,利用砖墙凹凸不平的特色当成另一种扩散板。笔者也看过有人在喇叭背墙以石片装潢,类似页岩的石片本身就不平滑,一片片像屋瓦般黏固在墙上,这就形成天然的反射面,效果还不错。不过这种处理在密闭空间中,往往会有反射情况太强,能量无法消失的问题,大音压下不耐久听。换句话说,不加处理的平滑墙面,容易造成硬调子的特性,对一些音色较明亮的音响器材,也许有火上加油的效果。
另一种便宜的处理方式,就是在墙面加上软性的吸音材料,例如朱守为现在就在第一次反射点的地方加了两块不怎么样的花布料(小气本性不改!),减少大音量时的压迫感。如果把布料换成较厚重且柔软的窗帘布(大饭店所用极其柔软的天鹅绒最理想了),效果会不太一样,但朱守为认为吸音材料太软时,主要会吸收高频而对中频作用小,所以软硬适中比较理想。如果作成窗帘的样式,不但可以遮光,大小与位置也能调整,不致对空间视觉造成破坏。

大片玻璃怎么办?

那么墙面是落地式大玻璃怎么办?把音响放在客厅里的朋友,一定会碰到这个问题。幸运的话,玻璃只有上半截,下半截还是硬墙,这样对低频的影响少一些。不幸运的话,玻璃外面就是阳台,阳台可能还要负责养花晒衣服,所以也不能封死。于是每次喇叭播出管风琴或低音大提琴,要不是如消风泄气,就是听到玻璃嘎嘎作响,楼下的人已经对阵阵极低频举牌抗议,你身在其中却浑然不觉。处理的对策可在玻璃前面摆一些厚重且面积大的东西(如前述朱守为自己制作的木头扩散板),形成「假性墙面」,可以减少一些低频的流失。

<图7>聆听位置最好不要紧靠墙壁
<图8>中置声道前方的地板也摆了一块岩棉来吸音

另外就是更换很厚的玻璃,目前台湾烧制玻璃的炉子所限,大概在1.6公分以上玻璃就必须以两片强化玻璃胶合的方式生产。所谓胶合不是黏在一起,而是中间有个金属框,两片玻璃黏在金属框两侧,中间再抽真空,当然里面的间隙很小,所以可以当成一片的玻璃。这种玻璃几乎打不破,有类似防弹的效果,硬度也不错,如果不要太大面积的话,它的强度与单薄的水泥墙不相上下。用厚玻璃,再隔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安装,紧密度与强度就很理想了。要是外面为车水马龙的交通干道,除了厚玻璃伺候,最好还是两层的气密门窗,这样就更能确保聆听环境的讯噪比了。

万一是租来的房子,无法随意更动,那又怎么办?想开一点就好了。在朱守为的聆听室,那一大片玻璃是业务需要,却带来不少困扰,大音量时偶而会有不该出现的杂音跑出来。中高音大半都能阻隔在音响室内,不会外泄吵到别人,低频却能冲出重围,隐隐的声浪外面可以感受得到。由于这里摆设了多声道系统,玻璃就在后置环绕声道的地方,有一次美国原厂派人来,告诉朱守为忘了玻璃的存在,就当成半开放式空间好了。对啊,如果真的留不住,为什么要死心眼呢?当成半开放空间,固然低频能量会有一些损失,但也解决了低频峰值的麻烦,一失一得,其实并不吃亏嘛(开玩笑的)!

音场不好怎么办?

朱守为认为音场不好(指深度而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低频太多,二是中频干扰太多。中频干扰的情况比较好解决,在第一次反射点的地方加以适当吸收,通常就能有明显效果。低频太多,这就麻烦一些,录音室有所谓的「低频吸收器」,利用一个大空箱装满吸音材料摆在聆听位置后面或墙角处。如果要省钱,找几个漂亮的木箱,内装吸音棉然后摆在墙角,或可解决部份问题。要不然,就利用朱守为发现的岩棉来处理也可以。

高音太多怎么办?

历经多年的经验以后,朱守为认为高音太多的情况不多,主要是中高音不足,造成形体感不够丰腴,相对的好象高音就会凸出来,只要把中音找回来,通常高音就不会很吵。找回中音,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喇叭后墙墙角处制作声弧扩散器,以木头钉制最佳,木板不能太软,当然也不能太硬。当中频的能量补足了,音域平衡感拉齐,我们头痛的高音也迎刃而解。

空间太小又该如何?

仍然要强烈建议音响迷,不要在小空间使用超过需要的大喇叭,否则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低频浓浊化不开,或是严重的驻波把中频遮掩住,自然音场与细节表现就不好。除了上述处理低音的方式外,朱守为倒提出令人意外的见解,他说把地板架高,通常小空间反而不太有低频过多的问题。难道不会轰轰然的?不会,朱守为说听起来相当不错呢。

综合朱守为的空间心得,我们只强调两个部份,第一是墙面处理需软硬适中,太软或太硬都会有副作用。第二,把吸音材料尽量挪移到天花板中,这样视觉上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把握这两个大原则,其它细部的设计欢迎大家可以提出来讨论,也欢迎有其它的创意可以告诉我们。

■百谈不厌的空间处理
有关空间处理的观念与方式


<图1>聆听室的后墙,若以多片波利扩散板堆栈,将可获得不错的扩散效果。

既然要谈空间处理,对于空间处理的几个概念,便不得不加以了解。当然这其中一定会包含着公式。这些公式对您不一定有用,但若您透彻的了解它后,却肯定会让您更加的受用。

先来了解「二次余数公式」。空间中的处理,不外乎就是声音的扩散与吸收,吸收声音的方式有很多种,扩散声音的方法也很多。不过,提到「扩散」,大多数的音响迷都会到「二次余数公式」,而现在市面上有在贩售的扩散板,也大多是以「二次余数公式」为基础设计出来的。第一个利用「二次余数公式」设计,并将之商品化的扩散板,就是Peter D'Antonio 的RPG。不过,RPG扩散板太过于昂贵,当然也就没有几个人可以负担。到底「二次余数公式」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它是由一位数学家Richard Schroeder所发明,他发现若是若是扩散器依照这个公式加以排列的话,可以将原先设计的有效扩散范围,向下延伸半个倍频;则向上则可以获得N-1个倍频,这里所谓的「N」,就是扩散板的「踏步」数。来看看「二次余数」的公式吧!它是︰
hn=(λ/2N)Sn

<图2>墙面以CD架作扩散,既实用又美观,还可展现与众不同的气质。
<图3>这是「上亚」音响的聆听室,光看到那堆花梨木扩散板,就知道所费不眦。
<图4>天花板的处理,其实也是空间处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您所看到的是一种进口建材,声音效果不错,不过大面积使用时,价钱不是一般市井小民所可以负担。

看到这由一堆字母堆砌而成的公式,若是不加以解释,还真是让人无法理解。公式中的h,代表的意思,就是扩散板中,每一格(也就是「踏步」)的深度;小写n是代表第几格踏步。罗马字母λ,则是代表声波的波长,通常我们都是以340公尺/秒(常温摄氏21度,大气压力760㎜/水银柱)计算。N是您设计制作扩散板的踏步数,N并不是固定,一定要多少踏步才会有效果,而是随您设定;只是设计的踏步多,当然在制作的难度上,也会跟着增加。Sn是什么呢?它代表的是n(第几踏步)的平方被N(踏步数)除之后,所剩下来的余数。

二次余数公式所计算出来的数字,是代表扩散板踏步的深度,那宽度要如何得出呢?要计算宽度,就必须先知道扩散板所要针对的扩散频率,要设定为多少。举例来说,现在要制作一个以500Hz为主的扩散板,首先要先知道500Hz频率的波长,通常我们会以半波计算,声波的速度为340公尺/秒,以34000(公分)除以500再除以2,得出34公分,这就是扩散板每一踏步所需的宽度。从上述的解释可以知道,踏步的宽度与频率的高低有关。踏步越宽,可扩散的频率就越低,反之也就越高。

通常,扩散板的制作,比较常见的是以7踏步为设计。若是要自行制作扩散板,保利龙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的质量轻,容易施工,更重要的一点是,保利龙的取得非常的容易。为什么选择保利龙呢?因为保利龙质轻的缘故,所以若是产生共震时,它不会吸收中、低频。还有一点是因为,Gryphon与波丽扩散板都是以保利龙所制作的,它们的效果很好。当然,DIY扩散板也可以用木板来制作,但是就必须考量到,木板本身吸收频率与共震的问题,要不然就要像「上亚」音响的老陶那般,以厚重的花梨木或红檀木来制作。「音响论坛」二间聆听室的天花板,就是以二分薄板作成扩散板的设计,声音的效果不错,提供给想DIY的音响迷做参考。

<图5>地板也是空间处理的重点之一,如图中以厚羊毛地毯作处理,美观与实用兼顾;但若是家人有呼吸道方面的毛病,还是另求它法比较妥当。
<图6>喇叭的侧后墙角处,作简单的扩散处理。
<图7>空间的处理要做到有效且兼顾美观,才可说是成功。

