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614472
威望1
金钱16658
交易诚信度0
主题10
帖子314
注册时间2009-7-29
QQ
最后登录2011-4-3
初级会员
 
交易诚信度0
注册时间2009-7-29
|
好帖再转。
悠然寸草心,妙处与君说
浅说音响发烧的若干要领
作者:杨士毅
正如下围棋、打麻将、打桥牌这些高级的娱乐方式得有一定的游戏规则一样,对发烧友而言,把玩音响同样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则,更准确一些可以叫做要领。只有遵循这些要领,方能发烧理智和理智发烧,把音响玩转,玩出些名堂来。
根据个人近年来玩音响、听音乐和阅读中外音响书刊的体会,我归纳出了二十个玩音响的要领,且在此一一与诸君诉说。虽然,这些多是老生常谈,但是,如果能够认真加以融会贯通,相信还是会有所获益的。
一、 弄清目的何在
君不见,有些音响发烧友或音乐爱好者对于hi-fi音响器材是那么的痴情迷恋,不仅花费许多的心思,投入大量的财力,耗费许多的时间,跑遍大大小小的音响商店和唱片行,而且还对买回的音响器材反反复复地折腾和捣鼓。人们不禁要问,如此这般,究竟所做何为?也就是说,把玩音响的目的何在?
其实,再好的音响器材和再动听的音乐唱片终究不过是记录音乐的载体和重放音乐的一种工具。用音响器材去播放音乐,去聆听和欣赏音乐才是根本的目的。好一些的音响器材和优质的CD唱片,自会重放出动听些的音乐,让聆听者感到愉快;让聆听者能够在更近的距离上同音乐家和演奏者接触。在用音响去重放音乐时,如果能够忘掉音响而让整个的身心都陶醉在音乐当中,才是发烧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玩音响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二、简洁至上
清代的大诗人郑板桥曾写过一幅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意二月花”。英文中也有一句:simple is the best。对于音响系统说来,这同样是适用的。
从音响中重放出来的声音,实际上并不是原声。因为要把声音记录下来和存储在媒体上,就得经过一系列的声信号和电信号的变换同处理,而在用音响器材来播放时,又得反其道而行之,再进行一系列的变换和还原处理。平时说,雁过拔毛,同样,声信号变电信号,电信号又变声信号,变来变去,声音又怎么不会产生失真呢?因此,在音响系统中,就得尽量设法让信号所经历的途程能够短些,让信号在音响系统中尽量少受到折磨。为此,音响系统的组成就应当尽可能地简单;音响器材的电路也不要做得太复杂;音响器材面板上的控制机构也应当尽量地少;音响器材之间的连接线也要尽量地短。那些锦上添花的东西,诸如音调控制、均衡器和DSP数字信号处理之类,能不用就尽量不用,能不要就尽量不要。
三、净化市电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宏观的角度看,可以将音响器材看成是把交流的市电通过音响器材放大微弱的信号后,即变换为能够推动音箱发出声音的强功率信号的一种专门装置。我们平时饮水是不能饮用那些含有杂质和受到污染的普通自来水和河水的。应当饮用矿泉水或净化水,而为了清洗肠胃,有时还要服些像昂立一号这样的人体清洁剂。由于交流市电总会受到各种工业干扰、高频干扰以及脉冲干扰等各类干扰,所以最好不要直接用去给音响装置供电,而应当对带有干扰的交流市电进行些净化过滤的处理。对此常常采用的方法是给音响系统加装电源净化器(也称电源滤波器),使用专用电源引线,在有条件时另接以专门的地线。然而,加装电源净化器是否真有效还需试装和试用后才能知道。
四、名牌未必皆铭器
俗话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音响器材的情况,也是如此。虽然有许许多多的世界音响名牌,但是,音响名牌并非皆为铭器,真正的音响铭器,并不太多。原因是,技术在不断地进步,新的设计和新的工艺、新的器件、新的材料又层出不穷,日新月异。那些原先的音响名牌,有的或是不再与时俱进而在技术上变得保守了,有的或是因为新任领导不再像创业者那样努力拼博或是经营乏术或是对hi-fi技术不再感兴趣或是主要设计人员年龄老化或是人员外流,就不可能再出音响铭器了。何况,大树也难免有枯枝。相当多的音响名牌厂家,也往往会推出一些设计欠佳和性能平平的产品。对此,加拿大的音响评介专家、UHF magazine(《高保真音响》)的主编Gerard Rejskind先生说得对:“It remains a fact that famous-name equipment is deliberately built to perform poorly”(“依然存在的事实是,名牌器材有意要做来发出蹩脚的声音”)。总之,对于名牌音响,我们既不能迷信,也不要盲目地崇拜。在选购音响时,名牌不是我们选购的唯一,应当用心用耳,择音响中的优者而用之。
