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论坛

京东旗舰店
 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schiff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复制链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4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平价扩大机该追求什幺?
Rotel RA-971的搭配实例 杨德宜


「这家伙疯了。」我挂下电话对许咏翔这么说道。 「谁啊?」大概是音响界的狂人见多了,他显得有点漠不关心。「Rotel的代理商,」我苦笑着说:「他们竟然说刚刚送来的RA-971综合扩大机搭配时要特别注意,『低效率』的喇叭会比较适合。」「低效率?哈哈......!」一旁正在为兄弟刊物「CD Hi」截稿死线拼命的同仁也忍不住放声大笑,其中还包括蔡启智和简信昌两位主笔。其实也怪不得这些亲爱的同事,谁能想到竟然有这么奇怪的代理商,会把一部输出功率不过60瓦,而且才六公斤重的平价扩大机拿去搭配低效率喇叭?而且Rotel向来是本刊器材评论的常客,众主笔们都先后多次试听过这家厂商的产品,可是我相信他们在评论的过程中,可从来没想到过「低效率喇叭」这个字眼,就连脑中一闪而过的可能性都不会有。可是接着问题就来了。经过代理商如此有趣的提示后,就没有人敢随便接下这个神圣的评论工作了。理由很简单,如果真的拿去搭配低效率喇叭而又不怎么样时,到底是该以当时的表现为标准进行评论,还是想办法另外为它找出一条生路?就在大家互相推让,奉承对方才是器材评论界的权威之类恶心对话之际,我才忽然想起来:我自己不但从来没有评论过Rotel的器材,甚至不曾仔细听过他们家任何一款产品!既然代理商这么有信心,我就从这款平价综合扩大机开始着手,看看它的实力到底坚强到何种程度。造访代理商的试听空间其实我会接手RA-971评论还有其它的原因。对于代理商或店家所宣称的「最佳搭配」,我向来是抱着相当存疑的态度,因为在销售政策的主导之下,很多消费者被广告用词给迷惑却是不争的事实。既然这次Rotel的代理商敢提出低效率喇叭这种搭配方向,我是不是就应该登门造访一下,看看到底是他们真的找到了令人跌破眼镜的绝配,或者纯粹只是大家的观念差距太大?当我在电话里提出这项建议后,代理商也欣然同意立刻安排试听,于是在一个大雨磅礡的午后,我和许咏翔几乎是抱着「踢馆」心情来到忠孝东路的雅士公司,想看看他们到底能搞出什么名堂来。在这个十多坪、形状呈鞋盒子状的长方形空间里,喇叭摆在较短的一面,聆听位置并未到达最后方,大约是介于三分之一与二分之一中间,理由是座位后方还有一张会议桌,以及其它器材、唱片的展示架。虽然建筑物本身是属于标准的硬调子空间,不过天花板经过处理,地毯与「麦当劳外卖盒」扩散板将空间稍作了软化处理,因此不会有特别偏向某一种特性的现象。由于顾虑到展示空间的动线与视觉规划(他们同时还装设了投影机),所以喇叭只能在有限度的情况下向前拉,基本上与贴近墙摆设的方式没什么两样;幸好,今天来这里只是要了解基本走向与驱动能力,深入的音响性表现可以留待回到杂志社再行探讨。读者们一定和我一样好奇,代理商口中的「低效率喇叭」到底是哪一对呢?您大概也和我同样惊讶,竟然是Monitor Audio的旗舰Studio 50。这时候我才了解,我真正佩服他们的并不光只是信心,这种勇气才是最不可思议之处,换成是我一定不敢这样做:谁会想到去把一部两万元不到的综合扩大机,拿来推动身价超过十倍以上的喇叭呢?「其实我们也知道这样的搭配方式很离谱,因为买得起Studio 50的人绝对不可能会去用一万多元的扩大机,而RA-971的用家也应该不会花那么多钱去买喇叭才对。」雅士的刘经理这么说道,可见得他们只是想让我彻底了解RA-971的实力到达何种程度。况且当时搭配的Micromega Solo唱盘也是身价不菲,就算是那两组Standesign脚架恐怕都比RA-971来得贵......总而言之,这绝对不会是绝配搜寻,就算是也不会有人相信的。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平衡性大概是怕我对如此悬殊的搭配会有意见,刘经理还是先用较为平价的Studio 6牛刀小试一番。熟悉Monitor Audio家族的读者应该都知道,他们家只要冠上了「Studio」的型号,就是采用黄金高音与陶瓷镀膜中低音单体的难缠角色,即使标示的效率不算低(Studio 50是90dB,Studio 6则为88.5dB),也从来没有人会将它们归类为「好推」的喇叭,所以换成Studio 6也只不过是在价位上作一点心里补偿作用罢了。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声音呢?简单的说,高频不算特别延伸,您还是可以察觉最高音域的不足之处,但是它不吵、不尖、不刮耳,比起先前我在评论Monitor Audio PMC-705时要柔顺得多;低频的权威感差了一些,您可以轻易指出低音域并没有完全释放开来,但是它不蒙、不糊、不臃肿,反而可以让中频部份的优点表现出来,进而与高频特质连成一气。请您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并非在告诉您此时的搭配「没高没低」,我会将这两个格外引人注意的部份先拿出来讲,主要是想特别请您重新省视「平衡」的意义:许多人开口闭口「一大片」的低频蜂拥而至,却没有考虑到这些低音在构成「爽快」的心里安慰之余,是否在量感上能够恰如其分?更有人被新的数字规格冲昏了头,心想96KHz取样频率代表的极高频延伸新世纪即将来临,面对各式器材便是一昧的注意堂音、残响是否增加了,高频细节能不能一下子冒出一大票来?很遗憾的是,只要在这两种专走极端路线的人家中听音乐,我就会发现又有一种「新的」平衡定义,一种完全不同于录音室所听到的调整方向,一种我们先前想都不敢想的新频宽等式......所以,当我一听到这套系统所发出来的声音,就决定先从另一个方向去思考:两万元不到的综合扩大机用家,应该会以哪方面的表现为诉求重点。如临现场的活生感?不对,我鲜少有机会在平价器材中得到如此感受,况且这也不能算是Studio 6的强项。高贵而纯净的音质?也不对,或许绝大多数的人会希望以少许代价得到这种好处,但是我必须很遗憾的告诉您,这似乎也是高价器材的专利。无与伦比的两端延伸?对不起,我听过、用过的平价器材也不算少(而且绝大部份是以前自己买的),可是要同时兼具两端延伸表现而又不显得勉强?恐怕只能说它们都是恰如其份而已。等一下,等一下,这几项最重要的音响性表现都不谈,那么你到底对它能要求什么?没错,就是平衡性,而且是「毫无疑问」的平衡特质,只是我们不断在各种价位的器材中谈到平衡性,在这里拿出来特别强调似乎又有点画蛇添足,所以不妨让我举个例子来解释。如果您今天要帮一位初入门的朋友搭配音响,除了注意他的个人欣赏音乐偏好以外,最重要的便是如何让他感到「钱花得值得」,也不枉费他敬重您是周遭朋友中最懂音响的人。如果您好心秀给他死命向下钻的低频延伸,却让他皱着眉头说Bass好重,或是好不容易弄出了无穷无尽的极高音域,回头一看却发现他老兄掩耳夺门而出,岂不是应验了「好心被雷亲」(台语)那句话吗?因为诸如此类的问题碰多了,所以我在平价器材的搭配过程中,总是会先注意到平衡性的问题。换个方式来说,就是要先让别人听得舒服,而这也是绝大多数人认为「音响」的最基本功能。增加低频不改变特色让我们回到Studio 6这套组合的声音表现上。如同我先前所说的,它们在两端延伸略有不足,但是该表现出来的部份都相当均衡,进而让您会特别注意到中频的特色;这时候,现场已经听到了「舒服」的声音。我相信用上更高级的扩大机(至少与Studio 6身价相符),应该更能够将这对喇叭的优点给表现出来,但是就整体听感来评断,我想它们确实已经达到物有所值的声音表现了。聪明的您可能会问:如果你说这时候的声音算是平衡了,那么换成中低音单体数目更多的Studio 50后,是不是就不平衡了?我刚开始也是这么想,而且RA-971的驱动力其实不算太强,面对Studio 6播放低频动态稍大的音乐片段算是刚刚好,Studio 50搭载的三个陶瓷镀膜中低音单体自然会令我担心。可是在两对喇叭对调了之后,结果却是令我瞠目结舌 - Studio 50的绵密低频源源不绝而来,既软又Q的声音显得好迷人,而且中频的平顺特色依然存在。最重要的是,高音表现与Studio 6几乎一模一样,您不但会注意到它不吵不闹的个性,而且相对于低频量感突增并不会使它有变暗的趋向。当然,RA-971在控制力上的疑虑依然存在,毕竟区区六十瓦的综合扩大机很难将Studio 50制服,至少中低频的冲击性就无法淋漓尽致。不过在大多数的音乐片段当中,它还是不会让我感到驱动力的明显缺失,甚至听起来驱动得比Studio 6更好,而我相信Studio 50多出来的1.5dB效率就是关键。纵使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谈各方面表现实在不具有太多意义,可是我仍然忍不住要顺带一提:Studio 50真不愧是Monitor Audio的旗舰,那种高贵纯净的音质可真不是盖的。我相信在适当的空间环境中(八坪左右会很适合),用上真正能够让它完全发挥的周边器材来搭配,那各方面的表现应该都会相当杰出。下回如果有机会的话,再来为它进行一次「绝配搜寻」也不妨。发现同价位的好搭档看到这里,您将会发现一个事实:其实这部扩大机并不是真的特别适合低效率喇叭,否则驱动Studio 50时不会表现得更好。至于代理商为什么会这么认定,我想主要是来自于RA-971确实让那两对喇叭发出了相当有水准的声音所致,而这对于一部平价综合扩大机来说绝非易事。照这么说来,Rotel的声音走向应该与Monitor Audio非常「速配」啰?为了求证这一点,我回到杂志社立刻就找来了两对效率不低的喇叭,其中一对是前两期刚评论过的Monitor Audio PMC-702,另一对则是本期获得简信昌「最佳推荐」赞誉的Arcus TC-20,以California Audio Labs CL-20 DVD唱盘作为讯源,看看它们在四坪空间里会搭配出什么样的声音来。哈!果然不出所料,RA-971配上PMC-702确实特别对味,而且能让我明显获得先前在Studio 50与Studio 6上听到的感受。这两对小喇叭的设计方式大异其趣,声音走向也截然不同,但是简单的说,RA-971驱动TC-20的声音虽然较为中性,音场表现也比PMC-702来得高明许多,不过相对之下高音实在太暗了一些,中低频以下也稍嫌浓密而没有弹性。PMC-702上阵后频宽有向上拉抬的趋势,会让您将注意力放在突然出现的高频上段,堂音也随之增加不少,更令人惊喜的是,这时候在中低频冲击性上头的优异表现不但让TC-20望尘莫及,印象中甚至还好过那两对Studio系列的喇叭不少。不过要请您特别注意的是,这并非面对面比较之下的结果,况且空间、搭配器材都完全不同,而我先前在Studio 50与Studio 6上领略到的高贵纯净音质,也并没有在PMC-702这对平价喇叭上出现太多。寻求多方面的搭配惊喜由于这并不是一篇普通的器材评论,所以我没有就音色、定位感等多种音响性表现上多加描述,而只是将RA-971在两个不同空间,面对四款喇叭搭配时的状况记录下来。如果以「为RA-971寻找好搭配」为出发点,我会选择在六坪以下的空间里,以PMC-702和一款平价CD唱盘「舒服的听音乐」,而其它三款喇叭也确实能够以更适合的搭配方式,在不同尺寸的空间里表现出它们的绝佳优点来。多疑的读者可能会问:真有那么巧,你找出来的好搭配就偏偏来自同一个代理商?说实话,换作是我也会怀疑,就像以前听人家说Spendor用Audiolab推会特别好听,或是WATT/Puppy配上Spectral绝对无懈可击一样,我总是会问:真有那么巧?去年五月间到英国参观,亲自领略到Spendor原厂以一套Audiolab前后级搭配,发出了我从来不敢想象的「G-1000之声」,这是一例;早在WATT/Puppy Ⅲ的时期,Spectral DMC-20/DMA-180就是诸多空间有限发烧友的唯一选择,这也是一例;今天我发现的RA-971/PMC-702则是另一例,而且这可能是目前平价音响族最容易享受的现成搭配实例。
您被Rotel家族搞得眼花撩乱吗?面对Rotel这种旗下产品众多的品牌,即使是资深的评论员或销售店家也常常搞不清楚型号,更别说彻底了解各款产品的特色与规格了。虽然代理商并未将Rotel产品全部引进本地市场,不过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瞧瞧这个庞大的家族吧!CD唱盘:在Rotel数字器材当中,「RCD」代表一般的单片CD唱盘,共有RCD-930、RCD-950、RCD-975与RCD-991四款,规格与功能都相去不远,不过顶级产品RCD-991是唯一附有HDCD与XLR平衡式输出的机种。「RCC」代表多片装CD唱盘,其中RCC-945为六片装系统,进出片抽屉的外观看来与一般单片装CD唱盘没有差异,RCC-935则使用大型旋转式承片盘,五片装的传动机构与Onkyo产品非常类似。「RDD」与「RDP」则为分体式CD唱盘系统,目前各只有一款产品,RDD-980转盘采用CDM-9传动系统,具有RCA数字同轴与Toslink光纤输出,RDP-980则是比特流、64倍超取样设计的D/A转换器,可接收32KHz、44.1KHz与48KHz的数字讯号。前级扩大机:「RC」系列前级一共有三款 - RC-971、RC-972与RC-995,除了最精简型的RC-971以外全部附有遥控功能,其中RC-995还有MM/MC唱头放大线路与平衡式输出。为了方便用家,Rotel在前级上一律加装耳机放大功能,算是相当贴心的设计。如果想在RC-971或RC-972上使用传统唱盘,您还可以选购RQ-970唱头放大器,构成一套功能完整的前级。后级扩大机:Rotel后级不论声道数多寡,一律以「RB」前缀命名。目前产品有四款立体声型号 - RB-991(200瓦)、RB-981(130瓦)、RB-971(70瓦)、RB-951(50瓦);三款多声道后级 - RB-985(100瓦×5)、RB-976(150瓦×3)、RB-993(200瓦×3);一款单声道后级RB-100(125瓦)。综合扩大机:「RA」系列有四款型号,分别为RA-921(25瓦)、RA-931(35瓦)、RA-971(60瓦)与RA-985(100瓦),每一款皆有高低音调控制与耳机放大线路,其中顶级机种RA-985还附有无线遥控功能。传统唱盘:附带唱臂的RP-955是Rotel唯一之传统唱盘,也是目前市面上极为罕见的平价LP系统,不过本地并未进口。调谐器:RT-935与RT-940皆为AM/FM石英锁定收音调谐器,可无线遥控的RT-940还连带支持多房间联机传输功能。收音扩大机:Rotel目前有一款功能完整的收音前级RTC-940,以及一款输出功率50瓦的收音扩大机RX-950,全部附有遥控功能与耳机放大线路。卡式录放音座:在卡式录放音座末代机种当中,RD-960是极少数不提供自动换面播放功能的产品,不过杜比B、C与HX Pro,录音偏压与输入电平调整一应俱全,应该算是专为CD转录之用所开发的产品。家庭剧院产品:除了多声道后级以外,Rotel还有多款家庭剧院器材供用家选择,其中有收音环绕前级RTC-970,环绕前级RSP-970与RSP-980,AC-3译码器RDA-980,dts译码器RDA-985等。其它附件:可连接五对喇叭的RSS-900喇叭切换器,提供九组纯净独立电源的RLC-900电源处理器,还有一款屏幕触键式的无线遥控器RR-99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4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平民英雄!


評Aragon Aurum/8008前後級 賴英智

聲音特色:
力大無窮,威猛雄壯,透明與細緻兼具,中性而染色極低。
宜:
搭配Magnepan等平面喇叭或其他低效率喇叭實在是絕配。

試聽搭配器材:
音源包括Theta Data III+Audio Alchemy DTI Pro32+Theta G V與Krell KPS-30i。擴大機有Audio Research LS-5 MKII前級/Sonic Frontiers Power 3後級,Audio Net前級/Krell KSA-300S後級。參考喇叭Al? Phalanx、Magnepan MG-3.5。訊號線Audio Research、MIT、A.R.T.、Discovery。喇叭線Audio Research、Straight Wire。電源線:OBL、Power Station。

◎十五萬元級以上◎音響二十要表現:★★★★(前級)、★★★★★(後級)。製造品質:★★★★☆。價值價格比:★★★★☆。

前級規格:
六組高電平輸入,一組平衡與一組非平衡輸出,電源分離式設計。頻率響應20Hz-20KHz±0.1dB,總諧波失真率0.03%,訊號雜音比100dB,輸入靈敏度75mV,最大輸出16V,輸入阻抗10K歐姆,輸出阻抗10歐姆(平衡式20歐姆)。售價未定。代理商:福克斯。

後級規格:
全平衡式設計,輸出功率200瓦/八歐姆,400瓦/四歐姆。輸入阻抗22K歐姆(平衡式44K歐姆),輸入靈敏度1.68V,訊號雜音比>110dB,阻尼係數>500,上升時間>120V/μs,增益28dB。重量75磅。尺寸19x15x7吋。售價未定。代理商:福克斯。
這部後級採用平衡式線路,但據說單聲道版本的聲音更好,而且不只是好一點而已。


三年多前,Aragon的兩位老板Anthony L. Federici與Paul J. Rosenberg曾經到台灣考察遊覽,當時他們透露獨特的生意祕訣,認為只要產品夠好,你不需要主動去推銷,自然會有客人找上門來。而關鍵則在於要讓市場不斷缺貨,讓產品永遠不夠賣,一般人在物以稀為貴的心態下,便會更急於購入Aragon的產品。他們這番話造成兩個效應:第一個效應是Aragon擴大機果然在台灣缺貨了,而且一缺就是兩年多;第二個效應是終於有買主按捺不住,忍了又忍,最後還是向他們下單了。<圖1>
經過代理權轉移,以全新姿態在台灣露臉的Aragon,依然是物超所值的代名詞,是開不起跑車的平民英雄。我與Aragon有過一段機緣,所以這套前後級自然就由我執筆,順便溫故知新,看看生意手腕靈活的Aragon是不是有進步了。緣起於幾年前剛購買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喇叭,幾經嘗試後發現,它必須大功率擴大機伺候才能壓榨出全部的實力,偏偏一時阮囊羞澀,十萬元以下最抵買的晶體擴大機就只有Aragon的4004 MKII後級了。抵買的原因包括:它是由Krell老板Dan D'Agostino設計的,不看僧面看佛面,Dan是一定不會漏氣的。此外它的大電源設計威猛無比,兩百瓦AB類輸出有無窮無盡的推動力,對付任何喇叭都沒問題。最主要的,當時4004 MKII是售價才六萬元不到,於是牙一咬就買下來了。

與4004 MKII最搭配的前級,無疑是Audio Research LS-1,ARC堂而皇之的氣勢與溫暖的中頻,搭配Aragon中性無味但不夠厚實的個性,簡直就是天作之合!ARC LS-1早就停產了,歷經LS-2 MKII、LS-11、LS-3、LS-7,一直到我現在使用的LS-5 MKII,變化實在很大。Aragon的4004 MKII也退出市場了,取而代之的是機箱沒有變化的8008 ST、8008 BB、Palladium等幾部後級。Aragon還會吸引我嗎?接下去看看就知道了。

進入正題之前,對這家既沒有自己工廠,老板又不懂電路設計的音響廠商,我們再簡單的介紹一下,讓新進音響迷開開眼界。Aragon是商標名稱,這家位於紐約的公司全名叫Mondial,老板之一Rosenberg本來是成衣商人,現在負責行銷;另一位Federici學商業管理,他們對電子技術所知不多。兩個大外行涉足Hi-End音響,而且大獲成功,這是標準的「美國夢」實現。正因為他們都不懂,所以非常尊重專家,一九八七年推出的第一部後級4004,就是請Krell負責設計的。他們只告訴Krell,我的錢不多,但需要十足兩百瓦,可以驅動任何喇叭的後級,麻煩你動動腦吧。而Dan D'Agostino真的幫他們做出來了,另外還附贈一部24K前級。他們又找上Theta的老板Mike Moffat幫他們設計D2A數類轉換器,提出來的要求包括:售價在一千美元左右、電源分離設計、有最先進的數位與類比線路。沒想到Theta也真幫他們搞定了。

有兩大天王巨星當背景,Aragon這下可意興風發了,開始生產吧。且慢,開設一家工廠需要大量資金,把工人訓練熟練了又需要一筆費用,購入零件需承擔庫存的壓力與風險,萬一工會鬧事或者周轉不靈發不出薪水,那豈不是糗大了?但是Hi-End產品的品質絕對重要,否則自砸招牌生意也做不起來。於是Aragon異想天開:我們不要工廠了!那怎麼辦呢?透過Krell的居中拉線,Aragon找上了幾家專門生產醫療儀器與軍用設備的工廠,把設計圖就交給他們OEM了。這些工廠內有技術一流的工人,有大量進貨的便宜軍規級零件,有嚴格的品管制度,有充分的支援設備,再怎麼說都比自己開工廠划算啊。

線路有了,生產也不成問題,外觀仍然很重要。Aragon的兩位生意專家邀請專門替TAS雜誌畫封面的Robbii Wessen來設計擴大機造型,後級上的V型凹槽就是神來之筆(我的Al? Phalanx喇叭外型也是這位老兄設計的,它的神來之筆有時候還真讓人不敢恭維!)。這個凹槽除了有美觀效果,還被用來當散熱片。由於效率頗高,Aragon的後級到今天都一直使用這個機箱。從早期的24K前級到今天的Aurum前級,在前面板處同樣有個V型結構,與散熱無關,純粹是和後級互相呼應,還有增加機箱的強度。

在這樣的背景下,所有Aragon的產品於是能大幅降低成本,並回餽給消費者。同樣的價錢,你很難在其他進口產品中,找到比Aragon功率更大、用料更好、製作更精良的擴大機了。Aragon認為品質不只是把圖片拍得很漂亮,把宣傳文字說得很聳動而已,它需要消費者的認可,這點我可以替他們背書,沒有問題。<圖2>

九六年Aragon的目錄裡,出現了許多新產品,順便作一個介紹。這次我們評論的後級應該是8008 ST,它是8008的立體聲版本,另外有單聲道版本稱為8008 BB,規格數據與8008 ST大同小異。另一款Palladium後級調整為純A類偏壓,輸出功率一百瓦。如果不需要這麼大Power的人,Aragon另有8002後級可供選擇,輸出功率一百二十五瓦,四歐姆負載時功率加倍。另外前級也都改了型號,18K變成18K MKII,24K變成了Aurum,獨立出去的唱頭放大模組稱為47K。另外數位轉換器也改款為D2A2,使用HDCD濾波解碼晶片與Ultra-Analog的二十位元D/A模組。

至於Aurum與8008和過去有什麼不同,答案正式揭曉。Aurum為全平衡式放大線路設計,奇怪的是只設有平衡輸出,卻沒有平衡輸入,用家還可以選用便宜一些的非平衡版本。電源部分則增加了一倍多,濾波電容總數值從過去的22,600μF提高到50,000μF以上,想當然的它的扭力就更強了。零件方面進步最多的是電位器,從早期的Noble換成了英國Penny & Giles,這顆電位器據說只比Mark Levinson所用的等級差一點,台灣買起來至少都要六千元左右。其他像是Dale軍規電阻、打上Mondial商標的特製電容,鍍金接點的切換器等,都維持了Aragon的一貫高水準。

後級部分變動要大一些。4004 MKII也是輸出功率兩百瓦,AB類放大,使用兩個巨大的環型變壓器,每聲道四對摩托羅拉的TO-3鐵殼裝功率晶體,濾波電容為四顆Mepco 18,000μF大筒罐。8008在電源部分的架構類似,變壓器則遽增為2KV的大怪物,濾波電容也擴充成四筒軍規的35,000μF製品,同樣的兩百瓦擴大機,引擎卻是截然兩回事。4004 MKII的放大線路是平躺著,8008已經立體化了,而且是全平衡式設計,使用單端RCA輸入時,需要在平衡端使用短路插。功率晶體改成每邊六對Toshiba的Mosfet,據我們的技術編輯表示,這種晶體每顆輸出電流有六安培左右,速度非常快,低頻乾淨而中頻溫暖,不知道這是不是Krell幫Aragon設計的?由於8008是大電流設計,為了防止直流輸出等意外發生,靠近輸出端的地方特別用了日製的大型繼電開關,有異常時會自動跳開,保護措施比以前好多了。此外,8008也延用了Krell所設計的「自動電壓調整裝置」,在一定的範圍內,本機不會受電壓上下起伏的影響。在輸入端部分,8008是純A類放大,功率級的偏壓調整也比4004高很多,所以它開機後會散發大量的熱氣,請注意空氣流通。

試聽分成兩個部分,首先是用Aurum/8008來推Al? Phalanx喇叭,與其它兩套擴大機系統互相比較,同時也用來推Magnepan MG-3.5屏風喇叭。另一方面,嘗試用Aurum前級與Krell KSA-300S搭配,也用ARC LS-5 MKII來匹配8008後級,看看能否找出最佳男主角。訊源以Theta Data III+Audio Alchemy DTI Pro32+Theta G V,還有Krell KPS-30i CD唱盤為主,為求公平,訊源到前級間都以MIT單端訊號線連接,前級到後級間以Straight Wire平衡線連接。

這樣就有好幾種搭配組合了,我們分別來看看他們的成績如何?第一套組合是Krell CD唱盤加上Aurum/8008前後級推Al?喇叭,照理來講,他們應該具有全套Krell味道才對。Krell的味道是什麼樣子?低頻雄厚穩重,中頻清澈凝聚,高頻細緻延伸,解析力奇高,透明度一流,定位感凸顯,三度空間立體感與音場規模既清晰又龐大,動態有氣吞斗牛的架式。Aragon的味道相同嗎?其實並不完全是。Aurum/8008的音質像是未烹調前的魚翅,幾乎沒有味道,有適度的黏滯感,它會呈現出什麼特質全看你用的週邊器材而定。用老母雞加大骨熬的高湯調味,魚翅就能有濃稠的口感,用龍蝦來入味,它就顯得鮮美。同樣的,換用一部CD唱盤,另外接一對訊號線,Aurum/8008就會有不同的風貌,對中性的要求來說,Aragon確實是做到了。

它們的音色明亮充足,但還不至於照得白晃刺眼。樂器的密度很高,重量感就像鐵錘一樣,很具權威性。音場深度比參考機還要深遠,但寬度就差了一點,整個音場的飽滿充實程度也比較不夠。層次感與定位都是一流水準,Chesky的Rebecca新專輯「紐約女子俱樂部」,人聲與背後樂器的排列情形完全不需臆測,因為它就明白的在喇叭後面展開。動態則相當驚人,Telarc的「星艦歷險記」要開大聲聽才知輸贏,即使是音壓大到難以忍受的程度,Aurum/8008依然老神在在,沒有半點緊繃的表情。事實上,我認為8008後級的驅動力要比同樣兩百瓦的4004後級更高出許多,以前陳弘志兄說4004的能量源源不絕,他要是聽到8008,恐怕會說這種驅動力沒有人性了。比起Krell老大哥,8008毫不客氣,除非碰到用腳踢才會動的喇叭,要不然兩者難分高下。在擠壓低頻方面的實力,8008尤其令人矚目,Krell像是賓士汽車,有長時間極速行駛的能力;但Aragon卻像愛快羅密歐,瞬間的爆發力更具震撼效果,它擠出來的低頻質比量更好。

說起來有點洩氣,Aurum/8008前後級在飛快的速度、瞬間的暫態反應,還有狠而猛的勁道這幾方面,居然贏了Krell!速度!速度!Aragon的速度實在太快了!Chesky的佛朗明哥吉他錄音,琴弦快速撥彈時別說是清晰可辨,那一顆顆音符簡直就像要迸射出來一樣,在傳統錐盆喇叭上,我第一次聽到這麼快的速度。速度快,當然暫態反應也好到極點,Mercury那張TAS名片韓森指揮自己的音樂,裡面打擊樂器從木魚到鈴鼓,一觸即發,一踩就停的對比實在太精彩了!速度快再加上驅動力強,表現電貝司與爵士鼓,那一下下抽勁真叫人怵目心驚。日本當紅的三人樂團「美夢成真」九五年專輯「秀色可餐」,從Aurum/8008播出來生龍活虎,現場感濃厚,比起SONY發行的大阪現場演唱會LD毫不遜色(編按:這張影碟無論如何要借來看看)。又快、又靈巧、又有勁道,加起來就是所謂的活生感,蹦蹦跳跳的幾乎抓不住。沒錯,Aragon Aurum/8008前後級絕對是最具活生感的晶體擴大機之一!

