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论坛

京东旗舰店
 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0194|回复: 1

[分享] TR发烧日记 12/22/2002

[复制链接]

15

主题

185

帖子

135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12-22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家电论坛,众多有奖活动等你来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我先来一段前言,因为这与读帖的同好们是以甚么心境来看有很大关系. 动手实验多加尝试很重要,信不信,很多精采文章与声学处理文章,都是可以坐下来写个一天就可以写好. 一路发烧走来,发烧界存在太多歪里, 这一点在亚洲地区尤其严重, 所以很多生产调音工具的小玩意与标榜声学处理的厂商均把亚洲列为一块大饼. 所以我有时在互联网上写一些文章娱乐一下,将自己的发烧心得尽量化成文字(我的文笔极差,要不是用输入法,大部份中文字我都会写错)跟大家分享. 这不是所谓的金科玉律, 没有绝对正确理论根据, 但是我个人的发烧心得, 仅供茶余饭后娱乐交流之用.

我两个月之前刚刚搬家,背墙的材料是不规则石头材质, 硬性的处理,反射强,兼具一点扩散效果. 不过这是当初为了兼具美观所作的设计, 一路发烧看了许多有关声学文章, 也很多理论, 各家都有自己一套, 说来头头是道. 有的主张要扩散,有的说要吸音,不过,我自己就是没在一般家庭环境中听过真正根据那一些理论与主张所调出的满意好声.

以前我阅读很多声学文章,加上自己不断实验, 发觉很多理论大都是名词解释的成份居多, 换言之,很片面,而缺乏整体考量. 例如有些文章说,高频尖刺要吸音,又有些文章说要扩散, 参观过一些专业试音室与录音室, 很少使用扩散来整治这一些问题, 但是,扩散确实对于中~高频相当有效(在小空间里),大空间不是太明显,当然,有一些具备超大型的多声道系统剧院也采用扩散.

声学玩了一阵子,到过不少玩声学的老烧前辈家里,每个人的处理手法都不同, 甚至大异其趣,但都有一个共通点,器材都不是太高价,但是每一次的试音都让我感动万分,这一些例子,让我卖掉了我价值达20几万的 PROCEED多声道前后级, 换上了一部2W 多的DENON A1SR. 很多人以为我头壳坏去, 不过我开始我的声学,电源与线材的实验路程,反而不再热衷于玩器材. 这一些东西,我从买名牌东西到自己DIY, 都花掉不少时间与金钱,也花掉很多旅费, 因为音响这东西,很难凭文字理论与照片就能领会,非得现场听过了才能体会.


<第一章 环境处理>

以前坛子里到过我昆山旧居的烧友,大概知道我很克难, 声学处理全是棉被,行李箱,地毯,木枕头等等的东西,连扇子与筷子都用上了,摆在书房的有一对自认很能上的了场面的BW802与一对迷你乌托帮,因为玩不出成绩, 后来也转让给人. 我还买了一套BW NT AV音箱,没摆脚架放在电视柜上听, 那时认为脚架有好处也有坏处,订制的电视柜作的很坚固,听音乐时用手摸感觉不到震动,用脚架反而手麻,不过也让很多烧友说不用脚架简直是开玩笑,事实上,我自己很满足,在新家我一样有个订制的坚固电视柜,但是却无法像以前那样船过水无痕, 所以又订了脚架来伺候我的 MK S150音箱.

我从我的新家开始说, 我如何用一部 DENON DVD A1, A1SR与一套MK S150音箱来作实验. 我的目标是, 不分HIFI与AV, 一套好系统就应该无HIFI 与AV之分,都是能发声的东西,就应该能忠实传输声音. 以前玩过一些 HI-END器材,家里几乎是每三个月就有一批新器材,左玩右玩也觉得累,不但劳民伤财,好象也没有得到过真实的感觉, 顶多是满足一下,总之,摆着的是一套人见人爱的HI-END器材吧.

刚开始我的新家调音历程,首先让你见见开始的模样. 地板是地砖, 墙壁很厚,不过也没做过特别处理,天花板用很坚硬的花离木砌成. 一切就跟一般的建筑一样,因为我觉得大部分的人家里都是这样,还是实际一点吧. 刚开始,音箱一落地, 出来的声音还可以,但是高频尖刺了一点, 音场挺混乱的,不过我也忍耐着听了一个礼拜,希望能把这声音牢牢的记在脑海里,以后调音就能知道进步有多大,知道调整的分寸.


(听音室刚开始的模样)


接着我开始整治我的环境, 我发觉地板反射音太强, 尤其我是多声道系统, 全部音箱都发声,音场处理比两只音箱更费事,我期望每一只音箱都能在最佳位置都有最佳的出声条件.因此我与LP商量,把视听间铺上地毯. 找了好多不同的地毯,剪了好多样本回来试验其吸音的效果, 从 12元/M 到260元/M 的都试, 结果选到我认为效果最好的却是完全没在考虑范围内的 10/M的地毯, 当然, 有一款120元/M的效果也很不错,但是考虑到是以最务实的态度来处理我的新听音室,也比较符合一般人的经济条件,10元/M的地毯在隔日就请工人来施工了. 地毯一铺, 马上中频饱满一些,高频也不再尖锐, 分辨率提升不少,但是四周围反射音还是太强,我又听了2个礼拜,劳牢记住现阶段的音色.


