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论坛

聆客音频
 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dxkj-zy

[各地社区] 青岛影音发烧俱乐部

  [复制链接]

4

主题

614

帖子

11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4
注册时间
2007-3-28
发表于 2012-4-15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岛哥们 于 2012-4-15 22:21 编辑

J.S.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J.S.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J.S.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其间巴赫在莱比锡,视力已开始减退。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Sriamit Verschiedenen Veränderungen),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其间30段变奏分别是: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4.模仿前一变奏。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阁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这部伟大的变奏曲用大键琴演奏的版本,首选:1.由阿斯佩伦(Asperen)演奏版,阿斯佩伦是荷兰的著名大键琴演奏家,对巴赫精于研究,录制了一系列巴赫的键盘音乐。他在EMI公司录制的正价版,被认为是新录音中最接近巴赫创作的神韵者,CD编号EMI CDC7 54209-2,《企鹅》评介三星,《景观》评介四星。2.平诺克(Pinnock)演奏版,Archiv公司,LP编号253 3425,制成CD后编号为415 130-2。3.莱昂哈特(Leonhardt)演奏版,莱昂哈特LP时代曾有3个录音:Teldec公司,641198;Vanguard公司,S-175;Quintessence公司,7151,以在HM/BMG公司版为最好,CD编号901240,这是1978年录音。平诺克与莱昂哈特HM/BMG版,《企鹅》评介都是三星。

钢琴演奏版首选:1.古尔德(Gould)版,古尔德一共有3个录音:1955年版,这是当年他在美国纽约首次演录,获得轰动的那一版,LP编号CBS公司37779,Sony公司用20比特技术重新制作后,CD编号SMK52594。1959年版,这是在萨尔兹堡的录音,Sony公司用20比特技术重新制作后,CD编号为SMK52685。1981年的晚期录音,Sony公司CD编号SMK52685。这3 个版,1955年录音虽是单声,重新制作后仍有轻微底噪,乃是最为优秀。其中触键之灵敏,速度节奏的微妙变化,力度的微妙对比,都无人能与比拟。这个版本,日本《唱片指南》评为最佳唱片,德国《CD指南》评为演绎最佳,《景观》评为金星,《企鹅》没有评介。晚期版,触键已远不及早期,但速度稍慢,也可对比,1959年萨尔兹堡版上另有1957年在莫斯科演奏《创意曲》BWV788-801的录音。2.尼古拉耶娃(Nikolayeva)演奏版,尼古拉耶娃有两个版:BLU公司,CD编号500 043和Koch公司(Koch Records Gmbh)CD编号HY66 589。这两个版比较,以Koch公司演绎更为优秀。3.加夫里洛夫(Gavrinov)演奏版,DG公司,CD编号435 436-2(4D录音)。相比而言,尼古拉耶娃版和加夫里洛夫版都对这部作品有较多的情感投入,这其实有悖于巴赫创作原意,但两者都通过高超的技巧把握,使演奏极有效果。加夫里洛夫版,是DG公司1993年新录音,按加夫里洛夫自己解说,他演绎时想到的是《旧约圣经•传道书》中的“阳光下一切都是旧的,我所看见的阳光下的一切劳碌都是虚无,是精神的烦恼。”他说30种变奏其实是巴赫那个时代的各种生活场景,比如宫廷的宴饮、舞蹈、狩猎,以及面对自然的沉思默想。主题经由30种生活场景的变换后,最后又回归到开始。此版演奏长达74分钟,比起古尔德版,速度差异极大,截然两种效果。

《哥德堡变奏曲》的历史录音,可选兰多芙斯卡(Landowska)演奏版,兰多芙斯卡(1879-1959)是波兰最著名的大键琴演奏家,她是演奏巴赫的权威,毕生精力都献给了钻研巴洛克音乐及它们的演奏。兰多芙斯卡有两版录音:EMI CDH7 61008-2(1938年录音),BMG/RCA 09026-60919(1938年录音)。两版比较,以EMI版演绎为好,EMI版另收有兰多芙斯卡演奏的《意大利协奏曲》、《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BMG/RCA版两张套装另有《二声部创意曲》、《C小调幻想曲》、《前奏曲、赋格、快板》等。

《哥德堡变奏曲》的其它版本,大键琴演奏版:1.吉尔伯特(Gilbert)版,HM公司,CD编号901240。2.德赖弗斯(Dreyfus)版,Denon CD编号CO 73677(《企鹅》评介三星)。3.库普曼(Koopman)版,Teldec,CD编号2292 45326。4.罗斯(Ross)版,EMI公司,CD编号CDC7 49052-2。5.布莱克(Black)版,Collins公司,CD编号7003-2(《企鹅》评介三星。6.贾勒特(Jarratt)版,ECM公司,CD编号839 622-2。7.卡佩勒(Cappeller)版,Mot公司,CD编号30 080。8.科莱(Cole)版,Virgin公司,CD编号567 759045-2。9.达勒(Dähler)版,Claves公司,CD编号50-8601。10.雅科泰特(Jaccottet)版,Int公司,CD编号820 760。11.配恩(Payne)版,DC BIS公司,CD编号500 519。12.维雷(Verlet)版,IMS公司,CD编号AST 8745。钢琴演奏版:1.席夫(Schiff)版,Decca公司,CD编号417 116-2(《企鹅》评介三星)。2.图雷克(Tureck)版(巴赫键盘作品专集),Troy公司,CD编号007(《企鹅》评介三星带花)。3.巴伦勃伊姆(Barenboim)版,Teldec公司,CD编号2292 45468-2(《景观》评介四星)。4.巴尔托斯(Bartos)版,Conterino公司,CD编号CS4176。5.罗森(Rosen)版,Sony公司,CD编号SBK 48173(《企鹅》评介三星)。6.肯普夫(Kempff)版,Angel公司,LP编号S-3796。7.魏森伯格(Weissenberg)版,Angel公司,LP编号DS-3926。8.蒂波(Tipo)版,EMI公司,CD编号CDC7 47546-2。9.哈文尼兹(Havenith)版,SST公司,CD编号30 193。10.兰杰尔(Rangell)版,Ina Doria公司,CD编号90 138。

《哥德堡变奏曲》另有两个特殊的版本:1.由吉尤(Guillou)用管风琴演奏的版本,Ina/Doria公司,CD编号90 110。2.由西特科维茨基(Sitkovesky)演奏小提琴,科斯(Causse)演奏中提琴,麦斯基(Maisky)演奏大提琴,以弦乐三重奏方式演奏的版本,Orf公司,CD编号C138 8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14

帖子

11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4
注册时间
2007-3-28
发表于 2012-4-16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岛哥们 于 2012-4-16 08:53 编辑

J.S.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J.S.BACH:Cello Suites

J.S.巴赫的独奏大提琴组曲,BWV1007—1012,大约作于1717年,克滕。巴赫的这一套组曲采取标准的古典组曲形式,即集数种古典舞曲组成。当时克滕宫廷中有两位古大提琴演奏家阿贝尔与李尼希克,巴赫以这两位演奏家作为对象作成这套组曲,这套组曲谱系巴赫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抄下来,原谱没有速度标记。现在这套组曲的速度标记有多种历代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所标标志,公认的版本是19世纪著名大提琴家H.贝尔卡所标,卡萨尔斯所标版本也极为重要。这一套组曲,第一号,G大调,BWV1007,共6曲:1.前奏曲,中板,自由的即兴性。2.阿勒曼舞由,中板,二段体。3.库朗舞曲,庄严的快板,二段体,两段都反复。4.萨拉班德舞曲,极慢二段体。5.小步舞曲1和2,l是G大调.2是G小调。6.吉格舞曲,快板,二段体。这个吉格舞曲贝尔卡版的弓法有些问题,较正确的是卡萨尔斯版。第二号,D小调,BWV1008,共6曲:1.前奏曲,较慢的中板,音阶进行为主的主题,这个主题各种各样的转调、发展,最后是5个最强的和弦。2.阿勒曼舞曲,中板,二段体。3.库朗舞曲,有力的快板。4.萨拉班德舞曲,极慢板。5.小步舞曲1和2。6.吉格舞曲,二段体。第三号,C大调,BWV1009。这一首规模最大,其中第五曲布列舞曲最为著名,共6曲;1.前奏曲,庄严的快板。2.阿勒曼舞曲,快板,二段体。3。库朗舞曲,庄严的二段体。4.萨拉班德舞曲。5.布列舞曲1和2,1是适中的快板,C大调;2是C小调,二段体。6.吉格舞曲。第四号,降E大调,BWV1010,共6曲;1.前奏曲,中板。2.阿勒曼舞曲,较慢的快板,二段体。3.库朗舞曲,庄严的二段体。4.萨拉班德舞曲,极慢板。5.布列舞曲1和2,庄严的二段体。6.吉格舞曲,较快的快板。第五号,C小调,BWV1011,共6曲:1.前奏曲,序奏部为极慢板,然后转为较慢的快板。2.阿勒曼舞曲,庄严的二段体。3.库朗舞曲,二段体。4.萨拉班德舞曲,二段体。5.嘉禾舞曲1和2,第一节奏活泼,第二是平静的流动,彼此对比。6.吉格舞曲。第六号,D大调,BWV1012,当初古大提琴为六弦,这首第六号乃巴赫为自己发明的五弦古大提琴而作,此曲结构也比较宏大,共包括6曲:1.前奏曲,刚健有力。2.阿勒曼舞曲,慢板,具洛可可式装饰的优雅。3.库朗舞曲,有力的快板,二段体。4.萨拉班德舞曲,二段体,全部使用复音演奏。5.嘉禾舞曲1和2,二段体,这一首也较为著名。6.吉格舞曲,快板。

巴赫这一套大提琴独奏组曲的版本,首选:l.卡萨尔斯演奏版,EMI公司,LP编号137-100 892(3张),制成 CD后编号为CHS 761027-2,两张。卡萨尔斯这一套唱片录于1936-1939年,是卡萨尔斯艺术表现巅峰时期的作品。卡萨尔斯在这套唱片中的演奏,公认为最接近于巴赫。这套作品内涵丰富,强弱、明暗的对比非常强烈,表现出了大提琴演奏极大的幅度,其幅度与力度的结合,无人能以比拟。《企鹅》评介历史录音三星。2.斯塔克(Starter)演奏版,Mercure公司,LP编号77002(3张),PhilipS公司买版重制成CD后.编号为432 756-2(两张)。斯塔克的演奏,也显示了极丰富的内在力度,其诠释极有自身特色。与卡萨尔斯版相比,斯塔克版更偏重于层次感。这套唱片上另有巴赫的两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BWV1027和1028,由谢伯克(Sebek)演奏钢琴,《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3.富尼埃(Fournier)演奏版,DG公司,LP编号Arc-l98186/8(3张),制成CD后,编号为419 359-2(两张)。《企鹅》评介三星。4.托特利尔(Tortelier)演奏版,EMI公司,CD编号CDC7 47035-2,47036-2(两张)。《企鹅》评介三星。

这套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其它版本,还可考虑;1.比斯玛(Bylsma)演奏版,BMG/RCA公司,CD编号RD70950(两张),《企鹅》评介三星。2.马友友演奏版,Sony公司,M2K 37867(两张),马友友此版,温柔有余,力度不足,但颇有东方人之神韵,别具一格,《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3.哈雷尔(Harrell)版,Decca公司,CD编号414 163-2(两张),《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4.根德龙(Gendron)演奏版,Philips公司,CD编号442 293-2(廉价套装CD两张),《企鹅》评介三星。5.梅斯基(Maisky)演奏版,DG公司,编号为415 416-2(两张)。

大无的版本除了以上推荐,还应关注的是罗斯特波维奇的演奏版:EMI出品 唱片编号D273269 2C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44

帖子

14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3
注册时间
2002-12-2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6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xinyu123456789 发表于 2012-4-12 21:04
这几天在用300B推超五,味更足!!!
估计你还是的找找资料看看,三角箱是类似天朗的限量版,真不好找!!!!!
新老 ...

