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510142
威望14
金钱36470
交易诚信度18
主题66
帖子1555
注册时间2008-7-28
最后登录2024-5-21
高级会员
   
交易诚信度18
注册时间2008-7-28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12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简迷离 于 2011-11-12 23:54 编辑
平镜_海岸 发表于 2011-11-11 12:47 
你们都听什么音乐啊?刚才在别的论坛下载了他们版主收藏的经典唱片,什么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
你楼下的“山寨版主”张老弟说的有一定道理。
其实你大可不必对自己妄自菲薄。“真正具有艺术生命力”的音乐总能自然地打动人们的心扉;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具备音乐细胞的人,也没有什么不能理解音乐的人。凡事都有一个过程,不经历过程能够直接获得结果的情况少之又少,甚至说没有。由于音乐的发展历史漫长、曲目广泛、体裁多样,已经形成一套日臻完善的体系;所以,想要真正的接近音乐、触摸音乐、了解音乐、感受音乐,乃至于与音乐产生共鸣,就一定要创造出读懂音乐的条件。
一、就拿西方音乐而说:1、从体裁上来讲,大致分为声乐、器乐、戏剧音乐(当然,不少音乐的体裁是共容的、交叉的,一部作品可能包含多种体裁形式)。2、从音乐直观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宗教音乐(清唱剧、弥撒曲、安魂曲、受难曲等),歌剧音乐,交响音乐(交响曲、交响诗、序曲、协奏曲、组曲等),音乐小品(器乐小品——夜曲、幻想曲、练习曲、摇篮曲、进行曲,舞曲——小步舞曲、波尔卡、圆舞曲、波罗乃兹、探戈),流行音乐(爵士乐、摇滚、的士高),跨界音乐(新纪元音乐、世界音乐等)。
你看,这么多种形式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简单地表达什么情啊、爱呀,古典音乐往往都表达一个宏大的主题,而且单单一部作品,作曲家可能就要耗尽时日的创作,这怎么可能是简单接触就能读懂的呢?读懂它,需要了解作品的结构,了解作曲家创作作品的相关背景,甚至于不同指挥家、不同乐团的演绎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这也是需要了解的。了解了这些,古典音乐对你而言就不会是晦涩难懂了。这是你需要创造的读懂音乐的条件之一。
二、就演奏组织而言,古典音乐的演奏由管弦乐团来完成,如交响乐团一般在90人以上,室内乐团一般在15人-45人,这些人基本操作的乐器大概分管弦乐器14种以上,打击乐器12种以上;这些乐器的主要涵盖频率大概在40HZ——18KHZ之间。想想看,如此大的规模结构,如此多的乐器组成,如此广泛的声音频带,期望用简单的一个电脑系统来欣赏,从频率上来讲——高频上不去、低频下不来,从声场来讲——左右无宽广、前后无纵深,你想数人头怎么可能?所以,一套良好的系统是你需要创造的读懂音乐的条件之二。
还有其他的一些次要条件,我就不一一多说了,总之上面的两条是最基本、最必要的条件。
还要说的就是,不要从开始就从最具难点的大部头音乐尝试,选择一些旋律优美、通俗易懂的小编制弦乐或单件乐器演奏的作品进入古典音乐的大门相对容易一些。
推荐你几部作品:维瓦尔第《四季》,约翰斯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小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伊凡诺维奇的《多瑙河之波》圆舞曲,马斯涅的《沉思》(小提琴曲),舒曼的《幻想曲》(钢琴曲),萨拉沙蒂的《流浪者之歌》(小提琴曲),勃拉姆斯《摇篮曲》,德沃夏克《幽默曲》、《九交》,舒伯特《圣母颂》、《小夜曲》、《鳟鱼》,奥芬巴赫《船歌》,贝多芬《月光》、《致爱丽丝》,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野蜂飞舞》,苏佩《轻骑兵序曲》,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斯美塔那《我的祖国》,西贝柳斯《芬兰颂》,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等;这些曲目都很好听。
至于你所说的理查德克莱德曼类型的音乐,那是纯粹轻音乐的范畴了,如果你喜欢这种感觉的音乐,那么保罗莫里哀乐团、曼托凡尼乐团,都要比他好得多。其实最易融入人身心的音乐,我个人以为还是NEW AGE,你听一听尼古拉斯冈恩、高菲、克里斯、乔伍德、玛丽黑、神思者、林海,他们的音乐真的很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