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985
威望12
金钱20891
交易诚信度0
主题5
帖子150
注册时间2001-11-21
最后登录2018-3-27
中级会员
  
交易诚信度0
注册时间2001-11-21
|
它接近我的理想 評Dynaudio Acoustics M1喇叭 許詠翔
它接近我的理想
评Dynaudio Acoustics M1喇叭 许咏翔
搭配试听器材
数位讯源:SONY CDP-X5000。前级:Sonic Frontiers Line 2,Rotel RC-995。後级:Fort'e F-4A。参考喇叭:Dynaudio Contour 1.8Ⅱ、 Mirage OM12。线材:MIT MH-330 Tube,ART Synapsis(平衡式),MIT Terminator 2,Power Source SE、Esti电源线。<图片>
您心目中的好喇叭有什堋条件呢?笔者心目中的好喇叭至少要有下列条件:首先是笔者听音乐的时间相当长,所以这对喇叭的声音要平衡、耐听,音质要丰润。笔者最常听的音乐类型是浪漫乐派中晚期的作品如布鲁克纳、马勒的交响曲及华格纳的歌剧与管弦乐曲集,这些作曲家都会以大型管弦乐编制调配出不同的音色变化及音响效果,甚至是强烈的音压变化来表现乐念的习惯,为了能完全 略作曲家的理念及乐曲表现的精神(还有指挥的诠释方式),喇叭表现的音色要正确,动态也不能有太大的压缩。我最喜欢丰沛延伸、且丝丝入扣的弦乐群,所以这对喇叭一定要拥有优秀的高频表现。至於低音方面,因为我的聆听室不大,不敢奢求震天地、捶心肝的低音量感及延伸,自然平衡、结实有力而解析分明的低频效果才是我所追求的。杂志编辑难免要熬夜写稿,所以我还希望我的喇叭在小音量播放背景音乐时,还能保持音域平衡及一定的解析力,同时亦可近场聆听。身为一个音响器材评论员,我所用的喇叭自然要对前端器材改变的反应相当敏锐,而且要中性不能有太多的癖性。当然,由於从事编辑工作的薪水微薄(非常、非常微薄),这对喇叭本身¤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难推,否则光是买扩大机的代¤就肯定会让我吃不消。
M1设计相当接近我的标准
天底下有这种喇叭吗?我没看过,所以还在寻找中。不过我发现这回试听的这对Dynaudio Acoustics M1可能就是我寻找的对象之一,「音响论坛」的读者可能早已知道我是社里唯一的Dynaudio用家,但这回M1的试听工作倒并不是由於这个因素才落到我身上的。真正的事实是笔者早已耳闻这对喇叭的优秀之处,而主动向此间代理商寻求试听。犹记得当年购置喇叭时,在音响店中对Dynaudio Contour1.8Ⅱ一听锺情,从此陷入魔 中难以自拔。不过我和Dynaudio的恋情并非如此顺遂,其过程简直可用曲折多变来形容……算了,未了避免让读者感到笔者有欺骗稿费之疑,我还是等以後有多馀篇幅再来描述这段情节离奇的「Dynaudio历险记」吧!
