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985252
威望0
金钱62
交易诚信度0
主题4
帖子5
注册时间2012-5-25
最后登录2015-1-19
新手上路

交易诚信度0
注册时间2012-5-25
|

马上注册 家电论坛,众多有奖活动等你来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作为一个广为涉猎各种风格的电影的movie junkie,《海角七号》大热之时我就已经开始蠢蠢欲动。
香港公映的日子比较晚,我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了去电影院看片的机会,一直到它彻底下线我才长吁短叹地从师姐那里拷来sample版的文件,并自我安慰像这样的青春文艺片本就适合宅在小黑屋里捧着电脑的氛围。
但这部呼声一片的所谓重振台湾电影的所谓“文艺片”真是太让我失望了。
电影有两条线索,
主线是日本女孩友子孤身在台湾组建一个暖场乐团,为日本公司即将在恒春这个小地方举办的演唱会做准备,镇上东拼西凑出几个“懂音乐”的人开始排练,其中就有范逸臣饰演的男主角阿嘉。乐团排练过程中困难重重,友子与阿嘉却从冤家变成了有情人。
辅线是一个寄到海角七号这个旧地址的邮包,里面是一位已故的日本教师六十年前离开台湾时写给留在台湾的爱人──另一个叫友子的女孩的七封情书。不靠谱的邮递员阿嘉在拆阅了所有信件并在小友子的提醒下终于良心发现决定找到信中的老友子。物归原主之后阿嘉找到小友子,喊出了那句广为传诵的“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
在主线的展开上,电影无疑是失败的。
简单粗糙的情节和生硬突兀的人物感情,让人丝毫感觉不到男女主角的爱情有何感人之处。毫无铺垫的感情发展到最后居然到了“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这个地步,只能用“两个失意人士的互相慰藉”的一时冲动来理解。
男女主角的表演也令人失望。阿嘉本该是一个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角色,内心充满迷茫和挣扎,范逸臣只会用一脸僵硬的装酷表情去表现,电影最后的煽情戏段也演得生硬青涩;田中千绘过于用力地去表现友子的无力和失落,而她发现自己爱上阿嘉之后的戏份更是白痴可笑…(不过人家身材的确好。)
而电影花了大量的笔墨在刻画配角上,虽说活灵活现的配角们可圈可点,但同时大量的细节也严重削弱了电影主线的影响力,或者说电影主线就此完蛋了…
如果一部电影的主线空白无力,那么它有再多再好的细节也是枉然。
这是我觉得《海角七号》总体上来说是一部失败的电影的主要原因。
而电影在运用七封情书作为辅线的桥段上也是生硬的。
用画外音的方式将情书娓娓道来是一种细腻煽情的手法,可电影的大背景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台湾小镇,配角们的爆笑出场贯穿头尾,这七封情书过于明显的煽情意图显得很做作。
即便这七封情书情深意切字字珠玑,当它和电影情节交织在一起时,只会分散对两者的注意力,既不知道电影在演什么,也不知道情书在写什么。
更加雷人的是为了配合这七封情书所嵌入的回忆场景,那个未曾露面的日本男教师一身卓别林的打扮,用演话剧的方式“表演”这段回忆,僵硬得忍无可忍。
这是我不喜欢《海角七号》的第二大原因。
再说为人称道的电影细节。配角们是很出彩的,但出彩在人物性格的设定和表现上,而不纯粹是配角们的演技。但我们对配角的要求从来就不是那么高,所以当他们的角色出乎意料的生动鲜明时,就会赢得泛滥的喝彩声。
外表耿直彪悍但内心温情的主席,勤勉的脚踏实地的客家人马拉桑,有着伤痛过去的沉默的年轻妈妈和率性早熟的大大,朴实憨直的交警父子…忽略尚待讨论的表演技巧,这些小人物身上都有各自的故事,它们平凡而且真实,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正是这些饱满生动的细节让配角们栩栩如生起来,充满感染力,
可也正是这些细节,
对电影本身产生了喧宾夺主的副作用。
《海角七号》的票房成功也许是建立在台湾当下的社会状况和台湾人民此刻的精神状况之上的,
但成功的票房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好电影。
要看国境之南的美景,《练习曲》远比它出色;而不论是儿女情长还是人间百态,都有更加出色的电影。
文艺片成功与否从来都不是以票房作为衡量标准的,
要拍好的文艺片,倒不如选两个要么功力深厚要么外型杰出的主演,换一个纯粹一点的剧本,用一些更文艺的桥段和更美的镜头,专注地走文艺路线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