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论坛

京东旗舰店
 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schiff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复制链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发 烧 篇

音响圈中最常用的字句有:发烧、HI-FI、高保真等等。顾名思义, 像这些字句是用来形容极端追求高度传真或高度保真等。 但是, 这些字句在现今已被滥用了, 动不动就是HI-FI, 左一句发烧, 右一句高保真, 或者说:"这一台机是全世界最好的最贵的,"诸如此类的话, 说得太多了。
真正懂得去分辨音响器材好与坏的人毕竟太少, 然而, 买音响器材的人分两大类, 一是冲着品牌而来的, 认为可靠性比较高, 也出于一种羊群心理, 这么多人买的名牌, 自己跟风, 就算上了当也有很多人一起吧。 但是名牌也有两种: 一是平价产品配以大量宣传, 顿成为名牌; 另一种, 真正有实力, 有历史背景的大牌子, 但广告亦很重要。
维真音响器材的市场定位是以声音为目标, 请记住, 我们是卖声音的, 并不是以花俏的设施去吸引买家, 但是维真也同时理解, 商品的外型是引人注目的第一关。 因此, 维真音响的外型亦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 然后才订出外观的方向。 维真器材的外观全部气氛一致, 走的是优雅的欧陆风格, 主要是耐看耐用。
我们再三强调, 我们是卖声音。 虽然面对大陆这么多发烧友, 大多数对高保真重播的形态应该是怎么回事还是比较模糊, 以至在选择时犹豫不决, 但是我们坚信, 只要以产品比产品之后, 维真音响产品一定是赢家。
现在我们在下面提供一些调声窍门, 令维真产品可以发挥到应有的效果。
调声是一门学问, 但不难, 基本概念跟全世界发生的事情一样, 无论科技、 做人哲学、甚至下厨烧菜, 以至信仰等同一道理, 那就是基础要打好。
因此, 调声应该是一切从头开始, 准备好了吗? 来吧!
1. 不知道多少人(包括音响店营业员在内), 对于供电板的品质对放大器的影响有多大? 是不太清楚:
在国内绝大部分的发烧友和音响店会用一些现成可买到的供电板: 那条电源线粗如手指, 但去掉外胶皮后, 铜芯线细如一枝牙签。 请想象, 这种线怎样可以供应每声道50瓦的功放, 莫论更大的功率了, 因为放大器所用的电流非恒定的, 是随着音乐的起伏而作出的变化。一个声道500瓦的功率, 在高潮时瞬间的功率有本事上升到2000瓦, 对放大器的变压器初级来说, 等于约10安培的电流。 这样, 这些电线怎可供应得上呢? 这时候, 会出现什么现象?
A. 低音量感变薄, 欠缺圆润厚度
B. 中音以上有刺耳的压迫感, 令人烦躁, 不耐听
C. 完全没有深度和层次
这样的音色效果十足是套装机, 还是平价的垃圾声。
解决的方法: 绝不能用那种25元一套的供电板, 除了线径不够之外, 还有那些插座基本上接触不良。要省钱又有好效果, 应该:
A. 采用截面积为2.5平方的单股硬线
B. 肯定插头和插座之间接触紧密的插座
( 验证是否接触紧密, 把插头插进后, 看看有否虚位便知, 有虚位的不能用。 )


2. 注意接触点:
这些接触点包括电源插座,讯号线的RCA插头,喇叭线等。
A. RCA插头和电源插头当然重要,但是喇叭与功放、音箱之间的关系也极重要。
B. 喇叭插头最受音响店欢迎,方便抽掉,但是绝大多数的插头也是松松散散,虚位多多。如一定要用喇叭插头,建议:用一些可以锁紧在插座里面的,但多是发烧级配件,价钱不菲,但是店里备一套相信没有碍吧。另外,以裸铜线绕在端子上的方法是最好最直接的,但端子一定要把铜线夹得紧紧才不会损失微小的讯号。
3. 喇叭接线方法:
喇叭线的接法有两种: 1.利用喇叭线端子插进音箱 2.以裸铜线直接上紧在音箱和功放上
很多音箱输入端子有四粒,是高低音单元分别输入。如果把端子的铜片拿掉后,我们便可以采用双线分音的接法。这是目前最好的接线方法,因为高低讯号分流输送,对整体效果有一定的收益。但是双线应该配什么线效果最好就要通过实验才知道(可参阅喇叭配线篇)。可行的方法是:两线是同一型号或品质,就有一定的保证。如果不采纳双线分音, 那便是一对线接到音箱的正负两个端子上, 但要紧记:
千万不可一条接高,另一条接低。

4. 音箱摆位与音场的关系
有关室内音响效果的讨论题目很多, 但是在某些客观条件下, 如一般的音响店, 绝大部分的环境跟理想条件相距太远了。
一般音响店里, 大多会摆出一大堆音箱, 现在暂不讨论整个试音室的效果, 光是这一大堆的音箱, 每一只音箱起码有一个低音单元, 而这些有木箱的单元会与您播音时的低频产生共鸣, 有些变为吸音筒, 有些则成为谐振箱, 其效果实在难以预计。因此,试音的地方最理想只放一对音箱或数量愈小愈好。
若然没法办到这个目标, 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其他不工作的音箱端子加上一条横跨正负极端子的一个短路线, 以减少这些喇叭对工作着的音箱的影响。不过, 无论环境怎么差劲, 总比什么吸音材料都没有, 如浴室一样的房间要好得多。毕竟, 只要从喇叭发出来的声音是正路的话, 例如有足够的扩散力, 频响够宽和平滑, 而没有特别明显的峰值的话, 在很多恶劣环境之下也可以发挥满意的效果。
喇叭的摆位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 在音响调声手段中, 摆位是最后阶段,因为要把喇叭位置放好, 先决条件是:
整套组合要有足够的能量才可以容易显出摆位的重要性。


5. 分段认识音场
音场的形成是要靠音箱发出, 而音箱所发出的能量又要依靠放大器来供应。因此, 放大器(还有CD机)成为供应音场能量的来源。但是在音响圈中, 很多人听到好的声效之后, 往往会认为是音箱的功劳。这个想法对了一半,但是我们应先明白, 音箱是被动的, 即是觉到一套组合的音效不错之余, 你会否想到有一大半功劳是从功率放大器而来?
假如我们了解音场是一种能量的场之后,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把音场当作一个面粉团, 我们便可以更容易了解音场能量之间的关系了, 进一步了解喇叭的摆位。


6. 音场SOUNDSTAGE
我们现在知道音场可以用一面粉团去理解, 而这一团东西的体积有多大便与我们聆听的空间有直接关系, 究竟这一团能量是否能够填满我们的聆听空间, 便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喇叭的摆位问题了。
音场这个充满音波能量的场是由音箱发出来的声音构成, 在这个能量场里, 应该是充斥着音乐中的每一个大小份量不一的波形, 有乐器或人声的基频(例如音调C或A?)以及每奏出或唱出来随着基音而来的谐波(这个谐波含量或多寡变化去决定每一个人或乐器的区别)。
我们假设某一套组合器材,所发出来的声音及各种谐波是一字漏地忠于原著的话。那么, 在某一特定的聆听空间里, 音箱发出来的能量也是足够填满这个空间的。
这时候, 音场的宽阔是录音中的谐波构成的, 这些谐波通常是天然的残响(反射声, 从现场的六壁反射回来比直接声稍迟出来的声音)又或是录音室的效果器造成的。
这种谐波的份量(相对来说), 通常很微弱, 可以说稍纵即逝, 便是构成这个空间宽敞音场的主要材料。稍逊一点的器材会听不到而变成烟消云散。
好的音响应该是, 音场宽阔, 但主音人声或乐器则不能跟音场一起扩大扩宽,要是这样的话, 这套组合根本称不上HI-END, 它只是把每件东西的面积加以放大而已, 就好象很多年前电视机只有19寸荧幕的时代, 在荧幕前面加一幅放大镜一样的效果。这时候, 电视机线条会显得粗糟及微粒放大,音响也是一样。如果乐器被无理地放大面积之后, 会错觉地被认为音场很宽阔。谁知道, 这是以一幅135底片把它放大为一幅100寸的彩照而已。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楚音场宽阔, 是真实或是假象。
另外一个现象也会给人一个错觉, 很多高级机种最容易出现:主音乐器或声的
咀形或乐器的形状修到特别细, 特别玲珑, 给人一个定位极准的感觉, 但是这件主音乐器或人声的周边一丁点空气感也没有。这是欠缺谐波所致的一个现象, 这样的话, 这一套器材也没有堂音。
正确的高传真度的播放是:音场既宽, 而主音乐器定位准; 但是, 乐器和人声的发声点有向四面八方散发出空气感的能力, 仿如当用红外线检测人体的热能一样, 我们的身体的热能是从身体向外辐射出去的, 音响中乐器或人声也有同样要求。因为录音就是这样收录下来的? 不然, 我们怎样可以从器材中重播出来呢?有人听不到这个效果, 就因为有些人的器材未够班,这个未够班三个字, 并非平价机种专有, 一些所谓高级机种也有不少, 而平价东西与贵价东西之间的区别是贵价东西重播出来的乐器和人声听起来圆润些, 舒服些而已, 但是两者也是没有音乐味道的东西。
很重要的材料是低频含量, 低频有两种, 其一是一般发烧友理解的,"你的音箱可以潜到多低"?
事实上, 这不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起码现在市场所卖的音箱如果可以下潜到45赫兹的已算是不错了, 书架箱一般徘徊在65到75赫兹之间。另一种低频, 其实是最要命的。因为很多放大器其实很难过关。这是低频的厚度, 这个厚度是乐器基频中低次谐波。例如大提琴,就算拉出一个中C出来, 但大提的木腔还会或多或少渗出一些带有木味的次低频(不要混淆, 这次低频并不是超低听不到的次低频)。
像这样的次低频也是构成一件乐器完整性的材料之一, 缺一点也会走样,不能感动爱乐者。而这种次低频也是给我们一种厚厚的感觉, 但是过了份量,中频的重播一定差到不堪。因为这是相互关系的现象。到此, 我们应该多了解这一类低频的重要性, 并非一般的去到多低。当然, 如果一定要感觉到18赫兹的管风琴, 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时非要找一个真正的超低不可了。
事实上, 一些有节奏感和温暖感的低音也是出于这些材料, 并非18赫兹的低音。顺带一提, 有节奏感的低音也与音箱设计所采纳的Q值有直接的关系,但这将会是另一个提纲了,在这里不作讨论,但知道便可以了。
构成音场的另一种材料便是中音和高音, 这里我可以告诉各位, 假如组合中的低音具备一切上述的条件, 那么这套器材的中高音绝小出问题。
中音是一切乐器和人声的材料, 而厚厚的低音和伴着的高音也是乐器和人声的
附带材料。有如吃东西一样, 什么菜配什么酱料。但是中音在低音乐器中也有如酱汁一样的地位, 这时低音主, 中音为副。例如打大鼓,鼓眼的声音是中音及谐波, 有时侯这些谐波可达到高频, 例如到6000千赫兹以上, 但鼓皮的振荡才真正是主音低频。
因此,打大鼓(如绛州大鼓)如欠缺中音这个副手,鼓声便显得欠缺冲击力,变成沉甸甸而欠速度感。
一般情况下, 高音所占的份量(以电平量来说)远较中、低音小得多, 但极其重要,因为一切人声的唇音、齿音、小提琴或弦乐器的松香味、触感、管乐器的气声, 也是由高频构成, 因此, 除了少量乐器之外, 高频是以辅助为主。
发烧圈误传了一些有关高音的问题,超高音是一万五千赫兹以上的东西。事实上, 这些所谓超高只是一些从五千到一万以内的一个频响, 而绝大部分顶多达八千已是不得了。



7. 喇叭箱摆位
我们知道音场的能量后,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整个组合发出来的能量去调整音箱的位置。在此之前, 我们应记住下列一些守则:
1.任何音箱应离后及侧墙最少一米
2.如果以低音单元的中心为中心点的话,中心点到地板、到后墙到侧墙的距离
不能一致, 否则会引起某段低频产生一个波峰值, 有机会高出18分贝以上!切记。
音箱的摆位一切从主音乐器或人声为主,有主音乐器的唱片, 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小提琴, 最好避免用低音大提琴或钢琴, 而人声则可取流行音乐的女声及男声各一便可。
先找出一个较为舒适妥当的位置放下音箱, 不要TOE IN, 即向前, 不要向外或向内倾斜。
这些中频定位用的录音就是用来调整两个音箱之间的距离。两个音箱如果拉得太远的话, 人声或乐器的聚焦力不够, 现象就是定位松散, 结象力不够, 这时应该把音箱互相靠近一点, 直至主音乐器和人声有一定的结象力。应切记,够就可以了,否则会损害音场的深度和宽润度。调好之后,低音乐器和音场自然会显现眼前,便是喇叭箱最好的位置了。
当然,正如开始时说过,这里是假设组合是完全调好,用的正是比较正经的器材
才可以简化地调好音箱位置。因为是能量已分配好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上面的音箱摆位怎样弄也不得要领,请你不要怀疑我的方法,你应该回头检讨一下,究竟你自已真正问题的结晶在那里?想一想问题出在那里? 或许现在你应该把自己的脑袋放回原位(不要老是放在屁股上!)思考一下,勤劳一点,动一动手,换换这,换换那,如何?搬一搬器材,出一身汗,你始终会得到回报的。 朋友,你积下来的经验,是别人拿不去的。
假如千方百计之下也没法调到好的位置时,那就有很多可能性。
1. 你所面对的一套组合所产生的能量不足够(面团不够大)用以填满空间。
2. 中高频以上的能量不够,导致扩散力不够继而影响音场的渗透力。
3. 如果人声或定位模糊的话,肯定低频也会一塌糊涂, 脂肪多而臃肿,随之是低音完全没有速度感,中频欠透明度。
4. 这些问题多来自放大器,这时,你应该重新检讨一次,究竟从这篇文章中的开始到现在,还有那一点未做足功夫?
如果全部工夫做足,那很大可能是来自功放,然后音箱,最后到CD机。
请记着,音场中的一切材料要齐全丰满,才可以营造出栩栩如生的感人场面。


配 线 篇

线材在现今音响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席位。简单地说,影响音色形态的有两大主要原因:
1.铜线的纯度
2.整条线的几何结构
当然影响音色形态的还有其他小节的东西,例如绝缘介质、焊接方式等。但是宏观的大方向一定是上述两点。
1. 铜的问题
铜的纯度现在已到了8至9N了。那么是否纯度愈高愈好?这个问题是正面的肯定,无可置疑。
纯度高的铜线比一般铜线在听感上音色来得正如其纯度一样,比较清纯,较少毛燥感,但亦不要忘记,假如你所用的放大器或CD机本身已经烦躁不堪的话,那么这种纯铜线就会突出机种的特性。
2.几何结构
喇叭线,讯号线也好,其几何结构也直接影响音色形态,与铜线纯度的影响力不相伯仲,但其影响的范畴不同而已。
线的几何结构包括了线股的粗细度,每支线有多少股,怎样绞合,用什么绝缘材料等等,对音色有直接影响,而市面买到的高级发烧线除了采用高纯度铜线之外,便是在几何结构上下工夫了。
3.铜之外的材料
铜线的外层可以镀上异金属以加强铜线的耐用程度,但也改变了音色,各施各法,实在无法用公式统筹起来。
除铜线之外,还有银线在极高级器材中也有用,但不多,只因价钱太贵。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银线的音色除了给人一种中高明快感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优点,最要命的是银线的低音厚度很薄,连中音的质感也不足,若以音响术语去评价它,银线的中高频相位是超前的(相对铜线来说)。
其实只要我们细想,你可否找到一家录音室是用银线来做讯号线,那么我们在家里用铜线就是跟录音室一样,全部以铜线作导体,我们且不理会银的导电系数是1(全部金属都以银的导电系数作参考对比),但是我们家里用的铜线实实在在与录音室所用的铜线,起码口径统一了,过电流的相位也是一致,那有何不妥呢,反而,我觉得用银线才有欠妥善之处。
4.燕瘦环肥•各有特色
喇叭线,讯号线,我们大致上可把它们分为两类,一软一硬。
软者是指,每一条线内股枝很幼,但股数较多,从股数最少的话筒线(十数股)到几百股的喇叭线都属软线类。
在家中从电箱拖线到墙里的插座的单枝单股线,称为:硬线。通常硬线用在讯号线上较小,但硬的讯号线往往不是硬铜线,而是在绝缘皮上用上了铁氟龙之后变得坚硬,兼有颇强的记忆力,但不要忘记,也有人用单枝单股的硬讯号线。
硬的喇叭线相对比讯号线的品种多些,但绝大多数是以五股到十数股绞合在一起为主。例如以7股1平方的绞在一起的。
5.软硬音色
软线和硬线是两样的音色形态。
软线的特性是:中频比较保守,低频拖长,空气感相对比较柔弱。总的来说音色属偏向于柔润丰满。
硬线的特性刚好相反:中音较为明亮,低频比较扎实,但最高的空气感相对量方面较小。
从搭配方面可以按放大器、音箱以至到CD机的特性上可以用线材来加以配合。例如, 声音偏软又或中频力度不足的放大器就可用硬喇叭线去配合以获得所需的音色平衡度。反之则用软线去配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讯号线的线芯本来是多股幼线,本质是软声线,但外绝缘皮用上了铁氟龙的高温胶之后,线体就变得偏硬了。这时,这条线就介软硬之间,就是低频比较紧凑,也有软线的高中段的柔润。但是,如这些线芯镀上另类金属的话又当别论。通常这类线的中频以上或多或少加进了一些异类金属的味道,小小的不多,因为只是在每一股线镀上薄薄的一属,算是调味吧。




动态 DYNAMIC 力 的 认 识

很 多人对放大器的"力"这个字有些误解, 认为声音很大, 或力大如牛等。 说实话, 这种力是唾手可得的一种力, 在很多场合中可以听到, 例如迪士科的音响系统, 又或偶尔在经过卖唱片的地方, 店前放了一个大音箱, 放出震耳欲聋兼刺耳的流行曲。
音响中的"力"便是我们说的动态DYNAMIC。动态者, 也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大小, 爆棚时大音压的"力"度。
如果你们曾经欣赏过大型交响乐团演出交响乐的话, 您一定尝过爆棚时的感人场面, 音压大, 亦绝不吵耳, 涌到身边的只是一层一层的声波, 而低频则像暗涌的潮水, 飘过来的感觉。
为什么现场演出会有这种令人舒畅感动, 但完全没有压迫吵耳的感觉呢?
没有压迫感是来自乐器本身的特性, 因为乐器或人声, 其本质就没有给人一种刺耳的特质, 另外在现场表演我们可以听到很琐碎、很微弱的乐器变化,事实上, 在音响重播时往往就失去了这些变化, 因而在听感上完全枯燥乏味。 如果在大爆棚乐章的时候,音箱发不出那些微小的变化,那么剩下来的只有一大堆声音和很大的音乐而已。声音很有力是比较容易办到,只要找一部吵闹得很厉害而输出瓦数不必太大的功放便可。
到此, 我想你们思考一下, 你的家中可否容得下一支50人的交响乐团呢? 这个问题几乎是否定的。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把家里的音响的音压按音乐厅与家中体积的比例相应地减少, 幸好人的耳朵会根据环境适当地调整音量的大小而不必担心。
但是动态──"力", 这个字在音响器材之中的另外含义是有压倒性的意义,但是在这个"力"之前, 每一环节的器材一定要有很高水准的重播能力才可以获得"力"这个真正的意义。
在发烧音响中经常说的"力",其真正的意义是在电平很低时,乐器奏出来的绝对有很微弱的变化, 例如手指弹吉他时,手指和吉他弦线之间的触感, 小提琴的弓在琴弦上飞驰时的那种弓弦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动态的表现。 事实上, 并非很多系统可以很全面地做到这个要求,很多放大器只能在勾弦上做得到, 但中频以下的表现力,如小提或大提的木腔的轻微回响却未见出现。
你或许会问,这样的小电平叫动态吗?
以CD机为例,本来一般的动态从0分贝到90多分贝不等。如果以上限的90分贝为最大动态为例,在任何情况之下,音压已足够大声,如果整个系统是正常的话, 那么这套音响系统已经有90分贝的动态了(即0分贝到90分贝), 即其变化范围有90分贝。但是,有些系统在小音量时,无论是出错在哪个环节,小电平时的弱音是出不来的, 例如一些轻微的只有20分贝的电平,系统便无法重播出来,换言之, 这套器材的最低电平是从20分贝开始而已,结果其系统的动态的范围只得90-20分贝, 只等于70分贝, 这时我们便认为, 这套系统只有70分贝的动态。
发烧所追求的并非盲目追求高电平, 而是追求很难保留下来、稍踪即逝的低电平弱电平,偏偏这才是最考器材的一个目标, 我们需要的动态正是尽量发掘音乐深处的小细节, 而并非那种爆棚的大音压。
再举一动态的例子。在一个很大的场地里, 有一位乐手很用劲地拨动吉他弦, 发出很大的音响。这时, 你坐在这乐师前面, 音压当然很大了, 如果你这时候走到很远的地方, 你会觉得吉他的音量相对愈来愈细, 音量跟距离成反比, 这个连小孩也知道的道理。但是你会否发觉, 吉他所发出的声音虽然跟距离渐渐趋向细声, 可是吉他的强劲完全一点也没有减退。
这便是我们要表达的动态了, 这个情况跟音压完全分离, 一点关系也没有。说清楚点, 就是当通过器材欣赏音乐时, 这种动态表现的动态才是最珍贵的。在一些次等器材中, 这种动态是播不出来, 会令人产生没劲的感觉。
那么, 微弱的动态与爆棚有何关系呢?
绝对有关系! 如果动态范围足够的话, 那么爆起来就没有压迫感, 而且听起来轻松得多。 不过, 另外一点也不能缺, 那时低频的量与速度。 如果是好的功放, 除了有一定量的低频之外, 还要有正常的速度才可以产生动人的音乐味。 如果你播一次TELARC的"万宝路"就该知道低频的量与速度是否正常了。 在正常组合中, 两者应同时兼备, 低频既有实质的量感, 但也要有音乐中抑扬顿挫的速度感, 试试吧, 这CD片很难过关的。
发烧篇至此为止,最后还是要提一提大家,多动手去调试才是真正的获益。





一台扩大机的音质优劣表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是预热不够,有时是搭配错误,甚至是因不同空间环境造成。若单纯就器材而言,电路设计、组件选用、机箱材质…等,也会造成各厂牌扩大机有不同的表现。


机器愈重愈好声?


君子不重则不威,虽然此重非彼重,但用在音响上似乎有些道理。有人购买器材前会先捻捻份量,kg数低的就不考虑。如何让机器重?机箱和变压器是两大要件。hi-end机常用铝质机箱,一是阳极处理(高污染)比较漂亮,二是不导磁;或是面板用铝材,其它部份用铁材。真要比重量,一定的体积,铁比铝重得多,而且铁箱的处理(通常是烤漆,少部份是镀铬),较不污染,费用比铝箱便宜。但就是因为有「不导磁」这个特点,铝质机箱还是到处可见。


前级扩大机比较轻,因为没有大散热片,而且电源变压器功率容量也不大,所以很少有超重量前级扩大机。后级扩大机就不同,因输出功率高,所以电源变压器大,再加上滤波电容及两侧宽宽厚厚的散热片,就真的很雄壮威武了。


输出功率相同,但品牌不同的两台后级重量必然不等。有些设计师很注重电源变压器的功率容量,常安排在输出功率的六倍以上。例如100w输出的单声道后级,欧美机器至少会采用600w,甚至800w大火牛。日制扩大机就绝对不会如此费工增本,同样的机器,最多只用400w变压器。一来一往差了200~400w,重量当然不同。


滤波电容也是要素之一,大体积电容俗称大水塘,其份量自然比小水塘足。纯a类后级更是免不了巨型散热片,再加上大变压器、大水塘,自然就是威武真君子。千万不要忽略小功率真空管机,单端输出立体声300b虽然只有7w×2,但它多出两只输出奥斗,若再算上choke及铁箱,几乎一定比60w×2晶体机还重。


铜箱也不导磁,遮蔽特性也优于铝箱,重量更是让人尊敬三分。但铜板的不氧化处理很困难,若是电镀,就会失去铜的特性。故你看日制高级机,铜板或镀铜板常隐藏在机箱内部,绝对不能电镀,甚至涂上防焊油墨都不可以,一定要维持铜的「真面目」。笔者制作的机箱,都是全铝式,没有铁板。


被动式前级既无大火牛也无大水塘,故份量最轻,有时旋转波段开关,机箱还会跟着晃动。增重之法,是加上铜板或铅块。别怀疑,确实有人这么做。机器重,有时一个人抬不动,楼上楼下若无电梯,还可顺便锻练身子骨。它的声音好不好是其次,但摆在家里很让人放心,不会有小偷得走它。


环形、r-core及ei变压器


若说扩大机是整组音响系统的心脏,那电源变压器绝对是扩大机的心脏。早期的变压器都是ei式,后来逐渐有r-core、cut-core双c式,现在则是环形torodial变压器的天下。有人误以为台湾不会制造cut-core变压器,其实十五年前国内就曾生产并外销过,笔者也采用过。只是工厂后来全力生产环形变压器,故知道的人并不多,特别是资历较浅的音响迷或制造商。由于cut-core变压器制造厂商纷纷转向生产环形变压器,因此订制cut-core变压器的数量要很大。这是因为卷制铁蕊的厂商愈来愈少,据说北部地区只有一家。


ei变压器有空气隙air gap,易造成高磁阻,使密集磁束容易外泄,r-core铁心就能消除空气隙。环形更理想,不仅损耗低、效率高,体型也比较小,故hi-end机差不多都采用环形变压器。你可以不喜欢环形,但必得承认它是目前晶体机的主流。不过环形也非零缺点,它的「抗磁饱和力」较低,故容易引发高频干扰;若从另一个角度说,环形变压器对交流市纯净度要求较高。因此许多环形变压器都外加隔离金属罩,或是将它独立装箱避免干扰。


在香港,曾有人做过这种实验,故意将环形变压器的金属外罩拿掉,发现扩大机的音质有明显改变,拿掉前声音比较平淡,拿掉后声音比较鲜活;实验机种是美国mark levinson no.23后级。


变压器在工作时会振动、会发热,若异常发热就非好现象。但要先确定热源何在,以免冤枉好人,例如有时是因机箱传热所致。环形变压器的振动相当出名,甚至十数万元的进口机,如audio research、aragon,一公尺外都能听到变压器振动哼声。消费者的态度是:振动声理应没有,即便无法消除,此振动声绝不可被放大电路捡拾,再经由喇叭散发出来。


输出变压器和电源变压器不同,电源变压器没有阻抗的要求,输出变压器却有。真空管输出变压器,特别是单端输出,几乎都采用ei形,因ei有空气隙。所以管机的世界,仍以ei变压器为主流。


前述环形变压器对ac电源的纯净度要求较高,要如何量测府上ac电是否干净?三用电表是量电压,完全无意义。至少要用示波器观察ac电压60hz的正弦波波形有无失真?相信我,在729大停电过后,应该都会有不小的失真。


电流设定与工作类别


请务必建立负载load的观念。不考虑线材,前级的负载是后级,后级的负载是喇叭。前级驱动后级,后级驱动喇叭,都要送出足够的电压。前级要提供多少电压才足以驱动后级?大约2v就可让后级满功率输出,绝少会超过3v,夸张一点,就说4v好了。后级是高阻抗输入,有多高?一般都设定在47k左右,再与前级输出阻抗并联,也有23.5k(电阻并联阻值降低,串联则阻值增加)。我们可以想象,将4v电压接到一只23.5kω(欧姆)电阻上,那流过此电阻的电流就是4v/23.5k=0.17ma(i,电流,a,安培)。依照a类的条件,必需是峰值电流的一半,故0.17ma×1.414÷2=0.12ma;写成纯中文就是:零点一二毫安。


1a=1000ma,所以0.12ma的电流太低了,甚至1ma都还不到,因此胡乱设计,前级也都是a类的。pass的后级最近颇受好评,但它的输入阻抗只有10k,与前级输出阻抗47k并联,也有8.2k,依欧姆定律计算,4v/8.2k=0.49ma,所以纯a类的条件也不超过0.35ma。


但实际设计时,不到1ma的电流是不行的,因为晶体管可能会因电流太低根本无法导通,晶体不导通就不能正常工作,故前级扩大机可以说都是超-超a类。


你一定注意到前级扩大机从未标示输出功率,因为无此必要,但却会注明最大输出电压。前级的输出是电压,这与后级大不相同,后级的输出是瓦--w(v×a)。于是当后级接上喇叭,问题就多了,因为不单是阻抗,还受效率高低的影响。现在暂且拋开效率因素,我们只谈阻抗。为方便说明,以单声道机种为例。若是200w输出,就表示接上8ω喇叭时,扩大机最高会送出40v不切割电压,40v/8ω=5a,故5a×40v=200w;倒过来算,也可以知道200w的输出电流是5a。


假设喇叭阻抗由8ω降至4ω,40v/4ω=10a,而10a×40v=400w!你看虽然扩大机还是同一台,但负载阻抗降低一半时,它的输出功率却提升一倍。但我们要关切的数字不是输出功率而是电流,由5a至10a,看似简单,却非每台后级皆能如此。再假设喇叭是2ω,那输出电流会高至20a,若后级扩大机的电流驱动能力不足,就无法避免电压切割的产生。所以大电流扩大机就成为目前hi-end机主流,甚至有些巨无霸进口机,8ω负载300w,而低至1ω负载,就有能力升至2400w!


喇叭阻抗降低有两种情形,一是换用阻抗不同的喇叭,一是同一只喇叭,在动作时随着频率改变阻抗,某些喇叭更是明显。请特别注意:扩大机的输出电流和扩大机的消耗电流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以前述扩大机为例,接4ω喇叭输出电流是10a,但这台扩大机的消耗电流还不到2a。消耗电流是看ac电源这端,喇叭是后级扩大机的负载,后级则是电源插座的负载,消耗功率除上110v才是消耗电流。


输出电流大、消耗电流也大,百分之百不是真空管机,而是少数需要几个人才能抬的晶体管机。输出电流高,宜接用粗壮喇叭线以降低阻抗;消耗电流高,也不宜选用太细的电源线。同一台后级,在欧洲地区使用可以用较细的电源线,但卖到日本就应配粗电源线,因日本的交流市电是100v。或许你又说:真空管灯丝要吃很高的电流,所以很耗电。一支6922的灯丝电流要330ma,三支就接近1a,故管机变压器,灯丝电压是粗线,屏极电压是细线。正因灯丝电流高,所以管机电路板上灯丝电压铜箔要宽,否则有可能会引发哼声。


但真空管输出电流极低,还不是普通的低,常以ma做计算。而晶体管,只要是功率放大用,随便都有7a。由于喇叭是低阻抗负载,以电子学的立场言,真空管并不适合做后级。有人用250w管机推dynaudio喇叭,但发现推不好,换成150w晶体后级就一切搞定,原因就是管机后级没有输出电流这种规格,它是电压控制组件。


再谈纯a类扩大机的电流设定,其条件也与「负载线」有关,比较通俗而实际的说法是:输出峰值电流的二分之一。比较学术性的说法是:在无讯号或讯号周期,屏流或集流360°均有电流。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做起来却非易事,你得先解决散热的问题。


有两个疑点可探讨,一是有没有纯a类线路?二是纯a类能否将失真彻底消除?以技术者自居,笔者常会说放大线路没有a类或ab类之分,当静态电流设定在峰值电流一半时就是a类,反之就不是a类。再以上述200w后级为例,8ω负载输出电压是40v,输出峰值电压就是40v×1.414=56v,故输出峰值电流是56v/8ω=7a,故a类之电流设定是3.5a。


不过是3.5a,看起来也没什么。但a类200w要施加约±75v的工作电压,3.5a×75v×2=525w!200w输出却超过500w消耗。


因电流大、热度高,所以a类后级一般都在50w输出左右,以免弄成庞然大物。ab类的电流设定就小得多,几乎都不到1a,热度方面也温和许多。但ab类偏流低,那也是指静态偏流或无讯号偏流,在工作时,其偏流也会随着输入讯号的增高及低频出现而上升,当无讯号输入时,偏流又会回到设定值。


a类可消除交越失真,设计妥当的ab类也有此功能。但扩大机的失真成分不只交越失真一种,因此a类也不是万灵丹。


现在的消费者愈来愈聪明,已经会问输出电流是多少?这很难准确的回答,有些进口机在说明书上印的数字是海阔天空。输出电流可经由实测知道,绝对不是将功率晶体的集极电流当成输出电流,这是欺骗。例如英国audiolab 8000a综合扩大机,宣称输出电流17a,它是将2sa1494/c3858功率晶体的pc当做输出电流,这是误导(欺骗?)消费者,最多只能宣称8.5a。


若不是大电流扩大机,接低阻抗喇叭会烧吗?可能性很低,在测试时,接低阻抗纯电阻可能会烧,但接喇叭却不太会,因喇叭是抗性负载。


b类扩大机就非常少见


在电子学上,效率甚高的b类放大是不适合音频扩大机使用,其输出级在无讯号时工作于截流点,因完全没有偏流,故绝对不发热,也绝对不振荡,但交越失真就不能避免。按理,音频扩大机是不会采b类设计,但曾经出现过,而且人人说好听。


此产品是英国制造,naim的nait综合机,设计者为了消除因交越失真引发的刺耳高频,只得将正常高频大量衰减---1khz就开始衰减,牺牲高频细节换取永不发烫。此综合机也内置散热片,但纯为增加重量用。


很多满脑子只有a类的人,听到这台英国机器也都赞美好声,但却不知它是以b类工作。其实此机也有巧思,在其它部份用心甚多,将高频大量衰减,因此经常能以b类力搏a类。


单端、推挽及差动


通常我们谈论扩大机的电路结构,都是看输出端及输入端,特别是输出端。晶体扩大机输出结构,目前几乎都是sepp-单端推挽,这是全对称式结构。而真空管后级,则是推挽及单端两大类。你可能会觉得奇怪,真空管的推挽和单端是两样东西,为何晶体管能够将单端和推挽搞在一起,成为一种电路结构?这就是晶体管和真空管先天性不同,晶体管有互补对称组件,真空管却没有。


真空管后级,特别是国产品,能看到的几乎都是单端single-end的天下。单端的输出功率低、频宽窄,但搭配高品质输出变压器,细节很丰富。单端的输出变压器要有空气隙,故环形不适用。推挽的功率较高,两端延伸较佳,但细节稍差。


push-pull推挽管机后级的输出变压器不需空气隙,但有人想到:若是推挽管机采用具空气隙的输出变压器不是两全其美?美国似乎也有这种产品上市。单端好,还是推挽好?只要设计得当都有好声,不良的设计都只会带来衰声。国外管机名厂,有的单端及推挽都做,有的只做推挽,甚至连超级管300b都不用,例如audio research。


晶体机原本都是单端推挽全对称式,但最近却有人吹绉一池春水,此人即是顶顶大名的尼耳颂?帕斯-nelson pass先生。pass自组公司后,推出的前、后级都是单端输出放大,而且采用全mos fet,线路结构也很简单,让很多管迷暗自欢喜,因为不但是单端,也是simple is the best。


单端频宽窄,不是随口说,而是可经由数学公式验证。至于线路的简单或复杂,也绝非简单就是美,或少只香炉少只鬼一句话带过,因绝大多数hi-end机,其线路设计仍走复杂路子。pass的高级机种不采单端,又走回差动放大结构就是明证。其实pass单端mos后级扩大机在美国上市已超过12年,但卖不出去。有位聪明人接手销售,他专挑管机打,十打九赢,所以很快就声名大噪。pass后级与真空管后级相比,自然是赢面居多,但与brumaster相比,就输一大截。nelson pass也很聪明,立刻放弃单端,走回全对称老路子。


输入结构,晶体机以单差动及双差动为主流,少部份采用推挽。自从john curl首次在jc-2前级上采用fet单差动,往后fet单差动或fet双差动就被大家习用。


推挽输入很少人用,它是电流回授不是电压回授,频宽较宽,组件要严格挑选配对,否则问题百出。在台湾,只有笔者在用。推挽输入,并非正确名称,应该是「非差动式全对称输入」。电流回授频宽优于电压回授,没有共模失真,但设计困难度较高,故一般人不敢轻易尝试,笔者惯用全对称fet推挽输入。可能是笔者用此名词已有一段时间,故很多人也跟着用,将「推挽输入」也挂在嘴上。由于笔者常会公布线路,故最近似乎有国产厂商推出「fet推挽输入」前级上市销售。


一般常用的晶体管是bi-polar双极晶体管,它有npn及pnp互补对称组件,场效应晶体管fet及金属氧化膜场效应晶体管mos fet则有n-ch及p-ch互补对称组件,这是真空管完全不具有的特性。双差动是全对称互补放大,单差动就不是。有些设计者只用单差动而不用双差动,考虑主因是npn及pnp的特性并非完全相同,pass的单端扩大机,全采用n-ch的mos fet,除配对容易外,也顾及p-ch的特性比较差。


精确的挑选配对非常重要,不论晶体管或真空管皆是如此。很多进口机的功率晶体配对非常随便,误差甚高。因精确配对很困难,为了降低成本,只好提高误差率。


音量衰减器的阻值及品质


前级扩大机具有音量调整功能,所采用的音量衰减器又位居讯号路径上,故对音质表现有直接的影响;大致上音量衰减器可分成传统旋转式、马达驱动式、电阻级进式及数字控制式几种。


旋转式音量以日本alps最多见,其材质是碳膜(或金属皮膜?),品质稳定价格也低廉,日本东京光音tkd及英国p&g则都是导电塑料式conductive plastic。导电塑料音量价格较高,英国p&g价钱更贵,一只音量衰减器有时可以买一台cd唱盘。欧美进口机常用一种白色小型音量衰减器,其材质是陶瓷,但也有导电塑料式,外观完全相同,得依型号辨认,美国dale及法国sfernice都有这种产品。马达驱动则是配合遥控,与材质无关,据笔者所知,好象只有alps生产马达带动式音量。


级进式音量是用波段加装电阻制成,音质优劣,除取决于电阻外,波段的段数更是重要。个人认为23段的级进式音量是个安慰剂,十多年前日本sansui早就证明一定要71段以上才有实际效能,没71段至少也要49段。多年前,英国hi-fi news&rr杂志上有人做实验,以电阻分段式与p&g相比,结论是要128段才可以!我原本有这本杂志,由新庄搬到中和时搞丢了。


数字控制式音量已逐渐出现在高价位欧美机种上,它具有两个意义,一是数字控制精度大幅提高,二是即使纯听音乐不玩av,遥控操作势必不能避免。


音量衰减器有阻值及曲线之分,用于音量大小调整,不论传统式、级进式或数字控制式,都应该是对数型,通常是a type。有些国产品故意用直线型b type做音量衰减,转一点角度音量就很大,让消费者误认扩大机推力十足,其实是音量在搞鬼。对数型a type在某些国家是s type,这并无统一标准。但音量衰减器如同相机的镜头,不要最大也不要最小,若转至中间附近位置,比较容易得到较好音质。


晶体机前级的音量衰减器,阻值都不会很高,大概在10k左右,其值与后级负载阻抗有关。日本yamaha曾发表过白皮书,声称音量衰减器阻值以8.2k为最佳,但此阻值势必要订制。真空管前级之音量衰减器,阻值比较高,有时高到100k以上。能不能用低一点阻值的音量?国内管机制造商虽多,据笔者了解,他们只是依照前人做法,根本不敢尝试低阻值音量衰减器,其实用10k绝无问题。


音量衰减器是可变电阻,阻值误差比固定电阻高出许多,大约是20%。立体声前级通常只采用一只两层式音量衰减器,此时就要考虑连动误差的精确度。阻值误差和连动误差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故以三用电表测音量阻值是毫无意义。连动误差以db表示,一般品大约在3db左右,高级品是1db,若特别要求订制,可以降低到0.5db。


连动误差高,在实际使用上会不会一声道声音大、一声道声音小?音量衰减器,左旋到底及右旋到底,这两段区域的连动误差最高,愈往中间位置转就愈平顺。向左旋,音量最小,但衰减率最高;向右旋,音量最大,衰减率最低。这两段状况很极端,应避免停留。所以「九点钟位置声音就很大」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十一点钟位置才比较好声。


关于音量衰减器的阻值,虽然10k没问题,但考虑衰减量,我的看法已与以前不同,20k似乎比较理想。因为5k~10k的衰减量大约是70db,20k~50k是80db;衰减量应该不低于80db。


平衡式输入的目的


jeff rowland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说明平衡式的好处,可消除共模失真,提高共模拒斥比cmrr。其实降低cmrr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施加稳压,或采用高阻抗恒流源,根本之道是不要采用差动放大以彻底消除共模放大。前述非差动式的推挽输入就不会产生共模放大,jeff rowland似乎也逐渐了解,在最top前级扩大机上,反而改用变压器做平衡式接续。


目前最流形的rca端子,最被人垢病的是拔插时产生脉冲,以及高频响应不够,不适合数字及视频输出。但这几年rca插头插座也进步许多,高级品都是铁弗龙teflon绝缘,电容量都比以往低,所以cd及dvd的同轴数字输出不一定非得采用bnc插座。但bnc及三端cannon/xlr平衡式端子都可以锁或扣紧,比rca接触确实。bnc插入时是负端先接,拔出时是正端先离,故不会产生脉冲。


平衡式接驳,除正相讯号及地端外,还要多出负相讯号。正相讯号是hot,负相讯号是cold,地讯号是gnd。纯平衡式前级,其放大电路应有四组,每声道两组,此时音量衰减器为四联式。由于纯平衡式前级制作不易,故一般具平衡式端子的前级,常采用简单的反相电路,将正相讯号反转为负相讯号。不用反相电路,用变压器也可以,因此时是一比一传输,不需电压增益。但质优变压器不便宜,例如jensen,比反相电路还贵许多。后级的平衡式输入有时音质不佳,主要的原因是未做阻抗修正,因为正确的阻抗补偿也非易事。但长距离传送,确实仍以平衡式讯号线接驳较佳。


恼人的哼声与嘶声


许多英国制扩大机,或是大多数真空管机,在无讯号输入时就会透过喇叭发出哼声或嘶声。这种多出来的声音理应避免,它绝对会对正常乐音造成不良影响,消费者应养成基本判断能力。方法是:先将cd唱盘电源切掉,将前级音量旋钮左旋到底,然后贴近喇叭听高音及低音单体有无异声发出,人耳距离喇叭25公分时应该听不到任何哼声及嘶声。可是喇叭效率有高有低,高效率喇叭自然丝声比较明显;也与环境噪音有关,用仪器实测比较准。


第二步,将前级音量慢慢右旋至最大,若哼声及丝声仍听不到,是优良品;若哼声及嘶声随着音量转动变大,就特别小心。有人一生伴随哼声听音乐,但听到的并非正确的music,自己却浑然不知,还到处吹嘘。


不仅哼声及嘶声,有些扩大机在切换讯源时还会因脉冲发出碰--的声音,这绝对是设计不良所导致。有些机器以继电器做切换,根据莫非定律,表示原设计可能有问题。或是输出端有直流,对喇叭或前级的音量衰减器都会造成伤害。美国ps audio及英国musical fidelity在输出直流特性方面,表现很差─常有持续的直流输出。


大功率后级在开机时,常会因主滤波电容器瞬间充电让屋内电灯「暗」一下,有时也会带来电流冲击,而且开机、关机次数多,也容易烧毁电源开关,因此都有保护措施。少数前级扩大机未设电源开关,电源线接上就永远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千万不要以延长线来关机,那是很危险的。


低输入阻抗的优缺点


真空管及fet、mos fet都是高阻抗组件,但与电路的输入阻抗无关。pass单端采用mos fet,但输入阻抗仅10kω,而cello则高至1mω,1mω=1000kω。将输入阻抗压低,阿猫阿狗都会做,但将输入阻抗拉高,然后又不会出问题,就很困难。从纯技术观点来说,降低输入阻抗是保护自己,也就是说,若该机提高输入阻抗,放大器工作可能会不稳定;故以技术能力言,cello优于pass。


后级的输入阻抗低,前级会比较难推,但影响还不是很大,而且低输入阻抗后级也不多见。高输入阻抗,最明显的缺点是杂音大,若能做到完全没有noise,那就是本事高。


电源分离及电池供电


进口高价前级扩大机,差不多都是两件式,多出来的就是电源供应机箱。由稳压电路到放大电路的联机,绝对是愈短愈好。因此电源箱应只有整流及滤波,其电压送入放大器机箱后再做精密稳压。有某国内厂商销售真空管前级,电源独立供电,但哼声依然无法去除,就是稳压与放大器相距太远。电池供电也是一样,电池特性更难掌握,更应再经稳压。


稳压电路有简单也有复杂,某些电路并不要求精密稳压。一般说来,前级都有稳压,后级大多没有稳压,如果有,也不含输出级在内。因为整台后级都施加稳压,那稳压比放大器还复杂。


其实电源不一定要独立装箱,将放大器和变压器装在一起,只要处理得好,一点哼声都不会有;若处理不当,电源分离也依然毛病百出。此道理很简单,就如同有些综合扩大机,其音质比前、后级分离还要好声。


采用电池做主电源,音质表现通常会比较好,但市面上能买到的铅蓄电池,体型都很庞大,而且也需要充电电路。真空管机的高压比灯丝电压重要,但高压几乎不可能采用电池供电。另一种选择是计算机不断电系统,但要选购on-line在线式,它的输出是正弦波而不是类正弦波。


被动组件的选用


若是国产品或套件,类似电阻、电容这些被动组件,很少人会用台制品,因消费者会排斥。其实国外很多生产发烧电容、镀金端子、发烧线材的公司,常只是拥有品牌及办公室,工厂就在台湾、印尼或马来西亚。德国restek就采用台制电阻,但音质并不差。


电阻的选用,重要的不是误差低,而是杂音低、电感量低,某些时候特别要求是无感电阻。因电阻引发杂音的机率并不高,扩大机发出嘶声,常是因变压器、接地不良、高输入阻抗,及电流设定不当所引起。在扩大机中,电容也很常见,有平滑滤波、反交连、旁路及交连几种作用。生产电容器的厂商也很多,品质及价格也不同。我知道国内有某位张姓评论员厌恶日制电容,但试听采用日制电容的进口机,却每次都是满纸赞美,完全在欺骗自己、消遣读者。


有一阵子在台北光华商场地下二楼可买到avalon、infinity、mcintosh喇叭分频器中使用的名牌电容,它们都是台制品。你会忧虑它的品质吗?无此必要,因为台商是根据国外列出的规格制作,品质绝无问题。现今信息发达,时日一久,消费者终究都会知道真像。


改机及自己装


有人专门做改机生意,但决定改机前请做好心里准备:就算是只更换电源线,也会丧失代理商提供的售后服务。改机有不同的层次,低手只能换换电容、电阻或焊锡,常是改变而非改善。高手是先了解电路及电压、电流的设定,然后才动手修改。由于厂制机是大量生产,为降低成本难免有所妥协,故改机也有其道理。但改机应寻求高明,否则花了钱只能换取不一样的声音,那不如不改,还能保有售后服务。


高手不多,低手却不少。电路搞不懂,就只会改保险丝、电容器。我曾经改过英国cyrus 2综合扩大机,它的mc唱头放大器有哼声也有嘶声。若是交给低手改,一定是把电容器加大,这是唯一途径。我不是低手,检查过后发现是电流设定过大,将1.5ma弄成15ma;也就是说有一只恒流源电阻装错了!例如应该是12k,原厂插上1.2k,故电流值提高10倍。将正确电阻装上后,哼声及嘶声都不见了。所以高手改机,一定是从电路下手,而不是从组件更换下手。


自己动手装也是方法之一,国内各式音响套件品质也不差,也有完善的组装说明,非科班出身的入门者也能一次就成功。但现在的自己装,已不是为了省钱,有时比买进口机还贵,它可以提供高音质及满足你的成就感,例如本公司供应的套件,比日本原装进口还贵。当然在品牌形象上,购买进口机还是远比自己动手装有面子。


一个小小的测验


入门篇及进阶篇看完后,希望你能将高阻抗负载与低阻抗负载分清楚,后级是前级的负载─属于高阻抗负载,喇叭是后级的负载─属于低阻抗负载。文末来个小小的测验,很简单,用想的就行,不必动用纸笔。


假设你有前级、后级、喇叭,但聆听室很深,深到20公尺。而为了连接此三件器材,假设阁下只有两种选择:一是18公尺长讯号线配2公尺长喇叭线,二是2公尺长讯号线配18公尺长喇叭线;请问你选哪一种接线方式?


正确答案是第一种,讯号线可以长,但喇叭线要短,因喇叭是低阻抗负载,连接线愈短愈好。我使用的「具方向性」前级至后级讯号线,公司的长度是5公尺,家里更长到7公尺;放心,no problem!












以物理与音乐的角度来思考音响奥秘

日本资深音响发烧友菅野公彦说,在台湾三年当中,他深切体认台湾人的可爱之处,所以准备把他所了解的音响奥秘留在这里,还特地把先前留在日本的多年音响研究资料带过来,准备在回日本之前公开与台湾的音响迷共享。在此,我代表「音响论坛」读者感谢菅野公彦的好意。
一开始,菅野就写了「闻」、「听」二个大字。他说,「闻」就是打开大门用耳朵听事情,而「听」要用十四个心(右边部首)来听;所以闻是用来听一般事情的,而听则是用来感受音乐的。没想到这位日本人竟然对中文有如此的造诣,看来菅野的艺术家气质已经超过音响设计者的身份了。
日本的科技那么发达,新材料的研究也很有成就,可是日本音响在世界上的地位为何却不如欧美等国呢?这是许多音响迷的疑惑,也是我向菅野公彦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观察是:日本音响工程师大多以电子的角度去研发音响,对音乐的了解却不够深刻,问题是音响器材并非家电产品,而是用来再生音乐的器材,所以必须把制造音响器材看待成制造乐器。由于他自己学物理出身,能够在电子领域之外以物理的角度来观察研究音响器材,所以才了解到许多音响的奥秘。


吹一口气声音会更好

音响的奥秘在那里?在于许多用耳朵可以分辨,却不容易用常识去解释的现象。可是,好听的事实一直存在那里,所以需要有人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密。菅野公彦举二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是焊锡,另一个就是线材的外皮颜色。他说以前曾有老师傅告诉他,用焊锡进行焊接时,如果马上对焊点吹一口气,这样焊出来的器材声音就会比较好听。他就按照老师傅的说法,焊制了一部器材,并且与一般焊法进行比较,结果连非音响迷也听得出其中的差异。为什么呢?菅野公彦发挥了研究精神,把二种焊锡分别刮下再以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二者的锡与铅(焊锡最主要的二种成分)混合情况不同。因为锡的溶点是232度,铅的溶点为327度,如果焊锡加热溶解后令其自然冷却,就会因为锡、铅冷却速度不同而使成分分开。反之,在焊锡加热溶解的瞬间吹一口气,锡与铅的成分就会因为强制冷却均匀混合。就是因为焊点上的焊锡是否能够均匀混合,因而左右了声音的好听与否。
问题就此结束了吗?还没有,为了更进一步研究为何吹一口气就能让锡与铅均匀混合,菅野公彦更进一步量测,才发现原来这么简单的吹一口气,竟然就瞬间让焊锡降低了30度左右。这就好象古代炼剑,一定要反复把烧红的铁浸入冷水中一样奥妙。

含银的焊锡不一定好

除了焊的方法之外,席间也有人提出不同焊锡成分的问题。菅野回答说,最好的焊锡其实就是锡与铅的成分,许多人认定含银焊锡会比较好,其实银是很容易氧化的材料,所以这种焊锡在前六个月高音部份会比较华丽,但是六个月之后声音就开始劣化。还有一种焊锡里加了铜,听起来低频会比较足,不过铜的溶点高达一千多度,所以必须先磨成细粉末再加入焊锡中。至于美国军方用的焊锡则是加钨,目的则是为了强固焊点,让军事电子设备不容易因为碰撞拉扯而造成焊点脱落或是冷焊。不过,钨的溶点达三千多度,同样也是要磨成细粉再掺入焊锡中。

线材外皮最好是黑色或灰色

第二项好声的奥秘在于线材外皮的颜色,这也是菅野公彦从物理的角度观察而得。由于他自己喜爱陶艺,所以知道大部份用在塑料外皮的颜料里都有金属成分。这些金属成分虽然很微量,也会对流经讯号起负面作用,唯有黑色与灰色的外皮不含金属成分(它们含的是碳)。于是,他将器材的全部配线都使用黑色线材,结果声音果然比较好听,而生产线上为了方便装配而使用不同颜色线材的器材,声音就没有那么好,后来Exclusive器材的内部便改用黑色配线。读者们,请检视您所使用的线材,看看是否五颜六色?下次请换用全黑色或灰色的线材。
为什么颜料里的金属成分会劣化声音?菅野公彦并不是瞎猜,而是经过实验证明的。他把二种线材作了噪声测试,结果发现含有金属成分的线材噪声比较高,不含金属者噪声就比较低。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说其实线材就好象天线,会吸收空气中各种电磁波,假若外皮里含有金属成分,其所吸收的噪声自然就多了。

碳与硅的配方

在Exclusive部门时,菅野还发明了一种硅与碳的配方,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电磁波,掺在线材外皮的材料中还可以降低线材的噪声。不过这项配方的成本很高,所以一直没有用在线材上。当菅野以这个配方向日本政府申请专利时,相关单位很惊讶,还问他怎么会知道这种配方,因为这种配方与美国军方用在U2侦察机上的涂料相似!在菅野提出专利申请的第二天,日本住友公司也提出类似的专利,他们发现把这种涂料掺入磁砖中贴在建筑物外墙,可以有效的防止电视的「鬼影」。当然,住友没有申请到专利,因为已经被菅野捷足先登了。
在Pioneer服务期间,菅野申请了很多有关音响的专利,照理来说光拿专利费就可以不愁吃穿了。不过,他说日本公司有规定,凡在上班期间所申请的专利,其专利权都归公司所有,他只是每件专利拿到五千日圆的奖金而已。他还说,在日本许多研发单位的人员都会被要求每个月要交出二项研究成果,所以有些人为了交差,免不了也会胡乱想一些怪点子,难怪日本工业会那么强。看来论坛也要要求编辑们每个月提出一项调整音响的心得才行。

噪声存在于扩大机中

噪声是否只存在于线材上呢?不!噪声存在于所有音响器材中。菅野说假若我们用一种Crystal制成的麦克风连接上耳机,放在器材里面去听,就会发现整部器材一直在发出噪音:变压器有噪音、电容也有噪音、机箱也有噪音。如何把器材内不该有的噪音去除,就成了好声的第三个重要秘诀。为了去除机箱的噪音,Exclusive的器材底部使用Honeycomb结构来避震,藉以降低机箱噪音。其实,近年来全球的音响迷也都知道振动、噪音对声音的影响,所以才会有各种抑制振动或降低噪音的设计。
对于喇叭箱体的材料,菅野也透露了Exclusive的研究心得。喇叭部门曾经研究过多种箱体材料,最后发现箱体材料并不是愈硬愈好,而是要适度的让箱体呼吸(振动),箱体内则要尽量降低声波打在内壁的反射效应。单体锁在箱体上,单体框架与箱体的接合处也必须处理,最好让框架与箱体紧密结合。

最好的喇叭振膜材料还是纸

至于喇叭单体,是否金属或陶瓷材料等就会是最好的呢?菅野摇摇头。他说到目前为止,最好的喇叭单体振膜材料还是「纸」,因为纸的内部残留音最少,发出来的声音最自然,TAD单体振膜到目前还在采用纸盆就是这个道理。既然纸盆有这么好,为什么近年会被那些塑料振膜所取代呢?这是因为制造纸盆振膜的技术非常高,而且能够制造的厂家愈来愈少,而塑料振膜制造容易,只要有简单的机具就能大量制造出来。
看来,古董喇叭被日本人奉为宝贝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那些纸盆都是音响工业黄金时期的制品,难怪以前的音响虽不一定好听,但至少声音不会刺耳。中、低音单体要用纸盆才会更好声,那么高音单体呢?我也问了这个问题。菅野说高音单体还是丝质振膜比较好,因为它的声音比较自然。

避震与线材方向性

在说到喇叭摆放部份,他建议如果要避震,只要在喇叭底下垫四个小三角形长条木块加上一小块毛毡就很有效(不是三角锥,而是像小孩子画屋顶的那种三角形状)。此外,喇叭底下假若垫砖块,二块砖块不要平行,而是要呈八字形。而且与喇叭接触的地面要愈坚实愈好。总之,外在的振动是喇叭的大敌。
喇叭中间摆放电视,对于声音会不会有影响?菅野说会有影响,因为电视就等于一个大反射体,反射出不该有的声音,扰乱了左右喇叭所发出的声波,会让声音听起来定位不清。不过改善的方法也很简单,他说只要在电视上覆盖厚毛毡就可以了。
线材有没有方向性?这是许多音响迷所关心的。菅野说线材的确有方向性,不过倒并不是厂商特别制作的方向性,而是线材抽线时的方向性。在工厂制线时,是用铜棒一直抽,把铜棒愈抽愈细变成铜线。由于铜线都是朝同一个方向抽出,所以铜结晶也会呈现一致的方向性。通常,喇叭线材外皮字头的方向要与扩大机连接;假若是前后级讯号线,字头方向就要与前级连接。

后墙处理可以抑制吵杂

假若声音听起来乱而混浊吵杂时,要怎么办?菅野也教读者一招,那就是在喇叭后墙布置高音吸音材料,用以吸收吵杂的声音,同时还可以把吸音棉卷成筒状放在左右二边墙角,声音就会更干净。万一喇叭后墙就是窗户怎么办?假若窗户只有半墙,至少窗户以下的墙面可以依照上述方式处理。府上若是有大瓮,他说把它们摆在喇叭后墙,也会让声音变得干净清楚。菅野强调,与其把大笔钱花在更换扩大机上,倒不如把喇叭后墙按照这样的方式处理来得有效。这个看法与我不谋而合,我说过几次,如果要解决声音太吵的问题,可以在喇叭后墙做吸收高频的处理。不过,喇叭后墙本身最好是坚硬的,这样才不会因为墙面振动而吸收中频与低频。记住,我们要吸收的是高频,而不是中频与低频。
再来,菅野说到喇叭投射角度。他认为喇叭最好要有向内的投射角度,而且聆听位置要在投射角度交叉点的后面。咦!这种方法不是与我所提倡的「螺孔摆法」有些类似吗?看来喇叭摆久了之后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看法。

老人的耳朵灵光吗?

菅野还提出了他对工作温度的看法。一般人都认为器材要预热才会好听,但是依照他对电子组件的了解,除了电容器以外的组件都是温度愈高特性愈差。所以,他对「热机」这件事提出合里的怀疑。他认为,热机会好听的原因除了温度的猜测外,有可能是耳朵对声音的适应与自动调整,而非器材愈热愈好听的道理。
提到耳朵,他也谈到老人耳朵听音响的问题。依照他的看法,老年人的确对于高频率基音有听觉衰减的问题,不过听测试音与听音乐却是二回事。耳朵对于泛音有补偿的调整,所以老年音响迷对于听音响耳朵还是可以很灵光,这就好象老指挥大师依然能够把乐团的声音调弄得非常美好一般。
谈到线路设计的接地问题,菅野说接地的顺序非常重要,除了每级的接地要分开之外,按照讯号流经线路板路径的顺序接地更是绝对不可马虎。如果把线路图上所画的接地点随便接在一起,声音品质将会无法提升。菅野在谈接地时并不是随口说说而已,而是用实际测试的结果左证,而这些测试都是在Exclusive部门所完成的研究工作。

动物、植物对音乐会有反应

Pioneer除了研究音响之外,也研究音乐对于动、植物的影响,这种研究在日本已经持续进行二十几年了。读者们可能看过日本松阪牛肉要经过音乐调剂肉质才会好吃的报导,这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日本人多年的研究心得。菅野说,Pioneer曾经把做喇叭用的磁铁围绕在水管旁,让水经过磁场再灌溉西红柿,结果西红柿果实长得非常硕大。牛如果听探戈音乐,牛乳产量就会增加;蛋鸡听溪水的声音,蛋的产量也增加了;给玉米听噪音,玉米就长得不好。
除此之外,他也以自己的亲自体验来说明胎儿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他说当自己的太太怀大儿子约七个月时,每天都听法国作曲家卢利的「嘉禾舞曲」。儿子长大后有一天突然以口哨吹出这首曲子,说是脑子里自动就浮出这首音乐的旋律,由此可见音乐对胎儿的影响。

LP的好听与Alpha波有关吗?

那晚,李富桂提到猫听了CD的声音会跑开,听LP时就不会这件事。菅野说他并不知道原因,不过人的脑波里有Alpha波,而大自然里的Alpha波存在于23KHz里。由于CD取样频率的关系,所以仅能发出20KHz以下的频率,而LP的泛音却可以高达100KHz。是否因为CD里不含Alpha波,无法与脑波起共振反应,所以没有LP那么好听?还有,当人身处大自然中时,往往会感觉心情特别舒畅,可能是人脑与大自然的Alpha波起了共鸣。以上这段是他的猜测而已。
其实,音乐对动、植物的影响研究早已小有成果,而音乐对于人类的影响也有许多机构或科学家持续研究中。目前已知音乐可以影响情绪,也可以治疗某方面的疾病,不过其效果因人而异。到底这是因为音乐与内分泌、脑内啡(Endorphins)以及Alpha波的相互影响还是另有其因?这仍有待研究。不过,每天回家听到美妙的音乐,的确能够令我疲意全消,对生活充满向往。对了,假若您对这方面有兴趣,不妨买「莫扎特效应」(Don Campbell着)一书来看。

扩大机重质甚于重功率

对于扩大机的输出功率,菅野的看法与一般扩大机厂家不同。根据Pioneer的研究,假若扩大机能够把单体反馈回到扩大机的反电动势控制得很好,100瓦的功率输出就很够了。与其把扩大机功率做得很大,倒不如先设定在中功率(例如100瓦),然后把扩大机的「质」大幅提升。他说目前为了商业考量,功率小的扩大机都卖得比较便宜,当然就无法在「质」方面要求。而大功率扩大机不仅组件负荷大,而且扩大机内噪音很大,因此在「质」方面也无法有效提升。以他的看法,最好的扩大机就是100瓦左右,能控制喇叭反电动势,音质又美的扩大机。
其实,假若有效率够高的喇叭(100dB以上),5瓦的300B管机就可以让屋顶掀起来(这可不是夸张的形容词)。问题是,喇叭效率愈高,扩大机素质就要愈好,否则所有存在扩大机里面的「垃圾」通通会一览无遗。

音响充满未知的奥妙

设计音响器材不能只从电子角度着手,还要就物理与音乐角度去思考,这是菅野多年研究音响的结论。从电子的角度来看,音响无疑是低阶的技术;从物理与音乐的角度观察,音响器材如何发出好声则充满了未知的奥妙。也因此,音响器材的设计、制造与使用才会充满变量。对音响诸事认知愈浅,就会自认为愈懂,也会因此而自以为是。唯有随时怀着谦虚的心去面对音响,才有可能一次又一次的解开音响好声的奥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昨天收到了QUAD 11L 86DB,6欧,红木色,做工不错,用KT-88的8欧端推,出人意料的好推,分析力高,速度快(正好和胆机速度一般偏慢些互补),中频的密度大,高音去的很尽,堂音丰富,声场纵深好,低音好象比较松软,箱离后墙2米,离侧墙0.8米,两箱距2米,听音位离箱2.5米,离后墙2米,也许该内拗一些平衡下,整体是浑然一体的感觉,好象耳朵对三个频段不那么敏锐了,也少了烦恼.

   另外我的BONA P-301(细节好,力度够,中性)线还没煲好,信号线是TN-008(低频厚,高频有所兼顾),喇叭线是SP-580(不强调高低的延升,但透明度和音乐味好),我觉得搭配没什么问题,我的独立听音室面积在23平米,这箱场面完全撑的住.担心多余了.

   看来百闻还是不如一听啊,发烧是实践的艺术,而不是辩学,哪里都一样!!!


JTelefunken德律风根 吹喇叭

National Gold Line 的胆,質素平凡,如要選 5751 ,喜愛音色濃郁的可選 『紅字』 『三雲母』 『黑屏』 『方環』 的 RAYTHEON 或 RCA,喜愛較清爽音色的則可選 『黄字』 『三雲母』 『黑屏』 『方環』 SYLVANIA 5751。




一、胆机与晶体机
胆机与晶体的比较,这里只谈以下两个问题,即性能价格比和音质特点,在一千元人民币(每台)以下的价格,因胆机无法用此价格生产,人们也不可能用此价格买到好的胆机产品,在此价格虽然能买到晶体机,但也很难买到很好的产品。就音质而言,一般来说在三万元以下同等价格的放大器,胆机的音质通常优于晶体机;在三万至伍万元这个价位上是各有千秋;在伍万元以上,一般是晶体机有相对优势,此时晶体机优的是全面,胆机优的是特点;在伍万元以下价位的晶体机,一般来说除了在低音的力度、速度上和高音的明亮度上能优于胆机外,在音质、音色、音乐性、耐听性上均难以与胆机媲美,这是许多人共同的认识与经验。

二、关于国外胆机和国内胆机

国外胆机的起步和历史都远远超过我们中国。再说胆机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具有很浓厚的文化背景,这反映在产品的声音的调校,品牌的定位,市场的策略,外观的设计,产品质量的稳定等等方面,应该说在这些方面与国外某些优秀品牌相比,我们在一些方面不同程度的与它们有距离;但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这种距离正在缩小。而与一些国外的杂牌比,我们的一些较好的产品肯定还比它们强,而且在价格上我们有极大的优势。在同等水平的产品上,我们的价格比进口机至少低1/2--1/5或更多。现在我们的个别产品在较低的价位上与国外的某些名牌产品在音质音色上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已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我们国内产品的努力方向是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产品质量和艺术水准。

三、关于胆机的造型(外形)

胆机的外型多数均是把电子管(胆),变压器这些部件裸露在机壳外,这与人们传统观念中的箱式机有区别。是不是胆机一定要这样做而不能做成箱式的呢?不是的,事实上现在已有部分胆机产品做成箱式机,那么为什么在国内外还是流行“裸”机呢?这与设计者和使用者心理审美观念有关,现代胆机的设计犹如工业艺术设计,讲究起伏变化,色彩对比,线条明快,材质的体现。一台精美的胆机造型与加工都犹如一件艺术品,箱式机在这些方面的体现较难,裸机的自由空间就大多了。再之,胆机工作之后电子管的灯丝被点亮给人一种温暖感,而与之比较箱式机则显得冷竣一些,没有“裸机”那种“人情味”,这是裸机较箱式机流行的原因之一。还有,裸机也更能体现胆机之特色。虽然在使用中裸机往往没有箱式机方便,比较难“伺候”,这样就出现了裸机与箱式机并存的局面。从比例上来看,裸机的量要大于箱式机的量。

四、关于胆机的技术指标和标准

坦率的说,胆机的技术指标除了静态互调失真一项能与晶体机相比外,其余均不如晶体机,其实胆机的生存与发展并不是因为其技术指标才有今天的,若要讲究技术指标,胆机早就没市场了。事实上,电声技术至今还很不完善,现有的技术指标只能从一个方面说明问题,但还不能从本质上反映问题。例如,现有放大器指标测量,都是在假设负载为纯阻性(线性)负载情况下测量的,而实际的负载是复阻性(非线性)负载。又如对音箱的测量是在1M的距离1W的功率下测量,而实际听音又不可能是1M/1W的条件下,因此这样的测量指标只能作参考,而不能做为选择放大器的标准。可以这样说:一台技术指标好的产品它的听感可能会不好,而一台听感很好的产品,它的技术指标可能只是平平而已(当然不会很差)。一个大量生产的电子产品要保证它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就必须有一个相应的生产标准(技术文件、生产工艺文件和检验文件),这在一些较正规的产品生产中采用已是常见的事,但是这些标准只是指导生产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统一性用的,而无其它意义,一个企业的生产标准只对本企业的具体产品有用,而对其它企业无用,对产品的艺术性和声音的音质也无意义。准确的说艺术品是没有什么标准可衡量的。在现实中,往往音响产品档次越高而产品的生产标准越不严格。

五、关于胆机中的几个技术问题

1)关于单端与推挽

在胆机末级中有采用推挽工作方式的,有采用单端工作方式的,由于采用推挽方式较容易取得大功率,所以是一种很常见的电路形式,但是由于推挽的工作方式是一种叠加方式,故客观地存在有一些失真,而且在推挽叠加中有加有减,在这加减中也可能会增加一些原来没有的细小的东西,同时减去了原本有的一些细小东西。而若在末级电路中采用单管在单端甲类状态下工作就不存在推挽工作方式所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在听感上单端的要比推挽的好许多,特别是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上。但是,单端的很难在功率上做得很大,比如用同一型号的管子,在单端时只能做到10W,而在推挽时很容易做到30W,功率做大就要付出一些代价,同时在工艺上,单端机比推挽机要难处理一些。因此,单端电路往往在高档机中采用,推挽电路在普及机中采用。

2)末级推挽电路中电子管不同接法的区别

在末级推挽电路中使用的电子管往往是四极管和五极管,因此在使用这些管子时有三级管接法,超线性接法和标准接法。它们的区别从理论上讲,三极管接法失真最小,输出功率也最小;标准接法的失真相对较大些,功率也最大;超线性接法介于两者之间。在听感上各有千秋,相对来说三极管接法要稍好一点。但三极管接法因对电子管寿命有损失,故在工业化生产中较少采用。

3)推动电路对音质音色的影响

一般来说推动电路和结构对音质音色的取向有很大的作用,在声音的低频力度上,中高频的速度感和中频的密度感上均可通过推动电路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效果。推动电路有很多种,很难从推动电路的区别去判断产品品质的高低,选什么样的电路完全是设计者的一种对音色取向的选择。

4)不同型号电子管对声音的影响

前级推动电路常用的电子管有ELF82、6F1、EF86、12AX7、12AU7、12AT7、12BH7、6DJ8、6SN7、6SL7、6SJ7、6N1、6N2、6N3、6N6等等。原则上这些管子用在胆机中都可能做出好声来,但每款型号均有自己的特点,设计者们会根据许多因素决定选用哪一型号,一般来说ELF82、6F1、EF86、12AX7、12AU7、12AT7、12BH7、6DJ8、6SN7、6SL7、6SJ7是国外最常用在音响中的电子管,而且许多厂家都有生产,因此互换性较好,故出口机或国外机常用。在末级电路中常用的电子管有:KT88、6550、EL34、6L6GC、2A3、300B、211、845。前四种电子管为傍热式四极管或五极管,常在功率较大的推挽电路中采用。后四种电子管为直热式三极管,较多的用在单端甲类中(2A3、300B也常在推挽电路中使用)。相对来说直热式三极管的音色较傍热式的四、五极管要稍好一些。不过同样是三极管或四极管但是每款型号的音质音色均有一些差异和各有特点。由于胆机是插接器件,方便直接代换,所以换胆玩机又成了胆机使用过程中的一大乐趣。

5)输出变压器对音色的影响

输出变压器对整机的指标和听感均有较大的影响,优秀的推挽用输出变压器的频宽在10Hz-100KHz,失真在1%以下完全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说变压器目前已不是影响胆机指标的关键元件。但是变压器的结构、工艺、材料对整机的声音影响还是很大的。事实上,变压器的指标超过一定的范围后,指标越高却不一定越好,假若胆机没有输出变压器,如OTL,它的听感就与传统胆机不同了。因此胆机的音色与输出变压器有极大的关系。

6)关于合并式放大器与前后级放大器

合并式放大器有如下特点:1、当信号源在一定输入电平时,放大器的输出可达满功率;2、该放大器有多组讯源输入选择;3、该放大器具有电平控制功能;4、左右声道合为一体,还可设有高低音调控制装置。早期由于信号源的输出电平都比较低,一般在0.2V左右,因此合并式放大器的输入电平均要在0.2V以下,而现代的信号源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如CD机已被广泛使用,现代信号源的输出电平均在0.5-1V之间,因此现代放大器的输入灵敏度要求相应也有变化。当然不管怎么变化,只要满足合并式放大器的前三条就是合并式放大器。前后级放大器是将1讯源选择2电平控制3电压放大这三部分独为一体(有第3项者为有源前级无第3项者为无源前级),纯后级是将电压放大和功率放大独为一体(或两体)有左右各一路输入,无电平控制和讯源选择(输入电平在1-2V之间),这种做法可在结构上、分布上、用料上更合理,因此在档次上前后级分体式放大器比合并式要高一些,价格也可能要高不少。

六、关于胆机的使用寿命

胆机的寿命原则上说是半永久的,与晶体机相比而言,胆机的相对寿命决定于电子管,电子管的理论寿命是不太长,一般来说只有上千小时,但好的电子管使用上万小时的也很常见,如电视机的显象管就是一特殊的电子管。当然许多音响用电子管还不能与显象管的寿命去比。一般来说音响用电子管有运输失效和早期失效。失效可在使用后1-2个月内发现,或在工厂生产中发现,对质量较稳定的电子管而言每天使用2-3小时,用上2-3年应该不是问题,再说现在的电子管又不贵也不难买,加上良好的售后服务,胆机的使用寿命应不是问题,而且胆机换胆之后,又可重新焕发新的活力,犹如新机一样.事实上现在许多古董胆相名品在市场上还高价出售,不就从另一面说明了胆机的寿命问题吗,加胆机与晶体机比,搞过载能力强,晶体机在遇到一些故障时可能在千分之一秒钟便损坏而胆机则可以数分钟内不被损坏.

七、使用胆机的注意事项

1、接通电源前应先接好负载(音箱),切忌接通电源后,送信号而不接负载,或负载短路。

2、使用电源不要太高或太低,电源电压最好能在规定电压的5%以内,使用市电经常超过此电压值的最好能配合使用交流稳压电源。

3、胆机工作时温度较高,摆放注意通风、散热。

4、在开机中或刚关机一段时间内(30分钟内)不要把液体洒在电子管上。

在使用中一般中注意上述几个问题,胆机是能可靠工作的。

八、胆机与音影器材的搭配

使用胆机搭配什么样的音箱非常重要,但是很难找出一个搭配原则,一般来说搭配英国箱和意大利等灵敏度超87db的欧美音箱最佳。如英国的HARBETH、ROGERS、SPENDOR、PROAC、B&W、KEF、TANNOY、TDL、EPOS、MISSION法国的JMLAB意大利CHARIO、SOUNS FABER的有些灵敏度低的小音箱用胆机推音色也特别好如LS3/5A、PROAC TABELETTE III另有些高灵度的号角箱如:ALTLC、KLIPSCH、WESTLAKE等用小功率的单管甲类胆机推也有特别的韵味。国产箱可选“美之声”“小旋风”的一些型号。音箱的搭配在无经验的情况下,可以找些已有搭配的例子或实际搭配试听后再确定。  




第一,胆机在失真上以偶次谐波失真为主,好听!建议先遍找当代书刊杂志,再独立的思考。我发现现成的解释只有:一是偶次谐波失真符合人耳的听音规律,二是对这种失真产生的原因还不很清楚??符合人耳听音规律的失真,不可能仅仅是“偶次谐波”,既然原因不明,就不能定性。人的听音规律是经过数十亿年在大自然中的锻炼中遗传下来的,我们姑且把“胆机固有的失真”(不单只是“偶次谐波失真”)总结为:是跟声音在大自然(空气)中产生的失真相似或者是“一样”的失真,哈哈,“一样”??我们人声、乐声、鸟语之声在大自然中的失真?还能算是“失真”吗???!!!——我的观点:正常的胆所产生的“胆所固有的失真”不是“失真”。
第二,管的放大作用其实是能量转移的过程,在矿石管(pnp&npn)电荷能量的转移在分子之间(最多就是原子之间)转移,期间,各种目前不明的作用力(由于分子、原子的存在而产生的)都对其进行了干扰,“失真”?——那是肯定的;而电子管电荷能量的转移,在真空中进行:特选的活性物料高温作用下,电子开始游离形成电子云,在电荷的引导下,最活跃的电子(就在电子运的最外层边缘)脱离本极的束缚,在真空中飞向另一极,在“飞”的路途上,除了两极间的引力抗衡,没有任何的干扰!!!!——因而,我以为:从原理上,只要外部电路有保证,具备充分的屏蔽条件,要把胆机的失真降低并不困难。而且,肯定因“管”而产生的失真要远远比“矿石”低!胆机失真(指真正的失真)的原因??无非就是胆以外电路的失真难处理,原因?是高压变压、电磁干扰、输出牛、各种高压状态下阻容元件等。以目前的科技条件,由于前50年在这方面的研究曾经中断,无疑形成了在“高压阻容元件”和“高压音频用变换元件”方面的滞后,如果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对胆的工作原理重新作深入的认识,我想:胆——同样会在新的音频标准下进一步发扬光大的。胆——在新科技中并不会被淘汰,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最近看了国内几本有名的音响刊物对第四届音响大展的报道,除了一些新推出
的国产优质功放和音箱让人感到兴奋之外,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以
前那些著名的胆机厂家,如:斯巴克、极典等纷纷推出了低价位的晶体管系列功放
来面向音响消费者。关于这个现象,音响评论家庄志申先生有一段话谈得非常的客
观:“...胆机的市场本来很小,几年前的虚热基本上是厂家进行商业炒作的行
为,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新产品得不到回报后,胆机的衰亡就成为必然。”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周边经济环境和市场现状造成
的,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国内的国企体制改革使大量人员面临下岗、医疗制度的改
革、取消福利房的住房制度改革使人们面临全款购房等现实,迫使人们的消费能力
和消费方向发生变化,这一来就使本来不强大的音响消费市场受到明显影响,当然
这并不能说是谁的错,换了你和我,攒了钱是先买音响呢还是买房子?显然,答案
不用我说谁都知道!另一方面,胆机的复苏本来是前几年音响热的结果,从技术上
看,现有的胆机电路基本上沿用五六十年代的经典设计,除了在器件和制作工艺方
面比从前有所突破之外,几乎不可能在电路性能上再有质的飞跃;从价格上看,胆
机的市场基础则相当脆弱,在国内优质国产胆机的价格相对同等功能和功率的晶体
管机要高出许多,对于一般的消费者来说,胆机在音色上的那点优势和其他方面(
价格、功能、操作性)相比并不重要,况且如果只是唱卡拉OK和看VCD就更不
知胆机有什么优点了,因此胆机的市场面大大缩小,细细想来,在我国它主要面对
下面三种特殊的消费人群:一、港台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发烧友,这部分人消费的胆
机主要是一些国外著名的品牌,如:audio research、conrad- johnson、SONIC F
RONTIERS等,国产的胆机比例很小,这些进口胆机的共同特点是HI-END级的质量加
HI-END级的价格,图一是conrad- johnson MV-55合并式胆机。二、老一辈音响发烧
友或音乐爱好者,这部分人当中除了资深的音乐工作者外,有不少都是五六十年代
在国企中的技术工程师,前者乐于采用国产名牌胆机,如斯巴克、大极典等,而后
者中很多人具备丰富的胆机知识和装机经验,在他们使用的胆机中,国产成品机的
比例不大,进口产品就更加凤毛麟角了,大多数是自制的“土炮”级或套件改进型
,他们欣赏胆机除了怀旧的心理之外,听音口味和习惯也是原因之一。三、年轻人
当中的HI-FI发烧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如今的AV热潮中,年轻人占了大部
分,而胆机在AV中几乎发挥不了作用,它的功能和功率都太有限了。喜欢HI-FI的
年轻发烧友中纯粹的胆机迷也很少,他们大都先拥有晶体管机,在有余力的情况下
购买胆机来调节口味者居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国产品牌的胆机是他们的首选,
当然他们当中也不乏喜欢动手自制的“焊机派”朋友。

    说了这么多,既然胆机的市场面如此的不容乐观,一个企业不能只是抱着经营
理念而置经营现实不顾吧,那么胆机厂家调整产品结构即是理所当然的了。唉!说
句胆机迷们不爱听的话,对于胆机这样一个技术过时又曲高和寡的东西来说,恐怕
终究难逃被淘汰的厄运。或许我这样归纳过于武断,但一时找不到更好的说法了,
不妥之处还望朋友们指正。

    好了,关于胆机生死存亡的问题暂时不用理会,玩胆机自有其魅力,“夕阳无
限好”嘛,对不对?总不能让我们手中现有的胆机束之高阁等死吧?来谈谈如何玩
好我们手中的胆机,如何?首先申明,我可不是纯粹的胆机派,在上面的划分中,
我想我自己应该属于第三类吧,从许多年前刚开始玩音响到现在,摆弄的主要是晶
体管机,高质量的晶体管机极好的保真度和适应能力让我迷恋了好长一段时间,或
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喜欢听那些刺激性过重的音乐;或许是对于晶体管机那
过于HI-FI的声音产生了厌倦吧;或许是受了音响刊物的广告吸引;或许...;总
之,胆机终于出现在我的音响组合当中。

    记得在大学里开设的《电子技术基础》课上,老师对我们说有关电子管的章节
是不作学习要求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略加了解,我也认为电子管早已过时,
自然是不予理睬,直到接触到胆机时,才又重新捧起那些老书(图二)...。
         
    在生活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繁忙的工作之余,即便是酷爱动手的老一辈发烧友,
焊制一部象样的胆机,也颇为费时费力,何况对时间和制胆机的经验又不太够用的
我,想来也不太现实,于是只有选择买成品机(当然是国产平价货,否则经济危机)
,希望寄托在摩机上面,我的胆机是深圳某音响厂的产品,品牌暂且不提,外观有
点神似AUDIO SPACE的AS-8I合并式胆机如图三,
         
当时在音响店试听时推ProAc Tablette 50小喇叭,感觉效果还满不错,不过,抱回
家后至今作了相当多的调整才达至满意状态,当然其中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和物力,
其过程让我慢慢道来。

 玩胆机的几点忠告

    首先,对于对胆机有兴趣但尚未购买的朋友,我有几个忠告要送出:您一定得是
一位真正的音响爱好者(发烧友)。有的朋友闻听此言可能会哑然失笑,认为是故弄
玄虚。其实不然,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因为您如果不是一个音响迷,那么可能
您无法提供玩胆机需要付出的大量的精力(调试、维护)和财力(胆管配对、换胆管、
收藏备用管),而您的胆机还未调至最佳状态,您就没了热情或失去了兴趣,半途而
废。好比一个不喜欢足球的人,要强迫他每天到球场去顶着烈日看球赛,难啊!
您确信您喜欢胆机的音色,并能够容忍它的缺点。胆机迷人的音色是它的优点,尤其
在欣赏弦乐时的那种湿润的空气感是普通晶体管机难以相比的,不过,如果您只是喜
欢摇滚和蹦迪的现代派青年,胆机可能不会适合您,也就是说,您得真正喜欢胆机的
音色以及能表现胆机音色的音乐。和胆机突出的优点相比,需要您容忍的则是其更加
突出的缺点:笨重、高发热、高耗电、操作性差,由于使用输出变压器,一部双声道
胆机至少有三个变压器:电源一个、输出两个,外加结实的金属机壳,其重量可想而
知;胆管的工作是以加热灯丝为前提的,工作中的胆管灯丝会消耗相当大的电流,发
出的热量也惊人,如果您把它放置在您的音响柜中,不久就会闻到浓浓的油漆味了!
因此胆机可不能象晶体管机那样叠在一起,必须给它足够的空间散热,放在地上时一
定要留意您的小孩,千万不要让他们抓住那红红的胆管当玩具,那一定会鸡飞(人伤)
蛋(胆)打了;另外,开机之前请检查喇叭是否接好,否则那些昂贵的胆管和输出
“牛”有报销的可能!切记!
    您确信您有足够的兴趣和耐心保持胆机的正常运作。一支新的胆管需要工作一定
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的状态(约100小时以上),在此期间,您需要有耐心每隔一
段时间进行一次胆管工作点的调整和校正,如果您觉得抱起那沉重的机器进行一步一
步枯燥的调试工作是一种乐趣,那就对了,恭喜您!

    “唉哟!你的忠告怎么严肃得象老年人的说教似的,照你这么说,玩胆机不成了
一件可怕的事情了么?”有朋友问,“嘿嘿!别紧张,只是随便侃侃而已,玩胆机当
然不可怕,只不过要玩好是要下工夫的!”我笑道。

    成品胆机的选择

    说到玩胆机的经验,我们这些小字辈自然无法和曾德钧老师这些大师级的专家相
比,不过,初生牛犊不怕虎,贵在实践嘛!不得不提的是,当初在选择胆机的时候还
很花费了一番心思,经过多次试听,得出以下初步印象:国产胆机从价格看,价格跨
度也不小,从一两千元(多为套件或入门级)到数万元(如大极典的旗舰系列)都有,
低中价位的产品主要面对国内市场,高价产品可供出口;从采用的电子管看:常用的
功率胆管有300B、845、EL34、6550、KT88,前两种属于直热式
电子管,后几个属于旁热式电子管;从音色上看:300B的单端甲类机具有非常细
腻高贵的音色,高频通透纤细,有胆皇之称,唯功率较小(10W左右),在配搭喇
叭时颇费周折;845和300B相似,功率略大,高频不如300B,但声音厚度
有加;EL34、KT88是用得较多的一类管子,从低价到高价机中都能见到它们
的身影,用这类管子制成的推挽式功放具有功率大(40W以上),选配喇叭容易,
缺点是多支管子需要测试配对,否则声音粗糙、失真大,工作不稳定。

    选择什么胆机才适合呢?300B当然好,不过对于我等工薪一族来说,那一万
好几的价格(仅是一对后级的价格,前级另算)实在消受不起,就算是咬牙买下功放,
那万中挑一的精贵喇叭恐怕也是天价,最后只得破产加喝西北风了,也罢!打醒美梦
回到现实中,只有EL34和KT88(6550)的推挽功放可供选择了,EL3
4的声音较圆润,力度和驱动力和KT88相比要低一个台阶,6550的驱动力和
声音界于二者之间,高频似乎象蒙了一层薄雾,不爽!最后我选择了KT88推挽式,
如前面我提到的那台,价格可温柔多了,采用KT88(中国曙光电子管厂)× 4、
6N4J(北京电子管厂军用级)× 1、6N10J(北京电子管厂军用级)× 4
共九支管子,功率60W× 2,我喜欢它那种雄浑的气势和驱动力,而且高低频的延
伸都较令人满意。当然,也有许多人喜欢EL34的声音,具体选择需要根据您的口
味而定。

    另外,对于没有胆机经验的朋友,我想根据我的购机体会给大家提几点建议作为
朋友们购买胆机试机时的参考,以我选择的这种胆机为例,一方面:带上听熟的碟子,
通过试听来判断有无明显的失真,左右声道的声音大小似乎一致,如果左右声道的声
音有明显的交流声、失真或两边的声音明显不平衡,则有可能该台胆机的功率管配对
不良。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技术上的测试,可发现其工艺上是否良好,比如:用数字
电感表测试其左右声道的输出变压器的电感是否一样,误差越小越好;用手放在电源
变压器上面,看能否感到明显的震动,有明显的嗡声说明绕制工艺不佳;观察各支电
子管,有无明显老化(灯丝偏暗、管内发黑)等。尽管国内几家名牌厂家的胆机,其
工艺水平都是不错的,不过国内普及型胆机的可靠性和国外产品相比存在差距也是不
争的事实,何况由于运输等原因也有可能造成部分胆机质量出现问题,因此仔细选购
不会有错,如果回家才发现质量有问题,那就惨了,你得抱着这个沉沉的大家伙奔波
于店铺和听音室之间,嘿嘿!上帝保佑你有一个运动员般的强壮体魄。

    浅谈业余条件下胆机的调整

    要玩出胆机的风采恐怕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财力雄厚的洋枪派,购入进口HI-END
级的胆机自然不用愁,从外观到声音都无可挑剔,需要什么只管照单派款,即便有不
妥之处,代理商还可上门服务(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另一种当然就是我们这
些腰包不鼓但热情高涨的土炮一族了,没钱只好自己“推磨”,胆机的调整、配胆、
换胆等“重任”都得一一肩负起来。

    就拿我的这台胆机来说吧,虽然大体还不错,但发觉一些细节让人感到不太满意,
比如:一开电源,电源变压器发出“嗡”的一声响,就像大屏幕电视启动一般,工作
时间一长温度高得烫手,而且有轻微的嗡嗡震动声;无信号输入时,左右声道的交流
声一大一小,两米外都清晰可闻,右声道的高音似乎明亮一点;喇叭接线柱的孔径较
小,双线分音的喇叭线很难接入等等,虽然代理商一再解释说这些问题都应该属于胆
机技术允许的正常范围,但我对那些“嗡嗡”声总是耿耿于怀,可能是我接触高保真
晶体管机太久的缘故吧,习惯了那种静如深海般的信噪比,难怪有朋友笑我“只付猪
肉钱就想吃龙虾”,唔!批评得有道理!不过,我估计问题出在两方面,一是电源余
量略小,二是胆管的工作点有偏移,不亲自调一下可不甘心!先打开底盖剖析一番,
该机采用搭棚式焊接,看上去眼花眼花潦乱,虽然工艺还比较规范,但只能看个大概:

  
    一、分析电源部分:分析其电源结构大致如图四所示,
   
    对照实物可知该机的灯丝供电分为两部分,前级放大、倒相和推动级的五支小管
子(6N1× 1、6N10× 4)由经过整流滤波的6.3V直流供给,五支管子
的灯丝为并联方式,实测工作电流达1.65A,功率放大的KT88管子也是灯丝
并联式供电,左右声道各用一路交流6.3V供给,工作电流高达每边3A,高压供
电部分由300V交流整流而来,工作电流约0.5A,高压未采取延时电路,开机
时灯丝和高压是同时加在管子上,难怪启动时电源变压器会“嗡”的一声响了!从电
源变压器的体积来看,恐怕余量的确小了一点,为保证整机工作的可靠性,不改不行!

  
    二、检查各功率管的工作点:KT88为束射四极管,其管脚及内部结构如图五
   
   
测管子第8脚(阴极)Rq取样电阻A点的电压和管子第4脚(帘栅极)、5脚(控制
极)的电压可知管子的工作点,每对推挽管子的这两项参数都应该尽量相同,误差越
小说明配对也越好,经过测量发现该机左右声道的管子工作点的误差都较大,右声道
更甚,看来得重新配对了!经过上面的检测,基本上找到了该机的不足之处,在进行
调整之前,首先应根据电子管手册上该管的各项参数来判断管子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并确定管子的适当的工作点,作为调整的依据。下面是简要的调整步骤:


     胆机电源的改进:

    关于胆机是否要进行高压延时,目前还存在争议,一些现代胆机派认为象KT88
一类的管子,其寿命相当长,即使不进行高压延时供电,对其寿命影响也不大,对于
该问题本文不予讨论,但按照经典的电子管手册和以前电子管有关设备的设计和维护著
作规定,电子管设备的启动必须进行灯丝预热和高压延时,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电子管的
寿命,另一方面也是从设备的安全考虑,避免设备经受过大的冲击电流而瞬间损坏。因
此,需将该胆机的电源改为高压延时供电,高压延时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电路
延时(类似晶体管机的负载延时),另一种是手动延时(即采用不同的两个电源开关,
先开低压进行灯丝预热,过一段时间再打开高压开关),前者的优点是控制简单、自动
化不需人工干预,多见于一些高档机上,缺点是电路复杂、在高压下可靠性不易保证、
灯丝预热时间不够长;后者的优点是可靠性高、不需要任何附加电路、符合简洁至上的
原则,缺点是操作需人工干预、且外行人易将顺序搞错。对于本胆机来说,采用的是后
一种延时方式,另外订制一个160VA环型变压器(220V/6.3V+6.3V
+6.3V)专供灯丝用,电流余量取得较大,每个AC6.3V的绕组可提供8.6
A的工作电流,一方面保持了原机灯丝采用并联方式供电的低电源内阻之优点,另一方
面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变压器的工作温升也非常低,可靠性得到保证。环牛放置在一个
特制的机箱内,设独立的电源开关,将次级电源通过六芯电缆引入原胆机内,替换原变
压器次级绕组,原绕组线可用绝缘胶布包好固定在机壳里的空隙处,这样原机变压器的
负荷、温度和震动就大大降低了且实现了高压延时供电,可谓一举两得。这样改进之后,
整机的工作状况大为好转:开机不再有“嗡”的冲击声、原机的变压器也不再热得烫手、
变压器负荷降低后,震动减小不说,连喇叭里的交流声也随着减少。

    KT88推挽管的工作点调整:

    本胆机每声道采用两只KT88功率管以推挽方式工作,这两只管子配对的误差大
小决定整机的失真度指标,如果配对误差大,轻者声音失真,重者影响整机工作的稳定
性。如图六所示,
         

    在管子第8脚串接的10Ω电阻Rq1和Rq2一端可测量出管子的阴极电流,若阴极
电流Iy=35mA,则对应的电压为0.35V,调整时,先分别调负偏压电位器Rt1和
Rt2,测管子第5脚负栅压,如果第5脚和第8脚的电压都非常相近,说明这两只管子配
对误差很小,反之则不配对。在业余条件下筛选配对管也可采用此方法,配对误差可控
制在10%以内,虽然不能到达厂家专门仪器配对的精度,但用于听音乐的胆机已经足
够了。根据我的经验,曙光厂的KT88管子虽说是名牌,但同一批号里仍需要仔细配
对,最好能和销售商谈好,提供多支管子来配对,不能配对的退还,如果实在不具备条
件就只好多破费了!(直接向厂家订购配对的管子也是一个办法,只是价钱高了不少!
全套4支KT88管子将近一千大元!),另外,对于前级电压放大用的小管子6N4
J、6N10J来说,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筛选配对,不过只要是同一批号的J级或T
级的管子其一致性都相当好,实际测试也令人满意,可放心使用。

    我这台胆机经过这么一改一调,声音较刚买来时真是天壤之别:噪声比以前小了很
多,耳朵不贴近喇叭几乎听不见哼声;稳定性很好,再也不用担心那热烘烘的机器陡然
冒青烟了;声音明显细腻圆润,一派胆机风采。其实,胆机的原理和电路并不复杂,有
胆机的朋友可以找一些电子管方面的老书来看一看,试一试,如果您的电学知识有限,
也不用愁,书中有些东西不必追根求源读个透彻,知其然就是了,未必要知其所以然,
这样可以省下不少力气。不过,调试胆机得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如果您是螺丝刀都难
得用几次的“老爷派”发烧友,那本文介绍的这些“雕虫小技”您就不必去试了,注意
:机内有高压,危险!!!
     
    玩胆机的换胆乐趣

    胆机的特点是线路简单,胆管采用插接的方式和电路相连,因此,胆机换管如同换
灯泡那样简单,在胆机上换用不同品牌的胆管以获得不同风格的音色也是玩胆机的乐趣
之一。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本地的一个大型电子市场发现有家专卖胆管的门市,柜台里
居然陈列有不少国外品牌的小胆管,一问老板方知是进口仪器中拆下的二手货,不过价
钱也不算贵,于是倾囊而出买了几支12AX7(6N4)和12AU7(6N10)
回来,其中虽然没有象德国德律风根(Telefunken)、英国穆拉得(Mullard)等响铛
铛的名牌,但也是质量相当不错的日本NEC、TOSHIBA、美国RCA、GE、
SYLVANIA等名牌以及东欧的一些不常见的品牌,插在胆机上面一试,嗯!声音
的确不同,日本牌子高频好,声音较平面化,美国牌子吗,声音有力度,但稍显硬朗,
东欧的管子则胜在中频比较润泽,由于这些管子都是拆机的旧管子,年代也相当久远,
从印字上看不少都是六十年代的产品,而且不知道究竟工作了多少小时,如今虽然仍能
正常工作,但工作时灯丝都普遍较暗,或许已老化得不行了,音量和声音的密度感比不
上原机配的6N4J和6N10J,好在还能真实地反映声音的风格,否则可白花钱了。
在港版的音响杂志《发烧音响》里常常见到国外名牌胆管的广告,不过其价格真是“不
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如果您是财力雄厚的成功人士,换胆玩机一定其乐无穷!而
对于国内的工薪一族来说,恐怕无缘消受了!“算了算了!别崇洋媚外了,国产管子也
很不错嘛!”只好自我安慰一下。不错!中国曾经是电子管的生产大国,如今虽然很多
以前的电子管厂已经“关停并转”了,但象北京电子管厂、长沙曙光电子管厂、成都国
光电子管厂仍然还维持着生产线的运转,只不过很多型号的电子管已经不再生产,它们
只是生产一些特殊行业设备的维护备件,偶尔一些外商通过订货的方式向它们订制一些
音响用的管子,如有名的英国金龙KT88、300B胆管就是长沙曙光厂制造,经筛
选后打上金龙商标的中国产品。即使是国外的名牌胆机,采用中国胆管的也不在少数,
事实证明,在银弹射程有限的情况下,使用国产的胆管的胆机经过仔细的调整,也能达
到相当不错的效果。好了,我们的话题该告一段落了!

    尽管在音响发展的历史当中胆机曾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但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现代化的音响器材如日中天时,他已威风不在,玩胆机的朋友也在逐渐减少,然而不
可否认,在动态强横的现代数码音响效果的包围下,胆机那独有的神韵和音乐气息却使
人久久难以忘怀,我们可以把他比作一位垂幕古希的老人,需要你的照料和关心,只要
你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他留给你的将会是极富内涵的音乐文化和最深切的感动...!




