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论坛

聆客音频
 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6030|回复: 40

鸡蛋里面挑骨头:某些偏颇思考的再思考[问题]

[复制链接]

8

主题

258

帖子

160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极品音响特约嘉宾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6-14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家电论坛,众多有奖活动等你来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最近看到一些帖子,振振有辞,比如这个叫亲近艺术与科学远离玄学与神话。我个人赞同他的很多观点,或许说赞同他本质的东西,但说的不少意见,很容易引起大家误读。所以,也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思考观点的再思考。


1、没进过音乐厅的“听音大师”
最近,本人有幸参加了一场由南方某著名“听音大师”主持的一场Hi-Fi器材演示会(实际上是某厂产品的推销会)。大师自称听Hi-Fi多年,特别注意定位、声场、解析力等,并告诫发烧友们要“多练耳功”。但“大师”当场为演绎器材使用的大都是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发烧盘”——张学友、蔡琴、大眼妹之类的“声乐”,加州酒店之类的摇滚乐,以及与Hi-Fi一点沾不上边儿的电钢琴等,本人耐着性子听了几张,感觉这套器材在表现流行歌曲、电子乐等方面还可以,听不出什么大毛病,后来应听众要求,播放了几张由发烧友听众自带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合唱幻想曲》等西方古典音乐唱片,这套Hi-Fi器材马上不Hi-Fi了:钢琴声明显失真;唱片里那架几十万美元的“斯坦威”连降数级,颇有国产低档钢琴的“水果糖味儿”,小提琴带有明显的声染色,好听但不保真,那把“瓜奈里”琴的琴弓上好象抹的不是松香,而是蜂蜜,那种甜的发腻的感觉叫在座的几位来自交响乐队的发烧友大摇其头。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整套器材左右声道接反,小提琴组与大提琴组来了个大换位,可谓声场大乱,定位全反,然而,“大师”全然不知,还在大讲特讲这套器材定位如何准确。按说“大师”耳朵并不差,可以听出演员口型大小:××是血盆大口、××是樱桃小口,甚至可以听出线材的含铜量和脚钉的材质,可惜的是“大师”对音乐的最高形式——交响乐与交响乐队一无所知,恐怕一辈子也没进过音乐厅,要不然怎么会把酒巴音乐家克莱德曼当成浪漫主义钢琴大师了呢,怎么连交响乐队在舞台上的排列摆位都不知道呢?


再思考第一:用古典碟片试听就一定能听出系统问题?
我个人很喜欢的瓦尔特指挥的碟片,无论演绎还是录音都很有水准,用他试音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58

帖子

160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极品音响特约嘉宾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3-6-15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有些话题,网管警告过好几次了,不好说。以后有机会面谈吧。
继续上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58

帖子

160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极品音响特约嘉宾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3-6-15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读了某 DX转贴的二个帖子,帖子的确写得很好,他们也因此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被人转贴。每次看到转贴,也都会浏览一下,这次我仔细读了后仔细想想,总觉得有些不清晰,谈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个转贴如下:

易正波: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小和尚要下山,老和尚告诫小和尚说,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着 千万要躲开。小和尚铭记师傅的教诲。下了山,小和尚遵从师命,看见女人便躲,碰见女人 便跑,时间长了,小和尚也想探个究竟,竟发现鸭蛋脸,柳叶眉,樱桃嘴的女人并无恶意, 倒有几分可爱。“可师傅怎么说山下的女人是老虎呢?”小和尚摸不着头脑。大家在开怀一 笑之时,殊不知,我们身边也在不断上演着这幕戏。

初入道或喜欢音乐的发烧初哥时不时被满天飞的教条灌以英国声、美国声等等所谓的“发烧 基本知识”,美国声的特征是音质粗犷,动态凌厉,爆棚能力强,瞬态表现好,适宜于家庭 影院用箱。英国箱音质偏暖,中频突出,旋律优美,是播放古典乐、轻音乐、弦乐及人声的 理想音乐箱。初哥们照单全收,以论传论,提及美国箱,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仿佛告诉 你:“我很重视品位,别用家庭影院箱唬弄我。”

