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iff 发表于 2006-10-19 10:54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13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14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17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经纶讲经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17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经纶讲经2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18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高级音响的精神


          高级音响是通过崇高的理想以及能力而创造出的器材,是对其价值评价与爱惜及拥有是不惜努力充分发挥其功能人们的世界
      [高级音响器材]这重叫法,现在世界上已通用。如将音响作为商品分成等级或分类就会产生商品用词上的差别性。然而这些并不会造成任何问题,从[高级音响]中包含着更广泛的意义,而成为流行的话题。其组成并不仅是单纯的硬件器材,而是包括软件或娱乐的工具,才是音响世界不断扩大的原因。原本低频率的技术和语言是音响世界中的用语,而现今录音重播音乐世界将此意义扩大,不单是针对器材而言,而转变成对其使用营造音乐行为的一部分,虽然音乐以外的音响世界也包括在其中,但是本杂志只针对所选取的录音重播音乐范围中,对其加以探讨。
            
      应该是去年,本刊在第119期刊载的[唱片演奏家论],被朝日新闻的学术部文化栏的记者所注意。想直接谈谈关于音响文化方面事情。当时,对方希望能从令人注目的话题讨论。一天,到我家中采访的学术部记者,以[唱片演奏家论]做为中心,详细与我做一次采访经过一周后,记者们将先前采访的记事准备刊登在隔天的报纸上。[非常有趣的记事,文中的音响定义有些含糊之处]的指摘。这时才使我对音响的意义有另一番的认知。现在朝日新闻大部分的读者,如说到音响时,都会想到迷你音响及床头音响吧!而在这里叙述的内容是不是也仅是传达音响的意义呢?有没有更适当的言语来全译呢?记者也说到一般提到Desk时,在店中多数是指迷你音响及床头音响。而我试着想找其它的名词来代替。便是[纯音响]较能衬托出影像的感受,而床头音响或迷你音响其意义稍有不同。高级音响也稍有跨大之嫌。在我的感受中对普通[音响]而言,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这也是朝日新闻对desk的判断。现在,[音响]言句话,在爱好者的音乐的玩家世界里不仅是表现音响世界言语,也是一般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词语,想必这也是一般大众对音响的看法。刚好记者与我都非常地喜爱音响,大家也都是以相同的感觉在使用。desk的问题也无法再进一步的检讨时,我便将这次的指点,拿起电话电话与这位先生进行讨论,是否有更适合的言语来取代,对方因时间较忙,请我考虑更适合的言语,而我也不想不出有什么适合的名称呢?在犹豫的同时,突然想起从前一件令我感动的事。
         
      话说到45年前,当时还是学生的我,与友人谈起音响的问题,刚好有一与现在本刊相同的杂志创刊。那时[音响]并不被大众所知,如果以音响为主题做杂志的话,销售并不会更理想,一家出版社的老板如此告知我们,当时这类杂志多以[无线电与实验]、[收音机技术]、[收音机科学]、[电波科学]等,主要收音机杂志种类的技术性杂志及舞蹈与音乐,desk唱机艺术的音乐杂志两大类。硬体与软件也完全是隔绝的世界。有了SP及LP唱机开始普及,但是SP唱机时代开始对我们这些音响迷还是身感不满。硬件与高频技术决别后,低头技术,也就是音响技术与其器材分开将其专门化,而探求专门的录音重播世界的音响杂志创刊,便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梦想。但是,当时的时机尚未成熟,仅一份热忱缺乏经验的一群年轻人,在创刊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结果还是请求出版社的协助。那时出版社的社长的一句话,1955年大家成为了公司的员工。而我们所编辑的杂志也顺利出版。但是,杂志内容比从前的收音机杂志更加注重描写音响及软件。当时也引起许多的回音,也有许多电视节目介绍。于是杂志的名称改为[电波与音响]。
         
      当时,有趣的是以自作为主,而制造商是以[电蓄]的制品起音响的全盛时代,现在音响组合中,应是唱机系统与扬声器系统。扬声器、唱盘、唱臂、唱头等都有,但音响制品的主流主要是零件,在1950年初期,虽有HI-VI之称,但是后来就越普及,而以此为兴趣的人们就被称为HI-VI玩家。之后1958年LP唱机被立体声化之后唱机及音响形成一股热潮,从前的[留声机]的名称也逐渐消失,制造商所制作的立体声音响也爆发性的普及化,其中,一体型的音响组合ensemble
      stereo及3点型的separate
      stereo。也将这些系统一般统称音响世界,从这时开始留声机转变成为的称呼,也形成了一用般大众的惯用语。而且,当时,许多的音响组件也开始发售,由组件构成的系统位于制成的系统之上,而作为趣味音响系统发展。通过组合将各人的嗜好反映在形式或者声音上的方式称为趣味组合系统,或者是俗称的[音响组合]。也由于产品的差别,商品的诉求性,也明确地分开。[音响组合]为刚接触的初学者之称呼。而[组合音响]是将音响世界更加发展,但是,从此也能洞察出制造商将商品作为宣传贩卖作战的商业主义价值观。原本,又是趣味制品将其组件的机能性分别,使一般的音响组合有所提高,将其名称提升。利用其名称而开始出售,便是大家所熟悉的迷你音响或床头音响等商品,形成音响系统之主流。而音响等商品,形成音响系统之主流。而音响也因趣味商品风潮的影响采取低价格大量生产的方式。我也籍由此机会想将音响重新定位,不单是器材、种类的意义及价值感所表现的词语,而变为混乱不清,将一般普及所使用的也被使用在趣味的领域中,而使[音响]这一词语的本质改变,这对一直在唱片及音响中从事艺术文化的我们而言,感觉非常的失望。也是朝日新闻的记者所听到的“没有其他的更适合的词语来代替音响的名称呢?”对我而言真如晴天霹雳一样遭冲击
      。
         
      打开朝日新闻,所刊登的记事中“这才是真正的音响的真髓”真起码的音响原来如此,正确地表达意义,同时也是对我对音响的尊重,非常感谢记者们所做的努力。但是,如果不将“真正”词一同付上时,会导致新闻读者无法理解的事能发生。原来[立体声]和音响两词组合一起时,并不会发生任何的问题,若是还不清楚的读者,请继续阅读下文。
         
      此次,本刊将“高级音响”做为本稿的标题,其实是有原因的,“高级音响”的名称中已经叙述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从高价商品叙述中要了解,音响的价真感。请示在原稿中确实地实现所要表达的主旨,从编辑的征稿书中,“高级音响”后加入精髓一词,而变成“高级音响之精髓”。
         
      “高级音响”是谁命名并不了解。但是这名称是发祥地不是日本,说不一定是美国也不一定。现在利用“纯音响”来解释亦是一个好方式,如同前面所叙述的“纯音响”或“高级音响”之名称我并不完全认同,我想命名时了包含了商业色彩背景的考虑。
          如果仅强调“高级”是否又如同便宜的量产实用器材或者是仅有商业来混用也不一定。其意义明确地解释便是美国风格的表现。
         
      “高级音响”是对于音乐录音重播艺术声音的爱好及追求声音的美感和音响技术的哲学,高级是实理最高的理想,也是世界的音响技术人员和唱片制作人员及爱好者所建筑的现代影音文化。作为尊重艺术性的言语能否得到完全的理解并不重要,但是希望能将本刊所提出的意义再次地思考和吸收。反观高价的的音响的解释是否也缺乏商业性的真正的[志向]呢?高级音响不管专家、爱好者或任何人,还具有知识、感性、经验并有创造性,才是高级音响的最终目标。正如我常说的以真正的意义为[志向]的开始,也要以此[志向]为终结。我曾经以[生活的趣味]做为写作的内容。意外的得到许多的回响。这理论不仅适用于音响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我非常地高兴,现实与平衡的考量,才是真正困难之事。
         
      借此机会对年轻学生们提一点意见,年轻的学生往将事情分先后考虑,先是美丽的想法和良好的生活,考虑在先,而不考虑将来和如何维持现状和改善现状的想法。最近,外表美丽漂亮也渐渐形成生活的中心及考虑。而真正的他们对美丽的真义,并不了解。
         
      高价物品所拥有优点,是经过努力而得到的最佳证明,而不是追求虚荣获得的成果。而且,事物的价值观的理解也有真正的美,仅单方面追求名品,不懂无法向他人表白我的自主性。反面暴露出只对知名度及高价格商品的虚荣及浅见。不经努力,只靠外表的衣装,真起码的美丽还非常遥远。数百万日圆的音响装置,不需努力而拥有,拥有的人的将来,有害无益。有钱的人,虽可任意买下,但是,感激的心情非常稀薄。相反地,经自己的热情和努力才拥有的人,定能感受到它的价值。像这类人了解,相同的价值需要相同的努力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设想不会随意地处理。对事物的可能性尽最大的努力去追求也不厌倦。这种态度也是我所思考的对音响的音乐体验最重要的要点[集中听]的理念。这才是对高级音响的追求。以这个志向,则认真努力购买的物品,即使是高价品,也要考虑高级音响。以自己最大限度的努力和旺盛的热情。我想这也是对艺术的一种爱吧!也希望由本杂志让纸上购物的读者的梦想实现,让读者能你我一样不会立刻到售买店更换商品及商品淘汰的想法。如同电脑一样,梦幻般便利的工具,但是不会将它想成具有高价值感的商品。现在,有心的年轻一族,对怀古的照相机和手表非常开心,但也只是相关联的商品而已,不是对它阵年的历史产生喜爱。从前收藏品的定义,是其商品达到最高的境界且拥有独一无二的商品,或者说认人感动的商品,这样的感受是无法从自动式的量度系统销售商品方式得到。现代的量产量乐的产业流通系统,由于新制成竞争市场的恶循环导至商品的淘汰更新率加快,而商品几年后损坏率提高甚至无法使用,经过以上的物品的修理费极高,或是直接更新品的想法也增加。虽然是高科技的技术,但是是否速度过快了呢?现在产业系统发展并不是完全由制造商所造成的,多数的消费者及追求新潮的人们一起造成的。然而现代的制销系统带来的便利是不可质疑的,让人质疑的是,人们的价值观被支配,真正事物的存在基楚消失,造成无法再建的理性的社会。也就是说,人所拥有的智慧和集中力及忍耐力的能力向下滑落,而不知情的大众非常遗憾。现代文明带来美好的生活,相反地也造成相同的负面影响。
          高级音响是超越时代价值感的高志向和能力的制出的物品,而对其价值的评价,爱惜及拥有,是不惜努力发挥其最大功能世界的人们,就是我的想法。
         
      具有音的美感和音乐重播艺术的热情,确实的通过音响的理念完成高度技术独一无二的作品,并不在乎其音响是否高价或低价,制品质绝不妥协。真正的音响制品是制作人们必须拥有做好它的心,才能使人感动。例如一件高价产品,首先是拥有金钱的人来观看,其动机仅是[赏玩]而不是对其声音或间乐所吸引,以音乐演变作为音响特质的我,立刻了解此人的想法。音响的设计,亦可说是能带来官司能音乐世界的感受。有时喜乐,有时怒喊,那种灵魂与肉体结合的能量亦是感动的传统。回到原题,并不是高价才是高品质,而是制作的人所拥有的做人的心,才能制造出一流的音响器材。不管是再特殊的电气制品或是文明的利器,科学技术与艺术的接点,是由人们的培养后才开花结果的。
         
      企业以利益优先考虑量出的商品,完全地不成立也不尽然。好的创造,需要好的销售方针。才能使想要拥有的人们行到,而这个努力,才能让人们了解音响的迷人魅力,才能使好的音乐文化得到良好的循环。所以,音响界必须将不良的惯用语换掉,不可只利用美丽外观样式来作销售的手段。利用夸大宣传瞒骗大众,这是不道德商法。可惜的是,这种夸大的宣传手法,往往见效,如将其正常化后,形成一般常识,在现今的社会,往往觉得并不出奇。
          但从高级音响的立场来看,真正的音响文化被破坏,将来丰富的音响市场也无法芽牙新生,是音响界全体需反省的。
      今后,大家音响更加朝着小型轻便化前进,甚至包括[多媒体]的普及,下世纪即使不使用[纯音响]或是[高级音响],也能得到[音响]共识,通用的时代,这是爱好音乐艺术和音响的人们永不能放弃的理念。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19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故乡行

文·【罗宾唐】



二月中旬,我决定放开一切,给自己放个大假,返回新加坡度一个悠悠闲假。


往年返新,不是公务在身,就是私事缠身,个人的空间和时间都荡然无存,今次可不同了,除了一点琐碎私事待办之外,可以彻底享受自我的时空,岂不妙哉!
我的朋友们多数都在做工,所以我不想去骚扰他们,就只身走江湖自得其乐。


在怀旧的心情驱使下,我连续好多天都到孩童时代住过的几处地方去寻梦,正所谓“江山依旧在,昔日庭院今何存”?旧址的轮廓依稀认得,但已改建成高楼豪宅,想寻找一丝儿时情景都难,唯有无限嗟叹地缅怀一番。


提到这次度假,最令人感动之事,莫过于本刊主编对待老唐的浓情厚谊。


逗留新地期间,老编每天都给我来一两个电话,并受到他热情的招待,不仅陪我逛街购物,吃午饭、下午茶、晚餐,乃至直落宵夜,甚至还充当搬手和司机,回港之日,还亲自送我到机场,真是折煞在下,令老唐感动得眼泪鼻涕直往肚里流,令一向认为这个世界到处充满虚情假意的我,心里暖乎乎地,特别受用,忍不住要大呼一声:“人间亦有真情也!”


老编与我多年知交,也算是同们师兄弟,难得聚首欢饮,这次碰面免不了藉酒逞能、大喷口水,互叙别后情之余,即Hi-Fi音乐、风花雪月、大江南北、地狱天堂一番,过瘾、过瘾!


话说某晚受老编贤伉俪款待晚餐,座上还有另一死党文昌君。三十年了,文昌与我和老编由音乐而互结情缘,多年来携手扶持共进,谊胜手足,文昌更是一位超级发烧友,家中收集了无数古董音响名器,也收集不少古董摄影器材,与老编可谓臭气相投,最近又与老编不约而同地共烧起红酒来了,真败家!


一顿丰富晚餐,又吃又喝又闹又笑地直到肚皮肿胀,起身艰难,可是老编仍意犹未尽,提议到他新居再续不了情。


在文昌与老编互烧相机的当儿,我径自直闯三楼发烧房。


乖乖,真的是自成一“阁”!因楼身为音响发烧而设计,大小适中的有利环境令声音更加集中,我快要流口水了。再看,座上摆的都是当今身价显赫、声倾人宇的名器,Gryphon Line Stage, Rowland 8, Jadis JD-2, dcs Elgar (编者按:嘻,嘻!不好意思,dcs Elga是借来的),Watt Puppy 5.1, NBS Signature II,PAD Colossus等,哪一件不令同道垂涎三尺呢?


正自对每件珍品逐一欣赏之际,老编他们上来了,还拿了一瓶上等红酒,接着佣人又端上花生、沙律等佐酒品,看来今夜不饱死、醉死,也得乐死矣。


喧扰了一阵,好戏正式上场,我与文昌手持酒杯各自就位,音乐开始,先由女声Ella Fitzgerald登场,这张旧录音我曾经在友人家听过,当时感觉气氛不错,音场稍嫌不够清晰,原以为是旧录音的关系吧。但今天听来完全是两码事,Ella就坐在面前对着你歌唱,钢琴的声音具活生感,有如置身现场一般,心中暗自赞叹老编的器材果然配搭得宜,效果超凡入圣。


我把观感诉知老编,老编登时面露喜色,谦让两句后,跟着大肆宣扬这套器材的种种威水法,眉飞色扬之余,又为我俩大灌红酒,说实在,主人家选购的红酒亦具水准,所以我俩亦毫不客气地口不离杯。


且说Solti指挥的Bartok管弦乐协奏曲第一乐章,低音弦乐器的质感够真;弦乐群大合奏有如排山倒海一浪接一浪;小提琴组高音区的激动嘶叫,一点也不觉刺耳难受;铜管乐组劲度十足,颗粒透明可穿墙而出;大音量的场面广阔而丝毫不淆乱,果真犀利也!
于是再大赞一番,老编受落极了,转身下楼又拿来另一瓶红酒,看来今夜注定不死不休了。(编者按:酒逢知已千杯少!)


更有好戏在后头,老编豪情大放,为我们介绍了一条毫不起眼的珍品——“国产纯银喇叭线”。这是一条以银拉出来的单支导线,身型细小有如一根粗身“面薄”(福建话),包以一层黄色绝缘体,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条“珍品”!


可是语出老编之口,难道还能有假吗?老编透露这条单支纯银导线是本地一位从事打金的发烧友所设计,其外貌虽平庸,但潜能却超乎常人的想像。这种危言耸听之言激得我心痒难耐,猛催老编快点把PAD Colossus撤换下来,让我见识一下这条“国产”纯银线到底是龙,抑或是虫。


待老编接好这对纯银线之后,第二瓶红酒已所剩无几了。老编再以相同的音量播放Ella Fitzgerald,当声音由前方舞台传出,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不仅力度与音量提高了,Ella的歌声比前更集中突出,整体感觉更立体,这怎么搞的?可能吗?!我唯有目瞪口呆地与文昌互望一眼,彼此心中暗惊:“果真有料到!”


我再望向老编,只见他昂首挺胸,吓得我噤若寒蝉。这样一条毫不起眼、毫无结构可言的单支纯银线竟可与名线PAD Colossus分庭抗礼,且屹立不败,实属奇迹!


放胆向老编查询“国产”线的价钱,My God!价钱低于PAD Colossus数倍!接下来轮到文昌啧啧称奇了。


喧哗一番后,文昌托老编帮忙订一对,我也毅然要了两对(Bi-wire),千叮万嘱老编务必赶在我飞回香港之前给我,好让我回家过瘾。


老编果然不负所托,为我捎来两对“国产纯银线”,此乃这次度假最开心的收获!


说真的,这个假期过得特别开心惬意,第一,能与多年未曾欢聚一堂的兄姐聚首共勉,同享骨肉情;第二,承蒙老编悉心照顾,令我感受到真挚的友情,还累他这个月“两袖清风、荷包穿窿”,真是罪过、罪过!


我喜爱音乐,也离不开与音响器材为伍,多年累积的经验,促使我爱“银”如命,所有接线一律采用纯银导线。


我目前所用的讯号线与喇叭线都用了Audio Note的Pure Silver导线,连喇叭也采用同厂的Audio Note AN J/SP纯银导线喇叭。


银线为何如此得我欢心呢?其一,我贪其音色够真,“味精”份量之低也是我所能接受的。其二,它个性至“纯”,故其所传达的音讯都较原汁原味。


这次“国产纯银喇叭线”令我毅然下重锤,当然是因其表现深得我心,另外,我也想用它来与我那Audio Note作一比较,看看这两“银”相斗,到底谁“赢”?


驳上“国银”的第一天,开声不到五分钟,我就龙心大悦。接下来慢火煲灵药,每天播放几小时让它通顺。


哈,真棒,此“银”果真灵也!每日聆听,都让人有额外的惊喜,感到它所发出来的力度和空气感正在逐日增加,舞台音场也逐日扩大,乐得我呀,心里一直偷笑!


今天是二十二号,驳上“国银”已足二十天,一早就把老婆儿女都赶出街去,今天是“老父”的天下,可以安静地专心测试“国银”的实力。早已备足测试的好材料,计有:


管弦乐:
Bruckner: Symphony No. 4“Romantic ” ( EMI 555119-2)
Tchaikovsky: Swanlake ( DECCA 436 212-2)


室内乐:
Schubert: Death and the maiden D810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op. 135 ( DGG 431 814-2)
Beethoven: Violin Sonatas No. 6,7,8 (DECCA 436 894-2)
Mozart: Piano Sonatas KV 331/ KV 332 (PHILIPS 412 123-2)


中国音乐:
《婆罗门引》(雨果HRP 7162-2)


人声:
沂蒙山小调 (雨果HRP 7158-2)
Warm Your Heart ( A&M Records 75021 5354-2)


以上测试的内容尽量照顾到各种类型的音乐,而且都是我个人喜爱且熟悉的CD。由于篇幅有限,详细测试的经过,我也不必多言,最重要的是要评价这条“国银”的真正实力。各位读者,现在郑重宣布,结果就是……老唐变成现代陈世美,取新欢,弃旧爱,望包爷谅情,铡下留人。


“国银”好比一位戆直的浑人,一条肠由头直通到尾,毫无心机,有什么就讲什么,有多少就讲多少,完全不懂得歪曲事实,它能忠诚地把音源输送到喇叭去,而且它具有浩瀚无边的容量,上可高、下可沉、中可深,大音量时的宽容量和低声细诉的清晰度,爆发性的反应和强弱声的瞬变等,都能一概面不改色,其他诸如空气感、定位感啦等等,它也都应有尽有,我服了。


从此Audio Note冷宫深禁,看几时我再为你点起红灯笼。


Audio Note银线贵过“国银”四倍之多,都惨遭受没顶之灾,更别说价钱与它相近的其他喇叭线了,其能力直逼贵价喇叭线。


我国竟有如此骄人的发烧线,实乃发烧友之福,亦为国人之骄傲。


“国银”喇叭线的真正名堂是什么,我也搞不清楚,有兴趣的朋友可直接向本刊查询也!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20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关氏 HI-FI话题

发烧友的一个特点就是爱与同道中人争论。话题多多,争论不休,大家便各自努力改善自己主张的系统。除了满足自己之外,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发烧友,其实往往是为了在朋友面前,维护自家的尊严和本门派的地位。好在发烧友多数是坦诚谦虚的,知道向真理和事实屈服只会使自己功力进步,所以一番争论之后,取长补短,大家欢喜,也促进了音响店的生意,包括二手店。发烧友常说有人赞、有人弹才有学趣,诚哉!
对于刚入道的朋友来说,初初听到各位前辈争论得口沫横飞,却不知其所云,此乐趣则大打折扣。我想,应该选一时机,为初哥介绍一点高级音响的话题。值此《发烧音响》十周年之际,粗粗算来,正巧有十个永恒话题,就此奉献给发烧友们,以为助兴。

古董、新机

所谓古董,好听一点便叫做名器,指的主要是:以Marantz,Mcintosh为代表的美国五十至六十年代名牌的胆机。以Quad为代表的英国胆机。七十年代以来,Mark Levinson为代表的美国车房精品式晶体机;以3/5A为代表的英国BBC监听喇叭。
当然,其他可算古董名器的,如早期的屏风喇叭、精品LP唱盘、唱臂等等,也为数不少,但终究得不到普通公认。
这些古董为什么成为话题?初哥往往迷惑不解。因为在音响圈以外,人们早已习惯地认为,“科技一天天进步”,永远是新的胜过旧的,毋庸质疑。试想,如果你有位邻居,放着二十九寸画王彩电不用,专找十二寸黑白电视来看;或放着煤气灶不用,偏要烧柴煮饭,此人是不是应该送去看医生?
高级器材是一个仅有的例外。
请注意,并不是世界一反常态,由喜新厌旧变为越老越好,任什么旧音响器材都成了宝。
不是这样。
这几十年来,音响产品生产了何止万千,能成为古旧名器的,只有那么几种。
那些老玩家搜集和议论品评的,也正是这些。
细想一下,它们之所以能成为名器,共同的原因是:
设计者眼光独到和品味高雅,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风气,令人回味仰慕;制作精良,不惜工本,体现了当年最高的工艺水平,五十年不变,可靠耐用,是一件传世之物。生产量适中,版本众多,成色不一,有考据价值。
再加上一些天时地利的运气,这些古董获得公认之后,拥有者除了仍然可以用它们听音乐之外,额外地还得到收藏名人字画、古玩般的乐趣,提高自家品味声望,甚至还可以用来保值,名器的地位焉有不高之理?
名器稀少,拥有者非富即贵,普通初哥少有机会听到。许多人私下总有疑问,名器真的那么伟大吗?设若如此,那么音响器材之设计和制造岂不是没有进步可言?
对于第一个疑问,如果指的是名器的声音水准,以我听过的一些为例(如Marantz 2、7、8B、Mark Levinson ML-1、ML-2等)真是非常出色,调理正常时与当今名机基本上在同一水准,而且额外有一些优点,就是一般都更潇洒玲珑,声音富有音乐感,弹性好。也许是数十年在高手手里磨炼,煲到妙境吧。要指出,在噪音和动态方面,也许有些小毛病,如果你是识玩古董的,自应有这个胸怀容忍。
那么,音响设计果真没有进步?
如果你对艺术发展史有了解,这个问题便不难解释了。想想看,罗丹之后,谁还能在写实主意的雕塑方面有作为?毕加索之后,还能有毕加索第二吗?
如果承认音响设计的极致,是一种音响美学指引下的艺术境界,那么必须意识到,这个境界(对胆机而言在六十年代,对晶体机而言在七十年代,对书架音箱而言在七十年代)确已被那几位大师达到了和实现了。
那是一个艺术与技术和谐、感觉与理念平衡的境界,精深微妙,只可意会,只有靠悟性才能达到。
在这个黄金时代之后,有的只是商业上的巧妙包装和推广普及了。
即使Mark本人也未能再创更高境界,遑论其他。
今天,想要再突破古旧名器的成就,只有极少数悟性极高、淡泊名利、坚忍自信的厂牌才有希望做到。它们将是十年、二十年后大家追寻的对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且看历史吧。
最后,在结束这个话题时,我还要给工薪发烧友再一次建议;收藏一对状态优良的3/5A吧,这就是人人都买得起的名器。

灯胆、晶体

这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有趣的是,灯胆机好还是晶体机好这个争论,越是初哥越爱争论,而真正道行高深的老玩家却渐渐脱离这种争论了。
所谓“致身须向极高处,举目还多再上人”,到得此地步,便有点镜花水月的味道,诸缘顿息了。
事实上,灯胆与晶体之争,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是靓声”之争,也就是“声音还原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
要想真正认识这个问题,便须回顾一下历史,探讨一下“音频放大器发展史”。
今天,经过历史的经验教训,世界上一些真正对高级音响有领悟的设计者(包括我们的关氏)已经非常坚定和明确得出结论:
就扩音机而言,对现场音乐的重现能力(所谓音乐感)与频宽、功率和谐波失真这三大电气测试指标没有固定的比率关系。
就是说,一部扩音机是否靓声,与它的功率大小、频宽及失真高低没关系!要想设计出一部真正靓声的扩音机,靠电气测试是没有用的!要另想办法。
为什麽?无数的书籍、理论文章不正是教我们,这三项基本原则是设计扩音机、评价扩音机的依据吗?
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北京一些机构开办了电脑红娘业务,用电脑储存单身者个人资料,搞婚姻介绍。其好处据说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为来者查找出最接近其要求的对象,以便提高俩人见面之后的成功率。
结果呢?基本失败了。其成功率反而大大低于人工介绍。
其实原因颇为简单。电脑贮存的是那些外观指标:年龄、身高、体重、婚史,再加上照片;但最重要的性格一项,是无法用测量解释的,只能靠感觉。依靠电脑红娘,焉有不败之理?
同样的道理解释了高级扩音机的设计指标问题。满足三项原则的普通指标,仿若说明此人单身、适龄、健康,却无法保证你与她(或他)产生爱情。
用三项指标设计、评价扩音机,便有包办婚姻之味道。包办婚姻以传宗接代为目的,三项指标级扩音机以正常驱动喇叭为目的。包办婚姻下,也有感情融洽美满者;正如用三项指标为依据设计扩音机,也有靓声绝伦者一样,但那是偶然,天生缘分,却不能把功劳记在包办上。
明白了这个基本认识之后,我们再来回顾灯胆机和晶体机的历史,用第三只眼看音响器材,便可以得到一些崭新的、惊人的发现。
在音频放大的早期设计史上,人们限于技术条件,往往凭直觉设计器材和线路。
正因为如此,那些早期大师们没有被技术束缚的心理压力,却有良好的音乐熏陶,所以他们凭直觉设计的东西,反而处处显出天才的火花,成为经典线路。
当年的放大元件只有灯胆。大师们用惯了灯胆,自然会用那时的灯胆(注意,就是存留到今天的古董胆)设计出最合用的线路,达到音乐再现的自由境界。
到了五十、六十年代,教条主义逐渐占了上风,统治了一切,人们自以为得到了永恒真理,用电子技术上的某些理论,去硬套音频扩音机设计的实践。结果负反馈被当做万灵丹,以为靠了他,便可以一劳永逸地包揽音频放大器的设计。
这是一个思想僵化的年代。那些理论权威把早期大师们的探索,给予教条化,把合自己意的捧上了天,把自家不懂的贬下地,结果从成功的实践中反而概括出片面和错误的结论,还用这种结论来硬性束缚人们的思想,其流毒至今统治着很多人的头脑。
在这种以频宽、谐波失真、功率衡量扩音机技术水平的思想指导下,晶体管刚诞生就被捧为未来之星,用晶体管理论上的(有时是臆想的)优点去攻击灯胆线路的理论上的先天局限。尤其是NPN晶体诞生并实现大功率化之后,人们(无论是理论权威还是像鄙人这样的毛头小子)都将梦想寄托在它身上,想像着只要有了理想的晶体互补,便一步登天,一劳永逸地创造出万能的和理想的放大器。至于那些灯胆机,由于永远摆脱不开输出变压器这个无法理想化的包袱,早早地被宣判了死刑,扔在脑后去了。
在这种风气下,人们的耳朵仿佛失灵了。
由于理论上“晶体优于灯胆”已被权威们做了结论,被理论洗脑的广大群众,便硬逼着自己放弃那些听着好听,但“不正确”的灯胆机,改用“永远正确”的晶体机!
这真是可怕的和黑暗的年代。
幸运的是,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不迷信权威的人并未灭绝。
先是在美国渐渐兴起了怀疑晶体机理论上的“优点“,重新评价胆机的思潮。 TAS这本杂志成了这种思想的旗帜。思想禁区一旦被打破,人们仿佛获得了新生,耳朵重新套回到自己头上了。
胆机东山再起,向晶体讨回失地。“声音乾硬,机械呆板,缺少泛音,缺少空间感...”等等,在新的,由声音美学为思想基础的一代发烧写手的攻击下,晶体机节节败退,拥护者越来越少,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处境。
胆机在实践上的成功迫使人们思考:“三大测试指标”是不是根本不能用来论定精品级音响器材之高下?它们解释不了一个音响系统是否重播出感动人的、有现场气氛的音乐这个最根木的问题。
这种疑问再加上对历史的回顾,一种新的观念慢慢形成:音响设计的极致是一种艺术境界,是设计者自身声音美学观念的实现(有些像乐器制作);而各种技术手段都是为人服务的。人们在驱使各种手段,向自己理想进发的路上,由于民族习惯、个人性格等不同,自然会形成不同流派,也各自吸引自己的追随者,百花齐放和异彩纷呈的局面於是形成。
这种观念流行开来,便形成了高级音晌世界,“顶尖儿”是它的口号。
由这种新认识反观晶体机,那些才气横溢的新一代设计者得出结论:既不能仅仅照搬胆机时代的理论,更不能陷于“示波器解释一切”的教条之中,必须从实践开始,以现场声音和胆机声音作参照,重新探索晶体世界。
在这方面,第一个成功者是Mark Levinson,Mark可算是新观念晶体机设计的先驱。
有了Mark的先例,在美国、欧洲,这种以天才的设计者个人品位为依据的高级晶体机纷纷诞生,“活生感、空间感”音乐情绪的表达渐渐不再是胆机的专利了。尤其重要的是,晶体机有了各家不同的声底,再不是六十至七十年代铁板一块,毫无分别的普通器材的局面了。
到得今天,以我所见所闻,在音响器材顶峰上实有万法归一、无分胆、石之感。要论全面,兼顾推低效率喇叭,要低频的控制力,则最出色的晶体占优(如Rowland 9,Cello);如仅论音色韵味、活生感、空灵之境界, 300B是最高境界。 Jadis像正宗胆机的至高境界,保留胆的传统优点,用传统方式尽量克服胆机弱点。 Audio Research则是新派胆机,一直企图兼并晶体的最後领地:低频控制力和速度感,但往往一得一失。 C-j是正宗美国派,作风在Jadis与 ARC之间,
较为质朴一些。
在中价范围,则胆机优势尽显。因为晶体机一旦成本受限制,只有走英、日设计两途。英国机是靠人耳校声、简化功能、大电流低功率三招。可以达到声底柔顺典雅,但分析力、空气感受限,音色不高贵(英国人向来不介意)。日本大厂则是教条主义加上商业化,功能多多,走AV一途,发烧友不感兴趣。因此,走中、低价路线,设计正统朴实的国产胆机,是工薪发烧友的最爱。
事实上,据很多行家估计,世界高级音响器材设计和生产的主力正渐渐移向中国大陆,现今中国大陆仿若四十至五十年代美国,大有诞生价少物美的传世佳作之条件。至於幸运的发烧友们,你们买到的是否是真正的佳作,就要靠自己的眼光和耳朵了!

甲类、甲乙类

许多对音响有一定认识的发烧友往往很关心一部扩音机的工作状态是甲类还是甲乙类,尤其是晶体机的拥趸,当然了,一般认为甲类更好声一些。
喜欢在电路设计上搞花样的日木厂牌,自七十年代以来,便在中价位晶体机型上,纷纷推出准甲类、滑动甲类等等名目繁多的线路以吸引消费者,一时间甚至某些组合套机也有准甲类的功放!
事实上呢?
这些准甲类并非能登大雅之堂,在发烧友严格的口
味面前,渐渐不流行了。
对於晶体机来说,纯甲类工作状态的声音最好,是不争之事实。从原理上说,首先是全部晶体都在导通情况下工作,小信号时的开关失真得以减轻乃至消失(看匹配是否绝对理想)。开关失真正是晶体机声底干硬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个带来的好处,是因为在同等的功率管数量下,甲类的输出功率只相当於甲乙类的四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原来甲乙类一百瓦输出的扩音机,要改为甲类,则功率减至二十五瓦。反过来说,要达到甲类一百瓦功率,则电源和功率管的配置要按甲乙类400瓦以上设计!这样当然成本大增,但无形中便极大地增加了输出大电流的威力。现代扩音机设计的主要观念之一,便是“对喇叭的驱动能力,主要是由电流输出能力而不是标称功率决定的”,大电流自然意味着优良的驱动能力。贯彻这一设计哲学的代表者是Krell。
Krell成名之原因还因为美国当时出了Apogee铝带屏风喇叭。Apogee是不可思议的全频带铝带屏风,华丽通透的音色一时无两,被音响圈认为是一个奇迹。Apogee是直接靠铝带全频发声,换言之,等于将铝带直接接在扩音机输出端上,平时阻抗就只有1Ω左右,瞬间可低至0.1Ω,近乎短路!这个奇特的设计把电流驱动发声这一原理推至极限,对扩音机的电流输出是一个极为严峻的考验。大多数扩音机在这种情况下不是自动保护,就是烧机完事。在Apogee面前,不知断送了多少扩音机。
Apogee摆下了一个擂台,谁能征服它,谁便能成为扩音机的霸主。
在这个考验面前,当年只有Krell和加拿大的Classe Audio DR-3能应付裕如,而这两者的设计者同出一个师门,都是大电流纯甲类的信徒。
由此一役,大电流和纯甲类成为高级晶体机的标志,几乎各大名厂都推出自己的巨无霸单声道机型,而无一例外都标榜自己是纯甲类和大电流。功率指标数字倒并不是高级扩音机的追求了。
追求纯甲的极致便有Gryphon的DM-100,双单纯甲100瓦,重达一百多磅,巨硕无比,而声音则兼有柔美细润和磅礴雄浑的两种风貌,是不记工本,但求靓声的代表之一。
纯甲类晶体机一般来说终究还是推挽互补式电路,但有的设计者还嫌不够发烧友,因为互补结构不可避免地会残留一点交叉失真。原Threshold的设计师现独立出来成立Pass Lab公司的N.Pass,竟然设计了一部单端晶体管纯甲类功放Aleph O,用晶体管实现电子管那样的单端纯甲输出。真不知Pass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输出端与喇叭耦合的问题,因为Aleph O里显然没有输出牛!
据听过这部Aleph O单声道后级的发烧高手讲,它是极为罕有地实现了声音松弛淡雅、毫无染色,而又韵致丰润的高级音响器材,可说是实现了晶体放大器的一个梦想云云。
晶体机追求纯甲类的风气,到九十年代,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纯甲类晶体机要实现大功率化,成本无疑极高(要配对大量高级功率晶体,淘汰率很高,电源系统又要下重本);不单如此,纯甲机工作时耗电极大,相当于一部电暖炉。这在寒冷国度中不妨,在香港、台湾这些热带气候下可惨了。不开扩音机,还要用空调降温;开了甲类机,往往要加装第二套空调,再把功放的热度抽走,双倍耗电,不单电费巨增,也不符合环保精神。
即使仅从发烧而论,胆机的重新崛起,使人们认识到,晶体机走纯甲类路线想与胆机较量音色韵味,是非常得不偿失的,晶体机的长处本不在此。相反,通透无染、高分析力、强劲而又凝重坚实的控制力,才是晶体机的强项。
从九十年代开始,以Cello Performance和Rowland 9为代表,极品贵的高级晶体机,在保持超重量级供电的同时,已不再刻意追求纯甲了,而事实上,它们的声音素质,确实兼具甲类的细致温润和甲乙类的强劲坚实,无愧其劳斯莱斯级的身价。
到得今日,已经形成了纯甲类、高电流甲乙类各有拥趸,难分高下,各有千秋的局面。相对来说,以我的印象,纯甲与否,倒不是靓机的成本和制作。
(本文原载香港《发烧音响》)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22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关于ATC和很多发烧故事         





我測試的這台綜合擴大機俗稱「鐵板燒」,目前已停產,所以並不會對市場造成影響

,我試過國外有名或者是國產(這些販賣者或者是設計者都拍胸胸脯說推得動,結果

都推不動)的50-200瓦純A、AB類前後級、純A、AB類綜合AMP沒有十台,至少有五六台

以上,如果講出來的話,恐怕以後沒有人要借器材給我玩了,這一點還請見諒。

天行者不是完全推得好ATC-10(以我標準而言),但是推得比人家好,而且瓦數比別人

小。

這台擴大機推動ATC-10時(電源狀況及電源線、訊號線、喇叭線都是一時之選,),只

要不是動態範圍太大的CD,我想一般人聽起來可能覺得非常不錯了,但是細聽之下,

連鋼琴在彈一個音的尾聲力道都會明顯不夠,好像擴大機的力量被吸掉二成一樣,不

過音色配起來還真的很好聽。

個人對這台綜合AMP還不是完全了解(被人家悻悻然的搬回去了),比如說加一台大輸

出的DAC,也有可能將此戰果平反。

但是以推ATC-10的效果而言,以一般的中小型喇叭而言,我想就推翻了,那麼我再

POST上來的戰果可能又完全不相同,那時可能就是一片讚美之詞。

我的結論是:不是這台擴大機不好,而是ATC-10是怪物。

TO:ROLAND 兄

我是林宏城不是林宏誠喔^_^,叫我小林兄即可,多打一個字要多浪費二秒的時間呢



您客氣了,其實您的器材比我好上甚多,而且KRELL那台KSA-50S也是我心目中的好器

材,所以您的器材推動ATC-10的聲音會比我這裡好上甚多。

不過個人對ATC-10是有些小感想,因為放在營業場所的關係,早也聽,晚也聽,也因

為我職業的關係,每日平均聽音 樂也要九小時以上(會發瘋吧),而且沒有錢換器材(

不景氣嘛),如果聲音不好,那麼不僅我個人每天會被不夠好的聲音折磨,另外一點

,客人的成交率也會不好。

就因為想試圖再改良音響的聲音,所以我個人才會玩那麼多的調音小道具及心得,也

因為一有心得,我就馬上興沖沖的POST上來和大家分享(結果常被罵),至於有些改善

幅度很小的小道具我也聽得出來,其實我也沒有什麼特異功能,只要您每天像我一樣

「工作時數」那麼久,我敢保証每一個人都會。

至於ATC-10這對喇叭,說來真是又愛又討厭,因為有些喇叭的高音延伸性比它好很多

,但是ATC-10對錄音好壞或者是不同品牌樂器的分辨能力,ATC-10要分辨出來簡直是

太簡單了,也很容易培養耳力,那為什麼很討厭呢?如果一播放出來的聲音很容易暴

露出那張CD錄音錄音、混音粗劣的話,那麼對我生意就很容易受影響啦。您知不知道

「天使之音」的電子味很重??

