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77850
威望0
金钱21120
交易诚信度0
主题7
帖子316
注册时间2005-8-28
最后登录2017-11-29
初级会员
 
交易诚信度0
注册时间2005-8-28
|

楼主 |
发表于 2013-3-11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枪文:
太原周兄昨天发给我的感受,供大家参考:
最近在试听美国Northwire AU# AWG 六芯电源线的过程中,适逢同时在试听AQ的科罗
拉多信号线,为了摸清楚两种线在系统中的不同表现,多用了一些时间,现在终于可以给
你一个答复了!
考虑到我的试用感觉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先介绍一下我的系统:CD机-美国CARY303-
100、前级-国产大极典MP-L1S(MKII)胆前级、后级-国产大极典MP-211(A)单端甲类单声道
分体胆后级、音箱-美国Infinity SM125(三分频落地箱,12吋低音单元);神经线-德国雅
宝PSC-V808R-F 纯银信号线、过机线-(原用)美国线圣aq COLUMBIA 哥伦比亚次1.5M讯号
线、CD机和前级电源线-日本雅确6N P4020、后级-原用电源线是英标的进口服务器专用
线、音箱线-高度风7.8N SPK2000(2.5M)。
我的整个系统的声底属于醇厚、润泽、中高频顺滑、中低频质感与量感俱佳、比较大
气耐听的那种。尤其是低频部分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是一种很难在一般家用环境中听到
的高质量低频。我很重视低频部分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我认为高音部分往往由单元本身
的素质就可以决定,而低音受环境影响的因素更大,我认为要听到好的低音,所有的音箱
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调整才行,而且要用一些特殊的手段。
系统原有的不足是:1.高低两端的延伸始终还差那么一口气,就好像练功高手在打通
任督二脉时只差最后的一层纸。2.播放大部头的交响乐,整个音场始终感觉撑起不足。这
两个不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整个系统还存在那么一点儿不贯通和压抑感。
这次调整一个是试用AQ的科罗拉多信号线,另一个就是试用美国Northwire AU# AWG
六芯电源线(用在后级)。
先试用的是AQ的科罗拉多信号线,这条线和原来使用的哥伦比亚一比,真的不愧为AQ
的铜线老大。哥伦比亚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素质,声音的丰沛饱满、质感都有一赞。但是当
换上科罗拉多后一开声,系统的第一个不足,也就是系统的高低任督二脉瞬时贯通,那种
通畅感,让我和一起试音的朋友有一种三伏天里一瓶冰镇汽水灌进肚里的那种痛快感,真
的太棒了!科罗拉多属于那种整个频段非常平坦、非常线性化的线,两端延伸基本没有阻
隔,可以去的很尽,整个系统越线性化,细节必然越多。还有关键的一点是,我认为科罗
拉多带来的是一种很有修养的声音!举个例子:使用哥伦比亚的声音像听小提琴中的瓜乃
利,音质丰满、洪亮,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热情;而使用科罗拉多就像听小提琴中的斯特拉
迪瓦里演奏一样,声音更加有灵性、纯净、细致,有更多的音色变化、细节也更多。
有了前面的改善,对后面的美国Northwire AU# AWG 六芯电源线的期待可以说是怀着
一种忐忑不安,那种心情我不说你也能理解吧!