诚然,对一位有丰富听音经验的发烧友在 聆听、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音箱后,概括出这一般规律,供有听音经验的 发烧友交流之用,因为大家的阅历和听音经验足以辨别这是一般规律,从初哥若认定它是终 南捷径,便“一招半式闯江湖”,出尽洋相也在所难免。正如小和尚铭记牢记老和尚的“女 人是老虎”一样让人忍俊不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能聆听不同厂牌的不同音箱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弥足 珍贵的,真是这样,“井底之蛙”怎知天空的广阔。论及美国箱爆棚能力,英国ATC的爆棚 能力即使是美国箱中的狡狡者也罕能匹敌。即使现在走平价路线的AE箱的爆棚能力也非等闲 之辈,它首创采用金属音盆作中低音单元,动态强劲,瞬变快如闪电。冲击力惊人。若有人怀疑它的爆棚能力,听一回AE,定会哑口无言。

听过JBL、44、42系列的发烧友一定会被其 细腻的音色如痴如醉,恍入仙境,又如余韵绕梁,三日不绝。香港一大牌发烧友在一朋友家 听一美国箱,回家后,竟有三个月不想开自家的英国名箱——自惭形愧。

B&W801及8系列音 箱以其准确的音场,开扬通透的音色成为宝丽金公司数码录音的监听箱,在专业录音与JBL 等箱争领风骚。即使是同一个品牌不同系列的音箱之间也有迥然不同的风格,例如美国燕飞 利仕的KAPP系列与其PERENCE系列对比聆听,前者风格偏暖,甜美;后者趋于细腻,通透也 不乏色彩感。

对于INFINITY该属于什么声?细心的烧友可能已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的J BL目前仍是音响界中的第一品牌;上百万元级的屈指可数的音箱中美国就有INFINITY IRSV 和GENESIS II,它至少向我们暗示美国音箱并不是俗不可耐,没品没位的音箱。

我在向资深 望重的发烧友“取经”和翻阅国外有关杂志时,充分理解到他们对这些名贵音箱的“占有” 看成是一种对最高品位、极致生活追求的象征(正如苏力士手表象征生活的高品位;红玫瑰 象征着纯洁的爱情一样),而不是粗俗的“炫耀”,尽管它是和财富、实力、地位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戴着美国声、英国声的有色眼镜去看音箱,您会与美好的事物失之交臂,留下“ 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去空余黄鹤楼”的哀怨之情。

五彩缤纷的世界是一个相互交融、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的社会,音箱也本无国界之分,只有取舍的不同,老道的烧友会根据其取舍和 客观条件,追求自己喜欢的音质。如果强行给它划定一个“美国箱、英国箱”范畴,岂不是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君不见英国音箱美国人设计,日本音箱英国人设计……

音箱是再现艺术的艺术结晶,同时也是商品,在商业流通中,成功的商业运作手段造就了一 大批优秀品牌,使之茁壮成长,造福社会;同时也使投机商有机可乘,抢占先机。当年受治 于英国政府的香港一直是内地音箱的供应商,在推广上,英国箱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 势,形成今天的格局。

我们看一下巧妙利用商业运作手段的柯达与富士胶卷之争。富士胶卷 巧妙利用“富士胶卷宜拍风景照;柯达宜拍人物照”的民间谣传使得富士公司财源广进(因 为外出旅游比在室内用胶卷的机会多得多),在中国市场取得与柯达分道抗礼的骄绩。一向 心高气傲的美国人拉下脑袋,皱紧眉头,摊开双手,丧气地说:“真遗憾。”(他们遗憾的 是中国的消费者如此轻易受骗,尽管他们连红黄相间的包装都充分考虑了色彩的精心调配) 。

您仔细对照一下与如今音箱市场上“英国箱宜听音乐;美国箱宜作家庭影院”的论调是不 是有着惊人的一致。在现阶段大部分中国家庭里,有谁买音箱只单为家庭影院使用;有谁买 胶卷专摄人物而不摄风景?既然想兼顾,这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理论”您会轻易忽视它 吗?您若有其它异议,您就得鼓起勇气忍受被视为“傻子”、“没品位”。恐怕大部分人难 过此关。

另外,音箱业界是一个充满“玄机”的行业,普通老百姓接触它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对于音 箱的了解是有限的几本书和道听途说的一点知识,一知半解,大部分人严重匮乏听音经验和 判断音箱好坏标准。试图依赖销售商的推荐和指望报刊杂志上的广告文章显然又不明智。

判 断音箱好坏不同于看电视画质好坏一目了然,尤其是价位相差不大的大部分欧美音箱差别不 是十分明显,这样的情况下,可有点为难“发烧初哥”,崇尚权威或权威机关理所当然成为 购箱或发烧入门的指路明灯。即使在实际聆听中,明明听到的差异不是某些权威人士或权威 机关所吹嘘的“神奇”,也得深刻检讨自己的耳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使得 我们自己吃着窝窝头,却为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水热之中义愤填膺。

