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19711
威望160
金钱262345
交易诚信度12
主题61
帖子1429
注册时间2005-2-13
最后登录2011-7-5
荣誉会员
       
交易诚信度12
注册时间2005-2-13
|

马上注册 家电论坛,众多有奖活动等你来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中国武林中有一句话: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此话也可以运用在音响发烧中。前后级功放就好比两扇门,打人还得凭音箱。前级出声,后级出力,相互搭配推动,最后凭借音箱的优异表现才能打动人。相反,只有好的音箱才能有较高的素质,为优秀的前后级提供广阔的发挥余地。总之,两者相辅相成,组成真正优秀的音响系统。
长期以来,自己一直奉行着小步加快跑的原则,开展着自己的发烧行为。自己之前经过了多次前后级功放的调整,提升还是明显的。同时,再不断进行调整,以达到花费不大的前提下逐步实现自己预期的效果。相比较而言,多声道音箱的采购因为开销巨大,而一直相对比较谨慎。个人看法是,在自己的欣赏和动手能力没有提高的情况下,盲目升级音箱也是不理性和科学的。于是,我始终在遵循着实用主义的前提下慎重升级自己的音箱系统。当年入门时候,我选购了天龙1806+B&W 3系列的搭配。让我从此开始了影音发烧之旅,慢慢普及自己的常识,学会使用各种器材;06年,升级了天龙3805后,加上自己慢慢不满足基本的“发声”要求,音箱随即升级到了6系列;07年,自己逐步开始把玩天龙A11SR+NAD 218甚至各种甲类多声道后级,功率的不断加大,自己对影音的高要求,音箱再次成为瓶颈,也拉开了我音箱升级的新一轮帷幕。
本来我的预算是先行采购一对B&W 805S的,计划逐步再采购一直HTM4S中置,实现前方三声道8系列。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再在商家影音室进行了反复详细的对比后,我发现-书架箱子在AV方面还是有先天不足。即便可以通过低音炮的后期补声改善,但是长期听惯了落地箱子那种大动态的表现后,还是无法接受书架箱子的失落感。805S在立体声方面绝对完胜,但是自己的爱好毕竟还是在影院方面。而且8系列的HTM4S中置要万余,8系列的落地箱子最经济的也要数万。对于我这个年收入只有数万的工薪阶级来说,玩8系列确实在当前情况下是有悖主旋律的。于是B&W 704落地箱子和搭配的HTM7中置成了我的最佳选择。恰逢商家有一只在冰雪灾害期间运送途中受损的全新HTM7中置(只是音箱的左下角在运送途中被摔坏一点)进行处理出售。而且商家答应收回俺那对603 S3进行加价升级一对704主音箱。三只音箱的整体采购价完全没有超出我的预算。于是,我在花费不大的情况下提前实现了自己今年音箱升级的计划。
各大知名音箱品牌的中高档级落地式音箱对于发烧友们来说,具有双重的使用价值,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此类落地式音箱除了能够在HI-FI系统作为出色的音乐回放利器,在大动态的家庭影院系统中也有着出色的声音表现,而B&W的704音箱就正是这样的一款产品,而它更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其采用的鹦鹉螺式金属高音单元。就B&W目前的产品线来看,可以分为高端的顶级800系列和普及型的600系列,而704正处于介于这两个系列之间的区间上,700系列所针对的是中高端的消费群体,因此整体的声音素质还是可圈可点的,作为一款采用三分频设计的音箱来说,独立的高音、中音和低音单元均能够对各自频段的声音作出良好的诠释,因此更值得注重音质的发烧友们选择。直径25mm、外面被一个弧形并带有磁性的金属网罩盖住的金属膜高音单元实际上就是B&W Nautilus鹦鹉螺音箱上的高音单元经过一些高、新、尖技术作出改进后的产品,所以,在704的这只高音单元中,也采用B&W引以为傲的看家绝活:导管负载高音单元技术,它在单元后部连接了一根细长的导管,可以吸入单元振膜后方的有害声波,使振膜前方保持纯净的高音输出。另外,在振膜和线圈之间设有加强接合器,进一步拓宽高音的延伸度,达到了50kHz。B&W 704这款落地音箱还使用了一只直径为165毫米的凯夫拉尔防弹布中音单元,为了增强低频方面的表现,还带有一只同等直径的低音单元,而这低音单元则是由纸与凯夫拉尔防弹布的共同制成的,无论是在中频部分还是在低频部分都有着出色的表现。而HTM7中置音箱,采用705相同的喇叭单元,只是用了防磁处理,以便放置在显示器的附近。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只加了防磁单元横置的705书架箱子(待续)[s:6]
[ 本帖最后由 htlongcn 于 2008-2-25 08:09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