话回原题,就在我历尽千辛万苦,搞定Contour 1.8Ⅱ(最大的困难当然是选择扩大机),开始我俩的甜蜜生活之後没多久,一个第三者突然闯入了这个渐趋平静的日子。Dynaudio Micron,我到现在都还无法忘记她(我实在不愿意用形容物品的『它』来描述这对喇叭)外箱漂亮的木工,她音质的纯净无染,她高频的飘逸无端,以及绝对超过她娇小身躯所能表现的动态。假如不是Contour 1.8Ⅱ拥有更完整的频段表现,以及更低沈结实的低音,那时我极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始乱终弃的负心汉。所以当我知道Dynaudio Acoustics M1使用的高音单体是和Micron相同的D-260 Ensotec,而中低音单体用的15W75也和Micron相同,但数量却是多了一倍的两只,加上低音反射式的设计(Micron是封闭式的设计),使我直觉的感到这可能是一对频段更为完整,而功率 求却较小的Micron,当然就迫不及待的想办法借来试听了。
试听结果如何,我只能说和我想像的不太相同,至於如何不同,且让我卖个关子。但我可以说M1除了对功率 索无度,及外观太过难看这两个缺点外,真的是一对相当接近我理想的好喇叭。
完了,脚架高度不合
在我使用卖掉Elac ELX8060之後,家中就没有任何可以使用的喇叭脚架了,所以每次要试听书架型喇叭时,总得搬运公司的脚架回家搭配,这回要搭配的喇叭既然是系出名门的M1,理所当然要挑一对重一点的好脚架。没想到这对全公司最重最扎实的脚架高度对M1而言却是明显的不足,所以笔者这篇评论报告几乎全是坐在地上听写出来的,不过这样的聆听经验却让我 解了一些M1的其他特性,至於是哪些特性,还请您耐著性子看下去。
刚将M1从箱中拆出来,马上就可以感受到专业喇叭那种不同於家用喇叭的设计理念。一般而言一对十多万元的喇叭,厂商多半会为它穿上各种美丽的外衣,或钢琴烤漆、或原木音箱、或聚酯打造、最起码也有各式漂亮的贴皮来增加它的附加¤值。但M1的主要用途原本就不是让您摆在家里唬人的,它是放在录音室中供专业录音工程监听使用的,它的外观就是原来MDF的音箱加喷黑色耐磨漆而成,并没有加上任何的装饰。这样的外观当然算不上好看,不过笔者的使用经验是 ?看久了也就习惯了。至於这样的外箱是不是特别的耐磨耐撞,笔者没有做特别的测试,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和经销商或代理商商量一下,看他们愿不愿意让您试试这对喇叭在这方面的能耐(主编按:别试了,我在录音室里见过无数耐磨漆被『磨损』的惨状)。M1的音箱是前宽後窄的扇型设计,这样的作法自有其声学上的考量,但连带的也让您一看就该知道这对喇叭铁定是该横平著放置才对。分音器就锁在喇叭箱顶的一块铁盖上,易於快速维修应该是这个设计的最大考量点。
使用单体皆为特别订制
对Dynaudio喇叭熟悉的读友们想必也对其单体型号如T-330、D-260高音或15W75、15W75XL中低音有所认识。不过读者可能不清楚,Dynaudio用在自身喇叭上的单体,除了经过精选配对外,更会为某些型号的喇叭设计制造专用的特殊型号。例如Contour 1.8Ⅱ上的D-28Ⅱ高音就是经过特别订制,使用双磁铁的特殊型号,而专门为使用於录音室鉴听设计的Dynaudio Acoustics,所用的单体自然也经过特别的制程。大家都知道,即使是一般的Dynaudio单体,承受功率的能力也要比市面上大多数的单体要强上一截,根据原厂资料显示,M1使用的单体居然可以承受一千瓦的持续输出功率,我想除非故意要去测试它在这方面的最终能力,否则您大概没有什堋机会达到它在这方面的极限(市面上有千瓦以上持续输出功率的後级根本就没有几部),而更遑论超过而让它烧毁了。
