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77044
威望0
金钱1162055
交易诚信度25
主题1
帖子261
注册时间2006-7-1
最后登录2013-11-19
中级会员
  
交易诚信度25
注册时间2006-7-1
|

楼主 |
发表于 2010-9-2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高输入阻抗的优点既然这么多,为什么市面上找得到的高输入阻抗前级或后级寥寥可数呢?让我偷偷问你,你有没有用过收音机?你知道收音机的的讯号是从哪里来的吗?从空中来,你答对了。从空中来,你可知道空中存在有多少的电磁波?多到集合你全家老小的手指头加脚指头都数不完,这些可都不是你想要的音乐讯号哦!当空中的这些电磁波被作用有点像天线的讯号线拾取后,虽然只是一点点的杂讯电压,而一个高输入阻抗电路却能轻易放大(正是其优点),于是乎,当有人抓了一把沙子放进你热腾腾的大卤面时,你还以为是黑胡椒粉呢?这样带杂讯的声音会好听吗,声音清析度·分析力·空间感大打折扣。
易感染杂讯,这就是音响器材在设计输入阻抗时,明知高输入阻抗的很多优点,但也不能任意设计得很高的主要原因,凡敢设计成高输入阻抗者,必有其对抗杂讯干扰的过人之处,Cello有一款前级名为Encore 1M,其标称输入阻抗即高达1M,为HI-END音响界最有名的高输入阻抗前级。但这个纪录最近被日本SONY公司所出品的一款输入阻抗高达2M的前级给突破了。虽然Cello的1M前级在音响界已是不得了的事情,但就电路的输入阻抗而言,还不算太高啦。
常见的前级的输入阻抗,在早期真空管的时代,由于真空管本身的输入阻抗就比较高,因此大都设计成500K或250K,晶体前级则大多数是100K或50K。近来则输入阻抗有愈设计愈低的趋势,20K、10K也已经很常见了。后级的输入阻抗则大部分是47K,高的有100K,20OK,10OOK的也所在多有。最近德国著名的HI-END音响厂家MBL,所推出的旗舰后级MBL9010输入阻抗是多少呢?5K!没有少写一个零,就是5K。好像说了半天,高输入阻抗有多少多少的好处,就是有人不来这一套,至于好不好声呢?就请自行参阅相关的评论报道吧!
那么低阻抗输入有什么优点呢?首先当然感染杂讯的问题会降低得很低,可以大幅提高信号杂音比,使得音乐的纯度提高,音质就比较好。另外低的,输入阻抗有较好的相位特性,这一点是比较少有人提出来讨论的,一般常见被提出来的是频宽特性,总谐波失真特性等,而相信失真则很少被提及(至少在所有公开的性能规格中), MBL的看法是高输入阻抗与讯号线的电容量所引起的相位失真较大,而这对声音的影响将很深。因此MBL 9010采用低的输入阻抗,以较低的相位失真來求得在音质上的完美,当然在这个时候,你必须采用一部拥有更低阻抗输出的前级來搭配了。
前面提及了也有知名厂家采用低阻抗的输入,这是由于现在大多数市场上出售的前级输出阻抗均已相当的低,因此在后级的输入阻抗部分就可以酌情降低。假如你前级的输出阻抗高于后级的输入阻抗,这是不能匹配的,切记!切记!至于说前级的输入阻抗呢?以目前大部分市售产品前级的设计师而言输入阻抗就由音量控制器给决定了。绝大多数的设计都是输入的讯号经过讯源选择后就经由音量控制的可变电阻作分压,再进入主放大线路,所以这个音量控制的可变电阻值就成了输入阻抗了。
另外一些前级的设计时输入讯号先进入一个缓冲级,输入阻抗就由这个缓冲级的输入阻抗来决定,由于缓冲级电路的输入阻抗极高,因此,输入阻抗值极高的前级,其接受讯号的前端部分,可能就有输入缓冲级的设计。但是,输入缓冲级的阻抗也可以不必一定得设计得很高,例如MBL 6010前级的输入部分就设有输入缓冲级,而其设定的输入阻抗值47K。如前面所述,前级的输出阻抗如果能够低的话,则后级的输入阻抗就可以不必设计得那么高,那么同理,如果我们所使用的讯源的输出阻抗也够低的话,那么前级的输入阻抗有必要那么高吗?
