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论坛

聆客音频
 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北美之声
麦尼塔4K蓝光机
高清先生8K
查看: 11091|回复: 31

N版的玩物之PMC今生来世!

[复制链接]

23

主题

1545

帖子

63

威望

特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6-7-6
发表于 2008-9-11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k影音专家 多珀doopoo

马上注册 家电论坛,众多有奖活动等你来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能在BBC擔任資深工程師,等於是站在世界錄音舞台的顛峰,但Peter Thomas為了實踐理想,決定創立PMCProfessional Monitor Company),投入專業鑑聽喇叭的設計與製造,他身邊的朋友都認為Peter瘋了!1990年代初期的英國,當時正遭逢經濟衰退,無論是國內消費或出口貿易都疲弱不振,但是Peter卻決定憑藉長期的專業音響研究知識,建立PMC的鑑聽喇叭王國。從全名「Professional Monitor Company」,直接把「專業鑑聽喇叭」當作公司名稱,想把PMC變成錄音室標準配備代名詞的雄心壯志,不言而喻。到目前為止,從英國BBC到美國好萊塢,全球上百家錄音室一致採用PMC喇叭,如此輝煌的成就,是Peter一步一腳印,堅持理想的結果。
「我還記得1990年代初期我要離開BBC,自己創業製作錄音室專用的鑑聽喇叭時,周圍每一個朋友都認為我瘋了!」英國Professional Monitor CompanyPMC)主事者Peter Thomas在採訪時如此說道:「當時英國經濟衰退,景氣非常不好,而我在BBC(英國廣播公司)的工作相對穩定,大家都勸我不要離開,但是我認為該是時候了,那時候就該出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1991年,Peter Thomas毅然辭去了BBC穩定的工作,創立PMC


專業的偏執狂

PMC的設計者兼老闆Peter Thomas

在最不景氣的時候放棄穩定高薪的工作,投入未可知的PMC創業之路,可以猜想Peter Thomas對製作鑑聽喇叭這件事,有著絕對的偏執狂。正如Intel總裁安迪.葛洛夫那句「惟偏執得以生存」的名言,擺在Peter身上顯得格外鮮明。Peter從英國Cantebury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以後,應試進入BBC,由於是科班出身,BBC將他分配到專業音響研發部門,就這樣,PeterBBC鑽研了十四年,學得一身好功夫,也因為Peter Thomas的偏執與堅持,選擇在最不景氣時創業。在穩定與追求自我實踐之間,Peter選擇了困難與風險,創造了PMC的傳奇。
在勇於實現理想的過程中,Peter Thomas並不是獨孤軍奮鬥,在1990年代初和Peter一起創業的伙伴還有Adrian LoaderPeterAdrian是在BBC一起工作的同事,志趣相投,AdrianBBC工作了大約十年以後離開,而Peter則繼續在BBC工作,但是當PeterBBC工作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著手設計傳輸線式喇叭,也就是今天PMC喇叭的雛形。
BBC的研究打下基礎
由於PeterBBC擔任電子設備相關的研發部門,因此擁有許多資源可以進行他的研究,但倒不是「利用」公司資源,私下作自己的研究,Peter當時的工作目標之一,其實就是要制訂新一代鑑聽喇叭的規格,而在研發過程當中,Adrian則是共同參與討論的伙伴。

位於PMC工廠旁邊的小倉庫,Peter喜歡稱之為「船屋」(Boat House),裡面擺放著Peter多年來的喇叭收藏,並且改裝成試聽室。從周遭的環境,你可以感覺到工廠附近其實是很安靜的鄉村社區。

源自BBC最著名的喇叭莫過於LS 3/5A,不僅當時BBC大量採購,家用市場上也賣得非常好,甚至到今天還有人願意高價收購二手品,是極少數喇叭可以保值,甚至增值的產品。LS 3/5A固然極為成功,但當初設計時是為了廣播工程監聽所需,重點擺在「人聲」,就是要讓廣播人清楚地鑑聽廣播的口白效果,需求的頻寬和音壓都相對比較小。不過若要用在錄製音樂或電影音效的鑑聽喇叭,必須具備較高的功率承受力,以達到錄音鑑聽所需的音壓和動態範圍,可惜無論是LS 3/5A,或是後續推出更大型的LS 5/8LS 5/9,都不能滿足這類錄音鑑聽的需求。所以當年PeterAdrianBBC的工作,就是研究新世代的鑑
歷經五次失敗才過關

Peter
從一開始就決定採用傳輸線式箱體設計,以便在有限的箱體之中重播完整的音樂頻段,歷經約五年的時間研發,終於在1990年左右完成。我很好奇Peter所謂「完成」,究竟拿什麼做標準?結果答案就是BBC的專業測試標準,他說BB5名稱的由來,就是「Big Box Version Five」,也就是第五次改版。即使到今天,BB5也還是PMC的旗艦,可見當年下的功夫有多深。


在大約五年的研發期間當中,PeterAdrian試做的「Big Box」喇叭,都會送到BBC來測試,從中汲取修改的意見。Peter回憶當時最初的設計,全部都是手工畫稿,沒有CAD電腦輔助,所以幾次原型都失敗。最後他們藉助CAD系統,終於成功的解決傳輸線式音箱的難題,在第五個版本通過BBC的測試。但隨著BB5的成功,PeterBBC的工作也必須做一個抉擇。因為BBC內部規定員工不能夠賣產品給公司,如果Peter繼續留在BBC,那麼BB5就不能賣給BBC,所以Peter決定和Adrian一起創業成立PMC
主打專業錄音室市場
爭取到BBC的訂單,對於PMC而言奠定了創業初期的業務基礎,隨後問世的MB1,則是「Middle Box Version 1」的縮寫,當時主要的目標是擔任後製(post-production)的錄音室,PeterAdrian長期在BBC的專業錄音室工作經驗,讓他們很精確地掌握各種類型錄音室的需求,而Adrian的業務長才,更是PMC創業初期的功臣。


