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论坛

京东旗舰店
 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616|回复: 18

[其它] HiFi人生|大喇叭的黑胶情结(转载自:视听至前线)作者:大喇叭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万

帖子

388

威望

版主

Rank: 10

最佳影评奖最佳人气奖杰出贡献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1-2-12
发表于 2023-7-17 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家电论坛,众多有奖活动等你来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子弹飞 于 2023-7-17 02:36 编辑

1.jpeg

大喇叭捣鼓黑胶可是有年头的,六十年都不止了!年代久远是一回事,关键的是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和一大堆学问要显摆显摆呢!

从六十年代父亲的电子管老唱机和78转/分的SP唱片开始,后来有了中华206型四速电唱机和慢转唱片LP(都是单声道的),七十年代末接触到立体声音响和唱片;在日本大阪经过一年时间的探索和研究,1985年平生第一次购买了我的立体声音响和LP唱片,包括黑胶唱机、CD机和录音座(这是人生重要的“分水岭”,基本上是压上了身家性命的意思!);再到伦敦HMV唱片大减价,苏格兰的LINN开放日、而且吃惊地发现KEF音箱的音乐味道;后来在英国疯狂地收集黑胶唱片,又在香港老潘家中LINN LP-12惊心动魄的音乐会,到上海开始了现代黑胶技术的研究,包括:唱针,唱臂,底盘的结构、材料和加工等等,还购置了德国“清澈”Clearaudio参考级黑胶唱机,再把唱针弄断;然后又转战北京继续研究唱头的精细调整以及唱臂的寻迹误差;又在英国迪卡唱片公司90周年纪念时,搜寻资料并翻译了他们的FFRR和FFSS技术、录音和唱片制作;研究迪卡唱片的压片及唱片编号,又比较日本和欧洲压片在音响效果上的区别等等;我还收集了发烧友在高级黑胶系统和CD系统大比拼的结论,更有黑胶唱机的一些高端技术,例如:支点正切唱臂,直线循迹正切唱臂,激光黑胶唱机,光电唱头等等;也在存储介质上,例如黑胶,CD,磁带,LD,录像带等有自己的思考,还有模拟和数码技术方面的一些信息。当然了,附录中还有那些只能看而买不起、或是买不到的超级黑胶宝贝——它们印证着人们在黑胶技术上无穷尽的探索和智慧的结晶。

这简直是俺退休老工人一辈子的学习、钻研和大丰收了!

有意思?那下面我们就书归正传吧。

童年时代                                                                                                                  

我的父母亲是医生,尤其是父亲喜欢古典音乐,所以家里总是有音乐的声音。我喜欢音乐,进而学习小提琴,完全是受父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培养。

1(1).jpeg
▲ 记得家中有一个组合播放机,如上图所示,但不完全一样,要矮小一些


大喇叭“参加革命”比较早,但是直到六十年代初才有的记忆。记得家中有一个组合播放机:下面是电子管收音机,背上驮的就是电唱机(如上图所示,但不完全一样,要矮小一些)。那是为10英寸唱片设计的。如果播放12英寸唱片,上盖就要保持在开启状态,唱片的外沿会从箱体的左右两侧凸出来,摇摇晃晃地转动,滋啦滋啦地唱。那都是些单声道78转/分的唱片(SP)。那时候,电唱机还有一个名字叫“电转”,应该是有别于老式的手摇留声机吧。在我童年的印象里,黑胶唱机就是左右晃动的唱片,上下翻飞的唱头,还有滋啦滋啦的声音… …自然了,当你聚精会神地关注音乐时就会忘记其它的麻烦。印象深刻的还有我家的那个唱片刷:深蓝色,圆圆的,比唱片芯大一圈。上面印有斜体金字:COLUMBIA(一个老唱片公司的名字)。那个年代,调频广播还不知是何物,收音机里也没有什么音乐节目,甚至音乐会也是极为稀少和罕见的。要听音乐,播放唱片几乎是唯一的选择。父亲收集了许多唱片,也许该说是太多了。那都是些美国货:Victor,Columbia,Capital等。家里有一个深古铜色,1米多高的红木柜,是按12英寸唱片尺寸制作的、有多层格子的专用唱片柜(每层约为2寸高,唱片都是平放在里边的)。记得它的右后边还有一个贴着毡子、浅浅的小抽屉,那是专为存放唱针的——那时候的唱针就像是半截长短的缝纫机针,又粗又短,而且磨损很快。好像每播放一、二张唱片就要更换,但我们似乎没有那样严格,唱针是用完了换下来,但是转一圈又换上去再用。不仅是这个唱片柜里满满当当地放着唱片,大衣柜里还有二大摞呢。那些唱片重得不得了。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父亲那样的收藏也是非同小可了!一般人家有十几、二十几张就是不错的了。家父这样的规模只能是十分喜欢音乐的了!我的父亲欣赏古典音乐有很多年了。在燕京大学读书的时候他就喜欢听唱片(协和医学院前四年的“医学预科”是办在燕京大学的)。那时候的唱片很贵,值半袋洋面!所以,买一张唱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一次,他买了一张新唱片,在宿舍里翻来覆去地唱了一遍又一遍(SP唱片单面也就是3-4分钟,而且很多唱片只是单面的),穷学生嘛,也就很好了。这时候听见敲门,楼上的同学进来只说了几个字:“能不能换点什么别的?”这个小插曲让父亲笑了许久。这是他乐意讲的故事。

1(2).jpeg

家父收集的主要是浪漫主义作品。记得那些唱片里,经常播放的有瓦格纳的歌剧序曲,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歌剧《蝴蝶夫人》组曲,埃尔曼的小提琴小品,夏里亚平唱的《伏尔加船夫曲》,低音歌王保罗·罗伯逊的《老人河》等。因为那时候我人小记忆好,又经过反复聆听,时至今日我仍然可以记得男低音像老牛一样的声音,以及一些音乐里关键乐句的处理!音乐和艺术的基础知识都是父亲口授给我和弟弟的:迪士尼的音乐故事动画片,Stokowski指挥的《狂想曲》,包括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雷电一幕(现在我收集了蓝光碟),四大犹太小提琴家:埃尔曼,海菲兹,克莱斯勒和梅纽因,还有丽莉·庞斯,上世纪最杰出的花腔女高音,听了她,就有了尺度去度量他人,歌剧《弄臣》的四重唱,“李斯特杀钢琴不用宝剑”的故事,贝多芬的耳聋,莫扎特听一遍即默写出乐谱的故事,老师鲁宾斯坦如何全盘否定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2021年我在EMI唱片封套上读到的乐曲介绍,居然和老父亲当初口述的一字不差)等等,等等。这些故事是我和弟弟学习音乐的启蒙课。直至今日,回想起老父亲在音乐上大量的投入以及渊博的知识,都是我们十分敬仰的,对老父亲给与的教育感恩不尽!

1(3).jpeg
▲ 单张SP
1(4).jpeg
▲ 单张SP

1(5).jpeg
▲ SP唱片册


我七岁的一天,父亲抱来一大本唱片,那是克莱斯勒演奏的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是12英寸单声道三大张SP唱片的一个大集子。父亲于是开始教我使用电唱机。因为个子小,我要蹬上一个小凳子才能够得着。刚开始还把握不好,我会把唱头一下子碰进去,又一下子拉出来,刺耳的啸叫声还把自己吓得不轻。78转/分的唱片,一面只能唱3 - 4分钟,然后就要翻片或是换下一张。没过多久,我和弟弟就都熟记了这个协奏曲要翻片、换唱片的乐句,一到那里就迫不及待地冲上去。从那以后,父亲经常会要我来放唱片,因此我觉得自己很重要!学习拉小提琴以后,我觉得克莱斯勒的滑音不好听(那是因为他不大练琴的缘故)。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克莱斯勒注重的是艺术表现,不讲究技巧。然而他的小提琴作品是小提琴文献中不可多得的宝藏!老父亲一向喜欢音响器材,喜欢好声音,尽管那时候还没有“发烧友”这一说。六十年代,我们家买来了“东方红”牌电子管8灯收音机,有3个喇叭:一个8英寸低音,二个椭圆型的高音。还有中华206型四速电唱机,是惰轮传动的,有红宝石唱针。这个唱机的制作精密了许多,播放起唱片来也不再那样激烈地摇摆和翻滚了。从此我们就开始收集慢转唱片(LP)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单声道的。

1(6).jpeg
▲ 中华206型四速电唱机


不要小看六十年代,那个完全封闭的年代。有一天,父亲居然带回家来一张16转/分的唱片!这张唱片给我的印象深刻,因为它的尺寸过大,无法播放——应该有14英寸或者更大。父亲不得不在火炉上把火筷子烧红,冒着蓝烟和呛人的气味,把唱片的外圈切掉,然后播放内圈剩下的内容。也就是我们那中华206型电唱机有4个速度,可以胜任!记得那张唱片里有外文的讲话和音乐,不怎么好听,也就放了下来。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16转/分的唱片。你见到过吗?

1(7).jpeg
▲ 16转/分的唱片


文革时期学校不开课。我就蹬上自行车,去亲戚家或者是父亲的校友家交换唱片来听。那时候拉小提琴的学生挺多,我们之间也有唱片交换。父亲在燕京、协和的校友有些是有唱片收集的,尽管他们大多并不讲究。父亲的一些朋友是可以借唱片的,也有一些朋友,比如作曲家茅沅,杜鸣心等,是不好意思去张嘴的。去看看他们的音响器材和唱片也是很高兴的事,运气好,也许可以听听呢!那时候,收音机里只有样板戏,而交换唱片就是唯一的办法来听音乐。我的表哥还从科学院什么人家借来慢转唱片(LP),我们去姑姑家可以听到。慢转唱片就是最宝贵的,没有任何其它东西能有这样珍贵!因为这些唱片只有国外制作,但是几乎没有人能有机会出国。即便有人出国,又有谁会注意唱片呢?在那个音乐匮乏的年代,唱片是奇缺的东西。那时候人们拥有的财产少,但是彼此间的距离近,大家彼此友好,乐于往来,乐于分享唱片、书等等。尽管对唱片宝贝的程度不一,人们相互借唱片听音乐好像是天经地义,似乎交换唱片、借来借去的是理所当然的。

1(8).jpeg
▲ 早期的唱机


表哥借来的LP唱片里有佛兰西斯卡蒂Francescatti录制的门德尔松和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因为从小我就熟悉门德尔松协奏曲,我就总是要听它,而父亲更喜欢布鲁赫协奏曲。当时我还没有什么感觉,但是数年后,当我学小提琴拉这个曲子,这个版本就成了我的模板。直至今日,佛兰西斯卡蒂的布鲁赫版本一直是我的最爱,是我所最宝贵的(连同他的门德尔松协奏曲)。而且,今天我最崇拜的两位小提琴家,佛兰西斯卡蒂就是其中的一位(另一位是菲拉斯Ferras,也是法国人)!

1(9).jpeg

当年,东华门八面槽的外文书店在北京是唯一一家店卖进口唱片。是父亲骑自行车带我去的。记得有一次买了单声道慢转唱片(LP,那时很是不得了的),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印有俄文。另有一张唱片的曲子好听得无以复加!无奈,大概是东欧国家文字,谁也看不懂那是什么名子。现在才知道,那是尼克莱的《快乐的温莎夫人》(即克莱伯指挥199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第一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万

帖子

388

威望

版主

Rank: 10

最佳影评奖最佳人气奖杰出贡献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1-2-12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弹飞 于 2023-7-17 02:56 编辑


图片1.png

奋斗的日子                                                                                                                                    

那些年代,人们都用什么音响器材呢?