這種快速的優點,主要集中在8008後級,而不是Aurum前級,利用Aurum前級搭配Krell後級時關鍵就曝光了。在第二套組合中,我也發現了8008後級的一些特性。它的速度很快,低頻收得乾淨利落,中頻也通透無染,高頻線條明朗,不過表現貝司或鼓聲時,總覺得尾韻少了些;表現人聲時也有骨頭多於肉的情形。Aurum配上Krell後級,同樣是Chesky的佛朗明哥吉他,除了撥弦的晶瑩質感外,還多了一份木箱的共鳴,這是8008所欠缺的。Rebecca的「紐約女子俱樂部」最後一首,Krell把人聲的形體感表現得逼真而立體,有一份臨場的驚喜,相較之下8008後級就精瘦多了。Krell還多了一份中低頻以下的紮實厚重感,尤其弦樂演出,很容易就營造出一整片的豐富量感,音樂行進時也更加從容不迫,輕鬆優雅的姿態。Krell乍看之下較臃腫遲緩,但這也是它技高一籌之處。

如果把訊源換成全套的Theta,然後用Aurum/8008前後級來推Al?喇叭,會不會有改善呢?當然,Theta的低頻寬厚與中頻豐滿也是有名的,但它沒有Krell那種清澈透明的感覺,高頻也不那麼細緻飄逸,衝擊性倒是差不多,音像則大了不少。Theta是彌補了一些Aragon的中頻後縮現象,中頻補回來後,音場整個往前拉,音像不再虛虛的,弱不禁風的的樣子。低頻段更強化了,低音弦樂組拉鋸時一方面有四處噴灑的細節,一方面又有粗獷張力滿溢的質感,聽起來過癮多了。要小心的是Theta很有男子氣概,Aragon也一副英雄模樣,如果喇叭又是比較活潑生猛的,整個配起來怕會有咄咄逼人的壓力,到時候就真的在聽音響,而不是欣賞音樂了。

最成功的組合,是以ARC LS-5 MKII前級搭配Aragon 8008後級。光一部前級的售價就超過8008後級了,會這樣買的人只怕不多,我倒是強烈建議用門當戶對的ARC LS-7(或者LS-2 MKII)來匹配8008,這是印象所及,不需要天價,卻能享受到Hi-End音響的最佳捷徑了。8008的速度快得離譜嗎?ARC剛好替它上點煞車油,不會衝過了頭而不自覺。8008的高頻線條明朗,缺乏婉約的表情嗎?ARC用真空管的圓滑光澤修飾,Aragon也可以展現笑容了。8008太淡而無味嗎?ARC也很中性,不過整體溫暖感好多了,它可以幫忙Aragon脫離冰山美人的格局。8008的中頻不夠豐滿嗎?ARC自己並不肥,但它會替Aragon加件外套,看起來體格就強壯多了。8008的透明感非常好,音場的豐富程度與音像大小卻有些遺憾。ARC雖然有真空管,透明度卻也是世界一流的,在沒有副作用的情況下,它可以讓Aragon的音像如吹氣球般的凸顯出來。Aragon的空間感很大,ARC還會增添空間的殘響細節,使音樂聽起來更像是真的。Aragon的低頻潛得很深,控制得很緊,量感並不是最豐富的,ARC也替它注射大力丸,增加了幾分彈性。除了價格比較高以外,用ARC LS-5 MKII或LS-2 MKII來搭配8008,幾乎也稱得上是天作之合了!

如果你喜歡Aragon一整套的造型,也考慮到Aurum前級物超所值的用料,我另外有個建議。某位唱片界的前輩他還在用Aragon前一代的24K前級,Penny & Giles的電位器與全部軍規級的發燒零件,只有在Krell旗艦KRC前級上才見得到,而線路架構又出自Krell老板之手,他認定這部前級非常有潛力,但必須再進補一下才行。改機嗎?Aurum前級裡面幾乎已經沒地方讓你改了,他是另外找了一部報廢的Krell前級電源供應部分,用來替代原有的分離式電源。據他說,24K前級猶如加了渦輪增壓的跑車一樣,聲音整個厚重勇猛起來。Aurum前級的分離式電源叫Ingot,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這位前輩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能在電源部分來個大補帖,換上更大容量的高品質電容,說不定它會醜小鴨變天鵝哦!

要不然,用Aurum/8008前後級來推Magnepan或Apogee等平面喇叭,也是值得大力推薦的。我參考用的Magnepan MG-3.5,近一年來試過許多擴大機,但很少發現不貴而音質不錯,推力又不俗的。Aragon算是第一套讓我眼睛睜得大大的,可以把Magnepan推得服服貼貼的擴大機!在六坪多的空間裡,不論Magnepan唱得多大聲,動作靈敏,細節豐富,通透澄澈的聲音完全沒有壓力。唱弦樂時Magnepan把Aragon細膩的質感發揮得淋漓盡致,RCA Living Stereo萊納的「天方夜譚」,小提琴獨奏脫出背景悠然的唱出夢幻旋律時,美麗的程度難以形容。銅管與金屬打擊樂器充滿了光輝燦爛的的亮麗畫面,卻又一點都不刺激,Hearts of Space的「TAS選集」第一首牛鈴搖曳,清脆悅耳的聲響像極了春風拂面,效果比我的主系統還好。

很奇怪的,Aragon推Magnepan MG-3.5時並不覺得中頻有不足或瘦弱,當然它也談不上肥腴。播放木管時只覺得氣流激盪管壁的細節清晰無比,鋼琴觸鍵甜美光滑,有接近靜電喇叭不食人間煙火的美感。「美夢成真」的大嘴巴妹妹吉田美和引吭高歌時,聲音平順一如她開朗的笑容,讓人愛不釋手。低頻更是Aragon的拿手好戲,要把鼓聲與貝司聲分離輕而易舉,只是速度快得失去了一些彈性。我用線材解決了這個問題,你買不起義大利A.R.T.喇叭線,美國Monster也可以達到同樣目的。相信用Aragon來推Apogee,仍然是既便宜又好用,玩電子分音的人,8008後級就更抵買了。

很可惜今天不是評寫ARC+Aragon,或者Aragon+Magnepan,要不然我會給他們兩個大大的最佳推薦章!
派扬音箱 618大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4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平直的频率响应 =好声?
曾耀祖

经由测试图表的比对,可以清楚看出音轴前方(左图)与偏轴30度(右图)的频率响应不尽相同,厂方所公布的数据迷思确实值得音响迷深思。
我们时常看到评论员这样的描述:「……由厂方提供的测试结果看来,这款喇叭的频率响应曲线平直得像用尺画上去似的……」当然,这是在强调该喇叭的频率响应是水平的直线,各频段并没有巨大的凸起或凹陷。也许多数的音响同好都认为,喇叭的频率响应测试图愈是接近平直,愈是有好声的机会。而且,不但音响迷是如此解读频率响应图,就连很多所谓的「音响评论员」也是看图说故事。于是乎,某些喇叭设计者和生产制造厂商,就干脆在扬声器出厂前动手脚,想尽办法把频率响应图尽量修改到平直,以利推出上市后获得较高的评价。然而,在喇叭的测试结果中,频率响应曲线的完美度就是声音品质的保证吗?频率响应测试图平直(Flatness),就表示您会听到一款好声的扬声器吗?
频率响应与线性失真

一般来说,频率响应(Frequency Response)又可称为音量响应(Magnitude Response),其定义为:使用仿真方式来测量的音量响应。而「仿真」的意义就是线性音量,原则上是指任何的频率产生(在人的听感范围内,20Hz-20KHz)都有一定的音量(或者称为『音压』),一般的测量的方法是在扬声器前障板上取一个点来作测量参考点。如果是二音路扬声器,测量参考点就取在高音和中低音的中点,而三音路的扬声器则是对准中音单体。接着利用信号产生器送入全频的讯号,经由仪器辅助测量不同频率的输出音压状况为何。由此结果所画出的线性图,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频率响应图」。

无论在正常的测试条件下,或是处于360o(4π)的无响室中,都很难得到像尺画出来一般平直的响应图(除非特意的将音压坐标压缩),大部分的结果或多或少会存在些许的小隆起或凹陷,这种响应频率上的不平整称之为「线性失真」。而线性失真的多寡,则受到单体的分音斜率和谐振所影响。统合说来,喇叭的响应曲线若能落在100Hz-10KHz之间,且误差在正负1.5dB以内,就可说是非常的平整了。因为100Hz以下所测得的数据通常仅供参考,10KHz以上的频段对收音麦克风而言又会存有本身的误差。
频率响应测试上的盲点

然而,市面上很多扬声器的测量值看起来都相当平直,偏偏其中有些产品听起来却总是不太对劲,或是高频太过于吵杂?其实决定扬声器音质的变因很多,单是音量响应测量时的可能变量就不少,例如:测试用的麦克风是否标准?本身的误差是否已修正(在计算机加权中作等化)?测试的环境是否合乎无响室标准(由于有些厂商认为扬声器并非用于无响室中,所以测试常常在一般的聆听空间中进行)?甚至于是否处在4π或2π的环境下实行测试,都会直接地影响到最后的结果。此外,在轴线30 o夹角环境下所得到的频率响应是否平直,也是相当重要的参考依据;频率响应曲线是上扬或向下,中频到高频的曲线是否平顺(中低音单体非常容易产生『叶型效应』,通常设计者会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产生,而调降了分频点,却又加重了高音单体的负担,间接地引起分频点附近的谐振)?除此之外,还必须考量水平的散射是否平均(又是『叶型效应』或『心型效应』的问题。通常频率愈高,扩散范围就愈小;如果分频点设定不正确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分频点附近的散射不平均)?因此,一般我们在家居中听音乐,听到的不只是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我们也同时会听到反射音。而散射不均匀的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某些频率就会加倍。例如:有一支扬声器在声轴上所测得的音量响应是平直的,但是在30o轴线夹角的范围内,这支扬声器的扩散理应不平均。倘若在2KHz-3KHz之间有一个大隆起,那么在实际聆听上,这2KHz-3KHz的隆起与反射音混和后,能量就增加了几倍,甚至可能远远地超过其它的频率。如此一来,这只扬声器的高频能不吵吗?
原厂公布数据仅供参考

我的看法是:一对好的扬声器,在音量响应测试之下,应该在声轴上拥有平直的中高频音量响应,同时没有谐振及音染,并有着控制良好的高频扩散。各位读者们日后要解读扬声器的规格时请记得:拥有基本的平直音量响应是必要的,但不是绝对的。
丹拿新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4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器材、聆聽室與個人偏好

李富桂



對於千禧年年尾再次復出寫作的主題,真不知該如何落筆。但論壇劉總編給予筆者極度自由的發展空間,並未對題目或篇幅有所設限,只要求筆者盡量配合排版方便與字數上的需求,這也是筆者復出的主要理由。

依美國幾家音響刊物與論壇過去的慣例,筆者先將自己的音響系統、聆聽室特性與個人聆賞唱片的偏好,介紹給大家。個人認為,先讓讀友們熟悉上述幾項,也有助於將來解讀筆者所述的內容和本人對音響特性與聲音方面的論點,同時也不至於誤解筆者的用意。(註1)

音響器材/系統

● 前端系統:

唱盤 - Forsell Air Force One MK Ⅱ
(空軍一號二代)氣浮式唱盤
※ Pump(空氣幫浦)及Tank(儲氣筒)由鍾引弘兄精製與安裝。
※ 用無蠟(Unwaxed)牙線作飛輪(Fly Wheel)馬達與轉盤的傳動,而非皮帶傳動。

唱頭 - Clearaudio Insider Gold
MC昇壓器 - EAR MC-3
類比Phono Stage - EAR 834P
※ 12AX7管子改用Telefunken(第一及第二支)及Mullard(第三支)

●擴大機:

前級 - Classe DR-6
後級 - VTL M300
※ 6550管為Gold Aero,並修改為三級管放大
※ 12AT7為Telefunken
12BH7為RCA紅字

●喇叭:

Sound Lab A-1純靜電喇叭
※ 尺寸:206╳90╳90公分(高╳寬╳深)
※ 重量:加上10Kg的鉛粒後,總重每支為94Kg
※ 另增購高音用環形變壓器(為Sound Lab最大型Ultimat U-1專用的新產品),替換舊有的元件。(註2)

●線材:

電源線 -(1)Classe DR-6/EAR 834P/VTL M300 - OBL
(2)SoundLab A-1 - 義大利GM公司特別為靜電喇叭生產的B.C.D.電源線
訊號線 - (1)Forsell/EAR MC-3/EAR 834P/Classe DR-6 - Clearaudio
(2)Classe DR-6/VTL M300- YBA Diamond
喇叭線 - MIT 750E

● 附件:

音響架 -Solidsteel(義大利製)
唱針消磁器 - SUMIKO Flux Buster Demagnetizer FB-1
洗唱片機 - VPI 16.5
音壓dB表 - Radio Shack Sound Level Meter,數位式。Range:50-126dB
唱片鎮 - Harmonix Tuning Record Clamp TU-812
腳錐 - GOLDMUND。大的用在VPI,小的用在Classe DR-6主機部分與EAR 834P
其他 - VPI Magic Block dB-5
Versalab Wood Block
ART石墨唱頭內墊
Mission墊(使用於Classe DR-6電源部分)
Audiotechnica及SUPEX水平儀

<圖1>Sound Lab A-1喇叭聳立在聆聽室前方凹陷區,雖然體積相當龐大,但卻不會造成視覺上的壓迫感。
<圖2>Classe DR-6與VTL M300前後級組合已經使用了十多年,無論是性能或C/P值皆為當時的一時之選。
<圖3>搭配上Clearaudio Insider Gold唱頭的Forsell Air Force One MK Ⅱ,在燈光的投射下顯得格外金碧輝煌。請注意,飛輪馬達與轉盤間的傳動並非傳統式皮帶,而是改用無蠟牙線替代。

聆聽室

尺寸:深╳寬╳高:630╳420╳255公分(平均)(註3)
比率為2.47:1.65:1

特徵:

(1)天花板為一分夾板外加一分洞洞板,呈斜面有折角,以避免過多的反射音。
(2)地面為磁磚,二個喇叭中間舖設IKEA印度製棉毯。另外,在黃帝位前之茶几下舖以170╳115公分的地毯。
(3)喇叭左右兩側採對稱之三分板與六分木心板釘製,內層分別以石綿及玻璃纖維填充處理。
(4)喇叭後牆中央部分為磚牆水泥,外加深藍色壁布。左右二角落使用兩層六分木心板構成斜面狀設計,裡面以舊報紙填滿。
(5)由於原來的兩層木心板吸收了少許低頻,是故各加釘了約60公斤重的實心門(註4)。同時以150╳80公分上海製手織絲毯舖在實心門上,以吸收少量由A-1靜電喇叭向後發聲時產生之中高頻。
(6)皇帝位沙發左側牆加舖90╳62公分的厚小羊毛毯,右側窗戶以深藍色窗簾(內有薄遮陽簾)來減少第一次反射音。雖然A-1是雙面發聲喇叭,皇帝位左右二側反射的影響較少,但添加些吸音材料對距焦還是有幫助的。
(7)當室溫控制在24oC,溼度45%~48%,電壓118V時最適合聆樂。

●喇叭位置︰

從A-1正面板到後牆距離為230公分,正面板中線到左右側牆約為80公分,亦即二中線間距離為260公分。喇叭擺位約為三一法,離側牆則為五一法。

●聆聽(皇帝)位︰

筆者經常聆樂的位置有二。其一為距喇叭正面(呈直線)290公分處,另一處則為360公分。筆者認為第一個位置較有錄音室的特色,距焦準確,樂器與演唱者形體之比例佳,層次分明,然聲音較不自然,在此處聆樂時的情緒較不易放鬆。而第二個位置則頗有置身演奏廳的氣氛,音場較寬廣,深度較差,然層次還算分明,閉眼聆賞時既舒適又過癮,除了寬度還是比音樂會現場狹窄外,其餘尚可接受。

●頻率曲線圖

去年11月20日,承聲音美學林老闆之協助,以Neutrik音頻器測得筆者聆聽室的頻率曲線圖(如圖所示),得知麥克風擺在皇帝位中央與人頭同高時,測得的右聲道頻譜為50Hz-20KHz(±4dB),左聲道則為50Hz-20KHz(±3.5dB)(但右聲道150Hz處有著+8dB的峰值,可能皇帝位的右側擺設有二人座布面沙發之故);而立體聲狀態測得之頻譜為50Hz-20KHz(±5dB)(150Hz處仍有+8dB的峰值)。

●特色︰

以室內恆溫25oC來折算聆聽室峰值,可發現深度(630公分)的第一次最低峰值在27.5Hz,而寬度(420公分)則在41.2Hz,與所測得之曲線圖吻合。若再往上,二邊長度所算出峰值的重疊處應在82Hz與165Hz左右處,也與曲線圖相似。筆者將公式與計算公式列表於下,提供各位讀友參閱。

fo=S/2L (S=331+0.6T)(T為攝氏溫度,L為長度)

長為630公分 寬為420公分
fo=331+(0.6╳25)/2╳L

Peak 第一次 = 27.5(Hz) = 41.2(Hz)
第二次 55.0 82.4
第三次 82.5 123.6
第四次 110.0 164.8
第五次 137.5 206.0
第六次 165.0 247.2

<圖4>這對看似可口可樂二氧化碳瓶的鐵罐,其實是置於唱片儲藏室、由鍾引弘兄精製與安裝,以提升空軍一號唱盤工作性能的儲氣筒
<圖5>喇叭後牆二側牆角以兩層六分木心板構成斜面狀設計,內部以舊報紙填滿,並加釘了約60公斤重的實心門。

●歸納︰

(1) 在40Hz處,即所謂的Extreme Botton有極高之峰值,但這種結果對A-1倒有些幫忙。因為A-1並不像筆者以前所擁有的Martin Logan Monolith Ⅲ喇叭,以傳統的12吋紙盆式單體來傳達125Hz以下之低頻,導致A-1對反應定音鼓與低音大提琴方面,較為不利,迫力上會感到不足。再加上筆者聆聽空間在60Hz左右有點下滑,因此這個40Hz的鋒值對低頻重播上多少產生些彌補的作用。

(2) 500Hz至2KHz間之曲線有些上揚,讓中音域的量感提昇,音樂重播時的豐富感令人愉快,人聲與木管均容易地表達他(它)們的特色,對靜電喇叭反倒有正面的幫助。

(3) 5KHz至10KHz這一頻段有些下降,反而對Lower High反應不會那麼強烈,使人久聽不厭,但對某些人而言可能會覺得不過癮。

(4) 10KHz以上又回昇一些,可能對極高頻的汎音部分有些許助益,音頻整體性有提昇作用,打擊樂器與小提琴的暫態反應也佳。

(5) Sound Lab A-1擺在聆聽室前方下陷區,該區為音響器材及喇叭擺放所在,佔了整個聆聽室面積的40%。由於該區與聆聽區的地面高度相差約25公分,所以即使喇叭高達206公分,在視覺上卻不會成壓迫感。又因聆聽室六面牆吸音並不太強,音壓就不能開太大聲。筆者以Radio Shack Sound Level Meter測出,本聆聽室中人耳可接受又不會感到不舒服的音壓,約為93dB,這項數值,與筆者八月在國家音樂廳,坐在15排聆聽林望傑指揮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馬勒「第三號交響曲」,測得的最爆棚樂段時的音壓94dB相近。筆者認為每間聆聽室,不論聽CD或LP,均有其最佳音壓來欣賞爆棚或大型管絃樂。

(6) 筆者對聲音走向的要求,取其平衡為首要要求。本聆聽室屬中性偏微亮,頻率曲線圖中在10KHz以上稍微多些,除了在低頻有些峰值以外,尚可稱均衡,這就是筆者所要求的,即時在長時間的聆樂後也不感到疲累,是故,取A-1是有其來有自的。

個人偏好

音場表現︰

3D感、樂器與演唱者的位置、不同組樂器與人聲的間距,還有其間的排列關係,都是音響迷所追尋的目標之一。筆者對Soundspace(意指整個錄音場所,例如演奏廳或是教堂)與Soundstage(意指樂團與演奏者所佔/站的位置與場地)之不同表現,以及樂器與演唱者的實體感最為重視。筆者認為,由於聲音是經由喇叭壓縮空氣而形成,它存在於二支(或四支)喇叭中間及其前後左右;當您感覺到聲音似乎是種實體或實物時(指樂器與演唱者是存在的,而非虛擬),您可走進喇叭之間,享受整個音場包圍著您的絕妙特殊感,它仍然能保有高低前後左右的3D感。通常雙面發聲的喇叭比較容易達到,當然喇叭擺位調整得當,是需投入很多時間的。筆者認為靜電喇叭由於振膜前後的發聲音壓接近,比較容易產生上述的效果,但還是要重述一遍︰先決條件,是喇叭擺位得當。

筆者常向朋友表示,音場的正確表現(『正確』二個字的解讀,會因人而異),只是音響中基本要求的項目之一,但並不是最終目的。筆者在國內外音樂廳聆聽現場演奏時,閉著眼睛純聽音樂的時間約佔1/4,尤其是遇到自己熟悉的曲目,會盡量將現場的聲音記憶下來,以待返家後作為調整自家音響的參考。當閉上雙眼後,您會發覺現場演奏的深度,表現竟然不如自家聆聽室,特別是木管群的位置似乎比較前面;還有現場的高低感,也沒有家中聆聽室中的清楚;但整個樂團左右開弓、一字排開的寬度是自家表現萬萬比不上的,僅能達到現場的2/3到1/2而已;除此之外,實體感自家的也是沒得比。筆者提出這些觀點,主要是希望讀友在調教音響系統時,能耳聽為憑,自己加以評斷。

音色與音質︰

這是最常引起本地音響迷爭議的二項音響要素,各家看法因人而異。記得十幾年前與Linn公司老闆Ivor先生聚會時,筆者曾向他表示,台灣的音響迷對音色的看法都不一致。Ivor先生回答說:「在英國則不然,每位音響迷或愛樂者對音色的觀點是蠻相似的。原因在於英國的各大演出場所,對樂器與人聲音色之表現相當接近。」至今,相當多的台灣音響迷還是置身於音色差異的論戰之中,晶體與管子機擁護者、CD與LP朝拜者、傳統與屏風喇叭愛好者均自成一派、各自為陣,互不退讓,甚至還無法認同音色的一致性。大多數人把聲音的厚、薄、硬、軟、鬆、緊、重、輕,當成是音色的評論標準,而失去對各種樂器與人聲正確音色的判斷能力。多聽現場,認識各種樂器(尤其是中提琴、低音單簧管、英國管這幾種自家音響最難表現的樂器),絕對能提昇您對各種樂器的認知。

環顧眾多提琴的示範級唱片,筆者推薦於1961年出版,由曼紐因解說並親自拉奏小提琴與中提琴的「Instruments of the Orchestra」,唱片編號為EMI CSD-1417;同樣的唱片也另由法國EMI公司出版,編號2C 059-04586,但此唱片中曼紐因改以法語解說。本唱片於十幾年前劉總編主持「普洛唱片行」時進口過,CD版市面上還是可以購得。筆者最近重新聆聽由Robert Piker指揮雪梨交響樂團演奏Bach-Stokowski(史托考夫斯基改編巴哈的管絃樂曲,Chandos ABR-1055,1982年版),此唱片中A面第二首「慢板」取自「C大調Toccata,Adagio & Fugue」(BWV 564),及第三首「G小調賦格」(BWV 578),均是辨認木管組的最佳示範唱片,尤其是第二首中的英國管吹奏,聲音圓潤帶點微搖晃的特色,有令人想要反覆聆賞的獨特魅力。

說到音質的優劣,又是依個人喜好而定,很難有公認的標準;取捨的準則,更是令人頭痛。然質感好的聲音,能令您融入音樂的精髓,那種私密的喜悅與快感,很難以言語加以形容。您多久沒感受到美妙音樂所帶給您那種起「雞皮疙瘩」的感覺了?「Magic」這個字眼多久沒出現在您的腦海裡了?您多久沒享受到那種在週末夜,與好友一起聆聽令人興奮與陶醉的唱片時,同聲齊嘆「好棒啊!」的快意感受?還有,當您發覺到自家音響播出的音樂竟是如此的美妙動人,一瞬間希望諸朋好友能在旁共享,這種慾望,多久沒發生了?當音樂使您融入的感覺愈來愈多,表示該聆聽室與音響系統的表現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音質也絕對能吸引挑剔的您。

以Neutrik音頻器測得之聆聽室頻率曲線圖,麥克風擺設位置為皇帝位中央與人頭同高。

<圖6>righ:50HZ-20KHz, ± 4dB
<圖7>litt:50Hz-20KHz, ± 3.5dB(except 150Hz +8dB)
<圖8>stereo:50Hz-20KHz, ±5dB(except 150Hz +8dB)

真善美的境界

筆者常向友人道:「您所追求的音響境界是什麼?音響二十要,太多太複雜了!『真、善、美』三者在您心目中的順序是什麼?先讓我們簡單地為它們下一定義:『真』是『Accuracy』,『善』是『Balance』,而美則是『Beauty』。」而我們所獲得的答案,無論是「真善美」、「美真善」、「真美善」、「美善真」……各種組合均有。每個人對音響與音樂的認知、喜好與偏見均不同,喜好音樂的類別也不一樣,其差異性當然也存在,是故所追求的次序必不相同。讀友您不妨與親朋好友相互比較,進而研討一番,或許可以找到其中的奧妙與樂趣。

說到筆者個人心目中的次序,則是以「善、美、真」排列,理由為:

(1)「真」最是不易達到。何謂「真」?見仁見智,最富爭議性,但筆者盡量不使用「正確」與「真實」這種字眼。當然,一般的見解反而認為「真」才是準則,各種樂器與人聲的音色最真了,追求重播當時錄音的原貌,是吾輩探索於各類音響器材的最終目的,它理應是可達到的,所以「真」應該排在首位。

OK,話說回來,筆者反而無法得知,到底自己的音響系統所發出的聲音(或稱音樂),有沒有達到「真」的境界?或是還原了幾成風貌?但問題在於,我們並未在當時錄音現場聆樂,其實很難從音響器材的再生之下得知它就是「真的」。如果執意要爭論「真」這個字,那麼千言萬語也說不完。說真的,(此『真』非比『真』),在這新的世紀,音響器材雖然進步了(也許有人會說是退步了),然而要稱之為「真」,可能還有得「爭」了。

(2)「善」與「美」的先後次序因人而異,或許時空的不同,聆樂心情之差異,器材更換的樂趣,都會影響之。音樂之美,可謂「追求音響再生的極致」,按照字意來說,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美。然每個人對「美」的定義與解釋還是不同。如果「美善」或是「善美」能同時存在,不分高下,甚至「真善美」一次獲得,豈不完美!但世界上就是缺乏(或稱沒有)「完美」這二個字,就像筆者最喜愛的小提琴錄音唱片中,要真正地找到一張可說是完美無缺的並不容易,藉由音響系統重播出的器樂形體、擦弦、震動、泛音等等,還是無法與現場相比,似乎都是差那麼一點點,筆者甚至推論:「小提琴本身就是麥克風的剋星,任何麥克風,根本很難將上述特質完整收錄進去。」是故,只要能藉著聆賞感受到小提琴的音色、音質之美,以及演奏者欲表現的意境,那就夠了。