在几经深刻反省检讨之 后,囫囵吞枣的接受“权威”的建议。因此也只有象“皇帝的新装”一样,不想被看成是白 痴又实在没听出差异。其实“权威”在评价音箱时有主观成分在里面,而其主观成分是受个 人的阅历、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审美观、心情、爱好、职业等制约的,除非您与“权威” 雷同,否则,您就得多看书、多听、多了解、多交流、多积累、不断完善、不断修整,量体 裁衣,当然别忘了征求家人的同意,方可采取行动。要不不法商人就会钻您缺乏听音经验、 不了解却崇尚权威的心理空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只值一千元的东西以两千元或更高 价格出售给您,“宰您没商量”。

不同音箱有其不同风格资深发烧友是认同的,而根据音箱风格不同精心选择与之匹配的、音 源以及解码器、线材搭配出自己所喜爱的声音才是我们购物或“发烧”的初衷。沉迷于所谓 的“美国声、英国声”里玩文字游戏,不仅束缚了自己,也远离了“玩”的宗旨。通过自己 对音响器材的搭配聆听对比,而找到自己喜爱的声音,就好比是您把一堆杂乱无序的菜食亲 手烹饪成一桌可口的美味一样,体会到劳动之美,艺术之美,创造之美,生活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58

帖子

160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极品音响特约嘉宾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3-6-15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唱片再思考:第一个帖子是“老虎”的话题

我听音响的最深刻体会是,音响最忌讳教条和刻板。空间不同,残响不同,声音自然不同,当然不能教条和刻板理解那些经验之谈。因为被忽略了最重要的前提。

声音的取向是所有经验之谈的前提。
英美对音响有非常明确的定位,他们很清楚,不清楚的倒是我们自己!自己没有目标,没有衡量是非的标准,见到外面的就说好。欧洲人不会认为美国的东西有多少文化品味,如果说音乐,古典音乐,欧洲人从来不认为美国乐团有实力超越欧洲乐团的水平。摇滚乐,欧洲人也认为英国和北欧的更有韵味。

美国声、英国声,不过是一种普及音响文化的教育方式方法,类似在学校里上课,老师说的1+1=2,不是数学家要研究的问题,这是小学生要理解的问题。在我的眼中,美国声的直接和英国声的含蓄,这是他们最大的特点。现实中,我们似乎热心某种误读。说到这里,我想问问B&W、PMC、ATC、Meridian、EAR、dcs他们的声音是什么特点?他们不具有天朗等一类英国产品带有的特点,但与同类的美国产品相比,他们又都具有英国声含蓄的特点。不能简单说成英国声的特点就是音乐性好,更不能把音响性和音乐性对立起来。

港英政府管辖的香港一直是内地音箱的供应商,这是事实,但把他简单说成因此在推广上,英国产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形成今天的格局,这种说法并不客观。

全球最大的音响市场是亚洲,但亚洲的主要市场是日本,英国音响在那里也一样受到追捧。日本的音响大老们不仅追捧JBL,也捧红了天朗等英国产品,近几年又在力捧Linn等英国产品。这里不涉及什么管辖问题。其实,英国音响是以自己中低的价格,可以获得高品味高素质享受而走红国际市场的。

把一种产品在市场经营成功,简单归结为是什么巧妙利用商业运作手段,这种观点未免太腐朽太陈旧。把他们简化为柯达与富士胶卷之争,也是想当然的臆测。科达的一时失误,更大程度是自己经营决策上的失误,例如他从来不把民用胶片放在心上,根本对数码产品不屑一顾,从而错失了广大市场。其实,跨国大企业这种决策失误不止科达一家,苹果、IBM、摩托罗拉、松下等都有这种经历,正是他们的失误,才培养和壮大了竞争对手。

崇拜名人、崇尚权威,不仅是国人这样;把他们一演一行当作金科玉律,当成发烧入门和购买音响产品的指引,也不仅是国人。这是因为音响的特殊性决定的。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必要上纲上线。要检讨的倒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流通环节更顺畅一些,经营更完善一些,服务更细致一些!以价格来说,折扣更公开些?在国外,价格折扣都是透明的,没有海峡两岸三地这种黑箱,这不是个什么社会制度问题!

