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890
威望322
金钱201853
交易诚信度10
主题451
帖子14989
注册时间2001-11-21
最后登录2025-5-3
核心会员
      
特级会员
交易诚信度10
注册时间2001-11-21
|
马上注册 家电论坛,众多有奖活动等你来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我接触音质比较好的耳塞,是从80年代末开始的,刚开始是爱华的金条耳塞(型号忘记了)以及SONY的741,后来森海的MX系列耳塞开始加入这个市场,当时包括夏普在内的很多MD厂家,也OEM了森海的MX耳塞作为配机耳塞。这些耳塞我称之为开放式耳塞,基本上在90年代,开放式耳塞是绝对的主流,大部分耳塞爱好者,其音质评价标准就是从开放式耳塞开始建立的。
在当年我听741的时候,多次尝试把741使劲的往耳朵内部塞,在某个位置,恰恰把耳道全封闭的时候,我听到了前所未有的厚重低音,这种低音的厚重感和震撼性,是开放式耳塞无法营造出来的。
这一点也恰恰说明了耳塞在耳朵中的适度密封的重要性,一个耳塞单元,不管你的低频特性有多么好,如果你在耳廓里空荡荡的放着,那它是无论如何都发不出有质有量的低音的。我有个SONY的837耳塞,它的单元素质不低,但可能它当时是针对女性消费者设计的原因,尺寸偏小,放进我的耳朵里,空空荡荡,所以低音量感完全不行。
SONY作为随身听耳塞的先驱,自然懂得其中的道理,于是SONY的7系列和8系列耳塞,都佩戴有胶圈,以提升耳塞与耳道的贴合程度,从而提升低音;森海的MX系列,基本上也要佩戴上耳棉才能有更好的低音效果(当然耳棉厚薄的选择也有要求)。不仅如此,SONY在90年代还推出了ED系列的猪嘴耳机,以及后来EX系列的入耳耳机,只可惜这些早期的准入耳式耳塞或者入耳式耳塞,低音虽然有了,但高音细节明显缺乏,基本上是鸡肋产品。
似乎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市场的需求,入耳式耳塞开始百花齐放,直至泛滥。几乎任何耳机厂家都推出了入耳式耳塞的型号,开放式的耳塞反而成了“落后淘汰”产品,得不到年轻一代的重视。这也正好应了“产品都是为市场服务的”这句话,入耳式耳塞泛滥的同时,价格也是跨度极大,从几十元到一两万元都有,至于是不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就不好说了,本人限于条件所限,这种耳塞自己买过的加朋友送的也就五、六付,最好的入耳耳机也只是听过SONY2000多港币左右的XBA耳塞,但不管怎么说,入耳式耳塞始终得不到我的认可。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你不是说你当年说用耳塞把耳道封闭了会有很好的低音吗?是的,但我所说的封闭,一定要有个度!这个度,很重要。现在的入耳式耳塞,几乎把耳道完全封闭了,可以说是内外隔绝,在容易营造低音的同事,也营造了一个近乎畸形的听音环境,这种设计如果是用在耳聋患者的助听器上,毫无疑问是好的,但用在一个健康的耳朵上,这种让耳朵窒息的感觉,实在是没有自然性可言。更重要的,这样一个封闭的系统,直接带来的就是听诊器效应,哪怕你用手机敲一下耳机线,都会在耳朵里形成“空空”的响声,这种感觉是极其不适的。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种耳塞竟然常常被标榜为“运动耳塞”,这种耳塞在运动的时候,耳机线与身体的摩擦,甚至自己身体的振动,都会形成明显的声音传到耳朵里,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音质可言。
至于入耳式耳塞对耳膜的破坏,以及入耳式耳塞对外界声音的隔绝引起的安全性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当然这也是不争的缺点。
值得钦佩和欣慰的还是苹果,虽然我一直是SONY的粉丝,但苹果坚持做开放式耳塞的行为,让我还是觉得,耳塞还是残留了一些不随波逐流的厂家。苹果前年开始配机的EARPOD耳塞是我个人十分推崇的,它虽然不具备变态的低音,但它具备舒适的佩戴感、均衡的三频和干净的银色,这在一片入耳式耳塞的轰炸中,真是难能可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