Dynaudio Acoustics所使用的单体和喇叭箱体经过特别匹配设计,使得Dynaudio Acoustics的喇叭音箱和单体结合就自然有一阶分音的效果。也就是说,即使在不加装分音器的情况下,这个厂牌的喇叭也会有每八度频宽6dB的衰减斜率。虽然如此,Dynaudio Acoustics仍然为他们的喇叭加装了分音器,原因就在於虽然使用单纯的一阶分音可以相位降低失真的问题,但对於一对专业鉴听用的喇叭而言,一阶分音在分频点交接处的衰减速度实在不够快。
可以发出超强音压的物理特性
虽然M1的体积不大,又长得一副貌不惊人的模样,可是它却有发出和它外貌毫不相关的超强音压特殊能力。根据原厂资料显示,在2.3公尺远的地方(请注意,不是一公尺处)测试M1的最大音压,可得到122dB的可怕数字。而实№聆听时,笔者也可以充分的感受到M1在这方面的能力。
虽然M1可以发出很大音量的绝对能力,但效率88dB(输入一瓦功率,在一公尺处测得)的它,实在算不上是高效率喇叭。实№使用时,笔者发现它倒也没有一般传言中的难推。实№使用Fort'e F-4A去驱动它的结果,发现M1表现出的声音居然要比Contour 1.8Ⅱ要开阔得多。
和想像中的声音大不相同
刚开声,我就发现M1的声音和我想像的不太一样。在我想像中,M1应该是拘谨、纯净而精确的声音,但没有想到在Rotel RC-995加Fort'e F-4A的驱动之下,M1却发出比Contour 1.8Ⅱ气势更鲜活庞大的声音。除了在极低频延伸略有欠缺外,它的声音几乎比Contour 1.8Ⅱ还像大型喇叭。不过这时D-260却没有表现出它对於D-28Ⅱ的相对优势,进而展现出更延伸、质感更优异的高频段,反而让我听到了音场高度略有问题,且略带混浊的声音。根据前辈们的指教,这些都不是M1可能产生的坏处,推究唯一可能的原因在於我把喇叭摆得太低了。由於家中没有其他喇叭脚架,我思考了很久,忽然想到何不把M1摆在Contour 1.8Ⅱ上。尽管这是个蛮荒唐的主意,但却真的让我确认了我的想法。架高之後的M1果然表现出极具鉴听喇叭的味道 ?音质纯净无比、透明感极佳、细节丰富到房间装不下。可惜此时的M1也出现了些许的副作用 ?低频量感减少,音质变得较为单薄,声音变得过於冷静而缺乏音乐性,原本开阔的气势也少了一点。我想读者们也可以「举一反三」根据上面叙述推测出原因 ?将M1摆在Contour 1.8Ⅱ上实在太高了。由此也可以得知M1对高低摆位是相当敏感的。
它是最接近我理想的一对喇叭
前面提到过,M1除了几点未达我的要求外,几乎就是最合乎我理想的一对喇叭。此话怎说呢?在谈及这个部份之前,还是先和读者报告试听这对喇叭时所搭配的器材。讯源还是SONY CDP-X5000,搭配的前级有Rotel RC-995及Sonic Frontiers Line 2(没错,这是最新加入笔者参考器材的新成员),後级是Fort'e F-4A,参考的喇叭自然是笔者的Dynaudio Contour1.8Ⅱ。讯源到前级是以单端的MIT MH-330 Tube连接,前、後级之间则是用平衡接头的ART Synapsis,喇叭线用的是MIT Terminator 2,电源线有OBL、Power Source及Esti。
我理想的喇叭第一要有良好的动态表现能力,以满足我在聆听爆棚音乐时所 的音压,M1是录音室专业用的鉴听喇叭,在这方面的表现能力可说是毫无问题。当我用M1听「失落的世界」电影原声带时,CD中所有凶猛可怕的各种音效,除了大鼓的极低频震波外,完全被这对喇叭彻底的表现出来。尤其是那种蕴含强劲能量又充满金属味道的 管,可能会令大部分的喇叭都承受不住而失真称臣,但M-1却是轻轻松松就轻骑过关。唱大声,M-1的能力毫无问题。
音色正确,是我对理想喇叭所设的第二个条件。M1身为一对录音室专用的高级鉴听喇叭,理所当然可以满足这个条件。Opus 3的Test4.1录有许多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其中使用了各种不同的乐器,M1可以完全表现出它们在音色及质感上的差异。请注意,M1表现的是唱片中正确的声音,它不会美化原本录音不佳的声音。上华唱片最近出了一张词曲创作人制作歌曲Demo带的合辑,里面收录的歌曲都是一些粗糙的初步录音,M1便可以清楚的表现出这些录音中的瑕疵。
