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论坛

聆客音频
 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8710|回复: 10

[器材用家] STAX 静电耳机 玩家俱乐部

[复制链接]

52

主题

1305

帖子

55

威望

特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3-12-3
发表于 2011-8-22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家电论坛,众多有奖活动等你来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引用自《百度百科》


  提起STAX,略有音响知识的人大都知道这是一家专门生产静电耳机的日本公司,对于静电耳机,许多发烧友也只是久闻其名,难得见面,更没有机会领教其冰清玉洁般的纯美。


  STAX公司创立于1938年,创始人是Naotake Hayashi先生,一位对电子工程和音乐艺术有着同样爱好的工程师。我们对STAX在40年代的历史不甚了了,只知道STAX历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重大商业合作发生在1952年:NHK 与STAX合作改进广播用电容式话筒。50年代初的这次成功的合作不仅使STAX获得了一次重要的商业机会,更使其改良后的电容话筒设备成为NHK的测量标准。几乎与此同时,STAX推出了CP-20 唱头和POD-1 射频振荡/解调器,这套系统是当时最为敏捷的唱机寻迹拾音系统,只需1克的针压就可以完成准确的寻迹。
  1954年,STAX推出了CSG-1 型电容式音箱,这种电容式音箱与Dr.Heil 发展的气动式(Air Motion Transformer)音箱的原理惊人的近似。整个50年代,STAX的主要精力放在研发上,Hayashi 先生凭借惊人的创造力不仅发明了新式音箱,改进了唱臂使唱针寿命延长近20 倍,并在1959年成功的试制出了静电耳机的原型机。这是全世界首台静电换能方式的耳机,STAX把它定名为“earspeaker ”即耳边的音箱。1960年,STAX的第一台商品化静电耳机系统终于面世了,由SR-1静电耳机和SRD-1驱动转换器组成。这一系统推出后相继参加了多个音响展,使人们惊奇的不仅是他的工作方式,更因为他出色、优雅的声音表现。SR-1 的技术指标即使在现在看来也相当优越:其频响特性为30Hz-25kHz,最大声压95dB,振膜厚度为6微米(1 微米=10-6 米),驱动偏压为200V 。看了SR-1 和SRD-1 的照片后我不禁感慨,原来世界上最优秀的音响产品的原型同样是这样简陋和质朴,但在一代又一代工程师坚韧的努力下却发展成为不容质疑的监听器材。
  在整个60个代,Hayashi先生似乎主要醉心于唱头、唱臂的设计研发。1963年,STAX的第一套立体声唱头(CPS-40)、唱臂(SA-228)推向市场,1965年又推出了UA-3唱臂,三年后,又在UA-3 的基础上改进推出具有抗揩振功能的UA-3N 。但这期间静电耳机的进展不大,1968年,STAX推出了SR-1 的替代品SR-3,SR-3 的性能与SR-1 几乎一样,只是用料非常讲究,以致于比SR-1重了近1/3,值得一提的是与SR-3 配套的功放:SRA-3S,这是一台OTL 方式的电子管功放,用它驱动SR-3 获得的声音自然、平衡并更富音乐感。也许Hayashi 先生觉得只把静电技术用在耳机上不太过瘾,1964年,他推出了全音域静电式音箱ESS-6A 和ESS-3A,这种极其昂贵的音箱被认为是当时最为理想的音箱系统。
  1973年,STAX耳机振膜的厚度降到了4个微米,这一突破性型号是SR-X/MK2。不要小看这一进步,要知道即使在2001年,几乎所有的动圈式耳机(包括极品)其振膜厚度也只能做到6-10微米。1975年也许是一个令许多消费者惊喜的年份,这一年STAX的静电耳机终于便宜到可以使多数中产阶层消费者购买的地步了,另外一个变化是,STAX取得世上某些要求最苛刻国家的安全认证,终于可以打开广阔的国际销售渠道了。也许有些朋友不太理解,耳机也要“安标”认证?但只要你了解静电耳机的换能方式——通过一片在230V 或580V 静电场中振动的振膜驱动空气振动——你就能理解为会么有些人会担心静电耳机的安全性了。
  随着STAX事业的日益兴旺,如同其他一切热衷于音响技术的工程师一样,Hayashi不断尝试扩大他的产品链,也许是他觉得当时世面上的功放太一般,与他的静电音箱很不相配。1974年,STAX推出了一台重达36kg,耗电700W 的甲类直流功放DA300。DA300 每声道输出150W,这比当时普遍的输出几乎大10倍,我想当时市场的惊讶程度绝不亚于我们现在参观一台1000W×2的甲类功放,当然使市场惊讶的不仅是其优越的性能,更包括其令人咋舌的价格。