超五真不错。自我感觉除中低频少肥些外(也许厂家就是这么设计的),中高频飘逸舒适,适合长时间欣赏聆听。瑟顿为其常用搭配。我听过此搭配,属于我喜欢的音乐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76

帖子

3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10
注册时间
2006-10-20
发表于 2012-4-16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dxkj-zy 发表于 2012-4-16 10:10
超五真不错。自我感觉除中低频少肥些外(也许厂家就是这么设计的),中高频飘逸舒适,适合长时间欣赏聆听 ...

先出点东西,这几天和老孙聊了一下,说哪天我去把瑟顿拿回来听一下,这几天先找CD!

点评

别着急,多听一听是好的。不同的搭配,多试一试,好在周边器材的品种还算不少。不是有句老话:好饭不怕晚嘛!!  发表于 2012-4-16 11: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44

帖子

14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3
注册时间
2002-12-2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6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岛哥们 发表于 2012-4-13 08:10
J.S.巴赫: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
J.S.BACH:Sonatas and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暂时只有穆洛娃的2、4、6帕替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44

帖子

14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3
注册时间
2002-12-2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6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岛哥们 发表于 2012-4-15 22:16
J.S.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J.S.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这张我只有82CBS版。单声道的尚没有收藏

点评

慢慢来,找唱片也得看缘分,呵呵。  发表于 2012-4-16 11:33
香港弦声音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14

帖子

11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4
注册时间
2007-3-28
发表于 2012-4-16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岛哥们 于 2012-4-16 13:32 编辑

J. S.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
J. S. 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s

J. S.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生于埃森纳赫,1750年卒于莱比锡。德国著名作曲家。J. S. 巴赫是管风琴家,市镇乐师约翰•安布罗西乌斯•巴赫(Johann Armbrosius Bach)之子。约翰•安布罗西乌斯•巴赫是克里斯托夫•巴赫(Christoph Bach)孪生子中的年幼者,克里斯托夫•巴赫是汉斯(Hans Bach)的次子,J. S. 巴赫是约翰•安布罗西乌斯•巴赫8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J. S. 巴赫共生子女20个,其中10个生下就死去或在同年夭折。

巴赫作为一位管风琴家,身后享有盛誉,但作为一个伟大的作曲家,在他生前却无人认可。他被世界承认,是直至1829年门德尔松指挥《马太受难曲》获得轰动之后。1850年,巴赫逝世100周年之际,德国成立巴赫协会,才开始系统出版他的作品。巴赫作有当时流行的各类音乐,作品浩如烟海,但一生未作过一部歌剧,因为他不喜欢当时意大利歌剧的轻佻肤浅。他创作上的最高成就是他的复调音乐,他以精湛的对位技巧赋予复调音乐无线的魅力。巴赫是一位虔诚的路德宗基督教徒,用音乐评论家阿洱弗雷德•迪尔9Alfred Dürr)的话说,他一生的创作,都是为“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从而使宗教音乐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点。”他的音乐,被认为是音乐的建筑:在简单的音符组合中,内涵极其丰富,结构严谨、庄严。有人认为,他的音乐,是一种“神的声音”,而瓦格纳却认为,它是“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

巴赫的管弦乐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部《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协奏曲一共6首,编号BWV1046-1501。这6首著名的协奏曲,一般认为是为当时的勃兰登堡大公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而作,据德国音乐学家海因里希•贝塞勒(Heinrich Besseler)严格的考证,它们实际上是为当时克滕的青年王子利奥波德而作,利奥波德会多种乐器,是一位高水平的音乐爱好者。1718-1719年冬,巴赫从可滕到柏林,曾为勃兰登堡大公演出,大公叫巴赫送一些作品给他,巴赫从他在克滕创作的作品中选了这6首协奏曲,抄完加上献词给了大公。这6首协奏曲本不是一套,各首需要的乐器组合不同,所以巴赫对它们所起的标题是《6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这些协奏曲,巴赫实用了当时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当时大公的音乐班子只有6位乐手,而这些协奏曲中即使配器最少的第六首也需要7件乐器,根本无法演奏,结果这些作品就在大公的收藏室内高搁了13年。大公去世后,召集的乐手解散,不用的乐谱以一部协奏曲48个分尼的废纸价格卖掉。幸运的是这些协奏曲被巴赫的弟子、当时著名的作曲教师奇伦贝格买去,他又把它们送给了他的弟子、普鲁士亚马利亚公爵之女。这位公爵之女就是腓特烈大帝的妹妹,这些手稿才得以保存。

这6首协奏曲,大约在3-4年内写成,其中第二、第四、第五号遵守的是合奏协奏曲的形式,其它3首则有所区别。在巴赫时代,巴赫所遵循的创作形态,是艺术与技术两者的合成体。在他的作品中,并不表现主观意志,歌颂的是神的荣光,这些协奏曲,从形式上考虑的是当时宫廷中社交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式下,自由地展开自己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与超人的技能。

这一套协奏曲,第一号,F大调,BWV 1046,乐器编制:主奏:两把圆号、3支双簧管。协奏群:第一、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另加Ciolino Piccolo,就是比现代小提琴调高三度的小型小提琴)、中提琴、数字低音(低音管、大提琴、低音提琴,大键琴)。此曲共4个乐章:1.快板(此速度并非巴赫所写,巴赫手稿中这一乐章无速度标记),其中独奏群与合奏群并无明显对立,是以开始的叠句的反复出现构成。2.慢板,以圆号展开,高音小提琴时而脱离第一小提琴独立活动,具抒情风格修饰的旋律由双簧管开始,移至高音小提琴再移至低音乐器,调性逐次五度下移,在双簧管、高音小提琴、低音乐器之间形成精美的赋格,结尾是双簧管的一段花奏。3.快板,吉格舞曲节奏,这一乐章的高音小提琴声部特别华丽,似乎是为这件乐器而作的协奏曲。4.小步舞曲,一个优雅的小步舞曲以回旋曲方式于3个声部中交替出现,结构为小步舞曲—第一个三重奏(管乐器两支双簧管和一支低音管)—小步舞曲—波拉卡—第二个三成走(两支圆号与一支双簧管)-小步舞曲。

第二号,F大调,BWV1047,乐器编制:主奏:小号、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各一(创作这首作品时,巴赫考虑到克滕的音乐班子中技巧出众的小号手约翰•路德维希•施里贝尔,他用的是一种高音小号,而这里的长笛指的是直笛)。协奏:弦乐合奏,数字低音。此曲共3个乐章:1.快板,在低音波状音形上,呈现富节奏感的主题,主奏小提琴奏出的主题与之交互缠绕,然后由双簧管、长笛、小号呈现阶梯式依次转移,全乐章多次转调,饶有情趣。2.行板,此乐章为长笛、双簧管、小提琴与数字低音的合奏,由小提琴—双簧管—长笛,再由小提琴—长笛—双簧管依次以卡农的方式表现,多少有些沉思的意味。3.非常快的快板,略呈谐谑风格的主题,依次由小号、双簧管、小提琴、长笛、小号以赋格方式一边转调,一边应答,这一乐章为巴赫常用的赋格与奏鸣曲的混合形,协奏只负责伴奏,不演奏主题。

第三号,G大调,BWV1048,乐器编制: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3、数字低音乐器。这一首是突破形式的合奏协奏曲,主奏与协奏无区别,各乐器互为呼应,突出回声效果。共两个乐章,其间以佛里吉亚终止的两个和弦连接。两个乐章是:1.中庸的快板,主题明亮地由齐奏奏出,以后各乐器将动机分割,以问答的方式再进行组接。发展部分先以小提琴弱音奏分散和弦,主题再度呈现,分散和弦与主题动机交替,以反复来逐渐接近尾声。2.快板,由各自反复的两个部分构成,选用了吉格舞曲节奏,不断地在呈示中反复与转调,形成富有活力的和声及曲折环绕的旋律交织。

第四号,G大调,BWV1049,乐器编制:主奏小提琴、直笛各2。协奏:弦乐合奏、数字低音(管乐不加入)。这一首是这一套协奏曲中最为轻快的一首,共3个乐章:1.快板,由两支直笛的二重奏展开这个乐章,随后由小提琴带入新的动机,这一乐章中间部分是独奏小提琴激动人心的快速进行。2.行板,符合三段体,但各段没有明显的区分,充满装饰性的沉思气息。3.急板,是由赋格曲与意大利协奏曲的有机结合,其中小提琴华彩与优秀的赋格结构的交织可谓精美绝伦。

第五号,D大调,BWV1050,乐器编制:主奏:长笛、小提琴、拨弦古钢琴各1,协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1。这首作品突出的是大键琴的效果,它是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此曲共包括3个乐章:1.快板,以气势宏伟的全奏开头,接着是小提琴、长笛、拨弦古钢琴的互相嬉弄,在嬉弄过程中引出各种各样轻巧的乐思,最后拨弦古钢琴占主导地位,有一个宏伟的华彩乐段。2.深情地,这一乐章实际是3件乐器:长笛、小提琴、拨弦古钢琴的三重奏,而拨弦古钢琴左右手又构成两件乐器,其中充分展现巴赫的对织体编织的高度技巧。3.快板,这一乐章是三段体,第一、第三部分是赋格风格的,中间部分有点像古典乐派发展部的风格,整个乐章各种技术手法交织,丰富异常。

第六号,降B大调,BWV1051,乐器编制:主奏:古中提琴、古大提琴2。协奏: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大键琴6部。这一首被音乐研究家认为是6首中最早的一首,它实际是一首为两把独奏中提琴用的协奏曲。全曲共3个乐章:1.快板,三段体,在古大提琴与低音的八分音符上,古中提琴奏出卡农,其它主题也以卡农的方式呈现。2.从容的快板,这一乐章把悲哀与平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两把中提琴的二重奏,大提琴只作装饰。3.快板,吉格舞曲,吉格舞曲通常以二段体构成,此乐章却是近似不规则的回旋曲形式。其叠句是第一乐章开始处乐句的变型,末乐章和第一乐章一样,也是围绕反复出现的叠句而构成,其间引入二把古中提琴的对话和快速乐句。

这一套《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版本众多,中演绎角度,可首选:1、卡尔•李希特(Karl Richter)指挥慕尼黑巴赫乐团版,DG,Archiv公司,LP曾获德国唱片大奖,制成CD后,编号为427 143-2(两张)。2.布吕根(Brüggen)演奏长笛,莱昂哈特(Leonhardt)演奏大键琴,一批古乐演奏家以古乐方式演奏版,Pro Arte公司,LP编号2022(两张),这套唱片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制成CD后,编号为ABC公司,67020(两张)。3.由意大利音乐合奏团(I Musici)演奏的版本,Philips公司,LP编号为6770002(两张),这套唱片曾获爱迪生唱片奖,制成CD后编号为438 317-2(廉价双张)。这些版虽是名版,但录音都较早。