ATC-10這一對質優的小喇叭,請給它一對好的腳架,不要給它土砲腳架,除了腳架裡

頭灌砂、鉛粒、份量隨人喜愛外,好的腳架對一對小喇叭整體音質表現、中低頻延伸

及動態強弱程度會明顯改善很多。如果以上不論,土砲腳架及好的腳架,光是聲音表

現的高音會不會分叉(分叉的話,高音怎麼會有光澤?),就很容易分辨出來。

我個人常形容155榴彈砲,為什麼砲座要那麼大呢?就是要提供射擊時的穩固,練武

之人也首重「馬步」的原理是一樣的,無論大小任何價位的喇叭,腳架及腳釘不穩(

請檢查一下腳架下四個腳釘),那麼喇叭發出來的中低頻基礎一定不穩,那麼音樂聽

起來就浮浮稀稀的,怎麼會好聽?所以請先搖一下喇叭,看看會不會搖動。

最後,還是要說到線材,喇叭線至少要夠粗,這樣來自KSA-50S的電流傳輸才會得個

「順」字,但是大家也知道線材不是粗就是好聽,ATC-10對線材的聲音質感的要求度

也是很高的,您看您的系統適合那種線材啦。

我想能讓ATC-10能強能弱,又可以調整到聲音密度高又能「鬆」的境界,那就很棒啦



您可不要小看這個「順」及「鬆」字喔,音響要調到這種境界,那也是一種小天下的

境界喔。

小弟之前曾為ATC-10高頻不足馨音太悶的問題求教於各 位先進,希望經由更換訊號

線來做些許修正。其實我並不是 好換器材的人,尤其我早就深刻體會到空間及擺位

對馨音表 現的影嚮絕不亞於更換器材!上次實在是因為已經在我的空 間中施展「乾

坤大挪移」長達半年之久,仍然調不出個所以 然來,所以才有此一問。

  日前狠下心來,用了我半年來死都不肯用的方法重新擺 位--將聆聽位置向後

移到幾乎貼壁。結果……奇蹟發生了 ……。ATC-10不再死氣沉沉,取而代之的是一

個音域非常平 衡的美妙馨音!又經過一個星期對喇叭Toe-in及上仰角度的 微調之後

,更得到了一個既寬且深的音場!不但喇叭輕易地 消失掉,連房間也消失了!

  為什麼我之前的半年死也不肯把聆聽位置大幅後移呢? 因為理論上當聆聽位置

愈接近後牆,低頻的量感就會愈多。 我已經為高頻太少而苦惱了,當然不可能再去

增加低頻的量 感,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沒想到,經過我倒行逆施一番,反

而發現了一個新的桃 花源。自此我更進一步瞭解了器材和擺位、空間的互動,實 在

不是能「知而後行」的東西。摒除一切的成見,大膽地嘗 試,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TO 江俊德 前些日子曾向您請教擴大機搭配之問題,前級為AUDIO RESEARCH LS-3B、

後級為KRELL KSA-50S,另外使用之喇叭為ATC-10、唱盤為SONY XA-50ES,試過一些

音樂軟體後(從最舒緩至動態最大者),似乎並無音樂變慢或鈍之不良效果,可能是誤

打誤撞吧!目前聽到之音樂較以前所用之前後級擴大機(KLIMO MERLIN LS MONRIO

CENTO)有更透明,細節更多之感覺,惟少了一些溫潤之感覺,而大電流(小功率)之擴

大機似乎比大功率(小電流)之擴大機更容易驅動目前所用之喇叭,也可能是自己試過

之器材不多吧!驟下斷語,似嫌魯莽,請多包含!另也請教林宏誠大哥整治ATC-10之

經驗,好嗎?

如果一年前我告訴您某些怪獸級擴大機的推力很差,您可能會存疑,但現在您總算明

白了。哪些重量級的擴大機推力不行?我可不能明講,但也有不少就是了。相同的道

理,有些擴大機體型小外觀瘦弱,推力卻大得驚人,我對這一點也很納悶,究竟要如

何從外觀判斷擴大機的推力呢?結論是不行的,要實際接來聽聽才知道。 某些喇叭

具有極高的效率,例如我目前使用的Grenesis APM-1它的效率高達89dB,結果部份的

擴大機接上去時,小音量高頻就會產生破裂聲,但300B真空管卻一點事都沒有,我百

思不解。 與某些電路高手討論,他們認為:某些喇叭的阻抗特性以及感抗、容抗怪

異,如果正中擴大機的負回授要害,那麼多大輸出功率的後級也沒有用,都會發生切

削的現象。但採用無負回授設計,輸出功率只有8瓦的Audio Note Kit One,卻可以

開得很大聲也不會切削,下次有機會再到台北時,順路到寒舍,我驗證給您看。

小弟最近幾天在測試了一台純A類近80w的綜合擴大機。

主要是因為我那台用很久的天行者前後級擴大機是AB類 58W出力,拿來推ATC-10 還

不錯,所以我想「純A類近80W」來推ATC-10,豈不是比AB類 58W出力更驚人,於是興

沖沖的接上去測試。

結果那台「純A類近80W」綜合擴大機竟然推不太動,也就是比天行者的58w AB類的推

力還差,同樣播放「絳州大鼓」,那台純A類 近80W的綜合擴大機,竟然連大鼓都控

制不住,會有噗噗的聲音,結果我的那對心愛的ATC-10被說成「石頭」、「怪物」。

如果線材、電源的原因排除在外後,不知道那位前輩可以解我所惑,謝謝。
關於器材,線材,墊材及空間會對聲音產生改變,那我是完全同意.但這些改變是否就代

表更接近真實呢? 那我則持懷疑的態度.每張CD的錄音良莠不齊,往往大家會從某張CD

得到幾可亂真的效果,而誤認為音響已調整至 化境.但時常這樣堅不可破的組合卻又

會在別張CD上輕易的被瓦解,好不容易用一些道具調整回來,但原本化境的聲音已不再

出現了. 到最後只能接受適合自己音響的CD,音樂之路也就越走越窄了,腦中充飭的已

非音樂,而是定位,音場,低頻反應,音色的厚薄....等 試想在完全沒有一個標準的軟

體中,對音響太過吹毛求疵是否有些庸人自擾呢?

我曾見過一位樂友,在家中如判官般拿著遙控器.反覆放著他熟悉的樂斷,一曲未了立

即換片.只要旋律中突然出現緊繃的高音或失控的低音, 會讓他自認為正在聆聽真實

音樂的幻想,立即破滅而跌入原來只是一套音響的真實世界中,只見他嚴峻的挑剔起音

響的瑕疵,似乎絲毫感受不到音樂所帶給他的快樂... 過沒幾天他眼眶全黑的表示,每

天東搬西移的弄到半夜三點,加了角錐也換了電源線,似乎仍然不好.最後只見他整套

低價殺出,再大筆斥資購入坊間雜誌上吹捧最兇的器材, 然後再興奮的打電話告訴朋

友,現在聲音有多棒以前不能聽的CD都變成人間美味. 其實我根本不用去聽就明白,他

只是換了一種新聲音的刺激罷了,一但遇到不適合的樂曲歷史會再度重演,因為他追尋

的是一個虛構的真實.

我承認在好音響中所得到的音樂是令人感動的,但矯枉過正卻是令人遺憾的,在追尋美

好聲音過程中若迷失了聽音樂的本質, 反而成為器材的奴隸,更別談所浪廢的金錢,時

間,及愉快的家庭空間

基本上我覺得買一套適合自己財力的音響,放在家中適當的空間上,擺位固然重要但請

無私的連全家的生活機能也一並考慮進去吧!至於一些破壞品味及影響美觀的調整(如

喇叭上放書)的事, 又何必庸人自擾呢!其實LS3/5A還真是一對好喇叭,雖然它高音不

足低音下不去,但你完全不想搞它只會將它放在書房的角落中,完全的沉溺在美妙的音

樂之中.在沒有任何忌諱及壓力下輕鬆的聽喜愛的音樂. 那感覺真是太幸福了.你拿一

些音樂極棒但錄音欠佳而久未聆聽的CD,放入你床頭音響中或是車上的CD內,就會明白

我說的是什麼了.

有關拿「名片」來調音的小感想,個人一直對於要不要post到論壇留言板上猶豫再三

,因為這對於聲音的影響雖然是直接性的,但是改變聲音的幅度已微小,只怕有些聽

不出來的樂友會在網上再@#$%一番。

其實一個音響空間裡面,任何東西放進來一定會改變聲音,比如說體積大的東西,如

人體或者機器、小弟的調音利器--抱枕......等,因為這些體積大的東西占的面積比

較大(比如您跳到一個水位全滿的小游泳池,會排出和您同體積的水一樣),而且吸音

及反射音的面積也比較大,如果吸音及反射音的頻率在人耳最靈敏的區域,那麼改變

的效果自然而然容易被樂友所知曉。

比如說我那間小小的三坪的房間好了,進來超過三位以上的人類時,聲音就開始變瘦

變乾,這個道理就是和上面所講的一樣,因為人體是一個大吸音體,吸收從喇叭單體

震動出來的空氣的量是比一般綠布、抱枕多一些。

如果您的聆聽空間是十坪以上的話,那麼三個人對您的音響表現是比較沒有影響的,

但是擠個二十多個人的話,我想要好聽也好聽不起來,所以很多發燒友家裡那些頂級

音響在眾多樂友朝聖時,常是衰聲收場的原因,我想「人太多」也是主因之一。

至於在機器本身上面「放」或者「墊」任何東西,這種改變聲音的影響,可能比較容

易被樂友所肯定。不過在「裝甲齊全」或者設計者本身也是調音高手的頂級音響中,

這種改變就比較小一點。

至於對一般的中低價音響而言,在播放音樂的過程中,您試用手摸著機殼,如果發現

機殼「與聲音共舞」的話,那麼一些市面上的調音小道具,對音響聲音的改變就有明

顯的差別了。

我個人可以小小規納一下調音理論:在這些墊、壓的過程,無論您用任何的材質,都

會帶有那種材質的聲音,所以您想要心目中的聲音,有時就可以用某一種東西來墊看

看。

至於小名片調音的原理,和上面小弟所述的道理差不多,只是影響更小一點而已,簡

單的說,這改變了諧震點的高低(我個人不是學術界學有專精的人士,所以理論我不

會講),但是一座吊橋、LP唱盤,有關共震頻率的高低,可就有很大的關係了。

比如拿小名片來調什麼呢?這個原理就和我常講的吃「牛肉麵」原理差不多,有時候

您去吃牛肉麵時,您可能會覺這一碗牛肉麵很棒,但是如果再酸一點或者再鹹一點更

好,所以會動用桌上的調味料的道理相通的。

所以小名片是在您的音響調整得自己覺得很好了,動什麼東西都可能改變太大時(比

如說墊錐或者壓其他東西之類的),有時候一張小名片會建奇功,這就比如在一個大

力士舉起200公斤是他的極限,但是200.01公斤可能會壓垮他的道理是一樣的。

至於有些樂友可能一聽我如此說,就馬上在音樂播放時,拿一張名片放在喇叭上,結

果發現沒有什麼改變,於是又說我又在騙人啦。不過您可以想想,我又不是拿名片在

賣人,或者說我的「樂音唱片行」的名片才有奇效,要樂友向我購買.....云云,我

又不是做生意,在網上說小名片有些效果可能被罵,我何苦如此呢?

其實這些調音小道具在您的聽感上有無差別,小弟在這裡再一次規納幾點原因:

1.最好在自己熟悉的聆聽環境下比較:

當然是您的聆聽室最好啦,而且不要用那種像蚊子叫的音量(任何擴大機在小音量時

,本來就不是最線性的),旁邊不要有小孩子在追逐或者粘著您,最好是深夜 ......



但是您連Powersource、NBS和Siltech這種個性極端的線材都聽不出來,那麼.....,

唉!我也沒有辦法叫您相信我的話。

2.自己的音響要調整得夠靈敏:

比如說挪喇叭擺位是+-40%,換電源線、喇叭線對聲音的改變或改善是+-20%,墊錐&

墊布是+-10%,墊名片是+-1%,結果您在您的音響系統連換線或者是墊錐都聽不出來

的話(很多因素都可以抵消這些改良的效果,有空再詳述),那麼我在這裡說墊名片對

聲音有改善或者改變,那麼您會以為我是網路騙子居多。

3.耳力也要夠行,年紀最好不要太老:

這一點並沒有笑人家的意思,有些術業有專攻的樂友,因為每天接觸他們專業的關係

,或者是他們的職業,當然耳力訓練比較專精一點,如果您在您的音響播放那張「15

把名琴之音(The Glory of Cermona)」時,連15把名琴音色都分不出所以然的樂友,

那麼如何能聽出更微小的改變?

您不要笑喔,有位大PRO曾告訴我:小林,你這張小提琴真不錯,一點都不會刺

耳......,那時我真想哭,因為我那時播放的是卡謝卡香那張布拉姆斯的中提琴作品

集。

或者是您音響器材調整得不夠靈敏,比如說中低頻駐波、線材不夠班&接點氧化、環

境吵雜、電源有問題.......等,這些負面因素也都會抵銷掉微小的改良因素。

另外有一點也真的要看您的音響器材,有些器材的確很靈敏,比如說我用過的

Monitor Audio 700/GOLD這對小喇叭好了,調整得當時,連CD唱盤的避震錐的位置、

或者避震錐位置向上或者是向下,都能明顯聽出來,另一條件是您的線材也起碼夠「

忠實傳輸」才行,這種喇叭就很傷筋,調得好是一匹駿馬,調不好是一匹野馬。

那麼為什麼年紀也有關呢?有點我必須要承認,我已經34歲了,耳力對高頻有點不行

了,比如說以前我店裡有位國中生的客人(不過他也是學音樂及對玩音響很有興趣),

我試驗在MA-700/GOLD上放名片給他看,請他講出不同點,結果他講得一點也沒有錯



除了國中生因正在發育,耳力正好有差以外,我用靈敏度極高,如野馬般難馴服的

MA-700/GOLD也有差。

目前要是拿ATC-10來玩測試的話,我想我也有34歲的年紀再加上ATC-10喇叭較低諧震

堅固的喇叭箱的話,我想我對名片改變聲音的差別,也會聽不出所以然吧。

我知道很多人對線材及調音小道具很反感,會認為那些使用小道具或者換線材的人都

已經走火入魔了,不過我在這裡可以說這些任何調音東西對樂器的「質感」很重要,

如果您聽音樂的過程只重視解析(一般人只容易注意到高頻過量的解析)及動態,而不

知道「質感」為何物,那麼我說這麼多都屬白費。

不過您平日如果夠無聊的話,可以拿吉他或者是小提琴,然後在發聲孔附近貼一塊小

膠布看看,我想您就明白了,一切的一切,都是共震或者是共鳴點的改變。

在這裡所述說這麼多,也只是想述發一個論點:

有時沒有錢換更達您理想音樂之境的器材時,玩調音只是想讓音響發出來的音樂更感

動而已,因為每一套音響器材並不是為專為您的聆聽空間的頻率響應而製作。

我最後還是拿調味料來形容音響的調音,有時一點點的鹽粒,就能讓西瓜更甜美。

樂音 小林



再TO 劉進宏兄:

今天特地打電話(長途的喔,有空來屏東要請我喝涼的^_^,開玩笑的,不要見怪)問

小鄧兄有關XP喇叭線自行改裝成電源線的問題。

小鄧兄認為理論上自行DIY是可行,但問題是您自製的XP電源線的聲音一定和他手製

的不一樣,因牽涉到廠商的Know How,他告訴我很多點,但在電話中我記不了那麼多

,只好說我記得的給您參考:

1.DIY手工的問題:

因為Powersource XP級的線徑很粗,我想要焊在電源線母插上是不太好焊的(不知您

在自製時有無感覺到),在這個部份手工的好壞、焊接的溫度及時間的長短(甚至手汗

及室內的溫度),都會牽涉到聲音的好壞及電流傳輸的順暢與否,如果您焊得不好或

者冷焊的話,那麼也有可能造成電線走火的危險。

在這裡提供一個小小焊接密技給您做參考,這是我向小鄧兄套出來的,千萬不要說我

講的喔:

您在焊接的時候,請不要吹電風扇及冷氣,尤其是焊接點附近,千萬不要有風扇的氣

流在快速流動。

2.設計者調音手段的不同:

比如說POWERSOURCE電源線的水線及火線的焊鍚是不同種類的,這對聲音都有影響。

3.電源公插及母插的品牌及種類:

這也是小鄧兄實驗過,認為好聲的品牌,尤其注意的是母插,他認為很多廠牌是又貴

又不好聲。

講到這裡,他也提到他在喇叭線上用的Y插及訊號線用的RCA頭,那是他實驗很多種不

同品牌後,才決定的。所以有人要買他的SE-1喇叭線,但要改裝成香蕉插頭的話,他

寧願不賣,反正他就是有那種設計家的**脾氣,為了好聲,這是他的堅持。

另外有關地線的問題,和我在樓下回您的信中所講的差不多,所以我就沒有再講一次

了,就跟李陵兄講的一樣,接地後,還是要測接地的大地阻抗值才對。




記得一位從事建築的朋友告訴我,有次他們承包大樓電腦工程,但是這種達千萬元級

的電腦工程,在接地上有其嚴格的規定,我還記得是說接地棒要打到地下三層樓時,

接地的阻抗值(數據我忘了)才能符合規定,樂友們看清楚喔,要地下三層樓的高度。

但是個人從小就很好問(也因此從小就算問題學生),我問說:那麼以後銅棒開始生鏽

生銅錄時,接地的阻抗豈不是又要昇上來?那位樂友說我的疑問是正確,但是很多老

闆只管驗收時的數據,而且接地的問題很容易被大家忘記了,因為有問題換電腦才比

較有油水好賺嘛!

不過聽說我們空軍單位對接地阻抗就很嚴格(幸虧有煩人又討厭的高裝檢),每年會檢

查一次,如果不合格的話,有國家經費可以重打,請問有那位發燒友會注意「接地阻

抗隨時間變化」這個問題的?我的意思是,拉了接地線不是一次就ok了,真的要注意

的話,還要時常去測量阻抗值。

拉接地線的線材長度,聽說要長一點(忘了聽誰說的),甚至要十公尺以上,雜訊才不

會串回來。

如果真的要看接地的成效,音響論壇前幾期及發燒音響彈弓楊前輩就有一期說明得很

詳細,如果真要照那麼做的話,那才是真的接地。

不過也不要看到我在這裡又說些頂級音響用家的實例,然後又說我又在「拿帽子壓人

」,我的用意是想讓大家知道一些人真正「用心」的一面,比如說拉接地線好了,真

正嚴謹及嚴格的範例已有前輩做例子可供大家參考,您說那些人吹毛求疵也好,龜毛

也好,您要不要接、嚴格的接、隨便接、隨便拉那都是您個人自由。

不過中國人做很多事情不用心很久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第四台的日本節目

「百工圖(名稱好像是這樣,不太記得了)」,那才是真正的吹毛求疪。
關於地線,一直就有爭論,究竟要不要接地,恐怕也沒有結論。接地就會比較好嗎?

好像是,但我遇到的系統,不接地的似乎比較好聽,這樣的現象您能接受嗎? 我自

己拉電源線的時候,也預留了一條接地線,是真正的打到地下去,結果某一天發現接

地會讓Genesis喇叭發出怪聲,將接地拔掉之後就好了。我也發現,Bryston擴大機後

面的接地開關開路﹙不接地﹚時聲音比較好聽,百思不解。後來我也不想費腦筋了,

乾脆把整個系統的接地拔掉,聲音好像也沒有不利的影響。 聲音不論,接地是有絕

對好處的,至少它可以讓器材不會漏電,用手背摸器材時不會麻麻的,目前大家普遍

使用電腦,用手觸摸電腦機箱,經常也有麻麻的感覺,這時候如果電腦接地,才有實

質的改善意義。何不替電腦也接地處理? 器材真的需要接地嗎?接地會比較好聽嗎

?我想這個答案無解。那麼,公認好聲的劉顧問的系統有沒有接地?答案是沒有,他

說不接地比較好聽。我想,這個問題就自己實驗吧,再討論已經沒有意義了。
又被人抓辮子了,不過是健康的辮子。線材的與器材一樣,也需要靠搭配來相輔相成

的,錯誤的線材搭配「有時候」會有雪中送炭的功效,但「有時候」錯誤的搭配,也

會讓系統便得更難聽。Siltec的線材非常出名,特點是高頻段解析力﹙或稱量感﹚較

多,若使用在高頻本來就過多的系統上,容易導致吵雜的印象,即使聲音質感再好也

不耐久聽。相同的道理,NBS、Power Source之流特色在於中低頻異常豐滿,若搭配

在Tannoy大喇叭上,恐怕也是反效果。雖然我自己也使用NBS,但我也經常聽到有人

對我說:NBS的高頻解析力不足,低頻會拖等問題。不論誰的聲音才正確,用家自己

聽不來,加上對聲音主客觀的意見,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產品,所以尋找適合自己

可口味的產品,才是正確的做法。

其實我沒有如此寫的話,恐又要被不相信線材的網友罵了,前一些日子小弟在論壇上

的留言說我測試那些貴到驚人的線材,真的有其不凡的一面,而且在我的中價音響裡

也聽得出很大的差異,但是也被罵啦。

但是我要是再一次說那些線材真的不同的話,恐怕又有人說我在做生意而且不相信我

的論點了。

不過我想凡事隨緣,我在推薦CD及音響或者是電源處理的日子裡,被樂友誤會的日子

豈不夠多嗎?但是日後他們聽得出好處時,我就很欣慰了。

但是我愈來愈得,當今全世界的製線廠對線材的科技成就上,我認為真的和前些年很

不一樣,可以說突破很多,但最可惜的是,聲音表現突破愈多者的價位也隨著成正比



在這裡我可以提出一個論點和大家互相討論一番:

如果拿那些線材的價值來衡量,換機比較划算還是換線比較划算?不過條件是線材的

價值要能和整套音響有正面性的影響及價值互相配合。

最後,我還是要大力鼓吹:

線材和真空管、前後級都是一套音響器材的一部份,彼此都會影響一套器材的表現。

如果說因為看到市面很多昂貴的線材而在痛恨高價線材的心態之下,而在自己一套價

值不少的音響器材裡只用紅黑線,那麼這種心態也是蠻奇怪的,因為您少聽到音樂裡

頭很多東西。您可以說我是在聽音樂不玩音響,但是少聽了那麼多東西如何稱為聽到

音樂的內在及指揮家表現的意圖呢?

家裡有床頭音響的朋友(這些朋友往往也沒有實驗過線材好壞),您不相信的話,可以

自行至電子材料行買100蕊的紅黑線,換掉家裡床頭音響那細細的線材,再將床頭音

響的喇叭部份墊在磁磚或者花崗石板上,我相信您即使用床頭音響也能感受到明顯的

差異(您可以仔細體會出是那個音域的差異),我想這就是您對調音有感覺的開始。

我不鼓勵在線材上亂花大錢,但是可以考慮線材的預算在一套音響器材價值的一成至

二成之間,都可以接受,而且是正確的決定。

我曾聽到有位樂友說我喜歡聽清脆的鋼琴聲,不知道要用什麼音響及線材來搭配,但

是問題是鋼琴是木頭做的,並不是鋼或者玻璃做的,聲音怎麼可能會清脆呢?但是那

位樂友要堅持聽這種鋼琴的話,那麼我也辦法。

小故事一則,給樂友做參考。

然有些感想,在此提出供網友們參考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在很近的距離下聽名家的演奏,包括國內的蘇顯達,胡乃元 薛

偉,葉綠娜...等而國外如馬友友,林昭亮,羅斯托波維奇,阿胥肯那吉...等 ,在我接觸

音響的過程中(約九年),幾乎沒聽過一套系能完全的表達出小提琴 與鋼琴之美的,尤

其在型體感上,真實樂器那豐潤的音色,中高音散發出強大又綿密的質感, 極高頻彎延

直上雲逍,完全沒有任何一點勉強的音色蹦出.而家用音響不是型體太瘦如拉鋼絲般刺

耳, 就是用一大堆肥線,將高頻降低然後出現一個龐大的小提琴型體,真實的小提琴雖

豐潤但型體並不大, 高音極延伸卻是厚而有光澤的,相差最大的應是在擦弦的質感上.

猶記得有一次我在約5公尺處聽蘇顯達 拉Guarneri名琴,當場想立即將我那自任為很

屌的音響丟掉.

再來提到鋼琴,林宏城說的沒錯!鋼琴聲絕非清脆而是圓潤,每一聲觸鍵都會有暖厚的

共鳴,中低頻能量又強又明確. 而非家用音響之單薄及朦朧.鋼琴部份我想那差距是更

遙遠了.其實用數位科技與電子零件所摹擬的樂器,當然是無法與 真實樂器相提並論,

只是見到坊間許多寫手用誇大不實的手法來強調一些器材與道具的神效覺得很不妥罷

了.時常聽到有人寫到 自從用了某牌的線後小提琴頓時由一般的庸琴變成Guraneri名

琴般高貴,器材身價連翻數倍 真不知類似如此評論所依具何種標準斷言.

在我個人主觀認知上小喇叭配小瓦管機在演繹小提琴為主的小品室內樂,會比大喇叭

搭配百瓦擴大機要來的真實一些,以下我提供一些曾 聽過不錯的廉價搭配來供一些買

不起貴音響但卻愛樂的朋友們分享.只是有些已停產了!

Ls3/5+Audio Innovations 500 or 700

ProAc Tablette 3 +M.F. A100

Sonus Faber(以低價位為主)+Naim Nait 2 or 3

Harbeth super compact + YBA Integra

Epos-14 + Audiolab 8000A

Monitor Audio 700 + Jadis Orchestra

以上是我真實聽過在弦樂部份頗接近現場音樂的組合,仔細一看幾乎都是龍虎榜的落

榜器材.但價格比買一條NBS的電源線還有找.


給諸網友

二手行騙的事情已經發生過好,論壇也曾經在雜誌上提醒讀者注意。我想,這個世界

上永遠會有歹徒,我們所要寄望的並不是歹徒不要出沒,而是自己要懂得保護自己。

我想,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沒看到錢就不出貨,管它是誰的親戚好朋友或爸爸伯伯叔叔

一概六親不認,而且也不要收支票,絕對要現金。這樣就萬無一失了。

最近發現林宏城的意見越來越成熟,這是音響迷應該具備的思考能力。聽音響與世間

所有事情一樣,絕對不要偏執,一旦偏執,就會認為全世界只有自己對別人都是錯的

。或許,偏執的人在一百樣事情中會對十樣,但是他也會錯九十樣。我想,如果能夠

隨時記住不要偏執,每個人的心胸與眼界必然會無限寬廣。心胸與眼界無限寬廣,人

生的各種收穫一定很多。反之,如果對任何事都抱著偏執的態度,認為只有自己才對

,就等於把自己築一道牆與別人隔離起來,自己在牆裡稱王。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思



前一陣子報紙鼓吹比爾蓋茲很偏執,所以成功。這是本末倒置的說法。事實上美國最

近出了一本書專門挖比爾蓋茲的瘡疤。原來的比爾蓋茲在媒體的塑造下,像個金童聖

人。結果該書一出,人們才看到比爾蓋茲「凡人」的一面。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

凡人,只不過術夜有些專攻,聞道有先後之分而已。

對於音響的各種線材與小道具,我一向抱持著它們是調味料的態度,最重要的還是主

材料。論壇最近一直提到電源線,它的確有相當好的效果,但是我要提醒各位,調味

料再高明,也不能掩去原材料的味道與質感。否則,我們大家都喝辣椒水就好了。何

況,這些調味料並不是那麼神,有時候,您移動喇叭位置之後,原先所搭配的那些調

聲方式都要改變。

此外,我怕有些人對論壇一直提倡的中頻要飽滿會有誤解,甚至過頭的現象。一般人

聽音響覺得難聽,比較大的問題會出在中高頻與高頻段的地方太亮了。也就是說如果

您聽小提琴或鋼琴,覺得太亮的話,那都會不耐聽。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根本的就是換

這二個頻段沒有那麼亮的擴大機與喇叭,而不是去換線材或小道具。當然,如果您捨

不得去換擴大機或喇叭(假設它們都是非常高價的),那才從線材或小道具著手。假

若您的擴大機與喇叭並不太貴,乾脆就治本,把它們換掉。

或許您會問,到底怎麼才知道我的中高頻與高頻太亮?很多軟體都可以試,我想EMI

那張奧依斯特拉夫所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很多人都有。如果您聽那張CD,覺得

小提琴的聲音太亮太尖太細,那都是不對的,您要覺得整體管弦樂聽起來不會吵,而

且小提琴帶有溫暖的感覺這樣才對。

同樣的,EMI普烈文指揮的那張仲下頁之夢應該也很多人有。那張CD聽起來如果會覺

得太薄弦樂群太刺耳不甜,那都是不對的,這些大多是中高頻與高頻太亮所引起,而

不是中頻不夠飽滿。

什麼是中頻不夠飽滿?歌劇男歌手的人聲不夠強壯圓潤,女聲太薄,管樂器太尖沒有

厚度,這些都是中頻不夠飽滿。假若能夠降低中高頻與高頻的亮度,就能夠把音量再

開大,此時中頻就會改善飽滿一些。或許您會問假若我要小音量聽怎麼辦?小音量聽

的時候人耳對低頻與中頻的感受力會降低,所以以前會友一個Loudness裝置,就是要

在小音量時平衡聽感用的。



To 各位網友:

在網路上各種情況都會發生,尤其是二手器材交換更需小心,絕對要堅持「一手交錢

一手交貨」的原則,試聽可以,但請伴隨器材,不要再讓這種事情發生。 過去也曾

經有許多受騙的讀者來信告知,宣稱有某位與音響論壇編輯很熟的人要買器材,結果

器材被拐走的情事發生。編輯們當然有很熟的音響朋友,但不管他是誰的朋友,交易

本來就要保持警戒,商品是不是贓貨、留下的電話與地址是否正確?都請網友再三確

認。

線材就像調味料,喜歡什麼口味就用什麼口味。就像一個人喜歡吃甜的,就會主動加

糖,有人喜歡鹹的,就會加一些醬油膏或沙茶醬。而假如某人喜歡吃甜的,而卻拿鹹

的給他,這就是所謂的「不對味」,音響也是如此,所以說喜歡什麼樣的聲音,就得

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不過,也不以為線材是萬靈丹,無論在任何價位的音響,因為線材而改善音質的不在

少數,承蒙林宏城先生所言,除了線材,還有與多周邊因素。如果某人有幸使用

Genesis 1大喇叭,使用很高級的音源、前後級,卻因"懶得動它"而只是隨便放在一

旁發聲,這樣是用什麼線材也沒有用的。

喇叭的擺位何其重要,但是總有人不肯用心去調整,如何能發出好聲?即使是一對小

小的防磁喇叭,擺好的話也可以得到寬鬆的音場,清楚的音像。

嘿!電腦防磁喇叭一樣可以擺出好聲音。我是怎麼擺的,記得曾經說過,我的電腦是

使用播用的喇叭,用聲霸卡內建OP直接推動,實際功率小於4W,而電腦是放在房間門

旁邊,利用牆角90度來擺,也就是說兩支喇叭是呈90度的擺法,而我拿音響影視大展

98年的VCD測試5聲道定位,每個聲道十分清楚,他是由中、左、右、左後、右後這樣

測試,誰說兩支喇叭不能擺出5聲到(不過還得軟體支援才可以),更別說是我們所

用的前後級和高級喇叭了,同樣也可以出現5聲到的音像,依這樣來說就不用5.1聲道

了嗎?其實還是需要的,需要AMP的解碼才會有5.1聲道,兩支喇叭還是沒辦法出現5

聲道的。

嘿嘿!不用買什麼3D喇叭了,真好!可以多省點錢買軟體了
其實很多人會對線材之類的那麼反感,一來的確很多線材很貴,覺得那些一條一條的

電線要賣那些錢,實在有.....(不過一隻300b的玻璃瓶也很貴啊,但用的人一大堆也

沒有人反對),不過很少人注意到優良的線材製造商(不是靠線材廠型 錄來製線,而

是自行研究與開發)研發時的成本倒是實情。

在有些喜歡聽音樂的樂友(我再強調一次:喜歡聽音樂的樂友),在其經濟能力買得起

的範圍之內,買了數佰萬元的音響,再買價值十餘萬元的線材,這是很正常的,就比

如有能力買了數千萬元的房子,卻只有買家樂福的千把元家俱,那也是怪怪的一樣,

買貴的東西是他有辦法,不要老是怪人家財大氣粗、銅臭味重,那是他身為男人一輩

子的奮鬥結果,我輩用不起者不必眼紅。

有的人喜歡買保時捷、法拉利那又如何?我只能買HONDA CITY就要忌妒人家嗎?

二來,很多人搭配起來不好聽或者刺耳時,在沒有錢換器材之下,第一個考慮的當然

是線材,以為換一條線可以讓器材「起死回生」,刺耳者,一換線之後海闊天空,糊

糊者,一換線材讓器材「龍精虎猛」......,音響體質先天就不良,不思考為什麼這

套音響器材為什麼會難聽?電源、喇叭擺位、環境空間.......,只想讓後天曲曲的

一條線材調回來,這種「神線」目前全世界還沒有出現過,所以您當然 會失望了。

玩女人玩太多結果舉不起來時,不思考平日的生活起居,而期望一帖第四台的神藥,

最後總會失望成份居多,然後很多人就認為線材是騙人的。

我個人最常告訴樂友對線材的觀念是:線材只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如果您音響聲音調得不錯,在還沒有錢可以換表現更好的器材前,搭配良好的線材的

確可以在您音響系統各項聲音表現加成(也就是PLUS啦)。比如說好的線材的高音「毛

邊」的確比較少,樂器質感也佳,背景雜音也比較低(拿同廠牌的 日本古河7N及6N訊

號線比一下就知道我的意思了),不過要是您連聲音的毛邊是什麼也不了解,聆聽空

間充滿了四周生活起居的雜音,那麼對線材的價位當然會產生懷疑囉。

同樣會發出聲音的東西,您要五千元台製小提琴還是「史特拉瓦底」名琴?音響也是

同樣道理,但我承認:

不是昂貴的音響才會發出好聲,主人的音響「調音觀念」、「文化背景」、「個人修

為&品味涵養」更重要。

所以我個人建議樂友們:

千萬不要拿來缺什麼東西就想拿線材補什麼的心理去買一組線,您失望的程度會居多



如果覺得您的高音質感及延伸再好一些,那麼聽樂器之后--小提琴就更完美了,或者

是中低頻再豐潤一點、力道再強一點,那麼樂器之王--鋼琴的表現會更像真的......