五、廉品可以出靓声
英国有谚语云:“闪光的东西未必皆是金子”。对于音响器材说来,情况也毫无例外。别看那些high-end的顶级音响器材,制造方面是如何的豪华考究;用料上又如何尽用猛料;设计上更如何挖空心思甚至独出心裁;外观上做得又如何富贵堂皇;价格上如何标以吓人的天文数字等等。但是,金玉其外,未必不败絮其中。原因是,这些顶级的音响器材,所代表的仅仅是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一种气派,多半是专门卖给那些对音乐一窍不通,对音响也一无所知的傻冒和大款的。有趣的是,有一家美国的音响刊物曾作过一次调查,结果是:好些成天同世界一流音响打交道的音响评介专家,自已用的音响器材反而是相当普通的。其实,真正玩音响的功夫就在于:能够用那些售价不大昂贵的中、低挡音响去玩出靓声来。对此,Gerard Rejskind先生又说:“Fortunately, it also remains true even today that real music can be heard from a system that is, by hi-fi standards, inexpensive.”(“值得庆幸的是:即使在今天,同样千真万确的是,优美的音乐能够用那些合于hi-fi标准且又不算昂贵的音响重放出来”)。诚哉斯言。
六、不在其位,不出靓声
恰如官场的一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音响系统中身居“要职”的音箱,也是“不在其位,不出靓声“。这话反过来说就是,只有把位子给摆正了,音箱才会出靓声。音箱位置的摆放其实是玩音响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要玩好,玩得转,还真得下一番功夫。通常,在音箱没有各就各位前,成套音响的性能顶多可发挥30~40%,而音箱摆在好位置后,整个音响系统的音响效果甚至有可能会提高50%之多。
然而,令人头痛的是,由于各人听音房间的情况的不同,由于各人的欣赏品位的差异,也由于不同品牌音箱的性能和型式的有别,因此,尽管介绍音箱摆放方法的资料很多,但却仍然没有一套现成的可以照葫芦画瓢的摆放方法,也没有什么现成的图表和曲线可查,更没有几个现成的公式可以照搬照套。唯一可以使用的方法便是参考音响书刊上那些介绍音箱摆放的一些基本原则,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自已动手,通过反反复复的试摆和试听,最后,为音箱找到一个比较适合的位置。需要指出的是,摆放音箱时,可不能着急,可以边摆边听,边听边摆,慢慢地来。比如,两只音箱之间的距离,就应当慢慢地拉开;而音箱离后墙和侧墙的间距,也要一点一点的往前(往里)或往后(往外)挪,而有时,甚至稍许搬出或移动一件原先摆在室内的家具的位置,都可能有出人意料的结果。
七、百看不如一听
人们平时说:“百闻不如一见”。在很多情况下,这话大抵不错。但是,对于音响说来,则刚好相反,应是“百看不如一听”了。因为音响是用来重放音乐的,能否重放出美妙动听的音乐,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中看固然好,却不如中听重要。
由于音响需要通过人耳去验收,所以听的功夫便是发烧友必备的一门基本功。要求发烧友都象调音师那样有一副金耳朵,当然不切实际,但是,能够辨别音质的好坏、音色的特点、音场的宽窄、音域的平衡与否,以及对一些评定音响的主要技术术语有所了解和掌握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多听、多想、多比较、多分析、多请教,自会增加听的本领和提高对音响的鉴别能力。
发烧友一定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去增强听的功力。比如说,到音乐厅去听音乐会,参加各种音乐唱片欣赏会,到音响大展去听各种音响器材的演示,到音响商店甚至音响刊物编辑部的听音室去听,到资深发烧友家里去拜访等等。边听边想,听多了自会听出名堂、说出些子丑寅卯来。当然,也就能够说出上述区别,甚至能够听出重放的音乐是否自然、均衡和细腻,声场是否有层次感,低音是否结实、丰满和醇厚,中音是否自然而无闷声及嗡声,高音是否圆润,柔和及清澈等等。另外,重要的是:还要能够辨别重放的音乐是否耐听,因为有的音响初听还好,但听久了就会感到疲劳和烦腻。这样的声音当然是要不得的。
为了便于对音响器材作出鉴别,发烧友对几张自已比较喜爱的唱片,还要听到烂熟于心的程度,今后再去试听时,就得带着这几张唱片。