常用胆管代换及特性 (一)
  常用电压放大级即前级放大胆管代换表
      6N1 ECC85,6AQ8,6H1л
      6N4 ECC83,ECC803S,B339,E283CC,M8137,CV492,CV4004,CV8156,6057,7729。7025,5751,7058
      6N10 12AU7,ECC82,E82CC,7316,CV4003,5814,B749,6189
      6N11 6DJ8,E88CC,ECC88,6922,ECC189,6J5,6H11N,7308,El88CC
      6N8P 6SN7,B65,5692,33S30,CV1988,6H8C,6HM,6F8G,1633
      6H8C 6HM,6F8G,1633,9002,6C8G
      6J8P 6SJ7,6267,EF86,12AT7
         ECC81,CV4024,6201,B739,A2900,2025,ECC8015
      6N9P 6SL7,5691,33S29,VT229
      6F2 ECF82,6U8
      6N2 6H2л
  
  功率用管代换表
      6P3P  6L6GC,5881
      6P6P  6V6GT,5S2,KT63
      EL34  6CA7,KT66,7027A
      6P14  EL84,6BQ5,6П14П
      6N5P  6080,6AS7,6H5C
      FU-5  805
      FU-7  807,1625
      FU-13 813
      FU-46 06146B
          FU-17
      FU-605 6T51
      7092  6T50
      FU811 811A
      FU812 812A
      GL-211 211
      300B  WE300B,NL50,4300B
      KT88  6550,NT99,KT100
      2A3  2A3S
      845  845A
          6360,TY-7
  
  整流电子管代换及特性表
   型号  代换型号   Bb2V  UfV/I   I2L(mA)最大  型式
   5U4G  5Z3P,U52   500V  5V/3A   2500      直热式
   5Y3GT  522P     350V  5V/2A   125      直热式
   5R4GY  22S2C    900V  5V/2A   150      直热式
   5T4         450V  5V/3A   250A      直热式
   6Z4         350V  6.3V/0.5A 50       直热式
   6Z5   6X5     230V  6.3V/0.8A 60       旁热式
   6X4         325V  6.3V/0.5A 70       旁热式
   5Z4P  5Z4     400V  5V/2A   125      旁热式
   5AR4  GZ34     450V  5V/1.9A  250      旁热式
  
 



胆机六大故障及修理方法


  胆机故障一般来说不外乎以下六大种类。
  一、输出功率变小,声音变得软弱无力
  1功率管老化。可以测量功率管的屏流。用100mA的直流电表,负表笔接屏极,正表笔接输出变压器,开启高压就能从电表中读出屏流数。在偏压正常情况下,如测得屏流小于正常值,就可以说明功率管衰老。如测得的屏流大于正常值,则可能有几种情况:A、功率管屏压过高,特别是帘栅极压过高;B、功率管本身质量有问题,本身屏耗大,输出功率势必减少。如果测不到屏流,说明功率管已经损坏。
  2栅偏压不正常。在自给栅偏压的功放电路中,常见栅偏压的故障有:A、无偏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功率管失效无屏流、阴极电阻两端无电压降,阴极旁路电容器被击穿等几种。B、偏压小,原因为功率管衰老或屏压低。C、偏压高,原因有屏压增高、特别是帘栅压增高使屏流增大、阴极电阻阻值增大、栅极交连电容器漏电或击穿使栅极上加有正电压等几种。此外,阴极电阻开路也会使偏压增大,此时屏流很小,线路存在寄生振荡。
  3输出变压器局部短路。将造成屏流增大,而使屏极发红、输出减少且失真增大。如果是初级局部短路,那么在空载时输出电压不会减少,在接上负载或负载很轻的情况下,只要栅极激励电压达到额定值时,则功率管全部屏极发红,这是个典型现象。检查输出变压器初级是否局部短路时,可将输出变压器初次级接线与电路全部断开,从初级端上送进220V市电,用万用电表交流挡测量两个初级端与B+中心头的电压,正常时,两线端电压相等。有局部短路时,则一线端电压低于另一线端电压。如果一接上220V市电就立刻烧毁保险丝,则说明局部短路很严重,必须更换输出变压器。
  检查输出变压器次级有无短路故障前,首先要检查次级上并联的高频抑制电路和负反馈电路元件有无变质、失效和击穿等情况,然后再检查次级线与铁芯之间有无击穿短路。
  4推动级激励电压(或功率)不足。功率管栅极激励电压(或功率)不够,无论功率管工作状态怎样正常,仍不能有额定的功率输出。
  5多管并联推挽工作,其中一只或数只管的屏极抑制电阻或栅极抑制电阻开路,此时不仅失真大,而且输出功率小。
  6自给栅偏压的阴极旁路电容器失效形成开路,产生电流负反馈,对某些胆机来说,可能影响输出功率。
  二、功率放大级高压加不上
  高压加不上有两种情况:一是通电时,保险丝立即烧断,二是胆机在工作过程中突然发生烧断保险丝而切断高压电源。将放大器的输出变压器中心头高压B+与高压电源连线断开,然后开启高压,如果此时仍然烧断保险丝或不能启动高压,则故障不在功率放大电路,而在电源电路;若断开高压B+连线后,能启动高压,那么可以肯定故障在功率放大级。
  功率放大级的高压电源加不上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检查:
  1观察或测试功率管内部是否各电极相连。
  2检测输出变压器是否击穿短路。常见是初级或次级线圈间被击穿短路。
  3负载过重或负载短路。负载过重或短路能致使屏流增大而过载,烧断保险丝或加不上高压。
  三、寄生振荡
  放大器出现如“嘶啦嘶啦”的高频振荡和“扑、扑”的低频振荡等寄生振荡声时,轻则屏耗增大,屏极发红,输出减少,重则不能工作。产生寄生振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负反馈电阻等元件变质或损坏。
  2输出变压器次级并联的旁路电容器开路或击穿引起高频振荡。
  3多管并联推挽工作的屏、栅极电阻损坏或变质也容易引起振荡。置换栅极电阻,千万不可用线绕电阻,因为它的电感将引起振荡。
  4功率管尤其是高互导式功率管及抑制振荡电路中的元件使用日久后参数变化,也容易产生振荡。
  5电源电压过高。因供电电压过高,破坏了功率管正常工作状态也能引起振荡。
  四、功率管屏极发红
  放大器在正常工作时,如果在较明亮的环境中看到屏极发红,就是不正常的现象。引起屏极发红的原因可能是:
  1负载过重引起屏流过大。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于扬声器阻抗配接不当,或外线有短路、或输出变压器初级线圈局部短路。
  2负栅偏压减少,或无负栅偏压,或出现正栅偏压。
  负栅偏压减少的原因可能是:负偏压电源滤波电容器失效或容量减少;分压负载电位器中心滑片调得过低;整流管衰老;偏压电源变压器次级局部短路;自给栅偏压的阴极旁路电容器漏电严重;输入变压器的初级和次级(或耦合电容器)轻微漏电等问题。
  无负栅偏压的原因可能是:输入变压器中心抽头断路;偏压电源滤波电容器短路;偏压负载电阻损坏。整流管或偏压电源变压器损坏;自给负栅偏压阴极旁路电容击穿;栅极电阻或输入变压器次级断路;管座损坏,使栅极管脚与管座脱离。
  3后级功率管的屏压或帘栅压升高,使屏流增加,屏极发红。
  屏压升高的原因可能是:A、高压电源变压器初级线圈局部短路,使次级高压线圈的交流电压升高;整流后输出直流电压增加;B、泄放电阻断路,输出电压升高。C、滤波扼流线圈局部短路,电感量减少,降压减少,输出电压升高。
  帘栅电压升高(指采用束射四极管和五极管做功率放大级的机器),吸收电子的能力增强,使屏流增加,屏极发红。其中的几种原因可能是:A、高压电源变压器初级局部短路,使次级高压升高,整流输出直流电压增加。B、次级高压电位器调整不当。C、次级高压滤波扼流圈匝间局部短路,使输出电压升高。D、泄放电阻断路,输出电压升高。
  4超音频或高频寄生振荡,致使屏极发红。这两种寄生振动荡是由于后级的总寄生电容的正反馈引起的。有效的判断方法是,当屏极发红时,将负载阻抗换成放大器输出功率1/20左右的电阻,阻值等于输出阻抗。开机不送入讯号,几分钟后,手摸电阻如果感到发热,那么就存在高频寄生振荡了。
  5推挽管衰老,破坏推挽平衡,引起屏极发红。在推挽功放中,尤其是在并联推挽(如150W的扩音机中一般用KT-88管每两只并联)中,其中一边的管子衰老,内阻增加屏流减少,没有衰老的管子负担过重,屏流增加,屏极发红。
  6输出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一边局部短路,破坏了推挽平衡,使该边的屏流增加,屏极发红。
  7输入讯号过大,使输出电流和电压超过额定值,引起屏极发红。
  8有些放大器本身设计不当。因屏压、帘栅压、灯丝电压过高,或负栅偏压太小,静态屏流过大,甚至静态时,也会使屏极发红。
  五、失真
  所谓失真,是指经放大器的输出与输入波形相差过大,放大器放大出来的声音与原来输入的声音不一样。主要几种原因分析如下:
  1推挽功率管或推动级推挽管有一只衰老(或损坏),使两管的增益不一样,或者输出变压器初级(或输入变压器的次级)一边局部短路或开路;屏极和栅极的防振电阻变值,也会破坏推挽平衡,引起失真。
  2有的放大器推挽与前级是用阻容耦合的,当一边的耦合电容器变值(容量变小、失效、漏电等)时产生失真。如果该电容漏电,还会使下一级电子管的负栅偏压变小,甚至变成正电压,产生栅流,引起失真。
  3固定负栅偏压过高或过低,使电子管的工作点发生变化,或输入讯号过大等,都能使电子管工作于非线性部分,引起失真。
  4小功率放大器功率管一般都工作于AB1类(或A类)推挽放大,如果输入讯号电压峰值大于负栅偏压时,功率管将出现栅流,由于这类工作状态的栅路内阻较大,因此容易引起失真。
  5在中功率以上的放大器中,功率管一般都工作于AB2类(或B类)推挽放大,如果推动级的输出功率不足或由于推动管衰老使内阻太大时,会引起失真。推动级要用内阻小的电子管,并用降压变压器进行倒相,才能获得稳定的输出电压。
  6屏极负载电阻、阴极电阻或帘栅极电阻变值,使电子管的工作点变化,工作于非线性区,引起失真。栅极电阻断路,引起阻塞失真。同时负载阻抗太轻或太重,使电子管的输出阻抗不匹配引起失真或音轻等。
  7电源电压不稳定或过高过低,都会改变各级电子管的工作点,引起失真。
  六、交流声
  一般来讲,由于后级电压放大倍数不大,因此,由功率放大级故障引起的交流声不十分明显,但有几种故障却能出现明显交流声。
  1功率管内部栅阴两极短路或漏电,阴极与灯丝连极短路,灯丝电源变压器接地不良。
  2固定偏压滤波不良。
  3推动变压器初次级间漏电,或栅极交连电容器漏电使栅极带正电等。
  4整机接地不良。特别是搭棚焊接和灯丝用交流电供电的胆机对接地要求很高,在调试过程中要不断试用各个接地点以获得最佳信噪比,另外接地点的电阻越小越好





胆机常见的几大故障

胆机的故障多发生在后级,因为后级经常在高电压大电流下工作,发热量也较大,加上功率管易老化,变压器易受潮发霉等,所以胆后级的故障较常发生。以下列举了我们经常碰到的几种故障情况。

一、功率放大级高压加不上
通常高压加不上有两种现象:一是升高压时,保险管立即烧断,二是胆机在工作中突然发生烧断保险管,而导致高压断开。这两种故障都是高压电源有故障引起的,也可能是功率放大级有故障引起。在判断故障发生在电源还是功率放大级电路,其方法是将放大器的输出变压器中心抽头高压+B与高压电源连线断开,然后开启高压,若仍然烧保险或不能启动高压,则故障不在功率放大电路,若断开高压+B连线后,能启动高压,可以肯定故障产生在功率放大级。
功率放大级高压加不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检查。
1.观察或测试功放管内部是否磁极或连极。这主要是放大器长期在重负荷或静态屏流过大的情况下工作,造成屏极过热变形,局部向外或向内拱起形成屏极与栅极、屏极与阳极连极短路,致使屏流增大,高压过载而烧断保险丝。
2.检测输出变压器是否击穿短路。常见是初级或次级绕组间击穿短路。用一般的万能表电阻档测量输出变压器是否短路比较困难。因为输出变压器的绕组电阻比较小,它的电阻变化不大,所以比较难以分辩是否有短路。如果在输出变压器的次级上几伏的交流电压,它的初级线圈上的感应电压就比较大,比较容易分辩出线圈是否有短路。如果初级线圈上的电压较正常的低,或者两边的电压不相等,就可认为初级线圈有短路了。
3.负载过重或负载短路。负载过重或短路致使屏流增大而过载,烧断保险丝或加不上高压。

二、输出功率小
输出功率小是功率放大级故障的主要特征,检查时,要仔细分析,故障原因大致有:
1.功放管衰老。它的衰老或失效是造成输出功率小的重要原因之一。将所测各极工作电压与它的典型工作电压比较,就能判断它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也可以测得功放管屏流,用万能表串联接在输出变压器与功放管的屏极上可读出屏流的读数。在偏压正常时,测得的屏流小于正常值,说明功放管衰老。反之则可能有几种情况:一、屏压高,特别是廉栅压高,二、功放管本身有问题,屏耗大,输出功势必减小。如果测不到屏流,说明管子已烧坏。
2.栅偏压不正常。在自给栅偏压的功放电路中,常见栅偏压的故障有:一、无偏压,造成的原因有功放管失效无屏流,阴极电阻两端无电压降,阴极旁路电容击穿等。二、偏压小,原因有功放管衰老或屏压低、阴极电阻压降低等。
3.输出变压器局部短路。如果输出变压器初级或者次级有局部有短路,只要次级负载略有加重,虽不致于烧断保险丝断开高压,但将造屏流增大,而屏极发红,输出减小且失真。如初级局部短路,空载时输出电压不减小,在接上负载或负载很轻的情况下,只要栅极激励电压达到额定值时,则功率管全部屏极发红,这是个典型现象。检查输出变压器初级是否局部短路的方法,可将输出变压器初级接线与电路全部断开,从初级端上接上220伏的交流电压,用万能表测量两个初级端与+B的中心抽头的电压,正常时,两绕组电压相等。有局部短路时,则两绕组电压不等,如果接上交流电时,马上会烧保险,则说明短路十分严重。
检查输出变压器次级短路故障时,首先要检查次级上并联的高频抑制电路和负反馈电路零件有无变质、失效、击穿,然后再检查次级绕组与变压器铁片之间是否有击穿短路。
4.推动级激励电压不足,功放管栅极电压不够,无论功放管工作状态怎样正常,仍不能有额定的功率输出。
5.多管并联推挽工作,其中一只或数只管的屏极电阻或栅极电阻开路,不仅失真,而且输出功率小。
6.自给栅偏压的阴极旁路电容失效或开路,形成电流负反馈,对有些机器来说,将影响输出功率。

三、功率管屏极发红
在胆机中,后级功率放大管屏极发红是常见的现象,放大器在工作时,只有小数屏极用金属造的功放管可以充许屏极有些微红外,其它的功放管是不充许屏极发红的。如果在亮处看到屏极发红,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屏极发红表示管子发出了疲劳的信号,如果此时还要继续使用,会引起功率管衰老,甚至烧毁管子和输出变压器。功率管屏极发红的主要原因是屏压过高或屏流过大,使屏极产生过多的热量引起的。引起屏极发红的原因可能有:
1.负载过重引起屏流过大。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于扬声器匹配不当,或外线有短路、或输出变压器初级线圈有局部短路,使负载的部阻抗还小于扬声器的额定阻抗,反射到输出变压器初级的阻抗要比正常值要小得多时,电子管的负载加重,屏流就会增大,又因电子管的负载是与电子管的内阻相串联的,所以大部份输出功率管消耗在管子内部,致使屏耗大大超过了规定值,因而屏极发红。
2.负栅偏压减小,或无负栅偏压,或出现正栅偏压,引起屏流增大,屏极发红,甚至烧毁电子管。
负栅压减小的原因可能是:负栅压电源滤波电容失效或容量减小。分压负载电阻中心滑片调得过低,整流管衰老,偏压电源变压器次级局部短路,自给偏压的阴极旁路电容漏电严重,,输入变压器的初级和次级轻微漏电。
3.输出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一边局部短路,破坏了推挽平衡,使该边的屏流增加,屏极发红。
4.输入信号过大,使输出电流和电压超过额定值,引起屏极发红。




胆管音色大比拼
   
CD机:Spark CDT-15A
功放:Spark MT-35
喇叭:Harbeth P3ES2
信号线:BONA TN008
喇叭线:BONA SP300

试听软件
邓丽君15周年/王菲天空/蔡琴机遇,金片子/帕格尼尼小提琴/八只眼/青燕子/阿陶的歌/……

胆管(声明:太好的胆我没有)
A:ECC88/E88CC
1.荷兰产63年Amperex Bugle Boy ECC88 一对
声音平衡顺滑,中频细腻饱满,音乐味好,和A3比高低频延伸和分析力稍差
2.荷兰产61年Amperex Bugle Boy ECC88 一对
基本同阿A1,声音饱满一些,分析力和高低频延伸比A1稍好
3.西门子 60年代A2钢印 E88CC沙金脚 一对
有良好的分析力和高频延伸(稍有毛刺感),动态及空气感好于A2,A1音场宽深和定位准确,现场感好。缺点是中频稍薄,乐感和韵味比A1和A2差
4.Sovtec 6922 跟机胆一对
音场表现力好,定位准确,分析力空气感比A3差,比A1,A2中频还薄,乐感和韵味比A2,A1差,高频有毛刺感,速度快,火气稍大
总结:
听音乐还是要韵味,A2是我最喜欢的胆,听人生弦乐和室内乐合适。如果时大场面,如交响乐等A3稍胜。
寻找目标:
希望搞到Amperex 7308
B:12ax7/ECC83/5751
1.RCA Command 系列5751红字,黑屏,方环,两云母 一对
和B2比,声音更厚,高频不太好,低频稍肥,不够通透,有朦胧感分析力差。
2.RCA 5751红字,黑屏,方环,三云母 一对
分析力最好,高低频延伸比B1和B2好,声音清爽(比不B1),
中底频声音味道浓烈,动态好。
3.Sovtec 12ax7lp 跟机胆 一只
分析力好,声音明亮,中频薄,高频有稍毛,速度快,韵味较差(和B2比)
4.Amperex Bugle Boy ECC83 小园环 一只(在路上,还没拿到)
稍后给出试听后报告
总结:
目前感觉B2最好
寻找目标:
希望搞到 得率丰根 坑屏 ECC83 和大盾的ECC83

C:12AU7/ECC82
1.英国63年产Mullard 黄字ECC82 一对
音场表现力好,分析力最高,中频细腻,饱满,音乐味道浓郁,
高频细幼,轮廓清晰,低频稍松软不够结实和弹跳
2.法国产50或60 年代 PHILIPS MINIWATT ECC82 一对
和C1比,声音清爽通透,高频分析力好,但稍有沙石感,中频稍薄,
音场表现力相当,音乐韵味差一些。
3.荷兰产60 年代 ECC82(粉字已掉,可能是PHILIPS 或Amperex)一对
比C2声音柔和有韵味,比C1和C2音场表现力和实体感稍差,
中频厚度和细腻程度比C1差,高低频延伸不如C2,整体偏柔和
4. 英国 IEC Mullard ECC82 三只
比C1声音明朗结实,实体感好,比C2音场定位准确,动态好过C1和C3
分析力比C1差比C3好和C2相当,音乐味道没有C1那么浓郁,但比C2稍好。
5.EH 12au7 一对
声音明亮,高频分析力比C2和C4差,和C3相当,中频薄,速度快,韵味比C6好,比C1,C2,C3,C4差
6.国产12au7一对 跟机胆
声音明亮有点过头,分析力最差,乐感,音场层次,得等各方面较差
总结:
目前感觉C1最好
寻找目标:
觉得C1已经很满意了,有机会试试 得跟和Amperex的ECC82

D:EL34
1.曙光EL34B 四只跟机胆
中频厚度好过D2,声音朦胧,其他各项不如D2
2.EH EL34  四只
呻吟细腻,分析力高,高低频延伸好,力气大,控制力好,速度快。
缺点是高频稍毛躁,火气大,很有俄罗斯民族的阳刚之气。
总结:
目前感觉D2好
寻找目标:
欧洲的El34或6ca7


组合试听
CDT-15A(ECC88) MT-35(ECC83) MT-35(ECC82) EL34
1.弦乐最佳组合 A2 B2 C4 D2
2.人声最佳组合 A2 B2 C1 D2
3.交响最佳组合 A1 B2 C1 D2
4.流行最佳组合 A1 B2 C4 D2

电容的升级
CD机的电容已换为 Mit RTX + RIFA420,
CD机灯丝供电滤波采用德国ROE DIN 41 238
MT-35的交连电容也该成油浸电容
电源滤波都并上TCC小油浸电容
整体听感

组合1听
帕格尼尼小提琴,琴声质感强烈,堂音丰富,擦弦声丝丝入扣,高音顺滑细腻,泛着一缕金色的光芒,没有丝毫的毛躁感。
组合2听
邓丽君 王菲 蔡琴,邓丽君,“你说过两天来看我,一等就是一年多…”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处,
气息的变化,感情的表达,丝丝到位, 咬字与吐字的唇齿声和口水声,温暖甜美到蛀牙。真是令人荡气回肠,不愧为一代名家。王菲天空,”我的天空…”声音一出,那空灵缥缈的嗓音,配合极为宁静的背景,把王菲极具穿透力的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至。蔡琴,醉再你怀中,那温暖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只有黄字Mullard ECC82,才能表达这种难以形容的感情。月光小夜曲中的九声蛤蟆叫清晰可闻,分析力了得。
组合3听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本人本来少听交响乐,原因是听不出什么名堂,但自从换了胆和电容后,再听这一曲欢乐颂,感受完全不同,主题旋律,由远及进,场面宏大,乐器定位准确,层次分明而不乱,原来交响乐也如此迷人。组合4听流行,不用多说,也差不到哪去。

我的感受
从不同国家的胆管的声音(包括喇叭的声音,电容的声音)趋向不同,也能充分体现和反映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观点,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英国胆(就是英国声),好似一杯香浓的咖啡,浓郁细腻,具有超强感染力,令人着迷
荷兰胆,声音顺滑流畅,充满活力而又不失韵味,是一种轻松自然的享受
德国胆,声音干净,直率,分析力高,就像是得意志民族的稳重,严谨,理性的作风
俄国胆,刚猛有力,明快细腻,火气大,很有俄罗斯民族的阳刚之气
美国胆,动态凌厉,节奏明快,刚韧并举,处处可以感受到美利坚的气息








  
        常用的型号和同类用型号如下:
        可以直接代用12AT7的型号有:ECC81,E81CC,ECC801S,A2900,B309,CV455,CV4024,CV8154,M8162,6201,6679,7728。该管跨导,放大系数,内阻,跚负压均适中,高频特性良好,合理运用时,做电压放大或部分推动和电压输出管都能够很好胜任,在当代主要使用CD做音源的情况下,被很多音频电路采用。
  
        可以直接代用12AU7的型号有:ECC82,E82CC,ECC802S,B329,CV491,CV4003,CV8155,M8136,5814,6189,7730,6067,7730。
该管线性好,内阻低,好线性动态范围比较大,高频特性良好,合理运用时,做电压放大或推动和电压输出管都能够很好胜任,在主要使用高电平CD做音源的情况下,被很多音频电路采用。参数相似的有101D,6SN7,ECC32,L77,6J5。
  
          可以直接代用12AX7的管子有:ECC83,ECC803S,B339,E283CC,M8137,CV492,CV4004,CV8156,6057,7729。7025,5751,7058,6N4。
该管是高放大系数,高内阻,低跚负压三级管,主要用于电压放大,运用合理能够产生生动,富音乐性的声音特点,广为厂机和自制派采用。与之参数相似的GT管有6SL7,H63。
  
          EF系列(国产6J系列,俄罗斯6*系列)音响用管子,有很高的放大系数,用于音响电路使用一级就可以产生足够的增益,获得良好信噪比和简化电路,运用合理也可以产生超凡脱俗的声音特质。适合用于音频电路的主要型号有;EF86,EF804S,EF806S,EF93/6BA6,EF94/6AU6,EF37/A,ECF82,E80F,E80CF,EF12,EF40,6SJ7,6J7/G,6J8P,6*8C,6J4。
  
          电源部分的重要性被很好认识,放大部分是控制信息的部分,而电源部分是提供能量的,最终产生声波的本体是能量提供的,好象胶片感光成像过程,镜头和胶片都会影响到最后的图象,胶片的颗粒是提供图象的本体基础。
使用电子管做电源处理的主要有整流,稳压,电源调整管。
          整流类常用  5U4G,GZ34,GZ32,GZ33,GZ37,5R4,EZ80,5Y3,6X5,5Z3P,5Z4P,866,80,83,6Z4
          稳压管有;VR75,VR105,VR150,WY2P,WY3P,WY4P,CV216,CV3798,OD2,OC2。
          电源调整管有  6080,6AS7G,6N5P,6N13P,6C19,6C33,另外有些功率4/5极管也可以兼做调整管,因为动态内阻大,某些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因为可以产生很大的动态阻抗来阻断电源前端的污染,很象是现在现在的污水净化器,如6L6G,EL84,el34,807等。
  
          EL系列管子是功率放大管的主力军,综合效率,线性几方面,功率束射管和功率5极管是最优秀的选择。常用型号有EL34,EL84,EL156,6V6,6L6,KT66,KT88,EL6,EL6,EL11,EL33,EL37,EL38,EL86,EL83,EL821等。
北昌影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漫谈玩胆机及其业余调整
                                       木子




最近看了国内几本有名的音响刊物对第四届音响大展的报道,除了一些新推出
的国产优质功放和音箱让人感到兴奋之外,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以
前那些著名的胆机厂家,如:斯巴克、极典等纷纷推出了低价位的晶体管系列功放
来面向音响消费者。关于这个现象,音响评论家庄志申先生有一段话谈得非常的客
观:“...胆机的市场本来很小,几年前的虚热基本上是厂家进行商业炒作的行
为,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新产品得不到回报后,胆机的衰亡就成为必然。”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周边经济环境和市场现状造成
的,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国内的国企体制改革使大量人员面临下岗、医疗制度的改
革、取消福利房的住房制度改革使人们面临全款购房等现实,迫使人们的消费能力
和消费方向发生变化,这一来就使本来不强大的音响消费市场受到明显影响,当然
这并不能说是谁的错,换了你和我,攒了钱是先买音响呢还是买房子?显然,答案
不用我说谁都知道!另一方面,胆机的复苏本来是前几年音响热的结果,从技术上
看,现有的胆机电路基本上沿用五六十年代的经典设计,除了在器件和制作工艺方
面比从前有所突破之外,几乎不可能在电路性能上再有质的飞跃;从价格上看,胆
机的市场基础则相当脆弱,在国内优质国产胆机的价格相对同等功能和功率的晶体
管机要高出许多,对于一般的消费者来说,胆机在音色上的那点优势和其他方面(
价格、功能、操作性)相比并不重要,况且如果只是唱卡拉OK和看VCD就更不
知胆机有什么优点了,因此胆机的市场面大大缩小,细细想来,在我国它主要面对
下面三种特殊的消费人群:一、港台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发烧友,这部分人消费的胆
机主要是一些国外著名的品牌,如:audio research、conrad- johnson、SONIC F
RONTIERS等,国产的胆机比例很小,这些进口胆机的共同特点是HI-END级的质量加
HI-END级的价格,图一是conrad- johnson MV-55合并式胆机。二、老一辈音响发烧
友或音乐爱好者,这部分人当中除了资深的音乐工作者外,有不少都是五六十年代
在国企中的技术工程师,前者乐于采用国产名牌胆机,如斯巴克、大极典等,而后
者中很多人具备丰富的胆机知识和装机经验,在他们使用的胆机中,国产成品机的
比例不大,进口产品就更加凤毛麟角了,大多数是自制的“土炮”级或套件改进型
,他们欣赏胆机除了怀旧的心理之外,听音口味和习惯也是原因之一。三、年轻人
当中的HI-FI发烧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如今的AV热潮中,年轻人占了大部
分,而胆机在AV中几乎发挥不了作用,它的功能和功率都太有限了。喜欢HI-FI的
年轻发烧友中纯粹的胆机迷也很少,他们大都先拥有晶体管机,在有余力的情况下
购买胆机来调节口味者居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国产品牌的胆机是他们的首选,
当然他们当中也不乏喜欢动手自制的“焊机派”朋友。

说了这么多,既然胆机的市场面如此的不容乐观,一个企业不能只是抱着经营
理念而置经营现实不顾吧,那么胆机厂家调整产品结构即是理所当然的了。唉!说
句胆机迷们不爱听的话,对于胆机这样一个技术过时又曲高和寡的东西来说,恐怕
终究难逃被淘汰的厄运。或许我这样归纳过于武断,但一时找不到更好的说法了,
不妥之处还望朋友们指正。

好了,关于胆机生死存亡的问题暂时不用理会,玩胆机自有其魅力,“夕阳无
限好”嘛,对不对?总不能让我们手中现有的胆机束之高阁等死吧?来谈谈如何玩
好我们手中的胆机,如何?首先申明,我可不是纯粹的胆机派,在上面的划分中,
我想我自己应该属于第三类吧,从许多年前刚开始玩音响到现在,摆弄的主要是晶
体管机,高质量的晶体管机极好的保真度和适应能力让我迷恋了好长一段时间,或
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喜欢听那些刺激性过重的音乐;或许是对于晶体管机那
过于HI-FI的声音产生了厌倦吧;或许是受了音响刊物的广告吸引;或许...;总
之,胆机终于出现在我的音响组合当中。

记得在大学里开设的《电子技术基础》课上,老师对我们说有关电子管的章节
是不作学习要求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略加了解,我也认为电子管早已过时,
自然是不予理睬,直到接触到胆机时,才又重新捧起那些老书(图二)...。



在生活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繁忙的工作之余,即便是酷爱动手的老一辈发烧友,
焊制一部象样的胆机,也颇为费时费力,何况对时间和制胆机的经验又不太够用的
我,想来也不太现实,于是只有选择买成品机(当然是国产平价货,否则经济危机)
,希望寄托在摩机上面,我的胆机是深圳某音响厂的产品,品牌暂且不提,外观有
点神似AUDIO SPACE的AS-8I合并式胆机如图三,



当时在音响店试听时推ProAc Tablette 50小喇叭,感觉效果还满不错,不过,抱回
家后至今作了相当多的调整才达至满意状态,当然其中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和物力,
其过程让我慢慢道来。

  玩胆机的几点忠告

首先,对于对胆机有兴趣但尚未购买的朋友,我有几个忠告要送出:您一定得是
一位真正的音响爱好者(发烧友)。有的朋友闻听此言可能会哑然失笑,认为是故弄
玄虚。其实不然,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因为您如果不是一个音响迷,那么可能
您无法提供玩胆机需要付出的大量的精力(调试、维护)和财力(胆管配对、换胆管、
收藏备用管),而您的胆机还未调至最佳状态,您就没了热情或失去了兴趣,半途而
废。好比一个不喜欢足球的人,要强迫他每天到球场去顶着烈日看球赛,难啊!
您确信您喜欢胆机的音色,并能够容忍它的缺点。胆机迷人的音色是它的优点,尤其
在欣赏弦乐时的那种湿润的空气感是普通晶体管机难以相比的,不过,如果您只是喜
欢摇滚和蹦迪的现代派青年,胆机可能不会适合您,也就是说,您得真正喜欢胆机的
音色以及能表现胆机音色的音乐。和胆机突出的优点相比,需要您容忍的则是其更加
突出的缺点:笨重、高发热、高耗电、操作性差,由于使用输出变压器,一部双声道
胆机至少有三个变压器:电源一个、输出两个,外加结实的金属机壳,其重量可想而
知;胆管的工作是以加热灯丝为前提的,工作中的胆管灯丝会消耗相当大的电流,发
出的热量也惊人,如果您把它放置在您的音响柜中,不久就会闻到浓浓的油漆味了!
因此胆机可不能象晶体管机那样叠在一起,必须给它足够的空间散热,放在地上时一
定要留意您的小孩,千万不要让他们抓住那红红的胆管当玩具,那一定会鸡飞(人伤)
蛋(胆)打了;另外,开机之前请检查喇叭是否接好,否则那些昂贵的胆管和输出
“牛”有报销的可能!切记!
您确信您有足够的兴趣和耐心保持胆机的正常运作。一支新的胆管需要工作一定
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的状态(约100小时以上),在此期间,您需要有耐心每隔一
段时间进行一次胆管工作点的调整和校正,如果您觉得抱起那沉重的机器进行一步一
步枯燥的调试工作是一种乐趣,那就对了,恭喜您!

“唉哟!你的忠告怎么严肃得象老年人的说教似的,照你这么说,玩胆机不成了
一件可怕的事情了么?”有朋友问,“嘿嘿!别紧张,只是随便侃侃而已,玩胆机当
然不可怕,只不过要玩好是要下工夫的!”我笑道。

成品胆机的选择

说到玩胆机的经验,我们这些小字辈自然无法和曾德钧老师这些大师级的专家相
比,不过,初生牛犊不怕虎,贵在实践嘛!不得不提的是,当初在选择胆机的时候还
很花费了一番心思,经过多次试听,得出以下初步印象:国产胆机从价格看,价格跨
度也不小,从一两千元(多为套件或入门级)到数万元(如大极典的旗舰系列)都有,
低中价位的产品主要面对国内市场,高价产品可供出口;从采用的电子管看:常用的
功率胆管有300B、845、EL34、6550、KT88,前两种属于直热式
电子管,后几个属于旁热式电子管;从音色上看:300B的单端甲类机具有非常细
腻高贵的音色,高频通透纤细,有胆皇之称,唯功率较小(10W左右),在配搭喇
叭时颇费周折;845和300B相似,功率略大,高频不如300B,但声音厚度
有加;EL34、KT88是用得较多的一类管子,从低价到高价机中都能见到它们
的身影,用这类管子制成的推挽式功放具有功率大(40W以上),选配喇叭容易,
缺点是多支管子需要测试配对,否则声音粗糙、失真大,工作不稳定。

选择什么胆机才适合呢?300B当然好,不过对于我等工薪一族来说,那一万
好几的价格(仅是一对后级的价格,前级另算)实在消受不起,就算是咬牙买下功放,
那万中挑一的精贵喇叭恐怕也是天价,最后只得破产加喝西北风了,也罢!打醒美梦
回到现实中,只有EL34和KT88(6550)的推挽功放可供选择了,EL3
4的声音较圆润,力度和驱动力和KT88相比要低一个台阶,6550的驱动力和
声音界于二者之间,高频似乎象蒙了一层薄雾,不爽!最后我选择了KT88推挽式,
如前面我提到的那台,价格可温柔多了,采用KT88(中国曙光电子管厂)× 4、
6N4J(北京电子管厂军用级)× 1、6N10J(北京电子管厂军用级)× 4
共九支管子,功率60W× 2,我喜欢它那种雄浑的气势和驱动力,而且高低频的延
伸都较令人满意。当然,也有许多人喜欢EL34的声音,具体选择需要根据您的口
味而定。

另外,对于没有胆机经验的朋友,我想根据我的购机体会给大家提几点建议作为
朋友们购买胆机试机时的参考,以我选择的这种胆机为例,一方面:带上听熟的碟子,
通过试听来判断有无明显的失真,左右声道的声音大小似乎一致,如果左右声道的声
音有明显的交流声、失真或两边的声音明显不平衡,则有可能该台胆机的功率管配对
不良。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技术上的测试,可发现其工艺上是否良好,比如:用数字
电感表测试其左右声道的输出变压器的电感是否一样,误差越小越好;用手放在电源
变压器上面,看能否感到明显的震动,有明显的嗡声说明绕制工艺不佳;观察各支电
子管,有无明显老化(灯丝偏暗、管内发黑)等。尽管国内几家名牌厂家的胆机,其
工艺水平都是不错的,不过国内普及型胆机的可靠性和国外产品相比存在差距也是不
争的事实,何况由于运输等原因也有可能造成部分胆机质量出现问题,因此仔细选购
不会有错,如果回家才发现质量有问题,那就惨了,你得抱着这个沉沉的大家伙奔波
于店铺和听音室之间,嘿嘿!上帝保佑你有一个运动员般的强壮体魄。

浅谈业余条件下胆机的调整

要玩出胆机的风采恐怕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财力雄厚的洋枪派,购入进口HI-END
级的胆机自然不用愁,从外观到声音都无可挑剔,需要什么只管照单派款,即便有不
妥之处,代理商还可上门服务(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另一种当然就是我们这
些腰包不鼓但热情高涨的土炮一族了,没钱只好自己“推磨”,胆机的调整、配胆、
换胆等“重任”都得一一肩负起来。

就拿我的这台胆机来说吧,虽然大体还不错,但发觉一些细节让人感到不太满意,
比如:一开电源,电源变压器发出“嗡”的一声响,就像大屏幕电视启动一般,工作
时间一长温度高得烫手,而且有轻微的嗡嗡震动声;无信号输入时,左右声道的交流
声一大一小,两米外都清晰可闻,右声道的高音似乎明亮一点;喇叭接线柱的孔径较
小,双线分音的喇叭线很难接入等等,虽然代理商一再解释说这些问题都应该属于胆
机技术允许的正常范围,但我对那些“嗡嗡”声总是耿耿于怀,可能是我接触高保真
晶体管机太久的缘故吧,习惯了那种静如深海般的信噪比,难怪有朋友笑我“只付猪
肉钱就想吃龙虾”,唔!批评得有道理!不过,我估计问题出在两方面,一是电源余
量略小,二是胆管的工作点有偏移,不亲自调一下可不甘心!先打开底盖剖析一番,
该机采用搭棚式焊接,看上去眼花眼花潦乱,虽然工艺还比较规范,但只能看个大概:


一、分析电源部分:分析其电源结构大致如图四所示,

对照实物可知该机的灯丝供电分为两部分,前级放大、倒相和推动级的五支小管
子(6N1× 1、6N10× 4)由经过整流滤波的6.3V直流供给,五支管子
的灯丝为并联方式,实测工作电流达1.65A,功率放大的KT88管子也是灯丝
并联式供电,左右声道各用一路交流6.3V供给,工作电流高达每边3A,高压供
电部分由300V交流整流而来,工作电流约0.5A,高压未采取延时电路,开机
时灯丝和高压是同时加在管子上,难怪启动时电源变压器会“嗡”的一声响了!从电
源变压器的体积来看,恐怕余量的确小了一点,为保证整机工作的可靠性,不改不行!


二、检查各功率管的工作点:KT88为束射四极管,其管脚及内部结构如图五


测管子第8脚(阴极)Rq取样电阻A点的电压和管子第4脚(帘栅极)、5脚(控制
极)的电压可知管子的工作点,每对推挽管子的这两项参数都应该尽量相同,误差越
小说明配对也越好,经过测量发现该机左右声道的管子工作点的误差都较大,右声道
更甚,看来得重新配对了!经过上面的检测,基本上找到了该机的不足之处,在进行
调整之前,首先应根据电子管手册上该管的各项参数来判断管子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并确定管子的适当的工作点,作为调整的依据。下面是简要的调整步骤:


胆机电源的改进:

关于胆机是否要进行高压延时,目前还存在争议,一些现代胆机派认为象KT88
一类的管子,其寿命相当长,即使不进行高压延时供电,对其寿命影响也不大,对于
该问题本文不予讨论,但按照经典的电子管手册和以前电子管有关设备的设计和维护著
作规定,电子管设备的启动必须进行灯丝预热和高压延时,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电子管的
寿命,另一方面也是从设备的安全考虑,避免设备经受过大的冲击电流而瞬间损坏。因
此,需将该胆机的电源改为高压延时供电,高压延时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电路
延时(类似晶体管机的负载延时),另一种是手动延时(即采用不同的两个电源开关,
先开低压进行灯丝预热,过一段时间再打开高压开关),前者的优点是控制简单、自动
化不需人工干预,多见于一些高档机上,缺点是电路复杂、在高压下可靠性不易保证、
灯丝预热时间不够长;后者的优点是可靠性高、不需要任何附加电路、符合简洁至上的
原则,缺点是操作需人工干预、且外行人易将顺序搞错。对于本胆机来说,采用的是后
一种延时方式,另外订制一个160VA环型变压器(220V/6.3V+6.3V
+6.3V)专供灯丝用,电流余量取得较大,每个AC6.3V的绕组可提供8.6
A的工作电流,一方面保持了原机灯丝采用并联方式供电的低电源内阻之优点,另一方
面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变压器的工作温升也非常低,可靠性得到保证。环牛放置在一个
特制的机箱内,设独立的电源开关,将次级电源通过六芯电缆引入原胆机内,替换原变
压器次级绕组,原绕组线可用绝缘胶布包好固定在机壳里的空隙处,这样原机变压器的
负荷、温度和震动就大大降低了且实现了高压延时供电,可谓一举两得。这样改进之后,
整机的工作状况大为好转:开机不再有“嗡”的冲击声、原机的变压器也不再热得烫手、
变压器负荷降低后,震动减小不说,连喇叭里的交流声也随着减少。

KT88推挽管的工作点调整:

本胆机每声道采用两只KT88功率管以推挽方式工作,这两只管子配对的误差大
小决定整机的失真度指标,如果配对误差大,轻者声音失真,重者影响整机工作的稳定
性。如图六所示,


在管子第8脚串接的10Ω电阻Rq1和Rq2一端可测量出管子的阴极电流,若阴极
电流Iy=35mA,则对应的电压为0.35V,调整时,先分别调负偏压电位器Rt1和
Rt2,测管子第5脚负栅压,如果第5脚和第8脚的电压都非常相近,说明这两只管子配
对误差很小,反之则不配对。在业余条件下筛选配对管也可采用此方法,配对误差可控
制在10%以内,虽然不能到达厂家专门仪器配对的精度,但用于听音乐的胆机已经足
够了。根据我的经验,曙光厂的KT88管子虽说是名牌,但同一批号里仍需要仔细配
对,最好能和销售商谈好,提供多支管子来配对,不能配对的退还,如果实在不具备条
件就只好多破费了!(直接向厂家订购配对的管子也是一个办法,只是价钱高了不少!
全套4支KT88管子将近一千大元!),另外,对于前级电压放大用的小管子6N4
J、6N10J来说,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筛选配对,不过只要是同一批号的J级或T
级的管子其一致性都相当好,实际测试也令人满意,可放心使用。

我这台胆机经过这么一改一调,声音较刚买来时真是天壤之别:噪声比以前小了很
多,耳朵不贴近喇叭几乎听不见哼声;稳定性很好,再也不用担心那热烘烘的机器陡然
冒青烟了;声音明显细腻圆润,一派胆机风采。其实,胆机的原理和电路并不复杂,有
胆机的朋友可以找一些电子管方面的老书来看一看,试一试,如果您的电学知识有限,
也不用愁,书中有些东西不必追根求源读个透彻,知其然就是了,未必要知其所以然,
这样可以省下不少力气。不过,调试胆机得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如果您是螺丝刀都难
得用几次的“老爷派”发烧友,那本文介绍的这些“雕虫小技”您就不必去试了,注意
:机内有高压,危险!!!

玩胆机的换胆乐趣

胆机的特点是线路简单,胆管采用插接的方式和电路相连,因此,胆机换管如同换
灯泡那样简单,在胆机上换用不同品牌的胆管以获得不同风格的音色也是玩胆机的乐趣
之一。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本地的一个大型电子市场发现有家专卖胆管的门市,柜台里
居然陈列有不少国外品牌的小胆管,一问老板方知是进口仪器中拆下的二手货,不过价
钱也不算贵,于是倾囊而出买了几支12AX7(6N4)和12AU7(6N10)
回来,其中虽然没有象德国德律风根(Telefunken)、英国穆拉得(Mullard)等响铛
铛的名牌,但也是质量相当不错的日本NEC、TOSHIBA、美国RCA、GE、
SYLVANIA等名牌以及东欧的一些不常见的品牌,插在胆机上面一试,嗯!声音
的确不同,日本牌子高频好,声音较平面化,美国牌子吗,声音有力度,但稍显硬朗,
东欧的管子则胜在中频比较润泽,由于这些管子都是拆机的旧管子,年代也相当久远,
从印字上看不少都是六十年代的产品,而且不知道究竟工作了多少小时,如今虽然仍能
正常工作,但工作时灯丝都普遍较暗,或许已老化得不行了,音量和声音的密度感比不
上原机配的6N4J和6N10J,好在还能真实地反映声音的风格,否则可白花钱了。
在港版的音响杂志《发烧音响》里常常见到国外名牌胆管的广告,不过其价格真是“不
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如果您是财力雄厚的成功人士,换胆玩机一定其乐无穷!而
对于国内的工薪一族来说,恐怕无缘消受了!“算了算了!别崇洋媚外了,国产管子也
很不错嘛!”只好自我安慰一下。不错!中国曾经是电子管的生产大国,如今虽然很多
以前的电子管厂已经“关停并转”了,但象北京电子管厂、长沙曙光电子管厂、成都国
光电子管厂仍然还维持着生产线的运转,只不过很多型号的电子管已经不再生产,它们
只是生产一些特殊行业设备的维护备件,偶尔一些外商通过订货的方式向它们订制一些
音响用的管子,如有名的英国金龙KT88、300B胆管就是长沙曙光厂制造,经筛
选后打上金龙商标的中国产品。即使是国外的名牌胆机,采用中国胆管的也不在少数,
事实证明,在银弹射程有限的情况下,使用国产的胆管的胆机经过仔细的调整,也能达
到相当不错的效果。好了,我们的话题该告一段落了!

尽管在音响发展的历史当中胆机曾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但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现代化的音响器材如日中天时,他已威风不在,玩胆机的朋友也在逐渐减少,然而不
可否认,在动态强横的现代数码音响效果的包围下,胆机那独有的神韵和音乐气息却使
人久久难以忘怀,我们可以把他比作一位垂幕古希的老人,需要你的照料和关心,只要
你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他留给你的将会是极富内涵的音乐文化和最深切的感动...!


传递音乐的内涵——试听英国QUAD11L书架音箱



英国Quad是一间历史极为悠久的音响厂家,几十年来产品款式虽不多,但 每出一款新的产品,都能给用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从精巧扎实的Qua dII扩音机,405、405.2、606后级,不但音色自然,柔美,而且外形都具 有浓郁的Quad风格,那就是精致、实用、耐听、耐用。以致后来的静电喇 叭ESL-57、ESL-63和近期推出的ESL-988、ESL-989,都是经典之中的经典 ,创造出静电喇叭的一个全新规格。

时至今日,世上仍有众多的音响音乐爱好者都视Quad的器材为艺术品般看 等。的确,每一件Quad的产品都具有典型的风格,使人一看而知。

近年来,Quad锐意求变,除在品质上坚持一贯的传统作风外,还融入了一 些现代气息,推出了全新设计的99系列和经典QuadII胆机的现代版——QC- 24胆前级和QuadII40 单声道胆后级,还有晶体机的代表作Quad909,以及Quad988、989静电喇叭 。最新的产品就是今次我们试听的主角Quad11L书架式扬声器。

在试听这款新品小喇叭之前,我想简单讲讲Quad的历史背景。现在世上都 家喻户晓的Quad品牌,是在1936年由天才音响设计师Peter Walker所创立 的,当时的厂名是Acoustical Manufacturing Company。其主攻产品是专 业广播及小型扩音机的生产,包括高级变压器,输出变压器等等胆机所用 的制品,凭着其产品的优异品质,不久便在当时红极一时,业务范围进一 步扩展。直至1949年,Peter Walker向全世界发表了一种名为Cornor Ribbon的崭新扬声器制造技术,并于同年制造了一台到今天都被视为经典 的Hi-Fi功放机QA-12/P,名噪一时。厂牌名字也由那时开始更改为Quality Unit Amplifier Domestic,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简称Quad的由来。

自五十年代开始,正当其他品牌努力研制大型号角扬声器系统之时,艺高 人胆大的Peter Walker于1951年推出了QuadI电子管功放机,及后来在1953 年推出的QuadII电子管单声道设计的长青机型,并利用自己充分掌握的Cor nor Ribbon构思和静电发声原理,创制出世上第一对实用型的静电喇叭ESL-57 ,它的诞生,对日后静电扬声器的发展起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Quad的 成功,紧接下来陆续又推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ESL-63、ESL-303、 ESL-44、ESL-405、ESL-606等等。

略讲一下Quad的历史之后,我们要转入今天的Quad 11L,并没有因为成本 所限而简单为之,而是采用高级的钢琴漆处理每一对音箱的外表,配合多 层聚酯抛光处理,视觉效果直逼Hi-End产品。Quad11L的箱体结构扎实,采 用反射式设计,背后设有两个垂直摆放的经过多次试验最后认为具有最佳 孔径的反射孔,整个箱体采用MDF板制造,经调校后在底部专门加上一块厚 2cm左右的承托板,用以控制整体箱子谐振点。据说这对小喇叭是Quad经过 三年时间研制才大功告成的。它的接线柱也是采用在高级喇叭上才能见到 的高纯度铜车削而成的精品货色,表面也经过精细的镀金处理,务求讯号 传输达到长久不受影响,且接触面相当平滑扎实,工艺水平相当高。

单元质素也是这对产品的特色之一:据厂方称,从最早期设计静电喇叭开 始,Quad所有的单元和元件都是自行设计和生产的,从不假手他人,保证 高稳定性和耐用。全新设计、制造的Quad11L也是秉承此传统,高音选用一 只特制的直径为1.5"的半球型丝膜单元,取其单元硬朗、尖锐的声音。低 音单元为5.5",也是制作精良的一款单元。这是一只采用高刚性纤维物料 编织且加上独家开发的特别涂料的单元,它的速度和厚度,令声音更传神 。单元中央用了一个相位修正塞,可增加低频层次的清晰度,令小型书架 式喇叭有低音的量感。Quad11L的分音器元件全部都是精挑细选的配对精品 ,误差相当小。分音器的输入可对应Bi-Wire和Bi-Amp的接驳方式。

此次试听的器材分别是英国功放Sugden A21a、CARY 300B、Quad99、QuadII40/QC-24前后级;CD机是意大利Monrio ASTY、CARY 306/200;参考喇叭为PMC LBI、SEK S-15II、STC SCM-7、Quad 988静电喇 叭;线材为Taralabs Decade、Straight Wire Crescendo以及ESOTERIC Audio喇叭线、Power Soutce电源线;唱片为《RR精选》、《夏绍声谙2》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蔡琴《金片子》。

这次试听的Quad 11L书架喇叭的功放不用太大功率就可以。虽然标称是86dB的灵敏度,但实 际聆听的感觉有所不同。我用了两台小功率的功放搭配它正是有这个原因 ,无论是英国制Sugden A21a,还是美国制CARY 300B,都是25W和8W的功率 ,但效果真是你意想不到的平衡和舒服。用Sugden A21a晶体管机(25W A 类)去搭配时,完全没有晶体管机的硬尖,带沙粒感的东西存在。让我听 到的是柔滑、通透、肌理分明,轮廓清晰,干净利落,软滑无比的感觉, 但完全没有不够力度之感。只有25W功率的A21a确实有一流的音色表现力和 控制力,整体音场深度相当合适,弹跳力和下潜力也合乎比例,整个试听 过程都和别的组合喇叭作逐一对比,听后感觉很接近Quad988静电喇叭的音 色,相当逼真!以6000多元的喇叭而言,Quad11L的性价比相当高。用CARY 300B胆机推,Quad11L更有和可口甜滑的音色表现,无论弦乐和人声都相当 吸引,声音醇厚细致柔顺、流畅自然。两款不同特点的功放搭配居然都能 有这样出色的效果,也有些出乎我意料之外。接着再接上Quad99前后级(8 8W x 2),在力度和下潜力方面有所增强,结实而充满密度的中频更胜一 筹,整体音场开扬、飘逸、甜润、通透,低频解析力和层次感非常出色, 动态强弱产品对比不及Quad988静电喇叭,但与其他对比之下也不会显得逊 色许多。

再接上全套QuadII40/QC-24电子管前后级机种,由于它们的功率是单声道4 0W,所以听来与刚才的机种有很大不同。首先从音色上感觉更柔滑顺畅, 弱音表现更出色,整体厚度和力度有很平衡的增强感,高低两端的延伸更 流畅,空气感更明显,富贵明艳,丝丝入扣,音乐味浓郁异常。QuadII40/ QC-24这套管机我已玩了两年,深知其特点:越好品质的音箱越能发挥其所 长。用QuadII40/QC-24搭配过的音箱有Quad988、989、JBL4344、Wilson Audio Watt6等等。因此,用QuadII40/QC-24搭配Quad11L的整体效果,是 十分令人着迷的。

其实,这是一对易于搭配和欣赏的好喇叭,挑选一些高品质的小功率工放 已经能成功驾驭它了,而且搭配时,对线材方面的要求也不高。只是讯源 方面的选择要求高些,因为CD机的品质很多时候会让人忽略。晶体管和电 子管功放机对于QUAD11L来说都不是问题。Quad 11L是一对充满朝气和活生 感,充满音乐内涵的,令人难忘的小喇叭。




5种食物让你百毒不侵
身为现代人的你,会不会觉得还是以前古早时候比较好?那时候不仅不会有噪音,也没有空气及水的污染,大家可以悠闲的过日子,只要把肚子填饱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不仅无法解决这些外在因素,连最基本的身体健康都会时常出问题。



  因为外在环境的影响,人的体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污染,常会导致身体过敏性的机能减退,以及癌症等现代病的出现。现在要告诉你一项重要的保健讯息,就是利用『超级解毒丸』,让你的身体成为百毒不侵的铁金刚。



  何谓『超级解毒丸』,说穿了,就是使用天然食物来进行排毒作用;可别小看身边随手可得的天然食物,它可是会小兵立大功呢!



  (一)猪血



  猪血中含有丰富的血浆蛋白,在人体经胃酸和消化系统分解后,可以产生解毒和润肠的功能。它会让不利于身体的有害物质统统『死光光』。



  (二)食用菌类



  黑木耳(食用菌)常食用可以清除血液和体内的有毒物质和毒素。



  (三)新鲜果汁



  食用足量的新鲜果汁后,可以使血液呈碱性,也有让血液细胞毒素溶解的功用。



  (四)豆类



  绿豆能排泄体内毒素,增加新陈代谢,还可以保护肝脏、清肝降火。



  (五)海藻



  海藻类食物多呈碱性,所以和鲜果汁有同样作用,而且它的胶原质,也可使堆积在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随排泄物一同出来,可有效的防治高血压和心脏病等放射性疾病。所以经常摄食这些食物,不但可消除体内所受的污染,更可以预防及减少疾病的发生。这么好又随手可得的食物,你能不经常食用吗?



飞跃篇: 心理和心态--

1. 多听取意见, 销售的,朋友的,老师的,论坛的,不要排斥任何一方,不用过分相信任何一方, 有的时候第三方的意见相当不错的, 不用盲从, 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多看看,多听听没有坏处.

2. 买琴的时候,相信老师,但不要盲目.在自己能够控制价格的情况下,让老师来挑琴是很好的,因为毕竟专业的眼光比较准确. 如果你在琴行里碰到弹钢琴很好的销售(大琴行往往都有弹得挺牛B的钢琴手),也可以信任, 对于外行来说,专业还是很重要的, 不过不要死认一个人,我碰到过一些朋友,琴行里的销售琴弹得非常好,他就是不信,一定要让自己的老师来看,那老师跑上来练半音阶都不会,呵呵,这不代表理智, 在这一块上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好的老师当然好,捣糨糊的现在也有,明辩.

3.比较喜欢外形好看的朋友,注意,再好的外形,琴还是这样的琴,不会变了个外形琴就翻天价, 切记切记.

4.回扣,这个话题比较敏感,不多说,不过,在能自己掌握价格的情况下,确保自己能买到好琴又不会亏的情况下, 后面怎么操作我想也不用太在意, 请人做事,给人钱财,也没太多不好.要注意的是一些黑心老师拿天价回扣的事情,在你满意购买到自己喜欢的琴后,后面的事情~~我想~~有一些人之常情的事情,尤其是中国模式的事情,不要太在乎拉~~哈哈,不多说了。

后话:

立式琴选购功略到此结束,相信能给各位入门的朋友一点小小的帮助, 技术价格方面的参考是重要的因素,但是心理方面的因素更重要,比如如果你对某个钢琴表现出强烈的喜欢,那么从价格方面自然就不太好弹, 买卖过程是一个很微妙的较量过程, 如果让对方看透了你的心思,那吗基本上这个较量你就输了,相反,如果能看透对方的心思,那么你就占了上风,所以心理因素相当重要.



  调音篇:

下面讲一下调音方面的问题. 调音是购买钢琴后琴行赠送配件中最重要的一块, 调音远非"把音调准"这么简单,一个优秀的调音师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可以让一台钢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感觉,当然,越好的琴所能提升的空间也就越大.

一般琴行会赠送一到两次的免费调音, 请注意,以下问题是一般调音可以解决的问题:

金属音, 高音发散,粗糙感, 低音浑浊,某个琴键弹下不能起, 粘滞感, 琴键弹性, 余音过长 .大家可以对号入座这些问题,就算不能完全解决,经过调音也应该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尤其是琴键弹下不能起,非常容易解决. 国产琴有时候有些工艺上的问题,调音可以解决一点,不过不一定能完全解决.

好的调音师一般不用较音器,他们有非常不错的耳朵,你可以从这点和他们的熟练程度来判断他们的水准,好的调音师的速度很快,很准,一般不会在一个琴弦上反复来回调很多次,除非是调演奏琴,经验丰富的调音师对于琴弦松紧的感觉非常好,不会有太多犹豫的行为.调音师会弹钢琴可以说是最好,因为这样他可以对整体音色的把握做一个全局的调整,而不仅仅局限与从几个音上独立的解决问题.

非常优秀的调音师可以让琴有魔力一样的提升,我见过一个师傅,将一台尘封4年的YAMAHA琴调出难以想象的爆发力和醇美音色,让人不能不激动,建议对音色比较重视的朋友,在琴行赠送的调音基础上,两到三年可以请一个优秀的调音师来做一个打理,相信会有惊喜的改善,当然,琴行的调音师好那就是最好了.

音色篇:

单独把音色拿出来讲一下, 因为这是钢琴选购中对于购买方最看中的因素了,在同一款高度的钢琴里, 音色的区别会很大,国产琴如此, 进口琴如YAHAMA,KAWAI,PETROF等等,可以说细得来分辨,每一台都有它自己的音色特征, 对于外行来说,注意以下几点:

1. 切忌不要从一两个音来判断钢琴的音色好坏,经常看到这样的朋友,一二个手指在几个音上用力按,来判断音色的发散啊,集中啊,爆发力等等啊,完全错误, 对于不会弹的朋友,可以让琴行里的人来弹一下,你自己来听,一个对音色的整体分辨是很重要的,柔和还是强烈, 爆发感好还是差, 都可以听出来,这和所谓的音盲完全没有关系, 往你喜欢的上面去靠拢, 跟着自己的判断走,很多人说我听不出来区别,错了,那是因为没有听过足够的积累, 在积累了足够多的音色后,相信一定会有一个高低的判断出来, 另外,可以去听一些古典的钢琴录音, 然后做对比.

2. 纠正一个观点, 音色和牌子,高度并没有必然联系, 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 KAWAI的音色是不是比YAMAHA柔和? 或者120的声音是不是比118好? 这是一个概念性的错误,所谓一个牌子的音色取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验上,有趋向性,但是没有必然性, 118里有的是声音比120好的琴., 但是从比例上来说, 可能120的琴有50%达到了一个水准,而118只有40%达到这个水准,是这样的概念,无论是多少高度的琴,都存在一个挑的问题,盲从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牌子,高度,是给一个整体的趋向评估,而不是对于每个个体都是精密的分析. 切记不要为了一些死硬的经验去放弃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想法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喜欢,那就是最重要的,需要谈的是价格, 服务以及比较,就比如很多人不喜欢珠江的声音,很硬,但是因为别人都说好而去看,其实没有必要, 跟着自己的心走.

3. 越高的琴声音不一定越好,照国内的生产工艺来说, 118-125是精华所在,132的琴大多比较一般, 这是技术所限, 进口琴来说,121-125也是最优秀一块,所以不要盲从高的就一定好.

4. 在定下来钢琴以前,可以让琴行帮忙把自己看中的几台琴做一个粗调,然后集中比较音色,因为保养环境,温度湿度,乃至各台琴展示的时间,被人弹过的次数都会对音色产生些微的影响, 而调率可以让它闪出最好的状态, 可能会有你梦寐以求的声音哦.

其他键盘类乐器:

电钢篇:

作为新兴的电子类乐器,电钢其实在东南亚和西方很风行, 很多乐队和私人都用它,国内的要求比较单一,其实电钢也有传统钢琴没有很多优点.

首先, 带有丰富的音色库, 一般都有几十种的音色, 包括传统钢琴,弦乐组, 合唱, 管风琴, 古钢琴.扬琴, 等等,配合使用效果很不错.

可以配鼓点, 这是自娱自乐非常适合的,自己就是一个小乐队, 可以模拟出键盘,鼓,吉他等各种乐器的配合,很好玩.

带有相当多的示范曲子, 而且所有的示范曲一般都可以分解的,就是可以把示范曲分解成左右手,让机器弹左手音,你弹右手配合,或者反之,有不错的练习效果.

带有存储功能,可以自己做点小东西存进去随时回放.

当然,电钢琴最大的缺点是手感欠佳,虽然很多电钢琴都加入了按键的力度选择,但是毕竟塑料是无法模拟出真正木头的手感的,所以这也是电钢琴欠缺的地方.

对于自己玩玩音乐的,电钢也是不错的选择哦,10000多的话,可以买到很不错的电钢了,一般4-5000左右可以选择华星或者美德里国产的,华星HG-8800A,8800F都可以, 10000以上可以考虑CASIO和YAMAHA,YAMAHA CLP系列相当不错的/




  第二部分: 高手过招, 实战分析:

心里有的价格的掂量, 基本上属于手中有粮的境界,那么心里自然就不慌了.,大摇大摆得出去看吧~~主动权在你手上了/

这一次是真正的挑琴了,不要局限于看过的琴的品牌,从你自己喜欢的角度来看. 全面得从外观,高度,颜色,造型,手感和音色方面考虑, 前面几点自己来决定,后面几点决定不了可以请老师来看看,或者请琴行销售来帮你弹,双方意见都可以参考一下./ 同时,询问价格,有了刚才得到的一些比较知名品牌的价格,那么基本上一个"尺度"在你的心里了,碰到离谱的价格应该不会很迷茫吧~~基本上,懂行的人从开价格上就可以看出对方的诚意, 而懂行的销售,从对方的还价和对整体价格的估量就可以看出对方"懂经"的程度. 这是一种无声的表示, 大家心里都很有数的,

从国产钢琴的角度来说,一般来说,同样高度的琴的高度一般差价都不应该高与3000-4000.

同样的118的琴,一个卖9000,一个要卖到15000,那就太离谱了.当然,这包括合资的琴在内,所有国内和合资或者号称合资的琴,既然都是中国的劳动力,那么大家的水平都不会相差太远. 当然,能贴上YAMAHA和KAWAI的那就另外考虑了.基本上,国内品牌,水平都差不多,工艺技巧方面有差别,但不会非常大.哪里118的开15000, 不要理他,走人. 再提一次,品牌并不非常重要,好的品牌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平均质量,但好牌子里也有次品,不出名的品牌里也有很好的琴, 中国人的钢琴工艺还没做到象YAMAHA原产的琴拿出来都是好琴,不需要过分挑. 拿到一台适合自己的琴是最重要的,切记,切记,你买的不是牌子,是琴.

提醒:选购钢琴的一些注意因素:

看到一台琴,你对它的外观相当满意.然后我们开始检查内部: 以下给几个参考:

首先看琴键,从琴的一面看过去,所有的白键和黑键是否都很平.,整体一直线,没有高低情况.

按下一个琴键, 观察它旁边的那个琴键,百键和黑键的边缘是否光滑舒适,如果比较粗糙或者棱角突出说明工艺问题./

继续,观察一下琴键的木块组成, 看看木块颜色是否均匀, 有没有深浅不一的情况, 或者木块中间有很大的缝之类的情况.看看边缘是否光滑.

打开上盖板,看看音板做工,和榔头的做工,这一块不是很好看,而且国内很多也用国外的榔头.所以`~看看颜色是否均匀,有些不太好的榔头木头颜色差别很大~~

打开下盖板,看看里面是否干净, 一般来说,音板应该比较贴合最下面的板,如果发现音板被垫高了,或者挖低了,说明工艺问题,音板和钢琴尺寸不匹配等等,下盖板里面应该尽量干净,清楚,垫几块木快是正常的,如果里面垫了很多小木块,那就是工艺有问题了,这就是不稳定性.

检查外面的漆~.

看一下琴脚,和琴的背面是否有突出的大钉子. 或者有修补的痕迹.踏板是否光亮,踩下去的感觉是否舒适. 当然,踏板不是很重要的一块, 踩下去有点声音也很正常,但是弹性一定要好,如果踩下去弹不上来就要注意了.

然后就是手感和音色.. 一般来说音色个人喜欢不同,手感的话.对于外行和初学者, 有弹性又不很紧,有一定深度感的手感是最好的. 选择外形比较奇怪的,比如樱桃木,仿古的,更要注意,手感和音色是第一位的, 不要为了造型而忽略了,你买的是乐器,不是家具.

附一个参考:

在同样高度下琴的价格走向:

琴脚:雕花弯脚价>弯脚价>直脚价

颜色: 白色>棕色,红木色>黑色 一些彩色琴和棕色价格差不多./

漆: 亚光漆>亮光漆

造型:樱桃木仿古>普通仿古>一般样式 ,带雕花琴架更贵一点,

附件: 液压琴盖略贵,一般贵200左右.

选琴应该可以拿到的正常附件:

琴凳, 琴帘或者琴罩. 擦琴布, 琴脚的四个垫脚(防止轮子碰坏你的地板并起固定作用),发票或者收据,保修卡,保修一般三年, 长的也有,所谓终身保修没有意义. 有的地方送光亮剂,这一般都挺便宜的,对价格不会构成大的变化.

可选配件: 节拍机,谱子,等等.这些基本上看价格谈得怎么样,一个节拍机一般也就200-300, 谱子到处都有买,所以拿不拿无所谓.

送琴: 楼层费一般在20-30一楼, 有电梯的一般算两楼, 如果住的地方离琴行不是非常远,运费一般可以谈在价格里,就看怎么谈了.

好,通过这么来来回回的实战, 相信各位都已经不再是菜鸟, 而步入正大光明的境界了, 恭喜恭喜/

结论: 变身变身~~

OK,基本上把所有要弄清的东西都弄清以后,最后理一下思路,从喜欢的琴中选出最满意,性价比最好的琴, 如果有老师,可以和老师商量一下,或者在我们的论坛里最后征求一下意见,或者联系好熟悉的圈内人,准备出手.

答疑篇:

1. 金属音:

造成金属音的原因很多, 共振, 工艺, 环境变化等等, 由于环境变化造成琴弦膨胀或者收缩从而产生一点金属音很正常, 经常是琴放在琴行里听听很好运会家就发现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不用着急,放一段时间,经过调率,问题完全可以解决掉。有的时候金属音的产生是由于共振引起的,这时候,打开琴的上盖板,然后再弹一下,如果金属音消失了的话,那很好办,在琴盖下面垫上一个小纸片再盖上就好了。如果是工艺问题的话,那调率可能是解决不了的,那只能说明自己挑琴的时候没有好好检查过了.找琴行吧. 大部分金属音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调率解决的,很多时候在一个环境放上一段时间自然会消失,不用紧张.

2. 挑琴时选择的音乐

一般,要完全试出一台琴的水准,需要能全面得检测和触摸琴键,以下的步骤比较好.

1).快速半音阶(单手或者双手都可以,上下过一遍,速度要快,感觉上要颗粒饱满,均匀,没有浑浊的感觉)

2).大跨度的琶音进行(一般双手,弹几个调,踩踏板,用比较大的力量,一般5-6个八度比较适合, 听是否有爆发力)

3).低音和弦 高音和弦(这个比较简单,弹一些和弦,就可以了, 可以用跳音,以检测琴键的弹性和灵敏)

4).快速的古典曲子,有爆发力的曲子最好.(比如贝多芬的奏鸣曲,李斯特的练习曲, 德彪西的曲子, 或者用一些强调低音的曲子来试,看看时候浑浊不清,还是清晰,颗粒感好.)

5).抒情曲子(萧帮的当然好,小奏鸣曲也不错,这个范围就多了,但尽量选古典的比较好,老克的曲子没有多大意义)

6). 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曲子,比较比较.

3. 钢琴运到家以后注意的事项

运到家后详细检查, 包括外壳漆有没有碰掉,有没有遭到重击, 开裂等等.

木制地板的朋友,尽量装脚垫比较好,琴行会提供,否则轮子容易磨坏地板.

打开琴,把所有的音过一遍,看看是否正常.

钢琴摆放注意, 离墙10CM左右,避免强光照射,不要放在空调直接吹风处,不要放在潮湿房间, 至于虫咬,一般不会,所以如果不是确定会有虫咬,蟑螂丸这种有挥发性的东西尽量不要放在琴里面.

如果不是很潮的房间,没必要使用防潮管.

琴上面不要放太多东西,弹琴的时候可以经常打开上盖板,一方面声音更好,一方面空气流通.

擦琴不要用水和酒精,用专门的清洁剂琴行有买的, 一般平时擦掉点灰就可以(一般买琴都会送专门的擦琴手套).

最后,多弹.

4.节拍器

节拍器主要用来控制速度, 一般对于初学的朋友来说, 在演奏和练习过程中都会碰到自己无意识拖快或者拉慢节奏的情况,有时候是由于对于曲子的不熟悉, 而在小节和小节之间出现无意识的停顿, 对于一条完整的曲子来说,节奏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刚开始学琴的朋友, 养成一个良好的稳定节奏习惯很重要. 文刊上写不建议使用节拍器或者产生依赖是没有根据, 作为一个工具而言,它对初学者的作用是可以在难以音符和节奏兼顾的情况下通过外力来稳定好节拍, 至于依赖,工具的使用者是在人, 依赖不依赖是在人自己,而不是工具本身, 这个要记住, 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节拍器最好还是需要一个, 当然,如果你可以在心里有一个稳定的节拍,而且你的老师认为你的节拍很稳定,那么那就等于有一个节拍机了.

另外,对于练习来说,节拍器可以用来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如果我们将哈农练习分为三种速度,慢,中,快,那么在节拍器上就可以具体成 比如 60-75-90这样,然后进行练习,效果会比较好,而对于专业琴手来说,节拍器可以用来测试自己在演奏时候的速度,练习时可能不用,大多数曲子都会有一个速度数字,这时候节拍器可以用来"定速" , 所以节拍器对于专业来说,也是需要的.

然后,有几十块的节拍器吗? 我从没看到过, 就算有也不建议购买, 太烂了,哪天发条就断了,一般节拍器在180-300左右, 国产的尼康比较好(也据说是日本的,不确定), 价格在180-220左右, 比较高档的可以选择德国WITTNER,大部分专业朋友选择这个, 非常稳定, 而且很经典,不要买太差的节拍器,作为钢琴最重要的附件之一,不要舍不得花这些钱. 节拍器是上发条使用,发条不用拧太紧以免断掉,一般节拍器带响铃,按照刻度往外拉响铃杠可分为0/1/2/3/4/8等, 就是每次都响铃,一拍响一次,两拍响一次......分别对应各种拍.响铃的租用是提醒拍点.

最后,买了节拍机就要用,就要听,就要跟. 不要以为买了就OK了,刚才就说这是个工具,使用与否是在人本身,开了节拍器你不去理他还是白搭(不用怀疑, 刚学琴的小孩不听节拍器乱弹的我看得太多了), 使用以后就要严格遵守他给定的拍子, 切记.

另外,也可以选择小型的电子节拍器, 比较小,携带方便.



第一帖

菜鸟购琴功略 ---- 如何变老鸟10分钟突破外行门槛-)
作者:挚爱蓝天 2004年4/30日凌晨1点第一稿 7/29日早10点25分第九次更新

目录: 前言/ 突破功略(基础认知的提升/实战分析/结论) /答疑篇 /调率篇 /音色篇 /其他键盘类乐器/ 飞跃篇 /后话

前言:

刚过午夜, 听点爵士的小作品,有写点东西的欲望,就来写这么一篇东西

弹琴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 钢琴市场火暴, 不过这个市场实在是N不规范, 基本上大部分外行在购琴这一块都会很郁闷, 学习音乐真是不容易,在这一块就要交掉第一笔学费,而且大部分朋友在购琴的心理上都有点问题,或者太急噪,或者太犹豫,或者是太相信,或者是太怀疑,呵呵,几万块钱的东西,价格如此得不统一,不透明,实在是挺让人头疼的, 偶有时候看看那些家长,也真挺可怜的(上海人叫作孽), 这个市场里不平等的现象也是挺多的,呵呵,我觉得买琴这一块除了技术方面的要求, 对于心态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 下面一一介绍.

突破功略: (立式琴功略)

第一部分: 基础认知的提升

从你对于学习钢琴的欲望开始燃烧到终于拿出一笔钱准备来置一台钢琴抱回家,首先确定好你多么喜欢钢琴,这很重要,买了钢琴当家具的不在少数, 整天蒙着个罩子几年不去动的也有的是, 如果你不幸是一个三分钟热度的人,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你对于钢琴热爱的欲火还在熊熊燃烧,恭喜你,拿上你的钞票,.准备进入这个市场吧.

OK,开始进入市场了,在面对这样一个你完全陌生的领域,你需要一个详细的PLAN:

计划的第一部分, 预算,非常重要,控制好的预算,因为在购买过程中,150%会碰上想超出预算的冲动, 外行尤其尤其是这样,就象小孩子原来出去准备买两本漫画,后来抱回一台游戏机一样道理.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渴求音乐的你, 崭新的钢琴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大琴行里几十到几百台的钢琴足以让你看花眼, 尤其是矗立在大厅中央的三角钢琴绝对可以让你愿意掏空家产去买, 所以控制好你的预算,上下浮动不要超过3000元. 或者给自己三个等级的预算.例如

1. 低等: 10000以下..不低于8000

2. 中等: 12000-15000 不超过18000 不低与11000

3. 高等: 20000-30000.不超过30000

一个大概的草稿. 当然其中还是有很多问题,慢慢来看.

有了预算, 保证你的钱有计划的花. 然后开始第二步

计划的第二部分, 打样

1. 在你通知任何认识的老师或者朋友之前, 自己先逛一下这个市场, 当然不是说请别人不好,但是自己心里有个底更好,当然,信得过的朋友当然是不错的,两个人比一个人理智嘛

2. 确定5-10个琴行,从最大的开始排起,大琴行小琴行都可以有,虽然大琴行比较全,但是小琴行也有优势, 就是价格方面比较容易谈, 但是一般售后方面的保障没有大琴行这么让人放心, 所以这是个取舍问题,慢慢看.

3. 从最大的琴行开始逛, 按照你的预算打草样, 记录琴行销售的意见, 注意一下是否能遇见比较好的销售,碰到把别人琴骂得狗屁说自己琴非常非常好的, 注意点. 一般有经验的,好的销售不会一上来就胡侃自己的琴,说什么进口拉,外销拉,德国技术拉,这些是空的东西,因为你看不到,好一点的销售会从你能看到的地方来吸引你,比如:价格,折扣,附件,保修,维修,调率, 有的琴行甚至会给他的客户定期发放一些音乐会的门票,都记录下来. 满口都是"我们的琴最好拉,我们是德国人的技术拉, " 除了这种话没有其他东西的琴行注意一下, 不一定说不考虑,但是要多留心.

4. 根据你从琴行里面得出的结论, 去询问你的钢琴老师. 一般来说,10个琴行会有10种结论, 比较好一点的琴行销售会客观一点,而很多琴行会显示出只有他的琴最好的言论, 所以,这时候,需要你的钢琴老师或者搞音乐的朋友给你一个结论.你可以询问一些搞音乐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或者学校的老师,或者一些第三方的音乐人的意见,记录下来. 你可以不用透露出你想要买琴的想法,避免商业利益的直接接触.

5.OK,你有了老师的意见,也有了琴行销售的意见,最后,你需要我们论坛的意见了.

提醒: 论坛里的意见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因为很多不关系商业利益,所以讲话比较公正, 可以询问一下论坛里第三方朋友的意见. 讲所有的结论,做一个参考,一般来说,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明确的重叠的目标,比如你发现, 3方里有两方都认为某个牌子的钢琴比较好,云云, 你可以知道,我可以选择这个牌子的钢琴. 但这时候,你主要还是看,多看/因为你问出来的问题,可能还是很无知的YE.

我的建议是在购琴之前,多浏览一写关于钢琴方面的知识, 这样可以使你在和琴行销售和琴行老师的交流中不会显得很无知, 让对方感觉你对这行比较了解,那么你能通过沟通得到的信息和对方的信赖也就越多. 如果你一窍不通,那么真是非你莫斩不可啊,哈哈./

计划的第三部分就是价格拉~~~哈哈,最头疼的开始了

1. 你通过几方的意见, 确定了一些大致的方向,知道了一些比较不错的牌子,这些牌子中,有一些是可以在你当地的琴行找到了,你知道,首先,这些琴的平均质量比较不错,由于用得人多,价格也比较透明, 所以在考虑范围内.

2. 重新进入琴行,排除那些说话不真诚的琴行,进入你觉得印象比较好的琴行,开始询问价格, 根据第一块你记录的内容, 结合你的预算,开始记录价格. 一般来说,大琴行的折扣空间不很大,但是标价一般比较实,小琴行空间比较大,但是需要技巧.两边都可以考虑.对一种牌子的钢琴,至少询问到3-4个价格,记录下来. 一般记录3-5种比较不错的钢琴牌子的价格,也就OK了.

3. 然后,上论坛,这时候应该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了吧,呵呵,跟帖,发帖,询问,多了解一些信息.多听听第三方的意见 多交流. 这时候,你可以知道哪些地方的价格比较实在,哪些地方比较离谱了,一般来说,折扣在8折左右或者更上的比较正常,如果折扣一打就是6折,那要当心点了,价格里的水分太大了.

好,我们的计划已经很详细了,OK,熟读你的计划,相信经过这样的训练,应该已经有比较高的LEVEL了, 把你的计划和经验全部消化在脑子里,然后,开始功略的真正重点,实战.



器材、聆聽室與個人偏好
李富桂



對於千禧年年尾再次復出寫作的主題,真不知該如何落筆。但論壇劉總編給予筆者極度自由的發展空間,並未對題目或篇幅有所設限,只要求筆者盡量配合排版方便與字數上的需求,這也是筆者復出的主要理由。

依美國幾家音響刊物與論壇過去的慣例,筆者先將自己的音響系統、聆聽室特性與個人聆賞唱片的偏好,介紹給大家。個人認為,先讓讀友們熟悉上述幾項,也有助於將來解讀筆者所述的內容和本人對音響特性與聲音方面的論點,同時也不至於誤解筆者的用意。(註1)

音響器材/系統

● 前端系統:

唱盤 - Forsell Air Force One MK Ⅱ
(空軍一號二代)氣浮式唱盤
※ Pump(空氣幫浦)及Tank(儲氣筒)由鍾引弘兄精製與安裝。
※ 用無蠟(Unwaxed)牙線作飛輪(Fly Wheel)馬達與轉盤的傳動,而非皮帶傳動。

唱頭 - Clearaudio Insider Gold
MC昇壓器 - EAR MC-3
類比Phono Stage - EAR 834P
※ 12AX7管子改用Telefunken(第一及第二支)及Mullard(第三支)

●擴大機:

前級 - Classe DR-6
後級 - VTL M300
※ 6550管為Gold Aero,並修改為三級管放大
※ 12AT7為Telefunken
12BH7為RCA紅字

●喇叭:

Sound Lab A-1純靜電喇叭
※ 尺寸:206╳90╳90公分(高╳寬╳深)
※ 重量:加上10Kg的鉛粒後,總重每支為94Kg
※ 另增購高音用環形變壓器(為Sound Lab最大型Ultimat U-1專用的新產品),替換舊有的元件。(註2)

●線材:

電源線 -(1)Classe DR-6/EAR 834P/VTL M300 - OBL
(2)SoundLab A-1 - 義大利GM公司特別為靜電喇叭生產的B.C.D.電源線
訊號線 - (1)Forsell/EAR MC-3/EAR 834P/Classe DR-6 - Clearaudio
(2)Classe DR-6/VTL M300- YBA Diamond
喇叭線 - MIT 750E

● 附件:

音響架 -Solidsteel(義大利製)
唱針消磁器 - SUMIKO Flux Buster Demagnetizer FB-1
洗唱片機 - VPI 16.5
音壓dB表 - Radio Shack Sound Level Meter,數位式。Range:50-126dB
唱片鎮 - Harmonix Tuning Record Clamp TU-812
腳錐 - GOLDMUND。大的用在VPI,小的用在Classe DR-6主機部分與EAR 834P
其他 - VPI Magic Block dB-5
Versalab Wood Block
ART石墨唱頭內墊
Mission墊(使用於Classe DR-6電源部分)
Audiotechnica及SUPEX水平儀

<圖1>Sound Lab A-1喇叭聳立在聆聽室前方凹陷區,雖然體積相當龐大,但卻不會造成視覺上的壓迫感。
<圖2>Classe DR-6與VTL M300前後級組合已經使用了十多年,無論是性能或C/P值皆為當時的一時之選。
<圖3>搭配上Clearaudio Insider Gold唱頭的Forsell Air Force One MK Ⅱ,在燈光的投射下顯得格外金碧輝煌。請注意,飛輪馬達與轉盤間的傳動並非傳統式皮帶,而是改用無蠟牙線替代。

聆聽室

尺寸:深╳寬╳高:630╳420╳255公分(平均)(註3)
比率為2.47:1.65:1

特徵:

(1)天花板為一分夾板外加一分洞洞板,呈斜面有折角,以避免過多的反射音。
(2)地面為磁磚,二個喇叭中間舖設IKEA印度製棉毯。另外,在黃帝位前之茶几下舖以170╳115公分的地毯。
(3)喇叭左右兩側採對稱之三分板與六分木心板釘製,內層分別以石綿及玻璃纖維填充處理。
(4)喇叭後牆中央部分為磚牆水泥,外加深藍色壁布。左右二角落使用兩層六分木心板構成斜面狀設計,裡面以舊報紙填滿。
(5)由於原來的兩層木心板吸收了少許低頻,是故各加釘了約60公斤重的實心門(註4)。同時以150╳80公分上海製手織絲毯舖在實心門上,以吸收少量由A-1靜電喇叭向後發聲時產生之中高頻。
(6)皇帝位沙發左側牆加舖90╳62公分的厚小羊毛毯,右側窗戶以深藍色窗簾(內有薄遮陽簾)來減少第一次反射音。雖然A-1是雙面發聲喇叭,皇帝位左右二側反射的影響較少,但添加些吸音材料對距焦還是有幫助的。
(7)當室溫控制在24oC,溼度45%~48%,電壓118V時最適合聆樂。

●喇叭位置︰

從A-1正面板到後牆距離為230公分,正面板中線到左右側牆約為80公分,亦即二中線間距離為260公分。喇叭擺位約為三一法,離側牆則為五一法。

●聆聽(皇帝)位︰

筆者經常聆樂的位置有二。其一為距喇叭正面(呈直線)290公分處,另一處則為360公分。筆者認為第一個位置較有錄音室的特色,距焦準確,樂器與演唱者形體之比例佳,層次分明,然聲音較不自然,在此處聆樂時的情緒較不易放鬆。而第二個位置則頗有置身演奏廳的氣氛,音場較寬廣,深度較差,然層次還算分明,閉眼聆賞時既舒適又過癮,除了寬度還是比音樂會現場狹窄外,其餘尚可接受。

●頻率曲線圖

去年11月20日,承聲音美學林老闆之協助,以Neutrik音頻器測得筆者聆聽室的頻率曲線圖(如圖所示),得知麥克風擺在皇帝位中央與人頭同高時,測得的右聲道頻譜為50Hz-20KHz(±4dB),左聲道則為50Hz-20KHz(±3.5dB)(但右聲道150Hz處有著+8dB的峰值,可能皇帝位的右側擺設有二人座布面沙發之故);而立體聲狀態測得之頻譜為50Hz-20KHz(±5dB)(150Hz處仍有+8dB的峰值)。

●特色︰

以室內恆溫25oC來折算聆聽室峰值,可發現深度(630公分)的第一次最低峰值在27.5Hz,而寬度(420公分)則在41.2Hz,與所測得之曲線圖吻合。若再往上,二邊長度所算出峰值的重疊處應在82Hz與165Hz左右處,也與曲線圖相似。筆者將公式與計算公式列表於下,提供各位讀友參閱。

fo=S/2L (S=331+0.6T)(T為攝氏溫度,L為長度)

長為630公分 寬為420公分
fo=331+(0.6╳25)/2╳L

Peak 第一次 = 27.5(Hz) = 41.2(Hz)
第二次 55.0 82.4
第三次 82.5 123.6
第四次 110.0 164.8
第五次 137.5 206.0
第六次 165.0 247.2

<圖4>這對看似可口可樂二氧化碳瓶的鐵罐,其實是置於唱片儲藏室、由鍾引弘兄精製與安裝,以提升空軍一號唱盤工作性能的儲氣筒
<圖5>喇叭後牆二側牆角以兩層六分木心板構成斜面狀設計,內部以舊報紙填滿,並加釘了約60公斤重的實心門。

●歸納︰

(1) 在40Hz處,即所謂的Extreme Botton有極高之峰值,但這種結果對A-1倒有些幫忙。因為A-1並不像筆者以前所擁有的Martin Logan Monolith Ⅲ喇叭,以傳統的12吋紙盆式單體來傳達125Hz以下之低頻,導致A-1對反應定音鼓與低音大提琴方面,較為不利,迫力上會感到不足。再加上筆者聆聽空間在60Hz左右有點下滑,因此這個40Hz的鋒值對低頻重播上多少產生些彌補的作用。

(2) 500Hz至2KHz間之曲線有些上揚,讓中音域的量感提昇,音樂重播時的豐富感令人愉快,人聲與木管均容易地表達他(它)們的特色,對靜電喇叭反倒有正面的幫助。

(3) 5KHz至10KHz這一頻段有些下降,反而對Lower High反應不會那麼強烈,使人久聽不厭,但對某些人而言可能會覺得不過癮。

(4) 10KHz以上又回昇一些,可能對極高頻的汎音部分有些許助益,音頻整體性有提昇作用,打擊樂器與小提琴的暫態反應也佳。

(5) Sound Lab A-1擺在聆聽室前方下陷區,該區為音響器材及喇叭擺放所在,佔了整個聆聽室面積的40%。由於該區與聆聽區的地面高度相差約25公分,所以即使喇叭高達206公分,在視覺上卻不會成壓迫感。又因聆聽室六面牆吸音並不太強,音壓就不能開太大聲。筆者以Radio Shack Sound Level Meter測出,本聆聽室中人耳可接受又不會感到不舒服的音壓,約為93dB,這項數值,與筆者八月在國家音樂廳,坐在15排聆聽林望傑指揮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馬勒「第三號交響曲」,測得的最爆棚樂段時的音壓94dB相近。筆者認為每間聆聽室,不論聽CD或LP,均有其最佳音壓來欣賞爆棚或大型管絃樂。

(6) 筆者對聲音走向的要求,取其平衡為首要要求。本聆聽室屬中性偏微亮,頻率曲線圖中在10KHz以上稍微多些,除了在低頻有些峰值以外,尚可稱均衡,這就是筆者所要求的,即時在長時間的聆樂後也不感到疲累,是故,取A-1是有其來有自的。

個人偏好

音場表現︰

3D感、樂器與演唱者的位置、不同組樂器與人聲的間距,還有其間的排列關係,都是音響迷所追尋的目標之一。筆者對Soundspace(意指整個錄音場所,例如演奏廳或是教堂)與Soundstage(意指樂團與演奏者所佔/站的位置與場地)之不同表現,以及樂器與演唱者的實體感最為重視。筆者認為,由於聲音是經由喇叭壓縮空氣而形成,它存在於二支(或四支)喇叭中間及其前後左右;當您感覺到聲音似乎是種實體或實物時(指樂器與演唱者是存在的,而非虛擬),您可走進喇叭之間,享受整個音場包圍著您的絕妙特殊感,它仍然能保有高低前後左右的3D感。通常雙面發聲的喇叭比較容易達到,當然喇叭擺位調整得當,是需投入很多時間的。筆者認為靜電喇叭由於振膜前後的發聲音壓接近,比較容易產生上述的效果,但還是要重述一遍︰先決條件,是喇叭擺位得當。

筆者常向朋友表示,音場的正確表現(『正確』二個字的解讀,會因人而異),只是音響中基本要求的項目之一,但並不是最終目的。筆者在國內外音樂廳聆聽現場演奏時,閉著眼睛純聽音樂的時間約佔1/4,尤其是遇到自己熟悉的曲目,會盡量將現場的聲音記憶下來,以待返家後作為調整自家音響的參考。當閉上雙眼後,您會發覺現場演奏的深度,表現竟然不如自家聆聽室,特別是木管群的位置似乎比較前面;還有現場的高低感,也沒有家中聆聽室中的清楚;但整個樂團左右開弓、一字排開的寬度是自家表現萬萬比不上的,僅能達到現場的2/3到1/2而已;除此之外,實體感自家的也是沒得比。筆者提出這些觀點,主要是希望讀友在調教音響系統時,能耳聽為憑,自己加以評斷。

音色與音質︰

這是最常引起本地音響迷爭議的二項音響要素,各家看法因人而異。記得十幾年前與Linn公司老闆Ivor先生聚會時,筆者曾向他表示,台灣的音響迷對音色的看法都不一致。Ivor先生回答說:「在英國則不然,每位音響迷或愛樂者對音色的觀點是蠻相似的。原因在於英國的各大演出場所,對樂器與人聲音色之表現相當接近。」至今,相當多的台灣音響迷還是置身於音色差異的論戰之中,晶體與管子機擁護者、CD與LP朝拜者、傳統與屏風喇叭愛好者均自成一派、各自為陣,互不退讓,甚至還無法認同音色的一致性。大多數人把聲音的厚、薄、硬、軟、鬆、緊、重、輕,當成是音色的評論標準,而失去對各種樂器與人聲正確音色的判斷能力。多聽現場,認識各種樂器(尤其是中提琴、低音單簧管、英國管這幾種自家音響最難表現的樂器),絕對能提昇您對各種樂器的認知。

環顧眾多提琴的示範級唱片,筆者推薦於1961年出版,由曼紐因解說並親自拉奏小提琴與中提琴的「Instruments of the Orchestra」,唱片編號為EMI CSD-1417;同樣的唱片也另由法國EMI公司出版,編號2C 059-04586,但此唱片中曼紐因改以法語解說。本唱片於十幾年前劉總編主持「普洛唱片行」時進口過,CD版市面上還是可以購得。筆者最近重新聆聽由Robert Piker指揮雪梨交響樂團演奏Bach-Stokowski(史托考夫斯基改編巴哈的管絃樂曲,Chandos ABR-1055,1982年版),此唱片中A面第二首「慢板」取自「C大調Toccata,Adagio & Fugue」(BWV 564),及第三首「G小調賦格」(BWV 578),均是辨認木管組的最佳示範唱片,尤其是第二首中的英國管吹奏,聲音圓潤帶點微搖晃的特色,有令人想要反覆聆賞的獨特魅力。

說到音質的優劣,又是依個人喜好而定,很難有公認的標準;取捨的準則,更是令人頭痛。然質感好的聲音,能令您融入音樂的精髓,那種私密的喜悅與快感,很難以言語加以形容。您多久沒感受到美妙音樂所帶給您那種起「雞皮疙瘩」的感覺了?「Magic」這個字眼多久沒出現在您的腦海裡了?您多久沒享受到那種在週末夜,與好友一起聆聽令人興奮與陶醉的唱片時,同聲齊嘆「好棒啊!」的快意感受?還有,當您發覺到自家音響播出的音樂竟是如此的美妙動人,一瞬間希望諸朋好友能在旁共享,這種慾望,多久沒發生了?當音樂使您融入的感覺愈來愈多,表示該聆聽室與音響系統的表現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音質也絕對能吸引挑剔的您。

以Neutrik音頻器測得之聆聽室頻率曲線圖,麥克風擺設位置為皇帝位中央與人頭同高。

<圖6>righ:50HZ-20KHz, ± 4dB
<圖7>litt:50Hz-20KHz, ± 3.5dB(except 150Hz +8dB)
<圖8>stereo:50Hz-20KHz, ±5dB(except 150Hz +8dB)

真善美的境界

筆者常向友人道:「您所追求的音響境界是什麼?音響二十要,太多太複雜了!『真、善、美』三者在您心目中的順序是什麼?先讓我們簡單地為它們下一定義:『真』是『Accuracy』,『善』是『Balance』,而美則是『Beauty』。」而我們所獲得的答案,無論是「真善美」、「美真善」、「真美善」、「美善真」……各種組合均有。每個人對音響與音樂的認知、喜好與偏見均不同,喜好音樂的類別也不一樣,其差異性當然也存在,是故所追求的次序必不相同。讀友您不妨與親朋好友相互比較,進而研討一番,或許可以找到其中的奧妙與樂趣。

說到筆者個人心目中的次序,則是以「善、美、真」排列,理由為:

(1)「真」最是不易達到。何謂「真」?見仁見智,最富爭議性,但筆者盡量不使用「正確」與「真實」這種字眼。當然,一般的見解反而認為「真」才是準則,各種樂器與人聲的音色最真了,追求重播當時錄音的原貌,是吾輩探索於各類音響器材的最終目的,它理應是可達到的,所以「真」應該排在首位。

OK,話說回來,筆者反而無法得知,到底自己的音響系統所發出的聲音(或稱音樂),有沒有達到「真」的境界?或是還原了幾成風貌?但問題在於,我們並未在當時錄音現場聆樂,其實很難從音響器材的再生之下得知它就是「真的」。如果執意要爭論「真」這個字,那麼千言萬語也說不完。說真的,(此『真』非比『真』),在這新的世紀,音響器材雖然進步了(也許有人會說是退步了),然而要稱之為「真」,可能還有得「爭」了。

(2)「善」與「美」的先後次序因人而異,或許時空的不同,聆樂心情之差異,器材更換的樂趣,都會影響之。音樂之美,可謂「追求音響再生的極致」,按照字意來說,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美。然每個人對「美」的定義與解釋還是不同。如果「美善」或是「善美」能同時存在,不分高下,甚至「真善美」一次獲得,豈不完美!但世界上就是缺乏(或稱沒有)「完美」這二個字,就像筆者最喜愛的小提琴錄音唱片中,要真正地找到一張可說是完美無缺的並不容易,藉由音響系統重播出的器樂形體、擦弦、震動、泛音等等,還是無法與現場相比,似乎都是差那麼一點點,筆者甚至推論:「小提琴本身就是麥克風的剋星,任何麥克風,根本很難將上述特質完整收錄進去。」是故,只要能藉著聆賞感受到小提琴的音色、音質之美,以及演奏者欲表現的意境,那就夠了。

(3)為什麼筆者將「善」排在首位?自己總認為聆聽室的處理盡量要求均衡,反射與吸收中和,音響器材求其中性,而前端的唱頭與唱盤系統也盡量要求,能精密地將每張唱片的溝槽忠實地反映出來,喇叭也不要有過多的音染,這些要求對筆者而言,就是「善」,也就是「中性」的表現。初聞似乎平淡無奇,卻反倒可以持久聆聽而不覺得累,進而欣賞音樂的美,這就是筆者所追求的音響境界的極致。

沒想到久未持筆,竟胡亂地寫了一大堆,或許出書後劉總編會來電告知:「李兄,這是你復出的第一篇文章,但也是最後一篇了!」好了,就此擱筆,對上述觀點有問題的朋友,不妨來信討論。下一期,想寫些LP唱片的評論,再見!■


註1:對不起了,林及人老弟!聽說筆者是「如此音響迷」的未來名單之一,現在卻自己搬上檯面吹噓一番。

註2:該新款高音環形變壓器,係Sound Lab老闆Roger West博士為其旗艦喇叭Ultimate U-1(美金定價$27,000)而設計製造的;將其使用在A-1上,增進了全音域與各頻段的發揮,一致性也較佳。

註3:由於筆者聆聽室的地面不是水平的,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各處不一,取其平均值約為225公分。

註4:該二個實心門,係劉仁陽先生所贈與,劉兄稱:如果哪天不用,一定記得還給他。
丹拿新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调整摆位简易方法
定位不佳--在很多场合中,由于扬声器质素问题及摆位不妥,都会令重播音场定位不佳。

——重新检查电平控制器
我们新买扬声器回来后,在调校摆位时应该已经将扬声器上的电平控制器(如果有)调准。但经过一段时期便可能会出现接触不良而令电平衰减去若干。因此,我们必须定期检查电平控制器有否出毛病,而且要经常将它清洁,保持接点干净,这样做会令定位不会变得凌乱。
还有就是地板不稳阵,而扬声器本身又轻时,扬声器便非常容易引起声箱共振,令定位变得不明确。这时最好在扬声器顶掷上重物,作用是减低它发生共震摇摆的活动,改善重播效果的定位感。

——检查左右喇叭有否驳错正负
扩音机背板上的输出有很多人会驳错正负线;扬声器背板上的输入亦经常有人驳错正负线,令声音反相,音场全无定位可言。又假如承放喇叭的脚(座)不稳阵也会令重播效果定位不良及缩窄音场,因此之故,喇叭脚要用坚硬稳阵的货色!