(加了地毯并且调整背墙吸音)

我开始找专业的吸音材料, 一路找到我的老巢, 美国那里去, 透过友人要订购全套声学处理材料,不过一问价格,简直贵的离谱,够我买2部 A1SR了… 这已经不是广大烧友可以负担的数字,因此,此时此刻,我决定放弃声学材料的各种理论,让自己以耳朵并且借助众烧友的耳朵当成活器材来替我检验声音. 我开始与LP大街小巷,电话来电话去的寻找材料,从本地到台湾,香港, 后来热心的朋友透过管道介绍我声学处理的吸音棉板, 没有品牌, 是直接从工厂拿的, 我猜也是OEM的东西, 质量与做工相当精良,一片220 RMB. 我买了四片,贴在第一反射点的位置. 这让我开心了老半天,因为音场不再那么混乱了,音乐细节提升很多,音质也因为消除了一些重点反射而柔了一些. 880 RMB买来如此重大的进步,自己欣喜不矣,心里暗爽着没自美国花1000多USD 买那几片吸音板. 再来是墙角的问题, 墙角容易产生驻波, 尤其我的墙角与高达2米6的电视墙柜很近, 在监听之下中低频会有一点鼻音(而且是流鼻水的的那一种), 所以LP找到在作椅垫的厚棉板,我花了1000多元买了好几大块,自己回来加工切割,黏在墙角. 并且几经调适,在这一些棉板之间夹著作空调用的中空保暖管, 不管是否理论有根据(用了这么多没专业声学理论支持的材料,也顾不得了!), 但我听起来的音色鲜活了一点点, 告诉你这一些管子一只1.5元,我买了20只,心里又是相当爽快.


(加了吸音板与布幕)



再来, 就是我一直反复在试验的背墙问题, 前面说过,我的电视墙是不规则岩石,很硬,有一点扩散效果,我觉得音色似乎无法达到又中性又飘逸又有一点点的温暖感, 因此又买了安装大楼空调用的薄软棉板, 灰色的,背面有自黏胶,看起来很脏,不过我觉得因为很薄可以顺着岩石面凹凸不平而黏起来,一块15元,我用了两块,将岩石面贴起来. 这时音色又向上提升了,中频饱满自然.


(刚开始贴的背墙的软质吸音棉)


后来我制作了类似电影院的布帘, 音色似乎被吸的很干,加上音箱也已经用了一段时间,音色自然很柔和, 无须靠着背墙吸音就能达到很好的平衡,所以我将岩石面上的薄软棉板又拆下来了. 这时我的空间处理达到我可以满意的水准. 但是我现在因为取得美国厂家的专业扩散板尺寸与材料标示, 所以自己又在制作木头扩散板,希望能在我处理良好的吸音之下增加一点扩散来实验是否能再提升音色的飘逸感与轻松感.


(现在的听音室)


<第二章 器材与电源处理>

我的器材现在主力是在DENON的A1SR与DVD A1上面. 音箱使用M&K S150音箱+MX 200低音炮. 我的功放在很多烧友眼里肯定被归类在不适合HIFI的清单内, 不过, HIFI扩大机玩多了,不怎么相信品牌效应, 在我新的听音室里先后有麦景图MC352, TAG MCLAREN 60i, Marantz PM17SA, 金嗓子前后级等一一来作客,后来我还是留下了 DENON A1SR作为我听音乐的器材. 我想着, 既然已经买了A1SR就要把他发挥到极致, 将所有潜力发挥出来. 因此我也小摩了一下A1SR,将A1SR屁股上几个实在不入流的音箱接头与机内接线一一换掉. 当然,光是拆机, A1SR就得花掉我近一小时的功夫, 这方面 LP是专家,她能在60分钟内独自拆解A1SR又组装回来,所以这拆机工作都是她替我手术. 我则负责机内跳线的改装. 这改装花了我600元材料费. 但是A1SR的进步在我眼里却是有如在沙漠里找到一股甘泉一般,激动的要流泪. 这A1SR前前后后已经被我 LP拆解5次,每次我都针对一些小细节作修改, 例如隔离,接线,与屏蔽, 甚至在一些我认为重要的部位灌入硅胶. 不过,我坚持原厂的主要零部件,例如DENON自家的电容都不予更动. 结果呢? 现在A1SR音色很圆润,毛边剃除了不少, 原本A1SR中性的个性更显得有一些贵气. 常来家里听音的烧友也指出这样的改变实在是关键. 我相当同意.