新版演录俱佳的,可选:1.由平诺克(Pinnock)指挥英国协奏团版,DG,Archiv公司,CD编号423 492-2(3张)。平诺克1946年生于坎特伯雷,原是一位大键琴演奏家,后来认真研究巴赫的作品,现已成为新一代的巴赫注释权威。这套唱片中还有巴赫的《4首乐队组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又分制成两张:第一、二、三,CD编号410 500-2;第四、五、六,CD编号410 502-2。《企鹅》给予三星评介。2.由谢霖(Szering)演奏小提琴,霍利格尔(Holliger)演奏双簧管,马里纳(Marriner)指挥圣马丁乐团版,Philips公司,第一、第二、第三,CD编号400 076-2;第三、第四、第五,CD编号400 077-2;《企鹅》给予三星评介。3.由B. 奎坎(Bart Kuijken)演奏小提琴,莱昂哈特(Leonhardt)指挥版,这又是继布吕根版之后,新的一批演奏家的组合,RCA公司CD编号70794(两张),这个版,日本《唱片艺术》评为CD时代最佳名曲。4.由明兴格尔(Münchinger)指挥斯图加特室内乐团版,Decca公司,第一、第二、第三,CD编号443 104-2;第四、第五、第六,CD编号443 105-2。

《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历史录音,可选择布什(Adolf Busch)指挥布什室内乐团版,EMI公司,CD编号CHS7 64047-2(3张)。阿道夫•布什,1891年生于威斯特伐利亚的齐根,1952年卒于弗蒙特的吉尔福德,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1919年成立四重奏团,后又发展为室内乐团,这个乐团中都是当时德国一流的演奏家。这套唱片录于1930年,唱片上另有巴赫的《4首乐队组曲》,是非常朴素又技艺高超的组合,这套唱片,《企鹅》给予历史录音三星带花名片评介。

《勃兰登堡协奏曲》录音优秀的版本,有一个欧洲室内乐团演出版,DG公司,CD编号431 660-2(两张),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也先后录过两次这套协奏曲,DG公司正价版,CD编号415 374(两张),画廊版CD编号413 173-2(两张),演奏和录音效果都很迷人,但总感觉离巴赫有一定的距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14

帖子

11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4
注册时间
2007-3-28
发表于 2012-4-16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岛哥们 于 2012-4-16 22:29 编辑

J.S.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J.S.BACH: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转帖

《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平均律的标题乃巴赫所起。平均律是一种律制,它对自然律进行修正,将八度音程分为十二半音的调律法,以便于转调。这种调律法虽在18世纪已被提倡,但一直未予以重视、首先采用这种方法运用于全部二十四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在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un Kaspar Fis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调的《前奏曲与赋格》(作于1702年)。

《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共两卷,各24首。第一卷BWV846—869;第二卷BWV870—893。在第一卷的扉页,巴赫作有这样的说明:“《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和有关的三大度do、re、mi,小三度re、mi、fa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集。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乐趣。”前奏曲与赋格或幻想曲与赋格,井不是古老的曲种。这种曲体起源,可能是自由的即兴部分与赋格曲部分所交替的多段体的托卡它。托卡它的创世者可能是梅鲁洛(Claudio Merulo,1533-1604),梅鲁洛的托卡它是把对位方式部分放在中间的三段体。后来,弗洛贝尔格(Johann Jakbb Froberger,1616—1667)等,把即兴性的第三部极端缩小,把第二部赋格曲扩大,最后把第三部删去。把第一、第二部分开,就产生了前奏曲与赋格。前奏曲原来是乐曲的即兴部分,并无确定形式,所以巴赫在这部作品中,赋予各种形态,大约可分为3类:1.音形装饰化;2.旋律型,在和弦伴奏之上,流动着美妙的旋律;3.创意曲型,主题以对位方式运作。赋格曲形态也是千变万化,大致也可分为两类:1.浓缩型,有较多次的主题导入,主题的反行或紧密发展等使用较多的对位技法。2.弛缓型,与浓缩型相反,除呈示部,全部声部的发展都是绝无仅有。

巴赫的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以C大调开始,根据各音为主音的12种大调以及12种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按调性发展而排列。在排列过程中,以细微的差异体现变化、体现转调的魁力。这些前奏曲与赋格,在主题上彼此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靠调性与内在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巴赫在每一调性的表现中,都充分拓展了该调性的音乐内涵,每一凋性的表现和调性间的关系,充满手法上的变化,使人回味无穷。这部平均律当时使用的乐器,音乐史家们一直争执不已。有人认为是用击弦的古钢琴(Clavichord),有人认为是用拨弦的大键琴。持击弦古钢琴观点者认为,击弦古钢琴虽比大键琴音量小,键盘上音域也窄,但能靠手指敲击作力度渐强渐弱变化与圆滑奏,巴赫当时因此而钟爱它,认为大键琴缺少精神性。而持大键琴观点者则认为,当时,1719年,巴赫曾亲自挑选,高价为克膝宫廷买了一台大键琴,他所有的键盘音乐都是在这台他心爱的大键琴上创作的。不管如何,这里有一点可以确定:这部作品,巴赫所希望的是优美如歌的奏法。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全部48曲为:

第一卷:1.C大调,BWV846,前奏曲:按莱曼(Hugo Riemann,1849-1919)的评介,此曲“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赋格曲:四声部,全曲由5个发展部组成。2.C小调,BWV847,前奏曲:急板、慢板、快板等频繁地变化速度,造成感情高潮,后半段是粗旷的托卡它风格。3.升C大调,BWV848,前奏曲:按莱曼评说,气氛如“沐浴夏日之阳光”。赋格曲:三声部,嘉禾舞曲风格。4.升C小调,BWV849,前奏曲:莱曼评此首为“音乐文化所呈示的最神圣、最崇高的乐曲”。各声部模仿、变形,是“诉说着伟大灵魂的憧憬”。赋格曲:五声部,三重赋格曲构造,有如巨大的神圣的教堂的结构。5.D大调BWV850,前奏曲:单一音型的无休止进行,背景是四声部和声。赋格曲:四声部,类似亨德尔风格的主题。6.D小调,BWV851,前奏曲:以14小节为界分成两半,末尾的减和弦分散所形成的半音阶经过句,是李斯特、肖邦的先声。赋格曲:三声部,是最复杂的赋格曲之一。7.降E大凋,BWV852,前奏曲:类似附有小序奏的赋格。赋格曲:三声部,轻快而又谐谑。8.降E小调,BWV853,前奏曲:莱曼评说:“悠长的旋律诉说高贵而又伟大的情感,有时以爱的眼睛凝视我们,有时却被超越人间的痛苦袭击而叹息着。”赋格曲:二声部,格列高里圣咏风格的主题。9.E大调,BWV854,前奏曲:近似创意曲形式,幸福的田园气氛。赋格曲:三声部,充满活泼的气氛。10.E小调,BWV855,前奏曲:类似巴洛克协奏曲风格。赋格曲:二声部,创意曲形式。11.F大调,BWV856,前奏曲:以轻快的琶音进行,可谓二声部创意曲。赋格曲:三声部,巴瑟比埃舞曲节奏。12.F小调,BWV857,前奏曲:分散三和弦,背景多少有些沉郁。赋格曲:四声部,半音阶型,两个对位旋律成为彼此对照。13.升F大调,BWV858,前奏曲:复杂的音形装饰型。赋格曲:三声部,优雅的类似前奏曲的赋格曲。14.升F小调BWV859,前奏曲:荚曼比喻此曲是“秋日阴郁的原野”。赋格曲:四声部,对位旋律是由所谓“叹息的动机”形成的。15.G大调,BWV860,前奏曲:轻松、明朗的风格。赋格曲:三声部,舞曲风格。16.G小调,BWV861,前奏曲:类似巴赫初期的圣咏组曲。赋格曲:四声部。17.降A大凋,BWV862,前奏曲:沉思的气氛。赋格曲:四声部,主题与前奏曲类似。18.升G小调,BWV863,前奏曲:严格发展的三声部创意曲。赋格曲:四声部,全卷中情绪最丰富者,发展极为自然、美妙。19.A大调,BWV864,前奏曲:类似F小调前奏曲,3个主题结合变成三声部创意曲。赋格曲:三声部。20.A小调,BWV865,前奏曲:较粗犷的托卡它风格。赋格曲:四声部。21.降B大调,BWV866,前奏曲:轻巧跳跃的分散和弦,然后是托卡它的快速句型。赋格曲:三声部,具快乐的舞曲风格主题。22.降B小调,BWV867,前奏曲:类似教堂内的庄严祈祷。赋格曲:五声部,类似16世纪的管风琴音乐。23.B大调,BWV868,前奏曲:三声部创意曲。赋格曲:四声部,主题是典型的变格主题。24.B小调,BWV869,前奏曲:类似科莱里的三声部奏鸣曲,行板。赋格曲:四声部,巴赫标示的速度为“极缓慢”。

第二卷: 1.C大调,BWV870,前奏曲:庄重如管风琴曲。赋格曲:三声部,莱曼评述:“无邪的游戏”。2.C小调,BWV871,前奏曲:宁静、优雅的阿勒曼舞曲。赋格曲:四声部,但大半以三声部展开。3.升C大调,BWV872,前奏曲:快板部分是准赋格曲(fgato),此曲原是独立的一首前奏曲与小赋格曲。赋格曲:四声部,原是《6首小前奏曲》的第一首后半部,经改订后,编于此曲。4.升C小调,BWV873,前奏曲:抒情风格的三重唱。赋格曲:三声部,类似吉格舞曲。5.D大调,BWV874,前奏曲:此曲有《管弦乐组曲》的影子,已呈现初期奏鸣曲式构造。赋格曲:四声部。6.D小调,BWV875,前奏曲:活泼而充满幻想类型。赋格曲:三声部,没有对位旋律,但有主题逆行的紧密法。7.降E大调,BWV876,前奏曲:类似鲁特琴组曲的第一首。赋格曲:四声部。8.升D小调,BWV877,前奏曲:阿勒曼舞曲形式的二声部创意曲。赋格曲:四声部,高贵、歌唱性的主题。9.E大凋,BWV878,前奏曲:精致的三声部技法的完美体现,是这部曲集中最美的一首。赋格曲:四声部,帕莱斯特利那风格,全曲分为6部分经文歌形式。10.E小调,BWV879,前奏曲:科莱特舞曲风格的二声部创意曲。赋格曲:三声部,与E大调赋格曲形成强烈的对照。11.F大凋,BWV880,前奏曲:严格的五声部和声进行,风琴音乐风格。赋格曲:三声部,与内省型的前奏曲形成对照。12.F小调,BWV881,前奏曲:有显著的和声形态,类似意大利作曲家哈斯(Johann Hasse,1699-1783)风格。赋格曲:三声部,间奏部有明显的主调音乐倾向。13.升F大调,BWV882,前奏曲:巴洛克协奏曲风格。赋格曲:主题从导音开始,间奏部是嘉禾舞曲节奏。14. 升F小调,BWV883,前奏曲:类似器乐协奏曲慢乐章的小抒情调。赋格曲:三声部,3个主题的三重赋格曲。15.G大调,BWV884,前奏曲:活泼的协奏曲形式。赋格曲:三声部,由轻快的分散和弦组成。16.G小调BWV885,前奏曲:严格的四声部,最慢板。赋格曲:四声部,此曲结构精致,主题和对位旋律的关系,不只是通常的八度关系,采用了能转换为十度、十二度的二重对位技法。17.降A大调,BWV886,前奏曲:协奏曲形式。赋格曲:四声部,此曲是使用了少有的、音域超过八度以上的高尚主题。18.升G小调,BWV887,前奏曲:二声部的创意曲风格。赋格曲:三声部,摇篮曲般宁静的主题。19.A大调,BWV888,前奏曲:三声部的创意曲风格。赋格曲:三声部,此曲主题与前奏曲主题相似。20.A小调,BWV889,前奏曲:第二卷前奏曲中最重要的一首,技法上是创意曲,但其组织却近似舞曲形式的二段体。赋格曲:三声部,强有力的主题和对位旋律快速运行形成紧张感,与前奏曲形成对照。21.降B大凋,BWV890,前奏曲:全曲明确分为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3部分。赋格曲:三声部,特征是从第二部(第41小节)初次导入了一直环绕主题的两个对位旋律。22.降B小调,BWV891,前奏曲:严格的三声部创意曲。赋格曲:四声部,3个主题均具沉重的表情。23.B大调,BWV892,前奏曲:活泼的托卡它风格。赋格曲:四声部,高雅的品质体现。24.B小调,BWV893,前奏曲:协奏曲形式的二声部创意曲。赋格曲:三声部,明朗,富于谐谑的对应与交织。