八、两者相较,靓声者留
两军相对,自是勇者胜。对两种音响器材进行比较选择,当然是靓声者留。我们在商店中挑选音响时,往往会从初步选中的几种音响器材中,挑出一对一对的来仔细地比较。而试听的方法则大半会是采用A/B比较法,也就是说,利用商店的同一套音响装置,在播放同一首乐曲时,在音响电平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先听器材A的表现,然后再听器材B的表现。然后把表现好些的留下来,再与其他几种音响器材作比较。最后留下来的,便是选中的。
然而,这种A/B试听比较法却有着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其结果是有可能会把性能更好些的反而给淘汰出局了。原因是,根据人耳的听觉特点和人在听音乐时的心理状态,即使是在听同一首乐曲,第一回听和第二遍听的感受总是不一样的。对于内涵极其丰富的音乐,人们在头一回听时总会感到新奇和兴奋,这时是难以注意到音乐中的许多细节的,但是,在听第二遍时,就会在兴奋之余,更多地去注意音乐中的细节,也自会听到更多的东西。因此,如果只进行一次A/B试听比较,即使A比B稍好一点,吃亏的很可能是先试听的A器材。
那么,应当如何进行试听比较呢?为了能够比较客观和公正的进行比较,在有条件和时间的情况下,就应当先按照A/B/A的方式然后再按照B/A/B的方式来进行试听比较。当然,要是时间足够,能够按照A/B/A/B/A的方式进行五次比较,结果就会更为可靠了。
九、纸上得来终觉浅
诗人陆游有这样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从书本得来的知识大多肤浅而不大可靠,非得亲自去参加实践不可。如果将之应用到音响方面来,就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书刊上对音响器材的评介和推荐就不能全信,得亲自去实践,去看,去听;二是对于那些印在广告和说明书上的有关音响器材的技术指标,也不可轻信,更不能作为选购音响器材时的主要依据。有的商家,为了招徕顾客,昧心地把音响器材的技术指标写得天花乱坠,这里面,水份太多,是靠不住的。即使是有的商家比较诚信,把技术指标订得实实在在,也仍然只能作为选购时的一个参考。原因是,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测试方法,还不能在音响器材的技术指标同音响器材的声重放效果之间列出一一对应的关系。有的指标虽然先进,但并不一定就会出靓声,而有的指标看来不高,声音反而相当好听。这里我们只需列举功率放大器的总谐波失真(THD)这一项指标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有的厂家特地采用深度负反馈,把功率放大器的THD压得极低,比如低到0.001%,看起来当然非常漂亮,但是,这样的放大器却未必会出靓声。而受到许多发烧友青睐的电子管单端放大器(SET),尽管其THD高达7%~10%,看上去差不多坏了一万倍,但仍然能够重放出甜美而温暖的声音。
这就说明目前对音响所规定的技术指标可能还不够全面,有可能该加以严格把关的地方还没有全部严格把关,而不该卡严的地方倒可能小题大做,拿着鸡毛当令箭。这也表明音响设计工程师和我们众多发烧友任重而道远,该去做的事情还有许多。
十、酒越陈越香
记得英国诗人布莱克一首小诗中有这样两句:“水越鲜越甜,酒越陈越香”。的确,新酿的酒苦涩难饮,而刚买回的音响也多半不会好听。原因是音响尚未“热身”和“磨合”,还没有进入比较好的放音状态。为了让音响能够出靓声和工作稳定,就得对音响进行“煲机”,也即让音响通电工作一段时间。关于为什么需要煲机,可先听听荷兰Van Den Hul 博士对音响线材的解释,他说:“当音响线材通过电流时,从微观上看,便可以顺通线材内部晶体的导电组织和结构,从而有利于信号电流的传送”。 至于内部装有多支发音单元的音箱,在通电工作一段时间后,发音单元的折环和锥盆等原本生硬的材料才会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方能发挥出原设计的性能。再看象功率放大器这样内部装有许多胆管或晶体管以及阻容器件甚至变压器等器件的音响器材,更需通电一段时间方能进入稳定工作状态,特别是胆管,不经过老练处理是无法正常稳定工作的。另外,CD唱机因为内部装有许多阻容器件以及机械运转机构等,也需经过磨合和热身方能运转自如和工作稳定。像英国Arcam的某些CD唱机,为了工作稳定,更特别设计为在关机状态下,仍然让耗电甚少的电路继续通电工作,也就是天天在煲机。
