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摆龙惹人 于 2014-5-29 08:06 编辑
转帖:
纵是忧郁悲伤,依然美丽,依然扣人心弦——聆听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2013-03-16 18:00:56) 
今年2013年是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40周年(1873.4.1),同时又是逝世70周年(1943.3.28),谨以此拙文献上。
拉赫玛尼诺夫的《E小调第二交响曲》完成于1907年,距离他那首失败的第一交响曲已经过去十二年了,十二用中国人的说法恰好是一轮,是一个本命年,此时他已日趋成熟,已创作了注明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等作品。《第二交响曲》是真正能够体现拉赫玛尼诺夫的感情深度与技巧深度的代表作,他的音乐充满深刻的戏剧性和抒情性,那令人难以忘怀的俄罗斯忧伤、动人而富有诗意的旋律使其具有异乎寻常的感人力量。听这首交响乐,总能触动人们心底的那份追忆的情怀,勾起“那种由于洒满阳光的、一眼望不到的大街所引起的朦胧却幸福的感觉”。
第一乐章,仿佛是俄罗斯冬日的侵晨,风卷着乌云,阴冷凄厉,阴郁的心情更加烦躁不安。阳光努力着竭尽全力地想冲出黑沉沉的云山雾罩,风也挣扎着试图驱散阴霾,还有内心也在痛苦煎熬。怎么办?拉赫玛尼诺夫也许想起了惨败的第一交响曲,想起了几年前因思路枯竭创作受阻导致精神几乎崩溃,他记住了曾经开导过他的列夫·托尔斯泰,他更忘不了为他指点迷津帮助他走出精神危机的尼古拉·达尔医生。盼望着等待着,一丝阳光终于划破天空,终于有了一点希望和光明。 第二乐章,山重水复疑无路,何时才有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尽管看见了一点希望,但内心依然忐忑不安,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兴奋与忧愁、轻松与紧张,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的未来是梦还是…… 第三乐章,这是音乐史上最优美感伤的第三乐章和柔板,在这里我引用纯专业的音乐语言来描述:乐章有着温暖如歌的抒情旋律和色彩斑斓的丰富和声。主题发展宽广绵长,如涓涓溪流般的思绪蔓延,乐章在小提琴齐奏中开始,单簧管凄美的唱出主题,这个主题美得让人心碎。浸入骨髓的哀伤和美好的惆怅以及丰富多彩的诗意情愁都交织在一起。这个发展基于精巧编制的和声织体上以级进的方式进行着。随后音乐交由弦乐组进行发展,这个发展把惆怅和焦灼刻画得揪人心扉。之后一大段双簧管和单簧管的对话仿佛是情人间的海誓山盟,反复不断的在询问期望得到一个承诺。也仿佛是自己内心的斗争,在是与非、对与错之间徘徊。在一个全奏的高潮中竟然有无法释怀的刻意。短暂的休止之后,圆号带出小提琴的独奏,这个独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随后是弦乐组和木管组浓密的交织与一起,期望在无尽的哀伤中寻觅美好的光明。音乐结束时淡淡的无奈取代了前面浓密的执着,那份执着竟是浓浓的失落和无边的乡愁,到最后,有的只是欲哭无泪,欲语无言的哀伤。
这一乐章尽管依然有拉赫玛尼诺夫独有的忧郁,却能让你感受到一股温暖和幸福的力量,旋律简单却温柔,意犹未尽。拉赫玛尼诺夫与一位匿名为Re的女士有着无以尽言的感情,一生难得见面,只是鸿雁传书,这个乐章则是把这种抑郁在内心深处的爱意喷发出来,乐曲中一个贯穿始终的动机据说与俄语"你爱我吗?"的音节音调极其相似。
第四乐章,阳光终于冲出乌云的十面埋伏,辉煌光明普照大地,天空更晴朗,心情更灿烂,走出阴霾和迷茫,眼前是豁然的开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远处的终声是往事的回忆,是未来的召唤,更是一种力量。拥抱阳光,拥抱希望,拥抱欢乐。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中,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心理、俄罗斯的生活、俄罗斯民歌的韵味和钟声的情调,充满了俄罗斯的赤子心肠和雄浑力量。柔美的旋律、深邃的内涵又贯通于俄罗斯独特的音乐语言,悠长宽广、气宇轩昂,处处映射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精神。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很强的俄罗斯音乐特性,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令成千上万的人们为之感动,为之折服,征服了整个世界! 拉赫玛尼诺夫特别倾向于小调性的主题以及悲歌性或悲剧性的形象,而且拉赫玛尼诺夫在生活中给人的印象也是性情忧郁,但忧伤疑虑、却不乏坚韧,满是创伤心中却蕴含着温馨,历经坎坷但对生活充满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