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论坛

聆客音频
 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3306|回复: 3

[功放] 聆听美国First Watt单声道后级放大器SIT 1的美妙音色

[复制链接]

95

主题

116

帖子

0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1-1-25
发表于 2013-10-14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家电论坛,众多有奖活动等你来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koto 于 2013-10-14 15:15 编辑


聆听美国FirstWatt单声道后级放大器SIT1的美妙音色
1_副本.jpg
概述
    对于First Watt这个品牌,笔者接触得不多,不过这次在雅典音响感受到出自Nelson Pass之手的First Watt全新SIT系列放大器产品,其精湛的做工、精良的用料以及采用由JFET演变出来的SIT静电感应晶体管技术,深深吸引着笔者,更为本次聆听带来高品质的享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First Watt 推出的这一款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再次让我们领略放大器设计师Nelson Pass的精湛之作!
走入First Watt的音响世界
    当谈到First Watt这一个音响牌子,大家可能了解不够深入,其实翻查First Watt的厂方背景,才得知原来它是出自NelsonPass之手,说到这里,相信很多发烧友都已经猜得到First Watt是源于Pass Labs这个如雷贯耳的音响大品牌了吧!
    大家还记得Nelson Pass早期的代表作Threshold昔日的放大器吗?,当时他是Threshold的总工程师,而Bladelius则是他当时的副手,后来他自己成立了PassLabs,推出了Pass系列的放大器,其实,他同时还有一个自己搞的First Watt厂房,这个厂房是专门推出他亲自设计的产品,完全满足了他自己要求的一系列放大器产品。可见,First Watt是出自这一位美国一流的大师级放大器设计师NelsonPass的手笔。
    早在1991年,被业界誉为传奇的音响设计师的Nelson Pass先生在美国创立了音响品牌“PassLaboratories”,一开始,PASS Labs是为品牌而设计和制作的大功率纯甲类放大器和大功率偏甲类放大器成为不少发烧友心中的梦幻铭器,最终在Hi-Fi界乃至Hi-End界确立了牢固而显赫的地位。
然而,Nelson Pass先生并不满足于对追求音乐完美还原境界,在他的脑子中充满了许多关于音响的理论,并计划用相应的理论设计有步骤地制作可以真正量产的产品来验证这些理论。
    他自己成立了Pass Labs,设计Pass系列放大器,不过他还记得Dick Olsher先生所提出了“输出功率中的第一瓦是最重要的”的理论,Nelson Pass先生由此得到启发和影响,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发展方向,因小功率与大功率是相对却未必矛盾的两种工作状态。根据这一理论,Nelson Pass先生在1998年创立了一个新的First Watt品牌。
    这个First Watt是他自己搞的“新作坊”,专门推出他亲自设计,并完全满足自己要求的一系列功放。
与许多音响设计师离开原来的公司进行而再次创立新品牌有所不同,Nelson Pass先生并没有离开Pass Laboratories公司,从PassLaboratoriesFirst Watt这两个互相提供链接的网站就可从另一角度得到证明。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PASS Labs与这次新研发的First Watt的关系了吧,它们是两个设计思路和方向不同的品牌,与前作Pass Labs相比起来,First Watt的设计理念是通过精心选取放大器的工作点,摒弃很深的负反馈,只需很浅的负反馈甚至不需要负反馈,就可有效地控制失真,以此避免深度负反馈在抑制失真的同时却带来音质劣化的负面影响。
    在放大器从零到最大功率输出的有效工作范围内,放大器不但具有极低的失真,而且具有极好的声音还原。为实现上述理论,最可行的设计是采用经过精心选择的简单电路,精心选取工作点,并在甲类或偏甲类的状态下工作。
    而相对于Pass LabsHI-end级别器材而言,First Watt将他的Simple is Best理念进一步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厂方的设计目标并不是追求大批量复杂大功率,只制造简单化的高水准精品,属彻彻底底的简而精。First Watt新近推出全新两款SIT 1SIT 2功放,其中前者为单声道后级、后者为双声道后级,采用了SemiSouth定制的碳化硅晶体管,以JFET管采用单端纯A类零反馈的放大设计,以取得更加自然的声音,提供10W/8欧或8W/4欧及10Wx2/8欧或8Wx2/4欧的输出,为发烧友带来不同的发烧器材搭配。
2_副本.jpg
来自静电感应晶体管SIT的优异技术
    这次使用的First Watt 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从产品的命名来看,便知道它大有来头,厂方采用了由JEFT演变出来的SIT静电感应晶体管,因而其产品型号的命名也是顺理成章,SIT这一种静电感应晶体管到底是何方技术呢?其实SIT的全称为“Static Induction Transistor”,早在1970年,就正式成功研发了。