巴赫这套《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大键琴演奏,首选:1.吉尔伯特演奏版(Gilbert)。吉尔伯特70年代才作为独奏家而登台,后来参加加亚尔德大键琴三重奏组,l973年后参加英国古代音乐团,资历稍浅。但他演奏的这套《平均律》却后来居上,较朴实地贴近了巴赫的精神,《企鹅》评介三星。DG,Archiv公司,CD编号413 388-2(4张)。2.莱昂哈特(Leonhardt)演奏版;BMG/RCA公司,CD编号GD770l1(第一卷),GD77012(第二卷),《企鹅》对这个版评介三星保留两星。3.莫洛尼(Moroney)演奏版,法国HM公司,CD编号HMC 901285/8(4张),莫洛尼这个版录于1980年,《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用钢琴演奏的版本,首选:1.古尔德(Gould)演奏版,古尔德版LP在哥伦比亚公司,第一卷编号为MS6408、6538、6776(3张)。第二卷编号为MS7099、7499、30537(3张),制成CD后,编号为SonyM3K 42266(3张)。古尔德演奏速度也许过快,但那种快速指法、力度变化,尤其是表现赋格曲时那种丰富的层次,无人能及。古尔德版,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2.古尔达(Gulda)版,Philips公司,LP编号412 794-1(5张),制成CD后编号为412 794-2(4张)。古尔达版速度较慢,用比较朴实的手法演奏,与古尔德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3.里赫特(Richter)演奏版,里赫特在苏联OlymPia公司与BMG/RCA分别录过两个版,Olympia公司,CD编号OCD 536(第一卷两张),OCD537(第二卷两张)。BMG/RCA公司,CD编号为GD60949(4张)。两版比较,无论演奏还是录音,都以 BMG/RCA版为好,里赫特的演奏较注重于力度变化,情感投入过多,有人认为不贴近巴赫精神,但从欣赏角度,效果极好。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历史录音,大键琴演奏版可选兰多芙斯卡(Landowska)版,兰多芙斯卡对大键琴演奏的贡献,在于“复活了大键琴的演奏艺术”,当是这一曲目的演奏权威。她的这一套,第一卷:BMG/RCA公司,CD编号6217-2-RG(录于1949—1951年);第二卷BMG/RCA公司,CD编号7825-2-RG(录于1951—1954年)。兰多芙斯卡演奏速度慢,全套演奏达5小时左右(古尔德演奏2个多小时,古尔达、里赫特演奏4个多小时)。兰多芙斯卡版,共有CD5张。用钢琴演奏可选菲舍尔(Fischer)版(录于1933年)或吉泽金(Gieseking)版(录于1950年)。菲舍尔版:EMI CD编号CHS7 63188-2(3张),吉泽金版:DG大师历史录音版,CD编号429 929-2(3张)。这两位都是老一代的权威,速度都快,菲舍尔演奏似过于匆忙,味道还不如吉泽金。这3套唱片,《企鹅》评兰多芙斯卡版为历史录音三星,菲舍尔、吉泽金版均为录音三星保留一星。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其它版本,大键琴演奏可选:1.库普曼(Koopman)版,Teldec公司,CD编号2292 45428-2(第一卷),2292 45429-2(第二卷)。2.阿斯佩抡(Asperen)版,EMI公司,CD编号CDS7 49727 2(第一卷两张),CDS7 49658 2(第二卷两张)。贾勒特(Jarrett)版,ECM公司,CD编号835 246-2(第一卷两张),847 936-2(第二卷两张)。钢琴演奏可选:1.尼古拉耶娃(Nikolayeva)演奏版,Kni公司,418042(第一卷两张),418 043(第二卷两张)。2.席夫(Schiff)演奏版,Decca公司,CD编号414 388-2(第一卷两张);417 236-2(第二卷两张),《企鹅》评介三星带花。3.肯普夫(Kempff)版,选曲两张,DG公司,LP编号253 0807,253 129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14

帖子

11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4
注册时间
2007-3-28
发表于 2012-4-17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岛哥们 于 2012-4-17 10:14 编辑

J. S.巴赫:赋格的艺术
J.S.BACH: the Art of Fugue

J.S.巴赫的《赋格的艺术》,BWV1080,作于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大约是1749—1750年。1749年,巴赫将要失明,身体也日见衰退,这部作品可看作是他的音乐遗嘱。这部曲集共包括22首赋格与卡农,但其编号只有19首,原因是16、17、18各号均含两曲,而第十九号未完成。在第十九号中,巴赫想把自己的姓名作成 B—A—C—H4个主题组成的四声部赋格,可惜未完成:他的手迹停止的地方就是这位大师要将他的名字的第四个字母填上去的地方。这部作品被看成是高级对位的教科书,全曲分为;1.对位法第一,4声部赋格;2.对位法第二,4声部赋格;3.对位法第三,4声部赋格;4.对位法第四,四声部赋格;5.四声部赋格;6.法国型的四声部赋格;7.扩大与缩小的四声部赋格;8.3声部赋格;9.12度的4声部赋格;10.10度的4声部赋格;11.4声部赋格;12.8度卡农;13.反行的扩大卡农;14.在3度对位上的10度卡农;15.在5度对位上的12度赋格;16.对位法第十六,4声部赋格(正反两首);17.3声部赋格(正反两曲);18.两台古钢琴赋格曲(正反两首);19.3个主题的赋格曲,实际出现BACH4个主题。这部作品,巴赫只对第十八号两首作品注定了使用的乐器,早期研究,认为此曲集应由附有踏板的古钢琴或管风琴演奏。自20世纪后 由指挥家卡尔•斯特劳贝(K.Straube,1873—1950)1927年第一次以管弦乐的方式演奏,编曲是格拉萨(W.Graser,1906—1928)。他在18岁时改编了这部作品,22岁时自杀身死,现在这部作品的演奏,基本使用古钢琴。

这部《赋格的艺术》用小乐队方式演奏的版本,可选:1.马里纳(Marriner)指挥圣马丁乐团版,Philips公司,LP编号7699 007(两张)。2.格贝尔(Goebel)指挥科隆古代艺术团版,DG Archiv公司,CD编号431 642-2(与《音乐的奉献》各为3张),《企鹅》评介三星。3.柏林爱乐小协奏团版,CPO公司,CD编号999 058-2(两张)。用管风琴或钢琴演奏版,可选:1.瓦尔哈(Walcha)用管风琴演奏的版本,DG公司,瓦尔哈录制的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CD编号419 904-2(12CD)。2.阿斯佩伦(Asperen)和莱昂哈特(Leonhardt)以大键琴演奏的版本,BMG/RCA公司;CD编号为GD77013(两张)。《企鹅》评介三星。3.尼古拉耶娃(Nikolayewa)用钢琴演奏的版本,Ko Hy公司,CD编号66 631(两张)。4.吉尔伯特(Gilberi)用大键琴演奏的版本DG.Archiv公司,CD编号427 673-2,《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5.科奇什(Kocsis)和罗多斯(Rodos)用钢琴演奏的版本,Philips公司,CD编号412 729—2(两张)。

《赋格的艺术》有一个朱丽亚德四重奏团以四重奏的方式演奏的版本:Sony公司,CD编号MK 45937(两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14

帖子

11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4
注册时间
2007-3-28
发表于 2012-4-17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J.S.巴赫:马太受难曲
J.S.BACH: St Matthew Passion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最伟大的宗教音乐作品。根据巴赫治丧委员们的讣闻,巴赫一生共写作了5首受难曲,他在自己所写的文字中(信件),也说过他曾写过5部受难曲。受难曲是为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其中,如果主要词句是按照《圣经》中《马太福音书》的记载而作的,就叫《马太受难曲》:按《约翰福音书》的记载而作的,就叫《约翰受难曲》。根据文献记录,巴赫虽曾作过5部受难曲,但至今仍被保存的只有两部,即《马太受难曲》及《约翰受难曲》。从1950年莱比锡所编目录看,另记有两部:BWV246为《圣•路克受难曲》,BWV247为《圣•马可受难曲》另一部在编目录时不详。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在1729年于莱比锡根据亨理奇(C. F. Henrici)在1728年从《圣经》中《马太福音》26及27章中所编写的文字谱曲。全曲共分两部分:BWV1—35 首为第一部,BWV36—78首为第二部。巴赫设计在公演此曲时,由牧师在两部之间加入布道章,这就使3个多小时的乐曲演出又加上了约半个小时的牧师的布道,共3个半小时。其歌词的来源有三部分:最多一部分是来自《圣经•马太福音》26及27章,在出版时以正常字体印刷;在巴赫的原稿上,所有《圣经》上的字句都是用红色墨水书写。第二部分是来自当时德国路德宗教会所通用的众赞歌(Chorale),全曲中巴赫选用了13首众赞歌,在出版时用小正楷体印刷。这些众赞歌曲调一般人都会唱,歌词大家也常用。在演唱《马太受难曲》时,每逢到众赞歌时,全体听众要与圣诗班一同唱—或合唱,或齐唱。在13首众赞歌中有一首名叫《神圣之首受重伤》(O Sacred Head, Sore Wounded),巴赫5次用此旋律在不同的调中配以不同的和声(BWV版本中系21、23、53、63、72)。第三部分歌词是以独唱和合唱形式描述当时的某些人或现在人们的思想感情,在出版时以斜体字印刷。

《马太受难曲》中的角色很多,最主要的有:宣道者—男高音,《圣经》中的话语多半由他来叙述,在《马太受难曲》中他多唱宣叙调(Recitative);耶稣基督—男低音,《圣经》中凡是耶稣的原话都是由他以宣叙调演唱;4个声部的独唱—用来表达群众的心情,祈祷和作为对细腻情感的描述,此4位独唱有时以宣叙调有时以歌调(aria)演唱。此外尚有彼拉多—男低音;彼得—男低音;犹太—男低音;以及大祭司,作伪证者和妇女等。全曲需两个大型合唱团、两个乐队、两架风琴及提琴、长笛、双簧管等乐器。