其实和今天的情况差不太多,六十年代的大多数人家是没有黑胶唱机的。有唱机的人家,他们的设备差不多没有例外都是国产的,中华206型四速唱机几乎是所有人家通用的。七十年代在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宿舍楼,看到那些海外归来的人家有带回来的黑胶唱机,有美国的、捷克的,还有英国的磁带录音机。自然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单声道,都是电子管的。那些唱机都不复杂,打开开关就滋滋啦啦唱起来。没有什么这个距离、那个角度需要调整;也不要看什么重量、拉力。听起来也不讲究,有声音就行,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声音的质量和档次——那时候还没有“高保真”一说(七十年代我在科学院有生唯一一次见到袖珍的机械式计算器,好像是比利时制造的。搬动螺杆、齿轮、齿条等能进行四则运算,开平方。但它的运算口诀非常复杂)。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国门打开,出国访问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进口立体声唱机出现了,而且都是晶体管了。作曲家杜鸣心叔叔家的SONY台式音响有2个大音箱,让我们羡慕不已。他后来买的JVC落地音箱就更讲究了。记忆犹新的是那个卡式磁带录音座,附有自动调整录音偏磁的功能,但是杜叔叔记不住怎样操作。茅沅家也有立体声音响。但是谁也比不了欧阳伯伯家,在立体声唱机之外,他们有一次还借用AKAI立体声开盘录音机呢!我和弟弟站在旁边看着,那就像是登月舱一样的不可思议。

一般人家的唱片收藏,6、7张、十来张吧,小时候还没有看到过谁家的唱片收藏超过20张的。除了解放前的SP老收藏,六十年代是慢转唱片LP,国产黑胶大多是10英寸的,比如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样板戏等,也有7英寸的红色、绿色的薄膜塑料唱片等,这一切都是单声道。进口的黑胶唱片都是LP,整个北京只有一个店卖:外文书店。那里主要货源是苏联和东欧货。数量十分有限而且价格很高,普通工人或职员家庭一个月工资也就是二张唱片钱,所以人们是看也不看的。自不必说,那里的店员个个都是一脸皇亲国舅的样子,扳着脸,翻着白眼看人(不巧,那是北京人的“标准装备”)。我记得他们的店面不大,柜台把我们隔出去好远,看不清有什么唱片。我们要陪着笑脸、以温柔的口吻向他们要一张唱片,拿到手里来仔细把看。看到第二张的时候,对方的脸已经拉了下来;如果不识相、胆敢再要第三张,那就有威胁到安定团结的危险啦!就像其它商店一样,那时候你最好是什么也不要买,不要去自找麻烦。虽然那不过是个唱片店,但掉进动物园狮虎山、被活生生吞噬掉的危险似乎从来就离我们不远!

文革抄家开始了。西方音乐不能听了,小提琴也不能拉了,“封资修”的一套,连同那些“资产阶级狗崽子”统统都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这之前我们就预感到了危险,事先忍痛把一些唱片砸碎、扔掉了,以避免在“资产阶级的泥潭里陷得太深”。但是抄家时把我们剩下的唱片也都抄走了,只留下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样板戏。父亲从吴院长那里借来过一批唱片,那些唱片抄走之后他们归还了吴院长(吴院长家是毛里求斯爱国华侨,每年国庆节都是上天安门观礼台的。所以造反派还买账)。因为阶级斗争觉悟不够,我们又偷偷地、再次把唱片借来。但是,从此就只能是偷偷地听音乐了,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小心翼翼,把所有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就像“阶级敌人图谋不轨”那样。

即便是小心翼翼,还是有意外发生。一次,父亲借到了几张唱片,记得大概是有莫扎特第九钢琴协奏曲——特别记得它的第三乐章回旋曲,于是兴高采烈地开始大声播放(父亲喜欢大声听音乐,低音可以出来)。听了好一会才发现忘了关窗户——时值夏天,大家都是开窗通风的,于是立即跑过去关窗,因为听音乐,作为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可能导致无法想象的后果!正在这决定性时刻,只听旁边楼上大声高喊:“不要关窗,我也要听”!我们家住南楼一层,那是家住西楼三层的张大夫。这一嗓子可把我们吓得不轻,但又是乐坏了!当然,也只能是偷着乐。

图片2.png
▲ Garrard 301唱机

父亲有一个朋友,欧阳伯伯,非同寻常。他是洋式的,不仅精通外语,家里还有进口的音响设备。他家居然有英国Garrard 301立体声唱机!只是到了近年我才知道,那可是一代大大铭器!甚至是直至今日还有日本发烧友和音响试听室使用这一唱机!他们是在寄卖行(“调剂商店”—阿拉大上海讲)买的有损伤的新唱机。欧阳伯伯找人修复,另配的唱臂、唱头,再制作了底盘木盒。不仅如此,欧阳家还有英国QUAD立体声放大器!居然能有立体声系统?在那个年代置办这些劳什子,那阵势基本上就是家中自备宇宙飞船的意思!

图片3.png


提起Garrard 301唱机,近日刚好看到几篇文章都是关于这个唱机的。网上一查不得了,我简直是吓了一跳(水浒的说法是“舌头吐出来,半日里缩不入去”)!似乎从1953年开始(Garrard 301唱机的起始之年),全世界只做了两件事:要么是在制作Garrard 301,要么是在翻新、改装Garrard 301,就没干别的!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英国等公司都在做,而且卖得红火,要1 - 2万美元!他们新制作的古董唱机配上SME唱臂要卖2.4万美元!当然,中国发烧友也没闲着,即便是个体也做得很棒,太专业啦!
图片4.png
▲ 似乎从1953年开始(Garrard 301唱机的起始之年),全世界只做了两件事:要么是在制作Garrard 301,要么是在翻新、改装Garrard 301

迫不及待,我们看看都折腾到了什么地步——这70岁的老古董,能漂亮得让人惊掉了下巴!

同样是发生在欧阳伯伯家的一件事,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不能忘记。

那是七十年代的一天,我的小提琴老师,姚叔叔,从他的朋友司徒华城(中央乐团首席小提琴)那里借到了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记得那是大概Sawallisch 指挥费城交响乐团,是RCA红芯唱片三张一大盒。那可是立体声唱片呀!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唱片就像是火星取物一般的珍贵!在老百姓阶层中,整个北京城大概只有欧阳伯伯可以播放。

我们骑上自行车,兴冲冲地来到欧阳家,坐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小心翼翼地,无比珍惜地仔细翻看着唱片——今天我还记得那红色鲜艳的图标,再仔细读唱片介绍——父亲、姚叔叔和欧阳伯伯都是英语出身。我们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想听那些唱片,但又实在是不能说出口来。只有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才能理解,那是多么困难和危险的一件事!那个年代,西方音乐是不能播放的。违抗者不一定会被枪毙(中央音乐学院有高干子弟“畏罪自杀”的——你懂的,就是因为这个);但是,“小脚侦缉队”揭发、被判反GM、丢掉公职、弄到家破人亡是完全有可能,而且也是理所当然的下场。所以,那一天我们跑了路,在那里坐了一个多小时,等呀、等呀…等…,望眼欲穿,结果就是看了看那盒子唱片!我们都明白事理,完全没有埋怨的意思。但是那样深的饥渴,那样深切的期盼,好比沙漠中即将渴死的人对水的渴求,那是现代人完全不能体会的。自然的,他们也就不能理解我们今天把唱片拿在手中的享受能有多么的巨大……

这件事像烙印一样留在了我的心中,永远不能从记忆中抹去。

不要以为封闭就是一无所有。文革后期,尽管不知道是什么路子,在北京还是可以借来新唱片的。因为我家有上海产601单声道电子管录音机,我们请欧阳伯伯翻录了二张唱片:拉宾的小提琴曲集“神弓”《The Magic Bow》,至今我还保留着当时复印的唱片中的小册子,另外一张是帕瓦罗蒂的男高音咏叹调集锦《The World's Favourite Tenor Arias》。这些都是父亲和我们的最爱,是最最宝贵的!我们不知反反复复播放了多少多少次,百听不厌!但是,这些立体声唱片转录到我们的单声道磁带上,翻录的是左声道还是右声道呀?


七十年代,我在北京101中学读高中,在学校乐队拉琴,后来还参加了北京市少年宫管弦乐队。我住的中关村科学院宿舍是个有艺术修养的地方,在电唱机和唱片之外,楼上楼下都有钢琴、小提琴、手风琴。我和邻居们二把小提琴、还有钢琴伴奏,演奏了《渔舟唱晚》。真美呀!然而,那仍然是唱片稀缺的年代,能找到唱片还能借回来听是件不容易的事。“挑战也可能是机遇”,选择的余地小就会迫使人们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手头资源。勃拉姆斯的《双重协奏曲》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图片5.png

就像他的《小提琴协奏曲》那样,勃拉姆斯为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的《双重协奏曲》,它的旋律是编织和隐藏在复杂的织体之内的,比较深奥。这个作品典雅、深邃的古典主义气质,又充满了德国人特有的哲理性。记得那是四张一套的78转单声道SP唱片,没有硬壳夹,只是单张纸封套。试了几次也不得要领,我只好把它放在一边。等别的唱片都还回去了,没有其它可听的了,我就只好一遍遍地播放这个曲子—一般是在吃饭时间,不练琴的时候。听呀听呀,慢慢地就有了感觉,就找着了门道。后来是越听越喜欢,最终成了我最喜爱的核心曲目!只是遗憾,直到今天还没能找到我心仪的版本。八十年代好像是听过一盘原版录音磁带,很是喜欢的。但不记得是什么人演奏的了。

我的第一次学琴历时3年,至1966年停止了。自1973年起的3年多时间里,我又师从闫泰公先生开始第二次的小提琴学习。闫老师是中央广播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是个纯粹的人,忠厚而善良,住在电视台(即广播电视总局)后面的新302宿舍。直到1976年再次停止学琴去插队,我在闫老师的教导下学习了《克鲁采》练习曲,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和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只是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拉琴了。


闫老师有一个飞利浦立体声唱机,声音很好。印象深刻的是:把它的上盖拆分为二就是左右声道的二个音箱,还有它的自动换片功能:转盘中心的立轴可以把唱片串起来,一张唱片播放完毕唱臂就自动归位,下一张唱片于是落下,唱臂再开始自动播放。在那个唱机上我听到了许多的音乐,有小提琴家里奇的帕格尼尼,科岗,若杉德Rosand,海飞兹,莫斯科大剧院小提琴齐奏,还有我学习的亨德尔小提琴奏鸣曲,莫扎特的回旋曲、协奏曲和巴赫无伴奏奏鸣曲Partita等等,更有许多其它音乐,如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录制的歌剧序曲和幕间曲等,作为艺术熏陶,这些唱片中的许多都成为了今天我的收藏。师徒如父子,今天我也清楚地记得我最敬重的闫老师五十年前说话和为我拉琴示范的情景。






北昌影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万

帖子

388

威望

版主

Rank: 10

最佳影评奖最佳人气奖杰出贡献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1-2-12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1.png

帕格尼尼家乡行                                                                                                                                       

1982年底,我们15,000吨大吊船“大田”轮靠港意大利港口热那亚。当年正是帕格尼尼诞辰200周年纪念,而热那亚就是这位“魔鬼”小提琴家的老家(出生地)。我们下地看到了巨大的横幅,上面写着帕格尼尼的名字,还有“200”什么的,但是看不懂意大利文。杂货船装卸货效率低,意大利人本来就懒散,又是临近圣诞节,罢工多,工人就更不干活了。我们靠港差不多有三周时间,至少下地二、三次呢——海盗们当然是喜欢上街逛逛的!那是我第一次去欧洲,对什么都感兴趣。除了观光,看看市场和当地人的生活场景都有意思。我们还去了当地一位绿化管理员家里喝咖啡,因为他曾经在军船上做过报务员,看我们是同行。他的太太是西西里岛人,十分漂亮。我还学会了意大利语:Buon Natale(圣诞快乐)!