,我想以這種「理性」的觀念來去思考購買線材的心態,才是正確的。

所以同上所述,有些人很喜歡玩調音小道具,也有其道理,其中最主要理由是--沒有

錢換器材嘛!看看能不能在不花大錢的情況下讓器材的聲音更好一點。

為什麼叫調音小道具?第一就是「小(代表花小錢)」,第二就是「調音(不是改變聲

音)」,比如說您和朋友去吃某家有名的牛肉麵,您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桌上要放

些醬油、醋、香油之類的調味品呢?就是每一個人口味不同,要是那 家牛肉麵的老

闆堅持他煮出來的就是最正確的味道,不准用調味料,我想那家牛肉麵的生意也做不

久。

所以避震錐、橡皮墊、綠布、神砂包、原木墊......甚至一張名片放在喇叭及機器上

都會改變聲音,只是您在動手調音的過程中,您自己本身有自問對聲音基本的了解有

多少,及要知道這些小道具改變的方向是往那邊,或者改善的幅度有多大才行。

在您的音響器材整體表現沒有調整到理想狀況前,有些器材是有點「鈍鈍的」(就像

一般房車的油門及排檔不如賽車靈敏的道理),比如說某一樣小道具的影響是1%,但

您環境的駐波或者器材的諧震就影響聲音達5-10%,這樣聽得出來小道具的影響才有

鬼呢,所以在網上老是看到有人把一張名片放在喇叭上然後說又有人在騙人。

另一個是個人聽力的訓練有素否?我在這裡不以聲音來形容,我以紅酒來舉例好了,

比如說您的舌頭可以品嘗出幾種紅酒?但我知道有人偏偏可以辨別出一萬多種(確實

幾種記不得了,但絕對不少於五千)的不同廠牌不同年份的紅酒,甚至隔一塊土地釀

出來的紅酒都分別品嘗得出來,這是我在這裡吹牛嗎?請看以前「讀者文摘」專文報

導。

需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懂得愈多的人會愈謙虛才對,自己聽不出來的時候,

千萬不要自己無法體會的境界,就以台灣教育制度下的特產:典型的「二分法」來劃

分事情。

光是音響就好了,這個台灣就不知有多少調音高手的耳力到何種境界,人類到目前為

止,對人類五官配合及互相影響的了解還不太夠,所以對自己「已懂」及「不懂」的

領域,最好還要抱著「虛懷若谷」的心情去體驗,當然,您要堅持己意那別人也管不

著您。

您也許會認為讓聲音改善個百分之一不太大,但是在不花大錢(或者根本不花錢),在

CD唱盤、前級&後級擴大機、喇叭、電源、線材、DAC都改善個1%會是如何各位有無算

過??如果再改善個2%、3%時呢?所以很多人會玩線材及調音小道具的道理就在於此



樂音 小林

《What a meaningless remark, just give your recommandation and tell the

truth. 》

很簡單,就好比每個人對於低頻量感的滿意程度不同,是相同的道理。甜美,我認為

拿來形容聲音很抽象,聲音如何才叫甜呢,這個名詞可能是拿來形容聲音很好聽、很

細膩,而且又有點飽滿的感覺吧,就由於對於「甜美」的定義不一,因此很難作實質

的推敲與推薦。 有人說,英國喇叭聽起來很甜美,Spendor算甜美嗎?如果是,那麼

Rogers應該也不錯。相同的道理,B & W恐怕就不合乎甜美的要求,因為B & W與前兩

者的口味是不同的。但換作另一派人的想法,甜美應該是高解析度,聽到的細節很多

,那麼Ensemble以及AE可能才是他認為最理想的。 甜美的標準各在人心,而且主各

觀難以界定,是很形容的。

啦!"用紅黑線調整"這樣說好像有一點會誤導大家,發燒線改善音質絕對有效,只是

看要如何搭配器材,調整空間(喇叭擺位),如果能從音響論壇中挖到很多處理方法

,您就可以成為高手!
換線,依我的感覺是讓聲音有"不用換器材可以聽到多種口味的聲音和改善音質"當然

有許多線材是屬於中性聲音但是還是以紅黑線最標準!因為我的系統也是用紅黑線調

整,調整完之後再些發燒線,雖然有些麻煩但是是比較實際的!

許多人都說B&W Matrix 801是一對難推的喇叭,若非擁有兩三百瓦後級的人不要輕易

嘗試去擁有它。我用B&W matrix 802 S3已有兩年,前一陣子跟老婆談到,Matrix

801是已經停產的經典喇叭,而我又不滿意802在10多坪空間的的低頻表現,為何不趁

現在換喇叭。於是在老婆首肯下終於將801請進門。擴大機方面一來是沒有預算再換

大力後級,二來也想見識一下現有擴大機的能耐,因此就繼續使用舊有的 Pass

Aleph 5。一個多月下來,阿姐鼓聽了, 1812序曲也聽了,我實在感覺不出Aleph 5

+ B&W 801組合有什麼作不到的。有一天,我到一個朋友家中去,聽他用Krell CD直

入Krell 300W後級驅動Watt +Puppy,發現在很大聲的情況下,Krell的後級面板頂多

亮了兩個燈。據那位朋友說,兩個燈也不過代表50W的工作狀態而已。我請他音量再

開大一點,看什麼時候第三個燈才會亮,結果再阿姐鼓第七首時第三個燈亮了,可是

我們的耳朵也已經受不了了。我們不可能每天聽阿姐鼓轟炸耳朵,也不可能每天用

100W以上的輸出來吵鬧家人及鄰居。事實上,我很少聽吵鬧的音樂,我的收藏中也很

難找到幾張爆棚的CD。既然60W的Aleph 5驅動Matrix 801可以發出美妙的聲音,那麼

大瓦數後級才能推動801的魔咒是否可以就此終結?




關LS-3/5A,李陵兄可清楚了,建議他寫的話更好,因為這點我是不如他甚多,他玩

LS-3/5A已玩到成精的境界。

我對電源不是學有專精,不過我個人認為您接後級的電源迴路上可能有些冷凍設備、

馬達、電腦之類的東西,我想這個才是您目前應抓的「臭蟲」。

我個人在前級及CD之間也有插濾波插座,但我個人很反對人家插濾波插座,尤其是後

級AMP,還是宜直接插在從總電源拉下來的電源插座為宜(請看最近的論壇),您可以

試驗看看,後級插在濾波插座上時,您會覺得您的音響表現斯文了一點,總覺差了一

口氣。

如果真的一定要用濾波插座,蓋世特那隻最大的就可以了,又便宜又好,古河的也很

棒,但價格是多了一倍,就看您的考量了。

我有位朋友,他向某音響店買了一台綜合AMP,但是不是故障連連,就是變壓器異常

發熱有很可怕的哼聲,一連送修了好幾次,音響店的臉色最後也不是很好看,因為一

般音響店一遇到這種問題,一定會問他們家有無大型冷凍設備、馬達....等設備,我

這位朋友的答案當然是沒有,最後只好把示波器搬到他家去測試,聽他們說只看到很

可怕的波型,但這種異常的雜訊不知道從那裡串來的就真的不知道了。

小故事一則,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看見Richard的留言我深有同感,我的聆聽空間還不到3坪用的是 Harbeth LS5/12a 喇

叭,用管機及大力晶體機都覺得高音很飆 中頻瘦的可憐但低音卻鈍鈍的,後來朋友說

問題出在Kimber Cable 8TC的喇叭線上,Kimber原本就是瘦線,換上MIT的線則一切可

穫 得改善,一聽如此我馬上丟了萬餘元買進一條MIT Terminator 2 Bi-wire的喇叭線

,原本以為從此可已愉快的享受音樂,沒想到 問題更大了.

中頻不但沒增肥,反而使原本雖飆但仍算華麗的高頻整個退縮,甚 至在某些大場面還

會出現另人不悅的毛邊,而低頻變的轟轟的 既糊且慢,一聽之下差點沒暈倒用發燒片

猛操幾個星期,情況 依然沒多大改變,反覆查看是否接觸不良或接錯,都完全照說明

書上所指示Low output(Hight Energy )接中低音,Hight output 接高音,一切都沒錯

呀!開始感到萬念俱灰起來....

然而奇蹟就發生在前天,突然間一開機聲音變的非常好,高音又 延伸又有光澤,中頻肉

感出現了而低音雖無法很沉但也拳拳 到肉Q又有勁,正在驚悚這該不會是我器材的迴

光反照吧!在書 房聽見音樂聲的老婆突然出現,告訴我她下午在替地板打蠟時 把喇叭

線拔掉,然後把喇叭搬到旁邊清潔地板,後來接回時紅對 紅黑對黑接回,檢查看她有沒

有接錯.我一看之下她把原接低音的 Low output接到高音端子上,而接高音的Hight

output接上了 低音端子,原本老婆亂搬我音響少不了飽罵一頓,沒想到卻陰錯 陽差救

了音響一命,而老婆此舉換得了上館子飽食一頓的代價 ,不過她卻吃的滿頭霧水,猛懷

疑這是我又要換器材的鴻門宴.

寫此留言之時,美妙音樂不斷流洩而出,此刻突然想起多年前 劉老總的一句話:假如我

所聽到的是錯,那我寧可不要對.




看到您的留言,實在大有同感.1.音響的調整,須經大膽的嘗試及擺位,方能得致最佳效

果.有時自己心存成見百般不肯嘗試的擺位方式,反可能是突破現有瓶頸的途逕之

一.2.在換器材前不妨將喇叭到處移一移,很可能會節省大把的鈔票.我的音響室既小

比例亦不佳,(約3坪左右,WxLxH:3.0mx3.3mx2.7m)使用器材如下:cd-micromega

stage2 ,pre-music reference RM 5 MKII, power-VTL stereo 75/75, speaker-

ruark broadsward,interconnect-kimber PBJ,straight wire maestro,speaker

cable-audio quest midnight II bi-wired.喇叭購入5年餘,前三年總覺得高音刺耳,

低因一點也無.除定位及鋼琴聲尚可外,聽一些搖滾樂及流行音樂尚不及2~3萬元及之

組合音響.數次動了一腳把喇叭踢到樓下去的念頭.整體平衡性尚不如家中價錢只有

1/2的harbeth p3es,不算小的體積加上7吋的dynaudio單體的表現竟是如此的不堪!!

直至4年前有次在音響店聽到Bryston 4B NBR(不是我打錯字,上一代真的叫NBR,非為

ST,還是Stereophile B級推荐)推broadsword的表現,才對此喇叭重拾信心.近兩年來,

在我日夜大力的摧殘之下,低音方漸成形,但punch不夠,低音旋律線不夠明析浮突,仍

令我苦惱不已.在百般嘗試仍不得其解之後,忍不住花了NT1000買了6個黃銅色的腳錐,

尖端朝下, 看能否以毒攻毒.以前一直不願使用此一招式,實是因太多太多太多......

的人諄諄告戒:若低音少時千萬不可使用腳錐,否則.....豈知低音量感不但未減少,且

低音細節浮突有彈性,反有量感及延伸皆大有長進之錯覺.目前整體平衡性已能令我滿

意,並絲毫不遜原先賣掉的spendor sp2,高音之純淨及華麗則遠勝之.因此音響之搭配

不可墨守成規,必要時須出奇方能致勝,這是在下近日之心得. 另外,有小小心得,野人

獻暴,提出與各位先進分享.音響室之吸收反設音,可利用小孩子學爬時的泡棉墊,便宜

又好用(30cmx30cm一塊才10元而已).且有各種顏色可供選擇,不致破壞室內裝潢過鉅.

最後,想與各位網友談一談喇叭.約2~3個月前去延平南路雅瑟的展示中心聽了一次,最

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2,3萬元就可以買到聲底寬厚輕鬆,用台語說就是"大港"的落地喇

叭,要有這種特質一般不花個10萬元是很難辦得到的.若是對國產品心存排斥,甚少被

本地媒體提到,在日本卻頗為熱門的JBL 4???鑑聽系列亦絕對值得考慮.實售約16000

元的JBL4312(由於是臺裝的原因),高效慮再加上12吋的紙盆低音單體,搭配得當在5坪

以上的空間中,那種厚實又飽滿的發聲方式會讓很多hi-end小喇叭有進垃圾筒的危險.

或許有人會嫌它的聲音顆粒稍粗,但想想它的售價吧!更遑論所省下的括大機費用了!!
既然你名為Rowland,何不使用Rowland的擴大機呢(開玩笑的),您提出的兩部擴大

機我都不推薦,LS-3本來就默默無名,KSA-50雖然體型碩大,但功率有限,聲音也笨

笨慢慢的,推ATC會更慘。LS-2值得考慮,目前市面上行情約55000左,如果預算多一

些,Anthem Pre 1L以及Sonic Frontiers SFL-2也在七萬元以內,更高級的LS-5只要

八萬元。這些擴大機可能超過您的預算了,但表示還有其他更適合的選擇。 MF

A370.2的推力驚人,劉顧問目前正使用A-370.2推Genesis 2喇叭,據他說,如果世界

上有A370.2推不動的喇叭,不是擴大機該填海,而是喇叭設計有問題了。請參見120

期音響論壇,我在其中也對MF的器材發表了一些看法。

To Lancelot : 問題找到就好,老器材就像老汽車一樣,管他德國還是美國車,時

間到了機件自然就會老化,小毛病就會一個一個冒出來了。

To Teddy: 對DIY有興趣,可以http://www.limin.com去看看,那裡是DIY的網站。目

前他們正把話題集中在OPA 134前級上,裝一部使用性能極佳IC製成的前級,只要千

把元,聽自己裝的機器,樂趣就在這裡。


實際上,如果您有心注意每位主筆的評論內容時,您會發現大多數的主筆都是避重就

輕的寫評論,很少敢直接拿器材來比較的。大家都知道有不少高價器材聽起來很哈拉

,也有不少器材便宜又好,但如何讓讀者知道其中的高低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比較

。我應該算是普洛文化裡最有資格當陶侃的,每天、每週、每月進出家裡器材數量驚

人﹙不論該器材有沒有安排我寫評論﹚,藉此可以找出不同器材的搭配個性,所以對

於各種器材的表現心裡早已有個底。 音響評論寫得太入骨,有時候會引起副作用,

讀者叫好但筆者卻容易受到壓力,我是走在刀口上的,要踩別人之前仍不忘記要多說

些好話,將來如果被K時,才不會完全有口莫辯。我認為,該讚美的要讚美,該貶的

也要有技巧性的點一下,讀者看評論應該要有這種知覺。 香港的雜誌有時候很敢寫

,住在加拿大的彈弓楊前輩,大概心想天高皇帝遠,評寫Bryston 7BST時,就擺明踩

了Mark Levinson No.332與Sonic Frontiers Power 2一大腳,讓讀者大呼過癮﹙這

三件產品同屬美洲產品﹚。 話說回來,寫評論不一定要靠踩器材才能獲得喝采,寫

得有料,講得實際,讀者仍然是聰明的。套用劉總編的話:每樣器材都有它值得欣賞

的地方,發掘它的優點其實才是評論員最重要的工作。 器材內使用的變壓器容量,

光用眼睛看是猜不準的,若廠商沒有提供資料,通常無法在書上列出規格。但光看變

壓器也無法推測實際推力,Bryston的變壓器並不大,但實際推力卻勝過一卡車變壓

器比Bryston還大的擴大機,話說到原點,要試探器材的實際推力,還是得實際接來

聽聽才知道。



八萬元以下值得推薦的後級,我直覺上就想到我目前使用的那一部Bryston 4BST,連

我自己都使用了,效果及聲音應該不必懷疑了吧?KINERGETICS KBA-380我想應該也

不錯,但其使用風扇散熱,感覺上總是毛毛的,一來容易積灰塵,二來萬一風扇掛點

,擴大機也危險。 其他值得推薦的也有不少二手貨,MF的老機器,聲音厚且溫暖,

Krell怪力後級,現在有的價格直下十萬元以下,如果不必會使用二手器材,它們也

值得推薦。 古董器材有興趣嗎?我聽過McIntosh MC系列真空管擴大機,如MC40,聲

音甜美推力也大,一部只需三、四萬元,而Dynaco ST70的價格更低,幾乎每部只要

一萬五左右,聲音恐怕比目前許多電晶體擴大機都來得溫暖。

音響的「真」與「美」往往會是喜歡抬槓者辯論的焦點。若是加上我來抬槓,我想還

要加上「過癮」這項。換句話說,聽音響時,要聽得真,要聽得美,還要聽得過癮。

但是,千萬不要為了什麼才是絕對的真、絕對的每以及絕對的過癮去爭得面紅耳赤,

這樣就傷了感情,而且得不到聽音響的樂趣。

以鬼太鼓為例,若要論其真,就不能從PA音響送到廣場的音響效果去論,而是該從「

沒有經過擴音設備」的「室內」所發出的鬼太鼓去做標準。可是,前面我所說的是人

耳所聽到的真。假若您要說的是麥克風所聽到的真,那絕對又與人耳所聽到者不同。

麥克風可以聽到比人耳還多的細節與頻寬,他也可以讓您的音響系統發出震皮膚的極

低頻(假若您的喇叭夠大、擴大機夠大的話)。後者就是聽音響時很重要的一種樂趣

:過癮。

如果能夠同時享受到真與過癮,我想這些人一定會聽音響聽到進棺材,因為這是人間

非常好的享受之一。

至於音響的美,這個層次就比較高了,因為其中所涉及的是個人對音樂的修為與品味

。哪種小提琴的聲音才算是美?沒聽過好琴的人怎麼說出個所以然來呢?在這方面,

聽過多場名家小提琴演奏會的音響迷所說出來的美絕對比很少接觸昂貴小提琴、高明

演奏者的人來得更具說服力與公信力。鬼太鼓除了真與過癮之外,會不會有美的一面

呢?當然也有。在適當的距離下聽鼓的演奏,的確能夠享受到與其他樂器所不同的力

的美感。

所以,音響迷如果要同時享受到真、美以及過癮這三項,您不僅要有大把鈔票,也要

識多見廣,更要有品味。我想,一般人要達到這些要求並不容易,因此,如何在自己

有限的條件內將自己的音響系統經營得好,這就是聽音響的Hi end精神。與其聽了別

人的組合後不想再聽自家東西,倒不如擷取他山之石,再好好的把自己的音響系統調

得更好,把自己的音響系統也創造出自己的聲音特色。

在大自然中,會有獅子老虎,也會有蟑螂蚯蚓;會有千年巨木,也會有嬌弱野花,它

們皆有本身之美,也皆有讓人駐足欣賞之處。

總會回顧以前的網路留言'總會發現有人會惡 狠狠的批評一番'甚至原本的相互討論'

到了最後變成互相指 著鼻子罵起來'還有人大派論壇的不是'我看了不少'發現他 們

總以自己為出發點'不管實際上有無施行困難'就一定要雜 誌社照單全收'如果對方委

婉拒絕'並附上說明'往往就是一 頓數落'不知那些人有沒有想到'你所提出的意見'可

能只有你自己 覺得合理'別人看了後'覺得好無聊'舉個例子'常看到有些網 友一直希

望貴刊介紹平價音響'老介紹高價音響'又買不起' 何必'可是有無想到也許更有一大

堆讀者就是希望能看到高 價音響'就因為買不起'也沒時間一樣一樣看`聽'而且也不

可 能那些賣高檔貨的店天天給予聆聽'再加上雜誌社的金耳 朵們更瞭解其特性'只要

他們不收黑錢'不亂吹'不是更能參考 嗎'也有人提及買電腦能花好幾萬來括充`升級'

卻不願買個 五萬買音響'其實我頗有同感'我有一位叔叔'是家貿易公司 的董事長'月

入千餘萬'會花數千萬買地'蓋上佔地四`五十坪 的四層的樓房'讓家人住的舒服'卻捨

不得花費22000元買組 合音響'嫌太貴而不要'特別是我從三萬多殺價而得的'唉' 我

能說他不對嗎'只是覺得很嘔罷了.
小小的換線經驗,我想用中低價音響的沒有人那麼瘋狂,所以提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蠻好玩的。

換電源線,我想很多樂友都試過,從Esti那條千餘元、OBL二千餘元到NBS那條貴到驚

人的電源線都有其擁護者,各人取他所需要的價位。

前些日子,暫時有一條很貴很貴的電源線(算是目前最貴的)待在我這裡,我是絕對買

不起,因為一條電源線就值我近一套音響系統的錢,不過買不起,試一下總可以吧,

就像台語所講的,聞一下香也好嘛,而且我很好奇這種這麼貴的電源線在我中位價的

系統裡,會起什麼作用。

我曾試過的電源線品牌及種類,至少也有二十種(自己自製來玩的也很多)以上,所以

換線的經驗也很豐富。由於那條電源線太粗了,不好接上我的前後級擴大機,因為我

所有線材在地面上「爬行」的時候,一定不能和其他的線材平行,這點對聲音也是有

影響喔,這一點千萬不要說我又在騙人、心理作用了,這可是有學理根據的喔。

所以我把那條電源線接到我的PHILIPS LHH-100 CD唱盤上去,原來LHH-100是固定式

電源線,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總算在機殼上鋸了一個洞,將三孔電源母座裝上去

,至於機內的電源配線是我用很久的古河G-20(本來想染指OBL ,但要癈了一條OBL很

心疼,所以作罷)。另外我直接從一樓的總開關牽一條長約五公尺的14平方的電源線

給我的音響吃,並接上HUBBEL插座。

那麼接上去的效果如何呢?差別之大真的是有點誇張,因為友人一來一聽就知道明顯

不同(雖然不是友人他自己家的系統,不知是他耳朵太好,還是改變太明顯,他們一

聽就知道),講音響二十要太麻煩了,而且測試了那麼多CD,全寫 出來也沒有時間,

我以二張CD的改變來和大家分享。

名琴的饗宴:我在我的系統裡聽那麼久的四季--「夏」,以前只覺得弦樂部是在很努

力的拉強弱強弱的表現,但是感覺上是一大片的表現強弱強弱,但換了電源線後,我

才第一次很輕易的看到原來「夏」裡頭右邊的整個弦樂部是模仿著狂風吹過一片草原

(吹過草原當然會有草浪囉),因為太明顯了,當然很容易的就感覺到原來作曲家想詮

釋的是什麼,我也第一次從音響裡體會出樂手練到如此地步實在不簡單(前面後面的

樂手如何配合呢),光光那麼一致的強弱強弱的拉弦動作,至少不是我這個沒有學過

樂器的想得出來的。

都靈那張封面翹鬍子的阿瑪悌名琴,我拿來測試已久,也知道這位拿了那麼多冠軍的

女提琴家在技巧上真的有二把刷子(看文宣及眾雜誌介紹的),但以前到現在,總會有

一種感覺,聽起來是不錯,但真的有那麼好嗎.........?因為,說實話,我感覺不

出這張是由一位曾得小提琴大賽冠軍的演奏家演奏的味道來。

結果再測試這張CD時,在我的ATC-10裡,第一次聽到鋼琴的琴鍵可以成形而不散(以

前有點成形,但是會散),這位女提琴家的琴藝簡直是從一般的學生變成演奏家一般

,聽起來起碼進步了10年,因為滑弓、跳弓的速度更快,而且更游刃有餘,而且左手

在按琴弦的指法一個一個音清清楚楚、輕輕鬆鬆的,害我聽這張CD時,因為太驚訝了

,結果雞皮疙瘩起了滿身。

其他質感(我最重視的項目)、動態、解析.....都有長足的進步,在此不多說。如此

一換算,我那台LHH-100的價值起碼增加了二萬元,整體聲音的表現進步,我想可以

再加個5萬元應不過份。

不過您也許會問:我會買下來嗎?我的答案是:絕對不會,因為......,因為.....

我要成家了,如果被未來的老婆知道一條線可以買二台機車,我想以後的日子不用混

了(還是模仿眾發燒友,在向老婆報價時乘以0.1,不知可行嗎?)。

唉!那種線材不是我的系統應搭配的級數,但是,我也第一次知道一台CD唱盤因為一

條電源線的關係,竟然可以把聲音改善那麼大,而且也讓我對音響這門學問,有更深

一層的體驗。因為,說給沒有玩音響的人聽,打死他們也不會相信的。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22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現代喇叭界有一個鄙人不以為然的設計趨向-對功率的需求越來越大! Hi-End界也在

音效優先的考量下,不多質疑.對Amp的生產廠商來說,那就更是好事, 可賣更多的”怪

物”後級. 我不在乎有人攪出60dB的低效喇叭配個8000W/200A後級,只要電費便宜且

聲音美.但若有人標示30Hz~35KHz;-3dB/89dB 8ohm的喇叭,卻在某個頻域對功率的需

求高達500W!無論它如何聲音高貴,在工程的角度看去-那是失敗的非線性垃圾!或是不

誠實的亂標數據. 如在可聽聞的工作頻寬內,出現急滾降的低阻值,卻不加以處理或不

能處理,仰或故意不處理.卻在銷售時一昧以”動態須求”,”大電流”等理由糢糊焦

點(此點極成功!) 把非線性的缺陷轉駕給銷費者-購入龐大無比的Amp,去填平頻域上

的洞.那愧對Hi-End的精神!更可怕的是,大家都認為如此是對的-因為聲音好.

假想一下閣下有一部名貴跑車,品牌拉風外加帥-更耗掉您多年的積蓄;0~50Km風馳電

轍,十分不凡.但偏偏在60~70Km時,引擎會莫明回火抖動,碰碰有聲,但只要重採油門,

一過80Km便又是風馳電轍,十分不凡,直到永遠… 閣下回原廠報怨,一堆頭銜嚇人,衣

著光鮮的專業人士出現,用力的握著您的手(就差眼中沒有淚),誠懇的聽完您問題,便

搬出精美璀燦的大包圍擾流板,17吋鈦合金 輪圈,CDI矽導線再加一組德國原廠最新的

Turbo Kit. 您還來不及感激時,一群潔白且手工精巧的工程師已將您的愛車改裝昇級

-還免費送上99年最新的烤漆!同時;一位滿臉笑意又氣質動人的業務小姐收走了您的

超級有錢卡… 您十分滿意的離開,更從後照鏡中看到全體同仁的揮手致意,車子一路

吸引無數的目光,48片CD音響中播放著馬勒.當車速平滑如絲的進入60Km,熟悉的震暴

聲與抖動又出現了!您眉頭一揚,毫不遲疑的按下新裝的Turbo Switch;速度表衝上

80Km, 一切不快瞬間消失!於是風馳電轍,十分不凡,直到永遠…數月不見的笑容,終於

回到閣下的臉上.

喂!我在談車,沒說音響.

同意江主編的說法,在去年音展時就曾經和一位,展出廠商討論"輸出功率"的問題,

看來,大家對於輸出功率不甚潦解,我也深信我的推理是對的,要聽鬼太鼓(SORRY,

每次都說鬼太鼓,不過鬼太鼓對器材十分苛求,非小喇叭、一般功率擴大機可以推出

他的力量,這也就是我常說,摸水泥牆都會震動的原因,他的力量即使是兩對

Genesis 1 也無法發揮原錄音的音壓,即使在送喪隊聽到的小鼓的音量至少在500W以

上,別說是大鼓了。),不是拿個床頭音響可以聽的,所以MBL90系列和Mark

Levinson這些大功率後級不是專門做出來吃電的,是真正發揮實力的。不然拿套舞臺

音響也不錯。

喇叭的標示效率通常是用一米、一瓦、1KHz的條件測得,和猛爆的低頻表現有時是沒

關係的,還是同時參考阻抗特性較為妥當。

Bryston終於得見論壇的青睞,想想Bryston被封殺了多少年,許多年輕的音響迷搞不

好不知道有這號大力士存在。

另,Bryston推B&W 801也是很好的搭配。

台中音展的Mark Levinson 33XL推Salon喇叭,聽鬼太鼓第3軌當場軟腳,不知道是不

是喇叭無法承受這麼大的功率而軟腳,因為Mark Levinson 33XL在4歐姆負載時有

600W,不太像是後級軟腳........

關於功率的問題,過去一直困擾著我,但現在我已經不相信10夠用這樣的話。 原因

在於使用Genesis APM-1之後,它的效率高達89dB,照理講使用一部20瓦左右的擴大

機就可以讓它爆翻天,但實際接觸之後,才發現它對功率的需求超過想像。100W夠嗎

?很抱歉,大部分的100W後級在小音量的時候高頻容易產生切削的破裂聲,請注意,

是小音量的時候。又另一部MF 200瓦的後級,在大音量的時候,高頻也會出現切削的

破裂聲。不過這時候已經是大音量了,所以夠用。 過去曾經使用Accuphase P450擴

大機推Genesis APM-1喇叭,藉由面板上的功率表才讓我看出真相,一般時候輸出功

率確實只在10W以內,但古典音樂或動態稍大片段,功率經常超過50瓦,Bass Power

第一首以及電貝斯那一首最驚人,功率表會跳到滿檔,換算功率為450瓦!這時候我

也不得不相信推Genesis APM-1的最小功率為500瓦了!﹙也因此APM-1的超低音伺服

器設定為500瓦輸出﹚。因此後來我購買Bryston 4B﹙250W/8Ohm/400W/4Ohm),從此

以後一路平安,要推力有推力,要動態有動態。 音響器材,經常需要在極端的環境

中,才能顯現出實力,這是大部分人所難以理解的。也因此大家容易誤認為一些造型

勇猛的擴大機其推力應該很強,其實只要接上PMC IB-1,MB-1,Genesis APM-1等喇叭

,就知道擴大機的實力在哪裡了!您會發現,軟腿敗陣者不在少數。包括不少名廠擴

大機在內!


嗯,看來肥起來的理由都被您說到了,再來就看能不能將腰圍從34變成原來的29。

TO:眾位喜歡音樂的網友

以下是一點點個人小意見。

個人覺得最近的留言板可說是「通俗」及「精緻」之爭,其實要爭這些的話,那麼在

台灣唱KTV也可拿來和唱聲樂互相論壇一番了(我對KTV並沒有成見),我個人覺得聽音

樂不必負擔那麼重的原罪,各人「生活&文化背景」及「教育程度」的不同,所喜歡

音樂也不同,喜歡就好了。

記得以前曾看過音樂時代楊總編一篇文章,內容也是說到類似的情況:去國家音樂廳

聽古典音樂,回家的路上唱阿吉仔的歌.......。我想在美國中西部那廣闊無比的平

原上,在公路上開車的話,我想那時一邊開車一般聽著鄉村及搖滾的音樂是最對味的

,在羅馬大教堂裡的話,還是唱聖潔出塵的聖樂比較感動人心。比如說我好了,雖然

很喜歡聽古典及爵士、ECM、民族音樂、NEW AGE,但我在鳳山步校受士官訓時好了,

在緊張而且休息時間不多的日子,我常偷偷的聽楊林的「玻璃心」呢,您會覺得很俗

嗎,至少那時的「玻璃心」安慰了我好一陣子的少男情節,那時聽偉大的「馬勒9」

嗎?我想第一樂章只奏了五分鐘,又要集合出操了,連休息都沒有時間了,那來談被

馬勒所感動呢。

所以很多人聽音樂,是看「時間」、「地點」及「心情」的。

我有些朋友很喜歡ECM,認為ECM簡直是全世界最棒最好最沒有商業化的音樂,所以他

們對不喜歡ECM的人根本不屑一顧,認為這些不聽ECM的人真是俗不可耐,但是他們那

麼熱心的推薦給朋友聽,結果很多人還是鴨子聽雷--聽不懂,ECM在全台灣的暢銷量

也沒有暴增啊,十月影視的符老闆也沒有像SONY的「鐵達尼號」原聲帶大賣,年終將

金多花幾個月啊。

音響論壇所推薦的CD,我想是以音樂性及音響性兩全為主,當然流行音樂也有,數量

是比較少,但為什麼數量比較少,那就值得我等深思了,如果有音樂及音響性兩全,

甚至可以拿到全世界去想比而不丟臉的CD(比如阿姐鼓、絳州大鼓,大家也可以思考

一下,怎麼都是有關鼓的呢??),我想全體論壇的主筆一定會舉雙手雙腳推薦才對(

事實也有),竟畢這是華人之光啊。

至於流行音樂有無介紹及推薦,我個人認為應把箭頭對向CD-HI及唱片音響購買指南

及音樂時代等以推薦音樂為主的雜誌才對,至於各位網友要是覺得有錄音很棒很棒的

流行音樂,我想推薦給論壇的主筆評論他們也不會反對。

但是有一個問題很傷筋,如果您覺得錄音很棒,唱得很好,但在一些「調校良好」的

音響上聽起來不是那麼一回事的話,那麼主筆如果照實寫出來的話,那麼會不會被說

成「崇洋媚外」、「喪權辱國」的主筆呢?

平日有些CD我覺得很棒,也常推薦給論壇的主筆,但我覺得音樂內容棒和別人覺得棒

那是二回事,比如說我覺得一張ECM的CD棒呆了,推薦給俊德兄,但他不認為很棒,

那是因為我沒有抓住他喜歡的音樂口味,我沒有錯,俊德兄也沒有錯,所以我只能站

在推薦的立場,而不能勉強論壇主筆為此CD做評論。

一般的流行音樂,對錄音的注重程度的確是和一般的古典音樂CD不太相同,他們對這

張流行音樂的頻率響應的調整,絕大部份是以一般Mid-fi的低價床頭音響的聲音為參

考對象,音樂時代的音響主筆 廖景全先生,也曾說過一張流行的CD,他兒子的床頭

音響播放出來的聲音硬是贏過他「調校良好」的HI-END音響,您說怎麼辦,要拿床頭

音響的標準來評論那張流行音樂嗎?所以要知道一張CD錄音成就好不好,至少要有一

套「調校良好」、「音域平衡佳」、「靈敏度極佳」的音響系統才對,這樣,至少有

一個標準立出來。

但是為什麼一般的流行音樂為什麼要錄成那種聲音趨向呢?因為買這些CD的朋友大部

份是經濟能力不佳的年輕人居多,賣場也是吵雜的唱片大賣場居多,調成這種聲音,

比較容易成交,另一點說坦白一點,也就是我常講的以「賺錢」為目的啦。

其實錄音良好的流行音樂也是很多,各位網友可以看論壇的「唱片聖經」及香港發燒

音響的「CD聖經」,裡頭都有一些CD值得參考與購買,但是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流

行的真的比較少(尤其是近年來出品的流行音樂,這個現象值得大家思考),但那些CD

都是流傳了好幾年,但還是有樂友互相推薦的傑作,我想這才是真正的經典之作。

最近在重看N遍的「笑傲江湖」,我忽然想到最近論壇的留言板,就好像「笑傲江湖

」裡頭的氣宗及劍宗之爭的情節,開開玩笑,不要介意,不然吵到最後,殺了不聽流

行音樂的朋友那就不太好玩了。

關於音響與電腦,小弟有一些看法,

1. 在這世界上聽音樂的人應該比玩電腦的人多吧。所以從某一角度而言,音響的市

場會比電腦的市場大。

2. 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為什麼呢?很簡單,在一般人的認知當中,聽音樂需要花

到五萬元以上嗎?以龐大的流行音樂市場,他們認為只需要花幾千元就可以聽的很大

聲,多出來的錢可以花在其他地方﹙如電腦﹚會有多的享受。

3. 所以以市場導向而言,應該出一本比較通俗口味的音響與音樂雜誌,以提供一般

大眾對音樂與音響方面的知識。這本雜誌應該多介紹流行音樂、組合音響、基本音響

知識等等,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介紹大家常見的器材。

4. 年初好像有一本「音響生活」這本雜誌,似乎有上述一點的雛形,雖然以入門者

的角度而言,器材價位與說明仍然偏難,其實小弟還蠻喜歡的,只不過才出兩期,還

沒有成型就夭折了。

5. 所以到了現在,大家還是在聽流行音樂,還是去買組合音響,不然就是音樂和AV

結合。除了有朋友在玩音響,或是有閒錢聽音響,對音響本身的觀念不同,願意花多

一點代價得到更好的音樂,才看看新視聽或音響論壇,花五萬元以上買買「高級」音

響。

6. 但小弟認為,音響比電腦更有投資的價值。電腦需要常常更新,音響可以用很久

。音樂可以聽很久,但電腦看很久會累。聽音樂容易被感動,電腦要感人的狀況可能

就是電腦突然壞了但資料還沒備份出來﹍。

7. 因此,小弟認為真要發展音響,就必須從萬元以下的組合著手,多介紹通俗音樂

。一開始可以用少篇幅從流行音樂的錄音、唱片介紹與比較開始,評論大家常見的組

合音響,甚至是電腦用喇叭,以及在兩萬元以下的器材,吸引大家購買與觀看。(小

弟知道這非常困難,尤其是已經聽慣好音響的人,不過要知道,大部份的人都只聽過

千圓音響。)然後在藉由雜誌上其他的文章,好好潛移默化這些人,等到他們有錢有

閒時,自然就比較容易花錢買較昂貴的音響。

牢騷特多,大家看看就好,希望能激發大家一些想法。

各位網友 近來大家對電腦起,音響落的比較大表憂心,其實這是兩碼事,不應放在一起

談. (1)電腦是求職必備,不會電腦連吃飯都成問題,誰敢沒有興趣?音響是很花錢的娛

樂,沒人在求職面試或考績升遷會考慮 您家裡用什麼音響器材吧! (2)音響器材比電

腦市場大,只是有大部份的音響被故意地 不列為音響吧!事實上,用於聽音樂的音響幾

乎大小人手一 套,客廳,房間,到處都有. 言歸正傳吧,事實上,盛況不如昔的是所謂的

HI-END音響,它 們本來就很小,價格也不大眾化,它也本來就不完全為聽音樂 而存在,

有為炫耀財富,有為聽效果,有為室內裝潢,有輸人不 輸陣的,----etc.也沒有甚麼不

好,各取所需罷了.如果以我 們的定義來憑汽車的話,台北市汽車普及率是全世界都市

最 低.WHY????因為售價100萬以上才有資格稱為"汽車"?各位同 好是否有些同意?另

外,論壇評不評中國音樂,其實和中國音 樂盛衰實在扯不上一點點關係,大家在唱片行

看到最熱賣的架子一定是中文流行歌,再來是西洋歌,再來才是西洋古典,中文歌已經

夠氾濫了,那裡還要提倡!!如果是說京戲,古曲,很遺憾,我想它們的未來,已經很清楚,

提不提倡結果是相同的,喜歡的這一特定小眾和HI-END音響是相隔很遠很遠的一群.
回所有有關的人

先說「劉氏減肥法」 減肥實在是一件最簡單不過的事情,因為其中沒有大道理,三

言二語就交代得很清楚。但是,他同時也是最難的事情:因為您必須克服您自己的惰

性。

什麼惰性?就是讓您肥起來的那些惰性。我的劉氏減肥法是這樣的:我把一天的三餐

分為: 早上喝一杯鮮奶與一杯蜂蜜,加上早起出外運動一個小時,讓全身濕透。最

好的運動就是爬山,再來是疾走,最不好的就是跑步,因為容易傷到膝關節。請注意

,一定要滿身流汗。運動開始的前半小時大概只是暖身而已,後半小時全身流汗才開

始消耗多餘熱量。

中餐什麼都不忌,該吃飽就吃飽。 晚餐我只吃水果,而且不是甜份很高的水果。通

常,我會吃一根香蕉,一個蘋果與一個番石榴。或者是一些應時水果。香蕉含有澱粉

質與包括鎂在內的礦物質。先吃一根香蕉可以保護胃壁。其餘二種水果也保證讓您很

飽。

請注意,晚上八點以後要克制自己,不要亂吃東西。到要臨睡前,再喝一杯鮮奶與一

杯蜂蜜(當然是加水沖泡)。

除了這樣的三餐之外,冰淇淋、甜點、巧克力您想吃就吃,不過可不要過量,就把它

們當作每天獎勵自己厲行劉氏減肥法的獎品吧,這樣您的心理問題才能得到醫療與平

衡。

假若您照這樣的三餐去吃,保證身心平衡,既健康又有活力。我的工作應該算是辛苦

的吧,我的壓力應該很大吧,可是,我還是充滿精神。

對了,再告訴您,根據我們偉大祖先的遺訓,晚上十二點以前一定要睡覺,好讓五臟

六腑休息,早上最好六點起床,與太陽公公約會。這些都是正確無誤的養身之道。不

要以為晚睡晚起睡一樣多,工作一樣多。表面上看起來時間一樣,但是五臟六腑與大

自然運行的調子不同,長久下來會傷身體。而且,也會影響「耳力」。

使用劉氏減肥法,每個月大概減個二公斤,想想看,一年可以減二十四公斤(假若毅

力夠的話,實際上當然沒有這份毅力)。我建議您的目標是:第一個月興沖沖,可以

減二公斤,第二個月又會胖回一公斤,第三個月又會懊悔,再減個二公斤,第四個月

又放鬆了,又增肥一公斤。就這樣拔河,一年下來,您至少也可以減個七、八公斤。

不要以為七、八公斤很少,不屑一減。想想看去買豬肉,一、二十斤的豬肉有多少?

