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9694
威望8
金钱16311
交易诚信度10
主题2
帖子82
注册时间2003-6-9
QQ
最后登录2012-10-16
中级会员
  
交易诚信度10
注册时间2003-6-9
|

楼主 |
发表于 2005-5-21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一个小小的传奇
一個小小的傳奇 A Little Legend BBC LS3/5A
原載:HiFi News & Record Review,1990年3月號
作者:Trevor Butler
翻譯:Shang
Shang 的網站:"筆記視窗"
很難找到任何一個方盒子,如同BBC LS3/5A一般,能勾起如此多的情緒反應,或製造出這麼多的迷思與誤解。光是它的名字就引起困惑,而實際上它只是單純地遵循了BBC的器材編碼方式。依循此一方式,音箱cabinets最前面兩個字母以CT代表,分音器filters為FL,而喇叭loudspeakers則為LS。編碼中的3表示此一設計主要是供外製轉播(outside broadcast-OB)所用。如果此一編碼為5,則代表供錄音室廣播用,如LS5/9即是。在斜線後的5則是型號,LS3/5即取代較早的OB喇叭如LS3/1。所以我們可以理解LS3/5是當初開始製造時的編號,後面的A則是後來加上去的,用以表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設計修正。如果有後續修改的話,則會以B來標示,但那從未發生,也不太像會發生,其原因後文將述明。
此一喇叭的設計概念,是為因應BBC的某些製作環境:當以耳機監聽不能令人滿意,而又沒有足夠空間來使用Grade I監聽喇叭時。Grade I監聽喇叭是用來調整廣播節目較具決定性的音調平衡,或麥克風的擺位等。現役的Grade I監聽喇叭是LS5/8與LS5/9。Grade II 監聽器則用以監聽節目的品質,但除非別無選擇,音調平衡或麥克風擺位等則一般屬於Grade I喇叭的工作範圍。設計者因此體認到:前述情況將需要一種小型的Grade II喇叭,而為使體積小巧,犧牲部分低頻響應與響度便無可厚非。此種喇叭較可能的使用者為:電視外製轉播車的主控區,這些製作者需要以較正式混音時低的音量做監聽。
當時市面上並沒有現成合適的商業產品,因此BBC設在Kingswood Warren的研究部門就被要求設計一對這樣的喇叭。才不到一個星期,原型機就被做出來,並進行實地測試與評估。之所以能這麼快,是因為LS3/5的設計脫胎於一對實驗性喇叭,該喇叭已經在Kingswood被用來做一些音頻比例測試(acoustic scaling test)的初步工作。
當時是以1/8比例的模型,並在1/8的波長(也就是8倍高的頻率)下錄音,某些音響技術的優缺點就可以被評估出來,而不必花大錢建構1:1的環境。當然,正因為如此,這也暗示了整個模型的再生過程所使用的器材,從放音機、喇叭、麥克風到錄音機,都要能在極高的水準下運作,其所處理的頻寬為400Hz到100kHz,以便能正確模仿40Hz到15kHz的一般頻寬。
照片中就是BBC在1972至1980年間所使用的這種模型喇叭,它代表了模製過程(modeling process)的一大進步。雖然它在音質及最大輸入功率方面有其侷限,這種小喇叭的組件卻被認為具有足夠高的水準,能滿足戶外廣播所要求的特殊小型監聽器。因此,這種組合就被稱為LS3/5,足見當初的模型實驗者已獲致很好的成果。
BBC自行製作了一小批這種喇叭,使用在電視轉播車的控制室中,並獲致令人滿意的效果。而後BBC終於面臨一種狀況:需要邀請外面的廠家在認證許可下製造LS3/5。實際上,Rogers在1974年2月19日發出了一則新聞稿,驕傲的宣稱將在該年4月的SONEX '74大展中展示這種新喇叭。他們附上了一張照片與一組臨時的規格:25瓦輸入功率,頻率響應80-20,000Hz +/-3db,或是60-20,000Hz +/-4db。分頻點設在3k Hz,低音單體為110m Plastiflex doped Bextrene 音盆,高音單體為27mm半球型Mylar振膜。定價為一只52英鎊外加營業稅!