《马太受难曲》全曲,按BWV(1950年莱比锡所编的巴赫作品的目录),为78首,按NEA(1954年哥廷哈根巴赫研究所所编目录)为68首,其中许多首乐曲都非常有特色。如BWV第四十六首彼得否认他与耶稣有关系后,听到鸡叫,想起耶稣曾预言他要“3次否认主”。BWV第六十三首耶稣临终前圣殿的幔子裂开和地震一段。BWV第五十八首女高音歌调“主为爱我而受死”,形成了长笛与女高音的重奏(唱)。BWV第五十一首“把我主还给我”一段男低音独唱却由小提琴协奏,形成了男低音与小提琴的二重奏(唱)。BWV第九首用小提琴来表示为耶稣受难而流下的眼泪。而BWV第六十首,乐队的节奏和音乐虽是为女低音伴奏,却是表现耶稣受鞭打的情形。终曲BWV第七十八首,在两个合唱团的合唱中,表示人类对耶稣基督受难的痛苦和悲伤,并结束了全部《受难曲》。这首终由与其BWV第一首合唱团I与II的合唱前的序曲相互呼应,因为第一首合唱前的乐队序曲,正是表现耶稣被捕后,兵丁押送耶稣的队伍和人们知道耶稣被出卖而被捕后的悲愤。

这些非常有特色的段落,使我们今日的人都惊叹巴赫会如此运用独唱、合唱、乐器、和声及节奏。用一切的音乐手段来充分表现在耶稣受难时的情景及各种不同人(包括耶稣、犹大、彼得、彼拉多等人)的非常不同的情感、无怪乎1729年4月15日这部《马太受难曲》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首次公演时,那些尊贵的仕女们和严肃的高官们一起与合唱团在唱第一首众赞歌(“亲爱的耶稣,你违犯了什么条例以致受此极刑”),发觉巴赫的和声处理和通用的和声大不相同,(因为此曲调是他们平时在教堂中经常唱的),于是有人迷惑不解,彼此互问“这是什么意思?”一位老妇女甚至说:“上帝帮助我们吧,这简直是个喜剧!”
但与此种情况完全相反的是,按柏辽兹回忆,他于1843年(在巴赫逝世后93年,巴赫自己指挥公演此曲后的114年,在门德尔松把此曲介绍给柏林的14年后)在柏林参加了一次巴赫《马太受难曲》的演出,他写道:“德意志的听众是以怎样的聚精会神并以敬畏和虔诚的心情来聆听这部分为两部分的《受难曲》!他们每人都用眼睛跟踪着他们手中的歌词本,大厅中鸦雀无声,平静严肃,没有赞赏,没有指责,更没有鼓掌喝彩。人人都像真正在教堂中倾听福音而不是默默地听音乐,这完全是参加一次礼拜仪式。”

巴赫在处理《圣经》的词句时,也是经过仔细考虑的:一般《圣经》上的词句,他用乐队、通奏风琴或木管乐器加上通奏风琴来伴奏;但所有耶稣说的话都是以男低音和弦乐伴奏,用以刻划耶稣的孤独感情和他对一切世人的忧虑。
《马太受难曲》中的另一个特点是:巴赫所运用的复调音乐和对位式的和声、由曲调交织起来的和声,把人类用语言、文字所难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完整表达了出来,在这一点上,巴赫又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位欧洲的音乐评论家说:“《马太受难曲》中充满崇敬、虔诚和赞美的心情,在音乐艺术中,很少有人能如此地表达出这层深刻的情感,乐曲好像巴赫非常奇妙地向每个人谈出他的肺腑之言。”休伯特•帕里爵士(Sir Hubert Parry)说:“《马太受难曲》是所有宗教音乐中最伟大、最丰富的典范。”

《马大受难曲》的标题目录为:第一部:1.合唱(两个合唱团):“来吧,众女子们,同我一起悲痛。”2.宣叙调(男高,男低):“耶稣说完这一切的话。”3.众赞歌:“亲爱的主耶稣,你犯了哪条戒律以至遭此毒刑?”4.宣叙调(男高):“那时,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5.合唱(两个合唱团):“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民间生乱。”6.宣叙调(男高):“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疯的西门家里。”7.合唱:“何用这样枉费呢”。8.宣叙调(男高,男低):“耶稣看出他们的意思。”9.宣叙调(女低):“我主,我神!众门徒枉自争吵。”10.歌调(女低):“我心悲痛如撕裂我心为二。”11.宣叙调(男高,男低):“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12.歌调(女高):“亲爱之主,心已碎,如被毒蛇咬伤。”13.宣叙调(男高):“亲除节的第一天,门徒来问耶稣。”14.合唱:“你吃逾越节的筵席,要我们在哪里预备?”15a.宣叙调(男高,男低,男高):“你们进城去,”“他们就甚忧愁。”15b.合唱:“是我吗?”16.众赞歌:“因我犯罪,使主被囚。”17.宣叙调(男高,男低):“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卖我。”18.宣叙调(女高):“我眼中充满泪水,因主耶稣要离开我们。”19.歌调(女高):“主啊!我的主!我属于你。”20.宣叙调(男高,男低):“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21.众赞歌:“我的主啊,求你记念我。”22.宣叙调(男高,男低,男低):“彼得说,我却永不跌倒。”23.众赞歌:“我在主旁,靠主站立。”24.宣叙调(男高,男低):“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叫客西马尼。”25.宣叙调(男高,合唱队):“他的心受多大震动!”26.歌调(男高,合唱队):“我要愉快地与主同在一起。”27.宣叙调(男高,男低):“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28.宣叙调(男低):“我主向上帝天父祈求。”29.歌调(男低):“我真愿与主同负十字架。”30.宣叙调(男高,男低):“来到门徒那里。”31.众赞歌:“父啊,主要是你的意思。”32.宣叙调(男高,男低,男低):“又来见他们睡着了。”33.歌调(女高,女低,合唱):“我的主已被捉拿。”合唱:“雷声,闪电狂怒!”34.宣叙调(男高,男低):“跟随耶稣的一个门徒,拔出刀来。”35.众赞歌:“人们啊,为你们的罪恶而惋惜吧!”

第二部:36.歌调(女低,合唱):“啊,现在我上已去!”37.宣叙调(男高):“拿耶稣的人把他带到大祭司那里去。”38.众赞歌:“世界多虚伪,拒绝了公正。”39.宣叙调(男高,男低,女低,男高):“虽然有好些人来作假见证。”40.宣叙调(男高):“耶稣却不言语。”41.歌调(男高):“不言不语。”42.宣叙调(男高,合唱队):“大祭司对他说,”“他是该死的。”43.宣叙调(男高,合唱队):“他们吐唾沫在他脸上,”“基督啊,你是先知。”44.众赞歌:“主啊,谁敢唾弃你。”45.宣叙调(男高,女高,女高,男低):“彼得在外面院子里坐着。”46.合唱:“你素来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伙的。”宣叙调(男高,男低〕:“彼得又不承认”’47.歌凋(女低):“主啊,垂赐怜悯。”48.众赞歌:“你受试练,使我更接近你。”49.宣叙调(男高,男低):“到了早晨。”合唱:“那与我们有什么相干。”50.宣叙调(男高,男低):“犹大就把那银钱丢在殿里。”51.歌调(男低):“把主耶稣还给我吧。”52.宣叙调(男高 男低):“他们商议。”53.众赞歌:“将你的一切信托与主。”54.宣叙调(男高,男低,女高,合唱):“每逢这个节期,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55.众赞歌:“伟大的爱心,忍受此残酷的钉刑。”56.宣叙调(男高,男低):“巡抚对众人说。”57.宣叙调(女高):“耶稣作过许多义事。”58.歌调(女高):“为了爱我主而牺牲。”59.宣叙调(男高):“他们便极力喊着说。”合唱:“把他钉十字架!”宣叙调(男高,男低):“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合唱:“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子孙身上。”宣叙调(男高):“于是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他们。”60.宣叙调(女低):“仁慈的上帝。”61.歌调(女低):“如果我的泪水不能到达你面前。”62.宣叙调(男高):“巡抚的兵。”合唱;“恭喜犹太人的王。”宣叙调(男高):“吐唾沫在他脸上。”63.众赞歌:“神圣之首受重创。64.宣叙调(男高):“戏弄完了 就给他脱了袍子。”65.宣叙调(男低):“没有人愿背负此十字架。”66.歌调(男低):“来吧,让我帮你背负此十字架。”67.宣叙调(男高):“他们到一个地方名叫各各他。”合唱:“你这拆毁圣殿的,三日又建造起来的。”宣叙调(男高):“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也这样戏弄他。”合唱“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68.宣叙调(男高):“那和他同钉的强盗。”69.宣叙调(女低):“啊,各各他!”70.歌凋合唱:“看啊!主耶稣伸出手来等候你。”71.宣叙调(男高.男低):“从午正到申初。”合唱;“这人呼叫以利亚呢。”宣叙调(男高):“内中有一个人赶紧跑去。”合唱:“且等着,看以利亚救他不来。”宣叙凋(男高):“耶稣又大声喊叫。”72.众赞歌:“主啊,此时不要离开我。”73.宣叙调(男高):“忽然,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合唱:“这真是上帝的儿子。”宣叙调(男高):“有好些妇女在那里。”74.宣叙调(男低):“在傍晚,宁静的时刻。”75 歌调(男低):“让我的心灵,像你一样纯洁。”76.宣叙调(男高):“约瑟,取了耶稣的身体。”合唱:“大人,我们记得那诱人的。”宣叙调(男高,男低):“彼拉多说。”77.宣叙调(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安放主耶稣在新坟墓中。”78.合唱:“在你的墓前我们哭泣。”

这部《马太受难曲》的版本,首选卡尔•李希特指挥慕尼黑巴赫乐团、合唱团版,卡尔•李希特在DG,Archiv录有两个立体声版,1958年的录音,由贺利格尔,迪斯考等演唱(Ernst, Haeffliger,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Irmgard Seefried, Hertha Fopper, Kieth Engen, Antoine Fahlberg演唱),Archiv,LP编号 136978(4),CD编号439 338(3),《企鹅》评为两星。后期1979年录音,由施雷尔、迪斯考等演唱(Peter Schreier, Dietrich Fischer-Diesckau, Edith Mathis, Dame Janet Baker, Salminer,Regensburger Domspatzen演唱),Archiv,LP编号2711012(4),CD编号427 704-2(3)。从演唱阵容,后者实在胜于前者,录音也好,但氛围感,1979年版绝对不如1958年版。1979年版,《企鹅》给予三星保留一星。其次可选:1.哈农库特指挥雷根斯堡儿童合唱团、国王学院合唱团、维也纳音乐协奏团版(Equiluz, Esswood, Sutcliffe, Bowman, Nigel Rogers, Ridderbusch演唱),Teldec,LP编号4635047(4),CD编号2292 42509-2(3),《企鹅》评介两星。2.加德纳指挥蒙特威尔第乐团、合唱团版(Johnson, Schmidt, Bonney, Monoyios Otter, Chance, Crook, Bar,Hauptmann演唱),CD编号DG427 648-2(3),《企鹅》评介三星。3.施雷尔(Schreier)指挥莱比锡合唱团、德累斯顿乐团版(Adam, Popp, Lipovesk, Buchner, Holl, Scheiner演唱),Philips,CD编号412 527-2(3)。4.威尔科克斯(Willcocks)指挥巴赫合唱团、托马斯室内乐团版(Robert Tear, Shirley-Quirk, Felicity Lott, Alfreda Hoagson, Neil Jenkins, Stephen Roberts演唱),ASV,CD编号CDQSS324(3),《企鹅》评介三星。

《马太受难曲》的历史录音,富特文格勒有一个指挥维也纳儿童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和合唱团1954年录音(Grummer, Hoffgen, Dermota, Fischer-Dieskau,Edelmann演唱),EMI,CDS5 65509-2(3),拉明(Ramin)指挥格万格豪斯乐团、莱比锡托马斯教堂合唱团有个1941年录音(Lemnitz, Beckmann, Husch, Schulze演唱),CAL1,CAL0859/60(两张)。