定位不自然--虽不致于明乐器之所在,但轮廓总不鲜明,甚至有时歌者的口有拉大的情形。

——试拉近喇叭之间的距离
有很多人认为立体声是要尽量将喇叭拉得越开效果就越好。其实这末必正确,假如喇叭拉得太开太阔,中间便出现空洞,令音场好似断开两截一样,变得不自然。
正确的距离应是左、右喇叭与聆听者三点刚巧构成一只等边三角形,即是左右喇叭在聆听者面前成六十度角的V字型便最理想不过。

——换喇叭脚
所谓喇叭脚,即是承着喇叭的东西,基本上需要稳阵、坚硬及难发生共振。如果你用的喇叭脚是轻而不稳的话,请快换上一对够稳阵的承架,换了之后应该有更自然及迫真的定位感。还有,左右扬声器略为向内倾斜会令高、中频扩散更集中,音像定位更为准确。

低音蒙 --低音不但只蒙,而且混浊,过多及无力。

——升高喇叭
即是说将喇叭的承放位置升高一些。因为喇叭太接近地板会引致低频混浊,所以离地(天花)远一些会比较有清纯的低音。离地的高度视乎喇叭箱的体积而已,一般书架式喇叭离地的高地最好是其高音单元与坐下来的聆听者耳朵成一直线。

假如低音唔够劲、模糊不清的话(去得唔够低),请换一对又重又够硬,还要稳阵的承架,用Taoc铸铁座有很不错的效果。

——移离墙壁
将喇叭摆贴墙角很多时会令低频的量过多而导致混浊,因此还是将喇叭摆离侧后墙才可听到更动听的低音。
如果一定要贴后墙摆,那么最好用玻璃绵(吸音绵)卷成圆柱体放在四只墙角,这是最后的[一步棋],一定会有相当的改善。

音场狭窄--指声音不能向左、右扩阔,像只集中在中间,缩埋一堆。

——移开喇叭之间的东西(机柜)
很多人喜欢将喇叭摆在组合柜、长柜、HIFI柜等家私之两旁,视觉上虽然好看,但由于它们占据了不少空间,所以改变了音场的空间深度及阔度感,所以最好移离两只喇叭,移开后使音场变得更广阔深远的例子是很常见。如果没有太大效果便要检查一下喇叭脚,用坚硬、重而稳阵的承脚是改善音响效果的一个万用方法,值得参考。

——稍为移离墙壁
这样也许会减弱多少低音,但你可以摆低些去补偿少了的低音。喇叭离开两边离墙壁会令音场[撑]阔一些,应该会令整体的音乐气氛变得更好,适当地拉阔左右喇叭也应该可以改善音场的阔度。

低音不足--整体音色中,低频缺少量感,伸展得不够低,有不足的情形。

——降低喇叭的高度
今次的情形刚刚与低音太多的情形相反,是将喇叭的高度降低。由于接近坚硬的地板,因此低频的量感一定会因此增加。
假如低音的量感已能满足,但仍末有重心感时,可在喇叭顶上放置一叠厚厚的书或杂志,一定可以令低音出现重心感,稳健得多。

——摆贴墙壁
如果平时喇叭是离开墙壁而感低音不足,最好将喇叭摆贴后墙,坚固的墙壁可以令低音增强一倍。话说回来,喇叭摆贴墙角虽可增强低音的份量,但也许会破坏了音像的定位感,请大家要留意。假如觉得低音潜得不够低,可以用一种更坚实的喇叭座,目的要令地板与承座之间及喇叭底与承座之间更密切的接触。

高音不足--高音伸展得不够高,量感不足。

——在喇叭前面地上铺上一块胶垫
房间铺了地毯虽然好看,但因为厚地毯有吸高音能力,所以听音乐的房间实在不宜铺厚地毯。如果铺了地毯而觉得高音不足,可以买一张五尺乘三尺左右的胶垫放在喇叭前的地毯上,这样会有改善。
此外,扬声器上的电平控制器出现接触不良时也会使高音的电平有所衰减,所以要检查清楚。

——将扬声器稍向内则
如果左右喇叭隔得很远,这样做会有效,尤其是一些扩散度狭窄(高度喇叭)的扬声器,左右皆稍向内侧的好处是令高音扩散更集中,让耳朵能听到高音声波的扩散。如果还嫌高音不够,那样你可多买一只超高音喇叭。

欠缺深度--并非无深度,而是嫌不够深。

——移走扬声器之间的东西
有很多人将书架式喇叭[埋入]组合柜里,由于声音只向前发送,所以欠缺深度是理所当然的事,重播大型交响乐便会很不自然。因此之故,尽可能将扬声器之间的东西移走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还有,软弱的喇叭脚会令声音的余韵变样,令到声音好似粘住只音盆一样,毫不动听。长气都要讲多次,喇叭脚要坚硬、隐阵及够[斤两]。

——稍为拉阔左右喇叭之距离
如果左右喇叭摆得太近也会影响了声音的深度,令音场的阔度大缩窄,像压缩罐头音乐,殊不好听。如果你想听到一个有阔度、有深度的音场,请你快喇叭之间的距离拉阔一点,并且移走中间的家私。可能的话,最好离开侧及后墙远一些,这样会令音场更有深度!




許多人往往有一種經驗:花了許多經費購置的昂貴音響器材,卻怎麼也發不出想像中的音響效果,於是開始怪罪器材。其實大家應該有一個觀念,音響器材在空間發出聲音,除非該空間是個無響室(即房間任一面牆皆不反射聲波),否則音效不佳,您可能得先檢討一下房間的問題。由於聲音是一種波動,因此經牆壁反射後會形成波干涉,這種干涉會造成振幅加強或抵消。又因聲音頻率出現範圍由 20Hz~20KHz 之間變化莫測,因此在一個完全未經處理規劃的空房間中,聲音的波動簡直是亂七八糟,想在這種房間覓得好聲無異緣木求魚。本文將為您解說音響空間的基本概念,希望能讓您的音響空間更上層樓。

  為您的音響器材覓新家。音響空間的選擇,一般而言以長方形為佳,最忌正方形房間,因這種房間會產生很強烈的低頻駐波,讓整個音響器材的頻率特性被扭曲,造成低頻段模糊不清,轟聲不止,通常這種情形在密閉的水泥隔牆的房間內會更明顯。空間比例上約長:寬 為 3:2 為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效果,再者如果您是極講究的發燒族,那麼依據音響黃金比的房間 高:寬:長為 1:1.6:2.5 肯定能夠滿足您的需求。

  音響器材的種類與數量,隨個人需求有很大的差異。基本上它的擺放最重要的是如何防止共振,假如您擺在專用的音響架是最理想的方式,不過音響架的材質最好能慎選堅固的如金屬或硬質木製品,選購時不妨用手敲擊置放板,如聲音低沈不易起共鳴的即屬上品。萬一沒有專屬音響架,直接把器材放置在地上也是可行的方式,唯應注意防振,墊上空心磚或大理石板都是相當常見的作法。

  音響器材中最難搞定也最重要的當屬喇叭擺位。任何喇叭不論大小,只要放置在一個空間中,它的特性就與空間發生非常密切的互動關係;喇叭只要一移位或角度一改變,聲音將立刻發生變化,因此許多音響玩家皆把喇叭的擺位列為最重要的進階學習課程。喇叭擺位除了影響音場特性外,也直接會改變頻率特性,擺位不佳的喇叭可能產生音場狹窄,低音不足等問題。那麼如何進行擺位呢?老實說這個問題足夠來寫成一篇論文。不過

儘可能將喇叭擺在房間的窄邊。

將房間長邊分成三等份,而喇叭約擺在1/3的位置,如果您將喇叭向背牆移動則低頻會增強,相反地把喇叭拉向聆聽位置則低頻量縮減,而高音增強,妥善地反覆移動後,您一定可找到一個頻率特性較為均衡的位置,記得多試聽不同的音源,才會有較客觀的結果。

兩只喇叭間的距離與音場關係密切,一般人都以為距離越遠越能產生好的音場,其實這種觀念極不正確,因為該距離需與喇叭至聆聽位置的距離配合。一般而言,您可以讓喇叭至聆聽位置的距離是兩喇叭間距的1.5倍到2倍之間,而調整的方法是先讓喇叭離側牆約60公分左右,此時您可測量喇叭間距離再乘以2倍,將坐椅固定好之後,播放一些具有人聲的唱片,若有獨白或清唱則更佳,然後坐在椅子上欣賞,您應可感覺人聲是由喇叭的正中間發出,接著將座椅慢慢向喇叭方向移動直到您覺得人聲非常凝聚為止,這有點像是使用單眼相機拍照時的調整焦距一樣,一旦您把聲音聚焦後,您的音響系統就可以獲得相當好的音場。假如依照上述的方式您還是無法找到滿意的焦點,那麼多半是因為喇叭系統的中高音相位偏移過多所致。

  音響室的佈置。許多人一想到音響室的佈置,都會覺得一定要大費周章地進行裝潢。其實就像某一位名室內設計師說的:「最高明的室內設計就是把室內的傢俱搬光後,就空無一物。」,居家音響室的佈置準則也是如此,我們應儘量不要去動大工程,比如把牆壁打掉,或者把天花板裝潢得奇形怪狀,畢竟居家的空間要是能靈活運用的,因此,本文將帶領您以最簡單而有效率的方式將家中的音響室佈置出來。音響室處理的是在空間中的聲音,由於空間中佈滿了傢俱,因此我們自然特別關心的是傢俱對聲的影響。

  首先我們簡單地把傢俱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柔性的傢俱,例如布沙發、桌巾、地毯、窗簾。第二類是剛性的傢俱,例如茶几、餐桌、沒有門的書架。第三類是帶韌性的傢俱,例如有門的櫥櫃、釘有夾板的天花板。為什麼要分成這三類呢?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三種傢俱對於我們音響系統所發出的高、中、低三個頻段剛好可以發揮調節作用,一旦您因進一步去了解每個頻段的特性及處理方式,那麼您便可以充份的將室內原有的傢俱用來調音,假如您的傢俱夠豐富的話,事實上您只要適當地移動它們,便可以佈置出夠水準的音響室了。

  我們把喇叭的兩側牆全部擺上了開架式的書櫃,並且擺滿了書籍,書籍對中頻可以產生相當好的擴散作用,而對中高頻也有些吸收作用,可使音場更明確,定位更佳。

  調音原理在調音之前我們先對高、中、低三類頻段的聲音特性作概略說明:首先是高音,高音的頻率約從 2KHz~20KHz,這段頻率的聲音尖銳波長很短,因此它具有直進性,什麼是直進性呢?就是像顆球直線前進,一遇到障礙物就發生反射,尤其是碰到玻璃、水泥牆等反射回來的能量相當強,但是如果遇到前述第一類的傢俱,卻很容易被吸收,而且隨著頻率增高,吸收也越好,因此第一類的傢俱可用來吸收高頻段。

  其次是中音,中音的頻率約從 500Hz~2KHz ,這一頻段是各類樂器,及人聲出沒最頻繁的部份,也是非常重要的頻率;這就像建築物的骨架般,必需非常紮實,否則聲音聽起來必定空洞缺乏真實感,由於波長比高頻較長,因此它已不太會被第一類傢俱所吸收,因此,處理重點應由吸收轉為擴散,市面上的擴散屏,最主要就是要擴散這個頻段的聲音。中音的波長是由約10公分到60公分,因此幾乎所有的傢俱都可以有擴散的作用,所以前述第二類傢俱就可以擔任擴散中音的重責大任。

  最後是低音,低音的頻率由 20Hz ~ 500Hz,在這段頻率中是最頭痛的一部份,即使是專業的音響室,能把這個頻段處理好的恐怕少之又少,為什麼?原因是波長太長,由於波長長,舉凡第一類及第二類傢俱都拿它沒辦法,唯一比較可行的是使用一些會起共振的材料,藉著材料共振消耗它的能量,而木材就是相當理想的調音材料,所以前述第三類傢俱就可以有效地來處理低音段。

  您不可不知駐波,佈置音響室的重頭戲是處理駐波。駐波簡單的說就是聲波在兩平行牆壁來回反射所產生的波干涉,而造成某頻段的增強或凹陷,這種情形以低頻段的駐波最難對付,例如有一處的能量特別強,初聽之下很容易誤以為音響系統的低頻很足,不過再仔細聽,您將發覺聲音含混不清,這就是低頻駐波的危害,解決的方式最重要就是不要使用正方形的房間或改變喇叭擺設方式等。

  喇叭系統實戰經驗最後,我們將以”音響積木”旗艦級MitE I 喇叭來實地調整如何佈置音響室。首先簡單描述 MitE I 喇叭高180公分寬80公分,每支喇叭使用高音單體16支、中音單體6支及低音單體12支,是一對不折不扣的大型喇叭,頻率由20Hz~20KHz。而音響室長5M5、寬4M5,約7.5坪。首先這個音響室比例並不理想,我們希望它的長度再加長個1M 就很理想,不過在台灣這種彈丸之地,這種要求是太奢侈了,況且削足適履我們也不鼓勵。經過幾次調整後,我們把喇叭兩側的牆,全部擺上了開架式的書櫃,並且擺滿了書籍,這麼一來可稱一舉兩得,由於書架縱深約30公分,兩邊共60公分,因此長與寬之比便由5.5:4.5變成5.5:3.9,這樣的比例,可避免低頻駐波能量過份聚集,另外書架上的書籍對中頻可以產生相當好的擴散作用,而對中高頻也有些吸收作用,可使音場更明確,定位更佳。接著,由於四周牆面都是水泥粉刷的硬牆,因此對高頻的反射相當強,因此除了原有窗戶裝上窗簾外,另在座椅背牆及喇叭背牆處,也都裝上整面的落地窗簾,如此一來,高音的處理就更有彈性,我們可藉著窗簾的開啟量來調整高音,假如高太亮了,就把窗簾拉上,如果高音太暗有點悶,就把窗簾拉開,非常方便。在座椅背牆及喇叭背牆處,也都裝上整面的落地窗簾,如此一來,高音的處理就更有彈性,我們可藉著窗簾的開啟量來調整高音,假如高太亮了,就把窗簾拉上,如果高音太暗有點悶,就把窗簾拉開,非常的方便。地板的處理以木質地板為佳,不過若是磁磚也無妨。我們可以在喇叭前面鋪上一小塊方地毯,但是整間都鋪上地毯就不是很好的做法,如此一來高音有可能會被吸收過量。最後在每個牆角我們都擺上一些礙障物,藉此打散駐波,這些礙障物當然必需考慮到美觀的問題。其實,整個音響室的風格是儘量簡單、生活化,像天花板原先是石膏板,這種是最常見的天花板,我們並沒有更動它,因為石膏板本身對高頻有微量的吸收,對低頻較無影響,不過原先有裝設箝入式的日光燈,因為低頻共振發生噪音,所以將它拆除,換上投射式的鹵素燈。經過簡單的擺設與調整,音響室已經讓喇叭發出非常均衡的音響特性,高頻亮而不刺,中頻飽滿細膩,低頻約在 90Hz 處有些許駐波但可忍受。所以在此建議音響的發燒族,不妨花些時間好好地檢視調整您的音響室,保證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音響器材擺放


每次在環亞飯店的音響展或者試聽室播放完音樂之後,經常由有人問我說:為什麼在你們這些廠商這邊聽那麼好聽,買回家聽卻沒那麼好聽?其實這種情況普遍存在於一些想發燒但還沒發燒到一定程度的愛樂者,大多數剛玩HI-End的朋友,對音響的放置十分隨意,殊不知,一套隨隨便便擺置著的音響,接通後其表現力最多只能發揮50-60%.其實在音響店試聽之所以感覺不錯,那是因為那裏不管是聆聽環境,音響器材及器材擺置完全依照著聲學的原理精心規劃及擺設,所以只要您好好的用心的擺放您一樣可得到好音效(至少對我們所賣的音響系統,我們敢保證如此).

對於音響的擺放,並不一定要以很高深的物理或者聲學方面的專業知識作為依據,您只要照著發燒友的經驗談,依樣畫葫蘆,就可以很快的讓您的音響發揮的淋漓盡致,以下我們要談一些最基本的音響擺設提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一.揚聲器的擺放:
對於揚聲器的擺放,一般經常被大家採用的擺法大概有幾種說法﹕
(1)將房間對角三等分,其三分之一的長度就是喇叭離後牆的距離.
(2)將房間的高度乘以0.618就是喇叭離後牆的距離.
(3)按"三一七"比例法,即先決定你的聆聽位置,然後將喇叭擺到座位與對面牆之間三分之一處的距離,而兩只喇叭相隔的距離是你與喇叭直線距離的0.7倍.
以上三種擺法,幾乎都強調喇叭離牆的距離在1─1.5米為宜,據實際擺放的結果,音場表現確實會好很多.但這對專屬的音響室或試聽室或許可以,但實際上,對一般的住家的客廳很難可以如此擺法,尤其是喇叭與後牆之間的距離,在怎麼說,至少應有25公分以上的距離.
並且要注意揚聲器的高度應以坐下時耳朵與喇叭高音單元齊高為宜.如果還想發燒一點的話,還可以考慮在與喇叭等高的牆面上貼上去吸音材料﹐如厚絨布﹑海綿等等.同時,喇叭不能擺放太高,更不能一高一低順著家具的落差去擺.兩只喇叭微微向內投射的角度一般是15度左右.

二.音響器材間的疊放
(1)將器材放進櫃裏:有人為了整體家居的裝潢,將器材放進定做的櫃子裏,這會因櫃內空間所引起的潛振使音色渾濁.另外音響器材都會有散熱的效果,尤其是擴大機更會散出大量的熱能,也因為沒有足夠的空氣無法對流,會導致無法即時散熱,器材易於過熱,老化.假如您把喇箱裝入牆壁,會使聲音效果變得生硬無趣.

(2)疊放器材.很多人愛將CD,DVD,擴大機,調諧器,DAC..等機器重疊放置,這會引起器材間互相干擾,尤是CD與大電流的功率擴大機之間的干擾更嚴重,會導致音色偏硬及產生壓抑感,正確的做法是將器材放在音響架上或一字排開.如果您無法完全單獨擺放,而且不得不擺放在櫃子裏時,應注意櫃子內應盡可能保持較大的空間,特別是大電流的功率擴大機工作時,櫃子的門不能封閉,須保持空氣流通,好用來散發熱量.另外在層與層間盡量用腳墊將其墊高使得散熱的熱能不要直接影響到上下層的器材.  

三.避震
如果您感覺您的音響的音場混濁,音質粗糙有毛刺,並且拖泥帶水,那可能是避震不良所引起,我們可以用一些常用方法來改善器材的避震.

(1)避震器材的種類:
一般避震常用釘腳﹑防震板﹑防震架.
*釘腳,尖頭觸地,可將震動減至最小,一般與音箱配合避震.
*防震板用雲石或玻璃承載器材.雲石密度低,諧振高,會影響音響效果.玻璃密度比雲石高,但卻不厚實,諧振更嚴重.可用花崗石或麻石,尤其是麻石,密度最高,承載器材較理想,但厚度要3厘米以上.
*防震架一般採用金屬或硬木製成,沉穩,堅固可充分避免系統中的各種震動,其每一層下都配有釘腳,避震效果更加良好.

(2)避震器材的材質:
不同材料的釘腳其聽感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鐵,鋼質結像力強,極適合家庭影院.木,銅質音色柔潤,適合聽Hi-Fi.避震較好的器材聽來低音結實不發飄,收放自如,層次感,解析力很強,且音場十分寬廣.

(3)常用的避震方法:
釘腳,是發燒友普遍採用的避震材料,除了使用在揚聲器上,它還能把器材的諧振有效地導出機外.比如,在大理石或橡木或鐵架下墊放三枚金屬釘腳(二前一後,釘尖朝下),然後將功放機或CD機放於其上,這會令音響的分析力和聚焦結像力大為改善.又或者為簡便經濟,也可以用鼓形的,大象棋,或者六七枚硬幣(用膠帶固定),老人茶杯,樂高積木...來充當釘腳墊放於揚聲器,亦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總之,想要有好音效,絕對不是把器材買回去擺著好音樂就出來了,認清自己的聆聽環境,了解自己的音響器材的優缺點,耐心的佈置及擺設,美聲就會來找你了



改善音質的初步 - 避震


音響系統講究沉穩和厚重

  音響系統的各個環節上,都講究沉穩和厚重,譬如說:要買擴大機和喇叭前,先看它們重不重。其實這論點是有理論根據的,針對擴大機而言,此論點是有較爭議的,持此論點的發燒友認為,擴大機內部較重的材料應屬變壓器、散熱片、機殼等,這些東西的重與輕,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擴大機的品質。變壓器重,表示內部的銅線繞比較多圈,電流就會比較大,相對的輸出功率相對也會大一點;散熱片重,表示散熱片大一點,散熱能力會好一點,擴大機也比較能承受長時間開機;機殼重,表示整個機子會比較穩,避震能力也會比較好。以上是針對傳統式的擴大機來說,但是,現在由於科技進步,新式的擴大機整體的設計理念,很多都已經跳脫出這些老式的設計觀念,像 VT-3S 的重量只有 3.3 公斤,可是不管推力、散熱及音質都很好,真是所謂”短小精悍”的最佳範例。(不好意思!臭屁一下喔!)

  有關喇叭越重越好的說法,買喇叭有句俗話:”論斤買”,喇叭箱體越重,代表使用的板材越厚,控制諧振的能力也就越強,抗干擾性也好,音染越小,聲音會更厚實。選購音箱的第一步,可以用手捧起音箱掂一下重量,一般來說同等級的喇叭,重量越重品質越好。另外喇叭重,表示中、低音喇叭單體的磁鐵比較大,低音會比較沉。所以有關”喇叭越重越好 ”這個觀點,就比較沒有爭議性。就以我們的桌上型喇叭 ND-100 ,它的木箱是採用進口的六分密集板製作,中、低音單体後面的磁鐵也蠻大顆的,所以 ND-100 的單顆喇叭實重就達 6 公斤。

震動對音響設備的影響:

1. 對擴大機的影響

  在擴大機中,有些元件如電解電容器,受到機械振動時,會產生噪聲。鑒於擴大機內部的電源變壓器等,都會產生機械振動,外部聲波也會引起設備的機械振動。儘管這些振動是不容易覺察的,但對處理放大微弱聲頻信號的放大器而言,那些機器內部和外部的機械振動,都將對音質產生影響,使得分析力下降失去聲音細節、透明度變差、 噪聲增大。

2. 對音源的影響

  在 CD player ( 雷射唱機 )、 DVD ( 影碟機 ) 以及 Tape ( 錄音卡座 ) 等設備內,都有機械驅動系統的旋轉部分,由於這個旋轉系統,是產生機械振動的根源,所以把旋轉系統設置於機器的中心部位,並用若干只避震腳支撐,這是一種理想的克服振動影響的方法。此外,對電唱盤或數位類比轉換線路( DAC ),在受到設備內部和外來機械振動影響時,由於機芯或整機受到的振動,都將傳遞到唱片或磁帶上,從而對聲頻信號產生調製作用,使聲音變混,並增大了失真及噪聲。可見這些聲源設備受機械振動的影響更大。還有,當聲源配備運轉時,不僅會有噪聲,還有震動,而 CD 片中的音樂信號軌跡又是那麼微小纖細,因此,任何輕微的震動,都會對音質都有不良的影響,輕者出現音樂信號失真畸變,重者“跳槽”、“死機”。

  為了防止機械振動對音響設備的影響,就設備本身來說,主要通過增大整機重量,以及採用對稱佈局結構,保持重量平衡,取得高的穩定性。在使用上就須採取避震措施﹐如避免將音響設備重疊堆放,這是一種極其普遍的錯誤放置形式,因為各設備間的振動將交互影響。正確的音響設備放置方法,應將各設備分開放置於堅固穩定的器材架上,各層間的擱板,對機械振動應具有足夠的阻尼,並設置必要的避震腳釘和壓板,務求將設備自發及外來的機械振動及共振減至最低。

3. 對喇叭的影響

  對於喇叭系統更是如此。喇叭箱體振動時,會造成共振,而且箱壁輻射的聲波,將直接干擾喇叭的直接輻射聲波,這些都會導致音質的劣化。喇叭單體本身就是一個震動體,製成喇叭箱後,應使其整體穩重厚實,任音箱高歌勁舞,任音樂在箱體內蕩氣迴腸,而箱體應不為所動 ( 就以我們的桌上型喇叭 - ND-100 而言,為了防震,喇叭箱體採用馬來西亞進口的六分密集板,單顆喇叭的實重達 6公斤。)。另外,音響的音量太大時,也會使器材受震動,即使是輕微的震動,對音響的音質都有損害,因此應該對以上的器材,以及擴大機、喇叭等都有必要進行避震措施,以求得最佳的靚聲。

喇叭如何避震

  擴大機、唱盤等本身不產生振動的器材,避震方式應與喇叭不同,擴大機的變壓器與CD 唱盤馬達,都會產生振動,此振動對整個機子而言,它會造成整個機子的輕微抖動,但擴大機是將微弱的信號放大,而 CD 唱盤的數位類比取樣電壓,是幾 mV,所以任何輕微的抖動,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但是它與喇叭震動的方式不一樣,喇叭振膜向前運動時,同時也產生一個後座力,將箱體向後推動;反之,振膜向後時,又將箱體向前推。就好像國中物理課,在火車上發射砲彈,火車會往反方向移動。因此,喇叭播放時,箱體其實也跟著做同頻率的振動,只是箱體質量大,相對的位移較振膜小很多而已。

  有人將箱體與沉重的腳架,以螺絲鎖緊結合,其用意在於增大箱體的質量,使箱體位移減小,這是一種解決的方式,但前題是腳架的剛性要夠。您也可以在箱體與腳架間放置角錐,其實這也是一種結合箱體與腳架的方式,但箱體與角錐間的摩擦力應夠大,才有結合的效果,將力量有效的傳導下來。這兩種方式的目標,都是使箱體不產生位移振動 ( 共振是另一回事 )。

  有人在箱體與腳架間,放置橡皮墊或類似具有彈性的物質。因為當箱體向後震動時,底下的橡皮墊接觸面會跟著先向後,然後有一個反彈力再推向前,然後再向後,向前,向後 ....... ,就像壓一下彈簧再放手,它會來回彈一陣子一樣。墊彈性的物質 ( 且只墊彈性物質 ) 會使高頻變乾澀,很可能與這來回彈動抵銷了某一頻段的高頻有關。我試過後火車站買的,黑色表面有圓形突起的橡膠墊,及紅色較軟的橡皮墊等,效果都類似。

  有發燒友建議我墊厚毛巾,效果會很不錯。我想可能是因為毛巾這樣的阻尼物,將動能直接以摩擦方式轉為熱能,沒有來回振動。但我推測應與喇叭的質量、高度與底面積等等都有關,墊的厚度也會不同。目前我很想試試類似黏土的物質。

  其實角錐的真正作用,主要是減少櫃架接觸面產生的共振,使較少振動傳回喇叭,對於喇叭本身所產生的振動,並沒有抑制或吸收的效果。所以如果要消除大部份喇叭因震動所產生不良的影響,大概就要併用各種避震材料,它們可以各司其職,達到最佳的避震效果。我推想這種喇叭墊材的組合由下而上應該是:

抑制振動:最下面用三個角錐,抑制檯面的振動。

傳遞重量:角錐上面放一塊硬板,尺寸約與喇叭底板相等,用以承接上面的墊材及喇叭,但須注意這硬板的剛度要夠,才可有效降低共振。硬板與角錐間應可黏合,如此一般的地震都不怕。

隔絕振動:硬板上先鋪一層橡皮等彈性物質,使經由角錐上傳的振動能量被阻絕。橡皮層的作用,就像汽車的避震系統,輪胎(腳架或櫥櫃)動得厲害,車體(喇叭)相對動得少。

吸收振動:上面再鋪一層類似厚毛巾的毛氈阻尼物,用以將喇叭本身振動的動能,經毛氈內部的摩擦轉為熱能,減少喇叭自身產生的振動。喇叭就擺在這層毛氈上。

  這幾層東西的順序應不能互調,1 與 3 負責壓制由腳架 ( 或櫥櫃 ) 上傳的振動,4 負責消耗喇叭自身的振動。我想,其中最可省略的是 3 的那層彈性物質,因為毛氈可能足以吸收上下傳來的能量。

  至於為什麼角錐上需要一層硬板,鋪上與硬板等面積的橡皮與毛氈,而不在每個角錐上直接放上與其頂面積等大的橡皮與毛氈?我推想你若抱著一團棉被,由拳王阿里對著棉被揮一拳,你可能可以承受得住,因為棉被將衝擊平均分散到大面積中;若你只是抱著一小團棉花,那後果可能就很難想像了。故前者應較佳。

避震材料

  由上述可知音響器材怕振動,振動會影響音質,對音響器材產生影響的振動源,有驅動電動機、變壓器磁感應、揚聲器重放聲波等。為了避免振動對播放中的音樂產生影響,除器材本身所採取的避震、吸震措施外,各種外加的避震器材也就應運而生,而且種類繁多,但大體上有硬質角錐、腳釘和軟性吸震墊兩大類,它們都能進一步消除振動對音響器材的影響。各種不同形狀、不同材料製作的避震器材,通過傳導、隔離及吸收音響器材本身、承載體 ( 地面或臺面 ) 及聲波中某些頻率的振動,從而消除振動對聲音產生的影響。

  在自然界中,每種物體都有其固有的共振頻率,每種材料由於自身密度的不同,它們的固有共振頻率也不相同,對各種振動頻率的傳導性能也就不同。所以對避震器材而言,選用製作材料的物理特性是l非常重要的。目前製作避震器材的材料大致可分五種﹕

高彈性係數低阻尼材料,如鋁合金、不鏽鋼及陶瓷等,這種材料的峰形尖銳,在40Hz 附近振動傳遞能力,隨頻率變化而有大幅度變化, 在高頻時傳遞能力較軟性材料為高。

中彈性係數中阻尼材料,如木材等,振動傳遞能力介於金屬和橡膠之間。

低彈性係數高阻尼材料,如橡膠等,在 200Hz 附近振動的傳遞能力,隨頻率而起伏不定。

超低彈性係數材料,如海綿等,振動的傳遞能力,隨頻率增高而穩定下降,對頻率的變化影響不大,但對高頻振動不易傳遞。

復合材料,如不鏽鋼和橡膠等,對振動的傳遞能力兼有兩者之長。

避震設備

  音響器材的避震,通常可以歸結為兩種,一種是使用質地堅實的木櫃或金屬櫃,放置器材作承架,另一種是利用腳釘、吸震墊或其它東西,將器材與承架以及承架與地面作隔離。但音響器材的聲音特點是設計者所賦予,所以,並不是每種器材都能適合使用各種避震器材,應視實際情況而定採用何種避震方法。不管採取何種避震的方式,這些也只能算是調校的步驟,它只能改變效果,但不可能改變本質,所以各項投資都要適可而止,不能本末倒置。

避震的常用器材有釘腳、腳架、防震架、吸震墊、角錐 ...... 等,以下我就針對這些器材防震的原理作個簡單的說明。

1. 腳釘、腳架

  釘腳又稱腳釘,是一個像釘子似的圓錐體,它有各種類形和各種材質,它可以單獨放在器材或音箱下,也可以放在防震板、防震架下使用,它的尖頭著地,能把有害的震動減至最小,很多音響都配帶釘腳出售。

  腳釘、腳架等都是利用適當的介質和幾何形狀,將音響器材外殼與承載體的接觸面減少到最小,造就一個聲學高阻抗區,使產生隔離作用,或者說是將音響系統的振動“機械接地”。硬質角錐、腳釘除可將器材本身的振動導出,還能把器材與外界的振動阻隔,使音響器材內部及外部振動,對音質的影響得以減小。一個有效的避震腳釘,必須在傳導振動的同時,將振動的機械能,轉換成熱能散發掉。不同材料製作的角錐、腳釘都有其固定的諧振頻率,各具優缺點,這在使用時是應該加以考慮的。

2. 吸震墊

  防震墊有大理石板、厚玻璃板、各種金屬板及特殊工藝製成的硬木板,它的作用一是把器材壓穩,二是配合釘腳支撐器材,或把疊起來的器材間隔開來以減震。

  吸震墊用以吸收器材的振動,因材料不同可分發泡墊、橡膠墊、塑料墊、絨毛墊等,為取得好的吸震效果,應選擇能吸收造成主要干擾頻率段的吸震墊,同時要對 10Hz 以下的超低頻予以吸收,用以改善聲音的清晰度。吸震墊特別適用於 LP 電唱盤、CD雷射唱機使用,效果可謂立竿見影,如雷射唱機下放置吸震墊後,音樂的音質會有明顯提高,低音更緊、聲像聚焦更好,人聲更清晰。不同材料製作的吸震墊,對振動傳導的頻率及傳導速率均不同,這是選用的關鍵。如以厚重的石料作底,再在其上放以軟質吸震膠墊,就能有更好效果。

3. 角錐和吸震墊聯合使用

  角錐和吸震墊群組合使用,可兼收兩者之長,硬質的角錐使振動得到有效傳導,當振動傳導至吸震墊時,由於高阻尼夾層材料分子間的相互碰撞,而將振動的機械能轉化為熱能,振動的能量便不會積聚在錐體附近,而且,利用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共振頻率,對不同頻率有不同阻尼的特性,使這種群組合,能具有一個較寬頻帶的吸收和阻尼,從而收到更佳效果。

4. 角錐腳釘

  關於角錐、腳釘的使用,根據多方經驗,因為材料上每一點的振動幅度都不一樣,角錐、腳釘放置在音響器材底部的位置,當器材前後振動時,得到的效果就不一樣。通常角錐、腳釘使用三枚, 以三角形放置,由實驗方法取得最佳位,角錐、腳釘的效果以 CD 雷射唱機、喇叭最明顯。

5. 防震架

  防震架也是用特殊方法及上等硬木製成,不僅美觀,而且沉穩、堅固,它也可以配合釘腳使用,並分為放器材的架子,和放書架型喇叭的架子,放喇叭的架子最好用鋼鐵製作的,也最好配上腳釘。

6. 另類的避震

 音響愛好者,常使用倒扣的高腳玻璃酒杯、鼓形大象棋子、老人茶杯、樂高積木或數枚硬幣以膠帶黏在一起 ...... 等,置於音響器材之下,作為避震之用,也可收到異曲同工的效果。

  CD 還可以 用放兩張唱片的方法來避震,也就是說在欣賞用的 CD 上,再壓上一張其它 CD ,將兩張對齊放進機內,這種方法也能使音樂的廣度、樂器的擺位和細節,都有更好的表現,不妨一試;但一定注意唱片要對齊,放在唱片倉時一定要放平,以免卡死。現在也有專門壓 CD 唱片的壓片出售,效果會更好。

  實際應用時,應根據自己音響器材的多少,來選購或製作以上的用品。音響器材比較多的,以及有影音器材的朋友,應該採用防震架,架上還可以放置電視機。假如音響器材少的,可用防震板或腳釘即可。當您不得不把器材疊放起來時,它們之間最好用防震板及釘腳隔開,這時釘腳的尖頭根據實際的情況,可朝上或朝下,最後在器材的頂部還可以壓上一塊重板,避震效果更好。喇叭下面最好都以釘腳來當支撐,不過應注意,不同材質的釘腳,會有不同的音質,一般來說,鐵、鋼質結象力強;木、銅質柔潤;瓦、鋼木結合等各有其特點,你的喇叭適合哪一種,自己可在實踐中多摸索。很好的避震不僅會使你的音響低音結實、控制力強,層次、分析力提高,而且音場更寬廣、定位更準、音樂味更濃。以上可以說是讓你的音響既快捷又方便改善音質的經濟方法,不可不試。如果以上物品買不到時,自己可動手製作,這樣不僅更經濟,還會樂在其中。

結論

  如果您組合了一套高檔器材,卻難以聆聽到 Hi-End應有的高貴、脫俗的傳神音色,更難以達到“點滴不漏的細膩還原,金石為開的動人氣魄”,那種令人震撼的至高境界,而是音場混濁、音質粗糙有毛刺,並且拖泥帶水,歸咎其原因,最大的“嫌疑”可能就是避震不良。在頹喪之餘,不妨從器材的避震措施方面著手,進行“磨機”。您肯定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Hi-End 終會放射出奪目的光彩,即便是麻雀也會變鳳凰,音質肯定更上一層樓!
音联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音响圈中最常用的字句有:发烧、HI-FI、高保真等等。顾名思义, 像这些字句是用来形容极端追求高度传真或高度保真等。 但是, 这些字句在现今已被滥用了, 动不动就是HI-FI, 左一句发烧, 右一句高保真, 或者说:"这一台机是全世界最好的最贵的,"诸如此类的话, 说得太多了。
真正懂得去分辨音响器材好与坏的人毕竟太少, 然而, 买音响器材的人分两大类, 一是冲着品牌而来的, 认为可靠性比较高, 也出于一种羊群心理, 这么多人买的名牌, 自己跟风, 就算上了当也有很多人一起吧。 但是名牌也有两种: 一是平价产品配以大量宣传, 顿成为名牌; 另一种, 真正有实力, 有历史背景的大牌子, 但广告亦很重要。
维真音响器材的市场定位是以声音为目标, 请记住, 我们是卖声音的, 并不是以花俏的设施去吸引买家, 但是维真也同时理解, 商品的外型是引人注目的第一关。 因此, 维真音响的外型亦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 然后才订出外观的方向。 维真器材的外观全部气氛一致, 走的是优雅的欧陆风格, 主要是耐看耐用。
我们再三强调, 我们是卖声音。 虽然面对大陆这么多发烧友, 大多数对高保真重播的形态应该是怎么回事还是比较模糊, 以至在选择时犹豫不决, 但是我们坚信, 只要以产品比产品之后, 维真音响产品一定是赢家。
现在我们在下面提供一些调声窍门, 令维真产品可以发挥到应有的效果。
调声是一门学问, 但不难, 基本概念跟全世界发生的事情一样, 无论科技、 做人哲学、甚至下厨烧菜, 以至信仰等同一道理, 那就是基础要打好。
因此, 调声应该是一切从头开始, 准备好了吗? 来吧!
1. 不知道多少人(包括音响店营业员在内), 对于供电板的品质对放大器的影响有多大? 是不太清楚:
在国内绝大部分的发烧友和音响店会用一些现成可买到的供电板: 那条电源线粗如手指, 但去掉外胶皮后, 铜芯线细如一枝牙签。 请想象, 这种线怎样可以供应每声道50瓦的功放, 莫论更大的功率了, 因为放大器所用的电流非恒定的, 是随着音乐的起伏而作出的变化。一个声道500瓦的功率, 在高潮时瞬间的功率有本事上升到2000瓦, 对放大器的变压器初级来说, 等于约10安培的电流。 这样, 这些电线怎可供应得上呢? 这时候, 会出现什么现象?
A. 低音量感变薄, 欠缺圆润厚度
B. 中音以上有刺耳的压迫感, 令人烦躁, 不耐听
C. 完全没有深度和层次
这样的音色效果十足是套装机, 还是平价的垃圾声。
解决的方法: 绝不能用那种25元一套的供电板, 除了线径不够之外, 还有那些插座基本上接触不良。要省钱又有好效果, 应该:
A. 采用截面积为2.5平方的单股硬线
B. 肯定插头和插座之间接触紧密的插座
( 验证是否接触紧密, 把插头插进后, 看看有否虚位便知, 有虚位的不能用。 )


2. 注意接触点:
这些接触点包括电源插座,讯号线的RCA插头,喇叭线等。
A. RCA插头和电源插头当然重要,但是喇叭与功放、音箱之间的关系也极重要。
B. 喇叭插头最受音响店欢迎,方便抽掉,但是绝大多数的插头也是松松散散,虚位多多。如一定要用喇叭插头,建议:用一些可以锁紧在插座里面的,但多是发烧级配件,价钱不菲,但是店里备一套相信没有碍吧。另外,以裸铜线绕在端子上的方法是最好最直接的,但端子一定要把铜线夹得紧紧才不会损失微小的讯号。
3. 喇叭接线方法:
喇叭线的接法有两种: 1.利用喇叭线端子插进音箱 2.以裸铜线直接上紧在音箱和功放上
很多音箱输入端子有四粒,是高低音单元分别输入。如果把端子的铜片拿掉后,我们便可以采用双线分音的接法。这是目前最好的接线方法,因为高低讯号分流输送,对整体效果有一定的收益。但是双线应该配什么线效果最好就要通过实验才知道(可参阅喇叭配线篇)。可行的方法是:两线是同一型号或品质,就有一定的保证。如果不采纳双线分音, 那便是一对线接到音箱的正负两个端子上, 但要紧记:
千万不可一条接高,另一条接低。

4. 音箱摆位与音场的关系
有关室内音响效果的讨论题目很多, 但是在某些客观条件下, 如一般的音响店, 绝大部分的环境跟理想条件相距太远了。
一般音响店里, 大多会摆出一大堆音箱, 现在暂不讨论整个试音室的效果, 光是这一大堆的音箱, 每一只音箱起码有一个低音单元, 而这些有木箱的单元会与您播音时的低频产生共鸣, 有些变为吸音筒, 有些则成为谐振箱, 其效果实在难以预计。因此,试音的地方最理想只放一对音箱或数量愈小愈好。
若然没法办到这个目标, 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其他不工作的音箱端子加上一条横跨正负极端子的一个短路线, 以减少这些喇叭对工作着的音箱的影响。不过, 无论环境怎么差劲, 总比什么吸音材料都没有, 如浴室一样的房间要好得多。毕竟, 只要从喇叭发出来的声音是正路的话, 例如有足够的扩散力, 频响够宽和平滑, 而没有特别明显的峰值的话, 在很多恶劣环境之下也可以发挥满意的效果。
喇叭的摆位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 在音响调声手段中, 摆位是最后阶段,因为要把喇叭位置放好, 先决条件是:
整套组合要有足够的能量才可以容易显出摆位的重要性。


5. 分段认识音场
音场的形成是要靠音箱发出, 而音箱所发出的能量又要依靠放大器来供应。因此, 放大器(还有CD机)成为供应音场能量的来源。但是在音响圈中, 很多人听到好的声效之后, 往往会认为是音箱的功劳。这个想法对了一半,但是我们应先明白, 音箱是被动的, 即是觉到一套组合的音效不错之余, 你会否想到有一大半功劳是从功率放大器而来?
假如我们了解音场是一种能量的场之后,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把音场当作一个面粉团, 我们便可以更容易了解音场能量之间的关系了, 进一步了解喇叭的摆位。


6. 音场SOUNDSTAGE
我们现在知道音场可以用一面粉团去理解, 而这一团东西的体积有多大便与我们聆听的空间有直接关系, 究竟这一团能量是否能够填满我们的聆听空间, 便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喇叭的摆位问题了。
音场这个充满音波能量的场是由音箱发出来的声音构成, 在这个能量场里, 应该是充斥着音乐中的每一个大小份量不一的波形, 有乐器或人声的基频(例如音调C或A?)以及每奏出或唱出来随着基音而来的谐波(这个谐波含量或多寡变化去决定每一个人或乐器的区别)。
我们假设某一套组合器材,所发出来的声音及各种谐波是一字漏地忠于原著的话。那么, 在某一特定的聆听空间里, 音箱发出来的能量也是足够填满这个空间的。
这时候, 音场的宽阔是录音中的谐波构成的, 这些谐波通常是天然的残响(反射声, 从现场的六壁反射回来比直接声稍迟出来的声音)又或是录音室的效果器造成的。
这种谐波的份量(相对来说), 通常很微弱, 可以说稍纵即逝, 便是构成这个空间宽敞音场的主要材料。稍逊一点的器材会听不到而变成烟消云散。
好的音响应该是, 音场宽阔, 但主音人声或乐器则不能跟音场一起扩大扩宽,要是这样的话, 这套组合根本称不上HI-END, 它只是把每件东西的面积加以放大而已, 就好象很多年前电视机只有19寸荧幕的时代, 在荧幕前面加一幅放大镜一样的效果。这时候, 电视机线条会显得粗糟及微粒放大,音响也是一样。如果乐器被无理地放大面积之后, 会错觉地被认为音场很宽阔。谁知道, 这是以一幅135底片把它放大为一幅100寸的彩照而已。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楚音场宽阔, 是真实或是假象。
另外一个现象也会给人一个错觉, 很多高级机种最容易出现:主音乐器或声的
咀形或乐器的形状修到特别细, 特别玲珑, 给人一个定位极准的感觉, 但是这件主音乐器或人声的周边一丁点空气感也没有。这是欠缺谐波所致的一个现象, 这样的话, 这一套器材也没有堂音。
正确的高传真度的播放是:音场既宽, 而主音乐器定位准; 但是, 乐器和人声的发声点有向四面八方散发出空气感的能力, 仿如当用红外线检测人体的热能一样, 我们的身体的热能是从身体向外辐射出去的, 音响中乐器或人声也有同样要求。因为录音就是这样收录下来的? 不然, 我们怎样可以从器材中重播出来呢?有人听不到这个效果, 就因为有些人的器材未够班,这个未够班三个字, 并非平价机种专有, 一些所谓高级机种也有不少, 而平价东西与贵价东西之间的区别是贵价东西重播出来的乐器和人声听起来圆润些, 舒服些而已, 但是两者也是没有音乐味道的东西。
很重要的材料是低频含量, 低频有两种, 其一是一般发烧友理解的,"你的音箱可以潜到多低"?
事实上, 这不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起码现在市场所卖的音箱如果可以下潜到45赫兹的已算是不错了, 书架箱一般徘徊在65到75赫兹之间。另一种低频, 其实是最要命的。因为很多放大器其实很难过关。这是低频的厚度, 这个厚度是乐器基频中低次谐波。例如大提琴,就算拉出一个中C出来, 但大提的木腔还会或多或少渗出一些带有木味的次低频(不要混淆, 这次低频并不是超低听不到的次低频)。
像这样的次低频也是构成一件乐器完整性的材料之一, 缺一点也会走样,不能感动爱乐者。而这种次低频也是给我们一种厚厚的感觉, 但是过了份量,中频的重播一定差到不堪。因为这是相互关系的现象。到此, 我们应该多了解这一类低频的重要性, 并非一般的去到多低。当然, 如果一定要感觉到18赫兹的管风琴, 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时非要找一个真正的超低不可了。
事实上, 一些有节奏感和温暖感的低音也是出于这些材料, 并非18赫兹的低音。顺带一提, 有节奏感的低音也与音箱设计所采纳的Q值有直接的关系,但这将会是另一个提纲了,在这里不作讨论,但知道便可以了。
构成音场的另一种材料便是中音和高音, 这里我可以告诉各位, 假如组合中的低音具备一切上述的条件, 那么这套器材的中高音绝小出问题。
中音是一切乐器和人声的材料, 而厚厚的低音和伴着的高音也是乐器和人声的
附带材料。有如吃东西一样, 什么菜配什么酱料。但是中音在低音乐器中也有如酱汁一样的地位, 这时低音主, 中音为副。例如打大鼓,鼓眼的声音是中音及谐波, 有时侯这些谐波可达到高频, 例如到6000千赫兹以上, 但鼓皮的振荡才真正是主音低频。
因此,打大鼓(如绛州大鼓)如欠缺中音这个副手,鼓声便显得欠缺冲击力,变成沉甸甸而欠速度感。
一般情况下, 高音所占的份量(以电平量来说)远较中、低音小得多, 但极其重要,因为一切人声的唇音、齿音、小提琴或弦乐器的松香味、触感、管乐器的气声, 也是由高频构成, 因此, 除了少量乐器之外, 高频是以辅助为主。
发烧圈误传了一些有关高音的问题,超高音是一万五千赫兹以上的东西。事实上, 这些所谓超高只是一些从五千到一万以内的一个频响, 而绝大部分顶多达八千已是不得了。



7. 喇叭箱摆位
我们知道音场的能量后,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整个组合发出来的能量去调整音箱的位置。在此之前, 我们应记住下列一些守则:
1.任何音箱应离后及侧墙最少一米
2.如果以低音单元的中心为中心点的话,中心点到地板、到后墙到侧墙的距离
不能一致, 否则会引起某段低频产生一个波峰值, 有机会高出18分贝以上!切记。
音箱的摆位一切从主音乐器或人声为主,有主音乐器的唱片, 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小提琴, 最好避免用低音大提琴或钢琴, 而人声则可取流行音乐的女声及男声各一便可。
先找出一个较为舒适妥当的位置放下音箱, 不要TOE IN, 即向前, 不要向外或向内倾斜。
这些中频定位用的录音就是用来调整两个音箱之间的距离。两个音箱如果拉得太远的话, 人声或乐器的聚焦力不够, 现象就是定位松散, 结象力不够, 这时应该把音箱互相靠近一点, 直至主音乐器和人声有一定的结象力。应切记,够就可以了,否则会损害音场的深度和宽润度。调好之后,低音乐器和音场自然会显现眼前,便是喇叭箱最好的位置了。
当然,正如开始时说过,这里是假设组合是完全调好,用的正是比较正经的器材
才可以简化地调好音箱位置。因为是能量已分配好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上面的音箱摆位怎样弄也不得要领,请你不要怀疑我的方法,你应该回头检讨一下,究竟你自已真正问题的结晶在那里?想一想问题出在那里? 或许现在你应该把自己的脑袋放回原位(不要老是放在屁股上!)思考一下,勤劳一点,动一动手,换换这,换换那,如何?搬一搬器材,出一身汗,你始终会得到回报的。 朋友,你积下来的经验,是别人拿不去的。
假如千方百计之下也没法调到好的位置时,那就有很多可能性。
1. 你所面对的一套组合所产生的能量不足够(面团不够大)用以填满空间。
2. 中高频以上的能量不够,导致扩散力不够继而影响音场的渗透力。
3. 如果人声或定位模糊的话,肯定低频也会一塌糊涂, 脂肪多而臃肿,随之是低音完全没有速度感,中频欠透明度。
4. 这些问题多来自放大器,这时,你应该重新检讨一次,究竟从这篇文章中的开始到现在,还有那一点未做足功夫?
如果全部工夫做足,那很大可能是来自功放,然后音箱,最后到CD机。
请记着,音场中的一切材料要齐全丰满,才可以营造出栩栩如生的感人场面。


配 线 篇

线材在现今音响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席位。简单地说,影响音色形态的有两大主要原因:
1.铜线的纯度
2.整条线的几何结构
当然影响音色形态的还有其他小节的东西,例如绝缘介质、焊接方式等。但是宏观的大方向一定是上述两点。
1. 铜的问题
铜的纯度现在已到了8至9N了。那么是否纯度愈高愈好?这个问题是正面的肯定,无可置疑。
纯度高的铜线比一般铜线在听感上音色来得正如其纯度一样,比较清纯,较少毛燥感,但亦不要忘记,假如你所用的放大器或CD机本身已经烦躁不堪的话,那么这种纯铜线就会突出机种的特性。
2.几何结构
喇叭线,讯号线也好,其几何结构也直接影响音色形态,与铜线纯度的影响力不相伯仲,但其影响的范畴不同而已。
线的几何结构包括了线股的粗细度,每支线有多少股,怎样绞合,用什么绝缘材料等等,对音色有直接影响,而市面买到的高级发烧线除了采用高纯度铜线之外,便是在几何结构上下工夫了。
3.铜之外的材料
铜线的外层可以镀上异金属以加强铜线的耐用程度,但也改变了音色,各施各法,实在无法用公式统筹起来。
除铜线之外,还有银线在极高级器材中也有用,但不多,只因价钱太贵。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银线的音色除了给人一种中高明快感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优点,最要命的是银线的低音厚度很薄,连中音的质感也不足,若以音响术语去评价它,银线的中高频相位是超前的(相对铜线来说)。
其实只要我们细想,你可否找到一家录音室是用银线来做讯号线,那么我们在家里用铜线就是跟录音室一样,全部以铜线作导体,我们且不理会银的导电系数是1(全部金属都以银的导电系数作参考对比),但是我们家里用的铜线实实在在与录音室所用的铜线,起码口径统一了,过电流的相位也是一致,那有何不妥呢,反而,我觉得用银线才有欠妥善之处。
4.燕瘦环肥·各有特色
喇叭线,讯号线,我们大致上可把它们分为两类,一软一硬。
软者是指,每一条线内股枝很幼,但股数较多,从股数最少的话筒线(十数股)到几百股的喇叭线都属软线类。
在家中从电箱拖线到墙里的插座的单枝单股线,称为:硬线。通常硬线用在讯号线上较小,但硬的讯号线往往不是硬铜线,而是在绝缘皮上用上了铁氟龙之后变得坚硬,兼有颇强的记忆力,但不要忘记,也有人用单枝单股的硬讯号线。
硬的喇叭线相对比讯号线的品种多些,但绝大多数是以五股到十数股绞合在一起为主。例如以7股1平方的绞在一起的。
5.软硬音色
软线和硬线是两样的音色形态。
软线的特性是:中频比较保守,低频拖长,空气感相对比较柔弱。总的来说音色属偏向于柔润丰满。
硬线的特性刚好相反:中音较为明亮,低频比较扎实,但最高的空气感相对量方面较小。
从搭配方面可以按放大器、音箱以至到CD机的特性上可以用线材来加以配合。例如, 声音偏软又或中频力度不足的放大器就可用硬喇叭线去配合以获得所需的音色平衡度。反之则用软线去配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讯号线的线芯本来是多股幼线,本质是软声线,但外绝缘皮用上了铁氟龙的高温胶之后,线体就变得偏硬了。这时,这条线就介软硬之间,就是低频比较紧凑,也有软线的高中段的柔润。但是,如这些线芯镀上另类金属的话又当别论。通常这类线的中频以上或多或少加进了一些异类金属的味道,小小的不多,因为只是在每一股线镀上薄薄的一属,算是调味吧。




动态 DYNAMIC 力 的 认 识

很 多人对放大器的"力"这个字有些误解, 认为声音很大, 或力大如牛等。 说实话, 这种力是唾手可得的一种力, 在很多场合中可以听到, 例如迪士科的音响系统, 又或偶尔在经过卖唱片的地方, 店前放了一个大音箱, 放出震耳欲聋兼刺耳的流行曲。
音响中的"力"便是我们说的动态DYNAMIC。动态者, 也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大小, 爆棚时大音压的"力"度。
如果你们曾经欣赏过大型交响乐团演出交响乐的话, 您一定尝过爆棚时的感人场面, 音压大, 亦绝不吵耳, 涌到身边的只是一层一层的声波, 而低频则像暗涌的潮水, 飘过来的感觉。
为什么现场演出会有这种令人舒畅感动, 但完全没有压迫吵耳的感觉呢?
没有压迫感是来自乐器本身的特性, 因为乐器或人声, 其本质就没有给人一种刺耳的特质, 另外在现场表演我们可以听到很琐碎、很微弱的乐器变化,事实上, 在音响重播时往往就失去了这些变化, 因而在听感上完全枯燥乏味。 如果在大爆棚乐章的时候,音箱发不出那些微小的变化,那么剩下来的只有一大堆声音和很大的音乐而已。声音很有力是比较容易办到,只要找一部吵闹得很厉害而输出瓦数不必太大的功放便可。
到此, 我想你们思考一下, 你的家中可否容得下一支50人的交响乐团呢? 这个问题几乎是否定的。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把家里的音响的音压按音乐厅与家中体积的比例相应地减少, 幸好人的耳朵会根据环境适当地调整音量的大小而不必担心。
但是动态──"力", 这个字在音响器材之中的另外含义是有压倒性的意义,但是在这个"力"之前, 每一环节的器材一定要有很高水准的重播能力才可以获得"力"这个真正的意义。
在发烧音响中经常说的"力",其真正的意义是在电平很低时,乐器奏出来的绝对有很微弱的变化, 例如手指弹吉他时,手指和吉他弦线之间的触感, 小提琴的弓在琴弦上飞驰时的那种弓弦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动态的表现。 事实上, 并非很多系统可以很全面地做到这个要求,很多放大器只能在勾弦上做得到, 但中频以下的表现力,如小提或大提的木腔的轻微回响却未见出现。
你或许会问,这样的小电平叫动态吗?
以CD机为例,本来一般的动态从0分贝到90多分贝不等。如果以上限的90分贝为最大动态为例,在任何情况之下,音压已足够大声,如果整个系统是正常的话, 那么这套音响系统已经有90分贝的动态了(即0分贝到90分贝), 即其变化范围有90分贝。但是,有些系统在小音量时,无论是出错在哪个环节,小电平时的弱音是出不来的, 例如一些轻微的只有20分贝的电平,系统便无法重播出来,换言之, 这套器材的最低电平是从20分贝开始而已,结果其系统的动态的范围只得90-20分贝, 只等于70分贝, 这时我们便认为, 这套系统只有70分贝的动态。
发烧所追求的并非盲目追求高电平, 而是追求很难保留下来、稍踪即逝的低电平弱电平,偏偏这才是最考器材的一个目标, 我们需要的动态正是尽量发掘音乐深处的小细节, 而并非那种爆棚的大音压。
再举一动态的例子。在一个很大的场地里, 有一位乐手很用劲地拨动吉他弦, 发出很大的音响。这时, 你坐在这乐师前面, 音压当然很大了, 如果你这时候走到很远的地方, 你会觉得吉他的音量相对愈来愈细, 音量跟距离成反比, 这个连小孩也知道的道理。但是你会否发觉, 吉他所发出的声音虽然跟距离渐渐趋向细声, 可是吉他的强劲完全一点也没有减退。
这便是我们要表达的动态了, 这个情况跟音压完全分离, 一点关系也没有。说清楚点, 就是当通过器材欣赏音乐时, 这种动态表现的动态才是最珍贵的。在一些次等器材中, 这种动态是播不出来, 会令人产生没劲的感觉。
那么, 微弱的动态与爆棚有何关系呢?
绝对有关系! 如果动态范围足够的话, 那么爆起来就没有压迫感, 而且听起来轻松得多。 不过, 另外一点也不能缺, 那时低频的量与速度。 如果是好的功放, 除了有一定量的低频之外, 还要有正常的速度才可以产生动人的音乐味。 如果你播一次TELARC的"万宝路"就该知道低频的量与速度是否正常了。 在正常组合中, 两者应同时兼备, 低频既有实质的量感, 但也要有音乐中抑扬顿挫的速度感, 试试吧, 这CD片很难过关的。






以物理与音乐的角度来思考音响奥秘

日本资深音响发烧友菅野公彦说,在台湾三年当中,他深切体认台湾人的可爱之处,所以准备把他所了解的音响奥秘留在这里,还特地把先前留在日本的多年音响研究资料带过来,准备在回日本之前公开与台湾的音响迷共享。在此,我代表「音响论坛」读者感谢菅野公彦的好意。
一开始,菅野就写了「闻」、「听」二个大字。他说,「闻」就是打开大门用耳朵听事情,而「听」要用十四个心(右边部首)来听;所以闻是用来听一般事情的,而听则是用来感受音乐的。没想到这位日本人竟然对中文有如此的造诣,看来菅野的艺术家气质已经超过音响设计者的身份了。
日本的科技那么发达,新材料的研究也很有成就,可是日本音响在世界上的地位为何却不如欧美等国呢?这是许多音响迷的疑惑,也是我向菅野公彦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观察是:日本音响工程师大多以电子的角度去研发音响,对音乐的了解却不够深刻,问题是音响器材并非家电产品,而是用来再生音乐的器材,所以必须把制造音响器材看待成制造乐器。由于他自己学物理出身,能够在电子领域之外以物理的角度来观察研究音响器材,所以才了解到许多音响的奥秘。


吹一口气声音会更好

音响的奥秘在那里?在于许多用耳朵可以分辨,却不容易用常识去解释的现象。可是,好听的事实一直存在那里,所以需要有人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密。菅野公彦举二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是焊锡,另一个就是线材的外皮颜色。他说以前曾有老师傅告诉他,用焊锡进行焊接时,如果马上对焊点吹一口气,这样焊出来的器材声音就会比较好听。他就按照老师傅的说法,焊制了一部器材,并且与一般焊法进行比较,结果连非音响迷也听得出其中的差异。为什么呢?菅野公彦发挥了研究精神,把二种焊锡分别刮下再以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二者的锡与铅(焊锡最主要的二种成分)混合情况不同。因为锡的溶点是232度,铅的溶点为327度,如果焊锡加热溶解后令其自然冷却,就会因为锡、铅冷却速度不同而使成分分开。反之,在焊锡加热溶解的瞬间吹一口气,锡与铅的成分就会因为强制冷却均匀混合。就是因为焊点上的焊锡是否能够均匀混合,因而左右了声音的好听与否。
问题就此结束了吗?还没有,为了更进一步研究为何吹一口气就能让锡与铅均匀混合,菅野公彦更进一步量测,才发现原来这么简单的吹一口气,竟然就瞬间让焊锡降低了30度左右。这就好象古代炼剑,一定要反复把烧红的铁浸入冷水中一样奥妙。

含银的焊锡不一定好

除了焊的方法之外,席间也有人提出不同焊锡成分的问题。菅野回答说,最好的焊锡其实就是锡与铅的成分,许多人认定含银焊锡会比较好,其实银是很容易氧化的材料,所以这种焊锡在前六个月高音部份会比较华丽,但是六个月之后声音就开始劣化。还有一种焊锡里加了铜,听起来低频会比较足,不过铜的溶点高达一千多度,所以必须先磨成细粉末再加入焊锡中。至于美国军方用的焊锡则是加钨,目的则是为了强固焊点,让军事电子设备不容易因为碰撞拉扯而造成焊点脱落或是冷焊。不过,钨的溶点达三千多度,同样也是要磨成细粉再掺入焊锡中。

线材外皮最好是黑色或灰色

第二项好声的奥秘在于线材外皮的颜色,这也是菅野公彦从物理的角度观察而得。由于他自己喜爱陶艺,所以知道大部份用在塑料外皮的颜料里都有金属成分。这些金属成分虽然很微量,也会对流经讯号起负面作用,唯有黑色与灰色的外皮不含金属成分(它们含的是碳)。于是,他将器材的全部配线都使用黑色线材,结果声音果然比较好听,而生产线上为了方便装配而使用不同颜色线材的器材,声音就没有那么好,后来Exclusive器材的内部便改用黑色配线。读者们,请检视您所使用的线材,看看是否五颜六色?下次请换用全黑色或灰色的线材。
为什么颜料里的金属成分会劣化声音?菅野公彦并不是瞎猜,而是经过实验证明的。他把二种线材作了噪声测试,结果发现含有金属成分的线材噪声比较高,不含金属者噪声就比较低。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说其实线材就好象天线,会吸收空气中各种电磁波,假若外皮里含有金属成分,其所吸收的噪声自然就多了。

碳与硅的配方

在Exclusive部门时,菅野还发明了一种硅与碳的配方,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电磁波,掺在线材外皮的材料中还可以降低线材的噪声。不过这项配方的成本很高,所以一直没有用在线材上。当菅野以这个配方向日本政府申请专利时,相关单位很惊讶,还问他怎么会知道这种配方,因为这种配方与美国军方用在U2侦察机上的涂料相似!在菅野提出专利申请的第二天,日本住友公司也提出类似的专利,他们发现把这种涂料掺入磁砖中贴在建筑物外墙,可以有效的防止电视的「鬼影」。当然,住友没有申请到专利,因为已经被菅野捷足先登了。
在Pioneer服务期间,菅野申请了很多有关音响的专利,照理来说光拿专利费就可以不愁吃穿了。不过,他说日本公司有规定,凡在上班期间所申请的专利,其专利权都归公司所有,他只是每件专利拿到五千日圆的奖金而已。他还说,在日本许多研发单位的人员都会被要求每个月要交出二项研究成果,所以有些人为了交差,免不了也会胡乱想一些怪点子,难怪日本工业会那么强。看来论坛也要要求编辑们每个月提出一项调整音响的心得才行。

噪声存在于扩大机中

噪声是否只存在于线材上呢?不!噪声存在于所有音响器材中。菅野说假若我们用一种Crystal制成的麦克风连接上耳机,放在器材里面去听,就会发现整部器材一直在发出噪音:变压器有噪音、电容也有噪音、机箱也有噪音。如何把器材内不该有的噪音去除,就成了好声的第三个重要秘诀。为了去除机箱的噪音,Exclusive的器材底部使用Honeycomb结构来避震,藉以降低机箱噪音。其实,近年来全球的音响迷也都知道振动、噪音对声音的影响,所以才会有各种抑制振动或降低噪音的设计。
对于喇叭箱体的材料,菅野也透露了Exclusive的研究心得。喇叭部门曾经研究过多种箱体材料,最后发现箱体材料并不是愈硬愈好,而是要适度的让箱体呼吸(振动),箱体内则要尽量降低声波打在内壁的反射效应。单体锁在箱体上,单体框架与箱体的接合处也必须处理,最好让框架与箱体紧密结合。

最好的喇叭振膜材料还是纸

至于喇叭单体,是否金属或陶瓷材料等就会是最好的呢?菅野摇摇头。他说到目前为止,最好的喇叭单体振膜材料还是「纸」,因为纸的内部残留音最少,发出来的声音最自然,TAD单体振膜到目前还在采用纸盆就是这个道理。既然纸盆有这么好,为什么近年会被那些塑料振膜所取代呢?这是因为制造纸盆振膜的技术非常高,而且能够制造的厂家愈来愈少,而塑料振膜制造容易,只要有简单的机具就能大量制造出来。
看来,古董喇叭被日本人奉为宝贝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那些纸盆都是音响工业黄金时期的制品,难怪以前的音响虽不一定好听,但至少声音不会刺耳。中、低音单体要用纸盆才会更好声,那么高音单体呢?我也问了这个问题。菅野说高音单体还是丝质振膜比较好,因为它的声音比较自然。

避震与线材方向性

在说到喇叭摆放部份,他建议如果要避震,只要在喇叭底下垫四个小三角形长条木块加上一小块毛毡就很有效(不是三角锥,而是像小孩子画屋顶的那种三角形状)。此外,喇叭底下假若垫砖块,二块砖块不要平行,而是要呈八字形。而且与喇叭接触的地面要愈坚实愈好。总之,外在的振动是喇叭的大敌。
喇叭中间摆放电视,对于声音会不会有影响?菅野说会有影响,因为电视就等于一个大反射体,反射出不该有的声音,扰乱了左右喇叭所发出的声波,会让声音听起来定位不清。不过改善的方法也很简单,他说只要在电视上覆盖厚毛毡就可以了。
线材有没有方向性?这是许多音响迷所关心的。菅野说线材的确有方向性,不过倒并不是厂商特别制作的方向性,而是线材抽线时的方向性。在工厂制线时,是用铜棒一直抽,把铜棒愈抽愈细变成铜线。由于铜线都是朝同一个方向抽出,所以铜结晶也会呈现一致的方向性。通常,喇叭线材外皮字头的方向要与扩大机连接;假若是前后级讯号线,字头方向就要与前级连接。

后墙处理可以抑制吵杂

假若声音听起来乱而混浊吵杂时,要怎么办?菅野也教读者一招,那就是在喇叭后墙布置高音吸音材料,用以吸收吵杂的声音,同时还可以把吸音棉卷成筒状放在左右二边墙角,声音就会更干净。万一喇叭后墙就是窗户怎么办?假若窗户只有半墙,至少窗户以下的墙面可以依照上述方式处理。府上若是有大瓮,他说把它们摆在喇叭后墙,也会让声音变得干净清楚。菅野强调,与其把大笔钱花在更换扩大机上,倒不如把喇叭后墙按照这样的方式处理来得有效。这个看法与我不谋而合,我说过几次,如果要解决声音太吵的问题,可以在喇叭后墙做吸收高频的处理。不过,喇叭后墙本身最好是坚硬的,这样才不会因为墙面振动而吸收中频与低频。记住,我们要吸收的是高频,而不是中频与低频。
再来,菅野说到喇叭投射角度。他认为喇叭最好要有向内的投射角度,而且聆听位置要在投射角度交叉点的后面。咦!这种方法不是与我所提倡的「螺孔摆法」有些类似吗?看来喇叭摆久了之后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看法。

老人的耳朵灵光吗?

菅野还提出了他对工作温度的看法。一般人都认为器材要预热才会好听,但是依照他对电子组件的了解,除了电容器以外的组件都是温度愈高特性愈差。所以,他对「热机」这件事提出合里的怀疑。他认为,热机会好听的原因除了温度的猜测外,有可能是耳朵对声音的适应与自动调整,而非器材愈热愈好听的道理。
提到耳朵,他也谈到老人耳朵听音响的问题。依照他的看法,老年人的确对于高频率基音有听觉衰减的问题,不过听测试音与听音乐却是二回事。耳朵对于泛音有补偿的调整,所以老年音响迷对于听音响耳朵还是可以很灵光,这就好象老指挥大师依然能够把乐团的声音调弄得非常美好一般。
谈到线路设计的接地问题,菅野说接地的顺序非常重要,除了每级的接地要分开之外,按照讯号流经线路板路径的顺序接地更是绝对不可马虎。如果把线路图上所画的接地点随便接在一起,声音品质将会无法提升。菅野在谈接地时并不是随口说说而已,而是用实际测试的结果左证,而这些测试都是在Exclusive部门所完成的研究工作。

动物、植物对音乐会有反应

Pioneer除了研究音响之外,也研究音乐对于动、植物的影响,这种研究在日本已经持续进行二十几年了。读者们可能看过日本松阪牛肉要经过音乐调剂肉质才会好吃的报导,这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日本人多年的研究心得。菅野说,Pioneer曾经把做喇叭用的磁铁围绕在水管旁,让水经过磁场再灌溉西红柿,结果西红柿果实长得非常硕大。牛如果听探戈音乐,牛乳产量就会增加;蛋鸡听溪水的声音,蛋的产量也增加了;给玉米听噪音,玉米就长得不好。
除此之外,他也以自己的亲自体验来说明胎儿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他说当自己的太太怀大儿子约七个月时,每天都听法国作曲家卢利的「嘉禾舞曲」。儿子长大后有一天突然以口哨吹出这首曲子,说是脑子里自动就浮出这首音乐的旋律,由此可见音乐对胎儿的影响。

LP的好听与Alpha波有关吗?

那晚,李富桂提到猫听了CD的声音会跑开,听LP时就不会这件事。菅野说他并不知道原因,不过人的脑波里有Alpha波,而大自然里的Alpha波存在于23KHz里。由于CD取样频率的关系,所以仅能发出20KHz以下的频率,而LP的泛音却可以高达100KHz。是否因为CD里不含Alpha波,无法与脑波起共振反应,所以没有LP那么好听?还有,当人身处大自然中时,往往会感觉心情特别舒畅,可能是人脑与大自然的Alpha波起了共鸣。以上这段是他的猜测而已。
其实,音乐对动、植物的影响研究早已小有成果,而音乐对于人类的影响也有许多机构或科学家持续研究中。目前已知音乐可以影响情绪,也可以治疗某方面的疾病,不过其效果因人而异。到底这是因为音乐与内分泌、脑内啡(Endorphins)以及Alpha波的相互影响还是另有其因?这仍有待研究。不过,每天回家听到美妙的音乐,的确能够令我疲意全消,对生活充满向往。对了,假若您对这方面有兴趣,不妨买「莫扎特效应」(Don Campbell着)一书来看。

扩大机重质甚于重功率

对于扩大机的输出功率,菅野的看法与一般扩大机厂家不同。根据Pioneer的研究,假若扩大机能够把单体反馈回到扩大机的反电动势控制得很好,100瓦的功率输出就很够了。与其把扩大机功率做得很大,倒不如先设定在中功率(例如100瓦),然后把扩大机的「质」大幅提升。他说目前为了商业考量,功率小的扩大机都卖得比较便宜,当然就无法在「质」方面要求。而大功率扩大机不仅组件负荷大,而且扩大机内噪音很大,因此在「质」方面也无法有效提升。以他的看法,最好的扩大机就是100瓦左右,能控制喇叭反电动势,音质又美的扩大机。
其实,假若有效率够高的喇叭(100dB以上),5瓦的300B管机就可以让屋顶掀起来(这可不是夸张的形容词)。问题是,喇叭效率愈高,扩大机素质就要愈好,否则所有存在扩大机里面的「垃圾」通通会一览无遗。

音响充满未知的奥妙

设计音响器材不能只从电子角度着手,还要就物理与音乐角度去思考,这是菅野多年研究音响的结论。从电子的角度来看,音响无疑是低阶的技术;从物理与音乐的角度观察,音响器材如何发出好声则充满了未知的奥妙。也因此,音响器材的设计、制造与使用才会充满变量。对音响诸事认知愈浅,就会自认为愈懂,也会因此而自以为是。唯有随时怀着谦虚的心去面对音响,才有可能一次又一次的解开音响好声的奥秘。






浅谈几款万元以下的CD机
mjune: -以下几款是目前较为有名的万元以下CD机:1)Marantz 16D 8000RMB,2)Audiolab 8000cd 8000RMB more,3)M.F X-ray 10000rmb less ,4)Rega plant 6000rmb,5)Teac 25xn 9000rmb more or less,6)Denon S10II 8000rmb more,7)Cary 303cd 8000rmb。最近与一业内人士谈起这 几款CD机的选择,要考虑的三个方面是质量、售后服务和音乐味。这七个CD机中,首先要排除 X-ray。X-ray刚出来时价格只有8000多,后来人为的炒到万元以上,它的声音是有一定的素质,但 到了万元以上就不显得超值,另外用料太简单,最要命的是反映质量不好,本地一友买了才三个月 就罢工了,现在还在和商家牵扯不清。质量其次反映不好的是Rega plant,这宽机虽然音乐味很 好,上过Stereophile的B级榜,但是根据以前的反馈,也稍微有些质量问题,不过没有M.F那么过 份,而且原5000多的价格,若质量好,绝对是工薪层的"老私来私"。由于最近各杂志都在捧它,所 以价格也涨到6000以上,不过请耐心护住口袋。另外,Teac和Denon质量都很好,冲击力好,速度 也快,音乐味稍微淡一些。如果两个中选一个,我会选Teac,因为它的光头更换比较便宜,只要百 来元搞定,不似Sony那样上千元。Denon光头价格不太清楚。从音乐味考虑,这两个不选。另外三 款其中Cary 303是新出24bit机子,用1704两枚,带HDCD解码,从功能和品牌上看比较值,由于是 新出,关于质量反馈较少,自己听觉得声音细致,冲击力速度不是它的强项,声音也不算偏甜暖, 中性,年纪大些人会觉得它不够甜美。剩下两款,朋友介绍Audiolab 8000和Marantz 16d都是清中 带甜,质量也好,从声音上来讲,他个人倾向于Audiolab 8000,临场感更好一些,不过对于售后 即维护(主要是光头的更换),目前情况也不太清楚。如果保险一些,可以选Marantz 16D。不过两 者都不带HDCD,可惜啊。不正之处,请大家指正。希望大家也来讨论。以后有情况继续汇报。推荐CD机
大步:我的功放是Krell 300i,音箱为Thiel 2.3,CD机未配,请推荐一款音质温暖、甜润的CD机。
123:Classe.3声音好,但制作不敢恭维。使用过时的SONY机芯(212)和侍服系统。论制作和声音,万元左右的CD机推荐MARANTZ 16D(7千多元),最重要的是16D声底厚实的特点正好适应Thiel 2.3。TEAC 25XN、DENONS10II以声音正著称;Marantz 16D以味道好闻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采用的DAC所决定。TEAC采用AD1862、DENON采用PCM1702J,而Marantz采用TDA1547,前两个DAC是多比特形式,后一个是1比特形式。柯普兰277/288基本类似TEAC和DENON声底,但使用的DAC更好,PCM63K,加之欧洲制作,所以价格也高出较多。关键看你喜欢什么样的声音。KRELL+THIEL2.3有监听风格,如果你想加一点味道,一定使用Marantz16D,否则TEAC 25XN是你的另一个选择。不是不可以选柯普兰,关键是日后保修问题如何解决。
吴童: 大步:你好!看你说的第一句话就已经知道你具备相当经验的发烧友了,且不说用到了Krell300i和超奥2.3这样的贵价器材,你判断这套组合应选温暖、厚润的CD机与本人不谋而合。但不知您的预算是多少?万元级还没有出现令我十分满意的CD机,Classe.3声音相当好,用BB1702/20bit/HDCD,音乐味胜出日本机不止一级。但它的转盘不好。新出的Cary 303我准备作为一个侯选,Philips转盘/BB1704/24bit/HDCD。二万元的可选Sonic Frontiers、Meridian 508或Audio Research的产品。我认为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要带平衡输出,二是自己认真听一下。我再多说几句。123先生对这几台CD机十分的了解,我也同意他的看法,他对各款机器所用的部件说的十分到位,只是据我了解Classe.3用的不是SONY机芯,而是日本三洋的转盘,读盘能力不太好。MARANTZ 16D给我的印象也蛮不错,在这几台日本机中Marantz 16D的音乐表现可能是最好的,也许是因为Marantz有部分欧美血统,但TEAC 25X和Denon S10II的Hi-Fi得分超过16D。年前,我和几个朋友用两套组合比较过Classe.3、TEAC 25和柯普兰277,各有特色。个人以为TEAC 25X清晰度最好,Corpland 277用的TEAC转盘(266用的就不是TEAC转盘了)胆管放大,声音细腻、动人,但十分遗憾的是277甚至288都没有平衡输出。现场比较时Classe.3用平衡接入Krell KRC2/S100前后级推Dynaudio Countor 1.8,四人中有三人认为Classe在多方面胜了价格几乎两倍的277,这个结果使我在上一篇稿子里喊出了"平衡万岁"的口号!到了这般地步,你只有亲自实际试听候选的CD机了。
红军: 5000元以下DVD机哪种听CD(不是说DVD)效果比较好?最好带DTS输出。 安桥的525如何? 天龙的2500呢?以前想买安桥717的但要掏钱时发现没货了代之以新出的525,不知听CD效果如何?有无更好的推荐?另外节后想购一套Hi-Fi系统,主要注重听古典音乐的效果如梁祝小提琴、钢琴、吉他,人声如蔡琴等,不要求大动态。请推荐8000元以下主音箱和AV功放(带DTS解码)。现试过B&W P5、天朗638、 KEF ,AV功放试过YAMAHA A2、天龙3300、安桥DS777。 B&W P5 感觉不错,但深圳JS 非要连底座一起卖,9500元,死不肯降,我不想买。天朗638试听感觉比B&W 603好。有无更好的推荐?多谢。 03-23-2000 16:04:52
吴童: Philips 860和Onkyo 525是两款新出的DVD机型,二者的素质应十分接近,我没有直接比较过这两款机器,但写书时研究过Philips DVD840,这是Philips推出的一款价格便宜但性能却十分出色的第二代DVD机。它的外形不如日本机显得豪华和气派。中置DVD托盘上方是显示屏,左边是电源开关、反复播放按键和耳机插孔;右边是播放控制和卡拉OK功能键及两个麦克风插孔。内电路板分成三块,为杜绝干扰,音频处理电路封装在一个金属屏蔽盒内,与日本Onkyo DV-S501几乎一样,都是借助了日本Toshiba公司的技术和元件,如MPEG-2解码芯片选用了Toshiba的"TC6341AF"和"TC81201AF",负责杜比AC-3环绕声解码的是Zoran公司的"ZR38521PJC",而音频解码是Anolog Devices的芯片。Onkyo的作风是日本机中比较扎实的,其产品外观应该好于Philips(我个人看法),声音也不错,但您要直接比较二者之间谁听CD更好,这一比较就好象一个非常饿的人,给他一块花生糖还是一块杏仁糖吃,哪个让他吃完后觉得更饱些呢?Pioneer S6 DVD好象只有一个版本,都带DTS解码,这也是为与S5相区别而设计的。如果预算能达到S6,当然不必考虑以上二台机啦。祝您买到称心的器材!^_^ !
lixiaojun:不知什么原因前段时间看不了“请你留言”版,现在又可以了。 一年来,我一直在准备升级我的CD机,价位定在15000元下( 旧CD机为SONY 991+Theta 解码器,CD机已 用了9年 ,一直没坏〕。 这一年来,总共听过的CD机有:SONY 55ES、TEAC 25XN、10SE、DENON S10II、DENON DVD 5000、 马兰士CD16D、17D,音乐传真 X-RAY,A1,REVOX B22,AUDIO LAB 8000CD, 雅骏a9,CEC TL5000,金嗓子DP95,法国米格Premium 20CD,法国YBA3CD、 Audio refinement,KRELL 合并CD,Wadio 6等, 经过这么多机器的试听,我个人得出以下结论:
1:日本CD机坚决不能买。 日本的CD机看的都很值,机芯一流,补品原件,解码重料,极重。解析力做的也不错, 就是没有音乐味,普便缺乏活生感与流动感。没有那种使人可长时间听且能被感动的吸 引力。( 马兰士是个例外,但不知马兰士算不算日本机?)
2:同一厂家的CD机,不管价位差多少,声底相同,尤其日本机。 我想告诉各位烧友,如果你不喜欢一种CD机声,那麽你最好也别买此CD机的高档机来达 到升级的目的,因为它们味道基本一样,尤其日本机,不管多高档。
3:欧美厂家CD机声好。 这里我想说两点,第一:美国应向英国人学习,因为美国人做CD机需用相当于英国机器 2倍以上的成本才达到一样的声音。第二:5000块左右的英、法CD机声音要比1万左右的 日本CD机象DENON S10II或TEAC 25XN好。此两款日本机似乎挺值,其实都无音乐味。 不要只看英国机的外观与用料,又薄又轻,校声太重要了。 但有一点:日本CD机可靠性极佳。
4:英、法CD机风格不一样 我想主要说一下法国的CD机,因为大家对英国的器材都较熟悉,我认为法国的CD机有着 共同的特点,中高音很甜,明亮而不失润滑,清丽而不薄,就象法国西海岸的阳光,明 亮而不刺眼。它对声音的交待有着特殊的味道。我观察了YBA的CD机,发现它的避震处理 得非常细致,集成电路都铺了防震膜,时基晶振晶体也做了处理。米格的CD机声也具有法国声,但读盘能力太差了。
5:24比特CD机有点商业味道 我认为24比特的CD机不象杂志说的那么好,高音的延伸提高了,也不是非常明显,总体的平衡还在各厂家的设计。
6:关于CD+解码器 我认为要用解码器,一定要用纯CD转盘,否则效果不明显。 总上所述,最终我选择了法国的YBA 18比特CD机,以于我的卓丽贵族1号相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老音響迷談老器材


◎楊德宜

原本在我的規劃當中,「音響論壇」十週年應該要談一些當今頂級的器材,方式可能會像五週年時由各位資深主筆與業界高手來聯合推薦,告訴讀者在他們心目中最Hi-End的器材有哪些,最值得購買的器材又是哪些。不過正如同總編先前所說的,近年來音響器材的價格實在高得不合理,許多廠家每推出一款新器材,價格就跟著向上飛漲一大截,所以我們決定在論壇過十歲生日的今天,乾脆來和大家談談過去十年當中最值得回味的音響產品。「老音響迷談老器材」這個標題可能下得太過嚴肅了些,一來列名其中的主筆其實跟「老」字扯不上什麼關係,二來這些器材也不見得老,只是目前都已不再繼續生產罷了。

器材停產可能有很多理由,並不見得是廠方發現了新的設計重點,有時候成本控制、市場導向往往才是決定因素。隨便翻開一本五十期附近的「音響論壇」,您會發現廣告頁中的器材尚在生產者寥寥無幾。而那些曾經極富盛名的器材目前在哪裡?在某些懂得鑑賞之士的家中?還是在二手音響店裡滿佈塵埃?抑或是至今仍堆放在代理商的倉庫裡?大展時看見有些代理商拿出存貨出清,昔日一套擴大機的價格會讓人瞪大眼睛以為聽多了一位數,現在的出清價格卻比家中的頂極線材還低......

我們並不是要鼓勵音響迷們放棄現役產品,專注於搜尋這些可能難得一見的器材。推出這份推薦名單的目的是希望能夠讓讀者們知道,這些閱機無數的資深音響迷經歷過這十年後回頭看,是哪些停產器材最讓他們懷念不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瞭解這些曾經深具意義的器材,或許更能夠讓您看清楚音響多年來的發展走向,還有如何在新一代器材中選擇自己最適合的產品。

要請您特別注意的是,並非每一位主筆都是以「最好的聲音表現」為選擇依據,也並不是每一位主筆都會考慮到維修、使用年限、二手行情的問題,所以這並不是一篇「二手器材推薦名單」。我們的題目是「過去十年中最令你念念不忘的器材」,條件是該機種必須已經停產(所以現役產品一律不能考慮),曾經在過去十年中進行生產(所以骨董機全部除名),並且被主筆們視為「經典器材」的產品。張典齊醫師、李凌(陳弘志)與賴英智還在來稿中一再強調選擇的重點,並且告訴讀者們許多礙於規定而未能列出的遺珠之憾,但為求版面完整性未能一併刊出。下一期江俊德將會走訪幾家二手音響商,為大家簡單介紹選購二手器材的狀況,屆時將會把各位主筆的建議一起告訴您。

◎劉仁陽

光悅Rosewood

這也是過去我使用的唱頭之一,日本器材在聲音的表現上,往往很難受到日本以外音響迷的青睞,但這顆光悅唱頭卻是出乎意料的好。經過適當的調整之後,中頻段的質感已達藝術境界,空前絕後的表現經常讓我懷念不已。聽聽光悅Rosewood唱頭播放小提琴演奏,逼真的擦弦質感以及強烈的箱板共鳴,感動得讓人由衷佩服,甚至勝過目前使用高科技設計的訊源器材。可惜我的光悅Rosewood已經過度使用,在無法購得新品的情況下,留下永遠的回憶。

Leedh CD F1 Classic

是不是寫錯了?為什麼沒聽過這個牌子?原因很簡單,如果您沒聽過這個廠牌,表示您的音響年資還不夠,Leedh其實就是法國Micromega的前身。根據路邊社非證實報導,創辦Leedh公司的老闆,自從把Leedth公司經營起來之後就脫手易人,後來經營者承襲Leedh的外型,但廠牌名稱則改為Micromega。因此Leedh Classic CD轉盤不但停產,而且連廠牌都消失了,有沒有辦法找到二手產品,就得看您的運氣了。同時期的Leedh CD轉盤有兩型,側板加木邊的是Classic普通型,聲音較佳;而側板無木邊的為Pro型,相較之下反而遜色一些。這部轉盤是我認為至目前為止聲音最豐厚的轉盤,半年前我手上的Leedh Classic因為使用長期使用,雷射頭壽終正寢無法修復,只好更換成修改過的Vimak DT-1000以及Proceed PDTⅡ轉盤。

Proceed PDTⅡ

很意外吧!很多人以為只有高價的轉盤才能搭配最嚴苛的大型系統,實際上若您真的以聲音表現論器材價格,這一部外觀方正不花俏的轉盤,售價至少要賣到百萬元才行。具有百萬元聲音表現的Proceed PDTⅡ有那些特點呢?首先它聲音的能量特別強,目前許多CD轉盤聲音過於柔弱秀氣,遇著大氣勢時裹足不前;它的中低頻厚度及量感目前幾乎無人能及(Leedh Classic以及PDTⅠ例外),只要系統夠標準,換上Proceed PDTⅡ轉盤之後就可以輕易查覺這項獨門的特色。很奇怪,這麼好的器材怎麼反而出現在Mark Levinson的副品牌身上呢?

Theta GⅢ數類轉換器

幾年前當Theta設計者「嗎啡」先生到家中聆樂時,從他口中對聲音的觀念與認知,就可以推敲出這部Theta GⅢ的聲音走向。他喜歡聽現場音樂輕鬆的發聲特性,也注重兩極延伸的規格與響應,瞬間的暫態反應、強大的能量、強烈的衝擊性、寬廣的音場以及逼真的質感,都是他所追求且喜好的,而我認為這也是一部好器材至少應該具有的基本條件。聽過諸多數類轉換器之後,我認為Theta GⅢ不但是表現最佳的數類轉換器,也是Theta的巔峰之作。選擇Theta GⅢ時,盡量以沒有加裝HDCD解碼晶片、高電平大輸出、類比平衡輸出為佳。另有一款加裝前級音量控制器的Pre版本,聲音較瘦弱,不予推薦。

Audio Research LS5 MKⅡ(早期產品)

系統用得越大的時候,對於器材表現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聲音不夠飽滿、兩極不夠延伸、音場不夠寬廣,前級也必須負擔一部份責任。在這裡推薦的是早期的Audio Research LS5 MKⅡ前級,內部使用十支真空管,看起來雖然令人擔心這些真空管的狀況,但其聲音卻是一等一的好。音色透明音質也高貴,雖然不是目前價格最高的前級,卻有最高級的表現。我曾經與賴英智聽過前、後兩個時代生產的LS5 MKⅡ,在零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之下,竟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早期生產的LS5 MKⅡ在聲音上更具有輕鬆寬廣的氣度,是預算有限音響迷的第一選擇。

mbl 6010(早期產品)

如果您的預算充足,大約1990年以前生產的mbl 6010最值得推薦。就外觀來看,mbl 6010算得上是造型最經典的前級,早期的產品採用整塊鋼板作為面板,外殼則請製造史坦威鋼琴的廠商負責烤漆處理,聲音與外觀真正達到了藝術的境界。mbl生產頂級器材時,會特別以測試儀器進行材料篩選,最高級的IC就使用在mbl 6010身上,因此它雖然採用簡單的IC製成,經過了仔細的調聲之後,自然出現無人能及的優異表現。與LS-5 MkⅡ前級比較起來,mbl 6010具有更輕鬆的發聲特性,全頻段能量更在LS-5 MkⅡ之上,雖然是半導體器材,卻擁有真空管在聲音上的所有優點,並且進一步超越之。如果您找得到狀況如新的mbl 6010,聆聽音樂足夠矣!

Musical Fidelity A-370.2

又是一部Musical Fidelity的後級,它的年份比F-18更久,而且它正是我目前驅動GenesisⅡ的現役後級。與F-18相同,它們的體積都不是小兒科等級的產品。A-370.2工作時稍有溫度,機箱高度幾乎是一般後級的兩倍,重量更不落人後。輸出功率只有170瓦左右的A-370.2究竟有何能耐呢?首先它推得動GenesisⅠ喇叭,再者它面對B & W 801、Magnepan MG20以及GⅡ.5、GⅡ等大食喇叭時面不改色氣不喘。小音量或大氣勢時,高、中、低頻比例不會改變,不若某些後級在大音量下,中低頻有容易軟腳退縮的現象。依據長期使用的經驗得知,世界上若有MF A370.2推不動的喇叭時,該填海的不是擴大機,恐怕是喇叭的設計有問題了。

Musical Fidelity F18

這是我過去曾經使用的後級之一,它的體型巨大、重量誇張、外觀則圓滑秀氣,但聲音卻充滿著雄壯威武的氣勢。F-18內部使用真空管放大,並與電晶體結合成為一部混血後級,輸出功率大約200瓦左右。與許多重量級後級相較,不但在音質上一點都不臉紅,推力更有凌駕之勢,是一部推力與聲音兼具的後級擴大機。MF器材推陳出新的速度極快,但製造品質則不甚穩定,由於F-18的體積龐大,內部使用功率元件數量多,挑選二手產品應要注意器材狀況以及變壓器品質,巨大的變壓器或多或少會出現低頻振動的噪音,若有機會找到狀況良好的F-18後級,世界上幾乎沒有推不動的喇叭了。

GenesisⅡ

現場音樂充滿著無法計算的能量,不論是鋼琴獨奏或整個交響樂團的演奏,弱奏與強奏之間的動態對比往往讓許多音響器材顯出無奈之處,除非使用大型揚聲系統,才能縮短與「現場」以及「中性」要求的距離,盡量接近完美的地步。大型揚聲系統強調的不完全在大音壓的項目上,要獲得大音壓可以使用號角喇叭輕易達成,巨細靡遺才是好系統具備的要件。弱奏時,輕敲三角鐵可以聽出裊裊環繞的細微振動;強奏時,數十顆單體全力輸出,用盡一切力氣重建現場氣勢。忠於現場不就是「中性」的具體表現嗎?想要獲得如此享受,GenesisⅠ應該列為第一目標,不然已經停產的GenesisⅡ則是毫不考慮的第二選擇。

GenesisⅡ.5

TAS總編輯HP近十年來的參考喇叭只有兩個品牌,它們是Infinity IRS-V以及GenesisⅠ,也都是Arnie Nudell不同時期的作品。當Arnie Nudell自立門戶成立Genesis之後,我就從這款GenesisⅡ.5開始試探Genesis的產品,結果令我相當滿意,以至於更換為目前的GⅡ、GⅠ兩套系統。GⅡ.5對於進階級的發燒友來說相當適合,由於高音單體數量較少,因此高頻段能量較好控制,廠方設定好的電子分音超低音相較之下也容易調整,幾乎在試聽室中一擺,就能發揮及格的表現。初次接觸GⅡ.5的音響迷,會對「低頻」以及「極低頻」重新定義,雖然在量感上仍不及四件式的GⅡ、GⅠ,但您會從GⅡ.5身上發現過去從未聽過那一段頻率的聲音,那是相當新鮮有趣的經驗。

B&W 801 MKⅢ(早期產品)

請資深音響迷推薦最適合入門Hi-End領域的喇叭,B&W 801獲得的票數一定最多,為何如此受到歡迎呢?最主要的原因當然還是價格與聲音表現。但說實在話,我也僅在兩個地方聽過表現最佳者,推敲其原因是大部分的人會照單購買器材,但卻疏於對器材的細心調整,以至於坐擁高級器材,卻發出普通聲音。在此推薦早期的第三代801,當時一位音響迷使用Hafler大功率擴大機驅動,表現皆已達到最高要求。充份驅動的B&W 801,能量驚人而且聲音相當中性,您也絕對想像不到12吋的低音單體也具有震屋瓦的實力,只可惜這樣的聲音已經日不復見。後期801 MKⅢ則加強了中高頻的響應,相較之下較缺乏溫潤的音色,調整的挑戰性更高。

◎張典齊

Linn Sondek(非現役機型)

LP唱盤的長青樹,初代機種問市時筆者才啟蒙不久呢!Linn Sondek至今也不知出了多少代,反正隔那麼幾年,廠家就會動一下手腳,改良一番,卻也不標明是Mark多少,總讓人搞不清是第幾代。筆者推薦的是Vahalla之後的機型,著眼點在於Linn的結構簡單,功能單純,簡單就比較不容意故障,單純就好調校。只要是正常健康的貨色,用上幾年不必擔心,而且它會很精確的把藏在LP唱片裡的音樂加以再生。至於搭配的唱臂我建議Linn的自家產品,例如Itok。

Esoteric P2

二手CD轉盤要考慮性能的穩定和正常,Esoteric P2使用Teac最高級的VRDS傳動系統,性能奇高而穩定性佳,會讓人比較放心。它的造型「束結」,輸出端子種類齊全,而性能夠好,如果價位不貴可以考慮買進。可惜因代理商銷售策略的緣故,在台賣出不多,能找到二手或的機會可能也不太多。

Vimak DS-2000

DAC我只推薦這一部,不是因為它最好,而是因為在業已停產的高級DAC之中,它性能不差而價位不高,很適合精打細算的朋友。事實上DS-2000是音樂性極高的一部DAC,不但全然沒有數碼聲的困擾,而且整體而言聲音非常靠近LP,加上優美的弧線造型、優秀的製造品質、優質的音樂表現,是行家應該考慮的一部好機器。

Audio Research SP-11

管球前級的典範,也是ARC的巔峰之作。雖然年紀一大把,如果保持得好的話,仍然值得擁有。這部經典前級,你需要什麼,它就能提供什麼,諸如寬頻域、一流的動態、宏偉的場面、細膩順滑的音質,中性而帶暖調的音色…,加上齊全的功能,美麗的造型至今仍然閃耀著懾人的光輝。購買時請注意性能完整,並慎選真空管,以求最佳演出。

mbl 6010(早期產品)

這台前級還要加以介紹嗎?價格合不合意是最主要的考慮了。問題是拿廿萬買台二手前級有意義嗎?何不買一台別牌的新機種呢?有一個現象足以回答這個疑問,那就是mbl 6010b的擁有者想換成c型的時候(很奇怪或者說很合理的是一旦用上6010,很少會換別牌的前級,最可能的還是升級,更換新型的6010!),要把手上的6010b(甚至是6010a)賣掉的話,除非獅子大開口,否則通常都是很容易的,而店家也很樂意估入貼換。很多人願意承接這台前級實在是其來有自:

第一 、它的性能和聲音難有敵手,縱使是舊型6010也仍然能和現下頂級對手相抗不稍退讓。

第二、目下的頂級器材音色多走清澈透明路線,弄得不好就會流於偏冷或偏瘦,它圓潤豐美的音色正有調和之功,提高系統的音樂性。

第三、6010製作精美豪華,高貴的黑色面板和大方的金色旋鈕不因時間而褪色,如果前手小心使用的話,仍會散發那股迷人的貴族氣息,非常吸引人的。

Grypgon DM-100後級

雖然被Antileon所取代,這部後級還是充滿著魅力。100瓦純A類,高電流設計,沒有什麼喇叭是拙於應付的。機體很熱而聲音溫暖,音質充滿美感和密度,我特別喜歡它的外觀和坦克級的製作品質,如果要價不貴,而你又能忍受它的熱度的話,它會是你的目標。

B&W 801(S2、S3)

B&W 801縱橫江湖超過廿年,到今年才謝幕下台,而聲譽不墜。代理商在原廠宣布停產之後,連忙進了最後一批庫存,嘉惠台灣音響族,是很有見地的,因為再來的「蝸牛」式後續機種價格幾乎三倍,不是尋常音響族可以輕鬆擁有的了。最後的機會大家要把握,否則只有找二手的份啦!但縱然是二手,還是值得推薦,一對喇叭暢銷幾十年必有獨到之處。是的,B&W 801的解析力,音域的完整、動態的餘域,聲音的精準可以列入經典,無怪乎那麼多錄音室使用它作為鑑聽器了。不過有一點要注意,就是它的低音不好處理,購買時要有心裡準備才好。

GenesisⅡ.5

喇叭方面,毫不遲疑的,GenesisⅡ.5絕對是首選!這對大傢伙至今仍相當有價值,猷是極貴,但我要說它物超所值。只要你的房間夠大(否則難以消化與發揮那量大而低沈的低音),夠高,而喇叭情況也屬正常,不必猶豫,立即擁有,您後悔的機會不會太多!怎麼說呢?第一、它的氣魄和場面出類拔萃,驚世駭俗而音質音色絕佳。第二、它很好對付,對於擴大機不怎麼挑剔,從幾瓦的300B到High Power的晶體機大多能夠推得不錯。這當然也得歸功於Genesis的設計,它附了一部低音擴大機,把最難應付的低音全包了。第三、大部分的平板喇叭在擺位和分頻點上難度通常都很高,但GenesisⅡ.5是例外,它非常容易就定位,而且分頻點的調整極為方便和容易。Highly recommanded!