再想想看,您每天背著這一、二十斤的豬肉走路工作爬樓梯做愛,多累人!

說來說去,減肥人人都會,問題是由於無法痛下決心,所以胖的人很多。我的減肥法

很人性,還獎勵自己吃喜歡吃的各類美食甜點,不會造成心理問題。有肥胖問題、精

神不佳、以夜貓子自傲、爬五層樓樓梯會喘、伏地挺身無法連續做三十個、仰臥起做

無法連續做五十個的網友們,還有,肚子大得可以燒牛腩飯(還沒煮過的牛腩保證就

像您的肚子)的人都可以試試看劉氏減肥法。試過有效的話不要忘了到各處網站去貼

,「版權所有,張貼不究」

說完減肥,該說說論壇了。

論壇在五、六年前就把音樂的部份分給CD Hi,讓論壇有足夠的篇幅談音響,專精的

音樂部份就交給CD Hi。我不諱言,論壇是賺錢的,CD Hi是不賺錢的。不賺錢的雜誌

作了那麼多年,我想讀者應該瞭解我的心意吧!不要忘了,我們還有專講AV的Prime

AV新視聽。這三本雜誌各司其職,各有定位。讀者們可以三本都看,可以只看一本,

也可以三本都不看。本來,我們今年初還出版一本要讓「音響菜鳥」、「音響白痴」

這類網友看的「音響生活」,不過因為種種原因,出了二期就停了。許多網友所罵、

所提出、所想要的事情,論壇內部不知討論過多少次了。但是,礙於各類條件的制約

,我們只能謹慎的調整、盡心的去做。

所以,雖然論壇無法滿足所有的讀者,論壇也有很多的缺點,但是,從我全白的鬢毛

、半白的鬍子(老天可憐,我才四十多歲而以)以及一直竄出來的白髮(說不定禿頭

會來得比較早),您應該可以目識判斷我算是認真的。當然,編輯們如果沒有白頭髮

的,我就知道他們不夠認真了。

我歡迎大家批評論壇,提出意見,這樣可以拓展我們自己的想法。不過,如果論壇沒

有按照您的意思去改變時,也不要罵得太凶,畢竟,我們要照顧到所有個方面的事情

與人。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我們自己的條件與能力。

說了那麼多,謝謝各位耐心看完。

昨天才post完心中的感想,出門就出了意外,結果斷了一根肋骨,扭傷了腳,真是天有不

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啊!

好不容易爬下了床,再把昨天遺漏之處加以補充,自從小弟身陷音響泥沼之後,就不斷

的鼓勵友人隨我一起跳入火坑, 很多有人來過小弟的陋室之後,都會興起音響升級的

念頭,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弟的音響能讓它們覺得可以增進聆聽音樂的樂趣。

誠如shiao兄所言 , 一套5萬元的音響遠比一台5萬元 的電腦能帶來更多的樂趣而且

用的更久,但是為何電腦雜誌 一本本的辦,而音響雜誌卻一家家倒?電腦展越辦越大,

可看度越來越高,音響展卻越辦越小,可看性越來越差?我們從電腦雜誌來說,為了滿足

現在各種電腦使用者,市面上推出了各種雜誌,從入門級--標榜連白痴都看得懂得的雜

誌如:PC Home,到中級的雜誌:如PC DIY等,以至於高級如PC Magazine,RUN PC! 我們

發現任何一位電腦愛好者都可以依照自己的程度循序漸進的吸收所需的知識,因此可

以培育大量的電腦愛好者,再說到電腦設備的評鑑吧! 幾乎每一家電腦雜誌都會採用

PC Magazine 所開發出來的測試軟體Win Bench! 那win bench測些什麼呢? 一般分

兩種,一種是一般人(business)所常用的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等常用

的軟體,再來就是高階的(Hi-end)的軟體如3d Max等,因此大家都可以就自己常用的軟

體類型比就出適合的電腦,一般使用就看Business Mark的高低,高階專用就比較Hi-

end Mark,這也是我呼籲論壇的,低價位音響用古典樂或發燒片來比質感比動態沒有幾

多意義,大部分音響初哥在意的是聽搖滾,聽流行能不能比一般日製床頭帶來更多的樂

趣,而論壇從不採用流行或搖滾片來測試,又怎能滿足一般初入門者呢? 現在大學生

真正聽過馬勒五號的有幾人?我曾問過班上同學,全班連我在內不到5人,但是不知李

玟,伍佰恐怕就不到5人了!由此可知論壇與時下脫節之嚴重,當然我並不是要 論壇以

後評論低價音響都要採用李玟或伍佰來評論,只是不要再一再忽略這些主流音樂!

其實論壇可以考慮像美國Pc Magazine向軟體公司購買版權,製作電腦測試軟體! 出

兩套測試cd,一張流行,搖滾兼舞曲,一張古典,爵士,新世紀!,一年更新一次,以後評

論就以此套cd為準!這樣就不會有爭議說論壇厚此薄彼, 獨尊古典 !我知道購買音

樂版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事總要嘗試看看吧!

我知道現在音響景氣不比當年,要向電腦業一般,擁有從 入門到進階的完整雜誌體系

並不容易,因此論壇的態度就顯得特別重要,能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音響迷加入,還是

繼續經營現有的音響人口,直到他們全部老死或滅絕為止! 就要看 【劉老大】你了!

最近牢騷很多,望網友們見諒!

SHIAO,我覺得你有些話說得沒錯,電腦這個東西絕對不如音響來得長久,不過鄙人

這台P133已經堅持了快兩年了……電腦這個東西關鍵問題是看你要拿來幹嘛,像小弟

這樣寫寫留言上上網的,P133絕對夠應付了。倒是音響,我沒事就是換條線或者弄個

什麼角錐之類的,現在算算看,這上面花的銀子已經足夠買一台P II 300了……音響

和 電腦誰省錢……難講的呢!

不過在高級音響上聽COCO的CD就是爛嗎?我看倒不是這麼回事。COCO的歌唱技巧 非

常出色,值得臺灣香港一些的二流歌手好好學習一下。而且新力本身的錄音品質還

不錯,雖然和百代、寶麗金還有段距離,但是已經比什麼飛碟、上華之類的強太多了

,我們無須太苛求中國音樂要張張做成天碟,那不可能。話再兜回來,COCO的音樂

CD真的不配在“高級”音響上播放嗎?SHIAO,媚外也不是這麼一個方法吧?誰規定

“高級”、“大”音響上只能夠放貝多芬、莫扎特的?社會在不斷的改變著,交響樂

不一定是人人都可以欣賞的,倒是流行音樂有很多年輕人欣賞,不管是中文的還是外

文的,正如你說的,“喜歡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我倒是敢放一句話在這里,如今

青少年有60%以上都聽過流行音樂,但是去正經聽一場交響樂音樂會的青少年,不會

超過20%!這也不是什麼借口要以此大力推廣交響樂,中國自己的音樂自己還推廣不

了呢,更何況交響樂乎?

從聽流行音樂入門,進而去聽一些藝術歌曲,再聽嚴肅音樂和民族音樂,這是一條很

正規的路子。況且,聽流行音樂沒有什麼可以值得非議的。一些專門聽交響樂的前輩

其實也應該來聽聽COCO的歌,貝多芬的音樂未必永遠都是正確的,流行音樂未必沒

有好東西。與其下大力氣做一些費力不討好還被像我這樣的愛國主義者不屑的事情,

不如花幾個小時去聽聽流行音樂。

您提及的唱片價格問題……的確是大問題!美國現在一張華文流行音樂唱片至少13

美金起跳,好CD還要15、16塊的,香港的則是更貴;交響音樂CD如果要找錄音好的,

比如企鵝評鑒上能夠掛名的錄音,價格基本在17--18美金左右。

買流行音樂CD我最近都是先在網路上下傳MP3檔聽,然後再決定是否要買音樂CD。 如

果價格問題解決不了,別說交響樂CD,就連流行音樂要真正做到唱片大流行都懸 乎

的很。總之音樂流通上面問題還有很多,不是這里三言兩語的討論就可以解決的。


-------------------------------------------------------------------------

-------
同意prettyboy的意思

我想論壇本來就是以評論器材為主,軟體為輔,他不必像CD HI專攻軟體為主,音響

為輔,那麼"音響論壇"這個名字才不會有"聽起來的偏差",虛有其名。人家才不會有

話柄可以說:音響論壇都拿來談唱片、評論唱片,為什麼不叫唱片論壇?

不過依理性來說,和實際聽過的經驗,所以我可以大膽的下一個結論,在同樣音量之

下,錄音先決條件,錄音好不是一個原因,樂器本身音樂並非不好,而是因為錄音不

佳,不耐久聽,普遍都有高音過量的情形,首先為刺耳,再來聽個兩三段就實在聽不

下去,依這種情形來看,CD怎麼有辦法評論呢?而同樣是周慧敏的CD台灣錄的,和香

港錄的粵語專輯都不一樣,第一,音場都有,第二台灣CD的唇齒音就比較多,音樂性

不佳,而香港錄出來的就比較少,音樂性就比較良好,依此兩點來看,某些唱片公司

只論CD發售幾百萬張,歌手的知名度,卻完完全全沒有考慮到發燒友的需要,但實際

上發燒友也是需要的,我想同樣要做,為何不能做出像阿姐鼓同樣品質的CD?

唱片CD賣出去就好了,管他那麼多做啥?要真正錄好CD是很苛求的,我為什麼要這樣

做?浪費成本。

的確,真正錄CD器材是一定要講究,再來是錄音室,錄音空間,人....這樣加加減減

,CD做出來都要500元以上一張,這一般的學生及上班族可就苦惱了,一張三百多元

的CD都要考慮要不要買了,何況是五百多元?

對發燒友來說,這是值得的,一分錢一分貨,貴的當然比較好,同樣一張鐵達尼的原

聲帶,學生族一定會去買三七五的。發燒友可不這麼認為,因為還有放在旁邊的進口

版的鐵達尼CD,一張要六百元,那麼試問網路上的發燒友,您會買哪一張?

我想多數以上會選擇六百元的,因為:要買就買最好的!

多數人都認為台灣的品質不能相信,台灣人敷衍慣了,做什麼事情都想隨便,反正是

別人用的、聽的,那麼認真也沒有用,學生族不會在乎這些。在台中音響展中,竟然

有人拿李玟的CD在放?這要聽什麼?大小聲?還是要論音質、音樂性?真不知道這些

年輕人想的是什麼?也與是好奇吧!看看這麼"大"的音響放這張"小"CD是怎麼放的,

也時常都有看到國中生,不知倒是閒逛,還是"逛飯店"?假如真正在看、聽是非常好

,而國家的棟梁這麼小就有音響基礎,下一代的人們就不會不知道"音響"是什麼了!

我想,聽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不必擔心會有什麼社會問題,害怕學壞,有什麼不好

呢?

轉言:好的3D防磁電腦喇叭要一萬多,相信一定有人買的起,一部Pentium Ⅱ的電腦

一部要五萬,加個3D喇叭最少要要七八萬,買個平價音響應該不用吧?雅瑟的

V9801+AU2500也不需要一萬,但效果確是在3D喇叭之上,怎麼會沒有人買?我不是替

雅瑟賣廣告,但事實是如此。只是音響推動是需要你我的幫助。朋友和朋友間會提到

何時有資訊展,卻從沒有聽朋友提過何時有音響展,資訊展五天湧入個幾百萬人,我

去了可是擠的十分痛苦,prettyboy 應該同意吧!音響展卻只有幾萬人,這樣相比,

實在是大巫見小巫,沒辦法比,從去年開始我對音響轉念,開始真正玩音嚮,不是因

為展覽,而是以音響和電腦來比,哪一個壽命比較長?電腦是三兩個月就需要升級一

次。而音響呢?一套音響可以陪您度過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經久耐用、耐聽。而且

會讓人陶醉其中,跟著音樂的旋律去思考,去想像事物,應該會比一個費時、傷神的

電腦好吧?

有感於prettyboy 的留言,所以發表一下心得,如果有不圓滿的地方,還請網路上的

先進多多包涵指正。


-------------------------------------------------------------------------

-------
真想不到,小弟的一篇留言竟然到現在還有人在為之討論,豈不謂“德不孤,必有鄰

”哉?

PB兄,我的確非常贊成您的意見,不過以小弟看來,論壇現在不是病了,而是直接被

商業 利益摘掉了一條腿,軟體部分成為了陪襯,主要吃重還是在硬體方面。說實話

,也真的無法 強求論壇舍棄商業利益而就我們這些音樂迷的需求。臺灣音樂圈子、

音響圈子到底是怎麼一 個情形,恐怕誰都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我們這些升斗小民

除了忍耐再忍耐之外,還有什麼 辦法?

“老子說不評論就不評論,你能拿我怎麼樣?”

的確,某些特約作家就是這麼一個德性,你說我們能夠怎麼樣?人家也要吃飯活命,

寫流行 音樂的評論一是掉價寒摻,搞不好還丟了祖宗八輩的臉,一是寫流行音樂“

沒有發燒友喜歡 讀”,生計成問題。就這麼一個現狀,你說我們能夠怎麼樣?論壇

再好,也不是無利益訴求 的雜誌刊物,PB兄,慷慨激昂歌大風悲壯士回首前塵仗劍

江湖那純粹是扯淡,忍著一點吧! 什麼時候中國人能夠自己意識到自己的文化已經

貧瘠為沙漠的時候,什麼時候中國人才會自 動自發的寫點正經八百的東西出來歌頌

一下中國文化。現在還是中國人沾沾自喜的時候,我 們這些文化烏鴉叫喚得再凶,

大抵也免不了被罵一聲“呸”。

看完了prettyboy的文章,小弟也有一些感想,第一次看到音響論壇是大三吧?!看

過之後,又到學校圖書館再去找舊的來看,別人是集數越看越多,我是集數越看越少

。所以說,我的看法可能和各位發燒同好不一樣。論壇早期的文章,草莽味重了些,

理想也重了些(我不是說現在的論壇沒有理想喔!)。論壇至今,不是漸漸的病了,

而適變的更順應潮流。當大部份讀者都以器材搭配為主要的問題後,編輯又何苦於回

答其它的問題?其實音響論壇自從把cd品論的部份分家後,對於音樂方面的問題就顯

的有些少了(不過最近幾期的名曲介紹做的不錯,值得鼓掌。)記得有期楊主編提到

用一塊重金屬的片子在友人家試,結果被問:你們聽音響的都聽這種片啊?!看到這

個,我也瞭解為什麼論壇介紹的片子大都以古典,爵士為主。畢竟重金屬不免低頻多

些,這樣又被罵:你們聽音響的都聽這種片啊?!不過話說回來,流行得難道沒有可

取之處嗎?我想也不盡然,論壇不妨學學stereo sound每期把介紹的音樂分成古典,

爵士,流行。這樣也可以符合prettyboy年輕一輩的要求,也不會流失舊讀者。(向

最近幾期的新片介紹,小弟就不甚滿意,片數太多了,貴精不貴多。) 自己的音響

實在是爛到不能爛(手提音響1990),但是我不放棄能聽到高級音響的機會,帶各5

片,騎個50分鐘的車到同學家聽一個晚上的音樂,隔天再回來上課。所以,希望有高

級音響的發燒友們,有空多陪陪它們吧,不要冷落它們,那多可惜啊!要不然讓我去

試聽看看?!

—————————————————————————————————————



-------------------------------------------------------------------------

-------
[ 本文发表于 2003-7-7 17:36:59 2003-7-7 17:36:59 ]




MP3音質沒那麼糟,如用Sb live加你的AA應足夠讓你對502很不屑了,就萬元以下我認

為早期的Philip 930還有點樣子,Nad502還不夠入流,超會跳針及塑膠感超重,實在不

懂那麼多初哥會指名,不過我竟也曾是如此.

音響初哥是很可憐的,惑於眾口或雜誌推薦就指名購買乖乖掏錢,為了省幾百塊跑中華

路卻被恐嚇,到音響店辦分期又被詐財,自以為買了進口高檔貨卻被指稱大陸馬來西亞

代工(MIT算是高檔),閒閒沒事鬥機卻輸別人,整天惶惶不安,跑音響店聽多了反而弄不

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心癢癢整天想升級那一部份,一直在萬把塊的平價器材打轉,補償

心態下神錐魔線買了一堆,發燒片堆滿地,多聽到一絲細節,一記沉鼓,就醉倒於地,等

到有足夠經濟能力及主見時,才發現繳的學費已足以購入可常相左右的合適器材,此時

是惡夢的結束嗎? 不是,這才是剛開始呢,那數位器材要用SACD or DVD audio,或是CD

就好呢,要用大瓦數晶體機還是單端管機呢?要用高效率號角,傳統還是平面靜電呢?錢

是倍數級成長的花,心卻一直未能滿足,有些人能定在一套器材盡心調整,但更多人沉

淪於換機的惡夢.

依此而論,我並不認為買DVD或多媒體喇叭就滿足有什麼錯,只是他們永遠體會不到玩

音響的樂趣所在,也聽不到有質感的聲音,對於"質"的認知,如果你聽過LP及一些老管

機老喇叭你的感慨會更深的.



平價的入門器材出乎意料的好脫手,我的第一套NAD 502 CD唱盤與DENON PMA-525R綜

合擴大機一下就賣掉了(網友來信的狀況只能用"供不應求"形容!)這讓我有一些感

觸與大家分享。其實在DVD-Audio與SACD等新世紀訊源與多聲道聲勢逐漸上漲的今天

,還是有許多人希望擁抱傳統的CD立體聲音響,尤其是剛入門者(如學生族群)期盼

擁有一套物美價廉的平價CD系統的渴望特別強烈。這也算是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現今音

響市場產品定位與定價的不合邏輯,而另外一個造成這種現象的幫凶便是音響業的經

營模式。產品的定價總是動輒上萬(即使是入門產品)再採取高訂低賣的方式,新推

出的產品也一窩峰地往高價高規格的趨勢去追逐,難怪像已停產的NAD 502這類器材

會令想進入音響世界的云云初哥趨之若鶩。現今市面上的CD PLAYER要找一款讓初哥

買得下手、又有一定水準的產品,一萬元以下大家能舉出幾款?可一萬元大部分入門

的DVD光碟機都能買了,您說消費者會選擇哪一種?

店家也多半喜歡"量販",反正進來拿了東西就走,便宜的機器也不用試聽了,連XX都

不懂那回去多充實一下再來...一方面資訊管道不健全(DVD有哪些廠牌大家耳熟能詳

,哪些是國產哪些又是日本牌子大家都知道,反倒音響總是有初哥問XXX算不算有牌

?再加上一堆某牌是臺灣或大陸代工的傳聞...)一方面經營不願意花心思,讓很多

人聽見音響店就怕(我同學對音響店的共同印象是:老闆很勢利,不懂的話不要一個

人去買。)如果音響店家願意多花些心思與時間對有興趣接觸的新鮮人做多一些機會

教育(以補資訊管道的不足),經營音響店像經營音樂咖啡廳一樣,也許短期不會賺

錢,但絕對是理想的長期投資(因為相信你的顧客會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

我的整套系統賣掉了,CD唱盤+綜合擴大機差不多就是一台新光碟機加一張不錯的音

效卡的價錢,以這樣的價格價值比來看,我相信就算是對電腦興趣大過於音響的人也

會願意掏腰包投資在音響上(如果聽過聲音與電腦播放MP3的差異我相信動機更會增

強,我的同學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很可惜,我只有這樣一套東西可賣,但想要

的人大概有一打。如果有人問我現在市面上的新品要找到差不多價格價值比的搭配、

或者要我幫他找一對適合這種系統的平價揚聲器,我看我恐怕會大傷腦筋。可能不是

沒有,只是賣的店家少(利潤低),有賣的也可能不提供試聽、或是遇到不好的服務

態度(結果KIMOCHI不好就影響了購買意願),如此而已。

很多同學聽到我對音響有興趣,都會來問我一些問題。可惜的是在他們聽到我說一些

音響界現況時都"望而生畏"(我應該說一點謊話的!)。有錢的話他們總是傾向升級

電腦、買DVD或多媒體喇吧,覺得反正有DVD看、有5.1聲道就算躬逢其盛了。只是在

我看來,同樣的效果VCD加兩聲道就可以達成了,根本也沒有所謂「多聲道的好處」

。大量的廣告與宣傳把純音響多聲道給「形式化」與「表面化」了,那些提升的規格

究竟有什麼實質上的意義也不重要了,反正只要數字一樣彷彿就有一樣的效果...這

種純「量化」的結果,就會造成以下的對話:

「你還在聽CD呀?」

「是啊!」

「你看一片MP3就有一百多首歌,聽起來也一樣...幹嘛還聽CD。我跟你說喔,我現在

看DVD呀,感覺五隻喇叭真的有比兩隻好聽。」

純粹因為驚訝於中古東西的搶手而發的小小牢騷。



初哥等級的問題由我這個初哥來回答...CD唱盤與轉盤不同處在於CD唱盤多了數位類

比轉換器(Digital/Analog Converter, DAC),因此CD唱盤有類比輸出端子可以直接

連接到擴大機進行放大。至於CD轉盤則純粹輸出S/PDIF的數位訊號,必須加裝DAC才

能夠加以解譯成類比的音樂訊號。現今一般CD唱盤的主流設計是同時具有數位輸出端

子(通常是RCA同軸或Toslink光纖)與類比輸出端子,剛開始可以當作一般的CD唱盤使

用,亦可加裝DAC成為分離式的CD唱盤。分離式的好處主要是電源分開供應、隔離雜

訊、震動、EMI等...升級時也可以只升級轉盤或DAC。

至於床頭音響的功率數字比一般擴大機大,那是因為評量的標準不同。一般床頭音響

使用P.M.P.O瞬間最大輸出功率與連續輸出的方均根R.M.S功率是不同的。另外值得注

意的是,輸出功率與擴大機的優劣並非量化的線性關係,可能小功率的機器反而可以

得到好的聲音品質,或者其線路設計(如無負回授、大電流)能夠「借力使力,以小博

大」也未可知。就像大馬力車子不一定跑得快、操控性好,其推重比與終傳比、配重

與懸吊設計往往才是關鍵。

扯遠了!有錯請前輩指正!



2001年1月28日至2月3日留言

 

如不堅持用24bit/96kHz的DAC,現在的二手A.A.是可以買的進口貨(DDE v3.0與你買

Esti的預算相當),只是要擔心維修問題。以我用舊系統搭配的經驗,高低頻整個收

斂不少,但聲底更圓潤順耳。若搭配DTI則空氣感、結象力更進一步,整套買起來也

不過萬把塊。

我還用過另一款M.F.X-DAC+PSU,顯然是厚聲的器材,加上他之後整個弦樂群密度與

規模都加大,但解析度與質感稍差,感覺上適合聽古典,特別是弦樂器。二手價格也

差不多萬把塊。或者國產鳳誠有24bit/96kHz產品,嫌不夠厚聲可以加TSP(真空管信

號處理器),不過怕有「多支香爐多隻鬼的疑慮」。

以上為個人經驗供您參考,目前訊源如下:

DENON DCD-1650AR+Audio Alchemy DTI v2.0+DDE v3.0 With Phoneix optical

fiber&A.A.I2S&Audioquest RubyX3


-------------------------------------------------------------------------

-------


Comment
TO 各位同好: 日前從網友處購得一台中古的ESTi dac-03 96KHZ/24bit的機器,花了

7000 大洋!打算為我的 VRDS-9稍嫌輕的聲音加點分數;經過一個上午的試聽, 感覺差

別最大的地方是氣勢,不過原本柔順的高音也變尖了!也許是系統run 的不夠吧!偶有

三天試用期!!!不知各位TEAC的用家是搭配何種DAC?國產的DAC還有哪些廠牌可選擇?(

因為預算的關係,買不起進口的DAC!), thanks lot!


-------------------------------------------------------------------------

-------

Comment
CD-ROM數位輸出絕沒你想像那麼不堪,做個乾淨電源,把接線弄好,接上DA,你會想把

DVD player丟到垃圾桶去,至於MP3聲音的確很平板,但我用DA加比電腦貴很多的音響

播放,一樣能當BGM,Sb live數位輸出是48khz,音質較細密,跟萬元以下CD player比,

個人認為是有過之,不過我用的DA已比CD player貴上不少了,這樣玩比較怪,記得以前

還用過3/5a打Doom呢!聽MP3的電腦族大概較少人會這樣玩,既然是"玩"音響,建議您撇

除偏見一玩,樂趣會更多.

NAD502我曾用過,聲音較細滑活潑,聽古典稍嫌不扎實,內部是標準Nad式線路零件,有

那麼點凌亂,日系零件承盤,或許是生產品管關係,會跳針比例似乎不低,以當時而言,

我很後悔沒買入Rotel 955,可玩可聽性都高太多了.平價Philips系統是我較推薦的,

各方面都較平均,升級當轉盤也勉強過的去,以上純屬個人意見.


-------------------------------------------------------------------------

-------

一直沒試過光碟機+光纖數位輸出,不過感覺上光碟機的承盤與伺服機構對於震動的

避免不是很下功夫(想到會晃來晃去的承盤有些害怕...),在電腦機殼內充斥的電

磁或電氣雜訊能否透過光碟機薄薄的外殼加以隔離?應該頗有問題。如果您是指直接

由硬碟讀取MP3的話,MP3的製作過程應該就成為一個主要的關鍵。一般學生使用的軟

體僅有簡單的設定選項,在資料壓縮的過程中會有多少取樣的流失?看看常常出現爆

音的MP3就應該知道結果。這個問題或者可以由錄音母帶直接轉成MP3來解決,不過我

不清楚目前是否有廠家或音樂出版商這樣做?至少在我的經驗裡,以音效卡類比輸出

的MP3即使經過Hi-Fi擴大機放大仍然是乏善可陳。

不知道您所謂的「塑膠味」所指為何?這個名詞常在評論中看到,小弟這個初哥可能

資質駑鈍,至今無法領會箇中三昧。在我使用NAD的過程中,您所說的跳針情況我倒

一次也沒碰過(不知是我運氣好還是...),小小震動亦無大礙。萬元以下CD似乎也

只有PHILIPS、AMC、MARANTZ或ONKYO可以考慮,但NAD應該也不至於在萬元以下「不

入流」,畢竟它不止在國內受歡迎,國外也是長青機種。

LP與管機的聲音極有感染力,可惜要花太多心思在器材調整、維護與軟體蒐集上,我

想對我這個初哥也是"粗"哥來說CD還是容易一些。對聲音品質的追求我想不只是音響

迷,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樣的。我不覺得有人會真的滿足於POOR的聲音重播系統-只

要他有機會接觸真正好的東西。我的國產天笙小喇叭也用了一段時間,不是沒有機會

換購更高價的產品,只是覺得值得我換的器材還買不起,以我的預算能力內沒有比這

一萬多元的小喇叭更超值的。Audio Alchemy算是偶然接觸到的好東西,趁現在景氣

不好大家拋售器材的時候藉機升級,以後恐怕沒有美金定價1500的東西二手賣不到

15000台幣的機會。理性音響迷不會人云亦云,至少AA就是不會有音響店推薦的東西

(因為倒了)。存夠了錢當然還是會升級,不過我希望每次的升級都是大躍進,至於

學費,繳給唱片行的錢的確多了一點,不過還是值得。

一點點感想,希望您不要見笑!





Comment
請教各位同好以及前輩有沒有人知道新的電檢規定實施後,有無辦法自行自國外進口

擴大機?還是必需出具符合電檢規定之證明?若是進口現已有代理商進口之商品,有無

差別?因國外不論新品或二手品之價格實在令人心動,在台灣的消費者真是可憐,錢賺

的沒有外國人多,付出的代價卻高的多,只肥了代理商


-------------------------------------------------------------------------

-------


Comment
请教Onix-120银色版本(SA-120)与黑色版本(A-120)除了外观,其它方面还有什

么区别?? 有人说银色的是英国原产的欧洲版,黑色的是台湾产的亚洲版,并且银

色的有八只管,黑色的只有四只管。是否真的这样???请指点迷津。 另外,用

Onix-120推Infinity REF-60效果如何?? 谢谢!!!



Comment
请教Onix-120银色版本(SA-120)与黑色版本(A-120)除了外观,其它方面还有什

么区别?? 有人说银色的是英国原产的欧洲版,黑色的是台湾产的亚洲版,并且银

色的有八只管,黑色的只有四只管。是否真的这样???请指点迷津。 另外,用

Onix-120推Infinity REF-60效果如何?? 谢谢!!!


-------------------------------------------------------------------------

-------

Name: David



Comment
MP3音質沒那麼糟,如用Sb live加你的AA應足夠讓你對502很不屑了,就萬元以下我認

為早期的Philip 930還有點樣子,Nad502還不夠入流,超會跳針及塑膠感超重,實在不

懂那麼多初哥會指名,不過我竟也曾是如此.

音響初哥是很可憐的,惑於眾口或雜誌推薦就指名購買乖乖掏錢,為了省幾百塊跑中華

路卻被恐嚇,到音響店辦分期又被詐財,自以為買了進口高檔貨卻被指稱大陸馬來西亞

代工(MIT算是高檔),閒閒沒事鬥機卻輸別人,整天惶惶不安,跑音響店聽多了反而弄不

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心癢癢整天想升級那一部份,一直在萬把塊的平價器材打轉,補償

心態下神錐魔線買了一堆,發燒片堆滿地,多聽到一絲細節,一記沉鼓,就醉倒於地,等

到有足夠經濟能力及主見時,才發現繳的學費已足以購入可常相左右的合適器材,此時

是惡夢的結束嗎? 不是,這才是剛開始呢,那數位器材要用SACD or DVD audio,或是CD

就好呢,要用大瓦數晶體機還是單端管機呢?要用高效率號角,傳統還是平面靜電呢?錢

是倍數級成長的花,心卻一直未能滿足,有些人能定在一套器材盡心調整,但更多人沉

淪於換機的惡夢.

依此而論,我並不認為買DVD或多媒體喇叭就滿足有什麼錯,只是他們永遠體會不到玩

音響的樂趣所在,也聽不到有質感的聲音,對於"質"的認知,如果你聽過LP及一些老管

機老喇叭你的感慨會更深的.


-------------------------------------------------------------------------

-------







-------------------------------------------------------------------------

-------




Comment
嗨!各位新春快樂!(好像有點慢了...)

平價的入門器材出乎意料的好脫手,我的第一套NAD 502 CD唱盤與DENON PMA-525R綜

合擴大機一下就賣掉了(網友來信的狀況只能用"供不應求"形容!)這讓我有一些感

觸與大家分享。其實在DVD-Audio與SACD等新世紀訊源與多聲道聲勢逐漸上漲的今天

,還是有許多人希望擁抱傳統的CD立體聲音響,尤其是剛入門者(如學生族群)期盼

擁有一套物美價廉的平價CD系統的渴望特別強烈。這也算是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現今音

響市場產品定位與定價的不合邏輯,而另外一個造成這種現象的幫凶便是音響業的經

營模式。產品的定價總是動輒上萬(即使是入門產品)再採取高訂低賣的方式,新推

出的產品也一窩峰地往高價高規格的趨勢去追逐,難怪像已停產的NAD 502這類器材

會令想進入音響世界的云云初哥趨之若鶩。現今市面上的CD PLAYER要找一款讓初哥

買得下手、又有一定水準的產品,一萬元以下大家能舉出幾款?可一萬元大部分入門

的DVD光碟機都能買了,您說消費者會選擇哪一種?

店家也多半喜歡"量販",反正進來拿了東西就走,便宜的機器也不用試聽了,連XX都

不懂那回去多充實一下再來...一方面資訊管道不健全(DVD有哪些廠牌大家耳熟能詳

,哪些是國產哪些又是日本牌子大家都知道,反倒音響總是有初哥問XXX算不算有牌

?再加上一堆某牌是臺灣或大陸代工的傳聞...)一方面經營不願意花心思,讓很多

人聽見音響店就怕(我同學對音響店的共同印象是:老闆很勢利,不懂的話不要一個

人去買。)如果音響店家願意多花些心思與時間對有興趣接觸的新鮮人做多一些機會

教育(以補資訊管道的不足),經營音響店像經營音樂咖啡廳一樣,也許短期不會賺

錢,但絕對是理想的長期投資(因為相信你的顧客會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

我的整套系統賣掉了,CD唱盤+綜合擴大機差不多就是一台新光碟機加一張不錯的音

效卡的價錢,以這樣的價格價值比來看,我相信就算是對電腦興趣大過於音響的人也

會願意掏腰包投資在音響上(如果聽過聲音與電腦播放MP3的差異我相信動機更會增

強,我的同學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很可惜,我只有這樣一套東西可賣,但想要

的人大概有一打。如果有人問我現在市面上的新品要找到差不多價格價值比的搭配、

或者要我幫他找一對適合這種系統的平價揚聲器,我看我恐怕會大傷腦筋。可能不是

沒有,只是賣的店家少(利潤低),有賣的也可能不提供試聽、或是遇到不好的服務

態度(結果KIMOCHI不好就影響了購買意願),如此而已。

很多同學聽到我對音響有興趣,都會來問我一些問題。可惜的是在







Comment
to all: 本人用anthem pre 1 搭el34 管後級,現發覺有以下問題. 如將前級增益撥

向low.揚聲器躁音會很大和出現小量很高頻的嘶叫.如將增益撥向high.躁音消去超高

頻的嘶叫會短暫出現.再把訊號線直入後級,將後級的增益撥向最大,亦不會有躁音及

高頻的問題.. 曾問友人推說是match不配搭,或是前級有問題,因前級是二手的,及上

手將機內接線更換了方心繠線不可能回代理維修.現問各前輩前級是否出了大問題請

指?一二.




Thanks!


-------------------------------------------------------------------------

-------



恰好我也有台Pioneer 515,525是簡化降價版,更別提後頭的535...,對DVD的聲音,我

只能說到三萬元級還是不堪入耳,別抱太大希望.而AV擴大機折價太高,音質不佳,不建

議使用. 廉價AMP我用過比較有好感的有Micromega mini,Proton 455,前者細膩順耳,

後者堅實溫暖,也用過NAD3020i,就音質我會把它歸在亞瑟同一派,亞瑟用的好像是

8500吧?我較建議組一套優質小喇叭(Sonus Faber or 3/5a like)+優質小管機+Rotel

or Maranz or Philip CD player,就算有錢這套依然可當第二套系統使用.別迷惑於

音響性,平價系統泰半是跛腳的,別白繳太多學費.




Comment
to eddie: PIONEER525是DVD VIDEO嗎?我有一台PIONEER525(約新台幣8000元)上海

製,平時做為看電影用,有次心血來潮把它和早已不用的PHILIPS CD721(4000元)來

個大比拼,結果令我大吃一驚,2倍價格的在CD721之前可真是不堪入耳,低頻、動態

、音樂性可說是抬不起頭來,唯獨在中高頻的清析度較好看(其實是比較刺耳),其實

525也不錯,只是人家又要解讀DVD、CD、VCD,又有卡拉OK功能,又怎能強求,它有

多麼可愛的表現呢?AV擴大機通長中高音偏薄,低音緊繃無彈性,不太適合純音樂,

有有一大堆五四三功能,用來聽音樂,相信不合格,你應該得到你要的答案了吧!

綜合機我只用過CAMBRIDGE A1(歐規),聲音還行,不已停產,新CAMBRIGE全為台灣製

造【台灣不代表很差,也許可以試一試】 我只能推建你不要買ONIX,因為它...○X

?#.....


-------------------------------------------------------------------------

-------



Comment
TO Kevin: 首先我先說明我目前的狀況:因為工作關係,我現在 只能以耳機加CD唱盤

聽音樂,RONDO cd唱盤是一部聲 音細節很多,解析良好,走的是華麗一些的調調,高中

低音量感平均,並不會有刺耳的聲音,只要系統沒有太過不平衡的偏頗,加到系統內之

後,應該都能享受到 RONDO帶來的陰柔不粗糙的高頻,透明靈活的中頻,延伸良好兼有

彈性低頻的特殊韻味,但是聲底不是溫暖 厚實那一類,雖然不是溫暖厚實,刺耳乾燥(

噪)是不會 發生的,市面上能夠找到這種特質.氣質的產品大概只 有高級德國製品才

找的到,至於SACD或DVD-Audio產品太少無從比較,是否值得購買就看個人花錢哲學及

聲音類型喜好程度多寡決定,提供給Kevin參考.

在下的系統:STAX 007t RONDO唱盤 PowerSource線材




Comment
周sir;



Comment
請問各位先進,目前是否值得購買十萬元級之CD唱盤?或以此價位可買到SACD or DVD

Audio player且播放CD之音質可與CD唱盤媲美? 不知Burmester Rondo此款CD唱盤是

否有人聽過?評價如何?並請推薦十萬元左右之CD唱盤。




Comment
各位前輩: 請問2~3萬元.最有韻味.厚聲底的cd唱盤.有哪些???