图片2.png


令人难忘的是港口附近的那个唱片店,橱窗里展示着许多黑胶唱片。印象深刻的是那张帕瓦罗蒂的拿波里民歌《我的太阳》。时至今日,这张唱片仍然是我最宝贵的,尤其喜欢其中的《我的太阳》和《重归索连托》,还有里面的许多曲目,它们表现了意大利人特有的那种浪漫和热情。帕瓦罗蒂从七十年代起名声大振,到了八十年代如日中天,整个地球都要听他演唱。因为最初他是在英国得到的认可,所以他的唱片一律是由英国迪卡公司发行。港口的那个唱片店不算大,但是唱片挺多。每次进出港我们都要走过,每次我都要使劲地盯着橱窗里那个唱片的封面看,直到同行的船员不能再等,然后就只能拖着沉重的双腿,不情愿地离开。那实在是把我馋坏了!但是至今也不明白,那个唱片店为什么从来就没有看见开过门?

实际上,开不开门也没什么关系,反正我是什么也买不起的。1982年我刚毕业、开始工作。我的工资是45元/月,不算太富有。上船有了航行津贴那当然就阔气了起来!好像是每天1.24人民币外汇吧(人民币外汇——以人民币计算的外汇津贴,以日累计。每到一个国家,即可把自己积累的人民币外汇以当日比价折算成当地货币:到日本折成日元,到新加坡折成坡币等等,以供消费。只是可惜我没有能等到这样的潇洒时刻。在罗马尼亚的康斯坦萨港被火车撞断了右臂,于是被“押送”回国。我的海盗历险记就这样收摊了)。不清楚意大利的物价,在美国这样时髦的唱片应该是15.99美元。算一下,我差不多要航行106天才能挣到足够多的钱来买一张唱片(而且不能回到国内港口。哪怕是抛锚,外汇津贴就会立即停发)!这就是说:一年到头不吃不喝的,我可以买3张唱片!

打倒万恶的资本主义!但是,也许得先找“抠死抠”算账吧?——航运公司。

大跃进                                                                                                                 

1985年我在大阪造船厂工作一年。大阪是日本第一大商业城,最繁华的。那里的日本桥是日本最大的两个电器市场之一(另一个是东京的秋叶原),和附近的难波城、心斋桥筋等商业区连成一片,商店多得像海洋一般。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那些音响器材和唱片店。在那里,我简直就像小朋友进了糖果店,嘴里流着口水,眼睛放着光,恨不能一口把看见的一切统统吞下去!

图片3.png

日本桥有无穷多的电器商店,多到走不过来、看不完。主街上卖新货,前后街区都是二手货,也卖摩托车、乐器什么的。除了几个特大的,正街上的电器店门面一般都不大,三、五步就会错过,但可能有6、7层楼高,其中有3、4层楼是音响。音响器材是越往上越高级,一层比一层贵,而且那些店里器材的摆放都是挖空心思的,堆积得密密麻麻,从地下到天花板都塞满了,再增加一件都似乎是不可能的事。那些音响器材可实在是太带劲了,都是我最感兴趣的!一年四季,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去,是看好了地图,记在心里,然后“1、2、1”地走路去。从我住处“阪天桥”到日本桥电器街,大步疾驰要1.5小时。如果乘环线地铁,日文是电车“环状线”,单程要170日元,这是我万万舍不得的。我是去研究市场,同时要节省每一个铜板。买音响是那一年我最重要的任务(阿拉上海话岗:“堵斯替”)!我要全面地了解市场行情以及音响产品的技术、参数和价钱,要买一套“真家伙”。早餐我要往肚子里多塞一些,中餐就可以省了,一直要走到下午3、4点钟才能回来。今天我也还记得回来的情景:晃晃悠悠地爬上三层楼,手里提着收集来的音响器材广告,小本子里记下了器材最新的价格。每次都是弄得饥肠辘辘,口渴得厉害,而且是走得腰酸腿疼。但是心里那个甜呢!

我把日本市场上的音响器材分为三个档次:低档的是成套的(一套可以包括唱机,收音机,录音机,均衡器,放大器,音箱,直至器材架等,也有档次高低之分,而且器材是可以增减和调换的)。厂家的名字都是我们熟悉的,比如:AIWA, National, SONY, Kenwood, HITACHI, SANYO, Sharp, Onkyo, Pioneer, JVC, Lo-D, Trio, Aurex等等;中档器材是同一系列的几种型号,比如:6个录音机,5个放大器,或者是8个音箱等。这些器材的技术等级和价位明显更高一级。经过一年时间的研究,我买的都是中档器材。中档器材厂牌有:AKAI, Diatone, DENON, Marantz, Sansui, Mitsubishi, NEC, YAMAHA等;高档的是单个的极品器材,包括进口器材,都是天价。厂牌有:Accuphase, Technics, Micro, Luxman, Nakamichi, TEAC等,还有世界各国的进口货。低档器材区总是熙熙攘攘,门庭若市。大部分人都看这里,所以它们大多是在底层或是街面;中档器材就要上楼了,也有人在询价,试听;而高档器材区一般是位于顶层,冷冷清清,难得见到人影。日本桥是音响器材的海洋,没有人可能都看过来。技术上有无穷多的东西要研究,在产品的更新换代上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在价格上也永远在变化,更是让人弄不明白。我发现,日本音响器材的价格每一、二周就要下降一点(底价大概是由商会决定,个体店不会违反),直到新系列上市就大减价(写做“大处分”)。除了免税店有多种电压的出口机型,还可以退税,其它的电器店都只销售日本国内型号,即:电压100伏,50/60赫兹,而且只有日文说明书。出口机型和国内机型的系列和型号都不一样,所以难以比较。经过一年时间的比对,我发现日本国内机型比出口机型要多得多,而且并不比出口机型的价格高——当然要看你怎样选择了。

图片4.png

在大阪,我还喜欢去电器公司的展示厅,尤其是索尼中心。那是十几层楼的大厦,永远是人头攒动,热热闹闹,而且几乎都是年轻人。记得底层有投影电视大厅,每十几分钟进一批人,播放一个短片,声光效果俱佳。楼上是家用电器,音响,最上层是高档音响器材,我感兴趣的。那里有新上市的音响器材,包括各种放大器,录音座,收音座,CD机,均衡器,LD机,音箱,耳机等等。器材都是接好了线的,参观人可以随意使用:播放,录音,监听(只能通过耳机)。你愿意摆弄什么器材,愿意玩多久,完全随便,而且全免费。简直是太带劲啦!

图片5.png

唱片也是随处可见,看不过来,不计其数。除了专营店展卖LP,CD,卡式磁带,LD,录像带等,百货商店,乐器商店等也有卖的,主要是LP和录音磁带。另有二手店,更有路边小摊,在木板遮蔽之下就卖二手LP,是新唱片一半的价钱。记得在一个百货商场看到很大的LP分部,我拿出来从国内带去的唱片编号,结果发现日本唱片的编号完全不同,和欧美编号没有关系。店员也都帮不上忙,因为我讲英语(我的工作语言)他们不懂,他们讲日语我不懂,比比划划也解决不了问题。看样子只能是靠自己来搜寻了。

图片6.png

当时的我还几乎不了解音乐家或乐队,许多是听过但是不明内理。即便如此,买到最自豪的黑胶唱片有:马泽尔指挥克利夫兰录制的雷斯庇基的音诗(2020年才知道:那是录音大师威尔金森的大作,获录音大奖的!),索尔蒂指挥芝加哥录制的施特劳斯交响诗,谢林和海布勒的贝多芬第九奏鸣曲,塞尔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亨德尔《皇家焰火》和《水上音乐》组曲等等,都是二手的。新唱片就太贵了,几乎不能买。我自己开的唱片单子,是从国内带去的,在手里早就攥得流了油,一直也舍不得动手。尽管如此,还是“不顾血本”买了几张新唱片,计有: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的勃拉姆斯第一,菲拉斯、卡拉扬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还有TELARC二张交响曲,都是极宝贵的!另有碰运气买的二手CD,是Bolet的拉赫玛尼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我的保留版本!一切都是大大的运气了(也许该说,是有上天指引)!如果不是要攒钱买音响,我还会多多地买唱片,不买到搬不动就不能罢手!

说“上天指引”是简单了点,实际上仍然是有因缘的。

马泽尔指挥雷斯庇基,这张唱片是八十年代初,我在杜叔叔家听到并用磁带翻录的。杜叔叔,杜鸣心,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是芭蕾舞“鱼美人”和“红色娘子军”的作者。我有幸去他家听音乐,并几乎是翻录了他的所有唱片,其中就有这张。天大的运气!那简直是无与伦比的天碟。作品、演绎和录音效果不能想象能有更棒的了!

索尔蒂的施特劳斯音诗《唐璜》和《蒂尔的恶作剧》的唱片,是因为八十年代初在北京调频广播里用磁带录下来并且反复听过索尔蒂指挥芝加哥乐团录制的施特劳斯《英雄生涯》——时至今日仍然是我的珍藏,知道他们的疯狂。这两个音诗更疯狂,更精彩,都是极品!

菲拉斯、卡拉扬的勃拉姆斯协奏曲,是因为我曾经从小提琴老师闫泰公那里借来、翻录了菲拉斯的4个曲子,有勃拉姆斯,西贝柳斯,贝多芬的协奏曲和舒曼的奏鸣曲。那时候我正在钻研勃拉姆斯,所以买了他的协奏曲和交响曲,而且这些至今仍然是我最喜爱的版本。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同样!菲拉斯演绎的热情和奔放(西贝柳斯、柴可夫斯基协奏曲),以及入木三分的深刻和哲理性(勃拉姆斯协奏曲),加上卡拉扬和柏林爱乐推波助澜的协奏,都是无可企及的!