    静电感应晶体管SIT实际上是一种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将用于信息处理的小功率SIT器件的横向导电结构改为垂直导电结构,即可制成大功率的SIT器件。
      SIT更是一种多子导电的器件,其工作频率与电力MOSFET相当,甚至超过电力MOSFET,而功率容量也比电力MOSFET大,因而适用于高频大功率场合,目前已在雷达通信设备、超声波功率放大、脉冲功率放大和高频感应加热等某些专业领域获得了较多的应用。厂方为了更好地利用到静电感应晶体管SIT技术,特别克服了诸多技术难题,这是基于SIT在栅极不加任何信号时是导通的,栅极加负偏压时关断,这被称为正常导通型器件,使用起来不太方便;此外,SIT通态电阻较大,使得通态损耗也大,因而过往日子,SIT还未在大多数电力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不过,厂方通过多次的技术研究,特别在SIT 2单声道后级放大器机身种采用了单端纯A类放大技术,并实施无负回输的设计,进一步提升性能,再者,为了获得SIT静电感应晶体管所呈现出的最佳特性,经过深入的研究,克服了以上的技术难关,并配合SIT 1后级放大器机身内极低的阻抗输出,让它成为唯一能够接近三极真空管的技术特性的晶体管设计音响器材。
       First Watt厂方推出的最新SIT系列不仅仅是来自于著名音响大师Nelson Pass的光环设计,其内部的设计技术也是非常巧妙与优异的。在First Watt最新发布的两款SIT 1SIT 2 后级放大器中,其中SIT 1为单声道的设计架构,而SIT 2为立体声的设计架构。厂方旗下还有J2M2F5F4F3F2F2JF1F1JAleph JB1B2等多款放大器产品。
       SIT 2SIT 1的性能同样都是每声道10W功率8Ω阻抗、纯A类输出。两端纯A类放大技术,无负回输设计,为了取得SIT新系列放大器的最佳特性,厂方更是配合了极低的阻抗输出,成为唯一接近三极真空管特性之晶体管设计器材。
3_副本.jpg
     在这一款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机身内采用的是由JFET演变出来的SIT静电感应晶体管。JFET是一种单极的三层晶体管,它是一种控制极是由pn组成的场效应晶体管, 工作依赖于惟一种载流子、电子或空穴的运动;而SIT,也就是静电感应晶体管,是一种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它是在普通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极型电压控制器件,有源、栅、漏三个电极,它的源漏电流受栅极上的外加垂直电场控制。
静电感应晶体管是一种多子导电的器件,适用于高频大功率场合。而且在SIT 1SIT 2 后级放大器中机内,只有一件有源元件,其余全部均是无源的零件。
     毋庸置疑,Nelson Pass凭借多年以来的默默耕耘,在音响技术上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已经备受发烧友的青睐和关注,成为非常值得信赖的音响产品。
     这一次,Nelson Pass以他数十年来的实战以及与各大著名厂商之间的合作经验,针对全音域单元制作的极其简单却具有3极真空管音质与音色的两款晶体管后级功放SIT 1SIT 2
        SIT 1作为分体单声道后级放大器,它在设计还可以根据所用全音域扬声器的不同需要,通过面板表头左边的旋钮来调整不同的参数,以配合不同的扬声器的需要;而SIT 2是立体声后级放大器结构设计,两个型号的功率都是每一边10W输出,可以应对416欧姆的不同全音域单元的需要。由此看来,无论是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还是SIT 2立体声后级放大器都会是影音系统和HIFI系统的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First WattSIT 2立体声后级放大器在外形上跟同门的SIT 1合并式放大器截然不同,SIT 2立体声后级放大器在机身上是具备两个闪烁的工作状态显示灯,而在SIT 1单声道后级的机身面板正中的仪表盘非常醒目,整体设计简约、明了。如此简洁的前面板及其处理工艺的风格已是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很明显是留有Pass Labs的设计影子。而在机身两侧部位,还具备了向上斜翘并涂覆了黑色哑光漆的铝制散热翅片,就跟PASS INT-150合并式晶体管放大器完全一样,这也再次证明了First WattPASS是一脉同源的。
        First Watt SIT 2与同一品牌下的其他产品一样,专门设计来推动效率相对较高的音箱,使其在合理音量下可还原出质量极好的声音,是面向具有良好音乐修养发烧友的作品。除了它与其他多款First Watt放大器有着相同外观造型的机箱和电源变压器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使用了强放型JFET晶体管。强放型JFET晶体管,具有噪声极低、失真极低且线性极好的特性,因可还原出质量极好的声音而常常用于唱头放大器、前级放大器上;在相同的失真率下可使用更浅的负反馈度,或在相同的负反馈度下具有更低的失真,这为简化电路设计提供了更好的现实条件。