  由于太多的人抱怨DA300的价格难以令人接受,STAX在随后的四、五年里又推出了输出只有40W×2的DA80,单声道50W 的DA-50M等“廉价”机种。以满足中等收入者的消费口味。
  70年代末的STAX在功放、静电音箱、静电耳机和唱头唱臂系统四大领域齐头并进。 功放中既然出了DA300 这样的镇山之作,音箱当然也要改进。1974年推出了ECP-1,后来又推出了著名的8 系列静电箱ELS-/8X/8XBB,不过笔者实在担心这种高达2米,用12组电池作偏压的屏风式音箱在狭小的日式房间里如何容身,好在STAX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国际性品牌了。不过这一任务似乎主要是由STAX的静电耳机完成的。1977年,一款真正有革命意义的静电耳机诞生了,这就是STAXSR-?,这一型号几乎是所有后继者的原型品,SR-?的突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偏压由230V 提高到580V,这使静电耳机的振膜获得了更大的运动动力,从而大幅度改善了动态范围,580V的这一偏压标准一直使用至今;二是SR-?的振膜厚度终于降到了1微米,这要感谢整个材料科学、化工科学及加工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设想,没有这些先进技术帮助,如何在1 微米的厚度上解决强度、均衡性、刚性、连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三是SR-?的连线采用PC-OCC 材料,这种高级单结晶铜导线现在仅沿用在STAX最高档的两款耳机上。随后的一年,SR-?推出,SR-?和SR-?两个产品的出现,历史性确立了STAX耳机在音响界特殊的历史地位,使其成为众多录音室、唱片公司,乃至Hi-Fi 音响生产者的监听器材和试范标准。但我回头看看20年前SR-?Pro 的频响:8Hz-50kHz,我只感慨这20年来人类在电声转换的最后关节取得的成就实在是太少了,以致于尚不能超越82年的产品。
  与许多的音响工程师一样,Hayashi在开发其他产品的同时还不断关注着音源的改善。70年代中期,STAX几乎与许多知名的唱臂生产厂同时推出于碳纤维唱臂,这种高强度、质轻,又无共振的理想材料使STAX的UA-CF,UA-90 唱臂的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并进一步巩固了STAX唱臂在广播领域的性能优势。
  80年代的STAX公司更是不断提升其旗舰产品的品2-40质,如ELS-F83 静电音箱,其振膜厚度仅6 微米,两组偏压4300V/3500V 可选,功耗300W 。与其他静电音箱厂都不同的是,STAX的静电音箱在全频带均使用静电换能方式,而不象某些厂家在低频段使用传统的扬声器来节省成本,更不象某些英国厂家干脆舍弃低频段以保证静电方式至纯、至美的中高频。ELS-F83的频响最低可做到35Hz,但其代价也极为高昂。为配合这些极品级的静电音箱,STAX推出了DMA-X1 这样的“茶几”式单声道功放,读者应该注意到DMA-X1上绝无仅有的脚轮了吧,因为它重达101kg,8 欧姆负载输出A 类300W、1欧姆时输出1530W。1W输出时频响范围0.5Hz-400KHz,不均衡度为±0dB 。细心的朋友可能记得,类似的美国功放,如KRELL 和Mark Levison 的产品在五、六年后才诞生。
  X1这样的功放,即使是在今天和未来的一段时间也是难以超越的。耳机方面也是杰作辈出,85年的SR- ?,成为日后SR-?的原型机。90年代,随着Naotake Hayashi的去世,STAX的经营也转入Hayashi Jr.(Hayashi 的儿子)手中。但市场是无情的,特别是对于Hayashi这样的梦想家,他把太多的精力及预算花费在这些完美的“旗舰”上,而使公司陷入了严峻的危机中。Hayashi Jr.的接手后,虽然停产了静电音箱和超大功率直流甲类放大器,但仍然无法维系公司的财务运转,且Hayashi与他父亲一样拥有着在商人看来太过执着的音响热情和技术执著,在管理专家看来,他又犯了和他父亲同样的错误。
  1994年,STAX花费巨资把耳机功放的水平提升到空前绝后的地步,这就是SRM-T2,这件电源分体,使用4支6DJ8 和4支EL34作三极管接法输出的直流功效,对所有耳机用户来说几乎都是个梦想,但Hayashi Jr.让他实现了,但也使Hayashi 家族在STAX的历史得以终结。在小型私人公司中,工程师领导企业的历史也终止了。
  尽管1995年以后的STAX仍只专著于静电耳机生产,当今的总裁Mr.Y.Meguro仍然维系着STAX在静电耳机领域的盟主地位。但两代Hayashi色彩瑰丽的梦想却象幽居中片片斑驳的墙纸,随着时间的流淌而静静地逝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1305