(3)為什麼筆者將「善」排在首位?自己總認為聆聽室的處理盡量要求均衡,反射與吸收中和,音響器材求其中性,而前端的唱頭與唱盤系統也盡量要求,能精密地將每張唱片的溝槽忠實地反映出來,喇叭也不要有過多的音染,這些要求對筆者而言,就是「善」,也就是「中性」的表現。初聞似乎平淡無奇,卻反倒可以持久聆聽而不覺得累,進而欣賞音樂的美,這就是筆者所追求的音響境界的極致。

沒想到久未持筆,竟胡亂地寫了一大堆,或許出書後劉總編會來電告知:「李兄,這是你復出的第一篇文章,但也是最後一篇了!」好了,就此擱筆,對上述觀點有問題的朋友,不妨來信討論。
音联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4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陳仲皓反璞歸真

劉漢盛

五年前,我到陳仲皓家時,他正經營著一家書店,剛換了Infinity IRS Beta不久。當時,Beta是鋒頭正健的四件式大喇叭;當時,也正是台灣音響界正春風的時候。五年後,陳仲皓報名音響論壇十週年深情讀者,我再度造訪。這次,陳仲皓已經搬到隔壁不遠處,書店租給別人,自己改行當證券營業員。Beta也早已因為客廳變小而換成mbl 101加二個201超低音。五年前,我的訪問刊登在論壇58期上。五年後,他上了第120期。五年前與五年後相比,台灣的音響景氣由頂點轉到谷底。

我問陳仲皓怎麼有全套的論壇?他說開始時因為經營書店,自然就會賣論壇,每期自己留一本下來。書店不開之後,他就到熟識的音響店去「凹」。這期間難免漏了幾期,還特別花錢去向別人買。真不容易,論壇已經有許多期早已絕版,我們社裡也沒有了。在此寄語有全套論壇的深情讀者,搬家時可別把論壇扔了,以後說不定會增值呢!為什麼要收藏全套的論壇?他說論壇是參考書,隨時可以拿出來翻閱他有興趣的器材。沒錯,論壇現在評論的器材您不一定想馬上購入,但是難保未來不想購入或買二手貨,此時,就需要論壇了。在此,我也順便呼籲一件事,讀者們在讀論壇的評論時,不要忘了評論員所寫的評論內容並不是蓋棺論定的結果,而只是推敲其潛力而已。為什麼?您想想看,您自己把器材買回去之後,可能都要費個三個月六個月才調整得當。音響評論員與您一樣是人,怎麼可能在短短時間內就把調整、搭配等完全弄妥?所以,提醒各位,在看論壇評論時,多觀察字理行間的過程與含意,而不要只看結果。

在一般居家的客廳裡,陳仲皓將他的器材、唱片擺得整整齊齊,連線都不容易看到。初時我找不到後級,詢問之下,才知道為了散熱,陳仲皓將二部純A類的Krell KAS與Mentmore真空管後級擺在外面的陽台上。把那麼貴的後級擺在陽台上,難道不怕颳風下雨嗎?電源要怎麼處理?由於陽台外層還有窗戶,所以不會淋到雨;電源也是從屋內的電源箱中拉線過來。其實,如果不是為了要炫器材,我覺得把龐大發熱的後級放在陽台不失為好方法。一方面讓客廳看起來更整潔,另一方面也不會產生熱源。唯一要考慮的就是前、後級之間的訊號線。這個問題也不大,現在很多擴大機都有XLR端子,用平衡線做長距離的輸送也不會有問題。

陳仲皓喇叭有二對,一對是德國K+H 092A主動式喇叭,另一對是mbl101配201超低音。為什麼要用二對喇叭呢?陳仲皓說K+H是用B&W801去換的,當初覺得它聲音也不錯,而且使用方便,不需要為後級傷腦筋。而mbl則是因為搬過來之後,沒有專屬音響室,所以把四件頭的Beta換成小巧的101。

為什麼會換mbl的喇叭與前級呢?我想受論壇影響一定是有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台中有一個阿茂很會賣mbl,所以就順理成章換成mbl。既然如此,為何沒有用mbl的後級呢?一般而言,如果用了他家的前級、喇叭,很少不整套用的。陳仲皓回答說他試過mbl 9010,用一部時覺得推力尚不夠,而用二部又太貴了。何況,他也喜歡Krell KAS的乾淨、不拖泥帶水、速度快、暫態反應好、推力夠等聲音特性,所以一直沒有換下來。

我記得以前到陳仲皓家時,他用的前級是Mark Levinson 6A,後來為什麼會喜歡mbl 6010呢?陳仲皓說他發現6010聲音溫軟厚實,具有晶體機與真空管機的雙重優點,所以就換了。我想,除了這些優點之外,搭配恐怕也是原因之一。通常,我們換了喇叭之後,因為個性的不同,可能整套系統都有變動的可能。這點提出來給讀者參考,以後您換喇叭時要慎重考慮,因為它可能會牽連到整套器材都換掉了。

再看陳仲皓的訊源,除了LP唱盤使用VPI TNT+Graham 1.5t唱臂+Lyra Parnasus之外,CD唱盤用的也是具有相當歷史的Studer A730。LP系統用老東西比較容易瞭解,從客廳裡擺了許多LP唱片,可以窺知主人念舊。問題是CD唱盤日新月異,那麼久沒換,嗯…。為什麼?答案很簡單,陳仲皓說他也曾經比較過新的數位訊源,可是感覺上卻沒有差很多(可是價錢差多多),所以也就不想換了。其實,陳仲皓不僅這二樣東西沒換新,他的所有器材應該已經五年都沒有變動了。為什麼會那麼久沒有換器材呢?這似乎透露出音響業今日不景氣的某些訊息。陳仲皓說不只器材沒換,最近二年他也很少買新CD了。赫!又找到目前唱片業蕭條的原因了。

為什麼一個老音響迷會不換器材、不買唱片了呢?這是我非常有興趣的問題。陳仲皓說器材越來越貴、但是效果改善很有限。每次換機都要貼很多錢,覺得很划不來。CD則是聽多了之後,得不到新鮮感。陳仲皓說,以前買四件式的Infinity IRS Beta只要三、四十萬就頂天了,現在買同樣體積的喇叭,至少也要一、二百萬,價格貴了四、五倍,聲音有好那麼多嗎?再說,高級音響如果沒有限制,每推出新產品就漲價的話,總有一天大家都會買不起。

是的,回想起十年前,一部mbl 6010要價三、四十萬台幣,就已經嚇壞許多人了。現在呢,單價超過百萬的器材多得很。難道,音響器材也要像股市一般,漲到最高點之後就免不了要崩盤,讓價格歸零之後重新開始?國外製造商應該體認器材價格不能無限制一次一次往上調的事實,現在是思考要如何利用現今的技術來製造出既好又便宜器材的時候了。這真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值得國內的代理商向國外的製造商反應。

至於買CD的熱忱降低,我想這也是許多音響迷都有的疲態。我一直認為,聽音響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對音樂的感動。每經過一次調整;每經過一次新的搭配,如果得到進步,就會把音樂發揮得更感人。當音樂因為音響效果的進步而更感人時,就會不斷的想買CD。我想,如果音響迷無法從聽音樂中一直得到感動的話,自然就會失去購買CD的熱忱了。我不知道陳仲皓是否如此?如果是的話,不妨把舊的CD重新拿出來「溜」過,我相信應該會從中發現新的感動。

從1988年論壇創刊開始,剛退伍的陳仲皓就在論壇的帶領下進入音響領域。擴大機從當兵時期的Luxman一路換成Audio Research、Amcrown、Mentmore,最後在Krell KAS定下來。喇叭則從Celestion Ditton 88換成Tannoy GRF,接著換Altec A5,再從A5換成817。當初為什麼會喜歡A5?後來又為什麼要換掉?這樣的心路歷程我想讀者們有興趣知道。陳仲皓回想以前用A5時,喜歡它的聲音龐大,自然,聽起來相當舒服。不過,他也嫌A5的低頻向下延伸能力不夠,聲音也沒有那麼細緻,所以才會換了有二個低音單體的817。用817時,因為嫌高頻延伸不夠,曾經加上JBL 2405超高音。從Altec 817之後,一方面因為深受論壇提倡的新的音響美學影響,開始注重「音響二十要」的表現,另一方面還是覺得高頻的表現不理想,因而轉向Infinity RS-1b。享受到RS-1b的現代美感之後不久又不滿足,於是在一年後又換了當時眾所矚目的Beta。到了這個時候,他才覺得能夠真正體會論壇在雜誌上所寫的那些「音響二十要」指的是什麼。與此同時,他也擁有B&W 801。在享受過它的聲音之後,陳仲皓反璞歸真的換成了主動式K+H。

綜觀陳仲皓這十年來的音響史,真可說就是台灣這十年來音響史的縮影:從日製平價器材過渡到英製平價器材,再飆升到高價的美製器材,最後喇叭停在德製的高價器材上,前級也停在德製的高價器材,後級則停在美製高價器材上。至於訊源,則在幾年前的瑞士製高價CD唱盤之後就停下來了。請您仔細想想看,這樣的換機過程是不是剛好就是台灣音響界這十年來的縮影?

在與陳仲皓談到這幾年聽音響的心得時,他建議音響新手要先從看雜誌入手。他認為剛開始時,一般人不會有錢或貿然去買高價器材,而雜誌裡每期都會有高價器材的報導。對於暫時買不起的音響迷而言,雜誌可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慾;而對於那些經濟能力夠的人,雜誌的報導就成了購買指南。假若不看雜誌,純粹自己摸索,陳仲皓以過來人的經驗說:那將會白花許多時間與金錢。除了看雜誌之外,陳仲皓建議音響迷一定要自己動手。無論是喇叭擺位、小道具的使用或器材的搭配等,一定要自己親自動手去作,這樣才可能得到寶貴的經驗。而且,玩音響也唯有靠自己調整,才可能好聲,別人的幫忙只不過是暫時的,而且不一定符合自己的條件與需求。

除此之外,陳仲皓也提供一個過來人的經驗談。他說:聽音響要多認識朋友,大家一起切磋才會進步。但是,去朋友那裡聽時最忌鬥機、比誰的最好。因為往往鬥了比了之後就傷了感情。的確,很多音響迷難免有「自己的聲音最好」的主觀,去了別人那裡聽音響,耳裡所聽到的都是別人的缺點。出了主人門之後「吐槽」連連,而卻吝於讚美一句。等到這些話經由第三者傳到主人耳裡之後,就傷感情了。以音響會友應該是廣結同好,而不是朋友越來越少。您想多結交朋友嗎?下次到同好家聽音響,記得多傾聽一些表現好的地方,甚至多讚美幾句。

雖然陳仲皓目前的聆聽空間就是一般人家裡常見的客廳,沒有任何特別的聲音處理裝置。不過,陳仲皓很注重器材的整齊與乾淨,一切擺得清清爽爽。在這個約十坪大的客餐廳混合空間裡,101的聲音並不因地上是磁磚而有生硬的感覺,反而傳到我耳裡的是柔軟不刺耳,相當順耳的聲音,聽起來具有高價音響的質感。不過,可能因為怕吵到鄰居,我們聆聽的音量一直控制在中等範圍,因此也沒有去試一些爆棚音樂。就我所聽到看到的來說,這就是典型一般居家環境下的聆樂經驗,可能也是一般「人間煙火」。與他以前專屬音響室以及四件頭的喇叭聆樂方式相比,現在的陳仲皓可以算是反璞歸真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4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请重新思考低频诸事



在最新一期(143期)的TAS中,美国音响老[先甲]JGH(Stereophile杂志创办人)写了一篇有关低频的短文[The Superfluous Subwoofers], 内中谈论的是有关低频量感、低频定位感以及如何解决低频驻波或低频不足的问题。读过之后,我心戚戚焉。倒不是因为我与他有许多对低频的见解相同而心有戚戚焉,而是感慨有些音响迷的偏见与固执。诚如该文所云,有些时候要解决低频的问题只要加一个主动式超低音就可以了,但是固执的音响迷欲认为加超低音会破坏二声道的声音一致性与声场、定位表现,而不愿意以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低频问题,反而花更多的钱换器材、修改空间甚至更换房子。我想,这种现象不仅美国有,台湾一样充斥这种情况。我可以感觉到,许多音响迷宁愿忍受不好听的声音,也要维持[纯音响基本教义]的精神。



什么是纯音响基本教义呢?二声道的音响观念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听音乐时一定要端坐两喇叭之间的精确点、两支喇叭的摆放绝对要对称、用双放大器疗法时会因为不同的放大器而影响声音一致性、二声道绝对不加超低音……等等诸多固执观念。其实这些固执的观念是不必要的,因为听音响最终的要求就是让声音好听,如果声音不好听,所有的坚持都是枉然。



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通常我们坐在两喇叭正中间听音乐时,低频量感是最少的,反而坐在两旁时低频量感比较丰富。JGH提出这个例子来说明二声道中,两支对称功放的喇叭往往会让低频部分互相抵消,以至于低频量感减少。事实上要解决这种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加一支目前AV界很普遍的主动式超低音,大部分的问题就解决了。可是,在昂贵的二声道喇叭之外加一支超低音,这是多么令人难堪的举动。何况,超低音喇叭不可能与二声道喇叭放在一起,这样启不是乱了低音的定位感?



其实,人耳很难判断低音的方向性,但是很多音响迷欲信誓旦旦的指出低频是可以听出方向性。为什么?因为我们听到的是低频的倍频,例如听到80Hz的二倍频、三倍频或40Hz的二倍频、四倍频等等。这些倍频的频率高,可以听出方向性,因此让我们误以为听到低频的方向性。要怎么证明低频是没有方向性的呢?其实很简单。第一、找一张测试卡,内中有各段频率,包括200Hz以下各段频率。第二、把音响器材移到户外空旷地方(因为室内一定会让低频产生倍频,除非空间非常高非常大)。第三、找一张旋转椅,先把受测者眼睛蒙住,再把超低音摆在某处,接着让受测者旋转几圈,让其无法记住原来方位。第四、从最低频率开始播放,并请受测者回答低频来自何方。经过这样的测试,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改变既有对低频的某些观念。



音响首重各频段平衡性,要让音乐好听,高、中、低频段的平衡性不可或缺。如果能够获得平衡,就算是PA喇叭也会好听。反之,如果无法取得声音的平衡性,就算您花数百万元,声音还是很难听。通常,破坏声音平衡性的元凶就是低频量感不足(相对
高频太多)或太多(驻波关系),在不想改变现有空间的大前提下,加一支主动式超低音是代价最低回报最大的解决方案。只要把主动式超低音放在低频量感最适中的地方(多使几回找出最佳位置),您会发现,即使您用的是日本AV收音放大器与平价喇叭,
都能够听到平衡而具有音乐性的声音。




如果有人声称开创了 Hi-End 音响市场,这人就是 Mark Levinson,所以为什么他会从他已经做出如此贡献的高档市场上调头离去呢?



准确地说,你并非在采访 Mark Levinson,而是他指定你为听众。不可否认----如果您对HI FI历史稍有常识的话----我们今天致以很高敬意的品牌,如果没有此人存在甚至都不可能出现。他过去创立了 Cello,现在则领导着 Red Rose。如果过去的经历都已过去,Red Rose则可以被视为一个全新的品牌。 然而Mark Levinson 几乎是独自构想出了 Hi-End 这个我们已经熟知并关注的概念及其内涵。一直以来,他支持甲类晶体管放大器,低增益的前置放大器,动圈唱头,开盘式磁带,只制造Hi-End 产品的沙龙式厂家,音响器材发烧等等。

但 Red Rose 与其过去的经历相比之下俨然180度的转折,最初的产品系列是由一个电子管前置放大器,一个电子管立体声功率放大器,一对电子管单声道功率放大器和一对小型铝带混合式扬声器组成。入门级系统的总价——前级,后级加音箱——在美国是6500英镑。这个价钱在过去甚至买不了Mark Levinson 的一台前级。更有甚者,Mark 不但选择双声道而反对多声道,他还是 SACD 的强有力的推进器。由此,针对他第三个品牌的创立所显现出来的态度上巨大的变化以及他对多声道的强烈不满,我们开始了调查。

HFN:为什么——在作为HI-END晶体管机30年的旗帜后——你突然间开始拥抱电子管?
ML:我一直对结果而非技术感兴趣。我真的关注 Victor Tiscareno 所做的电子管与FET晶体管高压稳压电源合并机。Victor 的设计很有创造性,并且实用。使我印象深刻的是:

1、声音的质量;
2、可靠的无问题的运转;
3、可负担的价格——惊人的高性价比产品;
4、紧凑而美观的设计,我认为很有吸引力。

我也在我们发展的铝带音箱与电子管机之间保持着注意力。

HFN:在你遇到 Audio Prism 前你开发过音箱吗?
ML:从研究的先后顺序上,是的。Bo Bengtsson 是一个有才能的铝带音箱设计师。他对把握自然的声音有着惊人的直觉。我想主题之一是通过我们已有的音箱,电子管机和线材,贯彻高品质和简洁,简化所有的设计。
HFN:我并不是说你有一个“宗教时刻”,但从你早先公司最近的展示看,Red Rose 在态度上是一个相当大的改变,举个例子,Cello 给予用户几乎是无限大的灵活性,导致了设计的复杂化,现在我们在谈论另一个极端,什么引发了这个(变化)?
ML:任何公司都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它早已形成并且发展,但很难说是从哪儿来的。我想 Red Rose 一个有趣的方向是(铝带音箱)不仅是高效的而且是易于驱动的。所以它们并不要求传统的大功率音箱所需的大电流,它并不需要其它音箱可能需要的电压和功率放大,这就使35W的功放作为能量源具有高度可行性。每声道140W的功放超过了你的实际需要,所以部分的结果改变了----重点发展更有效率,更易于驱动的音箱系统并随后找出适于驱动它们的理想的电子管机。
HFN:由于你也关注双声道,这看起来几乎是个反对复杂的AV系统的政治声明,什么原因使你反对多声道?
ML:涉及到环绕声和数字音响环绕声有明显的和并不怎么明显的因素。我感到大多数人,当他们有机会试听我们的产品并与他们以前听过的任何环绕声系统做比较时,他们宁愿选择 Red Rose 双声道产品,这个观点建立于我们拥有的座落于麦迪逊大道的商店供行人试听的基础上。一些人以前听过相当多的系统,并且都说他们发现这将是一个超级产品,然后买下。
我们不是说人们不该有环绕声。我们只是说听一下并告诉我们你的想法。我设想如果有人要求我们安装环绕声系统的话,我们会的,但听了我们的产品后没有人这样想。一些不同点是:1、使用环绕声系统你需要一个 Processor(音调控制器),而 Processor 有一些不利因素,其中之一是你无法摆脱电路失真;2、你必须参与系统的操纵,因为 Processor 并不需要知道哪个程序来放音。对高手来说这没问题,但对其它任何人来说这就是个严重的问题了。你无法只是坐下来看电影,你必须知道按哪个钮得到正确的声音,这全给脖子造成痛苦。然后,即使你使它再工作,你有85%的声音是由中间的一个音箱中出来的,而伴音效果则从其它音箱中放出。
我们收到的反馈是,首先我们提供了好得多的声音,高得多的价值,因为相比复杂和迷惑,你的钱花在了品质和方便上。很明显,如果你必须买5个的话,你就无法用相同的钱买到相同品质的音箱(比起两只音箱),5个音箱和一个重低音箱,对比两只音箱,或者高质量的5-1声道功放对比双声道功放,还有线材,你加大了开销。
另一点,有多少人想屠宰他们的房子来把线、低音箱、高音箱挂在支架上或放在地上?这不是大多数人愿意做的。我不会,我是说,可能你会,好的,但有多少人真的想那样生活?或有多少愿意雇个安装工在墙上打洞把线埋进去以结果了墙面?我不认为人们会真想那么干,但工厂正在告诉他们这就是他们想要的,所以他们晕了。我们来了并说:“你不必那样做——听就是了。”人们很感激不必做这些环绕声的事情。
HFN:你是说我们欧洲人认为的大量美国人把整个房间变为迷你影院的观点是虚构的?
ML:我没数过所以无法评论。可以肯定有很多多媒体影院正在建立,但通常我会说大多数人没有必要的财力来做这些。而且即使他们有这个能力,他们也会认为简洁和品质是更明智的选择。我想人们已经厌倦过分的事物。过分了,就再不会有好的感觉。就象汽车上的尾翼,再不会有人想要两尺高的尾翼了。时代变了,人们更注意质量但人们想要价值与和谐,想要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是的,人们愿意考虑大工业所建议的几乎所有东西,但如果感觉不好,人们就会放弃。
很少有人喜欢音响店,我多次问人们,有没有你喜欢的音响店?没有!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个痛苦的问题和一个痛苦的回答。我想顾客第一的要领已经消失了。商店卖市场能承受的任何东西——每尺$400的线,我是说,饶了我吧,我想整个事情已经出格了。再一次的,人们渴望和谐,舒适,如果不是彻底的妄想狂,人们已经对能否得到更好的视听设备感到怀疑。人们有挫折感,失望,迷惑并在以往损失了太多的金钱。现在需要的是真正的精明时代:我们提供了什么?我们要他们做什么?他们会得到什么?我想大多数人会喜欢更好的音乐,更好的影像。他们想要一个机会去发现一种能使他们感觉良好的方法,换句话说他们希望受到尊重,这样他们只需欣赏而且没人试图算计他们。
这并不是软卖硬卖的问题,这是不卖的问题——向人们表明你可以提供什么,如果喜欢他们会告诉你,让他们能轻松地说"是"或"不"。
HFN:这是不是一种对你早先经历的一个精确的(镜像)反应?因为 Mark Levinson 和 Cello 都是高价品牌?你是不是有内疚感?我会想象你的逆反心理令你跳向另一极端——突然间入侵者变成了保护者。
ML:这个说法很有趣:Red Rose 有$45000一对的音箱,$20000一对的后级,$10000的前级和$12000的数字24/96音调转换器,还有其它一些尖端的、高成本的产品,即便这些产品的价格与市场上其它一些号称参考水准的产品比也是第三档的。然而正是铝带音箱及电子管机等新兴技术使(HI END 音响产品)在成本与外形尺寸上的猛烈削减成为可能。如果在过去,你若想对产品做些改进,结果它们肯定会变得更大,更贵,更复杂。
HFN:所以你过去做不到?
ML:我不知道怎么做!我没有办法。铝带音箱和电子管功放是使你所听到的任何设备变得有活力的钥匙——无论你听开盘磁带、CD、SACD、FM——都能令系统工作得很好。很多人拥有 Red Rose 系统是因为它们有好的声音趋向,很具亲和力。举个例子:房间未经声学处理,不必有高智商就能操控,事情很简单又能完善地运转。
HFN:也就是从整体上设计整个音响系统。
ML:再说一遍,如果你不关心效果,不关心从音箱中放出什么,你肯定会受所有因素的影响。在听过以前你怎么能告诉别人你的功放是准确的并证明你说的东西?你又怎么能证明你声称的准确的功放,因为你有20台功放测试指标相同的并且声音全都不同?最终,你得记录音乐并且重播----就像我们刚才做的那样----如果听起来象那个歌手,那架钢琴,那你就做对了。但如果你每次换线或音箱或功放或不管什么声音都有变化,那你必须向顾客说明你如何证明你所说的你的功放是准确的。你必须告诉他们我用了什么什么什么,听起来更象我们刚才记录与重播的音乐。如果你不告诉他们这些,那你就是在误导消费者。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如果你能用仪器复制声音,产品就不必改款、升级、改进、过时。就象某些其它的产品,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一件大事——生产生命力长久的产品。看看相机和手表,你70年前能拥有的手表比今天的产品更有吸引力,或者莱卡相机——永不过时。但如果手表记录了可怕的时间(不准)或相机拍了糟糕的相片,所有这些就不会存在。你非得在品质上有质的飞越。对我来说,过去并未实现质的飞越。所谓“质的飞越”——不是三个月的畅销——是人们感到产品过时的标准。如果你能完好无损地复制一段音乐,你的产品就不会过时。
HFN:是否公众中有人强烈反对复杂化?
ML:很好的问题。我不确定能否解释,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验。但我会说当声音真的很自然时人们能够认识到一些东西。如果人们喜欢呆在有音乐的房间中,你就触及了他们的心灵。音乐必须是感人的,否则就是噪音。人们厌恶噪音,所以如果人们进来并听到能使他们感动的东西,比起向他们展示好设备来,这是非常不同的要求。我想人们渴望如此,他们生活中没有这些,或者说他们被告知他们有而实际上他们没有,所以当这些真的发生时,人们说:“这真奇妙,我要这些进入我的生活。”他们创造了变化。我们并不追着人们试图卖给他们东西——我们向他们表明我们做了什么。人们爱上了那些能改善他们生活质量的东西。
事实是这样的,声音对视频也有帮助。如果你能以一种更简单,性价比更合算的方式听到更好的对话,效果声,背景音乐和冲击力,这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HFN:但你不是极力推广双声道吗?
ML:我们并非极力推广,我们只是打开门,让人们走进来而已。
HFN:就象像在向公众辨白谁是受拥护的,比如,在过去的17年中,黑胶唱片面对CD。
ML:黑胶唱片是很好的东西。人们喜欢它是有原因的——因为(真正的)音乐具有强有力的感人的力量,人们想听到它。是的,当音乐被过分调整时,当音乐在被录制的过程中变得平庸俗气时,当音乐在经由(所谓的HIFI)器材重播而完全失真时,人们就会走开并转而投身于其它事物中——例如电脑。整个音响行业已经把音乐变得太过冷硬无趣以致于无法吸引人们,我愿意帮助改进这些。
喜欢黑胶唱片的人是正确的,他们喜爱黑胶唱片的原因其实很实际。这些原因不是源于想像,也不是虚构的。20年前 John Diamond 博士试图帮助人们认识数字技术的错误但没人愿意听。现在那些人等不及要听听他说过什么,因为已经证明有些错误存在于正在被录制和重播的音乐之中,这就是SACD的缘起。
错误由多重原因导致,其中之一是用于CD录音的运转系统所遵循的16bit/44.1KHz制式。
HFN: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接受的东西是不恰当的?
ML:人们现在还不清楚事情的整个的过程。因为没有测试(参照)证明人们正经历什么。例如录音师用模拟技术可以一天工作14小时而没有什么不适,但在与所谓数字音响为伴一两个小时后他们就头痛并想回家。为什么会这样?没有测试表明为什么会这样。有些人在听CD时会有不适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事实是许多公司正在经历销售成绩的下降和生意的冷清而无法解释这一切。是的,原因是整个音响工业原本来自热情,兴奋和激情,而不是利润。这曾是一些小型然而却很地道的作坊所做的事情,小而地道的唱片店,小而地道的音响公司,你明白吗?原本就是这样。现在已经变成了美国企业,日本企业之类的(庞然大物)。动力已经消失得几乎没有了。
然而,当曾经的,真正的价值再次出现时,人们仍然能够认识到并有所反应,我们正在这家店里证明这一切。
HFN:所以你是个乐观主义者?现在开发这种热情还不太晚,发烧友们仍然可以有所期望?
ML:确实有希望。然而,部分音乐爱好者能意识到并行动起来才是真正有帮助的。这些大音响公司必须知道人们的感受才能集中精力再有所改进。没有反馈,他们就不会这么做。
数码录音的问题不仅仅是声音质量的问题,而是这样一个事实——就像 Diamond 博士指出的那样——多比特数字压缩技术(PCM)倾向于夸张人们的反应,使用者们百分之百的有此感觉,而事实比这更为复杂。其本质是当音乐被用数码压缩技术录制和重放时你可以很清楚地证明它对人们产生了负面的效果。数字存储技术(DSD)是唯一不会产生如此效果的数字录音系统。
HFN:你把它归因于什么?
ML:很难说,因为我们没测试过,模拟技术已经出现了一百年——我们始终无法精确地测试它,数字音频(虽然)很新,但就是无法测试。
DSD是我们知道的唯一可能拯救音乐世界的希望。没有DSD一切都完了,我们就得回到黑胶唱片和模拟磁带。很不幸SACD被滥用了。人们把母带经过PCM并把这个东西放进SACD,称之为SACD,没人告诉公众这根本就不是SACD——这是把PCM数字装进SACD的壳里。他们听到的是PCM数字。听这样的SACD与听CD没什么两样。必须有一种系统告诉人们SACD是什么样的。我们采取计划证明所发生的一切,但由于模拟信号先被PCM数码压缩而后由SACD播放,这样许多SACD被PCM侵入了,这个计划出了轨。
HFN:当你向 Sony 指出这些时发生了什么?
ML:现在这个计划正在实施中——我还不知道,可能会有一些积极的变化,但一涉及到整个联盟,事情就复杂化了。
HFN:你说的情况有些糟糕,我预计一种兼容SACD的软件系统,会形成很大的市场,然后你会用某个牌子推出纯正的,毫不含糊的SACD。
ML:我确信有一天会这样。然而,首先,要想东山再起(指发烧级的SACD),就必须有更多的SACD机按我所理解的方式工作,但我们还不知道他们有多好。SCD-1不错,但要$5000——问题是当他们把单位成本降低时会发生什么,很多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但有一点可以确信,对音乐世界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机会——有些可笑的是对视频来讲同样如此——DSD机的推出将令整个行业重获新生。
现时,DSD录音系统只是双声道的——尽管大多数录音师非24或48个音轨不录音——我从未超出过双声道,所以我仍然认可立体声。有时我甚至还想回到单声道。
HFN:是的,乐于做壁上观。
ML:但确有原因这么做。
HFN:我非常同意。
ML:我认识一个影院老板——纽约市一个有声望的影院。经理和电影放映员过来并且说他们知道模拟音轨听起来比数字好。他们就模拟起来直到几个月前。在一个制片人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收起模拟系统。他对他们说:“当我的影片在这家影院上映时我希望听到数字音轨。”
但现在不仅仅是对声音品质的争端——而是更基本的东西。PCM系统有失真 。我们不能被PCM的声音吸引,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是很糟糕的,对于那些身受唱片销量影响的爱乐者和音乐家来说也是糟糕的。在模拟母带不能再播放之前,我们会用什么将它们保存起来?PCM数码?这显然有太多重要的问题(要解决)而DSD是一线希望。所以我们为之振奋并愿意推广它。
HFN:SACD阵营能够对抗DVD-Audio联盟吗?
ML:DVD是PCM数码,它已经老了,成了古董了。录音师知道这点,调音师知道这点,音乐家知道这点,听过它的人知道这点。
HFN:但DVD-Audio集团是无坚不摧的。
ML:没有什么无坚不摧。决定的因素取决于公众。最终,如果公众不买它,销售它的公司有多大是无关紧要的。在不愿顺从地玩下去的公众面前,更强大的公司也弯下了他们的膝盖。看看烟草工业,事实是消费者将会判断一切。消费者正在说:“除非让我们感兴趣,否则我们就走开。”