这些黑胶唱片对我有多重要?那是太重要了,就不能有再宝贵的东西了!记得清楚,我是手提着这些唱片上的飞机。不选择飞机托运或是随其它物品海运是为了它们一定能跟我到家。再重、再累也不在乎。找了一个最结实、有提梁的大纸口袋,在内侧用宽胶带仔细做了加强之后,感觉十分牢靠了,我才放心地手提着唱片上的飞机。

1985年是CD在日本快速上市的一年。2月初我刚到大阪的时候,最大的唱片店也就看到小鞋架子那样规模的CD碟片,包括了各种类型音乐。统共也就是200、300张吧。到年底我离开的时候,从地下到天上铺天盖地的堆满一堵墙的阵势,得有数万张了。1985年,日本市场上还可以看到第一代CD机:CD碟都是立式旋转的,而且价格都在1000美元以上。当年秋天,SONY的第一款DISCMAN也上市了,好像标准价格是将近5万日元。这是第一个可以携带的CD机。不得不说,对于CD的认识我是走了弯路的。八十年代开始,我以为作为新介质的CD是最完美的,那是因为它的所有物理参数都是最优秀的,都是其它介质不能比的,无论是黑胶,磁带,录像带,VCD等等。这些物理参数是:频率响应范围,频响曲线的平直度,信噪比,动态范围,左右声道分离度,抖晃率等等。最令人无法抗拒的是CD的永不磨损或变质。确实是的,1985年我从日本买的那几张CD,经过了无数次播放,今天仍然没有任何问题。因此,购买CD是我当时的最终选择。然而CD的高价是最大的障碍。记得1985年的日本,CD是每张3,200-3,700日元,LP是每张1,200-2,800日元。二手货都是各自新品的半价,但是当时几乎没有二手CD上市。模拟声和数码声的问题从CD诞生之日即存在,而且CD技术一直是在发展。对我来讲,也只是到了近些年,随着家中音响器材的升级以及阅读音响杂志才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八十年代,一旦发现了好的LP或磁带就想办法买成CD。但是现在差不多是反过来了:宝贵的音乐要尽力买成LP,但仍旧要买少量CD,要么是为在小音响上播放方便,要么是为纪念而收藏。再者,60年代以前的历史录音一般质量差,常常是经过现代的数码处理之后的声音会有所改善,但比老的LP音质要好。


我买的黑胶唱机是天龙DP-47F,是当年刚上市的新产品,全自动直驱,配有天龙DL-80高输出MC唱头。这是中档偏低的唱机,已经是十分好了,和我的音响系统刚匹配(我的音响器材包括DIATONE落地音箱,山水AU-D609放大器,天龙CD机,AKAI录音座,都是立体声器材,日本国内型号)。这个黑胶唱机的解析力很高,声音稍偏锐利,而且可以听到直驱电机轻微的呼噜声。因为这个唱机是成套的,免去了唱臂和唱头的匹配问题;又因为唱头的P型接口,省去了安装调整唱头的麻烦;而且高输出MC唱头不需要唱放,接上放大器就能用。日本产品经常是这样的:好用,不贵,而且可靠。这个DP-47F唱机转了差不多30年,让我接触了大量的唱片,有了那么多美好的艺术时光!最终是电源开关坏了,不能再使用了。

我的CD机是1985年上市的天龙DCD-1000。和CD相比,这个DP-47F唱机播放黑胶最大的区别是在高频。CD把20kHz以上的信号(也有从22kHz开始的)作为噪音过滤掉了;而黑胶唱片最大的区别是对高频没有过滤,所以高频显得更丰富和明亮。更有CBS等公司的黑胶高频甚至刺耳。

得益于这套相当水平的音响系统,我于是偏重于大编制的交响作品: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比才和雷斯庇基的交响组曲等等。自不必说,都是满满的享受!

有了这套音响,我和音乐世界的联系就上升到了一个新层次。

北京在文化方面还是有许多便利条件的。八十年代,随着国门的开放,国际交往不断增加。国务院各大部委、机关接待的外国代表团常带来古典音乐黑胶唱片作为礼品(除了日本,那时候CD在全球范围还是处于蓄势待发的阶段)。这些唱片经常是上交给了中央音乐学院,作为资料保存起来。毕竟那时候立体声音响还是凤毛麟角——像欧阳伯伯那样“自备宇宙飞船”的人家是绝无仅有的,而且有多少人要听古典音乐呢?鲍家街音乐学院的资料室里堆放着各种黑胶唱片,看得眼睛都不够用!知道“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吧?想当初,退休老工人也能主演这一角色!重要的是,在音乐学院,我接触到了Amadeus 四重奏团在DG录制的海顿弦乐四重奏,最终我收集了他们的CD全集(作品33号以后的),还有捷克极为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Lucia Popp录制的莫扎特咏叹调(如上图)。这些音乐百听不厌,最终都成了我最宝贵的收藏。

另有一位香港的船王希望把他收藏的黑胶唱片捐献给中央音乐学院。几十年的四处奔走,那个船王收集了上万张的古典音乐唱片。为避免磨损,他自己只播放一次,用磁带录下来听,可见是十分宝贵的了。为此,音乐学院联系了各政府机关,因为不知道是否允许大量进口,也不知道是否需要或是如何打税(个人无偿捐献还要他赋税吗?如果需要音乐学院付税呢?),但是没有下文。因为长期得不到答复,那个船东就只好作罢了。哎呀,我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丹拿新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万

帖子

388

威望

版主

Rank: 10

最佳影评奖最佳人气奖杰出贡献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1-2-12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7.png

苏格兰LINN的开放日                                                                                                                    

伦敦是世界上最繁荣的艺术中心之一,有数不清的乐团和各种各样的演出活动,更有录音/唱片公司、各种音乐杂志和世界知名的乐器行等等,这是我从北京出发之前就做好了的功课。伦敦有五个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一个歌剧院,一个芭蕾舞团。演出的节目单提前数月印刷好,放在火车站,机场,旅馆或是各公司等地的小木架子上,供人们免费索取。许多欧洲人来伦敦就是为了观看演出,听音乐。除了这些正式演出,伦敦还有数不清的小型演出,尤其是在午餐时间或是下班以后,在图书馆、小礼堂或者是教堂等各种场所内。


图片8.png

1988年抵达伦敦后我马上行动,最大的几个唱片店没有多久就把它们找齐了,周末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那里。常去的有牛津街Oxford Street上的两个HMV大店以及HMV旗舰店(三层楼的特大建筑外加地下层),在同一条大街上的Virgin Records 旗舰店(巨型大店,由两个大楼连接而成,分四层楼),还有位于Piccadilly Circus的Tower Records总店(至少有五层楼高,也是巨型大店)等。这些地方永远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永远有看不完的东西:LP,CD,LD,录像带,艺术图书,纪念册等等,我只去古典音乐分部而对其它部门永远是忽略不看。

那时候实体唱片店如日中天,但黑胶的顶峰时期已过,是在让位于CD,而后者的市场正在高速发展。让人兴奋的是,我碰上了几次大减价,LP和CD都是半价!对我而言,这简直就像是濒临渴死的人找到了水一样,而且唱片似乎是不要钱似的(只是感觉罢了,半价当然还是要钱的)。我的眼睛放着光,极力搜寻着,在人群堆里使劲地挤——英国人见到大减价也当仁不让啊!在唱片店里我可以待上一整天,直到站不住、搬不动,渴得、饿得忍不住了为止,那是看不够,舍不得走啊!遗憾的是,在英国期间我忽视了黑胶唱片,只去关注CD了。现在还记得大减价的时候货架上那些有塑封的处理LP,都是全新的呀!后悔没有多买一些LP。

1989年我又去了苏格兰格拉斯哥。因为独自一人有业余时间,我就去当地的Information(遍布英国各地的信息中心,免费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任何信息)询问有没有什么音乐或音响活动。得知LINN在某晚有个开放日。我当时完全不知道LINN是什么,也不知开放日做什么,只记住了他们说的:“和音响器材有关”。

尽管是一头雾水,我还是按时到达。去了才知道,那个开放日就是在营业时间以后,利用晚上3、4个小时的时间招待人们来参观、试听音响器材。那天去了十几个人,应该都是当地人吧,中年人居多,也有带着女朋友的年轻人,只有我一个“老外”。印象中,他们多是对音响感兴趣,但是许多人是没有概念的。店方在临街的前门外面准备了小饼干和英国茶免费招待大家。先是见面寒暄一下,说几句话聊聊天,然后大家就进店坐下,开始试听各种器材。
那是一个中大型的音响器材店,黑胶唱机摆了一大片。唱机一个接一个地换着来试听,一个比一个讲究。播放后店员领着大家简单地讨论一下,随意说一说听感和意见(苏格兰口音可是够呛,太不容易听懂了)。后来,换上一个最高级的唱臂管(唱臂中段),比上一个唱臂的声音有明显的提升,声音特别清晰,层次分明,微动态丰富,现场感好。他们还是照例问问听感如何,我就这样答复了。记得他们还挺高兴,大概是看到我这个“小老外”还行,听得出来一些门道,因为许多人还听不大出来区别。我就接着又说:“今天我不买,但是可以问一下它的价格吗?”答案是800英镑。把我吓了一跳,也就噎得我没有了下文。那时候,大概一个大型商店经理的工资也达不到这个水平!

图片9.png
那个开放日挺有意思,长见识,也对LINN的唱臂有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至少要等20年以后,我才真正开始了解LINN这个独特而重要的品牌以及他们享誉全球的唱机SONDEK LP12。和TANNOY音箱一起,它们都是苏格兰的瑰宝。遗憾的是,当时我还没有入门,对黑胶唱机懂得太少,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来,没能很好地利用那个开放日难得的机会多看看,多问问。哎,我的后知后觉不是第一次啦!同样是1989年,在英国验船师彼得家里第一次听到了英国KEF 104音箱,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它和1985年我买的日本三菱电机DIATONE音箱有天壤之别!KEF音箱使我惊奇地发现音箱居然可以有音乐味道!这是我从来不知道的!它的甜美、细腻、温暖和纯正的音色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无疑,这是为数年后我在北京买KEF 105/3音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得九十年代中国发烧圈子里有“英国声”的说法吗?就是说,买音箱是要查户口本的。这些经历于我是有里程碑意义的,因为它们为我确立了声音的标准,让我一辈子再也无法接受,比如美国,法国或是意大利音箱直白的声音(这些是对古典音乐而言,为其它音乐或家庭影院自然是另有别论)

HI-FI发烧和新冠的传染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是同样神秘,而且有同样巨大的魔力!

有一年,公司同事老潘来出差,就到我家来听音乐。那时候我的听音条件相当简陋,是在由我自行密封和改造了的车房里。我的器材是:音箱KEF 105/3,放大器前级LUXMAN C-383,后级LUXMAN M-383,CD机天龙DCD-2560G,黑胶唱机天龙DP-47F。这套音响是原封不动从北京运来的,包括各种连接线材。对比北京2.5A的供电,这里100A的供电线路有两大区别:一是极黑暗、极安静的背景噪音,另一个是大大扩展了的动态范围。这两点改变特别明显,也都是万万没有料到的!

当时车房的四壁都塞满了黑胶唱片的架子,地面更拥挤,也是密密麻麻铺满了唱片,而且堆成了二层,完全是个堆房。只是在中间留下了窄窄的一条空隙,能让一人走路,就是说,连放个小凳子的地方也没有。委屈老潘上万公里来做客,只能是站着听!即便是这样狼狈,也不耽误我们兴致勃勃地切磋发烧经。当时我还不知道老潘是个大发烧友,那时他也还没有置办黑胶唱机。决定性的瞬间是播放了一张黑胶唱片: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录制的贝多芬第六交响曲,DG 1977年录音。那至少是15年前的事了,但今天我也还记得他的话:“从来没听到过黑胶唱片这样丝绸般柔顺的声音!”那只是来自我那中低档的全自动唱机DENON DP-47F!现在回想起来,应该说KEF 105/3音箱也有重要作用在内,因为“丝绸般的柔顺”正是这对英国音箱中高频的特征。

图片10.png

只是这样一听,老潘就中毒了!不得了,不仅是中了毒,而且是不可救药(那是发高高烧,烧得病入膏肓了)!老潘怎么办?他一口气买了3个LINN SONDEK LP12黑胶唱机!当然,还不止这些,还有一个Technics SL1200唱机!他是动真格的了!可以说是青云直上,一步登上了四重天!

图片11.png

一个难得的机会,我又去老潘那里出差。当然是要去他家发烧的!
图片12.png

我们先是用他的Harbeth音箱听了一些室内乐,然后用Dynaudio Sapphire落地音箱听交响乐,播放了马勒《第五交响曲》,是巴比罗利指挥英国爱乐乐团@EMI的黑胶唱片。好生了得,那是天崩地裂,地动山摇!那动态,那音场,那细节… …真正不得了,把我听得目瞪口呆!这辈子,我只是有数的几次为音响效果感到了震撼:一次是1988年底在伦敦Barbican Centre听伦敦交响乐团的《春之祭》,一曲下来,把我碾压得缩成一团而魂飞天外;再一次就是在老潘家听马勒五;后来还有一次是2019年10月在南岸的皇家节日音乐厅听拉三和肖五。都是极其震撼,是极顶水准的享受!