帖子

55

威望

特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3-12-3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搜索过本坛了,还没有STAX玩家俱乐部,呵呵~~这是这里偶开的第三个火车头:victory: (前两个是 Nakamichi 俱乐部 和 ENSEMBLE 俱乐部)



入党照

图上工作中的是STAX SRM-T1S + STAX Spirit Signature,未工作的是STAX SRM-T1 和 STAX SR-Δ Signature

[ 本帖最后由 fncliker 于 2011-8-22 11: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58

帖子

11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11-8-23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出來是老STAX器材的用家,幫頂。

龍三分體CD機很嗲,謝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1305

帖子

55

威望

特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3-12-3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识得龙者,当大干三杯[s:66] [s: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83

帖子

11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8-2-17
发表于 2011-8-25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这个牌子的老前级[s: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57

帖子

0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11-8-16
发表于 2011-9-1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只听过静电喇叭。不知道这个大概多少钱一个,声音跟普通的耳机有什么特色。
香港弦声音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1305

帖子

55

威望

特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3-12-3
 楼主| 发表于 2011-9-2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跟楼上朋友一样的疑问,发了猛劲,买进12套几乎所有SR-Δ的组合,在寻找最适合我的声音~

至于STAX声音的普遍特点,转一篇文章吧(我就是给这个文章卷上贼船的,很庆幸在自己耳朵还好的时候就找到了它):



史上第一款密閉式靜電耳機誕生

文/楊得宜

立體聲的耳機出現在H-T雜誌社確實有點怪,況且還是高價位的特殊設計產品。不過,我還是在第一時間將這套Stax帶回家私下享用好久。
Stax是一家歷史相當久的日本公司,過去製造過擴大機、喇叭等許多超高價位的產品,近年來則是集中力量在「靜電耳機」的開發與製造上;雖然在公司規模和產量比不過其他耳機大廠,但是論級頂級耳機的品牌形象,Stax絕對是位居無法撼動的領導地位。
在Hi-End音響最為瘋狂的那幾年,音響迷們除了花錢買系統、搞空間以外,普遍也有著「以耳機為參考標準」的觀念 --從耳機聽到的聲音不受空間渲染,可以作為調整音響系統的最佳標準。因此,有能力的音響迷開始尋找「參考級」的耳機產品,而Stax正是市場上普遍評價最高,設計型態也最符合國內音響迷使用的不二選擇。
靜電耳機 -- 效果出色的絕對參考標準