Comment
Eddie:   沒錢又想一親Hi-end芳澤,惟二手店是也,二手店老闆通常和顏悅色,

有問必答,交情套好還可以試聽,其新舊銘器種類之齊全,恐怕一般音響店也不及,

就算還是買不起,至少不會看白眼,而且覺得離Hi-end天堂更近了(因為便宜很多,

不再是遙遠的夢)。


Comment
To Iwc & Jef 謝謝你們的回應,,老實說 我跑了不少家音響店(台北與新竹),,每次帶

著一些失望走出店門,,因為那裡的有一些店員說"我這裡都是比較貴的""我這裡沒有

可以試聽""我這裡賣的,,放心,都是最好的"等等,當然也有幾家店服務很好,有問必答

..但是"很貴",不過專業知識很好,我有關音響問題,可得到很好的解答.. 常想:如果

有錢真好,,不過沒錢有沒錢的玩法,RIGHT? 我有考慮過 Marantz pm-17sa,,跟Audio

Refinement complete Amp (沒試聽過)(但查過貴音響論壇的資料) 試問 AV 擴大機

Denon 1601G(或1801G)加pioneer 535K 聽音樂會 "很差"嗎?? 可以不可以推薦幾家

音響店or綜合擴大機?? Thank you very much...


Wharfedale 的喇叭我用過Diamond 4,用沒多久就脫手了,印象中此喇叭聲音較虛,音

場較扁平,帶甜味耐聽為其優點,此牌喇叭一向好推,我會建議用平價英式晶體機搭配,

省錢以後好脫手,搭配上也較不易出錯,如果想用國產管機有太多更好的商家,亞瑟平

價擴大機力大聲粗為其特色,推力真的是不錯,個人建議用於AV系統,其管機及後級未

曾聽過,不敢置評.




上一次有聽一位在玩錄音的友人說有一種噪音效應,如果您在音響系統上,同訊源之

下另接了一組不用太好的喇叭在發音(比如拉一組訊源至床頭音響,當然最好這一組

床頭音響喇叭和您主系統同一面發聲),有時候反而會覺得更好聲,人耳有時很好騙

的,小小意見提供您玩得愉快。


您提到的噪音效應小弟有一個類似的經驗,就是在訊源上拉出另外一組訊號給唱卡拉

OK的主動式喇叭。不幸的是除了厚度及量感增加之外,似乎在其他音響要素上都不

進反退,我也據此懷疑了一下純音響多聲道在低一致性系統上的可行性。至於我的D

AC加上去之後的好聲也曾經懷疑是被雜訊吃掉了動態與高低頻延伸,所以會聽起來

比較順耳。但反覆聆聽下來這組DAC就像是「緊膚換顏日霜」一般使得整個聲音聽

起來更結實不鬆散(定位更清楚),而且有效改變了我日系系統的音色(更溫和耐聽

)。至於聲音是不是「更正確」(像現場)我就不得而知了!(大概是太久沒聽現場

了吧...)

其實剛開始我蠻不能接受A.A.DDE的聲音,覺得與M.F.X-DAC比起來不夠厚聲,唯一感

受到的好處是歌手與樂器都「站出來」,一度懷疑是中高頻過於強調的緣故(小提琴

蠻刺耳的)。但加上DTI後與Power Station後整個感覺就都不同了起來;我也做了

DTI跟M.F.X-DAC的搭配,感覺也蠻正面,有幫助M.F.器材較鬆散的聲音更tight的效

果。最後選擇了跟DDE搭配,還是著眼於DDE在播放流行音樂時可以提供比較好的質感

(怎麼說呢...可以算是比較"現代"的聲音),相較之下M.F.雖然提供了較多的量感

、規模感以及共鳴(共鳴腔比較大),於細節、定位、樂器泛音以及空氣感方面就略

遜一籌了。對於聽音樂類型很雜的人(像我)來說,我還是推薦A.A.。但若是喜歡古

典音樂多些,或是喜歡厚聲大港的聲音走向,則M.F.X-DAC+PSU是不錯的選擇。但後

者加上DTI又好上一截。

總之A.A.雖然有惱人的嘶聲,但在我一般聆聽的九點鐘方向音量還算是"不可聽聞",

只是心裡有個疙瘩。有機會還是會升級到DTI Pro 32。


有個問題想請教前輩,,喇叭線的長度是不是有一定的規範,比如說市面上賣的完成品

幾乎都是3米長,是不是以這樣的長度放的音樂是比較好???,,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我

的是2米長不就 ....(因為當初我是想 說, 我的房間不大,so 我就買4米,,一邊2

米,,)還有我是用雙線接法,買的那一條接中高音,而力一條是跟好友ㄠ的,接高音,一

邊只有1.5米,,,是不是可行? 還有有人說綜合擴大器是不需要用雙線接法的,無意義

的,雙線接法是要有2個擴大器去推的,,可是我用不同的接法,還有用別的喇吧線去接

高音(只線接了,低音的響音很長)出來的音都不一樣,,還有接高音用的線的粗細,銅線

or銀線,,哪一種比較好?? 謝謝前輩指教,,^^
喇叭線太短有人認為聲音會太衝,某些製線業者還會堅持長度,兩米三米個人認為還不

至於天差地遠,biwire跟biamp是兩回事,biwire多組喇叭線可供調聲,不過我經驗是兩

組爛線是不可能比得過一組好線,且多個變數就更考驗教調功力,至於線的材質不管是

銅或銀,都有表現極佳的線材,純銀線較易揭發器材缺失,質感純度不夠的器材可能易

偏吵雜,銅線較溫潤些,但也有隱蔽細節的疑慮,多蕊細線蓬鬆高音細節多,但可能不凝

聚,少蕊數的粗線聲音凝聚,但又可能過瘦有緊張感,有人強調材質,有人強調絞繞包覆

,至於哪個比較好,這就是種取捨了,包含您跟荷包鈔票的取捨了,很不幸的是,好線材

大多很貴.建議您先弄組好線,把跳線換成好一些的,biwire等有閒錢再玩,加組爛線衰

聲的機會遠大於好聲.


本人是不玩音響的,但友人有在玩,前些日子因一些想法不 同,有一些辨論 他跟我說

玩音響的人在電源處理方面,情願使用較粗的電 源線從電表或分電箱接到音響,也不

使用UPS, 我並不是說這樣不好,這樣對室內電流訊號雜訊消除,有很 大的幫助,但是

事實上,臺電所輸出電力本身就不太穩定,從 95V~125V是常有的事(各地不同) 像如此

的電源,我實在無法認為是好的電源, 至於UPS它能輸出穩定的電壓,但是它在DC->AC

時,有人會 認為弦波產生器無法產生漂亮的弦波,但是在經過AMP的 AC->DC轉換,我認

為效果應該比使用其他方法要好, 事實上,我認為還有更好的方法 UPS操作方法 AC-

>DC->BETTERY->(變壓,弦波產生器.......)AC---->AMP AMP AC->DC->使用 如果將

UPS與AMP結合 UPS+AMP AC->DC->BETTERY->DC->使用 如此使用,應該是最好的方法,

請不吝賜教,如有思慮不週 請原諒

您的這個問題以前就有人討論過了。如果UPS這麼理想,為什麼音響迷不使用呢? 就

我的瞭解,一般UPS不斷電系統裡大概會有變流線路、穩鴨線路以及電池。變流線路

是把交流變成直流,便於電池的儲存。穩壓當然就是將電壓穩住。當沒有斷電時,插

在UPS上的電器用品實際上使用的就是經過UPS穩壓的電源,當斷電時,開關就會跳到

電池這邊,使用電池裡的電。

表面看起來,UPS只要容量夠大,應該很適合給音響使用。問題是UPS裡面的變流與穩

壓線路的品質並不好,不是無法做好,而是UPS的要求並不需要做得那麼好,它只是

電腦級用的,而不是音響級用的。或許電腦族會不同意我這番話,不過,如果您自己

去買過電腦的電源部份,就會知道一個幾百元的電腦電源他的等級如何。

其實,音響使用的電源最理想的就是電池,自有音響史以來,也已經有不少廠家嘗試

過使用電池當電源。不過,電池的問題有壽命以及容量的問題,所以使用範圍一直受

限。想想看,如果能夠有一種電池,可以供應50安培使用八小時,充電時間不要超過

八小時,我想應該會有很多人去買這種產品。有了這種理想的產品,您可以不必管電

源的穩壓、雜訊等問題,您也不必拉38mm平方的電源線搞得家裡不太好看。
,小弟住家的電壓白天在120v以上,晚上在119v左右,請問我使用真空管聽音樂 這樣高

電壓的聆聽環境長期會對前、後級產生不利的影響嗎?是否有改善的方法? 有人說電

晶體比較耐高壓是真的嗎? 有一些高價的cd解析力錄的沒話說,例如可聽到演奏者的

呼吸聲,而實際聽現場掩奏卻聽不 到,請問我們真正聽音樂的目的是如此嗎? (好錄音

的定義在那呢?) 花大筆銀子做系統改善再聽罐頭音樂,難道這就是音響哲學嗎? 大提

琴錄的越'大港' 。低音把人振的像在按摩就是好的嗎?可是聽現場就沒這種感覺耶

音響自己是越聽越湖塗,煩請貴刊指點迷津


您府上的電壓令人羨慕,怎麼會有那麼卒的電壓,難道您住在發電廠附近嗎?不必擔

心這樣的電壓會損及音響器材,您儘可使用。

談到錄音,就必須談到罐頭音樂。要知道,我們所聽到的CD都只能說是不摺不扣的罐

頭音樂,它應該以新鮮的水果為準,但卻無法完全一樣。所以,罐頭音樂事實上也已

經創造出另一種以新鮮音樂為本、但實際上含有令一種錄音美學的欣賞標準存在。

誠如您所言,在音樂聽,由於距離很遠,所以您聽不到呼吸的聲音。但是麥克風聽得

到,您不能將麥克風所聽到的東西消除,以達到在您座位上所聽到的「傳真」。我的

意思是:如果麥克風已經錄下完整的各種聲音,音響器材最好是忠實的將它們再生,

不必矯情的想故意聽不到。

再者談到樂器的形體大小比例。在音樂聽中,假若您距離舞臺很遠,樂器的形體大小

當然會相對的縮小。假若您坐在第一排,我想您的聽感又會不同。因此,樂器的形體

大小應該是注重各種樂器之間的相關比例,而不是指強調某單一樂器的大小。有些人

喜歡所有樂器的形體都很大,但是如果太大也就離譜了。至於該多大才是正確的,我

想沒有標準答案,應該是個案而定。

低頻有沒有按摩效果?如果您曾在Pub裡面聽搖滾樂,就會發現低頻的衝擊性驚人,

它會壓得胸口喘不過氣。這是現場的真實演出,但是大部份的音響器材無法再生。假

若您在好的音樂聽或大教堂聽過管風琴,您會發現真正低沈的頻率是無聲無息的包圍

住您,感覺上就有低頻按摩的感覺。您知道嗎?如果有夠強的10Hz,您的耳朵聽不到

這種頻率,但是您卻會以為地震。以前有一部電影叫「大地震」就是這樣製造戲院裡

地震的效果。

聽音樂與聽音響一樣,最重要的就是表達整體的平衡性。傑出的指揮所創造出來的平

衡性很精妙,也因此而發出和諧美好的聲音。差勁的指揮或演奏加無法達到精妙的平

衡要求,所以不耐聽。如果音響器材能夠達到精妙的平衡調聲,一定會很耐聽的。不

過,最困難的地方也就在此。










看完劉老大的"真空管之我見"一文後,熊熊發現劉老大口中的某網友 "誰",好像就是

兄弟在下 敝人我prettyboy,劉老大這種"先打耳光再餵糖"的筆法真是高招,小弟學下

來了,Kevin"老"前輩, George"老"大哥,你們要小心注意嘍!:P 最近連日來都是討論

一些嚴肅的話題,實在有點無聊,不如由小弟post 一部 "6,7年來目睹之音響 怪現象"

來讓大家笑一笑吧! 第一回 水電阿義聽音響 鴻鴻小劉笑斷腸

話說一天下午閒閒沒事,逛街逛到小劉家(就是小弟賣音響的友人),正巧碰到"百聞不

如一見,一 見更勝聞名"的水電阿義,說到阿義此人小弟不能不幫他吹捧一下,他乃是

小弟友人音響店附近方 圓100米之內最知名的"管機天皇","改機大王"(這是他自稱的

,所以小弟只有照講), 他喇叭,cd,擴大 機什麼都改,就是改不掉他的那張嘴,他最喜

歡評古論今,大言炎炎,好像一副他是音響至尊一般,如 果只是這樣也就算了,他還喜

歡隨手拿起一張cd,就開始評論其版本的好壞,好像很懂樂理似的,後 來我們研究發現

,他果然拉了""一嘴巴""好小提琴!!! 既然敢自稱"管機天皇","改機大王",那一定有

一身驚人的藝業嘍,就因為這樣想,所以小弟常常 不恥下問,向阿義請教管機的音色與

改機的方法,每次得到的回答總是令人感到不知所云,也搞不 清楚他在想什麼,講的白

話一點就是"他的舌頭長得比拳大,他的腦袋長滿細胞壁!",為什麼我會這 樣說呢?你

如果有閒聽他講一小時他的洪篇大論時,你會發現重頭到尾他都在說 "也許、應該、

大概是,不過、恐怕、不見得, 所以、個人總認為,到底、終究、沒把握!",我保證各

位聽完一定 吐血兩公升,剛好裝滿保特瓶!! 不過說實在的阿義的銲工真的沒話說,

可是我想他大概也只有這樣了! 既然我們無法從他口中 得到什麼結論,那聽一聽他的

音響總可以吧! 阿義在用什麼配備呢?蓋Arcam CD,Thiel 1.5與VTL 25w Mono Power+

唐竹土炮前級也!於是我與小劉跟著阿義,三人"浩浩蕩蕩"地往阿義的斗室出 發!

等我們到了他家進了房門之後,才發現阿義其實滿誠實的說是一間斗室果然是一間斗

室,一進 房門我就開始低頭尋找跟我一樣的Thiel 1.5,左觀右望果然被我發現一對巍

巍喇叭並列聳立於 牆邊,第一次發現我的Thiel 1.5也有大喇吧的氣勢---在他的斗室

中, 各位看官一定覺得奇怪, 為何 他的喇叭是並列聳立於牆邊呢?因為他的喇叭左右

兩隻相距不到1米,四周散滿雜物,說他是並列 應該不為過吧,鴻鴻我忍不住向他問

到,"阿義你平常都怎麼聽音響的?"阿義說:"我都是採用音響 論壇的【正三角擺位法

】",說真格的我多麼希望當時我的耳朵有毛病,但是他隨手拿了個板凳, 就一屁股坐

到喇叭【前】,沒錯就是喇叭前,人與喇叭相距大約70~80 CM,他怕我們不好意思,還

遞了2個凳子給我們,到了此時我與小劉終於忍不住面露微笑,但是我們還是很客氣的

接過凳子, 坐在他的左右,好像亨哈二將一般!! 他很興奮的拿出他壓箱寶的發燒片,

要我們注意聆聽第五首 1:35的一聲鳥叫多傳神啊,再注意 第7首 3:17的那一聲蛙鳴

多自然啊,我忽然覺得我們好像都變成的三個熱帶雨林生物,阿義的那對 喇叭與四周

的雜物,當然就是雨林嘍!! 好幾次我都想打斷他聆聽的雅興,告訴他你這樣聽音樂是

不對的,既不科學也不合常理,更不符 合論壇提倡已久的擺位八法!!! 但是當我看到

他面露笑容,一副很陶醉的樣子,我竟不忍戳破他的 美夢,畢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我無法去改變他,他也不會聽我而改變 ,反正歡喜就好,何必

太計較! 其實我還蠻佩服阿義的,能夠自我催眠,自我陶醉到如此境界,每天快快樂樂

的聽音響,想想自 己已經多久沒有如此心無旁騖,開開心心的聽音響 ?高音還要再飄

逸,中音還要更飽滿,低音還得更 雄渾,什麼時候我們才會學會好好去感受音樂?今天

我們在笑阿義,說不定阿義也在笑我們勒, 還 附贈鳥叫蛙鳴各一聲,唧!唧!唧!

呱!! ========為了娛樂效果,文中多有誇示補充之處,但水電阿義卻有其人其事,以上

言論 不代表本人立場,你要告訴阿義,別說是我講的,版權沒有,翻印隨便

=============










給諸位網友

300B的後級我也有一部,不過只有五瓦。真傷腦筋,拿五瓦推什麼喇叭呢?當初就是

聽到他的聲音迷人,所以毫不猶豫的購入。以我的經驗,效率如果沒有100dB以上的

喇叭,五瓦或八瓦的300B是推不動的。有些人信誓旦旦的說我的300B只有八瓦就可以

推動八十幾dB的喇叭,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除非它無視活生感與動態範圍、衝擊力等

。甚至,它都是以蠅量級的音量在聽音樂。

如果能夠有100dB以上的喇叭來搭配,我認為300B後級真的很迷人。

我記得誰在留言板上說真空管機爆不起來,無法聽搖滾樂。在此我要說真空管機絕對

爆得起來,只是看您用的瓦數多少,以及怎麼設計而已。或許很多人不知到,以前許

多有名的電吉他放大器都是用真空管推動的,為什麼?因為真空管在大功率下很穩定

,耐久,耐瞬間衝擊,所以電吉他都用它。我不知到目前是否還是這樣,至少以前我

年輕在搞Band時,我們都是用真空管電吉它放大器。

此外,我很贊同一位網友所說,如果能夠再生Pub那種搖滾樂的現場感,那才是不失

真的音響。不過,我要指出,現場演奏時其實已經產生很多失真,只不過那種現場的

氣氛很傳真,我們所要的就是那種傳真的現場氣氛,真的會令人熱血沸騰的氣氛。

不要吃驚為什麼我會贊同Pub那種感覺,因為以前我也曾經站在台上談著吉它,看著

台下的人熱舞,那是一段年輕時期的狂熱生活。在我的音樂生活中,古典音樂與流行

音樂我一直兼容並蓄,只不過當我決心脫離那種燈紅酒綠的生活之後,我就不彈吉他

了,也轉而專心於古典音樂。

我聽過很多人的音響系統,可惜,真正能夠稱得上好聽的,能讓人對音樂感動的並不

多。究其原因,大部份出在使用者沒有對音樂真正瞭解,他們所再生的聲音多數是自

己想像的,有時,想向與真正的音樂之間存有很大的距離。

想要將自己的音響調整得好聽,一定先對音樂有正確的認識。每個人可以去餐廳Pub

、音樂廳接觸音樂,聽多了之後,自然就會開始思考,怎麼樣的音響效果才是真正正

確而感人的。如果不去瞭解音樂,永遠都會鑽不出音響的迷思。這樣的音響迷所能做

的就是不斷的換器材,換到他累了為止。

您想做一個不斷換器材,把大把鈔票給人賺去的人呢?還是想做一個多用頭腦的音響

迷?








驚天動地的好消息!!!GEORGE,可惜你早離開我家一步。你剛離開,就有友人從加

拿大從一套我花2000美金訂購來的新版WE300B的燈膽送來!配上那套CARY CAD300SEI

,聲音靚到頂!明天晚上你立刻就過來跟我一道來聽!

CARY CAD300 SEI最適合拿來推弦樂,用WE300B聽真正是帥透了,新膽都不必BURN-IN

就有這麼好聽聲音的,應該只有西電和德立風根兩家吧?

劉主編,您應該也有玩過WE膽的了,能不能推薦一下比較好的喇叭,8瓦的推力能夠

推起來的喇叭應該很多吧?我那套MIRAGE很快就該賣了……用B&W或者是JBL如何?我

個人比較喜歡英美的喇叭,一個細膩,一個粗獷有力。

我其實不喜歡聽搖滾音樂,原因正如GEORGE說的,吵鬧的很,我這個中年人還是偏愛

鄧麗君和McLean,這些老一輩的歌唱家都是有真實功力的,比起如今那些不成氣候的

新人歌手來說,可是強得太多了。如今的港台歌曲,我也就是聽聽江蕙和張學友的。

其他人,蔑如!

搖滾樂屬于那種要求暫態表達非常出色的音樂,膽機拿來推推交響樂或者JAZZ還算不

錯,但是碰到搖滾樂來說,就有點有氣無力了。況且我印象之中,搖滾樂屬于音場定

位不必很準確的音樂,故此我的器材聽搖滾樂,可以說是糟踏了。pretty boy小弟可

以嘗試拿JBL的喇叭來玩玩,JBL喇叭在我印象里面一向很經得住摧殘。counterpoint

2000真空管前級其實是效果很不錯的器材,拿來聽鋼琴協奏曲吧,保證小弟你會耳目

一新!

Pretty Boy,所以說你才二十三歲,年輕人自然不知道狐狸是越老越狡猾。婚姻上的

事情很難說,正如GEORGE常常和我說的,上帝從你身邊拿走了什麼,早晚還是要還給

你的,只不過中間那一段時間看你能否熬過去。GEORGE雖然年紀比我輕,但是很多事

情上,他的確比我有眼光。努力吧小伙子,我太座可是追了十幾次快十年時間才追上

的。(GEORGE,我太太已經發狠了,你等著好果子吧!)









給Kevin

其實我不是懶,而是插不上嘴,所以就躲在一邊看熱鬧。一般說來,我每天一定都會

上網看看大家又在說些什麼?除非是星期六與星期日。與大家相反的是,這二天我倒

希望好好休息,不要碰電腦了。

有關CD燒錄的問題,我們沒想到製作這樣一個小專題竟然引起這麼熱烈的討論,看來

這些討論的精彩處還不輸給論壇的內容。早知道就讓大家來寫就好了。

其實,我們聽音響最主要的目的當然就是聽音樂,如果音樂無法感人,上千萬的音響

也是沒用的。相反的,如果音樂能夠感人,一套五萬元的音響也值得珍藏。

每一個音響迷對音樂的感受都不同,這就好像每一個人對女人的美感不同一般。有些

人喜歡LP,有些人喜歡CD,有些人喜歡真空管,也有些人喜歡晶體。這些都沒關係,

大家都可以公平的表述意見,說得有理,認同的人多,說得沒理,贊成的人自然少。

在音響的世界裡,沒有必要定於一尊,只要是能夠讓音響發出每好聲音的手段,就是

正確的手段。只要是能夠調出好聲,什麼調聲秘技我們都可以切磋。當然,如果只是

神話般的猜測,我們自然可以用辯證的手法來揭穿或拒絕。

以我自己長期的經驗而言,我永遠無法忘記LP所唱出來的聲音。一言以蔽之,LP的聲

音整體而言的確比較向真正音樂廳裡所聽到的聲音。當然,LP也有很多缺點,不過,

光就是小提琴弦樂的表現來說,那種真實的摩擦質感與音色,真的不是CD能夠比得上

的。就因為這點,有許多老樂迷甘願死抱LP不放。

聽音響,不僅需要勇往直前的熱忱,也要有回頭省思的能力。有時候,我們不自主的

會跟著大潮流走。但是偶一回頭,會發現大潮流中的東西未必就全面比老東西好。我

想,做正確的取捨永遠是人生隨時要面對的難題。而且,上帝永遠是公平的,您選了

這個,就會失去那個。LP與CD如此,晶體與真空管也是如此。上帝絕對不會讓一種東

西佔了所有的便宜。如果您有這番體驗,就會覺得每天都是好日子,每件事都有樂觀

的一面。


Georage 兄,小弟今年23歲(65年次)比你略小一歲,如果你快成老頭子,那劉總編與

Kevin"老"前輩, 可不就是祖父級的人物了:P 說到kevin老前輩,真高興您的電腦已經

沒事了,我想這大概是“95新機當機症候群“吧!! 前一陣子前輩指正小弟所說的"

失真就是美"一句引喻失義,小弟事後回想,確有不妥之處特此提 出望kevin多多指教!

小弟有一友人小劉,目前從事音響業,在士林福林橋下開一間“小劉音響“,因與小劉

私交甚篤, 所以常去其小店與其喝茶聊天,小劉年雖不大(約30餘歲),但常常喜歡自

稱已垂垂老矣,喜歡真空 管機的柔和聲音,好死不死其眾多老主顧也多為管機的忠實

信徒,常常三五人聚集其店中,開口真 空管閉口真空管,老實說小弟不甚喜歡真空管機

,因為中低價位的管機在重播小弟平時常聽的音 樂時都力有未逮,不是活生感不足,就

是動態不足,已小弟最常用以測試音響的幾張cd為例,(1)eagles 演唱會專輯(2) 500

的live (3)Phil Collins的 Serious Hits Live! (4)當鋪爵士 (5)維也納97新年音

樂會,

Kevin前輩應該已經可以看出我對音響的要求了吧,而且平常小弟喜歡往Pub,搖滾演唱

會&國家音 樂廳跑,尤其是Pub,不知Kevin前輩有無去Pub的經驗,那種感覺我始終沒有

在音響中聽到,小弟就拿 自己的一次於Live a go go (已結束營業)聆聽500' s

Live的經驗為例: 現場的聽眾雙手揮舞,撕聲吶 喊,500與China Blue在台上揮舞著汗

水忘情的演出 ,現場的音量巨大,聲音吵雜,但是人卻一點也不覺 浮躁,當時的心中只

覺一股熱血上湧,感覺好像要飛的一樣,也許這就是青春吧! 但是我用真空管 機聆聽

500的專輯(也是在Live a go go錄的) ,感覺就是不對味,500變成800,聲音嘴型變得

比實際上還來 的大而且肥 , 急速的鼓聲量感雖多怎麼廳就是不夠力,演唱會現場的

吵雜聲好像隔層玻璃,雖然 清楚但是總是若有所失,最讓我不能忍受的是那種搖滾樂

應有的速度感與節奏感也都喪失殆盡 , 更令我感到沮喪的是在場的其他顧客都說這

種聲音好聽,又對味!更有人當場要下定那套組合, 他們以為在聽日本演歌???

(當天系統Conuterpoint cd轉盤(又是cdm12!!),counterpoint d/a,counterpoint

2000真空管前級,Manely 35w Mono+Mono Power Amp +仲敏代理的法國號角喇叭,名字

忘了但有90幾DB的效率, 事後又 聽了很多套系統大抵不脫此範疇,可能是小弟聽的還

不夠多吧!)

對我來說不能重播演唱會的系統就不合格,就是"失真",但是誠如在場諸位所言,這樣

的音樂也 很好聽,只是遺憾他不能達到我的要求罷了,所以小弟才會大放厥詞的說"有

時失真也是一種美", 當然現在也有的真空管機聲音乾淨,反應快速,推力雄渾,只是價

錢遠超小弟預算,小弟一直深信, 重播音樂不一定要用高價音響,已目前小弟的財力大

概只能選用晶體機了!

對了!Kevin前輩!小弟非常好奇您是如何從“醜女美女“一文之中,斷言小弟我沒有

好好談 過一場戀愛?老實說小弟的情形果然被前輩命中,小弟的朋友一致認為小弟為

"有色無膽型",喜歡 一位pretty girl 近4年,但是每次到緊要關頭就臨陣退縮 ,氣的

我的朋友們決定不再管我的鳥事,現在 那位prettygirl已找到她的Prince Charming,

而我只能再每一個寂靜的夜晚,一次又一次的播放者500 的浪人情歌 ,再喃喃的唸著

“我想到了一個忘記溫柔的妳的方法,我不要再想妳,不要再愛妳,不要 再提起妳!再

我的生命中不曾有妳!!" 但是我真的能做到嗎? 天知道!!
KEVIN兄的電腦看來是經常當著玩的……剛剛幫他去裝的說…… KEVIN兄有三個孩子

,結果誰都不承認是自己把電腦玩傷的…… 哇哈哈哈……KEVIN,下次你不給我線,

我也不給你修電腦……

謝謝HAN兄的指教,小弟屆時一定會慎重挑選角錐墊的,就象挑 我老婆一樣……(看

來相當失敗……)

對了,PB兄,你只比我小一歲,怎麼到現在還沒有結婚?真是 奇怪啊!莫非臺灣的

朋友都是晚婚的?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家妻雖然不懂音響,但從小學鋼琴 出來的,耳朵相當好

……和音響論壇上哪位先生的太太的耳朵 應該差不多(抱歉,忘了該位先生的英名

,有興趣的朋友大可 去初學者園地去看那位先生的大作,蠻不錯的)。剛剛還特別

提點小弟我過兩天去找套比較好的MICROPHONE幫她制做自己的 音樂CD……她的理由

相當簡單,“你在網路上吹牛吹得那麼神 ,又和一群狐朋狗友一齊玩音響,不給太

座錄CD,是不是說不 過去啊?”因此呢,各位朋友,誰有錄音的經驗啊?小弟周末

看來相當辛苦呢!

不過還是要感謝我的老婆,不但不趕我那些同學,還很支持我 玩音響……這樣的好

老婆真是應該多討幾個!(老婆,不要打 我……)

這里想問問各位,錄音需不需要什麼特殊器材,還是就拿平時 小弟拿來唱卡拉OK的

器材錄就好?小弟一點概念也沒有……另 外,器材擺設的方法是不是需要調整啊?

KEVIN兄想當年也是風流人物,效法國父十一次追求女友,後來 終于被他死皮賴臉的

追上一個(他老婆後來打聽之下,是我的 學姐……都是當年政法大學的同學)……

好像扯太遠了,不是來敘舊的哦! KEVIN兄最近聽的音樂比較特別一些,都是大陸的

懷舊歌曲(這個版上應該沒有兩岸問題吧?)PB兄說的搖滾樂咱們這位仁兄是不聽的

,說是像拆房子……釘釘當當的,聽了難過。

看來KEVIN兄喜歡這個膽機是沒錯的了,交響樂用膽機放就是效果比較好的說……

總編大人,如蒙不棄,再加一期“留言版上的話”吧!反正多加一個廣告,就有錢加

二頁雜誌了。不過總編大人,還是請多多寫點東西指點我們這些人一下吧,畢竟玩音

響很重要的就是環境和經驗的搭配,器材什麼的還是次要的玩意……









兩週前我買了一台PS Audio Power Plant P300。這是什麼呢?它基本上是一功率放

大器,但輸出的是以精密石英震盪器為基準的標準電壓與頻率(即117V@60Hz),幾

乎不受市電電壓與頻率的影響。它有什麼優點呢?電壓穩定(而且通常高出家中接的

市電電壓,例如我家的供電就在110V左右),其次是它的供電阻抗遠較市電為低,對

器材而言,彷彿內建變壓器與電容都加大了許多。再者,P300也有防止突波損害器材

的功能。再者,P300提供的是所謂平衡電壓,也就是一邊是+58.5V,一邊是-58.5V,

而非市電的110V與0V。平衡供電方式據聞可消除所謂的「共模失真」,也就是兩邊共

通的失真元素。更有趣的是,P300還容許調整輸出電壓的頻率,據說頻率越高,高頻

就越飄逸;越低低頻就越結實。我是因為靜電喇叭不喜歡非60Hz的電壓,所以沒有嘗

試。還有,如果真正的發燒,P300上有獨立的接地端子,方便所謂的「星形接地」(

star ground),減少系統產生哼聲的可能。

P300有什麼缺點呢?首先,它的最大輸出限制為300瓦,但長時間輸出大概只有220瓦

左右;這受限於它的散熱,如果能用風扇吹(我指的不是加裝原廠風扇),長時間輸

出可達350瓦。因此能接它的大概只有前端器材(CD player、DAC、DVD player、環

繞處理器/前級、還有靜電喇叭),接顯示裝置就需要較大的P600。其次,P300的形

狀和一般器材完全不同,因此需要較長的空間來擺放。

為什麼我要拉拉雜雜說了一大堆呢?因為P300的確是非常了不起的產品。

在描述它的貢獻以前,讓我先描述一下個人的系統。我的DVD player是Toshiba SD-

V620,處理器是Magnum Dynalab MD-10(買了不到一星期,所以我還不打算提出評價

。但我可以說的是,製造廠商是以高階收音調諧器聞名於世的加拿大Magnum Dynalab

。MD-10的功能是將5.1聲道的數位訊號(Dolby Digital)予以數位處理(DSP),於

兩聲道系統播出 - 亦可外接超低音。初步印象是效果比SD-V620的兩聲道輸出好的多

。)擴大機是Krell KAV-300i。喇叭是Martin Logan Aerius i加REL Stentor超低音

(REL可說是當今最容易搭配的超低音廠牌。我從未看過國外對REL產品的負面評價 -

這可說是極高的成就。可惜自從太孚不直銷REL後,國內現在似乎沒有代理)。電視

機是Toshiba 43TPH60。CD player是Audio Research CD-2(和AV表現無關)。為了

避免篇幅太長,我就不描述附件了。

原先DVD player和Martin Logan(靜電喇叭需接電源提供靜電板的偏壓)使用的電源

濾波器是API Power Wedge 116 MKII,電視機用的是Power Wedge 113 MK II。Power

Wedge是以隔離變壓器為主的電源濾波器。

將DVD player、處理器、靜電喇叭接上P300後,再經過兩週的burn-in,我發現有幾

項對AV同好而言,非常有意義的改善。首先,低頻變的結實有力的多(事實上,國外

所有評論幾乎都提到這一點)。其次,DVD播放的黑色部分也黑的多。還有 - 這也是

令我覺得非常迷惑的一點 - 觀看letter box或anamorphic的DVD時(Toshiba

43TPH60沒有16:9模式功能),在未使用P300時,我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解析度的下

降,但用了P300後,這種感覺卻大幅減少。
Alan Hsu

最近我使用了美國專業的喇叭M&K現在全世界已經超過200家專業的單位在使用就連

AC-3喬治盧卡斯DTS實驗室都在使用 他真的是好喇叭我使用的是他們一對等級不算高

的喇叭LCR-55MKII的喇叭 一對只要2萬多5隻喇叭加起來不過5萬多塊而已但我得到前

所未有的感受那種真實的感覺就算是比他貴10倍的喇叭都比不上後來我又在使用M&K

的超低音又把我的整各系統的實力提昇了2倍一點都不誇張 以前我一值懷疑AV與音樂

無法兼顧但M&K給我滿意的答案AV是聲音的表現音樂也是但有很多喇叭都無法將他表

現的很好但是M&K喇叭做到了 而且我使用的器材與線才都很普通但是我的聲音的表現

與效果都勝過我的朋友高價的器材好幾倍我想玩音響這一條路是無窮無盡的但是我在

M&K喇叭身上我找到了我一值夢寐以求的聲音 各位同好如果還找不到自己的夢想的聲

音不訪可以去聽聽M&K的聲音 而且代理M&K喇叭的愷銳音響公司他們公司對喇叭的了

解程度與調音技術還有售後服務我都覺得很棒尤其是他們調音的技術可以說是領先台

灣音響界太多太多啦 如果各位有興趣一定要去他們公司聽聽看各位才知道要有好聲

音好效果不一定要花大錢喔而且如果大家有去聽的話就知道他們經營的理念與擇善固

執的態度 順便一提的是他們公司和一般的代理商不一樣他們有一間專屬的展示視聽

室有2位先生負責展示中心的試聽服務林先生與司先生在此我也要謝謝他們當初為我

詳細的介紹說明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23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关于发烧的一些看法


  在音响发烧方面,我只是一个新手。由于性格和银子的缘故,我发烧更多的是纸上谈兵。为了少走弯路,我阅读了不少音响书籍、杂志,但是我发现自己越看越糊涂了,因此我在发烧之门外徘徊了很久,不敢贸然进入。

  任何物理现象都该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以理服人是最重要的。如果暂时总结不出理论,那么首先就要利用事实证明该现象确实存在。比如在常压状态,零度以下,水会结冰。像我这种低水平的人没法从物理方面做出精确解释,搞不懂原理,但是不妨碍我相信这种现象的存在。同样,如果对音响设备做了什么改变,导致音质发生了变化,就要用实验来确认,用事实来说明。很多文章大都不肯屈尊讲一下道理,总是用“资深烧友XXX和XX听了之后,一致认为......”来说事儿,这就让人越看越不服了。

  如果一个物理现象,只有你一个人能够感觉到,那么这个现象是否存在大可商榷。在科学界,科学实验要具备公开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如果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宣布:“在某某条件下某某事物会如何如何”,任何人都无法按照你所公布的条件来重现这个实验,那么,这个结论是不会被大家承认的。
同样,很多器材评论都缺乏以上条件,比如,更换线材对声音会带来改变,但是究竟带来了什么改变呢?应该是在多位听音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多套线材随机更换,让每位听音者填写表格,以我国在音质评价上的标准用语,按一定分值进行评分,用数据来说话。每个人的感觉不同,就像炒菜一样,可能你觉得咸了,他却觉得淡了。要使得到的结论对大多数人有实际意义,就得加大取样范围。如果只是一两个人的评论,就算是再著名的“金耳朵”,参考意义也不大:因为你的耳朵不是他那么长的,你的脑子不是像他那么想的。

  另外有很多朋友追求美好音质的精神让我佩服,但是采取的方法让我实在难以理解,让我反复问自己:如果这些做法是对的,是否说明我这种普通老百姓根本不配涉足发烧领域?
音响器材与主观感受

  比如,在很多杂志上许多朋友大谈“CD机下面加了三个铜脚锥后声音就是和原来的木脚锥不一样!”和“功放的下面用了几只美国进口的橡胶脚垫后,声音好得多了!”之类(省略若干澄澈、通透、甜美、结像力之类的形容词)。我承认自己才疏学浅,搞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于是乎心悦诚服,击节赞叹,对各位烧友的耳朵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看了很多篇此类文章之后才发现,各位烧友对声音的改变一律只有听感的描述,没有任何理论解释。好,就算是您还没把理论总结出来,但是总得让事实说话吧?持这种观点的朋友,您有没有做过盲听实验?请几位所谓的“金耳朵”坐在一间听音室里,音箱在听音室里,功放和CD机在另外一间屋子里,播放同一曲目,通过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决定是否在CD机和功放下面垫东西,试100次,看看每一位的正确率是多少。如果只有50%左右,我不靠耳朵听,光靠猜也可以办到。如果觉得100次太多,30次也可以,但是不能太少,否则偶然性太大。

  如果哪位高手对器材做了什么改变,有感受打算写出来的话,我希望文章中有以下几点:,
一、 采取的措施
二、 改变的原理(即该种改变为何会对音质造成影响,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三、 听感的描述
四、 实验科学性的证明。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任何条件的改变都会对声音造成影响,即使只在CD机或者功放下面加几个角锥,最起码也是改变了听音室内的空间状态,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种改变是否能够被人耳分辨出来。

  音箱是个喇叭与箱体的组合,喇叭是音源,箱体是共鸣腔,不同的脚架或者脚钉因为和音箱箱体的接触面积、方位的不同和制作材料有差异影响了箱体的振动,从而对发声产生了影响,这个道理可以理解。众所周知,歌唱家的身体就是一件乐器,也是一个大的“音箱”,但是如果哪位朋友说,帕瓦罗蒂穿着皮鞋与布鞋演唱的“音效”不同,而且能够听出来,我就不敢苟同了。

  如果说CD机和功放下面加三个脚钉真可以改善音质的话,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厂家直接出售3只脚的CD机和功放?好像也没有哪个厂家把脚钉当作CD机和功放的标配出售?我怕是因为自己见识太浅,又特意去请教了一些器材店的老板,他们很谨慎的告诉我:“不敢说没有,但是99%的CD机和功放都是4只脚的。我们见过的最多的原配有3个脚钉的器材就是炒菜用的铁锅。”

  也有朋友说CD机下面加脚锥是为了防震,从我本人目前掌握的知识来看,家用CD机只要放在一个基本水平的面上就可以了,根本无须防震措施(除非地震或者CD机在放音的同时在做剧烈运动)。普通电脑的光盘驱动器,身处在一个做工很一般的铁皮箱子里,箱子里最少有一个电源风扇和一个CPU风扇在转动,至少有一块硬盘在转动,工作在如此“恶劣”环境之下的CD-ROM,整张盘的数据读取下来,一个字节都不会错,说明光头读取数据并不需要很高的要求。有的朋友提出,计算机的CD-ROM和CD机的纠错方式不一样,因此CD机转盘的优劣对音质的影响极大。我没有做过实验,没有权利乱说,但是有没有人找一找音频CD的白皮书之类的,看一看音频CD的纠错原理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误码?规定误码率是多少?是否能够被人耳察觉?