Spendor G1000第一代

「平常」一點的喇叭筆者推薦兩對,兩者恰好都是市面上極少有的長壽機種,我先來講Spendor G1000第一代,特別強調第一代是很沒法子的事,因為現行機型是第二代,不符合本特輯的規定。第一代二手價在五萬左右,單體和分頻器都和現役機型相同,所不同的在於單體固定的方式。Spendor G1000像是一個模範學生,它沒有一個科目是特別突出者的,但反過來講也沒有一個科目欠佳,樣樣都在水準之上,而且耐超耐聽,音樂性十足。使用上十分友善,因為沒有特別的癖性,那只高性能的12吋低音也很好驅動,中高音平順而甜美,能提供廣泛的音樂表現。五萬元擁有上乘的音樂性、不錯的動態以及夠勁的低音,何樂而不為?

MIT-330 CVT

訊號線在音響系統中佔相當重要的一環,但我並不主張要花大錢在其上,因上高級的二手貨是可以考慮的,因為線材通常折價比較多,其中我認為MIT-330 CVT是很物超所值的。這條線至今仍在筆者的參考系統上服役,著眼點就在於它的聲音飽滿,低音質量皆屬一流,中音柔美多汁,而動態奇佳,非常適合較理性的系統。購買時宜檢視端子接頭,看看接點牢靠與否,線的裸露部份有沒有氧化。

◎黃鴻鈞

光悅Rosewood

對於這顆唱頭有兩個遺憾,遺憾之一是從未在自己的系統上使用;遺憾之二是它已經停產了。我僅曾經在劉顧問的系統上聽過這顆唱頭的表現。這個唱頭最大的魅力,也是其他唱頭所無法企及的,就在於弦樂的質感以及歌唱人聲的美感,特別是巴洛克音樂,歌劇演唱者的喉聲能量無人能及。除了能量之外,女高音或女歌手的聲音毫不尖銳,就像真人在唱歌,毫無粗糙感覺,而且非常甜美。透過光悅Rosewood唱頭拾取LP上的溝痕,您絕對無法想像唱片罐頭音樂,也可以發出這樣的真實甜美音樂。只可惜製造唱頭的老先生已經退休,唱頭由他兒子繼續接手,如果有機會見到此唱頭,應該毫不考慮立刻買下來。這顆唱頭有多迷人呢?本人十月份將專程至日本尋找此唱頭,這樣的背書夠肯定它的價值了吧!

Theta GⅢ

過去我使用Mission PCM 7000 CD唱盤,長期使用之後掛點故障,因此開始尋找適用的唱盤。當時Theta GⅢ已經絕版,市面上正風行升級過後的Theta GV,因此二手市場出現了數量相當多的GⅢ。聽從劉顧問的建議先買進GⅢ,日後再慢慢尋找轉盤。我曾經與Sonic Frontiers SFD-2 MKⅡ比較,Theta GⅢ在動態及弦樂的表現上皆比SFD-2MKⅡ更好,而且GⅢ使用半導體,沒有真空管老化的問題,壽命不用擔心。唯一缺點為無法使用平衡輸入,因為多次實驗之後,平衡數位線聲音有比RCA數位線好聽的趨勢。如果尋找二手GⅢ,也建議找到具有平衡輸出者為佳。

Audio Research LS5 MKⅡ

很不好意思,倒不是捧我自己使用的器材,因為我目前正使用這一部前級。我一直喜歡Audio Research的產品,過去使用Infinity IRS Beta喇叭的時候,我使用SP-11前級以及M-300單聲道後級,不論喇叭或擴大機,兩者在當時皆創下了「高透明度」的新境界。SP-11為電源分離設計,內部使用六支真空管,升級為LS5 MKⅡ之後,真空管劇增為十支,但卻擁有更高的解析力及透明感,同時聲音也更溫暖,而且發聲能量更強,不但上下兩端的延伸更佳,人聲及弦樂的質感皆在SP-11之上。LS5 MKⅡ可以說是非常厚聲的前級,相較之下SP-11就比較明亮,並且稍瘦一些,不太適合現代的系統。LS5 MKⅡ也並非全無缺點,不太容易控制的遙控器,且全平衡式設計也阻隔了LP用家在器材搭配上的彈性。因為LS5 MKⅡ並無Phono設計,且大部分的唱頭放大器皆為單端設計,雖然可以轉接使用,但總是美中不足。

Counterpoint SA-4

這是少見的OTL加上OCL的設計,這種設計有個特色,當喇叭歐姆數越低的時候,其輸出功率便越差;但當阻抗提昇時,其輸出功率反而會提升。當時曾經以SA-4後級搭配15歐姆的Rogers 3/5a喇叭,表現相當優秀,SA-4幾乎可以說是Rogers 3/5a的最佳拍檔。由於輸出功率受限於喇叭的阻抗,因此不建議搭配阻抗過低的喇叭。Counterpoint SA-4後級使用的6LF6真空管在市面上比較難找,而使用SA-4時一定要注意散熱的問題,不論加裝風扇或拆掉機殼吹冷氣,只要散熱良好,SA-4就可以穩定快樂的工作。

Krell KSA 100(風扇版本)

這是Krell的成名作,採用純A類設計,並且曾經造成市場轟動。因為當時市面上出現了Apogee喇叭,它的低阻抗特性把當時的名機一一考倒,燒機掛點者不在少數,當時能夠完美驅動Apogee的後級,首推Krell。過去我使用Infinity IRS Beta的時候,也曾經使用Krell KSA 100負責低音柱,除了推力驚人以外,聲音質感也值得稱讚。它的聲音相當細膩,弦樂非常耐聽、好聽、溫暖,鋼琴顆粒感質感佳,人聲及各方面的表現絕對是頂級名機的典範。

Musical Fidelity F-18

Musical Fidelity F-18後級幾乎可以說是B&W 801的絕配,以預算上來說,如果買得起B&W 801喇叭,F-18的售價剛好與801相配,用家也許願意購買更昂貴的器材搭配,但效果不見得會比F-18好。曾經使用難推喇叭的用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經驗,擴大機輸出功率越大,聲音質感往往越差,但聲音質感好的擴大機,往往輸出功率又不足,經常陷於兩難的窘境。當然F-18不只能推801,其他難推的喇叭也沒有問題,以它的表現而言,足以與三、四十萬元級後級相較而不會退陣,可見實力之堅強。與我目前使用的mbl 9006相較呢?若以一部後級驅動GenesisⅡ喇叭,mbl 9006不見得全面勝過F-18 ,F-18的中低頻較9006強勁,但9006中高頻的質感又勝過F-18。如果每聲道各使用一部後級驅動,9006就有把握全面勝過F-18了,但此時9006的價格早已超過F-18太多了。

GenesisⅡ

過去嚮往大喇叭的氣勢,找到機會購進Infinity IRS Beta四件式喇叭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對喇叭與想像中是完全的兩回事,購進喇叭之後夢靨才剛開始。Infinity IRS系列確實讓喇叭的設計,造就出一種全新的趨勢,喇叭開始很強調細微的解析力以及誇張的極低頻延伸,但往往也讓喇叭開始變瘦變尖。GⅡ基本上不能把它想成是IRS Beta的升級版,因為相對IRS Beta而言已經是完全不同的設計。GⅡ的個性更溫暖、動態更大,聲音更中性且承受功率也加大,幾乎所有IRS Beta的缺點在此一掃而空。GⅡ最大的突破在於奉送用家的專用超低音擴大機,這真是一項體貼用家的超級福音。以前必須另購一套擴大機推IRS Beta低音柱,為了這部擴大機,往往傷透腦筋而難以解決,許多用家花了錢還不一定能搞定,但Genesis已經把大部分難題都解決了,您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搞定擺位以及設定參數就行了。

Genesis GⅡ.5

如果您沒有很多時間也沒有很大的空間,調整音響的功夫也沒有十分的把握,偏偏心中又想使用大喇叭時,GⅡ.5就非常適合您使用。Arnie Nudell確實對於設計喇叭很有一套,以目前市面上的喇叭而言,相同價位要突破GⅡ.5、GⅡ等喇叭的表現非常困難。這款喇叭的優點相信其他主筆已經詳述了,對於有心進階的音響迷,我要給予的意見是:如果見到GⅡ.5出現在二手市場時,一定要想辦法在第一時間搶下,市面上有很多人隨時密切注意這對喇叭,遲了就怕買不到!

ProAC Tablette

記得多年前認識李富桂先生的時候,曾經在他家聆聽Rogers 3/5a 15歐姆版,那裡的聲音讓很多人留下深刻的美聲印象,大家也普遍以為Rogers 3/5a 15歐姆版本是小喇叭的極限。但自從Pro AC Tablette出現之後,讓我對於小喇叭有更大的驚訝,深深體會到小喇叭也能夠營造出更大的空間感。Tablette的中高頻以及弦樂質感,完全不輸給Rogers 3/5a,兩者皆具有第一流的音質,但Tablette可以營造出比3/5a更大的能量、透明度、音場以及動態等,這些都讓小喇叭的極限再向前推進一些。但Tablette系列後來開始改款,聲音也逐漸走了樣,越更新的版本聲音越瘦,已經逐漸失去了過去甜美的質感,人聲及樂器的質感不若過去聆聽時的感動。

Rogers LS3/5a(15歐姆版本)

回想起來第一次見識到所謂的三度空間音場,就是十幾年前在李富桂家裡聽到的那套組合,當時的器材搭配為Rogers 3/5a加上Rogers超低音,並使用Quick Silver 60瓦管機驅動。而播放的曲子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西貝流士的芬蘭頌,這套組合發出的弦樂,一片一片地撲向聆聽者,聲音的質感極為柔美,真所謂絲綢般的光澤在此重現,感動得全身都起雞皮疙瘩!當時大家都肯定Rogers LS3/5a為小喇叭的經典之作,直到Pro AC Tablette的出現,才威脅到3/5a的地位。但隨後Tablette不斷改款,以不變應萬變的3/5a反而繼續穩坐寶座,一直到現在,3/5a傳奇仍然不斷被各階層音響迷所津津樂道。

◎李陵

Vimak DT800

我一直希望能想出一部價格合宜、又不會過分落伍的CD唱盤,最後還是只能選出這部價格不貲的Vimak DT800。DT800使用飛利浦史上最耐用最好聲的CDM9系列傳動結構,機箱紮實無倫,電源供應也遠勝尋常CD唱盤,加上Vimak著名的數位類比轉換線路,使得這部CD唱盤在二手市場之中格外引人注目。Vimak器材對於墊材與電源線向來敏感,請盡量多方面嘗試。輸出有多段可調,我個人偏好較大的輸出,取其較富男子氣概,您當然也可以視個人口味來調整,以取得最佳效果。此外,根據曹醫師與劉仁陽前輩的經驗,Vimak的器材經過修改可以更上一層樓,這也是您選擇DT800時一個值得考慮的重點。

Proceed PDT2

一言以蔽之,在同價位裡您不可能買到更好聲的CD轉盤。我曾經在包括劉仁陽前輩家中的幾處場合聽過這部停產已久的CD轉盤,迄今為止PDT2已經擊敗過多部價位更高的CD轉盤,其中不乏名廠旗艦產品。可惜的是,自從PDT2好聲的消息傳出以後,代理商僅存的幾部陳年庫存早被一搶而空,二手市場上供應量也相當有限。PDT2的好處在於中頻厚實,低頻與極低頻的份量、衝擊力、與延伸都是一流中的一流,系統頻寬愈寬,愈能體會到PDT2的好處。不過,Madrigal出品的器材對於電源好壞有傳統性的敏感,這方面您必須特別留意,否則上述的好處都會大打折扣。搭配的數位類比轉換器以美系Theta或者Sonic Frontier個性上最適合。同廠的PDP2也不錯,只是一樣要注意電源。

ARC LS2

在我離開台灣之前,這部只用一根6DJ8真空管的ARC前級二手價格不貴。我不知道它現在要賣多少錢,只要仍在五萬元以內且狀況正常,我建議您看到趕快搶。我聽過的前級不少,但是真正會讓我想拿錢出來購買的二手前級,目前就只有LS2這麼一部。LS2的聲音屬於傳統的ARC聲,空間感強烈、音場寬深、動態強、定位準、層次感井然,非常能討好現代音響迷的耳朵。唯一的小缺點是中頻稍微不夠厚實(與6010之類的比),所以在搭配真空管時要多花點心思。至於是否需要購買平衡端子的LS2B?我個人並不覺得LS2B聲音更好,也不覺得平衡式接法聲音更好,如果有得選,最好親耳比較過再作決定。

Music Fidelity P270

MF的大功率後級素來有幾個優點,一是聲底溫暖醇厚耐聽,二是驅動力紮實強勁,三則是價格與同等實力其他廠牌後級比較異常實在。不過,MF的後級也有幾個需要留意的地方,例如它多數使用平實材料,因此在購買二手貨前必須確定其狀況是否正常;其次是MF搭配前級相當挑剔,同廠前級又不一定是最佳搭配,經驗之中以搭配ARC最能發揮出好處。MF的後級也可以改,最便宜的方式是修改喇叭輸出端子的一小段線材。Prime AV廖主編的一部P270就更換了他自光華商場購得的一段多芯鍍銀線,結果聲音之好讓改機高手也嘖嘖稱奇。想改MF後級的音響同好們不一定要花大錢,有時平價零件一樣可以出現奇蹟。

BBC LS3/5a(15歐姆版)

作為一對小喇叭,BBC LS3/5a的優缺點都是明顯的。它的二端延伸不是最好的,音場不是最寬深的,動態不是最強的,但是整體而言卻是中頻段最迷人的,同時也是平衡度最好、最耐聽的。我不習慣在碩大寬深充滿空氣感的音場裡聽不到低音大提琴,我也不願意為了那十幾公分的音場寬深度犧牲中頻的厚度,所以我選擇了重買LS3/5a。如果您也像我一樣,需要在三、四坪小空間中聆聽音樂,請試試一對LS3/5a,加上一部中低價位的真空管綜合擴大機,您會發現原來聽音響聽音樂也可以這麼單純。以新喇叭來說,或許LS3/5a已經不再划算。但是以二手市場的價位而言,考慮到15歐姆版LS3/5a同時還具有歷史收藏價值,我認為這是最值得購買的一對二手喇叭。

Clements Little 「D」 Wood

這對喇叭當年在台上市的時間並不長,加上代理推廣並不積極,所以並沒有很好的銷售成績。不過,純以聲音做工用料而論,我認為它是一對非常值得考慮的喇叭(尤其是在二手市場)。這是二音路二單體的設計,高音使用絲帶單體,極高頻延伸無論量感或是質感都不輸給昂貴的Genesis或者Dynaudio;中低音使用一只長衝程小口徑單體,搭配傳輸線式喇叭箱,可以產生延伸足夠的低頻,同時保留中頻的厚度與質感。這對喇叭有二種型號,有wood字尾的使用木造喇叭箱,無論做工或外觀都好上一截,請記得要買這一款。在聲音特性上,它類似LS3/5A與TabletteⅢ的綜合體,耐聽之餘也有足夠的音響性,但是後級一定要夠力,否則中低音錐盆單體會追不上高音的絲帶單體。當年原廠設計的腳架是有仰角的,您搭配腳架的時候請不要忘記。

Dynaudio Special One

Special One是Dynaudio第一對採用所謂「萬中選一」單體的小喇叭,同時也是我個人認為該廠目前為止整體平衡度最高、定價最實在的一對小喇叭。如果您能找到一部夠力夠厚的後級(例如我前面推薦的P270),Special One所呈現的音響境界可能會讓許多更貴更大的Dynaudio感到汗顏。我個人最欣賞它的幾個優點:一是如絲綢般華貴的高頻與接近無休止的延伸能力,這方面絕對不是尋常平價小喇叭所能企及的;二是深不可測的功率承受與接近ATC水平的強大動態及聲音密度,聽起來實在很不像是在聽小喇叭;三則是它罕見的高平衡度與中頻厚度,這在Dynaudio%

--------------------------------------------------------------------------------
相关信息:

台湾音响论坛的老器材推荐,大家选购二手器材时可以参考参考。可惜北京二手市场不健全,所以玩二手器材的人... (22千字)(xiaofang 2001-12-22 13:22 阅读 114)
接着贴…… (22千字)(xiaofang 2001-12-22 13:25 阅读 27)
◎黃鴻鈞

光悅Rosewood

對於這顆唱頭有兩個遺憾,遺憾之一是從未在自己的系統上使用;遺憾之二是它已經停產了。我僅曾經在劉顧問的系統上聽過這顆唱頭的表現。這個唱頭最大的魅力,也是其他唱頭所無法企及的,就在於弦樂的質感以及歌唱人聲的美感,特別是巴洛克音樂,歌劇演唱者的喉聲能量無人能及。除了能量之外,女高音或女歌手的聲音毫不尖銳,就像真人在唱歌,毫無粗糙感覺,而且非常甜美。透過光悅Rosewood唱頭拾取LP上的溝痕,您絕對無法想像唱片罐頭音樂,也可以發出這樣的真實甜美音樂。只可惜製造唱頭的老先生已經退休,唱頭由他兒子繼續接手,如果有機會見到此唱頭,應該毫不考慮立刻買下來。這顆唱頭有多迷人呢?本人十月份將專程至日本尋找此唱頭,這樣的背書夠肯定它的價值了吧!

Theta GⅢ

過去我使用Mission PCM 7000 CD唱盤,長期使用之後掛點故障,因此開始尋找適用的唱盤。當時Theta GⅢ已經絕版,市面上正風行升級過後的Theta GV,因此二手市場出現了數量相當多的GⅢ。聽從劉顧問的建議先買進GⅢ,日後再慢慢尋找轉盤。我曾經與Sonic Frontiers SFD-2 MKⅡ比較,Theta GⅢ在動態及弦樂的表現上皆比SFD-2MKⅡ更好,而且GⅢ使用半導體,沒有真空管老化的問題,壽命不用擔心。唯一缺點為無法使用平衡輸入,因為多次實驗之後,平衡數位線聲音有比RCA數位線好聽的趨勢。如果尋找二手GⅢ,也建議找到具有平衡輸出者為佳。

Audio Research LS5 MKⅡ

很不好意思,倒不是捧我自己使用的器材,因為我目前正使用這一部前級。我一直喜歡Audio Research的產品,過去使用Infinity IRS Beta喇叭的時候,我使用SP-11前級以及M-300單聲道後級,不論喇叭或擴大機,兩者在當時皆創下了「高透明度」的新境界。SP-11為電源分離設計,內部使用六支真空管,升級為LS5 MKⅡ之後,真空管劇增為十支,但卻擁有更高的解析力及透明感,同時聲音也更溫暖,而且發聲能量更強,不但上下兩端的延伸更佳,人聲及弦樂的質感皆在SP-11之上。LS5 MKⅡ可以說是非常厚聲的前級,相較之下SP-11就比較明亮,並且稍瘦一些,不太適合現代的系統。LS5 MKⅡ也並非全無缺點,不太容易控制的遙控器,且全平衡式設計也阻隔了LP用家在器材搭配上的彈性。因為LS5 MKⅡ並無Phono設計,且大部分的唱頭放大器皆為單端設計,雖然可以轉接使用,但總是美中不足。

Counterpoint SA-4

這是少見的OTL加上OCL的設計,這種設計有個特色,當喇叭歐姆數越低的時候,其輸出功率便越差;但當阻抗提昇時,其輸出功率反而會提升。當時曾經以SA-4後級搭配15歐姆的Rogers 3/5a喇叭,表現相當優秀,SA-4幾乎可以說是Rogers 3/5a的最佳拍檔。由於輸出功率受限於喇叭的阻抗,因此不建議搭配阻抗過低的喇叭。Counterpoint SA-4後級使用的6LF6真空管在市面上比較難找,而使用SA-4時一定要注意散熱的問題,不論加裝風扇或拆掉機殼吹冷氣,只要散熱良好,SA-4就可以穩定快樂的工作。

Krell KSA 100(風扇版本)

這是Krell的成名作,採用純A類設計,並且曾經造成市場轟動。因為當時市面上出現了Apogee喇叭,它的低阻抗特性把當時的名機一一考倒,燒機掛點者不在少數,當時能夠完美驅動Apogee的後級,首推Krell。過去我使用Infinity IRS Beta的時候,也曾經使用Krell KSA 100負責低音柱,除了推力驚人以外,聲音質感也值得稱讚。它的聲音相當細膩,弦樂非常耐聽、好聽、溫暖,鋼琴顆粒感質感佳,人聲及各方面的表現絕對是頂級名機的典範。

Musical Fidelity F-18

Musical Fidelity F-18後級幾乎可以說是B&W 801的絕配,以預算上來說,如果買得起B&W 801喇叭,F-18的售價剛好與801相配,用家也許願意購買更昂貴的器材搭配,但效果不見得會比F-18好。曾經使用難推喇叭的用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經驗,擴大機輸出功率越大,聲音質感往往越差,但聲音質感好的擴大機,往往輸出功率又不足,經常陷於兩難的窘境。當然F-18不只能推801,其他難推的喇叭也沒有問題,以它的表現而言,足以與三、四十萬元級後級相較而不會退陣,可見實力之堅強。與我目前使用的mbl 9006相較呢?若以一部後級驅動GenesisⅡ喇叭,mbl 9006不見得全面勝過F-18 ,F-18的中低頻較9006強勁,但9006中高頻的質感又勝過F-18。如果每聲道各使用一部後級驅動,9006就有把握全面勝過F-18了,但此時9006的價格早已超過F-18太多了。

GenesisⅡ

過去嚮往大喇叭的氣勢,找到機會購進Infinity IRS Beta四件式喇叭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對喇叭與想像中是完全的兩回事,購進喇叭之後夢靨才剛開始。Infinity IRS系列確實讓喇叭的設計,造就出一種全新的趨勢,喇叭開始很強調細微的解析力以及誇張的極低頻延伸,但往往也讓喇叭開始變瘦變尖。GⅡ基本上不能把它想成是IRS Beta的升級版,因為相對IRS Beta而言已經是完全不同的設計。GⅡ的個性更溫暖、動態更大,聲音更中性且承受功率也加大,幾乎所有IRS Beta的缺點在此一掃而空。GⅡ最大的突破在於奉送用家的專用超低音擴大機,這真是一項體貼用家的超級福音。以前必須另購一套擴大機推IRS Beta低音柱,為了這部擴大機,往往傷透腦筋而難以解決,許多用家花了錢還不一定能搞定,但Genesis已經把大部分難題都解決了,您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搞定擺位以及設定參數就行了。

Genesis GⅡ.5

如果您沒有很多時間也沒有很大的空間,調整音響的功夫也沒有十分的把握,偏偏心中又想使用大喇叭時,GⅡ.5就非常適合您使用。Arnie Nudell確實對於設計喇叭很有一套,以目前市面上的喇叭而言,相同價位要突破GⅡ.5、GⅡ等喇叭的表現非常困難。這款喇叭的優點相信其他主筆已經詳述了,對於有心進階的音響迷,我要給予的意見是:如果見到GⅡ.5出現在二手市場時,一定要想辦法在第一時間搶下,市面上有很多人隨時密切注意這對喇叭,遲了就怕買不到!

ProAC Tablette

記得多年前認識李富桂先生的時候,曾經在他家聆聽Rogers 3/5a 15歐姆版,那裡的聲音讓很多人留下深刻的美聲印象,大家也普遍以為Rogers 3/5a 15歐姆版本是小喇叭的極限。但自從Pro AC Tablette出現之後,讓我對於小喇叭有更大的驚訝,深深體會到小喇叭也能夠營造出更大的空間感。Tablette的中高頻以及弦樂質感,完全不輸給Rogers 3/5a,兩者皆具有第一流的音質,但Tablette可以營造出比3/5a更大的能量、透明度、音場以及動態等,這些都讓小喇叭的極限再向前推進一些。但Tablette系列後來開始改款,聲音也逐漸走了樣,越更新的版本聲音越瘦,已經逐漸失去了過去甜美的質感,人聲及樂器的質感不若過去聆聽時的感動。

Rogers LS3/5a(15歐姆版本)

回想起來第一次見識到所謂的三度空間音場,就是十幾年前在李富桂家裡聽到的那套組合,當時的器材搭配為Rogers 3/5a加上Rogers超低音,並使用Quick Silver 60瓦管機驅動。而播放的曲子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西貝流士的芬蘭頌,這套組合發出的弦樂,一片一片地撲向聆聽者,聲音的質感極為柔美,真所謂絲綢般的光澤在此重現,感動得全身都起雞皮疙瘩!當時大家都肯定Rogers LS3/5a為小喇叭的經典之作,直到Pro AC Tablette的出現,才威脅到3/5a的地位。但隨後Tablette不斷改款,以不變應萬變的3/5a反而繼續穩坐寶座,一直到現在,3/5a傳奇仍然不斷被各階層音響迷所津津樂道。

◎李陵

Vimak DT800

我一直希望能想出一部價格合宜、又不會過分落伍的CD唱盤,最後還是只能選出這部價格不貲的Vimak DT800。DT800使用飛利浦史上最耐用最好聲的CDM9系列傳動結構,機箱紮實無倫,電源供應也遠勝尋常CD唱盤,加上Vimak著名的數位類比轉換線路,使得這部CD唱盤在二手市場之中格外引人注目。Vimak器材對於墊材與電源線向來敏感,請盡量多方面嘗試。輸出有多段可調,我個人偏好較大的輸出,取其較富男子氣概,您當然也可以視個人口味來調整,以取得最佳效果。此外,根據曹醫師與劉仁陽前輩的經驗,Vimak的器材經過修改可以更上一層樓,這也是您選擇DT800時一個值得考慮的重點。

Proceed PDT2

一言以蔽之,在同價位裡您不可能買到更好聲的CD轉盤。我曾經在包括劉仁陽前輩家中的幾處場合聽過這部停產已久的CD轉盤,迄今為止PDT2已經擊敗過多部價位更高的CD轉盤,其中不乏名廠旗艦產品。可惜的是,自從PDT2好聲的消息傳出以後,代理商僅存的幾部陳年庫存早被一搶而空,二手市場上供應量也相當有限。PDT2的好處在於中頻厚實,低頻與極低頻的份量、衝擊力、與延伸都是一流中的一流,系統頻寬愈寬,愈能體會到PDT2的好處。不過,Madrigal出品的器材對於電源好壞有傳統性的敏感,這方面您必須特別留意,否則上述的好處都會大打折扣。搭配的數位類比轉換器以美系Theta或者Sonic Frontier個性上最適合。同廠的PDP2也不錯,只是一樣要注意電源。

ARC LS2

在我離開台灣之前,這部只用一根6DJ8真空管的ARC前級二手價格不貴。我不知道它現在要賣多少錢,只要仍在五萬元以內且狀況正常,我建議您看到趕快搶。我聽過的前級不少,但是真正會讓我想拿錢出來購買的二手前級,目前就只有LS2這麼一部。LS2的聲音屬於傳統的ARC聲,空間感強烈、音場寬深、動態強、定位準、層次感井然,非常能討好現代音響迷的耳朵。唯一的小缺點是中頻稍微不夠厚實(與6010之類的比),所以在搭配真空管時要多花點心思。至於是否需要購買平衡端子的LS2B?我個人並不覺得LS2B聲音更好,也不覺得平衡式接法聲音更好,如果有得選,最好親耳比較過再作決定。

Music Fidelity P270

MF的大功率後級素來有幾個優點,一是聲底溫暖醇厚耐聽,二是驅動力紮實強勁,三則是價格與同等實力其他廠牌後級比較異常實在。不過,MF的後級也有幾個需要留意的地方,例如它多數使用平實材料,因此在購買二手貨前必須確定其狀況是否正常;其次是MF搭配前級相當挑剔,同廠前級又不一定是最佳搭配,經驗之中以搭配ARC最能發揮出好處。MF的後級也可以改,最便宜的方式是修改喇叭輸出端子的一小段線材。Prime AV廖主編的一部P270就更換了他自光華商場購得的一段多芯鍍銀線,結果聲音之好讓改機高手也嘖嘖稱奇。想改MF後級的音響同好們不一定要花大錢,有時平價零件一樣可以出現奇蹟。

BBC LS3/5a(15歐姆版)

作為一對小喇叭,BBC LS3/5a的優缺點都是明顯的。它的二端延伸不是最好的,音場不是最寬深的,動態不是最強的,但是整體而言卻是中頻段最迷人的,同時也是平衡度最好、最耐聽的。我不習慣在碩大寬深充滿空氣感的音場裡聽不到低音大提琴,我也不願意為了那十幾公分的音場寬深度犧牲中頻的厚度,所以我選擇了重買LS3/5a。如果您也像我一樣,需要在三、四坪小空間中聆聽音樂,請試試一對LS3/5a,加上一部中低價位的真空管綜合擴大機,您會發現原來聽音響聽音樂也可以這麼單純。以新喇叭來說,或許LS3/5a已經不再划算。但是以二手市場的價位而言,考慮到15歐姆版LS3/5a同時還具有歷史收藏價值,我認為這是最值得購買的一對二手喇叭。

Clements Little 「D」 Wood

這對喇叭當年在台上市的時間並不長,加上代理推廣並不積極,所以並沒有很好的銷售成績。不過,純以聲音做工用料而論,我認為它是一對非常值得考慮的喇叭(尤其是在二手市場)。這是二音路二單體的設計,高音使用絲帶單體,極高頻延伸無論量感或是質感都不輸給昂貴的Genesis或者Dynaudio;中低音使用一只長衝程小口徑單體,搭配傳輸線式喇叭箱,可以產生延伸足夠的低頻,同時保留中頻的厚度與質感。這對喇叭有二種型號,有wood字尾的使用木造喇叭箱,無論做工或外觀都好上一截,請記得要買這一款。在聲音特性上,它類似LS3/5A與TabletteⅢ的綜合體,耐聽之餘也有足夠的音響性,但是後級一定要夠力,否則中低音錐盆單體會追不上高音的絲帶單體。當年原廠設計的腳架是有仰角的,您搭配腳架的時候請不要忘記。

Dynaudio Special One

Special One是Dynaudio第一對採用所謂「萬中選一」單體的小喇叭,同時也是我個人認為該廠目前為止整體平衡度最高、定價最實在的一對小喇叭。如果您能找到一部夠力夠厚的後級(例如我前面推薦的P270),Special One所呈現的音響境界可能會讓許多更貴更大的Dynaudio感到汗顏。我個人最欣賞它的幾個優點:一是如絲綢般華貴的高頻與接近無休止的延伸能力,這方面絕對不是尋常平價小喇叭所能企及的;二是深不可測的功率承受與接近ATC水平的強大動態及聲音密度,聽起來實在很不像是在聽小喇叭;三則是它罕見的高平衡度與中頻厚度,這在Dynaudio家族中是不多見的美德,即使不加超低音也相當耐聽。當然,Special One所使用的Variovent設計對後級驅動力的無理要求則是您在購買之前所必須認識的。在聽過這麼多對的Dynaudio之後,不論價位或者設計,這仍然是我唯一想要長期擁有的Dynaudio。

Genesis IM 8300(F)

記得當年香港音響前輩Leo初次在CES聽到這對喇叭時(搭配一對同廠Servo 12超低音)的評語竟然是「這對喇叭可以『撕裂空間』」,可見得IM 8300實力之雄厚。當然,IM 8300不能與現在的Genesis大喇叭相比。不過對於能力有限的人來說,IM 8300其實也夠好了。IM 8300最重要的設計在於Arnie獨家的圓形絲帶高音單體,這顆單體延伸漂亮不說,最重要的好處是質感極佳,已經可以讓人領略「高貴」二字何義。修改自MB Quart的金屬材質中音半球型單體後來也用在Genesis V上,雖然中頻不特別厚實,卻十分中性。至於碳纖維的低音單體則也是日後在Genesis各款喇叭上常用的,有著反應精準、乾淨俐落的特性。在搭配調整正確的狀況之下,IM 8300其實可以與許多十萬元級的喇叭平起平坐,甚至尤有過之。

ProAc TabletteⅢ

在ProAc前後多款Tablette之中,我特別偏愛TabletteⅢ。與前一款產品比較之下,它的高頻更滑順、質感也更好。與後一款Tablette 50比較,除了低頻延伸略輸之外,它的整體高頻延伸與質感還是較佳。個人認為買ProAc Tablette系列的目的就是要聽中高頻以上的部份,所以我寧取TabletteⅢ而不取Tablette 50。音響迷們有機會時可以比較看看,看您是不是認同我的說法。玩TabletteⅢ最好能加超低音,可以得到類似小型Genesis系統的樂趣。如果您的預算不能負擔一對高價超低音,則最好能買類似Mirage之類雙向發聲的超低音,調整起來比較容易。當然,若是您有辦法找到當年Rogers搭配LS3/5A用的LB-1就更好了,又便宜音色又合,只是擺位上要稍費思量。

Ruark Rhapsody

其實,會選上Rhapsody與聲音的關係並不大,反而是它獨特的造型與做工有關係得多。純以聲音而言,Rhapsody屬於標準的Ruark聲底,樸實、自然、中頻中性偏緊、高頻乾淨略帶甜味、低頻質感優良但延伸有限,並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地方,但是Rhapsody仿古董英國傢具式的造型與Ruark超一流的木工手藝使得這對喇叭憑添不少收藏價值。似這種尺寸的五斗櫃,以同樣的木工品質在加拿大可能可以賣到一千至一千五百元加幣。我記得Rhapsody當年的台幣定價大概是三四萬,想到這裡就不由得要深深後悔當年為什麼沒有貸款買下一對紫杉木的Rhapsody。只可惜Rhapsody停產久矣,二手市場也從未見到有人出售這對喇叭,看來這輩子大概是買不著了。

◎楊德宜

EMT 981

環顧這十年來停產的數位器材,唯一會讓我想找一部來永久收藏的就只有EMT 981了。這部專為錄音室設計的專業機種功能超強,比起第一代的EMT 980顯得成熟許多,充滿專業氣息的另類外觀更是令我心動不已。即使在EMT 981剛面市時,標準的16位元解碼線路就已經稍嫌老舊,但是它偏偏就能夠提供飽滿且正確無誤的聲音,讓眾多發燒友懷疑EMT好聲的祕訣究竟為何;有人說它的電源做得好,有人認為零件嚴謹篩選配對才得以好聲,更有人揣測機箱的外型尺寸正確才是重點。我可以很確定的是,以EMT 981的專業品質與原廠售後服務來說,用家可以放心大膽的繼續使用到CD末代。許多發燒友至今仍將它當作CD轉盤使用,所以很難在市面上看到二手貨。

Class'e DR-6

前一陣子到本刊資深主筆李富桂先生家中拜訪,對他不輕易更換器材的堅持印象深刻,而整套系統中最讓我希望擁有的,當然首推這部Class'e DR-6。DR-6不是Class'e有史以來最貴的前級,但絕對是他們家最暢銷、最富盛名的經典器材,許多人當年以它搭配同廠純A類25瓦後級(外型一樣其貌不揚),接連發出「可以聽過世」的驚歎號!無論從「音響二十要」的任何一個項目來評斷,DR-6都肯定不能登上榮耀的最高峰,不過說起平易近人的聲音個性與價格,還有它在唱頭放大級溫潤柔順的表現,都會讓人忍不住把它當作長期相伴的好朋友;相信這也是在耐用程度以外,李兄至今還捨不得將它換下來的原因。

Mark Levinson No. 26XL

Madrigal公司在「20」時期一共生產過三部前級,其中採用鐵弗龍線路板的No. 26SXL售價最高,面市時間最短,同時也是二手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產品。為什麼我會推薦原始版的No. 26XL?主要還是取其價格合理與堪稱為里程碑的形象。第一代No. 26XL面市超過十年,當初未加裝任何額外配備的情況下價格約十多萬元,在今天器材價格動輒上百萬的市場中比較簡直是小兒科;二手行情相對之下非常保值,不過擁有的可行性也高了許多。要能符合我心目中的「經典器材」標準,除了聲音表現、Hi-End精神與品牌形象以外,製造品質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單以前級這個種類來說,No. 26XL絕對是我會第一件想到的器材。

Gryphon DM-100

什麼是「經典器材」?能夠讓那些有機會擁有卻失之交臂的人感嘆不已,或是曾經擁有卻一時鬼迷心竅輕易讓出的人大呼後悔,這樣的標準夠嚴格了吧!我已經不只一次聽過前任Gryphon DM-100的用家說:「那真是一部好後級,可惜......」可惜什麼?因為工作溫度太高,放在家裡會心驚膽跳,最後只好為求安全放棄好聲。其實這些顧慮都是多餘的。純A類高熱的器材不少,只不過DM-100的體積不算碩大,重量也和No. 23相去不遠,自然很容易讓人以為它正在超額工作,惹得用家神經兮兮也就不足為奇了。DM-100的聲音溫暖異常,驅動力也是可圈可點,若是再將Gryphon家族慣有的精緻藝術氣息考慮在內,這部後級絕對值得收藏。

Jeff Rowland Model 7F

我一直很納悶一件事:為什麼早期的Jeff Rowland二手行情始終不好?就拿這對每聲道350瓦的後級來說吧,您得花多少錢才能夠找到製造品質相等,金屬加工層次一樣精細,還有驅動力同樣堅強的器材?不容易吧!所以Model 7F更是讓我覺得格外值得搜尋。這套Jeff Rowland的昔日旗艦曾經出現過幾個版本,不過還是以最新的「7F」最受音響迷青睞,本刊資深主筆鄭澤孝至今還捨不得把它換掉。建議您如果在二手市場上見到Model 7F,狀況、價格又深得您心,不妨放心大膽的搶下來收藏。

Krell KRS-200

Krell在KSA-250之前的每一款產品都令我心動過,不過若是談及想要擁有的慾望,自然非昔日旗艦KRS-200莫屬。與今天音響市場充斥著「霸王級」擴大機的情況作比較,您可能不覺得這部純A類200瓦的單聲道後級有什麼了不起。不過KRS-200的重量在當年可是世界第一,同廠亦是發燒至極的KMA-400功率輸出比它多了一倍,重量卻只有一半不到!這下子您就該知道KRS-200是「有料到極點」的產品 - 每一級獨立正負電源供應,1,800VA的環形變壓器,還有每聲道12只大功率MOS-FET作並聯推挽輸出。KRS後來被新旗艦KAS系列所取代,四件式機箱設計更為嚇人,不過KRS系列不但二手價格較為合理,外觀造型也是我個人認為Krell最有個性的一件設計。

Mark Levinson No. 20.5XL

若是將當年的美金售價與台幣定價換算,Mark Levinson與Krell無疑是最值得本地音響迷購買的高價產品。就我個人的看法,Mark Levinson在No. 20.5XL初期的價格最合理(事實上應該說非常划算),而No. 20.5與No. 20.6之間的產品差異,又不若最早No. 20昇級至No. 20.5來得大;加上Madrigal從來不吝於為用家提供升級服務,所以我認為No. 20.5XL最值得音響迷極力搜尋,日後若不滿足還可以請代理商昇級為No. 20.6XL。許多人覺得No. 20系列體積碩大,功率卻只有No. 23的一半實在不太划算,事實上您只要深入瞭解它源源不絕的供電能力有多驚人,還有那罕見貨真價實的純A類工作模式,就不難想像為何Madrigal會將它列為「Reference」等級的指標性產品(另外兩款為後來的No. 33與No. 33H)。無論是哪一代的No. 20系列後級,在二手市場上都是稀有動物,想要收藏的人可得多費心搜尋。

Threshold S-550e

過去十年來出現過的經典後級不少,不過若將「比較能夠負擔的價格」這項因素考量在內,我只能想得出兩款:Mark Levinson No. 23.5與Threshold S-550e。不過No. 23.5後來價格大漲,相形之下S-550e更是抵買。Threshold在同一時期推出了兩個後級系列 - 純A類的「SA」系列,以及A/AB類的「S」系列。這兩個系列的每一款產品都相當不錯,可是考慮到Threshold向來對保護線路興趣缺缺,純A類的工作狀態似乎有些危險,所以我只推薦「S」系列最頂級的S-550e。這部後級在五十瓦以內仍是純A類工作狀態,AB類則可以輸出多達250瓦的功率,對付大多數的喇叭絕對遊刃有餘。新視聽主編廖斐森多年前在「音響論壇」編輯部時即是S-550e的用家,至今還常常聽他說:「好器材,沒留下來真可惜。」

Cello Amati(AR單體版)

最近聽過幾款以老AR單體為主體的喇叭,愈覺得那派「老AR萬歲」的人堅持得有道理 - 聲音自然迷人的程度,確實不是現代喇叭能夠模仿的。不過標榜老AR單體的喇叭設計不少,唯一能讓我心動想收藏,甚至完全不用擔心製造品質的也只有Cello Amati了。這款喇叭在多年前紅極一時,有些多金之士還指定非「可利安」音箱材質不買,更有用家以Cello專用腳架將兩對Amati「夾」起來使用,氣勢、音場規模都不是一對Amati所能比擬的;不過這款喇叭原本就稀少,要想找到兩對狀況一樣好的更是難上加難。要請讀者們注意的是,Cello至今仍然提供全新的Amati,不過單體已經改為Dynaudio的產品,有興趣的人不妨試聽比較一番。

Sonus Faber Elacta Amator

前兩期才評論過Elacta AmatorⅡ,這是否代表著第一代產品比較好?當然不是那個意思。整體而言,Elacta AmatorⅡ改變的幅度頗大,幾乎可以說是外型相似的另一款設計,所以自然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聲音特色來。就我個人的角度來看,第一代Elacta Amator的價格相當合理,而且早期產品的製造方式非常近似義大利高級傢具,自然非常值得收藏。至於這款喇叭的好處呢?這些年來它早已成為Hi-End小喇叭的代名詞,好處還需要我多說嗎?

◎江俊德

Marantz CD95

這是我的第一部CD唱盤,購買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它的重量令人意外,好像裡頭裝了石頭一樣;它的外觀漂亮,下壓式的面板內暗藏許多按鍵;它的動作穩重,承片盤動作時幾乎沒有聲音;它使用兩顆皇冠級Philips TDA 1541晶片(包括目前Marantz旗艦級數類轉換器及Philips最高級的CD唱盤仍然使用此晶片)。說穿了,它其實就是過去Philips最高級的分離式數位系統LHH 1000的合體,因此內部電路非常紮實,改機之後效果更是令人意外的好,因此不少資深音響迷家中仍然保留著這一部古早的CD唱盤 - 雖然目前它已經值不了多少錢了。

Proceed PDTⅡ

這部CD轉盤應該要感謝劉顧問的細心發掘。過去音響論壇評論此轉盤時,竟然只給予兩顆星的超爛評價,後來劉顧問的轉盤壽終正寢,向許多代理商借來不同廠牌、不同價位的轉盤一一挑選,每部轉盤在系統上接受一視同仁的測試,試圖找出最適合自己口味的轉盤。結果這部外觀奇醜無比的轉盤雀屏中選,消息一傳出紛紛跌破大家的眼鏡,但是實際一聽,卻又不得不令人信服,在劉顧問的口中,PDTⅡ足以與無限價位的轉盤相較而面不失色,但,它終究還是停產了,我手腳加速在代理商剩下最後五部時搶下一部。現在有那些人使用這部轉盤?包括過去賴主編換下了Denon DCD-S1、郭世鼎換下了CEC TL-1,黃鴻鈞以及我目前都是這部外觀「奇醜」、評價極「爛」轉盤的忠實用家。您有興趣嗎?睜大眼睛在二手市場尋找了!

Theta GⅢ

自從劉顧問從Theta GⅡ升級至GⅢ之後,就沒有隨著Theta改款的腳步隨著升級。主要原因是:他認為GⅢ的聲音比GⅤa更適合他的系統。我也曾經帶著不同的DAC到他的系統上試聽比較,結論是:我自己也要找一部GⅢ才行,因為GⅢ真的很棒。GⅢ的特色在於擁有強大的衝擊性,以及沈且穩重的極低頻,這對於使用大型系統的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聲音要素之一。內部使用DSP做數位濾波運算,每聲道使用兩顆BB PCM 63PK DAC晶片,經過類比濾波之後,加上輸出電流極大的BUF 03功率Buffer元件輸出,因此論輸出電平、輸出電流,都勝過絕大部分數類轉換器。而升級後的GⅤ主要就是修改類比濾波之後的電路,並且使用Analog Device公司的OP作輸出(mbl 1611內部也使用相同廠牌的OP),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強大的衝擊性及氣勢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較溫柔纖細的聲音。

Sonic Frontiers SFL-2MKⅡ

其實值得推薦的前級不只一部,至少在我眼中符合標準的就有mbl 6010以及Audio Research LS5MKⅡ,但相信其他主筆會對它們做第一推薦,因此我來介紹另一部值得購買的前級:Sonic Frontiers SFL-2。推薦的理由之一當然是聲音的表現,相較之下SFL-1的「活力」比mbl及ARC LS5MKⅡ還多,因此有人說它聽起來有點「衝」,但在我的系統上反而需要強悍點的個性。理由之二是它的二手價格不高(若以原價來說應該說很慘吧!),以現在市面上的行情來說,非常抵買划算。理由之三是:它採用電源分離式設計,真空管放大,內部猛料塞滿整個機箱,就算以目前的價格買材料,還不見得買的齊全呢!唯一缺點是:沒有遙控。

Krell KSA 300S

這是過去賴英智的參考後級,也可以說是少數輸出功率超過300瓦的大電流後級,重量超過一百公斤,厚重的鋼甲以及臉盆大的2KVA變壓器,都讓我對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一部純A類後級,使用獨創設計的「持續動態偏壓」設計,面板上有四個指示燈,隨時指示目前的偏壓狀況。包括賴兄在內等人認為KSA 300S的聲音過於笨重呆板,蠻力雖強但卻像大拖車一樣快活不起來,但我卻認為拿來推速度快的喇叭或低音部份,擁有難得的強大驅動能力。新一代的Krell FPB後級已經改善這個缺點,但似乎又失去了以往厚重沈穩的低頻,可見擴大機要全面性的討好並不簡單。這部後級目前價格讓人覺得和藹可親,但不是每位音響迷皆適用,如果您的喇叭需要蠻力,又想擁有名牌,需要將速度拉慢一些的,Krell KSA 300S後級值得考慮。另外還有功率較小的KSA 200S,目前價格應該更划算。

B&W 801MKⅡ

B&W 801MKⅡ大家都知道,應該也有機會在不同的場合聽過,但卻很少人有機會聽過第一代或第二代的801。如果您對聲音的欣賞角度與我相同的話,我想您應該不會反對「第二代801比第三代801好聽」這句話。第二代801擁有更飽滿的中低頻份量,然而金屬高音卻溫潤得很,完全沒有一絲「金屬」的味道。801難推嗎?第三代也許是,但第二代保証比第三代輕鬆許多,也許是Run-In的時間夠久懸邊早已軟化,使用一般的綜合擴大機就可以擠出鬼太鼓的極低頻,不要說您懷疑,連我實際接觸之後也覺得莫名其妙。唯一要擔心的就是低音單體橡膠懸邊老化。

Daihoquest DQ-30i

這一對喇叭在台灣還沒來得及紅,就已經停產退出江湖了。這是我在台北蔡法官家中聽到的,它的外型像是把Quad靜電喇叭拉高,高、中音單體使用開放式設計,與過去曾經紅過一時的Alon相當類似(或現在的AR Limit系列也採用類似的設計)。DQ-30i的特點在於擁有蓬鬆及延伸的低頻,其音色及音質都在水準之上,並且擁有極低的音染,使用一部60瓦的真空管擴大機就可以讓它飛天鑽地。DQ-30i的效率頗高,不須要大功率後級也可以享受大動態的氣勢,而且聲音還非常迷人!

GenesisⅡ.5

Arnie Nudell離開Infinity成立Genesis之後,簽名系列中第一對售價低於一百萬元的喇叭,包括劉顧問、士林曹醫師、賴英智以及主筆郭世鼎等,都曾經使用過這對喇叭,效果如何就不必我多說了。但為何這麼好的喇叭要停產呢?GⅡ.5與GⅡ、GⅠ一樣使用弧型大障板,面板寬度比GⅡ還寬,專利設計的平面鋁帶高音前三後一,中音則是條狀鋁帶,低音單體前後各一,並使用專用伺服擴大機驅動。由於體積較小,因此適合一般家庭擺設,然而其中低頻厚度卻往往比調校不當的GⅡ還理想,發聲能量在同價位中幾乎找不到對手,但也請用家不要吝嗇對擴大機及線材的投資。當然它現在則是我夢寐以求的目標之一。

Rogers LS3/5a(15歐姆版本)

說來也許會令您感到意外,這也是我的第一對喇叭,而且我買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它就是3/5a(當時我還不算是音響迷,購買時一萬六)!它的好就不必我多贅言了,如何的稱讚都是多餘的,買它的時候我還在唸書階段,平時聽音樂需要一對小喇叭,利用自己DIY的30瓦擴大機,就這樣渡過了很美好的一段時光,現在想起來真是令人懷念。小喇叭使用一段時間之後,聲音越來越甜美,完全感覺不出它哪裡難推,溫溫順順的聲音完全沒有火氣。五年之後低音橡皮懸邊潰爛,在過去的中華商場請人重新修補之後以原價出讓。現?
奇怪,这个坛子贴不上太长的帖子? (17千字)(xiaofang 2001-12-22 13:27 阅读 42)
◎楊德宜

EMT 981

環顧這十年來停產的數位器材,唯一會讓我想找一部來永久收藏的就只有EMT 981了。這部專為錄音室設計的專業機種功能超強,比起第一代的EMT 980顯得成熟許多,充滿專業氣息的另類外觀更是令我心動不已。即使在EMT 981剛面市時,標準的16位元解碼線路就已經稍嫌老舊,但是它偏偏就能夠提供飽滿且正確無誤的聲音,讓眾多發燒友懷疑EMT好聲的祕訣究竟為何;有人說它的電源做得好,有人認為零件嚴謹篩選配對才得以好聲,更有人揣測機箱的外型尺寸正確才是重點。我可以很確定的是,以EMT 981的專業品質與原廠售後服務來說,用家可以放心大膽的繼續使用到CD末代。許多發燒友至今仍將它當作CD轉盤使用,所以很難在市面上看到二手貨。

Class'e DR-6

前一陣子到本刊資深主筆李富桂先生家中拜訪,對他不輕易更換器材的堅持印象深刻,而整套系統中最讓我希望擁有的,當然首推這部Class'e DR-6。DR-6不是Class'e有史以來最貴的前級,但絕對是他們家最暢銷、最富盛名的經典器材,許多人當年以它搭配同廠純A類25瓦後級(外型一樣其貌不揚),接連發出「可以聽過世」的驚歎號!無論從「音響二十要」的任何一個項目來評斷,DR-6都肯定不能登上榮耀的最高峰,不過說起平易近人的聲音個性與價格,還有它在唱頭放大級溫潤柔順的表現,都會讓人忍不住把它當作長期相伴的好朋友;相信這也是在耐用程度以外,李兄至今還捨不得將它換下來的原因。

Mark Levinson No. 26XL

Madrigal公司在「20」時期一共生產過三部前級,其中採用鐵弗龍線路板的No. 26SXL售價最高,面市時間最短,同時也是二手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產品。為什麼我會推薦原始版的No. 26XL?主要還是取其價格合理與堪稱為里程碑的形象。第一代No. 26XL面市超過十年,當初未加裝任何額外配備的情況下價格約十多萬元,在今天器材價格動輒上百萬的市場中比較簡直是小兒科;二手行情相對之下非常保值,不過擁有的可行性也高了許多。要能符合我心目中的「經典器材」標準,除了聲音表現、Hi-End精神與品牌形象以外,製造品質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單以前級這個種類來說,No. 26XL絕對是我會第一件想到的器材。

Gryphon DM-100

什麼是「經典器材」?能夠讓那些有機會擁有卻失之交臂的人感嘆不已,或是曾經擁有卻一時鬼迷心竅輕易讓出的人大呼後悔,這樣的標準夠嚴格了吧!我已經不只一次聽過前任Gryphon DM-100的用家說:「那真是一部好後級,可惜......」可惜什麼?因為工作溫度太高,放在家裡會心驚膽跳,最後只好為求安全放棄好聲。其實這些顧慮都是多餘的。純A類高熱的器材不少,只不過DM-100的體積不算碩大,重量也和No. 23相去不遠,自然很容易讓人以為它正在超額工作,惹得用家神經兮兮也就不足為奇了。DM-100的聲音溫暖異常,驅動力也是可圈可點,若是再將Gryphon家族慣有的精緻藝術氣息考慮在內,這部後級絕對值得收藏。

Jeff Rowland Model 7F

我一直很納悶一件事:為什麼早期的Jeff Rowland二手行情始終不好?就拿這對每聲道350瓦的後級來說吧,您得花多少錢才能夠找到製造品質相等,金屬加工層次一樣精細,還有驅動力同樣堅強的器材?不容易吧!所以Model 7F更是讓我覺得格外值得搜尋。這套Jeff Rowland的昔日旗艦曾經出現過幾個版本,不過還是以最新的「7F」最受音響迷青睞,本刊資深主筆鄭澤孝至今還捨不得把它換掉。建議您如果在二手市場上見到Model 7F,狀況、價格又深得您心,不妨放心大膽的搶下來收藏。

Krell KRS-200

Krell在KSA-250之前的每一款產品都令我心動過,不過若是談及想要擁有的慾望,自然非昔日旗艦KRS-200莫屬。與今天音響市場充斥著「霸王級」擴大機的情況作比較,您可能不覺得這部純A類200瓦的單聲道後級有什麼了不起。不過KRS-200的重量在當年可是世界第一,同廠亦是發燒至極的KMA-400功率輸出比它多了一倍,重量卻只有一半不到!這下子您就該知道KRS-200是「有料到極點」的產品 - 每一級獨立正負電源供應,1,800VA的環形變壓器,還有每聲道12只大功率MOS-FET作並聯推挽輸出。KRS後來被新旗艦KAS系列所取代,四件式機箱設計更為嚇人,不過KRS系列不但二手價格較為合理,外觀造型也是我個人認為Krell最有個性的一件設計。

Mark Levinson No. 20.5XL

若是將當年的美金售價與台幣定價換算,Mark Levinson與Krell無疑是最值得本地音響迷購買的高價產品。就我個人的看法,Mark Levinson在No. 20.5XL初期的價格最合理(事實上應該說非常划算),而No. 20.5與No. 20.6之間的產品差異,又不若最早No. 20昇級至No. 20.5來得大;加上Madrigal從來不吝於為用家提供升級服務,所以我認為No. 20.5XL最值得音響迷極力搜尋,日後若不滿足還可以請代理商昇級為No. 20.6XL。許多人覺得No. 20系列體積碩大,功率卻只有No. 23的一半實在不太划算,事實上您只要深入瞭解它源源不絕的供電能力有多驚人,還有那罕見貨真價實的純A類工作模式,就不難想像為何Madrigal會將它列為「Reference」等級的指標性產品(另外兩款為後來的No. 33與No. 33H)。無論是哪一代的No. 20系列後級,在二手市場上都是稀有動物,想要收藏的人可得多費心搜尋。

Threshold S-550e

過去十年來出現過的經典後級不少,不過若將「比較能夠負擔的價格」這項因素考量在內,我只能想得出兩款:Mark Levinson No. 23.5與Threshold S-550e。不過No. 23.5後來價格大漲,相形之下S-550e更是抵買。Threshold在同一時期推出了兩個後級系列 - 純A類的「SA」系列,以及A/AB類的「S」系列。這兩個系列的每一款產品都相當不錯,可是考慮到Threshold向來對保護線路興趣缺缺,純A類的工作狀態似乎有些危險,所以我只推薦「S」系列最頂級的S-550e。這部後級在五十瓦以內仍是純A類工作狀態,AB類則可以輸出多達250瓦的功率,對付大多數的喇叭絕對遊刃有餘。新視聽主編廖斐森多年前在「音響論壇」編輯部時即是S-550e的用家,至今還常常聽他說:「好器材,沒留下來真可惜。」

Cello Amati(AR單體版)

最近聽過幾款以老AR單體為主體的喇叭,愈覺得那派「老AR萬歲」的人堅持得有道理 - 聲音自然迷人的程度,確實不是現代喇叭能夠模仿的。不過標榜老AR單體的喇叭設計不少,唯一能讓我心動想收藏,甚至完全不用擔心製造品質的也只有Cello Amati了。這款喇叭在多年前紅極一時,有些多金之士還指定非「可利安」音箱材質不買,更有用家以Cello專用腳架將兩對Amati「夾」起來使用,氣勢、音場規模都不是一對Amati所能比擬的;不過這款喇叭原本就稀少,要想找到兩對狀況一樣好的更是難上加難。要請讀者們注意的是,Cello至今仍然提供全新的Amati,不過單體已經改為Dynaudio的產品,有興趣的人不妨試聽比較一番。

Sonus Faber Elacta Amator

前兩期才評論過Elacta AmatorⅡ,這是否代表著第一代產品比較好?當然不是那個意思。整體而言,Elacta AmatorⅡ改變的幅度頗大,幾乎可以說是外型相似的另一款設計,所以自然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聲音特色來。就我個人的角度來看,第一代Elacta Amator的價格相當合理,而且早期產品的製造方式非常近似義大利高級傢具,自然非常值得收藏。至於這款喇叭的好處呢?這些年來它早已成為Hi-End小喇叭的代名詞,好處還需要我多說嗎?

◎江俊德

Marantz CD95

這是我的第一部CD唱盤,購買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它的重量令人意外,好像裡頭裝了石頭一樣;它的外觀漂亮,下壓式的面板內暗藏許多按鍵;它的動作穩重,承片盤動作時幾乎沒有聲音;它使用兩顆皇冠級Philips TDA 1541晶片(包括目前Marantz旗艦級數類轉換器及Philips最高級的CD唱盤仍然使用此晶片)。說穿了,它其實就是過去Philips最高級的分離式數位系統LHH 1000的合體,因此內部電路非常紮實,改機之後效果更是令人意外的好,因此不少資深音響迷家中仍然保留著這一部古早的CD唱盤 - 雖然目前它已經值不了多少錢了。

Proceed PDTⅡ

這部CD轉盤應該要感謝劉顧問的細心發掘。過去音響論壇評論此轉盤時,竟然只給予兩顆星的超爛評價,後來劉顧問的轉盤壽終正寢,向許多代理商借來不同廠牌、不同價位的轉盤一一挑選,每部轉盤在系統上接受一視同仁的測試,試圖找出最適合自己口味的轉盤。結果這部外觀奇醜無比的轉盤雀屏中選,消息一傳出紛紛跌破大家的眼鏡,但是實際一聽,卻又不得不令人信服,在劉顧問的口中,PDTⅡ足以與無限價位的轉盤相較而面不失色,但,它終究還是停產了,我手腳加速在代理商剩下最後五部時搶下一部。現在有那些人使用這部轉盤?包括過去賴主編換下了Denon DCD-S1、郭世鼎換下了CEC TL-1,黃鴻鈞以及我目前都是這部外觀「奇醜」、評價極「爛」轉盤的忠實用家。您有興趣嗎?睜大眼睛在二手市場尋找了!

Theta GⅢ

自從劉顧問從Theta GⅡ升級至GⅢ之後,就沒有隨著Theta改款的腳步隨著升級。主要原因是:他認為GⅢ的聲音比GⅤa更適合他的系統。我也曾經帶著不同的DAC到他的系統上試聽比較,結論是:我自己也要找一部GⅢ才行,因為GⅢ真的很棒。GⅢ的特色在於擁有強大的衝擊性,以及沈且穩重的極低頻,這對於使用大型系統的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聲音要素之一。內部使用DSP做數位濾波運算,每聲道使用兩顆BB PCM 63PK DAC晶片,經過類比濾波之後,加上輸出電流極大的BUF 03功率Buffer元件輸出,因此論輸出電平、輸出電流,都勝過絕大部分數類轉換器。而升級後的GⅤ主要就是修改類比濾波之後的電路,並且使用Analog Device公司的OP作輸出(mbl 1611內部也使用相同廠牌的OP),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強大的衝擊性及氣勢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較溫柔纖細的聲音。

Sonic Frontiers SFL-2MKⅡ

其實值得推薦的前級不只一部,至少在我眼中符合標準的就有mbl 6010以及Audio Research LS5MKⅡ,但相信其他主筆會對它們做第一推薦,因此我來介紹另一部值得購買的前級:Sonic Frontiers SFL-2。推薦的理由之一當然是聲音的表現,相較之下SFL-1的「活力」比mbl及ARC LS5MKⅡ還多,因此有人說它聽起來有點「衝」,但在我的系統上反而需要強悍點的個性。理由之二是它的二手價格不高(若以原價來說應該說很慘吧!),以現在市面上的行情來說,非常抵買划算。理由之三是:它採用電源分離式設計,真空管放大,內部猛料塞滿整個機箱,就算以目前的價格買材料,還不見得買的齊全呢!唯一缺點是:沒有遙控。

Krell KSA 300S

這是過去賴英智的參考後級,也可以說是少數輸出功率超過300瓦的大電流後級,重量超過一百公斤,厚重的鋼甲以及臉盆大的2KVA變壓器,都讓我對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一部純A類後級,使用獨創設計的「持續動態偏壓」設計,面板上有四個指示燈,隨時指示目前的偏壓狀況。包括賴兄在內等人認為KSA 300S的聲音過於笨重呆板,蠻力雖強但卻像大拖車一樣快活不起來,但我卻認為拿來推速度快的喇叭或低音部份,擁有難得的強大驅動能力。新一代的Krell FPB後級已經改善這個缺點,但似乎又失去了以往厚重沈穩的低頻,可見擴大機要全面性的討好並不簡單。這部後級目前價格讓人覺得和藹可親,但不是每位音響迷皆適用,如果您的喇叭需要蠻力,又想擁有名牌,需要將速度拉慢一些的,Krell KSA 300S後級值得考慮。另外還有功率較小的KSA 200S,目前價格應該更划算。

B&W 801MKⅡ

B&W 801MKⅡ大家都知道,應該也有機會在不同的場合聽過,但卻很少人有機會聽過第一代或第二代的801。如果您對聲音的欣賞角度與我相同的話,我想您應該不會反對「第二代801比第三代801好聽」這句話。第二代801擁有更飽滿的中低頻份量,然而金屬高音卻溫潤得很,完全沒有一絲「金屬」的味道。801難推嗎?第三代也許是,但第二代保証比第三代輕鬆許多,也許是Run-In的時間夠久懸邊早已軟化,使用一般的綜合擴大機就可以擠出鬼太鼓的極低頻,不要說您懷疑,連我實際接觸之後也覺得莫名其妙。唯一要擔心的就是低音單體橡膠懸邊老化。

Daihoquest DQ-30i

這一對喇叭在台灣還沒來得及紅,就已經停產退出江湖了。這是我在台北蔡法官家中聽到的,它的外型像是把Quad靜電喇叭拉高,高、中音單體使用開放式設計,與過去曾經紅過一時的Alon相當類似(或現在的AR Limit系列也採用類似的設計)。DQ-30i的特點在於擁有蓬鬆及延伸的低頻,其音色及音質都在水準之上,並且擁有極低的音染,使用一部60瓦的真空管擴大機就可以讓它飛天鑽地。DQ-30i的效率頗高,不須要大功率後級也可以享受大動態的氣勢,而且聲音還非常迷人!

GenesisⅡ.5

Arnie Nudell離開Infinity成立Genesis之後,簽名系列中第一對售價低於一百萬元的喇叭,包括劉顧問、士林曹醫師、賴英智以及主筆郭世鼎等,都曾經使用過這對喇叭,效果如何就不必我多說了。但為何這麼好的喇叭要停產呢?GⅡ.5與GⅡ、GⅠ一樣使用弧型大障板,面板寬度比GⅡ還寬,專利設計的平面鋁帶高音前三後一,中音則是條狀鋁帶,低音單體前後各一,並使用專用伺服擴大機驅動。由於體積較小,因此適合一般家庭擺設,然而其中低頻厚度卻往往比調校不當的GⅡ還理想,發聲能量在同價位中幾乎找不到對手,但也請用家不要吝嗇對擴大機及線材的投資。當然它現在則是我夢寐以求的目標之一。

Rogers LS3/5a(15歐姆版本)

說來也許會令您感到意外,這也是我的第一對喇叭,而且我買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它就是3/5a(當時我還不算是音響迷,購買時一萬六)!它的好就不必我多贅言了,如何的稱讚都是多餘的,買它的時候我還在唸書階段,平時聽音樂需要一對小喇叭,利用自己DIY的30瓦擴大機,就這樣渡過了很美好的一段時光,現在想起來真是令人懷念。小喇叭使用一段時間之後,聲音越來越甜美,完全感覺不出它哪裡難推,溫溫順順的聲音完全沒有火氣。五年之後低音橡皮懸邊潰爛,在過去的中華商場請人重新修補之後以原價出讓。現在值不值得再尋找15歐姆版的3/5a?我認為已經沒有必要了,即使找到單體可能也狀況不良,新版的3/5a使用一段時間之後,聲音就會逐漸進入狀況,聲音同樣溫潤柔美。

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

義大利的產品總能在第一時間吸引各種人的注意,不可否認它曾經是我夢寐以求的喇叭,即使它的聲音過於渲染、不夠中性,但卻很迷人。最早期的Electa Amator側板使用榫接處理,鋸齒狀的接縫看起來在心中就揚起一股高級傢具的感覺,前後板以硬牛皮緊繃,充分運用義大利傢具的處理方式來製作喇叭。中期之後的Electa Amator榫接處理不見了,只剩下旗艦Extrema繼續沿用此技術,雖然聲音沒有明顯變化,但總令人留下一些遺憾。張典齊醫師曾經把這對喇叭與B&W Silver Signature 25做比較,說它們是世界上最貴也最值得購買的小喇叭(以當時的角度而言),賴英智在使用Alon及Genesis之前也以它做為參考喇叭,。曾經在音響論壇任職的李陵、陳弘志、何文哲、廖斐森等人,曾經都是Sonus Faber的愛用者,即使今日我已經使用大喇叭,仍然對它念念不忘,可見它對我的吸引力。

◎賴英智

Theta GⅢ

盡管喊得震天架響,24 Bit的未來仍未明確,我唯一推薦的Theta GⅢ數類轉換器只有20 Bit解析力,應可安然渡過本世紀。要找GⅢ最好是原廠的平衡式版本,也不需要加裝HDCD附件,它的廣大音場、飽滿音像、豐沛低頻與實實在在的樂器質感,都是值得稱道的。有些人或許認為GⅢ的高頻不夠細緻精巧,表現有點粗線條,不過習慣了Theta的補藥,卻常會嫌其他產品過於纖細苗條呢。改良過的GⅤa有更快的速度與更好的細節,高頻也圓潤了,但中低頻卻少了(還是比別人多),它是GⅢ之外的另一選擇。喜歡高貴華美的,只能找mbl或Sonic Frontiers了,不過GⅢ的二手行情不算太高,還是相當吸引人的。

Audio Research LS5 MKⅡ

在LS2達到真空管/晶體混血的技藝高峰後,ARC改變方向所推出的全真空管/全平衡式前級,一口氣用了十隻6922的雙三極管。除了因為全平衡端子使用稍有不便外,LS5 MKⅡ的聲音表現難以挑剔,劉仁陽顧問還說這是買不起MBL 6010者的最佳選擇。LS5 MKⅡ比第一代產品更透明,又沒有MKⅢ那麼的清亮,它的高音圓滑而溫暖,質感軟中帶著韌性,三度空間感極佳,栩栩如生的音像尤其令人稱道,只在極低頻的凝聚與權威性上稍有保留。以它搭配同廠的VT-150後級,對愛樂朋友絕對是世紀末的最佳選擇之一。目前LS5 MKⅡ二手行情仍然不錯,比較傷腦筋的是如何幫它找到好真空管,ARC原廠有售特選的低雜音蘇聯管,可郵購;要不然就必須一次更換四支輸入級的真空管。

Gryphon DM-100

每邊輸出100瓦的純A類晶體後級,DM-100的單聲道版本就變成ReferenceⅠ,用來驅動像Genesis四件式喇叭等大傢伙都不成問題。丹麥的工藝設計讓DM-100擁有威猛無比的外觀,使用時與它的溫度相輝映,巧的是Gryphon的聲底也偏向暖調,揮灑出來的色彩相當濃郁,低頻的龐大雄偉與源源不絕的能量,正好是老闆佛萊明的寫照,Genesis過去就以Gryphon當作參考器材。有朋友用DM-100推大食的Sonus Faber Extrema喇叭,除了醇厚的音質誘人外,極高的密度與逼真的重量感,都會使人對Gryphon大為折服。在香港買DM-100划算至極,但如何把裝甲雄獅扛回來將是大問題,同時它是純A類後級,雖然大量用了耐高溫且昂貴的Rifa電容,健康狀況仍須特別留意。

Jeff Rowland 7F

第一代的Model 7單聲道後級早在1984年就推出了,歷經數次改良,Model 7F在1991年問世,整個線路構造已經非常接近後來的Model 8與Model 9。目前Jeff Rowland 7F的二手行情來說,同樣的價錢到哪買輸出功率350瓦的單聲道後級?何況Jeff Rowland的金屬加工一流,線路也很紮實,用再久也不怕壞;而且它家的擴大機一脈相承,聲音都很類似,用再久也不怕落伍。如同吃素的設計者一樣溫文儒雅,Jeff Rowland 7F的聲音柔軟沒有火氣,速度、暫態與透明度或許不如一些新產品,但音樂性卻是它最強的地方,用來搭配Martin-Logan、Apogee、Magnepan等平面喇叭恰能相輔相成,前級用Cello、Spectral等也是很好的建議。

Krell KSA-300S

前代產品KSA-250大受好評,但純A類所帶來的高溫與高故障率同樣傷腦筋,於是Krell在1992年推出劃時代的新擴大機,包括旗艦KAS與輸出功率300瓦的KSA-300S後級。此一系列擴大機利用快速自動偏壓的方式,讓所有輸出功率都保持純A類狀態,不用時又毫無溫度,在1Ω負載時可輸出2400瓦,加上近百公斤的重量,誰敢說它不是大力士!KSA-300S比KSA-250的中頻稍輕一些,又比新的FPB系列擁有更佳的暖度與飽滿度,在速度、透明度與解析力方面則比FPB系列略有不及。無論推任何喇叭都是一副悠哉模樣,達到輕鬆自若的感覺,這是KSA-300S最令人心動的地方。以目前二手的KSA-300S來說,它大概是故障率最低的純A類後級了。

Mark Levinson No.20

所謂的No.20系列包括1986年推出的No.20、1989年改款的No.20.5,以及1992年二度改款的No.20.6,這是M.L.繼ML2(輸出功率25瓦/8Ω)之後唯一的純A類後級。只要是正式代理商的產品,都可以付費進行升級,把輸入級的線路板換掉,因此哪一型倒無所謂,二手行情也不一樣。輸出功率100瓦(400瓦/2Ω)的No.20單聲道後級,千萬別小看它,潛能無限的推動力只怕新產品都有所不及。一般M.L.的擴大機都過於中性以至略偏冷調,在No.20身上同樣找不到什麼染色,不過它有少見的細緻嚴謹質感,中頻平順舒暢,低頻的控制力一流,動態對比也氣勢滂沱。不過早期No.20賣得不多,想在二手市場尋找要多費點力氣。

Genesis Ⅱ.5

在Genesis的大傢伙中,GⅡ.5無疑是最抵買,也最容易達到良好效果的。四件式的Genesis喇叭需要有足夠的空間擺設,更需要有豐富的經驗調整,反而不如一體式的GⅡ.5來得方便。它的中高音單體與GⅡ相同,音域直上30KHz;每邊兩隻12吋低音附上一台伺服擴大機,能輕易發出20Hz以下極低頻(就看你房間夠不夠大),兩片大翅膀倒是佔了不少面積,因此小房間仍然不適合它發威。比起新款的G300或G350,GⅡ.5的高頻延伸、暫態反應與透明度略遜一籌,但是中低頻的飽滿與渾厚又扳回一成,整體平衡度一流。另一個好消息是GⅡ.5很容易推動,60瓦的Pass Lab後級就能達到不錯的效果,再仔細調整低音伺服擴大機的相位與高通、低通,GⅡ.5立刻就能撐開一幅特麗七彩大畫面。

Martin-Logan Aerius

這是Martin-Logan最小型,可能也是最成功的靜電/錐盆單體混血喇叭,第一代產品在1992年推出,96年改款後稱為AeriusⅡ。雖然SL-3、Monolith、Quest等其他Martin-Logan的混血喇叭擁有更寬廣的音域,只用了20公分低音單體的Aerius卻在速度的一致性、分頻點的銜接上更加成熟,幾乎找不出缺點了。最重要的是Aerius售價合理,容易推動(89dB),體型小巧容易擺位,非常適合一般人使用。台灣前代理商結束營業後,銀行拍賣了一批Aerius,每對兩萬元不到,錯過之後連我都很懊惱,幸好二手Aerius也很便宜。唯一要注意的是靜電振膜一段時間後必須更換,請先確定零件來源無虞或使用狀態。

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

1988年推出的Electa Amator,持續暢銷到去年才大改款成AmatorⅡ,但這對Sonus Faber的開山作已經成為小喇叭中的經典產品了。大約編號1000以前的Electa Amator,音箱上每塊胡桃原木都是手工榫接的,以後逐漸改成膠合製造,前者當然更有收藏價值。天然原木美色,窈窕誘人曲線,加上有中型喇叭規模的聲音表現,都是Electa Amator吸引人的地方。雖然Sonus Faber後來推出旗艦Extrema與昂貴的Guarneri Homage,以及許多徒子徒孫們,不過個人以為Electa Amator是平均表現最好的一對喇叭(可能與它用了頂級Dynaudio單體有關)。把它放在雲石/原木腳架上,配上質感好、驅動力強的擴大機,無論用看的或聽的,它都是藝術品。

Stax Lambda-Signature+SRM-T1

很多人可能不曉得,Stax在95年底曾暫停營業,公司從株式會社改成有限會社後才又重新出發。老闆換人後,也許聲音傳統將會調整,老的Lambda-Signature+SRM-T1靜電耳機系統就更令人懷念了。新的Nova Signature、Classic、Basic系列耳機由於振膜改良,在衝擊力與頻寬方面都有進步,但老耳機一方面用真皮的頭帶與耳墊(現在都是人造皮),一方面有較柔和的聽感,呈現出不同的趣味。SRM-T1是Stax第一部真空管放大的驅動器,Stax曾經製作過超級的純A類擴大機,這方面的技術不錯,只要換上好的真空管,這套耳機組合絕對可媲美數十萬元級的音響。Stax是唯一能在二手市場買到的耳機(其他品牌店家根本不收),不妨試試運氣吧。




扬声器世界三剑客


  世界上名牌扬声器不计其数,但除了少数厂家有能力自己开发制造单元外,绝大部分牌子的音箱都是采用他人制造的单元。而在芸芸喇叭世界,真正获得认同的喇叭单元只有Dynaudio、Eton、Focal、JBL、KEF、Scan、Seas等二十来个牌子。在它们中间,我认为有三个品牌的音箱有必要专门挑出来撰文介绍,这不仅是因为全世界有许多名牌音箱在使用他们的单元,更在于,它们基本上代表当代音响美学的三大流派,他们的风格也几乎影响了全世界扬声器设计的潮流。它们就是丹麦的Dynaudio、法国的Focal和美国的JBL。

  忠实精确的Dynaudio


  发烧友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Dynaudio的。但大部分人都误以为它是丹麦品牌,其实它只是在丹麦生产而已,而它的掌舵人是德国人,它的公司总部包括研究和开发部门也都在德国,实际上Dynaudio的全身几乎都是德国血统。

  既然是德国的产品,就会留下深深的日尔曼烙印。德国产品的品质早已深入人心,精确、严谨、可靠、高科技和高完成度,使人们对德国产品总投以超乎其他的信任。Dynaudio单元也一样,事实上它在扬声器世界中的地位犹如汽车中的“奔驰”,早就奠定了老大哥的地位。在80年代末,Dynaudio的高音单元就能做到瞬时输入1000瓦功率而波形不失真的惊人指标,它的顶级高音Esotar T-330D更能达到瞬时输入2000瓦而保证波形不失真! Dynaudio有一款二分频书架箱Micron,高音是Esotec D-260,不但分频点低达1.5KHz,而且竟只用一阶分音。别的品质先不说,单就承受大功率这一点,其他产品就被Dynaudio远远抛离。

  Dynaudio喇叭单元毫不妥协的高超品质,源自德国人传统的一丝不苟,但它也带有德国人传统的固执:只要他们认为是对的就死也要坚持。这一禀性很鲜明的反映在他们的设计哲学和市场观念上。其实只要Dynaudio愿意,他们完全能够修改设计去迎合大部分发烧友的口味,但这么多年来,他们丝毫不为市场所动。由于Dynaudio仿佛是在为自己制造单元和音箱,所以发烧友对Dynaudio音箱的声音评价也一直呈两极分化,毁誉参半。Dyna以它拥有的关键技术和高超制造能力,始终追求最忠实的还原,最高的线性,最低的失真。它的声音中性,没有染色,质感好,瞬态反应快。喜欢这种声音的人倾心于它的理智,不喜欢的人则嫌它的声音不厚实,不开扬,味道平淡如水。

  事实上,追随Dynaudio风格者,还有德国Eton,美国Thiel、Avalon,英国ATC,澳洲的Duntech等喇叭品牌,众多采用这些单元的扬声器创立了当代音响美学中的所谓“纯水派”。这一流派讲究声底干净和真实,高透明度和高分析力,重质不重量,为求失真低而甘愿放弃驱动效率,所以所设计的音箱都十分难推,一般的功放很难让他们发出好声音。

  Dynaudio的单元是这一派扬声器选用最多的单元,而且不少品牌总将其用在它们的旗舰级产品上。除了上面提到的部分品牌,还有像Cello、Dunlavy、Eggleston、MBL、Paragon、Red Rose、Rockport、Ruark等都是Dynaudio单元的爱用者。Hi-End界大名鼎鼎的Mark Levison不但设计Cello音箱时爱用,在他新创的Red Rose音箱上还继续用Dynaudio单元。接收采访时, Mark被问到设计好音箱的秘诀,他回答竟然就是要用“Dynaudio的单元”。

  正因为被视为世界上最好的喇叭单元,所以不但Hi-End厂商爱用,音箱DIY一族也爱用Dynaudio的单元来制作他们的“土炮”。不过一份价钱一份货,Dynaudio单元的价钱也是最贵的。Dynaudio前任“高音王”Esotar T-330D零售每对要价人民币7000元,而且是不二价;Dynaudio球顶中音Esotar M560二手价每对都要超过10000元人民币;但这并不算Dynaudio家族中最贵的,Dynaudio新旗舰Evidence上那4只配对高音总价竟然超过十万元,如果零售的话每只要30000元!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相比之下,Seas最新的顶级高音E011(T25CF002)每对才1300元;Scan前任顶级高音D2905/9300每对才800元,即便它最新的顶级高音D2905/9900每对也不过2900元,不到T-330D价钱的一半。因此Dynaudio的单元质素很好,但性价比却很差,这也是使用Dynaudio单元的喇叭价格通常都比较高昂的原因。

  在产品最为人捧场的情况下,Dynaudio却宣布从2000年开始不再对外出售单元。放着能赚的钱不赚,Dynaudio之高傲可见一斑。

  如果你了解Dynaudio单元的制造过程,就不难理解它们为何昂贵又难求。所有Dynaudio单元不论高音、中音还是低音,从头到尾一共要完成86道检测工序,如此繁琐而严谨的检测能发现制造过程中任何的瑕疵,保证了最终产品的素质。

  Dynaudio的高音一直坚持用丝膜软球顶,他们认为这种材料音染最小。至于振膜用何种丝质,做成何种形状,就属于秘密,旁人无从知道。Dynaudio惯用六角形的纯铝线绕制音圈,这样线与线的间隙最小,占空比最高。虽然磁液冷却会对瞬态反应有影响,但Dynaudio认为用磁液利大于弊,仍坚持使用。Dynaudio在控制失真和提高单元承受功率方面掌握了鲜为人知的关键技术,外界只能对其各项惊人指标感到不可思议。

  Dynaudio的低音单元一直采用与众不同的内磁路设计,也就是磁钢在中间,音圈在外面。所以从外观看防尘罩特别大,振膜的面积小。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能把振膜的分割振动控制在最小程度。

  Dynaudio低音单元的音圈与骨架并不是用胶水粘合的,它自有独一无二的做法:绕音圈时在骨架内塞一个金属芯。音圈绕好后对金属芯加热,使其膨胀,直到音圈紧紧地箍进骨架。因为音圈与骨架是同种材料,膨胀系数相同,这样音圈再热也不会散架,永无脱胶之虞,而且散热效果还特别好。

  国内的“惠X”音箱曾仿制Dynaudio,但多年来亦只仿到外观,仅举二例:一、Dynaudio低音单元防尘罩上有一圈凹槽,那是安装音圈时插入钢片,以确保音圈安置在磁隙中央。音圈安装后这些钢片就抽走,因此留下了凹槽。“惠X”没有这种安装工艺,但也照搬Dynaudio这一圈“凹槽”,单元完成后在防尘罩处“加工”几个凹槽,以追求“形似”。二、Dynaudio讲究线性,它的低音是短冲程设计,而“惠X”为增加低频量感,不顾失真指标,结果弄成了长冲程。其实,Dynaudio内里乾坤不是那么好学的。

  Dynaudio不但做最好的单元,它的音箱制作也是第一流的。Dynaudio的箱体还是用传统的高密度纤维板( HDF ),不过它采用三明治多层设计,箱体内部的支撑及各个面的阻尼等措施做得很好。Dynaudio的总裁曾说,精湛的工艺影响了Dyna的音箱产量。他举了一例:拿一把直角尺量任何一款Dynaudio的音箱,你会发现都是最标准的90度,分毫不差,而其他音箱很难做到。

  其实箱体是否做到90度并不是问题的重点,问题的关键在于Dynaudio将每一步都做到一丝不苟,分毫不差,精确异常,Dynaudio正是凭这种精神成为了今日扬声器制造领域的领军者。

  明快高效的Focal


  Focal是法国最著名的扬声器品牌。它的创建者Jacques Mahul原本是数学系的才子,毕业后先在大学里教了二年书,而后抵挡不住自己对音响的狂热爱好,投身到法国当时最大的喇叭单元制造厂Audax担任工程师。Audax第一款软凸盆高音单体就是他设计的。1979年,在为Audax工作了五年后,Mahul在自己家族所开的France-Filieres机械工厂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创立了Focal和JM Lab两个品牌。前者是扬声器单元的牌子,后者是成品音箱的商标。

  Focal工厂所在的Saint-Etienne镇素以精密的机械加工著称,Focal自然享有这方面的优势。Mahul的机械厂不但完成所有Focal单元的制造,而且连Focal单元的生产工具亦不假人手,绝大部分由该厂自行设计并制造。其中包括一座庞大的高音单元自动生产机器。Focal在这方面能力甚至超过了Dynaudio。

  说到Focal单元,发烧友最熟悉的就是其著名的内凹式高音和黄色Kevlar振膜单元。事实上1981年Focal推出内凹式高音以前,传统高音单元都是外凸半球形。Focal通过研究发现高音单体声波的扩散与振膜的形状无关,只与振膜的大小有关。与外凸式高音相比,内凹半球形高音音圈与振膜接触的机械强度更强,传递音圈振动的速度也更快。因此Focal大胆地做出这种至今仍是全球唯一的设计。这种高音为Focal带来极大声誉,Focal从此跻身世界一流单元制造商的行列。Focal的创造力在1987年又有了充分体现。这一年它发展出三明治式PolyKevlar振膜,Kevlar是美国杜邦公司发明的一种特殊纤维,是制造避弹衣的材料。由于它质量轻、强度高,非常适合用来做中音和低音单元的振膜。与其他厂家的做法不同,Focal在上下二层Kevlar之间夹了一层很薄的树脂,形成三明治结构,比单纯Kevlar取得更理想的物理特性。这种鲜艳夺目的黄色振膜一度成了JM Lab音箱的标志。

  Focal的单元设计极具独创性,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和幅度领先于其他厂商,其技术革新范围涵盖了振膜、磁路和音圈等各方面。而且从诞生之日起,Focal似乎就是为效率而生。凡它的单元,无论高音、中音,还是中低音和低音,一律为高灵敏度的设计。Focal经典的内凹半球形高音经过20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第5代了。目前最高级的高音TC90TdxB是它的镇山之宝,只用在旗舰Utopia系列上,未对外发售。老板Mahul说TC90TdxB如果零售要2000美金一对。如此高价的原因是TC90TdxB内部用了比黄金还贵的Telar57材料。那是一种有极高磁导率但局部磁滞回线又很线性的昂贵金属。这款高音的Tioxid振膜是由纯钛附上一层7微米的纯结晶质二氧化钛制成,磁路采用六粒矩形状钕铁硼磁体呈放射性排列,用极高导磁率的Telar57做导磁柱。钕铁硼磁体具有最高的磁能积,使该高音的磁通密度达1.98T,拥有95dB的高灵敏度。

  在JM Lab Utopia系列中大出风头的6W4454B中音;6W4452中低音和13V7511低音单元是新技术的结晶,它们的振膜和磁路都是全新的设计。原先的PolyKevlar振膜,后来研究发现有内损耗过小的问题,Focal为此花了几年的时间寻找更理想的振膜材料,新的灰色W三明治振膜是在二层玻璃纤维之间夹一层发过泡的树脂,再以6吨的压力挤压成型。这种W音盆的制造非常耗时,从冲压、切割、修边直到完成要30分钟。而原来的Kevlar只要十几秒就能做一个,虽然生产成本高,但新振膜不但有高强度低质量的优势,而且内阻尼也提高了。同时Focal为低音单元开发了MVF技术,这种设计可以消除振膜有害的反向振动。新技术既保持了单元的高灵敏度( 96dB ),又进一步降低了失真,使音质获得大幅度提高。

  综观Focal的发展过程,它一直有几大标签式的鲜明特色。一是单元的效率都很高。无论高音、中音还是低音,灵敏度几乎全在90dB以上,有不少更高达96dB。而其他顶级的牌子,如Dynaudio、Scan、Eton等,灵敏度都在80多dB,最高的也只到90dB而已。

  二是音色明亮,分析力高。这明显与法国的地理与气候有关。法国南部长长的海岸线每年要吸引不计其数的游客,那里阳光明媚,碧海蓝天,充足的日照令人印象难忘。因此法国单元的音色不会象伦敦的天空那样常年阴霾。

  三是声音活泼开朗,生气勃勃。用Focal单元制作的音箱,声音大都快上快下,干净利落。如果说ATC的声音象胆机的话,那么Focal单元的声音就是典型的晶体管声音。

  Focal的特点,使得众多使用他家单元的音箱品牌在声音上也拥有如出一辙的特性,形成了当代音响美学中的所谓“劲浪”派。这一派的特点有:音箱的灵敏度普遍都比较高;音色鲜明;解析力高强;细节丰富;声音活泼快速;质感强烈。这一派的代表性产品有Chario、Kharma、Opera、Wilson Audio等。

  Wilson Audio从第一代旗舰WAMM开始就一直使用Focal内凹式高音。十年前David Wilson先生曾在上海开声示范这对售价达120万元的巨无霸,一时成为全城议论的话题。Wilson Audio最经典的WATT/Puppy从第1代到最新的第6代,高音一直用Focal的内凹半球形高音,只不过型号越用越高级。身高超过1.8米,重量超过362公斤的X-1 Grand SLAMM,不但高音用Focal内凹式高音,连12寸和15寸低音单元也用Focal。这几款比人还要高大的音箱灵敏度最低的也有93dB,最高的则达到97dB,只要7瓦的功放就能推动。

  正是Focal单元的高灵敏度才使“劲浪”派的音箱能够拥有高效率。这是Focal派得天独厚的长处。因为效率高,随便什么功放都推得好;因为效率高,小喇叭有大喇叭逼人的气势。记得当年听Opera的Divina,个头小小的书架箱重播“喇叭花”的发烧片《多手仔》,竟产生出落地大喇叭的强劲的能量,它的中低音正是Focal单元。

  当DVD-Audio和SACD这类超大动态的新音源来临之际,市场越来越需要高效率的单元。Focal以它的效率超卓,在新时代开始阶段已处于领跑位置。

  令人怀念的JBL


  30岁以下大陆发烧友对于20世纪80年代后面世的Hi-End音箱如数家珍,但对产于上世纪50到70年代的号角音箱却所知甚少,有人甚至还怀疑那些古董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其实在拥有世界上最大Hi-End音响市场的日本、美国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等地,这些古董喇叭的需求和销路不但一向很稳定,而且一些吃香的经典名器更有身价日涨的趋势。

  如果有机会聆听那些威名可入史册的号角喇叭,它们的音效会令人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扬声器设计在这半个世纪中到底有何进步?事实上,播放一把人声、吉他或者比较简单的乐器合奏,50年前的JBL Hartsfield或Western Electric 757A所营造的逼真度,肯定会胜过当今最昂贵的Wilson或Avalon喇叭。当今的高级喇叭在分析力和高低频延伸方面无疑有超越古人的表现,但说到中频的厚度、质感,和那种让人一听难忘的感染力,不得不承认二战后Hi-Fi启蒙时代的杰出音箱确实很难超越。

  JBL是古董喇叭中声誉最卓著的厂牌。创始人James.B.Lansing是音响史上罕见的设计奇才。此君不但一手创建了JBL,而且当年美国另一大音箱名厂Altec的经典之作也全部都出自他的手笔。与JBL同时代的名厂如Altec、Klipsch、Jensen、Electro-Voice和Westen Electric在70年代后要么不复存在,要么一蹶不振,只有JBL一枝独秀,不但当年名作如林,更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音箱制造厂。

  50到70年代的JBL经典名器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其原因在于JBL声音有种独特的气质和味道。用文字形容就是JBL中高频会给人一种明快、活跃和充满劲力的感觉。它的低频则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弹性和圆润感。整体而言,JBL声给人生猛活泼和阳光遍地之感。从感性角度讲,JBL擅长重播音乐中光明和欢乐的一面。事实上,JBL声听得多是会上瘾的,因为它表达感情的方式非常煽情,听惯JBL再听其他喇叭便会觉得淡然无味。难怪不少人一生只听JBL喇叭,就算换喇叭也一定要换JBL的。

  JBL最值得书写的是它50年代到70年代那段辉煌岁月,因为他家那些足以载入音响史册的名器几乎都诞生在那段时期。而今虽然JBL产量变成世界之最,但Hi-End的精神却不复存在。这是大公司发家后的通病。D31050是JBL单声道时代第一款真正Hi-Fi的作品,使用当时新开发的175DLH号角单元加两个15寸的低音单元D130B。这两个单元都是Lansing先生设计的杰作。D130B是JBL首次采用钴磁的低音。钴磁原本是美国在二次大战期间研制出来用于雷达上的高能量磁体,用来做喇叭的磁体自然性能极佳。当时钴磁的生产技术已发展成熟,Lansing正好将它用来做喇叭磁体,即大名鼎鼎的Alnico V。由于成本高昂,JBL用了钴磁三十多年后,终于在1979年改用价格低廉的铁磁,从此低音再也没有原先的爆炸力和能量了。

  D30085“Hartsfield”

  这款采用号角之王375和15寸低音150-4C的音箱,为JBL奠定了最高的声誉。被誉为声音与造型皆美的梦幻名器。因为是折叠号角设计,它在声箱制作上下足了功夫和成本,每只音箱重达250磅。JBL把当时最好的单元全用到Hartsfield身上。375驱动器是JBL在整个50年代独领风骚的珍品,它有4寸的振膜和2寸的喉管,可同时拥有高输出与低失真的效果。150-4C延续了D130与D130A的设计,采用钴磁铁,扁平线绕制的音圈有4寸大。Hartsfield的中音与高音开扬奔放,与前负载式的低音达成天衣无缝的音色平衡度。它播放人声、吉他和钢琴的像真度确实胜过不少当今最高级最昂贵的音箱。它最煞食之处是重现录音中的气氛和现场感,那种真的一样的乐器音色与质感会让人忘记和原谅它低音延伸不足的缺点。Hartsfield效率奇高,输出仅几瓦的三极管胆机竟是它的最佳搭配。

  Olympus C50 S8R

  这是JBL60年代最重要的旗舰级产品,同一时期生产的Paragon虽然更贵,但其设计与现代Hi-Fi理念相距甚远。事实上JBL在Olympus之后无以为继,直到二十多年后才有同一级数的家庭用顶级喇叭面世(即K2 )。Olympus是三路设计,采用075高音,375中音和LE15低音。JBL60年代初期开发的LE系列低音用足靓料,但效率就低多了。Olympus的中高音明朗活泼,热情洋溢,低频龙精虎猛,慢歌味道可能不及Hartsfield,但它胜在更富生气和动态,讲到播放爆棚音乐时天崩地裂般的爆炸力,它肯定胜过Hartsfield。

  号角喇叭在30到60年代曾盛极一时,由于设计和原料等因素,它在70年代迅速衰落,在家用场合几乎被动圈式喇叭完全取代。象地球上其它消失的文明一样,与今天大行其道的动圈喇叭相比,这些老爷号角喇叭依然有它先进的地方。经过有见识的音响杂志和资深发烧友的推广,它们的身价从80年代开始直线上升。如今一对状态全新的JBL Hartsfield售价达到二十多万港币,可见它的价值被市场肯定程度。而且在国际市场上,JBL的众多名器就象古董一般具备保值功能。玩音响花的钱非但不贬值,而且出手时还能赚些,对于80年代后面世的喇叭这是不可能的。但这确实发生在JBL古董喇叭身上,也许这就是JBL古董喇叭的威力和魅力。(胡学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转贴“雨後初晴 Harbeth LS3/5A 周紹基 ”


半個月前,從主編那裡拿回Harbeth LS3/5A之時,我對這個小喇叭可說是一片空白,除了「雨後初晴」這句廣告詞外,它給我的印象就是LS3/5A,因為「LS3/5A」這個名詞早已聽多了,從Goodman LS3/5A等等。由於有這麼多LS3/5A,因此我對它絲毫不敢掉已心,我心想無論如何「LS3/5A」一定有其特出之處,否則為何有那麼多廠都要爭取授權來製造這對小喇叭。在雜誌社時,主編告以這喇叭是全新開箱,在社裡已經唱了約一個月,推想其聲音應該是可以聽了,因此囑我拿回去即可認真聆聽,並且寫出一篇報告交到社裡。各位讀者大概還記得我用的器材,前級是Audiolab 8000C,後級是Audiolab 8000P,CD唱盤是Meridian 207 Pro,喇叭是ProAc Super Tablette,另外加上Rogers LS B/1輔助低音,這套組合自從換上Audiolab的前級以來,已經讓我與太座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雖然這套組合與那些數十萬元甚至百萬元級的組合尚有一段差距,但是主編認為我這套器材相當的平民化,寫出來的文章也能代表某一層次上搭配的優、劣,因此這次才又拿Harbeth LS3/5A給我,希望我就照上次一般平實的為讀者們寫出來,也好讓廣大的白領階級的讀者們也能有個購買的考慮。
Harbeth LS3/5A是最新的LS3/5A產品,究竟BBC的LS3/5A有何魅力,竟然讓許多廠家都願意付費來生產這型小喇叭。雖然規格相同,但不可否認的是,每一家的LS3/5A在聲音的表現上都有一些差異。

冷笑的鋼琴、冷笑的喇叭

這對小喇叭的大小,重量與Rogers LS3/5A差不多,與我的ProAc Super Tablette當然是不太一樣,由於打開箱子以後找不到任何說明書,因此也就無法研究其規格特性。待向太座稟報過後,就將Tablette換下,而照原樣的把LS3/5A接上輔助低音,還是老規距,隨便放上一張CD,我就拿起葉綠娜與魏樂富合著的「冷笑的鋼琴」,半躺在沙發上就這樣半聽半看起來。這本「冷笑的鋼琴」中有許多篇是值得一看的,其中充滿了反諷,但是也有一些「幻想」十分的牽強,看不出有多少警世之意,反倒讓人覺得是在湊篇幅充數。當我看了將近一半時,心中無來由的漸感不耐起來,因為我耳裡傳來的音樂聲音不像平常我所聽到的那種清徹、透明的聲音。而是一種暗暗的、渾渾的,而且不夠活潑的聲音。奇怪,是不是這對喇叭的聲音還沒有推開來,所以聲音才這麼黏黏滯滯的?可是主編已經推了一個月,應該是可以聽了呀!以前我的Super Tablette剛拿回來時太過於毛燥剌耳,費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才覺得毛燥感降低而低頻豐富些;現在這對Harbeth LS3/5A卻恰巧相反,我覺得它高音不夠,而中、高頻卻過多了。喚太座來聽,她也說渾渾糊糊的,鋼琴觸鍵應有的力度都不夠,而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撥奏就像在打棉被般,缺乏琴身的共鳴。「像這種器材還值得寫嗎?」太座用懷疑的語氣問我,當然,假若真是這種效果,那倒不寫也罷!衹是,威名遠播的「LS3/5A」系統會這般不中用嗎?是否Audiolab的擴大機不適合推它呢?而且我在主編那裡也聽過一次這對喇叭呀!印象中沒有這麼差才是。帶著乃滿肚子的納罕與「冷笑的鋼琴」,我與太座共吹「熄燈號」,將它留待明天再來煩惱。

輔助低音搭配不當

第二天,上班時就撥電話給主編,告以無法下筆,主編聽了頗為驚訝!因為在他的經驗中,「LS3/5A」不會如此差勁才對呀!雖然透明感與解析力可能會不及Super Tablette,但是其他優點還是多多,以某些角度來看,它應該還要比Super Tablette來得好些才對。討論了一會,主編認為問題可能是出在輔助低音上,可能Rogers LSB/1的輔助低音Harbeth LS3/5A無法搭配,以致於產生這種效果。於是主編要我回去將輔助低音拆掉再聽。

鋼琴的聲音比較真實一點

晚上回到家,當然是聽從主編的吩咐,馬上就將輔助低音拆掉再聽,咦!聲音馬上就清朗起來,高頻清楚多了,而且低頻也不會那麼混濁,在速度感上也快了許多,不過透明感又解析力感覺上還是不如Super Tablbbt。太座在忙完家事後也湊過來聽了一陣,不過她比較沒有我那種感覺,她說聽起來順耳多了,而且還說:「鋼琴的聲音像比Super Tablette還要真實一些」。各位要知道,「敝太座」在評論我的音響時,從來不說「與真的鋼琴一樣」或「與真的小提琴一樣」之類的用語,她衹是會說「比較像一點」而已,因為太座以前在學校時也在樂團裡待過,雖然那是不入流的學生樂團,但是畢竟她有「玩過真的」她每次總說音響無論怎麼樣都無法完全全像真的,所以也就溫和但堅定的「勸止」我用昂貴器材,雖然這麼還算不上什麼「閨訓森嚴」,但是我也就從來不打K牌,M牌,R牌……等等的主意,反正經濟大權是掌握在太座手裡嘛!肯話表過,讓我們回到「鋼琴的聲音好像比Super Tablette還要真實一些」這句話上吧!既然太座會如此說,那就具有「參考」價值,因為她是用「直覺反應法」來聽的,而我卻是用「Hi-Fi分析法」,不此有時免不了會犯了「見樹不見林」的毛病。聽了幾張CD以後,我慢慢同意太座的看法,但是對於透明感及解析力仍然無法釋懷。太座笑我「中毐太深」。最後,我決定用一個方法來拋開Super Tablette的陰影,那就是「停機三天」,利用這三天將Super Tablette的耳屎掏淨,並且趁機讀一些書。

被忽略的平衡性

三天後,我在Harbeth LS3/5A身上發現了一些令我驚訝的事情,這些事情使我領\悟到一個事實:音響迷往往會因為太專注於重播效果的某一特質而忽略了整體的平衡性。我忽略了「另一種解析力」,同時,我也忽略了「LS3/5A」原設計的初衷!先從平衡性說起:Harbeth LS3/5A不同於一般的小喇叭,它在製作時即已不考慮使用輔助低音,因為單祇它本身就發出相當平坦的頻率響應曲,雖然70Hz以下的低頻量會少些,12.5KHz以上的高頻也開始衰減,但不否認的是,它已能發出很均衡的聲音,包括管弦樂作品。同時,它的解析力也是極強,祇是它不同於Super Tablette那般透明的解析力罷了。我是怎麼發現這些事實的呢?那是當我在三天之後,放入Decca版孔德拉辛指揮的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開始。

孔德拉辛的新世界真好

這張「新世界」交響曲雖然不是榜上有名燒片,但是我一直認為它是錄得最好的「新世界」,它的好處在於音響效果相當平衡,絲毫沒有「為音響效果而錄音」的弊病,即使是定音鼓也並不誇張,因為我在現場聽過的「新世界」也是打得這麼用力。在我用Harbeth LS3/5A聽完第一樂章時,我就被它這種跟以前截然不同的表現迷住了,啊!那定音鼓猛擂那幾下絲毫不見瘦弱,它與Super Tablette加輔助低音時相差無幾,而且,竟然一點都不失真(即定音鼓猛擂時沒有一點沙沙的感覺)。整個中低頻的部份顯得相當的飽滿,從大提琴到低音大提琴,其量感與中、高頻都能相互平衡,不會有過多或嫌少的缺失。我聽完一段,馬上就又把Super Tablette換上來,以不加輔助低音的方式來聽,我立刻發現在這種情況下Super Tablette不夠平衡,它在中低頻到低頻的量感比LS3/5A少得多,而高頻又比LS3/5A來得強,因此就造成了頭重腳輕的感覺,下方虛虛的,不夠又量來支持中頻以上的頻投。奇怪的是,此時反而不覺得Super Tablette透明的優點,與LS3/5A一比,Super Tablette竟成「刺耳」的感覺。另一方面,在每一處樂段中,我都發現各聲部的強弱表情記號很清楚的呈現在我眼前,那木管的句法與呼吸都是那般自然,而且弦樂也像「來去無蹤」般那麼自然。我說「來去無蹤」一點也不誇張,例如有時所有小提琴突然出現,當它們漸弱時,中提琴、大提琴等的旋躬不知在什麼時候消失了。太座在旁一邊聽著一邊感歎,她倒不是感歎Harbeth LS3/5A這廂的表現,而是佩服於孔德拉辛那爐火純青的指揮技巧;同時也趁機機會教育,告訴我說那慢板樂段時木管及弦樂的長線條樂句竟然演奏得那麼完美、那麼的穩定,絲毫不見氣促或是弓抖的毛病。我想Harbeth LS3/5A整體性的平衡感必然深得太座之心,否則今天也不會破例在旁講了那麼多。

另一種色調的解析力

整張「新世界」從頭到尾聽完後,我想更進一步的試試解析力,太座要我先別急著祭出發燒片,她反倒要我選些比較老的錄音來聽,因為她認為祇要Mono錄音或是較老、音效較差的立體錄音能夠解析得清楚的話,那麼發燒唱片當然會解析得更好,反之,發燒片解析得好時那些較差的片子不一定能解析得清楚。她所持的理由是:先天錄音好的發燒片即使較差的解析力下也會表現得很好的,而錄音較差的唱片才是真正需要解析力強的器材來處理。誰說太座不懂音響?這麼簡單的道理怎麼我這個自命為中堅份子的音響迷從來都沒想過?我立刻選了一張老克萊巴指揮的貝多芬「英雄交響曲」(Decca 414626),這張CD是Mono的,但是老克萊巴指揮得非常細膩,尤其是隨處可見的那種細膩的對比更是迷人。唯一的缺點就是聲音都擠在中間。結果這次Harbeth LS3/5A一聽,才發現維也納愛樂即使是在Mono的情況下,亦絲毫不減其光采,尤其是第二樂章,Harbeth LS3/5A將那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音階變化解析得清楚極了。聽完貝多芬,我又拿了一張Dohnanti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來,它是John Pritchard指揮新愛樂管弦樂團的版本,中PRT唱片公司再版,還記得我以前提過的那張同公司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嗎?這張CD也是有相同的毛病,管弦樂與鋼琴有時濃得化不開,有時鋼琴又顯得太大。此番再度試聽,結果情況出人意表,整個音場內的樂器都表現得清清爽爽的,鋼琴變得堅實、有力,並且音像凝聚,一掃以前鬆鬆散散的毛病;而管弦樂部份也一個聲部一個聲部的呈現在那裡,連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之間的旋律變換都聽得清楚。讀者們不要以為要聽出第二小提琴、中提琴的聲部變化很容易,一般來說這是相當困難的,因為普通的器材在音場上的表現是左、右二端最清楚,而中間比較空虛模糊;前面樂器清楚,而愈往後則愈含混。現在用Harbeth LS3/5A聽起來連中間部份都解析得很清楚,這是它勝過Super Tablette的一處地方。幾張CD聽完,我忍不住要試發燒片,這次太座倒沒有阻攔,我拿出了RR那張「Dafos」,這張CD的第八首是塊寶,可惜大部份的音響迷都在第七首裡打鼓,殊為可惜。這第八首的音場深、寬不說,單就那細碎的打擊樂器以及殘餘在空間中的殘響就已讓人恨不得有四對耳朵來聽,否則一不小心包您走漏很多小細節。由於這首曲子我很熟悉,因此當這張CD唱沒多久我就感覺到Harbeth在解析力上的不凡表現。整個音場並不特別的大,但是所有的打擊樂器都好似加了幾分打擊的質感般的清楚,這種清楚倒不是亮度增強的關係,而是像本刊的LP、CD照片加了影子般,使得原本平面的東西全部立即的浮凸出來。用Harbeth LS3/5A聽了這段音樂以後,我才發現在不增加透明感的情況下解析力也可以增強。在聽這首曲子時,有時樓上傳來的細微聲音我都會誤以為是CD播放出來的,可見其解析得清楚、真實的程度。第八首聽完,順手按到第七首來聽那幾下鼓聲與空間的迴響,這Harbeth LS3/5A的中低頻部份顯然相當足,它仍然能令我感受到鼓皮振動的質感,當然,再往底下的低頻與極低頻就露出疲態了。

從喇叭的背面可以清楚的看到BBC LS3/5A字樣,而底下就是一對輸入插孔,如此簡單的設計倒也透露出幾分沈穩。

中頻飽滿有力

Elgar那張大提琴協奏曲叫另一邊是「Sea Pictures」(Janet Baker唱的),這可以拿來試試中頻。我先用Super Tablette來聽,Janet Baker的聲音變得比較尖、瘦,並且中氣比較不足:換上LS3/5A之後,原本尖瘦的聲音線條一下子豐潤起來,同時Baker的丹田之氣好像也增加了。顯然,Harbeth LS3/5A的中頻也是飽滿有力。聽完這張意猶未盡,Amanda的「Dreaming」又被請出來了,本來我擔心那中低頻處的鼓聲與Bass聲會與較高的頻域脫節,結果卻令人心安,Harbeth LS3/5A唱起流行歌曲來竟然也與古典音樂一樣平衡。我特別挑出第一首、第五首、第八首等三首曲子反覆聆聽,結果在中頻、中低頻的表現上都中氣十足,並且具有彈性,不會讓人有小喇叭那種瘦弱之弊。

較昏黃的高頻

中頻部份聽完,我想試試小提琴的部份。上回去社裡,主編拿了一張英國Start唱片公司所出的「Stradivari琴合奏」、這是由曼紐因指揮的,這張CD的弦樂實在是太美了,它有一種隨時在空氣中飄盪的柔細泛音,而且還帶有暈黃黃的色衫。Harbeth LS3/5A有那暈黃黃的色彩,也聽得到那柔細的泛音,但是整個顏色比較暗一些,它沒有Super Tablette那種白熱透明的顏色。如果Harbeth LS3/5A因為「暗」而看不清楚音場內的細節,那麼當然不行;但是它卻能看得清楚。這種高頻的特性是否就是廣告上所說的「雨後初睛」?我曾與太座討論過這「雨後初晴」四個字,太座說雨後雖然放晴,但那也祇是在烏雲堆中東一塊、西一塊的露出碧青,天上應該還是大部份為烏雲所佔,在此情形之下,亮度應該偏暗才是。太座的解釋十分有理,這就是Harbeth LS3/5A的高頻特色。那麼Super Tablette呢?我想或許可以用「碧空如洗」吧!