在開始的幾年當中,Peter專心從事研發與生產監督的工作,Adrian則是不斷找來訂單,讓Peter幾乎忙不過來。Adrian不僅在英國搶下眾多專業後製與Mastering錄音室的生意,同時也隻身前往好萊塢攻城掠地,從電影配樂的製作圈子開始,逐步建立PMC在好萊塢音樂製作的地位。在業務最繁忙的時期,Adrian幾乎都住在美國,留下Peter一個人在英國顧工廠。

Peter
說,他們原本以為美國市場很大、很複雜,但實際上好萊塢的圈子卻很小、很封閉,所以當年PMC要跨進美國專業市場並不容易,直到Adrian搞定其中一兩位關鍵人物,正式在聲譽卓著的錄音室服役之後,好評很快地便在好萊塢的錄音圈裡傳開,市場如滾雪球一般快速成長。
紀念老朋友的AML1
談了這麼多PeterAdrian創業時的故事,或許讀者想問,怎麼PMC的報導標題只有Peter Thomas一人?很可惜,業務能力一流的Adrian1997年因為胃癌去世,所以Peter自己一個人扛下了PMC的重擔。此間代理商是PMC的老伙伴,當年也是和Adrian接觸拿下代理全,瑩聲施孝棣先生聊起這一段過往時,他說Adrian真的是超級業務員,十多年前瑩聲開始代理PMC時,Peter幾乎不說話,是個標準的技術人,所有業務的接洽都由Adrian負責。



不過我來英國和Peter聊得很愉快,怎麼也不像施先生口中那個半天繃不出一句話的悶葫蘆。代理商私下告訴我,Adrain的過世對Peter影響很大,不僅痛失創業伙伴與多年老友,PMC在當時已經頗有規模,他突然間要扛下整個擔子,所以不能繼續關在家裡做設計,連業務也要自己管,幾年下來自然越來越能言善道。
我沒再多問關於Adrian的事情,因為光是提到Adrian的名字,Peter講話的速度都會變慢一些,顯得若有所思,可以感覺到即使是十年前的事情,依然對Peter影響很大。Peter還真是一位「惜情」的人,像是以Nomex單體製作的PMC「史上結構最複雜的鑑聽喇叭」,命名為AML1,其實就是Adrian Loader全名縮寫,用來紀念老朋友。我相信AML1永遠不會停產,甚至不會改款,因為它不僅是PMC的喇叭之一,更是為老朋友所創作的產品!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钱 +86 收起 理由
花姑 + 1 + 86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429

帖子

160

威望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5-2-13
发表于 2008-9-11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候,上网的基本上都是渔民;
那时候,灌水的基本上都是园丁;
那时候,潜水的基本上都是海军;
那时候,沙发都是领导的,基本上是抢不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1545

帖子

63

威望

特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6-7-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傳輸線式音箱的代名詞

PMC創業的故事大概談到這裡,接下來讓我們瞭解PMC的設計基礎。提到PMC,幾乎每個人都會聯想到「傳輸線式音箱」(Transmission Line),從第一對成功商業化的產品BB5開始,到最小的書架型喇叭DB1,全部都採用相同的原理,讓PMC幾乎成為傳輸線式音箱的代名詞。雖然傳輸線式音箱並不是PMC原創,但是PMC卻是把傳輸線式喇叭設計推展到極致的音響製造者,連今年CES亮相的超薄型壁掛式喇叭Wafer也不例外。或許我們可以大膽的說,若要找尋當今最好的傳輸線式喇叭,PMC肯定是第一選擇。

但是在來到英國採訪之前,我心中卻存有很大的疑問,雖然PMC在傳輸線式音箱設計樹立了當代典範,成為眾多錄音室採用的鑑聽標準,但為何大多數傳輸線式喇叭製造者,都禁不起時間的考驗,淹沒在音響歷史的長流中,只有1990年代後起的PMC能夠獨樹一格,把傳輸線式喇叭做得這麼好。不僅BBC願意在PMC剛創立之時就大量採用,十多年下來,PMC幾乎攻佔了全球主要錄音室,包含音樂與電影製作,都能看到PMC喇叭的蹤跡,顯然Peter Thomas有讀到的「不傳之秘」,才能把傳輸線式設計發揮到淋漓盡致。

理論很好、難題很多


「其實很多的技術早就已經開發出來,但是設計者卻沒有好好運用,所以才會造成某些誤解。」傳輸線式音箱正式誕生,可以從1965年A R Bailey在「無線電世界」(Wireless World)發表的文章開始,後來IMF的John Wright由此改良,設計出一系列傳輸線式喇叭,在他的收藏當中還有不少這類古董級傳輸線式喇叭。但是Peter表示,每一種設計理論都有其優點與缺點,優秀的設計者就是要從中找尋解決之道,去蕪存菁。「從來都沒有完美的設計,我們都是從問題中找尋答案,慢慢累積解決之道。」

究竟什麼是「傳輸線式」喇叭?就是透過傳輸線的通道,增加低頻的量感與延伸能力。基本理論從四分之一波長來計算傳輸線導管的長度,在設計喇叭時,先決定預計要達到的最低再生頻率,那麼傳輸線導管的長度,只要大約四分之一最低頻濾波長的長度即可。