误解误读和教条主义一样,害国害民,更害发烧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2

帖子

20

威望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交易诚信度
2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6-15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唱片兄果然高水准,精辟,精辟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7780

帖子

473

威望

版主

Rank: 10

优秀斑竹奖影音发烧友最佳写手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3-4-29
发表于 2003-6-15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音响玩到最后都是美国嚣材。
唱片兄说的对,我怎么看了还在意尤未尽,好象还有之三?
香港弦声音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58

帖子

160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极品音响特约嘉宾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3-6-16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转贴如下:
毕恩波:音响发烧的误区

近年来音响发烧热风靡了大江南北,鉴于音响技术的复杂性以及音响爱好者不仅在技术上而 且在艺术上的较高要求,对于发烧音响中所涉及的问题必须予以正确的认识,现实中有不少 音响发烧误区,影响了音响发烧的正常发展,这些误区有违音响发烧欣赏音乐的真谛。有感 于此,特撰此文,以供大家参考。

误区之一 片面追求技术指标

诚然,一套音响设备的技术指标是极为重要的,技术指标低下的器材,当然不可能有优良的 听音效果。但对实际听感而言,现行的技术指标却往往难以全面表达其重放音质的好坏,一 台技术指标稍低的器材音质好过一台技术指标稍高的器材也屡见不鲜。所以说只要器材的技 术指标已达到高保真要求水准,就不必太过斤斤计较那些小数点后若干位的数字大小,或一 二个dB数,因为那样做往往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对于音响器材的技术指标,重要的是动 态特性,但对静态特性也应作必要的条件来考虑,而且一定要科学客观地进行分析,更莫轻 信那些广告中宣传性的数字,总之,音响器材的实际听感万万不能忽视。

误区之二 唯重量论点

常有这样一种论调,说音响器材素质的好坏,只要看它的重量就能判断,好像唯有重量才是 器材优劣的标志。诚然器材重量与其素质确有一定关系,一台输出功率和电流较大的功率放 大器,其电源变压器及散热器等部件质量不会太小。又如一台激光唱机为了取得良好的抗震 性能,其底盘也要求具有一定质量,但此中关键问题并非一般想象的那样简单,电源变压器 性能的好坏,在于用料考究与否,并不单单反映在外形的细节上。出于抗震原因,质量达到 一定程度,再加重其重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所以音响器材的重量与它的性能有关系,但并 非只要够重就好,君不见某些并非高素质的功率放大器,不是也装置了两只形同巨无霸的环 形变压器吗?可见重量与性能的关系,须作科学的分析、全面的衡量(关于这个问题,叶立先生的《音响器材的“重量”与“靓声”》有着更详尽的分析,有兴趣的读者请参阅该文)。

误区之三 以价格论英雄

有人认为价格昂贵的器材总是好的,一般而言,这话并没有错,但作为商品的音响器材,一 些厂商出于商业目的,会在器材的外观及附加功能上花费不少功夫,而对主要性能的提高反 而置于次要地位,再加上不同厂商生产成本的标准并不一致,这些都将会对器材的价格产生 影响。何况以整个音响系统来说,还有一个不同器材相互搭配的问题,而且音响器材具有的 个性,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合的,另外,当音响器材的性能达到一定水准后,它的性能价格 比就会下降,也就是说投入即使增加一倍,可能在音质的改善上却极其微小,所以选购器材 不应以价格的高低为标准,实际听音效果才是准绳。精心搭配使器材的潜力充分发挥是提高 还音效果的上策,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

误区之四 尽信书本

当前国内有关音响方面的报刊不下十余种,加上一些港台杂志,这些书刊对我国音响事业的 普 及和提高其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大量广告及部分文章中出现了一些不确切的、过度夸大 的介绍,加上它们一再重复,使得在不少发烧友尤其是一些入门不深的爱好者造成一种 误导。更有不少人将那些观点和论调奉为真理,可以说这些误导对音响事业的正常发展造成 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同时也使不少人为之浪费了投资。所以对于音响界的种种说法,一定要 依据电声学理论及实践作科学的分析,不能因为是书本上印刷的就一定以为正确,所谓“尽 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深有哲理的。

