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180977
威望0
金钱238
交易诚信度0
主题4
帖子88
注册时间2013-11-18
最后登录2025-3-27
新手上路

交易诚信度0
注册时间2013-11-18
|
本帖最后由 鱼鹰爱胆 于 2023-7-2 18:13 编辑
1982-1984是个平台期。这个时期素质性能很好,能和1978-1982持平。但是普遍缺乏1978,1979的毒。
从磁带来看,1979版本的TDK的MA-RC不带识别孔的四类带首版。中频又厚全频又透,追得上开盘带素质和音色。我保留着一盒示范带,里面是大伦敦公司ffss大耳朵标志,给TDK灌进去的古典曲目录音,查拉如史特拉,卡农,断头台,行星组曲,,,音质叹为观止,经我整个磁带生涯的比较,确实是后无来者了。
说到机器,机器的每个细胞:元器件又是个大问题。
电子元器件生产是一个一代不如一代的过程,有源器件的开环失真,越晚越惨不忍睹。而这种元器件天生的失真,靠电路的负反馈设计去强行整容回来,其实对于极高层次要求的用户需求来说,是拧不回来的。
至于很多厂家,很多系列的首版,二版设计,都在1979之前,可以追朔到1971-1973左右,那个时候磁带机很多概念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一个“定型的”设计功能理念。是乱世。
但是那个时代的磁带质量是真的好。去看看TDK的一类带ED,打死了不也能信拆封的50年后带基还这么好。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罢了。
再去听听索尼首版1973年的Duad-C,用type2-120us模式录,录出来的效果,那叫一个毒死人不偿命。到了1978版Duad不带C,则变成了彻彻底底贤妻良母,毒性减弱了(弱光透明度降格了)
回头往后看,到了1984-1987,那是一个一切你能感受到的,方方面面,向右跳水的大悬崖的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