     强放型JFET晶体管,能够在不高于1200V电压和不强于30A电流的极端条件下工作,在散热条件良好的前提下可承受较大的连续功率,这些出色的性能让First Watt SIT2后级放大器在设定的单端甲类状态下具有超过数十年的长久工作寿命。同时,First Watt SIT 2放大器也借鉴了电子管放大器的某些设计理念,采用单端纯A类放大技术,无负回输的设计,机身的内部放大电路结构非常简单。输入级电路为传统的差分式电路,其后的功率放大级电路类似于电子管放大器常见的MU跟随器,这两级电路均使用了噪声极低、失真极低且线性极好的强放型JFET晶体管。
        First Watt SIT2在机身上附设的无负回输设计的回路,可以结合使用强放型JFET晶体管,与结构相同但使用MOSFET晶体管的放大电路相比较,负反馈度和总失真更加之低,如此优良的设计可以很容易就为整套音响系统再现出精确干净而温暖宽松的声音,在这次搭配同厂的B1前级放大器来驱动Hansen AudioThe Knight II落地式扬声器的音响系统中,让笔者对SIT2立体声后级放大器在重播音乐时的声音表现充满了期待。
4_副本.jpg
The Knight II落地式扬声器功不可没
     在现场所见,First Watt 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驱动的这一对扬声器是来自加拿大的The Knight II,相比起The Knight,两者的箱体尺寸并没有较大的差异,只是箱体的造型方面出现较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音箱上部和下面的倒相孔位,音箱上部设计得更加饱满圆润现代化,显得和家居更加协调,而倒相孔也设计得更加协调美观。而在The Knight II前面板上还多增加了HansenAudioLOGO,显得相当精神别致。更为特别的是,The Knight II并不采用现时流行的钢琴烤漆设计,而是包以真皮皮革,温润柔和,充满异国风情,笔者在现场所见的这款The Knight II扬声器拥有的鲜红色比起黑,灰白等颜色更加抢眼球、更好看。
       在设计上,TheKnight II箱体是以合成矩阵式物料制作整体铸模成型的,成本极高,现在也只有为数的不多的音响厂家使用这样的设计,这就是为了彻底杜绝箱声,力求达致更高品质的声音表现。Hansen Audio厂方还强调,其自行研制生产的各款优质扬声器是源自时间与相位的一致性、动态对比强烈、中性准确的音色、以及造型流线的理念而开发,从而为每一款型号带来最晶莹剔透的重播效果与及仿如艺术品一样的外貌。
       厂方一直认为声箱的结构是达至完美重播效果的主要关键,这是基于大部份扬声器是采用木材或是MDF技术来制作声箱的,而且造型总离不开传统式的立体长方形结构,因此声箱的内部必定呈现出多个对称式的平行面,这种结构除想必然会产生出可劣化重播效果的箱内驻波外,更由於木材的谐震点并不能完全受控,从而衍生出可闻性的箱声音染。
       而Hansen Audio除了特别委任一位资深的图像设计家,为旗下各款型号设计出极流线的声箱造型,以炫亮的款式来吸引买家外,亦可杜绝箱内的驻波。至于声箱的用料以至内部的架构,更经历了该厂的音响工程师反覆不断研究,而特别设计出一种独一无二,被命名为Hansen合成矩阵式物料(HansenComposite Matrix Material)来制作。The Knight II扬声器所采用Hansen合成矩阵式物料制作的声箱,从刚性、强度、以至耐用程度是一般木材的数倍,从而可制造出近乎“零谐震”的箱,为往后装置在其身上的各路驱动单体可安坐于一个至理想的平台上工作。这次在现场由一对First Watt 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来驱动,也展现出合作无间、技术互补的姿态,使得本次试听展现高质量的声音享受!
带来优异的声音表现
        这次试听First Watt 的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所搭配的前级也是来自同厂的一台无源前级B1,它在内部用料上巧妙地采用了一个高输入阻抗的JFET电晶体作信号缓冲,对于线路它是没有提供任何的增益。同时,机身设计以极其简洁的线路和极高等级的元件、线路组成一台高质量的前级放大器。在讯源方面,则是使用了Blacknote的CDP 301 CD机,呈现精准、细腻的声音输送;而搭配First Watt前后级放大器的则是来自加拿大Hansen Audio的The Knight II落地式扬声器,使得本次试听更加完美地呈现出优异的声音表现。
5_副本.jpg 6_副本.jpg
         在现场所见,凭借First Watt出色的SIT技术,使得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具备充足的功率,充沛的电流输送,来驱动这一对HansenAudio的The Knight II落地式扬声器开声演示完全没有问题。现场一开声,SIT 1后级放大器搭配The Knight II扬声器所“调教”出的甜润的音色就深深吸引了笔者的双耳。先来播放舒伯特的第15CD作品中的弦樂四重奏,在SIT 1后级放大器带来的音乐中,從大提琴、中提琴到小提琴,每一個頻域的聲音都有着生動的變化,呈现出良好的音乐性,从中也让笔者感受到纖細的微動變化與鮮明的對比,在弦乐当中應有的張力和擦弦质感當然也就不會缺乏了,这使得现场呈现出生动活泼的音乐活生感,并且带来均衡流畅、平順舒适的声音细节。在现场,笔者即使继续开大音量,SIT 1后级放大器依然有板有眼,驱动得The Knight II扬声器游刃有余,为我带来的声音底质非常纯净、扩散性很好,现场的音箱摆位也相当到位,带来了很宽大的空间音场,其深度层次也让人满意,真想不到如此功率参数不高的单声道放大器却是拥有如此充沛的能量感。