「驻波」!它算得出来

驻波真的算得出来吗?若是我们能够了解声音的速度、频率、与波长,要计算出空间中的驻波,就不是一见难事。之前已经提过,声音的行进速度为340公尺/秒,假设现在有一个空间,它的长宽高各为5.5公尺、4公尺与2.7公尺,在这样的空间中会出现怎样的驻波呢?若以半波计算,长边会有约31Hz(340m÷5.5m÷2)的驻波;宽边会有42.5Hz(340m÷4m÷2)的驻波;高度在63Hz(340m÷2.7m÷2)处则会有驻波。这只是各边会产生的最低驻波,这些最低驻波的倍数处,也会产生频率较高的驻波,若是三边的倍数驻波,与某一个频率很接近,在那个频率的能量就最大,也就是最需要去「关照」的地方。上述的例子中,长边最低驻波的倍数62Hz与高的最低驻波63Hz,相当的接近,所以这里会有一个低频的峰值,需要注意。宽与高的最低驻波倍数,分别为127.5Hz与126Hz,也相当的接近,所以这里也会有一个峰值产生。依照这样的方法计算后,对聆听空间的缺陷,就能明白的了解,在对空间作处理的过程中,也就不会胡乱的作整治了。

以圆弧作扩散

圆弧对于某一频率以上的声音扩散,相较于「二次余数」扩散板,来得有用得许多。为什么?因为圆弧的反射角度超多,只要入射角不同,则射出去的角度当然就会不同,所以它比「二次余数」扩散板,更能平均的将声音扩散出去。若读者们常去国家音乐厅,便能发现二侧墙,便是以圆弧作为设计。虽然圆弧这么好用,但它仍有一些缺点,让音响迷处理空间时,不会将圆弧考虑在内。因为弧面短的圆弧,所能扩散频率范围并不会太大;若是以较低的频率为设计,以获得较为宽大的扩散频率,那就必须制作弧面较长的声弧,但这样便会厄杀掉不少空间,这对于台湾音响迷来说,实有其困难之处。而且,声弧的美观与否见仁见智,若非专属聆听室,墙边的空间被占用,难保不会引起「家庭革命」,这也是一般音响迷在处理空间时,不会考虑圆弧的因素。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7 10:55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音響該如何擺位   擺位八法簡介
記得當我們還是小學生時,上書法課啟蒙的第一堂,老師就教我們「永字八法」。這永字剛好有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八種筆畫,每個筆畫的寫法又都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技巧。所以,每一個學中國書法的人都從「永字八法」練起。只要這八種筆畫練得像樣,書法的基礎也就打好了。從書法的「永字八法」上,我們可以衍伸到聽音響的喇叭擺位。經過我多年的實戰經驗與觀察,喇叭擺位也有八種擺法可以應付各種不同的環境與搭配情況,我稱之為「擺位八法」。而這「擺位八法」就像書法中的「永字八法」一般重要,只要您能夠確實試過「擺位八法」,應該都能夠讓音響發出相當好的聲音。

在告訴您如何實施「擺位八法」之前,我要先向讀者們揭櫫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喇叭與聆聽空間是一體的」,聲音的各種表現都是在喇叭與聆聽空間二者的互動中產生。無論您的空間條件是如何的惡劣,應該都能夠「找到一對比較適合該空間的喇叭」、「用一種適合該空間的擺法」來取得最好的效果。
要如何「找到一對比較適合該空間的喇叭」呢?這不是本文的主題。不過您可以把握「小空間不要用大喇叭」、「大空間不要用小喇叭」、「木板類軟質空間宜用大喇叭」、「硬調子房間宜用柔性喇叭」等原則。在這幾個大原則下,加上把握「房間內東西越多可能會越好聽、東西越少聲音可能會越難聽」這二項常識,聲音的「入耳」雖不中亦不遠矣。

聲音入耳之後,當然就要動手實踐「擺位八法」了。依照各種條件的不同,您可以經由耐心的嘗試,在「擺位八法」中找到最適合您的喇叭擺位。

第一法:三一七比例法

方法:將房間長度均分為三等分(三),喇叭擺在三分之一長度處(一),二喇叭之間的間隔為房間    三分之二長度的0.7倍(七)。喇叭最好要有略微的向內投射角度,不過沒有向內投射亦可,聆聽位置不可貼靠後牆。

效果:此法用於尺寸較大、比例均勻(例如1:1.25:1.6或1:1.6:2.5)的空間,可得到平衡的聲音與寬深的音場。這是音響論壇經常推薦讀者嘗試的擺法

第二法:三三一比例法

方法:將房間長度均分為三等分(三),寬度也均分為三等分(三),喇叭擺在長度與寬度的第一等分交點上(一)。喇叭可以有略微的向內投射角度,甚至不需要向內投射亦可,聆聽位置不可貼靠後牆。

效果:此法亦用於尺寸較大、比例均勻的空間。它與「三一七比例法」的精神是一致的,唯一與「三一七比例法」不同的是二喇叭之間的間隔較窄。此法亦可得到平衡的聲音與寬深的音場。美國TAS雜誌總編喜用此法。

第三法:螺孔擺法

方法:將喇叭擺在房間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長度之間,然後將二喇叭盡量靠二側牆(如房間很寬則不需要緊靠側牆),二喇叭的向內投射角度要大於45度。聆聽位置要在投射角交叉線交點之後約0.5-1公尺之間。

效果:此法專治高音太尖銳、中音太瘦、低音不夠的缺點。而且,面對許多惡劣的環境時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這是音響論壇針對台灣普遍不良空間所鼓吹的有效擺法

第四法:正三角形法

方法:第一個條件是喇叭要離開後牆(至少要有1公尺以上)與側牆(至少要有0.5公尺以上)。第二個條件是將二個喇叭與聆聽位置畫成一個正三角形。第三個條件是二喇叭的向內投射角度也要45度或更多。第四個條件是這個正三角形可大可小。房間小、後級功率不大時正方形小些;房間大、後級功率大時正三角形就畫大些。

效果:這就是俗稱的近音場聽法。它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四面牆反射音對喇叭直接音的過度干擾,因此而得到很好的定位感以及寬深的音場。這是能夠聽到最多、最直接、最清楚細節的擺法。許多評論員在評音響時喜用此法。這也是Venture喇叭老板楊和光最喜歡的擺法。

第五法:長邊擺法

方法:將喇叭反其道擺,以房間的長邊為喇叭後牆,其餘按照正三角形擺法。聆聽位置不可貼牆,至少要留一尺距離。

效果:中頻與低頻量感會增強,音場深度會較差。如果第一到第四法都無效時,可以嘗試使用。

第六法:菱形擺法

方法:此法只限正方形空間使用。將正方形空間視為菱形,喇叭擺在菱形二邊靠牆處。喇叭後面的菱形尖角與聆聽位置後面的菱形尖角要做圓弧或圓柱聲波擴散處理,二喇叭不宜靠側牆太近。

效果:此法專治正方形空間低音轟隆駐波太強的問題。如果正方形空間不想這麼擺,那就要塞入很多傢具以「平息」駐波。

第七法:貼牆擺法

方法:這是最古老的擺法。將喇叭貼近後牆擺,不論是距離後牆50公分或30公分、20公分都沒關係,自己去調配即可。通常喇叭不需要向內投射角度。

效果:高頻尖銳、中頻、低頻薄弱時使用,可以讓中頻與低頻飽滿起來,整個高、中、低頻可以得到平衡。不過,它也會讓音場的深度變淺,寬度變窄。但是,若與刺耳難聽的聲音兩相權衡,犧牲音場的表現而求取好聽的聲音是正確的作法。

第八法:上櫃法

方法:上面七種擺法都是喇叭裝有腳架或落地式喇叭的擺法,第八種「上櫃法」專給沒腳架的小喇叭使用。通常這樣的擺法都會將喇叭放在客廳的矮櫃上或將喇叭塞在書架裡。如果是放在矮櫃上,就要在喇叭底下墊一塊大理石或花崗石,然後在喇叭與石材之間放置角錐。若有吸收振動的鐵砂袋或鐵塊放在喇叭頂上則更佳。如果是塞在書架裡,則將喇叭的上、下、左、右都塞滿書(「音響論壇」很好用),而且要塞得緊緊的,不要有鬆動的空隙。此時,角錐可以不必使用。

效果:聲音會飽滿結實,高頻不會刺耳。此時以聽音質為第一訴求,音場的表現則退而求其次。

注意事項:

以上「擺位八法」是八種最常用的喇叭擺位方式,在一般空間中您應該可以找到其中一種最適合您的擺法。雖然如此,我還要提醒您二件事,第一、「喇叭的擺位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一定要用尺量到非常精確。」如果您覺得用遍上面八種方法都不好聽,不要客氣,請自己想出與眾不同的擺法。喇叭擺位變化無窮,運用之妙完全存乎一心。第二、「當您找到好位置、好方法之後,喇叭的些微移動就會變得很敏感。」此時,您就要進行微調的工作了。最後再次的強調,擺喇叭時您首要把握的思考原則就是:在任何一個房間裡都會有一個位置、一種擺法會讓您的喇叭與房間發出最和諧的共鳴效果,找到共鳴效果最佳的那個點,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喇叭最佳擺位。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7 10:55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打造一間有氣質的音響室 劉漢盛

這是一間很有品味的房子,三層樓房中樓梯與公共空間結合,動線規畫良好,且公共與私密區可分可合,充滿彈性機能。室內清一色白牆,地板不是白色系大理石就是咖啡色原木地板,屋內所有木造部份也都清一色咖啡深褐色。從這樣的設計中,看得出主人比較喜歡簡單大方的現代風格。
凡是到過這個房子的朋友,莫不羨慕主人能夠有這麼好的居住空間。但是,凡是到過主人音響室的朋友,也莫不建議主人應該把音響室好好裝修一番,才不枉費那麼大的音響空間。