误区之五 人云亦云

音响器材之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感觉,正因为如此音响技术才变得极其复杂。同 样一套音响系统有人认为其好无比,也可能有人认为不堪入耳,这里面包含了诸如个人的艺 术修养、个人的偏好以及个人的听音能力等因素。可见对音响器材的音质好坏其实是很难下 绝对性定论的。然而在音响界也有不少奇谈怪论,却流传极广,这里面不乏有人为了显示自 己而信口开河,加上一些自以为高明者依样画瓢在重复那些实际并不存在的现象或感觉,十 足的现代“皇帝的新装”,无形中就造成了不少音响界中的视听混乱。所以作为一个音响发 烧友应该遵循“耳听为实”以自己的感觉为准的客观原则,因为音响是你自己欣赏的,别人 的感觉并不是你的感觉。

误区之六 效果碟至上

这种情况在几年前是很普遍的,但时至今日仍还大有人在,他们总以为试听一套音响设备, 一定非摔玻璃、喷气机起降,枪炮雷电等效果片不可,更非极大音量进行不可,否则就难显 器材的优劣。这种试音并非不可,但以此为重点则就本末倒置了,因为音响器材最终肯定是 用来欣赏音乐的,可见对音响器材来说,音乐的表现能力应为第一位,而上述效果片根本反 映不出器材的音乐表现力。那种宏大的气势、振耳欲聋的音量,反倒会蒙过不少人对声音中 细节的聆听,其音质如何也就难言优劣了。对于音质的鉴别在很大程度上和音乐的性质有关 ,人们对不同类型音乐的敏感程度不同,如不少非常精美的电子乐器伴奏的乐器,就能掩盖 器材的不少缺陷,即使器材并不高明,也会使人觉得满意。所以试音一定要以你常听、最好 是听熟的管弦乐曲为准,决不能用电声乐器演奏的乐曲和效果片作衡量器材的标准。

误区之七 口味至上原则

刻意追求某种声音的效果,过度突出高低音,特别甜或暖的音色等,这种寻找口味至上的风 气国外曾在70—80年代流行。实质上那种声音的效果,都是由于音响器材具有较高的声染色 所致,它们的声音特性和表现都不是均衡的,在“迷人”的声染色背后常隐藏着一些无法通 过调校补救的缺陷,当然不可能得到真正好的听音效果。目前在不少音响器材的宣传材料中 的所谓评价,突出的常是讨好某些人口味的声染色,避而不谈的往往就是该机的弱点,所以 对音响器材而言,它的频率响应不仅要宽阔,还需要平坦均衡,而且声染还要少,这才会达 到真正的高保真。

误区之八 器材至上的“真理”

诸多发烧友不懈地追求着Hi-end,为此一再换器材、换线、换元器件,花费了大量金钱和精 力,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购买音响器材的目的是为了欣赏音乐,而不是器材本 身。Hi-end器材并不只是代表高价音响器材,事实上只有音质优越的器材才能称之为Hi-end 器材,大部分发被称为Hi-end的器材也并非贵得都是天文数字。要得到好的声音重现,除 了器材,软件以及音箱摆位外,还有房间的声学处理等因素……缺一不可,否则,不管器材 如何高档总也得不到好的声音。所以Hi-end应建立于听感,而不是器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58

帖子

160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极品音响特约嘉宾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3-6-16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唱片再思考:第二个帖子的“误区”问题

我们的文化的确有很多腐朽的陈规陋习,我们习惯的思想观念上也不乏这种东西。形左实右是几十年的经验之谈。习惯于把相互联系的事物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例如音响性和音乐性。在这个帖子里,把这些复杂问题,相互关联问题也简单化,说成是片面追求技术指标、把重量作为先决条件、以价格论英雄、迷信名人和媒介等等,似乎让我在读他的时候陷入迷茫。

第二个帖子里所谈的很多“误区”的问题,颇有些类似音响发烧有米没米、米多好米少好的问题。这种思考,我觉得恰恰是最不好概括不好用几句话来简单说清楚的。大家都知道,音响没米是万万不行,但有米未必一定就行。这个“行”,可以是“能”,可以是“爽”,还可以是“好”,因此这个“行”,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不好”。“好”可以是好声,可以是学习过程的顺畅,也可以是一种精神享受过程的美好,怎么说的清楚呢!音响是个系统工程,不可孤立看待,如指标、重量、价格和口味。音响这个系统工程,不是任由你我解释的事物,更不是每个人想当然的主观存在。过去我比喻过,汉语只有一个标准,但不是北京话。