         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也呈现出优异的声音还原能力,并且带来的整体平衡的设计将声音质感、通透性和庞大的音场形态完美地结合。得益于SIT静电感应晶体管呈现的最佳特性,可以展现出那种仿如雨后无尘的通透感,通过驱动Hansen Audio的The Knight II落地式扬声器,让笔者听起来很舒服自然,即使将音量加大也丝毫不觉得紧张和生硬。
      在快节奏的音樂表现上,尤其節奏感豐富的音樂,透过SIT 1单声道后级的重播,可以感受到紮實、密度不錯的中低頻,而且輪廓清晰不拖泥帶水,讓這些音乐聽起來具備其應有的活躍感。尤其是在欣赏阎学敏的《炎黄第一鼓》之时,已经感觉SIT 1单声道后级驱动The Knight II的低频有一定的向下延伸,展现出鼓声强悍的低频冲击力,在全套音响器材的共同协助下,几段鼓声所带出的击鼓的劲度均呈现出强大瞬间的爆发力,真令笔者听得畅快自然、过瘾、陶醉,而且带来的低频质感非常扎实,在如此大空间下,低频的力度和量感也算满意。此时此刻,也可以感受到SIT 1单声道后级在全频段的速度都足够地快,低音不会拖泥带水。大鼓、低音大提琴的力度和弹跳力十足而不会绵软拖沓,音乐场面清爽自然,一点也不会有蒙蒙的感觉。
        对于强调内置SIT静电感应晶体管的SIT 1后级放大器而言,人声的演绎给了它更好的表现舞台,果不出所料,先来播放了《民歌蔡琴》里面熟悉的曲目,现场呈现人声音色明暗适中,带来细腻而清透的质感,蔡琴女声的感情自然流露,充分将蔡琴的声底顯得厚實,歌聲更顯渾圓飽滿,力道十足,现场的结像非常扎实精准,整体表现相当出色。笔者找来Katherine Jenkins的《From The Heart》專輯,在那首“公主徹夜未眠”歌曲中,整个音响系统充分地将女高音的音色表现得相当感性,现场所听,女高音演唱時喉腔與腹部共鳴,清甜中帶有厚實,均衡地表現出簡單而又優美的音樂線條,Katherine Jenkins的歌聲就正如她的外貌一般美麗,而這位身材曼妙的女高音,歌聲也不像傳統女高音那般渾厚,在SIT 1后级放大器的配合下,上面這些歌聲嗓音的細節都活生感十足地呈現。用全套喇叭花器材来聆聽人聲確實是一大享受,在歌聲中还可以看見Katherine Jenkins的美貌,而龐大的管弦樂團隨之湧現恢弘龐大的伴奏,最后一段定音鼓強烈的敲擊,通过SIT 1后级放大器的驱动,TheKnight II扬声器的表现依然是顆粒分明,一陣又一陣地把音樂推向最高潮,不由得让笔者赞叹叫绝。
        而在重播Rickie Lee Jones的《Pop Pop》音乐当中,音乐从尼龍吉他彈分解和絃開始,SIT 1单声道后级带来的聲音分離度上佳,吉他刻意錄在右聲道的定位清晰又乾淨,而Rickie Lee Jones的歌聲要進來之前,低音貝斯從左側冒出來,量感充沛,并不缺乏速度與解析力,而且在现场低音貝斯的聲響聽起來不会渾濁,反而呈現出低音貝斯的線條,Richie Lee Jones的歌聲漂亮的居中,線條很漂亮,不管是歌手、吉他、低音貝斯,音樂的密度很高,卻不顯緊繃,低音配思的牛筋味與尼龍吉他的彈跳躍動,相互輝映,讓人聽的興味盎然。
     钢琴的弹奏也是欣赏SIT 1单声道后级较佳的素材,SIT 1单声道后级在表現鋼琴的能力也非常之強。在SIT 1后级的驱动下,The Knight II扬声器带出清脆明朗的音质,琴槌敲击质感细致,颗粒分明,呈现出亮丽而流畅的高频,音色亮度充足,将乐手的激情演奏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让整个音场形态真实,自然。
     在聆听《莫札特名作集》中,莫札特那種天真愉悅的面貌,可以活生生呈现出来,鋼琴音符闪烁着清亮的光澤,这些豐富的細節更使笔者很快便融入音樂當中。现场所感,不僅比例精巧,密度與重量感都很好,钢琴的音乐有着快速的低頻,在现场让SIT 1单声道后级搭配The Knight II扬声器,可以呈現很精緻的鋼琴聲響,乾淨、通透又輕鬆。同时,现场的钢琴音粒清新透亮變幻著光彩,觸鍵充满力量,特别是快速的運鍵也能交代得清清楚楚。
       再来聆听几段小提琴、钢琴等的合奏曲目,当播放《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三重奏》时,音樂先从大提琴的微弱起拍開始,在SIT 1后级放大器的推动下,现场的大提琴沈穩厚實,濃郁的中頻巧妙地呈現出布拉姆斯音樂蘊藏的淡淡憂鬱,鋼琴則是輕輕柔柔的應和,待到小提琴昂揚的旋律加入,三種樂器交織在一起,一波又一波地撐開音樂的張力與場面,SIT 1后级放大器在现场显得游刃有余,可以把三種樂器的質地交代得很清楚,而当三重奏時而和諧、時而對抗的細微表情,此时此刻,整套音响系统都能適切地表達出來,带给笔者酣畅淋漓的音乐享受!
而在播放《魔鬼的颤音》弦乐录音唱片时,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也展现出小提琴拨弦时那高密度的线条和活力,特别是在拨弹弦后所产生的余韵和琴腔共鸣声一拥而上,在现场所感,可以将笔者的耳朵完全俘虏,要跟大家说的是这只是一款功率输出不大的单声道后级放大器,却有着充沛的能量感,驱动得The Knight II落地式扬声器有板有眼,在此不得不佩服FirstWatt所采用的SIT优异技术。
后话
        这次在雅典音响试听大师级的First Watt 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以及全套高级音响器材,带给笔者难忘、深刻的音响,更让笔者对于First Watt厂方的设计实力再次投了肯定的一票。SIT 1单声道后级有着让人难忘而细腻的声音表现、精良尖端的制作技术和用料,在此更期待着今后会有更丰富的产品带给发烧友,更出色音频技术的降临音响市场。
        感谢《影音极品》提供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7780