此外克雷姆佩雷尔有一个1962年指挥哈姆斯坦德•帕里斯教堂合唱团、爱乐乐团版(Pears, Fischer-Dieskau, Schwarzkopf, Ludwig, Gedda, Berry演唱),演唱阵容出色,《企鹅》评为三星,Angel,LP编号L7ll012(4),CD编号EMI CMS7 63056-2(3)。卡拉扬有一个指挥柏林儿童圣乐团、维也纳辛格维林合唱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合唱团、柏林爱乐乐团版(Schreier, Fischer-Dieskau, Janowitz, Ludwig Laubenthal, Berry演唱),演唱阵容也很出色,DG,LP编号419 789-2(3),《企鹅》没有评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14

帖子

11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4
注册时间
2007-3-28
发表于 2012-4-17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岛哥们 于 2012-4-17 10:24 编辑

J. S.巴赫:B小调弥撒
J.S.BACH: Mass in B minor

巴赫一共作有5部弥撒曲,这一部规模最大,无疑也是5部中最优秀的一部。

弥撒是一种极为古老的形式,是基督教从一开始就经常举行的为纪念耶稣在被卖的前夜所举行的“末次晚餐”,13世纪起,弥撒成了教会中重要的仪礼。弥撒一词源于:“It missa est”,即举行仪式后,神职人员向会众所说的“会众可以退席”,因此仪式没有名称,后即以“mass”一词作为专指此仪式之名词。正规弥撒分几大部分,即:1.恳求主,赐怜悯(Kyrie eleison);2.荣耀颂(Gloria);3.使徒信经(Gredo);4 圣哉,圣哉,圣哉(Sanctus);5.奉主名来的当受称颂(Benedlictus);6.上帝的羔羊(Agnus Dei)。

巴赫于1733年写成了这部弥撒中的“恳求主。赐怜悯”(Kyrie)和“荣耀颂”(Gloria)这两段,是为奉献给萨克逊的选侯西格斯蒙德三世(Sigismund III)的,当时这位选侯是巴赫所居之地的地方长官,后来成为波兰的国王。巴赫将这两段乐曲奉献给他并附有一信,请求选侯指派他为选侯的宫廷作曲家,信中还说:“这两首作品可以算作我的作品中非常有特殊意义的乐曲。”

巴赫是一位新教路德宗的信徒,但1514年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成立新教之后,在新教的崇拜中,并没有废除原来天主教所用的弥撒这一崇拜仪式,只是有时把弥撒中“奉献”(Offertory)部分改为由牧师宣教,所以《B小调弥撒》中没有“奉献”这一部分。新教崇拜仪式中仍保留传统天主教弥撒中的“恳求主,赐怜悯”(Kyrie eleison),荣耀颂”(Gloria),“使徒信经”(Credo),“圣哉,圣哉,圣哉!”(Sanctus)和“上帝的羔羊”(Agnus Dei)5部分。作品中又加上了高度成熟的技术,使之更有浓重的宗教气氛。

美国著名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Stokowski, Leopold 1882—1977)曾说过:“巴赫的这部作品确实是音乐领域中最崇高的作品。”他又说,“巴赫的《B小调弥撒》是从一个很广泛的音域中构筑成功的,音乐的结构非常复杂而且其技术集中反映出巴赫的灵感是缓慢而很丰富地流露出来的。在巴赫笔下,把传统弥撒的段落加以扩充了,几乎在《B小调弥撒》中,包含了全宇宙所有的情感和意识……”

巴赫的这首《B小调弥撒》属于“康塔塔—弥撒”(Cantata-Mass)。在这种弥撒中,独唱与合唱之间有强烈的对比,管弦乐色彩宏丽,把一切歌剧及清唱剧(Oratorio)中的手法也引用进来。在这部作品中,女高音的花腔式唱法来自意大利的歌剧,华美壮丽的二重唱则来自阿戈斯蒂诺•斯特凡尼(Agostino Steffani 1654—1728)的手法。
巴赫把这部弥撤分为5部分24段,这种分法完全是他自己的决定,绝无先例。他把“使徒信经”分为8段也完全没有任何先例,而第8段(总第19段)又明显地可以再分为两段,这就使“使徒信经”成了9段,这9段中是以“被钉于十字架”(第5,总第16段)为中心,前后各有4段。巴赫作为基督徒,其信仰的中心就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这也就是耶稣所以降生于世上的目的,从而我们可以证明巴赫的这部作品是以深刻的神学思考为背景的。

巴赫一生创作的5部弥撒中,这首弥撒与其它4部有很大不同,其它4部都没有分如此多的段,例如《A大调弥撒》(BWV234)只有6段,《G大调弥撒》(BWV236)只有6段,《G小调弥撒> (BWV235)也只有6段,只有这部《B小调弥撒》(BWV232)却有24段。
5部分24段内容为:一、恳求主,赐怜悯:1.“上主赐怜悯于我们”(Kyrie eleison)合唱;2.“主耶稣赐怜悯于我们”(Christe, eleison)女高,女中二重唱;3.“上主,赐怜悯于我们”(Kyrie eleison)合唱。

二、荣耀颂(Gloria);4.“荣耀归与至高的上主,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Gloria in excelsis Deo)合唱;5.“我们赞美你,祝福你,崇敬你,荣耀你”(Laudamuste, benedicimus te)女中音独唱;6.“因你伟大的光荣我们向你献上感谢”(Gratias agimus)合唱;7.“上帝我主,天上君王,全能的上主,上主的独生于耶稣基督,上帝我主,上帝的羔羊,上主之子,”(Domine Deus, rex Coelestis)女高音,男高音二重唱;8.“你除掉了世界的罪恶,赐怜悯于我们,倾听我们的祈求”,(Qui tollis peccata mundi)合唱;9.“你坐在天父的右边的主,赐怜悯与我们”(Qui sedes ad dextram Patris)女中音独唱;10.“因为只有你是圣洁的,只有你是上主,只有你,耶稣基督,至高无上。”(Quonian ta solas Samtus)男低音独唱;11.“与圣灵一起,在天父上帝的荣耀中阿门”(Cum Sancto Spirita)合唱。

三、使徒信经(Credo):12.“我信唯一上帝”(Gredo in unum Deum)合唱;13.“我信唯一上帝,天父大有权能创造天地与一切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主”(Credo in unum Deum, Patrem omnipoten tontem)合唱;14.“我信唯一我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就曾生成,神中之神光中之光,真神中的真神是生成非造成,与上帝天父的本质相同,万物都是藉着他造成的,为了我们和为了拯救我们,从天上降生于人世间。”(Et in unum Dominum, Jesum Christum)女高音,女中音,二重唱;15.“因圣灵感孕由童贞玛利亚所生”(Et incarmatus est de Spiritu Sancto)合唱;16.“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受死,埋葬”(Crucifixus etiam Pronobis Pontio Pilato)合唱;17.“按《圣经》所记载的,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度直到永远无穷尽”(Et resurrexit tertia die secundum)合唱;18.“我信圣灵从圣父圣子而来,并与圣父圣子同受崇拜,同享荣耀,是古代先知所说的,我信一个圣而公的教会”(Et in Spiritum Santum)男中音独唱;19.“我信洗礼可除掉罪恶,我指望死人复活和生命的来世,阿门”(Confiter unum baptisma)合唱。

四、圣哉、圣哉、圣哉(Sanctus):20.“圣哉、圣哉、圣哉万灵之主,他的荣光充满大地”(Sanctus, Sanctus, Snctus)合唱;21.“和散那归最高神”(Osanna in excelsis)合唱;22.“奉主名来的当受祝福”(Benedictus, qui Venit)男高音,独唱;22.“和散那归最高神”(Osanna in excelsis)合唱(重唱b段)。

五、上帝的羔羊(Agnus Dei):23.“上帝的羔羊除掉世界上罪恶的,恳求赐怜悯于我们”(Aguns Dei)女中音独唱; 24.“赐给我们平安”(Dona nobis Pacem)合唱。

这部《B小调弥撤》的版本,首选卡尔•李希特指挥慕尼黑巴赫乐团、合唱团版(Stader, Topper, Haefliger, Engen, Fischer—Dieskau演唱),DG,rchiv,LP编号2710011(3),CD编号427 155-2(1961年录音)。其次可选;1.加德纳指挥蒙特威尔第合唱团、乐团版(Argenta, Dawson, Fairfield, Knibbs, Kwella, Hall等演唱),DG,CD编号415 514-2(2),1986年录音,《企鹅》评介三星。2.哈农库特指挥维也纳歌唱家合唱团、音乐家协奏团版(Liyama, Matts, Equiluz, Van Egmond演唱),Teldec,LP编号3635019(3),CD编号4509-95517-2(2),1968年录音。3.希科克斯(Hickox)指挥九○学院音乐团版(Argenta, Denley, Tucker, Vercoe演唱),Chandos,CD编号CHAN 0533/4,1993年录音,《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4.莱昂哈特指挥荷兰巴赫学院音乐团、小管乐队版(Poulenard, Laurens, Jacobs, Elwes, Egmond等演唱),RCA,CD编号GD77040(2),1990年录音,《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5.马里纳指挥圣马丁乐团、合唱团版(Marshall, Baker, Tear, Ramey演唱),philips,LP编号6769002(3),CD编号416 415-2,1977年录音。

这部作品克莱姆佩雷尔有一个指挥BBC合唱团、新爱乐乐团版(Giebel, Baker, Gedda, Prey, Crass演唱),LPAngel,S-3720(3),CD编号EMI,CMS7 63364-2(2)。卡拉扬有两个版本,1950年在EMI的录音,指挥维也纳歌唱家合唱团、维也纳交响乐团版(Schwarzkopf, Ferrier等大牌名星演唱),EMI CDM7 63655-2(2),在DG的立体声录音;指挥维也纳歌唱家合唱团、柏林爱乐乐团版(由Janowitz, Ludwig, Schreier等演唱),LP编号2709049(3),CD编号415 622-2(2)。以录音技术见长的Telec公司,有一个罗伯特•肖(Robert Shaw)指挥亚特兰大乐团、合唱团版,CD8023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14

帖子

11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4
注册时间
2007-3-28
发表于 2012-4-19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岛哥们 于 2012-4-19 16:42 编辑

贝多芬 Ludwig Von Beethoven


贝多芬(1770—1829),祖籍佛兰德的德国作曲家,其祖父与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帝侯。父亲从小就逼迫他学琴,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贝多芬13岁任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手。179O年,海顿见到贝多芬,获准他成为其学生,此后自1792年起终生定居维也纳。1787年,因母病危而中断学习,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贝多芬1782年在曼海姆出版了处女作,为钢琴而作的《以德雷斯勒的进行曲为主题的6首变奏曲》。1802年,他意识到耳聋已无法医治,写下了《海利根斯塔特遗嘱》,同时却创作出了极明朗的《D大调第二交响曲》,并建立了成为伟大作曲家的信心。贝多芬尽管不断与一些富有的女学生相爱,但屡遭打击,一生没结过婚,一直与孤独在作斗争。他的创作可分成3个阶段,前期还能看到海顿、莫扎特的影响,追求一种和谐、优雅的情调,其代表作如第一、第二交响曲;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及一些早期的奏鸣曲、室内乐。中期作品开始体现强烈的个性,在作品中强调戏剧性,强调个性的张扬,强调冲突和精神的升华。贝多芬的中期是他的创作巅峰期,其实从创作钢琴奏鸣曲《悲怆》起已接近中期,从《第三“英雄”交响曲》起至创作《第八交响曲》止,这个中期是贝多芬创作的“夏天”,6首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三、四、五钢琴协奏曲、《拉兹莫夫斯基四重奏》、《月光》、《华德斯坦》、《克莱采》等奏鸣曲,达到了浪漫主义表现的极端。而晚期作品,则更多地追求内心冲突与这种冲突的升华,更多地是内省。《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可以看作是通向晚期的门口,而真正代表晚期创作状态的是最后的6首弦乐四重奏(第 12—16、大赋格)和3首钢琴奏鸣曲(第30—32)。