譬如MB2喇叭,低頻延伸可達20Hz,所以傳輸線導管的距離以音速334公尺計算四分之一波長,大約需要4公尺的傳輸線導管。不過,實際上MB2的傳輸線距離為3公尺,這個問題在我去英國之前已經先計算過,所以直接詢問Peter,他說計算的公式是理論值,算出來的答案只是理想中的數值,但現實和理論之間總是有差距的,實際上傳輸線式音箱的設計不能照本宣科,全按教科書的公式來搞,要不然全世界的喇叭製造者都會做了。

容積與阻尼相互影響

組裝前的MB2的音箱。

如果從各種DIY的書籍中,不難發現關於傳輸線式喇叭的實做參考,甚至連詳細的設計圖都齊備,似乎懂得精細的木工,裝上單體,就能自己做出傳輸線式喇叭。Pete說:「很多人談到PMC製作傳輸線式喇叭,講起來都很簡單,也沒什麼了不起,我從來不和他們爭辯,因為我知道PMC在這當中投入了多少心力,想盡辦法將很傳統的音響理論做到最好的地步。很多事情講起來簡單,真正做到好卻是不容易。」

在PMC工廠邊走邊聊,Peter順道指著組裝中的GB1音箱,他說傳輸線的導管不僅要考慮最低頻率再生所需的距離,同時導管的有效容積也是關鍵的計算項目,所以理論上的傳輸線導管距離,和實際上的成品略有差距。當傳輸線導管的距離和容積計算完成之後,還必須在箱體內部安裝阻尼物與吸音材料,這些額外增加的物質,都會影響傳輸線導管內部容積計算的正確性。所以基本的理論可以初步計算出要達到某個低頻延伸所需的長度與容積,但是還有許多變數影響。

此外,傳輸線式音箱的開口,從喇叭端到最終開口,傳輸線的導管並不是平均一致的大小,而是從單體端開口最大,然後隨著傳輸線的彎曲轉折,逐漸變小。也因為內部傳輸線的結構複雜,使得此類音箱製作成本比起傳統密閉式或低音反射式音箱高出數倍。從導管開口、路徑、容積、阻尼,每一項變數都會影響最終的聲音表現,難怪傳輸線式的理論由來已久,但卻很少人製作出優秀的產品。


內部阻尼反覆實驗


OB1的剖面圖,可以清楚看到傳輸線的通道,裡面還裝置了各種阻尼物,而且每一個面所使用的阻尼,厚薄與材質都略有不同,這些都是PMC的秘密所在,光看是學不來的。

既然有心人只要花時間就可以摸索出個道理,那PMC的秘密究竟在哪裡?原來內部阻尼更是有學問,Peter說多年來各家傳輸線導管各有千秋,基本上按照公式計算,加上反覆的實驗,都有機會設計出可用的音箱,但是內部阻尼加上去以後,整個計算的變數就完全不一樣了。

阻尼物究竟要放多少才能和原本計算的容積相符?要用空隙較大的阻尼物還是密度較高的阻尼物,也會影響聲音的表現。這些箱體內部阻尼的搭配,就是PMC的學問所在。

「你仔細看,每一個轉折與寬度不同的傳輸線導管,其中所使用的阻尼物材質都不一樣。無論是厚度、密度,或是表面凹凸的程度,每一款喇叭都有嚴格的使用規範,而且每一款喇叭的阻尼物配置都不一樣。」Peter強調,這些看似簡單的吸音阻尼,每一處變化都有影響,PMC的研發就是不斷實驗、不斷試聽,千錘百鍊的結果。

結果決定方法

我問Peter為何一定要選擇傳輸線式來設計PMC喇叭?是技術上的挑戰,還是刻意標新立異?Peter表示,一位負責任的設計者,都會在心目中先設定所要追求的目標,然後依據目的找到適當的方法,而所有的設計理論都有其優缺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套完美的設計理論,可以製作出完美的喇叭。Peter笑稱:「世界上如果有完美的設計理論,製作出完美的喇叭,那就不會有這麼多音響廠牌存在了。」

既然所有的理論都同時存在著優點和缺點,Peter認為設計喇叭的過程中,每一位工程師都必須依據自己的目標作取捨,把心目中最重要的項目做好,若干理論上的缺陷則必須忍耐,換句話說,喇叭的最終結果,經常是妥協下的產物,一切以設計者的目標為依歸,要採用哪些工法,要從目的決定。

由左至右為:密閉式音箱低音反射式音箱PMC ATL先進傳輸線音箱設計。

最低失真是第一考量

既然完美不可得,設計喇叭總需要做出取捨,接著我問道,如果要列出所有的設計目標排列優先順序,PMC最關心的重點為何?Peter想了一下:「我可以一下子列出許多重點,但是要排出優先順序,得要考慮一下。嗯,我想達到最低的失真會是我的第一考量,但所謂的『失真』,包含的項目很多,所以等於涵蓋了幾項優先項目,包括寬闊的擴散角度。接下來我會把均衡的頻率響應列為第二位,而第三順位就更難界定了,譬如時間相位,其實也包含在第一個優先項目當中,又或者箱體剛性,同樣也和失真有關。」

在低失真的要求中,Peter說不僅音箱、單體都要配合,PMC特別注意喇叭的擴散性。話題又回到傳輸線式音箱基本的設計變數,包括傳輸導管長度、開口、路徑、容積、阻尼等等,Peter說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仔細的計算與反覆的實驗而得。前面說到理論值指示設計的參考,但是BB5的成功,最後還是仰賴CAD輔助設計,讓傳輸線式箱體達到更為精確的設計需求,解決了長度、開口、路徑與容積幾項交互影響的變數,達到基本的要求。Peter說,電腦輔助工具與設計理論都不是秘密,如果有人願意花時間研究,再參考PMC的作法,或許可以研究出自己的心得,但是在設計摸索的過程中,肯定非常費時,不如直接選用PMC喇叭。