图片13.png

老潘的宝贝,那4个黑胶唱机自然是皇冠上的宝石了。他的主音箱是丹拿30周年纪念型号Sapphire落地音箱,放大器是英国NAIM NAC282前级和NAP250后级。

图片14.png

英国NAIM是相当低调的,广告看不到,发烧友家里也看不见,即便是在英国也鲜有它的踪迹,应该是价位太高了(2022年,这套前后级放大器约为16,000美元。绝不一般)!完全不能想象NAIM放大器能有那样巨大的驱动力,可以把丹拿大型落地箱推得翻江倒海,巨浪滔天。也许从上面打盖的图片能看出一二:那巨大无比的牛(变压器),大得简直不可思议。在这个后级不起眼的箱体内,大得不成比例,恨不能一半的容积是它!当时我暗暗下了决心:我也要买一套听马勒的音响。当然,老潘的一切都是从SONDEK LP12黑胶唱机来的。那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奇迹,绝对是有它的道理的!绝对的!

听过了他的音响,我就对老潘说:你这套音响效果惊人,搭配和调校的功夫深了,绝对一流!然而这不是英国音箱,因为我觉得它的高频的高端略微显得突出,稍稍硬了一点,而不像英国音箱那样略有收敛、稍偏柔顺。据信,丹麦、德国等音箱厂家讲究频响曲线的平直,而英国厂家是人耳来评判,这也只是人们的传说罢了。即便如此,老潘这套音响无疑是一套顶级组合!


音联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万

帖子

388

威望

版主

Rank: 10

最佳影评奖最佳人气奖杰出贡献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1-2-12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1.png

黑胶唱片大疯狂                                                                                                                    


利用在英国的机会,2000年起我开始大量收集黑胶唱片。英国是个传统的国家,发展比较慢,人们淘汰旧物的速度也慢。那时候,国内已经过了录像带时期,在淘汰VCD和LD,转而开始兴起了DVD;而英国人还是在淘汰VHS录像带阶段。黑胶唱片是另类,老陈货了,英国人一直是在慢慢淘汰。我们镇子外周末的Boot Sale是最有意思的。那是老百姓开车,把自家不要的东西带去处理(如图)。那是我最喜欢去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可以发现什么,有什么惊喜在等着。我买到过SACD机,黑胶唱机,放大器,收音座(调谐器),CD柜子,乐谱架,CD碟,还有“怪兽”音响线等等,质量很好的。那里的黑胶唱片,一看就知道是老人的东西,年轻人不要了,是在处理。Boot Sale总有那几个专门收集唱片的人在扫货。他们脸上晒得漆黑,手里提着大口袋。有趣的是:他们提着的唱片经常是比卖家的还要多!有一次我在Boot Sale买到了杜普蕾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黑胶,是半月狗图标的(有可能是这个录音的首版。如图示意),卖家要了3英镑。没走几步,迎面来了个人想看看我的收获(这是我唯一的一次经历)。他接过去一看,就问我卖不卖?我说可以,35英镑——市场价我也不知道,50、500英镑也有可能。他身上还没有这样多现金,结果是向老婆要才凑齐了35英镑给我。Boot Sale就是去玩了,但就是这样有意思。在我们镇子上也赶上过一、二次唱片处理,一堆唱片讲个价钱就拿走。开始我也不懂唱片的版本和价值,买了许多单声道的,还有CFP,MFP,SDD等系列,价值不高。我们镇子上有几家慈善店也卖旧唱片。尽管有价值的唱片很少,周末我还是去转转,去碰运气。也有慈善店专门有音像制品柜台,但他们的价格就高得多了。


图片2.png



有时候我开车轮流到四周的村子去淘宝。买唱片有意思的是你永远不知道能找到什么,不一定能在哪里发现什么。多数唱片没什么价值,但也可能发现有意思的。运气好,一个店里也许可以找到三、五张,十几张,但也许是一张也没有。当然,也有一次买到50张,甚至装满汽车后背箱的(我的车是ESTATE,后背箱又长又大),但一、两年里也不容易有这样一次机会。也有慈善店雇用懂唱片的人,他们挑出有价值的唱片送伦敦或唱片商人卖高价,剩下的就是没什么价值的一般唱片了。另有一家慈善店已经熟了,一年我只去一次。先打电话去他家约好,他们就把堆房(仓库)门锁打开留着门,也没有人在那里(四周是无人的,听得见的只有自己的呼吸和刮风的声音)。开车半小时能到,然后让我一人在湿冷的堆房里翻腾三、四个小时。为了采光要开着门,但是冬天就辛苦了——实际上英国一年四季都是湿冷湿冷的。饿着肚子,也没有水喝,挨着盘我把几千张唱片翻个底朝天,和装卸工卖苦力活差不多。糟糕的是,他们的唱片不分类,古典音乐和其它各种音乐全都堆在一起,而且没价值的唱片居多,所以费力气,也浪费时间。过后我会把唱片理好,摆放整齐。用自带的水洗一下手上的尘土和泥,若是那天准备充分,再往嘴里塞一块巧克力。最后关好门,自己开车2公里找到店里去付钱。告诉老太太是多少张,就付钱。小地方有诚信,她们信任你,唱片也不数也不看——这样的购物形式倒是挺独特的,是不是很有特色!

一对高龄老夫妇,Chris和Sue,在我们镇子上开个古旧书店。像其它房屋一样,他们书店的房子也是挺有历史的,木头都翘曲变形了。这对老朋友夫妇没儿没女,住在挺远的一个小村子里。他们家的房子是由两部分组合而成的:一半很老,已经有600年了,另一半是新的,还不到400年!他们知道我喜欢黑胶唱片,于是就热心张罗。一次,他们为我买了一批黑胶唱片,大概有200张吧——也不问一下我喜欢什么音乐。还好,唱片成色不错,许多也是我喜欢的。我就付钱吧——总不能让老人为我破费呀。

图片3.png

Woodbridge是东海岸边的一个村子,历史上制作小船,船帆和船用索具,还有制作小提琴和老式落地大钟的作坊。现在是退休老人的地方,挺安静的。这个村子挺远的,我不大去,但又是因为一位老朋友住在那里,所以偶尔还是去一次。那次我去正赶上村里的集市,在街上走过即发现有个摆摊在卖老唱片,摆着小提琴家里奇Ricci在迪卡的好几张唱片,有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帕格尼尼小品集还有第一、第二协奏曲等(如图),是些单声道的黑胶LP。里奇我是在闫老师家里听到并熟知的,他的帕格尼尼是我最推崇的,也收集了他的CD。帕尔曼的技巧也是十分杰出的,但是相比之下,里奇的左手拨弦有韵味,而不是像后者干巴巴的——实际上,帕尔曼在EMI的许多录音都感觉是干巴巴的。在左手拨弦以外,也许他的运弓比较靠近琴码,有发音问题。希望那不是录音的问题。那天是里奇小提琴的大丰收!

图片4.png

Woodbridge有一个旧书店,也卖二手唱片。一进门我就翻出来海顿《钢琴三重奏》全集,是美艺三重奏Beaux Arts Trio在飞利浦的录音,14张一套。这可不是普通的东西,作品、演绎和录音都是出神入化的水准!我还在那里有些犹豫,因为不便宜,但是老朋友已经为我买了下来,他知道我的黑胶是没够的。实在太感谢了!像Woodbridge这样有文化和历史的小村镇、老地方,英国无数。

图片5.png

伦敦的唱片店专业一些,是分门别类卖唱片的,价高但是有好东西。我常常是周五下了班去,每次去都不一样:有时候东西很多,有时候东西少,没有什么值得挑的就白跑一趟。如果是品相好的唱片,刚进来一大批,当然价格也高一些。有一次来了5、6个大箱子,都是全新的黑胶唱片。据说是一位DECCA录音工程师的,要处理。在那里可以挑上三、五个小时,不吃不喝而且是饿着肚子,还要忍受黑胶唱片的醋酸味道——因为店小拥挤,通风不好。还有一次在伦敦,我一口气买了二套索尔蒂的瓦格纳指环全集,不用说,一个人是搬不动的。有几次“大丰收”,店伙计要去对面的冰冻食品店ICELAND为我讨来几只保温的充气塑料大口袋。四个大口袋装得满满,我的左右手各提二个,几乎重得到了走不动的地步。我是要换乘二趟地铁再乘一小时火车、加上两头走路才能到家呀!尽管是饿着肚子,但是心里大大地幸福,是唱着歌呢!可惜,唱片行业也不景气,老唱片店今天也几乎不剩什么了。

英国市场上的黑胶唱片主要是英国压片。这在DECCA,argo或是EMI当然没问题(这些厂家也有一些是在德国DMM压片,特别是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增多),但是有些DG也是英国压片,而且制作有些粗糙,这就坏了(然而英国制作的DG大荷花很漂亮,也很精致)!英国制作的PHILIPS也是稍显粗糙,尽管片基比荷兰的厚。CBS和RCA也是在英国制作,只是CBS的 “六只眼”、“二只眼”以及RCA的“影子狗”唱片芯就都没有了。实在是可惜!就二手唱片的成色而言,日本大概是最好的,因为他们比较仔细吧?欧洲其次,美国应该是最糟糕的。CD也是一样。

这样大量地收集黑胶唱片,在我是一种疯狂,是对少年时期唱片饥渴的一种报复性行为(是“拨乱反正”吗?)。收集几十张是喜好,几百张是大手笔,而上万张、成吨地收藏就只能用“疯狂”二字来形容了。一开始,家里领导不大高兴,觉得这是浪费,是些没有用的东西,而且家里也没有地方堆放,这就是为什么我每次买了唱片回家都有一种犯错误的感觉,总是低着头、悄悄地,尽量不发出声响引起注意,还要尽力掩饰内心的喜悦。多年以后的今天她才知道黑胶唱片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这些高质量的老存货只能是越来越少。当然,对我这“拼命三郎”精神有多大程度的认可就另说了。再有,如果不是因为多年在英国的便利条件,我根本就无法收集、就与这些宝物无缘。皇恩浩荡,现在领导不再抱怨了!

图片6.png

回到家,唱片要在地板上晾几天,因为它们经常是潮湿的,需要干燥。冬天是最好的季节,因为开加热,室内干一些,有利于唱片干燥。然后要用湿布把封套正反面上的尘土和手印擦干净。再晾几天,彻底干燥后,我会从封套中取出唱片,经过清洁、晾干以后再装回去。至此,唱片就可以进“毒气室”了——车房改装的音乐室,因黑胶唱片的醋酸味受领导恩赐而得美名。领导特许我把车房改装成了音乐室,专门用于存放唱片和听音乐。而车房的改造是耗时几个月的一项家庭大工程呢,包括了装修工程,甚至电气线路的设计,材料采买和施工的全套活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万

帖子

388

威望

版主

Rank: 10

最佳影评奖最佳人气奖杰出贡献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1-2-12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1.png

继续革命篇                                                                                                                                                                                                  

2012年搬到了上海。为升级了的音响系统,我需要添置黑胶唱机。但是,买什么样的黑胶唱机是个大大的研究项目!十分伤脑筋,但是很有意思:

第一,无从挑选,因为没有地方可以看到,更提不到试听。

第二,唱盘,唱臂,唱头和唱放要选什么档次的?怎样选择合理?它们的匹配有无问题,尤其是不同厂家的产品呢?