  我是个粗人,没什么文化,实在搞不懂CD机的所谓“时基抖动”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就是无法在正确的时间为解码器提供数据吗?误差的时间范围有多大?多少毫秒?还是多少微秒、多少纳秒?有多少纳秒的误差将会导致什么结果?顶级机的抖动是多少?普通机的抖动是多少?有没有具体数字?到底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没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生产厂商根本不想为这个问题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

  当然,大多数烧友家里不可能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测试,但是切断心理暗示的各种途径,自己坐在那里蒙住眼睛听音,找个朋友用几套线材来回换换(甚至假装换线,而只搞点声音出来),听上几次,看看是否能听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不难办到的吧?

  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位听者听不出几种器材之间的区别,那么对于这位听者来说这些器材就没有区别,选择便宜的即可。有区别,还要能听出来才算数。

  有些朋友发烧的热情很高,平时天天抱着杂志看,或者上网聊天,没有太多机会实际接触贵价器材,就算偶尔接触,也很少有同时比较的机会,一旦和某种器材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就“惊为天人”,到处大谈感受。须知听音的感受不但和设备、听音环境有关,和听音者的情绪、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生理条件等等关系也很大,如果不是当场对比,那么感受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就很难说了。对自己不熟悉的器材发表看法就像评论自己并不不熟悉的人,难免走眼。

  经常接触计算机的朋友应该有感受:身边有个专家很好,但是有个菜鸟级的电脑发烧友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了。他们的特点就是热情如火,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多数知识来自书报杂志,脑子里有一大堆所谓“秘技”,对高配置的机器有深厚的感情,甚至达到崇拜的地步。看到任何人的微机都觉得还有优化的余地,不但动口,而且勇于动手,至于引起什么后果往往出乎大家的意料。如果拜托他们来为你组装一台微机,十有八九会是一堆他的“梦中情人”的组合,至于实际效果,关键要看运气。现在发烧界也存在这种现象:很多烧友有热情,乐于助人,也不是某某的“托”,只有一点:缺乏实际经验,缺乏比较,看法不客观。把多少万元以下的器材统称为垃圾,更是这些朋友的口头禅。

  从我的观察来看,真正高水平,有修养的烧友往往开口十分慎重,惜言如金,生怕贻笑大方,总是随便发表看法的大多是我这样的菜鸟(就象新司机总是渴望开车一样),一有点感受恨不能发布到全世界。不光发烧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这就是现在报纸杂志上的高水平文章并不太多的原因。

  我朋友的母亲是评酒师,评酒的过程是很严格的,很多种酒都统一包装起来,从外观分不出牌子,避免倾向性,品酒前不许吃这个、不许吃那个、不许感冒之类的,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都是同一时间,同一批人进行评测,根据标准打分。而且在品了一种酒之后要清水漱口,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品下一种,另外不会一天品很多种酒,以免影响判断。当然这些人的个人偏好、口味会对分数有影响,但是由于参加品酒的人很多,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影响不大,结论还是比较客观的。

  酒的情况和Hi-Fi器材有些相似,各种各样的酒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达到了一定质量水平之后,除了同种类型的酒可以互相比较之外,其他情况下基本不具有可比性。哪位敢说白酒比啤酒好?黄酒比红酒好?
器材与听音环境搭配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好像很少有文章涉及,就是听音环境和器材搭配的问题。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一定要笑死了——谈论这个问题的文章数也数不清,你是不是傻呀?慢来,我看到的文章不少,但大多都是谈论如何改善听音环境以取得更好的听音效果的,很少有涉及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保障听音效果的文章。

  我家里的组合是一对丹拿的听众50和一台ONIX-A60,CD机是马兰士CD17。可能在某些烧友眼里我的器材不值一提,但是我现在苦恼不是音质方面的,而是音量方面的:我的音箱是书架箱,功放力度也不算很大,但是在我的15平米房间里面音量旋钮从来没有超过9点——音量一到7点半左右,有时是8点(要视播放什么音乐而定),第一个出来反对的人就是我妈。到了九点,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过分:低频震得地板都抖(我家是预制板楼)。我在买音箱和功放的时候在听音室里以同样音量听起来效果绝对没有如此惊人。我真得感谢北京久谊音响的那位老板,在询问了我的听音环境之后,没有按我原来的意思卖给我更贵的听众70和ONIX A120(如果当初我买了70和120,旋钮到了9点时有什么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是推荐了现在的这套设备。
在一个周四的下午三点,我妈没有在家,我用10点钟的音量欣赏了一下《阿姐鼓》,当朱哲琴唱完第一遍八字真言之后,我突然发现一件音色很熟悉的乐器加入了演奏,声音绝对100%的保真——我楼下的邻居开始用暖气管子给朱哲琴伴奏。

  隔壁的邻居在和我妈聊天的时候也开始有意无意的谈到:“我家孩子也有一套音响,但是我从来不让他们开大声。”看来我的器材真的已经人人喊打了。
我个人认为在现有住房条件下,选择器材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听从专家的意见,尤其是国外的评论。国外的居住条件和国内的绝对不能相提并论,一味的强调某些音箱的低频够不够有力、下潜够不够深、功放力道够不够足,对大家的实际意义有多大很难说。以国内普通烧友的条件,很难和试音室的听音环境相比,就算哪位烧友有钱买大房子,客厅面积可以超过30平米、可以四壁软包,可惜楼板厚度不会随着房间面积的增大而增厚,楼上楼下怎么办?有几位烧友敢把每声道100W的功放老是放在10点钟听音?那些评论文章老是说某某功放推某某音箱音质如何如何,可是怎么没见哪位说说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多大音量?某些贵价器材好是好,但是在同样音量情况下的表现可能还不如某些小功率的低价组合。性能好要看在什么地方用:把一级方程式的赛车放到北京的大街上,开起来可能还不如一辆普通夏利——先不说路面够不够平,恐怕一脚油门就得来个追尾,老得小心翼翼,都跑30公里的时速,开赛车得多难受呀?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总得考虑一下实际情况。

  对器材的评价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看了很多文章,读遍全篇,只得出一个结论“某某情况的描述来自于某某人的主观感受”,看的我欲哭无泪:“又白看了,买杂志的钱又白花了!”既没有数据,也没有客观事实。

  有人可能会说:“听觉是一种感觉,不可能人人一样,音响是一种技术,但也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是不可以完全用科学来解释的,不能拿指标套。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比如,感情问题,比如恋爱中的情侣的行为,同样不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这话原本不错,但是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小伙子觉得一个姑娘在喜欢自己,“心中窃喜、没事儿偷着乐”是可以的,和知心朋友聊聊这种感觉,征求一下意见也是正常的,但是要是把这种感觉当作一个定论去到处嚷嚷“某某某喜欢我!”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现在的电视剧都经常打上一个“本剧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们的某些文章作者是否也应该在文章中注明:“本文纯属作者个人主观感受,请读者不要当真。”

  某些评论文章对器材的评价完美得简直像悼词,让人听了之后怀疑:“躺在那的人是我认识的那个人吗?”除了最后有时轻描淡写的说上几句:“毕竟是一对书架箱,低频的量感不如落地箱”或者“××方面再××一些就更好了,但是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不是这个价钱了”之类算不上缺点的缺点之外,全篇的溢美之辞,让人看了之后,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跑到商店,把他们评价的器材都搬回来,无论买了哪种都算是拣了大便宜。而且看这种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任何器材都一视同仁,要是把十篇八篇这种文章都放到一块,简直看不出来那些器材的差价有什么道理:甭管什么价位的器材都一律是那么完美,他们价钱上的差别到底体现在哪了?

  对音响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感受,是完全私人的问题,别人无权对此说三道四,但是在杂志上公开发表文章给别人看就要格外慎重了。须知,绝大多数初哥都是非常厚道的,经常把杂志上的文章当作采购指南来看,稍不留神就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衷心希望某些烧友“口下留情”。






1、没进过音乐厅的“听音大师”


最近,本人有幸参加了一场由南方某著名“听音大师”主持的一场Hi-Fi器材演示会(实际上是某厂产品的推销会)。大师自称听Hi-Fi多年,特别注意定位、声场、解析力等,并告诫发烧友们要“多练耳功”。但“大师”当场为演绎器材使用的大都是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发烧盘”——张学友、蔡琴、大眼妹之类的“声乐”,加州酒店之类的摇滚乐,以及与Hi-Fi一点沾不上边儿的电钢琴等,本人耐着性子听了几张,感觉这套器材在表现流行歌曲、电子乐等方面还可以,听不出什么大毛病,后来应听众要求,播放了几张由发烧友听众自带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合唱幻想曲》等西方古典音乐唱片,这套Hi-Fi器材马上不Hi-Fi了:钢琴声明显失真;唱片里那架几十万美元的“斯坦威”连降数级,颇有国产低档钢琴的“水果糖味儿”,小提琴带有明显的声染色,好听但不保真,那把“瓜奈里”琴的琴弓上好象抹的不是松香,而是蜂蜜,那种甜的发腻的感觉叫在座的几位来自交响乐队的发烧友大摇其头。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整套器材左右声道接反,小提琴组与大提琴组来了个大换位,可谓声场大乱,定位全反,然而,“大师”全然不知,还在大讲特讲这套器材定位如何准确。按说“大师”耳朵并不差,可以听出演员口型大小:××是血盆大口、××是樱桃小口,甚至可以听出线材的含铜量和脚钉的材质,可惜的是“大师”对音乐的最高形式——交响乐与交响乐队一无所知,恐怕一辈子也没进过音乐厅,要不然怎么会把酒巴音乐家克莱德曼当成浪漫主义钢琴大师了呢,怎么连交响乐队在舞台上的排列摆位都不知道呢?


2、主治“发烧疑难杂症”的“偏方大夫”


笔者一位老战友,80年代初期定居香港经商,日前回国探亲,战友见面甚是亲热,由于当年我们在部队一块装过胆机土炮,话题自然落在发烧经上,听完我那套“不够档次”的“洋枪土炮混合器材”(声雅放大器、金琅音箱和马兰士CD机),战友立即给我开出几味可使器材连升三级的“偏方”,并声称,这些偏方均来自权威音响杂志,保证药效奇灵:处方之一:用朱元璋老家凤阳县明代旧城墙上的一块砖头,压在马兰士之上,立即克服数码声过重的缺点;偏方之二:用水晶石脚钉三颗置于功放下面,其中一颗放在变压器之下,保证功放连升三级,虽比不上“马克·列文森”,但赶上“金嗓子”没问题;偏方之三:将CD唱片用照相机闪光灯照射十五次,然后放进冰箱冷冻三小时,16比特变成20比特,盗版超过正版;偏方之四:用橡皮榔头将音箱从后到前,从下到上一通敲打,高音甜美,中音丰富,低音强劲,音箱能与B&W801一比高低。偏方之五:用60年旧“的确良”军装撕成布条,包扎线材,音场更宽,定位更准,音色更美。五味偏方各司其职,君臣互补,省钱节能,何乐而不为之呢?


听完老战友一通高论,本人目瞪口呆。


我在聆听“听音大师”主持的演示会过程中,感到他对器材满内行。专业术语一串又一串,本人也只能听个似懂非懂,问题在于“大师”没进过音乐厅和歌剧院,全凭使用高档器材播放流行歌曲、摇滚音乐练就了纸上谈兵的耳功,主观随意性太强,因而闹出左右声道不分的大笑话,理由很简单———远离了音乐。我的那位港商战友是电声专业的近亲———专业无线电出身,但从他给我开出的偏方看来,此君已走火入魔,远离了科学。


3、高保真在哪里?


国际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正规的音乐厅或歌剧院演出交响音乐、歌剧、芭蕾舞等是不允许借助任何电声设备扩声的,所以,听众在这种听音环境中听到的只有来自舞台的乐器声、人声和噪声;来自观众席的噪声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射声(在录音棚里少了来自观众的噪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保真”。而摇滚乐、流行歌曲正相反,它们只能通过电声设备来美化、修饰、放大,那种震耳欲聋的声音在现场就无保真可言了。日本、韩国、中国(包括港台)以及东南亚一些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度,是世界上最大的Hi-Fi器材市场,这些地区的音乐爱好者享受不到欧美地区听众随时欣赏现场音乐会的耳福,有些中小城市包括港台地区的发烧友恐怕一辈子也没机会“品尝”现场交响音乐会或室内音乐会的“原汁原味”的“西式音乐大餐”,多数人只能通过唱片和器材“品尝”“音乐罐头”。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想把欧美一流交响乐团或室内乐团搬回家,恐怕只是天方夜谭,假设你的器材和唱片都能做到100%的Hi-Fi,但放音时同时又加入了你所在环境的反射声与噪声,“高保真”已加入了“添加剂”,已无原汁原味的可能了,所以,本人认为,高保真在音乐厅、在歌剧院、在录音棚里的古典音乐之中。那种经过电声放大的震耳欲聋的摇滚乐、流行歌曲在它们的现场只能是“高保假”。


正是没有高保真,才有这么多的厂家与烧友在追求它,这是爱乐发烧的最大魅力,有一则西方幽默很是耐人寻味:厂商甲在推销他的食品流水线时声称:“我这条流水线极为先进,把一头牛从前门赶进去,一按电钮,后门出来的全是可口的牛肉罐头!”厂商乙则宣称:“我的流水线更为先进,如果您认为罐头不够鲜美的话,可以从后门处倒回去,一按电钮,前门出来的还是那条牛!”,如果把厂商甲的宣传比做是制造唱片的过程,从现代技术角度上看,完全是可能的,但把厂商乙的宣传比做是在家中通过器材还原音乐的话,则完全是不可能的,那条牛无论如何也回不来了,要能回来,就是“吹牛”了,发烧友们对Hi-Fi的追求,实际上在加工这盒牛肉罐头,说的高雅一点,追求Hi-Fi,如同摄影师拍照,画家作画一样,是对美的追求,是对艺术的再创作,音响发烧里边既有科学又有艺术,其中包括了声学、电声学、电子学、材料学、建筑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和有关艺术方面的诸多学科,烧友们应该清醒理智一些,多学勤练,精打细算捂紧钱包,好钢用在刀刃上,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享受,以求得一个与音乐厅现场演奏相对接近的“近似值”。


4、掌握一些音乐常识,到音乐厅去修练耳朵


追求高保真,首先要知道“原汁原味”(这个词儿也不准确)。发烧的目的,是为了听音乐,花成千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购置器材,天天在家听什么摔玻璃、砸瓶子,还不如到废品收购站去,那儿摔瓶子的声音绝对是Hi-end级的。我的体会是:一是要阅读一些音乐史,了解一下音乐怎样从古代人的嘴巴和手掌进化到现代交响殿堂的,了解一下各个历史时期大师们创作背景、经历和风格;二是了解或掌握音乐的要素、织体、结构、曲式等;三是了解当代著名乐团、指挥、演奏(演唱)大师的特长与风格,以上为“看音乐”的过程,不一定能全看懂,但读起来其乐无穷,通过这些,就可以知道为什么经典音乐长盛不衰,而流行音乐朝生暮死了。四是多听现场,到音乐厅去感受“高保真”,没听过现场的朋友不仿“出点血”听一场现场演奏的“命运”交响曲,那种夺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任何艺术形式也做不到的。通过听现场,还可以非常直观地感觉到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键盘乐器等到底是什么音色,整个乐队是什么音色、交响乐队、室内乐队在舞台上是怎么摆位排列的,什么叫双管制、什么叫四管制、交响乐队的不同编制是如何做到整体音响平衡的,所谓声场、定位、解析力、穿透力、动态范围等到底是个什么感觉,大学声学系的教师们,经常把学生们“轰”到音乐厅去练耳朵,恐怕也是为了叫他们通过艺术去体会真正的“高保真”。


5、改造听音环境,建造自己的音乐厅


世界著名音乐厅歌剧院都是符合建筑声学要求的,吸声、扩散、隔音、防震等均做得十分讲究,正常条件下的交响音乐会、歌剧、室内音乐会是不借助任何扩音设备的,传到听众耳朵里的声音不包括“电声”,专家们经常告诫发烧友,良好的音响系统必须在声学特征合适的房间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国内知名的音响专家,他们的器材都不够“发烧”然而却很好听,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房间“发烧”,如果把一套顶级器材放到浴室或棉花仓库里,肯定大打折扣,烧友们为脚钉线材大把花钱,还不如在改造房间声学环境上下功夫,这才是发烧的高级阶段,房间的尺寸不好改了,但使用了硬木地板,四壁抹有灰层,再适当调整一下家俱的位置,在适当的位置挂上油画、壁毯,增减一两个装饰物等等,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合理搭配器材、组建“迷你”交响乐队


用音箱、放大器、CD机这三大件再现少则几十件多则上百件乐器的交响乐队,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又是烧友们梦寐以求的,越高级的器材离Hi-Fi越近,这是真理,但问题却是两方面的,一些器材搭配在一起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里不但有“耳功”高低问题,还有个人喜好的问题,于是在发烧界流行各类“搭配原则”,我看叫搭配技巧还可以,叫“原则”不合适,明明是代理商的商业炒作,时间一长,也就成了原则了。前几年有人称“天朗”加“金嗓子”为“绝配”,几年以后,又称“卓力”加“金嗓子”为绝配,既然都叫“绝配”了,怎么又出了“新配”?我认为没有统一的原则,在练好耳功的前提下,自己觉得好听足矣,常看一些文章说××器材搭配不当造成声音难听,“金属味”太重或“木头味”太浓;××器材搭配得当,能发出天鹅绒般的声音,笑话,交响乐队的乐器除了金属就是木头(或合成),哪位听过天鹅绒的声音,难道是幕布在歌唱?如果非要说原则的话,我的原则就是“好马配金鞍,瞎驴配破磨”。一套器材好比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头,在整个系统中,最短的木板是音箱,从技术指标上看,音箱最差,西洋乐器中的钢琴、低音大管的低频下限可达27Hz左右,管风琴更低,但家用音箱能做到40Hz就不错了,所以一些资深烧友都是以音箱为中心进行搭配,这是科学的。像被商家爆炒多年的罗杰斯3/5A,用多么高级的放大器,也表现不了交响乐队宏大的气势,在听音环境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选择高素质的落地箱(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再高级的落地箱,也是人造出来的,体现了设计者自身的音乐修养、听音爱好和商业取向,不可能100%的Hi-Fi,不过只更加接近Hi-Fi而已)。然后按照性价比对等的要求和自身的爱好去选择放大器和CD机。


7、科学理智发烧,远离玄学与神话


港台地区的一些财大气粗的发烧友,在购置了几十万上百万的器材后,仍感到不满足,为了能找到摔碎的瓶子的每个碎片的准确落点、为了判断蔡琴唱歌时的准确年龄,为了“拳拳到肉”、“耳朵出油”,开始构筑一个全新的学科——“音响神学”或“Hi-Fi玄学”,各种论文应运而生,什么《试论秦朝砖头对提高CD机声道分离度之影响》,什么《浅议音箱外皮颜色对阻抗曲线的改变》、什么《紫檀木脚钉对加大功放电流之作用》等等,一些“发烧高招”、“技术”、及产品相继出台,什么用真丝包装的避震砖、CD神油、CD神膜、CD神笔;什么唱片冷冻术,功放敲打术,线材照射术;什么带有方向性的印刷线路板(连左右声道接反了都听不出来,楞能听出线路板的方向性?),等等都来了,这些与科学、艺术均不沾边的东西确实有人相信;制造音响神话的人出于什么目的,本人不得而知,而倒霉的是相信音响神话的人,要花成千上万的钱去买避震砖、CD机神油神膜之类,但这些跟Hi-Fi有什么关系可能只有自己心中有数了,我既不是科学家又不是艺术家,但坚信发烧爱乐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是练气功,更不是跳大神能解决的,希望走火入魔的朋友能走出误区,回头是岸,站在科学与艺术的角度上去发烧吧。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23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关于你和我的发烧



从1980年到1984年这段时间,我也许只能算是一名小无线电爱好者吧。虽然只读小学四年级,但却已把舅舅那几本厚厚的《无线电》合订本装模作样似懂非懂地翻了一遍。如此的日子终于在1984年秋后的一个下午结束……原来,隔壁的蔡叔叔要移民香港了,他给我留下了一台“电子管柜式音响”, 为什么叫电子管柜式音响呢?因为外形参照老式收音机的做法——下层是一台由12英寸低音和号角高音组成的音箱,上面则连着一台电子管功放。我在第一时间用两根电线把家里那台“美多”收音机的信号输过去,然后放上谭泳麟的原版录音带……“呜呜”的交流声挺烦的,但随即被甜美的声音掩盖,噢,天哪!这是我当时听过最漂亮的声音,相比之下收音机的音质是那么的粗糙、虚伪!可以说,这台“土炮中的土炮”点燃了我对音响的热爱。于是脑海便冒出一连串问题:如何还能挖掘出更“新鲜、好玩”的声音?这些“小灯泡”咋能出声?那个大低音一拙一拙的究竟是干啥呢?还有,如何去掉那讨厌的“呜呜”声……无奈音响方面的书籍当时极为缺乏,上述问题总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好不容易“熬”到1987年的冬季,某一天我忽然从一本杂志上发现了一帮对音响充满着追求的人们!那年刺骨的严寒和发现知音的喜悦将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我赶紧把它在一个下午“连汤带汁”地吞下,那是怎样的满足感啊:Goldmund、YAMAHA、Technics、JBL、Tannoy等名器无不弥漫着高贵的气息,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不过从字里行间的描述中自己做做白日梦也好;平衡传输、桥接、负反馈这些概念得费些功夫才能理解,但为获得自己的每一次顿悟而用心钻研,功放、音箱的设计原理倒是越看越有滋味,真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弄出个成品来……

很自然地音响进入到我的业余生活中来了。下课后我的休息方式除了踢球外,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到图书馆借阅有关电子、电声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中大图书馆这类书刊几乎被我看了个遍。

2.有空就收集各种产品的资料。由于那时的进口器材对我来说无疑是“天上的星星”,于是就拿着797、银笛、湖山等国营大厂的产品目录,看着那些器材的照片和技术参数,我竟然也能够得到满足?!

3.到处“揩音响油”,以丰富聆听经验。那时在广州还没有像“海印”、“西场”这样大型的电器城,我只有每逢一、三、五便到散布在北京路、中山六路、人民中路、解放南路等地的音响店,有事无事地呆在那儿“揩一会音响油”,甚至连锗管功放组合音响也听得津津有味呢,而真正助我建立聆听标准的就是位于北京路“佳能维修中心”的那套系统,记得那套器材是:瑞士的Studer 730激光唱机、美国MCINTOSH(麦景图)扩音机、英国Tannoy(天朗)GRF音箱,这套系统即使在今天仍称得上是挺棒的,可想而知在80年代末它无疑更是“鹤立鸡群”了!这套系统让我真正地明白了音场、定位、音色、动态、低频等Hi-Fi元素的概念,也让我深深体会到音乐感染力的精髓所在……很幸运,在自己刚踏入音响大门的时候,我的耳朵并没有被误导!



四项忠告


自从在音响上玩出点名堂后,便常有些朋友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深深体会到一般发烧友的困惑。由于没有树立起明确的音响价值观,加上玩机经验不足,许多朋友在购买器材时常常不知从何入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出现诸如“搭配失调”、“难以找到合适器材”、“系统声音差强人意”等问题。当然,如果按自己的意见给他们一份器材名单是可以解其燃眉之急,但这显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一般的发烧友今天或许解决了问题,但明天又遇到了新问题怎么办?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吧,还有,音响是很个人化的东西,我喜欢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你喜欢的,因此在口味方面我可能“误导”了你,最后,我所接触的朋友毕竟只占“亟待解惑”发烧群体中很少的一部分,很多人还在苦苦摸索,甚至“误入歧途”。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发烧友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聆听标准。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下面我拟通过一些发烧友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个人对声音的看法,来阐述自己对音响的理解,希望藉此对提高发烧友的玩机技巧和树立正确的聆听标准有所帮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你需要一副好耳机

相当一部分朋友在没有积累足够聆听经验之前,便迫不及待地购买器材,自己动手组合系统,但由于功力不足,出现摆位困难、音色偏差等问题的机会非常大,而且常常是不知哪个环节出了偏差——是房间的声学条件不好,还是器材之间的个性不合?又或者线材的选择不对口味?……这一大堆问题缠绕着你,无论你是否换机,都将在精神、金钱上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况且换机也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甚至会把你带入“死胡同”!

面对上述困扰,笔者的意见是:先明确大方向,次要的问题可以暂缓。能带给你较正确声音的捷径便是耳机,它可以在让你少交学费的基础上,较快地领悟到什么是乐器的质感,什么是“正常”的高频和低频,什么是动态范围,什么叫没有音染的重播效果……频响宽、失真小、瞬态好、灵敏度高是耳机的四大优点,在1000元级的耳机中,虽然音色各异,但毕竟比经过节目源、扩音机和音箱三个环节的系统的音色要公正得多。这样,你就根本毋须考虑摆位、搭配音染等一大堆烦人的问题,买回一副优质的耳机加上一台超值的激光唱机即可,AKG、Grado、SENNHEISER、Audio Technics等品牌均有很好的型号可供选择,在耳机的帮助下,将有利于较快地建立较正确的聆听标准,在发烧生涯中少走很多弯路,而且在评鉴器材、唱片方面也能助你一臂之力。

(二)要做好房间的声学处理

关于声学处理的重要性,笔者在《音响之道在乎平衡》一文中已有详细的论述,在此我只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换器材根本不能解决因声学问题造成的‘衰声’”。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设计合理的器材均是追求平直的频响,假设你的房间有一个3dB的63Hz的峰,断不可要求器材恰在63Hz处有个3dB的谷。两者正好相抵!所以,无论你怎样换器材,即使是级数很高,改变的也只是音色,对根治“衰声”毫无作用,所以当你发现系统的声音存在某些缺陷时,绝不能凭一时冲动换机,升级以求“一劳永逸”,而应仔细分析房间“衰声”的根源所在,并作相应的声学处理,这才是治本之道!二是“摆位只是微调,声学处理才是大方向”。某些发烧友明知房间声学条件不理想,却懒得动手处理,以为问题只凭自己的摆位“技巧”便可迎刃而解,还有些发烧友不顾房间声学特性的实际情况,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某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摆位法则上”,这些做法实际上是完全本末倒置!只凭些许雕虫小技,便想把复杂的声学问题处理好,可说是很不现实的。正确的理解是:先把房间处理作为努力的大方向,而摆位工作仅属锦上添花而已,绝非什么灵丹妙药。至于房间声学处理的方法,既要照顾到声音效果,又要考虑到室内的美观。因此,我的意见是不主张发烧友的家中弄得像试音室那样摆满吸音棉、扩散板的,最好是外表与一般的客厅无异,但内部已做了校声处理,做声学处理最好与房间的装修同步进行,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处理的重点主要是房间的六个面,而对声音影响最大的则为音箱的后墙以及音箱面对着的那面墙(即聆听者背后的墙)。房间的声学特性处理不好,就极易造成室内声场分布不均匀,具体表现为某些频率能量太集中,而某些频率的能量又特别弱。轰隆作响的低频驻波同样属于这种情况,但也许你想不到“系统无低频”的现象亦同样是由声学特性不良造成的,某些发烧友的音箱低频出不来,就抱怨是不是房间吸音吸得过份啦,其实不是吸得过量,而是吸得不够——低频在房间有强烈的反射,与入射低频相互叠加,就很有可能出现在房间的某些区域某个频率的低频不足的情况!

根据个人经验,音箱背后的那面墙毋需作太多吸音处理,以获得深远的音场,如果觉得高频反射太强,可挂一张1.4m×0.8m的挂毯加以改善,而音箱面对的那面墙则作强吸音处理,并且以吸收低频为主,措施是把整面墙做成一个“薄板共振吸音装置”。可在离墙5~10cm处作一排直到天花的“龙骨”,然后在龙骨方形的框架内全部填厚度5cm以上的超细玻璃棉,最后把9mm厚的夹板固定在龙骨上,并覆盖整个墙面直至天花,在夹板贴上透声的薄墙纸会更加美观,切忌在夹板上涂乳胶漆。侧墙分上下两部分处理,下面做约1m高的墙裙,方法与上述的薄板共振吸音装置相似,同样是与侧墙留下5cm以上的距离,在此距离构筑龙骨,以和侧墙形成空腔,并在龙骨的方形框架内塞满玻璃棉,然后覆盖9mm厚的夹板,上面可在墙裙顶部钉上龙骨直至天花,并在龙骨的间隙填满超细玻璃棉,外面直接包裹透声的天然织物即可,经过这样处理后,侧墙对高低频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天花方面可通过龙骨、超细玻璃棉,夹板做一个平面吊顶,同样成为一个“薄板共振吸音装置”,至于地板,取其对低频有良好的吸收作用,铺复合木地板即可。地板上可铺一张尽量大的厚地毯,也许有的朋友对完成上述吸音工作有一定困难,这时低频的吸收可通过在音箱面对的那墙做一排木质的大衣柜或大书柜来实现。内部应塞满棉被或唱片、书籍等物品,记住千万别用玻璃柜门噢。

(三)在搭配时的一些细节不容忽视

首先是对低频的看法,强劲、深沉的低频是许多发烧友的至爱,但对于音箱来说,低频的再现是相对困难一些的,特别对于箱体及单元口径较小的书架式音箱更是如此。因此,对于一般平价的中小型音箱来说,要企求它们能播浑厚有力的低频是既不公平也不现实的,但某些对低频有特殊嗜好的朋友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想出大价钱,却非要音箱有良好的低频表现,而且往往以此作为衡量音箱的最主要标准,殊不知这样很容易就会步入误区,某些不良厂家就利用发烧友的这种心理,刻意提升低频中段的某些频率,虽然实际上其产品低频的延伸性及平直性并不好,但在人耳较为敏感的频率上一提升,它的音箱就给人以量足、有力的印象,发烧友不明就理,即极易上钩。在某次音响展上,笔者就曾经见过一对售价仅2000多元,使用5英寸中低音单元的国产书架箱的“量感”竟比一对18000元,使用8英寸单元的英国落地箱还足,你说夸张不夸张!另一种情况就是摆位时欠合理,以为那种驻波造成的浑浊、起哄就是“低频”好的表现,而对低频的瞬态、质感以及其它频段的平衡性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对于低频的正确态度应是“宁缺勿溢”,那种夸张的低频实际是与高保真的原意背道而弛的,完全可以扭曲你的聆听标准,对于低频有“特殊嗜好”的朋友,笔者建议你多到演奏现场听听,或许你会发现鼓、钢琴、大提琴的声音与你的想像完全是两回事!你要记住:强劲、深沉的低频完全不是5000元以下音箱所应承担的义务,在高保真的前提下,要实现你对低频的梦想,请寻找更贵、更大型的音箱。否则,就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以笔者个人喜好,那些低频量感虽少一些,但瞬态、质感、平衡度较佳的产品反而更加可取。

二是在搭配时不要太迷信名牌,反而是要在购买器材前后须多花些时间。

广告做得多,加上大堆肉麻的吹捧,某些品牌就能成为众人仰望的“名牌”,价格也随之被炒抬高到不合理的位置,问题是,某些昂贵的“名牌”其实并不好听!但有的发烧友就是被这类牌子的名声所累,明明自己不甚喜欢,却用诸如买了这种器材后在众人的面前脸上就有光了,它的外形真高贵,声音肯定也不错,现在我觉得它不好听,也许是我功力不够,买回去煲煲就有靓声了等等的借口去说服、欺骗自己,最后让荷包、精神双双受累!其实,这样的事倒在日常屡见不鲜。某日,笔者陪一朋友去买扩音机,他非指定买某数万元的美国大力后级不可。皆因港台传媒一致叫好!接上一试,天那!这是什么样的“靓声”?——机械、冷硬、粗糙,哪有音乐感染力可言?!同行数位资深金耳朵也纷纷印证笔者的说法。事后,我问那位朋友为什么非此机不买,他也不好意思地搔搔头——“其实我也不喜欢,但书上都说好,于是我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吧……”。呜呼,如此买机,焉能不出问题?!给自己多点信心吧,面对某些品牌,你得敢于告诉自己——我不喜欢!音响是很主观性的东西,没有自我就极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搭配的东西自然不会合口味,有时名牌的东西不一定像它所说的那么好,而且价格也不应炒得那么高,反而某些不大出名的器材的性价比或许更高,请相信自己的感觉吧,当然,这是建立在你已有一个正确的聆听标准之上!

在购机前千万不能心急,需要一段相当的时间去揣摸器材的脾性,最保险的办法就是逛电器城时身上不要带钱,以免被音响店的伙计用激将法,怕脸上挂不住便勿勿买下了。首先要确定的环节是音箱,试听时可用各种音色类型的扩音机与你初步选中的音箱搭配,其目的一是总结出该音箱的个性,二是试试它与何种扩音机搭配较合自己的心意。选定音箱后就到扩音机和激光唱机了,这时你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以为随便拿一对别的音箱一试就可以找到自己心爱的机种,但实际情况是,许多你在店里选中的功放,拿回家后和音箱一配就不对味了,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这方面的遭遇。所以,扩音机的选择与你所购置音箱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在店里有那种音箱当然好,但若没有的话,你千万不能怕麻烦,就算抱着你对宝贝箱满街找“婆家”也值得的!免得图一时方便,换来日后的懊悔。

当所有的器材都买齐后,并不意味着你已经大功告成了,实际你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占最多时间当然是摆位了。关于摆位、房间声学特性的改善,笔者在以前的文章及本文的前半部分已有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接着器材的避震功夫要做足,有的发烧友随便把音箱放在地上,有的摆放CD机的架子用手一推便摇摇晃晃……如此做法怎么会有靓声?建议选择坚硬、牢固且经过精心设计的音箱架和器材架。此外,CD机等器材以花岗岩承托,CD机、扩音机及音箱加避震钉等做法,对改善音质还是有一定裨盖的,各位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试。最后,我还想谈谈对线材的看法。目前,有不少朋友不是很重视线材的使用,存在着档次偏低或搭配不当的问题。就个人意见,在10000元以下系统中,线材的投资应有15%左右的比例,如果你不是对某种音色或品牌有特殊偏爱的话,你则毋须购买一些太贵而且个性太强的线材。因为此类产品极讲究搭配,经验稍不足,音色常与你的期望值差个“十万八千里”。所以,对于一般的发烧友,可选择一些性价比较高,而且音色较中性、平均、透明度好的产品,这类线材无论与何种类型的系统搭配,声音通常都会让人接受,像Cable Talk、XLO、Audio Note、Audioquest等均是值得留意的品牌。

(四)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你是在听“音乐”还是在听“音响”?

这个问题可能你会觉得奇怪,音响不就是用来播音乐的吗?不听音乐那我们还可以听什么?不错,音响是重播音乐的工具,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升级、摆位、校声等等均是为了让音响能更好地再现音乐的原貌,可惜有相当一部分朋友不知不觉地掉入了“听音响”的怪圈:表面上他们是在听音乐,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叶公好龙”——想在音乐的片断中寻找能激起其兴奋的“Hi-Fi元素”。这些Hi-Fi元素包括“显微镜”般的细节、“能吓出心脏病”的动态、钻入后墙若干米的音场等等。因此,纵使有委婉动听的音符,但他心里早就期待着上述的兴奋点出现,一旦碟中的Hi-Fi元素稍多,便好不得意——CD即被誉为“天碟”、自己那套器材好似傲视同侪一般……“听音响”的朋友最明显的举动就是这张唱片只听某一Track,那一张唱片留意几分几秒的表现,要让他耐着性子听完一张没有多少Hi-Fi元素的古典音乐唱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甚至是活受罪。若要讲到音乐的内涵、指挥对作品的理解、乐队的演绎特点、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等问题,更是一问三不知,因为除了那些Hi-Fi元素外,他已经将其它东西弃如敝屣了!