帖子

473

威望

版主

Rank: 10

优秀斑竹奖影音发烧友最佳写手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3-4-29
发表于 2013-10-1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zt不计代价再生现场Threshold SA-12e

扬起风帆的A类300瓦
既然Threshold成功并非偶然,那麽今日Threshold的旗鑑SA-12e,挟起往日动态A类的雄风,一举扬起纯A类300W的风帆,似 乎向着她的对手挥扬着战书。这可是标榜着纯A类300W,「光电偏压」系统的大傢伙,有着19英吋宽标准面板,深62.5cm和高23cm庞大身躯,印象 中似乎No.20比起SA-12来就成了矮个子了。仔细观察她的窈窕身段,嗯!淨凋的mark,黑色阳极处理全铝外壳红色Led PL指示。后面面板则是两个大到不知道可以承受多少电流的喇叭输出端。输入有专业用Canon平衡式输入端和一般的RCA座,接点全部镀金。如果这时不再 看下去也就罢了,一看其正负电源均用了10A保险丝,方警觉到这是纯A类扩大器。电算机一按,不得了,静态电流4.3A,电压±69V,静态下散热片每一 声道必需放出593.4W的能量,两声道一加岂不是等于一台1186W的电热,而且这种耗电量也和一台冷气机差不多了,但冷气机并不是长时间都耗一样的功 率,压缩机是随室温而走走停停的。但是A类放大是长时间消耗。天!买了这个回去,夏天时不只是冷气要加大一倍的馀裕,连电源插座都到独立才成,否则你家裡 的断电器没事跳上一跳就够你心警胆跳的了。纯A类300W,大概只有Nelson Pass这种疯子才设计得出来。印象中这种毫无!「人性」的功率放大机似乎世界上的机种用十个指头可以数尽。连Krell只不过做出纯A类200W罢了。 看样子,Threshold硬是拼上啦!
每声道64颗功率晶体
这部SA-12e的外表就已经告诉我们她不凡的实力,当然内在美应更加惊人才是。小心拆开上盖板,展露在笔者面前的景象简直太诱人了!全部镀金的电 板,但这并不稀奇,奇的是共用了64颗功率晶体(每声道),试想当年StasisⅡ只不过一声道24颗功率管就已名动天下,SA-12e竟然用64颗!试 算其功率馀裕大约该在24倍之谱。这可能是当今最疯狂的设计了?机壳底板上锁着两颗巨型英製环型变压器,观察其接线,得知是整流后再并联使用的。泸波部分 是推动级和强放级分别供给,推动级共用62,000u的电容做滤波,而功率级则用了186,000u,绝对是有「阴谋」的设计,大概是针对难推的动板式扬 声器而来的,看来SA-12e一出江湖,那声名狼藉的「阿帕奇」或「美格耐骗」就可要倒楣囉。SA-12e内部所有的接线全部是Monster Cable,而且全部用双线并联式。看着那些银光闪闪的功率管,心中不禁骇然。不过Threshold似乎有意将功率管上的字迹抹去,所以看不出是什麽编 号,只能隐约得看见是Motorola的产品。SA-12e是以光电偏压为诉求的重点,所以主推动电路板上有两颗音响器材中不常见到的光隅合IC- AN37。本机的电路结构仍然是以双极性晶体为主,主要的小讯号晶体都是Motorola的MPSA42、92,输入採用2N5566孪生FET作输入 级,以便于直接交连时,回授网路中可以省却一颗大数值的回授电解值电容。另外对于直流的隐定性可以有较佳的保证。本机另有以LM308AN做成的直流伺服 迴路。以确保输出端直流电位的稳定。这些措施对于纯A类300W的一部大傢伙而言是绝对的必要!其馀座落在电路板四方的RN55D级的军用无感电阻及 CDE的云母质补偿电容也都是必须品,不必说。以Thereshold整体的电路结构而言,仍可称得上「简洁」两字,不过SA-12e能以这样的简洁而达 到Highest-End的音质及Highest Power就极为不简单。笔者猜想那32对的功率管可能是全部pairs的,如果真是如此,那功夫可就下得大了,高昂的售价自然也是当之无愧。