實地體驗PMC的誕生過程



關於PMC傳輸線式喇叭的設計,我想大家看到這裡,已經有了初步的概念,接下來讓我們實地走訪PMC的工廠,從每一道流程瞭解PMC誕生的過程,從每一個細節當中,體驗PMC的英國工藝精神。

[ 本帖最后由 一叶知秋a 于 2008-9-11 23:4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NOTHING + 2

查看全部评分

音联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846

帖子

46

威望

特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交易诚信度
5
注册时间
2008-2-4
发表于 2008-9-12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s:20] [s: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65

帖子

12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6-2-12
发表于 2008-9-12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喜欢的音箱品牌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1545

帖子

63

威望

特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6-7-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PMC工廠位於魯頓(Luton),地理位置大約在英國中央,離海邊較遠,早年是生產汽車引擎的重鎮,但是隨著1970年代英國汽車工業的衰落,商業型態逐漸轉變為貨運中心,魯頓機場是英國第三大,連火車站都稱為「Luton Airport Parking Way」。除了長程的國際線之外,Luton機場與歐洲的運輸網路可說四通八達。從倫敦到魯頓,最方便的交通工具還是火車,車程大約40分鐘。這次PMC的參訪行程還邀請了洋活錄音室的錄音師王秉皇一同前來。洋活也是PMC的愛用者,包括最大型的BB5主動式系統、AML1LB1DB1,都是王秉皇平常工作使用的鑑聽喇叭。

















英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四通八達的火車與Underground地鐵。
英國火車運輸發達


一行三人從倫敦出發,從Underground地鐵轉搭火車,抵達Luton Airport Parking Way車站。抵達Luton車站時,業務總監Miles Roberts已經開著雪鐵龍休旅車,在停車場等著我們了。Miles戴著全反光的酷炫墨鏡,見了面先問我們會不會覺得天氣太熱,原來五月初的英國才剛進入春天,通常不會有將近攝氏30度的高溫,但是我們造訪PMC時的天氣卻出奇的好。從魯頓火車站到PMC工廠,開車大約5分鐘,沿著鄉間小路左彎右拐,不一會就抵達PMC的工廠。
這次到英國採訪,並不只參觀PMC一家,還包括了NottinghamArmor GroupQED所屬的集團),工廠所在地都遠離倫敦,但每一家公司和火車站的車程都不到十分鐘。由此看來,便捷發達的火車運輸和英國城鎮的發展息息相關,而Miles告訴我們,PMC選擇魯頓作為生產基地,是因為地利之便加上相對便宜的廠房。
採訪拍照完全不受限

PMC
工廠的現址並不是創業時的地點,而是2002年才搬過來的。Miles說那時候PMC的業務擴展很快,既有廠房不敷所需,但他們一直想留在魯頓,剛好找到這個廠房,價格很漂亮,於是決定買下來。在前往工廠沿路上盡是綠意盎然的鄉村景色,看不出任何工業區的痕跡。甭說煙囪林立,看得到的煙囪只有家家戶戶的壁爐通風口。不過仔細想想,像PMC這類專業喇叭製造廠商,屬於低污染、高附加價值的生產者,也就不需要選擇集中式的工業區。
整個PMC工廠的參訪過程,由老闆Peter Thomas、行銷經理Keith TongeMiles Roberts全程陪同,在進入工廠之前,我禮貌性地詢問Peter,有沒有哪些地方屬於商業機密不能拍照?Peter大方的說隨我想拍哪裡都可以,有需要還可以請Keith幫忙取景。他說喇叭的設計並不是看過就能理解,其中有許多奧秘,都是經年累月的經驗,此外每一款喇叭的設計都是整體考量,而不是採用某一種昂貴的料件就可以發出好聲,所以請我盡量拍照,他相信PMC的技術不是看看照片就學得起來的,果然對自家Know-How有信心。






























在轉車之際,我特別到King’s Cross車站拍照,這是「哈利波特」趕上學穿牆而過的「9 3/4月台」
進入PMC主要的生產廠房,大致區分為單體製作、箱體組裝、測試與包裝四個區域,生產線並不複雜。接下來我們從進料、單體、分音器製作、音箱與組裝到最後包裝,瞭解PMC喇叭誕生的過程。

















元件測試品管

























Keith表示,所有進廠的的元件必須經過100%測試,在人工昂貴的英國,百分百測試的堅持更顯難能可貴,也難怪成本高居不下。
走進工廠的第一站,我們來到料件儲存中心,這裡存放各種電容、電感等被動元件。料件倉儲其實看來並不特別,就是貨架上面擺放著各種紙箱,分門別類標示料號,不過Keith第一站就帶我們來這裡是有原因的。
他指著一旁用塑膠袋包裝起來的被動元件,這是採買進來的元件,還沒有經過測試,而一旁小工作檯上面擺著測試儀器,Keith說每一個元件都必須經過測試,記錄數值,分門別類擺放,而且強調PMC的被動元件都是百分之百測試。
百分之百測試分類,在人工成本昂貴的英國,這道工序所費不貲,但PMC卻堅持這項耗時而高成本的工序。Keith表示,所有元件逐一測試是PMC能在專業市場立足的重要的堅持。首先為了達到每一款喇叭都擁有相同的性能,零件誤差值必須維持在5%以內。大部分的元件供應廠都能提供標準化產品,但實際上工業製品的誤差值很大,PMC只好手工篩選,降低元件的差異性。
庫存提供長期保固
手工逐一測試元件的第二個理由,是為了長期的維修所需。Keith說喇叭上的零件數值,PMC都有詳細記錄,從產品序號就可以查詢詳細的生產料件批號。萬一喇叭使用許多年以後,像是電容可能自然老化,只要代理商提供序號,就可以查詢原始零件的測試數值,提供和出廠時最接近的元件更換。換句話說,無論你所使用的PMC喇叭是貴還是便宜,只要有維修的需求,此間代理商都可以從原廠訂購與出廠規格最接近的被動元件,不用擔心換了零件以後聲音會產生變化。
