評價最高,是Stax長年累積下來的成果,毋庸置疑;但是為何說它的設計型態也最符合國內音響迷使用呢?關鍵就在於它的「靜電耳機」設計。一般的耳機就像傳統喇叭一樣,採用線圈驅動振膜的「動圈式」結構,耳機末端的導線直接插入CD唱盤或是擴大機的耳機孔就可以聽了,向來很少有人討論何種驅動的效果比較優秀。換句話說,傳統構造的耳機總是讓人覺得「都差不多」,上萬元的高級品和幾佰元的隨身聽耳機不仔細比較遠分辨不出來(有時候比較起來還模擬兩可)。
但是靜電耳機就不同了。它就如需要獨立電源的靜電喇叭一樣,必須由內部的高壓電力驅動靜電振膜發聲,不但外觀造型看起來和普通耳機完全不同,還需要一部獨立的耳機驅動器才能使用。多酷啊!而且Stax在七、八年前Hi-End音響全盛時期還主推「真空管驅動器」,體積不小的獨立機箱散發著高溫,又是一種「看起來就很好聽」的設計方式,音響迷當然對它情有獨鍾囉!那麼,它的聲音表現究竟怎麼樣?市場上的普遍好評不是沒有原因的,Stax的聲音表現真的是沒話說,在各種價位帶所表現出來的聲音特質都相當迷人,而且總是能讓初次聆聽的消費者驚奇連連。記得有一年音響大展,Stax在會場的展出房間裡提供全系列試聽,我就和其他沒有聽過Stax的 音響迷在房間外排隊等著親身體驗,而且對那些正在試聽的消費者感到很好奇:為什麼他們都不約而同的向旁邊看過去,又很不好意思的回過頭去認真試聽;過不到 一下子,同樣的動作又開始了……最後,這些人都會帶著讚嘆的表情放下耳機,走到一旁向展示人員詢問價格。輪到我試聽的時候,我馬上就搞清楚是怎麼回事了: 原來,現場試聽的軟體不是音樂,而是幾個人對話、在空間裡走動的聲音,當腳步聲、關門聲從耳機裡清晰且傳真無比的傳到耳中,大家就會以為是旁邊的人在動作而轉過頭去 -- 當然,馬上就發現那是耳機效果太好所致。極度熱愛Hi-End音響的我,當場就買了一組當時最頂級的真空管驅動器SRM-T1,搭配第二級的靜電耳機Lambda-Signature。那組靜電耳機系統不但提供我相當精確的音響調校標準,在美國念錄音工程的三年也成為我的鑑聽參考器,回到台灣又用了幾年才轉手讓給好友,而且我後來升級購買的耳機系統也是Stax頂級產品……總之,我對這個世界第一Hi-End耳機品牌是毫無保留的推薦,關鍵僅在於它的售價是否符合消費預算而已。


首度出現密閉式耳筒構造
這些年來,Stax產品的價格上揚不少,但是從產品的設計與結構都可以輕易看出原廠改進之處,而且每次改款都提升了產品的完成度。過去Stax耳機總給人弱不禁風的感覺,一方面因為它的外殼摸起來不甚堅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的靜電振膜怕潮濕、不耐震動,而且換一次靜電振膜的價格據說高昂無比。不過就我過去使用Lambda-Signature的經驗,只要平時注意防潮,動手使用時稍微留意一點別太粗暴,耐用程度其實不亞於一般傳統耳機 (那組Lambda-Signature用了六、七年沒出過問題,同一時期傳統耳機倒是搞壞了不少)。
後來買進的Stax耳機,則是引進台灣的第二代旗艦機種Omega,搭配一款轉換驅動器SRD-7/mk.2,進入另一種全新的Stax體驗歷程。Omega在外觀結構與靜電振膜設計都比前一代機種改進不少,雖然價格也貴出許多,不過我還是覺得花那筆錢升級相當值得,尤其在動態衝擊性、細節呈現與解析度方面都讓我得到更大的滿足感。至於SRD-7/mk.2則是Stax所帶來的一項驚奇:它不是普通的靜電耳機驅動器,而是利用功率擴大機的輸出轉換為靜電耳機所需之驅動電壓,讓一般擴大機成為Stax耳機放大器的一種小巧裝置。由於這種轉換器的價格遠比Stax耳機驅動器便宜,又可以讓我在聆聽靜電耳機時明顯感受到不同擴大機所帶來的好處,所以搭配Omega的整體升級非但沒有多花預算,而且聆聽享受得到了最直接的升級。
在Omega停產之後,原廠推出了超高價位的SR-oo7耳機與SRM-007t真空管驅動器,那已經是遠超過我預算範圍的產品了,所以我不得不停下升級的腳步,安心的享受著Omega/SRD-7/mk.2所為我營造的音樂情境。至於這回出現在雜誌社的4070與SRM-717組合,則可以說是我熟悉Stax產品多年後的另一種體驗歷程。怎麼說呢?首先,SRM-717捨棄了真空管架構,而是以電晶體線路設計為靜電耳機驅動器,雖說這不是Stax第一次推出晶體驅動器產品,但是對我的試聽經驗還是頭一遭。其次,4070可稱得上是靜電耳機的革命性產品,因為原廠首度嘗試以密閉式耳筒製造靜電耳機,徹底打破了長久以來Stax所受到的限制與市場論調。可想而知,對於我這個Stax老手來說,這段試聽經歷是值得期待又充滿未知變數。