有关于VTA
Audio Note的唱盘有个好处.利用盘面的三个控制悬浮的内六角螺丝,可以轻松调整VTA的高度.这是一个相当聪明的设计.许多人都知道VTA的调整是很多玩唱盘的人胃痛的主因.以前SME3009靠一支螺丝控制整个唱臂高度的做法.虽然简单,但却不可靠(唱臂的转动容易使的螺丝松动或水平移位).而且为求可靠,常常造成螺牙坏损的情形.现在流行的Rega唱臂,可以说是改善此一现象的后现代产品.他是靠垫片来控制VTA的高度.好处是VTA一但确定,跑掉的情况将不易发生.但缺点是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垫片.因为VTA的调整有时候是0.1m/m的高度差,这样的垫片会难倒许多人.
我曾经将这个问题请教同好.一位住在高雄的王姓朋友,他是机械学的专家.他认为垫片的厚度理论上是可以调整至1条(0,01m/m)的精密度.他的建议是:材质最好使用铜质.因为铜的柔软度,可以使得锁紧的过程不会伤害金属部件.并且结合也会较紧密.
另一派的解决方式是:转盘上加抗静电垫等材质.不过不管是哪种材料厚度.目前找到的大多以m/m计.唐业林先生提到台中乐迷的做法:他们是利用X光片裁剪成唱片形状,来作为调整VTA高度的材料.据说实际使用的结果相当不错.
写到这里我要说明一下:这些音响迷使用X光片的做法,并非因为使用Rega唱臂.而是为了适应不同唱片厚度的做法.
许多人会告诉我: Max告诉你一个秘密,老唱片(大多指1952-1962年发行的唱片)比新唱片好听.但是也有人会告诉我:Max告诉你一个秘密,新唱片(大多指1970年后发行的唱片)比老唱片好听.根据我的观察:如果是前者,他收集的唱片通常以老唱片居多.后者通常以新唱片居多.道理很简单:VTA在作祟.老唱片的唱片重量大约介于200-250克之间.而新唱片的重量大约介于120-180克之间.它们之间的厚度差约在0.5-1.0m/m间.这样的VTA高度差,当然会很明显的影响声音的变化.所以台中的乐迷是利用X光片去适应不同的唱片重量.(于是有人准备两部唱盘利用VTA的差异去适应老唱片与新唱片)
X光片的材质是一种高分子聚酯膜.它的绝缘性与密度都相当好.所以当作调整VTA的材料当然好.工业用的聚酯膜厚度从0.05m/m-2m/m都有.只是我怀疑有门路可以在市面买到(投影片是聚酯膜.市售的投影片其尺寸是A4,在宽度的部分不足30公分).
如果以唱臂末端高度当作VTA的高度参考.越高则低音会越沉.除非你是录音师,否则VTA的高度应该为何?其实是没有准则的.每个人调整的VTA高度一定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聆听品味不同.千万不要让别人替你调整VTA,如果你觉得好听,那是心理作用.因为它发出不同的声音.相信我!等到专家回去后,你还是会调回原来的声音的.
 

——————————————————————————————————————  

如何选购LP软件
曲目
对于初入门的古典曲目.音响论坛出的唱片圣经中的日本唱片艺术杂志300大CD名单.就是古典音乐初入门的参考.下面这个大陆网页有曲目名http://www.kingtown.net/music/class/knowledge/mingqu300.htm. 另外留声机杂于1999年也推荐一份古典入门音乐曲目.以下还是大陆网页http://baroque.3322.net/html/digest/digest32.htm.
最后比较伤脑筋的应该就是该选择哪个版本.现在的LP迷简单的将她们区分成三种型态: 追求音效的;讲究诠释的;及大师的历史录音.唱片圣经就是这样的编法.坦白讲,我听过榜单中的许多录音.我觉得都符合选取编辑者要求的标准.请注意!我说的是编辑者要求的标准.但对于一个资深乐迷,通常会形成另一份独特的标准:特别的乐手;特别的指挥/乐团,他们发出的声音,都会让乐迷们特别着迷.我的唱片架跟其它人唱片架的唱片一定不一样.这就是品味的多元化.对于你而言这可能是许多年以后的事了!
不过重点是:不管是流行的;或是古典的.音乐要能引发愉悦的感觉,并且要毫无负担的.你可以先去音乐厅感受一下演出者投入的神情,及现场观众的专注聆听气氛.你会对古典音乐或是该曲目有另一层深刻体认.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古典音乐是在我大学的视听小剧场.那天拨放的曲子是理查 史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演唱者是史瓦兹科芙.第一次的震撼就是沉浑的交响乐满布整个小音乐厅,歌手时高时低的转折,我体会出这是一首描述人生的曲子.等到看了译词,才又知道他不只描绘人生,而且是最后一段人生.我年轻的时候听这四首曲子眼中会带泪.这几年当我压力沉重时,这四首曲子会为我适度的解套.这就是音乐的魔力!!!
Brands & Artists
对于资深的LP迷与我讨论最多的,当然就是版本.我们活在世俗的世界,拿到别人没有的东西,或是别人手上持有的是件复制品.都可以提升自己的满足感.而且这项乐趣会随着时间的推演不断的增加.
但对初入门者,曲目演奏家的扩增才是当务之急.榜单适时提供这样的需求.不幸的是榜单累积的数量与唱片工业的发行量相比,我们常会提出一个疑问:沧海遗珠到底在哪里?
例如Harold Schonberg- 一位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与作家.身为古典乐的喜好者,大概至少看过他所写的音乐家传记.他早年担任纽约太阳报乐评的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必须经常到相同的音乐厅,听不同的钢琴家弹奏相同的曲目.他有感而发的说过一句话:我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这些音乐家用相同的乐器,却发出不同的音色!
以下是他最欣赏的12位浪漫钢琴大师: Simon Barere, Alfred Corot, Ignaz Friedman, Ossip Gabrilowitsch, Leopold Godowsky, Myra Hess, Josef Hofmnn, Josef Lhevinne, Benno Moiseiwitsch, Guiomar Novaes, Sergei Rachmaninov, Artur Rubinstein. 糟糕!!!认识的不到一半,别担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全球音乐家与乐迷的圣殿

维也纳金色大厅

文·【谭泽江】

  


在世界众多的音乐厅当中,维也纳金色大厅是全球音乐家及乐迷们一致响往的圣殿。

金色大厅于1870年落成,可容纳165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音乐厅内部装璜得金碧辉煌、美仓美奂,赢得了金色大厅的美称。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全球顶尖乐团之一――维也纳爱乐的大本营。在过去的百多年里,全世界最好的音乐家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在这个音乐厅里,也曾录制过许多不朽的经典录音,是举世乐迷的精神圣地。

为了圆梦,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踏上了维也纳。抵达维也纳的第一天,便立刻打听音乐会消息。幸运的是,当晚正好有一场由Lorin Mazzel指挥维也纳爱乐的音乐会;不幸的是,门票早已售完!

入宝山又岂能空手而归!于是,在音乐会开演之前,一早就到音乐厅门口徘徊、等退票。结果发现,只要有人从怀里掏出票来,四周的人群便有如饿虎擒羊般地扑了过去!原来吾道不孤,等待退票的大有人在。最后,在音乐会开演前的五分钟,终于在混乱中“勇夺”(当然是买的啦)一票。懵懵懂懂地进入了音乐厅,才发现原来座位就在舞台上,而且是在小提琴组的旁边!当时演奏的是莫扎特第41交响曲,在近距离里看Lorin Mazzel指挥,听维也纳爱乐独步天下的弦乐,夫复何求?仔细翻阅音乐会消息,才发现维也纳爱乐在一个月里居然只有两场音乐会!有了这次的经验后,只要国外著名乐团来新演出,即使三个月不吃晚餐,都要买票一看!原因是即使到了该乐团的大本营,也不一定刚好碰上音乐会,就算有音乐会,也不一定能买到票!

最近,见到了一套《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会》的VCD光碟,颇感兴奋与好奇?金色大厅最为人所熟悉的节目相信是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高贵优雅的圆舞曲、花团锦蔟的画面,弥漫着浓浓的春的气息。不晓得在中国导演的镜头里,金色大厅会呈现出何种面貌?宋祖英的名气虽然如日中天,但我未听过她的演唱,正好借此机会一睹她的风采。

看了录像之后,最令人难忘的是宋祖英灿烂及充满了阳光的笑容!她的嗓音高亢嘹亮,音色甜美,台风大方得体。

宋祖英的另一“特色”是,在激动时就会抢拍子。开场的“茉莉花”,与合唱团一起齐唱时,拍子明显比合唱团快了许多,幸好她临危不乱,笑意盈盈地唱完整首歌。当然,有些乐句也并非她抢快,而是与指挥缺乏默契,如:歌曲《海风阵阵悉煞人》中唱到“但愿救星早降临”时,为了取得戏剧性的效果,宋祖英加速了,但指挥却毫无反应,不为所动;此外,指挥也将“珊瑚颂”的拍子订得太慢,令宋祖英在演唱时仿佛有人扯着她后腿,寸步难移!

默契不足是排练不够的恶果!不幸的是,这种现像不论在中、外乐坛都屡见不鲜,精雕细琢几乎已成为一种传奇!

《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会》总共收录了十六首歌曲,有多首歌曲,如:“辣妹子”、“小背篓”、“海风阵阵悉煞人”、“龙船调”及“大地飞歌”等唱得都非常出色!宋祖英似乎更擅长于演唱轻快活泼的歌曲,很有感染力。尤以“龙船调”最为鬼马有趣,其中一段与合唱团的老外男声以湖北方言对话,更是令人笑破肚皮,几乎断气!

看惯了新年音乐会的读者,自然会对在同一音乐厅拍摄的《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会》相互比较。相比之下,《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会》的布光及画面的经营都略逊一筹。我曾在老友蔡总家里看了同一录像的DVD版,在重量级投影机Barco Cine 7的绝佳条件下,画面的质量仍然差强人意,尤其大场面的分析度,更是血肉模糊,浪费了大好的题材,实为可惜!

《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会》的画质虽然一般,但无论DVD或VCD的包装及内容都非常充实精美,对于喜欢民歌的朋友,仍值得一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全音域單體的奧妙世界 - Part 2

從中音單體的設計談起(下)
邱立祥

在上一期,我們談了有關中音單體的種種,接下來就跨入全音域發聲的領域……


乍看之下好像也不很複雜嘛,只要讓一個中音單體再多發出一些高音和低音,不就成了全音域單體嗎?你看那些汽車音響、電腦喇叭、手提收錄音機、床頭音響用的,不是到處可見那種不知名的「全音域」單體?好像也沒多了不起嘛,窮嚷嚷的!

事情可沒這麼簡單,你可知道上述用途的那些不知名單體能發多寬的頻段嗎?我想不需要提供測量的數據你也可以輕易地聽出,那些喇叭若能發出清楚的人聲已屬佳作,鼓聲及鐃鈸也常僅供辨識而已,Bass聲及高音打擊樂器聲更是常在虛無飄渺間。管風琴?弦樂器泛音?鋼琴殘響?別鬧了!
至於如何才稱得上是全音域發聲,請參考邊欄的說明。接下來我們要來討論的是,要讓一個單體去負擔所有的音頻範圍在設計上會面臨哪些問題和兩難。

低端延伸問題

以外觀而言,若尺寸相近,如同為6吋或7吋左右,錐盆中音和低音單體的差異實在有限,頂多是低音單體因需要較大的工作衝程而具備了較寬大而鬆軟的懸邊,其他的部分似乎「看起來」都差不多。但這也只是一般性法則,不見得放諸四海皆準。

那麼,若給你一個6吋至7吋的中音單體,是否有辦法把它改成能發低音?若只求發得出低音而不管音壓和失真程度,應該是可以的。一般來說,單體的操作頻率下限一般可以粗略地由它的自由共振頻率看出來(註1),也就是一般習慣性標註為「fs」者。

那麼,要如何調低這個頻率呢?聲學(音響)阻抗(註2)、振動部分質量、磁力強度,和懸掛順服性等幾項應是關鍵要素。其中,聲學阻抗(或簡稱為『聲阻』)與發聲面積和工作頻率直接相關,若以同尺寸直接發聲和同頻段工作而言,這項因素可視為相等而不必考慮(聲阻這個概念對於低音的再生和全頻段的發聲效率息息相關,下次有機會再來談這個主題)。所以,我們先來討論其他的幾項要素。

讓我們回頭看看低頻段工作時,單體振膜的行為。其實粗淺的說低頻動作就是「慢速」的往復運動,單位時間內往返的次數少,這就是低頻了。那麼,就基本的物理學觀念來看,在一定的施力大小之下,物體的加速與其質量成反比。所以,在其他條件相同或相似的情況下,振動質量愈大的單體,其自由共振頻率就愈低。所以,若你稍仔細一些,去比較一下各種單體的數據資料,就會發現這項因素可說八九不離十。15吋以上的低音單體若自由共振頻率在25Hz以下,則振動部分質量常高達100公克以上。

要調低一個單體的自由共振頻率,最簡單的就是增加音盆的質量了。但是,這實在不是個好主意,因為重的音盆勢必會帶來低效率和很糟的高頻延伸。所以,看起來此路不通。那麼,接下來我們可以減少音盆的外部阻尼 ─ 主要有機械性阻尼和電氣性阻尼二個因素。無論是哪一種阻尼,都是對音盆的動作施與制動力,阻止其原本的動作。

對此,我們可以用汽車的懸吊系統來作個比喻:傳統的美國大車常為了舒適性而將懸掛調得非常軟,要做到這點,簡單說就是要用低彈性系數的彈簧和柔順的避震器(減震筒),這樣的組合便具備了很低的系統調諧頻率(註3),因此就可以船過水無痕的吸收掉絕大多數的坑洞顛簸,因為這些外力都是短暫時間內的脈衝響應,轉換成頻率領域就是中高頻,所以能夠有效的被吸收而不會激起系統的共振。但遇上波長很長(也就是頻率很低)的脈衝,如橋面的起伏,就常會產生二到三週期的緩慢上下晃動,這便是整套系統的共振頻率被外力激發而引起的共振。

同樣的,在喇叭單體上,要調低系統的共振頻率也可以從懸掛的順服性上面著手。將阻尼減弱,共振頻率就降低了,直接了當。但採用此法還是會面臨一些問題,我們再細看下去:

●機械性阻尼方面,指的就是音盆懸邊及音盆和音圈筒相接處附近黏附的波狀摺紋懸掛所施予音盆之制動力。這套懸掛系統除了對音盆整體的運動產生阻尼之外,另外對音盆的盆分裂共振也有抑制的作用,尤其是外圍懸邊。所以一個單體若換用不同的懸邊,將會大幅改變其音色,因為整體的共振控制及音染的模式和程度都已不同。若為了調低系統共振頻率而貿然大幅減低懸掛阻尼將會帶來音染程度的增加,尤其是中音域部分。所以,調整機械阻尼須小心從事,適可而止。

●電氣性阻尼方面,指的其實是單體磁力對音圈的控制力。當然,單體的磁力愈大,驅動音圈的動力就愈大,同時制動力也愈大。強大的驅動力是我們所希望的,因為可以帶來高效率低失真,但是如影相隨的高阻尼卻使得系統共振頻率無法降低;這裡,進退兩難的態勢便明明白白擺在眼前,因此我們只能取一個妥協。若再加入高端延伸的問題,這個妥協就更是不易取捨了。

高端延伸問題

影響一個單體高端工作狀況的主要因素和低端一樣是「電氣因素」和「機械因素」,只是情形不盡相同。所謂電氣因素指的就是音圈所造成之電感性負載,我在先前的文章就曾提過這件事,現在讓我們來看得更深入些。

顧名思義,音圈就是一個電感線圈,若音圈單獨存在,便是一個空心電感,此時,這個電感的電感量不高,而且很線性。不幸的是,音圈要在磁路結構內才能工作。沒有例外的,音圈內就是中心磁極,這種結構就成了名符其實的鐵心電感,這麼一來電感量大幅提高,而且根據電感先天的低通特性,高頻信號在這裡就直接被大量衰減。更糟的是,隨著音樂信號起舞的音圈與中心磁極的相對位置又不斷改變,電感值和磁隙中的磁場便起了複雜的互動,嚴重的互相調變著,這種情況在大音量、寬頻域發聲時尤甚。此時,各種失真就直線上升,聽感上便是模糊、粗糙、聲音的紋理細節被抹平、立體音像潰散、音場扁平壓縮。解決的方法是,在磁極上鍍銅或插入銅片環,以使磁場短路,大幅減少相互調變,音圈的電感值也可大大的減低。此舉可同時增加高頻的延伸和降低失真。

另外,所謂機械性因素就可以從物理學的基本原理來討論:施力的大小等於質量和加速度的乘積(F=ma),其中加速度也就是速率的改變率。想像一下,一片振膜要在往前推的過程中減速,最後在衝程的終點停住,然後再加速往另一個方向後退,若是在20KHz,這全部的過程要在四萬分之一秒完成!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設一個衝程值,然後算算這樣一個半週期簡諧運動的頂點加速度值有多大。我想,不用去算就可以想見在四萬分之一秒當中作180度方向改變的運動是有很大的加速度值!\r

所以,要做到這等高頻響應,就要使振膜達到這麼高的加速度。從上述簡單的定律,途徑只有二:減輕振膜質量和加大驅動力。但這麼一來,許多的兩難和矛盾也隨之而來。

難解的兩難和矛盾

●振膜質量

先前提到,要降低系統共振頻率最簡單的就是增加振膜質量;當然,這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為了高頻響應和發聲效率,這樣又算不上是好方法。那麼,我們不要硬碰硬,讓單體在低頻時「看到」較重的音盆,而在高頻時就只看到較輕的音盆。
聽起來有點詭異?

這是全音域單體的設計中非常巧妙的一招,也就是「機械性」分頻。實際操作時的情況是,低音時,整個音盆一起動作,漸往高頻時,利用盆分裂特性使得音盆較重且聲阻較大的外圍「來不及」跟著一起動。此時,真正隨著音圈動的只剩下較內圈部分,相對上這個「局部」區域的音盆比起整個面積當然就輕得多了。所以,這樣一來,隨著頻率的不同,音盆「實際有效」的運動質量就不同。如此,高頻到低頻的響應就可以同時達到。

剛剛提到的「盆分裂」,說來輕描淡寫,但稍微想想就可以體會到其中的重重困難。如何在某個頻率以上使得一部分的振膜「來不及」跟著音圈動就很難控制了,再者,要讓這些部分「既然跟不上就干脆別動」也不簡單,因為,最怕的是跟不上音圈的驅動而自己亂動,徒然增加音染。而且要注意的是,單體實際在播放音樂時其中包含的頻率很廣,且時時刻刻在變。所以一旦這樣的盆分裂不在控制之內就可以想見其失真之恐怖!

●驅動力
先前有提到,若要讓高頻延伸,勢必要有很強的驅動力來使音盆的加速度達到高頻的需要。而驅動力的來源有二:音圈及磁力系統。把音圈的圈數繞多些就能產生較大的磁力,以便和磁力系統相互作用而產生較大的驅動力,但圈數多就意味著電感量的提高和質量的增加,這二者又都不利於高頻,所以此路不通,音圈的設計仍要取一妥協。在此,「小而美」顯然比「大而不當」要好得多。
再來,我們只好增加磁力了。雖然先前提過,強大的磁路系統會造成很強的阻尼而使得自由共振頻率不易降低,但是為了要達到高頻發聲所需的振膜加速度,磁力的強度還是要比一般單體強上許多,才有辦法將「不輕」的音盆(註4)推出那種級數的加速度值,否則就和一般的中音單體沒多大分別了。至於阻尼過度的問題,只好由放鬆機械性阻尼來做補償了。

●系統整合問題

不就只有一隻單體,何來的「系統」整合?
這裡的系統整合指二方面:一是音域平衡的微調,二是裝箱調諧的設計。此二者常相互牽動彼此。
理論上,一個理想的全音域單體應該是在裝箱後或固定在適當的障板上就可以直接連上後級,沒有任何阻隔的發出天籟。但想想先前提過的種種進退兩難的窘境,在設計者絞盡腦汁、嘔心瀝血,好不容易做出一只能夠全音域發聲的單體後,你還希望它能「全面性」毫無妥協的發出你想要的一切?請記住,在各種的進退兩難中,絕大多數的出路便是「妥協」。

若你對Stereophile熟悉的話,應該對他們刊出的各種器材測試圖譜有些印象。一般來說,擴大機的頻率響應圖在20Hz─20KHz之間幾乎就像是尺畫的一樣平直,若是管機,頂多在頻域二端有些微的滾降;而喇叭的頻率響應圖譜就崎嶇得多,用壞掉的鋸子來畫還比它規則些。若再看衰減瀑布圖和離軸響應,那就更糟糕了,各種奇形怪狀的高山深谷遍佈全頻段。

為什麼喇叭的頻率響應沒辦法作到像擴大機一樣的平直?因為喇叭是機械性動作的元件,一動起來各個部分的能量傳遞、釋放和儲存會非常複雜,且相互關聯。如此,免不了會存在許多的能量堆積或相互抵消的狀況 ─ 能量堆積處形成共振峰;相互抵消處形成凹陷,這麼一來崎嶇的頻率響應就不足為奇了。

較佳的情況是崎嶇的形態較緩和且均勻,如此可避免集中在一個特定的範圍而形成明顯的音染。若起伏很大或集中在一處就不妙了,強烈的音染不但扭曲了音域平衡,其共振峰處的能量不但較強,而且久久不散(常可在瀑布圖上看出),所以會嚴重掩蓋其本身和臨近頻段的解析力和微動態表現,就算用高Q值陷波器來加以衰減還是無法解決不乾淨的殘餘共振。

另外,單體的阻尼狀況也常會表現在頻率響應曲線的走勢上。若高端上揚,則是中低音域的阻尼相對上有些過度,聽感上便是緊瘦結實,稍偏明亮;若是反過來低端上揚,則是中低音域的阻尼相對上有些不足,聽感上就較為肥胖寬鬆而昏暗。

說了這麼多喇叭單體的「黑暗面」,不外是要提醒大家,就算歷年來各「傳奇」的全音域單體各自在不同的領域理皆有其「超級製作」之處,但在無可避免的眾多妥協之下,免不了有其取捨,而很難做得面面具到。就連樂器的製作都要投注極大的心力,才能獲得音色的完美和全音域響度的平均,更何況是喇叭單體這個「二線」的模仿者。

所以,一個全音域單體,雖可以做到全音域發聲,但不見得一定平直。常見的問題有:中音部分(有些是中高,有些是中低)有寬而緩的凸出,造成聽感上某種程度的音染;還有部分是高端有緩和的滾降,造成聽感上較為昏暗;當然還有過度阻尼造成的低端滾降,聽感上自然是又瘦又緊,低音沒有量感。
若是頻率響應有些微的凸出,而這個音染又令人無法忍受,只好用一個陷波器來將這個凸出壓平。若症狀不嚴重,這個方式多半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別瞧不起這樣的組合,雖然這樣一來後級到單體之間有了一些「阻礙」,但這算只是頻率響應的修整,比起多路分音的喇叭中頻率響應複雜的交疊和扭曲的相位,這還是單純多多。而且,這類陷波器線路其實在許多喇叭的分音器上都可以找到,所以也不算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

若是高端滾降,則多半是因為相對上磁力系統不夠力所致,或者是音盆太大,用上「機械分頻」的技倆還是拖累太重,如早年的12吋甚至15吋的全音域單體或多或少有這樣的問題。此時,除了加個高音單體,別無他法。你會說,唉,這算是哪門子的全音域!別急著下定論,若妥善處理,將高音單體的響應從16─18KHz處(或甚至更高),以每八度-6dB的斜率緩緩切入,還是能夠得到很好的結果,因為分頻銜接處已避開了人耳敏感的音域,且一階分音能保持相位一致,所以還是保有全音域的「大部分」好處。
(若你手上剛好有Altec 412C,又嫌它們沒高音,請趕緊通知我,我很有興趣購買。等我弄出好聲,你就別想再買回去)

最後一種情況就是低音部分的滾降,這類全音域單體具有較強的阻尼,低音的聽感常緊縮而短促,好處是細節清晰。此時若能使用適當的裝箱調諧或甚至用號角負載來提升低音部分的聲阻而提高效率,整體響應便很理想。若製作得當,這樣的組合能提供最佳的全音域發聲表現。

既然提到了裝箱調諧,我們就順勢談下去。一般市售的喇叭,90%以上都是密閉音箱或開口調諧(一般俗稱『低音反射式』)。只要是箱型喇叭便大致脫不了這二種設計及其衍生物,只有少數例外。

