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7803
威望17
金钱13681
交易诚信度2
主题17
帖子776
注册时间2003-9-20
最后登录2018-10-9
高级会员
   
交易诚信度2
注册时间2003-9-20
|
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卜赛之歌》)是十九世纪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萨拉萨蒂的作品。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幼年就开始学习小提琴。十岁开始登台演奏。1856年萨拉萨蒂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他的演奏技艺精湛,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
萨拉萨蒂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代表作品有小提琴独奏曲《吉普赛之歌》(又名《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哈巴涅拉舞曲》等。
作者的故乡西班牙有不少的吉卜赛人及其音乐,作者对吉卜赛人和吉卜赛音乐作了深入的研究,所以能够深入地掌握吉卜赛音乐的本质。《吉卜赛之歌》是根据作者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旅行期间所听的几首吉卜赛旋律而作。
吉卜赛民族是一个流浪的民族,其足迹遍布全世界。吉卜赛人大多自称罗姆人,而这也是联合国所采用的名称。吉卜赛人在世界各地各有不同的名称:在英语国家叫吉卜赛人或罗姆人;在法语国家叫茨冈人;在西班牙语国家叫吉坦人。吉卜赛人具有传奇色彩,他们常以卖艺、算卜为生。
《吉卜赛之歌》从音乐表现的角度看分为四段。第一段是引子,中速。一开始就用小提琴G弦拉出悲剧性主题,把人的思维引入吉卜赛人特有的命运氛围中;第二段是慢板,速度自由,在演奏上独具特色,也表现出吉卜赛人的特殊情调;第三段速度更慢,作者将一首匈牙利吉卜赛歌加以改编点拨,使之表现力更强,旋律更优美。第四段是非常活泼的快板,乐曲突然转入粗旷、豪放的舞曲,与第三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象征着吉卜赛人的另一面——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乐曲从感情表现的角度看,分为两大部分,即前三段为第一部分,第四段为第二部分。这个作品由德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穆特演绎。[size=+0][size=+0]Anne-Sophie Mutter 安妮.索菲.穆特,1963- 德国小提琴演奏家。1963年6月29日出生于南德意志巴登的莱因费尔顿(Rheinfelden, Baden)。早年曾随赫尼希伯格(福莱的学生)学琴。七岁获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赛中获胜。赫尼希伯格逝世后,穆特考入阿伊达.斯托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并最终成为斯托基的学生。1977年随卡拉扬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次年再度与卡拉杨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1979年获“年度艺术家”奖,并获德国唱片大奖(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
[ 本帖最后由 陈金生 于 2010-2-28 13:0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