為認識三十幾年的交情設計

那天,我到主人家之後,才知道原來他已經認識我三十幾年。怎麼可能,我今年才46歲!這是我第一個反應。怎麼不可能?主人反問我初中、高中、大學唸哪些學校。沒想到,從初中到大學,主人都與我唸同一所學校,後來又去我開的「普洛唱片」買唱片,「音響論壇」也從創刊一路看到現在。難怪,主人要說已經認識我三十幾年。看來,人一定不能做壞事,否則萬一哪天我要競選總統時,初中時代的糗事壞事恐怕都會被挖出來鬥臭鬥垮我。

由於主人與我相識三十幾年,他家那對JM Lab Alcor喇叭又是看了論壇評論之後去買的,因此,對主人的音響室提出可行整建計畫就成為我理所當然的責任。既然如此,當其他人在一樓客廳聊天時,我很努力的在音響室認真聽了一陣子。幾張唱片過後,我對這間音響室的一些問題已經了然於胸,也大概尋找出解決之道。

首先要改變硬調子空間

在提出建議之前,我要先敘述這間音響室的種種。從圖中,各位可以看到這間音響室的基調也是白磚牆與咖啡色貼地原木地板(沒問主人是哪種木頭),天花板除了釘幾根木條準備吊東西之外,也是堅硬的水泥結構。換句話說,這間音響室是不折不扣的硬調子空間。

游目四顧,除了沙發以及地上鋪的小塊地毯之外,整個空間的吸音材料只佔很少的比例。加上喇叭後牆與聆聽位置後牆都是鋁窗,過度反射音所造成的聲音不平衡已是意料中事。在這樣的空間中,很容易遇上高頻段太吵,中頻段太虛太瘦,低頻段轟轟然而且不凝聚的問題。其實,這也是一般空間的典型問題。

既然是一般典型硬調子空間的問題,用軟調空間的方式來處理不就得了嗎?最近我們才剛完成的「多層次軟調空間」作法不就可以用上嗎?基本上可以,不過由於主人很在意整間屋裡的裝潢基調統一,所以我最好依照主人所喜歡的視覺基調去設計,這樣才不會破壞整體的一致性。

窗戶要採光,不能遮住。

首先我大概估量一下,這個音響空間起碼也有十幾坪大。這麼大的空間中如果沒有適當比例的吸音表面積,殘響時間一定會太長,聲音也會不夠溫暖。而且,空間大如果沒有適當擴散,容易讓中頻段鼻音過濃。以整個空間六面來看,前、後二面有窗戶,地上不可能全鋪上地毯,真正能夠安排吸音表面的地方就只剩二側牆與天花板,頂多再加上一點窗戶下面的零星牆面。

問題是,如果二側牆都安排軟性吸音材料,視覺上看起來一定會單調沒有變化,而且很難與其他牆面做美觀上的協調。再者,我相信主人對於地板上吸音材料的最大容許度就是依照目前情況,鋪塊美觀的小地毯罷了。所以,我不能把吸收的任務放在地板上,而要放在天花板上才比較妥當。

讓我來重新整理一下我的思考方向吧!我先假設前、後牆這二個窗戶不能用窗簾遮住,因為充足的自然光一定是主人想要的,否則就不必做這麼大面積的窗戶。事實上,大概也沒有人會願意大白天遮著窗簾開燈聽音樂。

既然不裝窗簾(除非主人想用投影機),喇叭後牆與聆聽位置後牆就少了吸音的機會。可是,我判斷這間音響室的喇叭後牆需要適度的吸音,否則聲音可能會不夠柔美。至於聆聽位置後牆則可另做安排。

二側牆要軟硬兼施,吸收與反射兼顧

再來,二側牆的高頻段吸音勢必難免,否則過長的殘響會讓人無法將音量開大。還有,Alcor的低頻能量很強,如果低頻沒有適度的吸收,很容易就對中頻段產生擠壓,而出現中頻太薄的不平衡現象。因此,二側牆勢除了高頻段的軟質吸音材料之外,還要安排能夠吸收低頻段的木板裝潢。

既然二側牆已經做這樣的安排,音響空間另一個很重要的要求「擴散」要怎麼做呢?事實上,大部份的音響空間最適合做擴散的地方就是天花板。為什麼?因為天花板做擴散所能夠影響的空間範圍最大,能夠創造出最好的空間感。而且,二側牆如果做擴散會影響定位感的精確。最後,在天花板做擴散後,您很容易可以隱藏起來。如果不想隱藏,也可藉由巧妙的設計來美化整個天花板。至於要怎麼擴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二次餘數擴散。

天花板是安排擴散的最佳地點

好,我的主意已經打定了。那就是:天花板做二次餘數擴散,二側牆要做高頻段軟質以及低頻段木板吸收,喇叭後牆也要有適度吸收,唯一不動的就是地板。所有音響室內的木作顏色與木皮的選用都與屋內原先做好者相同,軟質吸音材料外觀選用接近白色的材料,所有的木材質感與顏色基調都維持原來的一致性。剩下來的,就是請設計師與我協調來做最後定稿。為什麼要與我協調?因為有時設計師想做很美觀的設計,但無意中可能會破壞了音響效果,所以我們必須協調才行。

大原則底定,到底細部該怎麼做呢?先說天花板好了。我們可以把天花板平分為六區,每一區以一塊RPG Skyline擴散器為中心,四周再以木工師傅做中心擴散頻率為1,000Hz的二次餘數擴散器圍繞之。這樣做成的天花板不僅好看,而且費用比較省。否則,每塊60公分見方的Skyline就要5,000台幣,整個天花板做起來可能要不少錢。

假若主人嫌用六塊Skyline就要三萬元太貴,那就只好全部委由木工師傅訂做二次餘數擴散器,完工之後再從擴散器下方以喇叭面板布繃框美化。為什麼要用喇叭面板布呢?如果用太厚的布,波長短的較高頻段會無法穿透厚布,如此一來就失去擴散聲波的效果。

泡棉與玻璃纖維棉的運用\r

由於天花板用了薄薄的布表層,對於幾乎全反射的地板有適度抑制殘響的作用。加上原本設計的擴散聲波裝置,就達成了既有少量吸收,又有良好擴散的功能。

天花板解決後,我們來看二側牆。我建議把二側牆整個牆面分割成多塊扁長方形(如圖),然後一塊軟質吸收體、一塊木板吸收體平均間隔佈置。軟質吸收可以用辦公家具布包上比較軟的泡棉,木板吸收則以二分薄板為表面,裡面塞足玻璃纖維棉。

為什麼軟質吸收體裡面要用泡棉,而木板吸收體裡面就要用玻璃纖維棉呢?一方面玻璃纖維棉外露會影響健康,再者外露的玻璃纖維棉吸收高頻的能力很強,所以在此不採用它。而木板吸收體因為是密封,而且密閉腔體內的玻璃纖維棉如果夠厚,對於低頻段的吸收也會有助益。

二側牆在經過這樣的安排之後,軟質吸音體對於過長的殘響與過多的反射音都具有抑制作用,而木板吸收體的表面具有反射高頻段聲波的作用,腔體則有吸收低頻段的作用。這樣一來,二側牆的吸收與反射面積大約是一半一半,能夠使聲音產生既豐滿又溫暖的特質。

聆聽位置後牆要做唱片櫃

最後來說說喇叭後牆與聆聽位置後牆。我不太瞭解為何主人要將喇叭後牆那裡的窗戶偏右安置?按理說窗戶應該居中才對,偏右的窗戶讓整個視覺產生了不平衡感,也增加了裝潢設計上的難度。原則上,我建議主人在整個喇叭後牆窗戶之外的區域作軟質吸收體(在此不要做木板吸收,否則可能會吸收太多中頻與低頻)),外觀還是與側牆一樣,設計成一格一格的,而聆聽位置後牆自窗戶以下整個將它整個作成開放式唱片櫃(不要有門或玻璃)。這樣,唱片櫃上方還可以當作放置盆景植物的平台,增加室內的綠意與生命力。

如果主人不想把音響器材放在喇叭後面,也可以將唱片櫃的上面三分之一處設計成放置音響器材的空間。只不過喇叭線必須拉得很長。其實也沒關係,主人可以自己到光華商場買一碼一百多台幣的喇叭線來用,再長也要不了多少錢。

喇叭後牆與聆聽位置後牆是個相對的牆面,全反射玻璃窗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我有點擔心這樣的設計仍然會讓從聆聽位置後面來的反射音過強。但是,考慮到這個音響室必須有放唱片的地方,我還是要做這樣的設計。萬一真的反射音還是太強,我們再從聆聽位置上方的天花板處作軟性吸音處理來補救。

電源與照明都要講究

對於聲波的處理,我就說到這裡為止。接下來,我要多嘴提醒主人,音響室的電源非常重要,我不知道主人是否已經拉了乾淨又充足的電源?如果沒有,這部份應該同時動工。再來,室內照明非常重要,請不要用日光燈,因為它會有變壓器的哼聲。白熱燈泡其實是音響室的最佳照明光源,它既便宜又絕無噪音,只要能夠輔以適當的投射燈,音響室就能夠擁有既富光影情調又夠照明所需的燈光。

我的設計到此為止,剩下的就靠主人與上帝了。

schiff 发表于 2006-10-17 10:55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整摆位简易方法
定位不佳--在很多场合中,由于扬声器质素问题及摆位不妥,都会令重播音场定位不佳。

——重新检查电平控制器
我们新买扬声器回来后,在调校摆位时应该已经将扬声器上的电平控制器(如果有)调准。但经过一段时期便可能会出现接触不良而令电平衰减去若干。因此,我们必须定期检查电平控制器有否出毛病,而且要经常将它清洁,保持接点干净,这样做会令定位不会变得凌乱。
还有就是地板不稳阵,而扬声器本身又轻时,扬声器便非常容易引起声箱共振,令定位变得不明确。这时最好在扬声器顶掷上重物,作用是减低它发生共震摇摆的活动,改善重播效果的定位感。

——检查左右喇叭有否驳错正负
扩音机背板上的输出有很多人会驳错正负线;扬声器背板上的输入亦经常有人驳错正负线,令声音反相,音场全无定位可言。又假如承放喇叭的脚(座)不稳阵也会令重播效果定位不良及缩窄音场,因此之故,喇叭脚要用坚硬稳阵的货色!