试用这条电源线分了三步走:第一步:不使用地线,每三芯做一极,也就是火线、零
线各三芯。第二步:使用二芯一极,火线、零线、地线各二芯。第三步:地线浮起不用,
火线、地线各二芯。
第一步试验:不使用地线,每三芯做一极,也就是火线、零线各三芯。做这个实验是
想看看这条线的能量感究竟可以达到什么程度?结果发现这样的结构使全频的能量感整体
向下移了一截,中低频变肥厚,高频延伸变浅,速度也慢了,活生感也下降了。看来线材
太粗壮必然会给高频带来影响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第二步试验:使用二芯一极,火线、零线、地线各二芯。这个结构的声音就正常了,
全频也平衡了,这条线的声音属于相对厚声的,但是在保持全频厚度的同时,两端的延伸
也很好,这一点让我很惊喜。很多线材一旦厚声了,往往在中频部分起包,两端出现凹
陷,。整个频段如果出现峰与谷必然会吃掉细节,整体的顺畅必然会打折扣。我上面说
过,哥伦比亚信号线的两端延伸有所不足,在换用科罗拉多信号线后才打通两端。而我在
保留哥伦比亚的同时换上这条六芯电源线发现两端的延伸也有换科罗拉多信号线的效果,
只是系统整体的声音没有换上科罗拉多后的精致。现在我将系统的过机线换用科罗拉多,
两部单声道后级电源线使用这条美国Northwire AU# AWG 六芯电源线,整个系统在保持全
频的醇厚、润泽、顺滑、低频有质有量的同时,音场有了明显的扩展。我原来老是感觉音
场撑起不足,现在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
第三步试验:地线浮起不用,火线、地线各二芯。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我的系统是一
点接地的,也就是利用前级的空置信号输入端专门制作一条地线接地的(可灵活插拔)。
这样CD、后级的电源线都不接地。这个做法也是参考了以前一些前辈的经验搞的。其实第
二步试验和第三步试验的实际效果在我的系统上可以说基本听不出变化,只是视个人系统
的具体安排可以考虑采用哪一种。再说明一点,在一点式接地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在前
级接地、也可以选择在后级接地。只是我下一步要给这条电源线加纯铜屏蔽网,如果选择
在这条线上接地,担心屏蔽网会给系统带来额外的污染。所以我选择将地线在尾插端浮起
不接,而是和屏蔽网焊接,公插端接地。这样屏蔽网可以将捕获到的电磁污染利用公插端
的接地直接导出,而不会进入后级,整个系统还是沿用原来的前级端一点式接地。
说了这三种电源线结构的试验,再说一个试验,就是将这条线做喇叭线用。由于我朋
友的系统始终没有落实喇叭线,一直在用我以前入门时DIY的一对喇叭线凑乎,这次我建议
他试验一下。我们俩都是用分体的单声道后级,这次一共买了7.2米线准备做4条后级电源
线,每条1.8米。线收到后我先将线一分为二,每边3.6米、三芯一极当喇叭线试验,发现
这条线非常中性,首先没有任何恶声,整体频率分布较为平衡,也很耐听,能忠实反映前
端的水平。由于这个实验是在做电源线之前,当时就已经感觉做电源线也会不错。因为我
的系统本身属于厚声系统,这条线的声音也有厚度,在使用3.6米,并且三芯一极的情况
下,声音有些偏厚了,速度也慢了一些。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我的朋友,让他回去后把3.6
米一分为二继续当喇叭线试验,这样线短了以后电容值必然降低,应该不会声音过厚了,
整体频率分布会更平衡。实际试验的情况确实是这样。我想说的是,如果限于条件不足,
没有条件试用多种喇叭线以作更好的选择,那么这条线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花费不多,
还可以试验两芯和三芯的接法以适应自己的系统的厚薄。
今天下午我的一个朋友将他的瑞宝银参考拿来我这里,利用我的系统推了一下。他的
系统CD机是英国之宝,合并功放是音乐传真。最后的评价是好于他的系统推出的效果,尤
其在最后放了一曲由德国DG录制,余隆指挥中国爱乐演奏的《中国弦乐集》其中的第13首
《苏三组曲》,在大音量下整体控制非常到位,爆棚时丝毫不乱阵脚,音场庞大,喇叭消
失,真是过瘾!其实我心里说,这套系统控制我的大喇叭都气定神闲,推这对小箱子当不
在话下。
再多说一句话:声音厚了容易搞薄,薄声不容易搞厚,因为往往会顾此失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