對於全音域單體來說,應該要使其低音域發聲時的振幅愈小愈好。因為振幅愈大,不僅低音本身的失真大增,同時中高音更大受影響。想像一下大振幅全音域發聲時會是怎樣的情形:中高音的小幅度快速運動「騎」在大幅度慢速的低音運動上,中高音的振動時而向你靠近;時而離你遠去,可想而知會帶來很高的互調失真和都卜勒失真。雖說任何單體都會面臨類似的問題,但全音域單體的工作頻域遠大於其他單體,所以這種情況會更明顯而應極力避免或減少。

在剛剛提到的二種主流裝箱方式中,開口調諧應是較適合全音域單體的,因為這種方式可在系統共振頻率附近(一般是30─50Hz,視設計情況而異)大幅減少音盆的衝程。如此便一舉三得:失真降低、承受功率較高、發聲效率也高。因為這個緣故,絕大部分的全音域單體都可以用這種裝箱方式得到大致上不差的效果。

另外,有些純粹主義者認為,這麼好的單體裝在箱子裡會被箱體共振所玷污,所以不用箱子,直接裝在開放式障板上。某些本身低音部分就足夠的單體便適於如此使用,可以獲得最無染純淨的聲音,如WE/Altec 755C。據稱,其中音暫態快若閃電,比之靜電喇叭毫不遜色,又有更佳的動態表現。但這個方式有一些缺點,首先當然是佔地太大,因為系統的低音延伸取決於障板面積,為取得適當的低頻響應,小則需要1公尺見方,大則沒有上限,要將牆壁挖二個洞來裝也可;再來是效率和承受功率都會較低,低頻響應也會較弱;最後是雙面發聲會使得空間因素更形複雜難解,而二片大門板矗立眼前實在也不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

最後,便是最複雜的號角負載方式了。關於號角的種種,我們擇期再詳談,現在只能大略的介紹一下。簡單的說,號角就是一個呈喇叭狀展開的管道,寬的這邊稱為「號角開口」,窄的那邊稱為「喉部」。號角的形狀會造成喉部的聲阻大於開口,使得位在喉部附近的單體振膜和空氣分子間有很大的壓力,也就是說這之間的能量可以的耦合得很好,因此發聲效率很高。

使用背載摺疊號角的型式,在適當的製作下,中低音到低音部分的效率會有效的提升,剛好和之前提到的阻尼過度的單體能有幾近完美的配合。

<圖1>並非所有喇叭設計師都習慣用大尺寸口徑低音單體,如Phil Jones 多年來主導過的AE Platinum與aad等品牌,都習慣在同一個音箱上使用相同尺寸小口徑中音與低音單體


<圖2>在Tannoy、EV、TAD與許多專業喇叭所用的單體內部,都有在磁極上鍍銅或插入銅片環,以使磁場短路,大幅減少相互調變,音圈的電感值也可大大的減低。


<圖3>Lowther單體所採用的雙錐盆構造,就是巧妙地利用「機械性」分頻創造出全音域單體的設計。


<圖4>喇叭是機械性動作的元件,一動起來各個部分的能量傳遞、釋放和儲存會非常複雜,且相互關聯。如此,免不了會存在許多的能量堆積或相互抵消的狀況 ─ 能量堆積處形成共振峰;相互抵消處形成凹陷,這麼一來崎嶇的頻率響應就不足為奇了。


<圖5>使用背載摺疊號角的音箱型式,在適當的製作下,中低音到低音部分的效率會有效的提升,剛好阻尼過度的單體能有幾近完美的配合。


「全音域」發聲的迷思及音域平衡問題

顧名思義,全音域單體就是要能夠全音域發聲,至於多寬的頻段才能稱為全音域,我們不妨可以參考「四十萬法則」。也就是說,若低音延伸下不去,那寧可讓高音也保守些以換取聽感上的平衡,如此才能夠在最不干擾音樂性的前提下作最佳的妥協。

然而,一般來說,相對上高音的延伸比起低音會較容易達成,所以多半無法完全符合四十萬法則而必須向上修正;也就是說,高音延伸的程度較好而低音則略遜一籌。此時,中高音部分在「量感」上應該稍為向下修正,以同時獲得平衡聽感和高音延伸所帶來的細緻質感和高解析力,如此一來,四十萬法則可以重寫,不再只是頻域二端的乘積,而要再加入「量感」的因素,簡單的乘法會變成複雜的微積分,還要考慮聽覺心理學和很多其他的因素。

若只以頻率響應的規格看來,一些「傳奇」全音域喇叭的表現實在沒啥傳奇性,但實際上以大部分的人耳來說,只需「素行良好」的60Hz─13KHz就能夠提供不錯的聽感,另外在高效率、直接驅動,和全頻段相位一致的優勢下反而能提供更佳的結像力、空間感、微動態和音樂性,這些往往是多路分音的「寬頻」喇叭所不及的。

分析音域平衡,理想上應該是將「平均功率響應」和空間因素一同考慮,若只看無響室的軸上頻率響應將無法正確解讀聽感和儀器測試之間的關聯。以一般較「常見」的全音域單體來說,多半為6吋至8吋的錐盆動圈單元,而這樣的直徑大小在先天上便會造成中高音域的「束射」現象:愈往高頻,擴散角度變得愈窄。雖然使用相位錐配合適當的錐盆造型能在某種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比起小口徑的凸盆高音或絲帶高音,其改善的程度實在沒什麼好說的。但這個現象真的是不好的嗎?這倒也未必!

正如剛剛提到的,我們需要的是往高端緩慢遞減的平均功率響應,此時,軸線上平直的頻率響應加上往高端遞減的擴散性正好形成我們所需的結果(大致上)。在此,終於避開了兩難之苦。但,事情也沒這麼簡單,因為在實際應用上,離軸響應對聽感的影響會直接而明顯的受到空間狀況的左右。所以,喇叭本身的擺位以及空間處理對最終的音響表現將有決定性的影響。

另外,對於窄角擴散和廣角擴散的發音模式之優劣(或特性),多年來已有許多爭論,在此先略過,有機會再談。



低音號角簡述

號角負載能夠支持高聲阻的操作狀態有其頻率上的限制,尤其是在低端。一般來說,號角的低音截止頻率取決於開口的面積;也就是說,開口面積愈大,其高效率的低頻響應就能愈往低處延伸。而號角的長度,也就是開口到喉部的距離,則取決於展開曲線的型式,當然還有開口和喉部的大小。

由此看來,要得到良好的低頻延伸,需要很大的號角開口,或是藉由牆面地板等界面來「作弊」。無論如何,這樣計算出來的號角長度無法在一般的聆聽室或居家環境中「合理存在」。所以,只好把號角的形狀摺疊起來,或者反過來說是在一個特定形狀的箱體中用曲折的管道做出號角的展開。

歷年來有許多以低音摺疊號角為基礎來設計的喇叭,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Klipschorn了,藉由牆面作為號角開口的延伸,同時提升了發聲效率和加強了低頻的延伸,可達104dB的效率和35Hz的低音延伸。我曾在一家專營古董音響的店裡聽到一對陳年的老Klipschorn播放「阿姐鼓」,由一款我已經忘了品牌型號的老管機推動,對其低音段的質與量,我只能以「震驚」來形容當時的感受,印象中還沒遇過其他的「家用」喇叭能讓我當場嚇住的。

雖然在當時,憾動整個房間的音壓是可敬的,但那樣的音壓強度並不算獨一無二,真正令我難以忘懷的是那暴起暴落的瞬間衝擊,而且在極大對比的整個過程中仍保有清晰穩定和從容不迫的氣度。可見,一個優秀的高效率單體加上號角負載在這方面有無可取代的優勢。

奇怪的是,我所聽過新的Klipschorn反而在這方面有所不及,不知道是否因為單體不同或Run-In還不夠所致?



單體簡介

歷年來各廠家生產的全音域單體說來也不算少,我當然無法一一列舉,以下便就我所知,舉一些較著名的例子供讀者參考,其中有些尚有新品產製,而其他便只能在二手古董市場才能找到。

●Jordan Watts
非常特殊的設計,採用鋁質音盆,在懸掛阻尼部分揚棄了一般傳統的波狀摺紋阻尼,而使用特殊的線狀懸掛,有很高的順服性。我和Jordon Watts的結緣是由「花瓶」開始的,起初是因為商家清倉拍賣,而我又覺得這對「花瓶」的造型古樸可愛、頗有意思,所以就買了。原本還對它的聲音沒什麼期待,沒想到一聽之下喜出望外,6吋鋁盆發出的聲音還算相當的「全音域」,在我10坪左右的房間裡,低音有模有樣,以中等音量聽一些小編制的音樂,那種純淨和韻味真是令人感動。缺點是中低音有些音染,有一段聽起來肥肥的,但我每一次聽超過半小時後便不再查覺這個問題,不知是單體的Warm-Up,還是我的耳朵習慣了。另外就是效率過低,音量稍大時就明顯影響整體的清晰度。
同廠另有一款2吋直徑的型號,一樣是鋁盆,除低頻受限和效率偏低外,其餘的表現可稱得上經典,它在脈衝響應測試上尤其結出,主觀聆聽也非常之清新可人。

●Diatone P-610系列
具有一段歷史且廣受好評的單體。採用6.5吋紙盆和Alnico磁鐵,效率90dB/W,低頻可達50Hz,對全音域單體而言已屬佳作。其音盆表面的數道凸起的壓紋就是用以控制盆分裂狀態之用,正如先前提到的,可達到某種程度的機械分頻效果。
原來的P-610做到第四版,在1993年便已停產,後來少量推出紀念版,市面上的能見度極低。可惜我還無緣一聽這個喇叭,但據可靠的消息來源,這個單體也許稱得上是各項表現最「全面」的全音域單體,也就是說「妥協」得最巧妙,聲音平順甜美,超卓的結像力,微動態精巧清晰,且使用最容易,用一般的開口調諧音箱便可順利工作。據稱,與單端直熱式三極管機是絕配,尤其是2A3,你若有興趣,不妨一試。

●WE/Altec 755A/C
「傳奇性」的8吋紙盆全音域單體,效率很高,755A的標稱規格為70Hz─13KHz,承受功率8瓦;755C則為40Hz─15KHz/15瓦。從音盆的正面可以看到一圈凸起的壓紋,形狀有如窄窄的懸邊,這也是作為盆分裂控制用,達到機械分頻的效果。
這個單體的歷史久遠,WE製的幾已杳無蹤影,Altec製品我也只看過一隻,而且還不太完整。從單體的外觀及結構看來,似乎看不出有什麼特出之處,甚至於框架和磁鐵的構成還可能會有一些背波反射的問題。但一些國外的DIY玩家非常推崇這個單體,還將它的純淨無染與Quad靜電喇叭相比,且具備更佳的動態對比。一位小提琴家兼業餘音響DIY愛好者,Joseph Esmilla就曾「在Sound Practices」雜誌發表過他使用Altec 755A/C的心得,用極簡單的開放式障板,搭配2A3或300B單端擴大機,能展現出無可挑剔的音樂性。

●Goodmans Axiom 80
另一個「傳奇」!
我常到好友李建德處走動,基本上,他那裡就幾乎就是「銘器博物館」,經常有些又舊又怪又可愛的老東西出沒,久而久之,我也見怪不怪,習慣了。大約一年多前,我無意中瞥見一個喇叭單體高高的放在架上,只露出半截墨綠色的屁股(就是磁鐵和框架啦),有種似曾相識之感,可是又不是真的見過,比較像是記憶中某張圖片的印象之類的。

於是我問李兄那是啥,他頭也沒抬,輕描淡寫的隨著口中的一縷香煙吐出一句:「就Goodmans啊」。GOODMANS!!!我一聽,第一時間就衝上前去,不顧滿地的WE後級,飛身撲上,一把抓住那截墨綠色的屁股,然後整個捧下來抱在懷裡,虔誠而小心翼翼的細細端詳,愈看愈覺得此物只應天上有,「看起來就覺得很動聽」(註5),此時耳邊似乎已響起它發出的天籟。正物我兩忘,神遊太虛之時,忽然間手上一輕,還沒回過神來,只見李兄已將Axiom 80搶回去,同時塞了一支拖把在我仍然顫抖的手裡,說:「把地上的口水拖一拖吧!」

原本想先籌些錢想辦法把這對寶貝買過來,沒想到那次的初相見竟是最後一面。因為在那之後沒多久,李建德兄竟因為一些「看不爽」的原因退還給原主人。乍聞噩耗,我簡直不敢相信,當場搥胸頓足、狂咆亂吼,好久說不出話來。一直到今天,想起這件往事,還忍不住要擲筆三嘆。唉……

Axiom 80是英國Goodmans在五○至六○年代時期產製的一款經典全音域單體,事實上同時期Goodmans還有一些別的高效率又好聲的全音域單體上市發表,但流傳至後世,還是這款Axiom 80最令人稱道。
Axiom 80,最特殊的地方是框架結構和懸掛的設計,這二者可說是獨一無二,磁鐵小巧,但應該是Alnico。可惜我找不到當初確切的設計資料,無法確定它各項細部的設計哲學,但這個單體看起來就是有一種「很對」的感覺,一種好喇叭當如是的感覺。

廠方標示規格的頻率響應為20Hz─20KHz(!),承受功率則是6W。除了在自己的白日夢裡,我還無緣一聆仙樂,所以也無法告訴你它聽起來如何。但據國外頗為可靠的消息來源,原廠的規格標示似乎不假!但和Lowther一樣,大前題是必須要有上好的背載號角音箱才能讓它發揮得淋漓盡致,擴大機最好是2A3,300B的功率有點太大!

●Lowther系列
鼎鼎大名的Lowther,已有超過50年的歷史,若是嚴格追溯起來,還可以說到1920年代P.G.A.H. Voigt先生開始設計的動圈喇叭單體和三○年代的雙錐盆專利。提這些只是大概交代一下Lowther的源遠流長,真的要細數其歷史,實在也寫不完。
提到Lowther,我想你第一個就會想到那很特別的白色紙盆,和很可愛又符合結構力學的框架造型,某些高級型號還有香菇頭形的中心相位錐。

就外觀來說,最明顯的是剛剛提到的雙錐盆構造,也就是藉由這個構造,使機械分頻充分發揮其功能:中低頻時,整個紙盆(或說二個紙盆)一起動,漸往高頻時,外音盆開始發生盆分裂,而內音盆繼續挺進,此時中心相位錐能讓內音盆內側的高頻音波不至互相抵消,使高頻能量得以有效的幅射出來,同時也可改善擴散性。香菇頭形的相位錐更進一步與內音盆內側形成狹縫負載,使高頻段效率更高,以利與前方負載式號角搭配使用。最近又推出一種全新的相位錐,其造型與子彈型或香菇頭都大異其趣,我看起來覺得像不明飛行物,據稱能大幅改善原有的高頻響應,而且能裝在所有的Lowther單體上。
在紙盆的材質和製作上,Lowther一直到人工成本大漲的今天,還是堅持採用平版紙裁切黏合的手工方式來製作音盆。理由是Lowther相信使用平版紙才能得到最佳的厚度均勻性,這是直接由紙漿一體成形的紙盆無法達到的。而厚度不均勻會造成局部的共振而引發音染,過厚的部分也增加無謂的重量。另外,Lowther的紙盆還壓出了特定形狀的凸紋,這不外是為了增加強度和作為盆分裂的控制之用。整體看來,這組紙盆的手工製作實在是有很高的工藝水準。

在磁路結構上,大至可分三種材質:一般的鐵氧陶瓷磁鐵、Alnico,和新的Neodymium。雖然每一款的Lowther喇叭比起其他大多數的喇叭都是強磁力高效率,但其中當然還是有高下之分。其中,採用陶瓷磁鐵者價錢最「廉宜」,所以其規格也較不耀眼;雖然如此,並不表示它的聲音不好,反而是最容易入耳,不須費心校調。而Alnico系列是最貴的,也是磁力最強的,其中PM-4A的磁束密度高達2.4Tesla,是目前人類所製造的單體中最高的,其高頻可達22kHz。新的Neodymium系列是試圖保持Alnico的高磁力特性同時減小體績和降低成本,但二者最高級的型號也差不了多少錢。而這新的系列在規格和音響性上表現非常好,非常的現代感,至於音色韻味和Alnico的比較,就見仁見智了。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Lowther需要背載號角的音箱才能發揮得最好,因為音盆的最大衝程只有1mm,所以有號角的幫助才得以發出足夠的低頻。但最近,Lowther American Club竟發表了幾款低音反射式音箱,聲稱低頻可平直延伸至40Hz,且中低頻段的解析力更佳。這個爭論也許有待我們去研究。
在聽感上,幾乎所有的Lowther喇叭都有共同的特色,就是絕佳的臨場感、驚人的細節和即動即停的動態。在測量上,多數都有中高音段些微凸出的傾向,而高頻的離軸響應很差,聆聽區很小。這樣深具個性的東西常引起兩極化的反應:喜愛的人終身擁戴,拒絕其他任何喇叭;不喜愛的人則認為它連Hi-Fi的邊都搆不著,不知道有什麼好迷的。
在歐洲,有許多國家都有Lowther Club,會員們當然都是Lowther的忠實擁護者。後來,這股風潮也漫延到美國。當然,認真到近乎神經質的日本人當然早就發現了這種很合他們味口的東西。現在,你也知道了Lowther這個很特別,而且還蠻容易買到的好東西,要不要加入俱樂部,就看你自己了。

結語

全音域喇叭在適當的使用下能給你絕佳的音樂性滿足感,有全頻段相位一致的優勢,也沒有討厭的分音器來啃蝕寶貴的音樂訊號,精妙的微動態和音樂表情,更精湛的音場表現和結像力,這些都是多音路喇叭所不能給你的。
但是也請務必瞭解,天下沒有完美的事物,若你習慣聽120分貝播放的重金屬搖滾,或經常率領你的喇叭們在AV的槍林彈雨中衝鋒陷陣,甚至三步五時呼朋引伴引吭高歌。那麼,我要勸你不要把全音域喇叭用在這些地方,因為這樣你和喇叭都會很痛苦。
小心珍惜的使用這些寶貝,用謙遜的音量播放簡單的音樂,你才會得到心靈上最大的震撼。此時,音樂的本身就徹底將你感動,音量大小已不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音响发烧友天地 : ( 认识声音 )


|认识声音|


一 什麽是声波,什麽是声音?             


1·什麽是声波?                   

  从物理现象而言,物体振动後接触到空气,激振空气而发
  生空气压力的波动。形成空气质点向外传送,产生稠密层
  与稀疏层。也就是空气的分子被交替地压紧与放松,空气
  密度高时,气压高於稳态的大气力。疏时,气压小於稳态
  的大气压力,这就是压力波动而形成的声波运动。           

  声波运动可藉固体,液体,或气体传送,但我们在音响的
  范畴里。所谓的声波系指振动藉由空气传送者而言。    

  物体振动空气所产生的疏密波,进人耳的外耳道,到达人
  耳的耳膜,振动耳膜所引起的听觉感觉叫做「声音」。但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很有限,因此我们所谓的声音,
  乃指能引起人耳能感觉的振动频率而言。更高或更低的频
  率不能引起人耳听觉反应的不称为声音,超过人耳低频感
  觉以外的为「低声纳」( Subsonic )。而超过人耳高频感
  觉以外的为「超音波」(Ultrasonic)。                    


2·声波是如何在空气中传送的?            

  声波的传送很类似石子掉入水池中所造成的向四面扩散的
  涟波,由石子的落池点开始,形成由小到大,一环一环的
  同心涟波,向四面扩散。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环一环高起水
  平面的波形是波顶,而一环一环低於水平面的是波谷,如
  果我们用图来表示的话。水平面为「0点」,涟波是呈弧
  形的形状,高於水平面的是波峰,低於水平面的是波谷。          

  而声波也是由音源向各方向把空气分子交替地压紧与放松
  的。如果我们也用图来表示的话,压紧为波峰,放松是波
  谷。空气最紧密的地方是波顶,最放松的地方是波谷,「
  0 点 」是稳态的大气压力,压紧与放松之间的相隔时间则
  视音源振动的速率而定。                      



二、声音与耳朵之互动关系               



1·人耳是如何感知声音的?              

  人耳的构造非常复杂,系由外耳道,耳膜(鼓膜),中耳
  腔,到内耳的耳蜗。                  

  声波由空气中的疏密波传送到人耳的外耳道来到耳膜,疏
  密波为密时,耳膜向内侧压;疏密波为疏时,耳膜向外侧
  引,耳膜受到压力的变化而振动。经由耳膜之後中耳腔内
  的,骨、砧骨、镫骨传到内耳蜗听觉神经。            


2·什麽叫做人耳内的阻抗变换?            

  人耳内的耳膜振动传到耳蜗时,耳膜的机械阻抗较低。而
  充满淋巴液的耳蜗机械阻抗较高,为了传达的效率高,需
  要相当於电路中的阻抗匹配变压器。而鼓腔内的小骨就是
  负责阻抗匹配的任务,耳膜的面积为50mm2,而镫骨的面
  积为3.2mm2,因此可以进行面积比的阻抗变换。            


3·人耳的平衡感是由什麽器官掌管的?         

  人耳的平衡感觉是由三半规管进化而来的,三半规管是保
  持气压的平衡的器官,声音到达鼓室之後。鼓室里充满了
  空气,经欧式管通往咽喉,而藉以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
  平衡。 

  我们坐飞机或高速电梯剧然升降时,鼓膜内外的气压就会
  失去平衡。鼓膜被推向内侧或外侧而偏位,吞下唾液或打
  呵欠的气压,就可以经由欧式管使鼓膜内侧气压与外侧相
  同。  


4·人耳的可听频率范围是多少?            

  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Hz~20KHz(波长
  17m~34mm)。其可听的最高频部份,会因人而异
  ,并会随著年纪增高而递减。听到的高频就较少,人耳能
  感受到的最低频约为20Hz。有些喇叭的低频可达16
  Hz,但实际上给人的感觉成份要比听觉为高。             


三、音速,波长,频率之定义。              


1·何谓「音速」?                  

  即声波传送的速度,声波传送的速度会因行经之媒介物(
  空气)与温度而有差异。假设声音经由正常的稳态气压(
  海平面气压),而温度为0℃之空气,并以水平行走传送
  时。声波的传送速度为每秒331·5公尺(331·5
  /M/S),每1℃的变化为0·61公尺。例如在20
   ℃时的每秒速度为343·7公尺(通常以340公尺计
  ), 25℃时为346·75公尺(通常以346公尺计 )。          


2·何谓「波长」?                   

  声波的质点由起始点起,至终结点止,上下摆动一个完整波
  形的周期之间的距离为波长。               


3·何谓「频率」?                   

  声波在一秒钟的既定时间里,上下摆动一个周期波形的次数
  叫做频率(Frequency)。每秒钟上下摆动一次者
  为1Hz,每秒上下摆动30次的为30Hz。其它依此类
  推,每秒摆动1000次为1K(Kilo)Hz。每秒摆
  动10000次为10KHz,每秒钟摆动1000K次为
  1M(Mega)Hz 。频率是客观的物理现象,可以用声
  学仪器测量。    


4·频率、波长、与声速、互有什麽关系?          

  由图我们可以见到,声波每秒摆动的次数愈少;频率愈低,
  波长愈长,速度愈慢。反之,声波每秒摆动的次数愈多,频
  率愈高,波长愈短,速度愈快。                


5·人耳对声音的强度听觉范围是多少?         

  人耳是人类器官中最灵敏的一个器官,强度为10(12)
  倍(120db)。人耳可以查觉的最小声音强度为10(
  -12)W/m(2)。此时鼓膜的振幅为10(-9)c
  m,比人的眼睛灵敏范围要大的多,可能是史前时代为了防
  卫需要警觉极远地方的声音之故吧。                 


6·人耳对音压变化的灵敏度为何?           

  音压变化在3db以下较不容易辨别,3db的变化可使
  人有感觉,5db的变化就有明显的感觉。        


7·人耳是如何来保护鼓膜的?             

  鼓膜内的小骨有小肌肉,当鼓膜内外气压不同或大音压入
  内时。可以限制鼓膜的振幅以保护鼓膜,并保护耳蜗内的
  有毛细胞。但如果突然有一个大音压进入时,由於此肌肉
  的动作来不及配合此突然来的大音压。所以鼓膜因而会大
  偏位而破损,而造成听力的损害,长时间聆听高音压的声
  音也会造成耳鼓膜的损害的。                      



四、一般家庭里的聆听室能容纳的最低频为何?     

  我们知到了频率与波长的关系之後,就可以知道买喇叭不
  能一昧只求低频要低。一个房间能容纳的最低频率为频率
  的半波长。因为我们只要听到频率的半波长就可以感觉到
  这个频率了,20Hz的半波长为8·65公尺。25H
  z的半波长为6·9公尺,30Hz的半波长为5·7公
  尺。如果房间的长度不够长的话,就容纳不下太低的低频
  了,反而会造成低频混浊不清的现象。                      



五、「音压」,音强之定义。              


1·何谓音压                     

  空气质点由於声波作用而产生振动时所引起的大气压波动
  称为音压。                      

  计量声音强度的单位为分贝(Decibel 简称db),这是
  为纪念贝尔( A.G.Bell )而命名的。db的标度大体上适
  合人耳对声音响度变化的感觉,因此音压的标度是与声能
  对数成正比。这意味著音压被以例为10,100,10
  00增加时,在主观的听感效果上 ,与它们的对数成正比
  。即分别为1、2、3。                         

  如果在这些对数标度中乘10,就可获得分贝标度。这个
  标度的单位即为分贝,因此用分贝作单位,则人所听到的
  声压变化范围就很小了。                  


2·何谓音强?                    

  即声音的强度(Intensity),以音压大小的实
  效值表示,系以声波的波顶高度来计量的。声波的振幅(  
  Amplitude)愈高,声音愈强,声波的振幅愈低
  ,声音愈弱。                       

  声波的物理强度以通过音场中一公尺平方断面的声波能量
  表示,也可以以简单以音压表示。强度位准是用10(-
  12)W/m(2)为基准(0db)的分贝表示,而音
  压位准是用2x10(-5)N/m(2)为基准的分贝
  表示。   


3·音压与响度的关系为何?              

  音压增加10db响度增加二倍,音压增加20db响度
  增加四倍。                    


4·能举几种声音的音压强度吗?            

  由音压的弱到强,最弱音约为10db左右。最强音约为
  130db左右,以我们一般在现实状况下接触到的如:  

   10~ 20db 人的呼吸声          
   20~ 40db 小声交谈           
   40~ 60db 一般对话           
   60~ 80db 喧闹的办公室         
   80~100db 公车 卡车声         
  100~120db 交响乐最强音         
  120~140db 喷气机起飞          

  我们可知音乐的最强音约到120db左右,更高的音压
  如喷气机的起飞声。大炮轰声等已在人耳能听的音压极限
  以外了,长期听这麽高的音压会造成人耳的伤害的。另外
  ,长期在迪斯可舞厅听极大的音压,久之也会造成人耳的
  伤害的。  



六、声音是如何分类的?                