Harbeth LS3/5A的特性

聽了這麼些天,Harbeth LS3/5A帶給我一些新的體驗,我想在此寫下它的各種特性以供參考:

它是一個完整的喇叭:ProAc Super Tablette如果沒有加輔助低音時,很容易就失去平衡,而使得高頻變得過於凸出。而Harbeth LS3/5A本身即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喇叭,它已不需要加輔助低音,如果要加,也必須謹慎行事,因為加輔助低音有二極情況可能會發生:假如是並連方式,共用一部後級來推二對喇叭,則可能使它的高頻更加的柔化,而低頻部份則顯得過量,以致變成渾渾的。假若採分頻方式,使Harbeth LS3/5A經過一部RC網路或電子分音器,那麼它的音色必然深受這介入的KC網路或電子分音器所影響,甚至容易在輔助低音的分頻點處造成凹陷。因此,我建議使用它的人不要再加輔助低音,對於一般小房間而言,它絕對是夠了。
它的中頻及中低頻特別豐潤有力:在聽鋼琴曲時,它堅實有力的觸感不太像是小喇叭,祇要你用的擴大機電流夠大,一般音樂中所包含的頻率它都能有你滿足,甚至還會令你有錯覺,以為它的低頻很好,其實這是因為中低頻飽滿的緣故。你知道嗎,一般的定音鼓、大提琴、低音大提琴都在這個頻段,而這些樂器又是出現次數極多的樂器,因此一般人都會滿足於HarbethLS3/5A在這頻段的表現。
它的解析力很好。除了色調不同外,我覺得其程度與Super Tablette 近似,祇不過SuperTablette比較透明罷了。甚至它在音場中央部份的解析力還來得比Super Tablette好。但是如果加了輔助低音以後、它的解析力就開始崩潰了。
它的低頻部份可能是這些類似小喇叭中最好的。雖然我沒有去借三、四對不同的LS3/5A來試,但是從我以前在不同地方聽過不同LS3/5A的印象中,我想它應該是最好的,雖然與大喇叭相比還差一級,但是成就已相當高。
極高頻的延伸不夠好:我在主編那裡看他測過,在12.5KHz處就開始有2dB以上的衰減,到16KHz時已衰減4dB,而2OKHz早已不見蹤影,這也是它不夠透明的原因。不夠透明而解析力卻極好?這該如何解釋呢?我想解析力與分音器的製作及單體的選擇有關。當然Harbeth可以選用另款高頻延伸極高的高音單體來使聲音變得透明,但是如此一來是否會破壞了整個喇叭的平衡感?設計喇叭的工程師們必然也是金耳朵,他們沒有理由聽不出透明與否,為何他們仍堅持使用KEF的單體?我想這絕對是「平衡」的考量了。
三十瓦、五十瓦的擴大機無法令它有很好的表現。電流不夠大或功率不夠時,它會顯得無精打彩,好像沒吃飽一般,而且整個行動趨於黏滯。一旦 你給它大的能量,它就活過來了。此時的解析力與中低頻以下的表現才能達到我所認為「好」的程度、而且高頻才能更清楚。千萬不要用三十瓦、五十瓦的擴大機來推它,這是我的忠言

“ 不买“靓声”的音响器材,不买衰声的音响器材,买有设计的音响器材。”
  这句话,我是套用《光荣与梦想》中的一句令人难忘的话:“不要投票选一个黑人。不要投票选一个白人。要投票选一个好人。”
  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高涨的20世纪60年代,查尔斯。埃弗斯以这一口号,当选为密西西比州费耶特市市长。
  和发烧友聊天,话题最多的还是买器材。尤其是现在经济低潮,大家挣钱都不容易,而音响店倒比较原来多了许多,对于很多刚接触发烧音响的朋友,很难在琳琅满目的音箱,扩音机中,选对真正适合自己的。
  对音响器材的疑问,根本原因,是声音水准是无法量化的,同时又是极其主观,非常个性的,再加上每个人用来听音的房间本身音响特性千差万别,所以买器材的选择,很难有明确的“YES/NO”,这就是困惑的最根本原因。适合于你的,未必适合于我,也就是所谓“各花入各眼”。同时音响器材既然已经成为商品,商家为了利润,搞炒做,推销,个个说自己最“靓声”,最超值;毫不奇怪,这就更增加了选择的困难。
  作为一个老发烧,又是写手,又是厂商,我的特殊角度,使我常常想一个问题:一件音响器材,到底该值多少钱?玩“土炮”出身的,常常从用料+手工来估价,但,这是错的!
  “土炮党”的看法,忘记了厂机在资金回报,员工薪酬,广告营销,经销利润方面的成本,自然觉得厂机贵得不值,但从商业讨价还价的角度,站在买方立场上,尽量压缩对方上述开销,也算天经地义。不过真正经典意义上的厂机“名器”,它还有另外两方面价值,难以估量:品牌心理价值,设计原创价值。举例说,一对3/5A和一对STUDIO3,同样是ROGERS产品,原价差不多,但在发烧友心目中,这两者,可就天差地别了。
  3/5A从物料成本上,并不比STUDIO3高多少,不同之处,在于3/5A这对BBC流动采访监听箱,一来出于名家设计,二来“歪打正着”,本来为语言监听的设计偏偏放弦乐魅力无敌,三来多年来企图改进3/5A的试验统统失败,使她成为妙作天成,难以为继的绝唱,由此带来的品牌心理价值和设计原创价值,使3/5A的价值,已经不仅仅是一对书架喇叭了。“我用3/5A”这句话,在发烧圈,似乎暗示着:1,我懂品味,有文化。2,我听古典音乐。3,我有发烧资历,老玩家。。。。等等,这种感觉,又岂是随便一对其他喇叭可以给主人带来的?
  当然,作为实用的器材,3/5A未必是每个人的最终选择,但道理是值得参考的,那就是,在符合自己的大的选择方向时,最好买那些“有设计”的器材。
  这里说的“有设计”的器材,指的是音响界名人成功的原创设计,有着独到的声音主张,并最好是本人领导制造的,有收藏价值的“名器”。绝不是那些外行老板接手后,迎合市场,花里胡哨的的“豪华大作”。
  比如你喜欢“天朗”,有钱有大房子可以用“西敏寺”,却绝不能买愚蠢的“音乐王国”。
  假如你想用英国书架箱,以PROAC 为例,TABLETTE 3 SIGNATURE 好过50,这就是因为3 SIGNATURE是本系列的原创设计,而50,还有后来的2000,就是明显的迎合市场之作,虽然老板还没换,但在没有明确目的时,勉强“改进”,结果仍不成功。
  3 SIGNATURE配胆机,如果你注重品牌,CARY300SEI就比较合适,这同样是“300B单端合并机”的创意成名之作。
  反过来,象LA,“科普兰”之类的胆机,虽然也是进口品牌,因为是二流跟风之作,无论声音,还是品牌价值,都没有什么意义。
  买ARC,价值在前级的经典之作SP10,SP11,而不是后来晶体味十足的产品。
  加拿大的SF,则是个发烧补品礼盒,适合喜欢进补的那批烧友。
  。。。。。。
  不过,讲到买“有设计”的音响器材,谈何容易!这本身,就是对发烧友品味,眼光,主张的考验。要多听,多看书,尤其注意音响界名人的动向,------当你懂得ML是犹太富家子,素食主义,好玩JAZZ,现在的ML不是ML自己主持,CELLO才是ML自己的品牌--------时,你才能算入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每个音响发烧友都会为搭配出一套满意的音响组合而绞尽脑汁,不遗余力的翻阅各种参考资料,并且上音响店试听和搭配,比声音、比价格、比外观、比功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最小的成本搭配出一套最满意的音响组合,期间有喜有忧。可以说玩音响是一件既其乐无穷亦忧心忡忡的事,配音响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烦恼。

  自从90年开始接触音乐和音响至今已有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十年中我从土炮Hi-Fi和港台流行歌曲玩起,经历了先玩Hi-Fi后玩AV再玩Hi-Fi与AV兼容,最终将Hi-Fi和AV各自分开来玩。可以说目前我的两套音响组合可分可合,通过相互错位的玩法、可玩出多种声音,变化出无穷的乐趣。现主要针对我在家庭影院方面的配置和心得同大家作一交流。
99年我迁入新居,这是一套两室户的底层商品房,当时之所以看中这套房子,主要是因为两间房间都有近14平方米的实用面积且是四四方方的,不是那种奇形怪状的房型,较符合作为音响视听室的条件。根据房间的不同特点和进出的方便,其中一间房间被我设计成了“音响视听室”。电源、墙壁、天花、地板和门都被特别处理过,单独一路回路的电源直通电表和其他电源回路完全分开,并做了单独的接地处理。墙壁的上半段铺设了薄薄的壁毯用来增加墙面的界面阻尼(参考了一些音响店的试音室);下半段被设计成二次余扩散系统和低频吸收系统(参考了相关的试音室设计文章)。天花吊了顶,里边塞满了玻璃棉,以防音量过高时影响到楼上的邻居,门的夹层中被填实了泡沫塑料板,表面还加涂了一层软性吸音物质,地板为架空型,据一些专业的杂志介绍架空的地板会对扬声器起到负面的影响,所以我在放音箱的位置下面、在地板的木搁栅之间填实了水泥,让音箱能脚踏实地。而原先从落地门进出天井的地方被我做了个小改动,用砖从楼上的阳台底部开始沿阳台的四周砌起了一道围墙,整个阳台的位置就是我放置音响器材的地方.
在器材正式迁入新居后,我对我的视听室作了测试和调整,刚开声时发现室内的混响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可能与地板和天花较光滑有关。先在地板上铺设了工艺厚地毯,后在吊顶天花板的角落和适当的位置处粘上一些凹凸型的吸音海棉,再在墙角驻波易产生的地方加放了圆柱型吸音柱。混响时间稍长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调整后的视听室已基本满足了我当初的设计目标,能使我的耳朵满意。

用于家庭影院的器材配置
DVD机:PIONEER DV-S5(日本)
LD机:PIONEER D780(日本)
VCD机:SONY VCP-K10(日本)
VCR机:SONY SLV-K850(日本)
AV功放:ONKYO TX-DS939(日本)
宽银幕彩电:JVC AV-32PROW(日本)
三管投影机:NORDMENDE Video Projector TV8801(德国)
主音箱:AE109LE(英国)
中置音箱:AE107C(英国)
环绕音箱:AE100iLE(英国)

DVD机:PIONEER DV-S5

  该机是100V的日本本土机,装有Hi-Bit Legato Link Conversion、Bitabi复合电路的DVD解码板和AV1 Chip MPEG解码器,双波长Twin Focus Pick Up的拾讯器可重播CD-R且质量可靠,作为一代机皇DV-S9的简化版,S5的总体表现绝对让AV发烧友满意,背板上色差、音、视频、S端子、数码光纤/同轴输出一应俱全。洗练的外型、可扩张动态范围的10bit影像DAC、可做4阶段设定转换的DNR、以及为了要抑制震动所做的双层外壳等都和S9的设计理念类似。和顶级的S9对比下来画质方面相差不大,影像具有华丽的气息。解析度具有伸展性,在描绘轮廓时也非常的敏锐。黑色部分显的很收敛,令人有一种高对比度的感觉。应该说S5的画面表现有S9的8成功力。音质方面24bit/96kHz的DVD表现得非常细腻,声音中规中矩,虽然和S9或同价位的CD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考虑到声音方面我只用S5输出数码讯号,真正的解码还靠ONKYO 939的内置解码器,所以高画质是我选择S5的主要目的。S5在开机后的初始设置非常全面,屏幕的规格比例,数码音频的输出格式等都考虑的面面俱到。1-6区的片子经第二代全区芯片改机后统统兼容,新版的1区片也照读不误。

AV功放:ONKYO TX-DS939

  在选择AV功放时,许多朋友在选择家庭影院时大多都会考虑放电影时效果是否爆棚,DSP的效果、DOBLY、dts、THX环绕的效果怎样?但我还考虑到,除了看电影的效果外,看MTV或现场音乐会的实况等音乐题材的片子时,音质怎样?一台好的AV功放同样也应该是一台好的Hi-Fi功放。ONKYO的音乐味属清淡型,我比较喜欢这种类型的声音。该机在电影配乐方面的表现也很出色,这是我看中它的主要理由。其次,ONKYO所附带的音场自动分析仪是我选择它的另一理由。大家知道AV功放买回家不是随便接上就可以用的,器材调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表现,一般我们都靠自己的耳朵来调试,但最终和专业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ONKYO的音场自动分析仪是调试AV功放的最佳帮手,有了它我可以毫不费力的把AV功放的参数设置到最佳状态,全部过程仅需1分钟,调试既准确又轻松。939在5声道环绕模式下可输出5×185W的功率,这和其使用了强大的电源变压器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试《天煞》帝国大厦及白宫被毁一段,不只给人动态充足的感受,且分析力还出奇地好,帝国大厦爆炸的一刹那,不独动态凌厉,而玻璃碎片的散射方向也特别清晰,有扑面而来的感觉。太空飞船和战机在大峡谷追击一段,飞动的方向感极为明显,前后方向连贯一气呵成,完全没有丝毫断段之感。相信939完全可以称为实力派的AV合并扩音机。
以前使用的是SONY的27英寸专业级4:3的彩监,之所以重新买了台宽银幕彩电主要还是为了看16:9的电影。现在的新片、大片大多都是16:9或21:9的画面,而SONY 彩监只有4:3的画面,看16:9或21:9的电影只用到屏幕中间的一部分。本来27寸的屏幕就不太大,在加上用中间一点点的部分显示画面实在是惨不忍睹啊!宽银幕彩电可以满屏的显示16:9的画面,看电影的效果绝对好于4:3的彩电。但宽银幕彩电在播放4:3信号时画面会被挤压变形,JVC AV-32PROW在处理这方面的手法是所有宽银幕彩电中做的最好的,画面变形不是很明显。JVC的“影后” 系列是出了名的,这款16:9的AV-32PROW彩电也是“影后” 系列的一员,JVC在画面的处理上向来是以电影胶片为参考的,以前D2000 DVD播放机就是以能输出完美的类似电影胶片质感的画面而称雄DVD界的,AV-32PROW同样在画质上下了极大的工夫,优秀的模拟画面使DVD影片的质感同SONY等厂家追求高解像力、高亮度、高对比度、高清晰度的数码化画面的出发点有着质的区别。这似乎和CD同LP之争相同,争的是数码和模拟谁优谁劣。我选择用AV-32PROW是因为我喜欢它那种模拟画面的真实感能真正的接近电影胶片。
目前,国内使用投影机的AV发烧友正在逐步的增加。一般情况下,发烧友们都会选择使用液晶投影机,因为液晶投影机调试和安装方便且价廉物美。但中、低档的液晶投影机亮度不高,且画面粒子较粗,高标准的发烧友是无法接受的。而三管CRT型投影机亮度高,以扫描线方式显示画面,不存在画面粒子粗的现象,所以三管投影机是高标准发烧友的最佳选择,但三管投影机调试复杂,价格颇高,所以国内使用三管投影机的发烧友很少。偶然在《电子报》上看到一则广告说洛阳有一批积压和二手的投影机出售,千里迢迢的从洛阳抬回了这台积压的NORDMENDE Video Projector TV8801,价格吗相当于一部中档的单板式液晶投影机。该机成色很新,由于是积压货所以接口较老式,没有S端子和色差端子,只有BNC视频、RCA音频和Scart端子。投影管用的是18cm(7英寸)的SONY货,图象方面亮度还过得去,虽然无法在开灯的情况下显示出鲜明的画面,但关了灯后亮度还是能令我满意的。由于画面采用CRT投影管显示,所以没有液晶投影机的粒子画面的感觉。从这款TV8801的型号上看,可能产品的级别不是很高,不属于专业级的投影机,但在国产红叶粗面254cm(100英寸)投影幕的配合下能投射出很不错的画质,特别在近30分钟的热身后画面的清晰度和对比度都有所增强,应该说以15000元的价格能玩到三管投影机,且能达到一定的素质,性价比应该是很高的也是很超值的。
AE109LE是一款AV和Hi-Fi表现都很不错的扬声器,我组合家庭影院的初衷就是要影音兼容,各款器材都要符合重播AV和Hi-Fi的要求,扬声器更不例外。考虑到我的视听室面积不大,选择大口径的扬声器弊大于利。小口径的扬声器单元能做到反应迅捷、收放自如,占地面积又小,最适合在小房间使用。而AE的小口径单元是出了名的,它推出的低频能量和单元的口径是不成正比的。在我的视听室中使用已完全用不着另外再设置超低音箱就能得到所需的低频能量。中、低频单元使用的是最常见的聚丙烯,聚丙烯单元的声音特征是中性、饱满,影院用扬声器系统除了使用纸盆单元外就数聚丙烯单元用的最多了。高频单元使用了丝膜高音,金属高音的表现不佳时往往会造成声音过于刺耳,使用丝膜高音是厂家的明智之举,但在Hi-Fi的演绎方面高频稍暗是100系列的通病,看来要真正做到影音合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中置和环绕选用了同厂同系列的产品,考虑的是音质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家庭影院的标准本身就是要求各声道都要保持声音一致。中置放在显示屏的下方而不放在电视机的顶上主要考虑的是电视机的顶盖本身只是一块薄薄的塑料,当中置扬声器输出大动态讯号时这块薄薄的塑料能承受和化解中置扬声器本身的震动吗?回答是否定的。所以我特地为中置扬声器安排了一副脚架,并将它直接置于地上。环绕扬声器原想使用双面发声的制品,但AE并没有这类产品供应,所以只能使用单向发声的AE100iLE。该箱是发烧圈中著名的小型监听扬声器,用作Hi-Fi的欣赏时性价比极高。虽然用做环绕稍嫌奢侈了点,但考虑到整个系统的协调性,最后还是决定使用它。通过不断的试听和调整,最后将它放置在1.8米高的环绕架。由于听音位置后方的角落有两扇门,所以环绕箱不能放置在后方只能放置在听音位置的侧面。虽然这样放会牺牲掉一点点前后方向的移动感,但整个声场的包围感却有所提高,毕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用多张音乐片和MTV来测试整套器材在Hi-Fi方面的表现,整套AV器材能完全符合Hi-Fi的要求,在人声的演绎方面表现的中规中举,男声高亢、女声委婉,乐器的表现也非常的真实。用《U-571》测试音效,在深水炸弹爆炸的一幕,一重接一重的爆炸声由远至近,先前的爆炸声悠远而沉闷,渐渐地爆炸声越来越近,声音也变的更加恐怖和震耳。最后深水炸弹在潜艇的周围爆炸,整个视听室都仿佛被深水炸弹的爆炸声所包围,一浪接一浪的爆炸声使整个空间都随之震动和颤抖,太恐怖了。如果当时我身处二战期间,又在那艘潜艇上,那么我相信当时的我肯定会被真正的爆炸声吓死。13cm(5英寸)口径的扬声器能发出那样的低频能量,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由于后期录音做的很好,所以环绕声道的讯息也相当多,潜艇内部的空间感很明显,一些突如其来的音效使人有一种胆战心惊的感觉。虽然使用的是DOBLY DIGITAL的声轨,但整个音响效果(动态、包围感、细节方面的分析力等)是我收藏到现在最好的一张1区DVD片,该片拥有DOBLY DIGITAL和dts双重声轨编码,音效绝佳是收藏的佳品。但由于手头没有dts解码器所以无法测试dts的音效,但我相信如果用dts来玩声的话效果会更好,建议爱玩声的AV发烧友应该人手一张,不过一定要买正版噢!

  此套AV组合除了使用一台FURUTECH PRO-168电源滤波器外,还使用了V.D.H CS-122 6N纯铜包银多股喇叭线(功放至前方扬声器),德国产军品级纯银多股数码线、Monster Cable S-VIDEO线(DVD至功放);日本产专业用纯铜多股音频线、德国产军品级纯银多股视频线(VCD、VCR至功放);ORTOFON 7N单芯同轴数码线、DENKO S-VIDEO线(LD至功放);Monster Cable S-VIDEO线(功放至宽银幕彩电);日本产专业用纯铜多股视频线(功放至投影机);国产华敏喇叭线(功放至环绕箱)以及一些辅助的调声钉脚,总投资在七万多元。目前的组合给我的总体感觉还是满意的,虽然和欧美高级的HI-END AV组合相比在价格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以有限的投资搭配一套符合AC-3标准的大屏幕家庭影院,应该说是满不错的。




小氣音響迷的音響室

<圖1>放大),凱銳音響的試聽室,牆面淺色的油漆乾淨大方,並沒有所謂的擴散裝置,但牆裡面有許多學問。

為了製作這個空間的專題,我們原本計畫安排四位DIY的音響迷,讓大家了解一下如何用最精簡的費用,自己營造出好的聆聽空間。不過這四位DIY音響迷到後來全部沒採訪到,唉,國內的政經情勢實在太差了,越來越多人需要為五斗米而折腰,拼命的工作討生活,這個計畫只得作罷。可是談音響空間,又不能沒有實例示範。過去我們所採訪過的音響店或音響迷,有不少空間處理成功的例子,但那都得花不少銀子,現階段要掏錢買器材都越來越謹慎,對這種額外支出能省則省。因此,我們想到了一位在業者頗有名氣,自己不但賣音響,也研究音響,最後還能四處幫人調音響的奇人:朱守為先生。

跟朱先生認識稍久的人都知道,他的硬脾氣催促他要盡可能的做好每一件事。學釣魚時,他廢寢忘食的四處求教,到後來很多釣魚池一看到他就會害怕(當然也有釣魚池以他為號召)。經營撞球場時,他親自下海練技術,到後來連國手都覺得與他賽一場是很過癮的事。從事音響生意廿多年,從最初的推銷器材,到後來以玩器材為樂,國內的代理商像他這麼認真的還真的屈指可數。

像垃圾堆一樣的音響室

不但玩音響,朱守為也玩空間,只是他非常的節省,節省到有點小氣。凱銳音響的試聽空間相當大,包括Wilson Audio、Genesis這些大喇叭進來都毫無問題,偏偏朱先生一直都在玩小喇叭(這與他代理的器材有關)。由於全省四處跑,接觸了很多的經銷商,朱先生深知經銷商試聽環境的問題,他也體會到聆聽空間的重要性不下於器材本身。只要空間處理得好,小型喇叭也能在大空間發出不錯的聲音,於是他開始了一連串的實驗。

他曾經在試聽室的牆壁上貼吸音材料,黑黑的一大片好不嚇人。他曾經在牆壁張掛透明塑膠布,皺皺的模樣好像警告來賓油漆未乾。他也曾經在喇叭後牆放棉被、毛毯、木板、石頭,反正你想得到的東西,大概都在這裡出現過,最嚴重的時候,走近這裡還以為是廢物處理場呢。有一陣子,朱守為懷疑以薄木板釘的天花板在大音壓時會強烈共震,吸收了中低頻的能量,也使得中低音不夠清晰穩定。所以他在天花板到處鑽洞(難為了他的伙計們),然後以短木棒將薄木板頂住,增加它們的抗震能力。還有一陣子,他將大空間裁切成一個長方形較小的半開放聆聽室,但隔間不使用磚塊水泥或石膏板,而是自己釘的木頭擴散板。

木頭擴散板不稀奇,但不是專業木工就很難自己釘出RPG擴散板那種漂亮的樣子。朱守為以「土法煉鋼」的方式進行,他買了很多厚夾板,然後鋸成一條一條大小不同的尺寸,再把這些木條一根跟的串起來,也成為表面凹凸有致、寬深不一的土炮擴散板,每片重達五、六十公斤(他的伙計真的很辛苦)。將這些擴散板疊放固定起來,就是一面看起壯觀的擴散板木牆,據朱守為說,由於重量足夠,它們的效果一點不輸給磚牆,但卻是活動的,隨時可以拆卸。

他也希望一勞永逸

並不是朱守為花不起錢,而且這個做生意的場所,如果弄得漂亮一些,客人來了看了也氣派一些。但「忍」了這麼多年一直沒有將試聽空間好好整治的原因,一來是朱守為覺得還沒有玩夠,他不確定哪一種處理方式才是真正符合自己的需求;二來是一旦開始裝修,就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其實和每個音響迷一樣,有幾個人可以每天看著亂七八糟的空間還能安居樂業的?尤其是利用客廳、起居室聽音響,第一個反對的就是家裡的夫人。她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你換喇叭、換擴大機,或者買幾條半夜會誤以為是蛇的怪線;但恐怕無法接受你在牆上黏塊保利龍,在屋頂吊一塊毯子的行徑,那嚴重侵犯了她對家庭的控制權。

如果根據正統聲學理論裝潢試聽室,到處是橫豎直擺的擴散板,或者是吸音棉、調音柱,老實說都不很美觀。如何兼顧家庭生活的實際需求,又能有好的聆聽效果,這個要求恐怕比按理論施工還困難得多。最近幾個月,聽說朱守為終於下定決心要裝潢試聽室,他掌握了幾個讓空間變好聽的大原則,施工起來不貴,看起來也很正常,完全符合「小氣音響迷」的規範。他到底花了多少錢呢?朱守為說,釘牆壁最貴,花了三萬多,天花板的木架約六千多元,連油漆費用大概總共五萬元就可以打發。五萬元可以做一個音響室,你說該不該介紹出來?

從表面看起來,這個試聽室並不對稱,喇叭背牆是磚牆,右邊是磚牆,左邊卻有一半是大片的厚玻璃,聆聽位置後面原來是臨街的窗戶,現在則用夾板隔起來。並不是每個音響迷都那麼幸福,可以有一間四面材質完全相同的聆聽空間,在亞洲地區常見的情況,都是某一面牆會是玻璃或是其他材料,凱銳音響正好為這個問題做一個示範。

<圖2>朱守為發現的岩棉板,與一般的礦纖板材質不同
<圖3>岩棉板也可以加上木框與圖畫,像裝飾品一樣擺在屋內。
<圖4>地面只有單純的鋪地毯

天花板的處理

由於大樓房間的天花板常會有樑柱或管線通過,一般設計師都會以木板包裹遮掩起來,過去我們建議音響迷最簡易的處理方式是搭輕鋼架,再放標準60x60公分大小的礦纖板。美國RPG以高密度保利龍所製作的反射板,尺寸也是60x60公分,剛好可以放在輕鋼架上。由於礦纖板有一定的吸音功能(不同品牌、材質、厚薄、表面的平滑程度,都會造成不同效果),不論你用哪種礦纖板,都能控制第一次反射音過多的情況。如果要美觀一些,Panasonic生產一系列專為聲學需要設計的板子,也可以拿來裝潢天花板。

朱守為認為輕鋼架有一個缺點,全部擺礦纖板時會與地板形成平行面,雖然某些頻率可以被吸收,但有時聲音會不夠靈活。他的方法是不釘輕鋼架,而找工人釘了一些交錯的木格子,在靠近喇叭背牆的地方,這些架子並向兩側下降,變成一個類似中國式屋簷的小ㄇ字型傾斜。樑柱與管線也被這些木格子蓋住,在木格子裡面,他擺設尺寸同樣為60x60公分的岩棉板,但位置並不規則,有些兩塊疊在一起,有些就裸露空無一物。黑色的木架、白色的岩棉、黃色的燈光,看起來並不突兀(裡面也要塗成黑色),有些人還認為客廳如果這麼裝潢其實也頗為順眼。如果已經釘了輕鋼架,朱守為也有解決的方法,他建議用電腦的軟碟片把礦纖板前緣頂起來(面對喇叭的方向),這樣天花板就不會成為一個平面,增加了不同的反射層次,聲音會更活潑一些。

凱銳所使用的岩棉,原本是用在電影院、大型會議中心的裝潢上,據朱守為說,他就是看到桃園有家大型的購物中心,電影院裡使用了幾貨櫃的岩棉板,所以想辦法弄來聽聽看。這些岩棉板依不同的厚度,都有詳盡的吸音係數說明,主要集中在低頻段,對中高頻的影響非常小。這個發現打破過去大家對礦纖板瞎子摸象的疑慮,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家裡的礦纖板吸收了哪些頻率?吸收多少?整個音響系統不好聽,說不定還是受空間之害呢!筆者家裡的聆聽室因為尺寸的關係,低頻同樣不平順(敢說十個音響迷裡有九個深受低頻駐波之害),後來利用這些岩棉擺在輕鋼架上,或者放在牆角,立刻讓低頻乾淨凝聚許多,最近以頻譜儀量測,只要喇叭擺在正確位置,100Hz以下的頻率上下起伏都在10dB左右,我已經很滿意了。

地板的處理

地板不建議架高,一旦架高以後,共震的的問題很難處理,如果在下面放上很多阻尼物或多一點支撐以強化地板,費用又不便宜(主要是工錢)。除非有隔音的問題,怕吵到下面的好鄰居,否則一般地板最好是密實的。朱守為並沒有採用昂貴的木頭地板,而是鋪上普通的地毯,地毯下面也沒有任何處理。採用地毯的原因之一是它可以吸收第一次反射音的能量,在多聲道系統中,由於中置聲道比較靠近地面,反射能量較多,所以他又在中間處放了一塊岩棉。第一次反射音如果沒有處理好,對於音色、定位、音場都會有影響。

<圖5>在喇叭的第一次反射音處,加上布來吸收聲音
<圖6>天花板以木架擺放岩棉板,注意並不是很整齊的擺放

牆面的處理

這個聆聽室的牆面看起來很乾淨,噴上淺色的漆後看起來清爽大方,沒有擴散板的猙獰菱角,也沒有大片吸音棉的格格不入,只要再加上幾幅賞心悅目的圖畫,保證太座一定不會反對。但在這個牆面裡面有學問。朱守為不是以一整片夾板來釘製,如果是薄的夾板,在聲音衝擊下以手觸摸,就會感到明顯的共震,這是中頻與低頻的罪魁禍首。他以市售的4x8尺六分厚木心板,按黃金比例每塊木心板切成三等分,然後再拼合釘在牆上。板子不能完全釘密合,中間大約隔個0.1公分的間隙,這樣板子才不會一起共震。板子裡面填充普通木頭地板下面所用的EVA橡膠,厚度大概6-7mm,這樣可確保木板能均勻的吸收與反射聲波。如此一方面是減少對某一個頻率過多的吸收,一方面也減少共震的機會。

如果是水泥牆或磚牆完全不處理呢?音響論壇過去也做過嘗試,直接用磚頭砌成牆壁,外面不加粉光,只噴上漆使其美觀一些,利用磚牆凹凸不平的特色當成另一種擴散板。筆者也看過有人在喇叭背牆以石片裝潢,類似頁岩的石片本身就不平滑,一片片像屋瓦般黏固在牆上,這就形成天然的反射面,效果還不錯。不過這種處理在密閉空間中,往往會有反射情況太強,能量無法消失的問題,大音壓下不耐久聽。換句話說,不加處理的平滑牆面,容易造成硬調子的特性,對一些音色較明亮的音響器材,也許有火上加油的效果。
另一種便宜的處理方式,就是在牆面加上軟性的吸音材料,例如朱守為現在就在第一次反射點的地方加了兩塊不怎麼樣的花布料(小氣本性不改!),減少大音量時的壓迫感。如果把布料換成較厚重且柔軟的窗簾布(大飯店所用極其柔軟的天鵝絨最理想了),效果會不太一樣,但朱守為認為吸音材料太軟時,主要會吸收高頻而對中頻作用小,所以軟硬適中比較理想。如果作成窗簾的樣式,不但可以遮光,大小與位置也能調整,不致對空間視覺造成破壞。

大片玻璃怎麼辦?

那麼牆面是落地式大玻璃怎麼辦?把音響放在客廳裡的朋友,一定會碰到這個問題。幸運的話,玻璃只有上半截,下半截還是硬牆,這樣對低頻的影響少一些。不幸運的話,玻璃外面就是陽台,陽台可能還要負責養花曬衣服,所以也不能封死。於是每次喇叭播出管風琴或低音大提琴,要不是如消風洩氣,就是聽到玻璃嘎嘎作響,樓下的人已經對陣陣極低頻舉牌抗議,你身在其中卻渾然不覺。處理的對策可在玻璃前面擺一些厚重且面積大的東西(如前述朱守為自己製作的木頭擴散板),形成「假性牆面」,可以減少一些低頻的流失。

<圖7>聆聽位置最好不要緊靠牆壁
<圖8>中置聲道前方的地板也擺了一塊岩棉來吸音

另外就是更換很厚的玻璃,目前台灣燒製玻璃的爐子所限,大概在1.6公分以上玻璃就必須以兩片強化玻璃膠合的方式生產。所謂膠合不是黏在一起,而是中間有個金屬框,兩片玻璃黏在金屬框兩側,中間再抽真空,當然裡面的間隙很小,所以可以當成一片的玻璃。這種玻璃幾乎打不破,有類似防彈的效果,硬度也不錯,如果不要太大面積的話,它的強度與單薄的水泥牆不相上下。用厚玻璃,再隔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安裝,緊密度與強度就很理想了。要是外面為車水馬龍的交通幹道,除了厚玻璃伺候,最好還是兩層的氣密門窗,這樣就更能確保聆聽環境的訊噪比了。

萬一是租來的房子,無法隨意更動,那又怎麼辦?想開一點就好了。在朱守為的聆聽室,那一大片玻璃是業務需要,卻帶來不少困擾,大音量時偶而會有不該出現的雜音跑出來。中高音大半都能阻隔在音響室內,不會外洩吵到別人,低頻卻能衝出重圍,隱隱的聲浪外面可以感受得到。由於這裡擺設了多聲道系統,玻璃就在後置環繞聲道的地方,有一次美國原廠派人來,告訴朱守為忘了玻璃的存在,就當成半開放式空間好了。對啊,如果真的留不住,為什麼要死心眼呢?當成半開放空間,固然低頻能量會有一些損失,但也解決了低頻峰值的麻煩,一失一得,其實並不吃虧嘛(開玩笑的)!

音場不好怎麼辦?

朱守為認為音場不好(指深度而言)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低頻太多,二是中頻干擾太多。中頻干擾的情況比較好解決,在第一次反射點的地方加以適當吸收,通常就能有明顯效果。低頻太多,這就麻煩一些,錄音室有所謂的「低頻吸收器」,利用一個大空箱裝滿吸音材料擺在聆聽位置後面或牆角處。如果要省錢,找幾個漂亮的木箱,內裝吸音棉然後擺在牆角,或可解決部份問題。要不然,就利用朱守為發現的岩棉來處理也可以。

高音太多怎麼辦?

歷經多年的經驗以後,朱守為認為高音太多的情況不多,主要是中高音不足,造成形體感不夠豐腴,相對的好像高音就會凸出來,只要把中音找回來,通常高音就不會很吵。找回中音,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喇叭後牆牆角處製作聲弧擴散器,以木頭釘製最佳,木板不能太軟,當然也不能太硬。當中頻的能量補足了,音域平衡感拉齊,我們頭痛的高音也迎刃而解。

空間太小又該如何?

仍然要強烈建議音響迷,不要在小空間使用超過需要的大喇叭,否則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低頻濃濁化不開,或是嚴重的駐波把中頻遮掩住,自然音場與細節表現就不好。除了上述處理低音的方式外,朱守為倒提出令人意外的見解,他說把地板架高,通常小空間反而不太有低頻過多的問題。難道不會轟轟然的?不會,朱守為說聽起來相當不錯呢。

綜合朱守為的空間心得,我們只強調兩個部份,第一是牆面處理需軟硬適中,太軟或太硬都會有副作用。第二,把吸音材料盡量挪移到天花板中,這樣視覺上就不會有太大的壓力。把握這兩個大原則,其他細部的設計歡迎大家可以提出來討論,也歡迎有其它的創意可以告訴我們。■


--------------------------------------------------------------------------------
相关信息:

小氣音響迷的音響室 (10千字)(xiaofang 2002-4-13 20:46 阅读 172)
有關空間處理的觀念與方式 (4千字)(xiaofang 2002-4-13 21:06 阅读 76)
有關空間處理的觀念與方式


<圖1>聆聽室的後牆,若以多片波利擴散板堆疊,將可獲得不錯的擴散效果。


既然要談空間處理,對於空間處理的幾個概念,便不得不加以瞭解。當然這其中一定會包含著公式。這些公式對您不一定有用,但若您透徹的瞭解它後,卻肯定會讓您更加的受用。

先來瞭解「二次餘數公式」。空間中的處理,不外乎就是聲音的擴散與吸收,吸收聲音的方式有很多種,擴散聲音的方法也很多。不過,提到「擴散」,大多數的音響迷都會到「二次餘數公式」,而現在市面上有在販售的擴散板,也大多是以「二次餘數公式」為基礎設計出來的。第一個利用「二次餘數公式」設計,並將之商品化的擴散板,就是Peter D'Antonio 的RPG。不過,RPG擴散板太過於昂貴,當然也就沒有幾個人可以負擔。到底「二次餘數公式」有什麼神奇之處呢?它是由一位數學家Richard Schroeder所發明,他發現若是若是擴散器依照這個公式加以排列的話,可以將原先設計的有效擴散範圍,向下延伸半個倍頻;則向上則可以獲得N-1個倍頻,這裡所謂的「N」,就是擴散板的「踏步」數。來看看「二次餘數」的公式吧!它是︰
hn=(λ/2N)Sn

<圖2>牆面以CD架作擴散,既實用又美觀,還可展現與眾不同的氣質。
<圖3>這是「上亞」音響的聆聽室,光看到那堆花梨木擴散板,就知道所費不眥。
<圖4>天花板的處理,其實也是空間處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您所看到的是一種進口建材,聲音效果不錯,不過大面積使用時,價錢不是一般市井小民所可以負擔。


看到這由一堆字母堆砌而成的公式,若是不加以解釋,還真是讓人無法理解。公式中的h,代表的意思,就是擴散板中,每一格(也就是「踏步」)的深度;小寫n是代表第幾格踏步。羅馬字母λ,則是代表聲波的波長,通常我們都是以340公尺/秒(常溫攝氏21度,大氣壓力760㎜/水銀柱)計算。N是您設計製作擴散板的踏步數,N並不是固定,一定要多少踏步才會有效果,而是隨您設定;只是設計的踏步多,當然在製作的難度上,也會跟著增加。Sn是什麼呢?它代表的是n(第幾踏步)的平方被N(踏步數)除之後,所剩下來的餘數。

二次餘數公式所計算出來的數字,是代表擴散板踏步的深度,那寬度要如何得出呢?要計算寬度,就必須先知道擴散板所要針對的擴散頻率,要設定為多少。舉例來說,現在要製作一個以500Hz為主的擴散板,首先要先知道500Hz頻率的波長,通常我們會以半波計算,聲波的速度為340公尺/秒,以34000(公分)除以500再除以2,得出34公分,這就是擴散板每一踏步所需的寬度。從上述的解釋可以知道,踏步的寬度與頻率的高低有關。踏步越寬,可擴散的頻率就越低,反之也就越高。

通常,擴散板的製作,比較常見的是以7踏步為設計。若是要自行製作擴散板,保利龍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它的質量輕,容易施工,更重要的一點是,保利龍的取得非常的容易。為什麼選擇保利龍呢?因為保利龍質輕的緣故,所以若是產生共震時,它不會吸收中、低頻。還有一點是因為,Gryphon與波麗擴散板都是以保利龍所製作的,它們的效果很好。當然,DIY擴散板也可以用木板來製作,但是就必須考量到,木板本身吸收頻率與共震的問題,要不然就要像「上亞」音響的老陶那般,以厚重的花梨木或紅檀木來製作。「音響論壇」二間聆聽室的天花板,就是以二分薄板作成擴散板的設計,聲音的效果不錯,提供給想DIY的音響迷做參考。

<圖5>地板也是空間處理的重點之一,如圖中以厚羊毛地毯作處理,美觀與實用兼顧;但若是家人有呼吸道方面的毛病,還是另求它法比較妥當。
<圖6>喇叭的側後牆角處,作簡單的擴散處理。
<圖7>空間的處理要做到有效且兼顧美觀,才可說是成功。

「駐波」!它算得出來

駐波真的算得出來嗎?若是我們能夠瞭解聲音的速度、頻率、與波長,要計算出空間中的駐波,就不是一見難事。之前已經提過,聲音的行進速度為340公尺/秒,假設現在有一個空間,它的長寬高各為5.5公尺、4公尺與2.7公尺,在這樣的空間中會出現怎樣的駐波呢?若以半波計算,長邊會有約31Hz(340m÷5.5m÷2)的駐波;寬邊會有42.5Hz(340m÷4m÷2)的駐波;高度在63Hz(340m÷2.7m÷2)處則會有駐波。這只是各邊會產生的最低駐波,這些最低駐波的倍數處,也會產生頻率較高的駐波,若是三邊的倍數駐波,與某一個頻率很接近,在那個頻率的能量就最大,也就是最需要去「關照」的地方。上述的例子中,長邊最低駐波的倍數62Hz與高的最低駐波63Hz,相當的接近,所以這裡會有一個低頻的峰值,需要注意。寬與高的最低駐波倍數,分別為127.5Hz與126Hz,也相當的接近,所以這裡也會有一個峰值產生。依照這樣的方法計算後,對聆聽空間的缺陷,就能明白的瞭解,在對空間作處理的過程中,也就不會胡亂的作整治了。

以圓弧作擴散

圓弧對於某一頻率以上的聲音擴散,相較於「二次餘數」擴散板,來得有用得許多。為什麼?因為圓弧的反射角度超多,只要入射角不同,則射出去的角度當然就會不同,所以它比「二次餘數」擴散板,更能平均的將聲音擴散出去。若讀者們常去國家音樂廳,便能發現二側牆,便是以圓弧作為設計。雖然圓弧這麼好用,但它仍有一些缺點,讓音響迷處理空間時,不會將圓弧考慮在內。因為弧面短的圓弧,所能擴散頻率範圍並不會太大;若是以較低的頻率為設計,以獲得較為寬大的擴散頻率,那就必須製作弧面較長的聲弧,但這樣便會厄殺掉不少空間,這對於台灣音響迷來說,實有其困難之處。而且,聲弧的美觀與否見仁見智,若非專屬聆聽室,牆邊的空間被佔用,難保不會引起「家庭革命」,這也是一般音響迷在處理空間時,不會考慮圓弧的因素。■




ATC單體與產品年表 劉漢盛

我與ATC老闆Billy Woodman見過幾次面,他並不健談,不過態度很誠懇,是位技術人。或許很少人知道,Woodman的鋼琴也彈得很好,他從8歲起就彈鋼琴。第一次到英國時,回程的船票還是以在船上彈鋼琴來抵的。到了英國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晚上在俱樂部或Pub彈鋼琴,一直到1980年中才停止。由於長期自己演奏鋼琴,接觸音樂,所以他很清楚的知道喇叭單體該怎麼做才對。這也是為什麼他會選擇那個有名的SM75-150三吋軟凸盆中音單體為創業作的原因,因為它瞭解中頻實在太重要了。

到底SM75-150對於ATC喇叭有多重要?以至於每對喇叭幾乎都採用它?原來SM75-150在設計的時候,就決定負責再生300Hz-4000Hz之間的頻率。Woodman認為這段頻率可說是所有重要樂器最常出現的頻段,所以必須由最傑出的單體來負責。表面上看起來,這個中音單體只不過是凸盆高音單體的放大版,沒什麼稀奇的。實則不然。這個軟凸盆振膜上面塗佈有一層黏性阻尼材料,讓振膜的振動不至於產生振鈴現象。而驅動的磁鐵總成用一個短線圈配上長磁隙,降低了可聽聞的失真,同時提高了承受功率。

其實,Woodman設計這個軟凸盆中音單體,有一些靈感來自於號角,您可以從這個三吋軟凸盆中音的周圍造型看出端倪。老實說我有一點懷疑把軟凸盆振膜藏在裡面的效果,不過至少它可以避免受到傷害。我想,也就是因為這個中音單體的造型啟發了Woodman的靈感,所以用在SCM10或20小喇叭上的那個中低音單體看起來與軟凸盆中音是一樣的,中間也是那個軟凸盆,只不過旁邊改為一般喇叭振膜而已,這樣就變成了具有中音單體與低音單體特性的中低音單體。

ATC的低音單體有9吋、12吋、15吋三種,這三種的音圈都是三吋的,另外有一種15吋低音單體的音圈是四吋的,所以算起來應該有4種低音單體。每種低音單體都與中音單體一樣,採用長磁隙短音圈的作法,這種作法是讓音圈隨時都保持在最線性的磁場裡工作,不過ATC另外還在9吋單體與15吋單體上也提供長音圈短磁隙的設計,這種設計與前述者剛好完全相反。我實在不懂他們為什麼會生產這二種完全相反的設計?其實每種設計都有它的優缺點,端看設計師的取捨而已。可是,如果二種相反的方式都生產,就會讓人感覺怪怪的。

ATC產品年表

以下,我整理出ATC的產品年表,供讀者們參考。1974年創立公司,推出PA75-314 十二吋公共音響用單體。1976年推出第一個SM75-150軟凸盆中音、SB75-234、PA75-234九吋單體。1977年推出PA100-375 15吋低音單體。1978年推出S50、S85喇叭成品。1983年裝設第一套錄音室大鑑聽系統在倫敦DJM錄音室裡,那套系統就是SCM300A,同年也推出EC23電子分音器。1986年推出被動式SCM50與SCM100。1987年推出三音路主動式SCM50A與SCM100A。1990年推出被動式二音路SCM20。1992年推出被動式SCM10小喇叭。1994年推出落地式的SCM20,稱為SCM20T(Tower)。

1996年推出SCA2前級與SPA-150後級,同年也推出SCM20SL。所謂SL就是Super Linear,它是在喇叭單體的線圈與前極片之間套入一個不導電的環,用以降低前極片與線圈之間產生的渦流,並據此減少單體失真。這種SL單體的作法目前以全面用在ATC的單體上面。讀者若不瞭解,請回頭看145期論壇所翻譯的那篇「超線性磁鐵技術」SLMM(Super Linear Magnetic Material)。1997年推出A7與A7T二音路喇叭。1998年推出SCM20SL-TA主動落地式喇叭,以及SCM0.1/12、SCM0.1/15高功率主動式超低音。同時也推出MCU6 5.1聲道控制器、SIA2-150立體綜合擴大機。1999年推出25週年紀念SCM70。2000年推出SCM150ASL。至於SCM200,我則不確定它是什麼時候推出的,因為沒找到確定的資料。





六對喇叭集體試聽


<圖1>此次聆聽測試的試聽室。
<圖2>由英國Standesign製造的喇叭架,高度剛好搭配這次的所有喇叭。

為了本次的集體試聽工作,編輯部與業務部門卯盡全力,用盡一切的管道和人脈,耗費了相當多的時日,六對寶貝喇叭才全數到齊。為了公平客觀起見,編輯部特地徵召了三對同為11歐姆版的BBC LS3/5A喇叭,並且商借了相當穩固的Standesign喇叭架,高60公分,並以灌沙處理。參與試聽人員包括本刊編輯張峰嘉與林及人二位。

場地
這次的集體試聽選定在本雜誌社五坪大的小聆聽室中進行。本聆聽室為一小型軟調處理空間,地板上皆舖設短毛地毯,吸音與擴散情形良好。

比試方式
共分為三個回合。第一回合以來自Rogers、Spendor、Harbeth等三大廠牌的BBC LS 3/5A進行試聽比對,由於此三對喇叭在國內外早已拼鬥達十多年之久,所以這項比對,僅是讓讀者們對於二位評判員個人對音色的偏好有一了解;第二回合改以後繼機種上陣,預期在試聽之時,應會產生激烈的廝殺;第三回合為六對喇叭以新舊型號對打方式交互試聽,張、林二人將盡量挖掘出各廠在新款上所做的突破與改進,至於聲音表現上也會在試聽完成後做一交代。

試聽喇叭
BBC LS3/5A
Rogers、Harbeth、Spendor
後繼機種:Rogers Studio 3、Harbeth HL-P3ES、Spendor S3/5

試聽系統
訊源:Denon DCD-S10
前級:Conrad Johnson Premier 7B
後級:Conrad Johnson Premier 11A(真空管),Treshold SA-1(純A類晶體)
線材:Furutech SSP-1訊號線,Furukawa Electric PCOCC喇叭線,Power Source Bass Power、Onix Grand Master電源線。

本次搭配試聽的器材在整體表現上早有定評,在後級擴大機部分,編輯部特別使用了真空管與晶體機交叉測試,以避免因器材與喇叭之間的不當搭配造成錯誤的判斷。由於LS 3/5A在承受功率上均不及新款,為了比試的公平性,音壓皆控制在LS 3/5A的正常工作範圍之內。

軟體
包羅定三重奏團演奏德弗札克、史麥塔納鋼琴三重奏(Chandos CHAN 8445)
這張CD無論在音效或演譯上,都可稱為室內樂錄音的最高成就。我們以這張唱片測試弦樂質感和喇叭音樂性。

Esther Ofarims/Esther(Atr ATR CD 001)
本張唱片的人聲質感絕佳,聲音清亮無瑕,為一張不可多得的人聲測試片。

安賽美指揮法雅「三角帽」(Decca 417 771-2)
此版本具有動態龐大、舞台具有深邃感著稱,藉以測試定位、暫態反應與爆棚感。

第一回合︰比試三款BBC LS 3/5A

個人評語
張峰嘉(以下簡稱『張』)︰其實我們對這三對喇叭的聲音走向已經相當了解,Spendor比較甜美,Harbeth表情比較直接,而Rogers的音色則介於其中。

林及人(以下簡稱『林』)︰人聲表現以Rogers較符合我的胃口,動態表現上則是Harbeth略勝一籌,而Spendor的好處是在它能夠將弦樂的質感表現得綿密,聲音就像是大家所描述的「甜得過頭了」。

張︰沒錯,但我喜歡Harbeth的人聲,聽起來比較舒服。其實在動態上三對喇叭並沒有很大的差異,響板敲擊的質感在Harbeth上顯得比較真實。

林︰整體而言我還是會選擇Rogers,因為我對弦樂質感的要求比較高,在我的感覺上它聽起來比較像真的。

張︰雖然Rogers也是不錯,但Harbeth比較適合我聽音樂的取向,我投它一票。

第一回合總結
第一回合結束,張峰嘉選擇了Harbeth 3/5A,而林及人則選了他多年來的最愛Rogers 3/5A。二對喇叭可以說是各擅勝場。由於評選時僅有二位編輯參加試聽,勢必要有一對喇叭落單,但這樣的結果並不代表落選者的優劣,純粹只是個人對音樂品味上的偏好而已。現在市面上依舊找得到11歐姆版的Harbeth與Rogers的存貨,相信喜愛3/5A的讀者早已人手一對。第一回合只是讓評論者發表對3/5A的不同看法,以便讓讀者們在閱讀接下來的比試結果,對二位評論員對聲音取向在心中有個腹案。


第二回合︰比試三款後繼機種 — Rogers Studio 3、Harbeth HL-P3ES、Spendor S3/5

個人評語
林︰這三對後繼機種在音色的差異上,較3/5A來得大得多。

張︰反倒是Rogers聲音變得更甜,原本聲音最為艷麗的Spendor趨向中性,而Harbeth的改變最少。

林︰三款喇叭在動態和高低頻延伸上都有了大幅的增進。比較奇怪的是Spendor S3/5,自從上次寫試用報告時發現它不適合以真空管機驅動,卻一直找不出原因在何處。雖然說Run了這麼久,現在的情形也是存在。

張︰是的。三對喇叭中為富現代感的是Harbeth HL-P3ES,動態上也是Harbeth較具說服力。但無論弦樂質感與人聲表現,Spendor S3/5總是略勝過Harbeth。

林︰其實Rogers Studio 3也是有它的長處,像是在透明感與解析力的表現就可打敗它的對手。

張︰Harbeth的聲音好像有一種「統一化」的趨勢,這對HL-P3ES就好像是縮小版的HL-5,整個音質走向都大同小異。以晶體機搭配Spendor時,S3/5在尾韻和細節的處理上有一種3/5A沒有的高貴感,相當令人滿意。

林︰動態上我投Harbeth一票,音質與聲音厚度上我則支持Spendor。

張︰似乎Rogers Studio 3這次佔不到任何的便宜,如果是以管機驅動,我會選Harbeth;但試若要說在晶體機下的表現,Spendor毫無疑問的是冠軍。

第二回合總結
本回合二位評比人員所得到的結論竟然出乎意料地支持最遲推出的Spendor S3/5。但是張、林二人特別強調,這樣的結論根基於綜合不同的搭配,在以晶體機推動下的整體感受;但如果改由真空管機驅動,榜首則當為Harbeth HL-P3ES。

第三回合︰各廠新舊型號自相挑戰

個人評語
張︰讓我們先從Rogers談起。新一代的Studio 3換了新單體以後,使得它在音質上有了大幅度的改變。聲音走向已經幾乎完全脫離3/5A的感覺,Q軟的音質已經併入了Rogers一貫的傳統中。

林︰二端延伸在三對喇叭上都有大幅的改進,但Studio 3與過去的3/5A比較起來,在厚度上少了很多,韻味同時也被抹煞掉了。

張︰若真的要找出Studio 3的其他優點,那就是新一代的解析力好些,聲音通透些,但在音樂內涵的傳達上,我就不予置喙了。

林︰還有Studio 3在距焦上也有增進,不能說Rogers沒有用心在設計這對喇叭,應該是他們想以較為現代的角度,符合新潮流趨勢去設計。

張︰那我們來說說Harbeth好了。就像是我之前說過的,HL-P3ES在音質上總讓我想起印象中的HL-5,甚至是Monitor 40的迷你型縮小版。韻味不一樣了,雖然Alan Shaw說這對喇叭是以3/5A為範本加以設計,但卻聽不出有太多3/5A的影子。

林︰的確是這樣。基本上HL-P3ES在音響性上的提升,讓它有了全面性的改變。Ether的歌聲便得比較年輕,但氣韻就沒原本3/5A來得那麼引人入勝。承受功率加大了以後,氣勢表現在三對取代機種中是最龐大的。弦樂便得較細緻,彈跳感也好多了,但是少的就是那一份怎麼也喚不回的音樂性。

張︰其實我蠻喜歡Harbeth這樣的轉變,畢竟時代在變,喇叭的用途也跟著較為廣泛,以多樣化的需求為設計主軸勢必得朝這個方向走。

林︰我想設計者的風格與素養再怎麼出眾,還是無法抵擋時代潮流所需。

張︰但是Spendor S3/5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雖然Spendor的3/5A在過去受到了冷落,但是它在各方面的表現實在出色。

林︰它的音質走向也不同於3/5A,但不至於改變得面目全非。如果要形容的話,3/5A應屬於小家碧玉型,S3/5不但保持了一些過去的感覺,也兼具了大家閨秀的風範。

張︰最讓人感到驚奇的就是S3/5的聲音密度,而且我也很喜歡它高頻的華貴感。3/5A適合管機,而S3/5則偏好晶體機,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林︰說實在的,我沒有把握S3/5在經過半年以上,甚至更久的Run-In之後,高頻表現會不會超越3/5A。以目前的情形看來,高頻表現還是3/5A略勝一皮。

張︰整體而言,替換機種中當以Spendor S3/5表現最得我心。


--------------------------------------------------------------------------------
相关信息:

转:由喇叭設計看BBC LS 3/5A與三款新世代喇叭 (13千字)(xiaofang 2002-4-13 20:14 阅读 211)
由喇叭設計看BBC LS 3/5A與三款新世代喇叭
張峰嘉


<圖1>雋永不墬的BBC LS 3/5A。

我們可以發現以往所公開發表,關於BBC LS 3/5A喇叭的文章,在感性面的著墨,大過理性面甚多,如果真的要探究其中的因素,那大概就是因為它的聲音表現,有一股特殊的迷人魅力吧!要解釋這股特殊而又迷人的魅力,到底從何來其實不難,只有一個「謎」字?!沒錯,它就像吹笛手手裡的魔笛,以一種特有的、近乎催眠的咒語,迷幻了許多人,讓聽者為之沉迷、為之扼腕,沉迷的是它濃郁典雅的音色,扼腕的是它不夠全面的表現。這個「謎」如何解?!對不起,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具有共識的答案。
搜羅市場上所流通的資料,可以發現BBC LS 3/5A發表至今的數十年中,僅有部份文章曾經針對這對喇叭的改機方式做過報導,而深入且廣泛的設計探討,則至今尚不多見。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現象,不外乎是因為這對喇叭在重播音樂之時,所呈現的豐沛音樂性,令大部分聽者動容、令有識者激賞的緣故。既然有許多的前人,已針對LS 3/5A的聲音表現,以及改機方式,做過廣泛而且深入的研究,我們不妨從另外的角度,切入來看這對一代銘器。

不按牌理出牌的LS 3/5A

您知道喇叭的開發流程嗎?就商業化的角度來探討,絕大多數喇叭的設計,都是由「市場售價」開啟第一個步驟,因為這個要素將會牽涉到箱體、單體、分音器等必要的組成部份,因此這個步驟可說是喇叭設計最重要的一環。決定好售價之後,也就等於宣告了這款新商品的市場定位,接下來就是單體的選定、音箱的設計以及分音器的構成。經過這些重重步驟之後,如果沒有任何意外,當然就會有產品上市。

LS 3/5A是經過如此過程產生的嗎?不好意思,可能不是!熟知這對喇叭歷史的讀者一定都曉得,這對喇叭最初的功能設計,是用在廣播車上作為收音監聽之用,因此為了遷就狹窄的車廂空間,有許多的細部設計,便以此為前提作出許多變化,例如︰高音單體四周用來防止過度擴散的吸音毛氈、迷你的體積、更強調的中頻等,並且將它作成單聲道使用!也就是說,一次只用一支喇叭作為監聽播放。

就因為最初不是要用來作為商業用途(公開銷售),因此它的設計步驟,也就可能脫離設計常規的程序,當然也有些商品的設計步驟,並不像我所交代的那樣,不過那僅只是少數。我們僅針對下列幾個點,來探究這對喇叭為何迷人!以及Rogers、Harbeth與Spendor三家公司,用來與LS 3/5A媲美的三款同類型喇叭之間的不同點。

由右至左分別為BBC LS 3/5A<圖2>、Rogers Studio 3<圖3>、Harbeth HL-P3ES<圖4>、Spendor S3/5<圖5>所使用的分音器。

分音器

喇叭的主要組成部份除了單體、箱體以外,還有一項常被忽略的重要組成單元-「分音器」。它之所以容易被忽略的原因,是因為它通常被放置在箱體的內部,除非您卸下喇叭單體,不然一定無緣窺見。不過,當您看見分音器之時,一定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它的長相與組成元件,會與器材的電路板一樣,都是印刷電路板、電容、電感、電阻等零件?這些零件在分音器上,又扮演什麼角色呢?
分音器上各種零件各自職司不同的功能,像電容只允許高頻訊號通過,因此稱為高通濾波器;電感只允許低頻訊號通過,因此又稱為低通濾波器;電阻則是作為阻止或降低電流通過的量,因此在分音器上主要的功能,是作為降低量感之用,通常會被使用在高音單體的正極。如果電阻是與單體作並聯的話,就不是作為降低量感之用了!而是用來作為阻抗匹配,因為在單體正極之前串聯電阻降低量感的同時,單體將會因為與電阻串聯致使阻抗增加而降低效率,這時候便必須在單體上並聯一顆電阻,使這部分的阻抗回復到原先的阻抗值,這便是阻抗匹配的作用。

經由以上的簡略解說後,我們便可以清楚的知道,分音器要使用這些零件的原因,以及這些元件各自所職司的功能。接下來則是再為各位簡單的介紹分音器線路,我們就以低通濾波器為例:一階分音就是只在單體的正極串聯一只電感;二階分音則是在一階分音的線路上,再加上一顆電容,不過並不是串聯喔!而是與單體呈現並聯狀態;三階分音當然也是建構在二階分音線路之上,用文字解說太麻煩,就請您直接看圖吧!四階分音就像是二組二階分音器加在一起,當然也請您看圖就明瞭了。那高通濾波器的線路呢?簡單,您只要把剛才低通濾波器的元件互換就成了!也就是說,電感的位置換成電容,電容換成電感就成了。

簡略介紹過分音器後,我們回頭來看看BBC LS 3/5A的分音器設計吧!由BBC公司所制定的分音器線路配置,可以看出LS 3/5A是一個標準的二階分音,同時它運用了許多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很繁瑣的線路來進行分頻的動作︰像高頻線路裡的電感,便是作為電路分流以及自耦變壓器之用;高音頻段的頻率響應則是以電阻與電容做調整;低音單體的頻率特性與響應曲線突起,則是運用另一組RL線路作為等化之用。

既然各家廠商都得使用同樣的分音器線路,那聲音的差異從何而來呢?撇開其他因素不談,就分音器的部分來說好了,原因就出在「零件」上頭。Spendor都是使用自行製作的零件,並且經過BBC公司的授權,可以不使用E&I繞線電感,而是使用鐵粉電感;Rogers公司則是使用鐵粉磁心電感。

三家用來取代LS 3/5A的喇叭,在分音器的設計就都是以獨家的技術作為基礎,雖然零件的配置與LS 3/5A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但是就器材設計的角度來看已有極大的分野。像零件的使用便有許多的不同,Roger不用說一定是使用該公司長期以來堅持的純鐵/鐵粉心電感;;Harbeth也是鐵粉心電感Spendor則是以空心電感為主。當然改變的不僅是電感而已,其他像是金屬皮膜電阻、PP電容等也紛紛出籠。

<圖6>分頻點的設定影響聲音表現甚鉅,因此必須配合單體的特性為之。

分頻點

分頻點的作用簡單來說,就是區隔二只喇叭單體的工作範圍,它的動作就像是用建築人 員用網篩來篩選細砂與石頭一樣。比網篩孔目小的細砂,會經由網篩掉落到地板上,比孔目大的石頭則會滯留在網篩上,這時候我們可以將細砂比喻為高頻訊號、石頭則為低頻訊號,網篩呢?沒錯,可以視為分頻點,孔目大小可以決定細砂的顆粒大小,當然也就是分頻點的高低囉!至於一對喇叭的分頻點會有幾個,就必須視設計狀況而定了。二音路喇叭因為只有二只單體,因此只要在高、低音單體之間,設定一個分頻點就行了;三音路喇叭共使用了高、中、低音單體,因此便必須有二個分頻點,將音頻訊號區隔為高、中、低三個頻段,再各別供給單體發聲之用;四音路喇叭?!不常見!根據上述的方式區分,當然得有三個分頻點囉。

看到這兒您一定會問︰分頻點的設定的依據何在?如何設定呢?第一個問題不難回答,只要您曾經購買過進口單體,或者是曾經瀏覽過單體廠的網站,您就會看見一些關於單體的測試資料,設計師便是依據這些單體原廠的特性數據,去制定高、低音單體的滾降斜率。至於分頻點的設定,則是依據精密的公式演算,推估出一個數值,再根據這個數值去製作電感以及選定電容,詳細的解說,請參照「分音器」部份。

瞭解了分頻點的意義以後,我們就可以更進一步探討LS 3/5A的設計了;一般常見二音路書架型喇叭,由於僅用高、低音域二只單體,因此分頻點的設定便必須格外注意,不然,問題可大了!因為人耳最敏感的聲音頻率,約為2KHz-3KHz左右,如果將分頻點設在這個範圍之內,人耳將很容易分辨,而且會覺得所發出的聲音,像是分成二只個別的喇叭在發聲一樣。分頻點如果設得太低,會影響到中頻的表現,因為高音單體必須負責發出中頻的聲音,您想這會好聽嗎?分頻點如果設得太高,低音單體又必須發出較高音域的聲音,這與它的原始設計,極有可能會超出LS 3/5A的分頻點,就很巧妙地設在3KHz,它的著眼點便是為了二只單體的發音整體性。

取代LS 3/5A的三款喇叭,因為各家廠商所使用的單體、音箱容積、音箱材質、吸音材料等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設定點,不過著眼點與設定的考量,都還是必須遵照上述的方式進行。

<圖7>密閉式設計的小喇叭,為了獲得更好的低頻量感,因此便以密閉的箱室,控制高Q值單體的活塞運動振幅。如果有漏氣的現象,必須加以克服,不然聲音的表現可是會大為走樣。

阻尼係數

這個名詞講的是單體所具備的特性,而所謂的阻尼係數,也就是常聽到的「Q值」。這部分可以分為機械性Q值與電氣性Q值二種。機械性Q值指的就是彈波、懸吊、音盆等沒有磁場與電氣的部分。電氣性Q值指的是音圈與磁鐵部分。單體的Q值高,低頻量感就會多,至於Q值的數值應該要定在多少,需視喇叭設計師本身的喜好或者是商品需求。一般喇叭的Q值約在0.7-1.0之間,LS 3/5A則是定在1.2,此舉當然是想讓低音單體口徑不大的3/5A,發出更好的低頻量感。

另外,有一點不得不提,高Q值單體因為前後活塞運動的振幅較大,為了避免前一個訊號的活塞運動還沒停止,下一個訊號又傳輸進單體造成失真現象(重疊失真),因此多運用密閉式箱體來控制活塞運動的量能。這時候您一定會問︰密閉式箱體如何控制單體的活塞運動呢?

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先由反射式箱體設計談起。由於低Q值單體做活塞運動時前後的振幅較小,因此速度快而且次數少,比較不發生訊號的重疊失真,這時候設計師便可因應這樣的特性,將之運用在反射式箱體設計上,並將單體做往復運動時所產生的背波加以運用,藉以增加低頻量感,因為低頻必須藉由錐盆推動空氣來產生,當然往復運動除了會往前推動空氣以外,往後的運動當然也會有另一股背波產生,這背波理所當然的也是低頻波的一種,這些背波經由箱體的開孔,往外逸去後當然就可以增強低頻的量感了!這時候設計師還可以根據個人對低頻的喜好,藉由增減反射孔口徑的大小與管道的長短,來控制這些背波的強度。

既然反射式喇叭是運用低Q值單體的特性來設計,那回過頭來談像BBC LS 3/5A這樣的密閉式設計,我們就得注意單體的Q值特性了!由於高Q值單體的活塞往復運動的振幅,比低Q值單體大,因此必需藉由密閉的箱體來控制單體的運動,以避免先前提過的重疊失真。

<圖8>深黑色的部份,即為抑制共震的瀝青膠。

箱體材質

現代常見的喇叭箱材質,當然是壓縮密集板也就是所謂的MDF,前一陣子Discovery頻道曾經播過高壓密集板的製作方法,它是將細微的木質碎屑,經過高磅數壓力的擠壓後形成。這些MDF板將會因為使用材質的顆粒大小、組成材質、密度,而產生不同的諧振頻率,當然這些MDF板作為喇叭箱之後,對發聲也會產生若干的影響囉!

當年BBC公司所規定的LS 3/5A箱體材質,是採用一種叫做Plywood的材料,您一定好奇Plywood到底是什麼材質?聰明的您曉得了嗎?嘿嘿Plywood就是所謂的合板。當年BBC公司之所以會使用合板,純粹是因為當時的材料科學,不若現代進步,因此便以最容易取得的材料作為箱體材質,您可別誤以為是BBC公司「偷工減料」或者是有什麼密技存在。合板好,還是MDF好?就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當然是MDF好,不過只要LS 3/5A聲音好聽就好了,您還會在意箱體材質嗎?!內面的餡談完了,接下來跟各位說說外皮吧!您一定聽說過,玫瑰木皮比核桃木皮聲音還好聽吧!為什麼?道理一定眾說紛紜,沒關係在此提供一些資料,讓各位參考,或許能解出這個謎吧!

木皮的不同為何會造成聲音的不同,這與箱體內部貼覆瀝青膠應該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大家都知道不同的貼覆物,將會影響諧震頻率因此將造成音色的變化。既然如此,箱體外部所貼覆的木皮,當然也會影響聲音的表現了,就以樂器常用的玫瑰木與雲杉為例,玫瑰木(Rosewood)的密度為0.777、動彈性係數為1.40、內部摩擦係數為7.4、?縱向音速為4243,雲杉的密度為0.427、動彈性係數為1.25、內部摩擦係數6.4、縱向音速5392。

這些數據顯示出雲杉的比重較小、動彈性係數較大、內部摩擦係數小、縱向音波速度大因此極為適合用來作為鋼琴的響板。而玫瑰木的比重較大、動彈性係數大、內部摩擦大、縱向音波速度小,因此音響特性並不是很優良,但是它的材質堅韌、強度大、表面紋理美觀,因此經常使用來作為樂器之背板使用。

由以上的二個例子,應當不難看出箱體的外皮,對聲音表現的對應關係。當然,這二個例子並不足以證明玫瑰木與胡桃木外觀的LS 3/5a,在聲音上的差異關係,之所以會提出這二個例子,是因為想讓讀者能更容易瞭解,木皮與箱體對喇叭的影響,如果有舉證錯誤之處,尚請各位讀者不吝指正。

三款準備用來取代LS 3/5A的喇叭,箱體材質用的正是現代喇叭的新寵「MDF板」,用意當然是取其質地緊密、容易加工、共振少箱音小……等優點。外表再貼覆原木皮,如此一來美觀的程度自然不在話下。

箱體結構

各廠牌LS 3/5a的內部結構,都是根據BBC的規範進行製造的,就吸音材來說,每一家廠商都是使用聚亞胺脂發泡材料作為吸音材料,這些吸音泡棉塞滿了箱體內部,藉以吸取單體運動時所產生的背波。抑制諧震的材質,則是像現今Harbeth公司使用在喇叭箱體的黑色瀝青貼片,當年各家授權生產LS 3/5A的公司,便是將這種瀝青貼片打洞,貼覆在箱體內部的側板藉以增加阻尼,頂板與底板也同樣貼覆瀝青貼片,不過是舖上二層。

除了這些吸音與抑制諧震的材料以外,還不能漏掉單體邊框的發泡墊片!猜看看,這一圈墊片的作用是什麼?聰明的你一定猜到了,沒錯這一圈軟質的發泡墊片的主要用途,是作為密封之用。密閉式喇叭在高音壓的狀態下,箱體如果有空氣滲漏的話,便會產生「嘶嘶」的雜音,這雜音不只惱人,也會影響聲音的表現,因此這一圈密封用墊圈的重要性可是不容忽略的喔!

看完箱體內部,我們把視覺焦點轉到箱體外觀吧!首先當然由高音單體談起,當您看到那顆半球形的鐵網時不用驚訝,當年這對喇叭因為主要是作為戶外鑑聽之用,因此便少不了會有搬運以及拆卸的動作,為了怕搬運的過程會對隆起的高音單體造成傷害,因此設計小組便為這個高音單體加上防護鐵網,以避免造無謂的傷害,這裡面並沒有任何的密技成分,可別誤會了!

單體邊緣的羊毛氈與剛才提過的鐵網不同,可沒有任何的保護作用,主要是因為高音單體的振膜很小,擴散角度接近無指向性,因此為了防止它在發聲時受到突起的箱板干擾,因此便在高音單體的周圍加上羊毛氈,降低箱板的邊緣干擾。

另外三款喇叭的音箱設計,由前障板開始便有了極大的變化,LS 3/5A在前障板有一小段突起的箱板,新世代喇叭則無此設計,因此連帶的黏貼在高音單體四周的毛氈,也不見了蹤影;又因為不用考慮到搬運的問題,因此全部取消了高音單體的金屬保護罩;背後的喇叭端子,不僅端子的材質各家不同,接續的方式也更接近現代的設計,全都是使用Bi-Wire端子(特別聲明一點,這次商借的Spendor LS 3/5A,背後的端子也是Bi-Wire設計)。

新世代喇叭的設計與規格

接下來我們整理了一些LS 3/5A與三款新世代喇叭的基本資料,並將這些資料製成表格,讓有興趣的讀者做比較之用。

外箱材質
末代LS 3/5A︰合板箱體,內部除障板與背板面外,其餘皆黏貼黑色瀝青膠抑制諧振。
Rogers Studio 3︰MDF板,外觀與內部同時貼覆原木皮,箱體內部除障板面,其餘皆黏貼黑色瀝青膠抑制諧振,左右二側板加貼紙纖板,箱體厚度10mm。
Harbeth HL-P3ES︰MDF板,外觀與內部同時貼覆原木皮,箱體內部除障板面,其餘皆黏貼黑色瀝青膠抑制諧振,左右二側板加貼紙纖板,箱體厚度10mm。
Spendor S3/5︰MDF板,外觀與內部同時貼覆原木皮,箱體中心加柱補強,箱體內部除障板面,其餘皆加釘黑色板塊抑制諧振,箱體厚度15mm。

障板構成
末代LS 3/5A︰內凹式設計
Rogers Studio 3與LS3/5a一樣,採用內凹式設計。
Harbeth HL-P3ES︰平面設計,採用該公司無繞設面網設計。
Spendor S3/5︰平面設計,外加黑色防塵罩。

高音單體
末代LS 3/5A︰KEF T27 27mm Mylar振膜。
Rogers Studio 3︰使用Seas單體。
Harbeth HL-P3ES︰使用Seas 19 TAFD/GB單體,阻抗8歐姆。
Spendor S3/5︰使用Vifa TC20SD05-06單體,阻抗6歐姆。

低音單體
末代LS 3/5A︰KEF B110 SP1228 110mm Bextrene錐盆。
Rogers Studio 3︰使用Rogers DU-125-ST3單體,錐盆為半透明塑料材質、橡皮懸邊,未採用防磁設計。
Harbeth HL-P3ES︰使用Seas E14RC/TV-HB單體,錐盆為塑料材質、橡皮懸邊,具備防磁設計。
Spendor S3/5︰低音單體︰Spendor公司自行設計製造單體,錐盆為塑料材質、橡皮懸邊,具備防磁設計。

原廠規格
末代LS 3/5A︰頻率響應70Hz-20KHz,效率83dB,平均阻抗11Ω,重量5Kg,承受功率30瓦。
Rogers Studio 3︰頻率響應80Hz-21KHz,效率85dB,平均阻抗8Ω,重量5Kg,承受功率︰45瓦。
Harbeth HL-P3ES︰頻率響應78Hz-20KHz,效率83dB,平均阻抗6Ω,重量5.9Kg,承受功率︰50瓦。
Spendor S3/5︰頻率響應70Hz-20KHz,效率83dB,平均阻抗8Ω,重量4.7Kg,承受功率︰70瓦。

喇叭輸入端子
末代LS 3/5A︰大型鍍金喇叭端子,採用Bi-Wire設計。
Rogers Studio 3︰採用Bi-Wire設計。
Harbeth HL-P3ES︰大型鍍金喇叭端子,採用Bi-Wire設計。
Spendor S3/5︰大型鍍金喇叭端子,採用Bi-Wire設計。

基本尺寸表 <圖9>

寫在最後

以上所分析的分頻點、阻尼係數、箱體材質與體積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整體音質、音色的呈現,而且是牽一髮動全局,其中只要有任何一個項目更動,整體的聲音表現就會發生變化。當然,剛剛所談到的那些因素,並不足以代表LS 3/5A全部的好聲條件,其實喇叭單體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關鍵,但是這些年來各類音響雜誌,對單體的介紹著墨甚多,我們並不想班門弄斧、狗尾續貂一番,因此單體的介紹我們就在此掠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其他雜誌的介紹。這個章節只在探討各對喇叭的設計差異,聲音的表現將由下面的章節做介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從成本概念分析音響器材龍虎榜喇叭名單
楊德宜


<圖1>以定價十分之一的標準來進行估算,恐怕會讓許多人跌破眼鏡,尤其在平價喇叭上更是令人難以相信。

143期的「下期重要內容預告」刊出後,我就接到許多朋友來電問:「你瘋啦!」
想想也沒錯,以評論聲音表現的雜誌來說,用成本估算的角度來談論音響器材,而且還打算刊登出來,確實是挺瘋狂的舉動。
所以,有一位熟悉業界的朋友這麼說道:「這篇『專題企劃』刊出來以後,曾耀祖以後大概真的不用回台灣了,……至於你嘛,很可能會被裝在布袋裡丟進淡水河!」

十分之一的成本概念

說起來,都是耀祖的錯,因為每次和他談起某某喇叭的聲音如何,某某喇叭的作工品質又如何時,他總是會用成本的角度來分析,告訴我:「太貴了,根本不值這個價錢。」或是說:「這種製造成本,要賣這麼便宜的價格,換作是我的話就沒辦法。」日子過久了就讓我興起製作這份專題企劃的念頭。問題是,這其間的「昂貴」與「便宜」,到底該用何種標準來評斷?
說出來您或許很難接受,那就是以「喇叭定價的十分之一」為成本估算,遠低於這個標準的型號即排除在外,超過標準的喇叭則選入名單當中。

太誇張了,成本真的只要十分之一嗎?這是製造業者普遍認知的「直接成本」估算方式,也就是製作一對喇叭的材料採購價格。您如果覺得不可思議,不妨翻閱本刊15期訪問Rogers原廠人員的文章作為參考。甚至,您只要隨便找一款心目中「物超所值」的喇叭,然後假設自己是國外原廠試想看看:經過出廠價格的利潤、出口稅金、國際運費、國外代理商的利潤、當地經銷商的利潤,還有消費者實際購買的折扣,您會發現這種估算方式一點都不過分。正如同耀祖所說的,只要直接成本超過定價的十分之一,任何一個環節確實很有可能會賺不到錢!

高價位產品不吃香

問題是,殺頭的事有人幹,賠錢的生意沒人做,難道原廠會笨到設計出一款喇叭來賠老本嗎?當然不會,所以這其間還會有一些彈性可言。基本上,這種估算方式是一種「原則」,有些大廠商的進貨(材料)數量龐大,可以壓低成本;有些廠商不為單體或電子零件配對,這也可以節省直接成本;有些廠商拼命降低間接成本,所以能夠忍受較高的直接成本……當然,也偶有願意壓縮利潤,只為推廣自己理想設計的廠家出現,所以您可以擁有這些成本/價格比最高的喇叭產品。

至於整個估算方式與過程,耀祖在後文中解釋得很清楚。在142期的「音響器材龍虎榜」中,他針對喇叭榜單上的產品逐一估算成本,最後選出二十多款夠資格被稱為「物超所值」的喇叭系統。不過,當編輯部以這份名單進行規劃,安排各代理商送器材進攝影棚拍照時,卻發現其中有部分型號早已不在進口之列,本地市場也根本見不到這些喇叭。既然音響迷買不到,我們當然要將這些產品剔除,於是最後篩選的結果只剩下18款喇叭。

檢視這份最後定案的名單,您會發現其中有幾個品牌特別傑出,例如Harbeth、ATC、PMC等公司,它們都有不只一款產品超越選擇標準。其次,價位愈高的喇叭,愈不容易在成本/價格比值上擁有好成績,在20萬元級以上的產品當中,就僅有ATC SCM-100PSL(270,000元)、PMC MB1(333,000元)與JBL 4344Ⅱ(395,000元)三款獲選,這應該是一個相當值得音響迷深思的問題。

在隨後的18款喇叭介紹中,雖然沒有刊登出詳細的估算數字,不過我們換了另一種更容易瞭解的方式,以便讓讀者們清楚最後的結果。在「成本/價格指數」這個項目中,您所看到的數字便是以估算成本除以定價所得:數字愈高者,愈顯超值本色。
最後要再提醒讀者一次,這份「專題企劃」僅討論直接成本的觀念,產品的聲音表現與作工品質等部分並沒有涵蓋在內。「成本/價格指數」高,並不保證該款喇叭的聲音一定好聽,外型設計與作工品質也不見得會討人喜愛;相反的,即使您所心儀的喇叭型號沒有獲選,也不代表原廠偷工減料。畢竟,聲音表現是否達到標準,才應該是您選購喇叭的最重要指標。



瘋狂的音響自裝派

談起曾耀祖,本地市場許多從業人員都認識他,因為他曾經在國內幾家音響進口代理公司服務過,並在這段期間內與許多國外原廠建立起關係。離開Hi-End音響業界後,他前往香港與朋友合資開公司,準備在大陸設廠製造喇叭音箱與傢俱。在籌備的半年時間內,曾耀祖最常做的事就是到二手音響店裡買著名型號喇叭,回家花幾天的時間拆單體與分音器,研究原廠設計的理念為何,瞭解後再賣回二手音響店,換一款沒拆過的型號再繼續研究。所以,他見過、聽過、拆過的喇叭不比任何音響評論員少,說起各家喇叭廠的產品更是如數家珍,連單體型號與原廠報價都倒背如流。所以,談起估算喇叭成品的直接成本,大概沒有人比曾耀祖更能勝任這份工作了。<圖2>
您可能會覺得奇怪,怎麼有人會對喇叭癡迷到這種程度?剛認識曾耀祖時,我也向他問過這個問題。據耀祖說,早在三十年前,他們家裡就有二套進口音響(還有全村第一部電視機)。當時他年紀還小,搞不懂為什麼音響上面要插滿一堆不太亮的電燈泡?而喇叭上圓形會發出聲音的東西,為什麼會一戳就凹進去,而且聲音變得不太對勁(有趣的是,耀祖的兒子也傳承了他的血統,冷不防就出腳踢扁低音單體)?上了高中之後,耀祖試著想修復那些被他破壞過的喇叭,就到中華路的「南光」買了高音單體回家換,實驗出心得後又接著換中音、低音單體。從那時候開始,中華商場「龍聲音響」(也就是現在的ATC總代理『雅風』)櫥窗前有一個高中生經常瞪著單體流口水,自裝派也多了一位無可救藥的音響痴。

在深圳工廠裡,曾耀祖有一間專門擺放單體樣本的儲藏室,據他說幾乎全世界各款常用單體在那裡都可以見到。我正準備找時間到他的工廠去參觀,屆時再為讀者們介紹這個「單體博物館」的部分。這裡所附上的圖片,是曾耀祖過去在台灣工作時購買的單體庫存,其中包括有Accuton、Dynaudio、KEF、Scan-Speak、SEAS、TAD、Eton、Davis、Focal、VIFA與Lowther等知名型號,每一款都有四只以上。再注意看上面那二組長50吋與75吋的鋁帶高音,是不是很眼熟呢?
在本地市場搞喇叭DIY,大概還沒有人像曾耀祖這麼瘋狂吧!


--------------------------------------------------------------------------------
相关信息:

尋找物超所值的喇叭系統--從成本概念分析音響器材龍虎榜喇叭名單 (1千字)(xiaofang 2002-4-13 20:03 阅读 188)
Dynaudio Contour 1.1
54,000元
超值指數:0.259

Dynaudio Contour 1.1●二音路二單體低音反射式●使用1.25吋高音與6吋塑料中低音單體各一只●進口總代理:功學社(02-23254321)
原廠公佈規格●頻率響應:47Hz─30KHz●效率:85dB●平均阻抗:4Ω●承受功率:大於150W●建議擴大機功率:30瓦以上●外觀尺寸/重量:316╳170╳283mm(高╳寬╳深)/6.5Kg

從去年起,市場上盛傳許多關於Dynaudio單體的消息,先是原廠宣佈即將停止套件供應,以及單體零售市場的生意,讓一派忠誠於Dynaudio單體的DIY迷著實緊張了一陣子。後來,廠方又宣佈不再供應單體給競爭對手 ─ 也就是其他喇叭廠家。換句話說,往後Dynaudio的單體將只有Dynaudio喇叭能夠使用,在其他品牌喇叭上將完全看不到Dynaudio單體的蹤影。

這個消息在媒體上刊出,應該是千真萬確的事情,所以直接造成了二種影響狀況。第一,許多用習慣Dynaudio單體的喇叭製造廠家,被迫轉往其他單體品牌尋找適合的單體製品,一時之間改款、停產的喇叭型號多了起來。第二,有些愛好Dynaudio單體、卻不瞭解Dynaudio喇叭的音響迷,這時候才認真的去注意一個問題:他們家到底有哪些產品型號?

不怪他們,因為Dynaudio無論在單體製造領域或是喇叭製造界,絕對都是數一數二的大廠,音響迷壓根也不相信他們家的單體對外供貨會有狀況,反正只要知道聲音表現有一定水準,喇叭產品也廣受好評就行了。既然現在起想要領略Dynaudio單體的妙處,就只能透過Dynaudio喇叭聆聽,大家當然得多費點心思瞭解他們家的產品囉!