分類完成的零件箱,清楚標示元件的誤差容許度。只要提供產品序號,代理商就能為客戶更換與出廠時最數值接近的元件。
原來,PMC當年創業時就以BBC這些專業錄音室作為主要客群,要做錄音室的生意,不僅產品要好,耐操不易故障,還必須提供長期維修保固,而BBC出身的Peter,更瞭解生產過程中所有文件建檔的重要性,是提供專業服務的基本功,練不好,就進不了專業市場。從元件就測試建檔,只要客戶提供產品序號,就可以調出與出廠時誤差最小的替換零件,保障客戶對聲音長期且一致的要求。


單體製作:in-house生產PMC 75mm中音




















單體製作區同時也是PMC的電子部門,包括分音器、擴大機模組的組裝都在這裡,採工作站的型式擺設,而不是生產線的設計,產量顯然不大。看到擔任組裝的人員,大多是有些年紀的「歐巴桑」,Peter說他們在PMC工作得時間都滿久的,而單體的製程大部分都採用手工生產,所以組裝人員的經驗非常重要。
在我們抵達之前,細心的Keith已經在工作檯上把一只PMC 75mm中音單體分解開來,方便我們研究其中的奧妙。我想PMC招待各地媒體參訪的經驗應該很多,所以知道大家對於PMC最好奇的還是這只75mm的軟凸盆中音單體。其實,75mm軟凸盆中音單體並不是PMC原創,而是從ATC開始,並且成為ATC的重要象徵。PMC創業初期也是直接使用ATC的軟凸盆中音,但經過幾年之後,Peter決定自己生產PMC的自製單體。

PMC
為何要自己製作這只大尺寸的軟凸盆中音?Peter表示,採用別人製作的單體,經常必須忍受品質不穩定的問題,一般被動元件經過測試分類,可以讓誤差值降到最小,但單體如果配對差異太大,對生產品質的穩定性影響很大,所以當他們的銷售越來越穩定,有足夠的財力可以投資生產自家單體,Peter很快的就決定著手自行製作單體,而中頻段對於音樂表現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更顯示出這款75mm軟凸盆中音對PMC的重要性,所以從這裡開始著手。PeterATC的中音單體其實性能很好,但是效率偏低,對喇叭設計者而言,在三音路喇叭系統中,要和高音與低音單體的效率達到均衡,ATC顯得難度較高,這些都促成Peter想要製作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軟半球中音單體。




























中音單體的表面塗佈工作全靠手工,反覆均勻塗抹,至少需要六個月的訓練才能上手。圖左下為經過烘烤完成的中音單體振膜。
PMC這只75mm軟凸盆中音單體,外觀看起來和ATC幾乎一樣,但是Keith特別把單體拆開,就是要方便Peter解說PMC專屬軟半球中音的不同之處。基本上這只軟半球高音的振膜部分採用亞麻纖維(linen),是韌性高的長纖維,但光是這個亞麻長纖維半球還不能發聲。我們經常說某些喇叭使用絲質高音,其實光是絲並不能發聲,而是表面塗佈的振膜推動空氣,才能發聲,採用絲質材料目的是要讓振膜成形,塑造聲波擴散的半球面。PMC75mm中音單體也是同樣的原理,將亞麻長纖維半球面內外塗佈薄膜,乾燥之後就成為發聲振膜。
雖然軟半球中音的基本發聲原理和軟半球高音一模一樣,但是製作難度更高。和軟半球高音比較起來,軟半球中音單體的表面積大了許多,不像高音可以很容易均勻的塗佈薄膜,PMC中音上漆的工作全部仰賴手工,內層與外層以不同的塗料,慢慢均勻塗抹。Peter說這項工作一般人至少要學六個月,才能獨立工作,甚至有些人還學不會。為何PMC要採用軟半球中音?Peter說如何搭配單體仍是從設計取向來決定,軟半球中音的優勢,就是比錐盆中音擁有更大的擴散角度,更容易達到寬闊而自然的音場表現。





















單體拆開之後,我們可以發現音圈尺寸特別大,Keith說,甚至有些15吋低音單體的音圈也不過這麼大。大型的音圈以手工繞線,整個音圈由音圈筒和繞線組成,由於音圈負責快速的活塞運動,以推動振膜發聲,所以要具備低質量與高剛性,同時還要有良好的散熱特性。

PMC
所採用的音圈筒材質是PTTE玻璃纖維材料,採手工繞線,特製的繞線機會先讓繞線經過特殊的黏劑槽,以均勻上膠,然後慢慢地「轉動」繞線,把線圈黏在音圈筒上面。不過光是黏膠無法讓音圈承受實際工作時的高熱,接下來要把繞好線圈的音圈送入「烤箱」,以攝氏200度的高溫烘烤40分鐘定型。經過烘烤的音圈,最後還要打上小洞以增加音圈的散熱功能。既然是專業用途的喇叭,PMC都能承受很高的功率輸入,當輸入功率提大,單體運動劇烈時,自然發熱也隨之增加,這些細部的散熱設計,目的就是要提高單體的功率承受力,同時減少因為音圈過熱而產生失真的機會。




