(A1SR摩机)


(A1SR 美容后完成图)


在这一些工作做完后,我开始动电源的脑筋. 家里有一路电源是自成一路专给音响用. 这我觉得有一些帮助, 其实在公寓里头,大家共享电源,共同接地,家里在分电箱里独立一路出来我觉得理论上会有一些帮助,但是电源肯定还是不干净的. 光是共同接地就会把其它的电流噪音吸过来. 当时这一路音响专用电源使用的是两条DIY的TR音箱线编织而成,考虑到共同接地的坏处, 因此这一路并没有接地,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根据,实际上这路电源还是很不干净. 当初墙壁上接的是一般的插座,质量不佳,我自己后来找到了HUBBELL与FURUTECH的墙壁插座,比较之下,觉得墙壁插座为供应电力之母,所以用了比较昂贵的镀金FURUTECH,防止插座铜氧化. 加了这个20A插座音质有没有提升? 老实说,我用CD与DVD AUDIO听音乐, 监听多次之下, 可以跟你说一点也没有提升! 倒是在AB比对多次之后,看大片时,WINDTAKER激烈的战争场面,动态相当大的情况下,A1SR相当神勇,速度感与力水感饱满,枪林弹雨冷汗直流, 我那一颗MX200双推挽低音炮发威, 天摇地动,居然震的移位差一点从大理石板上滑下来,这全部的供电都从这插座接出, 我推测在电流供应通透之下, 颇吃电流的MX200与A1SR表现自然发挥了原有的水准.  话说这一些大理石, LP跑遍昆山选购材质不错的大理石,先后试过多种,后来按尺吋切割打摩, 还来对我的系统又有助益, 最明显是低音炮的低音纯净开扬, 以前MX200虽然威猛,分辨率高强,虽然用了自制的银线控制的还不错, 但是总觉得低音有一点散漫,老是慢了半拍,现在垫了4CM厚的大理石,让有一个震盆在底部的MK MX200 顿时精神起来,低音吉他弹起来声声入肉,弹性十足,与S150主箱搭起来天衣无缝. 这一些精致的大理石,连工钱花了我190元.


(4公分厚的黑色大理石)

在来, 我一直在试市面上贵的吓死人的电源滤波器. 我买了一个用料讲究的 FURUTECH E68电源滤波器, 他有八个电源插座,四个无滤波,四个有通过电子滤波,还送了一条FURUTECH的电源线,我以2200元成交将他购回,这已经是发烧品牌里有口碑又最廉价的东西了. 我将A1SR接上无滤波插孔, 表现就如原来一样,没变化,也没提升,我猜我基本的电源处理已经够了,加上这E68才会体现不出效果. 将DENON DVD A1机接上有滤波的插孔,我也听不出任何改变,背景还是一样,好象没比较安静些, 这滤波插孔只能过滤超高频, 人耳根本听不到的范围. 后来, 我拆开 E68, 里面很简单,就是一般的排插,加上EMI电路滤波. 这下子,我又不死心了… 2200元啊…一台YAMAHA功放不见了. 我开始四处寻找材料, 因为FURUTECH有一款更高级的RTP-6,价格在4000多元,没有电子滤波线路,采用特殊的材料制成,又加上古河说的特殊橡胶GC-303可以吸收电磁波,这我认为比较实用,E68电子滤波去掉的是超高频,对音响作用不大,又因为是电子滤波,所以供应的电流必定没有像直接供电那么通透,况且这么多插座做在一起,实际与器材接一起时电磁波必定不小,所以我觉得RTP-6比较符合实际. 最后给我找到一些零件, 最主要是找到可以信赖的电源机壳,就是医院用的配线盒, 多用于精密仪器上,事关人命,应该不差吧..我没有测试器材不知其真正的物理效应,不过HUBELL相当有商誉,所以我认为可以信任. 自制的音响托线板里头的接线还是自己认为忠实可靠的线材,插座用FURUTECH 镀金插座, 接出的电源线用S150电源线去掉母插直接锁上自制托线板. 接地呢? 这机壳里头有两个专门的接地点,我分别也接到了托线板里的FURUTECH插座. 效果如何? 哈哈,挺好. 至少与E68平起平坐了,但是背景更宁静一点点 (只是一丁点,不过这对于发烧来说,进步是一大步了), 我猜是Hubbell这个不算廉价的特殊涂料机壳里的接地与抗磁波的效果,量了一下A1SR的机壳电压, 降到了12V左右,已经不错了. 这样花了多少钱? 700元的材料费.