更趨近專業用途的參者級耳機
不賣關子,先告訴您這段時間試聽下來的感想吧!雖然全套11萬元的售價不算便宜,但是Stax確實將密閉式耳筒構造運用得當,細節表現、中低頻衝擊性的效果有了更顯著提升,而且沒有喪失Stax長久以來最為人所稱道的音樂性與音質真實性,這是令我感到最難能可貴之處。最近這幾年來,Hi-End音響已經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各高價位品牌能夠增加的功能非常有限,聲音進步的空間也不多,所以便有些原廠將方向設定在追求更高超的解析度,反而損失了聆賞音樂最基本的「耐聽」優點。可喜的是,4070藉由密閉式耳筒的構造增加了低頻能量,降低外界噪音干擾的問題,並且在提升解析度之餘保留絕大部分Stax的傳統優點,甚至比過去聆聽印象當中旗艦機種SR-007具備更多高度的中低頻衝擊性,這些都是令4070相當值得推薦的優點。
Stax頭戴式靜電耳機的工作電壓都設定在580V,而原廠推出的耳機驅動器也設計為相同規格,所以理論上消費者可以在各款耳機與驅動器之間進行自由搭配。不過,就公佈的資料看來,原廠最強力推薦4070耳機的用戶搭配SRM-717驅動器,我想這應該是著眼於「鑑聽器」的功能考量。在專業領域的工作場合中,耳機本身的隔絕外界噪音功能很重要,因此錄音室的耳機大多是採用密閉式耳筒設計 -- 相信這也是Stax發展4070的主要目的。為了這種工作時間超長,耐用度要求超高的專業場所需求,相信絕大多數錄音工作者都會選擇穩定且不會產生高熱的電晶體製品,這也使得SRM-717耳機驅動器特別適用於4070的搭配運用。SRM-717前方面板配置有二組耳機插孔,可以同時供給二組Stax耳機的工作電壓,背板上則是RCA單端與XLR平衡式輸入端子俱全,搭配各式專業錄音器材的使用都可以輕鬆應對。
在聲音表現的部分,SRM-717較不像同廠真空管機種那般軟調,堅實、直接的作風更趨近鑑聽喇叭類型,也讓4070耳機表現出極為中性且不帶渲染的聲音風格。以往在比對Stax真空管驅動器與SRD-7/mk.2轉換器的聲音表現時,我發現只要選用的擴大機等級稍微高一點,很容易就能在音色與驅動能力上令我更心動;換成SRM-717,音色的部分仍是見仁見智,但是驅動能力的勁道卻不遑多讓,這又是Stax原廠帶給我的另一項意外驚喜。


一生中不容錯過的聆聽經驗
最近在腕錶雜誌上,看到介紹勞力士的篇幅上寫著「男人一生中必定要擁有一隻Rolex」,不論閱讀者是否能產生同感,至少編者很明確地指出勞力士在錶界人士心目中的地位。以這套Stax耳機的價格來說,我無法鼓勵任何消費者都得拼了命去買一套來典藏,但是至少我可以大聲的告訴您:愛音樂的人,一生中至少要有過一次聆聽Stax耳機的經驗,去親自體會那種純真音質聽近耳朵的莫名感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58

帖子

11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11-9-2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ncliker 于 2011-9-2 15:25 发表
我跟楼上朋友一样的疑问,发了猛劲,买进12套几乎所有SR-Δ的组合,在寻找最适合我的声音~

至于STAX声音的普遍特点,转一篇文章吧(我就是给这个文章卷上贼船的,很庆幸在自己耳朵还好的时候就找到了它):


...


有购入过T2和SIGMA吗?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1305

帖子

55

威望

特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3-12-3
 楼主| 发表于 2011-9-2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下不了手:loveliness:

所以是“几乎所有SR-Δ的组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58

帖子

11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11-9-2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是啊,实在太昂贵了,而且到现在估计状态都很难保证了。

[s:98]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1305

帖子

55

威望

特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3-12-3
 楼主| 发表于 2011-9-2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状态比可以想象的好得多,经过10年20年的自然老化、自然退火,老STAX的静电耳机比新出的听感美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活动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 QQ:895456697|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207号 ( 京ICP证041102号,京ICP备09075138号-9 )

GMT+8, 2025-5-11 17:45 , Processed in 0.10992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