由於Dynaudio喇叭在「音響器材龍虎榜」的上榜產品不多,高價如Confidence、Consequence等產品售價又太高,所以僅有這款大家最熟悉的Contour 1.1獲選。至於超值指數從何而來?單體貴,音箱品質也有相當程度的水準,這就是0.259指數的由來。■

。 (1千字)(xiaofang 2002-4-13 20:04 阅读 27)
mbl 311D
135,000元
超值指數:0.237


mbl 311D●三音路三單體低音反射式●使用1吋高音、3吋中音與6.5吋低音單體各一只●進口總代理:藝聲(02-23072345)
原廠公佈規格●頻率響應:45Hz─28KHz●平均阻抗:4Ω●承受功率:60W(持續)/100W(峰值)●外觀尺寸:440╳200╳330mm(高╳寬╳深)

無論是從製造廠商或是設計者的角度來看,mbl這家公司對開發喇叭產品的嚴謹程度,一直是非常值得令人敬佩的。為什麼?先撇開聲音表現多麼受推崇不談,光是從該公司設計者對單體尺寸的執著,與音箱形式的堅持來看,mbl確實表現出了許多發燒小廠所無法作到的事。像這樣認真的廠商,只要懂得控管旗下產品的售價,最後得到的超值指數必然不低。

去年mbl推出了300D與311D二款喇叭,其中四音路五單體的300D價格逼近四十萬元,所以無法在超值指數上獲得太高的分數。不過,這款311D相對之下就很超值了。首先,311D的三音路單體與300D上半截相同,都是Dynaudio D21高音、D52中音,還有法國Davis的6吋低音,這些單體的市售價都不算便宜,以311D十萬元出頭的價格來說,能用上這些單體算是很捨得了。其次,311D的音箱結構製作得很嚴謹,原廠以超厚的MDF前障板切割出側面與上面的線條,就連背板的厚度也是相當可觀。再來,mbl對於設計細節的要求很高,從配置高音與中音單體的金屬前板,還有精銅車製的Bi-Wire端子來看,這些都不是一般發燒小廠所願意花成本製造的部分。

要提醒讀者們注意的是,最後估算出來0.237的超值指數,是以一般外觀處理的311D來計算,而非售價155,000元的鋼琴烤漆版本,否則超值指數會下降一些。還有,這份計算沒有包含腳架,這也是讀者需要注意的部分。■

。 (1千字)(xiaofang 2002-4-13 20:05 阅读 38)
Dynaudio Acoustics BM-6A
126,400元
超值指數:0.277

Dynaudio Acoustics BM-6A●二音路二單體低音反射式主動設計●採用1吋高音與7吋中低音單體各一只●進口總代理︰今韻(03-5246111)

原廠公佈規格●頻率響應:45Hz─22KHz●內建擴大機功率:100W●分頻點:2.2KHz●最大輸出音壓:116dB(峰值)/101dB(瞬間)●外觀尺寸/重量:338×216×285mm(高×寬×深)/11Kg

估算Dynaudio Acoustics、HHB這一類主動式喇叭的成本,通常會出現很有趣的結果:主動式版本的超值指數,會比被動式版本高出許多!奇怪,這是否代表配置主動模組的喇叭,直接成本一定會比被動式喇叭高出許多?那倒是不一定。像Dynaudio Acoustics、ATC、HHB這鑑聽喇叭廠家,通常會選擇有真材實料的主動式模組,而這一類產品的價格並不便宜,所以喇叭的整體成本會提昇許多,甚至可能達到一倍!但是,反觀許多家用喇叭品牌所選擇的主動式模組(其實真不知道該稱它們為『模組』還是『零件』),只有小得可憐的變壓器和一小片電路板,工廠報價可能與廉價高音單體有得拼,如果硬要說加裝這種東西會增加多少直接成本,那可真是難以令人認同。

這款Dynaudio Acoustics BM-6A,就是同廠BM-6喇叭的主動式版本,被板上加裝了一整塊附帶散熱片的大型功率模組,而且還可以調整輸入靈敏度。一般來說,像Dynaudio Acoustics這種以設計功力為號召的品牌,估算其大型喇叭系統的超值指數並不會太高,反而是BM系列的小喇叭因為售價較低廉的關係,所以佔了成本分析的便宜。況且,這款BM-6A加裝了主動式模組以後,整體直接成本更是大幅上升,而售價並沒有依照比例向上調整,所以能夠創下0.277的超值指數。
再強調一次,主動式喇叭不見得一定超值,只有像BM-6A這種配置大型主動模組設計,同時價格沒有和被動式版本差距太多的型號,超值指數才會高。■

。 (1千字)(xiaofang 2002-4-13 20:05 阅读 71)
Harbeth HL-P3ES
36,000元
超值指數:0.264

Harbeth HL-P3ES●二音路二單體密閉式●使用0.75吋金屬振膜高音與4.5吋塑料中低音單體各一只●進口總代理:施佳(02-25006345)
原廠公佈規格●頻率響應:80Hz─21KHz(±2dB)●效率:85dB●平均阻抗:8歐姆●最大輸出音壓:99dB●外觀尺寸/重量:302╳190╳162mm(高╳寬╳深)/5Kg

從喇叭設計的角度來看,Harbeth設計者Alan Shaw推出這款HL-P3ES的決心是值得欽佩的,因為這是第一款針對古典銘器LS3/5A叫陣的喇叭;就整體作工品質與完成度來說,HL-P3ES的成就也確實值得稱許,因為它的確在許多方面超越了LS3/5A的能耐。
話說回來,HL-P3ES的超值本色究竟如何呢?首先,Harbeth原廠在整體製作上毫不馬虎,HL-P3ES不但音箱構造比同廠更高價型號紮實,外觀處理也絲毫沒有因為它的平價而顯得遜色。同時,Harbeth的「無繞射專利面網」設計,在HL-P3ES上也可以見到,中低音單體裝箝方式又與同廠旗艦Monitor 40相同。總之,Harbeth喇叭所有的音箱設計與製作特質,在這款最平價的小型產品上都有,這種音箱等級當然是不便宜。

HL-P3ES採用Seas的單體製品,高音振膜前方加鍍了一層黑色物質,具原廠宣稱可以改善延伸特性,中低音單體則是懸邊經過改良的型號。這二只單體的市售價格不算太過昂貴,不過就三萬多元的喇叭來說,已經算是很奢侈的用法了,在絕大多數同價位產品上並不會見到這樣的單體採用方式。
HL-P3ES的超值指數之所以高,就是因為前面所述的音箱與單體部分用得夠捨得。同時,新代理商接手經營後的HL-P3ES,價格比起早年便宜了一截,於是超值指數又不知不覺的向上提昇。
最後要補充的一點是,以喇叭設計與製造者的角度來看,HL-P3ES是很討人喜愛的一款產品。理由呢?不僅是因為它的整體完成度夠高,最重要的是設計者很清楚自己想要創造出何種產品,而且用實際行動努力達成了目標。

。 (1千字)(xiaofang 2002-4-13 20:08 阅读 27)
Dali Evidence 870
102,000元
超值指數:0.245

Dali Evidence 870●三音路四單體低音反射式●採用1吋高音與5吋中音單體各一只,8吋低音單體二只●進口總代理︰北歐(02-25773935)

原廠公佈規格●頻率響應:35Hz─29KHz(±3dB)●效率:91dB●平均阻抗:4Ω(最低2.9歐姆)●建議擴大機功率:30─500W●最大輸出音壓:113dB●分頻點:600Hz/3KHz●外觀尺寸/重量:1046╳244╳367mm(高╳寬╳深)/28.6Kg

這款去年度出盡鋒頭的丹麥喇叭,不但獲得劉總編親自評論試聽,而且得到難得的「最佳推薦」讚譽;更重要的是,它還是去年「年度風雲器材」的得主之一。不過,大家一定會覺得很奇怪:總編在那篇評論中不是說了,這是一款設計、製作都很普通的喇叭嗎?它憑什麼得到這麼高的超值指數?況且,這款Evidence 870在今年還調整了價格,突破十萬元大關了!

其實,Evidence 870一點都不普通,尤其在用料方面更是如此。Dali設計這個Evidence系列時,並沒有打算採用一般常見市售單體,而是開出規格向Scan-Speak與Vifa下訂單;換句話說,這些高音、中音與低音單體都是特別訂製品,外面是買不到的。任何喇叭廠家都可以向單體廠特別訂製單體,不過除非喇叭廠家的產能夠大,市場需求也夠多,否則很容易陷入賠本的狀況。Dali在北歐是名列前矛的大廠,所以才有能力為旗下一個系列特別訂製多款單體,換作是其他歐美小廠這麼做,早就關門大吉了。

訂製的單體不便宜,那麼音箱呢?Evidence 870的音箱看起來平淡無奇,表面處理也沒有獨特之處,但是材料相當高級,甚至連側板都是整片原木製作的,這是一般人比較容易忽略的地方。況且,Evidence 870還是真正丹麥生產的喇叭。有了昂貴的單體與音箱,Evidence 870的超值指數當然高,再想想它的落地型體積,還有劉總編背書的聲音表現,真是夠超值了。■

。 (1千字)(xiaofang 2002-4-13 20:08 阅读 57)
ProAc Studio 100
54,000元
超值指數:0.25

ProAc Studio 100●二音路二單體低音反射式●使用1吋高音與6.5吋中低音單體各一只●進口總代理:垣豐(02-27314820)
原廠公佈規格●頻率響應:35Hz─30KHz●效率:88dB●平均阻抗:8Ω●建議擴大機功率:30─150W●外觀尺寸/重量:406╳203╳254mm(高╳寬╳深)/11Kg

與其他許多英國喇叭品牌一樣,ProAc旗下雖然有價位帶相當寬廣的產品,但是價格愈低的型號愈顯得出其超值本色。這當然不是在貶低他們家的高價位產品,但是就成本分析的角度來看,像Studio 100這類中/低價位的喇叭由於銷售量大,自然可以擁有較高的超值指數。
Studio 100使用Scan-Speak的1吋絲質高音單體,與同廠6.5吋紙盆中低音單體,這二款單體製品的層次都相當高,在DIY市場上的開價會讓人眼睛一亮。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那只6.5吋Scan-Speak紙盆中低音的懸邊為泡棉材質,英國廠家甚少使用這種製品在喇叭產品上,以避免潮濕氣候導致懸邊破爛。那麼,ProAc為何要將它用在Studio 100上呢?單體層次高是主要原因,同時這款單體的泡棉懸邊有加上防潮塗裝,據說可以有效避免濕氣的侵蝕。不過單從成本的角度來考量,在這種價位帶的喇叭上用如此等級的單體,對廠家來說是非常不划算的做法。可能正是因為如此,ProAc雖然沒有停產Studio 100,近來卻也不再大力推廣這款產品。
在音箱製作方面,ProAc具有與Castle同級的水準,也符合這個價位帶(甚至更高價)喇叭應有的表現。■

。 (1千字)(xiaofang 2002-4-13 20:10 阅读 33)
Castle Inversion 15
32,000元
超值指數:0.344


Castle Inversion 15●二音路二單體低音反射式●使用0.75吋塑料高音與6吋碳纖維編織中低音單體各一只●進口總代理:巴洛克(02-25167050)
原廠公佈規格●頻率響應:50Hz─20KHz●效率:88dB●平均阻抗:8歐姆●建議擴大機功率:20─110W●外觀尺寸/重量:420╳218╳245mm(高╳寬╳深)/7.2Kg

Castle這款Inversion 15獲選的原因,和Ruark Epilogue有點相近:自行製造音箱,得以控制成本,因此超值指數就佔了便宜。不過,Inversion 15的價格昂貴許多,超值指數居然也比Epilogue來得高,這是怎麼回事?
原因就出在單體上。Castle在去年推出的全新Inversion系列,單體堅持由自家公司設計,再委由專業單體廠家協助開發製造。照理來說,這種市面上買不到的訂製品,應該沒有確切的成本可以計算,不過我們仔細研究這些單體的構造後,再依照市面上其他廠家同級製品的價格來預估,發現Castle的這些自家新單體絕對不便宜。光從這點來看,就足以讓Castle Inversion 15獲得很高的超值指數。
Castle以音箱代工起家,曾經為ATC、ProAc等知名廠商製造音箱,技術方面當然是相當有水準。尤其在這個Inversion系列上,Castle在製造品質、外觀作工都是可圈可點。像這種等級的音箱製作,與品質不俗的單體等級,要是由一般只能完全找現成貨品拼裝的公司來推出,實際售價肯定又要高出一大截。所以,Castle Inversion 15能夠獲得這麼高的超值指數是有道理的。■





小喇叭給我的大衝擊
劉漢盛


<圖1>原本無用武之地的Royal Menuet Ⅱ,後來卻發現是個大驚奇。
<圖2>假若小喇叭聲音表現本來就很均勻平衡,只要藉由超低音喇叭再加上一點點低頻量感,整體聲音的改變必然會讓您大吃一驚。

一對體積16╳18╳26公分,採用一個1吋高音單體、一個10公分直徑中低音單體的小喇叭,能夠在40坪空間內使用嗎?別開玩笑了,這種小不點喇叭在5坪大的房間內就可能會喘了,怎麼可能在那麼大的空間中使用?對!不要說您不相信,連我也不相信。可是,這件事情卻發生在我家,而且其結果是我從未預想過的。到底這是怎麼回事?來,如果您有興趣,讓我慢慢告訴您事情的始末。

無用武之地的小喇叭

上次訪問丹麥Dali工廠,承他們的盛情,送了一對Royal Menuet Ⅱ小喇叭給我,要我帶回來放在小房間內聽。老實說,我會接受這個禮物純粹是因為不忍拒絕他們對我的盛情好意,假若我當場拒絕,就有失客人的風度了。何況,這對喇叭背後有當時一起赴丹麥幾位朋友的簽名,再怎麼說都是大家的心意。幸好這對小喇叭體積很小,行李箱還容得下,所以我就欣然將Royal Menuet Ⅱ裝在行李箱中帶回台灣。

帶回家之後我就一直擺著,也沒有將包裝拆開。倒不是我有意忽視這份情誼,而是沒有適當的使用場合。試想,我可能會把這麼小的喇叭擺在我的客廳使用嗎?在這個大空間中,我從來也沒用過書架型小喇叭,更別說這對超小型書架小喇叭。假若不是那個星期天我比較空閒,想把它拆出來玩玩,可能就永遠沒有這篇文章了。當天,我一時興起,把Royal Menuet Ⅱ拆開,就擺在我的古董小Jensen喇叭上面,隨手就接了Manley 350。為了怕音量太大Royal Menuet Ⅱ會受不了,我還把音量關小些。當時,我放了風潮唱片出版的「西北雨」。

意外的驚喜

沒想到,當我坐下來聽時,我所聽到的卻是非常優美的兒童和聲。而且,是音場寬廣、擴散良好、輕鬆自然的聲音,並不是原先想像的單薄緊張音場狹窄的聲音。怎麼會這樣呢?這怎麼可能?雖然我的空間有良好的擴散處理,但是那麼小的喇叭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寬廣自然的聲音呢?雖然它沒有雄厚的低頻,但是各種低音樂器的音階卻非常的清楚,而且高中低頻段可說達到非常平衡的地步。如果不點破,我想聽到聲音的人絕對不會想到是那麼小的喇叭在唱歌。

會不會是因為「西北雨」這張CD錄音比較特殊、所以才有那麼好的音響效果呢?為了一解心中疑惑,我馬上又拿出GRP唱片那張「Salinas」來聽。結果還是與「西北雨」一樣,雖然沒有雄厚震撼的低頻,但是中低頻以上的頻域卻表現得非常平衡,而且聲音很有光澤,很清晰又不刺耳。以我多年音響經驗,像這樣的聲音表現都要在落地式優質喇叭身上才聽得到的,Royal Menuet Ⅱ雖然定價要31,500元,算是很貴的小喇叭,但畢竟它還是小喇叭啊!

難以想像的大音場與平衡性

還是不信邪,我又試了一張CD,這次我用的是考試片Lakatos的小提琴,尋常喇叭遇上這張CD,小提琴很可能會尖銳刺耳。您猜結果如何?那麼小的喇叭,小提琴的表現竟然具有優質昂貴喇叭的水準,無論是甜美的音色、擦弦質感、稍暗的木頭味以及光澤等等都令人相當滿意。至此,我可以確定Royal Menuet Ⅱ真是一對出人意料的小喇叭。接下來,「Das Mikrofon」、Kari Bremnes的「Gate ved Gate」、「提琴驚豔」、阿吉仔、齊秦、江蕙、波伽利等CD我一張一張的試過,愈聽我愈心驚,愈聽也愈好奇,我真的難以想像在我家開放式的大空間中,那麼小的Royal Menuet Ⅱ竟然能夠表現得那麼平衡,其表現一點都不輸給貴它五倍以上的喇叭(當然低頻量感沒有那麼多,不過可以補救,容後再敘)。驚訝的同時,我也第一次瞭解一個事實:原來我把家裡的聲波擴散處理得那麼好,而自己卻不知道。因為,長久以來我在家裡聽的都是大型喇叭,大型喇叭有很好的音場是應該的,所以只覺得自己家裡的擴散效果還不錯而已。現在,透過這對小喇叭的「發功」,我才知道原來我家裡的擴散聲波效果是「很好」。

與擺位、搭配有關係嗎?

除了因為我的聲波擴散裝置之外,還有什麼因素讓這對小喇叭表現得那麼傑出嗎?一面聽著,我一面想著:難道,是因為我把Royal Menuet Ⅱ隨便放在小Jensen喇叭上面,這個高度剛好就是Royal Menuet Ⅱ在我的空間中最適當的高度嗎(離地80公分)?難道,是因為Royal Menuet Ⅱ離後牆(也就是吸音屏,我在CD架前還擺著軟質吸音屏)只有25公分距離所致嗎?還是說,Royal Menuet Ⅱ與Manley 350後級是絕配?當然,您不要忘了我的前級是mbl 6010,數位訊源還是Vimak。

為了驗證是否擺位的關係,我隨便把Royal Menuet Ⅱ放到地板上、擺在Mirage M-1喇叭前聽聽看。沒錯,因為高度改變、擺放位置改變,Royal Menuet Ⅱ的聲音也有了些微改變,不過大體上還是那種聲音特質。這也就是說,良好的擺位可以讓Royal Menuet Ⅱ有最好的表現,不過就算隨便擺,它的聲音特質還是沒有很大的改變。

擺位試過,接下來我把Royal Menuet Ⅱ接上Audio Research D115。咦,中頻與中低頻變得更多了,不過,聲音的細緻與光澤的程度卻降低了。以我的喜好而言,我還是喜愛用Manley 350去推Royal Menuet Ⅱ。因為用這樣的組合來聽,弦樂的表現更迷人。至此,我可以確定Royal Menuet Ⅱ在這樣的空間、器材組合之下,真的展現了不凡的實力。以我當場所聽到的音響效果而言,只要不貪圖雄厚的低頻量感,一般人絕對可以用這樣的聲音享受到各種音樂之美(猛爆型搖滾樂排除在外),而且可以聽一世人。真的,好久沒有聽到這麼均勻平衡的小喇叭了。

Royal Menuet Ⅱ在那麼大的空間中可以有這麼好的表現,假若把它放在小空間中呢?我並沒有這樣試過,不過我想只要有做些吸收反射擴散處理的小空間,應該也可以讓Royal Menuet Ⅱ發揮出這種聲音特質才對,尤其是擴散處理良好的空間。為什麼?因為我的空間在天花板上做了RPG Sky Line的聲波擴散處理,或許就是因為聲波有良好的擴散,所以直接的增加了Royal Menuet Ⅱ的量感,同時也讓音場顯得龐大。假若把Royal Menuet Ⅱ放在吸音較多的空間,我想它的音量與豐潤程度將會打折扣。

加上超低音會如何?

那個星期天,我從早上一直聽到下午都不厭倦。一直到了傍晚,我突然靈光一閃:咦,假若想增加一點Royal Menuet Ⅱ的低頻量感,不是可以利用我現成看AV用的M&K 125Ⅱ超低音嗎?多年以前,我也曾用加超低音的方式來聽ProAc Super Tablette與Linn Kan小喇叭,當時效果也很好啊!要這樣做很簡單,我只要把連接超低音的訊號線接到mbl 6010的其中一組前級輸出就可以了,一點都不費事,只不過分頻點與超低音的音量要稍微調整而已。

說做就做,於是我把超低音接上mbl 6010前級,參照它的規格(頻寬70Hz─25KHz/±3dB,阻抗4歐姆,效率87.5dB),經過幾次調整,最後我把超低音的分頻點訂在75Hz,音量訂在10點鐘位置。在這樣的調整下,我聽了齊秦那張「世紀情歌之迷」。哇!簡直就是天衣無縫,我所聽到的是發出雄厚彈性低頻的Royal Menuet Ⅱ,而非原先只有均勻平衡但震撼力不夠的Royal Menuet Ⅱ。二者相較,加了超低音的Royal Menuet Ⅱ就宛如身材豐滿姣好性感的女人,而未加超低音的Royal Menuet Ⅱ就如高瘦的女模特兒,雖然身材均勻,但尚缺乏性感風韻。

噗噗的低頻撼動我心

第一張CD聽起來就成功,接下來我又聽了許多需要足夠低頻量感的CD,結果Royal Menuet Ⅱ也都沒有讓我失望,無論是量感、彈性、銜接的自然度都很好。或許您還不知道,如果我面對Royal Menuet Ⅱ時,超低音就是擺在左側的矮櫃裡隱藏著(這是我特別為AV設計的)。假若有人來我家聽,就算不接超低音,他可能也會以為是擺在Royal Menuet Ⅱ前面的大喇叭在唱歌,怎麼樣也不會想到他所聽到的是那對小不點喇叭的聲音。若是加上超低音而不告訴他呢?他可能會跪下來膜拜Royal Menuet Ⅱ!因為太不可思議了,那麼小的喇叭怎麼可能聽齊秦時低頻會噗噗的一團團湧過來?而且是在那麼大的空間中。

聽音響那麼多年,有很多的好聲搭配方式都是不經意發現的,這次,我又遭遇這樣令我意想不到的經驗。去年,我在寫眾多綜合擴大機時,無意間發現Dali Evidence 870的百搭個性,發掘到這對落地式喇叭。這次,又在沒有預期下發現Royal Menuet Ⅱ那麼優秀(雖然124期已經有過評論),難怪那麼小的體積要定價台幣三萬出頭。

無心插柳柳成蔭

或許,有些多心的讀者會以為我是故意要再度讓Dali Royal Menuet Ⅱ曝光,所以才寫這篇文章。老實說,要推薦Royal Menuet Ⅱ,我倒不必這麼大費周章,只要每次文章中多提幾次就好了。或許有人會認為我想要對Dali的人表示謝意,所以寫這篇文章。我先前已經謝過他們了,他們也沒有要求(不可能這麼沒禮貌)我再度報導這對小喇叭。何況,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並不是要求您去買一對Royal Menuet Ⅱ,而是想告訴您,假若您手邊有類似的小喇叭,不妨在看過這篇文章之後,將您的小喇叭重新擺位,或加個主動式超低音。假若您的小喇叭聲音表現本來就很均勻平衡,只要再加上一點點(真的是一點點)的低頻量感,整體聲音的改變必然會讓您大吃一驚。甚至,假若您像我一樣,擁有大空間,但一直想當然爾在大喇叭身旁打轉,現在不妨參照著我的經驗與擺法,試試看找一對優質的小喇叭。

一對小喇叭加上一個主動式超低音的花費並不高,但是這樣的組合可能會為您立大功。您所要注意的就是有沒有適當的聲波擴散裝置,以及找對優質小喇叭而已。至於超低音,那是看AV附帶的,您不必太認真花太多錢去尋找。玩音響,只要您肯起而行,而不是坐著空想,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好結果。請您趕快試試看吧!





老天!這二十年來我們做了些什麼?(二) 劉漢盛整理

日本市場對Hi-End音響聲音走向有影響力嗎?
綜合意見:眾所周知,日本是世界最大Hi-End音響消費國,日本人也是全世界最挑剔的消費者之一。從日本人所設計出來的音響聲音走向(清、細、精緻),可以清楚的看出與歐美聲音走向不同之處。到底是日本人天性就喜歡這樣的聲音呢?還是日本音響工程師們做不出歐美音響的聲音?

假若日本音響迷天性就喜歡日本器材的聲音特質,歐美Hi-End廠商會不會為了市場而迎合日本人對聲音的口味?換句話說,日本音響迷對音響效果的認知是否影響了近十幾年來的歐美高級音響聲音走向?

江明憲:我去日本留學對我來說是個轉捩點,無論是學醫或音響都是。我記得以前在論壇寫文章,曾經說過不懂日本人在小房間裡擺個大喇叭箱子,不知道在聽些什麼。等我到了日本,第一次聽音響就是在這樣的小空間中。可是他給我很大的震撼,那麼小的空間那麼大的喇叭竟然也有音場、定位等,那種聲音讓我覺得非常汗顏。

在日本看不到TAS或Stereophile,不過我看到有音響店拿Stereophile送給客人。事實上日本人是不吃美國那一套的,他們聽音響比較不講究個別的定位、層次、音場等,反而很注重整體的和諧性。不過很奇怪的他們卻脫離不了McIntosh與JBL、Tannoy情結。很多人不知道,有些Hi-End廠商財務有問題之後,都被日本人幕後買下來,不過日本人不站在幕前而已。

在日本東京,聽現場音樂會的機會多得驚人,在整個東京都會圈每天十幾場音樂會,喜歡音樂的人會去聽現場,所以他們聽音響的習慣可能與我們不同。而且,他們在聽音樂方面的造詣讓我很害怕。我曾經去一家二手唱片行買唱片,遇上一個三十幾歲的先生,他說在高中教書,也在雜誌上寫唱片評論。他告訴我只寫布魯克納,唱片約六千多張,全套的布魯克納「只有」三十二套,我嚇了一跳。後來我才明白日本唱片評論員有的只寫他專精的作曲家而已,這樣他就形成權威。

李富桂:幾年前我與王克勤、林清榮去東京聽阿巴多與柏林愛樂。有一天我與王克勤順便去參加Lyra的唱頭發表會。到二點半,他們把全套系統設定好,跟我們抱歉說要請我們離開,因為等會Stereo Sound會有二位評論員要來聽Clavis唱頭,他要早點在巷口接他們。當時我就不客氣的問,聽說以前請他們來要送紅包。他回答說沒有,現在都改掉了。我問他為什麼他們來聽唱頭你要這麼緊張?他回答在日本你一定要相信專家,專家地位崇高,就像聖人一樣。結果,下一期雜誌刊出來,Clavis唱頭第一名。我並不是說這其中有什麼問題,而是印證剛才江明憲所講,在日本專家的地位是很崇高的,不管軟體或硬體都一樣。

黃鴻鈞:我記得以前Counterpoint的聲音很飽滿,後來就越來越瘦。這是不是與他們最大的市場在日本,為了迎合日本人喜歡「清」的聲音,而把聲音越調越瘦呢?

劉仁陽:JBL的聲音也是這樣。是不是日本人在小房間用大喇叭,低頻太多,所以必須減少低頻的量。而日本的市場又那麼大,所以廠商為了迎合日本市場,聲音才越做越「清」。

亞洲新興音響迷興起

綜合意見:除了日本、台灣、香港與星加坡之外,近十年來韓國、泰國與印尼與中國大陸的音響市場大幅興起。整個亞洲市場對歐美Hi-End音響產品的龐大需求,到底產生了什麼影響?音響廠商會不會因為新興市場的消費者普遍缺乏對音樂或音響的正確認知,而隨便製造出不夠嚴謹的產品?反正,假若廠家隨便生產的產品在新興市場上都能賣得出去,他們還會下功夫去設計製造嗎?沒有挑剔的消費者就沒有嚴謹的產品,亞洲新興市場是否也造就了許多泡沫音響廠商?

江明憲:我自己曾代理過音響器材,也認識了一些美國廠商。平心而論,我覺得有些廠商蠻惡質的。例如我曾經去過一家很貴的數位訊源製造商那裡,他就住在康乃狄克州一個高級別墅區裡。我去他那裡參觀,才發現原來他的產品都在自家車庫裡生產的。他告訴我他能夠住豪宅都是這幾年靠亞洲市場賺來的。當時我就想我們亞洲人真是呆子,我們真要為這幾年音響的情況負點責任。

劉漢盛:從許多廠牌的銷售第一名都是亞洲國家囊括這個事實來看,亞洲絕對在歐美Hi-End音響市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應該對歐美有影響力。可惜,亞洲的代理商除了日本之外,更換太快了。大家習慣於捧著大把的鈔票與更多的訂單數量搶代理,弄得歐美廠商作收漁翁之利。真的能夠與生產廠商平起平坐談事情的代理商很少。所以,在器材的品質與聲音的走向方面,我認為歐美廠商很少會理亞洲人的需求(可能會考慮一下日本的市場)。我從來沒有聽過哪家廠商層告訴我,因為亞洲人的要求而更改線路設計者。不過,在外型或加工層次上,歐美廠商倒是相當在意亞洲人的觀點,尤其是日本人。

事實上,日本人是絕對崇拜權威的民族,他們的音響迷也不例外。你看Stereo Sound那些被塑造出來的評論員,他們所使用的喇叭大多數還是歐美傳統名牌名廠。其他器材雖然礙於要扶持「國內廠商」而有使用,不過歐美器材也佔很多。或許,歐美廠商會為了日本市場而去生產某種型號(如Tannoy與JBL的喇叭),但是我懷疑會迎合日本人去做出日本聲音。如果真的如此,那種器材日本人大概也不會買了,他們乾脆買日本自己的產品就好了。

依我的看法,亞洲這次金融危機對於歐美的Hi-End廠商絕對有極大的殺傷力。但是如果說亞洲音響迷可以影響歐美廠商的線路設計與聲音,我認為這只是自抬身價而已。

聆聽空間越來越小,對音響的追求方向也起了變化

綜合意見:從前空間大,喇叭大,大塊山水那種活生生的臨場感為人喜愛。現代人擁有的空間越來越小之後,許多人礙於小空間駐波嚴重,無法開大音量,也無法使用大體機喇叭,因此,小喇叭成為小空間的新寵,小音量也成了莫可奈何的妥協。是不是因為無法追求磅礡的氣勢,使得許多人改走麻雀雖小,五臟具全的解剖般精細表現。

林清榮:我去過許多國外音樂廳,每個廳的聲音特色都不一樣。同樣的,每個音響迷家裡的聆聽空間大小不同、裝潢不同,聲音也就會有不同。在小空間中,由於開大聲會渾,音壓太大也會受不了,所以一定不會開太大聲,欣賞的角度也會不同。像我自己搬過三個聆聽空間,目前的空間算是大的,聽起來就會要求龐大的音場,也很在意能夠有比較像現場音樂廳的那種聽感。

劉漢盛: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在很多大小不同的聆聽室裡聽過音響。就我的經驗而言,在五坪左右的小空間內想要求得龐大的音場與磅礡的氣勢並不容易,而且聲音的壓力太大了,無法久聽。所以這類的空間可能就會傾向於精緻細緻的要求。而我自己擁有的聆聽空間一直都是大的,最小的也有八、九坪,所以我一直都喜歡磅礡的氣勢。我可以犧牲一些精細的要求,而寧可多些像音樂廳那種龐大的氣勢。

空間越小,要求越精細,對於調聲秘技的需求也就越高,施用調聲秘技所得到的快感也就越大。空間越大,由於注重的是氣勢與包圍感,對於調聲秘技的細微改變就不會太在意,反而會更注重高、中、低頻段的平衡性與控制力。

發燒片改變了許多音響迷聽音響的習慣

綜合意見:發燒片應該定義在錄音自然、像好的音樂廳所聽到者,而不是光強調某種樂器表現的錄音。自從「音響論壇」創刊之後,掀起發燒片熱潮。有很長一段時間,唱片公司專注進口發燒片,音響迷們也非發燒片不買。當音響迷們架子上擺滿發燒片之後,他們聽音樂的習慣會作何改變?這些改變會影響到他們對聲音的追求嗎?

劉仁陽:應該不會影響聽音響的習慣。一般人聽音效比較特殊的發燒片,並不會整天聽,而是偶而拿出來聽,大部份時候應該還是聽一般的音樂。再說,發燒片只不過是錄音效果比較好、動態比較大而已,它與一般音樂一樣,聲音不會瘦不會尖,聽起來會更舒服。所以發燒片的暢銷應該不會影響聲音朝負面的方向走。

林清榮:發燒片其實在追求更好的動態更自然的聲音,選音響與發燒片其實並沒有特別的關係。不過,我們聽音響也就是要享受音樂的饗宴。像我認為最好的音樂饗宴就是在聽過一場像馬勒交響曲那種氣勢棒礡的現場音樂之後,再到爵士Pub聽爵士樂,喝點小酒,這種音樂的感受非常好。聽錄音很好的發燒片對我而言也是一種音樂的饗宴,不過我不會因為發燒片而影響到我對音響聲音的感覺。

TAS、Stereophile與論壇的榜單對聲音的走向產生影響

綜合意見:在Stereophile被Larry Archibald買下改版之前,TAS無論在音響思潮或榜單上的影響力無疑是世界第一。相較於TAS以其總編HP個人意志力所擬具的榜單,改版後的Stereophile器材榜單以其紛雜多樣、兼容並蓄的特色漸漸的與TAS榜單分庭抗禮。這二份英文音響雜誌的榜單是否對歐美Hi-End器材的聲音走向產生影響?至於「音響論壇」的榜單,由於老外不識中文,因此對音響廠商的影響應該微乎其微。日本Stereo Sound的榜單則因為音響品味與文化的差異,對於歐美與台灣的影響並不大。

林清榮:榜單的最大功能就是增加我們的見識,一般人不可能聽過那麼多器材,看榜單可以給我們很好的資訊,在想買音響時也會列入參考。不過常常會遇見自己聽到的聲音與榜單上所形容的的聲音不同,我想這與空間、搭配有很大的關係。也因此,榜單僅能供作參考。至於榜單上所列的器材對聲音的趨向有什麼影響?我看不出來。

劉仁陽:大部份消費者對榜單都只是做參考而已,除非初哥才會完全照著買。我想這二本雜誌的人也應該知道聲音走向偏尖,不過他們並沒有提出來。

對透明感、解析力的認知產生誤解。而致使聲音變瘦了,高頻量感變多了?

綜合意見:透明感是什麼?解析力該怎麼表現才是正確的?對於這二個名詞,音響迷可以各自舉出許多例子來說明。無論透明感是一塵不染的玻璃或深山裡的視野;無論解析力是可以數髮絲或像電視畫面無雜訊,它們都必須具備一個最重要的條件,那就是「陰柔與不強調」。可惜,目前許多音響迷所得到的透明感與解析力就像舞臺上打了幾千瓦的聚光燈,透明感與解析力毫無疑問非常過癮,看得很清楚。但是卻也因為太強調而變成不自然,甚至眼睛看久了會累。

是否因為誤解了透明感與解析力,使得許多人刻意讓聲音變瘦、高頻變多以取得他們心目中的超高解析力與透明感?

劉仁陽:事實上,雜誌在倡導的事情經常會被誤解。例如HP倡導自然無遮的透明感,結果被廠商誤解為強調的透明感,使得現在音響的聲音都變得比較利。

鄭澤孝:透明度以前只在較少數Hi-End的音響迷口中傳遞。自從大家提倡透明度以後,什麼錄音都追求透明度,連國語唱片也一樣。透明度亂搞誤解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一大堆「疵疵疵」高頻聲音傳到耳朵,那怎麼能聽。

李富桂:TAS總編HP在講透明度時,曾經說過所謂透明度就是一個窗戶,把它打開看到外面去,這中間沒有窗簾、沒有其他的東西,就這麼簡單而已。現在許多人解釋透明度都把它想得太多,解釋得太多了。

300B管機興起

綜合意見:300B管機的興起是個音響界的異數,如果沒有日本人重提300B,如果沒有日本DIY對300B熱忱不減,如果沒有日本人收購了那麼多老WE 300B管子,我想300B早就被美國人忘掉了,更不會有近年重開WE 300B生產線的動作。

詭異的是,300B管子的時代喇叭效率動輒超過100dB,所以無論是五瓦或八瓦輸出的300B管機都有喇叭可以匹配。而現代的喇叭效率多落在90dB以下,而且阻抗曲線相當扭曲(難推)。以這樣的喇叭條件,根本很難找得出幾對喇叭來匹配300B管機。以至於,市面上出現300B管機很多,但卻找不到喇叭來匹配的怪現象。

既然音響迷明知很難匹配喇叭,為何又投入300B管機的熱潮中呢?這其中透露了什麼訊息?難道他們甘於只為了音質而犧牲其他的一切嗎?

劉仁陽:現在300B的管子已經沒有以前300B管子那種厚而鬆的聲音,加上很少喇叭能夠匹配,所以我認為追求300B管機變得沒什麼意義。至於為什麼會有人喜歡現在的300B管機?這是不是代表著會聽的人越來越少?

劉漢盛:對於只能擁有小空間的人,300B傳說中的絕佳音質就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他們無法得到龐大的音場,無法大聲聽氣勢磅礡的音樂,就只好轉而追求音質。就這樣的需求而言,五瓦、八瓦的300B管機配上適當的小喇叭,在適當的音量控制下,仍然可以滿足某些需求。假若您喜歡氣勢磅礡的音樂,300B無論如何都不適用,除非喇叭效率高過100dB。

我認為300B管機的再度復興,代表著音響迷復古的思潮,以及對好音質的嚮往。畢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擁有大空間大器材大音量來聽音樂。

器材越來越貴

綜合意見:近年,器材每推出新型號,價格就往上翻。十幾年下來,音響幾乎已經從年輕人可以負擔得起的程度變成天價。到底每次的換型號是否代表著更好的聲音?改善在那裡?改善的程度有多少?如果每次都有改善,照說現在的音響聲音應該迷死人才對,怎麼聲音越聽越瘦、越聽越尖。當然,並不適說所有的器材都這樣,但是多數的器材是這樣。音響的牛肉在那裡?

劉仁陽:以前買器材很輕鬆,現在連我都覺得貴。像我以前用的Counterpoint 5.1前級,一部才五萬多,加後級SA-4十幾萬,Sota唱盤六萬多,用光悅唱頭,連Altec 9862那麼大的喇叭全套加起來才四十八萬。現在四十八萬能買什麼?

黃鴻鈞:前幾天我去問,一個光悅唱頭二手的要日幣十二萬,他兒子做的新的唱頭要十八萬日幣。我還記得我剛退伍時,想買一套十幾二十萬的音響還勉強買得起。現在,買一套音響可能上百萬,你要他們去用花旗卡借錢來買嗎?不可能的。音響的價格飆得太離譜了。像線材,一條七、八萬,如果不能試聽,買回不不適合,要賣又不值錢,不知道要怎麼辦?

現在的音響器材憑良心講不是沒有進步,不過與其他產品比起來,漲價以後多出來的牛肉實在太少了。像我以前在劉仁陽家裡聽9862,雖然有許多表現不夠好,但是光聽那張Califonia Project唱片,那種衝擊性與動態連現在的Genesis GⅤ都不是對手。

王克剛:很懷念以前十幾、二十萬就可以買到一套音響,現在根本不可能。是不是我們都老了,老人比較懷舊。像買車,買電腦,花多少錢就有什麼配備規格,它的等級分得很清楚。而音響等級很難分,但花的錢卻很多。

江明憲:這麼說好了,十幾年前花五十萬買到的車,一定沒有現在花五十萬所買的車配備好。電腦也是一樣。而十幾年前花五十萬買的音響,現在一百萬恐怕還買不到。

王克勤:聽各位講得那麼多,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說:現在的音響器材大部份做得沒以前好,如果有比較好的,就賣得非常貴。

近年來,音響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綜合意見:有人說,近年來音響器材的聲音越來越尖銳;有人說近年來的音響器材貴得離譜;有人說老古董機的聲音根本不輸給今日的新機器。甚至老的Philips弧形搖臂式雷射拾取系統的聲音、品質好過新的直臂系統。

到底音響是真的正在進行反進化的程序嗎?還是因為受了一些無法抗拒的大環境潮流而不得不然。這是一個值得玩味的問題。

林清榮:我自己喇叭從KEF 105換到Infinity RS-1B、到Genesis Ⅱ.5,到現在的GⅡ,我認為音響應該是越來越進步。以我自己為例,每次我要換器材時,都是覺得想要買進的器材比原來的器材還好聲,我才會去換它。所以近幾年我覺得我的聲音越換越好,也越能享受到音樂的感動。我想,沒有人會把原來自認為比較好聲的器材去換新的比較衰聲的器材。以這個觀點來看,我認為器材應該是越來越進步。我現在每天都想早一點回去開音響聽音樂。

但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認為新的器材聲音越來越差呢?我想這應該只是指某個重要的表現比較差,而其他各項的表現都有進步才是。例如有些器材可能沒以前溫暖或厚聲,但是在解析力、控制力、速度反應上可能都比以前好。

我再舉個例。二十年前,我在四海唱片聽到王維寧他們放Jackson Brown,那種鼓那種貝司聲音讓我感動極了,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不過,如果現在讓我再聽到同樣的聲音,可能我就會嫌東嫌西了。這是因為以前很少有機會聽到好音響,所以聽了特別感動。現在好音響經常接觸,這種美好的舊日經驗未必還能經得起考驗。

劉仁陽:如果以音樂的表現來說,應該是退步的。如果就喇叭來論,在材料上、單體上是有進步。而在擴大機方面,我認為進步並不大。像我會換擴大機的原因還是在於要與喇叭搭配。現在的喇叭越來越難推,用以前的擴大機無法推得好,所以我才會要換擴大機。如果認真論音質方面的改進,我認為擴大機的進步並不大。就數位訊源來說,它的「頭」已經被Philips、Sony這些大廠所掌控,你能期待它們的聲音會有多好。還有,林清榮說他的器材越來越好聽,不過,它所用的器材現在都已經停產了,這是不是說以前的器材聲音比較好呢?

黃鴻鈞:寫評論的人每寫一件新器材,就說它的音場更大、聲音更好。這麼多年下來,如果每次真的都有這種進步,現在我家的音場應該有籃球場那麼大了,聲音也已經好得不得了了。事實呢?我相信大家都有同感,聲音並沒有變得那麼好。許多地方可以說還在退步。

就我的看法,大概只有喇叭的材料、單體以及低音伺服的方式有進步而已,其餘幾乎都沒有進步。

劉漢盛:最近十年,由於Hi-End市場急遽的擴張,新興市場對器材的需求大,使得許多人投身音響製造。由於景氣好,隨便做就隨便賺錢,難免會有許多濫竽充數的人進入這個行業。國外會不會有許多這類的設計者出現,以至於劣幣驅逐良幣。這些不夠紮實的設計者對音樂的品味值得懷疑,他們可能也沒有很多機會去聽現場音樂會,所以做不出好聲音來。否則,怎麼連小提琴、鋼琴的聲音都無法真實的表現出來。

李富桂:每個人觀念都不太一樣,我的印象與看法與前面幾位剛好相反。我每次去人家那裡聽音響,聽到好器材好聲音都感動得要下跪。我去人家家裡都儘量聽他們的好處,發現他們的優點。我還記得上揚林老闆二十幾年前告訴我,說聽LP唱片不要老是只聽到雜音,要聽音樂才對。如果你有能力花很多錢去買一套音響,就應該想辦法去欣賞它的好處,而不要只聽到壞的,我認為這很重要。 

未來的音響會走什麼路?

綜合意見:從最近電腦、DVD與AV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的純音響很可能會走多聲道以及影音結合的路線。從音響的歷史演近來看,過去先有單聲道、再有立體聲道。二十一世紀時,再演進到多聲道是很合理的。當然,屆時還是會有許多人固守立體聲的領土,就像目前還是有人只聽LP一般。

純音響的多聲道並不代表著AV多聲道。無論是Dolby Digital的12:1壓縮,或DTS的3:1壓縮,AV多聲道的規格是經過壓縮的,那是去除原來訊號的有害壓縮。這種經過有害壓縮的聲音可能無法為音響迷接受。目前Meridian倡導他們的Meridian Lossless Packing(MLP)多聲道系統,由於是沒有損失的壓縮方式,因此有可能會成為純音響多聲道明日之星。

江明憲:從愛迪生發明留聲機以來到現在,人類對於音響的概念其實都沒有變,都是侷限在我們已經知道的領域裡。純音響走到今天,已經沒什麼好變化了,所以只有朝高價位方向走去。目前大家都在等DVD,看能不能搭上什麼便車,或者朝許多影音數位方向去走。像我自己在家裡就自己用DV拍下孩子的活動,從他剖腹出生開始。然後在電腦上配上音樂或各種多聲道特效,只要有電腦有軟體,幾乎每個人都能夠這樣玩。未來,數位會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好玩,這也會影響純音響的走向,音響一定會與影響結合在一起。

盧承周:我發現最近去音響店的年輕學生很少,這與以前我們當學生時,就是先想要有一套音響的觀念差別很大。年輕人現在有太多的娛樂,像電腦、網路以及AV等等,這可能是以後純音響要走的路。

黃鴻鈞:以前我在SONY唱片,所以對唱片走向很清楚,而軟體的走向可能也會影響硬體走向。最近古典唱片市場苦哈哈,但是最近鐵達尼號唱片原聲帶卻大賣,這給唱片公司很大的啟示,可能會導致唱片公司的古典部門傾向類似電影原聲帶的產品。如果軟體這樣,硬體的欣賞角度也就會變,很可能以後會沒有現在我們在聽的二聲道音場,而變成多聲道音場。也就是說,未來即使純音響也可能會走向多聲道時代。

李富桂:其實,有些人喜歡去風景現場畫畫,有些人就是喜歡用相機拍下來,每個人的興趣不同。就我而言,如果還有人在做唱頭,我聽LP唱片就沒問題,不必管別人怎麼變。此外,新的24bit/96KHz可能也值得期待。我看TAS或Stereophile,他們拿24bit/96KHz的錄音與CD相比,都說比CD還好。所以,未來的DVD Audio也是可以期待的。

王克勤:目前雖然大公司都還沒宣佈要製作DVD Audio,可能他們有很多自己的考量。不過,等到CD越賣越少時,他們自然就會推出DVD Audio了。如果CD還很好賣,他們當然沒有必要推出DVD Audio。

劉漢盛:可能有些人對於純音響著未來很悲觀,認為會被AV取代。其實不然,因為即使是DVD Audio,它裡面也會含有二聲道與多聲道記錄方式。喜歡聽二聲道的人可以繼續聽他的二聲道,喜歡玩多聲道的人也可以有新的嘗試。而AV在開始可能會很興旺,但是沒有人能夠每天花二個鐘頭看一部影片,他看影片聽音效的熱潮會退。屆時,喜歡聽音樂的人還是會回歸到音樂上,因為聽音樂沒有負擔,不會累。所以,AV在未來會興盛,但是純音響並不會消失,因為很多人必須以音樂來撫慰心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老天!這二十年來我們做了些什麼?(一) 劉漢盛整理

看到標題,不要誤會我們寫錯了:「音響論壇」才十年,怎麼標題會用「這二十年來我們做了些什麼?」。首先,我要告訴您,這裡的「我們」指的是所有與音響有關的製造者、銷售者、媒體以及消費者們。所以,這個標題的意思就是這二十年來,到底大家做了些什麼事,使得音響界有了許多改變。至於為何不將時間限制在十年間?這是因為如果固執在十年的時間內,有許多重要的事情無法包含在內。所以,在諸多考量之下,我以二十年為界。
當然,有些人會為「老天」加個驚嘆號這樣的開頭產生好奇。其實,您把整句標題連貫獨出來,就會窺知這個標題隱含著這二十年來我們做了那些「負面」的事情,而導致音響界走入某些「負面」的結果。

在看這篇文章之前,我要提醒讀者,這次訪談並不是要為過去二十年音響界的種種下結論,而是對過去提出許多質疑。我們的重點是嘗試撥開雜草,找尋幾乎快被湮沒的來時路。如果讀者們有不同的看法,我們非常歡迎事後加入討論。

以下,並不是我個人意見的表述,而是「音響論壇」一些老主筆在一場聚會中的談話記錄。參與者有盧承周、江明憲、鄭澤孝、王克剛、林清榮、李富桂、王克勤、劉仁陽與黃鴻鈞(依電腦亂數序列排名)。當晚,由於談興濃厚,不免天南地北稍有離題,事後聽錄音帶整理總是覺得有些不足。為此,我又以電話請教當晚諸君,讓大家的意見更為完整。

6DJ8是否改變了管機的聲音走向

綜合意見:一支小真空管有什麼重要性?竟然被單獨拿出來討論?各位有所不知,6DJ8(蘇聯管稱6922)可以說是近年來用得最廣的小管子,在這之前,應用得比較廣的是12AX7之類的管子。最早將6DJ8裝在前級上公開發售的可能是Theta的Mike Moffat,當時他的Theta前級聲音既厚又軟,讓音響迷驚豔了短暫的時間。可惜因為品質不穩定,很快的就在市場消失。在這之後,6DJ8突然廣為業界使用,一時之間蔚為風潮。

為什麼6DJ8會如此受設計者歡迎呢?有人說因為它是射頻所用高頻管,高頻特性佳,所以符合潮流需求。也有人說因為這個管子市場上庫存很多,取得容易,所以一旦引發風潮,就一發不可遏止。但是,也有人說雖然6DJ8是用在電視上的管子,但是高頻特性其實並不如老管子好。到底真相如何,有待以後釐清。擺在眼前的事實是:自從Audio Research在十餘年前推出第一部以一支6DJ8製成的真空管/晶體混血前級SP-9,創下六萬多台幣的低價之後,6DJ8更成為耀眼明星,前級如果沒有用上它,彷彿就感不上潮流。一時之間,蘇聯製,OTK1 6922、OTK2等高價管頻頻出現在廣告上。

站在今天的位置上回顧過去,6DJ8帶來了所謂的更透明聲音。然而,這種透明到底是自然的陰柔透明、還是過度白熱化的非自然透明?

林清榮:有一次我在唱片公司與人閒聊,他認為西門子或德律風根的小管子聲音都比6DJ8還厚。不可否認的,6DJ8的聲音表較清,反應比較快,相對之下,厚度就削弱了。音響就是這樣,如果高、中頻鬆軟,低頻速度就快不起來。要高頻、中頻速度快,聲音就瘦了,這本來就很難二全。

劉仁陽:如果說6DJ8的聲音走向是尖銳的,那也不完全對。最早Theta的前級低頻很豐富,聲音不會尖銳。OTK1或OTK2管子聲音很飽滿也不會尖銳。應該說不同廠牌的管子產生不同的聲音。以前Audio Research在SP-10的時代還沒用6DJ8,到了SP-11時代就改用6DJ8了。會什麼會用這個管子呢?我想這與當時的喇叭有關。當時喇叭的聲音傾向高頻上不去、低頻箱聲太重太渾,所以用了6DJ8以後,配上當時的喇叭,對聲音大有改善。

問題是後來喇叭的高頻越做越多,低頻越做越少,加上蘇聯管沒有了,其他的6DJ8管子聲音有傾向高頻,整體聽起來聲音就不平衡了。我記得當時用在SP-11上的6DJ8管子也是有篩選過的,例如用在Phone放大的就是低噪音、低麥克風效應的管子,它表較貴,而用在高電平放大的的就比較便宜。像OTK1以前一支要一千多左右。

劉漢盛:不同廠牌、年份的真空管,其聲音差距之大如果沒有親耳聽過,很多人會不相信。最近我才在柯逸郎醫師家聽過60年代WE的300B管子,當時當場拔下拔入與Cetron以及大陸管子做比較,並沒有預熱。我所聽到的是,60年代WE 300B的管子低頻量感非常豐富,雖然低頻無法量化,但是感覺上真正60年代的WE 300B低頻至少也有其它的二、三倍多。假若用Cetron 300B覺得音響系統低頻不足,用上60年代WE 300B時,保證低頻量感還會有多。

黃鴻鈞:說到這裡,一定要提ARC SP-11。不管現在它怎麼樣,在當時它可能是台灣賣得最多、最成功的前級。在當時,它已經打破以前McIntosh或Conrad-Johnson那種老式的聲音,改變了聲音走向。雖然它的高頻未必非常亮,但是它肯定已經改變了聲音的走向。

在業界,如果有人做出某種聲音很賣錢,其他的一定會跟,因為他們怕沒跟上賺不到錢,或被排除在外。這樣就形成一股潮流,大家往「清」的聲音方向競相走去,到最後聲音越來越薄,越來越尖。或許這就是市場導向。

王克剛:以前我們用SP-11,還是以LP為參考音源,LP聲音比較柔,所以還不會覺得高頻太多。換成CD以後,就開始覺得高頻太多了。

是否近年零件廠受電腦業影響,在成本降低的要求下,聲音變瘦了?

綜合意見:長久以來,電子零件業從來就很少特別為音響界製造零件,音響界所用的各種零件幾乎都是依附在消費家電業底下,使用家電業的零件。近年電腦業一片大好,電子零件廠商更是以電腦界的需求為第一優先。

無論是消費性家電或電腦,對零件都有一個很重要的訴求,那就是降低成本。因為近年無論是家電或電腦,幾乎每一季都在降價。為了將本求利,唯有降低各種零組件成本才能生存。對於舊機型反而比新機型來得耐用,大家也心有所感。DIY界(尤其是真空管)也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老管子、老變壓器、老零件的聲音比新的還好。在科技進步、製程簡化以及降低成本的要求下,音響器材所使用的零件是否讓聲音劣化了呢?

王克剛:我在半導體界做事,半導體業為了競爭,不斷的在降低售價。在降低售價的要求下,可能就會犧牲了零件的品質。加上近年電腦要求耗電低,因此零件幾乎都朝承受低電流的方向發展,而這與音響要求大電流的走向背道而馳,有可能因為這樣,造成了聲音的改變。

劉仁陽:mbl應該很嚴謹吧,我發現他家早期的6010前級聲音與新的也不一樣。老的比較溫暖,新的解析力比較強。同樣都是用上市多年的5534 IC,但是聲音就是會有不同,你說這是什麼原因?其他很多廠牌也都有這個現象

黃鴻鈞:看看我們現在的雷射拾取系統,從CDM-1到CDM12,可以說一直在降低成本。它們並不是特別為音響而設計,而是為電腦業做的。成本越用越少,東西當然越來越差,聲音會越來越好嗎?

劉漢盛:如果說為了競爭,電子零件必須降價,這種說法我認為合理。不過,如果說零件耗電低、成本下降就一定會導致聲音變不好聽,恐怕還需要深入驗證。例如,音響很重要的元件電解電容中,Rifa的電容就被公認為低頻豐富飽滿。或許舉發燒零件為例比較不恰當,但是我認為適當搭配零件,應該也可以有厚而豐潤的聲音。

真空管機聲音晶體化,改變聲音的品味

綜合意見:自從晶體機興起後,高解析力、超大的輸出功率、快速的反應以及結實的衝擊性一直被拿來當作真空管機的負面教材。為了與晶體新貴競爭,越來越多的真空管廠商宣稱牠們的產品具有與晶體機一樣的特性,本來有相當差距的聲音特質也越來越向晶體擴大機靠攏。

到底真空管去除傳統所謂軟、慢、柔的聲音之後是福是禍呢?事實上,如果以原音樂器的聲音特質來看,它們同時具有鬆軟柔和(鋼琴、人聲、弦樂)以及快速反應(打擊樂器)、飽滿結實(銅管、木管)的特質。恰好,這些特質也就是晶體機與真空管機聲音特質的綜合體。

其實,若以高度傳真的角度來看,無論哪種擴大機應該都要能完全再生這些原音樂器的特質。問題是,雖然每家廠商都宣稱他們的擴大機傳真、中性無音染,但是鮮有能夠同時擁有既鬆軟柔和又暫態反應迅速且夠衝擊性者。也就因為如此,管機聲音晶體機化一直存在於業界中。

管機除了聲音特質晶體機化之外,輸出功率也朝巨大的輸出發展,Audio Research M-300每邊三百瓦已經堪稱一代名機,David Manley從一百瓦、二百瓦、三百瓦到五百瓦大功率輸出,也打破了管機小功率的慣例。

管機晶體化、功率增大化是否也影響了整個音響界對聲音的要求?

劉仁陽:以Audio Research為例我認為到LS-5前級與VT-150後級的時候,傳統真空管味還很濃,在這之後,聲音就比較傾向晶體味了。像我以前用的Counterpoint 5.1前級與SA-4後級就管味十足。而ARC M300我也用了很久,這部後級配以前的喇叭剛剛好,如果拿來配目前低頻較少的喇叭(如Altec 9862或Tannoy西敏寺等類的喇叭),恐怕也會出現高頻太多的問題。還有,你自己用的Manley擴大機也一樣,它配十幾年前的喇叭時,覺得高頻與低頻都剛剛好。如果配上現在的喇叭,就覺得低頻量感不夠了。

在以前,音響的聲音聽起來比較渾。後來透明感、解析力等要求被凸顯之後,味了追求這二樣東西,無論是喇叭或擴大機都朝這二個方向前進。沒想到擴大機與喇叭低頻量越來越少,高頻越來越多,到最後就變成今天大部份音響聽起來都會尖銳的結果。我想我可能是台灣第一個提出高頻太多這個問題的人。

林清榮:我以前用真空管前級,後級也是。現在前級換成晶體機。李富桂與王克勤以前用ARC SP-9真空管機,後來都換成Class'e晶體前級。劉仁陽以前的前、後級都是真空管機,現在全部換成晶體機。從我們的例子來看,管機與晶體機的界線的確越來越模糊,晶體機也可以做到管機的柔和鬆軟。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晶體機不必換管子的優點也就成為我們考量的重點之一,像我以前常常換管子換到胃痛,一直在懷疑到底哪種管子才是最好的。

同樣的,目前的管機在速度、解析力上也不輸給晶體機,選擴大機變成在選你自己喜歡的味道,而不是在乎管機或晶體機的特色了。 

BBC 3/5a、ProAc Super Teblette小喇叭改變聲音走向

綜合意見:3/5a的進入音響市場可說是偶然,這與許多偉大的發明或創見出與偶然同出一轍。本來設計用在轉播車內使用的小型鑑聽喇叭,沒想到竟然會在家庭小空間中那麼適用。它專注於中頻段而略微犧牲高低二端的設計、以及複雜的分頻網路已經成為經典。可惜,15歐姆的複雜分頻網路耗去太多功率,以及市場上對高頻段過度追求讓3/5A被歸類於老派喇叭。於是,Super Tablette趁機興起。它挾著效率更高,更容易驅動以及更多的高頻段一舉擊敗3/5a。Super Tablette的高解析力與龐大音場吸引無數音響迷,接著Linn Kan以及更多的後繼者加入小喇叭的市場,顛覆了傳統喇叭的尺寸。

與之同時,還有更昂貴的Wilson Audio WATT小喇叭,它雖然因為價昂而沒有那麼普遍,但是聲音的表現也成為典範之一。到底這類高解析力小喇叭的興起,代表著什麼意義呢?是否因為這樣,導致後日喇叭設計多趨向瘦高造型?瘦高造型的喇叭又將聲音帶領到什麼方向呢?

林清榮:3/5a每隔一陣子雜誌就炒一下,沒炒時就沈寂下來,大家都認為最老的15歐姆老3/5a味道最好。而Super Tablette就好像針對3/5a效率低、不好推、高頻延伸不夠的缺點去設計的,因此這二種喇叭的走向完全不同,你喜歡哪種聲音的典型可以自己選擇。

比較有趣的是,無論是3/5a或Super Tablette現在都已經沈寂了。為什麼?是因為經銷商不好賣所以廠家才不做了嗎?還是單純的因為KEF不生產單體所以廠家都不生產?假若是因為銷路不好(請注意,3/5a後來為了提高效率,都簡化分音器,改成8歐姆的)而被市場淘汰,消費者的流行趨勢就值得探討了。

劉仁陽:不可否認,小喇叭有那樣的高頻,第一個衝出來的就是ProAc。我認為倒不一定受「小喇叭」的影響,像3/5a與KEF-101以及Celestion SL-5這三對喇叭的高頻都很溫暖,它們也都是小喇叭。我認為這應該是整體潮流的影響。其實不只喇叭,連擴大機、數位訊源也都是這樣。這些走向加起來,情況就嚴重了。到底是什麼因素影響了這個走向,我就不知道了,不過可能與設計者個人品味有關。

其實這種走向不是只有台灣才發現,Stereophile的Robert Harley大約在六年多前寫GenesisⅡ.5時(當時他用的擴大機是ARC LS-5+VT-150),就曾說過他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這麼溫暖這麼耐聽像音樂的聲音了。連外國評論員都這麼說,所以我認為這是全世界潮流所致,不是只有台灣才發生的。

江明憲:說到喇叭的精準走向,其實Westlake很早就已經是這樣了,只不過它一直走專業路線,一般家庭裡使用不多,所以大家才不知道。因此,若要論到喇叭走精確路線,Westlake可以算上一份。

鄭澤孝:小喇叭會這樣,其實與追求音場很有關係。味了有龐大的音場,音場裡要有更多的細節,所以小喇叭追求更多的高頻,以取得更多的細節。到最後,音場表現是不錯,但是整個聲音就不對了。我還是比較喜歡平衡的聲音,讓人能夠聽得舒服。

Infinity RS1-B開始改變大喇叭聲音走向,到IRS Beta,四件式的造型與高頻相當亮的聲音豎立起模式

綜合意見:在此之前,四件式喇叭在市場上幾乎沒有見過,EMIT、EMIM這類小面積分割平面振膜單體也很少被這樣使用。在Arnie Nudell的帶領下,低音柱分離的四件式喇叭開始讓音響迷走入另一個世界。對Arnie而言,這種設計是他設計喇叭二十幾年來從未改變的堅持,只不過因為拜RS-1B、IRS Beta成功之賜,使得大多數音響迷誤以為這是最新的設計觀念。

四件式喇叭的設計開闊了音響迷的視野,對聲音的要求也徹底擺脫舊日大音箱才是大喇叭的觀念。後來,Magnepan也推出六件式的Tympani Ⅳ,不讓Arnie專美於前。不過,再怎麼說,Arnie還是這方面的始祖,日後,他離開Infinity自創Genesis,打的還是低音柱分離的四件式喇叭旗號。

從早期的同軸、號角、大箱體喇叭演變到瘦高造型及四件式,這其中透露了多少不同世代音響迷的音響美學差異?

林清榮:四件式喇叭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同時取得中、高頻的鬆軟與低頻的速度,因為中、高頻的喇叭與擴大機都是分開的。一般喇叭用一部擴大機來推,很難達到鬆軟又速度快這二種矛盾的特性。以前日本有位華裔王永常,就是利用二對Trial小喇叭修改,放在音樂廳中播放得到很大的迴響,我想也是因為四件式分擴大機來推,擺位也更靈活有關。

黃鴻鈞:我認為真正的改變應該從Beta算起,無論是採用的單體數量,塑造出來的音色,以及精準的定位等、動態以及低頻的伺服,幾乎都是從Beta才開始改變的。不過,它也有缺點,例如高頻的音色與太強調的解析等。但是,我們不能否認Beta有其時代性的創新存在。

劉漢盛:四件式喇叭剛推出時,很多人都為它的高頻過量在奮鬥,往往必須大幅度的更改搭配器材或調聲方式才能克服。以目前的經驗來看,用MBL的擴大機來搭配聲音就不會利,這是因為MBL擴大機的高頻收斂得很好,大聲聽也不會飆出來之故。因此,無論是Infinity或Genesis(其實出自同娘胎),他們所用的高、中頻單體可能都有高頻過量的傾向。由於它們是明星,有可能因此而影響了喇叭設計時聲音的走向。

此外,四件式喇叭所用的低音伺服方式,對於喇叭界倒是有正面的意義,它讓大家對於低頻控制力與下沈的能力更為重視,也讓低頻的質感越來越好。

對了,四件式喇叭售價的不斷飆漲對業界起了負面影響,它扭曲了音響業者對喇叭的價值觀,認為高價有理。

鋁帶喇叭與靜電喇叭帶來什麼啟示?

綜合意見:全鋁帶喇叭最有名的就是Apogee。Ribbon(鋁帶)單體與靜電單體一樣,都是古老的喇叭材料。在Apogee之前,雖然老一輩音響迷知道曾有Decca鋁帶高音單體的存在,不過在市場上幾乎毫無影響力。Apogee大膽的將鋁帶採用在全音域上,此舉打破了鋁帶只能用在高音單體的慣例。Apogee鬆軟柔美的聲音特質曾經風靡一時,可惜平面振膜喇叭在承受強烈衝擊力的能力還是不如錐盆,以至於近日以來,音響迷的注目焦點已經從Apogee身上移開。至於靜電喇叭,它的暫態反應與高頻的特殊為許多人喜愛,不過,低頻段的量感與承受大功率這方面還是受限。其實,包括Magnepan這類的平面振膜型喇叭在全世界音響界中皆非主流產品,在台灣經營更屬不易。然而,它們的某些優點卻不容抹煞。

劉仁陽:我認為全鋁帶這種喇叭的完成度不高。我聽使用過的人說它很難推,動態也受限,而且好像使用越久越難推。這種喇叭對於目前喇叭的設計我認為沒有多大的影響。

林清榮:我認為鋁帶喇叭會流行可能是因為「科技」的關係,因為這種喇叭的造型與發聲方式與傳統喇叭不同,因此予人很「科技」的感覺。許多人會認為這是新的科技而迷上它,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流行一陣子。

劉漢盛:靜電喇叭與鋁帶、平面振膜喇叭的中、高頻段有其迷人之處,使用過的人都知道,否則這麼老的技術也不會一直活到現在。但是,買這類喇叭的人要先有心理準備,您必須放棄某些喇叭表現去獲取您想要的。例如靜電喇叭,如果您要享受它中、高皮的暫態反應與清澈透明,就必須犧牲它的強烈衝擊性與大音量,以及低頻的量感。取捨之間,就靠自己的智慧。

Avalon精美外皮與多斜角設計

綜合意見:在Avalon Ascent推出之前,幾乎沒有喇叭廠採用那麼高級的木皮來裝飾喇叭,也沒有喇叭廠設計出多角切面的造型來造喇叭箱,更沒有喇叭廠以多層夾板高壓成型、號工費時的方式來製造喇叭箱。對了,也沒有喇叭廠商將分音器設計成那麼巨大、並且分離在外(Swans早期產品曾有分音器在外者,不過體積不大)。

以這幾個特點,Avalon喇叭一炮而紅,並且成為高價(當時的六十幾萬已經是天價了)喇叭的始祖之一。從那時起,「小」而「重」且「外觀漂亮」的條件成為喇叭賣高價的正當理由。Ascent不僅帶領喇叭價格往上飆,也引領全世界各地喇叭廠競相生產多面斜角造型喇叭。

劉仁陽:我認為最大的影響就是因為它的關係,喇叭價格整個飆漲起來。我記得最早Ascent剛推出時,美國定價好像八千多美元。可是等到TAS的總編HP把它評得很好之後,定價馬上飆到一萬八千多美金。外表、單體看起來卻都一樣,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成本變動並不清楚,台灣好像只有進到一、二對便宜的Ascent,後來都進到貴的。當時像Infinity IRS Beta這麼大的四件式喇叭也才三十幾萬台幣而已。

林清榮:在Finish方面,用這麼高級的木皮製造喇叭,應該就是從Avalon開始,他們讓喇叭變成高級家具般,從那時開始,喇叭也越來越貴了。

英國音響工業衰微

綜合意見:在過去三十年來,英國音響工業在全世界中價位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而英國的喇叭在台灣也有著廣大的市場佔有率。隨著英國經濟的長期低迷,加上美國音響業大幅攻城掠地,許多英國老廠在近十年來紛紛不支倒地。知名度不高者倒下後就此消失,具有高知名度者則紛紛讓售。藉著近十年亞洲經濟狂飆之勢,許多老廠的幕後老闆都變成亞洲人。

原本,英國老廠有他們對聲音的特殊品味,老人交出經營權之後,新人加入使得聲音走向陸續改變。新的英國聲音幾乎代表著傳統英國喇叭風味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產業界所推測的「世界聲」(多數人會喜歡的聲音)。於是,原本各自具有強烈個性的英國喇叭面貌逐漸模糊,甚至在造型上也越走越近。去年,Quad廠的易手更讓人感受到英國音響工業如果沒有振弊起衰,前景恐怕更不樂觀。不過,英國音響工業也非全面衰退,B&W近年的成功說明了廠家擁有研發能力、突破傳統的重要性。

林清榮:我去英國幾次,在大街上很少看到音響店,可見他們的音響熱度沒有我們高。他們聽音樂者多,玩音響者小眾,音響大概外銷的比較多,像台灣就進口很多英國音響。他們的式微我想與市場轉變有關,但是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就不太清楚,不過一定與銷路降低有絕對的關係。為什麼銷路會降低,這就要更深入去探討了。

劉仁陽:我還記得以前如果要聽古典音樂,大家都會想到英國喇叭。大部份英國喇叭一放小提琴,聲音就是柔柔順順得很好聽。現在卻都改變了,英國喇叭聽起來與美國喇叭聲音是一樣的。英國喇叭高頻變多大概也是最近七、八年前的事情,當時我就說出這個現象。像B&W的801系列也是越改高頻越多。KEF被香港人買走之後,我發現高頻也越來越多,這與以前KEF聲音比較暗的特色完全不同。Rogers後來也被香港人買走。以前英國喇叭有其聲音的特色,現在都已經「世界大同」了,聲音聽起來都差不多。

江明憲:其實不只是音響,連藝術領域也是一樣。以前,藝術家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像卡拉揚、福特萬格勒、傑利畢達克等,他們都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現在每位藝術家的風格越來越接近了,許多指揮聽起來都是一樣的。可能是現在交流越來越容易、越來越快所致。

黃鴻鈞:交流快是一回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藝術家沒那麼認真。許多藝術家忙著上媒體、講究包裝、全世界飛來飛去作秀,那有時間下功夫去苦練?聽別人的演奏或唱片練一練比較快。以前的藝術家出趟遠門不容易,多數都躲在家裡苦練,當然能夠有各自獨特的風格。 

CD興起,可能改變了對聲音的口味

綜合意見:1979年,Decca首次發表數位錄音,1983年,CD已在全世界攻城掠地,其被消費者接受的速度遠快於業界原先的估計。尤其在亞洲,LP彷彿一夕之間在唱片行消失了。回首這十幾年CD的進展,可以肯定的是,CD在弦樂方面的表現遠落於傳統LP之後,而在獨特的聲音魅力方面也不如LP。然而,CD的大動態範圍、更低沈的低頻延伸也不是LP能夠比得上的。

在LP時代,人們對聲音的品味與要求在CD時代可說已經某種程度上被顛覆了。音響迷不斷習慣於CD的聲音,也就不自覺的慢慢改變了對聲音的要求與看法。CD在高頻段表現的弱點是否影響了音響器材的走向?這也是值得探討的。

劉仁陽:CD時代來臨後,我們發現高頻比較硬,沒有LP時代那麼柔。按理說擴大機與喇叭應該要讓CD的聲音更柔才對,但卻反其道而行。所以我認為CD時代來臨之後,並沒有對聲音走向產生什麼影響。

劉漢盛:我覺得CD興起之後,以往在LP唱片上很難追求的大動態以及龐大的低頻變得容易上手,因此使得錄音工業與器材廠商都不約而同的往這二種表現上下功夫。許多的錄音刻意表現大動態以及低頻效果,而喇叭與擴大機的承受功率與輸出功率也越來越大。對於欣賞音樂的品味,這種結果適好是壞見仁見智,不過對於音響器材,能夠承受更大的功率並不是壞事。尤其是進入AV世界的今天,喇叭承受功率的需求越來越大,CD對這方面的需求等於是替AV做了先期準備。

倒是CD的高頻表現更粗更硬,而音響器材好像並未在這方面為CD做到補償的工作,以至於我們在今天要頻頻呼籲音響迷:「聲音會刺耳就是錯的」。在LP時代,很少聽人講LP聲音會刺耳,反而是低頻會渾濁以及鋼琴會破聲(唱針沒調好)是大家頭痛的問題。也就是因為CD能夠把鋼琴表現得比LP好,所以許多LP時代視聽鋼琴為畏途的人在CD時代反而喜歡聽鋼琴了。

老天!這二十年來我們做了些什麼?(二) 劉漢盛整理

日本市場對Hi-End音響聲音走向有影響力嗎?
綜合意見:眾所周知,日本是世界最大Hi-End音響消費國,日本人也是全世界最挑剔的消費者之一。從日本人所設計出來的音響聲音走向(清、細、精緻),可以清楚的看出與歐美聲音走向不同之處。到底是日本人天性就喜歡這樣的聲音呢?還是日本音響工程師們做不出歐美音響的聲音?

假若日本音響迷天性就喜歡日本器材的聲音特質,歐美Hi-End廠商會不會為了市場而迎合日本人對聲音的口味?換句話說,日本音響迷對音響效果的認知是否影響了近十幾年來的歐美高級音響聲音走向?

江明憲:我去日本留學對我來說是個轉捩點,無論是學醫或音響都是。我記得以前在論壇寫文章,曾經說過不懂日本人在小房間裡擺個大喇叭箱子,不知道在聽些什麼。等我到了日本,第一次聽音響就是在這樣的小空間中。可是他給我很大的震撼,那麼小的空間那麼大的喇叭竟然也有音場、定位等,那種聲音讓我覺得非常汗顏。

在日本看不到TAS或Stereophile,不過我看到有音響店拿Stereophile送給客人。事實上日本人是不吃美國那一套的,他們聽音響比較不講究個別的定位、層次、音場等,反而很注重整體的和諧性。不過很奇怪的他們卻脫離不了McIntosh與JBL、Tannoy情結。很多人不知道,有些Hi-End廠商財務有問題之後,都被日本人幕後買下來,不過日本人不站在幕前而已。

在日本東京,聽現場音樂會的機會多得驚人,在整個東京都會圈每天十幾場音樂會,喜歡音樂的人會去聽現場,所以他們聽音響的習慣可能與我們不同。而且,他們在聽音樂方面的造詣讓我很害怕。我曾經去一家二手唱片行買唱片,遇上一個三十幾歲的先生,他說在高中教書,也在雜誌上寫唱片評論。他告訴我只寫布魯克納,唱片約六千多張,全套的布魯克納「只有」三十二套,我嚇了一跳。後來我才明白日本唱片評論員有的只寫他專精的作曲家而已,這樣他就形成權威。

李富桂:幾年前我與王克勤、林清榮去東京聽阿巴多與柏林愛樂。有一天我與王克勤順便去參加Lyra的唱頭發表會。到二點半,他們把全套系統設定好,跟我們抱歉說要請我們離開,因為等會Stereo Sound會有二位評論員要來聽Clavis唱頭,他要早點在巷口接他們。當時我就不客氣的問,聽說以前請他們來要送紅包。他回答說沒有,現在都改掉了。我問他為什麼他們來聽唱頭你要這麼緊張?他回答在日本你一定要相信專家,專家地位崇高,就像聖人一樣。結果,下一期雜誌刊出來,Clavis唱頭第一名。我並不是說這其中有什麼問題,而是印證剛才江明憲所講,在日本專家的地位是很崇高的,不管軟體或硬體都一樣。

黃鴻鈞:我記得以前Counterpoint的聲音很飽滿,後來就越來越瘦。這是不是與他們最大的市場在日本,為了迎合日本人喜歡「清」的聲音,而把聲音越調越瘦呢?

劉仁陽:JBL的聲音也是這樣。是不是日本人在小房間用大喇叭,低頻太多,所以必須減少低頻的量。而日本的市場又那麼大,所以廠商為了迎合日本市場,聲音才越做越「清」。

亞洲新興音響迷興起

綜合意見:除了日本、台灣、香港與星加坡之外,近十年來韓國、泰國與印尼與中國大陸的音響市場大幅興起。整個亞洲市場對歐美Hi-End音響產品的龐大需求,到底產生了什麼影響?音響廠商會不會因為新興市場的消費者普遍缺乏對音樂或音響的正確認知,而隨便製造出不夠嚴謹的產品?反正,假若廠家隨便生產的產品在新興市場上都能賣得出去,他們還會下功夫去設計製造嗎?沒有挑剔的消費者就沒有嚴謹的產品,亞洲新興市場是否也造就了許多泡沫音響廠商?

江明憲:我自己曾代理過音響器材,也認識了一些美國廠商。平心而論,我覺得有些廠商蠻惡質的。例如我曾經去過一家很貴的數位訊源製造商那裡,他就住在康乃狄克州一個高級別墅區裡。我去他那裡參觀,才發現原來他的產品都在自家車庫裡生產的。他告訴我他能夠住豪宅都是這幾年靠亞洲市場賺來的。當時我就想我們亞洲人真是呆子,我們真要為這幾年音響的情況負點責任。

劉漢盛:從許多廠牌的銷售第一名都是亞洲國家囊括這個事實來看,亞洲絕對在歐美Hi-End音響市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應該對歐美有影響力。可惜,亞洲的代理商除了日本之外,更換太快了。大家習慣於捧著大把的鈔票與更多的訂單數量搶代理,弄得歐美廠商作收漁翁之利。真的能夠與生產廠商平起平坐談事情的代理商很少。所以,在器材的品質與聲音的走向方面,我認為歐美廠商很少會理亞洲人的需求(可能會考慮一下日本的市場)。我從來沒有聽過哪家廠商層告訴我,因為亞洲人的要求而更改線路設計者。不過,在外型或加工層次上,歐美廠商倒是相當在意亞洲人的觀點,尤其是日本人。

事實上,日本人是絕對崇拜權威的民族,他們的音響迷也不例外。你看Stereo Sound那些被塑造出來的評論員,他們所使用的喇叭大多數還是歐美傳統名牌名廠。其他器材雖然礙於要扶持「國內廠商」而有使用,不過歐美器材也佔很多?A
转贴 (3千字)(lhp 2002-4-10 14:23 阅读 117)
英國音響工業衰微

綜合意見:在過去三十年來,英國音響工業在全世界中價位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而英國的喇叭在台灣也有著廣大的市場佔有率。隨著英國經濟的長期低迷,加上美國音響業大幅攻城掠地,許多英國老廠在近十年來紛紛不支倒地。知名度不高者倒下後就此消失,具有高知名度者則紛紛讓售。藉著近十年亞洲經濟狂飆之勢,許多老廠的幕後老闆都變成亞洲人。

原本,英國老廠有他們對聲音的特殊品味,老人交出經營權之後,新人加入使得聲音走向陸續改變。新的英國聲音幾乎代表著傳統英國喇叭風味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產業界所推測的「世界聲」(多數人會喜歡的聲音)。於是,原本各自具有強烈個性的英國喇叭面貌逐漸模糊,甚至在造型上也越走越近。去年,Quad廠的易手更讓人感受到英國音響工業如果沒有振弊起衰,前景恐怕更不樂觀。不過,英國音響工業也非全面衰退,B&W近年的成功說明了廠家擁有研發能力、突破傳統的重要性。

林清榮:我去英國幾次,在大街上很少看到音響店,可見他們的音響熱度沒有我們高。他們聽音樂者多,玩音響者小眾,音響大概外銷的比較多,像台灣就進口很多英國音響。他們的式微我想與市場轉變有關,但是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就不太清楚,不過一定與銷路降低有絕對的關係。為什麼銷路會降低,這就要更深入去探討了。

劉仁陽:我還記得以前如果要聽古典音樂,大家都會想到英國喇叭。大部份英國喇叭一放小提琴,聲音就是柔柔順順得很好聽。現在卻都改變了,英國喇叭聽起來與美國喇叭聲音是一樣的。英國喇叭高頻變多大概也是最近七、八年前的事情,當時我就說出這個現象。像B&W的801系列也是越改高頻越多。KEF被香港人買走之後,我發現高頻也越來越多,這與以前KEF聲音比較暗的特色完全不同。Rogers後來也被香港人買走。以前英國喇叭有其聲音的特色,現在都已經「世界大同」了,聲音聽起來都差不多。

江明憲:其實不只是音響,連藝術領域也是一樣。以前,藝術家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像卡拉揚、福特萬格勒、傑利畢達克等,他們都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現在每位藝術家的風格越來越接近了,許多指揮聽起來都是一樣的。可能是現在交流越來越容易、越來越快所致。

黃鴻鈞:交流快是一回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藝術家沒那麼認真。許多藝術家忙著上媒體、講究包裝、全世界飛來飛去作秀,那有時間下功夫去苦練?聽別人的演奏或唱片練一練比較快。以前的藝術家出趟遠門不容易,多數都躲在家裡苦練,當然能夠有各自獨特的風格。 

CD興起,可能改變了對聲音的口味

綜合意見:1979年,Decca首次發表數位錄音,1983年,CD已在全世界攻城掠地,其被消費者接受的速度遠快於業界原先的估計。尤其在亞洲,LP彷彿一夕之間在唱片行消失了。回首這十幾年CD的進展,可以肯定的是,CD在弦樂方面的表現遠落於傳統LP之後,而在獨特的聲音魅力方面也不如LP。然而,CD的大動態範圍、更低沈的低頻延伸也不是LP能夠比得上的。

在LP時代,人們對聲音的品味與要求在CD時代可說已經某種程度上被顛覆了。音響迷不斷習慣於CD的聲音,也就不自覺的慢慢改變了對聲音的要求與看法。CD在高頻段表現的弱點是否影響了音響器材的走向?這也是值得探討的。

劉仁陽:CD時代來臨後,我們發現高頻比較硬,沒有LP時代那麼柔。按理說擴大機與喇叭應該要讓CD的聲音更柔才對,但卻反其道而行。所以我認為CD時代來臨之後,並沒有對聲音走向產生什麼影響。

劉漢盛:我覺得CD興起之後,以往在LP唱片上很難追求的大動態以及龐大的低頻變得容易上手,因此使得錄音工業與器材廠商都不約而同的往這二種表現上下功夫。許多的錄音刻意表現大動態以及低頻效果,而喇叭與擴大機的承受功率與輸出功率也越來越大。對於欣賞音樂的品味,這種結果適好是壞見仁見智,不過對於音響器材,能夠承受更大的功率並不是壞事。尤其是進入AV世界的今天,喇叭承受功率的需求越來越大,CD對這方面的需求等於是替AV做了先期準備。

倒是CD的高頻表現更粗更硬,而音響器材好像並未在這方面為CD做到補償的工作,以至於我們在今天要頻頻呼籲音響迷:「聲音會刺耳就是錯的」。在LP時代,很少聽人講LP聲音會刺耳,反而是低頻會渾濁以及鋼琴會破聲(唱針沒調好)是大家頭痛的問題。也就是因為CD能夠把鋼琴表現得比LP好,所以許多LP時代視聽鋼琴為畏途的人在CD時代反而喜歡聽鋼琴了。






關於喇叭墊材 / 阿密

第一節--喇叭震不震?

 關於喇叭避震墊材,不知道有沒有人很有研究?

 依我的想法,擴大機、唱盤等本身不產生振動的器材,避震方式應與喇叭不同(註:蒙甲小誠等網友指正:擴大機的變壓器與唱盤馬達都會產生振動,但我想那是另一個課題)。喇叭振膜向前運動時,同時也產生一個後座力,將箱體向後推動;反之,振膜向後時,又將箱體向前推。就好像國中物理課,在火車上發射砲彈,火車會往反方向移動。因此,喇叭播放時,箱體其實也跟著做同頻率的振動,只是箱體質量大,相對的位移較振膜小很多而已。

  將箱體與沉重的腳架以螺絲鎖緊結合,其實意在增大箱體的質量,使箱體位移減小,這是一種解決方式,但前提是腳架的剛性要夠。

 在箱體與腳架間放角錐,其實也是一種結合箱體與腳架的方式,但箱體與角錐間的摩擦力應夠大才有結合的效果,將力量有效的傳導下來。這兩種方式目標都是使箱體不產生位移振動(共振是另一回事)。

 我比較懷疑的是在箱體與腳架間放橡皮墊或類似具有彈性的物質。因為當箱體向後震動時,底下的橡皮墊接觸面會跟著先向後,然後有一個反彈力再推向前,然後再向後,向前,向後....就像壓一下彈簧再放手,它會來回彈一陣子一樣。

 我自己的實驗,墊彈性的物質(且只墊彈性物質)會使高頻變乾澀,很可能與這來回彈動抵銷了某一頻段的高頻有關。我試過後火車站買的黑色表面有圓形突起的橡膠墊,及紅色較軟的橡皮墊等,效果都類似。

 我目前的做法是墊厚毛巾(我不願說是綠布,因為我不解綠不綠有什麼關係?我用的也不是綠色的),效果較好。我想可能是因為毛巾這樣的阻尼物將動能直接以摩擦方式轉為熱能,沒有來回振動。我的3/5a小喇叭處理方式是如此,但我推測喇叭的質量、高度與底面積等等應都有關,墊的厚度也會不同。目前我很想試試類似黏土的物質。

第二節--角錐神不神?

 這幾日斷續思考喇叭墊材的問題,其中關於角錐想了許久。

 上節我以為角錐的作用是將喇叭與腳架結合在一起,但宏城兄提到如果在櫥櫃上擺喇叭,最好加角錐,這使我推想我原先的假設是錯的,因為如果角錐的作用是將喇叭與腳架(或櫥櫃)結合成一體,那麼櫥櫃所產生的共振應會更容易傳回到喇叭,使聲音劣化,而非改善。如此一來,角錐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我重新假設如下:角錐的作用可能是制振,而非吸振或隔絕振動。
 其理由如下:
 沒加角錐時,喇叭是以整個底板接觸其下的櫥櫃檯面,其接觸面每個單位面積所受的壓力小;若加上三個角錐,喇叭所有的重量經由三個尖點傳遞下來,每個尖點的單位面積垂直壓力極大。這會產生什麼作用呢?我推想就好像在一面大鼓的鼓皮中間用一支木棒用力頂者,再敲那面大鼓,鼓皮的振幅會減小,且越接近木棒頂住的那點,振幅越小,自然較不會將振動傳到握柱木棍的手上。在這個例子中,櫥櫃檯面就是鼓皮,角錐是木棒,而喇叭就是握住木棒的手。

 那為什麼角錐都是使用堅硬材質?我想原因之一是如果使用較軟材質,受壓後尖端變形變鈍,無法維持一個理想的小接觸點。另一個可能是:如果那支抵住鼓皮的木棒改為一段較軟的橡膠水管,敲打鼓皮時,水管的彈性仍會將振動上傳,減低了制振的效果。因此角錐必須是堅硬材質(或仍值得懷疑?)。

 如果上面的想法是正確的,那麼影響角錐作用的幾個參數可能是:角錐硬度,錐底尖銳度,喇叭的重量(可在輕質喇叭上加壓重物)與櫥櫃面板的剛度等等。故而在木櫥櫃上使用角錐,其效果比在鐵腳架上要明顯,是很合理的,因櫥櫃剛度較差,易共振。換句話說,在剛硬的腳架頂板上放喇叭,二者中間是否還需要使用角錐,是值得保留與驗證的。

 如此看來,角錐的高矮似不在影響參數中,因此設計角錐時應做得寬扁些,在地震發生有水平搖動時較不易使喇叭翻倒。而角錐與喇叭接觸面則不應拋光,使接觸面摩擦力增加,減少水平向滑動的可能。

第三節--三明治療法

 如果以上推論是正確的(?),那麼角錐的作用主要是減少櫃架接觸面產生的共振,使較少振動傳回喇叭,對於喇叭本身所產生的振動並沒有抑制或吸收的效果。

 因此,我想到AIDS的三明治療法(諾貝爾獎乎?),如果併用媒材,可能可以各司其職,達到最佳的避震效果。我推想這種喇叭墊材的組合由下而上應該是:

1。抑制振動:
 最下面用三個角錐,抑制檯面的振動。
2。傳遞重量:
 角錐上面放一塊硬板,尺寸約與喇叭底板相等,用以承接上面的墊材及喇叭,但須注意這硬板的剛度要夠俾降低共振(或升高共振頻率以減小振幅?)。硬板與角錐間應可黏合(我想不出不這麼做的理由),如此一般的地震都不怕。
3。隔絕振動:
 硬板上先鋪一層橡皮等彈性物質,使經由角錐上傳的振動能量被阻絕。橡皮層的作用,就像汽車的避震系統,輪胎(櫥櫃面板)動得厲害,車體(喇叭)相對動得少。
4。吸收振動:
 上面再鋪一層類似厚毛巾的毛氈阻尼物,用以將喇叭本身振動的動能經毛氈內部的摩擦轉為熱能,減少喇叭自身產生的振動。喇叭就擺在這層毛氈上。

 這幾層東西的順序應不能互調,1與3負責壓制由櫥櫃(或腳架)上傳的振動,4負責消耗喇叭自身的振動。我猜想其中最可省略的是3的那層彈性物質,因為毛氈可能足以吸收上下傳來的能量。

 至於為什麼角錐上需要一層硬板,鋪上與硬板等面積的橡皮與毛氈,而不在每個角錐上直接放上與其頂面積等大的橡皮與毛氈?我推想你若抱著一團棉被,由拳王阿里對著棉被揮一拳,你可能可以承受得住,因為棉被將衝擊平均分散到大面積中;若你只是抱著一小團棉花,後果可能就很難看。故前者應較佳。

第四節--大家動一動

 以上所有的推論都只是我這幾日的頭腦體操,沒有實驗證明,但似乎可行,毋須高科技,也不花費什麼,我想大家有興趣都可以試試,再來交換心得。

後 記:

 寫到這裡,又想到其實一副下有角錐的腳架,就是'2傳遞重量硬板'的變形,只不過是拉高拉長了。但拉高拉長後,它的振動問題可能就變複雜了,所以才會有灌沙、灌鉛粒等對應方式。

 另外我還沒想清楚有些角錐下面所用的墊片作用在哪裡---保護地板櫥櫃是沒錯,但在避震的環節中到底有什麼作用?還是根本就抵銷了尖錐的作用?請大家幫忙動動腦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成就,何止改款而已

評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 Ⅱ楊德宜

您有沒有想過,一件音響器材可以讓您用多久?您或許會覺得這個問題有些籠統,因為這其間牽扯到了個人換機的習慣,器材的故障率,還有時間改變所引起的產品適用性問題。不過排除掉聲音搭配的盲點以及音響迷喜新厭舊的心理外,我發現所有製造品質良好的器材不太容易被請出門,唯一會被理性消費者換掉的最大可能性反而來自於原廠的改款動作。<圖片>
這個情形和汽車消費市場有點像。如果以相同製造品質的狀況來說,二手市場上最容易見到的車型往往出自於改款動作頻繁的車廠,而堅守傳統風格與設計概念的車種不但較少出現在二手車行,普遍轉手行情也有一定的水準。

當然,我對汽車的瞭解儘止於一般程度,「音響論壇」也不會有多餘的篇幅來和讀者們大談汽車經。我之所以會拿汽車來作比喻,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最近打算買新車,多花了一點時間觀察這個市場的狀況,另一方面則是接下了這對全新改款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 Ⅱ的有感而發。

Hi-End小喇叭長青樹,二手價格仍居高不下

全新改款的Electa Amator Ⅱ和二手汽車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試著想想看,如果您今天花了上百萬的代價買一部新車「×××」,過不了幾天卻發現電視上正在廣告「All New×××,風雲上市」,心裡會是什麼滋味?尤其以日系車種平均三年一改款的情況來看,除非您在新車一推出就馬上下訂單,否則傾全力購置的愛車可是無法讓您風光太久的。

雖然我也知道這種想法其實不算太健康,但是每當我向擔任汽車雜誌主編的好友透露自己心儀的車種,卻又立刻引來「明年就要改款了,還想買?!」的嘲諷和一陣白眼時,自然就會想起同樣改款機率頻繁的音響器材,還有我輩可憐的音響迷。

現在,您知道經歷八年才改朝換代的Electa Amator有多麼討人喜愛了吧!

八年,恐怕還不止,我只曉得Electa Amator第一次出現在國內音響雜誌上,便得到了「音響論壇」19期的「最佳推薦」讚譽,而且那據說還是Sonus Faber史上的首度正式評論 。老經驗的讀者們一定很清楚,在那個品牌競爭還不算太激烈的年代,一個來自陌生國度(在Sonus Faber之前,台灣音響圈對義大利器材可說是毫無所悉)的陌生品牌能夠得到如此讚譽,簡直是當下為銷售前景鋪好了康莊大道;加上Electa Amator原本就實力不凡(這有點像在說廢話,當然是有實力的器材才能獲得『最佳推薦』),於是它便成為中高價位小喇叭的長青樹,包括前任主編在內的多位「音響論壇」工作人員也都曾經是Electa Amator愛用者。

第一代Electa Amator延續了八年以上的時間未改款,最明顯的好處便反應在二手價格上,但這也讓許多音響店老板商透了腦筋 ?因為客人都不願意換喇叭,自然生意就少了。這個情況有多嚴重呢?讓我舉個例子來說明。編輯部偶爾會接到「二手音響跳蚤市場」回函中出售Electa Amator的訊息,價格也大多符合它的一般轉手行情,可是其中卻有幾位偏偏以不到二分之一的賤價出清,而且還不時出現重複的聯絡資料。剛開始我們還以為那只是特殊的個案,沒想到有興趣購買的同仁打電話詢問之後,才發現真相是業者的惡意競爭手段 ?根本沒有人要出售Electa Amator,只是意圖造成低廉二手行情的假象罷了!雖然我們對這種情況深惡痛絕,但也不得不對Electa Amator肅然起敬,畢竟一對小喇叭能夠有如此影響力,其實力之深厚的確令人側目。

八年來首度改款,內容更動幅度頗大

既然Electa Amator如此深具實力,原廠為何還需要為它進行改款動作呢?其實在去年Sonus Faber公司Cesare Bevilacqua來訪時,我就已經針對市場上盛傳的這個消息向他查證,不過Cesare當時只表示Electa Amator等多款型號由於日本代理商大量掃貨,造成其他地區訂單大排長龍的現象發生,各種謠言自然也就甚囂塵上。但是在深入瞭解新版Electa Amator的設計差異之後,我倒寧願相信Cesare是因為改款尚未完成而不輕易發佈消息,因為這次的更動幅度實在是太大了,無論從何種角度看都是長期規劃下的結果。

現在,讓我們來瞭解Sonus Faber原廠到底為它作了什麼改進。新舊版Electa Amator最明顯的差異,就在於八年前的型號採用低音反射式設計,而這次則在背板上加了一只被動輻射器,儼然一副同廠頂級型號Extrema縮小版的模樣。這種設計方式不僅出現在Sonus Faber上,Ensemble全系列的產品也都有被動輻射器,只不過Ensemble老板華格納先生堅持使用特別訂製的KEF SP-139,而Sonus Faber先前用在Extrema上的則是外型酷似KEF B-139,實際上出自TDL的產品。至於這款Electa Amator Ⅱ所採用的被動輻射器呢?因為它本身沒有音圈磁鐵,所以也看不到任何廠牌型號標示,不過光從外觀就可以斷定,原廠是將這款喇叭的中低音單體簡化後加以應用。

舊款Electa Amator採用了Dynaudio頂級高音單體T-330D Esotar,中低音單體則為一款標示有「MW-180SF」與「Handcrafted in Italy」字樣的訂製品。新款Electa Amator Ⅱ呢?全部改用挪威Scan的產品,其中D20SF1的20mm凸盆高音單體採用絲帶振膜,在設計上與T-330D Esotar有異曲同工之妙。18WSF1中低音單體的支撐架構和單體外型都像極了舊款中低音單體,不過原廠特別為它在紙盆上加了碳纖維強化處理。細心的讀者這時候可能會聯想到:碳纖維,這不是Wilson Benesch的專長嗎?沒錯,Wilson Benesch是目前將這種材質在音響上運用得最徹底的廠商,但這只是他們家的專長而已,並非他們的專利,也就是說任何廠家或設計者都可以將碳纖維隨意運用。不過話雖如此,我相信任何一位熟悉Wilson Benesch喇叭的讀者,在看過Electa Amator Ⅱ後都會像我一樣的驚訝 - 實在是太像了!同樣採用來自Scan的單體,不約而同採用絲帶高音振膜的型號,以及碳纖維強化中低音單體處理,差別僅在於Sonus Faber的高音單體尺寸較小,還有單體編號加上了「SF」的特別訂製字樣罷了。去年音響大展期間Wilson Benesch老闆之一Andrew Scholey來台灣時曾經向我表示,碳纖維振膜處理只有極少數廠家能夠勝任,所以Sonus Faber所使用的中低音單體是來自於Wilson Benesch訂製的同一家工廠也說不定。至於這種振膜設計的好處,我已經在Wilson Benesch ACT-1的評論中說得很清楚了,有興趣的讀者們不妨找出來當作參考。

音箱局部進行修正,外觀作工水準一流

單體型號更換,尺寸也有了變化,音箱自然得跟著作一些修正。雖然我手邊沒有舊版的Electa Amator可供比較(別忘了,它是二手市場的搶手貨),原廠在這方面透露的訊息也不多,不過我相信任何一位實際接觸過Electa Amator的讀者,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出新舊款之間的外觀差異。以前Electa Amator剛推出時最令人讚嘆之處,就在於它配合單體外框的音箱弧度,乍看之下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故意把前障板的尺寸做得比單體小,然後再大費周章的把木頭切割出弧狀呢?不過說實話,這種詭異的設計還真是好看,讓人成天會忍不住取下面網來欣賞撫觸一番。更有趣的是,我發現這個弧狀造型雖然只是整個音箱設計的一小部份,對於許多第一代Electa Amator的用家來說卻是意義非凡。這話怎麼說呢?當初Electa Amator Ⅱ的圖片首次送到雜誌社裡時,幾位曾經使用過Electa Amator的同仁看到後第一個反應便是:「啊!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理由無它,就是因為中低音單體尺寸不同,連帶使得兩側的弧狀造型跟著縮小;換句話說,整個看起來已經沒有那麼「誇張」了。或許是因為我自己不曾身為Electa Amator的用家,所以對這種看法不以為然,但是這也確實證明了一件事:外型,仍然是音響迷選擇Sonus Faber的重要因素之一。

Electa Amator Ⅱ可以使用Bi-Wire雙線分音接法,端子的尺寸與配置方式都很合理,在使用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至於分音器的部份呢?從第一代Electa Amator開始,Sonus Faber就堅持在安裝於音箱底部的分音線路板上塗瀝青,所以即使您費盡心思拆下那個極為牢固的中低音單體,也確實看不出內部有什麼巧妙之處。不過我還是要再為Sonus Faber的木工水準讚賞一番:實在太有水準了!前幾天我把這對Electa Amator Ⅱ連同腳架搬回新家,設計師正帶著幾位經驗老到的木工師傅來進行一些細部修正,結果一進門就把就它給團團圍住。

「實木的喔!印尼紫檀,打磨得很『幼工』,真『水』!」一群人好奇的對它上下其手,讚賞的意味大於品頭論足。

「師傅啊,如果我們自己做一對,會不會很貴?」沒辦法,我就是會忍不住發揮起「學習」精神。

「自己做?你頭殼壞去了喔?這麼難做,還要用到大理石......」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的議論紛紛。最令我傻眼的是,他們討論了半天的結論竟然是用國語回我一句:「智障才給你做!」

唉!同胞們的「學習」精神都到哪裡去了。

雜誌社裡擴大機全部陣亡

我之所以會在新居剛落成,整間房子都還佈滿迴音(因為搬進去的東西太少)的時候把Electa Amator Ⅱ搬回家試聽,主要還是肇因於它的「難推」特性所致。請您特別注意,我這裡所指的難推並非一般常說低音推不太出來、控制力不夠那種問題,而是貨真價實的「難以驅動」。說來也很奇怪,Electa Amator Ⅱ在說明書上明顯標示它有88dB/m/W的效率,可是當我在雜誌社裡初步聆聽時,先後出動的Ensemble ecco、Bryston 4B、CR 325與McIntosh MA6400擴大機都全部「掛點」 ?要不是音量控制開到底還無法提供足夠音壓,就是一開大聲就失真連連,情況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這個結果讓我大吃了一驚,怪喇叭我見過不少,不過這種在數據上與實際聽感有如此差距的現象可還是頭一遭,況且這幾部擴大機可都有百瓦以上的實力,其中CR 325還擁有175瓦/8歐姆的輸出能力,而Bryston 4B甚至是錄音室使用的專業機種呢!