机箱内除了二个大环形变压器,大滤波电容外,其馀线路很简单,这是他们设计的哲学-愈简单,就愈能将音乐的原味再生。
Simple is Best
从Threshold笔者可以再度肯定Simple is the Best这句话的直实意义。只不过在Simple背后,有着更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解开。
对于SA-12的试听。可说是既愉悦又痛苦,愉悦的是她美妙的音质令人感动,痛苦的是室温骤升,必需多方忍耐。试听时和Threshold搭配的器 材如下:喇叭是Magnapan MG.2.5R(最新的TRS已给她两星半的评价。)CD唱盘为Meridian 207Ⅱ,LP唱盘Well-Tempered盘臂组合,使用GradoMI唱头TLZ,讯号线使用Space and Time和DNM等。为了试听这部顶级功率扩大机,特地「借」(和抢的也差不多)了一套Audio Research SP-11MKⅡ来作搭配。
试听的过程是非常的刺激,其中家裡总电源开关跳脱两次,所以后来都改在深夜时分,待其他电器用品都停摆时才敢开机。本机开始工作约半小时后,机壳温 度就上升到足以烫手的地步。经验中,这种温度大约介于50~60°之间。如果读者中有人摸过工作中的MF-A1,就可以体会到那种纯A类的热度。笔者的聆 听室大约6坪,所以当SA-12e进入工作状态时,其热可知!大约一小时后,SA-12e就已经可以确保进入正常工作状态,所以笔者认为SA-12e是不 必常
美的中性
SA-12e的音质,笔者在初步聆听时就可以感到相当的满足感,一切的声音都在适度的控制下得到非常自然的重播。这种自然,是一种毫无音染的感觉。 甚至让笔者重新体会到了「喇叭消失」的真正定义。因为这个时候,音场的宽润度已不再侷限于房间之侧牆,而有「穿牆而出」的真正效果。堂音的清晰度是可以 「看到」来形容。音场中乐器的定位和层次都丝毫不苟,最令人吃惊的,就是在一些不以录音着称的软体中,都可以得到非常稳定和高低分明的音像。音频之宽可以 不用去挑剔,也无从挑剔。整体的音质倾向于一种「柔美的中性」。或许有必要解释一下何谓「柔美的中性」。其实「中性」这个名辞,个人有个人的定义,也无绝 对。但是好器材重现一件音乐软体,让其近似我们人喜欢某些带有「韵味」的器材,认为她们较为「柔美」,或者重播「弦乐」或「人声」特别好,都和「现场」有 着非常大的差别。例如说Tannoy喇叭,一般认为重播人声和铜管有着不凡的表现,谓之有「韵味」,但是若您听过更加「中性」的喇叭,就将会知道其实 Tannoy的人声还是「味精」多了些,或者是说「喇叭味」重了些,音场「假造」的成份也较比多。这只是打个比方,爱用Tannoy者未必就不懂音乐,只 不过是个人爱好罢了。但是SA-12e的柔美,就明显的不是一种染色,而是她能更有馀裕的表现出乐器的质感,一种真正的质感。如果认为「中性」是一种较平 板化或许话较无韵味声音的人仕。可以去听一下SA-12e,嚐嚐这种毫不勉强的乐器质感和毫不受限的音场。音乐自然流畅之馀,仍不失柔美。因为真实的乐器 临场的质感都是非常柔美的。至少一般器材重播出近似现场的那种大音量时,都难像SA-12e那般从容。
空口无凭,列举一些试听时的实例:RCA那张着名的电影配乐Casdlanca,有这张LP的人可能不在少数,当Side A第一首Casablanca的主题音乐响起时,应该有的感觉通常是非常纤维而且泛音十足的弦乐群,瞭亮但点点定位准确的铜管,远方的定音鼓亦是有力而低 沉。而当钢琴奏着那着名的Casablanca的主题,出现在音场中央略左的位置时,整体的韵味达到极致。如果您的感觉亦是如此,那麽我要请您想想是否还 缺了什麽?乐器质感,深度?还是…。其实这张唱片,笔者一直深深觉得它似乎还少了一点丰润和音的厚度。也就是说当现场奏出时,音的能量应不止于我们所能听 到的。当然这是吹毛求疪。可是当一日,有一部器材忽然可以弥补这个缺憾时,您心中会有何感想?是的,SA-12e就是这样的一部机器!她的丰润和音之宽 度、厚度,都似乎可以予取予求,毫不夸张,一切是那样自然。当我自认为将缺憾归之于软体时,SA-12e就挺身而出,告诉我:「事实不是这个样子的。」音 响器材到了这个价位,所追求的,不也就是那麽一线之差麽?
图中所示是每声道六十四颗功率晶体的二分之一,以二声道共一面二十八颗功率晶体而言,到底要在多少的晶体中才能挑出这一百二十八颗来使用呢?