儘管如此,當時也已出現一些問題。雖然BBC對KEF生產的B110低音單體有信心,但當他們隨後需要一批供內部使用的LS3/5時,發現低音與高音單體都已經歷重大改變,必須要重新設計才能接續生產。因此,這款喇叭就被交給當時在大波特蘭街的BBC設計部門,要求將它修改到合適。
當時的問題來自三方面:修改後的B110單體,以不同於前的方式作用在箱體上,導致染色的產生。這染色不僅來自低音單體,也來自音箱﹔高音單體則產生出明顯的'唇齒'音(lipsy)。
為了確保音箱的共振不會引起問題,兩面側板都以瀝青墊增加其阻尼,上下箱板也做相同處理,但加強為兩層。此外,一種PVC邊料被加在低音單體的框架上,其作用是將低音單體與前障板隔離(de-couple),並使接縫密封。為降低箱內空氣共振,所有箱內壁面都再鋪上聚亞胺脂發泡材料。箱體並加以密封,以防止在高音壓時空氣滲漏產生雜音──實際上甚至連螺絲孔也被做成不透氣的。箱體的問題也與軟木材巴拉那松木製的肋條有關,這些肋條連結前障板與背板,但因為不夠硬無法有效支撐,改以櫸木代替。而背板的規格也重新制定,由原本的雲杉木三夾板改為多層的樺木夾板,如此可避免雲杉木常有的空隙。修改後的音箱被稱為CT4/11A。
藉著此一修正機會,高音單體的高頻唇齒音也被加以處理。當時認為這個裸露的KEF T27 SP 1032高音單體很容易在工作場所打包綑綁時受到損害,故決定加上一層保護金屬格柵,並在Celestion HF2000單體上找到一個,稍事修改後即可適用。另外T27高音單體的振膜很小,其擴散方向近乎無指向性,故其外圍以一圈固定在前障板上的厚毛氈條加以圍繞,意在防止音箱突起的邊緣干擾造成聲音不連貫(acoustic discontinuity)。而前面網的效果也在設計中被考慮進來,因此聆聽時必須要裝上面網,以避免高音的不平順。
在做了這許多修正之後,分音器也必須要調整,因此以FL6/23取代原來的FL6/16。經過所有這些變動,LS3/5的第一個修正版於焉誕生──LS3/5A。這最後加上的'A'有其必要,因為儘管LS3/5A的聲音近似於LS3/5,其差異卻大到無法各取一只配對做立體聲聆聽。既然只有少量的LS3/5曾被製造,這一改款並未造成太大問題,只有約20只LS3/5必須停用。
對那些並不完全熟知它的人而言,此一設計至今可說仍高度維持了當初的樣子,除了這些年來一些微小的改進外。這些小改進後續將提及。
在1977年出現了一些明顯的問題,且幾乎每個夏天,製造的不良率都會稍稍提高。80年代初期做了一個修正,當時單體懸邊的凹陷(surround-dip)似乎稍微被更動了。解決之道為將負責控制它的分頻共振器(crossover resonator)調整到一較低頻率並更改制振電阻(damping resistor)。任何一個這類的修正都由BBC發佈給當時的製造廠家且併入執照中。當時並對高音單體並聯電容(coupling capacitor)的數值做了一些修正,這是整個平衡調整的一部分。當高音單體的材質更動時,它的'Q'值也跟著變動,並在頻率響應上產生一個輕微的偏斜(tippling)。此一並聯電容影響電路的型態並決定其制振為過度或不足(under or over damped)。為調整高音域的平衡,對FL6/23上一個tapped transformer的輸出做了調整,並且改變並聯電容以維持其分頻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