(自制的防磁波音响托线板)



<第三章 线材处理>

到了最玄也最敏感的东西了! 线材有用吗? 以前我玩过很多线材,确实都有其独到之处,难说哪一种线好,哪一种线坏. 线材最多神话,也最多 “科学根据”, 好的发烧线价格贵的惊人, 已经发烧的我又不甘心用一般水管线, 因为虽然在器材够水准之下,水管线对于要求不高的人来说也能出不错的声音,但是还是差了一点,因为要更细细品尝音质,就会要看声音的高中低频的个别表现,更甚者,要有庞大的音场,而不失真. 发烧就是这样,不归路. 我可以说,线材有用处, 理论上一切讯号经由他传送,怎会没影响? 如果没影响录音室就不会那么讲究线材要通透直接无音染,用一米1元的电线不就好了. 当然, 个人喜好不同,有一些电线与不怎么样的音箱线接起来也能刚好与听音环境,器材与个人品味一拍即合出好声. 我家里还有一盘电线, 90米长,花100元买来的,专门用各种制作方法做成品线试音, 在我的器材搭配下都能出不差的音色,至少不会感到不悦耳,但是要求发烧的音质,以我而论我觉得还不及格,现在我把这盘电线当成作电源线时用的接地线.

首先我想要有如录音室般无音染通透的声底, 因为这样最能显现演唱者与器材个性的原汁原味,换言之充分表现器材设计者想要让我们听到的声音. 第二,这线材必须不昂贵,要是昂贵对一般烧友而言就失去理智,并且不符合实际. 于是又开始展开漫长的材料找寻路程, 一堆堆的样本进来, 后来选定了日本的CANARE线厂所生产的音箱线,觉得其特质符合要求, 当然,美国PROCO也是很好的线,但是价格就相当昂贵了. 期间我采用很多不同方法加工制成品线测试,每次工作室里都堆满各种线材与工具材料,烧友来时都称这是天堂,因为甚么多有,可以立即做出所需要的各类线材.



(工作室推满了各样的线材与材料)

我一直对线材有方向性不解,直到看了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一些报告并且咨询线材工厂,才知道原来发烧线厂为了表现其独特性,将线材两头会因为电压差产生哼声做接地,标示成让线有方向性,怪不得,家里那一对有标示方向性的银彩线说明书有一段仿真两可的话说: 把线材按反方向接器材,看哪一个方向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我在制线过程中很注意屏蔽,因为线厂的人告诉我工厂产线容易,制成品线难. 确实有很多细小地方要注意, 例如焊枪温度,焊锡的成分与用量多寡, 焊制时焊锡的平整性与线材本身的表面油性物质等等. 还有线材与接头固定的问题,焊接点氧化的问题….. 我又开始寻找合适的加工材料,用过很多国产热缩管,质量不佳,热风枪一吹表面缩起来后,却好象会燃烧,管壁一下子变得很薄,还会因高热变的黑黑的,有炭物质的产生. 后来经过推荐试用了一家很有名的SUMITUBE产品, 实在不可同日而语,他的物质不但防高热还能防磁波干扰, 高价的PROCO成品线也使用这种热缩管. 这期间参考很多发烧线的制程, 咨询了很多我认为专业可信的人,开始尝试如何编线, 因为有时要制双绕,三绕与四绕线. 大英百科全书一翻开有很多理论可以查到,但是我搞不懂这一些理论对应到实际听音时会产生甚么效果, 好还是坏? 因为有一些理论跟线厂的专家讲的不太一致,或许不是不一致,而是用于音响的世界里可能一且都以实际听感为基准吧.

就这样,我制作了好多线,很多线材厂商也乐意提供线身样本让我当材料,因为我发觉相同的线用不同的材料与手法制成品线出来的音色都有些许不一样. 后来烧友们来家里见到我土炮做的线觉得还可以,于是渐渐利用自己剩下来的线受托开始作线,后来愈来愈多,直到用尽了所有材料. 这是这段期间有一些帖子争论不休的 TR 线的由来. 最后, 我自己用的音箱线与讯号线也卖给烧友了. 于是我又引进一些材料与线材,又开始制线, 愈做愈多, 种类也更多, 刚开始我常常跑上海音响店买香蕉头, RCA头等等的, 后来觉得价格贵,质量不是太好,线制多了总会有烧友给我一些建议,于是我干脆透过音响界相熟的朋友开始向工厂采购与订制这一些配件. 后来我将线材引荐给台湾MK, 已是30多年老烧的朱总试过之后觉得效果相当好,符合他MK务实精神,开始要在台湾推广 ”TR”线,并且按需求联合向线商订制采购不同规格与配方的线,才得以施行量产. 我把这原由在本篇文章也一并说出,让大家了解.