  声音可依内容、频谱、频率领域;时间领域等分为四大类
  如下表,其中几项所包含的意义如下。          

1·自然音,即大自然的声音,如水流声,风声等。    

2·纯音,由人工制作的讯号产生器震荡出来的声波,是一种
  正弦波的单一波形。                

3·复合音,由好几个不同的频率所组成的频率。     

4·协和音                      
  
  由二个单一的纯音组合的,但是这些音与基音有整数比的
  关系。例如按下钢琴相差八度的音符时,此二音因听起来
  融和。听起来宛如一音,例如按下相邻的二个键,听起来
  不融和。听起来融和的二音称为协和音,听起来不融和的
  二音称为不协和音。                        
  
  稍懂乐理的人都知道,完全8度(频率为2、1)。完全
  5度(3、2);完全4度(4、3)为协和音。短3度
  (6、5)。短6度(8、5)为不协和音。音的协和性
  本来是音乐的理论,但是也可以运用到声音的音色理论。     

5·噪音                       

  令人不悦的声音,如马路上飙车族的排气管声,打墙机的
  声音听起来都会令人不悦的。用保丽龙擦玻璃的声音,那
  种刺耳的声音也绝不是你我可以忍受的,在音响系统中。
  也有许多音响器材本身制造出来的噪音。例如不良电晶体
  的尖锐声,有峰值高音单体的粗糙声,结构不良的机箱松
  动声。滤波不良的交流声,不乾净唱片的沙沙声等等。都
  不是音乐里原来有的声音,都会影响重播音乐的悦耳程度。           

6·超音波                      

  超过人耳低频可闻以下的频率或超过人耳高频可闻以上的
  频率,叫做超音波。                  



七 什麽是声音的三要素?               

  以听觉心理上的性质而言,即音的大小(Loudness),音
  高 (Pitch)与音色(Timbre)。例如轻轻敲击钢琴键与重
  击钢琴键所感觉的音量大小不同,敲击钢琴不同的键会有
  不同的音高。而钢琴与小提琴奏出相同音符,音高虽同,
  音量也一样,但音色却不一样。                   

  而以物理特性而言,声音是一种振动,或者说是一种质点
  如空气分子位移或速度的交替变化。又或是空气密度一再
  重复地改变其疏密度的振动状态,逐渐扩大於周遭空间的
  一种波动现象。如果我们用以表示振动状态的基本量度,
  有振动的强度,振动的速度(频率)与振动的波形三种。
  声音的大小略等於振动的强度,音高略等於频率,音色极
  近於波形。     

1·「音高」?                    

  我们听各种不同频率声音的时候都会有一种高音发声的位
  置来自较高处,而低音发声的位置来自较低处的感觉,这
  就是音高 (Pitch) ,或称音调 (Tone)。          

  例如女生的声音比男生高,钢琴右键的声音比左键的声音
  高。这是因为发声体在单位时间内声波振动次数(频率)
  不同所造成的。一般而言,我们还会有一个听觉的经验,
  就是较大物体振动的音调较低。而较小物体振动的音调较
  高,例如大鼓振动声的音调较低。余振也较长,小鼓的音
  调较高,余振也较短。                         

2·音色?                      

  人的耳朵是非常灵敏的,人耳听到声音时,立即可以辨别
  是那种声音。是人声,是乐器声,是汽车声,或狗叫声。
  人耳也可以辨别人声是男生或女声,是张三声或李四声,
  又或是敲铜声或敲铁声。是敲木头声或敲石头声,人耳可
  辨识几达无限的声音,对应於这种辨认的听觉印象即为音
  色。      

  我们知道在大自然界中是没有正弦波的纯音声波的,在大
  自然中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皆为复杂的波形。各有各自,这
  种复杂的波形除了基本频率的波形之外。还会有一系列的
  谐振频率,也就是所谓的「 泛音 」(Harmonic)。它与主
  音调有一定的「倍音」关系,例如某物体振动之基本频率
  为240Hz。也会发生480Hz(二次谐波)、72
  0Hz(三次谐波)…等频率,每一个物体的倍音组成成
  份都不相同,这种不同物体发生不同的倍音成份就是音色
  (Timbre)。        

  乐器的基音音频范围约在20Hz~4000Hz之间,
  那麽音频既然只能到4000Hz。那麽音响系统的频率
  响应为何需到20KHz 才够?那也是因为上述的频率都是乐
  器的基音,而乐器的声音除了基音之外,也有一系列的的
  泛音存在。例如钢琴的基音最高为4186Hz,但是泛音却可
  以高达16KHz 。而且每一种乐器的泛音组成的成分和比例
  也都不一样。所以每一样乐器的声音也都不一样,这就是
  乐器音色幻妙无方,变化不可捉摸的地方。                    

  小提琴与小喇叭的发出同一,但是这两件乐器的音色就硬
  是不一样。这就证明了小提琴与小喇叭的泛音成份不同之
  故。



八、如何区别音色与音质?   

  照字面的解释,所谓的「音」,即物体因振动而经由空气
  传达发出的声波经人耳能感觉到的生音。而「音色」,即
  因发声体的谐音。



音响发烧友天地 : ( 音响的试听与组装 )



|音响的试听与组装|


一 什麽是音响性                   

  大多是来自於宽广的频率响应,且分布的很均匀,理想的
  音响器材不论是喇叭。扩大机,音源媒介器材,甚至音响
  线材等等。其频率响应都要宽而平坦,如果一套音响系统
  所使用的每一件音响器材的频率响应都宽而平。是不太需
  要靠「搭配」来相互弥补的,而只有缺陷的音响器材才需
  要来相互弥补。 

  所以做为测试音响器材用途而搭配的其他器材最好都选用
  频率响应宽而平的器材,这样被测试器材的频率响应缺陷
  就马上被测试了出来。例如我们用一对高频较差的喇叭来
  监听一台被测的扩大机,又怎能知道这一台扩大机的高频
  好不好呢?  当然我们所谓频率响应宽而平的器材并不
  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再好的器材还是会有缺陷的,只
  是缺陷比其他的器材少而已。可惜的是这些频率响应宽而
  平的器材价格通常都比较贵一点,因为太便宜的器材受於
  成本的缘故,是无法达到频率响应宽而平的要求。                  

  但是我们用频率响应宽而平的器材,测试出被测器材频率
  响应的缺陷。那麽读者就可以依照这台器材的缺陷来挑选
  其他可以相互弥补的器材来「搭配」。           

  所谓的音乐性大多指「好听」而言。例如声音温暖,有韵
  ,圆润等等。音响性好的器材不一定音乐性好,而音乐性
  好的器材也不一定音响性好,两者搭配起来应该是「综合
  体」。



二、如何听音响达到艺术的的意境。         

  听音响想要达到艺术的意境是需要花些功夫的,其中最重要
  的一环是聆听室的处理。第二环是喇叭的摆位,第三环是操
  控音响器材自如,最後一环才是音响器材的本身,兹分述如
  後。  

1·聆听室,并不一定要有黄金比的比例。也不一定要十几二
  十坪以上,但也不能只有一、二坪大,房间最好能对称。
  尤其是放喇叭的区域,如果不对称的话,例如左边是门,
  右边是水泥墙,又左喇叭後面墙有窗。而右喇叭则无的情
  形,这样就无法营造出平衡的音场来,所以选喇叭摆放位
  置时最好尽量选左。右喇叭附近都对称三面墙,目的是能
  营造出对称音场,可以模拟现场的那种气氛。     

  再来就是对房间驻波的处理,在喇叭发声区的两侧墙角与
  背墙的上方安置声弧。这样除了可以打散驻波之外,也可
  以扩散声音。然後再在背墙中央与两侧墙上安装一些吸音
  材料,背墙可在两支喇叭的中央处铺上吸音材。至於两侧
  墙则可用一面镜子,人在聆听位置,由侧墙上镜子来看喇
  叭的中高音部份。如果看不到,就调整镜子的位置,直到
  看到为止,这是中高音的反射区。贴上一些吸音棉,两侧
  墙都要且对称。千万别在聆听室内用上一大堆的吸音物,
  因为音场的堂音是要靠反射音来营造的,只要做到上两点
   您的聆听室就差不多了,接下来是喇叭的摆位。   

2·喇叭摆位,把喇叭直接贴墙放,阁下只能听音乐的弦律而
  无法听到音场的,低频太多也太浊。破坏频率响应的平衡
  及平坦。所以喇叭一定要离背墙有一定的距离,距离背墙
  多远呢?就要视阁下房间的环境与使用的喇以及器材了。

  两支喇叭的距离可在1·5公尺至3公尺之间选,视聆听
  室的尺寸而决定。原则上不要放在两侧墙四分之一的位置
   然後找一张唱片来听,主要是听音域的平衡性。如果觉
  得低频比高频多,就把喇叭距离背墙远些。如觉得高音太
  吵,太突出,就把喇叭往背墙靠近些。觉得差不多了,可
  试试进一步的调整。方法是座在聆听位置上,把身体向前
  一些听。然後再移後一些听,如果觉得身体移前一点的声
  音好。就把喇叭再向前稍移一点点,注意,只要把喇叭移
  一点点就够了。如果身体向後移声音好的话,就把喇叭再
  朝背墙靠一点,如果阁下的耳朵很灵。可能只用手指轻弹
  喇叭的面板或背板就有极大的变化。因为当聆听室处理得
  好而摆位又对的话,这种小小的变化就变得很灵敏,动一
  点就有差别,主要是喇叭的位置已接近最正确的位置之故
  。                          

  调整喇叭的高度,把喇叭的高音或中,高音的中心用喇叭
  架或其他的垫材垫到喇叭到与聆听位置的耳朵差不多高。
  稍高一点或稍低一点并没有太大关系,只要差别不要太大
  就是了。                     

  另在调喇叭时也要调整向内倾的角度,内倾角度大的话,
  聚焦比较准。但声音也会变紧,听起来不舒服,一直找到
  觉得最好的角度。千万别相信有些喇叭厂家的说明书告诉
  买家一定要把喇叭平放,因为他们只会生产喇叭而不会调
  喇叭。                      

3·操控器材,只要聆听室与摆喇叭对了之後。并不一定要等
  化器来调。因为等化器只会给声音带来渲染声,除非是聆
  听室不标准。非得要等化器来调,所以想要使音响器材达
  到艺术的境界,必须先把聆听室弄好。如果聆听室的喇叭
  发声区不平衡,就要找泥水匠把影响平衡的门或窗子拆掉
  ,否则一辈子也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操控器材并不是操控等化器,而是让既有的音响器材能尽
  量发挥它本身的潜力。首先器材与器材之间不得重叠,并
  要找一张稳而重的音响架放置器材,并把每一个器材都用
  三角锥之类的小道具垫起来。以避免聆听室的声波影响到
  器材本身,软橡皮脚尤其差,只会使声音模糊,虽然好像
  有使声音变得柔和的假像。             

  音响器材处理好之後要处理线材了,首先讯号线不要相互
  纠缠在一起,而且最好不要碰在音响架上。用东西垫或用
  线吊是好办法,然後再把喇叭线碰到地面部份找东西垫起
  来。用弹簧是好办法,经过这样的处理已差不多了,每动
  作一次,声音就愈近入佳况,接下来就是器材本身的问题
  了。                       

4·音响器材本身,记住,太便宜的音响器材虽然使用上述的
  手段可以达到某一程度的改善。但由於太便宜的器材限於
  无法使用较好零件。所以声音会有一定的限制,而太高价
  位的器材也并不一定代表声音一定好。像CD唱盘及扩大
  机,买一台差不多价格的CD唱盘及综合扩大机。并不一
  定非要分离式的扩大机,像是本刊器材推荐排行榜B级榜
  的综合扩大机就已经够水准了。           

  器材本身要有至少的水准之後就要动一点手脚了,譬如电
  源线。只要任何器材更换较好的电源线,声音当会马上大
  幅改善的,包括极高价器材的电源线都需要更换。   

  然後再来研究讯号线及喇叭线,有关这方面也请参考本刊
  器材推荐排行榜。不要不舍得花这些钱,为了能达到艺术
  的境界,有一些东西是非要够水准的。但也并不要花太高
  的费用,像是本刊器材推荐排行榜B级榜内的器材,去挑
  选就差不多了。                  



三、音响高低量效果                  

1·第一个因素是喇叭的效率,通常效率较低的喇叭需要较大
  的声压才能获得平坦的频率响应。也就是说,较低效率的
  喇叭当用小音量听音乐时,发出的高,低频两端都较中频
  部份弱。如果是这个因素的话,就只有大声点听,要不就
  只有换效率较高的喇叭。              

2·在大声播放交响乐时有中低频混浊情形,原因也有二;第
  一个原因是聆听室内的家具会随著声波而振动,家俱振动
  时也会发声的。家俱的声音与喇叭的声音搅在一起而使得
  声音模糊,如果是落地型喇叭的话,可将喇叭用脚钉或脚
  垫架起来。使喇叭箱与地面有点距离,避免喇叭箱的振动
  由喇叭底传到地面再传到家俱,就可以降低这种情形。 

  如果是书架型喇叭的话,就最好选用一组稳重的喇叭架放
  置喇叭,喇叭架的底部也要角钉或脚垫垫起。第二个原因
  是高,低音的相位未调到一致之故。一般而言,喇叭距离
  背墙包括侧墙)太近时,低频就会浊。反之离背墙太远时
  。低音就会虚,必需要调整喇叭与背墙的距离,可将喇叭
  由离背墙70~80公分起。一面听一面往前往後拉,直
  到觉得高、低频都差不多时,也就是低频不浊不虚时,就
  不会有时间差的问题了。              

  同时要看看喇叭的高音单体是否与聆听者聆听时的耳朵齐
  高,否则还需要调整喇叭的高度。如果花一点时间把喇叭
  做最贴切的调整之後,此时的声音也最好听,并且也可以
  营造出一个很好的音场出来,试试看。        



四、测试音频器材                   

1·一台测试扩大机的失真测试仪,其本身的失真度必需要比
  一般扩大机低很多。才能测量扩大机的失真度,而一台做
  为参考的音响器材。频率响应必需要超过被测的器材,才
  能测听出被测器材的频率响应宽不宽。当然频率响应宽且
  平的器材大多价格都比较高但并不一定价格高的器材就频
  率响应宽及平),所以我们都必需选择一些频率响应宽及
  平的器材来做参考测试器材。            

  如果不如此做,譬如用一台声音瘦低频较少)的器材来与
  一台声音胖低频较多)的被测器材一起试听。听起来就不
  会显得被测器材声音胖了,又怎麽能告诉我们的读者被测
  的器材声音有低音过多的现象呢?          

2·频率响应平也代表细节多,原因是频率响应不平的器材。
  由於突出的频段会把不突出的频段细节淹盖,如果参考器
  材的频率响应不平,又怎能测出被测器材的细节多不多呢
  。因此我们测试器材的参考器材都是选用频率响应比较宽
  ,平及癖性少的器材。而且我们也很熟悉这一套参考器材
  。当其中的一环更换为被测器材时,只要听几张唱片 很
  快地就可知道被测器材的本身特性了。        

  问题的徵节就在此,低价位的器材由於成本的关系,无法
  做出频率响应宽且平的产品。所以我们的参考器材价格都
  不低再提一次,价格高的器材并不代表频率响应宽及平)
  。但音响用家就不同,如果限於预算之故,无法购买高价
  的频宽较宽且平的器材。就只好将就所谓「搭配」器材了
  ,譬如一对箱音较浓的喇叭就不能「搭配」低频混浊的喇
  叭线或扩大机,而要「刻意」地找低频量较少的喇叭线或
  扩大机来「搭配」。使这对喇叭的低频混浊的问题不更严
  重。                       

3·另外我们在试听器材时也有一些困扰的事情,顺便也在此
  提出。现在扩大机及CD唱盘都流行可插式的电源线,要
  知电源线影响声音的程度有时会使评分表相差到一级的。
  影响至钜,一台一百瓦的扩大机如果用一条差的电源线则
  力道可能听起来只有五十瓦。更不用说音质的差别了,这
  就是我们为什麽一再鼓励读者一定要换一条好电源线的缘
  故。但代理商送器材试听的时候有两种情形,一是不附电
  源线,一是故意附一条不是原机所配的发烧线。让我们不
  知应该用什麽电源线好,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尽量用一样的
  电源线来比较。                  


音响发烧友天地 : ( 音响调校初步 )


|音响调校初步|


  其实声音的世界里,有著相当多奇妙及有趣的玩意。即使是价
  廉的器材,也可以藉由”技术”弄出不错的声音。我们的建议
  是,不管您手上器材是什麽,价格是多少。应先将它弄清楚,
  玩尽 有了心得以後,再来谈换机也不嫌迟。          



讯源以外的声音                   

  平常我们听音响,除了听到软体讯源放大的声音外,也会听
  到室内家俱。音响架的声音,这话怎麽说。声音是能量的一
  种,扩大机以电能将音讯放大,经传送到线圈转变为磁能。
  然後吸引喇叭振膜,再推动空气,空气将此能量送到耳朵。
  使我们感觉到声音的存在,在传送的过程中,声能是向四处
  散射的。除了耳朵外也传到四周的物体上,物体受了能量之
  後。一部份会转化为动能并随之振动起来,这种振动又会推
  动空气产生具该物体特有音色的声音,声像就在这相互交织
  下传送再传送,影响再影响。形成了该环境自有的景像,我
  们称之为声底。         

  相信大家有的经验,家里的每个房间声底都未尽相同。而各
  房间亦会随著摆设以及家俱的多寡又会有不一样。那想一想
  同样的器材在不同的房间会一样吗,这样的差别有时的影响
  甚至超过器材本身。空间的问题之前谈过,现在专门来谈谈
  音响”架”的问题。                         

  一般的音响,我们会用承拖架来置放,即使是放在地上。地
  上也是承托的一种,当承托架受声波影响。自然会振动,而
  这个动能会传导到音响器材上。经由放大,再次的从喇叭跑
  了出来。我们从音响放在不同垫材上,就会发出不同声音的
  现象可察觉,另外声能同样会打到器材的壳子。壳子振动的
  ”声音”传到线路上,放大後照样出来。我们听音响其实连
  架子,壳子都听了进去。这些”声音”到底影响”原音”有
  多少,那就看摆设及处理的方式了。我们希望的是影响愈少
  愈好,亦或是朝我们期望的方面去发展。若是不重视它,影
  响超过器材表现的情形是很容易发生的。                          

  各位不妨做做试验,将器材上(CD、扩大机、扬声器均可
  )放些重物,如书籍(最好多几本)或是枕头棉被看看。听
  听声音会变成什麽样子。另外也注意一下,书本或是棉被的
  声音有没有跑进去。当实听时,没有人会把棉被放在器材上
  。这个实验只是给大家一个概念,声音的形成不仅只是器材
  。我们也可以自己来”制造”声音,至於”制造”好坏,须
  靠判断力的培养及不断的实验。当然吸取别人的经验也是必
  要,等到有一天”技术”成熟了,配合器材的选择,终能拥
  抱自己想要的声音。     

  曾经我们看到市面上声音还不错的器材,打开来看线路,用
  料有时并没有什过人之处。而壳子却做的相当考究,扎实,
  我们多方实验,证实好声音与壳子有相当的关联。足见某些
  的音响制造商有注意到此点,我们选购器材时不妨用手敲敲
  看。外壳的声音,多少与该器材的声底有相当的关系,而在
  选购音响架的同时也,应以对器材相同重视程度来面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如何确定音箱的优劣


                    在整个音响系统中,音箱作为音响系统的重播工具,它是看似最简单,但实为最复杂的器材。由于它担负着电声转换的器材,放音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质量,所以音箱选择是否得当,是决定一个音响系统能否搭配、组建成功的重要因素。要确定一对音箱的优劣,通常是从技术指标和人的主观听评这两方面来进行,笔者在本文中级予浅显的介绍,供广大朋友在组建自己的音响系统时参考。


                  一、Hi-Fi音箱的主要技术指标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家用的Hi-Fi音箱曾制定了一套最低的标准,该标准文件编码为IEC-581-7,我们只要从音箱的说明书中看一下它的技术参数是否达到这一最低标准,便可较客观地确定音箱是否合格。IEC-581-7对家用Hi-Fi音箱的一些最低标准是:

                  (1)频率特性:在50Hz-12500Hz时,偏差在+4~8dB内;在100Hz~8kHz的频段内,偏差≤±4dB;
                  (2)指向特性:水平面±30o,垂直面±10o,频响曲线与正轴相比偏差≤±4dB;
                  (3)左右声道扬声器的不一致性:在250Hz~1kHz的范围内平均声压之差≥2dB;
                  (4)总谐波失真数:250Hz~1kHz时,≤2%,1Hz~2kHz时,≤1%—2%,2kHz~6.3kHz时,≤1%;
                  (5)阻抗:在20Hz~20kHz的范围内,≥额定阻抗的80%;
                  (6)允许使用功率:≥10W。
                    从上面的这些标准中我们不难看出,符合IEC
                  Hi-Fi标准的(高传真)的音箱技术要求并不是很高,现在市面上由正规厂家生产的音箱可以基本达到或超过这些标准。那么在这众多的合格产品中,如何从技术指标上去确定一对音箱是否优秀呢?笔者认为音箱是否优秀呢?笔者认为音箱最主要是看频响范围、指向特性、灵敏度、承受功率和阻抗这几项指标。

                    频率响应范围是指音箱可重播声音频段的范围,一般用Hz~kHz来表示。由于人耳对频率可听的极限范围是20Hz~20kHz,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耳的听力会下降到25Hz~16kHz左右。因此,作为一对优秀的音箱,其频响范围当然是必须达到或超过这一范围。

                    指向特性表明了音箱偏离正面轴向时输出声压级的变化情况,它对声场宽度和定位有很大影响。但扬声器(主要指中高频单元)的指向性并非越宽越好,专业产品则有一定要求,设计精良的单元(主要是号筒式)指向性可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且声压级下降小于6dB。一般的球顶及纸盆单元的则做不到,它们的指向性随频率增加而逐渐变窄。要指向特性满足要求,对所用单元的要求是:如果达到在偏离正轴向30o的方向上相比不下降4dB,则分频频率f与音盆等效半径a之间要满足f≤140/a,如直径为200mm(8英寸)音箱的分频点必须在1650以下。当然,一些设计先进精良的喇叭单元也可以把分频点定得比理论值高一些,但无论是低、中、高频扬声器,在选择时应对口径、分频点、功率须考虑这点(两分频尤其重要),许多二分频音箱仅在分频时考虑到高音扬声器的功率容量而将分频点取得很高,忽略了指向性的要求,这种系统往往仅在音箱正面轴向具有良好之频率响应,而偏离轴后,频响变差,影响声场的宽度及定位。

                    灵敏度是指音箱电声转换的效率,通常用声压dB/W/m或dB(分贝)来表示,这个指标的含义是指向音箱输入1瓦的功率时,在离开音箱1米的正轴上所获得声压的大小。Hi-Fi重放要求最大能达到110dB的输出级声压,这就要求扬声器必具较高的灵敏度和一定之功率裕量,最好大于88dB,这样至少有两种好处,第一:对功放和音箱的功率容量要求降低,同时降低两者成本(对灵敏度88dB的要达到输出110dB声压级,要有160W的输入功率,而灵敏度每提高3dB,达到110dB声压级所需功率就下降一倍);第二:可以减小失真。低灵敏度要达到与高灵敏度输出一样声压级,需更大的功率和振幅,但这样会令非线性失真随之增大,且扬声器的使用寿命会减少。相对来说,较好的音箱灵敏度都在86dB以上,这时它们和额定输出功率只有50W的放大器搭配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并非是灵敏度低的音箱都不好,像国外一些经典的Hi-End音箱,如LS
                  3/5A和ATC
                  SCM-20等灵敏度都低过85dB。因此,就这个指标而言,当然是越大越好。因为灵敏度高的扬声器在输入相同功率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声压会比灵敏度低的扬声器大,反过来说,在相同声压的情况下,它对放大器的功率要求要比灵敏度低的扬声器小。因此,灵敏度是评价一对音箱是否容易推动的重要技术指标。

                    承受功率是指扬声器所能承受不至于引致过分失真的功率数值。如果连续向扬声器输入超过额定功率(RNS),音箱不但会出现失真,而且有被烧毁的危险。因此这一指标是越大越好,不过在实际的应用中,RMS达到100W的扬声器烧毁的机会已等于零,因为在还没有达到这个指标之前,人耳已承受不了它所带来的声压。在多路分频音箱中,容易被烧毁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因此在选购音箱时,除了要注意音箱的承受功率外,也要注意高音喇叭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和结构制造。

                    阻抗是指扬声器对交流电的抵抗,它由电阻、容抗和感抗三部分组成,是计算放大器供给功率的基准值。由于扬声器的阻抗是随着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厂家给音箱标出的数值其实是一个平均数值。这一点在使用音箱时也是要注意的,现在常见的家用音箱的阻抗一般有8欧姆、6欧姆和4欧姆这几种。

                    现代音箱的阻抗有向小发展的趋势,音箱的阻抗变小其优点是可以从放大器中获得更多的能量,这也就是说,在输入同等功率和灵敏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阻抗小的音箱发出的声音会比阻抗大的音箱发出的声音大。

                    当用一对音箱和一台放大器配套使用时,出现匹配上的问题的机会极小(特别是晶体管机)。但当用一台放大器推动两对音箱时,就要注意避免两对音箱阻抗不一致(如一对8欧姆,一对4欧姆)以及两对音箱的阻抗都在4欧姆以下的情况出现,否则,就很容易造成放大器近似短路烧毁。

                    至于左右声道的一致性的指标,说明书上极少标注。从经验上讲,大多数普通产品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但这个指标对声场和声象定位的准确再现有很大关系。我们在选购时,最好是选购一些声誉良好的品牌制品,最好是左右声道经配对过的产品,一般这样的产品在音箱的生产编号上有注明。


                  二、主观(听感)上的评价
                    要判断一对音箱的质量,虽然从技术指标上得到一定的答案,但人们购买音箱或者其他的音响器材只是为了获得好的声音而不是干巴巴的技术指标,有好的技术指标也并不等于有了好的声音,正如CD出现之初,谁也无法否定它在技术指标上远远超过了LP唱盘。但由于早期的CD机存在着声音干硬、尖利、没有音乐味的缺点,它招来了不少人的指责。就音箱的情况而言,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大名鼎鼎的LS3/5A,它的灵敏度只有82dB,阻抗也高达11欧姆,就技术指标来说,它是一对效率非常之低的音箱,但是它却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监听音箱,由于它在一现人声和弦乐方面有着不凡之处,因此它也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欢迎。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音响器材的评价,光凭技术指标去判断它的优劣也是片面的,加上人们对音响声音的喜好不同,因此在选购音箱,特别是一些早有定论的优秀产品时,听感上是否能使自己满足似乎已变得更加重要。

                    音箱主观听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重现原声的准确度。准确度的严格定义是在一定的价格和音箱大小的制约下,应在尽量宽的频带范围内能重现原声录音的音色细节、动态范围和包围感,即使有差别也应很小。

                    为了保证听评结果的准确度,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听、去比较不同的音箱的放声差别,同时应尽量采用高质量的放大器和高水平的音源器材,将不同的音箱在相同的音量、相同的摆位下听评,以减少听评时的变化因素。由于所用的软件题材对听评结果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在选择演示的音乐录音时,不应只着眼于其音乐本身如何优美动听,同时也要注重其录制精度及其能突出声音质量等某些方面的要求。

                    主观听评时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四点准则:
                  1、音色均匀性
                  音色均匀性是音箱听评中最重要的。音箱在低音到高音的整个频域内应有均匀而真实的音色表现力。对整个音域整体进行评估,一般分四段进行:

                  A.低音/中低音范围的不规则性。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地方是注意低音表现有无嗡嗡声或淡薄无力,或者有无发闷的空洞声。
                  B.人声范围的流畅性。人声包括讲话的语声和演员的歌声,听评时应注意是否有中频染色现象。这是音箱紧容易具有的弱点,表现是音色不恒定,人声音质变差,发出的声音带有严重的鼻音、嗡嗡声或者粗糙刺耳声、空洞声等。

                  C.高音范围(2500Hz~13kHz左右的频段)的流畅性。应选择大型管弦朱队中的弦乐部分进行听评,注意弦乐声中有没有不自然之处或声音发干或过分粘糊的地方。能做到这个频段正确参评的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而且要求对现场弦乐表现部分具有非常熟练的听赏能力,最好能请一些有经验的烧友帮忙。

                  D.特高音区(13kHz以上的频段)的表现。注意聆听爵士乐或摇滚东中拔的发声效果,测试的CD碟中应含有清晰、反复演奏的瞬态部分,注意应仔细聆听每个音箱的表达有没有模糊的特征、劈声和一种沙沙声而不是清脆的金属音,这些都表示特高音区的音色表面存在不均匀的缺陷。

                  2、动态范围
                    几乎所有的音箱都会使音源的动态范围有所压缩。动态范围受限制的明显式是产生可听得出来的失真,如频域不均衡,高低频脱节等。通常是低音和中音发出嗡嗡声、劈声或带过于响亮的爆裂声。动态范围另一种很难发觉的受限制形式是非线性响应,表现为在极大音量的驱动下,中高音部分比低音部分要送出比低频较大音量的输出,产生强大、宽频带的瞬间冲击。由于低音单元发出的隆隆声,不能肯定是音箱失真还是由家具、地板或窗户的振动引起的,同样不能肯定声音增强现象是由音箱引起的,还是人耳在极高音量下自然产生的失真,这点要在非常熟悉的听音环境中进行较长时间的反复听评,才能确定。

                  3、低音扩展能力
                    很少音箱能真正重现低达20Hz或25Hz的频率,录音内容的能量集中在40Hz以下的频段也非常罕见。用古典音乐中的大型低音鼓和通俗音乐中的超低音合成器是判断低音扩展能力最好的信号源。但如不在家里实际环境中试听,是很难判定音箱的超低音响应能力的。因为音箱的摆放和室内声学特性对音箱低音性能的影响要比对音箱本身特性的影响大得多。

                    考虑到上述情况可用一段或几段非常熟悉的录音内容对音箱的低音扩展能力进行听评,内容应包含有相当动态范围的打击乐器,一段容易使人感受的超低音录音效果的音乐判断音箱的低频段的音质表现。

                  4、声象定位能力
                    声象定位是指声音在空间舞台上的位置感和深度,声象定位能力对听评音箱来说是变化最大也是最难掌握的一项指标。
                    听评蝗,应注意声象定位的稳定性。比如乐队演员的位置是否有随着音乐频率的升高或降低而出现漂忽不定。声音舞台是否能填满两只音箱之间的空间或超越音箱之间的距离向两边延伸?是否只能保中在两音箱的中部部位?乐器和人声的前后深度是否自然展开?是否有过分夸张的混响现象?