大家懂了吧,前后级搭配与音箱的组合一定要注意阻抗之间的匹配,如果搭配不好就出现“推不动”现象。现在很多人用不带前级输出的入门级次世代功放改造成带前级输出的,你说会出好声吗?顺便再次表达个人观点:若要玩好各种音频,我觉得先搞好模拟部分,所讲的模拟部分是指功放的功率部份、前级放大部分、前后级系统的前级放大部分、后级部份,之后到音箱。这几个条件就像是基础,一个良好的基础才能发挥DD、DTS、DTSHD、DDHD、LPCM等等各种音频。在一些入门级的AV功放,我不见得DTSHD和DDHD有好大的优势。电影院到现在仍是DD、DTS,没有什么次世代,也许电影院的DD、DTS部分参数与家用有别,但主体我想应区别不大。但为何你在电影院看声音也很好呢,关键是模拟部分, 在理解次世代音频方面,我并不认为次世代会比非次世代“多”了什么声音,无非是采样频率的不同,音源的压缩度不同而已,5倍的数据量也许仅带来5%-10%的精度变化。问题是你的设备足够还原那差异吗?功率是王道,对于多声道系统来说更加更加的如是。它提升远"超次世代"音频的提升。中低端日系AV机无论是家庭影院还是听立体声,声音不通透,俗一点说,没吃饭,有气无力。用纯后级是在许多方面类似追求大马力引擎的想法,虽然不是随时想飘车,但是马力大的引擎蕴藏充沛的动力,在超车的瞬间爆发,才能满足驾使的快感。大功率后级亦然,在动态对比大的交响乐中,低吟之時要能悠长细腻,高亢之时则要慷慨激昂,如果后级放大器在音乐高潮來临时崩溃了,那可真是煞风景的事,而电影大片的大动态更是如此。在音箱系统中音箱和后级最保值,好音箱和后级相当于房子可一步到位用几十年;AV前级则不是,寿命比房子装修还短;3-5年就要换。7.1声道还没普及9.1声道 11.2声道以来,HDMI1.3A还没普及HDMI1.4A又来了(支持3D电视等),HD蓝光格式也就是强调无损传输的声音,传输带来的最大优点就是信息量增大,高低频延伸更高更深,失真进一步减小. 但是这只是一方面,我们还强调声音的演奏质感,音乐的感染力.鲜活感.动态等等,中低端日系AV机无论是家庭影院还是听立体声,声音不通透,俗一点说,没吃饭,有气无力。说白了就是功率不够,而多几十瓦功率的更高型号价要贵很多,音响是一个系统要追求平衡,有一套好的音箱和后级等于有一套好基础的空房,至于前级就象房子装修自己看着办;如果家里有一台带7.1输出中高端AV机是不是有另外一种玩法。
附语:有人问我功放换保险管有用吗?我告诉你有用,什么金.银.合金等保险管我不评价;例如,原本为1/4A Fast blow的换上4A Fastblow。我敢保证,由细丝换上粗丝的音响提升程度,远远超越由1千元电源线换上1万元电源线的效果!何解原厂装勘时只用1/4A保险丝?因为电路的最大 耗流量不超过1/4A,因为它要依规格取得电器安全认证而非为倩声,因为保险丝在耗流量接近满度规格时便先已开始产生限流作用。警告发烧友:任何不按规格而擅自更换较高阻值保险丝的行为,将破坏保修条文,保修立即失效,请注意
“推不动”或者说“推不好”就是指输出音频波形和原来波形相比失真大。
关于功放与音箱的匹配,说法有很多。生产功放厂商说,功放功率一定要大于音箱功率,这样功放有多余功率储备,声音会好听些;音箱厂商说,音箱功率最好要大点,这样音箱能有较大承受功率,万一系统"回受",这样不至于损坏音箱。作为消费者,却不知道如何是好?根据音频信号的属性,其峰值因子约为10-15DB,从保证音质这个角度来说,功放应在此动态范围内不发生任何限幅情况,即功放的最大输出功率应是扬声器额定功率的5-8倍,这样的功率配置音质虽然很好,但投资会很大,因此,一般都会把这个功率配比定在1-2倍扬声器单元的额定功率。1-2倍的这个范围也许太空泛了,我可以给大家一个较具体的经验。
1.在一些要求较低而投资有限的工程,功放的功率起码相当于音箱的额定功率。但要非常注意保持声音不失真。过小的功率配置看起来不会损坏扬声器单元,其实不然。过小的功率极易发生过载削波,产生大量谐波,烧毁高音单元。
2.一般工程建议功放的功率是1.5倍。而低音部分最好超过1.5倍,这样才能获得足够的力量感。
3.要求极高的场地,例如录音室监听,音乐厅等,最理想是音箱功率的两倍匹配。
4.功放的阻抗最好和扬声器的阻抗相一致,现在较为高级的功放都有不同的音箱阻抗输出。
最后,在匹配完之后,要看看声压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敏度),“灵敏度”才是决定音箱的重要指标。
注:根据网络文章及个人心得观点整理。
前级是很重要我知道,但好前级太贵;比后级更贵,从95年定向杜比,97年DTS,2002年6.1声道,2004年7.1声道,2006年HDMI 1.0以后的1.2,1.3A今年的1.4A(支持3D电视),十几年换了7-8代。2年一朝代,就象我89年玩单片机,92年286电脑到386 ,486.......太折腾太费钱太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