在来说电源线, 讯号线与音箱线对音色影响是明显的. 那电源线呢? 有的. 我实际测试下对于数码讯号敏感的 DVD 机, CD机或是数码前级等音源机器比较明显, 对于扩大机也仅限于功率大耗电量高的. 一般电流只要6A~8A左右的小型AV功放就不明显,如甚至在听音环境与家里电源处理不佳的状态下也听不出任何效果. 我觉得,要显现电源线明显的效果,首先把家里的音响用电部分做基本的处理才是要务,不然原本电源不佳,就算换电源线也根本只是白花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85

帖子

135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2-12-22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 TR发烧日记 12/22/2002

我先来一段前言,因为这与读帖的同好们是以甚么心境来看有很大关系. 动手实验多加尝试很重要,信不信,很多精采文章与声学处理文章,都是可以坐下来写个一天就可以写好. 一路发烧走来,发烧界存在太多歪里, 这一点在亚洲地区尤其严重, 所以很多生产调音工具的小玩意与标榜声学处理的厂商均把亚洲列为一块大饼. 所以我有时在互联网上写一些文章娱乐一下,将自己的发烧心得尽量化成文字(我的文笔极差,要不是用输入法,大部份中文字我都会写错)跟大家分享. 这不是所谓的金科玉律, 没有绝对正确理论根据, 但是我个人的发烧心得, 仅供茶余饭后娱乐交流之用.

我两个月之前刚刚搬家,背墙的材料是不规则石头材质, 硬性的处理,反射强,兼具一点扩散效果. 不过这是当初为了兼具美观所作的设计, 一路发烧看了许多有关声学文章, 也很多理论, 各家都有自己一套, 说来头头是道. 有的主张要扩散,有的说要吸音,不过,我自己就是没在一般家庭环境中听过真正根据那一些理论与主张所调出的满意好声.

以前我阅读很多声学文章,加上自己不断实验, 发觉很多理论大都是名词解释的成份居多, 换言之,很片面,而缺乏整体考量. 例如有些文章说,高频尖刺要吸音,又有些文章说要扩散, 参观过一些专业试音室与录音室, 很少使用扩散来整治这一些问题, 但是,扩散确实对于中~高频相当有效(在小空间里),大空间不是太明显,当然,有一些具备超大型的多声道系统剧院也采用扩散.

声学玩了一阵子,到过不少玩声学的老烧前辈家里,每个人的处理手法都不同, 甚至大异其趣,但都有一个共通点,器材都不是太高价,但是每一次的试音都让我感动万分,这一些例子,让我卖掉了我价值达20几万的 PROCEED多声道前后级, 换上了一部2W 多的DENON A1SR. 很多人以为我头壳坏去, 不过我开始我的声学,电源与线材的实验路程,反而不再热衷于玩器材. 这一些东西,我从买名牌东西到自己DIY, 都花掉不少时间与金钱,也花掉很多旅费, 因为音响这东西,很难凭文字理论与照片就能领会,非得现场听过了才能体会.


<第一章 环境处理>

以前坛子里到过我昆山旧居的烧友,大概知道我很克难, 声学处理全是棉被,行李箱,地毯,木枕头等等的东西,连扇子与筷子都用上了,摆在书房的有一对自认很能上的了场面的BW802与一对迷你乌托帮,因为玩不出成绩, 后来也转让给人. 我还买了一套BW NT AV音箱,没摆脚架放在电视柜上听, 那时认为脚架有好处也有坏处,订制的电视柜作的很坚固,听音乐时用手摸感觉不到震动,用脚架反而手麻,不过也让很多烧友说不用脚架简直是开玩笑,事实上,我自己很满足,在新家我一样有个订制的坚固电视柜,但是却无法像以前那样船过水无痕, 所以又订了脚架来伺候我的 MK S150音箱.

我从我的新家开始说, 我如何用一部 DENON DVD A1, A1SR与一套MK S150音箱来作实验. 我的目标是, 不分HIFI与AV, 一套好系统就应该无HIFI 与AV之分,都是能发声的东西,就应该能忠实传输声音. 以前玩过一些 HI-END器材,家里几乎是每三个月就有一批新器材,左玩右玩也觉得累,不但劳民伤财,好象也没有得到过真实的感觉, 顶多是满足一下,总之,摆着的是一套人见人爱的HI-END器材吧.

刚开始我的新家调音历程,首先让你见见开始的模样. 地板是地砖, 墙壁很厚,不过也没做过特别处理,天花板用很坚硬的花离木砌成. 一切就跟一般的建筑一样,因为我觉得大部分的人家里都是这样,还是实际一点吧. 刚开始,音箱一落地, 出来的声音还可以,但是高频尖刺了一点, 音场挺混乱的,不过我也忍耐着听了一个礼拜,希望能把这声音牢牢的记在脑海里,以后调音就能知道进步有多大,知道调整的分寸.


(听音室刚开始的模样)


接着我开始整治我的环境, 我发觉地板反射音太强, 尤其我是多声道系统, 全部音箱都发声,音场处理比两只音箱更费事,我期望每一只音箱都能在最佳位置都有最佳的出声条件.因此我与LP商量,把视听间铺上地毯. 找了好多不同的地毯,剪了好多样本回来试验其吸音的效果, 从 12元/M 到260元/M 的都试, 结果选到我认为效果最好的却是完全没在考虑范围内的 10/M的地毯, 当然, 有一款120元/M的效果也很不错,但是考虑到是以最务实的态度来处理我的新听音室,也比较符合一般人的经济条件,10元/M的地毯在隔日就请工人来施工了. 地毯一铺, 马上中频饱满一些,高频也不再尖锐, 分辨率提升不少,但是四周围反射音还是太强,我又听了2个礼拜,劳牢记住现阶段的音色.