第三,通过什么渠道购买?他们可靠吗?

第四,如果有问题,谁能帮我?

买西瓜还可以看看花纹、拍拍听声音来估计甜不甜。如果不甜就再买一个呗!但是十万块钱的音响器材,你连看一眼、拍一拍听响的机会也没有,而且也没有下一次!这也是特色吧?

两年的时间里,就像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论证一样,我仔细地研究了一篇又一篇关于黑胶唱机的文章,购买了黑胶专辑杂志,也在网上阅读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黑胶有那样繁杂的技术研究和理论计算,那样多的主张和创新,有那样高深的材料应用,更有那样高超的制作加工要求。各厂家对底盘、唱臂和唱头有各自的主张,经常是相互对立的,而且不可调和。真正复杂呀!麻烦的是,黑胶技术的报道是东一篇西一篇,许多东西不过是盲人摸象或是人云亦云,东拼西凑的没什么价值。没料到研究黑胶技术也有去伪存真、寻求真谛之意!

下面就来看看我的一些研究,主要是围绕德国“清澈”唱机Clearaudio展开的。
唱针唱针针尖可以大致分为五大类型:锥形/球形;椭圆形;线接触/线性接触/特殊线接触/细线;Shibata柴田;微脊线/Jico SAS等。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这些,但是太复杂,看得我头都大了。

圆锥形针尖现在基本上是不大用了。天生的缺陷使它无法接触到唱片沟槽的细微部分,音乐细节少,循迹能力差一些,而且磨损快。椭圆形针尖则较为接近沟槽的形状,因此它能接触到更细微、更底部的沟槽,拾取到的声音细节也就比圆形针尖丰富得多,播放效果要好很多。超椭圆针尖要经过精密加工,其边缘更薄,能更广泛地接触到沟槽的高频部分。柴田唱针是七十年代初为四轨立体声发明的。它可以读取更多细节,同时可以避免唱针的过量磨损。在那以后,又产生出很多不同的针尖形状,使唱针可以更紧密地接触唱片沟槽,拾取更多的音乐细节。比如微脊线型,线接触,半线接触,微线型,Micro HD(清澈)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新线形唱针的形状复杂,加工困难,造价高。唱针针尖的材料可以是各种宝石。唱针材料也多用棚或宝石等超硬材料,质量轻,刚性高。结论是:高级唱头的针尖形状复杂,材料特殊,价格高,循迹能力强,高保真,细节多,而且磨损率较低(唱片和唱针的寿命都可延长)。下图很有意思,尤其是第三行:唱针的剖面:

↓↓ 唱针尖在唱片沟槽内,两者的接触形状如图:

图片2.png

↓↓ 各种唱针尖细节的相片和图示:
图片3.png


图片4.png

唱头的型式和结构黑胶唱头主要分为三大类:以美国SHURE为代表的动磁式唱头(MM,Moving-Maganetic);以美国GRADO 为代表的动铁式唱头(MI,Moving-Iron);以丹麦Ortofon为代表的动圈式唱头(MC,Moving-Coil)。它们的原理和构造不同,但这对我并不重要:我只要结果,要声音质量。因为MC唱头丰富的微动态细节以及在古典音乐领域有口皆碑的名声,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尽管它的价格最高。
德国清澈采用独家专利的对称结构(“压压板式”:即中部支撑),而不是广泛采用的悬臂梁结构(即后端固定)。清澈声称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机械、磁力和电路三个方面取得完全对称、平衡,其结果是左右声道的分离度,输出的均衡性,还有唱头的循迹能力都得以提升。此外,唱头的顶板采用不同直径的“12手指”小圆板,以对抗谐振。


图片5.png
▲ 左:清澈唱头的“压板”结构   右:普通的悬臂梁结构

唱头的材料清澈Titanium V2唱头采用8块超强磁通密度的钕磁铁,导线绕组采用24K纯金线,可以在输出电压不变的情况下使唱头的质量更轻,循迹能力提升。唱头的4个接线端子全部镀金。唱头外壳采用防磁、隔热的钛合金。该厂的顶级唱头GoldFinger Statement更是采用14K金外壳,也都是为了屏蔽外界磁场的干扰。Titanium V2唱头采用实芯的硼针杆和Micro-HD宝石针尖。

图片6.png


图片7.png
▲ Titanium V2 唱头

RIAA IEC 标准均衡调制均衡调制的目的是允许唱片录制更多音乐,也可以减少唱片的噪音。
图片8.png
1926年,贝尔电话实验室为西部电器公司录制唱片开发并使用了均衡曲线。1954年出现的标准化RIAA均衡补偿曲线使各唱片公司的参数统一。但是在1954年以前,各唱片公司采用不同的曲线,因此需要唱放提供数种RIAA曲线的功能。因为我对历史录音的老唱片不大感兴趣,所以也不研究RIAA曲线。

↓↓ 我们来看看一些名唱头:

图片9.png
图片10.png

唱臂唱臂的好坏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轴承结构、质量分布、谐振的吸收等等。清澈唱臂的臂管材料采用高刚性、轻质的碳纤维。它的三段体结构,各分段有不同的直径,可以提升刚性,抑制谐振。臂管内填充有几种不同系数的阻尼材料,以抑制不同频率的共振。唱臂的垂直轴承和水平轴承都有独特的设计(其他厂家也有二个轴承不在同一个点上的设计)。而且轴承经过超精密制作,材料特殊,阻尼适中,即: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清澈Universal唱臂是该厂支点臂的最高级型号。它具有4个精密陶瓷轴承,即:垂直2个,水平2个。它们的加工精度<2微米,即人发直径的1/20。清澈唱臂设有磁力抗滑机构,与唱臂之间没有机械连接,因而不会干扰前者的自由运动。
Universal唱臂内的铜材质信号线是清澈最高档“Six Stream Cable”,与顶级直线寻迹正切唱臂Statement TT-1相同。内连线从唱头直接通到尾部RCA输出,以保证最佳的信号传输。
图片11.png
▲ Universal唱臂

清澈Universal唱臂有9英寸,10英寸,12英寸,14英寸可选。唱臂越长,循迹误差就越低。唱头盖也大有讲究,对声音有影响。唱臂支点位置的高度(即VTA调整)可以在播放唱片的同时进行(可选部件),以对应不同厚度的唱片。
图片12.png
▲ VTA调节装置

清澈更有数款直线循迹正切唱臂,理论上无循迹误差。然而,据黑胶发烧友说,正切臂播放唱片的动态围较小,而这正是GoldFinger唱头采用多磁铁的原因。我没有考虑正切唱臂是因为它的精密、复杂(要考虑安装和长年维护的问题)以及高价。
图片13.png
▲ Clearaudio TT2纯机械正切唱臂

唱臂长度和唱头循迹误差的关系重要吗(见下图),是否需要考虑?理论上失真不大,但是听感上明显吗?有多严重?下图左,从上到下,深紫色,粉色… …至绿色曲线,依次是7英寸,8英寸,直至12英寸唱臂的循迹误差曲线。右图纵轴是对应的二阶失真%。
图片14.png
▲ 2度的循迹误差
图片15.png
▲ 可产生0.08%的二次谐波失真—微乎其微!

如左图,在12英寸唱片上,12英寸唱臂对比9英寸唱臂,最大可降低循迹误差:1.25-0.6=0.65度。

对照右图:0.65度的循迹误差,大约产生0.01%二阶失真。这样微小失真,能听得出来吗(没有答案)。在听辨方面也许也是因人而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138

帖子

13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4-5-2
发表于 2023-7-17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fei000000 于 2023-7-17 10:37 编辑

这么漫长丰富的发烧经历长文居然一口气看完实在精彩!不久前也收了一套14张美艺的海顿钢琴三重奏越听越喜欢

点评

这套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7-17 22: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414

帖子

2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22-4-29
发表于 2023-7-17 10:38 来自家电论坛网手机触屏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大越好听,小的是垃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2908

帖子

3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20-9-10
发表于 2023-7-17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黑胶就是模拟只是个传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9

帖子

9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20-1-29
发表于 2023-7-17 14:24 来自家电论坛网手机触屏版 | 显示全部楼层
sufei000000 发表于 2023-7-17 10:31
这么漫长丰富的发烧经历长文居然一口气看完实在精彩!不久前也收了一套14张美艺的海顿钢琴三重奏越听越喜欢 ...

我跟胡老前辈算是半个同行,我一个朋友跟他认识,是同事。现在老先生定居在英国。

应该算是彻底的拥抱了英国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02

帖子

3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22-1-18
发表于 2023-7-17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漫长丰富的发烧经历长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138

帖子

13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4-5-2
发表于 2023-7-17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StereoMark 发表于 2023-7-17 14:24
我跟胡老前辈算是半个同行,我一个朋友跟他认识,是同事。现在老先生定居在英国。

应该算是彻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6076

帖子

22

威望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7-2-2
发表于 2023-7-17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sufei000000 发表于 2023-7-17 10:31
这么漫长丰富的发烧经历长文居然一口气看完实在精彩!不久前也收了一套14张美艺的海顿钢琴三重奏越听越喜欢 ...

这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万

帖子

388

威望

版主

Rank: 10

最佳影评奖最佳人气奖杰出贡献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1-2-12
 楼主| 发表于 2023-7-18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1.jpeg

继续革命篇(下)                                                                                    

底盘
底盘的设计也有大量的研究。硬盘(非弹性支撑),软盘(弹性避震)是两大阵营,各厂有各自的研究和理论,无法调和。


■ 底盘材料



1(1).jpeg

清澈Innovation Wood唱机的底盘采用防弹木(Panzerholz,一种高密度合成木料),经由数百吨的压力把铝合金板和金属颗粒铝紧密压合在一起。这是一种高科技的双层三明治结构,可以有效地抑制高低频振动。高频时,铝合金板感应产生的高频共振会由防弹木来阻尼(因后者的固有共振频率相比前者要低得多);同理,低频时,防弹木感应产生的低频共振会由铝合金板来阻尼(因后者的固有共振频率极高)。压制在内的铝颗粒也是为了提升底盘的刚性以及避震目的的考量。此外,三星形状的底盘尺寸窄小,俯视图就像是三叶螺旋桨(右图),对比传统的箱型结构极大地减小了对外界振动的感应面积。经过如此缜密的思考和设计的独特结构,把大音压下底盘的共振降到了最低。

■ 轴承


1(2).jpeg 1(3).jpeg
轴承的设计、材料以及加工精度对黑胶唱机的背景噪音有极大的影响。清澈唱机采用其专利的CMB轴承(陶瓷磁浮轴承),摩擦系数极低,寿命长。它的立轴是陶瓷材料,固定在底盘中心位置。轴套材料是不锈钢。清澈的三个顶级机型(只为顶级机型,包括了我的Innovation Wood),其轴承的加工精度达到令人震惊的0.1μm(即头发直径的1/400)!!这样的加工精度绝对不能想象!这在其他厂家的可能性根本就不存在!真正是登峰造极!轴承下的永久磁铁通过磁力线把转盘悬空托起,使转盘与立轴在垂直方向脱离接触,这样就免除了黑胶唱机的大部分噪音,即“呼噜声”,这就是所谓的“磁浮”。也有厂家采用压缩空气悬浮的,即“气浮”。清澈的磁浮唱机再上一档就是磁浮加磁驱动,使驱动电机和转盘完全脱离机械接触,唱机的声音会有更大的提升。