   

    贝多芬的伟大在于他开创了音乐上的浪漫主义,他的早期作品一方面是古典的,一方面是浪漫的,他开启了音乐从古典主义走向浪漫主义的大门,从而拓展了音乐的结构与表现力。这种拓展从交响曲到艺术歌曲,包括了所有的题材;包括了从作品的具体篇幅与容量到交响乐队的编制等诸多方面。他使音乐从教堂、从贵族的沙龙、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他把英雄和平民都带进音乐,使音乐因渗透了太多的情感而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贝多芬作品的结构和形式感,来自歌德的影响。歌德创造的那种史诗文化的类型,提供了一种规范,歌德带给了贝多芬具体的形象性和关于戏剧冲突的原则。而在这种浪漫主义原则下,在贝多芬作品中,真正动人的其实是对他所崇尚的英雄、对大自然、对他自己,在各种不同境况下的各处不同角度不断进行的情感倾诉。在贝多芬作品中,其实最具魅力的不是主题对立所造成的冲突的效果,也不是这种冲突解决中精神的弘扬,而是在冲突前提下几种主题因素(实际也是情感因素)的纠缠。这种纠缠的难分难舍,显示出极为丰富的层次感与色彩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14

帖子

11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4
注册时间
2007-3-28
发表于 2012-4-19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交响曲



贝多芬创作的9部交响曲,第一、第二交响曲属于早期作品,从《第三交响曲》起,贝多芬把自己的情绪较多地投注进去,他突出了音乐中的戏剧冲突,而这种冲突并非为表达音乐以外的事物,它表达的是音乐本身。贝多芬每一部交响曲中都充满编制得精细纤巧、复杂异常的音乐蜘网,它们又都在一个整体结构之中。9部交响曲之间各自的变化所构成的整体幅度,无人能与比拟。这9部交响曲,从第三至第八是贝多芬创作巅峰的记录,具有贝多芬浪漫主义创作极鲜明的特点,《第九交响曲》则属晚期作品。这9部交响曲,除第一、第二外,第三、五、七、九都充满强烈的冲突,第四、六、八则偏重于纤细的情感表达。9部交响曲表现范围之宽,令人惊叹。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的版本极多,整套的就整体效果来看,老一辈大师的历史录音,首选自然是富特文格勒指挥的版本。富特文格勒从每一个角度都对贝多芬进行了严整的勾勒,应该说是诠释贝多芬交响曲的经典,其中对贝多芬节奏的把握无人能与比拟。富特文格勒现今留下的录音有40年代指挥柏林爱乐版,MUSI,MACD824、四五十年代指挥柏林爱乐版,TAHR FURT1004/7,但以EMI整理的50年代初指挥维也纳爱乐版,CHS7 63606—2(5)效果为最好。托斯卡尼尼与富特文格勒,正好形成了鲜明对比的两极。富特文格勒的贝多芬充满浪漫气息,非常注意整体结构,而托斯卡尼尼的贝多芬,更多追求客观的效果,他追求的是真实的简洁,有时不太注重细节。托斯卡尼尼的速度往往要快一些,以速度表现冲突。托斯卡尼尼现在留下的录音,整套的是RCA整理重制的1949年—1951年指挥NBC的版本,GD60324(5张),零散的还有30、40年代指挥BBC、纽约爱乐和NBC的录音,但效果都明显不如这一套。托斯卡尼尼的巅峰期其实在30年代后期。与富特文格勒与托斯卡尼尼比,布鲁诺·瓦尔特结构上的功力略逊一筹,但细部处理常常出彩,布鲁诺·瓦尔特也更强调贝多芬的浪漫气质。布鲁诺·瓦尔特晚期1958年、1959年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录下的立体声,Sony用20比特新技术重制后.CD编号为SMK 64460(5张)。老一辈其他的大师,如克莱姆佩勒尔,指挥爱乐乐团在EMI分别录过一个单声和一个立体声版,单声演绎要好于立体声,但整体把握能力明显弱一些。


贝多芬交响曲更早一些的历史录音,如门盖尔贝格、魏因加特纳等的录音,目前还有一些留存,但效果明显不能反映当年大师的真正风采。


我们今日普遍听到的卡拉扬的贝多芬交响曲,无疑是立体声时代的权威。卡拉扬50年代,在爱乐乐团曾录过一版单声,EMI CMS7 63310—2(5张),这一版无论演绎和效果都不算好。立体声时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共录过3版。从演绎角度,60年代版最为自然(DG429 036—2,5张);70年代版对作品的理解最为深入(DG 429 089—2,6张);80年代版,最注重效果,一般也认为制作痕迹最重(DG 439 200—2,6张,金版)。卡拉扬期望把富特文格勒与托斯卡尼尼结合在一起,在对贝多芬作品结构的开掘上倾尽了一生心血。他加重了对比效果,从欣赏角度,是最好的。但因其太追求效果,也失去了很多庄严。

在卡拉扬“统治”柏林爱乐的时代,也有不少指挥家在阐释贝多芬上竭尽了自己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克莱伯(尽管他只录了第五、第七)、阿巴多、朱里尼和马舒尔。克莱伯的第五、第七的水平明显超越了卡拉扬,阿巴多、朱里尼、马舒尔,在整体上他们可能未能超越卡拉扬,但都各自创造了自己的特色。


卡拉扬之后,在贝多芬交响曲诠释上浪漫主义的超越已有很大困难,于是一些有才华的指挥家开始转向本真(号称接近贝多芬本来面貌的方式,以小型乐队,以古乐器演奏),在这方面走得最为彻底的是加德纳指挥革命和浪漫乐团版,DG439 900—2(5张);其次有诺林顿指挥伦敦古典演奏团版,EMI CMS5 65184—2(6张);霍格伍德指挥古代音乐学会版,Decca O-L,425 696- 2(6张)以及布吕根(Bruggen)指挥18世纪乐团版,Philips 442 156—2(5张)。这几个版本中,加德纳与布吕根版效果最好,但加德纳完全重写了贝多芬的速度(据他自己考据,这才是贝多芬的本来面目),一般在听惯了从富特文格勒到卡拉扬后,会不习惯于这种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哈农库特指挥欧洲室内乐团版,哈农库特在阐释贝多芬上,似乎比加德纳更注重贝多芬本身结构的挖掘。欧洲室内乐团在演绎上也达到了绝对一流的效果。


《企鹅》评介贝多芬整套交响曲三星的版本有:1.卡拉扬版,60年代、70年代版均为三星,80年代全版为三星保留一星。2.哈农库特指挥欧洲室内乐团版,Teldec 2292 46452—2(5张)。3.加德纳指挥革命和浪漫乐团版。4.韦列(Weller)指挥伯明翰交响乐团版,Chandos,CHAN 8712/7。


贝多芬的全套交响曲,李斯特都改编为钢琴曲,Teldec出了全套钢琴演奏版,由卡扎利斯(Katsaris)演奏,CD编号9031 71619—2(6张),《企鹅》评为三星保留一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14

帖子

11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4
注册时间
2007-3-28
发表于 2012-4-20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第三、四交响曲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
BEETHOVEN: Symphonie No.3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降E大调,OP.55,作于1803—1804年。这首作品,贝多芬开始是为拿破仑而创作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作品完成时,拿破仑已自封为皇帝,贝多芬愤怒地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本来这首作品取名就叫《波拿巴》),重新起名为《英雄交响曲》,“为歌颂对一位伟人的纪念而作。”这首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包括4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没有引子,一开始就是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的发展充满着意志构成的力度。罗曼•罗兰曾这样描述这个乐章:“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在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投入烈火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展着扩张着。”2.葬礼进行曲,极柔的柔板,英雄死了,人民抬着他的灵枢缓步行进,激情的爆发变为抒情的沉思。中段,军鼓军号取代了伤悼,尾声又回到向英雄告别的叹息。3.谐谑曲,活泼的快板,死与悲伤不能动摇意志,这一乐章是生命的活力的象征,它活泼、激昂,中部有欢乐的军号合奏,乃表达着英雄性质。4.终曲,极快板,使用的又是舞剧《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使用了11次波澜壮阔的连续变奏,最后以急板结尾,成为强烈的生命象征,英雄的胜利和凯旋、庄严的颂歌。

这首交响曲有着贝多芬进入创作个性期后的鲜明烙印,强调戏剧冲突,强调意志的渲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但过于情绪化。其版本可选:1.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80年代金版,DG 439 002—2(+《艾格蒙特序曲》,卡拉扬在DG的3个版中,此版冲突渲染最好,《企鹅》评为三星保留一星。70年代版,419049—2(画廊)和60年代版429 036—2(全套)都评为三星。2.切利比达奇(Celibidache)指挥南德广播交响乐团版,Andromeda 2501。3.朱里尼指挥斯卡拉爱乐乐团版,Sony SK 589 74(1992年录音)。4.瓦尔持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版,Sony,SMK 64461(第三、第八,1958年录音)、蒙特(Monteux)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版,Philips442 544—2(蒙特1957年指挥维也纳爱乐有一个录音,Decca 440 627—2,远不如这个1962年版)。

《企鹅》评为三星的版本还有:1.哈农库持指挥欧洲室内乐团,Teldec 9031 75708—2(第一、第三)。2.克莱姆佩雷尔指挥爱乐乐团,1955年单声,EMI CDM7 63855—2;1959年,立体声,EMI CDM7 63356—2,均评为三星。3.莫里斯(Morris)指挥伦敦交响乐团,Pickwick,PCD 900。4.诺林顿指挥伦敦古乐团,EMI CDC7 49101—2。5.科林•戴维斯指挥德累斯顿乐团,Philips 434 120—2。6.西科维斯基(Sitkovetsky)指挥苏格兰交响乐团,Virgin,VJ7 91567—2。

这首作品的历史录音,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52年版),TAHR,FURT 1008/1;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EMI CDH7 63033—2。托斯卡尼尼有1939年版(指挥NBC,RCA GD60269;有1949年版(指挥NBC),RCA GD60324;有1953年版(指挥NBC),RCA GD60271。魏因加特纳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有1936年版.PREI 90113(1992年重制)。门盖尔贝格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有1940年版,MUSI,MACD780(1994年重制)。克纳佩尔布兹(Knappertsbusch)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有1943年版本,PREI 90976。肯培(Kempen)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有1950年版,Philips 438 533—2。莱纳指挥芝加哥爱乐乐团有1954年版,RCA 09026 60962—2。值得注意的是,《企鹅》评托斯卡尼尼1939、1952年版为历史录音三星,评肯培版为历史录音三星带花。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
BEETHOVEN: Symphonie No.4