(加了地毯并且调整背墙吸音)

我开始找专业的吸音材料, 一路找到我的老巢, 美国那里去, 透过友人要订购全套声学处理材料,不过一问价格,简直贵的离谱,够我买2部 A1SR了… 这已经不是广大烧友可以负担的数字,因此,此时此刻,我决定放弃声学材料的各种理论,让自己以耳朵并且借助众烧友的耳朵当成活器材来替我检验声音. 我开始与LP大街小巷,电话来电话去的寻找材料,从本地到台湾,香港, 后来热心的朋友透过管道介绍我声学处理的吸音棉板, 没有品牌, 是直接从工厂拿的, 我猜也是OEM的东西, 质量与做工相当精良,一片220 RMB. 我买了四片,贴在第一反射点的位置. 这让我开心了老半天,因为音场不再那么混乱了,音乐细节提升很多,音质也因为消除了一些重点反射而柔了一些. 880 RMB买来如此重大的进步,自己欣喜不矣,心里暗爽着没自美国花1000多USD 买那几片吸音板. 再来是墙角的问题, 墙角容易产生驻波, 尤其我的墙角与高达2米6的电视墙柜很近, 在监听之下中低频会有一点鼻音(而且是流鼻水的的那一种), 所以LP找到在作椅垫的厚棉板,我花了1000多元买了好几大块,自己回来加工切割,黏在墙角. 并且几经调适,在这一些棉板之间夹著作空调用的中空保暖管, 不管是否理论有根据(用了这么多没专业声学理论支持的材料,也顾不得了!), 但我听起来的音色鲜活了一点点, 告诉你这一些管子一只1.5元,我买了20只,心里又是相当爽快.


(加了吸音板与布幕)



再来, 就是我一直反复在试验的背墙问题, 前面说过,我的电视墙是不规则岩石,很硬,有一点扩散效果,我觉得音色似乎无法达到又中性又飘逸又有一点点的温暖感, 因此又买了安装大楼空调用的薄软棉板, 灰色的,背面有自黏胶,看起来很脏,不过我觉得因为很薄可以顺着岩石面凹凸不平而黏起来,一块15元,我用了两块,将岩石面贴起来. 这时音色又向上提升了,中频饱满自然.


(刚开始贴的背墙的软质吸音棉)


后来我制作了类似电影院的布帘, 音色似乎被吸的很干,加上音箱也已经用了一段时间,音色自然很柔和, 无须靠着背墙吸音就能达到很好的平衡,所以我将岩石面上的薄软棉板又拆下来了. 这时我的空间处理达到我可以满意的水准. 但是我现在因为取得美国厂家的专业扩散板尺寸与材料标示, 所以自己又在制作木头扩散板,希望能在我处理良好的吸音之下增加一点扩散来实验是否能再提升音色的飘逸感与轻松感.


(现在的听音室)


<第二章 器材与电源处理>

我的器材现在主力是在DENON的A1SR与DVD A1上面. 音箱使用M&K S150音箱+MX 200低音炮. 我的功放在很多烧友眼里肯定被归类在不适合HIFI的清单内, 不过, HIFI扩大机玩多了,不怎么相信品牌效应, 在我新的听音室里先后有麦景图MC352, TAG MCLAREN 60i, Marantz PM17SA, 金嗓子前后级等一一来作客,后来我还是留下了 DENON A1SR作为我听音乐的器材. 我想着, 既然已经买了A1SR就要把他发挥到极致, 将所有潜力发挥出来. 因此我也小摩了一下A1SR,将A1SR屁股上几个实在不入流的音箱接头与机内接线一一换掉. 当然,光是拆机, A1SR就得花掉我近一小时的功夫, 这方面 LP是专家,她能在60分钟内独自拆解A1SR又组装回来,所以这拆机工作都是她替我手术. 我则负责机内跳线的改装. 这改装花了我600元材料费. 但是A1SR的进步在我眼里却是有如在沙漠里找到一股甘泉一般,激动的要流泪. 这A1SR前前后后已经被我 LP拆解5次,每次我都针对一些小细节作修改, 例如隔离,接线,与屏蔽, 甚至在一些我认为重要的部位灌入硅胶. 不过,我坚持原厂的主要零部件,例如DENON自家的电容都不予更动. 结果呢? 现在A1SR音色很圆润,毛边剃除了不少, 原本A1SR中性的个性更显得有一些贵气. 常来家里听音的烧友也指出这样的改变实在是关键. 我相当同意.