它的转盘由24V大扭矩直流电机驱动,有外置的整流供电单元。光控回路通过红外探头和置于不锈钢转盘内的频闪环完成转速的闭环监测控制,维持转盘的转速恒定。

转盘



Innovation Wood唱机的转盘结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过去采用透明塑料(亚克力),但现在采用动平衡制作的黑色聚甲醛(POM),是特性近似黑胶唱片的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目的是为避免唱盘与唱片之间的不同步振动。下半部分是CNC制作的不锈钢盘,不仅惯量极大,更重要的作用是隔绝磁浮磁场对唱头的干扰。转盘总成达12公斤,惯量极大,十分沉稳。极高的加工精度使各部件和轴承的不同心度极低,播放唱片时完全看不出来唱盘的转动。自然的,由此产生的振动和噪音达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

对一些唱机的气浮设计我有一系列的忧虑:环境空气中尘土多,尤其是在北京,粉尘不可避免地要被空气压缩机吸入,会造成磨损,而且气浮系统中的所有部件,包括气路中的阀门和唱机上所有接触压缩空气的部件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磨损以及凝结水的腐蚀,这会使保养复杂,费用不可控;再有空压机噪音和振动的麻烦;另有额外的初始投资和运行费用。而磁浮的设计就十分简单了。相比气浮,后者的初始投资、运行费用和维修保养完全可以不考虑,尤其是后两项,几乎可以说是一劳永逸的。


■ 转盘
的驱动方式


直驱是指转盘和马达同轴的驱动方式。它的优点是避免了带动式唱盘皮带老化的问题,并且启动速度明显的快。1970年日本松下推出的Technics SP-10是最早的直驱式黑胶唱机。对于直驱唱机来说,马达的品质是整个唱机的关键。其主要的考量是抖晃率,转速稳定,噪音和振动等等。现在直驱唱机比较少见,大多是日本产品,如Technics,DENON,YAMAHA等。

带动式是马达通过皮带拉动唱盘的传动方式。带动式黑胶唱机最为常见,主要是因为皮带的传动过程可以部分抵消马达的抖晃和噪音,从而稳定转盘,提升音质,而且它的造价最低。与直驱式唱机相比,它的缺点是皮带老化的问题。由于带动式唱机能带来更有韵味的声音,杂音较少,带动式位于黑胶唱机的主流地位。


惰轮驱动,即在转盘与马达之间设置惰轮,作为两者的传动媒介。因为惰轮的品质是唱机质量的关键,直接影响唱机的抖晃率和噪音水平。惰轮传动唱机现在已不常见。


磁驱动直流电机的转速波动是客观存在的,这是转速/扭矩随时间坐标的推移表现出忽高忽低的波动—参见示意图。工业用直流电机转速/转矩波动产生的原因,可以是电磁因素或电流换向引起的,或是齿槽引起的、电枢反应影响和机械工艺引起的,等等,其中前三者对转矩波动影响较大。在黑胶唱机上,电机的转速波动会造成音质劣化,并产生噪音。


1(4).jpeg
清澈在该厂黑胶唱机上的对策就是采用磁驱动—该厂最高等级的驱动方式。


清澈Master Innovation唱机的电动机通过皮带来驱动不锈钢盘和高分子聚合物盘叠置而成的下转盘(上、下转盘各有一个高分子聚合物圆盘。这是一种高密度的惰性合成材料,对外部振动不敏感、不易产生共振)。在转盘的大惯量以外,皮带的可伸缩性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消弱了电机传递到下转盘的转速波动。


关键之处是下转盘和上转盘之间留有间隙,它们没有机械接触。通过这二个转盘盘面上各自镶嵌的永磁铁之间的磁场,下转盘把驱动扭矩传递到上转盘,这就是磁驱动技术的核心所在。这种驱动方式的独到之处在于,上下转盘之间的磁力驱动基本上完全隔绝了二者之间转速波动和振动、噪音的传递,使上转盘得以维持匀速转动—上转盘的超大质量及其惯量(双倍于清澈Innovation唱机)也是维持转速恒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起到飞轮的作用。此外,上转盘的磁悬浮轴承CMB也功不可没,使上转盘以及黑胶唱片隔绝了电机通过唱机的机架传递振动以及外围环境的振动和噪音,把唱机的背景噪音降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其结果是:上转盘悬浮于磁场之上,隔绝了外部振动和噪音的干扰。


笔者试分析上转盘(即唱片托盘)的震动状态为:1. 驱动电机的转速波动及振动由磁驱动得以隔离;2. 垂直方向上的振动由磁悬浮得以隔离;3. 水平面上前后左右方向的振动未能得到隔离或消除。但是后者应该不重要,因为外界振动,比如音压的冲击及其感应,应该是微量的,这主要是得益于清澈唱机的“骨架式结构”相对于传统的箱型结构设计—感应面积极小,以及“三明治”底板结构有效抑制共振材料的应用等。


磁驱动是比较特殊的技术,相当复杂。在充足稳定的磁力驱动以外,怎样有效地控制漏磁干扰唱头的拾音以及外围信号的传输也是挑战。


无机械接触的磁驱动、微摩擦力的陶瓷轴承(轴承表面镀有宝石涂层)及磁悬浮、高精度光电闭环转速控制等技术在清澈Master Innovation以及 Statement等高档机型上保证了高精度运转和超低噪音,实现了高标准的音乐再生。Master Innovation唱机上榜美国“发烧音响”TAS 2019年度大奖。TAS Jonathan Valin评论到:“Master Innovation带 Statement TT1-M1 唱臂是世上用钱可买的最顶尖的唱机之一。” Dagogo USA 的Constantine Soo说,这是“现代技术的奇迹”。


1(5).jpeg 1(6).jpeg

通过以上方方面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黑胶唱机集聚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和高精度的加工(包括应用计算机控制的精密加工中心CNC),凝聚了各厂家的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甚至可以说,现在的黑胶唱机技术已经是人们高度智慧的结晶。毫无疑问,这样高超技术制作的产品,它的高纯度的声音甚至是十年、二十年前都不存在的,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极高的水平。设想一下:在黑胶唱片走红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的文具店、街角杂货店都在卖唱片。那时候黑胶唱机是西方普及的家庭用具,几乎是随便什么人家都有,滋滋啦啦地就放音乐。但那时候的人听不到黑胶唱片真实的声音,而且也无法预料它巨大的潜力!

通过研究这样一堆大学问,似乎我应该是踌躇满志,通晓了各种复杂至极的技术、各种专用材料以及各个厂家各式各样的、花样百出的产品了?——实际上,我们退休老工人是更糊涂了!


于是,我就订购了这个黑胶唱机:德国Clearaudio Innovation Wood。


1(7).jpeg

Innovation Wood唱机荣获过TAS金耳朵大奖。它是磁浮,重25公斤。如果升级就可以成为Master Innovation(磁浮+磁驱,重60公斤。如下图)。


1(8).jpeg

买到这唱机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而唱机的安装绝对不简单,绝对不是可以掉以轻心的!


周末的一整天时间我是专门留出来,就是专为组装唱机的。一早我就兴致勃勃地开箱,戴上从德国随机带来的线手套,再对照下载打印的以及随机附带的两份安装说明书,仔细地,一步、一步地开始组装。安装底座,唱盘,唱臂都没问题,只要细心对照说明书来做就不会有错。但是安装、调整唱头可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毕竟我没有经历过,就连看一次的机会也没有过!那天多亏了上海黑胶大发烧友陈先生的热心帮助和指点!一切顺利。傍晚时分,我的黑胶唱机终于可以开声了。


这个唱机实在是精密、完美,完美得让人惊讶!

1(9).jpeg

第一个注意到的是它的超精密加工。每个部件的精密加工,就像是工艺品一般,达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完美水平。唱机制造厂一家是不够的,是每一个部件的加工精度,必须是所有配套企业同一水准,在国家工业体系制造标准保证下的精密加工。轴承、转盘和电动机的加工精度,包括:圆度,平面度,直线度,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等加工误差是那样的微小,唱盘的转动几乎是完全不能察觉的!这和我小时候记忆中唱头的上下翻飞、左右乱晃再加上滋啦滋啦的噪音等等,完全不是一回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1(10).jpeg
第二是声音中极其丰富的细节,超量的信息以及微量动态的层次分明。很难相信黑胶唱机可以有这样水准的声音。这是我听黑胶唱片从没有过的经历,甚至是从来没有想象过的!


第三是极高的真实感。不仅是乐器,人声的真实,音场三维空间的还原以及丰富的反射音细节,让人感觉到十分真实的临场感。不禁令人深思:因为大部分发烧友的唱机达不到这样的水准,那么他们听到的黑胶唱片会是什么样的声音呢?他们对黑胶的认识又会是怎样的呢?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高技术产生的高保真声音可以使人得到极大的享受!那天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


有句话叫乐极生悲。你信吗?很不幸,我信!


第二天我早早起来,迫不及待地要看我的新宝贝。把唱机上面防尘的盖布一掀,结果唱针就飞了出去!天哪,唱针断了!!原来,Clearaudio唱头的唱针向前凸出,没有遮拦(如果不套上防护盖),而且唱针又比较长,很容易和盖布缠绕在一起,一掀就弄断了!结果,二万多元的唱头就只用了一个小时!我能怨谁呢,哭都来不及!正在那里发懵呢,我家领导走了过来,扫一眼就颁布了圣旨:“你的唱头怎么没有唱针呢?”


1(11).jpeg 1(12).jpeg

和MM唱头的结构不同,MC唱头是无法更换唱针的。再悔恨也没用,我只好去再买一个。我的型号是Stradivari V2,这个型号和我的唱机是比较搭配的。因为没有现货,于是就升级买了Titanium V2——即“银手指”,这是清澈第二级唱头,仅在旗舰GoldFinger Statement(“金手指”)之后。这个唱头真正复杂而高级(技术细节请参看上面的介绍),实际上对我是偏高了一些。尽管是这样,对我的唱机今后升级成为Master Innovation又是合适的。我对黑胶系统的认识按其重要性排列(即高音质的决定性)依次是:唱头,唱放,唱臂和底盘。唱头选择高一些档次的是可行的,不会是徒劳或浪费。然而唱头的这个教训是过于惨痛了!