遇上了這種狀況,如果不是喇叭本身出了問題,就是它的功率需求確實有過人之處。以前曾經聽不少人提起過,Sonus Faber喇叭驅動不易,唯有大電流、大功率後級才能讓它發出好聲音。上回Cesare Bevilacqua來訪時也向我表示,他個人聽過最佳表現的Sonus Faber喇叭,則是在Mark Levinson系統驅動下的結果 ?雖然他並不鼓勵Sonus Faber用家買太貴的擴大機。既然有這麼多線索顯示Electa Amator Ⅱ並非等閒之輩,我當然就義不容辭的把它搬回家去,成為新居第一對開聲的喇叭。

大功率後級一出,深藏潛能表露無遺

關於我新居中的聆聽室,會另外有一篇空間實戰的詳細說明,所以在此先簡單介紹。我一共設計了兩間聆聽室,空間較大的約近八坪,準備用來擺設ATC SCM-100P為首的主要系統,目前則是以Ruark旗艦Excalibur作為主要調整參考。另外一間只有三坪多,是以聆聽室/書房兼用功能的設計取向,參考器材尚未定案,目前的想法是小功率管機搭配書架型小喇叭,未來將可能會作為評論平價小系統的參考之用。雖然以Electa Amator Ⅱ的尺寸來說,兩間聆聽室理論上都可以適用,不過初步還是以大聆聽室的參考標準為評論依據,如此才能盡量發揮出它的極限。

當我以全套Mark Levinson驅動,而擺設位置只有約略調整的情況下試聽時,Electa Amator Ⅱ一出聲的表現還是讓我鬆了一大口氣 ?方向對了。這話怎麼說呢?很簡單,用那張老掉牙的「熱帶情事」來試就知道了。許多人愛聽這張錄音,是為了最後一首「O Vazio」的「極低頻」震撼,可以讓低音單體晃得像是要跳出喇叭箱。不過您如果有機會在G Ⅰ等大型系統比較過,就不難發現那幾聲經由音色調變合成的滾動並非真正的極低頻,充其量也不過是40Hz左右的延伸罷了。能量集中在某段頻率附近,加上寬廣的動態範圍自然可以發出令人驚訝的衝擊性,單體劇烈震盪自然就不足為奇了。那麼拿這種效果來測試有什麼好處呢?對喇叭而言,瞬間承受功率將會是一大考驗,但是遇上了Electa Amator Ⅱ這種被動輻射式設計的喇叭,後級的控制能力反而會赤裸裸的擺出來接受考驗。

您可能會覺得我離題太遠,所以乾脆換個方式來說明吧。還記得幾個月前評論Dynaudio Confidence 5時,我曾經深為來自喇叭的反撲訊號所困擾嗎?由於Confidence系列採用「Compound」結構設計,在巨幅度動作下會使單體本身產生反電動勢,沿著訊號路徑傳回擴大機去;另一方面兩只單體間的空氣擠壓動作本來就難以控制,所以功率太小、電流量不足的擴大機一上場,在大音量播放時根本就無法有效控制單體運動,甚至會發生類似爆衝的怪異聲響;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是Dynaudio單體承受功率不足。被動輻射式喇叭雖然不會有那麼明顯的反電動勢,但是在空氣擠壓動作方面幾乎是相同的道理,對擴大機的控制能力自然也有強烈需求。先前在雜誌社用前述的幾款擴大機推動時,只要一播放「O Vazio」就會立刻出狀況,單體間空氣擠壓不順暢連帶使得振膜動作受阻,聽起來像是用失真向您抗議擴大機太小。單體的物理特性改變,低頻延伸與音色正確度當然也會受影響,如此一來對於喇叭聲音走向的判斷就不可靠。

幸好,Mark Levinson No. 23.5XL碰上Confidence 5時束手無策,面對Electa Amator Ⅱ卻是游刃有餘。這時候不要說是「熱帶情事」的低頻衝擊,就算是動態範圍更大的「Bass Power」出動,低音單體與被動輻射器的動作也依然平順,「鬼打架」的現象也不再發生。所以,如果您打算在中等尺寸以上的空間使用它,而且偶爾會聽聽大動態音樂段落的話,重量級擴大機恐怕還是免不了的配備。

中性的Sonus Faber

No. 23.5XL可以和Electa Amator Ⅱ在驅動力上形成不錯的搭配,那麼在聲音走向的部份呢?也相當令我滿意,至少可以讓我相信Cesare Bevilacqua所言不假。如果要我用最簡單的話來形容這時候的聲音,我會告訴您:「這是我聽過最中性表現的Sonus Faber。」

以前我對Electa Amator第一代的感覺相當不錯,在買下ATC SCM-100P之前還曾經將它列為重要選購目標之一,不過在音色豐潤、質感漂亮與諸多傲視群雄的音響特性之外,我從來都沒辦法將它與「中性」這個形容詞聯想在一起。即使是後來出現更令我驚訝的Extrema,或是前一陣子紅透半邊天的Guarneri Homage,都沒能在這方面有所改變(請注意,不是『改進』,因為我認為中性並不是任何器材都應該追求的目標),反而會在全面性稍有遺憾之處。不過眼前的這款Electa Amator Ⅱ,卻硬是在完美銜接的頻率範圍內,傳達出一種直接而透明感十足的聲音特色來。這種聲音很熟悉,好像在哪一款喇叭上曾經體驗過......對了,就是Wilson Benesch,而且還是頂級型號ACT-1的那種特色。這個結果可以說是意外,但也應該是在理解範圍內的狀況。單體選用幾乎完全相同,音箱製造又是同樣穩固異常的水準,聲音走向會相近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令我驚訝的是,第一次聽到ACT-1時總覺得它遠離了傳統英國喇叭的聲音類型,現在Electa Amator Ⅱ所表現出來的特色,又和我印象當中的義大利喇叭有所差異。難道這代表著材料改進可以促使廠商擺脫傳統包袱嗎?我認為確實有這個可能,否則原廠沒有必要進行如此大的改款動作。從另一個方向來看,Sonus Faber去年推出的首款落地型喇叭Grand Piano,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有實力坦然面對不同搭配的挑戰

在八坪大的聆聽室中,Electa Amator Ⅱ的低頻延伸算是頗有水準,雖然我聽不到原廠標示的35Hz極低頻,但至少不會讓我有「少了一截」的遺憾。許多人喜愛在大空間裡使用小喇叭,為的是享受小空間裡難以表現的輕鬆感覺,但是我曾經在幾個專門經銷小喇叭的店家或代理商處,發現他們所謂的輕鬆優點早已被密度盡失的缺點所淹沒了。換句話說,如果喇叭本身(或是器材搭配的聲音)密度不夠高,就不應該為了那些許的輕鬆質感移師大空間使用;很幸運的,Electa Amator Ⅱ絲毫沒有這方面的問題。雖然和第一代產品比較起來,它的聲音走向已經是建立在精準路線之上,但是這絲毫不會影響它的整體密度,到了中型空間當然也不會出問題。密度夠,低頻延伸夠,自然就讓我有更大的擺位空間可以發揮,從「三一七」到近場鑑聽的擺設方式,Electa Amator Ⅱ都能夠展現出極佳的平衡性。音場表現呢?能夠讓我進行大幅度擺位選擇,又佔有小喇叭體積上的先天優勢,而且實木音箱對共振還能降低影響程度,您說音場表現能有機會不好嗎?舊款Electa Amator原本在這方面就可圈可點,現在又佔了聲音鮮明的好處,音像凝聚的程度自然更勝一籌。

等一下,我剛剛提到了「聲音鮮明」嗎?請讀者們特別注意,我並不是在告訴您換了單體之後的Electa Amator Ⅱ,聲音有任何清瘦的現象發生,而是它在中頻以上的部份加上了些許豔麗色彩,進而表現出不一樣的味道來。我相信即使您對Mark Levinson或Wilson Benesch的無味風格不甚欣賞,在聽了它這時候的表現也不得不承認,豐滿和苗條代表了不同的美感,但您就是無法硬生生抹滅它的好處。

另外要請您注意的是,Electa Amator Ⅱ與全套Mark Levinson能夠搭配出令我滿意的聲音,換作截然不同的方向也依然深得我心。以前曾經在一位老友家中聽過全套Jadis推動舊款Electa Amator,那種甜美至極的濃密聲底到今天仍然讓我念念不忘。為了瞭解這對新喇叭是否能夠作同樣的搭配,我還特地商請老友將JPL/Defy 7 MKⅡ帶來家中嘗試一番,看看一百瓦的法國真空管擴大機能否成為另一種選擇。結果呢?好極了,Electa Amator Ⅱ毫不保留的將前端個性表現出來,這與我在雜誌社聆聽Linear Acoustic LA JET20的感覺大異其趣(請見本期許詠翔的評論)。有趣的是,Jadis不但將它的聲音表現往舊款Electa Amator更拉進一步,甚至還在驅動能力與衝擊性表現上毫不退讓,面對大多數的大動態錄音播放時依然從容不迫。由此您可以知道,瓦數大小其實不是最大的問題,只要能夠在適當空間裡讓Electa Amator Ⅱ發出足夠的音壓,瞬間推力才是制服它被動輻射式設計的主要關鍵。

成功的改款設計

或許您會問,如果到了小一點的空間,是不是就不需要推力太強的擴大機呢?我曾經試著將Electa Amator Ⅱ拿到三坪多的書房裡,用先前判定無法驅動的McIntosh MA6400綜合擴大機來搭配,結果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都能令人滿意,低頻爆衝的現象也少了許多。當然,以音色的走向來說,我不是挺欣賞這樣的搭配方式,因為中低頻濃得化不開,而且高頻也實在太暗了一些。不過打算將Electa Amator Ⅱ用在小空間的人不妨以此為功率選擇基準,然後朝我前述的方向尋找質優產品即可。

這些年來由於音響器材聲音走向的改變,使得許多無法認同高透明度、高解析力特色的人,紛紛回頭尋找以前的老器材。選擇器材與聲音特色是非常個人化的事,可是我最擔心的是許多改款後遺症 ?以Electa Amator Ⅱ為例,許多人還未真正聽過它的聲音,就已經斷言這會是一款尖銳、清瘦且高頻量感過多的喇叭;當然,事實證明這些全是無稽之談。雖然我不否認舊款Electa Amator確實仍然有許多好處,至少昔日的價位相當令人懷念,但是無論就聲音走向的修正,設計形式的發展與完成度來說,Sonus Faber確實成就了一次完善的改款計劃。我知道接下來的幾個月,一定會有許多人打電話來詢問「我到底應該買舊款還是新款」的問題(如果舊款還有存貨的話),所以不妨讓我在這裡先來一次完整的回答:雖然新舊款之間的價格差異頗大,擁有的好處也不盡相同,但是它們確實都無愧於本身的價位,所以您大可以從預算與聲音走向的實際聽感來作判斷。萬一兩款都買不起怎麼辦?沒關係,二手市場上的舊款Electa Amator雖然難找且價格居高不下,但是以其多年來的風評與絕對值表現來說,仍然值得您努力搜尋,或許它將會是進軍Electa Amator Ⅱ的暖身賽也不一定呢!



1。电源插板:纯电源插座,没有任何电器改动,由高质量插座和外壳组成,价格相对较低!适用于广泛的影音设备,没有明显电器性能改观,主要是提高电源插接质量。国货代表:无(有自制产品,大约几百圆)。进口代表:PS 6排插;ISOCLEAN 6排插。一般1000-2000元

2。滤波电源:在纯插板上加装电容电感等材料,利用“派”型网络等强行修正过滤50Hz信号外的杂讯。这种设备较为常见,可惜音频使用后虽然清晰背景,可是声音会有不良的改变,而且大功率设备容易引起缩水。应用在视频上效果很好,建议使用。国货代表:G&W;八达。一般1000元以内。进口代表:古河168。一般1000元-3000以上

3。隔离牛:一台功率很大的1:1变压器及过滤组件。其中有很完善的静电隔离屏蔽。相对于滤波电源,隔离牛的工作方法比较彻底,完全把初次级220V电隔开,阻止220V市电带有的杂波。这种设备变压器的性能一定要好,否则会有交流声,音响使用最理想,VA数尽量有富裕,可以承受更大的瞬态电流,最好是耗电量的4-10倍。国货代表:叶立牛。一般1000元-2000元
进口货代表:ISOCLEAN等。5000元以上(有个别进口二手的3000-4000左右)

4。稳压电源:功率较大的自动变耦变压器,由电源检测及调压组件构成。没有音响用产品,一般应用于精密仪器。音响设备最好不采用,主要是工作原理容易破坏电源的纯净度以及波形。如果当地电压十分不稳,那么只能忍痛强用了。国货代表:中科院系列。2000-3000元。进口代表:IBM等出过计算机用稳压电源。6000元以上

5。电源工厂:一种电源再生的复杂电源处理。像MARK33的电源系统一样,处理再生的电源十分干净彻底,收效十分理想。目前只有少数HI-END厂有产品出现。国货代表:无。进口货代表:PS P300等。16000元以上 .





丫鬟演义
xiaofang
初回
话说音乐与音响村有个古典员外,为人谦逊温和,好西洋咖啡和小资情调,家里虽非富可敌国,但生活过得也十分宽裕,俗话说得好“保暖思淫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位古典兄终于还是耐不住寂寞春心荡漾。
经过长时间对周围几个村的mm观察,终于发现临村别超原音家的小女儿dy1.1张得魔鬼身材天使脸蛋,且毕业于北欧著名dynaudio音乐学院知书达理气质高贵,尤其是当听到她银铃般的声音后古典终于欲火缠身迅速坠入爱河,自此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在经过了一番努力后了终却心愿,抱得美人dy1.1回家,另外顺便从娘家陪买了两个丫鬟:MFa3和Merdain507,本以为即将过上幸福生活,但谁料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自从过门以来dy1.1变得越来越越郁郁寡欢终致一病不起,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遂到村里名线屋门下找二公子名线生购来NBS、主流等几付调理滋养的补品,虽太太的病情有所好转,但终归是治标不治本,古典心说“我美人如此下去岂不是痛煞我也,定是丫鬟照顾不周,待我仔细思量思量到底问题出在何方!”哇呀呀呀呀……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细心观察和与村里众员外、公子探讨,得出初步结论,merdain507出身名门、受过高等教育知书达理,与太太dy1.1一向合得来。再看MFa3,一付土丫头模样,本来入门就是托着太太娘家大舅子的关系,莫非弊端就在她身上?遂决定把矛头先指向MFa3。
随即古典到村里找来几名小有有名望的村民商量,决定为太太dy1.1公开招丫鬟,另外也给MFa3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大家商定从请来可达家的holfi意达8和翩美301、信和家的YBA INTEGRE ALPHA、久宜家的bellini/donizetti和gryphon AT,再加上以前过门的迪高家的MFa3,一共凑齐六名mm打擂台,看看谁能把太太服侍得最周道。村里的几个员外和公子有的正在找二房、有的打算找老婆、还有的也在为自己的老婆找丫鬟,闻知此事纷至沓来,要求加入此次活动。经过擂台组委会的精心筹划,终于定在一月二十七日于名线屋地下二号听音室举行。
话说这一天比武招丫鬟的日子终于到了!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中午……
(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
相关信息:

丫鬟演义 (1千字)(xiaofang 2003-1-27 12:17 阅读 422)
中篇and尾声 (9千字)(xiaofang 2003-1-28 14:05 阅读 295)
书接上文,当天中午时分,我和硬汉员外用硬汉员外家的四台小轿把来自意大利国久宜家的多你才低+被里尼接到名线地下室时,擂主dy1.1还未到场,现场先由gongwei相公的holfi意达8和西门大官人的翩美D20cd搭配意大利美女Opera Platea垫场播些背景音乐。
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各位选手悉数入场唯缺同胞相公的翩美301和黑色木皮特殊版的dy1.1,在座众人也蠢蠢欲动。经过众人的商定,决定由身价最便宜的往身价最贵的听,比武项目定为音乐与音响村歌王菲“矜持”、老柴“小提琴”(个人不太欣赏这个版本)、肖帮“钢琴”、Tutti“火鸟”,基本都是各家老爷公子日常接触的项目,项目涉及的面比较广,对各挑战者来说都是相当有难度的考验。周边使用的武器和暗器是cardas自然参考喇叭线、AQviper单端信号线、XLOultra1单端、kimber绿色电源线、psaudio mini lab电源线、xlo绿色电源线、叶立老师的1000w隔离牛、老虎牌吸音神柱。赔练丫鬟是西门大官人的翩美D20cd、晓逸相公的audio research ls2胆前。擂台场地是一个不到30平的地下密闭空间,周围全部实墙,经过名线公子的精心布置,并且从配电箱用AEI、delta等洋品牌2.5mm、4mm独立拉线若干路。
(MFa3)
书归正传,首先赤膊上阵的是饱受置疑的MFa3,靠这她主家的推广功力,此丫头最高是薪水曾经达到1w多,后来行情慢慢看落,最终回落到7k来元。只见上来的是一个个头中等的丫头,脸上涂了几道金色的胭脂,在头上配了几颗红色的宝石(扮相略显土气),身体稍显单薄,身上的护甲也仅仅是比较薄的铁皮制作,但人不可貌相,此丫头竟然号称功率85瓦/8欧。用村歌开声,还不错嘛,人声温柔秀气,但有些脚软,王泥相公此时大呼“这声音我喜欢!”,听罢,绿卫兵相公说“声底有点脏”。再比试接下来的几门,小提琴还可以,但一到了钢琴和交响乐,哇……乱七八糟,脚早就一软坐到了地上,音场严重缩水,解析力也没什么可说的,此时众人心中也已明了了她的实力,看来她还真伺候不了dy1.1这个少奶奶,结果MFa3只好匆匆狼狈收场瘫软在地上嚎啕大哭(论听感,她的真实功率应该不超过50w/8欧)。
(Holfi意达8)
接下来上来的姑娘是gongwei相公的Holfi意达8,此女来自北欧丹麦,平时由于父母宣传不力,导致一直默默无闻无人喝彩,但天生丽质的她凭借特殊的本领依然使自己的身价保持在小w元的价位。再观其外观,近20个mm厚的樱桃木面板,显得朴素大方,尤其是那两颗造工精制的樱桃木制圆圆头饰更使人眼前一量(手感尤其的好哦),别小瞧她外表没有披金带银,后面可是用上了WBT接线柱等高档货,电源部分设计的也相当的扎实,看来娘家人为培养她也没少下工夫,标称是稳稳的70瓦/8欧(小吗?哈哈,恐怕很多一味看重标称功率的相公们可能会不满足了),身上的铠甲虽不算厚,但也有近2mm的厚度,边角处理得相当顺滑,其实在其他场合我已经听过她和dy1.1的搭配,所以自然心里有数,好了,各位再次做好,从刚才的最后一首“火鸟”开始,刚刚一开声,大家旋即体会到了这位姑娘的实力,整个音场比刚才开阔了许多许多,即使到了高潮也工作非常稳定,阵脚一点也不乱,声音饱满有力,此时老虎笑着对gongwei说“可以放心了”(话表两面,老虎和同胞在a3登台表演的期间风尘仆仆的捧来两位美女,一位就是翩美的301,另外一位神秘美女便是black ash版的dy1.1,至于神秘在什么地方,我们后文再表)。再上钢琴,嗯,这才是钢琴的体积嘛,速度也比较快,颗粒有些不够晶莹剔透,但也表现不错,上小提琴,发挥依然稳健,最后播村歌,王菲的声音缺点冷艳的性感,除此之外也表现得相当不错了。纵观holfi的整体表现,发挥稳健,各项均在水准之上,特点是声音大气、厚度适中和速度较快、声音中性偏暖、解析力和高低频延伸也不辜负其w元的身价,力水充足声音却一点也不硬更是她的一门杀手锏(这才是真才实料的70w力水),唯缺点是透明度如果再好一点点、再增加点贵气,嗨……人还是太贪心呀,不过我到是希望有机会用她的大姐意达88se与dy1.1试试,从设计规模和身价来说,声音应该有不小的提高。
(YBA INTEGRE)
第三位上场的是来自法国的美女YBA的INTEGRE(小名“单妮(牛)”),这位美女身材明显比刚刚的两位娇小了许多,重量也轻了不少,一身黑衣打扮,虽不如素日大家常见的银色外套,但也是剪裁得当,其身价大约1w出头的样子,比其孪生姐姐“双妮(牛)”来要便宜了2-3k左右,但其父母显然是本本分分的人,对其标称功率也仅仅是老老实实的50瓦/
8欧,这样标称是否会影响市场成绩呢?看来YBA的父母只管做好自己的产品,似乎不太考虑这些,另外要说说的就是她后面的接线柱非常单薄且很难用,令我在为她佩带武器的时候连连叫苦呢。我以前也听过她孪生姐姐“双妮”搭配dy的表现,所以对单妮的表现也心知肚明,自然不会不会超过她姐姐的表现了。还是从村歌开始,一开声旋即出来的是很明显的YBA声底,清澈、干净,中高频有一种YBA特有的飘逸感,但再一听,不好了有些抢耳,尤其是王菲放开声音一唱就尤为明显,再让这小家伙过过其他几关,放第二首小提琴的时候绿卫兵员外忍不住说“这高频有点扎耳”,再播钢琴和交响乐,明显钢琴的体积和交响乐的规模缩水了很多,而且解析力也不太好,尤为明显的是比刚才的holfi少了不少东西,看来50w的驱动力还毕竟是50w呀。观其整体表现,YBA这台小功放还是特点相当突出的,就其中高频那种YBA独有的特点是其他机器上找不到的,但这台功放和dy1.1的声音不太搭,而且力水也小(我觉得至少比MFa3的力水大些),看来还是没有福分伺候dy1.1了,如果能给她找到合适的主子,她也会发出应有个光芒的!
(雅乐 多你才低+被里尼)
接下来是来自意大利的多你才低后极和被里尼前级,她也是本次比武最特别的竞争者,为什么说她特别呢,主要是外观就与其他几位完全不同,独特的前后级三件套设计使她明显区别于其他选手,前级体积较大,把两台后极并排放在一起正好是前级的大小,但颠颠分量,这小巧的后极身躯也在告诉我们“我可是人小鬼大呢”,前面板用铝做出10余个mm的厚度,显得十分扎实,脸面上的打扮搭配也十分讨人喜欢,俨然一个文静秀气的大姑娘嘛。身上铠甲的厚度到是略显单薄,但后极的重量和标称100瓦/8欧的功率(本次测试标称最大的)又给人很强的信心,看来重量大多集中在后极的牛牛上面。论到她施展拳脚了,刚刚“火鸟”开声不久,众人均发出“好强的力”的赞叹,别以为她张得文文静静,可偏偏生就一身蛮力,速度风驰电掣,论个刚力和速度她也成为本次比武之最。解析力非常出色,音场广阔,分离度好,声底透明清澈,再多听听,似乎更加深了我的印象。四轮下来,她似乎毫不疲倦。纵观她全场的表现,似乎威猛有余而温柔不足,可能与其父母本身调教有关,也可能因为后极的两条psaudio的大补人参汤喝多了,的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这位大姑娘是刚刚出家门,还未来得及在社会上磨练磨练,如果让她多煲煲应该会有更出色的表现才对(本姑娘在娘家久宜标价21000,实际拿应该不到2w,具体身价没有详细问明)。
(翩美301)
再下来出场的是绰号北欧黑玫瑰的翩美家族的老款301功放,观其面相,处处体现出她的美伦美涣无处不精致的真本色,与她的新妹妹30.1相比,301使用传统的电位器,而30.1使用最新型的数码电位器,从外观上看,旋钮的质感有所不同,30.1还配备了一个小小圆圆的数码显示窗口,而姐姐301由于出门较早,所以没有装备这先进的功能,另外301标称80w/8欧、30.1标称的是100w/8欧,可能力水方面也有些不同。301这个高贵的小妇人也用上了高价且非常非常好用的WBT(wbt端子对于经常喜欢玩玩线的烧友来说肯定是一个大福音呀),盔甲做得也相当坚固,欣赏完她美丽的外表,我们再看看她是绣花枕头还是内外皆美的大美人!先上王菲,wokao!好个性感的冷美人,再来小提琴,且慢,瘦了点,但不尖锐。经过交响乐和钢琴的考验之后,这位黑玫瑰的脾性也渐渐展露在众人面前。总体说来,她的素质不容小视,但和dy1.1之间似乎也不太合适,总的来说黑玫瑰的声音中性偏冷调,力水不小,但不是那种硬桥硬马的蛮力,而是属于太极高手那种棉力,全频清澈透明,解析力不错,高低频延伸都挺好,低频量感不多,属于骨感型美女,有着北欧女郎的那种优雅高贵的气质,但可惜不是dy的佳配呀(其身价当年大约在1.5w以内,替代她的妹妹30.1现在的身价与这个差不多)。
(GryphonAT)
最后上场的也是同来自北欧丹麦故乡最具重量感的GryphonAT,这位姑娘无论从体形、重量还是从身价(虽然是gyphon家至今最便宜的姐妹,但停产之前依然要2w左右)上来看都是现场之最,黑色外表,相貌还是挺招人的,但仔细离近了看,发现衣服的做工虽然也很不错,但还是没有翩美那么细腻精致,为她佩带武器的时候发现她后面的大得夸张的接线柱比较难用,好在拿到手里后还是挺牢固的,不过她不适合站在地上或离地面很近的地方工作,否则喇叭线可要吃苦了。她上场前还有独门的自检工夫,以保证她可以很安全的上场比赛(gryphon和mcintosh都有自己独特的自检保护线路,我觉得这还是很有用的,从二手市场上来看,gryphon和mac的质量口碑都是最好的几个品牌之一,几乎很少听到有维修),刚刚开场她已经表现出和她的重量相当的具有重量感和权威感的声音,看来又是个太极高高手,那股蓄势待发棉力好似源源不绝,声音大气。AT轻松过过五关斩六将,到目前为止她的表现也是最好的。声音浑厚大气、音场广阔、结相不错、也比较细腻、解析力和透明度也较好,缺点是感觉过于厚重而缺些活力、速度也不快、播钢琴的那种晶莹透明的感觉少些,虽然不是各项都最好,但每项也几乎排在前列。
到此正式选手悉数登场献艺,各相公员外也听得心满意足,于是部分退场。


尾声!
大家这时也已经比较疲劳了,剩下的各位贤士在休息过一阵后决定让同胞相公的特别版dy1.1出场亮相,为什么说这位少奶奶是特别呢,因为她的外衣是一身黑吗?当然不是,哈哈,她脸上和身上的标志和市面上普通的dy1.1不同,市面上的塑料标牌,而她却是金属标牌,众人都没有ocos端口,她却具备这个dy穿透的特殊胎记,而且他后面的接线柱也不是一般dy用的wbt,而是jmlab905或老avance用的那种较小型的金属接线柱,这种接线柱我只知道也是个欧洲小厂出产,价格较便宜,手感和使用便利性都不如wbt。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出场给各位大爷亮个相再说,初听,比古典员外的声音更松弛、其低频下潜更深,但声底应该是一样的,听说古典那位美人虽然入门1年有余,但基本上没有放过较大型的音乐,也没有开大音量播过,估计和煲练没到火候有关。再试试ocos和cardas哪个好,换上dy家族独门暗器ocos,好似声底很接近,不过透明度和高贵感输给cardas,其他各项也或多或少也输一点,但以声论价真的太值了!同胞相公才花了1k余元把他请进门,相比数倍价格的自然参考也虽败尤荣啦!(另外这条自然参考是每边3m的,ocos是每边4m的)
最后晓逸公子的特别嘉宾登场亮相,以出身名门贵族的ARCls2(原价值接近3k美金)胆前去试多你才低后极真正的实力,看看声音能否更上一层楼,刚一开声,大家心里豁然明朗,无错!这套绝对是本场最佳组合,过了一久,arc状态越来越好,整体声音比搭配被里尼时上了数个台阶,上文说过多你才低+被里尼的组合声音过于刚猛且硬,这次好了很多很多,虽然还有些(应该是后极煲练不足所致),但整体声音hifi性和音乐性都得到了很完美的统一(另外给她配备的仅仅是ocos和比较廉价的gold aero的6922,如果换上自然参考和TFK、大盾等更经典的NOS管的话声音还不知道要更上几层楼呢!





请大家谈谈脚架对书架箱的重要性 (空)(zxmwy 5-28 10:17 阅读 16)
十分十分重要,不配好线也要配好架 (空)(kitwu 5-28 11:16 阅读 3)
比如:foundation就是很好的绞架,不过大家都不上. (114字)(网腻 5-28 11:19 阅读 7)
怕吊死.

一般采用国产的,虽然比不上国外的漂亮,但也足够结实耐用.
声音也还不错,用1/10的价格有80%以上的表现,很不错.
如果箱子是ATCSCM7,有几个选择,大家会选择什么, (156字)(zxmwy 5-28 11:28 阅读 5)
一个是4800二手的FOUNDATIONS,一个是底座是三角型的单柱单拿脚架(6000左右);一个是底座是四角型的,双柱单拿脚架(3800);还有一个是君子的黑武士脚架(900左右)
我会选择最后者 (空)(xiaofang 5-28 11:35 阅读 4)
我也是选君子,米省太多了 (空)(kitwu 5-28 11:37 阅读 3)
KITWU兄,您觉得脚架之间的差距会很大吗? (88字)(zxmwy 5-28 11:42 阅读 3)
记得以前论坛上有一烧友说,他家的单拿(忘记什么型号了)换了原装脚架和,前后区别犹如换箱。
我用单拿箱子配原装脚架,效果确实非常明显,出呼意料。 (209字)(古典 5-28 12:14 阅读 5)
简单说就是用原来国产架子时感觉声音出来是上半身,换架子后声音是全身,声音的立体感增强很大,音场、延伸、力度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善。如果有银子,我觉得很值。后来我用3/5和意力的一款书架箱配这个原装架子,效果依然明显。
古典兄,您是用的哪款单拿脚架?买成多少M? (空)(zxmwy 5-28 13:19 阅读 4)
是两柱金属的,银色(还有黑色的),要3K出头啦。放箱子的座大小有两种规格。小的可以放1.1,大的放1.3等。 (空)(古典 5-28 13:28 阅读 2)
XIAOFANG兄,您是从性价比上来考虑的吗?在国产中还有没有更好的推荐呢? (空)(zxmwy 5-28 11:39 阅读 5)
是的,毕竟价格差别太大了,如果有多5、6k的资金,我宁可选择scm10.2 (96字)(xiaofang 5-28 11:48 阅读 2)
国产厂家出产的脚架,目前君子的还是最好的,还有听过北京某dx用航空航天设备设计制造的脚架也非常好。
一个超级初级问题 (174字)(小鵟初歌 今天10:20 阅读 3) (空)(网腻 5-28 11:37 阅读 8)
这要自己权衡和试验的,用原装和大牌固然很好,能牺牲点省下米来也可玩另外的道具 (空)(kitwu 5-28 11:45 阅读 2)
就选最后者好了! (257字)(iMac 5-28 11:56 阅读 4)
目前箱子档次不是很高,没必要上太高档次的脚架。以后升级音箱可以考虑原配脚架,先买好脚架会限制住自己。
其他品牌的原配架不一定适合你现在的系统;
关于F脚架,台湾的烧友们褒贬都有,关键是太贵了,我记得前不久名线说的价格比你这个4800要便宜不少,所以没必要考虑。
想将ATCSCM7当副系统,以后书架箱还是要一直玩下去的 (70字)(zxmwy 5-28 13:17 阅读 5)
如果脚架之间的区别很大,那以后换更好的箱,就不用换脚架了。是这样考虑的
如果方便的话,不妨抱着箱子去试架子,自己体会一下差别再下手。 (空)(古典 5-28 13:23 阅读 2)
问题是最好的脚架也不一定适合每一对箱子阿,总不能以后为了脚架而配箱子吧 (空)(灼焰寒冰 5-28 13:23 阅读 2)
关键是你对脚架的需求。 (1千字)(iMac 5-28 14:24 阅读 80)
谈谈我的经历吧!希望对你有参考!
1)我原来的书架箱是惠威M1[最早的那批,单元还不错],M1的低频非常难搞,先用实木脚架,找木匠用多年风干木料做的,感觉低频收不住,就决定用铁架子了。
2)那个时候我接受不了四柱脚架,觉得样子很难看,家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于是我找到了惠普的旗舰脚架,售价1K多元,单柱铁架,用密度板镶边,贴酸枝木皮,做工很好,非常漂亮,可灌沙,可插卸,卸下后底板可用于座地箱脚架,我试过,效果也不错。这对脚架我非常喜欢,可惜顶板为20x25,木皮为酸枝木,这严重限制了我升级小箱子的选择。后来就有酸枝木皮脚架托雀眼达雅的怪现象。
3)用达雅一段时间,见到平安里老魏的皇冠原配脚架,实木六柱,很喜欢,曾联系xiaofang帮我找,未果。
4)继续为达雅找好些的脚架,也曾考虑过F脚架,但F脚架顶板面积小,恐怕放不稳达雅。后来朋友推荐英国Target Audio参考系列,讲F脚架特点多在中高频的分析力,适用于3/5A和贵族一类的小箱子。英国TA脚架特点多在低频,脚架内部灌有复合材料,随箱体谐振发出低频,让书架箱有座地箱的风范。据说托世霸EA比原装脚架还要好。后来我查了台湾论坛,也谈到F脚架虽好但有些神话,反而TA的架子成为了音响技术的参考脚架使用,于是我便购买了一对TA的架子,说实话,比惠普的脚架强不少。
5)那对惠普的脚架我一直很喜欢,做工非常不错,原打算为她配上单拿绿色版LS5/12A。但事事难料,后来我购入了5/9的Platinum Ref 1加仿F脚架[用料做工都不错,声音和TA有差距],家里没了地方,只能忍痛很便宜出手了。
所以我想对你说,脚架有很多参数,比如顶板面积,高度,这些会限制你的。如果你今天买了F脚架,以后想上老信心3怎么办?所以,要考虑好。
最后我想谈谈我的感受,我认为,原厂脚架不一点最好,起码用料方面不如通用参考脚架。
说明,我忍痛很便宜出手的是惠普的旗舰脚架,出手时依旧很新,心酸呀! (空)(iMac 5-28 14:32 阅读 3)
请问最早的那批M1后面名牌是否是加拿大的厂表,而非中文? (空)(天天上班 5-28 17:45 阅读 3)
对不起,当时没注意,现在也看不到了。转给了一位喜欢M1的朋友,他有三对,玩AV。 (空)(iMac 5-28 19:25 阅读 3)
正是,正是 (41字)(windmoon 5-28 22:00 阅读 4)
的确是加拿大的厂表,i老大转让给我了,呵呵
说来惭愧,不要叫我老大, (空)(iMac 昨天9:59 阅读 2)
两位老大,这个版本效果是否比后来的都好?最好的是哪一种? (空)(天天上班 昨天10:56 阅读 2)
让windmoon专家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吧!说实话,我觉得M1是很不错的书架箱。 (空)(iMac 昨天11:32 阅读 4)
我买过m1,大概是98年初买的,当时花了大概将近2000块。 (161字)(混混 昨天11:46 阅读 2)
好好搭配,相信m1是不错的,我觉的有一定素质。就是做工非常不让人满意。导向孔的套管是松动的,接线柱也是松动的,pvc皮也很容易起泡。

对了,后面还贴着个枫叶的标记。
完全赞同! (空)(iMac 昨天17:45 阅读 1)
好久没联系了,比起老兄小弟是晚辈了,发烧愉快就好! (空)(iMac 昨天10:01 阅读 2)
m1我玩过3对(1) (462字)(windmoon 昨天18:37 阅读 2)
一对是1999年买的,那时刚从大学毕业,在深圳工作了一年,在万商二楼的惠威专卖蹭听了一年的箱子,个人感觉,无论2.1,2.1a还是2.1c,深圳专卖比内地的质量好的多,基本上都是出口版,而且保证是原厂的,但价格非常吓人,一对原厂的2.1a叫价7800,真不是滋味,但内地的惠威价格便宜,但声音大都不对味,其实很多是惠威厂家提供单元和箱体,由经销商自己攒的,单元不配对,声音不调试,和原厂的声音根本不是一个级别上的,2000年以前的惠威还是比较注重党员配对和调声的,2.1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例子
m1我玩过3对(2) (1002字)(windmoon 昨天19:00 阅读 2)
98年刚出m1,的确是业界的奇迹,平直的频响,细腻的高频,又是防磁又是迷你,正在为电脑配音箱的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m1,做我的桌面聆听系统的一员,但深圳的m1叫价4000,实在是贵,于是等我回到武汉,一看只要1800,于是毫不犹豫的买了一对,但有一点我没有想到,就是m1太难搞了,首先我以为f5口径小,又是凯夫勒单元,怎么也比d6好稿,但f5比d6,又慢又粘,推出来肥驼驼的,低频的层次怎么也分不清,因为是桌面系统,所以功放随便选了一台欧博得a100,高频更差,a100推出来根本是粗糙的,充满了沙粒,忍受了一段时间,换了几台公房,个人感觉最好的一次是用东方之声e100推的,平衡大气,没想到这么小的音箱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声压,听人生和交响也很过瘾,个人感觉凯夫勒的低音一定要用大功率功放推才可能推得出层次感和速度来,(该定理同样适用于bw的系列),但e100推m1感觉高频又差了,小提琴的松香味出来了,但形体变大了,空气感没了,像一把中提琴,要想体会r1c的绝妙,还是的用300b的蛋鸡,虽说损失了低频,但高频的味道的确是国产箱一绝,一直认为,国产音箱最好的是中频,高频好的非常少(2.1和监听一号也不例外),能听小提琴的非常少,但300b推m1,绝对是听小提琴的绝配
m1我玩过3对(3) (944字)(windmoon 昨天19:21 阅读 3)
2000年升级到了proac1sc,其实大家可以看得出,我还是喜欢这种清丽的声底,m1就一直被打入冷宫,我私人多次比较过1sc和m1,当然差距还是很大的,但m1一直让我觉得惊奇,因为在面对如此价格悬殊的对手,m1还是有一种独特的声底让你留恋,也许这是国产音箱梦寐以求的性格吧,可惜惠威在他最后一款发烧箱上找到了这种性格,m1以后惠威再也没有出让人满意的产品了,2001年我开始建立家庭影院,对于hifi家庭影院一直是我的附属,所以考察的也都是迷你的家庭影院,jbl,elac,bose都进入了我的考察目标,但我发现,这些迷你音箱的单元都非常差,满足了大声压,但对细节的表现都不令人满意,我追求的家庭影院不是惊天动地吓死人,而是在细腻之处可以营造令人潸然泪下的气氛,这样对音箱表现对白和配乐就非常重要,我又想到了m1,体积小,又是防磁的,而且是近场监听音箱,特别是3对m1正好满足ac3和dts的每声道相同音箱的要求,可惜2001年市场上就找不到和我的一样的m1了,幸好有朋友相助,i老大很低的价格转让了一对,另一对是音响发烧论坛刘晓俊斑竹转让的,终于让我圆了av梦,现在我用sonyda777av功放推5只m1,效果非常好
m1我玩过3对(补) (198字)(windmoon 昨天19:26 阅读 3)
这三对m1我也比较过,声音最好的是i老大的,凑巧的是三对里,他的编号最小,也就是出厂最早的,哎,该死的国产厂家呀,什么时候才能改的这个毛病
最后,感谢i老大,你的东东在我的系统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谢谢
敬佩windmoon兄的发烧经历。好文,又是对国产器材发展的真实写照与感受。 (168字)(iMac 今天9:36 阅读 1)
没想到那对声音还最好!看来我还没有把她玩透,惭愧呀!


好文,收藏!
好文UP,在我用和听过的国产箱中,M1的中高频的表现是很有实力的,柔顺细腻,乐感好。 (28字)(天天上班 今天16:11 阅读 0)
也是以很低的价格转给了朋友。
我地库中有Fondation Desinder II,感觉相当好! (360字)(大家的名线屋 昨天11:52 阅读 3)
并非传统高厚钢制造。顶板是5MM低碳钢板,四柱用3MM厚钢板制成金属方主柱,里边是沥青等混合物。另外底盘不是一块钢板。而是用钢板打造成一个盖状,里边有“井”字钢梁。整个架子单只重40-50斤,硬物敲打没有任何铃铛一样的声音,而像敲打一块实心的木头一样。

用过DY1。1,歌剧4等书架音箱,低频很结实,并且有活力,中高频结像突出,并且略感温暖,的确很适合一些清爽一类的书架箱!
什么时候和我单拿原装架子比比,原装输了,就换Foundation。换过架子后,我现在对架子比较迷信。 (空)(古典 昨天12:09 阅读 2)
老哥最近可好? (空)(大家的名线屋 昨天12:13 阅读 3)
瞎忙,写东西,还没完,要到下月初告一段落。再有就是找前级,周六下午老兄再吗? (60字)(古典 昨天12:19 阅读 2)
我要去你那儿一下,还要请教几个问题,再为未来的前后级看看线。
店开着。我不在, (空)(大家的名线屋 昨天17:57 阅读 2)
不知放是把的箱子怎么样 (空)(cs999 昨天16:05 阅读 1)
转贴另一观点: (1千字)(yinghan 昨天13:51 阅读 29)
[这个贴子最后由vivita在 2002/05/17 04:43pm 编辑]

关于脚架的问题,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脚架的基本作用是把扬声器抬升到合适的高度,由于脚架是用一定的材料做的,因此要求它本身的质量大一些,以免引起共振;脚架材料的谐振频率最好低一点,以免造成对声音的干扰;脚架与箱体和地面传递的震动要尽量避免,以免互相碰撞或者引起地面共振。

从这些原则出发,制作脚架的材料最好是密度很高的高级整木材,其次是石材、金属,最不好是塑料。最优秀的架子是被子,只是很难看。最容易成型并做得好看的架子是金属的,但谐振点比较高。

在架子里灌点沙,可以增加重量,减少共振,降低谐振点,是一种好办法。钉角减少了架子对地面传送的震动,也是好办法。

比较容易忽视的是喇叭箱与架子之间的接触面,就这样放上去,接触面是有碰撞震动的,最好避免。必须在接触面上垫橡皮或塑料橡皮合成垫(汽车脚垫就可)。箱体和架子在专业场合是用螺栓固定的,在家用的环境里,这样做破坏箱体,很肉痛。

脚架本身对音质的改善基本没有作用(抬升高度后听感有变化,那是另外一回事),脚架本身对声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倒是真的,但这种影响与民居内的其他干扰相比也极其微弱。说脚架能够改善音质,甚至怎么不得了了,我认为是根本没可能的。



--------------------------------------------------------------------------------
我老爸说:Hi-Fi诚可贵,音乐价更高,若为发烧故,妻女皆可抛!
这种观点不全面。 (295字)(易常 昨天14:16 阅读 4)
首先设计脚架实际上也是在设计音箱,不同得音箱要用不同得脚架。
其次音箱和脚架之间不能用软胶垫,任和一个厂家都不推荐用软胶垫,音箱和汽车的减震不同。
脚架并不是越重越好,我试过几种不同的原装脚架,有的很重,有的却很轻,有的带有一个很大的空腔。
不管怎么说,脚架对声音的影响正如kitwu所说比线材要大。
SF的箱子下面都有胶垫的。 (56字)(风采 昨天22:06 阅读 2)
还有请各位帮忙,SF是否非要原装的脚架才能发挥他的优点呢?
可能我说错了,我想是要用硬胶垫.我自己试过软胶垫不好,找不到硬胶垫我剪了一块画图用的垫板.脚架我也试过也... (146字)(易常 昨天22:45 阅读 1)
标题: 可能我说错了,我想是要用硬胶垫.我自己试过软胶垫不好,找不到硬胶垫我剪了一块画图用的垫板.脚架我也试过也是原厂的好,不过我试的是天朗..



标题: 此文俺昨夜学习到2:00,受益匪浅!——充分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大家也可看看,此文从理论上解释了前后级电位器开度不同时产生不同音效的原理。为我及朋友们的试验提供了理论底气。化解了一些误区。朋友们有兴趣可认真看看。

内容:
谈阻抗
阻抗是音响圈中最常看到的字眼了,但是它到底意所何指呢?许多人在看到喇叭标示的阻抗值是四或八欧姆的时候,会直觉地拿起三用电表往喇叭的二个接线端子一量,看看到底是不是正确,可惜的是绝大部份的人都失望了,因为用三用电表上的电阻档量出来的结果并没有和喇叭上面所标示的一致。原因呢?因为你误会了,你搞错了。
阻抗与电阻不是完全一致的东。在国中的物理课本上,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有关电学方面的理论,其中提到了有关电压、电流、电阻以及电功率之间的原理和数学关系。绝大部份没有继续进修电学方面的课程或从事于电子专业的人士,其毕生的电学常识乃尽粹于斯,这还是当年上课没打瞌睡,经努力、认真、用功学习后才能拥有的辉煌成果,难怪你会把阻抗当成电阻了。
阻抗从字面上看就与电阻不一样,其中只有一个阻字是相同的,而另一个抗字呢?简单地说,阻抗就是电阻加电抗,所以才叫阻抗;周延一点地说,阻抗就是电阻、电容抗及电感抗在向量上的和。在直流电的世界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有电阻,只是电阻值的大小差异而已。电阻小的物质称作良导体,电阻很大的物质称作非导体,而最近在高科技领域中称的超导体,则是一种电阻值几近于零的东西。但是在交流电的领域中则除了电阻会阻碍电流以外,电容及电感也会阻碍电流的流动,这种作用就称之为电抗,意即抵抗电流的作用。电容及电感的电抗分别称作电容抗及电感抗,简称容抗及感抗。它们的计量单位与电阻一样是欧姆,而其值的大小则和交流电的频率有关系,频率愈高则容抗愈小感抗愈大,频率愈低则容抗愈大而感抗愈小。此外电容抗和电感抗还有相位角度的问题,具有向量上的关系式,因此才会说:阻抗是电阻与电抗在向量上的和。
一般音响器材常见被提到阻抗的地方有喇叭的阻抗,前后级扩大机的输入阻抗,前级的输出阻抗,(后级通常不称输出阻抗,而称输出内阻),信号导线的传输阻抗(或称特性阻抗)等。若说到器材内部电子线路及零件的各部份阻抗那就更琳琅满目复杂多多了,非三言两语可说明清楚。在此我们专只约略介绍有关音响器材标示的阻抗具有什么样的实质意义。
由于阻抗的单位仍是欧姆,也同样适用欧姆定律,因此一言以蔽之,在相同电压下,阻抗愈高将流过愈少的电流,阻抗愈低会流过愈多的电流。光是这么简单一句话,你可知道多少音响器材的搭配学问尽在其中吗?
先从喇叭的阻抗谈起。最常见到的喇叭阻抗的标示值是八欧姆,也有很多是四欧姆,这代表了什么呢?这代表了这对喇叭在工厂测试规则时,当输入1KHz的正弦波信号,它呈现的阻抗值是四或八欧姆;或是是在喇叭的工作频率响应范围内,一个平均的阻抗值。它可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随着频率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可能会起伏得很可怕,可能在某频率高到十几廿几欧姆,也可能在某频率低到一欧姆或以下(这种喇叭通常被视为后级的杀手,当年以Apogee最为着名)。好,让我们来脑力激荡一下;当后级输出一个固定电压给喇叭时,依照欧姆定律,四欧姆的喇叭会比八欧姆的喇叭多流过一倍的电流,因此如果你会计算功率的话,你就会明白为何坊间会传言一部八欧姆输出一百瓦的晶体后级,在接上四欧姆喇叭时会自动变为二百瓦的道理。
可是你先别高兴,以为占到了便宜,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当喇叭的阻抗值一路下降时,后级输出一个固定电压,它流过的电流就会愈来愈大,你确定你的后级能输出这么大的电流吗?你知道喇叭阻抗一路下降的结果到后来就有点像是把喇叭线直接短路的意思,所以阻抗值有时会低至一欧姆的Apogee喇叭被称作后级杀手的原因,你明白了吧!所有的电晶体后级扩大机,其输出电流的能力均有其设计上的限制,超出此范围,机器就要烧掉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常说的:后级的功率不用大,但输出电流要大的似是若非的道理(这个问题以后我们会详细讨论)。
同理,如果有一对喇叭的阻抗很高,像早期15的RogersLS 3/5A,那扩大机的输出功率岂不自动减半?没错!如果这对喇叭的效率又很低的话,你要它发出高音压来,能不动用高功率扩大机吗?江湖有传言:上扬唱片在台北市中山北路的门市有一对15的Rogers LS 3/5A,作为背景音乐之用。推它的扩大机是一部日本早期的Technics综合扩大机而已,但包括刘老总及赖主编在内,均盛赞它好声,你言如何?早期日本扩大机给人的印象就是功率标示很高,但输出电流能力则令人颇有微词,君不见小小一套床头音响组合动不动就是300W吗?可是KRELL的300W后级你想一个人扛是扛不动的。这种高电压低电流的日本扩大机一遇上现在满街都是的低阻抗喇叭,一下子就软脚了,但是如果碰上了高阻抗喇叭,例如……,会不会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当哈利遇上莎莉呢?搭配之妙啊!岂可等闲视之。
接下来来看扩大机的输出入阻抗。一般我们常耳闻的说法是:扩大机的输入阻抗是愈高愈好,而输出阻抗是愈低愈好。为什么呢?因为输入阻抗高了,从讯号源来的讯号功率强度就可以不必那么大。这么说也许还有读者不甚了解,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欧姆定律;假设讯源输出不甚了解,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欧姆定律;假设讯源输出一个固定电压,传送往下一级,如果这一级的输入阻抗高,是不是由讯源所提供的讯号电流就可以降低?如果输入阻抗非常非常的高,则几乎不会消耗讯号电流(当然还是会有)就可以驱动这一级电路工作,换句话说就是几乎只要有讯号电压,电路就可以正常工作;但是对于低输入阻抗的电路呢?就正好相反了,它必须要求讯号能源能提供较为大量的讯号电流,因为在同一个电压下,低输入阻抗会流进较大的讯号电流,如果讯源提供的电流强度不足以满足下一级电路的需求,它就不能完美地驱动下一级电路。而讯源的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就是讯源的功率了。
另外何谓低输出阻抗呢?它有什么好处呢?通常低输出阻抗被提到地方大半是指前级扩大机的输出阻抗,后级通常是称作输出内阻的。前级的低输出阻抗有几个好处:一.一般会强调低输出阻抗即表示了它有较大的电流输出能力,容易搭配一些低输入阻抗的器材(后级)。二.低输出阻抗可以驱动长的讯号线及电容量较大的负载,以音响用前级为例;前级的输出阻抗在与讯号线结合后,输出阻抗加上讯号线本身固有的电阻与电容会形成一个RC滤波的网路,当输出阻抗愈高时,则经过讯号线后的讯号,其高频端的滚降点就会越低,反之则愈高。你应该不会希望高频滚降点移进耳朵听得到的音频范围吧?所以遇上电容量大的讯号线,你还是选一部输出阻抗低一点的前级较为保险。这也是为什么每一种讯号线会有不同声音部份原因。
有了以上大略的说明,你应该可以明白;所谓扩大机输入阻抗愈高愈好,输出阻抗愈低愈好,其主要理由即在此一在与其它器材互相搭配时,其匹配性比较高。
那么照此说来,我们就把每一部扩大机不论是前级或是后级的输入阻抗都设计得很高,输出阻抗都设计得很低,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吗?让我们再从输入阻抗看起,由于高输入阻抗所需的讯号电流较少,可知连接其上的讯号线中流动的电流必较小,因此对于讯号线品质的要求就可以不必那么高,因为少了一个电流的干扰因素在内,这也是高输入阻抗带来的另一个优点。但是高输入阻抗的优点既然这么多,为什么市面上找得到的高输入阻抗前级或后级竟寥寥可数呢?让我偷偷问你,你有没有用过收音机?你知道收音机的讯号是从哪儿来的吗?从空中来,你答对了。从空中来,你可知道空中存在有多少的电磁波?多到集合你全家老小的手指头加脚指头都数不完,这些可都不是你想要的音乐讯号哦!当空中的这些电磁波被作用有点像天线的讯号线拾取后,虽然只是一点点的杂讯电压,但是一个高输入阻抗电路却能轻易地将其放大(正是其优点),于是乎,当有人抓了一把沙子放进你热腾腾的大卤面时,你还以为是黑胡椒粉呢!
易感染杂讯,就是音响器材在设计输入阻抗时,明知高输入阻抗的诸多优点,但也不能任意设计得很高的主要原因,胆敢设计成高输入阻抗者,必有其对抗杂讯干扰的过人之处,Cello有一款前级名为Encore IM,其标称输入阻抗即高达IM,为HI-END音响界最有名的高输入阻抗前级。但这个纪绿最近被日本SONY公司所出品的一款输入阻抗高达2M 的前级给突破了。
虽然Cello的1M前级在音响界已是不得了的事情,但就电路的输入阻抗而言,还不算太高啦。随便一个FET做为输入级的IC它的输入阻抗都可以高达百万M,就像前阵子有点红的BUF-03这颗适合作为缓冲器的IC它的输入阻抗就有这么高呢!常见的前级的输入阻抗,在早期真空管的时代,由于真空管本身的输入阻抗就比较高,因此大都设计成500K或250K,晶体前级则大多数是100K或50K。近来则输入阻抗有愈设计愈低的趋势,20K、10K也已经很常见了。
后级的输入阻抗则大部份是47K,高一个的有100K,20K,10K的也所在多有。最近德国着名的HI-END音响厂家MBL,所推出的旗舰后级MBL9010输入阻抗是多少呢?5K!没有少写一个零,就是5K。好像说了半天,高输入阻抗有多少多少的好处,就是有人不来这一套,至于好不好声呢?就请自行参阅相关的评论报导吧!
那么低阻抗输入有什么优点呢?首先当然感染杂讯的问题会降得很低,可以大幅提高信号杂音比,使得音乐的纯度提高,音质就比较好。另外低的,输入阻抗有较好的相位特性,这一点是比较少有人提出来讨论的,一般常见被提出来的是频宽特性,总谐波失真特性等,而相信失真则很少被提及(至少在所有公开的性能规格中),MBL的看法是高输入阻抗与讯号线的电容量所引起的相位失真较大,而这对声音的影响将很深。因此MBL 9010采用低的输入阻抗,以较低的相位失真来求得在音质上的完美,当然在这个时候,你必须采用一部拥有更低阻抗输出的前级来搭配了。
前面提及了也有知名厂家采用低阻抗的输入,这是肇因于现今大多数市售前级的输出阻抗均已相当的低,因此在后级的输入阻抗部份就可以酌情降低。假如你前级的输出阻抗高于后级的输入阻抗,这是不能匹配的,切记!切记!
至于说前级的输入阻抗呢?以目前大部份市售品前级的设计而,言输入阻抗就由音量控制器给决定了。绝大多数的设计都是输入的讯号经过讯源选择后就经由音量控制的可变电阻作分压,再进入主放大线路,所以这个音量控制的可变电阻值就成了输入阻抗了。另外一些前级的设计是输入讯号先进入一个缓冲级,输入阻抗就由这个缓冲级的输入阻抗来决定,由于缓冲级电路的输入阻抗极高,因此,输入阻抗值极高的前级,其接受讯号的前端部份,可能就有输入缓冲级的设计。但是,输入缓冲级的阻抗也可以不必一定得设计得很高,例如MBL 6010前级的输入部份就设有输入缓冲级,而其设定的输入阻抗值则是47K。
一如前面所述,前级的输出阻抗如果能够低的话,则后级的输入阻抗就可以不必设计得那么高,那么同理,如们我们所使用的讯源的输出阻抗也够低的话,那么前级的输入阻抗有必要那么高吗?今天有很多音响迷的系统之中,只有数位讯源一种而已,而如今的数位音源由于本身内部已经具有类比放大的电路,而且有愈来愈多厂家将类比讯号的输出阻抗做得极低。最有名的例子就是Theta,其在类比讯号输出的地方加了一个高回转率、高输出电流、低输阻抗的输出缓冲级BUF-03,这颗IC的输出阻抗低至只有2,由此看来,其搭配的前级的输入阻抗有必要很高吗?







ATC兄弟碰头会。。。。在李兄家听ATCSCM20T&SCM10小记

周末,为恭喜李兄觅得品相上佳的ATCSCM20T一对,并为此箱搭配线材,我和坛子上的另一位好友黄兄弟夫妇,周六下午来到李兄家中。为作对比,我将ATC10一并携来,黄兄弟也将东方之声的ES30Ⅱ带来一试。
器材一览:ATCSCM20T&SCM10,君子黑武士70CM,公房LDH80W前后级、ES30Ⅱ前后级、CD:audiolab 8000,线材:audionote AN_L,两对、AQ银线、百先生的真丝水蟒、超时空的方芯铜、银彩G338,apex、雅确4010等等。。。。。。
音乐软体:天顶的月娘、阿陶的歌、哈里酒吧、DG出品的吉列尔斯的Beethoven Sonaten(月光)、Gil Shaham & Sollscher Paganini for two,小提琴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鼓诗选段、卡门选段、还有一张记不得时哪家出品的双钢琴。。。。。。。。。
本次活动的主角,当然是ATC20T,照例是LDH前后级驱动,李兄专门搞了一块垫板,并严格按照527的摆位法则,调整了摆位,即箱子位于房间的2/5处,箱子之间的距离是剩余3/5距离的0.7倍。整体感觉比第一次聆听效果好了不少。主要是声场更深、定位也更清晰。第一首是天顶的月娘,20T发出了清新、自然、又带着甜美的女声,不俗。。。。虽然听不懂台语,但歌声中的情感表达,还是能够感染众人。。。。。
接下来的阿陶的歌,更是出色,我们让黄兄弟的夫人坐在皇帝位上,因为她的听觉最为灵敏,而且表述也很直观,就承担了第一评委的责任,阿陶的歌声一出,她就发出了感慨,ATC的男声太好听了。。。。
紧接着的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是EMI公司出品的双张,在一所教堂中录制,ATC20T将教堂空旷、宏伟的感觉描绘的十分传神,大提琴浓稠粘滞的音色缓缓而出,让人屏息。。。。。。
Gil Shaham & Sollscher Paganini for two德国 DG 公司的"4D"录音张张优秀,但这张又是"王中王"。Gil Shaham 的小提琴演绎绝妙、动听,将 Paganini 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的意大利名琴高频纤细、透亮,琴声共鸣异常宏厚,而 Sollscher 的吉它声如玉珠落盘,虽然只有二把乐器,但音场却非常之宽阔。借用一下音乐与音响的评论,个人感觉这张与索尼出品的帕尔曼和威廉姆斯的合奏稍有不同,帕尔曼的版本似乎感情的表达更为深刻,乐感也舒缓流畅一些。。。。。。
小提琴大师是DG公司的小双张,收录了很多美妙的版本,试听了一曲流浪者之歌,感觉比穆特的版本好些,ATC20T的声场十分漂亮,乐队铺排到两侧很开,乐器也很清晰,大动态来临之时,气势磅礴,十分过瘾。。。。。。。。。
鼓诗选段自然是20T的强项,鼓捶的擂击,鼓皮的震动,历历眼前,气流的冲击强悍无比。个人感觉,所有的CD这张无疑是最具震撼力的。是不是ATC20T所有的CD都回放的很好呢?也不是,听下来,20T在钢琴的表现上还可以再上一层。形体感,琴强的共鸣都不错,但是瞬变和高频似乎不是很好,表现在钢琴的铿锵感不明显,音符和音符之间,在快节奏时候略微有些拖沓,交待的不够清楚,晶莹通透感,不是很强。
这之间我们换了几种玩法。首先在20T主人的要求下,进行了20+10的尝试,可看照片,10以拿大顶的姿态落在20头上,同时以LDH前后级的两组输出推动。。。。。。。。
即便是以推力出名的LDH80W前后级,在2对ATC的面前,还是感到力不从心,低频变得松散,有些控不住,结像也变得很大而且模糊。。。。于是10很快的从老大哥20T头上搬了下来。。。。
应主人的要求,我们又尝试将两根audionoteAN_L分接20T的高低两端。。。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能量感充足很多,冲击力也更强,声音和更加厚实,但是高频的通透程度进一步下降。。。。。。。个人感觉就是有些过了。。。俗话说,过尤不及。。。。。
黄兄弟带来的东方之声的ES30Ⅱ也没闲着,晶亮的镜面配上金色的不对称旋钮,很有特色。由于较小的功率和前后级分开的缘故,这台前后级看上去十分细致简洁,个人觉得觉得比我那台东方之声顶级功放E200还要好看的多。首先让他推动ATC20T,本来我们就没有报很高的期望,130W的功率,ES30Ⅱ细巧的外形和威猛的LDH後级根本不是一个级数,开声之後,果然,明显的低频不足,推力不够,ATC像没吃饱饭的大汉,有劲使不出,不过东方之声的中高频段做的还是很漂亮,听的出水分很足,延伸也变得自然。原来我听E200和LDH之间的区别,在ES30Ⅱ表现的更为明显,LDH声底大气,驱动力十足,下盘十分稳固。东方之声则表现出清秀、质感、自然的声音趋向。但是在ATC20T面前,ES30Ⅱ显然不能让人满意。。。。。。。
最后,让ES30Ⅱ推动我的ATC10,也算尝试一下,大家再看一张照片,俺的ATC10终于有机会出场啦。。。。。。。
这时已是晚上7点多了,听音会已经持续了近4个小时,大家吃过晚饭,10走个过场就打算散场了,一样的,照例天顶的月娘首先登台,然后各张CD依次出场。。。。女声一出,本已经有些疲乏的我不禁精神一震,好听的声音。。。。。不但同样表现出女声的清新、婉转,细节和情感的表达比聆听ATC20T时更上一层。。。。。。
接下来,哈里的酒吧更是10的拿手好戏,第十首,唱的缠绵动情,让人迷醉于男声的温和厚暖之中,双钢琴在ATC20T上表现不佳的通透,铿锵质感,竟然在10身上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琴声晶莹剔透,又能够表现出上好的重量感。。。。。Paganini for two小提琴的娇艳和吉他的韵味得到了更为传神的表现,你可以清晰的分辨出乐手大拇指拨动低音琴琴弦的共鸣和小指勾起高音琴弦的泛音。。。。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说,场面表现如何呢?我们依然听了在ATC20T上放过的流浪者之歌等具有大动态的曲目,我的听感是,非常好,一样撑起一片宽广的音场。在大动态下一点不乱,细节十分清楚,举例来说,小提琴大师CD中第一轨,播放到3分钟左右时,右上角会有一个细小的铃声出现,持续2分多种,即便是在乐队齐奏,高潮迭起时,这个铃声仍然非常清晰,还带着一点点泛音。。。。。和20T相比,虽然气势上稍稍弱一些,但是却表现出比ATC20还要高明的音乐美感,带一点点的甜味,乐器也蒙上了淡淡的光泽。。。。闭上双眼,真的是一种享受呢。。。。。。。。
由于听的很爽,大家一致要求听一下10打鼓的表现,于是放入鼓诗。。。。。第一声鼓敲响,力度就不俗,接下来的表现,10也没有让人失望,虽然单元尺寸限制了下潜,但是一样声势惊人,密不透风,而且在声音的密度上,感觉比20还要高上一些,摘下面罩,10单元的活塞运动幅度之大让所有在座目瞪口呆。。。。即便是如此大的声压,10也丝毫没有软脚的现象发生,依然一丝不苟的尽心尽职,呵呵。。。。。。
最后的总结:
1、    ATC无论是20T,还是10都是一样的声底,厚实有力,重量感和密度上佳,高频如果搭配得当,一样可以表现出有气质,细腻的声音。同时也可以营造出甜美的音乐氛围,我这里说的甜美,是指乐器所自然而然散发出的美感,而不是过分渲染过的甜味。
2、    虽然灵敏度是10低,80DB,20T是83DB,但是实际搭配结果,20T明显难以驱动。
3、ES30Ⅱ如果用来推ATC的话,非常超值,和老版的ATC非常合拍,以其5000多的售价,将ATC推出如此效果,实在是让人惊喜。和E200相比,高频似乎还要飘逸一些。。。。。
4、女性占有先天的听音优势,也许她们并不发烧,也不一天到晚比较器材,但是往往一听就能给出非常恰当和中肯的评价。这次听音聚会,第一评委就由黄兄弟的夫人担任,其评价是非常准确的。
5、最后说一下李兄的真丝水蟒,也是热门的一款线材。整体感觉,冲击力、透通程度都不错,但是音乐的氛围不是很好,同时也许是解析力比较高的原因,在几张CD播放过程中,都有比较明显的背景噪音出现。




自己系统搭建的基本成型以后,基本满意,但经过2个多月的听,感觉声音仍然粗糙,接受蒋大哥建议,从电源处理上着手,先买了一台隆宇的整流拖板,声音有明显改善,主要是背景宁静了许多,结像清晰,但似乎与我心目中的理想的声音,还有差距,我目前的系统只有音源部分的电源线,是比较低一些的XLO小紫,也是力度型的,浑厚有余,但解析力明显差了不少,放在cd的电源上也是应付,为此,先后尝试了银彩30、g5\ps\等,好象声音的变化不大,特别是g5先后用过欧版和国际版的,与它的价钱比,不是让我满意,大概是我用银彩信号线的缘故吧,后来用了999兄弟的批送,风格是我喜欢的,听了10几天,初步的印象是:线条清晰,低频的质感很好,比较理性,钢琴很有弹性,小提琴则显的清瘦有余,丰润不足。上周阿威带来了powersnakes的viper电源线,和银彩的g5B88平衡线,先换上b88这是我目前用的G380B换代产品,从外观上来说88加了网罩很精致,但从线身和重量上来说,似乎80更粗重一些,接上以后,感觉声底变化不小,88更清晰,低频扎实,可能是新线的缘故,有点立,差距最大的是速度,88的速度快,细节交代清楚,动态过瘾。但是80温暖圆润,斯文一些,音场也更宽厚,更有人性。其实,在我系统变化最大的是用了viper电源线,感觉钢琴晶融体透,画面十分的清晰,声音也有了一种高贵感,特别是那种粗糙织体,有了极大的改善。一听中毒,边马上决定拿下,经过多次沟通,蒋大哥忍痛割爱,出给了我。听了10几天,从新奇中静下来,感觉它的声音比较软,特别是音场小了许多,应该是给银彩成功地减下了臃肿,但似乎太骨感了些,特别是播小提琴,尽管非常清晰,但却只有骨头了。并且感觉播大场面有点力不从心.自己也不清楚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昨天物业来检修,顺便让电工量了一下,靠,普通电拖板是220V,而净化器插孔只有217V,我想大概是它的问题吧,于是把公房的PS接到普通插板上,音场\力度和小提琴的丰厚全有了,尽管,钢琴的高贵感有所下降.妥协吧.听名线说店里要进一台电源处理器,类似ps 发电厂但便宜许多,不由动了心,也许,唉"发烧不熄,折腾不止"啊








耳听为凭,什么才是好声?-刘汉盛

买音响?初入门的人一想到要去音响店听音响就心慌。慌什么?钱是已经准备好一大把要给人了,但 是声音呢?自己要怎么去听,才能听出那些音响的声音好不好、对不对、值不值得这些钱呢?还有, 去了音响店,万—被店家知道自己外行,而被牵着鼻子走,买错东西怎么办?
我想,以上的这些顾虑是每一个想买音响的人一定会有的,除非你有一个音响专家朋友。不过,即 使是专家朋友,他听音响的口味也未必与你相同。何况,人说狗头军师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人多嘴杂,弄到后来他们各有各的意见,反倒变成是依他的爱好买音响,而没有将决定权掌握在自 己手上。
怎么办?到底要怎么办呢?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没有别的方法,完全以耳听为凭。不管别人 怎么说,你就是以你耳朵所听到的为准。
“你说得到轻松,以自己耳朵所听到的为准,问题就在于自己的耳朵不准,否则早已是专家了。”
说得一点都没错,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的耳朵根本不准,所以才会心慌。好,现在我 以自己听音响二十多年的经验,加上阅机无数的资历,来告诉你到底要怎么去以自己的耳朵为准挑 选音响。以下。我就教你以三错三对来建立自己的“耳听为凭”。
只要声音尖锐就是错的
小提琴的声音听起来会尖锐刺耳吗?不管你有没有听小提琴演奏的经验,我要告诉你,—定不会。 不信的话你可以到饭店里的餐厅,听听那里经常有的小提琴、钢琴、大提琴演奏,看它们会不会刺 耳?我保证不会。人声会刺耳吗?绝对不会!可是,为什么店家放起女高音或男高音就会有撕裂耳朵 的感觉?那就是失真了嘛!人声那么的浑厚那么的美,怎么可能会刺耳呢?不必管别人怎么说,只要 人声会刺耳就不对。人声与小提琴不能刺耳,其他大提琴、长笛、木管铜管等会刺耳吗?当然也不 会!所以,你要大声有自信的说:不对不对,它们太刺耳!
只要声音缩缩的就是错的
“缩缩的”可以用闽南话来讲。换句话说,声音放不开,老是挤成一团,不够开放宽广,这些都是 声音缩缩的表现。如果你去音乐厅听演奏会,乐团演奏的声音缩在舞台里面传不出来,这样的音乐 厅设计对吗?当然不对。同样的道理,音响的喇叭与扩大机的功能就是要将音乐送到房间每一个角 落。如果你听到的声音就缩在喇叭里面传不出来,或者声音老是挤在二支喇叭里面放不开,不必怀 疑,肯定有问题。有问题的声音当然不买。
只要声音死死的就是错的
你听过有谁演奏音乐要死不活的、没有活力吗?如果真的有这种演奏家或乐团,也不可能有唱片公 司会邀请他们去录音。能够录音的人所演奏出来的音乐一定是充满活力、充满生命的。不论他是在 弹慢板,或者他们正小声的在合奏,音乐里一定是充满力度和张力的,音乐里一定会有活跃的脉动 而不是死气沉沉的。如果你听到的声音一直感到活泼不起来,死死的,那么,这样的音响一定不要 买,他们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你有权力买到声音充满活生感的、听起来舒服的音响器材。至于为 什么声音会死死的?你不必为这个伤脑筋,将这些问题留给店家去研究就好了。
只要声音甜甜的就是对的
声音甜甜的?象红豆汤或绿豆汤一样甜吗?象冰淇淋一样甜吗?当然不是!所谓声音甜甜的专指弦乐, 就是那种听起来水水的有光泽的那种啦!相对于甜甜的,如果你听到的声音是涩涩的、干干的,那 又错了。其实人声也是一样,如果听起来干干的破破的,那绝对不要买。
只要声音饱饱的就是对的
声音瘦瘦的表示中频段与低频段的量感不够,所以失去平衡。就好象瘦竹竿般,这是错的。真正好 的声音应该是饱满的,中气十足的。无论是中频或低频都要结实饱满,而不是虚虚瘦瘦的。如果声 音瘦瘦的那也表示声音很单薄,听不到很多应该有的细节或泛音堂音。总之,无论什么乐器,他们 所发出来的声音都要象一个人吃得饱饱的(当然不是脑满肠肥那种)很健康的样子才对。
只要声音松松的就是对的
紧紧的声音听久了会让人紧张,松松的声音听久了能让人放松。真正好的声音应该是松松软软中又 带有活力的。请注意,我所说的松松的不是象海绵那种多孔状的松松的。而是象弹簧那样会慢慢弹 上弹下那种松。如果声音硬硬的没有弹性或松得没有力量也都是不对的。
只要你能记得上面我所说的三错三对口诀,不论走到哪里,随便听什么CD,你都能够充满自信的告 诉自己:这种声音不对,我要选别的。就这样,你不必去找专家,也不必羡慕别人的金耳朵。事实 上,您自己就是以音乐表现为准、以耳听为凭的专家了。



双线分音音箱选桥接线的基本思路---减法均衡 (作者:百线生. 时间:2003-05-21 01:27 点击数: 22) 双线分音音箱选桥接线的基本思路---减法均衡

(1)收紧低频的主线接高音,桥接线选单支中等直径的铜线,一般线径在19-21号间,支数2-6之间,长度在8-12cm之间试验选定.
(2)增加高频分析力的主线接低音,桥接线选单支中小直径的纯铜或纯银线,一般线径在21-23号间,支数1-4之间,长度在10-15cm之间试验选定.
(3)高频过亮的主线接低音,桥接线选单支中等直径的纯铜线,一般线径在17-19号间,支数1-4之间,长度在10-20cm之间试验选定.若选用多股细直径绞合铜线更柔顺.
(4)增加低频厚度,放慢速度的主线接高音,桥接线选单支中等以上直径的纯铜线,一般线径在17-21号间,支数4-16之间,长度在15-50cm之间试验选定.若选用比(3)更粗多股细直径绞合铜线更厚肥,速度更慢.
(5)改善中高细腻润滑或美化中高的主线接低音,桥接线选单支中或小直径的纯铜或纯银线或纯铜混合纯银,一般线径在19-23号间,支数1-4之间,长度在10-20cm之间试验选定.
(6)其它还要考虑的因素是接线柱是靠近低音,还是高音,差得多的可用的桥接线长度可长点,既可补长度,又可调音色.否则要注意可能引起相位问题加重.
(7)注意:各种品牌线材的音色的特点,股数,粗细,长度,材质,纯度,结构,互相搭配以后的效果可产生无数的变化.如改善中高细腻润滑或美化中高的线材一般要尽量选用高档名牌的6N以上的纯铜或5N以上纯银线效果才明显.其他的也尽量选中高档次的,最好不低于主线的.由于线材很短,制作工艺,插头的品种,焊锡的优劣等等也对音质很敏感的.此外桥接线成品不多,而且多数是国内JS的工仔做的多如:XLO ultra6,kimber 8TC等,工艺档次很一般.
(8)切记:不要本末倒置!首要改善的是你的主线,然后才是桥接线,否则减法均衡条件不成立,效果不理想.

主线接高音和接低音柱音色上的区别 (作者:百线生. 时间:今天 01:19 点击数: 3) 主线接高音和接低音柱音色上的区别

(1)一般主线接高音,中高亮点;
(2)主线接低音量感多点;
(3)还可以斜接的,走向是前两者之间中性点.
前提是桥接是中性时!
个人反对(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发烧友玩Hi-Fi的最大问题是喇叭摆位不佳,想取得靓声,最重要的关键是在房间内为喇叭摆位会影响音色平衡度、低频质量、音场深阔度、中频清晰度以及结像力。正确的摆位方法是最先比较大幅度地移动喇叭位置,然后逐步轻微地称位,直至觉得声音圆滑为止。摆位正确时,整套体系会活起来,而它只不过花你几个钟头时间。
1、喇叭与聆听者之间的关系
  想取得靓声,聆听位置(俗称“皇帝位”)与喇叭之间的距离应比两个喇叭之间的距离大一些,在此处,乐器有结像力及声音最好,至于两个喇叭之间距离应该多远,其中有妥协存在,两个喇叭拉得过近时,音场又太窄。聆听位置摆得好时,中间音像最佳,同时又有宽阔音场,你可将皇帝位移前移后来试听,多数会找到一个听到靓“定位”的位置,试音时可用一些中间定位明确的录音作为准则。
  喇叭与皇帝位的关系还涉及到房间因素,你可以将喇叭拉得很近,而坐得离喇叭很近来聆听,但也可将喇叭拉得很开而坐得很远来聆听,假如采用后者方式,房间对声音的影响会较大,因为你坐得越近,听到的直接声便越多而反射声越少,一般来说,坐得越开来聆听,声音会更开放,坐得越近,则声音更为直接到耳,有些喇叭要你坐得较远来聆听,以便喇叭不同单元的声音可以温和。
2、喇叭越近墙壁,低音越多
  房间四周墙壁对喇叭的整体音色平衡度有很大影响,喇叭靠近墙壁会加强低音,令音乐重播更具份量感,有些喇叭设计上是要靠近墙壁才取得自然的音色平衡度,如果把它们拉出,声音便会偏薄,另外有些喇叭则起码要离墙3英尺,否则声音变得又厚又重,如果阁下在摆位方面有所限制,买喇叭时应有抉择。
  喇叭靠近墙壁时,低音能量撞向墙壁再反射回房间中,所以低音增强,表1显示喇叭的频率在无反射室与正常房间的分别,你可以看到,后者的低音不但更多,而且也伸展得更低,喇叭靠近任何一面墙壁(地下,后墙,侧墙)都会加强低频份量,喇叭越是接近墙角位,你听到的低音越多。
  喇叭摆位与墙壁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到频率的峰值点,摆位摆得好,不但可令喇叭的频率自然伸展,而且可以避免蹭出现谷峰。摆位不佳的话,低频会有渲染。
  很多喇叭厂家证明产品应离后墙和侧墙,你听到的侧墙反射声越多,这是有害无益的,如果侧墙上用调音材料处理过,当然侧墙反射声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3、不同的喇叭与聆听位置,会听到不同的谐振模式
  房间谐振模式指某些频段出现峰值,或称“驻波”即某个低音频段特强,令声音有泻染,驻波的模式是取决于房间的尺寸及发音点的位置,只要将喇叭与聆听者放在最佳位置,低音便会出得比较圆顺。
  根据实际体验所得,想取得最佳的低频响应,喇叭与后墙之间的距离应为房间长度的三分之一,如果这样摆位不可行,可以试试房间长度的五分一,这两个位置都能引发驻波,帮助喇叭与房间结合,可能的话,聆听位置最好是在房间长度三分之二处。
  用以上方法作起步,播放一些有大量低音的音乐,然后将喇叭及皇帝逐步(一英寸一英寸)移位,直至听到低音伸展圆滑及与其他频段混和有致为止,当你听到低音最圆滑之际,便会发觉中音的清晰度与分析力也有所改善。
4、喇叭与后墙之间的距离影响音场表现
  一般来说,喇叭离后墙越远,音场越深,喇叭接近后墙是很难营造出深阔音场,将喇叭拉出几英尺,音场表现之差别有如天地,可惜的是,很多客厅都不可能让你把喇叭拉到很近,如果你一定要把喇叭摆事实近后墙的话,便要在墙上作适当的吸音处理。
5、聆听高度与音色平衡度
  大部分嗽的音色平衡度会随着聆听高度而改变,但改变的只是中音与高音,高音单元同一高度或位于两个高音单元多数会位于离地32英寸至40英寸之间,以配合一般人的聆听高度,如果阁下坐在可以调校高度的办公椅下,便可轻易听到其中的区别。聆听高度影响声音效果有多大,也要视不同喇叭而定,有些喇叭具有颇大宽容度,区分并不那么明显,有些却有显著区别,你伸一伸懒腰都可听到不同的声音,想取得良好的音色平衡度,请选用一张坐上去可以令耳朵与高音喇叭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6、喇叭拗入(Toe-in)
  相对喇叭平衡而言,喇叭的拗入是另一种摆位方式。但其中并无规则可言,拗入多少要视喇叭与聆听环境而定,有些喇叭需要拗入,有些则需要平摆,喇叭拗入摆放对声音有多方面影响,包括中高音,音场结像力,空间感及压迫力等。
  大部喇叭在三角形聆听位置听到高音最多,于是将喇叭拗入时会接收到更多高音能量,所以一些本身过份光辉的喇叭在toe-in时就会听到过多高音。
  Toe-in也影响到你听到的直接声与反射声的比例,喇叭拗入时,会将主要的声音能量射向聆听者,如果聆听房间的墙壁反弹声音较强,将喇叭拗入明显有好处,因为侧墙的反射声会较少,相反地,减少Toe-in角度会令你听到较多的反射声,但也可得到更佳空间感,音场也更阔大。同样地,toe-in可以改善结像力,很多喇叭在toe-in可以有更佳的音场表现,音像更为立体清晰。最佳toe-in角度往往是一种妥协,toe-in多时,音场够靓,但高音过多,没有toe-in时,高音顺滑很多,但中间结像又比较含糊,空间感亦然,喇叭平摆时音场开放阔大,但不够精确,toe-in之后音场缩窄,但结像力更佳,总而言之,toe-in多少要视喇叭,房间和个人口味而定,唯一的办法是不断移位,不断聆听。
  两个喇叭toe-in角度一致非常重要,最简单的方法是量度后墙至喇叭背面的距离,量完一边再量另一边。另一方法是从皇帝位观察喇叭的toe-in角度,凭你看到喇叭声箱侧面多少便能决定两个喇叭的toe-in角度是否一致。
喇叭摆位总结
  喇叭摆位是改善声音效果的最佳方法,它不用花钱,也可以提高你分辨声音质素的能力,而且可以令平凡的效果变得出色(就算器材与喇叭不变),在你花钱将器材升级或进行吸音工程之前,请先肯定你是否已经利用喇叭摆位将体系的潜质发挥尽致。
  你为喇叭找到最佳位置之后,便要加上厂家供应的钉脚,四个(或三个)钉脚都应该负担同样重量,这样喇叭考试能站稳,不会左摇右摆。我们可通过喇叭摆位来控制声音效果,改变喇叭至后墙或侧墙的距离可控制低频质量,改动喇叭及聆听者的位置可以减低房间谐振的影响,高速聆听高度及toe-in角度则可改善音色平衡度,改变toe-in角度可轻易改动结像力与空间感,而将喇叭拉离后墙可增加音场深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要聽好音響一定要花大錢嗎?
转贴

  站長我天生酷愛音樂 , 從以前在台北工專讀書的時候 ,就喜歡買一些電子材料自己DIY ,往往幾個月省吃儉用攢下幾兩銀子,就跑到以前的中華商場買材料

,自行裝配及測試,記得第一部擴大機的完成是在專二,後來陸陸續續又裝了數台,學校畢業自己開始賺錢後,就脫離 DIY的行列,直到自己從事音響製造,匆匆

又過了數十個年頭,這中間也換了數套音響,直到有一天頭殼壞了,學著發燒友買了發燒級的百萬音響, ( 在此順便解釋一下,甚麼叫發燒級的音響。以音響本身

而言,這類的音響大部份是屬A類放大,而A類擴大機的特點就是機子很燙,所以叫發燒級音響。如果指消費者而言,會花那麼多錢去買一套音響,在一般人的心

目中會認為您發燒頭殼壞了。 ) ,而這套百萬音響也是我外購的最後一套音響,現在已存放在庫房裡;也是這套百萬音響緣由,促使我推出一系列超值音響;因為

,我要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聽好聽的音響,不一定要花那麼多錢;也想證明一件事:好音響不一定都是進口貨,台灣也有高超的音響技術,能提供超值的音響給愛

樂者。所以本公司音響部門的英文 LOGO 叫”MITE”,取自“ Made In Taiwan Efficient ”或” Made In Taiwan Enough”英文字的字首。

  由於經常到國外,所以有機會了解一些天價的音響器材,在原產地的價格,這不看還好,看了真是感觸良多,為甚麼同樣的機種,在國外和國內的價格差那麼

多,有時甚至差2or3倍的價格,這要怪代理商還是消費者呢?我認為雙方都有責任,這是代理商利用消費者月亮是外國的圓,及虛榮心的心態,順勢推舟的結果



  我有個香港的朋友,他從國外取得某廠牌音響代理權,想來台灣開拓音響市場,起初他不了解台灣音響市場的生態,所以不知道要如何訂定售價,幾經盤算後

,將價格定在十萬元,並在雜誌上登了廣告,過了將近一年,廣告費花了近佰萬元,結果卻是乏人問津;在調整廣告雜誌時,新的雜誌將價格誤植為二十萬元,廣

告刊出後,效果意想不到的好,他很高興的打電話告訴我這件”奇”事,並且恍然大悟地說:他終於知道要如何經營台灣的音響市場。坦白說,我知道該為好友能

在台灣的音響市場打出一片天而高興,還是要為自己的同胞被當成冤大頭而悲哀。同理於微軟的軟體,在台灣的價格是全世界最高的,足見比爾蓋茲對台灣的市場

的特性,應是瞭若指掌。

  至於是甚麼原因,造成台灣一些天價的進口音響,我做了下面幾點的分析:

國內一些音響類雜誌大力炒做的結果。魚幫水,水幫魚,代理商向他刊登廣告,而這些雜誌的主編,針對這些產品測試評論,將所得的資料數據大肆吹噓一番,將

其優點渲染誇大,將其缺點輕描淡寫,甚至將它描述為特色之一。其實翻開雜誌 95% 的廣告,都是代理的商品,可見代理商與雜誌社是唇齒相依的利益共同體,其

實以 為了讓公司能永續經營的立場,他們所採取的任何做法,都是可理解的,但是他們或許忘了,很多消費者都把這些報導、評鑑,當作採購器材的聖經,因此這

類偏頗的報導,對消費者是不公平的。當他們高興的數著廣告費的同時,另一方面因為看了他們的器材評鑑,而去購買天價產品的消費者的銀子,也大把大把的流

入了代理商的口袋裡。

有時主編太忙沒時間測試,就把這重責大任交給一些新進人員測試,而這些主編再將此測試的結果,以自己的名義在雜誌上吹噓一番,有些主編甚至連測試都沒有

,就直接以代理商所提供的數據,再加上 自己的專業知識,大肆報導一番,讓讀者以為,它賣那麼貴,是因為它的功能特性好。

有些雜誌的主編,不懂如何客觀的去評鑑,只好依價格的高低,來判斷音響器材聲音的好壞,這使得內行的音響玩家,即使擁有數萬元的超值音響器材,卻不敢告

訴 別人,怕被人取笑。

代理商利用消費者的虛榮心大賺一票。有些消費者對一些廣告做得很大,價格很貴的器材情有獨鍾,最好這種天價器材的價位,全天下的人都曉得,當他告訴別人

他的器材型號號時,他希望看到對方羨慕的眼神。最近聽說有位土財主,花了將近千萬買了一套超級的發燒音響來聽流行音樂,為了將這套音響的特殊性能展現給

朋友看,還依代理商的建議,花了將近百萬買了一套測試儀器,測試音響的特性曲線,來證明這套天價音響價格的真實性。

  以上幾種原因,都是造成台灣進口音響的價格,幾乎是全世界最貴的原因,雜誌某些不實的報導,直接或間接的誤導單純的消費者,”音響器材是愈貴愈好”

的觀念,這一類的音響雜誌為了爭取廣告,而完全忘了媒體公正報導的社會責任,不惜昧著良心替高價的進口產品炒做,雖然這種推波助瀾的做法,非常投代理商

所好,但無形中也使這些主編在音響專業上好不容易建立的公信力,逐日的糟蹋磨損。以臺灣的音響市場而言,有些開始想進入專業音響領域的人,隨便一翻廣告

音響雜誌,發現原來 HI-END 的音響器材,竟然都是天價;加上擁有不錯音響設備的朋友,可能為了虛榮心又將價格膨風灌水,造成臺灣絕大部份的音響消費者,

不敢投入專業音響的領域。以前景氣好股市萬點的時候,音響市場還能蓬勃發達,但現在百業蕭條的時刻,臺灣的音響市場,只有愈來愈萎縮。當然也不能完全怪

不景氣,長久以來留在大家內心深刻的印象,”好聽的音響,一定要花大錢”,景氣好不敢進來,景氣差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床頭音響變成他們唯一的選擇。很多

人不了解,其實只要花比床頭再多一點的錢,他們就可以擁有一套很棒的專業音響。

  從事音響的銷售後,接觸了許多音響迷,其中不乏使用過高價音響器材的,因而也得到一些訊息:其實高價的音響器材,其聲音的表現,並不一定與價格成正

比;只不過是附加價值比較高而已。也就是機箱內部塞滿了發燒的補品,像是高價的電容、環型變壓器之類,要不就是機箱做得很大、又鍍金又鍍銀的,又有使用

的零件較多 ( 其實多餘的零件用的愈多,音質就愈差,尤其是主動零件。)。

  其實聲音是很主觀的東西,買音響要量力而為,先確認自己的狀況,需要的是何種價位的音響,想試聽系統的價格,是不是在預算範圍內,如符合,再進行試

聽的步驟。試聽前要知道自己常聽何種類型的音樂,古典呢?還是爵士 ...... ,到試聽室先聽廠商展示的,不要聽電子合成樂或一些特殊音效的音樂,可以聽一

些管弦樂大合奏、人聲等,再試聽自己喜歡聽的樂曲,最後再聽自己準備的 CD,反正要選一套自己滿意的音響,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前的準備工作用點心,可以減

少日後後悔 的機會。

  買音響確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想買到超值的音響,則是一門更深的學問。如果一定要像專家一樣,靠耳朵來判斷聲音的好壞,那除了需要一段長時間訓練自

己的耳力外,還需要很多器材的輔助,也就是說您要花很多的時間和金錢,這對一般的愛樂者來說談何容易。所以剛開始,一般的愛樂者可以憑自己的感覺來判斷

,因為音響器材是自己要聽的,自己聽得舒服習慣最重要,再者,現在的網路很發達,而網友也坦率直言,由於買賣雙方並無利益關係,因此好的會加以誇讚,不

好的也會大肆批評,一點顏面也不留,其立場會比雜誌器材評論客觀多了,因此現在的網路評鑑,也成為購物者的最佳參考依據。

  總之,玩音響千萬不要迷信所謂”高價=好音響”,這並不是說高價的音響都沒有好的,在佰萬音響中也有超值的,就像雜誌也不是每一本或每一篇的報導,

都是言過其實,至於報導的是公正還是誇大,那就要靠消費者理性的判斷,但是不可諱言的,在高價的器材中,是有很多濫竽充數的。當然天價的音響器材,可以

讓消費者提高自己的身價,滿足自己的虛榮感,但話說回來,音響是擺在家裡聽的,是內服不是外用的,並不像雙B的車子可以開著滿街跑,所以也虛榮不到那兒

去,所以原則上還是務實最重要。





音響器材擺放


每次在環亞飯店的音響展或者試聽室播放完音樂之後,經常由有人問我說:為什麼在你們這些廠商這邊聽那麼好聽,買回家聽卻沒那麼好聽?其實這種情況普遍存在於

一些想發燒但還沒發燒到一定程度的愛樂者,大多數剛玩HI-End的朋友,對音響的放置十分隨意,殊不知,一套隨隨便便擺置著的音響,接通後其表現力最多只能發揮

50-60%.其實在音響店試聽之所以感覺不錯,那是因為那裏不管是聆聽環境,音響器材及器材擺置完全依照著聲學的原理精心規劃及擺設,所以只要您好好的用心的擺

放您一樣可得到好音效(至少對我們所賣的音響系統,我們敢保證如此).

對於音響的擺放,並不一定要以很高深的物理或者聲學方面的專業知識作為依據,您只要照著發燒友的經驗談,依樣畫葫蘆,就可以很快的讓您的音響發揮的淋漓盡致,

以下我們要談一些最基本的音響擺設提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一.揚聲器的擺放:
對於揚聲器的擺放,一般經常被大家採用的擺法大概有幾種說法﹕
(1)將房間對角三等分,其三分之一的長度就是喇叭離後牆的距離.
(2)將房間的高度乘以0.618就是喇叭離後牆的距離.
(3)按"三一七"比例法,即先決定你的聆聽位置,然後將喇叭擺到座位與對面牆之間三分之一處的距離,而兩只喇叭相隔的距離是你與喇叭直線距離的0.7倍.
以上三種擺法,幾乎都強調喇叭離牆的距離在1─1.5米為宜,據實際擺放的結果,音場表現確實會好很多.但這對專屬的音響室或試聽室或許可以,但實際上,對一般的

住家的客廳很難可以如此擺法,尤其是喇叭與後牆之間的距離,在怎麼說,至少應有25公分以上的距離.
並且要注意揚聲器的高度應以坐下時耳朵與喇叭高音單元齊高為宜.如果還想發燒一點的話,還可以考慮在與喇叭等高的牆面上貼上去吸音材料﹐如厚絨布﹑海綿等

等.同時,喇叭不能擺放太高,更不能一高一低順著家具的落差去擺.兩只喇叭微微向內投射的角度一般是15度左右.

二.音響器材間的疊放
(1)將器材放進櫃裏:有人為了整體家居的裝潢,將器材放進定做的櫃子裏,這會因櫃內空間所引起的潛振使音色渾濁.另外音響器材都會有散熱的效果,尤其是擴大機

更會散出大量的熱能,也因為沒有足夠的空氣無法對流,會導致無法即時散熱,器材易於過熱,老化.假如您把喇箱裝入牆壁,會使聲音效果變得生硬無趣.

(2)疊放器材.很多人愛將CD,DVD,擴大機,調諧器,DAC..等機器重疊放置,這會引起器材間互相干擾,尤是CD與大電流的功率擴大機之間的干擾更嚴重,會導致音色偏硬

及產生壓抑感,正確的做法是將器材放在音響架上或一字排開.如果您無法完全單獨擺放,而且不得不擺放在櫃子裏時,應注意櫃子內應盡可能保持較大的空間,特別是

大電流的功率擴大機工作時,櫃子的門不能封閉,須保持空氣流通,好用來散發熱量.另外在層與層間盡量用腳墊將其墊高使得散熱的熱能不要直接影響到上下層的器

材.  

三.避震
如果您感覺您的音響的音場混濁,音質粗糙有毛刺,並且拖泥帶水,那可能是避震不良所引起,我們可以用一些常用方法來改善器材的避震.

(1)避震器材的種類:
一般避震常用釘腳﹑防震板﹑防震架.
*釘腳,尖頭觸地,可將震動減至最小,一般與音箱配合避震.
*防震板用雲石或玻璃承載器材.雲石密度低,諧振高,會影響音響效果.玻璃密度比雲石高,但卻不厚實,諧振更嚴重.可用花崗石或麻石,尤其是麻石,密度最高,承載器

材較理想,但厚度要3厘米以上.
*防震架一般採用金屬或硬木製成,沉穩,堅固可充分避免系統中的各種震動,其每一層下都配有釘腳,避震效果更加良好.

(2)避震器材的材質:
不同材料的釘腳其聽感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鐵,鋼質結像力強,極適合家庭影院.木,銅質音色柔潤,適合聽Hi-Fi.避震較好的器材聽來低音結實不發飄,收放自如,層

次感,解析力很強,且音場十分寬廣.

(3)常用的避震方法:
釘腳,是發燒友普遍採用的避震材料,除了使用在揚聲器上,它還能把器材的諧振有效地導出機外.比如,在大理石或橡木或鐵架下墊放三枚金屬釘腳(二前一後,釘尖朝

下),然後將功放機或CD機放於其上,這會令音響的分析力和聚焦結像力大為改善.又或者為簡便經濟,也可以用鼓形的,大象棋,或者六七枚硬幣(用膠帶固定),老人茶

杯,樂高積木...來充當釘腳墊放於揚聲器,亦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總之,想要有好音效,絕對不是把器材買回去擺著好音樂就出來了,認清自己的聆聽環境,了解自己的音響器材的優缺點,耐心的佈置及擺設,美聲就會來找你了






改善音質的初步 - 避震


音響系統講究沉穩和厚重

  音響系統的各個環節上,都講究沉穩和厚重,譬如說:要買擴大機和喇叭前,先看它們重不重。其實這論點是有理論根據的,針對擴大機而言,此論點是有較

爭議的,持此論點的發燒友認為,擴大機內部較重的材料應屬變壓器、散熱片、機殼等,這些東西的重與輕,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擴大機的品質。變壓器重,表示

內部的銅線繞比較多圈,電流就會比較大,相對的輸出功率相對也會大一點;散熱片重,表示散熱片大一點,散熱能力會好一點,擴大機也比較能承受長時間開機

;機殼重,表示整個機子會比較穩,避震能力也會比較好。以上是針對傳統式的擴大機來說,但是,現在由於科技進步,新式的擴大機整體的設計理念,很多都已

經跳脫出這些老式的設計觀念,像 VT-3S 的重量只有 3.3 公斤,可是不管推力、散熱及音質都很好,真是所謂”短小精悍”的最佳範例。(不好意思!臭屁一下

喔!)