定位不自然--虽不致于明乐器之所在,但轮廓总不鲜明,甚至有时歌者的口有拉大的情形。

——试拉近喇叭之间的距离
有很多人认为立体声是要尽量将喇叭拉得越开效果就越好。其实这末必正确,假如喇叭拉得太开太阔,中间便出现空洞,令音场好似断开两截一样,变得不自然。
正确的距离应是左、右喇叭与聆听者三点刚巧构成一只等边三角形,即是左右喇叭在聆听者面前成六十度角的V字型便最理想不过。

——换喇叭脚
所谓喇叭脚,即是承着喇叭的东西,基本上需要稳阵、坚硬及难发生共振。如果你用的喇叭脚是轻而不稳的话,请快换上一对够稳阵的承架,换了之后应该有更自然及迫真的定位感。还有,左右扬声器略为向内倾斜会令高、中频扩散更集中,音像定位更为准确。

低音蒙 --低音不但只蒙,而且混浊,过多及无力。

——升高喇叭
即是说将喇叭的承放位置升高一些。因为喇叭太接近地板会引致低频混浊,所以离地(天花)远一些会比较有清纯的低音。离地的高度视乎喇叭箱的体积而已,一般书架式喇叭离地的高地最好是其高音单元与坐下来的聆听者耳朵成一直线。

假如低音唔够劲、模糊不清的话(去得唔够低),请换一对又重又够硬,还要稳阵的承架,用Taoc铸铁座有很不错的效果。

——移离墙壁
将喇叭摆贴墙角很多时会令低频的量过多而导致混浊,因此还是将喇叭摆离侧后墙才可听到更动听的低音。
如果一定要贴后墙摆,那么最好用玻璃绵(吸音绵)卷成圆柱体放在四只墙角,这是最后的[一步棋],一定会有相当的改善。

音场狭窄--指声音不能向左、右扩阔,像只集中在中间,缩埋一堆。

——移开喇叭之间的东西(机柜)
很多人喜欢将喇叭摆在组合柜、长柜、HIFI柜等家私之两旁,视觉上虽然好看,但由于它们占据了不少空间,所以改变了音场的空间深度及阔度感,所以最好移离两只喇叭,移开后使音场变得更广阔深远的例子是很常见。如果没有太大效果便要检查一下喇叭脚,用坚硬、重而稳阵的承脚是改善音响效果的一个万用方法,值得参考。

——稍为移离墙壁
这样也许会减弱多少低音,但你可以摆低些去补偿少了的低音。喇叭离开两边离墙壁会令音场[撑]阔一些,应该会令整体的音乐气氛变得更好,适当地拉阔左右喇叭也应该可以改善音场的阔度。

低音不足--整体音色中,低频缺少量感,伸展得不够低,有不足的情形。

——降低喇叭的高度
今次的情形刚刚与低音太多的情形相反,是将喇叭的高度降低。由于接近坚硬的地板,因此低频的量感一定会因此增加。
假如低音的量感已能满足,但仍末有重心感时,可在喇叭顶上放置一叠厚厚的书或杂志,一定可以令低音出现重心感,稳健得多。

——摆贴墙壁
如果平时喇叭是离开墙壁而感低音不足,最好将喇叭摆贴后墙,坚固的墙壁可以令低音增强一倍。话说回来,喇叭摆贴墙角虽可增强低音的份量,但也许会破坏了音像的定位感,请大家要留意。假如觉得低音潜得不够低,可以用一种更坚实的喇叭座,目的要令地板与承座之间及喇叭底与承座之间更密切的接触。

高音不足--高音伸展得不够高,量感不足。

——在喇叭前面地上铺上一块胶垫
房间铺了地毯虽然好看,但因为厚地毯有吸高音能力,所以听音乐的房间实在不宜铺厚地毯。如果铺了地毯而觉得高音不足,可以买一张五尺乘三尺左右的胶垫放在喇叭前的地毯上,这样会有改善。
此外,扬声器上的电平控制器出现接触不良时也会使高音的电平有所衰减,所以要检查清楚。

——将扬声器稍向内则
如果左右喇叭隔得很远,这样做会有效,尤其是一些扩散度狭窄(高度喇叭)的扬声器,左右皆稍向内侧的好处是令高音扩散更集中,让耳朵能听到高音声波的扩散。如果还嫌高音不够,那样你可多买一只超高音喇叭。

欠缺深度--并非无深度,而是嫌不够深。

——移走扬声器之间的东西
有很多人将书架式喇叭[埋入]组合柜里,由于声音只向前发送,所以欠缺深度是理所当然的事,重播大型交响乐便会很不自然。因此之故,尽可能将扬声器之间的东西移走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还有,软弱的喇叭脚会令声音的余韵变样,令到声音好似粘住只音盆一样,毫不动听。长气都要讲多次,喇叭脚要坚硬、隐阵及够[斤两]。

——稍为拉阔左右喇叭之距离
如果左右喇叭摆得太近也会影响了声音的深度,令音场的阔度大缩窄,像压缩罐头音乐,殊不好听。如果你想听到一个有阔度、有深度的音场,请你快喇叭之间的距离拉阔一点,并且移走中间的家私。可能的话,最好离开侧及后墙远一些,这样会令音场更有深度!




許多人往往有一種經驗:花了許多經費購置的昂貴音響器材,卻怎麼也發不出想像中的音響效果,於是開始怪罪器材。其實大家應該有一個觀念,音響器材在空間發出聲音,除非該空間是個無響室(即房間任一面牆皆不反射聲波),否則音效不佳,您可能得先檢討一下房間的問題。由於聲音是一種波動,因此經牆壁反射後會形成波干涉,這種干涉會造成振幅加強或抵消。又因聲音頻率出現範圍由 20Hz~20KHz 之間變化莫測,因此在一個完全未經處理規劃的空房間中,聲音的波動簡直是亂七八糟,想在這種房間覓得好聲無異緣木求魚。本文將為您解說音響空間的基本概念,希望能讓您的音響空間更上層樓。

  為您的音響器材覓新家。音響空間的選擇,一般而言以長方形為佳,最忌正方形房間,因這種房間會產生很強烈的低頻駐波,讓整個音響器材的頻率特性被扭曲,造成低頻段模糊不清,轟聲不止,通常這種情形在密閉的水泥隔牆的房間內會更明顯。空間比例上約長:寬 為 3:2 為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效果,再者如果您是極講究的發燒族,那麼依據音響黃金比的房間 高:寬:長為 1:1.6:2.5 肯定能夠滿足您的需求。

  音響器材的種類與數量,隨個人需求有很大的差異。基本上它的擺放最重要的是如何防止共振,假如您擺在專用的音響架是最理想的方式,不過音響架的材質最好能慎選堅固的如金屬或硬質木製品,選購時不妨用手敲擊置放板,如聲音低沈不易起共鳴的即屬上品。萬一沒有專屬音響架,直接把器材放置在地上也是可行的方式,唯應注意防振,墊上空心磚或大理石板都是相當常見的作法。

  音響器材中最難搞定也最重要的當屬喇叭擺位。任何喇叭不論大小,只要放置在一個空間中,它的特性就與空間發生非常密切的互動關係;喇叭只要一移位或角度一改變,聲音將立刻發生變化,因此許多音響玩家皆把喇叭的擺位列為最重要的進階學習課程。喇叭擺位除了影響音場特性外,也直接會改變頻率特性,擺位不佳的喇叭可能產生音場狹窄,低音不足等問題。那麼如何進行擺位呢?老實說這個問題足夠來寫成一篇論文。不過

儘可能將喇叭擺在房間的窄邊。

將房間長邊分成三等份,而喇叭約擺在1/3的位置,如果您將喇叭向背牆移動則低頻會增強,相反地把喇叭拉向聆聽位置則低頻量縮減,而高音增強,妥善地反覆移動後,您一定可找到一個頻率特性較為均衡的位置,記得多試聽不同的音源,才會有較客觀的結果。