固定音圈極線的端子,設計特殊的孔洞,避免固定不良產生諧振,也是PMC中音單體的特色。
此外,PMC軟凸盆中音單體的音圈的接線,經由兩側特殊設計的管路連接,而且音圈引線與單體正負極的連接,不採用焊接,而是使用Silicon膠固定,以降低音圈運動時產生的失真,也是和ATC不同的地方,Peter說這項改良可以降低振膜運動時,因為正負引線震動造成不良諧振。所以即使PMC的中音和ATC外觀很像,但骨子裡已經增加許多Peter多黏研究的心得。
還有哪裡不同?Keith最後拿出一小塊泡綿,這是藏在振膜內部的秘密,PMC發現軟半球振膜中空的部分,會受到諧振影響產生細微的失真,造成鈴振,簡單講就是可能會發出刺耳尖銳的聲音,於是經過重複實驗,找到適當的泡綿塞在中間當作阻尼物。





















PMC中音單體的秘密,還包括中央放置軟性泡綿,以吸收不良諧振。
講了這麼多好像有點複雜,究竟PMC的中音和ATC所生產的中音差別在哪裡?內部裝置泡綿與音圈固定的方式不同是關鍵,其他如振膜、強力驅動磁鐵總成大致類似,但為了增加頻寬,PMC還增加了銅環。言談之中,Peter並沒宣傳PMC自家的的中音單體比ATC好聽,但強調PMC自家的這只75mm中音單體比ATC的整體效率高出許多,大約是95dB
這款中音有多重?當場一問大家竟然都不知道,Keith10公斤,另一位同仁猜6公斤,可是大家都是用猜的。隔壁負責安裝MB2的同仁自告奮勇過去秤重量,結果答案是8.5公斤,真不簡單,一個75mm的中音單體重量,竟然幾乎和尺寸大一倍的低音單體一樣重。






















講了這麼久都在談PMC的中音單體,那低音單體和Nomex平面振膜單體呢?原來低音單體是從英國Volt的製品,尤其是BB5MB2上面那「八爪魚」式的金屬框架,PMC工廠並沒有相關的生產機具。雖然是Volt的單體,但是提供PMC使用的型號都是特殊規格,外面買不到。

Peter
特別解釋,MB2BB5上面使用的「八爪魚」大尺寸低音單體,其實外面的金屬框架不僅是用來固定單體,也不是故意做得雄壯威武好看用的,實際上音圈和整個金屬框架連接在一起,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協助音圈散熱。和中音單體的音圈打上小洞的道理一樣,整個低音單體的框架都能幫助散熱,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輸入耐壓與降低音圈過熱產生失真。至於Nomex單體,Peter說蜂巢式結構的Nomex材質具備高剛性與低質量的物理特性,以往應用在航太工業,是非常優秀的振膜材料,但是在應用時也有部分限制,他花了一些功夫才瞭解如何控制,目前PMC共有三款喇叭使用Nomex單體,分別是AML1EB1IB2。





















圖左型號為IB2;圖右則是AML1

[ 本帖最后由 一叶知秋a 于 2008-9-12 00:31 编辑 ]
香港弦声音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1545

帖子

63

威望

特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6-7-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偏好多階分音

PMC
的電子部門還包括分音器的製作,在專業鑑聽喇叭的領域中,基本原則大多採用多階分音,以陡峭的滾降曲線,獲得準確的頻段銜接。所以IB1IB2MB2BB5都採用最高階的24dB滾降(四階分音),而GB1DB1+TB2+FB1+則採用12dB滾降(二階分音)。所以可想而知PMC喇叭的分音器,都需要許多被動元件。



分音器的組裝,還是大量手工,這個工作站也負責主動式模組的組裝。


接著Keith拿起GB1的分音器,他說PMC並不堅持每一個部分都採用最昂貴的產品,而是依據設計所需,選擇最適當的元件。譬如影響聲音的關鍵部分使用Solen電容,但對於聲音影響不大的就使用平價的標準製品。Peter補充說,買喇叭就是買聲音,所以製作者必須要把成本花在和聲音最有關係的部分,各種元件的篩選使用也一樣,譬如零件數值的配對和兩個喇叭的一致性有關,所以即使手工逐一測試很昂貴,也不能省略這道工序,而分音器則從功能上來看,某些部分選擇昂貴電容對聲音影響很大,但是有些更換了也聽不出來差異,這些才會選擇平價的元件。



究竟被動元件的取捨原則為何?Peter說沒有別的方法,就是不斷試聽比較。作為PMC最主要的設計者,Peter的說法很實際,他說大家買喇叭就是為了買聲音,而不是和聲音無關的東西,如果大家覺得音樂重播的效果很好,就不需要問究竟是不是昂貴材料製作。Keith補充說,其實換了被動元件的變化明不明顯,熟悉的音樂一聽就知道,Peter經常拿著試做的版本找大家一起A/B試聽比對,好壞一聽就知道,該用昂貴的元件,PMC絕對不會吝嗇。