  有關喇叭越重越好的說法,買喇叭有句俗話:”論斤買”,喇叭箱體越重,代表使用的板材越厚,控制諧振的能力也就越強,抗干擾性也好,音染越小,聲音

會更厚實。選購音箱的第一步,可以用手捧起音箱掂一下重量,一般來說同等級的喇叭,重量越重品質越好。另外喇叭重,表示中、低音喇叭單體的磁鐵比較大,

低音會比較沉。所以有關”喇叭越重越好 ”這個觀點,就比較沒有爭議性。就以我們的桌上型喇叭 ND-100 ,它的木箱是採用進口的六分密集板製作,中、低音單

体後面的磁鐵也蠻大顆的,所以 ND-100 的單顆喇叭實重就達 6 公斤。

震動對音響設備的影響:

1. 對擴大機的影響

  在擴大機中,有些元件如電解電容器,受到機械振動時,會產生噪聲。鑒於擴大機內部的電源變壓器等,都會產生機械振動,外部聲波也會引起設備的機械振

動。儘管這些振動是不容易覺察的,但對處理放大微弱聲頻信號的放大器而言,那些機器內部和外部的機械振動,都將對音質產生影響,使得分析力下降失去聲音

細節、透明度變差、 噪聲增大。

2. 對音源的影響

  在 CD player ( 雷射唱機 )、 DVD ( 影碟機 ) 以及 Tape ( 錄音卡座 ) 等設備內,都有機械驅動系統的旋轉部分,由於這個旋轉系統,是產生機械振動的

根源,所以把旋轉系統設置於機器的中心部位,並用若干只避震腳支撐,這是一種理想的克服振動影響的方法。此外,對電唱盤或數位類比轉換線路( DAC ),在受

到設備內部和外來機械振動影響時,由於機芯或整機受到的振動,都將傳遞到唱片或磁帶上,從而對聲頻信號產生調製作用,使聲音變混,並增大了失真及噪聲。

可見這些聲源設備受機械振動的影響更大。還有,當聲源配備運轉時,不僅會有噪聲,還有震動,而 CD 片中的音樂信號軌跡又是那麼微小纖細,因此,任何輕微

的震動,都會對音質都有不良的影響,輕者出現音樂信號失真畸變,重者“跳槽”、“死機”。

  為了防止機械振動對音響設備的影響,就設備本身來說,主要通過增大整機重量,以及採用對稱佈局結構,保持重量平衡,取得高的穩定性。在使用上就須採

取避震措施﹐如避免將音響設備重疊堆放,這是一種極其普遍的錯誤放置形式,因為各設備間的振動將交互影響。正確的音響設備放置方法,應將各設備分開放置

於堅固穩定的器材架上,各層間的擱板,對機械振動應具有足夠的阻尼,並設置必要的避震腳釘和壓板,務求將設備自發及外來的機械振動及共振減至最低。

3. 對喇叭的影響

  對於喇叭系統更是如此。喇叭箱體振動時,會造成共振,而且箱壁輻射的聲波,將直接干擾喇叭的直接輻射聲波,這些都會導致音質的劣化。喇叭單體本身就

是一個震動體,製成喇叭箱後,應使其整體穩重厚實,任音箱高歌勁舞,任音樂在箱體內蕩氣迴腸,而箱體應不為所動 ( 就以我們的桌上型喇叭 - ND-100 而言

,為了防震,喇叭箱體採用馬來西亞進口的六分密集板,單顆喇叭的實重達 6公斤。)。另外,音響的音量太大時,也會使器材受震動,即使是輕微的震動,對音響

的音質都有損害,因此應該對以上的器材,以及擴大機、喇叭等都有必要進行避震措施,以求得最佳的靚聲。

喇叭如何避震

  擴大機、唱盤等本身不產生振動的器材,避震方式應與喇叭不同,擴大機的變壓器與CD 唱盤馬達,都會產生振動,此振動對整個機子而言,它會造成整個機子

的輕微抖動,但擴大機是將微弱的信號放大,而 CD 唱盤的數位類比取樣電壓,是幾 mV,所以任何輕微的抖動,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但是它與喇叭震動的方式

不一樣,喇叭振膜向前運動時,同時也產生一個後座力,將箱體向後推動;反之,振膜向後時,又將箱體向前推。就好像國中物理課,在火車上發射砲彈,火車會

往反方向移動。因此,喇叭播放時,箱體其實也跟著做同頻率的振動,只是箱體質量大,相對的位移較振膜小很多而已。

  有人將箱體與沉重的腳架,以螺絲鎖緊結合,其用意在於增大箱體的質量,使箱體位移減小,這是一種解決的方式,但前題是腳架的剛性要夠。您也可以在箱

體與腳架間放置角錐,其實這也是一種結合箱體與腳架的方式,但箱體與角錐間的摩擦力應夠大,才有結合的效果,將力量有效的傳導下來。這兩種方式的目標,

都是使箱體不產生位移振動 ( 共振是另一回事 )。

  有人在箱體與腳架間,放置橡皮墊或類似具有彈性的物質。因為當箱體向後震動時,底下的橡皮墊接觸面會跟著先向後,然後有一個反彈力再推向前,然後再

向後,向前,向後 ....... ,就像壓一下彈簧再放手,它會來回彈一陣子一樣。墊彈性的物質 ( 且只墊彈性物質 ) 會使高頻變乾澀,很可能與這來回彈動抵銷了

某一頻段的高頻有關。我試過後火車站買的,黑色表面有圓形突起的橡膠墊,及紅色較軟的橡皮墊等,效果都類似。

  有發燒友建議我墊厚毛巾,效果會很不錯。我想可能是因為毛巾這樣的阻尼物,將動能直接以摩擦方式轉為熱能,沒有來回振動。但我推測應與喇叭的質量、

高度與底面積等等都有關,墊的厚度也會不同。目前我很想試試類似黏土的物質。

  其實角錐的真正作用,主要是減少櫃架接觸面產生的共振,使較少振動傳回喇叭,對於喇叭本身所產生的振動,並沒有抑制或吸收的效果。所以如果要消除大

部份喇叭因震動所產生不良的影響,大概就要併用各種避震材料,它們可以各司其職,達到最佳的避震效果。我推想這種喇叭墊材的組合由下而上應該是:

抑制振動:最下面用三個角錐,抑制檯面的振動。

傳遞重量:角錐上面放一塊硬板,尺寸約與喇叭底板相等,用以承接上面的墊材及喇叭,但須注意這硬板的剛度要夠,才可有效降低共振。硬板與角錐間應可黏合

,如此一般的地震都不怕。

隔絕振動:硬板上先鋪一層橡皮等彈性物質,使經由角錐上傳的振動能量被阻絕。橡皮層的作用,就像汽車的避震系統,輪胎(腳架或櫥櫃)動得厲害,車體(喇

叭)相對動得少。

吸收振動:上面再鋪一層類似厚毛巾的毛氈阻尼物,用以將喇叭本身振動的動能,經毛氈內部的摩擦轉為熱能,減少喇叭自身產生的振動。喇叭就擺在這層毛氈上



  這幾層東西的順序應不能互調,1 與 3 負責壓制由腳架 ( 或櫥櫃 ) 上傳的振動,4 負責消耗喇叭自身的振動。我想,其中最可省略的是 3 的那層彈性物質

,因為毛氈可能足以吸收上下傳來的能量。

  至於為什麼角錐上需要一層硬板,鋪上與硬板等面積的橡皮與毛氈,而不在每個角錐上直接放上與其頂面積等大的橡皮與毛氈?我推想你若抱著一團棉被,由

拳王阿里對著棉被揮一拳,你可能可以承受得住,因為棉被將衝擊平均分散到大面積中;若你只是抱著一小團棉花,那後果可能就很難想像了。故前者應較佳。

避震材料

  由上述可知音響器材怕振動,振動會影響音質,對音響器材產生影響的振動源,有驅動電動機、變壓器磁感應、揚聲器重放聲波等。為了避免振動對播放中的

音樂產生影響,除器材本身所採取的避震、吸震措施外,各種外加的避震器材也就應運而生,而且種類繁多,但大體上有硬質角錐、腳釘和軟性吸震墊兩大類,它

們都能進一步消除振動對音響器材的影響。各種不同形狀、不同材料製作的避震器材,通過傳導、隔離及吸收音響器材本身、承載體 ( 地面或臺面 ) 及聲波中某

些頻率的振動,從而消除振動對聲音產生的影響。

  在自然界中,每種物體都有其固有的共振頻率,每種材料由於自身密度的不同,它們的固有共振頻率也不相同,對各種振動頻率的傳導性能也就不同。所以對

避震器材而言,選用製作材料的物理特性是l非常重要的。目前製作避震器材的材料大致可分五種﹕

高彈性係數低阻尼材料,如鋁合金、不鏽鋼及陶瓷等,這種材料的峰形尖銳,在40Hz 附近振動傳遞能力,隨頻率變化而有大幅度變化, 在高頻時傳遞能力較軟性

材料為高。

中彈性係數中阻尼材料,如木材等,振動傳遞能力介於金屬和橡膠之間。

低彈性係數高阻尼材料,如橡膠等,在 200Hz 附近振動的傳遞能力,隨頻率而起伏不定。

超低彈性係數材料,如海綿等,振動的傳遞能力,隨頻率增高而穩定下降,對頻率的變化影響不大,但對高頻振動不易傳遞。

復合材料,如不鏽鋼和橡膠等,對振動的傳遞能力兼有兩者之長。

避震設備

  音響器材的避震,通常可以歸結為兩種,一種是使用質地堅實的木櫃或金屬櫃,放置器材作承架,另一種是利用腳釘、吸震墊或其它東西,將器材與承架以及

承架與地面作隔離。但音響器材的聲音特點是設計者所賦予,所以,並不是每種器材都能適合使用各種避震器材,應視實際情況而定採用何種避震方法。不管採取

何種避震的方式,這些也只能算是調校的步驟,它只能改變效果,但不可能改變本質,所以各項投資都要適可而止,不能本末倒置。

避震的常用器材有釘腳、腳架、防震架、吸震墊、角錐 ...... 等,以下我就針對這些器材防震的原理作個簡單的說明。

1. 腳釘、腳架

  釘腳又稱腳釘,是一個像釘子似的圓錐體,它有各種類形和各種材質,它可以單獨放在器材或音箱下,也可以放在防震板、防震架下使用,它的尖頭著地,能

把有害的震動減至最小,很多音響都配帶釘腳出售。

  腳釘、腳架等都是利用適當的介質和幾何形狀,將音響器材外殼與承載體的接觸面減少到最小,造就一個聲學高阻抗區,使產生隔離作用,或者說是將音響系

統的振動“機械接地”。硬質角錐、腳釘除可將器材本身的振動導出,還能把器材與外界的振動阻隔,使音響器材內部及外部振動,對音質的影響得以減小。一個

有效的避震腳釘,必須在傳導振動的同時,將振動的機械能,轉換成熱能散發掉。不同材料製作的角錐、腳釘都有其固定的諧振頻率,各具優缺點,這在使用時是

應該加以考慮的。

2. 吸震墊

  防震墊有大理石板、厚玻璃板、各種金屬板及特殊工藝製成的硬木板,它的作用一是把器材壓穩,二是配合釘腳支撐器材,或把疊起來的器材間隔開來以減震



  吸震墊用以吸收器材的振動,因材料不同可分發泡墊、橡膠墊、塑料墊、絨毛墊等,為取得好的吸震效果,應選擇能吸收造成主要干擾頻率段的吸震墊,同時

要對 10Hz 以下的超低頻予以吸收,用以改善聲音的清晰度。吸震墊特別適用於 LP 電唱盤、CD雷射唱機使用,效果可謂立竿見影,如雷射唱機下放置吸震墊後,

音樂的音質會有明顯提高,低音更緊、聲像聚焦更好,人聲更清晰。不同材料製作的吸震墊,對振動傳導的頻率及傳導速率均不同,這是選用的關鍵。如以厚重的

石料作底,再在其上放以軟質吸震膠墊,就能有更好效果。

3. 角錐和吸震墊聯合使用

  角錐和吸震墊群組合使用,可兼收兩者之長,硬質的角錐使振動得到有效傳導,當振動傳導至吸震墊時,由於高阻尼夾層材料分子間的相互碰撞,而將振動的

機械能轉化為熱能,振動的能量便不會積聚在錐體附近,而且,利用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共振頻率,對不同頻率有不同阻尼的特性,使這種群組合,能具有一個較

寬頻帶的吸收和阻尼,從而收到更佳效果。

4. 角錐腳釘

  關於角錐、腳釘的使用,根據多方經驗,因為材料上每一點的振動幅度都不一樣,角錐、腳釘放置在音響器材底部的位置,當器材前後振動時,得到的效果就

不一樣。通常角錐、腳釘使用三枚, 以三角形放置,由實驗方法取得最佳位,角錐、腳釘的效果以 CD 雷射唱機、喇叭最明顯。

5. 防震架

  防震架也是用特殊方法及上等硬木製成,不僅美觀,而且沉穩、堅固,它也可以配合釘腳使用,並分為放器材的架子,和放書架型喇叭的架子,放喇叭的架子

最好用鋼鐵製作的,也最好配上腳釘。

6. 另類的避震

 音響愛好者,常使用倒扣的高腳玻璃酒杯、鼓形大象棋子、老人茶杯、樂高積木或數枚硬幣以膠帶黏在一起 ...... 等,置於音響器材之下,作為避震之用,也

可收到異曲同工的效果。

  CD 還可以 用放兩張唱片的方法來避震,也就是說在欣賞用的 CD 上,再壓上一張其它 CD ,將兩張對齊放進機內,這種方法也能使音樂的廣度、樂器的擺位

和細節,都有更好的表現,不妨一試;但一定注意唱片要對齊,放在唱片倉時一定要放平,以免卡死。現在也有專門壓 CD 唱片的壓片出售,效果會更好。

  實際應用時,應根據自己音響器材的多少,來選購或製作以上的用品。音響器材比較多的,以及有影音器材的朋友,應該採用防震架,架上還可以放置電視機

。假如音響器材少的,可用防震板或腳釘即可。當您不得不把器材疊放起來時,它們之間最好用防震板及釘腳隔開,這時釘腳的尖頭根據實際的情況,可朝上或朝

下,最後在器材的頂部還可以壓上一塊重板,避震效果更好。喇叭下面最好都以釘腳來當支撐,不過應注意,不同材質的釘腳,會有不同的音質,一般來說,鐵、

鋼質結象力強;木、銅質柔潤;瓦、鋼木結合等各有其特點,你的喇叭適合哪一種,自己可在實踐中多摸索。很好的避震不僅會使你的音響低音結實、控制力強,

層次、分析力提高,而且音場更寬廣、定位更準、音樂味更濃。以上可以說是讓你的音響既快捷又方便改善音質的經濟方法,不可不試。如果以上物品買不到時,

自己可動手製作,這樣不僅更經濟,還會樂在其中。

結論

  如果您組合了一套高檔器材,卻難以聆聽到 Hi-End應有的高貴、脫俗的傳神音色,更難以達到“點滴不漏的細膩還原,金石為開的動人氣魄”,那種令人震撼

的至高境界,而是音場混濁、音質粗糙有毛刺,並且拖泥帶水,歸咎其原因,最大的“嫌疑”可能就是避震不良。在頹喪之餘,不妨從器材的避震措施方面著手,

進行“磨機”。您肯定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Hi-End 終會放射出奪目的光彩,即便是麻雀也會變鳳凰,音質肯定更上一層樓!

 
如何將喇叭“煲”出靚聲來


  在音響展時,經常碰到客戶要買展示中的擴大機和喇叭,甚至連喇叭箱体因碰撞外觀有點瑕疵,即使原價他也要買,歸究其原因大概有下列兩點:

他們認為廠商所展示的器材,大部份多有修改過,而且用料一定比賣給客戶的來的猛。( 題外話:有關此點,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廠商都不會這樣做,像我們的展示

器材都是隨便挑的 )

我們經常會聽說新喇叭要先”煲”一下才會好聽,有些人是想要省下 Run 機的時間和功夫,他可立即享受這個器材應有的音色水準。

  就以我們的”真空管綜合擴大機搭配桌上型喇叭”音響系統而言,擴大機不用煲,不過根據很多用過的客戶與我個人的經驗,管味在 30 分鐘後會更濃,有關

此點或許各位可親自體驗一下。至於桌上型喇叭,我是建議一定要煲,其實喇叭是否需要煲,要看這喇叭的品質,假如您的喇叭品質不怎麼樣,就算您煲的再久,

音質也不會變好的。今天我們在這篇要研討就是如何將拿回去的新喇叭Run出靚聲來。

一、”煲”喇叭
  ”煲”,外國玩家稱之為“Run In”,指的是對音響系統進行長時間的連續使用,讓喇叭箱的單體老化,使之不再發出刺耳的噪音,並讓聲音有最大限度的圓

潤、甜美。許多玩家把“煲”機比喻為開新汽車,使各機械零件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達到最佳的工作狀態。有人說:煲機有如打通七經八脈;喇叭主要是“煲”

紙盆和盆邊的膠邊,分頻器零件 ( 電容電阻等 ) 和線圈的銅線部份。通常新的單體紙盆和膠邊會比較緊,相對地聲音就比較緊,音場不夠寬廣,聲像定位能力稍

差。

二、如何”煲”喇叭呢?
  當您拿到新喇叭時,它的聲音絕對沒有原款的舊喇叭來的好聽,那是因為他的聲音還沒全開,此時您必須“煲”喇叭。一般的上班族,下班回到家能聽音樂的

時間最多 2~3 個小時,而且多在晚上,音量也不能開太大,這種小小的音量,再聽多久效果也不會太大,建議您利用例假日的白天好好煲一下。現在就以我們這一

套組合的系統來講,音量大概轉到一點鐘的位置,至於實際的位置,您必須依照您實際狀況來調整音量,原則上聲音要稍大但不要失真太多,所播放的曲子要高、

中、低頻的音樂都要播放,假如各位手中有音響展送的展示片,可以選幾首高、中、低頻的曲子,以 CD 唱盤重新編輯順序,再按 repeat讓它一直重複播放。其實

正確的“煲”可以更全面、平均地活動音頻系統的全頻段 ( 人耳能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20Hz~20KHz )。也就是說,即使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的喇叭,在經過正式

的煲機程序之後,仍能有較明顯的改善,這是因為我們常聆聽的音樂,其頻率並不能涵蓋由超高至超低的每一段頻率。我們的桌上型喇叭是一款中、高、低頻都相

當好的喇叭,尤其低頻部份,煲前煲後會有很大的差別,不信您可以親自體驗一下。

三、如何選曲呢?

打通全頻段同時兼顧音樂性的培養:發燒碟中的古典音樂、大型交響樂、進行曲。

高頻:慕特的流浪者之歌、阿卡多的小提琴演奏系列等。

中高頻:“梁祝”、“二泉映月”、維瓦爾第的“四季”..... 等。

中頻:以蔡琴的“機遇”、騰格爾的“天堂”等鍛煉音頻系統的厚度、細膩度和質感。

低頻:鬼太鼓、Eagles ( Hotel California ) 、RR公司的 ( 科普蘭百年紀念 ) 和紅魔鬼。

  以上的所列的曲子是大家比較熟的,其實在選曲時,不光是注重它的音樂性,更要考慮兼顧全頻段,可別陷入音樂的美妙的旋律中,而忘了自己的任務哦!用

自己常聽的音樂進行循環播放,使相應頻段收放效果得到進一步增強,更加得心應手。相信大家都有偏愛的作品,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歌曲的數量、種類應盡量豐富

一些,而不是拘泥於某種類型的某個曲目,如此煲出來的喇叭才是全音域的喇叭。

四、煲喇叭的方法

用吸音較強的材料,如棉被之類的物品,把音箱包起來,以吸收惱人的噪音。

將左、右兩只音箱以面貼面,相位相反的方式相對放置 ( 喇叭上下座對調 );這樣會抵消很大一部分的噪音 ,而單體的活動幅度依然不變,貼得越近噪音越少 ,

還可以取得相當不錯的整體效果 ;但如果音量太小的話, 其聲音靜噪不能去得很乾淨,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設置恰當的音量在煲”喇叭工程中是一項重要工

作。

五、煲多少時間?
  需要煲多久呢?傳統的喇叭“煲”的時間均要求在數百小時左右,一些要求較高的發燒友更是花了大量時間、精力在上面;以我們的組合音響系統而言,我個

人認為 100 小時左右就好了;其實這並不是一個硬性的規定,大家可以靈活掌握,不過最初階段最好每次開機在12小時以上,這樣可以更快地展現出效果,如果每

次 Run In2、3 小時就休息的話,會使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每隔 2、3 天最好實際聆聽一下,以掌握其進度,作好適當的調整。總之,只要有持之以恆,美好的“

靚聲”會來向您報到的。

 



音响及音乐的特性
  对于“玩”音响的发烧友而言,如何使自己选配的器材(包括音箱、功放、音源和其它外围器材)具有尽可能高的 Hi-Fi 水准,和尽可能合理的价格,已成为

众多朋友们废寝忘食努力探索与追求的终极目标。事实上,音响器材的 搭配与调校是一门涉及很广、充满神秘诱惑与挑战性的学问;它不但集电子技术、电声技术

、音乐艺术、美学修为、音乐鉴赏水平为一体,同时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去换取不断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训和经验累积。其间的酸甜

苦辣、失落悲哀与欢呼雀跃可谓多味人生 ,因此在发烧友的字典里,绝对找不到“知足常乐”这句成语。走上发烧之路,就得用炽热的“爱”和执着的“痴迷”去

拥抱音响,就得付出大量的业余时间和大半辈子的积蓄,用智能、体力和耳力、心力去辛勤耕耘,也许十年八载方能“梅花香至苦寒来”。因而可以这么讲:器材

搭配和校音技能高低,是衡量 您是否称得上”音响发烧友”这个特殊称号的试金石,同时也是判别入门级、中级、高级乃至大师级发烧友等级的依据。
  选配音响“合理”二字最要紧,其精要之处不外乎四个字:“质高价廉”。可惜音响业界向来有一分钱一分货之说,所以“尽可能高的 Hi-Fi 水准和尽可能低

的售价”,就成了一对很难兼容的矛与盾,所谓“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草”几乎不太可能吧!事实上,这种不太可能的苛求,正是器材搭配的真功夫 与

玩机发烧的乐趣所在,也正是合理搭配调校音响所应该追求和达到的至高境界,谁能解决好这对矛与盾,谁就堪称“大师”水平。当然,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并不是

靠发烧友单方面的执着追求就可能办到的,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厂家、商家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厂家的正面宣传诱导,商家的实话实说和消费者不断地深入学习

了解和实践经验的累积。我们可 以把音响当作一匹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牠等着您加以驯服,有朝一日牠就会成为最有用、最骁勇的千里马。想要驯服牠就要

摸清楚牠的脾气及个性;同样的,想要驾驭您的音响,同样也要了解您音响的特性,其实一套音响的特性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音乐性
何谓音乐性
  音乐性即乐感。一个系统的放音有没有乐感,是区分 Hi-End 与非 Hi-End 的分界线,因为乐感是 Hi-End 系统的灵魂。但系统有没有很好的音乐性,取决于

器材制造设计、选配以及应用调校过程的微妙问题,并非完全取决于系统的价格,与此相关连的,当然也不完全取决于组件的质量和器材的重量;甚至有不少中、

高文件以上的晶体机,有不错的功率输出,在顺性与调性方面也说得过去,放出的声音也十分标准,听音效光盘中飞机的盘旋、炮弹发射进行 的轨迹、以及砸碎玻

璃的声音等都相当出色,现场感不错,这种系统也不存在特别令人厌恶的恶声,但对于音乐爱好者,特别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兼发烧友来讲,听音乐时总觉得”味同

嚼蜡”, 这就是所谓系统音乐性差。就目前的一般制造与应用水平而言,管机的音乐感优于晶体机,LP 唱机的音乐感比 CD 唱机好,以致于至今仍有不少很有身

份的高级发烧友,还是沉迷于管机与 LP 唱机的系统之中,并尊称这种有乐感的声音为“管味”,而对晶体机系统嗤之以鼻,甚至不屑一顾,一律贬斥它们发出的

声音为“晶体声”。
  那么“乐感”又是什么呢?这的确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词汇。只能说乐感是具有音乐艺术欣赏力的听众,对音乐美好内涵的主观欣悦感受。这种美好内涵也

许包括韵律、和谐、平衡以及其它许多特有的诱惑力。音乐是千百年来发展交流所形成的庞大的、广范畴的东西,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是由人歌唱或咏

颂发出的声音,歌唱者有男、女 声以及男、女童声之别;按歌唱者人数有独唱、重唱、轮唱、合唱之别;按声部有低、中、高音之别;按唱法又分为古典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等。而器乐则是由单件或多件乐器演奏形成的音乐,乐器种类是相当多的,按类型可粗分为弦乐器(小、中、大提、低音 大提、中乐之各种

胡琴等);木管乐器(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以及中乐的各种箫、笛、唢吶、笙等);铜管乐器(小号、圆号、长号、大号等);键盘乐器(钢琴

、钢片琴、管风琴、电子琴等);弹拨乐器(贤琴、吉他、曼陀林、中乐的琵琶、月琴、三弦以及筝、古筝、古琴等);打击乐器(有调击乐器有定音鼓、钟琴、

木琴等;无调打击乐器有大鼓、小鼓、钹、锣、三角铁、乐板、铃鼓、沙球等)。器乐按演奏方法又可分为独奏、重奏、协奏以及交响乐等。每一类声音都能呈现

音乐感。要鉴听一套音响系统的乐感,最好将上述的各种声乐、器乐作品都放出来仔细听一听,但这需要大量的声源软件,也需要相当长的鉴听时间。那么有没有

便捷的方法,也可以较准确地鉴听系统的音乐性?我认为,集中放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天碟就行了。
  多年实验和经验证明,器乐比声乐在鉴定乐感时敏感些,也科学、标准些;而器乐中主要可通过鉴听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即可,这两种乐器就是号称乐器之 后

的小提琴以及号称乐器之王者的钢琴。一张名家演奏、录音效果极佳、公认的小提琴天碟,在一套真正的 Hi-End 系统中,放出的小提琴声音 ,简直美到极点。钢

琴的 Hi-End 音乐性,则充满了阳刚、健美、精灵、激越、响脆、清澄、重击时如雷霆万钧,琴音能与整个演奏厅共鸣;轻松时又如碧波涟漪 ,毫无拖泥带水的无

病呻吟感;若放音系统质量较差的话,则听钢琴曲味同嚼蜡,没有任何诱人的音乐感召力。
  小提琴声与钢琴声之间,有一种很微妙的声音平衡。小提琴声若柔美得过浓、过腻,常使这套系统在重放钢琴声时,出现某种程度的击木式闷声;反之,钢琴

声若显得过分清脆,没有一定的重量质感,则在重放小提琴音色时,会出现不应有的擦钢丝式硬声,而失去音乐美感。一个系统若重放小提琴与钢琴的演奏都有非

常出色的声音,都极富有音乐性,那基本上这个系统在重放任何音乐时,其音乐性将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放几张交响乐、男女声独唱、以及“夜深沉

”、“丰收锣鼓”、“鬼太鼓”之类有锣鼓的音乐片作补充鉴听,这样对系统音乐性的评价将更客观与全面。
二、音场
何谓音场
  “音场”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在发烧音乐的发源地 ─ 美国,有两个词与音场有关,一个是“Sound Field”,另一个是“Sound Stage”。“Sound Stage”

主要是指舞台上乐队的排列位置和形状,包括长、宽、高,是一个三度空间的概念,而我们所指的“音场”其实就是“Sound Stage”,因为如果把”Sound Stage

”直译成“声音的舞台”或“音台”,这确实无法让人望文生义。至于“Sound Field”,就是聆听环境的“空间感”。当我们提到“音场的形状”时,实际上就是

指器材所再生的乐队所排列的形状。由于受到频率响应曲线分布不均匀,以及扬声器摆放位置的影响,音响所播出来的声场,实际上或多或少是与原录音时的情形

有差异的。有些音场形状本来就是四四方方,没有拱凸凹的。这种音场舞台的不同形状当然不能与录音时的原样符合。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现场演奏时,乐团

的排列是宽度大于深度的;但在录音室中,为了产生出音响效果,乐团的排列方式往往会改变,通常纵深会拉长,尤其是打击乐器会放得更远一些。这样就不是我

们在音乐厅中所见到的排列。
音场的位置
  音场的位置应该包括音场的前、后、高、低。搭配不当的器材,会使整个音场听起来像飘浮在半空中;有些又像是坐在音乐厅的二楼观看舞台一样。形成音场

位置的原因很多,比如扬声器的摆位、频率响应的不均匀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理想的音场位置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用听一个交响乐团演奏的方法来体会,

当交响乐团演奏时,低音提琴、大提琴的声音应该从比较低一点的地方发出来,小提琴的位置要比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略高一些;录音时,乐团应该是前低后高,像

铜管乐器就极有可能在较高的位置。对于整个音场的高度,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确定:音场高度应该略低于坐着时两眼平视的高度;换句话说,小提琴应该在

视线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应该在视线以下;铜管至少要与小提琴等高或更高。那么音场的前、后位置应该在那里呢?资深的发烧友都知道,应该在扬声器的前

面板拉一条直线,然后往后延伸的一段距离内。当然,这种最理想的音场位置是不容易实现的,因为它与音响的搭配、聆听环境和所播放的软件有极大的关系。一

般来说,从 扬声器前面板往后延伸比较容易,不过不能“后缩”得太多,如果后缩太多,像一些发烧友说的那样“直抵对街”就不对了。
音场的宽度
  有时候我们常常能听到发烧友夸口:”我的音场不只是超出音箱,甚至可以破墙而出”。这句话在外行人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对于有经验的朋友来说 ,只

不过有一点夸张而已。通常,在流行音乐的演奏中,偶尔可以听到有乐器在音箱外侧响起;而在古典音乐演奏时,往往会觉得乐团的宽度已经超出二个音箱之间的

宽度,这就是超出音箱、宽抵侧墙。许多发烧友都有这种经验,不必多费口舌。至于破墙而出,那恐怕就要靠一点想象力了,至少用想象的眼睛能够看得到的音场

位置才算真正的音场,墙外的东西我们看不到,我们很难肯定它在那里。所以,音场的宽度其实只在墙壁之内而已,这种感觉完全可以从 1812 序曲中体会到。如

果您听到的 1812 序曲,声音是紧缩在两只音箱的中间,而没有超出音箱两侧的话,那么最好帮您的音响诊断一下,看看是那儿出了毛病。
音场的深度
  ”音场的深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度感”,“深度感”不同于“层次感”、“定位感”,因为层次和定位与音场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深度感却仍然属于音场

的范围。与”音场的宽度”一样,许多人会说他家的音场深度早已破墙而出深到对街,这当然也仅仅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形容词而已。真正的”音场深度”指的是音

场中最前一排乐器与最后一 排乐器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它极可能是指小提琴与大鼓、定音鼓之间的距离。有些器材或环境由于中低频或低频过多,因此大鼓与

定音鼓动的位置会靠前一些,这时音场的深度当然很差;反过来说,有些音场的位置向后缩,结果却被误以为音场的深度很好,其实那是错误的。我想您一定没有

见过一个乐团会排成一个竖条的,您只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间的距离”这个概念, 就一定能准确地说出音场的深度。
音场表现
  听音响要有音场感,就必需要将喇叭摆在适当的位置,喇叭直 接贴在背墙或离背墙太近,都不会形成音场,或音场太浅;而喇 叭摆的位置离墙太远时,就会

产生舞台大而音场小的局面。
  但是除了喇叭摆位之外,其它各器材的回放声音也会影响音场的表现,这与频率响应的分布情形有关。频率响应宽,所营造出的音场通常都较大。我们指的音

场表现系指乐器所发出的反射音 ,所营造出的三度空间感,录音时除了在各乐器之前装设麦克风之外,也在音乐厅的各地方装设麦克风捕捉空间的反射音,是由乐

器的间接音而来。
  一般来说频率响应与音场有密切的关系。高频的延伸决定音场的高度,而低频及高频的延伸又决定音场的深度,而极低频与极高频如果都延伸的话,则音场就

会比较大。所以VT-3S + ND-100 所呈现的音场远不足外加了超低音 WOOFER-1 的。
  舞台上各乐器发出的声音,传递到舞台两边的侧墙、背墙及屋顶,所反射回来的声波所产生的时间差,即所谓的残响,形成了三度空间的音场感。因此器材除

了高低频两端 的延伸之外,也与器材的相位正确性有关,器材好到极高的水准,则连后场的左、右两边角落也会清楚,请注意!此处所谓的相位或时间,也不是指

用仪器所测试的相位差及上升时间 ,而是指人 耳实际所听到的情形。
A、音场规模感
  所有器材所营造出的音场大小都不一样,这除了与器材频率响应的延伸有关之外,与喇叭的大小也有关。
B、音场比例
  音场高又宽,但不深;或高又深,但不宽;又或深又宽,但不高,都不是好的比例。又或音场不够高又不够低,也不是好的比例,这又与器材的频率响应延伸

有关。
C、音场透视度
  一般音响器材大多都能呈现音场前排由左至右的层次来,但却很难明显地呈现出后场的层次,因此只有在极佳的音响器材中 才能有较佳的音场的层次感。
D、空气感(堂音)
  空气感指的是音乐在音场中流动的情形。与音响器材的 S/N 比以及声音的纯净度有关,零件的品质不好,或机箱(音箱)的品质不好,所呈现的空气感就会比

较脏,有的音场的空间有雾,有的音场空间有像砂石的粒子 ,都不会有好的空气感。空气感与音质的纯度有关,高频有杂质或高频比例较多的,空气感就会显得干

、燥;中频有渲染或中频比例较多的,空气感就会比较湿 ;而低频有渲染或低 频比例比较多的,空气感就会比较闷。又空气感与高频泛音的成份是不是够多也有

关系,高音的泛音漂亮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在音场中四处流窜飘逸,那是由于残响较为丰富之故 ,因此空气感的好坏是由许多因素所造成的。
三、音色
  什么是音色?依字面的解释,所谓的「音」,即物体因振动而经由空气传达发出的声波,经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而「音色」,即因发声体的谐音(泛音)成

份比例不同 ,而产生的不同声音。大自然中的任何声音皆为复杂的波形,这种复杂的波形除了基本频率的波形之外,还会有一系列的谐振频率,也就是所谓的「泛

音」(harmonic) ,它与基音有一定的「倍音」关系,例如,某物体振动之基本频率为 240Hz,也会发生 480Hz(二次谐波),720Hz(三次谐波)等频率 ,每一

个物体的倍音组成成份比例都不相同,这种不同物体发生不同的倍音成份的声音就是音色(timbre)。
  其实在音响系统中的每个环节、每个零件都会有各自的音色,比如电阻、电容器、晶体管、真空管、线材、机箱材质、 机箱结构等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音

响器材中只要有一点小小的不同,声音就大大的不一样这道理,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每一样零件的音色不同的缘故。而今音响器材的仪器测试多偏谐 波失真 、

互调失真、频率响应、阻尼因素等测量,并未用频谱分析仪将泛音的结构加以分析,但即使是用频谱分析仪分析出泛音的比例成份,还是无法知道声音的好坏 ,这

也解释了为什么两台频率响应一样,失真一样的机器,而声音却不同的原因。因此我们不得不借助于一些对音色客观的字汇来叙述,虽然不能尽意,但多少可以意

会 ,要不评论器材只要用仪器来测试,何需用耳听?音响杂志时常会用各式各样的形容词来形容音色与音质,像硬朗、明快、柔和、有韵、顺畅、圆润、华丽 、

高贵、模糊、混浊、尖锐、凝聚、松散、厚重、浅薄、清澈、透明、细致、粗糙、强劲、丰满、活泼等等,不下百种形容词。
  颜色有暖调、冷调之分,而音色也有暖调、冷调或硬调之分,这与音响器材发出泛音的比例有关。泛音成份中的中低音比例较多,声音就会有温暖、柔和 、饱

满、丰厚的倾向;泛音成份中的中高音比例较多,声音就会有冷调、硬朗、瘦、薄的倾向;音色不暖不冷的,我们则称为中性。在音响圈里的习惯,对音色的形 容

,除了上述的音色之外,还有明、暗、湿、干、水、娇、嫩等音色的形容名词。而音质就是声音本身的质感,我们对音质最习惯的用语有粗、细、松、紧、密 、疏

、滑、涩等形容词,不一而是。
音准
  音准即音高,也就是音调。音响器材发出来的音准,是不是原来乐器的音调(tone或 key),亦即各种乐器的音高像不像原来乐器的音调,例如器材声音的音

调偏高,中提琴的声音听起来像小提琴,又或是器材声音的音调偏低,女生的声音听起来像男生 。通常晶体管的扩大机或小喇叭的音调都较高,当然最像真实乐器

的音准,评分就愈高。
音色鲜艳度
  以绘画来比喻,油画的颜色较为鲜艳,而水彩画的颜色较较为淡雅,但在这里是指各种乐器音色的丰富程度,有的器材表现出各种乐器的音色变化不大 ,有的

器材则表现出各种乐器的音色变化丰富,有些器材却达不到这个项目的标准。
高贵感
  高贵感是异于一般形容质感的名词,像银之于铜,自有一番脱俗之高贵感,它意味着更低的失真,更纯的声音,更高的品味。与音响器材本身使用材质(如机

箱材质 、木箱材质、脚垫材质等)与零件(如电阻、电容、线材、真空管、晶体管、IC等)有关,就好象制造乐器的音色与所使用的材料有关的情形是一样。如

果使用的材质或零件品质特佳 ,则声音的品质就较好,这与使用材质或零件的本身谐振泛音组成结构有关,很可惜的,这种高贵感较少出现在一些价格较廉价的器

材上,主要是因为较廉价的器材受到成本的影响 ,无法使用品质较高的零件之故。
四、音质
  音质的含义是什么?“音质”这个词,一般笼统的意义是声音的品质,但是在音响技术中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声音的音高,即音频的强度和幅度;声音的

音调,即音频的频率或每秒变化的次数 ;声音的音色,即音频泛音或谐波成分。谈论某音响的音质好坏,主要是衡量声音的上述三方面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准,即相

对于某一频率或频段的音高是否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在要求的频率范围内 、同一音量下,各频点的幅度是否均匀、均衡、饱满,频率响应曲线是否平直,声音的

音准是否准确,既忠实地呈现了音源频率或成分的原来面目,频率的畸变和相移又符合要求 。声音的泛音适中,谐波较丰富,听起来音色就优美动听。
质感
  声音的质地感。就像丝、绸与粗布之比。
粗细感
  指声音粗糙与细致。乐器是应该有适度的粗糙感的,而且每 一样乐器的粗细感也不相同,如果声音超过原乐器应有的细致(起因于声音的分析能力不够)的话

,就会失去了那乐器应有的质感,且有时声音不够活泼;如果声音超过了乐器本身应有的粗糙质感的话,所听起来的声音就会显得刺耳。所以音质的细腻与生动 ,

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声音纯净度
  音响器材之能不能重现原来乐器的音质,除了重重的转换过程因素之外,还会有器材本身渲染的因素。例如用塑料制成的喇叭箱,就会在回放声音中加入塑料

声 ;用铝、铜、铁做的机箱,也会有各自不同的金属声;而各式各样不同的零件,如晶体、真空管、电容器、电阻等,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音质出来,渗入到回放

声音之中 ;零件的品质不良而产的生杂音,也会使得声音有杂质。
Q度
  最高标准当然是恰如其份,望文生义,就好象我们吃面条、米饭那种QQ有弹性的感觉,可以说是尾韵,也可以说是阻尼适度的共鸣现象。其实在音乐里 ,弹

性是无所不在的,并不一定光只指低音部份。好的声音无论是低音、中音或甚至高音,都应该有弹性,但影响整个音域弹性的部份,主要还是在低频。
  如果音响器材对低频的控制力不好,则出来的低频是软的、松的、拖的,或没有尾韵的;如果低频有过份的阻尼,收尾太快 、太短,以及没有余韵,那低频的

细节就不会完全表现出来。好的低频应该是有弹性的,声音出来应该有尾韵的,像弹簧似的会弹出去又收回来,是有韧性的 ,有弹力的。
密度感
  声音的密度是不是紧密得恰如其份,密度不够声音会疏、会散、会肥,不够凝聚。由经验中发现,每样器材在不同的频率中,声音的密度并不一样,因此 必须

分高音、中音、低音三个项目的密度来比较。
五、听感
动态
  动态就是最小声与最大声涵盖的范围,器材的容裕度要足,输出功率要大,喇叭的体形要大,与器材的增益也有关系,所以动态是很要花钱的。但是往往动态

与音质互有矛盾 ,扩大机的输出功率要大,使用的功率真空管或晶体管就要多,喇叭单体也要多。但多功率真 空管及晶体管,与多喇叭单体一定会影响音质。
迫力感
  有人喜欢用CD唱盘直接推后级扩大机,或用没有增益的前级扩大机(被动式前级),由于增益不够,因此无法获得足够的增益;又或扩大机的输出功率太小

、功率容裕度不够,也不能获得较大的迫力感。即使用高输出功率、高容裕度的扩大机,但喇叭系统不够大、效率不够高,不能发出足够能量的话也是枉 然。
发声顺序(高、低频打击乐)
  各种乐器不论是吹的、拉的或唱的,都有其「发声顺序」,但打击乐器更容易分辨发声顺序的过程。一般打击乐里的钹、钢琴、三角铁等属较高频的乐器 ,钟

、鼓等属较低频的乐器,就是靠打击的「发声过程与顺序」。例如击鼓的「咚」声,如果把这「咚」声仔细分析的话,应该可以听到鼓棒打到鼓皮上的一剎那声响

「ㄉ」 ,然后由那一点的声音由内往外地延展到整个鼓面 「 ㄨ」,然后把鼓面的振动传送到整个鼓的共鸣箱「ㄥ」,再由舞台的一点,呈辐射状地传送到整个音

乐厅每一个角落「ㄉㄨㄥ 」。
  如果发声顺序明显的话,可以听见「ㄉㄨㄥ 」发声的每一个过程,如果发声顺序不明显的话,可能只能听到「ㄉㄨ」声或「ㄨㄥ」声,或许也能听到「ㄉㄨㄥ

」声 ,但却没有后面的尾韵「ㄥ」。高频乐器也一样,如三角铁的「叮」声,也应听到「ㄉㄧㄥ」的每一个过程。
  发声顺序与音响器材的时间相位的正确程度有关(与喇叭的摆位也有关系),由于有的音响器材高频打击乐的表现好但低频打击乐表现不好,又或低频敲击乐

的表现好但高频敲击乐却不好 ,故我们把发声顺序分为高、低频打击乐不同的两个项目。
速度感
  各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波幅是有长有短、有快有慢的。频率较高的乐器振幅较小,速度较快;频率较低的乐器振幅较大,速度较慢。所以速度的快慢是随着乐

器不同而不同的 ,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愈快愈好。
  速度感特别快的器材,在回放低频乐器时声音收尾太快,没有余韵,是不正确的。但如果音响器材的声音太慢也不对,所以音响器材所呈现的速度是不是与所

有乐器的原来速度一致 ,就是我们评断音响器材的其中一项依据。
线性功率
  有的器材在小音量时的频率响应还不错,但在大音量时则高频与低频就不能同步放大,产生中频突出的现象,音场也向前冲,层次也乱掉了,声音也粗糙了起

来 ,这就是功率非线性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电源变压器的容量不够大,输出功率容裕不够足,机箱结构不够稳,电源线不够粗,或喇叭单体的承载功率不

够高 ,音箱不够结实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动态 DYNAMIC 力 的 认 识

很 多人对放大器的"力"这个字有些误解, 认为声音很大, 或力大如牛等。 说实话, 这种力是唾手可得的一种力, 在很多场合中可以听到, 例如迪士科的音响系统,

又或偶尔在经过卖唱片的地方, 店前放了一个大音箱, 放出震耳欲聋兼刺耳的流行曲。
音响中的"力"便是我们说的动态DYNAMIC。动态者, 也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大小, 爆棚时大音压的"力"度。
如果你们曾经欣赏过大型交响乐团演出交响乐的话, 您一定尝过爆棚时的感人场面, 音压大, 亦绝不吵耳, 涌到身边的只是一层一层的声波, 而低频则像暗涌的潮

水, 飘过来的感觉。
为什么现场演出会有这种令人舒畅感动, 但完全没有压迫吵耳的感觉呢?
没有压迫感是来自乐器本身的特性, 因为乐器或人声, 其本质就没有给人一种刺耳的特质, 另外在现场表演我们可以听到很琐碎、很微弱的乐器变化,事实上, 在

音响重播时往往就失去了这些变化, 因而在听感上完全枯燥乏味。 如果在大爆棚乐章的时候,音箱发不出那些微小的变化,那么剩下来的只有一大堆声音和很大

的音乐而已。声音很有力是比较容易办到,只要找一部吵闹得很厉害而输出瓦数不必太大的功放便可。
到此, 我想你们思考一下, 你的家中可否容得下一支50人的交响乐团呢? 这个问题几乎是否定的。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把家里的音响的音压按音乐厅与家中体积的

比例相应地减少, 幸好人的耳朵会根据环境适当地调整音量的大小而不必担心。
但是动态──"力", 这个字在音响器材之中的另外含义是有压倒性的意义,但是在这个"力"之前, 每一环节的器材一定要有很高水准的重播能力才可以获得"力"

这个真正的意义。
在发烧音响中经常说的"力",其真正的意义是在电平很低时,乐器奏出来的绝对有很微弱的变化, 例如手指弹吉他时,手指和吉他弦线之间的触感, 小提琴的弓

在琴弦上飞驰时的那种弓弦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动态的表现。 事实上, 并非很多系统可以很全面地做到这个要求,很多放大器只能在勾弦上做得到, 但中频以下

的表现力,如小提或大提的木腔的轻微回响却未见出现。
你或许会问,这样的小电平叫动态吗?
以CD机为例,本来一般的动态从0分贝到90多分贝不等。如果以上限的90分贝为最大动态为例,在任何情况之下,音压已足够大声,如果整个系统是正常的话, 那

么这套音响系统已经有90分贝的动态了(即0分贝到90分贝), 即其变化范围有90分贝。但是,有些系统在小音量时,无论是出错在哪个环节,小电平时的弱音是

出不来的, 例如一些轻微的只有20分贝的电平,系统便无法重播出来,换言之, 这套器材的最低电平是从20分贝开始而已,结果其系统的动态的范围只得90-20分

贝, 只等于70分贝, 这时我们便认为, 这套系统只有70分贝的动态。
发烧所追求的并非盲目追求高电平, 而是追求很难保留下来、稍踪即逝的低电平弱电平,偏偏这才是最考器材的一个目标, 我们需要的动态正是尽量发掘音乐深

处的小细节, 而并非那种爆棚的大音压。
再举一动态的例子。在一个很大的场地里, 有一位乐手很用劲地拨动吉他弦, 发出很大的音响。这时, 你坐在这乐师前面, 音压当然很大了, 如果你这时候走到很

远的地方, 你会觉得吉他的音量相对愈来愈细, 音量跟距离成反比, 这个连小孩也知道的道理。但是你会否发觉, 吉他所发出的声音虽然跟距离渐渐趋向细声, 可

是吉他的强劲完全一点也没有减退。
这便是我们要表达的动态了, 这个情况跟音压完全分离, 一点关系也没有。说清楚点, 就是当通过器材欣赏音乐时, 这种动态表现的动态才是最珍贵的。在一些次

等器材中, 这种动态是播不出来, 会令人产生没劲的感觉。
那么, 微弱的动态与爆棚有何关系呢?
绝对有关系! 如果动态范围足够的话, 那么爆起来就没有压迫感, 而且听起来轻松得多。 不过, 另外一点也不能缺, 那时低频的量与速度。 如果是好的功放

, 除了有一定量的低频之外, 还要有正常的速度才可以产生动人的音乐味。 如果你播一次TELARC的"万宝路"就该知道低频的量与速度是否正常了。 在正常组合

中, 两者应同时兼备, 低频既有实质的量感, 但也要有音乐中抑扬顿挫的速度感, 试试吧, 这CD片很难过关的。
发烧篇至此为止,最后还是要提一提大家,多动手去调试才是真正的获益。





一台扩大机的音质优劣表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是预热不够,有时是搭配错误,甚至是因不同空间环境造成。若单纯就器材而言,电路设计、组件选用、

机箱材质…等,也会造成各厂牌扩大机有不同的表现。


机器愈重愈好声?


君子不重则不威,虽然此重非彼重,但用在音响上似乎有些道理。有人购买器材前会先捻捻份量,kg数低的就不考虑。如何让机器重?机箱和变压器是两大要件。

hi-end机常用铝质机箱,一是阳极处理(高污染)比较漂亮,二是不导磁;或是面板用铝材,其它部份用铁材。真要比重量,一定的体积,铁比铝重得多,而且铁箱

的处理(通常是烤漆,少部份是镀铬),较不污染,费用比铝箱便宜。但就是因为有「不导磁」这个特点,铝质机箱还是到处可见。


前级扩大机比较轻,因为没有大散热片,而且电源变压器功率容量也不大,所以很少有超重量前级扩大机。后级扩大机就不同,因输出功率高,所以电源变压器大

,再加上滤波电容及两侧宽宽厚厚的散热片,就真的很雄壮威武了。


输出功率相同,但品牌不同的两台后级重量必然不等。有些设计师很注重电源变压器的功率容量,常安排在输出功率的六倍以上。例如100w输出的单声道后级,欧

美机器至少会采用600w,甚至800w大火牛。日制扩大机就绝对不会如此费工增本,同样的机器,最多只用400w变压器。一来一往差了200~400w,重量当然不同。


滤波电容也是要素之一,大体积电容俗称大水塘,其份量自然比小水塘足。纯a类后级更是免不了巨型散热片,再加上大变压器、大水塘,自然就是威武真君子。千

万不要忽略小功率真空管机,单端输出立体声300b虽然只有7w×2,但它多出两只输出奥斗,若再算上choke及铁箱,几乎一定比60w×2晶体机还重。


铜箱也不导磁,遮蔽特性也优于铝箱,重量更是让人尊敬三分。但铜板的不氧化处理很困难,若是电镀,就会失去铜的特性。故你看日制高级机,铜板或镀铜板常

隐藏在机箱内部,绝对不能电镀,甚至涂上防焊油墨都不可以,一定要维持铜的「真面目」。笔者制作的机箱,都是全铝式,没有铁板。


被动式前级既无大火牛也无大水塘,故份量最轻,有时旋转波段开关,机箱还会跟着晃动。增重之法,是加上铜板或铅块。别怀疑,确实有人这么做。机器重,有

时一个人抬不动,楼上楼下若无电梯,还可顺便锻练身子骨。它的声音好不好是其次,但摆在家里很让人放心,不会有小偷得走它。


环形、r-core及ei变压器


若说扩大机是整组音响系统的心脏,那电源变压器绝对是扩大机的心脏。早期的变压器都是ei式,后来逐渐有r-core、cut-core双c式,现在则是环形torodial变压

器的天下。有人误以为台湾不会制造cut-core变压器,其实十五年前国内就曾生产并外销过,笔者也采用过。只是工厂后来全力生产环形变压器,故知道的人并不

多,特别是资历较浅的音响迷或制造商。由于cut-core变压器制造厂商纷纷转向生产环形变压器,因此订制cut-core变压器的数量要很大。这是因为卷制铁蕊的厂

商愈来愈少,据说北部地区只有一家。


ei变压器有空气隙air gap,易造成高磁阻,使密集磁束容易外泄,r-core铁心就能消除空气隙。环形更理想,不仅损耗低、效率高,体型也比较小,故hi-end机差

不多都采用环形变压器。你可以不喜欢环形,但必得承认它是目前晶体机的主流。不过环形也非零缺点,它的「抗磁饱和力」较低,故容易引发高频干扰;若从另

一个角度说,环形变压器对交流市纯净度要求较高。因此许多环形变压器都外加隔离金属罩,或是将它独立装箱避免干扰。


在香港,曾有人做过这种实验,故意将环形变压器的金属外罩拿掉,发现扩大机的音质有明显改变,拿掉前声音比较平淡,拿掉后声音比较鲜活;实验机种是美国

mark levinson no.23后级。


变压器在工作时会振动、会发热,若异常发热就非好现象。但要先确定热源何在,以免冤枉好人,例如有时是因机箱传热所致。环形变压器的振动相当出名,甚至

十数万元的进口机,如audio research、aragon,一公尺外都能听到变压器振动哼声。消费者的态度是:振动声理应没有,即便无法消除,此振动声绝不可被放大

电路捡拾,再经由喇叭散发出来。


输出变压器和电源变压器不同,电源变压器没有阻抗的要求,输出变压器却有。真空管输出变压器,特别是单端输出,几乎都采用ei形,因ei有空气隙。所以管机

的世界,仍以ei变压器为主流。


前述环形变压器对ac电源的纯净度要求较高,要如何量测府上ac电是否干净?三用电表是量电压,完全无意义。至少要用示波器观察ac电压60hz的正弦波波形有无

失真?相信我,在729大停电过后,应该都会有不小的失真。


电流设定与工作类别


请务必建立负载load的观念。不考虑线材,前级的负载是后级,后级的负载是喇叭。前级驱动后级,后级驱动喇叭,都要送出足够的电压。前级要提供多少电压才

足以驱动后级?大约2v就可让后级满功率输出,绝少会超过3v,夸张一点,就说4v好了。后级是高阻抗输入,有多高?一般都设定在47k左右,再与前级输出阻抗并

联,也有23.5k(电阻并联阻值降低,串联则阻值增加)。我们可以想象,将4v电压接到一只23.5kω(欧姆)电阻上,那流过此电阻的电流就是4v/23.5k=0.17ma(

i,电流,a,安培)。依照a类的条件,必需是峰值电流的一半,故0.17ma×1.414÷2=0.12ma;写成纯中文就是:零点一二毫安。


1a=1000ma,所以0.12ma的电流太低了,甚至1ma都还不到,因此胡乱设计,前级也都是a类的。pass的后级最近颇受好评,但它的输入阻抗只有10k,与前级输出阻

抗47k并联,也有8.2k,依欧姆定律计算,4v/8.2k=0.49ma,所以纯a类的条件也不超过0.35ma。


但实际设计时,不到1ma的电流是不行的,因为晶体管可能会因电流太低根本无法导通,晶体不导通就不能正常工作,故前级扩大机可以说都是超-超a类。


你一定注意到前级扩大机从未标示输出功率,因为无此必要,但却会注明最大输出电压。前级的输出是电压,这与后级大不相同,后级的输出是瓦--w(v×a)。于

是当后级接上喇叭,问题就多了,因为不单是阻抗,还受效率高低的影响。现在暂且拋开效率因素,我们只谈阻抗。为方便说明,以单声道机种为例。若是200w输

出,就表示接上8ω喇叭时,扩大机最高会送出40v不切割电压,40v/8ω=5a,故5a×40v=200w;倒过来算,也可以知道200w的输出电流是5a。


假设喇叭阻抗由8ω降至4ω,40v/4ω=10a,而10a×40v=400w!你看虽然扩大机还是同一台,但负载阻抗降低一半时,它的输出功率却提升一倍。但我们要关切

的数字不是输出功率而是电流,由5a至10a,看似简单,却非每台后级皆能如此。再假设喇叭是2ω,那输出电流会高至20a,若后级扩大机的电流驱动能力不足,就

无法避免电压切割的产生。所以大电流扩大机就成为目前hi-end机主流,甚至有些巨无霸进口机,8ω负载300w,而低至1ω负载,就有能力升至2400w!


喇叭阻抗降低有两种情形,一是换用阻抗不同的喇叭,一是同一只喇叭,在动作时随着频率改变阻抗,某些喇叭更是明显。请特别注意:扩大机的输出电流和扩大

机的消耗电流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以前述扩大机为例,接4ω喇叭输出电流是10a,但这台扩大机的消耗电流还不到2a。消耗电流是看ac电源这端,喇叭是后

级扩大机的负载,后级则是电源插座的负载,消耗功率除上110v才是消耗电流。


输出电流大、消耗电流也大,百分之百不是真空管机,而是少数需要几个人才能抬的晶体管机。输出电流高,宜接用粗壮喇叭线以降低阻抗;消耗电流高,也不宜

选用太细的电源线。同一台后级,在欧洲地区使用可以用较细的电源线,但卖到日本就应配粗电源线,因日本的交流市电是100v。或许你又说:真空管灯丝要吃很

高的电流,所以很耗电。一支6922的灯丝电流要330ma,三支就接近1a,故管机变压器,灯丝电压是粗线,屏极电压是细线。正因灯丝电流高,所以管机电路板上灯

丝电压铜箔要宽,否则有可能会引发哼声。


但真空管输出电流极低,还不是普通的低,常以ma做计算。而晶体管,只要是功率放大用,随便都有7a。由于喇叭是低阻抗负载,以电子学的立场言,真空管并不

适合做后级。有人用250w管机推dynaudio喇叭,但发现推不好,换成150w晶体后级就一切搞定,原因就是管机后级没有输出电流这种规格,它是电压控制组件。


再谈纯a类扩大机的电流设定,其条件也与「负载线」有关,比较通俗而实际的说法是:输出峰值电流的二分之一。比较学术性的说法是:在无讯号或讯号周期,屏

流或集流360°均有电流。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做起来却非易事,你得先解决散热的问题。


有两个疑点可探讨,一是有没有纯a类线路?二是纯a类能否将失真彻底消除?以技术者自居,笔者常会说放大线路没有a类或ab类之分,当静态电流设定在峰值电流

一半时就是a类,反之就不是a类。再以上述200w后级为例,8ω负载输出电压是40v,输出峰值电压就是40v×1.414=56v,故输出峰值电流是56v/8ω=7a,故a类之

电流设定是3.5a。


不过是3.5a,看起来也没什么。但a类200w要施加约±75v的工作电压,3.5a×75v×2=525w!200w输出却超过500w消耗。


因电流大、热度高,所以a类后级一般都在50w输出左右,以免弄成庞然大物。ab类的电流设定就小得多,几乎都不到1a,热度方面也温和许多。但ab类偏流低,那

也是指静态偏流或无讯号偏流,在工作时,其偏流也会随着输入讯号的增高及低频出现而上升,当无讯号输入时,偏流又会回到设定值。


a类可消除交越失真,设计妥当的ab类也有此功能。但扩大机的失真成分不只交越失真一种,因此a类也不是万灵丹。


现在的消费者愈来愈聪明,已经会问输出电流是多少?这很难准确的回答,有些进口机在说明书上印的数字是海阔天空。输出电流可经由实测知道,绝对不是将功

率晶体的集极电流当成输出电流,这是欺骗。例如英国audiolab 8000a综合扩大机,宣称输出电流17a,它是将2sa1494/c3858功率晶体的pc当做输出电流,这是误

导(欺骗?)消费者,最多只能宣称8.5a。


若不是大电流扩大机,接低阻抗喇叭会烧吗?可能性很低,在测试时,接低阻抗纯电阻可能会烧,但接喇叭却不太会,因喇叭是抗性负载。


b类扩大机就非常少见


在电子学上,效率甚高的b类放大是不适合音频扩大机使用,其输出级在无讯号时工作于截流点,因完全没有偏流,故绝对不发热,也绝对不振荡,但交越失真就不

能避免。按理,音频扩大机是不会采b类设计,但曾经出现过,而且人人说好听。


此产品是英国制造,naim的nait综合机,设计者为了消除因交越失真引发的刺耳高频,只得将正常高频大量衰减---1khz就开始衰减,牺牲高频细节换取永不发烫。

此综合机也内置散热片,但纯为增加重量用。


很多满脑子只有a类的人,听到这台英国机器也都赞美好声,但却不知它是以b类工作。其实此机也有巧思,在其它部份用心甚多,将高频大量衰减,因此经常能以b

类力搏a类。


单端、推挽及差动


通常我们谈论扩大机的电路结构,都是看输出端及输入端,特别是输出端。晶体扩大机输出结构,目前几乎都是sepp-单端推挽,这是全对称式结构。而真空管后级

,则是推挽及单端两大类。你可能会觉得奇怪,真空管的推挽和单端是两样东西,为何晶体管能够将单端和推挽搞在一起,成为一种电路结构?这就是晶体管和真

空管先天性不同,晶体管有互补对称组件,真空管却没有。


真空管后级,特别是国产品,能看到的几乎都是单端single-end的天下。单端的输出功率低、频宽窄,但搭配高品质输出变压器,细节很丰富。单端的输出变压器

要有空气隙,故环形不适用。推挽的功率较高,两端延伸较佳,但细节稍差。


push-pull推挽管机后级的输出变压器不需空气隙,但有人想到:若是推挽管机采用具空气隙的输出变压器不是两全其美?美国似乎也有这种产品上市。单端好,还

是推挽好?只要设计得当都有好声,不良的设计都只会带来衰声。国外管机名厂,有的单端及推挽都做,有的只做推挽,甚至连超级管300b都不用,例如audio

research。


晶体机原本都是单端推挽全对称式,但最近却有人吹绉一池春水,此人即是顶顶大名的尼耳颂?帕斯-nelson pass先生。pass自组公司后,推出的前、后级都是单端

输出放大,而且采用全mos fet,线路结构也很简单,让很多管迷暗自欢喜,因为不但是单端,也是simple is the best。


单端频宽窄,不是随口说,而是可经由数学公式验证。至于线路的简单或复杂,也绝非简单就是美,或少只香炉少只鬼一句话带过,因绝大多数hi-end机,其线路

设计仍走复杂路子。pass的高级机种不采单端,又走回差动放大结构就是明证。其实pass单端mos后级扩大机在美国上市已超过12年,但卖不出去。有位聪明人接手

销售,他专挑管机打,十打九赢,所以很快就声名大噪。pass后级与真空管后级相比,自然是赢面居多,但与brumaster相比,就输一大截。nelson pass也很聪明

,立刻放弃单端,走回全对称老路子。


输入结构,晶体机以单差动及双差动为主流,少部份采用推挽。自从john curl首次在jc-2前级上采用fet单差动,往后fet单差动或fet双差动就被大家习用。


推挽输入很少人用,它是电流回授不是电压回授,频宽较宽,组件要严格挑选配对,否则问题百出。在台湾,只有笔者在用。推挽输入,并非正确名称,应该是「

非差动式全对称输入」。电流回授频宽优于电压回授,没有共模失真,但设计困难度较高,故一般人不敢轻易尝试,笔者惯用全对称fet推挽输入。可能是笔者用此

名词已有一段时间,故很多人也跟着用,将「推挽输入」也挂在嘴上。由于笔者常会公布线路,故最近似乎有国产厂商推出「fet推挽输入」前级上市销售。


一般常用的晶体管是bi-polar双极晶体管,它有npn及pnp互补对称组件,场效应晶体管fet及金属氧化膜场效应晶体管mos fet则有n-ch及p-ch互补对称组件,这是

真空管完全不具有的特性。双差动是全对称互补放大,单差动就不是。有些设计者只用单差动而不用双差动,考虑主因是npn及pnp的特性并非完全相同,pass的单

端扩大机,全采用n-ch的mos fet,除配对容易外,也顾及p-ch的特性比较差。


精确的挑选配对非常重要,不论晶体管或真空管皆是如此。很多进口机的功率晶体配对非常随便,误差甚高。因精确配对很困难,为了降低成本,只好提高误差率




音量衰减器的阻值及品质


前级扩大机具有音量调整功能,所采用的音量衰减器又位居讯号路径上,故对音质表现有直接的影响;大致上音量衰减器可分成传统旋转式、马达驱动式、电阻级

进式及数字控制式几种。


旋转式音量以日本alps最多见,其材质是碳膜(或金属皮膜?),品质稳定价格也低廉,日本东京光音tkd及英国p&g则都是导电塑料式conductive plastic。导电

塑料音量价格较高,英国p&g价钱更贵,一只音量衰减器有时可以买一台cd唱盘。欧美进口机常用一种白色小型音量衰减器,其材质是陶瓷,但也有导电塑料式,外

观完全相同,得依型号辨认,美国dale及法国sfernice都有这种产品。马达驱动则是配合遥控,与材质无关,据笔者所知,好象只有alps生产马达带动式音量。


级进式音量是用波段加装电阻制成,音质优劣,除取决于电阻外,波段的段数更是重要。个人认为23段的级进式音量是个安慰剂,十多年前日本sansui早就证明一

定要71段以上才有实际效能,没71段至少也要49段。多年前,英国hi-fi news&rr杂志上有人做实验,以电阻分段式与p&g相比,结论是要128段才可以!我原本有这

本杂志,由新庄搬到中和时搞丢了。


数字控制式音量已逐渐出现在高价位欧美机种上,它具有两个意义,一是数字控制精度大幅提高,二是即使纯听音乐不玩av,遥控操作势必不能避免。


音量衰减器有阻值及曲线之分,用于音量大小调整,不论传统式、级进式或数字控制式,都应该是对数型,通常是a type。有些国产品故意用直线型b type做音量

衰减,转一点角度音量就很大,让消费者误认扩大机推力十足,其实是音量在搞鬼。对数型a type在某些国家是s type,这并无统一标准。但音量衰减器如同相机

的镜头,不要最大也不要最小,若转至中间附近位置,比较容易得到较好音质。


晶体机前级的音量衰减器,阻值都不会很高,大概在10k左右,其值与后级负载阻抗有关。日本yamaha曾发表过白皮书,声称音量衰减器阻值以8.2k为最佳,但此阻

值势必要订制。真空管前级之音量衰减器,阻值比较高,有时高到100k以上。能不能用低一点阻值的音量?国内管机制造商虽多,据笔者了解,他们只是依照前人

做法,根本不敢尝试低阻值音量衰减器,其实用10k绝无问题。


音量衰减器是可变电阻,阻值误差比固定电阻高出许多,大约是20%。立体声前级通常只采用一只两层式音量衰减器,此时就要考虑连动误差的精确度。阻值误差

和连动误差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故以三用电表测音量阻值是毫无意义。连动误差以db表示,一般品大约在3db左右,高级品是1db,若特别要求订制,可以降

低到0.5db。


连动误差高,在实际使用上会不会一声道声音大、一声道声音小?音量衰减器,左旋到底及右旋到底,这两段区域的连动误差最高,愈往中间位置转就愈平顺。向

左旋,音量最小,但衰减率最高;向右旋,音量最大,衰减率最低。这两段状况很极端,应避免停留。所以「九点钟位置声音就很大」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十一

点钟位置才比较好声。


关于音量衰减器的阻值,虽然10k没问题,但考虑衰减量,我的看法已与以前不同,20k似乎比较理想。因为5k~10k的衰减量大约是70db,20k~50k是80db;衰减量应

该不低于80db。


平衡式输入的目的


jeff rowland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说明平衡式的好处,可消除共模失真,提高共模拒斥比cmrr。其实降低cmrr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施加稳压,或采用高阻抗恒流

源,根本之道是不要采用差动放大以彻底消除共模放大。前述非差动式的推挽输入就不会产生共模放大,jeff rowland似乎也逐渐了解,在最top前级扩大机上,反

而改用变压器做平衡式接续。


目前最流形的rca端子,最被人垢病的是拔插时产生脉冲,以及高频响应不够,不适合数字及视频输出。但这几年rca插头插座也进步许多,高级品都是铁弗龙

teflon绝缘,电容量都比以往低,所以cd及dvd的同轴数字输出不一定非得采用bnc插座。但bnc及三端cannon/xlr平衡式端子都可以锁或扣紧,比rca接触确实。bnc

插入时是负端先接,拔出时是正端先离,故不会产生脉冲。


平衡式接驳,除正相讯号及地端外,还要多出负相讯号。正相讯号是hot,负相讯号是cold,地讯号是gnd。纯平衡式前级,其放大电路应有四组,每声道两组,此

时音量衰减器为四联式。由于纯平衡式前级制作不易,故一般具平衡式端子的前级,常采用简单的反相电路,将正相讯号反转为负相讯号。不用反相电路,用变压

器也可以,因此时是一比一传输,不需电压增益。但质优变压器不便宜,例如jensen,比反相电路还贵许多。后级的平衡式输入有时音质不佳,主要的原因是未做

阻抗修正,因为正确的阻抗补偿也非易事。但长距离传送,确实仍以平衡式讯号线接驳较佳。


恼人的哼声与嘶声


许多英国制扩大机,或是大多数真空管机,在无讯号输入时就会透过喇叭发出哼声或嘶声。这种多出来的声音理应避免,它绝对会对正常乐音造成不良影响,消费

者应养成基本判断能力。方法是:先将cd唱盘电源切掉,将前级音量旋钮左旋到底,然后贴近喇叭听高音及低音单体有无异声发出,人耳距离喇叭25公分时应该听

不到任何哼声及嘶声。可是喇叭效率有高有低,高效率喇叭自然丝声比较明显;也与环境噪音有关,用仪器实测比较准。


第二步,将前级音量慢慢右旋至最大,若哼声及丝声仍听不到,是优良品;若哼声及嘶声随着音量转动变大,就特别小心。有人一生伴随哼声听音乐,但听到的并

非正确的music,自己却浑然不知,还到处吹嘘。


不仅哼声及嘶声,有些扩大机在切换讯源时还会因脉冲发出碰--的声音,这绝对是设计不良所导致。有些机器以继电器做切换,根据莫非定律,表示原设计可能有

问题。或是输出端有直流,对喇叭或前级的音量衰减器都会造成伤害。美国ps audio及英国musical fidelity在输出直流特性方面,表现很差─常有持续的直流输

出。


大功率后级在开机时,常会因主滤波电容器瞬间充电让屋内电灯「暗」一下,有时也会带来电流冲击,而且开机、关机次数多,也容易烧毁电源开关,因此都有保

护措施。少数前级扩大机未设电源开关,电源线接上就永远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千万不要以延长线来关机,那是很危险的。


低输入阻抗的优缺点


真空管及fet、mos fet都是高阻抗组件,但与电路的输入阻抗无关。pass单端采用mos fet,但输入阻抗仅10kω,而cello则高至1mω,1mω=1000kω。将输入阻

抗压低,阿猫阿狗都会做,但将输入阻抗拉高,然后又不会出问题,就很困难。从纯技术观点来说,降低输入阻抗是保护自己,也就是说,若该机提高输入阻抗,

放大器工作可能会不稳定;故以技术能力言,cello优于pass。


后级的输入阻抗低,前级会比较难推,但影响还不是很大,而且低输入阻抗后级也不多见。高输入阻抗,最明显的缺点是杂音大,若能做到完全没有noise,那就是

本事高。


电源分离及电池供电


进口高价前级扩大机,差不多都是两件式,多出来的就是电源供应机箱。由稳压电路到放大电路的联机,绝对是愈短愈好。因此电源箱应只有整流及滤波,其电压

送入放大器机箱后再做精密稳压。有某国内厂商销售真空管前级,电源独立供电,但哼声依然无法去除,就是稳压与放大器相距太远。电池供电也是一样,电池特

性更难掌握,更应再经稳压。


稳压电路有简单也有复杂,某些电路并不要求精密稳压。一般说来,前级都有稳压,后级大多没有稳压,如果有,也不含输出级在内。因为整台后级都施加稳压,

那稳压比放大器还复杂。


其实电源不一定要独立装箱,将放大器和变压器装在一起,只要处理得好,一点哼声都不会有;若处理不当,电源分离也依然毛病百出。此道理很简单,就如同有

些综合扩大机,其音质比前、后级分离还要好声。


采用电池做主电源,音质表现通常会比较好,但市面上能买到的铅蓄电池,体型都很庞大,而且也需要充电电路。真空管机的高压比灯丝电压重要,但高压几乎不

可能采用电池供电。另一种选择是计算机不断电系统,但要选购on-line在线式,它的输出是正弦波而不是类正弦波。


被动组件的选用


若是国产品或套件,类似电阻、电容这些被动组件,很少人会用台制品,因消费者会排斥。其实国外很多生产发烧电容、镀金端子、发烧线材的公司,常只是拥有

品牌及办公室,工厂就在台湾、印尼或马来西亚。德国restek就采用台制电阻,但音质并不差。


电阻的选用,重要的不是误差低,而是杂音低、电感量低,某些时候特别要求是无感电阻。因电阻引发杂音的机率并不高,扩大机发出嘶声,常是因变压器、接地

不良、高输入阻抗,及电流设定不当所引起。在扩大机中,电容也很常见,有平滑滤波、反交连、旁路及交连几种作用。生产电容器的厂商也很多,品质及价格也

不同。我知道国内有某位张姓评论员厌恶日制电容,但试听采用日制电容的进口机,却每次都是满纸赞美,完全在欺骗自己、消遣读者。


有一阵子在台北光华商场地下二楼可买到avalon、infinity、mcintosh喇叭分频器中使用的名牌电容,它们都是台制品。你会忧虑它的品质吗?无此必要,因为台

商是根据国外列出的规格制作,品质绝无问题。现今信息发达,时日一久,消费者终究都会知道真像。


改机及自己装


有人专门做改机生意,但决定改机前请做好心里准备:就算是只更换电源线,也会丧失代理商提供的售后服务。改机有不同的层次,低手只能换换电容、电阻或焊

锡,常是改变而非改善。高手是先了解电路及电压、电流的设定,然后才动手修改。由于厂制机是大量生产,为降低成本难免有所妥协,故改机也有其道理。但改

机应寻求高明,否则花了钱只能换取不一样的声音,那不如不改,还能保有售后服务。


高手不多,低手却不少。电路搞不懂,就只会改保险丝、电容器。我曾经改过英国cyrus 2综合扩大机,它的mc唱头放大器有哼声也有嘶声。若是交给低手改,一定

是把电容器加大,这是唯一途径。我不是低手,检查过后发现是电流设定过大,将1.5ma弄成15ma;也就是说有一只恒流源电阻装错了!例如应该是12k,原厂插上

1.2k,故电流值提高10倍。将正确电阻装上后,哼声及嘶声都不见了。所以高手改机,一定是从电路下手,而不是从组件更换下手。


自己动手装也是方法之一,国内各式音响套件品质也不差,也有完善的组装说明,非科班出身的入门者也能一次就成功。但现在的自己装,已不是为了省钱,有时

比买进口机还贵,它可以提供高音质及满足你的成就感,例如本公司供应的套件,比日本原装进口还贵。当然在品牌形象上,购买进口机还是远比自己动手装有面

子。


一个小小的测验


入门篇及进阶篇看完后,希望你能将高阻抗负载与低阻抗负载分清楚,后级是前级的负载─属于高阻抗负载,喇叭是后级的负载─属于低阻抗负载。文末来个小小

的测验,很简单,用想的就行,不必动用纸笔。


假设你有前级、后级、喇叭,但聆听室很深,深到20公尺。而为了连接此三件器材,假设阁下只有两种选择:一是18公尺长讯号线配2公尺长喇叭线,二是2公尺长

讯号线配18公尺长喇叭线;请问你选哪一种接线方式?


正确答案是第一种,讯号线可以长,但喇叭线要短,因喇叭是低阻抗负载,连接线愈短愈好。我使用的「具方向性」前级至后级讯号线,公司的长度是5公尺,家里

更长到7公尺;放心,no proble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飞跃篇: 心理和心态--

1. 多听取意见, 销售的,朋友的,老师的,论坛的,不要排斥任何一方,不用过分相信任何一方, 有的时候第三方的意见相当不错的, 不用盲从, 对于自己不懂的东

西,多看看,多听听没有坏处.

2. 买琴的时候,相信老师,但不要盲目.在自己能够控制价格的情况下,让老师来挑琴是很好的,因为毕竟专业的眼光比较准确. 如果你在琴行里碰到弹钢琴很好的销

售(大琴行往往都有弹得挺牛B的钢琴手),也可以信任, 对于外行来说,专业还是很重要的, 不过不要死认一个人,我碰到过一些朋友,琴行里的销售琴弹得非常好,他

就是不信,一定要让自己的老师来看,那老师跑上来练半音阶都不会,呵呵,这不代表理智, 在这一块上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好的老师当然好,捣糨糊的现在也有

,明辩.

3.比较喜欢外形好看的朋友,注意,再好的外形,琴还是这样的琴,不会变了个外形琴就翻天价, 切记切记.

4.回扣,这个话题比较敏感,不多说,不过,在能自己掌握价格的情况下,确保自己能买到好琴又不会亏的情况下, 后面怎么操作我想也不用太在意, 请人做事,给人钱

财,也没太多不好.要注意的是一些黑心老师拿天价回扣的事情,在你满意购买到自己喜欢的琴后,后面的事情~~我想~~有一些人之常情的事情,尤其是中国模式的事

情,不要太在乎拉~~哈哈,不多说了。

后话:

立式琴选购功略到此结束,相信能给各位入门的朋友一点小小的帮助, 技术价格方面的参考是重要的因素,但是心理方面的因素更重要,比如如果你对某个钢琴表现出

强烈的喜欢,那么从价格方面自然就不太好弹, 买卖过程是一个很微妙的较量过程, 如果让对方看透了你的心思,那吗基本上这个较量你就输了,相反,如果能看透对

方的心思,那么你就占了上风,所以心理因素相当重要.



  调音篇:

下面讲一下调音方面的问题. 调音是购买钢琴后琴行赠送配件中最重要的一块, 调音远非"把音调准"这么简单,一个优秀的调音师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可以让一台钢

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感觉,当然,越好的琴所能提升的空间也就越大.

一般琴行会赠送一到两次的免费调音, 请注意,以下问题是一般调音可以解决的问题:

金属音, 高音发散,粗糙感, 低音浑浊,某个琴键弹下不能起, 粘滞感, 琴键弹性, 余音过长 .大家可以对号入座这些问题,就算不能完全解决,经过调音也应该有

不同程度的改善, 尤其是琴键弹下不能起,非常容易解决. 国产琴有时候有些工艺上的问题,调音可以解决一点,不过不一定能完全解决.

好的调音师一般不用较音器,他们有非常不错的耳朵,你可以从这点和他们的熟练程度来判断他们的水准,好的调音师的速度很快,很准,一般不会在一个琴弦上反复来

回调很多次,除非是调演奏琴,经验丰富的调音师对于琴弦松紧的感觉非常好,不会有太多犹豫的行为.调音师会弹钢琴可以说是最好,因为这样他可以对整体音色的

把握做一个全局的调整,而不仅仅局限与从几个音上独立的解决问题.

非常优秀的调音师可以让琴有魔力一样的提升,我见过一个师傅,将一台尘封4年的YAMAHA琴调出难以想象的爆发力和醇美音色,让人不能不激动,建议对音色比较重

视的朋友,在琴行赠送的调音基础上,两到三年可以请一个优秀的调音师来做一个打理,相信会有惊喜的改善,当然,琴行的调音师好那就是最好了.

音色篇:

单独把音色拿出来讲一下, 因为这是钢琴选购中对于购买方最看中的因素了,在同一款高度的钢琴里, 音色的区别会很大,国产琴如此, 进口琴如

YAHAMA,KAWAI,PETROF等等,可以说细得来分辨,每一台都有它自己的音色特征, 对于外行来说,注意以下几点:

1. 切忌不要从一两个音来判断钢琴的音色好坏,经常看到这样的朋友,一二个手指在几个音上用力按,来判断音色的发散啊,集中啊,爆发力等等啊,完全错误, 对

于不会弹的朋友,可以让琴行里的人来弹一下,你自己来听,一个对音色的整体分辨是很重要的,柔和还是强烈, 爆发感好还是差, 都可以听出来,这和所谓的音盲

完全没有关系, 往你喜欢的上面去靠拢, 跟着自己的判断走,很多人说我听不出来区别,错了,那是因为没有听过足够的积累, 在积累了足够多的音色后,相信一

定会有一个高低的判断出来, 另外,可以去听一些古典的钢琴录音, 然后做对比.

2. 纠正一个观点, 音色和牌子,高度并没有必然联系, 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 KAWAI的音色是不是比YAMAHA柔和? 或者120的声音是不是比118好? 这是一个概念性的

错误,所谓一个牌子的音色取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验上,有趋向性,但是没有必然性, 118里有的是声音比120好的琴., 但是从比例上来说, 可能120的琴有50%达到

了一个水准,而118只有40%达到这个水准,是这样的概念,无论是多少高度的琴,都存在一个挑的问题,盲从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牌子,高度,是给一个整体的趋向评估,

而不是对于每个个体都是精密的分析. 切记不要为了一些死硬的经验去放弃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想法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喜欢,那就是最重要的,需要谈的是价格,

服务以及比较,就比如很多人不喜欢珠江的声音,很硬,但是因为别人都说好而去看,其实没有必要, 跟着自己的心走.

3. 越高的琴声音不一定越好,照国内的生产工艺来说, 118-125是精华所在,132的琴大多比较一般, 这是技术所限, 进口琴来说,121-125也是最优秀一块,所以不

要盲从高的就一定好.

4. 在定下来钢琴以前,可以让琴行帮忙把自己看中的几台琴做一个粗调,然后集中比较音色,因为保养环境,温度湿度,乃至各台琴展示的时间,被人弹过的次数都

会对音色产生些微的影响, 而调率可以让它闪出最好的状态, 可能会有你梦寐以求的声音哦.

其他键盘类乐器:

电钢篇:

作为新兴的电子类乐器,电钢其实在东南亚和西方很风行, 很多乐队和私人都用它,国内的要求比较单一,其实电钢也有传统钢琴没有很多优点.

首先, 带有丰富的音色库, 一般都有几十种的音色, 包括传统钢琴,弦乐组, 合唱, 管风琴, 古钢琴.扬琴, 等等,配合使用效果很不错.

可以配鼓点, 这是自娱自乐非常适合的,自己就是一个小乐队, 可以模拟出键盘,鼓,吉他等各种乐器的配合,很好玩.

带有相当多的示范曲子, 而且所有的示范曲一般都可以分解的,就是可以把示范曲分解成左右手,让机器弹左手音,你弹右手配合,或者反之,有不错的练习效果.

带有存储功能,可以自己做点小东西存进去随时回放.

当然,电钢琴最大的缺点是手感欠佳,虽然很多电钢琴都加入了按键的力度选择,但是毕竟塑料是无法模拟出真正木头的手感的,所以这也是电钢琴欠缺的地方.

对于自己玩玩音乐的,电钢也是不错的选择哦,10000多的话,可以买到很不错的电钢了,一般4-5000左右可以选择华星或者美德里国产的,华星HG-8800A,8800F都

可以, 10000以上可以考虑CASIO和YAMAHA,YAMAHA CLP系列相当不错的/




  第二部分: 高手过招, 实战分析:

心里有的价格的掂量, 基本上属于手中有粮的境界,那么心里自然就不慌了.,大摇大摆得出去看吧~~主动权在你手上了/

这一次是真正的挑琴了,不要局限于看过的琴的品牌,从你自己喜欢的角度来看. 全面得从外观,高度,颜色,造型,手感和音色方面考虑, 前面几点自己来决定,后面

几点决定不了可以请老师来看看,或者请琴行销售来帮你弹,双方意见都可以参考一下./ 同时,询问价格,有了刚才得到的一些比较知名品牌的价格,那么基本上一个

"尺度"在你的心里了,碰到离谱的价格应该不会很迷茫吧~~基本上,懂行的人从开价格上就可以看出对方的诚意, 而懂行的销售,从对方的还价和对整体价格的估量

就可以看出对方"懂经"的程度. 这是一种无声的表示, 大家心里都很有数的,

从国产钢琴的角度来说,一般来说,同样高度的琴的高度一般差价都不应该高与3000-4000.

同样的118的琴,一个卖9000,一个要卖到15000,那就太离谱了.当然,这包括合资的琴在内,所有国内和合资或者号称合资的琴,既然都是中国的劳动力,那么大家的水

平都不会相差太远. 当然,能贴上YAMAHA和KAWAI的那就另外考虑了.基本上,国内品牌,水平都差不多,工艺技巧方面有差别,但不会非常大.哪里118的开15000, 不要

理他,走人. 再提一次,品牌并不非常重要,好的品牌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平均质量,但好牌子里也有次品,不出名的品牌里也有很好的琴, 中国人的钢琴工艺还没做到

象YAMAHA原产的琴拿出来都是好琴,不需要过分挑. 拿到一台适合自己的琴是最重要的,切记,切记,你买的不是牌子,是琴.

提醒:选购钢琴的一些注意因素:

看到一台琴,你对它的外观相当满意.然后我们开始检查内部: 以下给几个参考:

首先看琴键,从琴的一面看过去,所有的白键和黑键是否都很平.,整体一直线,没有高低情况.

按下一个琴键, 观察它旁边的那个琴键,百键和黑键的边缘是否光滑舒适,如果比较粗糙或者棱角突出说明工艺问题./

继续,观察一下琴键的木块组成, 看看木块颜色是否均匀, 有没有深浅不一的情况, 或者木块中间有很大的缝之类的情况.看看边缘是否光滑.

打开上盖板,看看音板做工,和榔头的做工,这一块不是很好看,而且国内很多也用国外的榔头.所以`~看看颜色是否均匀,有些不太好的榔头木头颜色差别很大~~

打开下盖板,看看里面是否干净, 一般来说,音板应该比较贴合最下面的板,如果发现音板被垫高了,或者挖低了,说明工艺问题,音板和钢琴尺寸不匹配等等,下盖板

里面应该尽量干净,清楚,垫几块木快是正常的,如果里面垫了很多小木块,那就是工艺有问题了,这就是不稳定性.

检查外面的漆~.

看一下琴脚,和琴的背面是否有突出的大钉子. 或者有修补的痕迹.踏板是否光亮,踩下去的感觉是否舒适. 当然,踏板不是很重要的一块, 踩下去有点声音也很正常

,但是弹性一定要好,如果踩下去弹不上来就要注意了.

然后就是手感和音色.. 一般来说音色个人喜欢不同,手感的话.对于外行和初学者, 有弹性又不很紧,有一定深度感的手感是最好的. 选择外形比较奇怪的,比如樱

桃木,仿古的,更要注意,手感和音色是第一位的, 不要为了造型而忽略了,你买的是乐器,不是家具.

附一个参考:

在同样高度下琴的价格走向:

琴脚:雕花弯脚价>弯脚价>直脚价

颜色: 白色>棕色,红木色>黑色 一些彩色琴和棕色价格差不多./

漆: 亚光漆>亮光漆

造型:樱桃木仿古>普通仿古>一般样式 ,带雕花琴架更贵一点,

附件: 液压琴盖略贵,一般贵200左右.

选琴应该可以拿到的正常附件:

琴凳, 琴帘或者琴罩. 擦琴布, 琴脚的四个垫脚(防止轮子碰坏你的地板并起固定作用),发票或者收据,保修卡,保修一般三年, 长的也有,所谓终身保修没有意义.

有的地方送光亮剂,这一般都挺便宜的,对价格不会构成大的变化.

可选配件: 节拍机,谱子,等等.这些基本上看价格谈得怎么样,一个节拍机一般也就200-300, 谱子到处都有买,所以拿不拿无所谓.

送琴: 楼层费一般在20-30一楼, 有电梯的一般算两楼, 如果住的地方离琴行不是非常远,运费一般可以谈在价格里,就看怎么谈了.

好,通过这么来来回回的实战, 相信各位都已经不再是菜鸟, 而步入正大光明的境界了, 恭喜恭喜/

结论: 变身变身~~

OK,基本上把所有要弄清的东西都弄清以后,最后理一下思路,从喜欢的琴中选出最满意,性价比最好的琴, 如果有老师,可以和老师商量一下,或者在我们的论坛里最

后征求一下意见,或者联系好熟悉的圈内人,准备出手.

答疑篇:

1. 金属音:

造成金属音的原因很多, 共振, 工艺, 环境变化等等, 由于环境变化造成琴弦膨胀或者收缩从而产生一点金属音很正常, 经常是琴放在琴行里听听很好运会家就发

现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不用着急,放一段时间,经过调率,问题完全可以解决掉。有的时候金属音的产生是由于共振引起的,这时候,打开琴的上盖板,然后再弹一下,

如果金属音消失了的话,那很好办,在琴盖下面垫上一个小纸片再盖上就好了。如果是工艺问题的话,那调率可能是解决不了的,那只能说明自己挑琴的时候没有好

好检查过了.找琴行吧. 大部分金属音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调率解决的,很多时候在一个环境放上一段时间自然会消失,不用紧张.

2. 挑琴时选择的音乐

一般,要完全试出一台琴的水准,需要能全面得检测和触摸琴键,以下的步骤比较好.

1).快速半音阶(单手或者双手都可以,上下过一遍,速度要快,感觉上要颗粒饱满,均匀,没有浑浊的感觉)

2).大跨度的琶音进行(一般双手,弹几个调,踩踏板,用比较大的力量,一般5-6个八度比较适合, 听是否有爆发力)

3).低音和弦 高音和弦(这个比较简单,弹一些和弦,就可以了, 可以用跳音,以检测琴键的弹性和灵敏)

4).快速的古典曲子,有爆发力的曲子最好.(比如贝多芬的奏鸣曲,李斯特的练习曲, 德彪西的曲子, 或者用一些强调低音的曲子来试,看看时候浑浊不清,还是清晰,

颗粒感好.)

5).抒情曲子(萧帮的当然好,小奏鸣曲也不错,这个范围就多了,但尽量选古典的比较好,老克的曲子没有多大意义)

6). 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曲子,比较比较.

3. 钢琴运到家以后注意的事项

运到家后详细检查, 包括外壳漆有没有碰掉,有没有遭到重击, 开裂等等.

木制地板的朋友,尽量装脚垫比较好,琴行会提供,否则轮子容易磨坏地板.

打开琴,把所有的音过一遍,看看是否正常.

钢琴摆放注意, 离墙10CM左右,避免强光照射,不要放在空调直接吹风处,不要放在潮湿房间, 至于虫咬,一般不会,所以如果不是确定会有虫咬,蟑螂丸这种有挥发性

的东西尽量不要放在琴里面.

如果不是很潮的房间,没必要使用防潮管.

琴上面不要放太多东西,弹琴的时候可以经常打开上盖板,一方面声音更好,一方面空气流通.

擦琴不要用水和酒精,用专门的清洁剂琴行有买的, 一般平时擦掉点灰就可以(一般买琴都会送专门的擦琴手套).

最后,多弹.

4.节拍器

节拍器主要用来控制速度, 一般对于初学的朋友来说, 在演奏和练习过程中都会碰到自己无意识拖快或者拉慢节奏的情况,有时候是由于对于曲子的不熟悉, 而在

小节和小节之间出现无意识的停顿, 对于一条完整的曲子来说,节奏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刚开始学琴的朋友, 养成一个良好的稳定节奏习惯很重要. 文刊上写

不建议使用节拍器或者产生依赖是没有根据, 作为一个工具而言,它对初学者的作用是可以在难以音符和节奏兼顾的情况下通过外力来稳定好节拍, 至于依赖,工具

的使用者是在人, 依赖不依赖是在人自己,而不是工具本身, 这个要记住, 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节拍器最好还是需要一个, 当然,如果你可以在心里有一个稳定的

节拍,而且你的老师认为你的节拍很稳定,那么那就等于有一个节拍机了.

另外,对于练习来说,节拍器可以用来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如果我们将哈农练习分为三种速度,慢,中,快,那么在节拍器上就可以具体成 比如 60-75-90这样

,然后进行练习,效果会比较好,而对于专业琴手来说,节拍器可以用来测试自己在演奏时候的速度,练习时可能不用,大多数曲子都会有一个速度数字,这时候节拍

器可以用来"定速" , 所以节拍器对于专业来说,也是需要的.

然后,有几十块的节拍器吗? 我从没看到过, 就算有也不建议购买, 太烂了,哪天发条就断了,一般节拍器在180-300左右, 国产的尼康比较好(也据说是日本的,

不确定), 价格在180-220左右, 比较高档的可以选择德国WITTNER,大部分专业朋友选择这个, 非常稳定, 而且很经典,不要买太差的节拍器,作为钢琴最重要的附件

之一,不要舍不得花这些钱. 节拍器是上发条使用,发条不用拧太紧以免断掉,一般节拍器带响铃,按照刻度往外拉响铃杠可分为0/1/2/3/4/8等, 就是每次都响铃,

一拍响一次,两拍响一次......分别对应各种拍.响铃的租用是提醒拍点.

最后,买了节拍机就要用,就要听,就要跟. 不要以为买了就OK了,刚才就说这是个工具,使用与否是在人本身,开了节拍器你不去理他还是白搭(不用怀疑, 刚学琴

的小孩不听节拍器乱弹的我看得太多了), 使用以后就要严格遵守他给定的拍子, 切记.

另外,也可以选择小型的电子节拍器, 比较小,携带方便.



第一帖

菜鸟购琴功略 ---- 如何变老鸟10分钟突破外行门槛-)
作者:挚爱蓝天 2004年4/30日凌晨1点第一稿 7/29日早10点25分第九次更新

目录: 前言/ 突破功略(基础认知的提升/实战分析/结论) /答疑篇 /调率篇 /音色篇 /其他键盘类乐器/ 飞跃篇 /后话

前言:

刚过午夜, 听点爵士的小作品,有写点东西的欲望,就来写这么一篇东西

弹琴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 钢琴市场火暴, 不过这个市场实在是N不规范, 基本上大部分外行在购琴这一块都会很郁闷, 学习音乐真是不容易,在这一块就要交掉第

一笔学费,而且大部分朋友在购琴的心理上都有点问题,或者太急噪,或者太犹豫,或者是太相信,或者是太怀疑,呵呵,几万块钱的东西,价格如此得不统一,不透明,实

在是挺让人头疼的, 偶有时候看看那些家长,也真挺可怜的(上海人叫作孽), 这个市场里不平等的现象也是挺多的,呵呵,我觉得买琴这一块除了技术方面的要求,

对于心态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 下面一一介绍.

突破功略: (立式琴功略)

第一部分: 基础认知的提升

从你对于学习钢琴的欲望开始燃烧到终于拿出一笔钱准备来置一台钢琴抱回家,首先确定好你多么喜欢钢琴,这很重要,买了钢琴当家具的不在少数, 整天蒙着个罩子

几年不去动的也有的是, 如果你不幸是一个三分钟热度的人,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你对于钢琴热爱的欲火还在熊熊燃烧,恭喜你,拿上你的钞票,.准备进入这个

市场吧.

OK,开始进入市场了,在面对这样一个你完全陌生的领域,你需要一个详细的PLAN:

计划的第一部分, 预算,非常重要,控制好的预算,因为在购买过程中,150%会碰上想超出预算的冲动, 外行尤其尤其是这样,就象小孩子原来出去准备买两本漫画,后

来抱回一台游戏机一样道理.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渴求音乐的你, 崭新的钢琴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大琴行里几十到几百台的钢琴足以让你看花眼, 尤

其是矗立在大厅中央的三角钢琴绝对可以让你愿意掏空家产去买, 所以控制好你的预算,上下浮动不要超过3000元. 或者给自己三个等级的预算.例如

1. 低等: 10000以下..不低于8000

2. 中等: 12000-15000 不超过18000 不低与11000

3. 高等: 20000-30000.不超过30000

一个大概的草稿. 当然其中还是有很多问题,慢慢来看.

有了预算, 保证你的钱有计划的花. 然后开始第二步

计划的第二部分, 打样

1. 在你通知任何认识的老师或者朋友之前, 自己先逛一下这个市场, 当然不是说请别人不好,但是自己心里有个底更好,当然,信得过的朋友当然是不错的,两个人

比一个人理智嘛

2. 确定5-10个琴行,从最大的开始排起,大琴行小琴行都可以有,虽然大琴行比较全,但是小琴行也有优势, 就是价格方面比较容易谈, 但是一般售后方面的保障没

有大琴行这么让人放心, 所以这是个取舍问题,慢慢看.

3. 从最大的琴行开始逛, 按照你的预算打草样, 记录琴行销售的意见, 注意一下是否能遇见比较好的销售,碰到把别人琴骂得狗屁说自己琴非常非常好的, 注意点.

一般有经验的,好的销售不会一上来就胡侃自己的琴,说什么进口拉,外销拉,德国技术拉,这些是空的东西,因为你看不到,好一点的销售会从你能看到的地方来吸引

你,比如:价格,折扣,附件,保修,维修,调率, 有的琴行甚至会给他的客户定期发放一些音乐会的门票,都记录下来. 满口都是"我们的琴最好拉,我们是德国人的技

术拉, " 除了这种话没有其他东西的琴行注意一下, 不一定说不考虑,但是要多留心.

4. 根据你从琴行里面得出的结论, 去询问你的钢琴老师. 一般来说,10个琴行会有10种结论, 比较好一点的琴行销售会客观一点,而很多琴行会显示出只有他的琴

最好的言论, 所以,这时候,需要你的钢琴老师或者搞音乐的朋友给你一个结论.你可以询问一些搞音乐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或者学校的老师,或者一些第三方的

音乐人的意见,记录下来. 你可以不用透露出你想要买琴的想法,避免商业利益的直接接触.

5.OK,你有了老师的意见,也有了琴行销售的意见,最后,你需要我们论坛的意见了.

提醒: 论坛里的意见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因为很多不关系商业利益,所以讲话比较公正, 可以询问一下论坛里第三方朋友的意见. 讲所有的结论,做一个参考,一般

来说,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明确的重叠的目标,比如你发现, 3方里有两方都认为某个牌子的钢琴比较好,云云, 你可以知道,我可以选择这个牌子的钢琴. 但这时候,你

主要还是看,多看/因为你问出来的问题,可能还是很无知的YE.

我的建议是在购琴之前,多浏览一写关于钢琴方面的知识, 这样可以使你在和琴行销售和琴行老师的交流中不会显得很无知, 让对方感觉你对这行比较了解,那么你

能通过沟通得到的信息和对方的信赖也就越多. 如果你一窍不通,那么真是非你莫斩不可啊,哈哈./

计划的第三部分就是价格拉~~~哈哈,最头疼的开始了

1. 你通过几方的意见, 确定了一些大致的方向,知道了一些比较不错的牌子,这些牌子中,有一些是可以在你当地的琴行找到了,你知道,首先,这些琴的平均质量

比较不错,由于用得人多,价格也比较透明, 所以在考虑范围内.

2. 重新进入琴行,排除那些说话不真诚的琴行,进入你觉得印象比较好的琴行,开始询问价格, 根据第一块你记录的内容, 结合你的预算,开始记录价格. 一般来

说,大琴行的折扣空间不很大,但是标价一般比较实,小琴行空间比较大,但是需要技巧.两边都可以考虑.对一种牌子的钢琴,至少询问到3-4个价格,记录下来. 一般

记录3-5种比较不错的钢琴牌子的价格,也就OK了.

3. 然后,上论坛,这时候应该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了吧,呵呵,跟帖,发帖,询问,多了解一些信息.多听听第三方的意见 多交流. 这时候,你可以知道哪些地方的价格

比较实在,哪些地方比较离谱了,一般来说,折扣在8折左右或者更上的比较正常,如果折扣一打就是6折,那要当心点了,价格里的水分太大了.

好,我们的计划已经很详细了,OK,熟读你的计划,相信经过这样的训练,应该已经有比较高的LEVEL了, 把你的计划和经验全部消化在脑子里,然后,开始功略的真正重

点,实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207号 ( 京ICP证041102号,京ICP备09075138号-9 )

GMT+8, 2024-4-30 15:18 , Processed in 0.21576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