兩只喇叭間的距離與音場關係密切,一般人都以為距離越遠越能產生好的音場,其實這種觀念極不正確,因為該距離需與喇叭至聆聽位置的距離配合。一般而言,您可以讓喇叭至聆聽位置的距離是兩喇叭間距的1.5倍到2倍之間,而調整的方法是先讓喇叭離側牆約60公分左右,此時您可測量喇叭間距離再乘以2倍,將坐椅固定好之後,播放一些具有人聲的唱片,若有獨白或清唱則更佳,然後坐在椅子上欣賞,您應可感覺人聲是由喇叭的正中間發出,接著將座椅慢慢向喇叭方向移動直到您覺得人聲非常凝聚為止,這有點像是使用單眼相機拍照時的調整焦距一樣,一旦您把聲音聚焦後,您的音響系統就可以獲得相當好的音場。假如依照上述的方式您還是無法找到滿意的焦點,那麼多半是因為喇叭系統的中高音相位偏移過多所致。

  音響室的佈置。許多人一想到音響室的佈置,都會覺得一定要大費周章地進行裝潢。其實就像某一位名室內設計師說的:「最高明的室內設計就是把室內的傢俱搬光後,就空無一物。」,居家音響室的佈置準則也是如此,我們應儘量不要去動大工程,比如把牆壁打掉,或者把天花板裝潢得奇形怪狀,畢竟居家的空間要是能靈活運用的,因此,本文將帶領您以最簡單而有效率的方式將家中的音響室佈置出來。音響室處理的是在空間中的聲音,由於空間中佈滿了傢俱,因此我們自然特別關心的是傢俱對聲的影響。

  首先我們簡單地把傢俱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柔性的傢俱,例如布沙發、桌巾、地毯、窗簾。第二類是剛性的傢俱,例如茶几、餐桌、沒有門的書架。第三類是帶韌性的傢俱,例如有門的櫥櫃、釘有夾板的天花板。為什麼要分成這三類呢?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三種傢俱對於我們音響系統所發出的高、中、低三個頻段剛好可以發揮調節作用,一旦您因進一步去了解每個頻段的特性及處理方式,那麼您便可以充份的將室內原有的傢俱用來調音,假如您的傢俱夠豐富的話,事實上您只要適當地移動它們,便可以佈置出夠水準的音響室了。

  我們把喇叭的兩側牆全部擺上了開架式的書櫃,並且擺滿了書籍,書籍對中頻可以產生相當好的擴散作用,而對中高頻也有些吸收作用,可使音場更明確,定位更佳。

  調音原理在調音之前我們先對高、中、低三類頻段的聲音特性作概略說明:首先是高音,高音的頻率約從 2KHz~20KHz,這段頻率的聲音尖銳波長很短,因此它具有直進性,什麼是直進性呢?就是像顆球直線前進,一遇到障礙物就發生反射,尤其是碰到玻璃、水泥牆等反射回來的能量相當強,但是如果遇到前述第一類的傢俱,卻很容易被吸收,而且隨著頻率增高,吸收也越好,因此第一類的傢俱可用來吸收高頻段。

  其次是中音,中音的頻率約從 500Hz~2KHz ,這一頻段是各類樂器,及人聲出沒最頻繁的部份,也是非常重要的頻率;這就像建築物的骨架般,必需非常紮實,否則聲音聽起來必定空洞缺乏真實感,由於波長比高頻較長,因此它已不太會被第一類傢俱所吸收,因此,處理重點應由吸收轉為擴散,市面上的擴散屏,最主要就是要擴散這個頻段的聲音。中音的波長是由約10公分到60公分,因此幾乎所有的傢俱都可以有擴散的作用,所以前述第二類傢俱就可以擔任擴散中音的重責大任。

  最後是低音,低音的頻率由 20Hz ~ 500Hz,在這段頻率中是最頭痛的一部份,即使是專業的音響室,能把這個頻段處理好的恐怕少之又少,為什麼?原因是波長太長,由於波長長,舉凡第一類及第二類傢俱都拿它沒辦法,唯一比較可行的是使用一些會起共振的材料,藉著材料共振消耗它的能量,而木材就是相當理想的調音材料,所以前述第三類傢俱就可以有效地來處理低音段。

  您不可不知駐波,佈置音響室的重頭戲是處理駐波。駐波簡單的說就是聲波在兩平行牆壁來回反射所產生的波干涉,而造成某頻段的增強或凹陷,這種情形以低頻段的駐波最難對付,例如有一處的能量特別強,初聽之下很容易誤以為音響系統的低頻很足,不過再仔細聽,您將發覺聲音含混不清,這就是低頻駐波的危害,解決的方式最重要就是不要使用正方形的房間或改變喇叭擺設方式等。

  喇叭系統實戰經驗最後,我們將以”音響積木”旗艦級MitE I 喇叭來實地調整如何佈置音響室。首先簡單描述 MitE I 喇叭高180公分寬80公分,每支喇叭使用高音單體16支、中音單體6支及低音單體12支,是一對不折不扣的大型喇叭,頻率由20Hz~20KHz。而音響室長5M5、寬4M5,約7.5坪。首先這個音響室比例並不理想,我們希望它的長度再加長個1M 就很理想,不過在台灣這種彈丸之地,這種要求是太奢侈了,況且削足適履我們也不鼓勵。經過幾次調整後,我們把喇叭兩側的牆,全部擺上了開架式的書櫃,並且擺滿了書籍,這麼一來可稱一舉兩得,由於書架縱深約30公分,兩邊共60公分,因此長與寬之比便由5.5:4.5變成5.5:3.9,這樣的比例,可避免低頻駐波能量過份聚集,另外書架上的書籍對中頻可以產生相當好的擴散作用,而對中高頻也有些吸收作用,可使音場更明確,定位更佳。接著,由於四周牆面都是水泥粉刷的硬牆,因此對高頻的反射相當強,因此除了原有窗戶裝上窗簾外,另在座椅背牆及喇叭背牆處,也都裝上整面的落地窗簾,如此一來,高音的處理就更有彈性,我們可藉著窗簾的開啟量來調整高音,假如高太亮了,就把窗簾拉上,如果高音太暗有點悶,就把窗簾拉開,非常方便。在座椅背牆及喇叭背牆處,也都裝上整面的落地窗簾,如此一來,高音的處理就更有彈性,我們可藉著窗簾的開啟量來調整高音,假如高太亮了,就把窗簾拉上,如果高音太暗有點悶,就把窗簾拉開,非常的方便。地板的處理以木質地板為佳,不過若是磁磚也無妨。我們可以在喇叭前面鋪上一小塊方地毯,但是整間都鋪上地毯就不是很好的做法,如此一來高音有可能會被吸收過量。最後在每個牆角我們都擺上一些礙障物,藉此打散駐波,這些礙障物當然必需考慮到美觀的問題。其實,整個音響室的風格是儘量簡單、生活化,像天花板原先是石膏板,這種是最常見的天花板,我們並沒有更動它,因為石膏板本身對高頻有微量的吸收,對低頻較無影響,不過原先有裝設箝入式的日光燈,因為低頻共振發生噪音,所以將它拆除,換上投射式的鹵素燈。經過簡單的擺設與調整,音響室已經讓喇叭發出非常均衡的音響特性,高頻亮而不刺,中頻飽滿細膩,低頻約在 90Hz 處有些許駐波但可忍受。所以在此建議音響的發燒族,不妨花些時間好好地檢視調整您的音響室,保證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議題:要聽好音響一定要花大錢嗎?
转贴

  站長我天生酷愛音樂 , 從以前在台北工專讀書的時候 ,就喜歡買一些電子材料自己DIY ,往往幾個月省吃儉用攢下幾兩銀子,就跑到以前的中華商場買材料,自行裝配及測試,記得第一部擴大機的完成是在專二,後來陸陸續續又裝了數台,學校畢業自己開始賺錢後,就脫離 DIY的行列,直到自己從事音響製造,匆匆又過了數十個年頭,這中間也換了數套音響,直到有一天頭殼壞了,學著發燒友買了發燒級的百萬音響, ( 在此順便解釋一下,甚麼叫發燒級的音響。以音響本身而言,這類的音響大部份是屬A類放大,而A類擴大機的特點就是機子很燙,所以叫發燒級音響。如果指消費者而言,會花那麼多錢去買一套音響,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會認為您發燒頭殼壞了。 ) ,而這套百萬音響也是我外購的最後一套音響,現在已存放在庫房裡;也是這套百萬音響緣由,促使我推出一系列超值音響;因為,我要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聽好聽的音響,不一定要花那麼多錢;也想證明一件事:好音響不一定都是進口貨,台灣也有高超的音響技術,能提供超值的音響給愛樂者。所以本公司音響部門的英文 LOGO 叫”MITE”,取自“ Made In Taiwan Efficient ”或” Made In Taiwan Enough”英文字的字首。

  由於經常到國外,所以有機會了解一些天價的音響器材,在原產地的價格,這不看還好,看了真是感觸良多,為甚麼同樣的機種,在國外和國內的價格差那麼多,有時甚至差2or3倍的價格,這要怪代理商還是消費者呢?我認為雙方都有責任,這是代理商利用消費者月亮是外國的圓,及虛榮心的心態,順勢推舟的結果。

  我有個香港的朋友,他從國外取得某廠牌音響代理權,想來台灣開拓音響市場,起初他不了解台灣音響市場的生態,所以不知道要如何訂定售價,幾經盤算後,將價格定在十萬元,並在雜誌上登了廣告,過了將近一年,廣告費花了近佰萬元,結果卻是乏人問津;在調整廣告雜誌時,新的雜誌將價格誤植為二十萬元,廣告刊出後,效果意想不到的好,他很高興的打電話告訴我這件”奇”事,並且恍然大悟地說:他終於知道要如何經營台灣的音響市場。坦白說,我知道該為好友能在台灣的音響市場打出一片天而高興,還是要為自己的同胞被當成冤大頭而悲哀。同理於微軟的軟體,在台灣的價格是全世界最高的,足見比爾蓋茲對台灣的市場的特性,應是瞭若指掌。