                    不同类型的音箱其固有的声象定位特性也不一样。例如,偶极式和大多数静电式和平面磁极式设计的音箱通常会营造出增强的深度和空间而以牺牲;普通的音箱则介于两者的之间。

                    在了解上述听评要点后,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国家地区出产的音箱,也因受当地人文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声音特色。从理论上说,一个设计理想的音箱应该适合各种体裁音乐,忠实地重播原音,对信号成份不增加也不减少,但真正能做到中性声音的音箱较少。同时在理论上认为音箱的频率响应曲线越平直越佳,但实际上一个频率响应平直的音箱声音未必就动听,大多数音箱都在某些频段曲线有起伏,不同的音箱曲线均不同,这也就形成了声音的风格。

                    如美国生产的音箱一般都有着活泼、豪迈和爽朗的声音特色,美国声又分为东海岸声和西海岸声两种,东海岸声的代表是AR、THIEL、AVALON、Hales、Cello和Boston等牌子,这种音箱一般比较注重对声音的准确再现,表现出一种比较适合于播放正统音乐的倾向,并能营造出一个深厚、宽阔的音场,总体的音色和英国声有点相似,但声音更有活力冲劲,分析力更强,上述几个品牌已成为美国音箱新代表。而JBL和Alter等生产的音箱是西海岸声的代表,受好莱坞的影响,这种音箱的声音特别爽朗、明亮、特别强劲,聆听时往往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官能刺激感,它们的销售对象主要是那些喜欢摇滚、爵士和流行音乐的人士,近年来西海岸音箱的声音有向东海岸靠齐的趋势。

                    绝大多数的英国器材一般都有着声音甜美、温暖、音染少和富有音乐味的特点,应该说,这是一种很适合于用来听古典音乐的声音。由于英国的音箱多数是遵循BBC的标准来制造,因此在品质上也较有保证。此外,小型书架式音箱也是英国人非常擅长的一种产品,较有代表性的有ProAc、Rogers、ATC、AE、KEF、B&W、Tannoy、Mission等著名品牌。

                    这两年来欧洲声被人戏称“风情万种”,欧洲声又可分为北欧和南欧两种,北欧的产品大多受法国产品的影响,声音散发出一种法国人特有的清新亮丽的浪漫气息,同时在对音乐细节的刻画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比较有代表性的品牌有LMLab、Dali等。南欧的产品以意大利为代表,其声音特点是热情有韵味、量感充足代表产品有著名Sonus
                  faber,而德国、瑞典和丹麦的音箱则有着一种端正、音染少的声音特点,代表产品有Dynaudio、Jamo等。
                  
                    早期的日本音箱大多仿效美国西海岸的产品,多以强调高低频的对比,初听时会觉得很刺激,但长时间聆听容易使人疲倦。随着日本扬声器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世界音响市场格局的改变,现在日本一些中小型音箱如胜利(Victor)、JVC的SX-V1、SX-V7,先锋的S-LH5和Diat
                  one的DS-A5等在性能价格比上都不错,在声音上也逐渐向高分析力、能量充沛和准确地再现声音的特点这个方向转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如何选购CD唱机


近几年﹐随着VCD,DVD影碟机的普及,带来了家庭影院的兴旺繁荣,视与听的完美结合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DVD又可以播放CD音乐片,尤其价格非常便宜,最近大陆制造的价格甚至降到3000元以下,真是"俗搁大碗",在各种利多的诱惑下,DVD影碟机俨然成为影音播放机的主流.
AV虽然光彩照人,但对-般爱乐人士而言,HI-FI的纯音响却更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我们清楚地看到,新推出的第三﹑第四代DVD影碟机的音频性能技术指针,与一般CD唱机相比并不逊色,甚至还凌驾于上,但通过实际试听,DVD影碟机和同价位CD唱机的音质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甚至有天壤之别,例如Pioneer DVD影碟机DV-S5与Marantz 的中价位的CD机CD-72MKⅡ放音比较,经反复对比试听,在声音的透明度,解析力和音乐表现力上,马兰士CD-72MKⅡ均优胜一筹.由此可见,目前在家用音响设备中,最优秀的音源仍属CD唱机.

1.甚么叫CD唱机?
CD唱机是最早进入家庭的数字信号源设备,专门用来播放格式为44.1kHz/16bit的CD唱片,其中44.1kHz是采样频率,16bit是量化精度.当然最新的SACD,DVD-Audio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较传统CD唱机,唱片好得多,但要完全进入家庭还需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CD唱机通常由以下部分组成:
*转盘部份:光学拾音器,送进机构,唱片转动机构,伺服机构,信号处理装置.
*译码器:数字/模拟转换器,数字滤波器,模拟信号放大装置.
一般的CD唱机是内建译码部分的线路,可以直接与扩大机相连接推动喇叭箱.但高级的CD唱机有部份分成转盘和译码两部分,这两部分是互相独立的,不同牌子,型号的转盘和译码器,它们之间可以互相组合,进而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CD转盘和译码器之间可以通过光纤线,数码同轴线及AT&T接口等互相连接.

2.常见的CD转盘系统有哪些?
常见的CD唱机转盘,有欧系和日系两大系统.现今高级转盘中的传动及光学系统,几乎是PHILIPS的世界,其余用TEAC或Pioneer的亦不少
欧系以PHILIPS为主:
CDM-1开始采用摇臂式循迹,单光束设计.
CDM-3是全铝铸造,有左右平衡设计的传动机构,Krell的转盘曾用过,日本Luxman D500至今仍在使用.
CDM-4是使用最广的转盘,分普通型和专业型(Pro)两种,大部分欧洲厂家都使用普通型.Merldian及Mission﹑MarkLevinson,PHILIPS,Marantz的高级转盘使用专业型.
CDM-9原开发用于计算机,带有避震装置,大量用在PHILIPS中低价CD机,Pro型采用霍尔电动机,玻璃镜片,铝铸全悬浮结构﹐受到Krell﹑Vimak﹑Forsell﹑Theta﹑PS Audio﹑Restek等厂商欢迎,目前已停产.
CDM-12开始改用直线循迹,三光束设计,CDM-12-1是普及型,附有完整的驱动伺服电路.高级的CDM-12-4则需使用者开发某些控制组件,专业型为CDM-12Pro.
日系以Sony和Sanyo为主:
日本每个大厂几乎都独立开发CD转盘,但以Sony和Sanyo为主要供货商.大部分随身听转盘都是Sanyo转盘。Accuphase,NAD,MF都使用Sony转盘.有名的转盘则有Denon开发的三重避震系统CD转盘;Pioneer的倒置Stable Platter转盘,唱片信息面朝上放置,并在惯性很大的高刚性承片座上敷有吸振材料,CD信号由上方直线寻迹读取;TEAC的VRDS(Vibration-Free Rigid Disc-Clamping Systerm)无震式转盘,它以一个与唱片尺寸相同的碟状压片盘,由下方的承片座将唱片上顶,与压片盘紧密贴合,传动电机位于压片盘上方﹔Nakanichi 的Acoustic Isolation声音隔绝式转盘﹐它整个转盘结构都密封隔绝,能阻止由外界所能带给软件在高速运转中的所有振动;还有CEC的皮带驱动系统等.

3.CD输出接口有几种?
非平衡输出(unbalanced)又称模拟输出(Analog Output):这个输出端一般是用RCA插头座这也是所有的CD唱机必有的输出座.同样是Analog Output有的比较高档的它会多一个BNC(同轴)插座,一般用75Ω同轴式数字传输最完美,因为它所产生的时基误差最小,但是一般的CD唱机很少有BNC(同轴)插座,所以各位如果想听听这种传输方式的声音可去买4个BNC-RCA转换头,将CD唱机与VT-3S扩大机的RCA头换成BNC头后,以75Ω的同轴线连接CD唱机与VT-3S扩大机,听一听它的声音,搞不好您会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数字输出(Digital Output):这种插头座只有一个也就是说它只用一条线连接,
这个插头座是给使用者外接DAC(数字模拟转换机),其实一部CD唱机所播放出来的声音是否好听可以说是完全取决于CD唱机内部的DAC(数字模拟转换电路),而各家CD唱机制造商真正研发的大概也只有这部份,为了方便使用者外接较高级的DAC现在的CD唱机普遍都有此插座,而当您购买CD唱机我个人强烈建议务必包含此插座因为唯有此数字输出(Digital Output),您的CD才有升级的空间,其实一万元以下的机子功能都差不多,譬如您可买一部NT$4,000的C.E.C CD-52,此机子还包括数字输出座,如果声音觉得不怎么样,过一阵子再去购买一套 DAC,包您的声音好很多.一般"数字输出"端分为光纤输出(optical)和RCA输出端(coaxial).
平衡输出(balanced):AES/EBU标准输出使用的XLR接口,这种输出仅在顶级,专业器材中才有.

4.不同的输出接口的优缺点:
光纤输出:不受外界干扰影响,特别是中,低频电磁干扰﹐而且传输频带宽,损耗小,还能防止由信号线产生的无用电磁辐射.光纤输出可分Toslink光纤和TA&T(ST)光纤两种,它们的区别在于传输接口标准及光纤材料不同.Toslink是由东芝公司研制,并经日本EIAJ认证的一种一般的光纤输出标准,具有重量轻,截面小,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但易受射频干扰.AT&T 是由美国AT&T公司所制定的标准.上述两种接口,均属S/P DIF(Sony/Philips Digital Interface Format)标准.
同轴输出﹕75Ω同轴接口有BNC和RCA两种规格,一般使用RCA规格同轴接口,这种输出接口的表现要好过Toslink光纤输出。但AT&T接口加上进阶石英光纤例外.
平衡输出﹕即AES/EBU标准输出使用的XLR接口,这种输出仅在顶级,专业器材使用,特点是可靠性好,拆装容易.AES/EBU为美国音响工程师协会/欧洲国家广播公司联盟(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European Broadcast Union)的缩写.

5.哪种信号传输方式好?
在音响设备中音频信号在传输及转换过程中会引发时基误差(Jitter),这个时基误差与接口的频带宽度有关联﹐而它也是导致整个音响系统音质不良的重要原因,所以数字音响设备传输接口性能的好坏,一般都以时基误差大小为衡量标准.一般多bit DAC为达到应有性能,它的时基误差要低于500ps,但1bit DAC达到同样噪声水准,它的时基误差却可放宽达20倍.

6.时基误差(Jitter)
我们现在就不同的信号传输方式来谈论它的时基误差(Jitter):
75Ω同轴式数字传输最完美,由此而产生的时基误差最小,其中BNC插头座的表现又优于RCA插头座,时基误差低于100ps.
110Ω平衡式AES/EBU卡农插头座虽有可靠性高的优点,但工作频带宽度较窄,时基误差率较高,约为BNC的10倍.如果您的CD设备附有BNC-RCA转换头,建议将RCA头换成BNC头,必有好的音效.
光纤中的TA&T石英光纤虽是理想的数字传输方式,但它的电与光发射部分和光与电接收部分却是产生时基误差的元凶,时基误差常高达2000ps,约为BNC的20倍﹐Toslink光纤的性能排在最后,这是因为它的光学接口缺乏足够的频带宽度(6MHz),不宜作高品质的数字声频信号传输之用.

7.什么是DAC?
我们前面提到影响CD唱机音质的好坏最主要的关键是内部的DAC,我们现在针对DAC做个简述:
DAC的英文为(DIGITAL ANALOG CONVERTER),中文为数字模拟转换器,目前大家所熟悉的音源讯号有CD.LD.VCD.DVD等都属于数字化音讯,当我们的CD片放入CD唱机播放时,CD唱机内部唱盘是开始读取CD片信号,再将所读到的模拟信号丢到CD唱机内部的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成模拟信号后,再透过RCA信号线传送到VT-3S扩大机,此模拟讯号经由扩大机线性放大后,再透过喇叭线送到最终端的喇叭箱使喇叭发声.

8.为何要再外加一部DAC?
那既然唱盘中都已有数字模拟转换,那为什么还要外加一部DAC呢?原因是爱乐者对声音的要求总是希望好还能更好,他们希望能做到100%的原音重现.大家可以回想从CD唱机问世已来,从初期大家无法亲近它的冷及硬的数字声,到现在已渐渐的能受大家广泛接受的情形看来,其间最主要的因素是数字模拟转换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一般而言CD唱机内部的数字模拟转换器与专业的位模拟转换器机相比较,不管规格及性能都比内建的差很多,这也就是无数的爱乐者舍弃CD唱盘内原有的DAC,取出唱盘的数字讯号(光纤或同轴),外接自行添购的DAC,以期能升级数字模拟的转换能力,让回放的音乐更真实,这就是为何要再外加一部DAC的主要原因了.

9.外加DAC有何好处呢?
以目前DAC芯片最新的规格而言,可以支持到192KHz/24bit,动态范围可达到119dB (过去CD为96dB),S/N比可达120dB,外加最新的DAC数字模拟转换器,不但可以使用192KHz/24bit以下规格的各式软件,无论你目前使用一般的CD唱盘或使用DVD来播放CD音讯,只要有数字讯号输出,你就可将CD片的数字讯号经由DAC数字模拟转换器来译码,虽然是使用一般的CD盘播放,依然可以大大提升回放讯号的解析能力,你从来不曾听过的细节将一一浮现眼前,所以外加一台DAC是让你感受真实音乐的最佳选择,当然如何购买一部优良的DAC而将来不致被快速淘汰,是在选购前需要了解的另一个重要的课题.

10.如何选购一部优良的DAC
一部好的DAC应具备以下列几项最基本的要求:
(1)数字模拟转换能力可支持的规格越高越好,较不易被淘汰,而且可以支持的软件更多,解析力高,动态范围也越好.
(2)电源的重要性.好的电源可将干扰降至最低,尤其是数字工作电路更为重要,再多的稳压及滤波电容都无法胜过一个优良的电源,不良的电源不但使数字运算不正确外,更使模拟讯号增添许多不是音源的杂波.
(3)架构越单纯越好,太复杂的电路越容易产生问题,而且使用大量大电容调音及迷信高贵的零件,不但大量消耗功率,而且增加消费者成本.其实任何电子设备只要功能能达到电路越简单越好,就以我们扩大机VT-3S而言内部线路简洁,它所呈现出的声音就是干净,左右声道分离度相当好,不但价格便宜,尔后的维修容易而且便宜.
(4)数字化终究要以模拟来表现,如何将高科技的数字运算结果,转换成符合人性的音乐,使得提高了分辨率及细节又不会僵化了音乐的表现.
(5)附加功能部分,如输入选择、输出方式等,当然是功能越强越好啰,最后就是价格合理与否了.

11.甚么是"bit"?甚么是"取样频率"?
要了解DAC,首先必须知道"bit"的意思,“bit”这个英文单词在中文译作“比特”,代表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位,只有“0”和“1”两种数值.CD唱片是一种使用数字方式存储声音信息的媒体.目前,标准的CD唱片是使用16 bit/44.1kHz取样频率的规格来记录声频信号.有些唱片公司使用24bit/44.1kHz取样频率的规格来录音,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周期内,用24位的二进制数字来描述一个声音,比用16bit录音时,记录声音的精度提高了8位.所以可以把声音更精确地录制下来,当然比用16bit的录音,音质自然会更好,高传真度会更高.但是,CD唱片的规格不是可以随便改更的,如果用24bit/44.1kHz取样频率格式的录音母带,直接压成CD唱片.那么﹐现在所有标准的CD唱机都不能播放这张CD唱片.所以,尽管唱片公司录音时是采用了24bit/44.1kHz取样频率来录制母带,但最后要压制成CD唱片时还是要将声音信息转换成16bit/44.1kHz取样频率的标准格式.换言之,当播放这些标明用24bit录音的CD时,你听到的还是16bit精度的声音.但是,有些唱片公司认为,用24bit格式录制的录音母带压制出来的CD唱片的声音,会比用16bit格式录制的母带压制出来的CD唱片的声音要好.
由于科技的进步,数字音源定位的要求也比过去来的高,从CD片16BIT数字格式,44.1KHz的取样频率,到目前DVD片96KHz/24bit/6ch或192KHz/24bit/2ch,相对DAC的要求也要提高才可对应软件的要求及译码,目前的DAC芯片生产厂商也已经开始供应192KHz/24bit的高分辨率译码芯片,这些DAC芯片的规格都已超越了过去所有DAC译码芯片的规格是不可否认的,至于生产DAC译码器的厂商除了规格取胜外,更应发挥系统调制功夫才不会导致消费者购买的DAC除了提高分辨率外,声音却变得生硬不佳的感觉.

12.1 bit和多 bit?
现在一般平价的CD唱机,甚至2,3万元的CD唱机大部份是内付1bit的DAC,而高价码的CD唱机都采用多bit的DAC,到底是1 bit好还是多bit好?其实1bit的DAC一直都是CD唱机内部DAC的主流,而多bit是拜计算机的流行所赐,但现在除了一些高档的CD唱机和外接专业的DAC有将多bit的功效表现出来,其它的数字唱机像DVD,VCD即使采用多 bit的DAC但是他所呈现在音乐上的表现害还是让人不敢恭维.
不是说1bit方式不好,关键是现行CD格式限制了1bit优点的发挥.CD是以多bit(16)方式录制的,1bit-16bit-1bit转换过程还是多了个16到1的内容,总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果您要买高档的CD唱机最好是买真正多bit的机子,其实现在很多廉价的DVD它的DAC取样方式标榜采用192KHz/24bit,但是它所播放出来的声音却比同价位1bit的CD唱机播放时难听,最主要的原因是192KHz/24bit是针对影像视频而非音频.

1比特和多比特另外一个不同是在于小信号表现能力,"多比特"明显强于"1比特",失真相差几个dB.为什么﹖因为电阻在精密程度(光刻)和热噪音(材料)上对信号影响相对小些,而1比特的电容和积分电路对信号影响则相对大些.最后一个不同是强弱信号反应能力上,多比特也明显强于1比特.

反应到音乐实际表现,1比特"无零点交越失真"是个优点,但多比特DAC很早就利用例如双DAC做正副半周转换解决这了问题.而1比特DAC似乎到了今天才重视自己的问题,其实现在出现的很多新技术1比特DAC就是针对1比特这些缺点产生的,最新开发出来的1比特和多比特DAC中间的差别已经很小,可惜的是目前1比特CD唱机,大多为了成本还是用古老的DAC,这也是我认为现在1比特DAC的CD唱机与几年前的比起来几乎是一样的原因.

1比特DAC出来的声音,特别是在一些较大的音响系统上听,总是有股浓郁感觉,人工美化的东西多了点,但是如果你纯粹是听人声和弦乐,那就没关系,假如您听的是交响乐会感觉很浑浊,以上是以MARANTZ试听后个人的感觉.反观多比特DAC出来的声音,刚开始听有些人可能不习惯,可是久而久之感觉真实自然.

刚才说过以1bitDAC的CD唱机听弦乐觉得很美,但当你聆听用多比特DAC转换出来的声音,小提琴更具质感及琴声更真实少调许多电子音.记住,一般音乐的诠释在音响店里你很难听出结果,只有把东西搬回家一个人仔细慢慢的感受才能得出结论.

总之,多bit的DAC的CD唱机可产生“过零失真”,而1 bit在理论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准而言,仍未能将1 bit的先天优点完全发挥,而且1 bit机本身也会产生“再量化噪声”的问题.所以,现在是多bit和1 bit均有自己的优秀产品,DVD及高文件的CD唱机以多多bit的DAC为主,而平价的CD唱机还是以1 bit为主,有些CD规格虽是写多bit,但实际上还是以1bit跑,所以购买前还是上网看看评鉴,看看使用过的人怎么说. 再跟商家确认规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如何选购中置扬声器(上)
你是否有过被忽视了的那种委曲感?在众多的扬声器中,中置扬声器就是这样一款默默无闻的中坚力量。如果你买的中置扬声器不够好,那你的整个系统都会受牵连的。要知道,约有70%的电影对白都是由中置扬声器处理的,而且它还会为你做一些特别的声效处理。它是所有系统中其它扬声器的中间纽带和桥梁。因此,你得为你的扬声器系统选购出色的中置扬声器才行。

中置扬声器的内部构造相对其它的扬声器而言要复杂些。它们通常有2到6个单独的驱动单元,而且每个驱动单元都有磁防护功能,不会对电视有什么损害。同时中置扬声器可在不同的频响范围内运行,拥有特定的功率,接下来我们将就中置扬声器的各个方面为大家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

价格

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列出的是中置扬声器的市面平均价格(ASP)。虽然ASP有时会比你能找到的最优价高一些,但是它代表了中置扬声器的一般价格水平。没有给出ASP的时候,我们大家列出的是厂家建议零售价(MSRP)。 虽然扬声器的接线柱和磁防护会花去中置扬声器的一些成本费,但是主要的消费还是花在了中置扬声器的驱动单元上,因此驱动单元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它们的价格。

价格范围:50-1000美元不等。大多数中置扬声器的价格都定位在100-300美元间,因此它们的平均价格为200美元。

高功率处理能力

这里我们谈论的是以瓦为单位的高功率处理能力。你的接收器能为你的大多数扬声器提供功率或放大,这其中就包括有中置扬声器。因此当你购买一款中置扬声器时,你得考虑到中置扬声器和你已有的接收器的负荷,不然,你会搞坏你的扬声器的。任何接收器或功放,只要它的功率在你买的中置扬声器的处理范围之内就行了。因此请特别注意中置扬声器的高功率处理能力。

处理范围:70-250瓦

最低频率响应

这里指的是你买的中置扬声器能够产生的最低频率响应。大多数拥有超重低音扬声器的家庭影院都能够提供很强健的低频响应能力,但是你的接收器却要让你的中置扬声器能够制造出一种够级别的影院效果。人耳可听见的频率响应的范围为20-20000HZ,而几乎所有的中置扬声器都能达到18000HZ或更高。 考虑到中置扬声器的摆放位置和特有的频响处理能力,你应该买一台能够处理好低频的中置扬声器。

低频范围:45-100HZ

(天极网)

如何选购中置扬声器(下)
接口

将你的中置扬声器与功放或接收器连接起来,在这里有三种选择。接线柱是其中最坚固,最耐用的一种,这种多用的扬声器接口现在早就已经被许多厂家和扬声器采用了。另一方面,拥有香蕉形接口的中置扬声器将会使用其中的一个接线柱。除了香蕉形接口和接线柱外,还有一种接口就是弹簧夹,它的特点是成本低,接线简单,但不坚固。接口选择:接线柱,香蕉插座或弹簧夹

阻抗
扬声器的阻抗是以欧姆为单位标示的,这里指的是中置扬声器的阻抗。阻抗数越低,你的接收器或功放就不得不为你的中置扬声器给出越大的功率。大多数的扬声器的阻抗都是8欧姆,它们几乎能与市场上所有的接收器或功放相匹配。 但如果你购买的中置扬声器的阻抗是4欧姆或6欧姆的,那你得确保你的接收器和功放能够调整相应的功率与之相适应才行。否则,你无法使用你购买的中置扬声器。

可选阻抗:4,6或者8欧姆

宽度

这里指的是以英寸为单位的中置扬声器的宽度。由于你很可能会将中置扬声器直接放在电视机上面或下面,因此你应该考虑什么样宽度的中置扬声器适合这样放置。

宽度范围:4-31英寸

驱动单元

中置扬声器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驱动单元。这里有三种驱动单元可供选择。低音单元处理的频率范围20-500HZ,中频范围为200-4000HZ(或者4KHZ)。高频范围则是在2KHZ到20KHZ之间。当扬声器拥有2个或3 个驱动单元时我们称它们为二路或三路扬声器。一只拥有2到3个驱动单元的扬声器可以产生全城的音质,而这也是中置扬声器应具备的水平。

驱动单元数:1,2或3个

灵敏度:

在相同的功率输入下你希望你的扬声器有多大的音量?你应该明白一点,在灵敏度上增加了分贝将会要求你的功放或接收器拥有两倍的功率输入。一款好的扬声器应该在较低的功率输入下拥有较高的灵敏度。比如说,一只灵敏度为87分贝的扬声器应该有150瓦的功率输入,这样才会有预计的音量,而一只拥有90 分贝的扬声器则可以在75瓦的功率输入下放出相同的音量。如果你的功放或接收器的输出能力有限,或者你想让你的中置扬声器以高音量放出的话,那你应该拥有一款有高灵敏度的中置扬声器。

灵敏度范围:81-95分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啥是數位訊源?

在介紹數位訊源之前,我們來重溫一下完整的音響系統包括幾個部分。首先是播放音響訊號的器材,我們稱之為「訊源」,再來是負責放大訊號使其具有足夠驅動力的擴大機,最後才是發聲的喇叭。全套的音響器材,我們稱之為音響系統的硬體部分,而相對於音響的唱片,就常被稱之為軟體(嚴格來說,唱片本身其實也是硬體的一部份,錄在上面的音樂訊號,才是所謂的『軟體』部分)。目前,不管是紀錄數位音樂訊號的CD-ROM,類比音樂訊號的LP,或者是紀錄類比影像的錄影磁帶,還是最新的大容量光碟DVD-ROM,我們將其通稱為「載體」。不過在這裡要強調一點,任何載體都可以任意的紀錄上類比或數位訊號。換句話說,使用光碟紀錄的訊號不見得全是數位訊號,例如LD上面紀錄的影像訊號,就是一種稱之為RF變頻的類比影像訊號。至於使用磁帶紀錄數位訊號的例子就更多了,如DCC、DAT甚至早期大型電腦使用的大捲磁帶,都是很好的例子。還有一點要說明的就是,使用相同載體紀錄的訊號,可以使用相同的器材來讀取,只要用不同的方式解讀,就會得到不同形式的結果。您還記得很久以前,小教授電腦是用卡式錄音機來作為程式的存取介面,此時卡式錄音機就是數位訊源,而不在是類比訊源了。

簡單一句話,載體上記載的是數位訊號,就是數位訊源;記載著類比訊號的,當然就是類比訊源了。

那麼,到底要怎麼分辨數位訊號和類比訊號呢?