1(13).jpeg
至此,我的黑胶唱片收藏已经达到相当的数量,可以不夸张地说:这辈子是听不过来了。即便如此,我的好奇心仍然是有的,不用说,那是因为太喜欢了(实际上,“疯狂”二字更贴切)!阿拉“大上海”远比不上广州的黑胶市场,但是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好唱片,只要你识货。在叶家宅路,我找到了Byrd的3声部弥撒曲和4声部弥撒曲唱片,是无伴奏的拉丁文多声部合唱,由Willcocks指挥剑桥国王学院合唱团录制。William Byrd(1543-1624)被誉为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不知为什么我只能接受他的三首拉丁文弥撒曲,是喜欢得发疯,但是他的其它作品都无法听进去。这张ARGO唱片太有名了,得了许多大奖,也是我最喜欢的早期音乐(如右图)。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场音乐会,是Willcocks在90岁生日的时候特地请出来指挥的。他身穿红色的古装大袍子,应该是国王学院的传统,仍旧是指挥国王学院合唱团。他把一辈子献给古乐了。

1(15).jpeg 1(16).jpeg

1(14).jpeg
上海虬江路500号电子市场的地下层也有几个卖唱片的柜台,尽管购物环境无法恭维。我完全是碰运气,买到了拉威尔的两首钢琴协奏曲,是Werner Haas钢琴,Galliera指挥蒙特卡洛国家歌剧院乐队(如右图),飞利浦录音。当时,我完全不了解Haas何许人也,直到后来在北京买到他的拉威尔钢琴独奏作品全集,读了唱片封套才知道他是Gieseking最得意的门生。不用说,弹拉威尔和德彪西就是当仁不让的了。经过几十年的徘徊和探索,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才开始慢慢转向法国音乐!Haas录制的德彪西钢琴独奏作品全集获得了法国唱片大奖。上述唱片,他录制的拉威尔二首协奏曲在1970年获得了爱迪生大奖——这些都是后话了。

1(17).jpeg
指挥Galliera怎么样,我没有研究,也不知道蒙特卡洛乐队是几流的。还记得买唱片当时的情景:我是翻来覆去地看,犹豫再三,那是因为这张唱片从作品到钢琴家、指挥、乐队统统不了解。只有唱片公司“飞利浦”是我崇拜的,并且认为迪卡消灭该公司是一种犯罪行为。当时这张唱片的状态,看上去是全新甚至是从来没有播放过的,没有发霉但是湿漉漉的,应该是长期受潮所致。犹豫半天我才出的手。结果是,飞利浦1969年的这个录音的质量之高超让人瞠目结舌(如右图)!G大调协奏曲的第一个音符就仿佛是打在了脸上一般。钢琴的声音特别逼真,恨不能“比真钢琴还真实”。感觉上,你似乎可以听到钢琴音板在振动,看到那一排排钢琴弦,金灿灿、一根根的,在你眼前晃动!这样的真实感还从来没有经历过。现在才明白,我实在是太幸运了,因为这张拉威尔协奏曲唱片已经成为了我的试金石!真不能相信,这张唱片的作品、演绎、录音都是超级,就连阿格里奇钢琴、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1984年在DG的录音也不能比。我觉得阿格里奇的演绎好像是一直在躲闪,要把头埋藏起来似的,尤其是第一、二乐章。而且,乐队的处理是东一片,西一片,似乎连接不起来。总之,相比之下远不够精彩!然而《企鹅唱片指南》是赞许后者的。不知你的感觉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万

帖子

388

威望

版主

Rank: 10

最佳影评奖最佳人气奖杰出贡献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1-2-12
 楼主| 发表于 2023-7-22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弹飞 于 2023-7-22 18:48 编辑

1.jpeg
新的挑战从上海搬到北京,我又不得不把唱头、唱臂和底座一一拆开,用原包装仔细打包以防损坏。快递公司曾经把我的音箱内喇叭单元的支架摔碎,磁铁脱落以至彻底报废,而那对英国的“贵族”音箱是经过特别仔细的包装,包括坚固的厚纸箱和特厚的二层珍珠棉防震内衬层。那是“德×快递”的杰作,把我恨得咬牙切齿!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他们的恶行!然而还有更带劲的呢,据说他们能把放大器内的变压器居然摔得掉出来!这也是一种登峰造极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野蛮运输是防不胜防,再怎样仔细、过分地包装也不为过!

到了北京我把唱机再次组装起来,一切看来都不错,但是声音完全不对了!是严重失真,尤其是播放钢琴明显,就像是磁带的录音电平过高一样,不能听了。我怀疑是哪个器材损坏了,或是信号线连接的问题。经过一一检查,都没有问题。又怀疑是唱放出了问题,或是参数设置不当,但是始终无法找出问题。经过无数次尝试,5个月过去了,就是找不出问题的所在。我的麻烦大了!

我们大上海福州路的文具店是买放大镜最好的去处。利用再次去上海的机会我专门去福州路,花了一百多买了一个检验宝石的高倍放大镜。这个放大镜是标准的“三无产品”:不标明厂家,没有型号,也不知道是放大多少倍,没有产地,只印着“Japan”。不是在忽悠国产日本货吧?我已经买了大大小小好几个放大镜了,都是为调整唱头准备的。而这个放大镜可以自行站立在唱针尖1、2毫米远的地方,让我仔细检查唱针的位置,希望,也只是希望更精密的调整可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1(1).jpeg
再找一个好天,我振作精神投入了“背水一战”。先把专用尺规放好对正(见上图),它的尖端位于唱臂轴中心点正上方。为精确起见,我手持10倍的放大镜从侧面和后方,分别以90度角的两个方向再次仔细确认无误。然后,把唱头对准B1点,并把宝石放大镜(左下角的小镜片)放置在唱针前方,以确认唱针落点准确。松动唱头的固定螺丝进行调节并初步锁定。然后,再把唱针挪至B2点。同样地,用宝石放大镜确认落点,并松动唱头再次调整位置,如此反复数次。经过这样几个回合,最后一次的调节量是那样的微小,我已经是无法察觉是否真的挪动了唱头。

终于完工了。开机一听,完全成功,失真彻底消失了!就这样,5个月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完成了唱头的调整。实在是太不容易,可把我整苦了!制作唱头,退休老工人自然是不敢想象的,安装调整也是这样的精密,实在是预料之外的了。“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调整唱头真正是个不得了的活计(我们大上海话讲“堵斯替”)!
据黑胶大烧陈先生的经验:唱头需要数次的调整,要有高手的光临和指导才能真正达到、或是无限地趋近那消除了失真的境地。但是我不行。我是孤军奋战,没人帮忙,到哪里去找高手呢?我只好自己钻研再来指导自己:我是信心满满地左脚踩右脚登高二尺,再右脚踩左脚… …,以此攀登新高峰!

如果调整唱头有这样复杂,那是不是还有更高的学问呢?当然!看看下面这些劳什子吧!现在后悔上大学选错了专业吧?——至少我是!

1(2).jpeg
1(3).jpeg
1(4).jpeg
1(5).jpeg
1(6).jpeg

还没完呢!2022年初,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动力,我想再次调整唱头。实际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是在反思唱头的调整,主要是不能确定从B1点到B2、B3点需要转动尺规/唱盘,这样的操作是否错误。希望能重新验证调整的过程,消除疑问,也希望进一步把唱头调整好,使声音更好。


我的尺规是德国造DR. FEICKERT ANALOGUE通用型。把尺规放在转盘上,我有两个有趣的发现:B1点确定之后再来调整B2和B3点,这时不转动尺规是不可能的;还有,从B1去B2偏离的纵向距离(有关唱臂的有效长度)比从B1去B3偏离的纵向距离大(见左图)。这里也许需要声明一下:如果哪位没学轮船机械专业,尤其是那些没有在我们大连海运学院轮机776班上课的,可能不容易看懂本图。好在“皇恩浩荡”,可以“恕你无罪”!在这之前,我怀疑是唱臂轴心基准点的调整有问题,还想找到重整的办法。但是发现这是无法办到的,因为这个唱机的设计不允许。反向思之,既然清澈唱机在全世界都没有发现问题,我只好放弃对唱臂轴心基准点调整的怀疑。看样子,只能是自己一边摸索一边调整了。

第一步,用尺规固定好轴距295毫米。在固定尺规的条件下(不转动),第二步确定了B1点(即STEP 1 的B点)。第三步,再找B2点,我发现这时就不得不转动尺规了,实际上,尺规上有文字注明:“这时候可以转动尺规”——这就是我一直在怀疑的地方。把尺规上B1,B2,B3三点连线,就找出了一条半径较小的圆弧(图中的黑线),而我的唱臂画出的是半径较大的一条弧线(红线)。我想,我的通用尺规应该是为9英寸唱臂标出的那三点,而我的12英寸唱臂勾勒出的圆弧半径大一些,更接近一条直线,这在理论上应该是正确的。

1(7).jpeg
因为B2,B3点都是要转动尺规的,这两点对唱臂的有效长度之调整没有意义,我也就全神贯注调整B1点,而对后两点不大在意。但是在陈先生的提醒之下,我在这后两点目测调整了唱头的水平循迹角,看起来是没问题了。但是二天以后,我找出一根细铅笔芯,把它用透明胶带粘在唱头的前沿(与唱针垂直),再次在B2,B3二点对照尺规的刻度,发现水平循迹角仍有一些偏差。于是再次调整。理论上讲,在这两点上只需扭转唱头以调整角度,而不能前后移动。但是真正做起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还要时不时地再回到B1,以确认唱臂的有效长度没有改变。

终于,水平循迹角调整好了!

1(8).jpeg
综合这次调整,在借助各个放大镜和尺规、在照明理想的条件下,我的技术应该是可以看清和调整1/10毫米的精度,再精密就不行了。并且,我只能调整四方形状的唱头,因为容易查看各个角度,而对那些圆弧形外壳的唱头绝对是束手无策的!大概清澈唱头的敏感是出了名的:只要误差存在,也不论是多小的误差,唱头就有严重失真以至于无法忍受,就如同2016年我的经历。所以唱头的调整必须十分仔细,而且,最终也只能是通过耳听来认证!为此,我特地挑选了几张飞利浦七十年代比较新的钢琴独奏唱片来认证,是布伦德尔的贝多芬奏鸣曲,如果有失真,钢琴声音就会十分明显。开声一听,惊呼完美!

钢琴的声音是那样的真实,让你觉得这声音比真钢琴还要真(退休老工人是认真的。曾经专程去钢琴商店,特地就是要听并且记住真钢琴是什么声音,以对照我的音响)!仿佛钢琴琴弦就在我面前晃动、振动而发声,钢琴的木围板也在参与其中。不仅是真实,那琴声具有极高的“活生感”,让你的心情雀跃、年轻而充满了生命力。这样的声音真正是享受啦!甚至是播放飞利浦再版的阿劳录制的贝多芬奏鸣曲(音效比布伦德尔的贝多芬暗淡一些),我家领导的评语居然是:“更清脆了!”领导一锤定音!这太让人激动了!不用说,接下去的几天,我是一定要多多播放黑胶的,计划还要有弦乐和交响乐。一定的!几乎可以说,这是我的黑胶唱机的再生了!

1(9).jpeg
那么,经过这些回合的摸索和研究,我的结论是什么呢?1. 德制DR. FEICKERT ANALOGUE通用型尺规(如上图)为9英寸和12英寸唱臂都证明是适用的。2. 唱头的安装和调整极为精细,再仔细也不过分。3. 高倍放大镜,细铅芯,三棱尺,平行规等都是利器。4. 唱头的安装和调整是可以自学、摸索而掌握的,只要你肯动脑子。
1(10).jpeg
隔日,我把转盘卸了下来,清洁陶瓷轴,并为钢制轴套点了两滴清澈原厂的润滑油。这是时隔4年第一次上油。安装传动皮带之前,我特地转一下转盘并录了视频:轻转一下转盘就持续转动3分钟,说明润滑良好。最后是测量针压:2.8克,没有改变。然后开机再听,实在是预料之外,声音居然发生了变化!声音变得润色了,原来高频的刺激变得稍微柔顺了一些。这个原因大概和更换唱片垫的效果是一样的。这是没有想到的,不仅是因为我还是偏向过去的高频稍有尖刺的感觉。此外,声音也变得更加灵动、真实了,而且层次有所增加,这些都是令人兴奋的!据说发烧友能听出来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供电声音的不同:一个“暖”,一个“润”;只是不知道核能是什么声音?但是让退休老工人来听大概够呛。这次尽管没有听出德国润滑油的声音,现在音效的提升还是欢欣鼓舞,让人心满意足!每次当我播放黑胶,都会为我的音响系统声音的完美而有些意外,然而现在,这种惊喜的感觉就更加强烈了。这样的声音是一种享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207号 ( 京ICP证041102号,京ICP备09075138号-9 )

GMT+8, 2024-4-28 02:06 , Processed in 0.188198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