  至於是甚麼原因,造成台灣一些天價的進口音響,我做了下面幾點的分析:

國內一些音響類雜誌大力炒做的結果。魚幫水,水幫魚,代理商向他刊登廣告,而這些雜誌的主編,針對這些產品測試評論,將所得的資料數據大肆吹噓一番,將其優點渲染誇大,將其缺點輕描淡寫,甚至將它描述為特色之一。其實翻開雜誌 95% 的廣告,都是代理的商品,可見代理商與雜誌社是唇齒相依的利益共同體,其實以 為了讓公司能永續經營的立場,他們所採取的任何做法,都是可理解的,但是他們或許忘了,很多消費者都把這些報導、評鑑,當作採購器材的聖經,因此這類偏頗的報導,對消費者是不公平的。當他們高興的數著廣告費的同時,另一方面因為看了他們的器材評鑑,而去購買天價產品的消費者的銀子,也大把大把的流入了代理商的口袋裡。

有時主編太忙沒時間測試,就把這重責大任交給一些新進人員測試,而這些主編再將此測試的結果,以自己的名義在雜誌上吹噓一番,有些主編甚至連測試都沒有,就直接以代理商所提供的數據,再加上 自己的專業知識,大肆報導一番,讓讀者以為,它賣那麼貴,是因為它的功能特性好。

有些雜誌的主編,不懂如何客觀的去評鑑,只好依價格的高低,來判斷音響器材聲音的好壞,這使得內行的音響玩家,即使擁有數萬元的超值音響器材,卻不敢告訴 別人,怕被人取笑。

代理商利用消費者的虛榮心大賺一票。有些消費者對一些廣告做得很大,價格很貴的器材情有獨鍾,最好這種天價器材的價位,全天下的人都曉得,當他告訴別人他的器材型號號時,他希望看到對方羨慕的眼神。最近聽說有位土財主,花了將近千萬買了一套超級的發燒音響來聽流行音樂,為了將這套音響的特殊性能展現給朋友看,還依代理商的建議,花了將近百萬買了一套測試儀器,測試音響的特性曲線,來證明這套天價音響價格的真實性。

  以上幾種原因,都是造成台灣進口音響的價格,幾乎是全世界最貴的原因,雜誌某些不實的報導,直接或間接的誤導單純的消費者,”音響器材是愈貴愈好”的觀念,這一類的音響雜誌為了爭取廣告,而完全忘了媒體公正報導的社會責任,不惜昧著良心替高價的進口產品炒做,雖然這種推波助瀾的做法,非常投代理商所好,但無形中也使這些主編在音響專業上好不容易建立的公信力,逐日的糟蹋磨損。以臺灣的音響市場而言,有些開始想進入專業音響領域的人,隨便一翻廣告音響雜誌,發現原來 HI-END 的音響器材,竟然都是天價;加上擁有不錯音響設備的朋友,可能為了虛榮心又將價格膨風灌水,造成臺灣絕大部份的音響消費者,不敢投入專業音響的領域。以前景氣好股市萬點的時候,音響市場還能蓬勃發達,但現在百業蕭條的時刻,臺灣的音響市場,只有愈來愈萎縮。當然也不能完全怪不景氣,長久以來留在大家內心深刻的印象,”好聽的音響,一定要花大錢”,景氣好不敢進來,景氣差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床頭音響變成他們唯一的選擇。很多人不了解,其實只要花比床頭再多一點的錢,他們就可以擁有一套很棒的專業音響。

  從事音響的銷售後,接觸了許多音響迷,其中不乏使用過高價音響器材的,因而也得到一些訊息:其實高價的音響器材,其聲音的表現,並不一定與價格成正比;只不過是附加價值比較高而已。也就是機箱內部塞滿了發燒的補品,像是高價的電容、環型變壓器之類,要不就是機箱做得很大、又鍍金又鍍銀的,又有使用的零件較多 ( 其實多餘的零件用的愈多,音質就愈差,尤其是主動零件。)。

  其實聲音是很主觀的東西,買音響要量力而為,先確認自己的狀況,需要的是何種價位的音響,想試聽系統的價格,是不是在預算範圍內,如符合,再進行試聽的步驟。試聽前要知道自己常聽何種類型的音樂,古典呢?還是爵士 ...... ,到試聽室先聽廠商展示的,不要聽電子合成樂或一些特殊音效的音樂,可以聽一些管弦樂大合奏、人聲等,再試聽自己喜歡聽的樂曲,最後再聽自己準備的 CD,反正要選一套自己滿意的音響,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前的準備工作用點心,可以減少日後後悔 的機會。

  買音響確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想買到超值的音響,則是一門更深的學問。如果一定要像專家一樣,靠耳朵來判斷聲音的好壞,那除了需要一段長時間訓練自己的耳力外,還需要很多器材的輔助,也就是說您要花很多的時間和金錢,這對一般的愛樂者來說談何容易。所以剛開始,一般的愛樂者可以憑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因為音響器材是自己要聽的,自己聽得舒服習慣最重要,再者,現在的網路很發達,而網友也坦率直言,由於買賣雙方並無利益關係,因此好的會加以誇讚,不好的也會大肆批評,一點顏面也不留,其立場會比雜誌器材評論客觀多了,因此現在的網路評鑑,也成為購物者的最佳參考依據。

  總之,玩音響千萬不要迷信所謂”高價=好音響”,這並不是說高價的音響都沒有好的,在佰萬音響中也有超值的,就像雜誌也不是每一本或每一篇的報導,都是言過其實,至於報導的是公正還是誇大,那就要靠消費者理性的判斷,但是不可諱言的,在高價的器材中,是有很多濫竽充數的。當然天價的音響器材,可以讓消費者提高自己的身價,滿足自己的虛榮感,但話說回來,音響是擺在家裡聽的,是內服不是外用的,並不像雙B的車子可以開著滿街跑,所以也虛榮不到那兒去,所以原則上還是務實最重要。




音響器材擺放


每次在環亞飯店的音響展或者試聽室播放完音樂之後,經常由有人問我說:為什麼在你們這些廠商這邊聽那麼好聽,買回家聽卻沒那麼好聽?其實這種情況普遍存在於一些想發燒但還沒發燒到一定程度的愛樂者,大多數剛玩HI-End的朋友,對音響的放置十分隨意,殊不知,一套隨隨便便擺置著的音響,接通後其表現力最多只能發揮50-60%.其實在音響店試聽之所以感覺不錯,那是因為那裏不管是聆聽環境,音響器材及器材擺置完全依照著聲學的原理精心規劃及擺設,所以只要您好好的用心的擺放您一樣可得到好音效(至少對我們所賣的音響系統,我們敢保證如此).

對於音響的擺放,並不一定要以很高深的物理或者聲學方面的專業知識作為依據,您只要照著發燒友的經驗談,依樣畫葫蘆,就可以很快的讓您的音響發揮的淋漓盡致,以下我們要談一些最基本的音響擺設提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一.揚聲器的擺放:
對於揚聲器的擺放,一般經常被大家採用的擺法大概有幾種說法﹕
(1)將房間對角三等分,其三分之一的長度就是喇叭離後牆的距離.
(2)將房間的高度乘以0.618就是喇叭離後牆的距離.
(3)按"三一七"比例法,即先決定你的聆聽位置,然後將喇叭擺到座位與對面牆之間三分之一處的距離,而兩只喇叭相隔的距離是你與喇叭直線距離的0.7倍.
以上三種擺法,幾乎都強調喇叭離牆的距離在1─1.5米為宜,據實際擺放的結果,音場表現確實會好很多.但這對專屬的音響室或試聽室或許可以,但實際上,對一般的住家的客廳很難可以如此擺法,尤其是喇叭與後牆之間的距離,在怎麼說,至少應有25公分以上的距離.
並且要注意揚聲器的高度應以坐下時耳朵與喇叭高音單元齊高為宜.如果還想發燒一點的話,還可以考慮在與喇叭等高的牆面上貼上去吸音材料﹐如厚絨布﹑海綿等等.同時,喇叭不能擺放太高,更不能一高一低順著家具的落差去擺.兩只喇叭微微向內投射的角度一般是15度左右.

二.音響器材間的疊放
(1)將器材放進櫃裏:有人為了整體家居的裝潢,將器材放進定做的櫃子裏,這會因櫃內空間所引起的潛振使音色渾濁.另外音響器材都會有散熱的效果,尤其是擴大機更會散出大量的熱能,也因為沒有足夠的空氣無法對流,會導致無法即時散熱,器材易於過熱,老化.假如您把喇箱裝入牆壁,會使聲音效果變得生硬無趣.

(2)疊放器材.很多人愛將CD,DVD,擴大機,調諧器,DAC..等機器重疊放置,這會引起器材間互相干擾,尤是CD與大電流的功率擴大機之間的干擾更嚴重,會導致音色偏硬及產生壓抑感,正確的做法是將器材放在音響架上或一字排開.如果您無法完全單獨擺放,而且不得不擺放在櫃子裏時,應注意櫃子內應盡可能保持較大的空間,特別是大電流的功率擴大機工作時,櫃子的門不能封閉,須保持空氣流通,好用來散發熱量.另外在層與層間盡量用腳墊將其墊高使得散熱的熱能不要直接影響到上下層的器材.  