即使小声听也解析力十足
一对喇叭在播放大音压片段时要不失真也许不容易,要在小音量时表现出平衡的声音、音场及足够的解析力其实也不太容易,偏偏M1就有兼具两种能力的特异功能。即使在小音量聆听时,M1也能充分的表现录音师收录在唱片中的各种细节,更夸张的是,此时的M1仍然可以令您感到一个若有似无的音场,这恐怕是一般喇叭很能办到的。
有些读者的空间不大,书房、卧房及聆听室或许都使用同一个房间,此时工作用的书桌或电脑可能就得放在喇叭旁边。若在工作时想放一点背景音乐助兴提神时,就会发现自己的喇叭像个喊话筒似的,不但能量过於强烈,声音也严重失衡。假如您常遇到这种情形,那不如换对M1吧!M1本来就是设计用於录音室中近场聆听用的喇叭。平常使用这对喇叭时,是将它放在录音控制台上,而录音师就坐在它的前方工作。所以在近距离听M1,不但不会有任何频段平衡上的问题,声音不会太冲,细节也仍一览无遗。
对前端器材改变反应之灵敏,令人惊讶
在试听M1的这段时间里,笔者将Sonic Frontiers Line 2列入参考器材名单中,这时从M1上所听到改变的地方,就比在Contour 1.8Ⅱ上多。这些改变在声音的重量感、低频的量感、极低频的延伸这几方面的确是Contour 1.8Ⅱ比较容易察觉。但在音质的纯净度,解析力、细节的增加,高音延伸、质感改善,以及音场开阔度及定位表现上这几方面的表现,M1的改变幅度的确要来的更大。换句话说,M1的对前端器材反应灵敏性的确要比Contour 1.8Ⅱ来得强一些。但受限低频段以下不足的天限,使得M1无法反应低频段及极低频的改变(尤其是延伸方面的能力)。
M1可不是Micron的低音加强版,但可视为Micron放大版
虽然我非常喜欢M1的表现,不过它的声音却并非原来我所想像的「Micron低音加强版」。和Micron比起来,M1的声音丰沛,音场庞大,声音开阔,50-100Hz这个频段也更加的充足。当然Micron的细致和精确,M1不但承袭,甚至还有些犹有过之的趋向。不过我最希望听到的50Hz以下延伸,M1还是没办法达到。不过这也表示,要为M1加装辅助低音的话,在搭配及调整上,应该都非常的容易。在这里得特别声明的是,M1虽然缺乏50Hz以下这段,但50Hz以上的这段却是非常的充足饱满。
当作家用喇叭 视用家自身条件
虽然合乎我的要求,不过M1适不适合其他的音响迷使用呢?说实在的,我并不觉得M1是一对适合每个人使用的喇叭。首先是这对喇叭的外型实在有些····嗯,不太能雅俗共赏(这样说是因为可能还是有人会觉得它很有个性)!假如您有专用的音响聆听室问题还不大,要把它放在客厅的话,除了要有点勇气外,和家人的沟通能力大概也要不错。其次是这对喇叭实在敏感得有些过分,不但对摆位的要求极高,也会毫无保留的表现出前端器材及录音的缺点;也就是说,它可能会让您无法安心的享受音乐 - 成天想东移西移,甚至於换机。
至於为什堋我不换呢?说实在的我是很想换的,但身为评论员的我必须拥有一对测得出前端器材低频能力的参考喇叭,而M1在50Hz以下的延伸收得极为乾净,无法达到这个要求,这是原因之一。我很难忍受M1的黑色外观,这是原因之二。用这对喇叭就得再找一对好的脚架,对懒散的我来说实在麻烦,这是原因之三。但假如您的音响功力深厚,前端器材具有相当水准,後级有一定水准的驱动能力,又不在乎它的外观,M1绝对是一对相当抵玩的好声喇叭,只可惜因为搭配、摆位过於严格,以及超过十五万元的定¤,让我无法给予最佳推 。假如您能搞定它的种种问题,再配上一个不错的超低音,此时M1的表现可以套句刘总编的话:「拿两个最佳推 都绰绰有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