接著Peter拿起一塊分音器的電路板,指著電路板上面的銅箔說:「闢如PMC所使用的電路板厚度,訂做時都特別加厚,除了在聲音表現比較好之外,在專業使用的場合中,所有PMC喇叭都必須承受『千瓦級』功率輸入,所以分音器的銅箔厚度更需要加厚。當然,除了功率承受的性能考量之外,我們也發現厚銅箔的聲音表現也比較好。」談到這裡,Peter再一次強調,喇叭設計必須從整體考量,而不是單一因素就能決定好壞,發燒友經常看到某一個元件較為廉價,就說這樣不會發出好聲音,這些都是以偏蓋全的思考邏輯。「喇叭組合在一起才會發出聲音,而只有電容根本不會發聲。」Peter說,「如果哪一個單一元件能夠讓聲音變得很好,我絕對毫不考慮使用,但是如果昂貴和便宜者沒有差異,我不會讓消費者多花錢買和聲音無關的設計。」

Keith
接著補充,PMC的喇叭輸出端子都直接與分音器耦合,他們發現喇叭端子與分音器之間的連接線越長,聲音表現就越差,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喇叭端子直接和分音器接在一起。但是雖然省去了分音器與喇叭輸出端子之間的連線,喇叭內部還是有必要的連接線,在PMC全部採用無氧銅線(OFC)。


MB2OB1的分音器。OB1雖然因為喇叭身材挑高,但分音器一樣複雜。Peter說,被動元件的擺放和安裝角度,對於聲音都有影響,所以OB1的分音器設計反而比較困難。


我問說有些音響迷認為銀線聲音表現比較好,喜歡自己動手更換喇叭內部配線,可以套用在PMC身上嗎?Peter說:「如果使用者主觀上想要這麼做,我也沒辦法控制,這是消費者的自由。但是PMC喇叭的設計是出於整體考量,而不僅針對單一元件大做文章。每一款喇叭的性能,包括效率、阻抗變化、音箱結構等等,都經過仔細的計算,所以把任何一部份更換所謂發燒元件,我保證聲音一定聽起來不一樣,但不保證聲音會更好,我甚至認為可能會更差,所以不建議消費者自行更動PMC喇叭的內部元件。」
在離開電子組裝部門之前,Keith特別提醒我們,每一個生產流程之間,都會經過仔細的測試,從進料先測試分類,單體完成後個別測試、分音器完成後也個別測試,簡單講,PMC在每一個生產工序之間都不斷測試。業務總監Miles這時也加入會談,他說重複不斷的在每一個生產過程中測試,目的就是確保每一個出廠的PMC喇叭都沒有瑕疵,尤其PMC喇叭的出口業務比重越來越高,外銷最怕產品的不良率偏高,當他們逐步建立自家組裝的規模,越來越多元件在PMC工廠內in-house製作,就更能夠重重把關,就算出口之後發現問題,也能追溯到生產的每一個流程,發現不良品發生的原因。Peter補充說,事實上PMC的產品送到顧客手上幾乎沒有故障品,偶爾發生的小問題,幾乎都是運送過程碰傷音箱,而長途運輸就不是PMC能夠完全掌握的過程。

委託英國高級家具協力廠製作音箱


GB1在英國當地銷售特好,所以生產線上排滿了GB1的音箱。所有的音箱都是在英國當地找協力廠商製作,Miles表示,即使在英國,也只有非常少數的高級家具工廠,可以符合PMC的要求。而且近幾年他們的工作都忙不完,要不是和PMC有十多年的交情,早就不願意代工了。

所有PMC喇叭都使用MDF板製作,但是KeithPMC使用的MDF都是向Medite訂購,密度分佈非常平均,所以即使價格比一般MDF高,PMC從來沒有想過使用更低廉的普通MDF板。接著Keith指著GB1的音箱內部,他說連裡面都貼上對稱的木皮,讓Medite MDF板內外的材質都平均,才能確保喇叭經久不壞。「如果裡面不貼上相同的木皮,喇叭經過幾年之後可能會裂開。」Keith解釋。你可以想像PMC的音箱材質是三層結構,內外兩層都是對稱的木紋,而中央夾住MDF,如此才能耐久使用。在台灣因為氣候潮濕,有些進口喇叭水土不服,用了幾年以後木皮會剝離不平整,關鍵就是沒注意到內外都要貼上一樣的木皮。

PMC
廠房內並沒有製作喇叭音箱的木工機具,推想應該是委外生產。沒錯,PMC的音箱都是委託英國本地的高級家具製造廠代工,但Keith表示即使在英國,合乎PMC要求的協力廠商還是很少,這麼多年來他們只找到一兩家工廠能夠符合標準,而且請家具廠商製作難度很高的傳輸線式音箱,成本也非常高。Keith說:「不要看GB1的喇叭音箱造型典雅傳統,製作好像很簡單,但仔細注意喇叭周圍的弧線,原木花紋必須平整自然的延伸,都得靠協力廠商的真功夫。有些木皮加工不良,遇到折角彎曲的製作不平整時,可能就直接拿砂紙磨平,木紋就不會自然延續,缺乏高級家具般的質地,但在PMC的標準裡,這些都是不合格的製作工法。」