三.避震
如果您感覺您的音響的音場混濁,音質粗糙有毛刺,並且拖泥帶水,那可能是避震不良所引起,我們可以用一些常用方法來改善器材的避震.

(1)避震器材的種類:
一般避震常用釘腳﹑防震板﹑防震架.
*釘腳,尖頭觸地,可將震動減至最小,一般與音箱配合避震.
*防震板用雲石或玻璃承載器材.雲石密度低,諧振高,會影響音響效果.玻璃密度比雲石高,但卻不厚實,諧振更嚴重.可用花崗石或麻石,尤其是麻石,密度最高,承載器材較理想,但厚度要3厘米以上.
*防震架一般採用金屬或硬木製成,沉穩,堅固可充分避免系統中的各種震動,其每一層下都配有釘腳,避震效果更加良好.

(2)避震器材的材質:
不同材料的釘腳其聽感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鐵,鋼質結像力強,極適合家庭影院.木,銅質音色柔潤,適合聽Hi-Fi.避震較好的器材聽來低音結實不發飄,收放自如,層次感,解析力很強,且音場十分寬廣.

(3)常用的避震方法:
釘腳,是發燒友普遍採用的避震材料,除了使用在揚聲器上,它還能把器材的諧振有效地導出機外.比如,在大理石或橡木或鐵架下墊放三枚金屬釘腳(二前一後,釘尖朝下),然後將功放機或CD機放於其上,這會令音響的分析力和聚焦結像力大為改善.又或者為簡便經濟,也可以用鼓形的,大象棋,或者六七枚硬幣(用膠帶固定),老人茶杯,樂高積木...來充當釘腳墊放於揚聲器,亦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總之,想要有好音效,絕對不是把器材買回去擺著好音樂就出來了,認清自己的聆聽環境,了解自己的音響器材的優缺點,耐心的佈置及擺設,美聲就會來找你了






改善音質的初步 - 避震


音響系統講究沉穩和厚重

  音響系統的各個環節上,都講究沉穩和厚重,譬如說:要買擴大機和喇叭前,先看它們重不重。其實這論點是有理論根據的,針對擴大機而言,此論點是有較爭議的,持此論點的發燒友認為,擴大機內部較重的材料應屬變壓器、散熱片、機殼等,這些東西的重與輕,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擴大機的品質。變壓器重,表示內部的銅線繞比較多圈,電流就會比較大,相對的輸出功率相對也會大一點;散熱片重,表示散熱片大一點,散熱能力會好一點,擴大機也比較能承受長時間開機;機殼重,表示整個機子會比較穩,避震能力也會比較好。以上是針對傳統式的擴大機來說,但是,現在由於科技進步,新式的擴大機整體的設計理念,很多都已經跳脫出這些老式的設計觀念,像 VT-3S 的重量只有 3.3 公斤,可是不管推力、散熱及音質都很好,真是所謂”短小精悍”的最佳範例。(不好意思!臭屁一下喔!)

  有關喇叭越重越好的說法,買喇叭有句俗話:”論斤買”,喇叭箱體越重,代表使用的板材越厚,控制諧振的能力也就越強,抗干擾性也好,音染越小,聲音會更厚實。選購音箱的第一步,可以用手捧起音箱掂一下重量,一般來說同等級的喇叭,重量越重品質越好。另外喇叭重,表示中、低音喇叭單體的磁鐵比較大,低音會比較沉。所以有關”喇叭越重越好 ”這個觀點,就比較沒有爭議性。就以我們的桌上型喇叭 ND-100 ,它的木箱是採用進口的六分密集板製作,中、低音單体後面的磁鐵也蠻大顆的,所以 ND-100 的單顆喇叭實重就達 6 公斤。

震動對音響設備的影響:

1. 對擴大機的影響

  在擴大機中,有些元件如電解電容器,受到機械振動時,會產生噪聲。鑒於擴大機內部的電源變壓器等,都會產生機械振動,外部聲波也會引起設備的機械振動。儘管這些振動是不容易覺察的,但對處理放大微弱聲頻信號的放大器而言,那些機器內部和外部的機械振動,都將對音質產生影響,使得分析力下降失去聲音細節、透明度變差、 噪聲增大。

2. 對音源的影響

  在 CD player ( 雷射唱機 )、 DVD ( 影碟機 ) 以及 Tape ( 錄音卡座 ) 等設備內,都有機械驅動系統的旋轉部分,由於這個旋轉系統,是產生機械振動的根源,所以把旋轉系統設置於機器的中心部位,並用若干只避震腳支撐,這是一種理想的克服振動影響的方法。此外,對電唱盤或數位類比轉換線路( DAC ),在受到設備內部和外來機械振動影響時,由於機芯或整機受到的振動,都將傳遞到唱片或磁帶上,從而對聲頻信號產生調製作用,使聲音變混,並增大了失真及噪聲。可見這些聲源設備受機械振動的影響更大。還有,當聲源配備運轉時,不僅會有噪聲,還有震動,而 CD 片中的音樂信號軌跡又是那麼微小纖細,因此,任何輕微的震動,都會對音質都有不良的影響,輕者出現音樂信號失真畸變,重者“跳槽”、“死機”。

  為了防止機械振動對音響設備的影響,就設備本身來說,主要通過增大整機重量,以及採用對稱佈局結構,保持重量平衡,取得高的穩定性。在使用上就須採取避震措施﹐如避免將音響設備重疊堆放,這是一種極其普遍的錯誤放置形式,因為各設備間的振動將交互影響。正確的音響設備放置方法,應將各設備分開放置於堅固穩定的器材架上,各層間的擱板,對機械振動應具有足夠的阻尼,並設置必要的避震腳釘和壓板,務求將設備自發及外來的機械振動及共振減至最低。

3. 對喇叭的影響

  對於喇叭系統更是如此。喇叭箱體振動時,會造成共振,而且箱壁輻射的聲波,將直接干擾喇叭的直接輻射聲波,這些都會導致音質的劣化。喇叭單體本身就是一個震動體,製成喇叭箱後,應使其整體穩重厚實,任音箱高歌勁舞,任音樂在箱體內蕩氣迴腸,而箱體應不為所動 ( 就以我們的桌上型喇叭 - ND-100 而言,為了防震,喇叭箱體採用馬來西亞進口的六分密集板,單顆喇叭的實重達 6公斤。)。另外,音響的音量太大時,也會使器材受震動,即使是輕微的震動,對音響的音質都有損害,因此應該對以上的器材,以及擴大機、喇叭等都有必要進行避震措施,以求得最佳的靚聲。

喇叭如何避震

  擴大機、唱盤等本身不產生振動的器材,避震方式應與喇叭不同,擴大機的變壓器與CD 唱盤馬達,都會產生振動,此振動對整個機子而言,它會造成整個機子的輕微抖動,但擴大機是將微弱的信號放大,而 CD 唱盤的數位類比取樣電壓,是幾 mV,所以任何輕微的抖動,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但是它與喇叭震動的方式不一樣,喇叭振膜向前運動時,同時也產生一個後座力,將箱體向後推動;反之,振膜向後時,又將箱體向前推。就好像國中物理課,在火車上發射砲彈,火車會往反方向移動。因此,喇叭播放時,箱體其實也跟著做同頻率的振動,只是箱體質量大,相對的位移較振膜小很多而已。

  有人將箱體與沉重的腳架,以螺絲鎖緊結合,其用意在於增大箱體的質量,使箱體位移減小,這是一種解決的方式,但前題是腳架的剛性要夠。您也可以在箱體與腳架間放置角錐,其實這也是一種結合箱體與腳架的方式,但箱體與角錐間的摩擦力應夠大,才有結合的效果,將力量有效的傳導下來。這兩種方式的目標,都是使箱體不產生位移振動 ( 共振是另一回事 )。

  有人在箱體與腳架間,放置橡皮墊或類似具有彈性的物質。因為當箱體向後震動時,底下的橡皮墊接觸面會跟著先向後,然後有一個反彈力再推向前,然後再向後,向前,向後 ....... ,就像壓一下彈簧再放手,它會來回彈一陣子一樣。墊彈性的物質 ( 且只墊彈性物質 ) 會使高頻變乾澀,很可能與這來回彈動抵銷了某一頻段的高頻有關。我試過後火車站買的,黑色表面有圓形突起的橡膠墊,及紅色較軟的橡皮墊等,效果都類似。

  有發燒友建議我墊厚毛巾,效果會很不錯。我想可能是因為毛巾這樣的阻尼物,將動能直接以摩擦方式轉為熱能,沒有來回振動。但我推測應與喇叭的質量、高度與底面積等等都有關,墊的厚度也會不同。目前我很想試試類似黏土的物質。

  其實角錐的真正作用,主要是減少櫃架接觸面產生的共振,使較少振動傳回喇叭,對於喇叭本身所產生的振動,並沒有抑制或吸收的效果。所以如果要消除大部份喇叭因震動所產生不良的影響,大概就要併用各種避震材料,它們可以各司其職,達到最佳的避震效果。我推想這種喇叭墊材的組合由下而上應該是:

