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19711
威望160
金钱262345
交易诚信度12
主题61
帖子1429
注册时间2005-2-13
最后登录2011-7-5
荣誉会员
       
交易诚信度12
注册时间2005-2-13
|

马上注册 家电论坛,众多有奖活动等你来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东施效颦—我的坎坷发烧之路
《庄子·天运》记载了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名曰“东施效颦”。东施之所以刻意效仿西施难言为美,问题不在于西施不美不娇,也不在于东施爱美之心有什么过错,而在于东施不了解人家真正长处,而去生搬硬套,结果自然事与愿违。这个成语比喻那些不根据自己的条件,硬搬别人的东西,反而事得其反,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遭耻笑。回顾自己这么几年的发烧之路,很多时候扮演的就是东施的角色,而且义无反顾、孜孜不倦。和圈内众多见多识广的高高手不同,身居不东不西、不大不小长沙城的我,多半的时间是蜗居在家—闭门造车。工作、生活之余,开始了“东施效颦”式的发烧之路。
个人以为,家庭影院的器材主要分为两大类:音响系统和视频系统。在预算上应力求平均的支配在这两大类上,已达到最佳的平衡效果。同时家庭影院的类型又可分为:影音发烧型,综合娱乐型及Hi-Fi主导型。影音发烧型的特征是严格按照影院要求的专业标准,选择高档次的影音器材,往往采用独立的专用视听间,从房屋装修开始,综合运用建筑声学、光学和数字影音技术的最新技术,最大限度地追求家庭影院的至高境界,以接近电影院的还音质量和画面水平为终极目标,所以也是一撮高烧高收入玩家的玩法;综合娱乐型的特征是在尽可能的保证家庭影院基本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兼顾家庭娱乐的丰富性,器材的选择丰俭由人,视听用的房间往往与客厅共用,一般没有进行特别的装修,视频系统也常与收看电视节目共用,这也是大多数人选择发烧方式,由于摆放在客厅,所以整体的外观也是需要考虑和妥协的;Hi-Fi主导型的特征是在现有立体声Hi-Fi系统的基础上,增加环绕声设备和视频系统,但不影响原有的Hi-Fi性能,基本上是以音乐为主,电影为辅,这是多数资深HIFI烧友的玩法。
显然,自己是综合娱乐型的玩家。由于自身的收入不富余,自己一开始是从音响系统开始折腾的,很长时间伴随身边的一直是一台34寸的SONY贵翔电视机。99年大学毕业后,单位的一台飞利浦DVD和几张原版DVD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从此走上了烧碟的道路,搜集市面上所能看见的电影碟片,在自己那台20寸二手DELL特丽珑显示器+创新2.1多媒体喇叭上如醉如痴。这么工作几年下来,总算攒钱买房娶妻。2003年在新房的装修中,结识了同为发烧友的水电师傅张哥。四个月的装修期间,成为我走上影音发烧的“自修学堂”。我和张哥成为了极好的朋友,自己也开始燃起了采购影音器材的念头。2004年,自己开始订阅各种音响杂志,浏览各种音响论坛,光顾各个音响市场。那个时候自己暗自定下的目标是一套惠威最著名的DIVA 5.1喇叭。2005年开始注册成为家电和AV199的会员,开始了“万劫不复”的发烧路。潜移默化中,国货已经不再能够毒到我。直到冥冥中接触到了本地唯一能够看见的舶来品B&W喇叭后,那种精致的做工、温润的音色极大震撼了自己(当时是绝对的震撼)。因为买房、装修已经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并且家里还需要不断添置家用和家具。第一次的入手资金来自老婆的赞助。2005年12月,我买下一对B&W DM309主音箱、一台天龙1806,那一年的春节很愉悦。接下来的2006年,我开始摸索各种操作实践,包括AV功放的调节、摆位。中置和环绕也先后升级到位。期间,开始领悟了多声道的乐趣,开始敢于和坛友交流不再一味潜水。
接下来的几年里面,是我突飞猛进的发烧历史。2.0----4.0---5.0---5.1;B&W 3系列---6系列---7系列;低端AV合并机---中端----二手旗舰---前后级搭配;喇叭线---信号线---电源线反复折腾;摆喇叭----摆功放---摆房间;平价碟机---高档碟机---尖端蓝光碟机;盗版碟----品牌盗版碟---6区正版碟---原版碟---蓝光碟;34寸CRT---50寸PDP----100寸正投。一切都发生的那么平常和自然。虽然自己嘴边常常嘀咕“我毒人人,人人毒我”,但是显然后者出现的几率更大些。每每看见别人的毒物和玩法,便“东施效颦”般的不断重复着自己器材的升级之路。可升级之后得到的满足感并不能保留多长时间,又开始了寻觅之路。那个时期的我是敏感易怒和吹毛求疵的。客厅全部换上厚重的落地窗帘,墙壁粘贴波浪吸音棉。很多时候和老婆吵架,是因为老婆拖地的时候把音箱挪了一下位置,虽说只是挪了一个一厘米左右的位置,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山崩地裂,因为原来的最佳位置是听了三天三夜并测试了无数次的结果。吹毛求疵代价也是巨大的。一条线平则几百,贵则上千,最要命的是换线只是外围功夫,真正的飞跃还得换器材才行,这就要命了,换器材分分钟都是上千过万开销,而且最可怕的是换器材往往是因为换了件便宜的器材,搞到整套都换了。当初应为升级了6系列的低音炮,导致全套喇叭升级成为6系列;因为升级了7系列的中置,最终淘汰了6系列的B&W喇叭。我还因为买了一张80元的原版DVD,觉得效果不好,结果跑去买了一部旗舰DVD机,买了DVD机觉得电视效果不好了,又换了一台PDP,之后又觉音效不好,加了一部5声道200瓦的纯后级,因为有了大功率纯后级,又去升级了AV解码前级……结果因为买了一张几十元的DVD,花了几万元来“配套”它,之后又忍不住把咸菜全升级了一次。音响发烧友,时时痛并快乐着。
直到现在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到了一定程度,认知水平提高到了一定程度。开始放缓了硬件升级的步伐,更多专注软件的享受了。可以说是开始进入了一个平台期,也可以说进入了理性回归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