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OP.60,创作、完成于1806年的9、10月间。当时贝多芬正在利赫诺夫斯基亲王特拉波(位于今波兰与捷克交界处)近郊的格拉兹夏宫内作客,贝多芬在这里认识了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伯爵要组织一支乐队,他委托贝多芬创作了这首《第四交响曲》。这首作品于1807年3月由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和他的乐队首演,演出地点是维也纳的利赫诺夫斯基宫。这首作品充满着明朗、富诗意情趣的柔和,其中多微妙、色彩丰富的细部。全曲分4个乐章:1.柔板,活泼的快板,一个带点凶兆的缓慢引子引出最轻松愉快的快板,接着独奏大管、双簧管、长笛有精彩的旋律对话,再紧接着是柏辽兹描述的越来越强的发展:“其间的和声色彩先是模糊而犹疑不决,在转调和弦的云雾完全驱散时,它才重新闯出来,你可以把它看作一条河流,平静的流水突然间不见了;它离开水底的河床仅仅是为了以浪花四溅的瀑布形状咆哮地直泻而下。”这个乐章用开头主题,在喜气洋洋中结尾、2.柔板,这个夜曲般细腻的慢板乐章的主题几乎完全由下行的缓慢降E大调音阶构成。一支美好的旋律出现4次,4次出现和其间3个插部以及木管上精美的对比乐句构成回旋与奏鸣由式的天作之合。按柏辽兹的评介:“它的旋律表现是这样富于天使般的纯洁和不可抗拒的柔情蜜意,致使奇妙的艺术加工痕迹完全消失。”3.活泼的快板,这个谐谑乐章是万花筒般的色彩印象的展现,在抒情的三声中部中,以木管演奏为主。4.不太快的快板,从小提琴的无穷动旋转开始,最后是整个乐队的旋转,如野蜂飞舞,也如神话中小精灵的舞蹈。

这首作品需要细腻、层次丰富的处理,其版本,首选:1.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C427 301—2(第一、第四,1988年录音)。2.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卡拉扬60年代版,DG429 036—2(全套),70年代画廊 DG419 048—2(第一、第四),80年代金版 439 003(第四、第七),《企鹅》评60年代、70年代版为三星,80年代金版为三星保留一星。3.哈农库特指挥欧洲室内乐团版,Teldec 9031 75714—2(第四、第七 ),《企鹅》评为三星。4.诺林顿指挥伦敦古乐团版,EMI CDC7 49656—2,(第四、第五)。《企鹅》评为三星。5.塞尔(Szell)指挥克里夫兰交响乐团,Sony SBK 48158(第四、第七),《企鹅)评为三星。

《企鹅》评为三星的版本还有:1.霍格伍德指挥古代音乐学会版,Decca,O-L 417 615—2(第四、第五)、2.莫里斯(Morris)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版,Pickwick,PCD 869(第四、第五)。3.韦列(Weller)指挥伯明翰交响乐团版,Chandos CHAN 8753(第四、第七)。

这首作品的历史录音,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43年录音),MUSI 74321 20277—2(全套);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EMI CDH7 63192—2(第二、第四)。托斯卡尼尼有1939年版,指挥BBC BIDD,WHL 008/9;1951年版,指挥NBC,RCA GD 60324(全套)、GD60254(第四、第六,《企鹅》评为历史录音三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14

帖子

11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4
注册时间
2007-3-28
发表于 2012-4-20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第五、六交响曲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BEETHOVEN: Symphonie No.5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C小调,OP.67,创作于1804—1808年(中间曾中断,创作了《第四交响曲》),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演。全曲分4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其中的格言主题,就是“命运的敲门”,命运与凶兆始终在激烈地搏斗。2.行板,是贝多芬对命运的沉思,是双主题的一连串变奏。其中第一主题由大提琴和中提琴表达那种平静的温柔,第二主题接近于英雄的进行曲与颂歌。3.快板,谐谑曲,两种对立的冲突重新展开,这是英雄与命运的最后搏斗。这个乐章的结尾,整个乐队似乎都精疲力尽地倒在一个不稳定的长音上,鼓声在激动不安的背景上,就像心脏的缓慢跳动而弦乐则像微弱的呼吸。随着不安定气氛的渐强,使你感觉有太阳在准备着冲破乌云。突然,乐队一下子鼓起精神,昂首阔步地迈入了末乐章。4.快板,出现众多主题的交叉变化,终曲尾声很长,最后命运主题以强大的威力在光辉灿烂中持续长达几十小节,结尾是欢乐而辉煌的一片光明。

这首作品不光要听气势、力度,更重要的是节奏的对比与变化。其版本首选:1.克莱伯(C. Kleiber)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15 861—2。这个版(录于1974年)被认为是阐释此曲的权威,《企鹅》评为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克莱伯对节奏与氛围的把握非常出色。DG公司后把第五、第七做成一张,447400—2,效果似不如这张正价片。2.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卡拉扬1954年在EMI录过一版单声(指挥爱乐乐团),CDM7 63310—2。在DG公司录的60年代版;439 403—2(1994年重制,第五、第六共为一张);70年代版,439 403—2(第五、第六);80年代金版,439 004—2(第五、第六),3版比较,70年代版对节奏的把握最为出色,《企鹅》评介三星。3.哈农库特(Harnoncourt)指挥欧洲室内乐团板,Teldec,9031 75712—2(第五、第二)。4.朱里尼(Giulini)指挥洛杉矶爱乐乐团版;DG,410 028—2。5.马舒尔(Masur)指挥格万特豪斯乐团版,Philips,434 156—2(第五、第六)。6.肯培(Kempe)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版,EMI,CDM7 6772—2(+《艾格蒙特》、《费德里奥》序曲)。

《企鹅》评为三星的版本还有:1.万德(Wand)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版,RCA,0902 61930—2(第五、第六〕。2.马克拉斯指挥皇家爱乐乐团版,EMI,CD-EMX 2212(第五、第七)。3.阿什肯纳济指挥爱乐乐团版,Decca 430 701—2(第五、第六)。

《第五交响曲》的历史录音,富特文格勒有1926年的最早录音(柏林爱乐),KOCH,37059—2(1992年重制);1937年的录音(柏林爱乐),BIDD,WHL006/7(1994年重制);1943年录音(柏林爱乐),MUSI,MACD-824(1995年重制);1954年录音(柏林爱乐),TAHR,FURT 1008/11(1995年重制);EMI CDH7 69803—2(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托斯卡尼尼有1933年录音(纽约爱乐),PEAR,GEMMCDS9373(1990年重制);1931年录音(纽约爱乐〕,PEAR,GEMMCD9922(1992年重制);1939年录音(NBC乐团),RCA,GD60270(1992年重制);1952年录音(NBC乐团),RCA,GD60324(1990年重制)。珍贵的录音,还有理查•斯特劳斯指挥柏林歌剧院乐团1928年录音(+第七),KOCH,37115—2(1992年重制)。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BEETHOVEN: Symphonie No.6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F大调,OP.68,作于1807—1808年。当时贝多芬已完全失聪,这首作品其实是贝多芬在失聪情况下对大自然依恋的表达。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什么都听不见了,就只好在精神上重新创造一个他已经灭亡了的世界。要听见它们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在他心里歌唱。”这部首作品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首演,指挥是已失聪的贝多芬自己。在首演节目单上,贝多芬这样解说这首作品:“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贝多芬为其中每一乐章都确定了标题:“1.不太快的快板,到达乡村的愉快感受。2.极活泼的行板,溪畔小景。3.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4.快板,暴风雨。5.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

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几乎以一个乡间迈步的简单乐句组成,一个短小的五音音型反复了80次,在反复中调性和乐器色彩巧妙地变化。第二乐章描绘溪边小景,以流水声为主体,小提琴短小的颤音好似昆虫的叫声,乐章末尾能听到类似鹌鹑、夜莺、杜鹃的啼鸣。第三乐章,贝多芬用音乐记叙了维也纳近郊酒店乡村乐队伴奏下的农民舞曲氛围。第四乐章对风声、雷鸣、暴风雨的描述多少有点印象派的味道。第五乐章是面对大自然,感谢上帝,感谢雨后复出的太阳,感谢大自然的庄严赞歌。三、四、五3个乐章不间断地演奏。

这首作品不光要听对田园风光的细腻表达,而且还要注意第一乐章迈步主题节奏的丰富变化。其版本,首选:1.布鲁诺•瓦尔特(Walter)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版,Sony,CD编号MYK 36720。瓦尔特指挥的这个版本,因其细腻与丰富的变化,被誉为“真正的田园”,《企鹅》评为三星,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这是瓦尔特1958年录音,早期立体声,声音还是不错。原为CBS报纸版,Sony重制后加入《莱奥诺拉》第二号序曲,编号MYK 42536;1995年又与《第四交响曲》合为一张,编号SMK 64462。布鲁诺•瓦尔特另与柏林爱乐乐团有一个1936年的录音,PREI公司1994年重制,CD编号90157。2.伯姆(Bohm)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伯姆也是以细腻地诠释作品见长的大家,这个版本乐团的味道显然要长于哥伦比亚。伯姆1971年的这个录音是伯姆诠释这首作品的经典之作,DG公司,80年代收在小双张413 144—2上,这两张廉价片上另有伯姆指挥的《第五交响曲》和《艾格蒙特》序曲、马克维奇(Markevitch)指挥巴黎拉穆勒乐团的《向大厦献礼》等、约夫姆(Jochum)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雅典的废墟》,是一个非常超值的版本。1995年DG重制成的小双张437 928—2,则连收伯姆的第六、第七、第八3首交响曲+《费德里奥》、《莱奥诺拉》序曲。3.卡拉扬指挥爱乐乐团版,卡拉扬1953年指挥爱乐乐团有一个单声版,EMI,CD编号CDM7 63358—21990年重制);DG公司60年代版,CD编号439 403—2(1994年重制);70年代版,415 833—2(+4首序曲);80年代金版;439 004—2(第三、第六)。几个版本中,金版的效果最好,无论迈步主题的节奏还是溪畔小景中流水交织的感觉都处理得登峰造极。《企鹅》评70年代版为三星,金版为三星保留一星。4.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19 779—2(+《合唱幻想曲》)。
《企鹅》评为三星的版本,还有:1.万德(Wand)指挥北德交响乐团版(第五、第六),BMG/RCA 09026 61930—2。2.希科克斯(Hickox)指挥北方交响乐团版,ASV,CDQS 6053。3.朱里尼(Giulini)指挥斯卡拉爱乐乐团版,Sony,SK53974。4.霍格伍德(Hogwood)指挥古代音乐学会版,Decca,O—L,421 416—2。5.克莱姆佩雷尔(Klemperer)指挥爱乐乐团版,EMI,CDM7 633582。6.阿什肯纳济(Ashkenazy)指挥爱乐乐团版,Decca,430 721-2。7.哈农库特(Harnoncourt)指挥欧洲室内乐团版,Teldec 9031 75709—2。8.滕斯泰特(Tennstedt)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版,EMI,CDD7 63891—2。

《第六交响曲》的历史录音,富特文格勒有1943年录音(柏林爱乐):PREI,90199(1995年重制);1944年录音(柏林爱乐):TAHR,FURT 1004/7(1995年重制);1954年录音(柏林爱乐):AHR,FURT 1008/ll;EMI,CDH 7 63034—2(指挥维也纳爱乐)。托斯卡尼尼有1937年录音(BBC),BIDD,WHL008/9(两张,1995年重制);1952年录音(NBC):RCA,GD 60324(199年重制)。库塞维茨基(Koussevitzky)有1928年录音(波士顿交响乐团);BIDD,WHL 019(1994年重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活动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 QQ:895456697|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207号 ( 京ICP证041102号,京ICP备09075138号-9 )

GMT+8, 2025-5-10 06:09 , Processed in 0.11905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