如果音乐的用途沦落至此,音响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你辛辛苦苦,攒下的几千、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器材,这时很可悲地成为一个“效果发生器”的角色,它的效果包括低频、音色、音场、动态、分析力。它的作用仅是为了在和别人“斗机”时让你脸上有光,它的价值只在一片叫好、惊叹声中暂时体现!事已至此,你不觉得有点本末倒置吗?真的,如果你的兴奋仅产生于Hi-Fi元素出现的瞬间,而非音乐的本身,我劝你还是不玩音响为妙!因为它和你付出的精力和金钱不成比例,而且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倒不如移情别恋吧,如上网、泡吧、Disco或者打网球之类似乎更直接些。


我喜欢的声音

那么我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声音呢?说老实话,我个人的口味随着阅历的增长是不断改变的。

最早,我喜欢的是一种甜润、丰满的声音,因为1990年前后,国产音响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失真、染色、频响狭窄、信噪比恶劣的现象在国产器材身上屡见不鲜,而进口器材不仅品种少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集中在低价产品上,在此档次音质有过人表现者可谓凤毛麟角,相信稍有资历的朋友对那时平价日产CD机的数码味仍记忆犹新吧。所以,当时我在心底里便充满了一种对“无刺激性”声音的渴求,1991年我买下了第一套音响组合:NAD 3020扩音机、Monitor Audio 7音箱、Technics SL 440激光唱机,它们在90年代初曾风行一时,成为购买平价音响器材的首选。NAD 3020被誉为“音响界中的一棵常青树”。其中卓越的性价比让它成为平价器材中为数不多的经典。NAD独创的“气囊功率”和“柔性剪峰”电路,令3020虽然只有20W/声道,但却拥有不俗的控制力和驱动力,在大动态时至少没有太多恼人的失真,此举正合我意。Monitor Audio 7俗称“猛仔7号”,荣膺《What Hi-Fi?》五星评价,在当时也是红极一时,它的低频并非十分强劲,但中高频却相当清澈、透明。而我选择Technics SL 440激光唱机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它的数码味很淡,这在当时1000多元的机种中确实难能可贵。由于Technics是“比特流”的先行者之一,再加上独创的MASH技术,总有一股淡淡甜味,非常悦耳、动听。这套系统的声音是怎样的呢?——甜润、清晰、空气感一流!如果不是对声音有特别的研究,一时半响的还挑不出它的毛病呢。两年后,一台使用KT88管的合并式胆机又加入了我的系统,那种甜美、丰满的程度更进一步,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我都是在那格外诱惑的人声和小提琴乐韵中度过。

但到了1996年,我不再喜爱那种甜甜的、很能讨好耳朵的声音了,因为每一次听完现场的演奏后,我总觉得乐器的声音并不似我套系统般“甜”,现场的乐器声注重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效果,并不刻意强调些什么,但总能随时拨动你的心弦,也就是说,现场的演奏效果并不凭矫操造作、搽脂抹粉来取悦你,靠的是一种能引起心灵共鸣的音乐氛围。对了,那时我的系统缺乏的正是这种氛围!那么,它原有的“甜味”是什么呢?在现场中本来是并不存在的呀,由此看来,这种甜味应该是一种声染色,一种美丽的失真。于是,我又换了系统,它的声底相当清淡无味,许多听惯胆机的朋友竟一时适应不过来,新系统的音色很率直,能毫不留情地把录音瑕疵暴露出来,令我发现某些所谓的“天碟”的声音竟是那么假!高分析力和强横的动态是其拿手好戏,纤毫毕竟的细节,深远无边的音场以及毫无压抑的的高潮,常能汇成浓烈的现场气氛,令我的思绪随着音乐的飘动飞向乐曲描绘的那片天空。

最近,我又有了换机的冲动,音箱是想玩得更高级了,但扩音机的“新欢”却比旧爱更便宜,有没有搞错?——别人都是越玩越贵的,你怎么倒了个?没错,虽然新欢的身价稍低一些,但它却能再现我喜欢的声音。我觉得玩音响到一定层次,有时并不是贵的器材就一定能达到你的要求,有时便宜一些的机种反而会更合你意,甚至有更佳的表现!再次提醒:请相信你的直觉,请相信“对器材脾性的了解比对器材身价的了解更重要”,千万不要被某些器材的名声、身价和外表所迷惑!话又说回来,我又喜欢上一种怎样的声音啦?概括地说我希望我的系统的声音收得很好——由于收得好,它的声底没有刻意的煽情和渲染,一切都是那么冰清玉洁;由于收得好,各个频段之间达成完美的平衡,既不夸张也不缺失,有着清晰的层次感;由于收得好,音像不会膨胀模糊,营造出锐利而实在的音像轮廓;还是由于收得好,它完全达到了静如处子,动似蛟龙的境界,一切动静起伏尽在掌握之内,谈笑之间!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23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過五關,檢驗音響系統 劉漢盛

大部份音響迷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怎麼自己在家裡覺得很好的錄音,拿到別人家裡表現卻並不怎麼樣?相同的,在別人家裡聽,覺得不錯的錄音,拿到自己家裡也不怎麼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問題顯然出在「偏頗」(Bias)這二個字上。

每一個人的音響系統多少都會偏頗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偏頗」呢?事實是,大部份人家裡,都會因為器材搭配以及空間因素,使得自己的音響系統產生一種特別傾向某一方的特性。這種特性其實就可以叫做「偏頗」。「偏頗」會產生什麼結果?有的CD錄音剛好適合您的這種「偏頗」,有的則不適合。適合者,您就會認為它是比較好的錄音,不適合者當然就會覺得錄音效果不好。通常,音響系統「偏頗」得越厲害者,在聽音樂時,越是只有少數CD您覺得錄音好,大部份的CD您會覺得錄音不好而無法接受。而音響系統越不「偏頗」者,能夠被接受的錄音效果就會越寬廣。

    或許您會反問,這樣說來,是不是因為沒有「偏頗」,就會覺得所有的錄音都是很好的呢?不!錄音效果的好壞有一個通識的標準,它並不會因為沒有「偏頗」而通通變成好錄音。我要說的是,越是沒有「偏頗」的音響系統,它越是對於各種CD的錄音效果普遍都能夠接受,不會覺得不能聽。但如果要認真評判錄音好壞,還是存在高下之分。當然,錄音效果好的永遠都是比較少數的一方。

偏頗會讓人以為只有我對,其餘皆錯。

    音響系統一旦「偏頗」得厲害,會有什麼害處呢?第一、因為自身音響系統的「偏頗」,我們往往會被蒙蔽而不自知,很容易就陷入朝向牛角尖調整音響的陷阱中。第二;也因為「偏頗」,使得我們往往會有傾向某種錄音的癖好,而與別人格格不入。我時常強調,調整音響最重要的就是「整體的平衡性」。如果音響失去平衡性,就等於嚴重扭曲音樂家苦心演奏出來的音樂。當音樂被扭曲之後,第一流的音樂家所演奏出來的音樂也會變成與不入流的音樂家所演奏者相同。同樣的,如果您的音響系統「偏頗」得越厲害,就注定了您的音響效果平衡性被扭曲得越厲害。在這樣的情況下,您真正能夠享受音樂之美的機會鮮矣。

    到底要如何才能避免音響系統的「偏頗」呢?在此我要再次強調,每一個人的音響系統難免都會有「偏頗」,不會有例外。問題的重點是,您必須要知道「偏頗」到底出在那裡?然後盡量朝正確的方向去調整,以便使得「偏頗」的程度降低。這樣,您才能夠享受到平衡的音樂性。如果您無法對自己的「偏頗」反思,往往就會陷入「別人都錯只有我對」的迷霧中。因此,到底要如何才能避免音響系統的「偏頗」呢?首先您必須敞開心胸,承認會有「偏頗」的事實。接著,以更寬廣的包容性,去檢討自己的音響系統與別人之間的不同。

五張CD作為檢測偏頗工具

    問題又來了,對於一個音響經驗不多的人,即使有心要檢驗自己到底有多少「偏頗」,也可能無從下手。在此,我提供五張CD,來做為檢驗自己音響系統「偏頗」程度的工具。運用這五張容易買得到的CD,您可以為自己做交叉測試。或許,您會說:這五張CD不就是你自己「偏頗」之下所選出來的嗎?用你的偏頗治我的偏頗,行得通嗎?您說得有道理,不過,我已經盡量降低這種偏頗的可能性。因為,這五張CD都是我在許多不同場合之下所測試過的,並不是只有在我自己的系統上測試。還有,這五張CD我也在我的靜電耳機系統上測試過。還記得我說調整音響可以「以耳機為師」嗎?因為耳機所遭受的污染最少,它只是經過訊源而已,沒有經過前、後級、喇叭以及空間的污染,它的可信度應該是最高的。所以,我所選的這五張CD應該可以作為偏頗的測試工具。

第一關,高頻不能尖銳刺耳,要有甜味

    第一關所用的CD是「四季」。這張「四季」是由Giuliano Carmignola領銜演奏的(Divox CDX 79404)。他致力於研究18世紀初期的音樂,以當時的樂器、當時的手稿揣摩當時的音樂詮釋。因此,雖然四季的版本滿天下,不過他的詮釋卻非常有創意(或者說回歸原點),到處充滿生命力,絕無一點陳腐,是非常值得欣賞的演奏。由於這個樂團所用的樂器是仿古樂器,與現代弦樂群相比,它的聲音線條比較清晰細瘦,調子也比較硬些。不過,它所發出來的明朗音質以及亮麗的音色,還有甜甜的味道卻也非常迷人。再者,這個樂團的編制很小,只有八、九的人,所以每種樂器的表現都非常清楚。

    在聽這張CD時,如果您聽起來覺得聲音硬得不舒服,弦樂只表現出單薄的尖銳刺耳線條,根本享受不到甜味。那就表示您的音響系統偏向過於明亮、尖銳的方向,中頻與低頻的量感可能都不足。還有,由於這個樂團並沒有低頻的「重兵器」,因此,整張CD隨時都保持在清澈透明、輕盈靈巧的氣氛中。而在這樣的氣氛之下,您又可以感受到低頻段輕微的彈性。

    再次提醒您,這張CD的特質是明晰亮麗,但是帶有甜味。如果沒有甜味、或是低頻多而濃都不對。更等而下之的就是聽起來尖銳刺耳。

第二關,中頻要飽滿要豐潤也要清楚

    第二關我要用這期我寫在「總編的私房CD」中那張「單身漢合唱團」(Philips 456 653-2)來試。這張CD是個男聲合唱團,由男高音、男中音與男低音組成,他們的音域完全包括在中頻段中。假若聽這張CD時覺得中頻太濃,濃得有一點化不開,那就代表中頻段的下端(接近中低頻處)量感太多了。這麼多的量感不僅會讓聲音染色,而且還會拖慢聲音的速度感與壓抑活生感。此時,您所聽到的音樂還會有呆滯沈悶的感覺。

    假若聽這張CD時覺得聲音不算飽滿豐潤,感受不到男聲合唱團渾厚的和聲美感,合唱也沒有充滿整個音場。很明顯,您的音響系統有中頻薄弱的問題。中頻只要一薄弱,您的音響就會從彩色變黑白的,大部份的音樂怎麼聽都不耐久聽。

    一個真正傑出的合唱指揮會讓合唱兼有和諧的和聲之美與清楚的各聲部表現,這張CD就具有這二項優點,其實這就是合唱的平衡之美。如果您聽這張CD時,覺得「平板呆滯」,無法被它的音樂感動,那就是中頻段有問題了。對了,雖然中頻段是最重要的部份,但是也不能無節制的「多」。中頻段如果過分的多,仍然會破壞音樂整體的平衡性,這點您不可不查。

第三關,低頻要Q要有彈性,不能渾濁。

    第三關所用的CD是Janis Ian的「Breaking Silence」(Morgan Creek 2959-20023-2)。從第一首開始,低頻的部份就要表現出有下潛能力的彈性與Q性,最好還要有低頻的影子。所謂「影子」就是低頻自然延伸消失的聽感,如果延伸不自然,低頻硬生生消失,就不會有影子,也不會有彈性。我強調在這張CD中的每一首歌中,您應該都可以找到這種感覺。

    如果您在聽第三、第四首時,仍然感受不到恰好的低頻彈性與影子,也覺得低頻量感不夠。這就代表著您的音響系統在中低頻與低頻這部份欠缺適當的量感。反之,如果在聽第三、地四首時,您覺得低頻量感太多,已經開始到達渾濁的地步,那就代表著中低頻與低頻量感太多,以及控制力太差。

    請注意,這張CD無論如何也不會刺耳,同時也不會渾濁。如果您只是達到不會刺耳也不會渾濁,但沒有享受到彈性與Q性,那只能說「偏頗」得不嚴重,但是還沒一矢中的。如果您除了彈性與Q度之外,同時還都能很清楚的聽出低頻樂器的質感,知道那些是什麼樂器在發聲,那就命中紅心了。

第四關,聲音的細節要像蜻蜓的翅膀在振動

    這關我要用的CD是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普烈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EMI 版)。在第一段「序曲」中,弦樂群有許多地方的弱奏表現既小聲又清晰,就好像水邊一大群蜻蜓振翅。如果您聽到的這群弦樂細微的演奏沒有小提琴的質感,沒有甜味,也沒有清晰的透明感,也不會讓您由衷感動的話,那就表示您的音響系統不夠靈敏。至於會是那裡不夠靈敏?可能會出在喇叭身上。

    此外,這張CD的強弱對比相當強烈,如果在強奏的時候您會覺得太吵太刺耳,整個弦樂群失去弦樂的美感時,那就表示您的音響系統強弱對比的幅度不大。在這樣的清況下,您聽大部份的管弦樂可能都得不到能細微又能壯闊的美感。

    除了弦樂的細微處之外,我們還要聽木管樂的細微處。假若木管沒有聽到各種細微的聲音(包括按鍵、吹氣等),木管的真正質感就出不來,木管的光澤與甜味也同樣出不來。此時,您所聽到的音樂美感已經大打折扣。

    人聲在這張CD中也可以用來測試。在第四段的人聲表現出,如果人聲不夠活,高高低低的抑揚頓挫反應不夠快,那都充分顯示出您的音響系統活生感有問題,暫態反應與速度感都不夠。

    最後,加給一個小費。這張CD中有許多地方有低頻轆聲,假若聽不到轆聲,表示您的音響系統低頻再生能力有問題。此時,我相信您聽這張CD也會感覺低頻段量感不夠,聲音都傾向中高部份。若是聽到很強很明顯的轆聲,則表示低頻段有過量之嫌。比較適當的情況是聽起來很清楚,但是卻又沒有壓迫感,好像管風琴的低頻襲來,不會干擾音樂的欣賞。如果您不知道要在那裡找轆聲,不妨試試看4分10秒左右。

第五關,整體的平衡性夠不夠圓融?

    毫無疑問,我要選華爾特指揮的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華爾特指揮哥倫比亞管弦樂團,CBS版)。在此,我要先請您想想看,貝多芬會把田園寫成低頻很濃重的樂曲嗎?不會,因為那個時代的交響樂團編制還沒有上百人那種規模,那個時代講究的是理性的平衡。華爾特會把貝多芬的「田園」指揮得像馬勒的交響曲嗎?也不會。華爾特雖然是馬勒的學生,但是他指揮的「田園」充滿了平衡的和諧美感。所以,如果您聽到太粗暴的聲音;您聽到太濃重的低頻,那都已經偏了。

    在這張CD中,可說每一種音樂的要素都有了。您應該可以享受到弦樂群的質感,無論是小提琴或大提琴、低音提琴皆然。假若您聽不到弦樂群的質感與美感,那就不對了。還有,您聽到的弦樂群有光澤嗎?有甜味嗎?您聽到的木管有光澤、有甜味嗎?假若沒有,華爾特那精妙的平衡感也已經被您的音響系統破壞了。

    最後,我要問,您聽這張CD的演奏是出自內心真正的感動呢?還是人云亦云,不得不說感動?假若您聽這張CD時,一直覺得「甜」而有「光澤」、有「活力」、有「生命」、「豐潤」、「飽滿」、有「質感」(這七項都要有)的聲音一直包圍著您,整張音樂聽下來一點都不覺無聊、勞累,反而能夠深深的享受到音響效果與音樂的平衡美感,那就對了。此時,您的音響系統即使還有「偏頗」,也只是輕微的狀況而已。

    反之,假若您聽來聽去,都感受不到以上我所說的音樂美感,反而懷疑這張CD的詮釋那有什麼傑出之處、懷疑這張CD的錄音效果那有迷人之處時,那就表示您的音響系統有相當嚴重的「偏頗」。「偏頗」把整個音樂的平衡美感都毀掉了。

    雖然我列舉五張CD來做過五關的測試,但是請您不要誤解這五張CD只能測試它們那個部份而已。其實這五張CD都能夠充分的享受平衡的音樂之美,只要您的音響系統不具有太強的「偏頗」,應該都會覺得這五張CD的錄音都很美。如果有「偏頗」,這五張CD聽起來都會有問題。

    聽音響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享受到音樂之美,無論是流行音樂或古典音樂,只要是再生音樂的時候能夠得到平衡性,它們都會令人感動。假若您一直都在不好聽的泥沼中掙扎,或者一直只覺得只有少數幾張CD好聽時,請敞開心胸,開始校正自己的「偏頗」吧!|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24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上海地区二手钢琴的价格调查结果。
原创:上海地区二手钢琴的价格调查结果。
我花了一个月左右时间调查过上海的二手琴行,当然是因为我自己要买,而不是为了写文章才去调查的。跑琴行是很辛苦的事情,而且对于象我们这样为了子女而奔波的父母们,我非常有体会,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上面这些内容整理的原因,下面的是我自己的心得。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切记一点,无论哪家琴行,问价格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你是自己买,没有老师介绍的,让他们开个最低价。这样你才能得到比较合适的价格,再还的话才心里有数。
我一共看过的二手琴行共4家,但是都很有代表性,详细介绍如下:
1.莱茵琴行,(地址:江西中路451号,地铁到河南路下来走10分钟,电话:63212024,33130886)
背景介绍:莱茵是四家中最大的了,品种最多,型号很全,有两个老板,都是阿姨,一位张老板,一位关老板。张是正的,她的弟弟在日本,每次都是集装箱过来的,批发零售都做,特点是价格低,保修是一年,但是可以谈到三年的。一年内免费调音一次,送货费用另计好象看是环线内外不同,送二手琴凳,雅马哈的那种可以升降的,有靠背的凳子。琴帘也不送哦。所有价格含开发票。记得一定要开发票。上面要写名型号,编号,等等重要信息哦。保护自己的利益。
我看过几台价格如下:
雅马哈 U1E 11XXXXX   13000
雅马哈 U2G 16XXXXX   14500
KAWAI BL51 6XXXXX    12000
雅马哈 U3H 3XXXXXX   17500好喜欢这个,真是好。可惜我没有那么多钱
DIAPASON 126-M6XXXX       11000
终于明白了二手琴的价格其实水分很大的。去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挨斩了。
雅马哈U3H 的3百万的价格就是17000~17500了。当然这个指的是大的琴行,他们进出快,跑跑量的,可挑选的余地大,莱茵那里的老板娘还是属于很好说话的。心不黑。BL的价格也不高。BL71好象是16000,具体我没有仔细问,反正去买或者问价格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你是自己买,没有老师介绍的,让她开个最低价。这样她开的价格你会觉得很爽的哦。而且记住,开的价格一定可以还的。但是不要马上还,等你把琴都看完,挑中了之后就还那个你选好的,基本上以他们开的价,可以还下500~1000元。让她看看进货单,因为他们东西很多,他不记得很具体的价格。你还的价格如果她要去翻进货单,说明已经还到比较低了。如果她马上答应,估计还是比较有赚的了。他们两个老板,都是女的,姓张的是大老板,但是她开价高。姓关的是二老板,她开的价很低的,我说的能还下500~1000是指关开的价,张开的价是含了老师的费用的。基本上回扣是1500~2000。
不过去买的时候最好叫个会弹琴的人去,手感和音色他可以帮你参考。千万别叫老师。不然琴行的人开的价格就不同了哦。
另外她们店里经常有老师和介绍人去,千万不要被她们的话蒙骗哦,记住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IDAPASON的声音比较脆,同去的朋友有个钢琴9级的,他手感和音色都懂的。国产的琴还更脆,雅马哈的比较浑厚。KAWAI的比较甜美点。建议你买YAMAHA或者KAWAI,还是别买其他牌子的。如果喜欢高档的,真的建议考虑雅马哈的U3H,那台我好喜欢哦。他们货进出快,不断会有货的。
这家也搞批发,是5台左右起批发,不含保修费用了,价格差不多在零售的7.5到8折吧。这个零售价是指你已经还好的比较低的价格了。不是她的开价哦。建议大家也可以一起购买,可以还个很实惠的价格。
综合评价:对这家店我还是很喜欢的,毕竟大嘛,可选择的余地大,而且价格低,别人作不下来的,她们都可以商量。关键是要自己会看,会听会挑选。不要听信别人的话哦。自己拿主意。

2.滨海琴行,(地址:复兴中路1285号,乌江 电话:64727723,13601904059)联系电话:13601904059信箱:freddie_wu@hotmail.com

门面不大,里面放了大概10台不到钢琴,但是也是自己直接从日本进口来的二手钢琴。
这家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就是这里论坛介绍的琴河贸易公司,大江就是老板啦。这个是我第一家看的琴行,而且我去了大概有3次了。也是我的启蒙店哦。大江是老板,他可以决定价格,另外有个小张对技术上很了解,但是价格别问他。直接找大江商量价格。肯定一点,大江还是比较实在的,不会乱开价,但是不要看他们店铺里面开的价格,那个只是开价。都可以还的,建议直接问大江价格,但是记得一点,大江第一次给你开的价格肯定也是可以还价的。大江看了别生气哦。因为人之常情,我想如果我是老板,我开的价也是可以还的,只是幅度大小问题了。大江开的价格不过都不高,还的话也还不了多少,基本上我估计最多还下个500就不错了,他们的价格比莱茵的高,但是总体质量比较好,莱茵每次批发来的货参差不齐,有好的,有差的,要会自己挑。大江这里的呢基本上因为每次他进货属于少而精的,所以基本上东西都还可以,不会有什么特别差的,但是大家还是要记得一点,自己仔细看,仔细听哦。
下面是我问过的几个价格
雅马哈 U1E 8XXXXX14000
雅马哈 U2G 1XXXXXX15500
雅马哈 U3G1975年17500
KAWAIBL519XXXXX13500
在他这里还价比较难的哦,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总是能还点下来的。不过他们的价格都是不含开发票的,开发票大概5%不到的费用,但是要另外加的,所以可以比较大江这里的价格不低的。标准就是三年保修,含送货费用,送新琴凳,琴帘。免费调音一次。
3.上海丽韵琴业(地址:金陵东路381号,知音琴行附近,电话:53822305)
店长:张琴,是音乐老师,他们主要买三类钢琴,一个是国内没有什么名气的雅典牌子,东西我没有仔细看,反正很便宜,几千元。另外一个是美国的一个钢琴品牌国内组装的经销商。具体牌子我忘记了,东西不便宜,好象看得上眼的开价也要17000多。我要介绍的是他们的二手钢琴,店面不大,但是二手钢琴还是不少的,我之所以要介绍他们,是因为一个是他们价格开得比较实在,不象金陵路其他家的,U1H开个22000,然后问能便宜多少,告诉我能便宜几千块吧。这样的店我马上就出来啦,还有什么好问的。这家丽韵的第一价格比较实在,第二店主本身懂琴,你好好问个诚信要的最低价,基本上她开的价格就可以了,然后再能谈下来的就非常少了。他们的价格含发票,送货,新琴凳,琴帘,还有三年保修,免费调音两次。另外有合同的,还送4次免费钢琴课。比较有特色哦。
我问过的几个价格:
雅马哈U1H 3XXXXXX16000
雅马哈 U2H2XXXXXX 17000
雅马哈 U3H 2XXXXXX 19600
KAWAIKS13XXXXX12600
KAWAIK353XXXXX12500
在金陵路那里算是很不错的价格啦。不过还是可以再还下来点的。看各人砍价的本领了。
4.上海金弦琴行(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近,地址是东平路19号,电话:64667979 朱国良 )
这家2我去过两次,据说莱茵的张老板是他的干娘呢,不过生意场上都是一样的。斩你没商量。这家主要的生意对象是音乐附中和音乐学院的学生和老师吧。估计主要也是老师介绍的多,如果不说明的话,开的价格估计含介绍费的。要问清楚。
他们二手琴只卖高琴比如雅马哈的U3,KAWAI的也是高琴。低琴就卖珠江的了。价格含发票,送货,普通琴凳,不送琴帘。保修三年。免费调音一次。
我问过的几个价格
雅马哈 U3H 2XXXXXX 价格18000,
珠江 118M的 8800
里特米勒 118的 10500
据他说珠江是全市最低价。我没有调查过珠江的价格。没有比较过,不过好象是还比较低的。感兴趣的可以去问问,权当价格比较也不错。
主要的琴行我跑过的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买到合适的价格,总结原则如下:
1.切记一点,无论哪家琴行,问价格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你是自己买,没有老师介绍的,让他们开个最低价。这样你才能得到比较合适的价格,再还的话才心里有数。
2.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仔细看,仔细听,不要听不认识人的介绍。老板的介绍也不能全信,多比较价格。
3,忌讳乱问价,先确定自己需要的琴,然后再有针对性的问价格,不然琴行会以为你是探子来问价格的,不会告诉你实价的。了解好自己合适的琴后不要都还价,挑好后重点还一个就可以了,记住还价要找对人哦。不要和普通店员还,没有用的。
4.附加条件问清楚,比如保修期,发票、送货,琴凳,琴帘,调音是否都包含。
5,还有一点很重要,定金不要超过500元,一般200,300就够了。其余等琴送到家再付清。而且事先说明,不喜欢可以无条件退定金的。
我的一些建议:
如果是小孩学习钢琴,家里又不是很有钱的话,建议购买雅马哈的U1或者U2,KAWAI的BL31,51系列。这些都是公认的可以的。价格根据琴龄和型号有差别,建议U1E在13000以内,U1G 13000~14000,U1H 14000~15000。U2 14000~15000。KAWAI BL51 12000~13000。
如果家庭条件可以的话,买U3吧。U3G或者U3H,真的很好哦,看得我口水都要出来了,音色也非常好,价格在17000~18000。可以接受的。BL71也可以。16000~17000。
或者干脆买国产珠江的吧。118的就可以了。便宜。
匆忙写了半天了,上班时间偷偷写的,有什么不妥请指出。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哦,我一定尽力帮忙。买琴好辛苦的。





购琴最新傻瓜式功略--武林高手修炼秘籍-5/2已更新

外行购琴功略----菜鸟变老鸟10分钟突破外行门槛-)

作者:挚爱蓝天 2004年4/30日凌晨1点第一稿5/2日9点第四次更新

定价:0元

前言:

刚过午夜, 听点爵士的小作品,有写点东西的欲望,就来写这么一篇东西

      弹琴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 钢琴市场火暴, 不过这个市场实在是N不规范, 基本上大部分外行在购琴这一块都会很郁闷, 学习音乐真是不容易,在这一块就要交掉第一笔学费,而且大部分朋友在购琴的心理上都有点问题,或者太急噪,或者太犹豫,或者是太相信,或者是太怀疑,呵呵,几万块钱的东西,价格如此得不统一,不透明,实在是挺让人头疼的, 偶有时候看看那些家长,也真挺可怜的(上海人叫作孽), 这个市场里不平等的现象也是挺多的,呵呵,我觉得买琴这一块除了技术方面的要求, 对于心态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 下面一一介绍.

突破功略:(立式琴功略)

第一部分: 基础认知的提升

       从你对于学习钢琴的欲望开始燃烧到终于拿出一笔钱准备来置一台钢琴抱回家,首先确定好你有多么喜欢钢琴,这很重要,买了钢琴当家具的不在少数, 整天蒙着个罩子几年不去动的也有的是, 如果你不幸是一个三分钟热度的人,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你对于钢琴热爱的欲火还在熊熊燃烧,恭喜你,拿上你的钞票,.准备进入这个市场吧~~哈哈

      OK,你开始进入市场了,在面对这样一个你完全陌生的领域,你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

       计划的第一部分, 预算,非常重要,你要控制好的预算,因为在你的购买过程中,150%会碰上想超出预算的冲动, 外行尤其尤其是这样,就象小孩子原来出去准备买两本漫画,后来抱回一台游戏机一样道理.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渴求音乐的你, 崭新的钢琴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大琴行里几十到几百台的钢琴足以让你看花眼, 尤其是矗立在大厅中央的三角钢琴绝对可以让你愿意掏空家产去买, 所以控制好你的预算,上下浮动不要超过3000元. 或者给自己三个等级的预算.例如

1.低等:      10000以下..不低于8000

2.中等:      12000-15000 不超过18000不低与11000

3.高等:      20000-30000.不超过30000

一个大概的草稿. 当然其中还是有很多问题,慢慢来看.

有了预算, 保证你的钱有计划的花. 然后开始第二步

计划的第二部分, 打样

1. 在你通知任何认识的老师或者朋友之前, 自己先逛一下这个市场, 当然不是说请别人不好,但是自己心里有个底更好,当然,信得过的朋友当然是不错的,两个人比一个人理智嘛

2. 确定5-10个琴行,从最大的开始排起,大琴行小琴行都可以有,虽然大琴行比较全,但是小琴行也有优势, 就是价格方面比较容易谈, 但是一般售后方面的保障没有大琴行这么让人放心, 所以这是个取舍问题,慢慢看.

3. 从最大的琴行开始逛, 按照你的预算打草样, 记录琴行销售的意见, 注意一下是否能遇见比较好的销售,碰到把别人琴骂得狗屁说自己琴非常非常好的, 注意点. 一般有经验的,好的销售不会一上来就胡侃自己的琴,说什么进口拉,外销拉,德国技术拉,这些是空的东西,因为你看不到,好一点的销售会从你能看到的地方来吸引你,比如:价格,折扣,附件,保修,维修,调率, 有的琴行甚至会给他的客户定期发放一些音乐会的门票,都记录下来. 满口都是"我们的琴最好拉,我们是德国人的技术拉, " 除了这种话没有其他东西的琴行注意一下, 不一定说不考虑,但是要多留心.

4. 根据你从琴行里面得出的结论, 去询问你的钢琴老师. 一般来说,10个琴行会有10种结论, 比较好一点的琴行销售会客观一点,而很多琴行会显示出只有他的琴最好的言论, 所以,这时候,需要你的钢琴老师或者搞音乐的朋友给你一个结论.你可以询问一些搞音乐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或者学校的老师,或者一些第三方的音乐人的意见,记录下来. 你可以不用透露出你想要买琴的想法,避免商业利益的直接接触.

5.OK,你有了老师的意见,也有了琴行销售的意见,最后,你需要我们论坛的意见了.

提醒: 论坛里的意见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因为很多不关系商业利益,所以讲话比较公正, 可以询问一下论坛里第三方朋友的意见. 讲所有的结论,做一个参考,一般来说,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明确的重叠的目标,比如你发现, 3方里有两方都认为某个牌子的钢琴比较好,云云, 你可以知道,我可以选择这个牌子的钢琴. 但这时候,你主要还是看,多看/因为你问出来的问题,可能还是很无知的YE.

       我的建议是在购琴之前,多浏览一写关于钢琴方面的知识, 这样可以使你在和琴行销售和琴行老师的交流中不会显得很无知, 让对方感觉你对这行比较了解,那么你能通过沟通得到的信息和对方的信赖也就越多. 如果你一窍不通,那么真是非你莫斩不可啊,哈哈./

计划的第三部分就是价格拉~~~哈哈,最头疼的开始了

1. 你通过几方的意见, 确定了一些大致的方向,知道了一些比较不错的牌子,这些牌子中,有一些是可以在你当地的琴行找到了,你知道,首先,这些琴的平均质量比较不错,由于用得人多,价格也比较透明, 所以在考虑范围内.

2. 重新进入琴行,排除那些说话不真诚的琴行,进入你觉得印象比较好的琴行,开始询问价格, 根据第一块你记录的内容, 结合你的预算,开始记录价格. 一般来说,大琴行的折扣空间不很大,但是标价一般比较实,小琴行空间比较大,但是需要技巧.两边都可以考虑.对一种牌子的钢琴,至少询问到3-4个价格,记录下来. 一般记录3-5种比较不错的钢琴牌子的价格,也就OK了.

3. 然后,上论坛,这时候应该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了吧,呵呵,跟帖,发帖,询问,多了解一些信息.多听听第三方的意见:) 多交流. 这时候,你可以知道哪些地方的价格比较实在,哪些地方比较离谱了,一般来说,折扣在8折左右或者更上的比较正常,如果折扣一打就是6折,那要当心点了,价格里的水分太大了.

好,我们的计划已经很详细了,OK,熟读你的计划,相信经过这样的训练,应该已经有比较高的LEVEL了, 把你的计划和经验全部消化在脑子里,然后,开始功略的真正重点,实战.

第二部分: 高手过招, 实战分析:

心里有的价格的掂量, 基本上属于手中有粮的境界,那么心里自然就不慌了.,大摇大摆得出去看吧~~主动权在你手上了/

这一次是真正的挑琴了,不要局限于看过的琴的品牌,从你自己喜欢的角度来看. 全面得从外观,高度,颜色,造型,手感和音色方面考虑, 前面几点自己来决定,后面几点决定不了可以请老师来看看,或者请琴行销售来帮你弹,双方意见都可以参考一下./ 同时,询问价格,有了刚才得到的一些比较知名品牌的价格,那么基本上一个"尺度"在你的心里了,碰到离谱的价格应该不会很迷茫吧~~基本上,懂行的人从开价格上就可以看出对方的诚意, 而懂行的销售,从对方的还价和对整体价格的估量就可以看出对方"懂经"的程度. 这是一种无声的表示, 大家心里都很有数的,

从国产钢琴的角度来说,一般来说,同样高度的琴的高度一般差价都不应该高与3000-4000.

同样的118的琴,一个卖9000,一个要卖到15000,那就太离谱了.当然,这包括合资的琴在内,所有国内和合资或者号称合资的琴,既然都是中国的劳动力,那么大家的水平都不会相差太远. 当然,能贴上YAMAHA和KAWAI的那就另外考虑了.基本上,国内品牌,水平都差不多,工艺技巧方面有差别,但不会非常大.哪里118的开15000, 不要理他,走人. 再提一次,品牌并不非常重要,好的品牌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平均质量,但好牌子里也有次品,不出名的品牌里也有很好的琴, 中国人的钢琴工艺还没做到象YAMAHA原产的琴拿出来都是好琴,不需要过分挑. 拿到一台适合自己的琴是最重要的,切记,切记,你买的不是牌子,是琴.

提醒:选购钢琴的一些注意因素:

看到一台琴,你对它的外观相当满意.然后我们开始检查内部: 以下给几个参考:

首先看琴键,从琴的一面看过去,所有的白键和黑键是否都很平.,整体一直线,没有高低情况.

按下一个琴键, 观察它旁边的那个琴键,百键和黑键的边缘是否光滑舒适,如果比较粗糙或者棱角突出说明工艺问题./

继续,观察一下琴键的木块组成, 看看木块颜色是否均匀, 有没有深浅不一的情况, 或者木块中间有很大的缝之类的情况.看看边缘是否光滑.

打开上盖板,看看音板做工,和榔头的做工,这一块不是很好看,而且国内很多也用国外的榔头.所以`~看看颜色是否均匀,有些不太好的榔头木头颜色差别很大~~

打开下盖板,看看里面是否干净, 一般来说,音板应该比较贴合最下面的板,如果发现音板被垫高了,或者挖低了,说明工艺问题,音板和钢琴尺寸不匹配等等,下盖板里面应该尽量干净,清楚,垫几块木快是正常的,如果里面垫了很多小木块,那就是工艺有问题了,这就是不稳定性.

检查外面的漆~.

看一下琴脚,和琴的背面是否有突出的大钉子. 或者有修补的痕迹.踏板是否光亮,踩下去的感觉是否舒适. 当然,踏板不是很重要的一块, 踩下去有点声音也很正常,但是弹性一定要好,如果踩下去弹不上来就要注意了.

然后就是手感和音色.. 一般来说音色个人喜欢不同,手感的话.对于外行和初学者, 有弹性又不很紧,有一定深度感的手感是最好的. 选择外形比较奇怪的,比如樱桃木,仿古的,更要注意,手感和音色是第一位的, 不要为了造型而忽略了,你买的是乐器,不是家具.

附一个参考:

在同样高度下琴的价格走向:

琴脚:雕花弯脚价>弯脚价>直脚价

颜色: 白色>棕色,红木色>黑色   一些彩色琴和棕色价格差不多./

漆: 亚光漆>亮光漆

造型:樱桃木仿古>普通仿古>一般样式 ,带雕花琴架更贵一点,

附件: 液压琴盖略贵,一般贵200左右.

选琴应该可以拿到的正常附件:

琴凳, 琴帘或者琴罩. 擦琴布, 琴脚的四个垫脚(防止轮子碰坏你的地板并起固定作用),发票或者收据,保修卡,保修一般三年, 长的也有,所谓终身保修没有意义. 有的地方送光亮剂,这一般都挺便宜的,对价格不会构成大的变化.

可选配件: 节拍机,谱子,等等.这些基本上看价格谈得怎么样,一个节拍机一般也就200-300, 谱子到处都有买,所以拿不拿无所谓.

送琴: 楼层费一般在20-30一楼, 有电梯的一般算两楼, 如果住的地方离琴行不是非常远,运费一般可以谈在价格里,就看怎么谈了.

好,通过这么来来回回的实战, 相信各位都已经不再是菜鸟, 而步入正大光明的境界了, 恭喜恭喜/

结论: 又是一条好汉来啊~~

OK,基本上把所有要弄清的东西都弄清以后,最后理一下思路,从喜欢的琴中选出最满意,性价比最好的琴, 如果有老师,可以和老师商量一下,或者在我们的论坛里最后征求一下意见,或者联系好熟悉的圈内人,准备出手.

此时出手,必将马到成功,手到擒来,挖哈哈~~

飞跃篇: 心理和心态--所谓心中无剑,手中也无剑,才能 笑傲江湖,仁者无敌~

1. 多听取意见, 销售的,朋友的,老师的,论坛的,不要排斥任何一方,不用过分相信任何一方, 有的时候第三方的意见相当不错的, 不用盲从, 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多看看,多听听没有坏处.