抑制振動:最下面用三個角錐,抑制檯面的振動。

傳遞重量:角錐上面放一塊硬板,尺寸約與喇叭底板相等,用以承接上面的墊材及喇叭,但須注意這硬板的剛度要夠,才可有效降低共振。硬板與角錐間應可黏合,如此一般的地震都不怕。

隔絕振動:硬板上先鋪一層橡皮等彈性物質,使經由角錐上傳的振動能量被阻絕。橡皮層的作用,就像汽車的避震系統,輪胎(腳架或櫥櫃)動得厲害,車體(喇叭)相對動得少。

吸收振動:上面再鋪一層類似厚毛巾的毛氈阻尼物,用以將喇叭本身振動的動能,經毛氈內部的摩擦轉為熱能,減少喇叭自身產生的振動。喇叭就擺在這層毛氈上。

  這幾層東西的順序應不能互調,1 與 3 負責壓制由腳架 ( 或櫥櫃 ) 上傳的振動,4 負責消耗喇叭自身的振動。我想,其中最可省略的是 3 的那層彈性物質,因為毛氈可能足以吸收上下傳來的能量。

  至於為什麼角錐上需要一層硬板,鋪上與硬板等面積的橡皮與毛氈,而不在每個角錐上直接放上與其頂面積等大的橡皮與毛氈?我推想你若抱著一團棉被,由拳王阿里對著棉被揮一拳,你可能可以承受得住,因為棉被將衝擊平均分散到大面積中;若你只是抱著一小團棉花,那後果可能就很難想像了。故前者應較佳。

避震材料

  由上述可知音響器材怕振動,振動會影響音質,對音響器材產生影響的振動源,有驅動電動機、變壓器磁感應、揚聲器重放聲波等。為了避免振動對播放中的音樂產生影響,除器材本身所採取的避震、吸震措施外,各種外加的避震器材也就應運而生,而且種類繁多,但大體上有硬質角錐、腳釘和軟性吸震墊兩大類,它們都能進一步消除振動對音響器材的影響。各種不同形狀、不同材料製作的避震器材,通過傳導、隔離及吸收音響器材本身、承載體 ( 地面或臺面 ) 及聲波中某些頻率的振動,從而消除振動對聲音產生的影響。

  在自然界中,每種物體都有其固有的共振頻率,每種材料由於自身密度的不同,它們的固有共振頻率也不相同,對各種振動頻率的傳導性能也就不同。所以對避震器材而言,選用製作材料的物理特性是l非常重要的。目前製作避震器材的材料大致可分五種﹕

高彈性係數低阻尼材料,如鋁合金、不鏽鋼及陶瓷等,這種材料的峰形尖銳,在40Hz 附近振動傳遞能力,隨頻率變化而有大幅度變化, 在高頻時傳遞能力較軟性材料為高。

中彈性係數中阻尼材料,如木材等,振動傳遞能力介於金屬和橡膠之間。

低彈性係數高阻尼材料,如橡膠等,在 200Hz 附近振動的傳遞能力,隨頻率而起伏不定。

超低彈性係數材料,如海綿等,振動的傳遞能力,隨頻率增高而穩定下降,對頻率的變化影響不大,但對高頻振動不易傳遞。

復合材料,如不鏽鋼和橡膠等,對振動的傳遞能力兼有兩者之長。

避震設備

  音響器材的避震,通常可以歸結為兩種,一種是使用質地堅實的木櫃或金屬櫃,放置器材作承架,另一種是利用腳釘、吸震墊或其它東西,將器材與承架以及承架與地面作隔離。但音響器材的聲音特點是設計者所賦予,所以,並不是每種器材都能適合使用各種避震器材,應視實際情況而定採用何種避震方法。不管採取何種避震的方式,這些也只能算是調校的步驟,它只能改變效果,但不可能改變本質,所以各項投資都要適可而止,不能本末倒置。

避震的常用器材有釘腳、腳架、防震架、吸震墊、角錐 ...... 等,以下我就針對這些器材防震的原理作個簡單的說明。

1. 腳釘、腳架

  釘腳又稱腳釘,是一個像釘子似的圓錐體,它有各種類形和各種材質,它可以單獨放在器材或音箱下,也可以放在防震板、防震架下使用,它的尖頭著地,能把有害的震動減至最小,很多音響都配帶釘腳出售。

  腳釘、腳架等都是利用適當的介質和幾何形狀,將音響器材外殼與承載體的接觸面減少到最小,造就一個聲學高阻抗區,使產生隔離作用,或者說是將音響系統的振動“機械接地”。硬質角錐、腳釘除可將器材本身的振動導出,還能把器材與外界的振動阻隔,使音響器材內部及外部振動,對音質的影響得以減小。一個有效的避震腳釘,必須在傳導振動的同時,將振動的機械能,轉換成熱能散發掉。不同材料製作的角錐、腳釘都有其固定的諧振頻率,各具優缺點,這在使用時是應該加以考慮的。

2. 吸震墊

  防震墊有大理石板、厚玻璃板、各種金屬板及特殊工藝製成的硬木板,它的作用一是把器材壓穩,二是配合釘腳支撐器材,或把疊起來的器材間隔開來以減震。

  吸震墊用以吸收器材的振動,因材料不同可分發泡墊、橡膠墊、塑料墊、絨毛墊等,為取得好的吸震效果,應選擇能吸收造成主要干擾頻率段的吸震墊,同時要對 10Hz 以下的超低頻予以吸收,用以改善聲音的清晰度。吸震墊特別適用於 LP 電唱盤、CD雷射唱機使用,效果可謂立竿見影,如雷射唱機下放置吸震墊後,音樂的音質會有明顯提高,低音更緊、聲像聚焦更好,人聲更清晰。不同材料製作的吸震墊,對振動傳導的頻率及傳導速率均不同,這是選用的關鍵。如以厚重的石料作底,再在其上放以軟質吸震膠墊,就能有更好效果。

3. 角錐和吸震墊聯合使用

  角錐和吸震墊群組合使用,可兼收兩者之長,硬質的角錐使振動得到有效傳導,當振動傳導至吸震墊時,由於高阻尼夾層材料分子間的相互碰撞,而將振動的機械能轉化為熱能,振動的能量便不會積聚在錐體附近,而且,利用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共振頻率,對不同頻率有不同阻尼的特性,使這種群組合,能具有一個較寬頻帶的吸收和阻尼,從而收到更佳效果。

4. 角錐腳釘

  關於角錐、腳釘的使用,根據多方經驗,因為材料上每一點的振動幅度都不一樣,角錐、腳釘放置在音響器材底部的位置,當器材前後振動時,得到的效果就不一樣。通常角錐、腳釘使用三枚, 以三角形放置,由實驗方法取得最佳位,角錐、腳釘的效果以 CD 雷射唱機、喇叭最明顯。

5. 防震架

  防震架也是用特殊方法及上等硬木製成,不僅美觀,而且沉穩、堅固,它也可以配合釘腳使用,並分為放器材的架子,和放書架型喇叭的架子,放喇叭的架子最好用鋼鐵製作的,也最好配上腳釘。

6. 另類的避震

 音響愛好者,常使用倒扣的高腳玻璃酒杯、鼓形大象棋子、老人茶杯、樂高積木或數枚硬幣以膠帶黏在一起 ...... 等,置於音響器材之下,作為避震之用,也可收到異曲同工的效果。

  CD 還可以 用放兩張唱片的方法來避震,也就是說在欣賞用的 CD 上,再壓上一張其它 CD ,將兩張對齊放進機內,這種方法也能使音樂的廣度、樂器的擺位和細節,都有更好的表現,不妨一試;但一定注意唱片要對齊,放在唱片倉時一定要放平,以免卡死。現在也有專門壓 CD 唱片的壓片出售,效果會更好。

  實際應用時,應根據自己音響器材的多少,來選購或製作以上的用品。音響器材比較多的,以及有影音器材的朋友,應該採用防震架,架上還可以放置電視機。假如音響器材少的,可用防震板或腳釘即可。當您不得不把器材疊放起來時,它們之間最好用防震板及釘腳隔開,這時釘腳的尖頭根據實際的情況,可朝上或朝下,最後在器材的頂部還可以壓上一塊重板,避震效果更好。喇叭下面最好都以釘腳來當支撐,不過應注意,不同材質的釘腳,會有不同的音質,一般來說,鐵、鋼質結象力強;木、銅質柔潤;瓦、鋼木結合等各有其特點,你的喇叭適合哪一種,自己可在實踐中多摸索。很好的避震不僅會使你的音響低音結實、控制力強,層次、分析力提高,而且音場更寬廣、定位更準、音樂味更濃。以上可以說是讓你的音響既快捷又方便改善音質的經濟方法,不可不試。如果以上物品買不到時,自己可動手製作,這樣不僅更經濟,還會樂在其中。

結論

  如果您組合了一套高檔器材,卻難以聆聽到 Hi-End應有的高貴、脫俗的傳神音色,更難以達到“點滴不漏的細膩還原,金石為開的動人氣魄”,那種令人震撼的至高境界,而是音場混濁、音質粗糙有毛刺,並且拖泥帶水,歸咎其原因,最大的“嫌疑”可能就是避震不良。在頹喪之餘,不妨從器材的避震措施方面著手,進行“磨機”。您肯定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Hi-End 終會放射出奪目的光彩,即便是麻雀也會變鳳凰,音質肯定更上一層樓!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