(A1SR摩机)


(A1SR 美容后完成图)


在这一些工作做完后,我开始动电源的脑筋. 家里有一路电源是自成一路专给音响用. 这我觉得有一些帮助, 其实在公寓里头,大家共享电源,共同接地,家里在分电箱里独立一路出来我觉得理论上会有一些帮助,但是电源肯定还是不干净的. 光是共同接地就会把其它的电流噪音吸过来. 当时这一路音响专用电源使用的是两条DIY的TR音箱线编织而成,考虑到共同接地的坏处, 因此这一路并没有接地,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根据,实际上这路电源还是很不干净. 当初墙壁上接的是一般的插座,质量不佳,我自己后来找到了HUBBELL与FURUTECH的墙壁插座,比较之下,觉得墙壁插座为供应电力之母,所以用了比较昂贵的镀金FURUTECH,防止插座铜氧化. 加了这个20A插座音质有没有提升? 老实说,我用CD与DVD AUDIO听音乐, 监听多次之下, 可以跟你说一点也没有提升! 倒是在AB比对多次之后,看大片时,WINDTAKER激烈的战争场面,动态相当大的情况下,A1SR相当神勇,速度感与力水感饱满,枪林弹雨冷汗直流, 我那一颗MX200双推挽低音炮发威, 天摇地动,居然震的移位差一点从大理石板上滑下来,这全部的供电都从这插座接出, 我推测在电流供应通透之下, 颇吃电流的MX200与A1SR表现自然发挥了原有的水准.  话说这一些大理石, LP跑遍昆山选购材质不错的大理石,先后试过多种,后来按尺吋切割打摩, 还来对我的系统又有助益, 最明显是低音炮的低音纯净开扬, 以前MX200虽然威猛,分辨率高强,虽然用了自制的银线控制的还不错, 但是总觉得低音有一点散漫,老是慢了半拍,现在垫了4CM厚的大理石,让有一个震盆在底部的MK MX200 顿时精神起来,低音吉他弹起来声声入肉,弹性十足,与S150主箱搭起来天衣无缝. 这一些精致的大理石,连工钱花了我190元.


(4公分厚的黑色大理石)

在来, 我一直在试市面上贵的吓死人的电源滤波器. 我买了一个用料讲究的 FURUTECH E68电源滤波器, 他有八个电源插座,四个无滤波,四个有通过电子滤波,还送了一条FURUTECH的电源线,我以2200元成交将他购回,这已经是发烧品牌里有口碑又最廉价的东西了. 我将A1SR接上无滤波插孔, 表现就如原来一样,没变化,也没提升,我猜我基本的电源处理已经够了,加上这E68才会体现不出效果. 将DENON DVD A1机接上有滤波的插孔,我也听不出任何改变,背景还是一样,好象没比较安静些, 这滤波插孔只能过滤超高频, 人耳根本听不到的范围. 后来, 我拆开 E68, 里面很简单,就是一般的排插,加上EMI电路滤波. 这下子,我又不死心了… 2200元啊…一台YAMAHA功放不见了. 我开始四处寻找材料, 因为FURUTECH有一款更高级的RTP-6,价格在4000多元,没有电子滤波线路,采用特殊的材料制成,又加上古河说的特殊橡胶GC-303可以吸收电磁波,这我认为比较实用,E68电子滤波去掉的是超高频,对音响作用不大,又因为是电子滤波,所以供应的电流必定没有像直接供电那么通透,况且这么多插座做在一起,实际与器材接一起时电磁波必定不小,所以我觉得RTP-6比较符合实际. 最后给我找到一些零件, 最主要是找到可以信赖的电源机壳,就是医院用的配线盒, 多用于精密仪器上,事关人命,应该不差吧..我没有测试器材不知其真正的物理效应,不过HUBELL相当有商誉,所以我认为可以信任. 自制的音响托线板里头的接线还是自己认为忠实可靠的线材,插座用FURUTECH 镀金插座, 接出的电源线用S150电源线去掉母插直接锁上自制托线板. 接地呢? 这机壳里头有两个专门的接地点,我分别也接到了托线板里的FURUTECH插座. 效果如何? 哈哈,挺好. 至少与E68平起平坐了,但是背景更宁静一点点 (只是一丁点,不过这对于发烧来说,进步是一大步了), 我猜是Hubbell这个不算廉价的特殊涂料机壳里的接地与抗磁波的效果,量了一下A1SR的机壳电压, 降到了12V左右,已经不错了. 这样花了多少钱? 700元的材料费.