2. 买琴的时候,相信老师,但不要盲目.在自己能够控制价格的情况下,让老师来挑琴是很好的,因为毕竟专业的眼光比较准确. 如果你在琴行里碰到弹钢琴很好的销售(大琴行往往都有弹得挺牛B的钢琴手),也可以信任, 对于外行来说,专业还是很重要的, 不过不要死认一个人,我碰到过一些朋友,琴行里的销售琴弹得非常好,他就是不信,一定要让自己的老师来看,那老师跑上来练半音阶都不会,呵呵,这不代表理智, 在这一块上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好的老师当然好,捣糨糊的现在也有,明辩.

3.比较喜欢外形好看的朋友,注意,再好的外形,琴还是这样的琴,不会变了个外形琴就翻天价, 切记切记.

4.回扣,这个话题比较敏感,不多说,不过,在能自己掌握价格的情况下,确保自己能买到好琴又不会亏的情况下, 后面怎么操作我想也不用太在意, 请人做事,给人钱财,也没太多不好.要注意的是一些黑心老师拿天价回扣的事情,在你满意购买到自己喜欢的琴后,后面的事情~~我想~~有一些人之常情的事情,尤其是中国模式的事情,不要太在乎拉~~哈哈,不多说了。

后话:

立式琴选购功略到此结束,相信能给各位入门的朋友一点小小的帮助, 技术价格方面的参考是重要的因素,但是心理方面的因素更重要,比如如果你对某个钢琴表现出强烈的喜欢,那么从价格方面自然就不太好弹, 买卖过程是一个很微妙的较量过程, 如果让对方看透了你的心思,那吗基本上这个较量你就输了,相反,如果能看透对方的心思,那么你就占了上风,所以心理因素相当重要.






二手钢琴精品馆2004年第三期新品展示(九款)"五一"特价专辑

特价推荐:KU1

品牌:KAWAI 型号:KU1 高度:124
番号:4***** 制造年代:1972 价格:12500
注:该系列琴共有4台,2台KU1,2台KU2。虽然是70年代前期的琴,但是音色、手感都不错,并不逊色于BL-51,价格也相对实惠。选择了一台拍照录音,感兴趣的朋友请与我联系具体交流。

试听(在此链接上点击鼠标右键选目标另存为)

特价推荐:BL-51

品牌:KAWAI 型号:BL-51 高度:126
番号:9***** 制造年代:1977
价格:13500

试听(在此链接上点击鼠标右键选目标另存为)

品牌:KAWAI 型号:BL-61 高度:132
番号:8***** 制造年代:1976
价格:16000

试听(在此链接上点击鼠标右键选目标另存为)

品牌:KAWAI 型号:BL-71 高度:132
番号:5***** 制造年代:1973
价格:18000

试听(在此链接上点击鼠标右键选目标另存为)

品牌:KAWAI 型号:BL-71W 高度:132
番号:6***** 颜色:紫红 制造年代:1974
价格:19800

试听(在此链接上点

击鼠标右键选目标另存为)

品牌:KAWAI 型号:AT-14(静音型) 高度:114
番号:2****** 制造年代:1994
价格:18800

试听(在此链接上点击鼠标右键选目标另存为)

特价推荐:CL2

品牌:KAWAI 型号:CL-2 高度:121
番号:1****** 制造年代:1981
价格:12800


试听(在此链接上点击鼠标右键选目标另存为)


特价推荐:U1E

品牌:YAMAHA 型号:U1E 高度:121
番号:8***** 制造年代:1969
价格:13500

试听(在此链接上点击鼠标右键选目标另存为)

品牌:YAMAHA 型号:U3G 高度:131
番号:1****** 制造年代:1973
价格:17500




YAMAHA和KAWAI二手钢琴的资料
YAMAHA 历史主要机种(日本原产)
1947年~1965年:No.100型;No.300型;No. U1型;No. U2型;No. U3型;
1965年~1971年:No. U1型; No. U2型;No. U3型;
1972年~1982年:U1(G,H,M,A)型;U2(G,H,M,A)型;U3(G,H,M,A)型;
                           UX型以及YUS,YUA,YUX等X系列;W101型等木目系列
1988年~2000年:略
2004年现行机种:YM10型;YU10型;YU30型;YU50型;

KAWAI 历史主要机种(日本原产)
1949年~1968年:305型;350型;K8型;K20型;K35型;K48型;K50型;
1968年~1973年:KSC型;KS1型;KS2 型;
                              KU1型;KU2型;KU3型;KU5型;
1973年~1985年:BL系列:BL11型;BL31型;BL51型;BL61型;BL71型;BL82型;
                              KS系列:KS1F型;KS2F型;KS3F型;KS5F型;
                              CITYLIFE系列:CL2型;CL3型;
                              US系列:US50型;US55型;US75型;US95型;
因为日本钢琴在70~80年代产量巨大,也是目前重新进入市场流转的二手钢琴主力,所以以上主要列出当时的机种。




钢琴制造六大误区

转自神州乐器网http://www.chinayq.com/

“第一个误区:思维方式的误区。我去过许多钢琴厂,看到从厂长到技术人员都在千方百计地在钢琴的声学品质和演奏性能上下工夫。但是他们存在思维观念上的误区。现在使用者和生产者都普遍认为:好的钢琴就是声音大、响、亮、脆、高。而且以此作为评价钢琴优劣的标准,久而久之,成了一种固定标准。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或者说是偏见。因为,钢琴是从西方发展并传到中国来的乐器,无论在制造或使用当中都应当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或审美情趣为依据。钢琴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伴随着教堂合唱、宗教的发展。对其音色的要求应该是纯净、浑厚、细腻、宁静、含蓄。而中国钢琴制造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观念呢?主要因为中国音乐的传统是高亢、明亮,就象是黄土高坡的陕北民歌的表现一样。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意识形态、生活习惯、审美情趣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这就如同声乐中西方的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一样,而用中国人自己所固有的民族情趣、思维方式来指导生产西方传来的钢琴,必然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钢琴。用这种思维方式生产出来的钢琴是不符合西方的使用要求的。钢琴象美声唱法,中国的民族乐器板胡、笛子、唢呐象民族唱法。我不知道这种提法是否尖刻,也请大家来研究探讨。 “而这种‘中国式’钢琴的市场前景如何呢?因为现在中国钢琴的生产90%是内销,面对广大业余使用者,由于他们存在思维方式的误区,不得不使许多钢琴厂去迎合他们的要求。目前这种钢琴还有一定市场,但从长远来讲,国内专业使用者以及国外的批发商是决不需要这种音色的钢琴的。因此,每一个钢琴厂都应当及时调整观念,立足一个新的钢琴音色要求。

“第二个误区:制造中的误区。钢琴是一种和声性乐器,包容整个音域,但真正用于音乐会的钢琴是七英尺以上的三角琴,现在仅有‘星海’与‘珠江’厂有少量生产。目前大部分是七英尺以下的三角钢琴和立式钢琴,这些类型的钢琴都是家庭用琴或练习、教学用琴。在声学品质要求上就是纯净、和声性强、共性强,而不是音量大、个性强。国内钢琴制造厂应当在声学品质的纯净度上多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与国际接轨,打开国际市场的销路,进一步增加在国内的销售量。现在有的企业恨不得把小三角琴也搬到舞台上,把音量做的大大的、声音亮亮的。在榔头的处理上,也是用药水整个浸泡,把整个榔头包死,造成音色过亮;为了减少榔头的明亮度,还要几次用针去扎。这种扎法最多能够扎5次,最后就要扎到木头上了,榔头也就报废了。其实,这种做法与国外琴完全相反。国外的钢琴出厂之前,一点药水不浸,保持榔头呢原始松软的状态,而使用者买琴后,根据环境条件,逐渐地加滴药水,以调整钢琴的音色。在西方,对钢琴的音色要求并不是音量大、明亮就是好琴,而是听钢琴的每一个音的延续是否长,是否衰减得慢,声音很纯。一台好琴刚弹的时候,声音并不大,而是声音能够保持的住。

  “第三个误区:演奏手感的误区。现在有的使用者或是生产企业,注重于弹奏时轻,好弹。当然,这对于小孩子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专业使用者,弹奏轻的琴并不好,这样使钢琴的表现力大打折扣。现在一些钢琴厂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开始将琴键负荷加重。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琴键重了,回弹速度变慢,演奏迟缓,同样影响了钢琴演奏技术的发挥。所以对于钢琴的演奏手感要求是轻重适合,反映灵敏,弹轻的不能“死”,弹重的要有力度。这样的要求,对于钢琴制造是比较高的,要求在击弦机的所有环节上都是顺畅的。

  “第四个误区:轻视调整的误区。中国钢琴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之所以上不去,主要是缺少最后一道调整工序。欧洲钢琴之所以质量精良,是因为他们十分重视钢琴的最后一道工序——调整工作。德国的斯坦威或是奥地利的伯森多夫钢琴厂,厂内都有数名终身从事调整工作的调整师。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有自己独特的品味和修养,经过他们调整的钢琴,可以顿时身价百倍。现在德国琴、奥地利琴是世界一流的,七英尺三角琴价格一般五六万,日本琴一般是二三万,而中国琴一般是八九千美元。立式琴,一般德国琴8000美元,日本琴4000美元,中国琴1000美元。为什么中国琴价格如此之低,就是没有经过整理。现在中国琴之所以能够出口,主要靠的低价位。琴出口以后,经过国外专门人员调整,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提高一倍的价格卖出去。我曾在国外看到过中国琴,音色相当不错,但那是经过调整的。所以,大部分钱都让外国人赚了,我们的钢琴却是在低价的卖材料。因此,各个钢琴厂应当特别重视调整工作。为了了解西方对钢琴的品味要求,我们要多看、多听、多交流,用西方人的品味、情趣去调整钢琴才行,而不能用中国人的品味去调整琴。

  “第五个误区:共性与个性的误区。钢琴本身是工业化与艺术性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即钢琴制造发展到今天,工业化要求钢琴制造要达到整齐划一、规范统一,强调的是共性;艺术性要求钢琴制造要达到满足不同使用者对外观的要求、对音色的要求,强调的是个性。钢琴制造在发展到现代社会高科技的今天,实际体现了一种矛盾的统一性。目前国产钢琴需要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也就是说,首先要做到钢琴生产的规范化,然后再谈风格问题。现在国内钢琴生产有一种说法,说现在钢琴内部机械已经基本定下来,以后设计变化的不过是外形,以不同设计满足市场的需要。这种观点是存在误区的。因为,目前国产钢琴主要市场是家庭教学使用,要求是88个键的均匀统一,包括音色的统一、手感的统一。现在有人说,低音可以重一点,高音可以轻一点。我倒不那么认为,有一点轻微的差别是可以的,但不能为人知,最好是均匀一致。这一点恰恰是中国人最难做到的,而又恰恰是西方人的长处,他们往往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同一个机械动作,才使西方钢琴优于中国钢琴。中国人的长处是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善于设计创造。据我在美国学习时了解,美国计算机的发源地硅谷,就是利用东方人进行开发设计,利用西方人进行规范的操作,从而造就了人类计算机的伟大事业。我也听说,国内有些企业也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准备使用西方人进行规范操作,去打中国的钢琴品牌。

  “第六个误区:不重视钢琴演奏环境的误区。现在不少钢琴使用者及生产者,都不太重视钢琴生产或演奏的环境,其实环境条件对钢琴本身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现在对钢琴影响最大的是湿度,钢琴演奏最适宜的湿度是50—60%,差一点是40—70%,30—80%以外就不行了。低于20%就要加湿,高于80%就要除湿。在超过规定湿度的环境中演奏,再好的钢琴也完了。一般钢琴厂建在海的南边方向较好,斯坦威钢琴厂位于汉堡在海的南边,烟台龙凤钢琴厂的方向也不错,但如果青岛有钢琴厂就不好了。我听说,南方的一些文化厅花了上百万元买了斯坦威钢琴,封闭在一间屋子里,当宝贝一样放着。但屋内没有任何除湿装置,湿度接近100%。过了几年拿出用时,键子不起了,榔头呢发胀,击弦机每个机轴都失灵了,整个钢琴已经无法用了。还有中央电视台的一台价值一百万元的九英尺斯坦威琴,音板因为干燥裂了近一米长的缝,实在太可惜了。我认为,无论是做琴的还是卖琴的,都要考虑环境影响。每一个演奏钢琴的人,也宜在自己的钢琴附近放一个湿度计,可以随时观察室内的湿度状况。如果有这样一个装置,超过湿度范围时就自动报警那就更好了。我建议钢琴厂在钢琴出厂前最好带一个湿度计,价格也不贵,虽然成本加了一点,但对钢琴确有很大好处。”杨鸣老师最后说:“现在世界钢琴制造业处于一个十分不景气的时期,有些钢琴厂处于倒闭的境地。而中国钢琴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考虑如何打入国际钢琴市场。目前,中国钢琴还处于最低的层次,利用最低价位向国外销售。但世界上大音乐厅还是欧洲琴的市场,小音乐厅、音乐院校主要采用德国琴、奥地利琴和本国名牌琴。家庭用琴主要被日本雅马哈复盖。中国琴的价格虽然仅是外国琴的四分之一,但材料并不比外国琴差,差的只是最后一道工序。中国的钢琴制造业要耐下心来狠抓钢琴整理工序,要抓开箱率,现在只凭一二台样品琴是不行的,要搞好整体琴的质量,使每台琴开箱都合格。现在星海、珠江两厂的钢琴基本稳定,但一些小厂的钢琴质量就不稳定了。希望中国的钢琴制造业利用现在的好机会,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中国钢琴是有希望的。”

schiff 发表于 2006-10-20 11:26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调整摆位简易方法
定位不佳--在很多场合中,由于扬声器质素问题及摆位不妥,都会令重播音场定位不佳。

——重新检查电平控制器
我们新买扬声器回来后,在调校摆位时应该已经将扬声器上的电平控制器(如果有)调准。但经过一段时期便可能会出现接触不良而令电平衰减去若干。因此,我们必须定期检查电平控制器有否出毛病,而且要经常将它清洁,保持接点干净,这样做会令定位不会变得凌乱。
还有就是地板不稳阵,而扬声器本身又轻时,扬声器便非常容易引起声箱共振,令定位变得不明确。这时最好在扬声器顶掷上重物,作用是减低它发生共震摇摆的活动,改善重播效果的定位感。

——检查左右喇叭有否驳错正负
扩音机背板上的输出有很多人会驳错正负线;扬声器背板上的输入亦经常有人驳错正负线,令声音反相,音场全无定位可言。又假如承放喇叭的脚(座)不稳阵也会令重播效果定位不良及缩窄音场,因此之故,喇叭脚要用坚硬稳阵的货色!

定位不自然--虽不致于明乐器之所在,但轮廓总不鲜明,甚至有时歌者的口有拉大的情形。

——试拉近喇叭之间的距离
有很多人认为立体声是要尽量将喇叭拉得越开效果就越好。其实这末必正确,假如喇叭拉得太开太阔,中间便出现空洞,令音场好似断开两截一样,变得不自然。
正确的距离应是左、右喇叭与聆听者三点刚巧构成一只等边三角形,即是左右喇叭在聆听者面前成六十度角的V字型便最理想不过。

——换喇叭脚
所谓喇叭脚,即是承着喇叭的东西,基本上需要稳阵、坚硬及难发生共振。如果你用的喇叭脚是轻而不稳的话,请快换上一对够稳阵的承架,换了之后应该有更自然及迫真的定位感。还有,左右扬声器略为向内倾斜会令高、中频扩散更集中,音像定位更为准确。

低音蒙 --低音不但只蒙,而且混浊,过多及无力。

——升高喇叭
即是说将喇叭的承放位置升高一些。因为喇叭太接近地板会引致低频混浊,所以离地(天花)远一些会比较有清纯的低音。离地的高度视乎喇叭箱的体积而已,一般书架式喇叭离地的高地最好是其高音单元与坐下来的聆听者耳朵成一直线。

假如低音唔够劲、模糊不清的话(去得唔够低),请换一对又重又够硬,还要稳阵的承架,用Taoc铸铁座有很不错的效果。

——移离墙壁
将喇叭摆贴墙角很多时会令低频的量过多而导致混浊,因此还是将喇叭摆离侧后墙才可听到更动听的低音。
如果一定要贴后墙摆,那么最好用玻璃绵(吸音绵)卷成圆柱体放在四只墙角,这是最后的[一步棋],一定会有相当的改善。

音场狭窄--指声音不能向左、右扩阔,像只集中在中间,缩埋一堆。

——移开喇叭之间的东西(机柜)
很多人喜欢将喇叭摆在组合柜、长柜、HIFI柜等家私之两旁,视觉上虽然好看,但由于它们占据了不少空间,所以改变了音场的空间深度及阔度感,所以最好移离两只喇叭,移开后使音场变得更广阔深远的例子是很常见。如果没有太大效果便要检查一下喇叭脚,用坚硬、重而稳阵的承脚是改善音响效果的一个万用方法,值得参考。

——稍为移离墙壁
这样也许会减弱多少低音,但你可以摆低些去补偿少了的低音。喇叭离开两边离墙壁会令音场[撑]阔一些,应该会令整体的音乐气氛变得更好,适当地拉阔左右喇叭也应该可以改善音场的阔度。

低音不足--整体音色中,低频缺少量感,伸展得不够低,有不足的情形。

——降低喇叭的高度
今次的情形刚刚与低音太多的情形相反,是将喇叭的高度降低。由于接近坚硬的地板,因此低频的量感一定会因此增加。
假如低音的量感已能满足,但仍末有重心感时,可在喇叭顶上放置一叠厚厚的书或杂志,一定可以令低音出现重心感,稳健得多。

——摆贴墙壁
如果平时喇叭是离开墙壁而感低音不足,最好将喇叭摆贴后墙,坚固的墙壁可以令低音增强一倍。话说回来,喇叭摆贴墙角虽可增强低音的份量,但也许会破坏了音像的定位感,请大家要留意。假如觉得低音潜得不够低,可以用一种更坚实的喇叭座,目的要令地板与承座之间及喇叭底与承座之间更密切的接触。

高音不足--高音伸展得不够高,量感不足。

——在喇叭前面地上铺上一块胶垫
房间铺了地毯虽然好看,但因为厚地毯有吸高音能力,所以听音乐的房间实在不宜铺厚地毯。如果铺了地毯而觉得高音不足,可以买一张五尺乘三尺左右的胶垫放在喇叭前的地毯上,这样会有改善。
此外,扬声器上的电平控制器出现接触不良时也会使高音的电平有所衰减,所以要检查清楚。

——将扬声器稍向内则
如果左右喇叭隔得很远,这样做会有效,尤其是一些扩散度狭窄(高度喇叭)的扬声器,左右皆稍向内侧的好处是令高音扩散更集中,让耳朵能听到高音声波的扩散。如果还嫌高音不够,那样你可多买一只超高音喇叭。

欠缺深度--并非无深度,而是嫌不够深。

——移走扬声器之间的东西
有很多人将书架式喇叭[埋入]组合柜里,由于声音只向前发送,所以欠缺深度是理所当然的事,重播大型交响乐便会很不自然。因此之故,尽可能将扬声器之间的东西移走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还有,软弱的喇叭脚会令声音的余韵变样,令到声音好似粘住只音盆一样,毫不动听。长气都要讲多次,喇叭脚要坚硬、隐阵及够[斤两]。

——稍为拉阔左右喇叭之距离
如果左右喇叭摆得太近也会影响了声音的深度,令音场的阔度大缩窄,像压缩罐头音乐,殊不好听。如果你想听到一个有阔度、有深度的音场,请你快喇叭之间的距离拉阔一点,并且移走中间的家私。可能的话,最好离开侧及后墙远一些,这样会令音场更有深度!




許多人往往有一種經驗:花了許多經費購置的昂貴音響器材,卻怎麼也發不出想像中的音響效果,於是開始怪罪器材。其實大家應該有一個觀念,音響器材在空間發出聲音,除非該空間是個無響室(即房間任一面牆皆不反射聲波),否則音效不佳,您可能得先檢討一下房間的問題。由於聲音是一種波動,因此經牆壁反射後會形成波干涉,這種干涉會造成振幅加強或抵消。又因聲音頻率出現範圍由 20Hz~20KHz 之間變化莫測,因此在一個完全未經處理規劃的空房間中,聲音的波動簡直是亂七八糟,想在這種房間覓得好聲無異緣木求魚。本文將為您解說音響空間的基本概念,希望能讓您的音響空間更上層樓。

  為您的音響器材覓新家。音響空間的選擇,一般而言以長方形為佳,最忌正方形房間,因這種房間會產生很強烈的低頻駐波,讓整個音響器材的頻率特性被扭曲,造成低頻段模糊不清,轟聲不止,通常這種情形在密閉的水泥隔牆的房間內會更明顯。空間比例上約長:寬 為 3:2 為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效果,再者如果您是極講究的發燒族,那麼依據音響黃金比的房間 高:寬:長為 1:1.6:2.5 肯定能夠滿足您的需求。

  音響器材的種類與數量,隨個人需求有很大的差異。基本上它的擺放最重要的是如何防止共振,假如您擺在專用的音響架是最理想的方式,不過音響架的材質最好能慎選堅固的如金屬或硬質木製品,選購時不妨用手敲擊置放板,如聲音低沈不易起共鳴的即屬上品。萬一沒有專屬音響架,直接把器材放置在地上也是可行的方式,唯應注意防振,墊上空心磚或大理石板都是相當常見的作法。

  音響器材中最難搞定也最重要的當屬喇叭擺位。任何喇叭不論大小,只要放置在一個空間中,它的特性就與空間發生非常密切的互動關係;喇叭只要一移位或角度一改變,聲音將立刻發生變化,因此許多音響玩家皆把喇叭的擺位列為最重要的進階學習課程。喇叭擺位除了影響音場特性外,也直接會改變頻率特性,擺位不佳的喇叭可能產生音場狹窄,低音不足等問題。那麼如何進行擺位呢?老實說這個問題足夠來寫成一篇論文。不過

儘可能將喇叭擺在房間的窄邊。

將房間長邊分成三等份,而喇叭約擺在1/3的位置,如果您將喇叭向背牆移動則低頻會增強,相反地把喇叭拉向聆聽位置則低頻量縮減,而高音增強,妥善地反覆移動後,您一定可找到一個頻率特性較為均衡的位置,記得多試聽不同的音源,才會有較客觀的結果。

兩只喇叭間的距離與音場關係密切,一般人都以為距離越遠越能產生好的音場,其實這種觀念極不正確,因為該距離需與喇叭至聆聽位置的距離配合。一般而言,您可以讓喇叭至聆聽位置的距離是兩喇叭間距的1.5倍到2倍之間,而調整的方法是先讓喇叭離側牆約60公分左右,此時您可測量喇叭間距離再乘以2倍,將坐椅固定好之後,播放一些具有人聲的唱片,若有獨白或清唱則更佳,然後坐在椅子上欣賞,您應可感覺人聲是由喇叭的正中間發出,接著將座椅慢慢向喇叭方向移動直到您覺得人聲非常凝聚為止,這有點像是使用單眼相機拍照時的調整焦距一樣,一旦您把聲音聚焦後,您的音響系統就可以獲得相當好的音場。假如依照上述的方式您還是無法找到滿意的焦點,那麼多半是因為喇叭系統的中高音相位偏移過多所致。

  音響室的佈置。許多人一想到音響室的佈置,都會覺得一定要大費周章地進行裝潢。其實就像某一位名室內設計師說的:「最高明的室內設計就是把室內的傢俱搬光後,就空無一物。」,居家音響室的佈置準則也是如此,我們應儘量不要去動大工程,比如把牆壁打掉,或者把天花板裝潢得奇形怪狀,畢竟居家的空間要是能靈活運用的,因此,本文將帶領您以最簡單而有效率的方式將家中的音響室佈置出來。音響室處理的是在空間中的聲音,由於空間中佈滿了傢俱,因此我們自然特別關心的是傢俱對聲的影響。

  首先我們簡單地把傢俱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柔性的傢俱,例如布沙發、桌巾、地毯、窗簾。第二類是剛性的傢俱,例如茶几、餐桌、沒有門的書架。第三類是帶韌性的傢俱,例如有門的櫥櫃、釘有夾板的天花板。為什麼要分成這三類呢?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三種傢俱對於我們音響系統所發出的高、中、低三個頻段剛好可以發揮調節作用,一旦您因進一步去了解每個頻段的特性及處理方式,那麼您便可以充份的將室內原有的傢俱用來調音,假如您的傢俱夠豐富的話,事實上您只要適當地移動它們,便可以佈置出夠水準的音響室了。

  我們把喇叭的兩側牆全部擺上了開架式的書櫃,並且擺滿了書籍,書籍對中頻可以產生相當好的擴散作用,而對中高頻也有些吸收作用,可使音場更明確,定位更佳。

  調音原理在調音之前我們先對高、中、低三類頻段的聲音特性作概略說明:首先是高音,高音的頻率約從 2KHz~20KHz,這段頻率的聲音尖銳波長很短,因此它具有直進性,什麼是直進性呢?就是像顆球直線前進,一遇到障礙物就發生反射,尤其是碰到玻璃、水泥牆等反射回來的能量相當強,但是如果遇到前述第一類的傢俱,卻很容易被吸收,而且隨著頻率增高,吸收也越好,因此第一類的傢俱可用來吸收高頻段。

  其次是中音,中音的頻率約從 500Hz~2KHz ,這一頻段是各類樂器,及人聲出沒最頻繁的部份,也是非常重要的頻率;這就像建築物的骨架般,必需非常紮實,否則聲音聽起來必定空洞缺乏真實感,由於波長比高頻較長,因此它已不太會被第一類傢俱所吸收,因此,處理重點應由吸收轉為擴散,市面上的擴散屏,最主要就是要擴散這個頻段的聲音。中音的波長是由約10公分到60公分,因此幾乎所有的傢俱都可以有擴散的作用,所以前述第二類傢俱就可以擔任擴散中音的重責大任。

  最後是低音,低音的頻率由 20Hz ~ 500Hz,在這段頻率中是最頭痛的一部份,即使是專業的音響室,能把這個頻段處理好的恐怕少之又少,為什麼?原因是波長太長,由於波長長,舉凡第一類及第二類傢俱都拿它沒辦法,唯一比較可行的是使用一些會起共振的材料,藉著材料共振消耗它的能量,而木材就是相當理想的調音材料,所以前述第三類傢俱就可以有效地來處理低音段。

  您不可不知駐波,佈置音響室的重頭戲是處理駐波。駐波簡單的說就是聲波在兩平行牆壁來回反射所產生的波干涉,而造成某頻段的增強或凹陷,這種情形以低頻段的駐波最難對付,例如有一處的能量特別強,初聽之下很容易誤以為音響系統的低頻很足,不過再仔細聽,您將發覺聲音含混不清,這就是低頻駐波的危害,解決的方式最重要就是不要使用正方形的房間或改變喇叭擺設方式等。

  喇叭系統實戰經驗最後,我們將以”音響積木”旗艦級MitE I 喇叭來實地調整如何佈置音響室。首先簡單描述 MitE I 喇叭高180公分寬80公分,每支喇叭使用高音單體16支、中音單體6支及低音單體12支,是一對不折不扣的大型喇叭,頻率由20Hz~20KHz。而音響室長5M5、寬4M5,約7.5坪。首先這個音響室比例並不理想,我們希望它的長度再加長個1M 就很理想,不過在台灣這種彈丸之地,這種要求是太奢侈了,況且削足適履我們也不鼓勵。經過幾次調整後,我們把喇叭兩側的牆,全部擺上了開架式的書櫃,並且擺滿了書籍,這麼一來可稱一舉兩得,由於書架縱深約30公分,兩邊共60公分,因此長與寬之比便由5.5:4.5變成5.5:3.9,這樣的比例,可避免低頻駐波能量過份聚集,另外書架上的書籍對中頻可以產生相當好的擴散作用,而對中高頻也有些吸收作用,可使音場更明確,定位更佳。接著,由於四周牆面都是水泥粉刷的硬牆,因此對高頻的反射相當強,因此除了原有窗戶裝上窗簾外,另在座椅背牆及喇叭背牆處,也都裝上整面的落地窗簾,如此一來,高音的處理就更有彈性,我們可藉著窗簾的開啟量來調整高音,假如高太亮了,就把窗簾拉上,如果高音太暗有點悶,就把窗簾拉開,非常方便。在座椅背牆及喇叭背牆處,也都裝上整面的落地窗簾,如此一來,高音的處理就更有彈性,我們可藉著窗簾的開啟量來調整高音,假如高太亮了,就把窗簾拉上,如果高音太暗有點悶,就把窗簾拉開,非常的方便。地板的處理以木質地板為佳,不過若是磁磚也無妨。我們可以在喇叭前面鋪上一小塊方地毯,但是整間都鋪上地毯就不是很好的做法,如此一來高音有可能會被吸收過量。最後在每個牆角我們都擺上一些礙障物,藉此打散駐波,這些礙障物當然必需考慮到美觀的問題。其實,整個音響室的風格是儘量簡單、生活化,像天花板原先是石膏板,這種是最常見的天花板,我們並沒有更動它,因為石膏板本身對高頻有微量的吸收,對低頻較無影響,不過原先有裝設箝入式的日光燈,因為低頻共振發生噪音,所以將它拆除,換上投射式的鹵素燈。經過簡單的擺設與調整,音響室已經讓喇叭發出非常均衡的音響特性,高頻亮而不刺,中頻飽滿細膩,低頻約在 90Hz 處有些許駐波但可忍受。所以在此建議音響的發燒族,不妨花些時間好好地檢視調整您的音響室,保證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

--------------------------------------------------------------------------------
[ 本文发表于 2004-6-23 10:27:06 2004-6-23 10:27:06 ]


leslie


头衔: 论坛版主
级别: 论坛博士后
发帖: 12762篇
来自: 上海哥哥
鉴定: 未知地区
注册: 2003-1-24

               

--------------------------------------------------------------------------------


議題:要聽好音響一定要花大錢嗎?
转贴

  站長我天生酷愛音樂 , 從以前在台北工專讀書的時候 ,就喜歡買一些電子材料自己DIY ,往往幾個月省吃儉用攢下幾兩銀子,就跑到以前的中華商場買材料,自行裝配及測試,記得第一部擴大機的完成是在專二,後來陸陸續續又裝了數台,學校畢業自己開始賺錢後,就脫離 DIY的行列,直到自己從事音響製造,匆匆又過了數十個年頭,這中間也換了數套音響,直到有一天頭殼壞了,學著發燒友買了發燒級的百萬音響, ( 在此順便解釋一下,甚麼叫發燒級的音響。以音響本身而言,這類的音響大部份是屬A類放大,而A類擴大機的特點就是機子很燙,所以叫發燒級音響。如果指消費者而言,會花那麼多錢去買一套音響,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會認為您發燒頭殼壞了。 ) ,而這套百萬音響也是我外購的最後一套音響,現在已存放在庫房裡;也是這套百萬音響緣由,促使我推出一系列超值音響;因為,我要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聽好聽的音響,不一定要花那麼多錢;也想證明一件事:好音響不一定都是進口貨,台灣也有高超的音響技術,能提供超值的音響給愛樂者。所以本公司音響部門的英文 LOGO 叫”MITE”,取自“ Made In Taiwan Efficient ”或” Made In Taiwan Enough”英文字的字首。

  由於經常到國外,所以有機會了解一些天價的音響器材,在原產地的價格,這不看還好,看了真是感觸良多,為甚麼同樣的機種,在國外和國內的價格差那麼多,有時甚至差2or3倍的價格,這要怪代理商還是消費者呢?我認為雙方都有責任,這是代理商利用消費者月亮是外國的圓,及虛榮心的心態,順勢推舟的結果。

  我有個香港的朋友,他從國外取得某廠牌音響代理權,想來台灣開拓音響市場,起初他不了解台灣音響市場的生態,所以不知道要如何訂定售價,幾經盤算後,將價格定在十萬元,並在雜誌上登了廣告,過了將近一年,廣告費花了近佰萬元,結果卻是乏人問津;在調整廣告雜誌時,新的雜誌將價格誤植為二十萬元,廣告刊出後,效果意想不到的好,他很高興的打電話告訴我這件”奇”事,並且恍然大悟地說:他終於知道要如何經營台灣的音響市場。坦白說,我知道該為好友能在台灣的音響市場打出一片天而高興,還是要為自己的同胞被當成冤大頭而悲哀。同理於微軟的軟體,在台灣的價格是全世界最高的,足見比爾蓋茲對台灣的市場的特性,應是瞭若指掌。

  至於是甚麼原因,造成台灣一些天價的進口音響,我做了下面幾點的分析:

國內一些音響類雜誌大力炒做的結果。魚幫水,水幫魚,代理商向他刊登廣告,而這些雜誌的主編,針對這些產品測試評論,將所得的資料數據大肆吹噓一番,將其優點渲染誇大,將其缺點輕描淡寫,甚至將它描述為特色之一。其實翻開雜誌 95% 的廣告,都是代理的商品,可見代理商與雜誌社是唇齒相依的利益共同體,其實以 為了讓公司能永續經營的立場,他們所採取的任何做法,都是可理解的,但是他們或許忘了,很多消費者都把這些報導、評鑑,當作採購器材的聖經,因此這類偏頗的報導,對消費者是不公平的。當他們高興的數著廣告費的同時,另一方面因為看了他們的器材評鑑,而去購買天價產品的消費者的銀子,也大把大把的流入了代理商的口袋裡。

有時主編太忙沒時間測試,就把這重責大任交給一些新進人員測試,而這些主編再將此測試的結果,以自己的名義在雜誌上吹噓一番,有些主編甚至連測試都沒有,就直接以代理商所提供的數據,再加上 自己的專業知識,大肆報導一番,讓讀者以為,它賣那麼貴,是因為它的功能特性好。

有些雜誌的主編,不懂如何客觀的去評鑑,只好依價格的高低,來判斷音響器材聲音的好壞,這使得內行的音響玩家,即使擁有數萬元的超值音響器材,卻不敢告訴 別人,怕被人取笑。

代理商利用消費者的虛榮心大賺一票。有些消費者對一些廣告做得很大,價格很貴的器材情有獨鍾,最好這種天價器材的價位,全天下的人都曉得,當他告訴別人他的器材型號號時,他希望看到對方羨慕的眼神。最近聽說有位土財主,花了將近千萬買了一套超級的發燒音響來聽流行音樂,為了將這套音響的特殊性能展現給朋友看,還依代理商的建議,花了將近百萬買了一套測試儀器,測試音響的特性曲線,來證明這套天價音響價格的真實性。

  以上幾種原因,都是造成台灣進口音響的價格,幾乎是全世界最貴的原因,雜誌某些不實的報導,直接或間接的誤導單純的消費者,”音響器材是愈貴愈好”的觀念,這一類的音響雜誌為了爭取廣告,而完全忘了媒體公正報導的社會責任,不惜昧著良心替高價的進口產品炒做,雖然這種推波助瀾的做法,非常投代理商所好,但無形中也使這些主編在音響專業上好不容易建立的公信力,逐日的糟蹋磨損。以臺灣的音響市場而言,有些開始想進入專業音響領域的人,隨便一翻廣告音響雜誌,發現原來 HI-END 的音響器材,竟然都是天價;加上擁有不錯音響設備的朋友,可能為了虛榮心又將價格膨風灌水,造成臺灣絕大部份的音響消費者,不敢投入專業音響的領域。以前景氣好股市萬點的時候,音響市場還能蓬勃發達,但現在百業蕭條的時刻,臺灣的音響市場,只有愈來愈萎縮。當然也不能完全怪不景氣,長久以來留在大家內心深刻的印象,”好聽的音響,一定要花大錢”,景氣好不敢進來,景氣差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床頭音響變成他們唯一的選擇。很多人不了解,其實只要花比床頭再多一點的錢,他們就可以擁有一套很棒的專業音響。

  從事音響的銷售後,接觸了許多音響迷,其中不乏使用過高價音響器材的,因而也得到一些訊息:其實高價的音響器材,其聲音的表現,並不一定與價格成正比;只不過是附加價值比較高而已。也就是機箱內部塞滿了發燒的補品,像是高價的電容、環型變壓器之類,要不就是機箱做得很大、又鍍金又鍍銀的,又有使用的零件較多 ( 其實多餘的零件用的愈多,音質就愈差,尤其是主動零件。)。

  其實聲音是很主觀的東西,買音響要量力而為,先確認自己的狀況,需要的是何種價位的音響,想試聽系統的價格,是不是在預算範圍內,如符合,再進行試聽的步驟。試聽前要知道自己常聽何種類型的音樂,古典呢?還是爵士 ...... ,到試聽室先聽廠商展示的,不要聽電子合成樂或一些特殊音效的音樂,可以聽一些管弦樂大合奏、人聲等,再試聽自己喜歡聽的樂曲,最後再聽自己準備的 CD,反正要選一套自己滿意的音響,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前的準備工作用點心,可以減少日後後悔 的機會。

  買音響確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想買到超值的音響,則是一門更深的學問。如果一定要像專家一樣,靠耳朵來判斷聲音的好壞,那除了需要一段長時間訓練自己的耳力外,還需要很多器材的輔助,也就是說您要花很多的時間和金錢,這對一般的愛樂者來說談何容易。所以剛開始,一般的愛樂者可以憑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因為音響器材是自己要聽的,自己聽得舒服習慣最重要,再者,現在的網路很發達,而網友也坦率直言,由於買賣雙方並無利益關係,因此好的會加以誇讚,不好的也會大肆批評,一點顏面也不留,其立場會比雜誌器材評論客觀多了,因此現在的網路評鑑,也成為購物者的最佳參考依據。

  總之,玩音響千萬不要迷信所謂”高價=好音響”,這並不是說高價的音響都沒有好的,在佰萬音響中也有超值的,就像雜誌也不是每一本或每一篇的報導,都是言過其實,至於報導的是公正還是誇大,那就要靠消費者理性的判斷,但是不可諱言的,在高價的器材中,是有很多濫竽充數的。當然天價的音響器材,可以讓消費者提高自己的身價,滿足自己的虛榮感,但話說回來,音響是擺在家裡聽的,是內服不是外用的,並不像雙B的車子可以開著滿街跑,所以也虛榮不到那兒去,所以原則上還是務實最重要。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