另一张着名的LP, Chesky RC10,录有RCA的做世之作,Stravinsky的夜莺之歌。这个录音,前辈们对它也是精緻有馀、丰润不足,太其是当乐团合奏时,乱上一乱是免不了 的遗憾。而且大众一般所注意的,都是其精准的层次、定次等等音响上的持性。至少这个录音一般来说是属于一种较清丽的感觉。可是SA-12e却不这麽说,它 的馀裕似乎克服了一般器村在音乐瞬变时产生的少许暂态失真。或许这真是纯A类300W的威力吧!这隻往常我认为有一点点「自傲」的夜莺,变得非常柔顺,温 驯后似小溪水,但是高潮时,又如排山倒海,而且浪峦重叠,层层分明。整个音乐厅的形状,和音场底部清晰度都令笔者耳目一新。这种功力,许多Hi-End真 空管机也未必有如此的深厚。至少在印象中,可以和SA-12e并列的器材仅仅是那几种常被发烧天书称为「机王」的机种罢了。
自然就是美
写到这裡,笔者免不了要多一句废话,就是SA-12e若以一般观点来看,或许有人会认为她太过「平实」。这怎麽说呢?「自然就是美」大家都该很熟 悉,因为这是「蔡女士」的广告辞,可是喜欢浓艳抹的人应不在少数。笔者已经强调SA-12e是「柔美的中性」。这是一种值得深深体会的美,自然又平实之 美。您若认为SA-12e既然有着A类300W的功率,就应该有如Telarc般的低频,可就大错特错了,SA-12e的能量,不论是各频段都衔接着得毫 无缝隙,而且速度一致,乍听之下并不很快速,但是当複杂乐段出现时,能量源源送出,那种充沛感可以让我们知道其供电之快速。也由于其毫无压迫的音质,当音 量非常大的时候,声音并不会失衡,也不会令人烦恶。那张听不好就该「包起来」的Tracy Chapman专集和Night Noise的专业集都可以证明此点。Tracy的Across the Lines有一声声的电贝斯从音场右侧响起,鼓声富弹跳性兼有凶勐的动态。以往听时,那鼓声是非常重的击下,一下下直入人心肺,不能说不令人满意。可是用 SA-12e一听,才知道原来我少掉了低频的透明感和尾韵。虽然量感较SA-12e多了些,但却少了解析度。回想一下现场的低频,似乎比较倾向SA- 12e的表现,活生感十足,而且持续力好,所以尾韵后以重视。但是反观SA-12e的300W热力,倒也是牺牲不少电力方换来这种音质啊!另外讲到那一声 声的贝斯,可是有自动「音场环绕效果的」,不但破牆而出,而且有本刊第七斯于菀柳所言的所谓「Wall to Wall Soundstage」的效果。而且「牆」在这时根本就不存在了一般,因为这样就如同在现场听电贝斯的感觉一样,乍听音量并不甚强,可是音的能量却是充斥 在整个大厅内,所以当这支电贝斯一声弹出时,音场就像扩大了一般,似乎已经无限度似的,当然牆也消失了。我想就算是环绕音效,也不致于如此拟真。 Night Noise就更不必提了,track 3裡的那个极低频涌现时,整个房间似乎都是音乐厅一般宏大。但极低频是控制得非常良好的那种,而不是共振,这点笔者还分得清楚的。SA-12e的实力可真 是我又上了一课。
深出露台上并不稀奇
如果说您对自己的音响系统有着良好深度感而窃窃自喜时,SA-12e或许就会给您一个更大的惊讶。如果您有Vangelis的那张Soil Festivites,请立刻播放一下track 1,如果一开头的那一声雷声的发声点没有像一个足球场那麽深,而且无法非常仔细的分辨空间迴响的次数和音场底部变化的话。那麽,对不起,「茁壮级」音场和 您无缘。因为SA-12e有比上述文字再加25%的效果。「深出到了露台」并不稀奇了。因为笔者是以管窥天,不知其他顶级器材的实力。但是如果的系统中听 这张CD时,音场深度超越笔者的描述,请立即通知我,笔者定然不会只是音场深而已,也兼有Wall to Wall以上的效果,每当深处大鼓重击时,就可以感受到超低音一圈圈的扩散出来,直到牆的外侧。当然这似乎是神话。好!举一个较易听得出来的暗源「教会」 的track 18,那个大鼓的重击,超低频以一个点渐渐扩散成面,迎面袭来的场面您该不会陌生吧?但是当低频滚滚而来的时候,您能不能感受到它的形状呢?笔者的感受正 是一个个的圆圈。注意!是整个圆圈,而且愈滚近聆听位置能量愈强,并且持续力久,不是一击就收。笔者的MG.2.5R只有84dB 1w/1m的效率,而聆听时所开出的音量接近现场,前级音量控制已开至接近一点钟的位置。如果这不是一部功率奇大的后级恐怕要如此爆棚是难矣哉!