(自制的防磁波音响托线板)



<第三章 线材处理>

到了最玄也最敏感的东西了! 线材有用吗? 以前我玩过很多线材,确实都有其独到之处,难说哪一种线好,哪一种线坏. 线材最多神话,也最多 “科学根据”, 好的发烧线价格贵的惊人, 已经发烧的我又不甘心用一般水管线, 因为虽然在器材够水准之下,水管线对于要求不高的人来说也能出不错的声音,但是还是差了一点,因为要更细细品尝音质,就会要看声音的高中低频的个别表现,更甚者,要有庞大的音场,而不失真. 发烧就是这样,不归路. 我可以说,线材有用处, 理论上一切讯号经由他传送,怎会没影响? 如果没影响录音室就不会那么讲究线材要通透直接无音染,用一米1元的电线不就好了. 当然, 个人喜好不同,有一些电线与不怎么样的音箱线接起来也能刚好与听音环境,器材与个人品味一拍即合出好声. 我家里还有一盘电线, 90米长,花100元买来的,专门用各种制作方法做成品线试音, 在我的器材搭配下都能出不差的音色,至少不会感到不悦耳,但是要求发烧的音质,以我而论我觉得还不及格,现在我把这盘电线当成作电源线时用的接地线.

首先我想要有如录音室般无音染通透的声底, 因为这样最能显现演唱者与器材个性的原汁原味,换言之充分表现器材设计者想要让我们听到的声音. 第二,这线材必须不昂贵,要是昂贵对一般烧友而言就失去理智,并且不符合实际. 于是又开始展开漫长的材料找寻路程, 一堆堆的样本进来, 后来选定了日本的CANARE线厂所生产的音箱线,觉得其特质符合要求, 当然,美国PROCO也是很好的线,但是价格就相当昂贵了. 期间我采用很多不同方法加工制成品线测试,每次工作室里都堆满各种线材与工具材料,烧友来时都称这是天堂,因为甚么多有,可以立即做出所需要的各类线材.



(工作室推满了各样的线材与材料)

我一直对线材有方向性不解,直到看了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一些报告并且咨询线材工厂,才知道原来发烧线厂为了表现其独特性,将线材两头会因为电压差产生哼声做接地,标示成让线有方向性,怪不得,家里那一对有标示方向性的银彩线说明书有一段仿真两可的话说: 把线材按反方向接器材,看哪一个方向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我在制线过程中很注意屏蔽,因为线厂的人告诉我工厂产线容易,制成品线难. 确实有很多细小地方要注意, 例如焊枪温度,焊锡的成分与用量多寡, 焊制时焊锡的平整性与线材本身的表面油性物质等等. 还有线材与接头固定的问题,焊接点氧化的问题….. 我又开始寻找合适的加工材料,用过很多国产热缩管,质量不佳,热风枪一吹表面缩起来后,却好象会燃烧,管壁一下子变得很薄,还会因高热变的黑黑的,有炭物质的产生. 后来经过推荐试用了一家很有名的SUMITUBE产品, 实在不可同日而语,他的物质不但防高热还能防磁波干扰, 高价的PROCO成品线也使用这种热缩管. 这期间参考很多发烧线的制程, 咨询了很多我认为专业可信的人,开始尝试如何编线, 因为有时要制双绕,三绕与四绕线. 大英百科全书一翻开有很多理论可以查到,但是我搞不懂这一些理论对应到实际听音时会产生甚么效果, 好还是坏? 因为有一些理论跟线厂的专家讲的不太一致,或许不是不一致,而是用于音响的世界里可能一且都以实际听感为基准吧.

就这样,我制作了好多线,很多线材厂商也乐意提供线身样本让我当材料,因为我发觉相同的线用不同的材料与手法制成品线出来的音色都有些许不一样. 后来烧友们来家里见到我土炮做的线觉得还可以,于是渐渐利用自己剩下来的线受托开始作线,后来愈来愈多,直到用尽了所有材料. 这是这段期间有一些帖子争论不休的 TR 线的由来. 最后, 我自己用的音箱线与讯号线也卖给烧友了. 于是我又引进一些材料与线材,又开始制线, 愈做愈多, 种类也更多, 刚开始我常常跑上海音响店买香蕉头, RCA头等等的, 后来觉得价格贵,质量不是太好,线制多了总会有烧友给我一些建议,于是我干脆透过音响界相熟的朋友开始向工厂采购与订制这一些配件. 后来我将线材引荐给台湾MK, 已是30多年老烧的朱总试过之后觉得效果相当好,符合他MK务实精神,开始要在台湾推广 ”TR”线,并且按需求联合向线商订制采购不同规格与配方的线,才得以施行量产. 我把这原由在本篇文章也一并说出,让大家了解.

在来说电源线, 讯号线与音箱线对音色影响是明显的. 那电源线呢? 有的. 我实际测试下对于数码讯号敏感的 DVD 机, CD机或是数码前级等音源机器比较明显, 对于扩大机也仅限于功率大耗电量高的. 一般电流只要6A~8A左右的小型AV功放就不明显,如甚至在听音环境与家里电源处理不佳的状态下也听不出任何效果. 我觉得,要显现电源线明显的效果,首先把家里的音响用电部分做基本的处理才是要务,不然原本电源不佳,就算换电源线也根本只是白花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活动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207号 ( 京ICP证041102号,京ICP备09075138号-9 )

GMT+8, 2024-5-8 22:55 , Processed in 0.08613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