我可能是论坛上最忽略技术指标的初哥,因为我不大懂这些,所以几乎很少说到指标。我始终认为,音响最终要耳朵收货。我认为说技术和不说技术,更大程度都是写手和媒体方便自己需要的一种方式方法。人云亦云、效果碟至上、口味至上等等,说穿了,是我们审美观念的问题,但这种技术至上,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如果简单到一看就明白什么,一听就明白听什么,那肯定不会有那么多人搅尽脑汁去做技术指标的文章了。因此我觉得情况是复杂的,不宜简单了事看问题下结论。

人云亦云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也说一种可能,例如你想表达却不知道如何清楚表达自己对声音的认识,可能你表达的与别人认可的不一样,请问,这时候是谁错了?我一说自己是听古典音乐的,经常有热心朋友马上建议我去听听某个器材,其实他们说的与我理解的根本不同。我觉得这个很正常,这是我们汉语言模糊概念太多的问题。

我基本不用试音碟和效果碟试器材的,但偶尔也还是要用的。例如测试摆位的准确性,当然还是喇叭花的那张‘My Disc’碟好用了。前面还说到用瓦尔特的录音去试器材的失误,并不是所有用古典的碟片就一定是好,各种类型的碟片要看你怎么用。本身用这些碟片并没有大问题,关键是你的目的。

说碟片说录音是技术,或说是艺术似乎没错,说重播是还原碟片里的信息似乎也没错,但碟片技术在哪艺术在哪、他要还原什么?看来还是先得明白明白啊。有的朋友热衷摆弄器材,我觉得也是无可厚非的,尽管我不摆弄器材。没有这些人的摆弄,音响不能说没有进步,但可能没有如此快的脚步吧!如果选择器材和音乐,我是坚决支持多听音乐的,但我理解选择器材的朋友,人各有所偏爱嘛,更何况这毕竟还是属于一种健康的嗜好!

器材至上并没有大错,错在过分强调了器材等级,忽略了声音和自己的声音取向。不论上面有米没米的观点,具体说的是“有米不一定好声、但好声一定要有米”,或是其他的观点,一分钱一分货,对音响来说,这个基本的定律并没有大错;天价器材好,美国Hi-end器材德国Hi-end器材,还有一些欧洲的Hi-end器材,他们好声也好价格,这是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究竟是否要这种天价!好器材没有好声,更多的是空间出了问题、电源出了问题、搭配出了问题,未必是这些器材的问题,因为音响好声是离不开调校的。

这个帖子思考的很多观点,绝大部分我也是赞同的,但总觉得似乎还是有必要提高警惕出现另一种倾向。这个未必是作者本身具有的,但他的字里行间容易引起的理解上的偏颇,这就是:我们千万不要从一个误区走到另一个误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7780

帖子

473

威望

版主

Rank: 10

优秀斑竹奖影音发烧友最佳写手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3-4-29
发表于 2003-6-16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走了一圈还是回到原点。分析透澈,下了一番功夫,见解有独到之处。看来这两天小酒晕的不错,不会是还有之四吧,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98

帖子

46

威望

特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交易诚信度
21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6-16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到一个问题,在做影院、剧场、音乐厅等声学设计时都会考虑到有观众时的反射声及混响时间,但是录音时大多没有观众,这样在剧场录出来的唱片永远没有我们在剧场听到的效果好,而且差距会很大。因为混响时间及反射声会因此加大,影响声音的清晰度,已经不是原声学设计要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64

帖子

10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6-16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唱片:你真的就用这些东西:”(声雅放大器、金琅音箱和马兰士CD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7780

帖子

473

威望

版主

Rank: 10

优秀斑竹奖影音发烧友最佳写手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3-4-29
发表于 2003-6-16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这样,他具有除此之外一切问顶的实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11

帖子

127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极品音响特约嘉宾

交易诚信度
20
注册时间
2002-11-15
发表于 2003-6-17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由 b29-mk 发表
[B]正是这样,他具有除此之外一切问顶的实力。 [/B]

老兄真专业!

登山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58

帖子

160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极品音响特约嘉宾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3-6-17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遇到的朋友,昨天一个说是下五洋捉鳖,去钓鱼了;今天看到一个说爱上九天揽月,爬的高摔的痛!
我都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11

帖子

127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极品音响特约嘉宾

交易诚信度
20
注册时间
2002-11-15
发表于 2003-6-17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仁兄对老毛研究颇深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活动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 QQ:895456697|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207号 ( 京ICP证041102号,京ICP备09075138号-9 )

GMT+8, 2025-5-13 19:16 , Processed in 0.093432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