在SA-12e的背板上有电源输入的调整,它可使扩大机调到最合适该地区供电的规格。另外它亦具备了平衡输入端子,这是高级机种的均具备的优良端子。
音乐性将鲜有对手
动态大、音场深、音色柔美,音频延伸良好等音响上的名词似乎都不足以难倒SA-12e,音乐性呢?我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一部新机,尚未煲熟,又不敢 长煲。但以现在的表现而论,待发挥到了十成时,鲜有对手矣!笔者有一张歌剧界援非的现场实况录音,请听track 12,这是由Jose’ Carreras所唱的Cardillo,虽是录音,待他唱完后,笔者仍有起立致敬的冲动,盪气迴阳,难以形容。SA-12e表现不俗,足以过关。笔者唱 过一遍后意犹未尽,又唱一遍,仍然定绪激动不已,久久不能平复…。之后又祭出珍藏的1954年版老Angle LP,由卡拉丝唱的普契尼着名歌剧女高音片段,听到蝴蝶夫人时,心中亦不禁为剧中人感伤起来。至于以前曾有人批评Threshold的机器音色不够高贵等 语,在SA-12e出现后,应该可以一雪前耻。
任何机器都非常十全十美,SA-12e一样也有缺点。外表作工不甚细腻正是其一。反观其他美国Hi-End大厂,如Krell等,其精緻加工的外表 处理令人有「钱花得值」的联想。Threshold在这方面应多加强。其二是功率高达300W的扩大机,似乎不过纯A类100W,保护电路就已层层相扣, 相信万一电路故障,也绝不会损及喇叭。反观Threshold,有着纯A 300W的出力,但是除了过热保护和电源保险丝外,一切付之厥如。试想当故障电流超过10A而烧断保险丝前,有几多喇叭能耐得住10A的直流?所以笔者试 听田不敢长煲,也是基于这种怕怕的心理。其三:纯A类300W的耗电固可不计,但是它散发出来的热量就就令人难忍了。夏天时空调系统加大一倍的馀裕大概才 可抵消这种热度。所费不赀,也正是缺点之一。在音质方面,如果要吹毛求疪,可以说若您的口味倾向偏好精凋细琢,修饰到鲜艳欲滴的唯美音色 时,Threshold就无法保证有这种效果。但是若您要求有自然的,不夸张的,平顺的现场感时,SA-12e就绝对可以令您满意。这种缺点,其实是一种 见仁见智的看法。毕竟到了这种级数的音响器材,要挑剔,只好直接和现场相较才能一分高下了。您说呢!
{:soso_e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7780

帖子

473

威望

版主

Rank: 10

优秀斑竹奖影音发烧友最佳写手奖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3-4-29
发表于 2013-10-14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d版
此机进家有五年
今年底本系统快要收宫了
12E负责两对双13寸超低毫无负担
这种A类大功率放大器推大食喇叭是很温暖的{: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173

帖子

154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6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13-10-17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first watt是名流雅士该用的音响,那些用粗笨巨无霸功放的伙夫们,看来是无法理解它的

满眼是~酸楚的泪~
来自:文学女青年的故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活动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 QQ:895456697|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207号 ( 京ICP证041102号,京ICP备09075138号-9 )

GMT+8, 2025-5-13 18:19 , Processed in 0.083033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