「數位訊源」顧名思義,這種訊號是以一組組的數字所組成的。換句話說,在沒有轉換成類比訊號之前的數位訊號,就是一連串沒有意義的數字。然而經過適當的解碼過程之後,這些無意義的數字可能代表著一首歌、一部影片、或是一套電玩程式。而將無意義的數位訊號解讀出其意義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數類轉換(D/A Convertion)。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負責轉換解讀訊號的晶片或程式一向是來者不拒的,既然無論是VCD、CD唱片、或是遊樂器的遊戲光碟,都是以數位訊號的方式,紀錄在同一種載體 — CD-ROM上。理所當然,它們可以被同一種訊源設備所讀取,甚至這三種軟體的載體連記載訊號的格式(Format,載體要紀錄數位訊號前,要先經過格式化的過程,以確定這些數碼訊號的存放形式。在不同的格式下,相同結構的載體將有不同的記憶容量)都相同。這也是為什麼當您把VCD或遊戲光碟放入一般的CD唱盤中的時候,它仍然可以正常的工作,但解讀出來的卻是一陣陣的高頻噪音。因為CD唱盤的讀取系統,雖然可以讀取VCD或遊戲光碟的資料,但唱盤中的數類轉換系統卻是針對解讀CD唱片的16bit PCM音源所設計。遇到VCD上的MEPG影音訊號,或是遊戲光碟上的程式碼,仍然將之當作PCM音源來解讀,其結果當然是一堆噪音了。

至於為什麼用VCD放影機來讀CD唱片的時候,讀出來的卻是一般的音樂?這是因為VCD放影機中,同時具備了PCM與MEPG二種數位訊號的解碼系統。而VCD影碟片上,存有與CD唱片不同的辨識碼,當VCD放影機讀到這組辨識碼時,就會用MEPG這套解碼系統來解碼,否則就將其當成一般CD唱片,則以PCM系統解碼。至於先發明的CD唱盤,因為無法辨識這個辨識碼,於是通通將其當成CD唱片解讀,結果當然是一陣陣噪音。

這下子你懂了吧,各種數位訊號都要有專用的D/A轉換系統來解讀,這也就是即使DVD-Video和DVD-Audio都以DVD-ROM作為載體,但先前推出的DVD-Video光碟機卻無法讀(嚴格說,應該是可讀不可解)DVD-Audio唱片的原因。

為什麼電腦沒接MEPG解壓卡,也可以看VCD呢?

雖然我不清楚當時SONY和Philips在設計CD的時候,為什麼要將音樂訊號數位化來儲存,但在電腦科技進步、中央處理器速度愈來愈快的今天,這樣的作法卻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所有的數類轉換過程說穿了都是一連串繁複的計算,如果我們有一只很強的計算晶片,配合上不同的解碼程式,理論上它可以解讀所有不同的數碼資料。所以,要是您想用電腦看DVD-Video的影碟,卻又不知道要不要買MEPG 2解壓縮卡的時候,店員一定會詢問您電腦的CPU與影像卡規格,因為他得確認您的硬體速度,是否足以處理MEPG 2規格數位影像的解碼工作。所以說,一部可以通解CD唱片的PCM音源、DVD-Video的Dobly Digital、以及dts等多種數位音訊的多聲道解碼器,並不用準備這麼多套數類解碼系統,只要用一顆夠強的CPU,搭配上各種不同的解碼程式,就可以解各種不同的數位音訊了。

目前到底有哪幾種數位訊源

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我們簡單將數位音源先分為二類,一類是以程式控制音源器發生,像電腦執行Midi訊號驅動取樣音源、或電視遊樂器中的音源晶片模式都可視為此類。至於另外一類則是將收錄現場演奏(不是一般所謂的Live演出,而是指實際發出聲響的演奏過程)錄音數位化後的訊號,轉換成類比訊號發聲的器材,像CD、MD、DAT甚至於現在流行的MP3都屬於此類,而且可以分為壓縮與未壓縮二類。

嚴格來說,我們討論到的第一類數位訊源其實該算是一種樂器,而不算是一種音響器材。不過,筆者考慮到現在有愈來愈多的電腦都配備有音源器(也就是一般所謂的音效卡),它所使用控制音源器產生音樂的程式檔資料量,要比PCM、MP3的音樂檔要小得多(因為這種檔案所紀錄的只是演奏音樂的方式),也因為資料量小,使得它更適合網路傳輸,而成為現代樂迷獲取音樂資訊的另一種方法,所以也將之列為數位音源的一種。日劇「網路情人」竹野內豐誤傳給女主角,而產生後來一連串愛情故事的音樂檔,就是這樣的形式。既然可以當成傳遞愛意的工具,當然可以將之視為一種音樂訊源了。

當然,由於這種檔案只是演奏音樂的模式,而非音樂的本身,所以發出來聲音的優劣,完全取決於音源器的素質。還記得多年以前中華商場還在的時候,電腦配備的音效卡主要還是以FM音源為主。當時位於忠棟的一家軟體公司,跑遊戲的時候使用Roland的PCM音源產生器播放配樂,出來的效果可說讓習慣於FM音源簡陋聲音的電腦玩家們驚嘆不已,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老闆使用的音響系統特別好呢!現在,隨便一張音效卡,或隨便一部遊樂器配備的音源晶片,其素質大概都比十多年前的高價製品要好,所以現在以這種方式發聲的音樂品質已經沒有太大問題了。

事實上,如果您可以取得作曲家作品的程式碼(Midi檔),配合和作曲家使用相同廠牌的音源器發聲,得到的結果將可能是最接近原作的聲音。

我們再談談第二類,也就是一般使用的數位訊源吧!

到底什麼是16bit/44.1kHz

剛接觸音響初哥讀者,一定還對於16bit/44.1KHz這個規格的意義尚不甚瞭解。簡單的說,44.1KHz就是在一秒鐘,對聲音做44,100次的取樣,而16bit則代表著資料精度。我們都知道,一組音波間是沒有任何段落的,但我們要用一組數字來表達這個音波,就一定要將它分隔才行。
我們以CD上的PCM音源規格來作例子,它的聲音數位化是這樣進行的:先決定擷取音波頻段的範圍(例如最常用的20Hz—20KHz),然後就像在方格紙上描圖形一樣,我們將這個範圍分割成好幾段,再將這些區段依序標上0、1、2、3……做為它們的代表名稱。很明顯,這個範圍被分得愈細,標出來的位置就會更加精確;但愈精確的資料,代表的是需要容量愈大的資料載體與更快速的資料讀取系統,得用速度更快的計算晶片來分割還原;大量的資料也需要更大頻寬的傳輸線路,這些都牽涉到制定規格的技術力,和設備的製造成本是否合乎經濟利益。CD的規格是將這個範圍分割成2的16次方,也就是65,536個區段。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得決定我們要作多大的取樣數,也就是每秒中我們要對音樂取出機個樣本。當然,取的樣本數愈多,得到的資料會更加精確,除了前述的因素會再度影響這個數值的決定外,取樣的頻率還牽涉我們能製造出多精確的震盪器,如果決定時序的震盪器不夠精確的話,根本沒法子取得正確的資料。就像你用間隔大小不同的方格紙描圖,得到的圖形一定會歪七扭八一樣。CD的取樣頻率前面已經說過了,每秒鐘四萬四千一百次(44.1KHz)。

現在您可以計算每分鐘的音樂資料量有多大了吧。每次取樣的資料量是16bit,每秒取樣44,100次,每分鐘60秒,所以一分鐘16bit/44.1KHz的PCM規格音源有16╳44,100╳60,答案是42,336,000bit。換句話說,一分鐘16bit/44.1 KHz的PCM規格音樂,您要用大約10Mbytes的資料載體 — 硬碟也好、CD-ROM也好,來進行儲存。而CD推出的七○年代末期、八○年代初期硬碟設備尚未普及,軟碟片則還是5.25吋的低密度磁片,即使雙面都使用,每片的資料容量也不過是0.3Mbytes左右;當年個人電腦仍是8bit的Apple II,中央處理器速度也只能在10MHz左右徘徊。您現在知道CD在當時,為何會被稱作「劃時代產品」的原因了吧!

壓縮後的數位音樂軟體,效果是否會比較差

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像所想的那樣容易肯定。如果我們將紀錄同樣內容的16bit/44.1KHz與24bit/96KHz二種格式PCM錄音,再將後者的資料量壓縮至與前者相同,那麼未壓縮過的未必會比壓縮過的聲音優秀。尤其是現在數位資料的壓縮技術愈趨成熟,再加上演算晶片不斷速度超越以往,價格也不斷下降,好的壓縮技術與更快的演算晶片,都能使壓縮數位音源的未來性更為寬廣。如果您還懷疑現今數位壓縮技術,您可以比比看LD與DVD-Video的影像畫質。DVD-Video播放出來的MPEG 2影像不但經過數位化,還經過壓縮,但是得到的效果不但不比LD差,還猶有過之呢!
其實,任何影音軟體的品質優劣,和製作的過程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母帶的製作先天不良,那麼使用再優秀的規格去重製,其結果都會讓人嘆息。懷疑這點的人不仿找個機會去比比SACD和CD的差別,相信必有所獲。

我該選怎樣的數位音源,或是應該選擇數位音源嗎?

講到這裡,其實該介紹的有關數位音源基本知識都已經介紹得差不多了。接下來,該告訴大家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數位訊源,後面的課程再詳述選擇優秀的數位訊源器材 — 尤其是CD唱盤的重點。
雖然有些音響前輩可能會告訴您,聽LP才是音響迷一族至高無上的享受,但目前市場上由數位訊源稱霸卻是不爭的事實。除非您永遠不想聽阿May、許如芸的流行歌,除非您願意花數倍的價格買軟體(還不見得買得到),除非您願意聽音樂前多多少少做些調整的工作,否則,買部CD吧!

還有呢?目前個人電腦的普及率相當高,假如您家中有一部效能較高,並附有音效卡的多媒體電腦,就可以聽MP3及許多以電子合成器做成的音樂檔案。如果您的電腦還加裝CD-ROM或DVD-ROM光碟機的話,更能夠聽CD或DVD-Audio(可能、不一定)。再加部數據機的話,就可以從網路上下載音樂了。當然,就音響效果來看的話,它們的音效與「好」的確還有一段距離。不過,至少它們是方便的,而且可以提供一些純音響無法帶來的樂趣,如自行複製壓縮、自己作曲編曲等。

上課上班要錄音,您還在用錄音帶嗎?那還真是有夠落伍的。或許可以考慮試試MD,長達150分鐘以上的錄音時間(單音模式),不管遇到再多話的上司、老師,或是開再長的會議,都可以應付自如。MD還有一個好處,它的隨身聽機型聲音要比同功能的卡式錄音座好得多,使用上則比CD隨身聽方便得多,加上了轉接器帶上車用,也有相同的優點呢!

至於MP3的隨身聽,因為目前的網路傳輸效率並不高,加上器材使用的載體 — 快取記憶體價格並不便宜,所以暫時不予推薦。

停、停、停!講得都忘了時間了,我已經看到台下許多同學開始口吐白沫,齜牙裂嘴、手握凶器的好像也不少,猶記學生時代最恨佔用下課時間的老師,我可不想重蹈覆轍。下課、下課(台下顯然是一片片的歡呼聲,顯然這句話是整堂課中最精采、最獲人心的一句)!

<圖1>市面上的收音調諧器雖然多半採用數位調整方式,不過接收的卻是類比訊號,因此不能算是「數位訊源」。

<圖2>數位訊源是近十年來的訊源主流,而CD唱盤更是其中最大的贏家,各種價位、型式的產品多得不勝枚舉。

<圖3>Video CD(VCD)也是標準的數位訊源之一,不過近二年來DVD快速崛起,使它以極端的快速在市場上沒落。

<圖4>DVD的數位訊號雖然經過壓縮,但是製作精良的版本仍然很有可能不輸給CD,對於同時有影像需求的音響初哥們深具誘惑力。


課程二
買啥器材來聽CD ─ 兼談CD唱盤的購買要訣

請問,當下可以播放CD唱片的家用器材有哪些?一體式或分體式CD唱盤,答對!……LD碟影機,答對!……DVD-Video光碟機,答對!……SACD及DVD-Audio唱盤,答對!……附光碟機及音效卡的個人電腦,答對!……附光碟機的電視遊樂器,答對!……當然,除了上述標準答案之外,還有不少器材,一樣可以播放CD唱片,像是Video CD放影機、多媒體CD-I等等等………,如果要完全清列的話,負責控制篇幅的編輯部,以及負責「配給」薪水的老闆,大概會聯合起來砍我。不過,由此您大概可以知道,在現在的社會中,要找一部可以播放CD唱片的器材有多容易了吧!

既然有這麼多器材可以播放CD,我幹嘛去買一部單功能的CD唱盤?

好問題,不過答案也很簡單 — 為了取得更好的聲音,而這也是深為音響迷最在意的一件事。當然,有了獨立功能的器材,使用上也會更方便一些。例如當您在使用電腦CD-ROM安裝程式的時候,假如有獨立的CD唱盤,就可以放些輕鬆的音樂來聽。

單一功能的CD唱盤真的會比較好聽嗎?如果是真的。為什麼?先請教您一句,在台北街頭塞車的保時捷跑得快,還是在高速公路上奔馳的裕隆跑得快?這也許可以表現出幾分音響器材設計的重點:再優秀的電子元件,也要在設計良好而暢通的訊號通路上,才能發揮實力。但一般的情形是,在相同的成本條件之下,功能愈複雜的器材,通常會使用更多的電子原件,卻未必能對電子迴路作更加嚴格的隔離措施。如此一來,電子元件本身因為規格誤差等種種因素,造成整個線路的污染增加,這種現象通常被音響迷戲稱為「多隻香爐多隻鬼」。另外,主動式的電子元件工作頻率通常很高,所以常常會產生些高頻雜訊,若沒有做好隔離的工作,這些雜訊將會彼此互相影響,使得整個電子線路的工作環境變差,而使得音響器材的聲音、或影像器材的畫質無法保持應有的水準。

請注意,上面那段文字強調的不是元件多寡,而是隔離措施是否作的完善。假如能提供隔離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規格優秀的電子元件,線路複雜的器材還是有發出良好聲音的本錢。

既然已經開了頭,我們就直接進入課程吧!

既然播放CD還是使用單一功能的CD唱盤較好,那麼如何選擇一部好的CD唱盤呢?其實這個問題並不算複雜。要一部CD唱盤好聽,就要提供器材內器材最好的工作環境,包括穩定的電源供應、盡量降低高頻雜訊對工作晶片的干擾。數位訊源對於電源的要求和擴大機不大相同,由於擴大機需要提供驅動喇叭所需的能量,所以需要很強大充足的電源供應。CD唱盤的電子元件則以IC為主,通常用不著多大的能量就可以工作。

但也正因為這些IC相當靈敏,過大的電流起伏都會造成其工作的不穩定。而一部CD唱盤的內部線路分為數位與類比二個部分,它們的線路對於電源要求也各不相同。一部設計完善的CD唱盤絕對不會在電源部分馬虎處理,如果是較高級的機型,可能會用上數顆變壓器 — 傳動系統部分使用一顆、數位線路部分一顆、類比線路部分一顆,甚至連電子顯示幕都有獨立的變壓器供電。雖然初哥使用的平價機種,在電源部分可能就沒有辦法這麼講究,不過設計較為嚴謹的機種,會耗費較多的心思在穩壓上。至於如何觀察一部CD唱盤的穩壓線路是否良好,老實說,這並不容易,不過如果您發現這部器材線路板上的晶片附近有著不少小電容,這可能就是在穩壓上比較用心的機型。

而要減少外界電波、以及內部其他晶片工作所產生之高頻震盪所帶來的干擾,方法也不少,最簡單的方式是使用能隔離電波的材質製造機箱,或是加厚機殼的厚度也有相同的功用。更嚴謹一點,可以用隔離雜訊的材質,將各個不同的工作線路隔開,或把晶片封裝起來。由於供應電源的變壓器在工作時常會發出很大的雜訊,所以有些較高價的器材往往會把電源部分獨立出來,另用一個機箱裝置。

數位輸出裝置是必要的嗎?

第一次買回CD唱盤,您會發現除了左右聲道的輸出端子外,還有標著「Digital Out」字樣的端子,長相可能和一般的RCA端子一樣,也可能是方方的形狀,這就是所謂的數位輸出端子。如果您上一堂課有專心上課,大概知道CD唱片上面紀載的是由數字組成的數位訊號。這些數位訊號,必需經過數位類比的轉換過程,才能成為我們所聽到的類比訊號。而CD唱盤的這個數位輸出端子,輸出的卻是純粹的數位訊號。

目前,會動用這個端子的音響迷,大概都是使用獨立數位/類比轉換器(DAC)的使用者,而DAT、MD這類數位錄音器材用家在進行數位對拷的時候,也會利用這個端子來接續。另外,在Video CD剛發展出來時硬體還不十分普遍,有廠商發行一種名為「黑老大」的解碼器,聲稱用一般的CD唱盤接續就可以看Video CD。事實上,這種器材就是一種數類轉換器。只不過一般音響用的數類轉換器解的是PCM的聲音訊號,這種「黑老大」則是一種MPEG 1的影音解碼器。看到這裡,相信您一定咧解,它也是接續CD唱盤的數位輸出端子。

是的,數位輸出端子的功用大概就是這些。對於平價的CD唱盤而言,由於傳動系統受成本所限,加裝數類轉換器後的聲音,不見得會比直接升級較高價的CD唱盤來得好。過去李陵兄就曾經說過,平價CD唱盤最好刪去不必要的裝置,將成本集中在聲音的改善上,而數位輸出端子就在他的「非必要裝置」的名單上。不過,如果您要進行數位錄音或是接續dts多聲道解碼器聽dts CD,還是得動用到數位輸出端子。只是請注意,MD的數位輸入端子通常用的是Toslink光纖,如果您的CD唱盤數位輸出只有同軸端子,恐怕只能用類比傳輸對拷了。

HDCD解碼功能是否需要

二年多前,有人說了一句很有趣的話用以形容HDCD:「今年,您買不到沒有HDCD解碼功能的數類轉換器,也買不到有HDCD編碼的唱片軟體」用來形容這種規格硬體發展過於軟體的情形,可說是相當的貼切。不過,具有HDCD解碼功能的數類轉換器在當年價格並不是很便宜,中低價位的一體式CD唱盤則多半沒有搭配這個規格,也讓HDCD的普及率遠不如知名度,而一直讓人有「有錢音響迷玩物」的印象。後來高容量CD(也就是現在的DVD-Audio與SACD)的企劃曝光之後,HDCD更是被視為提前出局的產物。很諷刺的是,此時一些硬體製造廠商卻開始生產附HDCD解碼功能的中低價位CD唱盤,小型的獨立唱片公司有愈來愈多的軟體支援這個規格,大型的國際唱片集團也開始發行少量擁有HDCD編碼的軟體。而這,正是當初制定HDCD規格集團的目的。

就我自己的經驗,使用有HDCD解碼功能的硬體來播放使用HDCD軟體,效果的確會比用一般CD唱盤來得好些。雖然具有HDCD編碼的唱片佔所有軟體總數量仍然未達「九牛一毛」,但可選擇的種類愈來愈多卻也是個不爭的事實。因此我認為,假使同樣級數的機種,具有HDCD解碼功能的機種貴不到一成,還是相當值得的。不過如果超過這個比例,就需要好好考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烧游记之发烧龙门阵

文·【H K Lee】
  


我自问是一位合格有余的发烧友,家中客厅长驻候教的是高阔四十多英寸的三角型大喇叭,这套系统虽不算高级,但却花了我不少日子,慢慢才收集齐全所有单元。不用说,这是我最爱的英国老牌Goodmans系统,三路分音,分别是十五英寸低音、号角中音及号角高音,连分音器也是几十年前的原装货。

我也把两个小女儿挤在一间睡房,腾出一个小房间充当发烧房。我用一对仅九英寸半的Goodmans经典全音域Axiom 80喇叭作主力,聆听小提琴、室内乐以及人声。另一对KEF LS3/5a则充副车,收听广播。

面对工作,我基本上是个“独行侠”。我可以在办公室一面工作、一面收听广播。我用一部真空管收音扩音机(当然也是老古董)听华文广播,也喜欢把收藏多年的几款Goodmans全音域喇叭,交替聆听。

这样的发烧格局,连我一些发烧同道们都羡慕不已。有一段时间,甚至我自己也这样认为,发烧友在家中大烧特烧,烧得比我更劲爆的自然大有人在,但是,能够在办公室寓娱乐于工作,尽情享受广播、甚至听CD的发烧友,恐怕少之又少吧!直至数月前,我认识了Anthony(安东尼),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在办公室摆下的发烧龙门阵,不要说我自愧不如,就算是我认识的新港两地发烧杂志主编(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谭教主在内),也要写一个“服”字。

安东尼从事运输包装行业,他的工作自然跟音响扯不上任何关系,但他却把公司划分为两间大房,一间充作办公、另一间则是大约五百平方英尺的发烧房。任何踏入这间发烧房的发烧友,都会羡慕,怨叹上天这样不公平!这里的任何一对喇叭、一部真空管扩音机、唱盘、唱臂、电子分音器、号角,都是一代名器,让您随便挑选一个系统,已经足够听过世。 看过《烧游记》的读者都晓得通常我的写法,多着重在发烧友玩音响的乐趣,绝少一一列出发烧清单。因为我觉得,发烧友发烧的过程,往往比他拥有的器材(无论多名贵),更加有趣。不过,这次我要破例了。我希望大家认识到,安东尼作为一个发烧友,他有他的玩法。其实,无论你拥有多少名器,最终能够开声的,只有一个系统而已。 我打开房门,首先是与JBL古董Paragon(细小型号)行见面礼。这对喇叭以精美手工及典雅外型著称,我看见它瑟缩墙角,台面放置很多Hi-Fi杂物,恐怕是开声无期。跟Paragon同一命运的是Tannoy一代名器Westminster。十五英寸同轴喇叭的典范,随便摆放在两个墙角,连接线也欠奉,上面还放着一对同样是十五英寸同轴喇叭的Altec 604及Altec 605。

在发烧房的正中央,放置了三对比大雪柜还要大的超级喇叭。第一对是Tannoy旧日旗舰, Monitor Gold,十五英寸同轴喇叭。第二对是Altec A5,十五英寸低音连号角,号称戏院之声。第三对是TAD,每边上下两只十五寸低音,中间是JBL大号角,还有摆放在房间内的一大堆Altec及JBL号角。我常取笑安东尼,这样的喇叭阵容,就算唱不得,光看已经够先声夺人了。

我没有时间细数安东尼的胆机,骤眼看来也有二、三十部之多,加上几部真空管分音器,可以说是一个胆海。安东尼说,他二十多年前即收藏古董胆机,Marantz昔日最有名气的Model One至Model 10B,他尚欠三部。光是他那部单声道Western Electric(西电)胆机,已叫我猛吞口水,外加珍藏瑞士精品Nagara前后级胆机,价钱无谓说,反正不是我这打工一族所能负担得起的。

我对他珍藏的黑胶唱片系统很感兴趣。他的唱盘超过十部、唱臂更夸张,多达四十多枝,而且都是有名气、有贵气(高贵与昂贵)的货色。最令LP发烧友羡慕的是,他竟然一口气拥有Julie London近二十张的黑胶碟。蔡琴的黑胶碟近年疯狂地被炒作,也几乎全部收齐。至于邓丽君及各款Living Stereo唱片更不用说,多到看也看不完。

我认识安东尼虽然不深,但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位谦虚而有品味的发烧友,他向我讲解他的收藏品时,从来没有自夸自己的发烧功夫。在我眼中,他是一位古董名器收藏家多过玩家。当一个人拥有那么多器材,东玩一下、西玩一下,也是一种玩法。而我自己觉得玩得太多、太杂,会是一种无形的负担,但安东尼多年来却乐在其中,我尊重他的选择。

玩古董Hi-Fi,在我看来完全是一种童年情怀。当然,古董器材也可以搞出靓声,不过,我玩古董音响总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每当我打开古董喇叭,就会回忆起一段段的童年旧事。我还依稀记得,六十年代初,父亲购置的那部德国德律风根座台式收音机,当时我还不明白,父亲为什么终日当它是宝贝,在空闲的时候总不忘为它抹灰尘,但是透过他的眼神,我似乎感觉到父亲有一种很大的满足感。我长大之后,这些陈年片段,还常历历在目。直到现在,常让我想起父亲的,不一定是他那种种的慈爱,却v是他那台德律风根收音机。

我玩古董音响系统,多少与怀念亡父有一点点的关系。还记得父亲带我去港式茶楼,有人现场唱广东大戏,也记得母亲带我去戏院看帝女花,在破旧戏院看戏.现在再听到帝女花,简直能把什么Hi-Fi、什么系统远远抛诸脑后。父母亲的启蒙与身教,对我今日对Hi-Fi的热爱,起着无形的感性助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神秘声响

文·【许统原】  


“铃铃……铃铃……”,已经过了午夜十二点,到底哪个家伙打电话来?可能是阿Sam或是Steven,不然就是老谭,只有这班夜猫子才知道我有迟睡的习惯,一拿起听筒,便听到一阵阵奇怪的鸣叫声,接着是,“统原,是你吗?我是阿成,快来救我……!”三更半夜接到这样的电话,吓得我冷汗直冒,好不容易才定下神来,听清楚他讲什么,原来最近几晚,他的喇叭时有时无地发出鸣叫声,弄得他六神无主,只差没请道士来作法驱魔,于是我对他开玩笑地说,可能这神秘鸣叫声喜欢和你同住,将就点吧。阿成听了后,吓得好几晚不敢出入发烧房。

星期六晚上,我带了照妖镜、桃木剑等法宝去阿成家。到了阿成家后,二话不说便开机检查,但音乐听了一整晚,酒也喝了好几杯(壮胆),就是没有怪声出现,可能是我的杀气太重,那神秘声响不敢出来相见。

隔天再来,终于出现状况了,一听到喇叭发出断断续续高频鸣叫声后,我立刻冲上前把前级声量关掉,但鸣叫声还是不时出现,于是我再把前级到后级的讯号线拉出来,怪声便没有了,再把它接回去,怪声又出现,反复试验了好几回后,肯定是前级的线性放大部分出现问题,便把前级带回家去。

然而经过了几天的检查,都没有结果。各个零件的工作电压正常,最后只好把前级的线路拿出来,这才找到原因!

原来,这前级采用阴极输出作buffer以降低输出阻抗,其阴极到灯丝的电压超过了这支管的电压(阿成把原来的管换上另一名牌的代用管)。电压过高不但会减短管的寿命,同时,也会出现阴极漏电和杂声,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是把灯丝的电压浮起(不接地),然后从电源的高压处用分压电阻把高压降低到100 Volt左右,再接到灯丝去。

很多厂家对阴极到灯丝的电压没有特别注意,当用家换上一些特性相同的代用管时,问题便可能出现。比如最常用的6DJ8,其代用管有ECC 88,E88 CC,6922,CCA等,但6DJ8在某些地方就不可代替E88CC和6922,除了最大屏极工作电压不一样外,6922的阴极到灯丝的电压为100 Volts左右,比6DJ8的50 Volts来得高,在SRPP的线路上代换便会出问题,其他的管如5751不可代ECC 83等。上述是比较可行的全面解决阴极到灯丝电压过高的办法。

经过修改后,便把它送回给阿成,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我又接到阿成的来电,从电话中传来由邓丽君所演唱的“你怎么说?”,我又有什么好说的呢,只要三更半夜不打电话来吓我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207号 ( 京ICP证041102号,京ICP备09075138号-9 )

GMT+8, 2024-5-21 14:49 , Processed in 0.17582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