Miles特別把GB1的音箱立起來,說明PMC選用木皮時嚴格要求兩兩配對。

接著業務總監Miles把一對GB1音箱立起來,方便我們觀察木紋。他說每一對PMC喇叭所使用的木紋,都必須左右兩兩對稱,「雖然在專業市場上,喇叭的外觀並不重要,但在家用音響的市場上,我們學到外觀也是重要的一環。」Miles說道。「此外,台灣市場對於淺色櫻桃木紋似乎比較不感興趣,但是在英國和歐洲市場上,卻是櫻桃木紋比較受到歡迎。請注意在測試區有一對GB1,顏色顯得比較深,那是兩年前的原型,用來做測試參考的標準,前面製作中的全新木箱,顏色來得比較淺,櫻桃色木紋在歐洲比較受歡迎的地方就在這裡,經過幾年的時間,喇叭木箱的顏色會逐漸變深,就和高級木工家具一般,隨著時間越久,木頭的光澤就越顯得自然漂亮。」
言下之意,從專業市場起家的PMC,經過多年在家用喇叭市場的磨練,也越來越瞭解消費者的心,專業的骨架中,包裹著美麗的因素。但是從我和Peter的訪談中,想把喇叭做得漂亮可能不是他的想法,而是市場趨勢,對Peter而言,PMC喇叭是用來聽音樂的,而不是拿來擺好看的,他寧可把更多成本花費在和聲音有關的細節,但是像MilesKeith這些站在銷售第一線的人,就會關注家用市場的趨勢,催促Peter想辦法把喇叭做得漂亮些。在PMC,聲音的關鍵還是Peter,但要把喇叭做得漂亮,則都是業務和行銷的要求。
組裝:慢工出細活
從單體、分音器、音箱等各部元件看過,最後就是把各部分組裝起來的工作。組裝的部門看起來並不複雜,其實都是手工,依照順序把各部元件組合起來。奧妙在哪裡?音箱內部阻尼物的黏貼!和吸音棉一樣,都是經過反覆聆聽試驗,決定阻尼物的使用量。



怎麼把單體給裝上MB2?問了現場工作人員,他才秀出特殊的輔助工具,還真有創意,把Bryston的把手加上銅片,做出私房組裝工具。

在組裝的過程,主動式喇叭比起被動式喇叭複雜些,增加了放大模組的安裝工序。PMC的主動放大模組傳統上使用Bryston,譬如BB5就使用Bryston電子分音器與4B SST後級,面板上面多了PMC的字樣,以便和Bryston標準製品區隔。Peter表示,PMC是專業的喇叭製造廠,但無意製作擴大機,所以一開始的時候,PMC採用Quad授權的後級模組,直到他接觸了Bryston,才全面更換,十多年沒有改變,差別只在Bryston改款時,PMC也要跟著改款。而像DB1這類小型的主動式喇叭,則採用日本Flying Mole數位擴大機,取其高輸出功率與低發熱的特性,連PMC都愛用,顯然大家可以多注意Flying Mole的擴大機製品。
測試與品管
測試時採用儀器與聆聽並重,包括以Liberty專業測試軟體跑數據,儀器會直接顯示喇叭是否合格。通過儀器測試之後,品管人員接著使用PeterBBC找來的「測試音」試聽,因為Peter多年在BBC工作,而且協助他們設計鑑聽喇叭,所以PMC可以直接取得這些BBC專用的測試音。



測試音的內容大部分是連續性的訊號,從20Hz~20kHz連續延伸,在很短的時間當中讓測試人員瞭解喇叭是否合格,只有少數動態很大的音樂片段。單純聆聽測試音就要知道喇叭是否合格,必須經過長時間訓練,Peter說:「人員的訓練非常重要,從儀器判斷可以直接看圖表就好,但是聆聽測試音則必須經過三到六個月時間訓練,累積足夠的經驗,才能在品管流程上簽字負責。


包裝出貨






通過測試後的PMC喇叭成品,最後流程就是包裝出貨。幾乎所有歐洲原廠都很重視「綠色精神」,PMC也不例外,包裝材料70%使用再生材料,30%使用原生材料。行銷經理Kerith Tonge說:「喇叭包裝外箱不能使用再生材質,否則運送過程很容易凹陷,損傷喇叭,但是PMC盡可能採用回收再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553

帖子

1

威望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7-1-13
QQ
发表于 2008-9-12 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i need a better oofer,budget within RMB 50000 for 5.1
Never Stop Explor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6695

帖子

218

威望

核心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交易诚信度
18
注册时间
2003-4-19
发表于 2008-9-12 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s:20] [s:20] [s:20] [s:20]
Lo-fi系统     
VCD/CD :BBK-919
功放:CAV 1086
音箱:CAV MR-6ESS
低音炮:CAV 8 MKII   
视频:CRT GN-29D
咸菜 : 怪兽 M-1000

吓~!! 真的??系咩~!! 哦~!!  o_O '...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stupid 見 stupid~!! ^_^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1424

帖子

42

威望

特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交易诚信度
35
注册时间
2007-5-23
发表于 2008-9-12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s: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30

帖子

27

威望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7-9-11
发表于 2008-9-12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为PMC用家,狂顶.

不过说句实话,手工的东西,很难说就一定[精密].我的DB1和TB2i都有一点不爽的地方,但是听到他的声音的时候,丝毫不会考虑这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30

帖子

27

威望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7-9-11
发表于 2008-9-12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了特别版的阿四顿马丁................................就是有钱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5494

帖子

457

威望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交易诚信度
17
注册时间
2004-2-20
发表于 2008-9-12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一叶知秋a兄的知识分享

看题目被吓一跳~[s:14]    自从买了pmc后,就一直被喇叭玩:Q  要征服它可不容易

av方面的要求低一些,可以想象3对ib1 mb2 的威猛音效~

hifi的话花的心思就多了,没有喇叭4-5倍的投入基本很难~[s: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523

帖子

17

威望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交易诚信度
8
注册时间
2004-2-23
发表于 2008-9-12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PMC,可能最省钱且效果还可以的方法是用BRYSTON......
怎么始终讲不出心中所思 不知所以,只想你会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65

帖子

4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8-1-31
发表于 2008-9-12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s:20] [s:33] [s:6]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丹拿声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活动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 QQ:895456697|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207号 ( 京ICP证041102号,京ICP备09075138号-9 )

GMT+8, 2025-5-3 15:27 , Processed in 0.187685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