当然,煲机只是一个处理过程,而且是以缩减音响的寿命为代价的。煲机只会让音响器材进入比较好的工作状态而不能提高音响器材的整体性能。至于煲机所需时间,则会因音响器材的设计和所选用的器件材料以及对其处理的情况,加工制造过程中所受到的应力和处理,出厂前是否对音响进行过专门的处理,在仓库中存放的时间和仓库的环境条件等等而长短不一。有的只需几个小时,如有些音响线材;有的则需几天,如部分音箱;有的更需几个星期,如CD唱机、功放和部分音箱与线材;而有的则需好几个月。据我所知,那些在发音单元中使用了kevlar防弹布做锥盆的音箱,没有200多个小时的煲机,是不会出靓声的。
笼统地说,音响经过煲机后,声音会变得自然流畅些而不再生硬和干涩难听。不过,因为目前还没有人对煲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评定标准,而且各人的体会和感受又各不相同,加上还有人对煲机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这里不可能有客观的结论性的标准。
十一,爱屋须及乌
古语有云:“爱屋及乌”。意思是“爱屋者,兼其屋上之乌”。如果将这句话移用到音响上来,可以改为“爱物及屋”:爱(关注)音响,更要爱(关注)听音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听音室却往往是一个被发烧友遗忘的角落。
记得美国音响评价专家I. G. Masters就曾一再提醒发烧友:“Your Room’s Acoustics Are as Important as Your Speakers”(“阁下的听音室环境是同阁下的音箱一样重要的”)。
有关听音室的选择和室内声学处理所涉及的方面相当多,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所以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英国B&W公司所推荐的几条要领。首先是,只要有可能,就应当尽量设法选长、宽、高三边尺寸不相同的房间来做听音室,四四方方的房间是万万要不得的。至于室内墙壁的装修,则以不贴柔软的塑料壁纸为好。因为硬性墙对低音瞬态的重放反会更好些。而地面则不要去铺大理石或瓷砖等光滑的东西,水泥地也不好,最好是泥土地。再说室内的声学处理,也可因陋就简和因地制宜。如在墙上挂点画,地上铺块地毯或是移动一下墙上挂画的位置或是调整一下室内家具的摆放位置。因为这样就会打乱和分割光墙面和地面原本挺厉害的那些反射,从而减少些高频谐振甚至室内的多轮反射回波(flutter echo)。这样,往往就有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另外,用窗帘和门帘也可适当改善中/高频段的音响效果,厚实的帘布会吸收许多中/高频的声波,从而让高端倍频程的声音更柔和些,而薄点的帘布则会减少些沉闷感和让声音更动听些。因为低音主要由房间的大小和结构确定,所以有时设法移动一下大件的家具,也有可能会明显改善低频的响应。
十二,郎才配女貌
人们常说:郎才女貌。讲的是男女得般配。音响器材也有是否般配的问题,而且讲究还很多。除了档次上要比较般配外,在器材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电平和参数方面,也要求能够大体吻合。比方说,在功率上大致相当,在阻抗方面大体一致,在电压上比较接近。不过,这些方面都还是比较好办到的,难的是音响器材之间的搭配。这是因为要用不同品牌且声底各异的音响器材去组成一套声音能够让人满意的音响系统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不夸张地说,音响器材的搭配学问相当深,也是玩音响的一个重要方面。音响搭配得好,甚至可以用一套中档价位的器材来获得相当不错的甚至同高档音响器材相差无几的音响效果。这就跟《笑傲江湖》中,女尼仪琳武功一般,但在与师妹仪清等七人组成七姑剑阵时,却十分了得一样。因为她们的配合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其合成的武功就远远超出了七人武功的总和。音响器材的搭配,同样需要截长补短和优势互补。这方面,是有过好些搭配得当的例子的,比如,英国的天朗音箱配日本的金嗓子功放,英国的PMC音箱配加拿大的Bryston功放等等。
这里简单说说音响器材搭配的一些要点。首先,避免用声底相近的音响器材来进行搭配,因为那样只会使情况更糟糕。这就正如台湾著名音响评价家刘汉盛先生所强调的:“不当的器材搭配往往比器材本身的好坏影响更大”。其次,音响器材的搭配更讲究的是“互补相衬而非抵消相减”(也是刘先生的原话)。也就是说,截长补短和相辅相成比相消相克更为重要。再就是,搭配的好坏得用自已的耳朵去评判。这是因为,鞋子穿着挤不挤脚和舒不舒服只有自已心里明白,而音响搭配下来是不是能重放出自已喜欢的那种声音也只有通过亲自去试听才能知道。还有就是,由于总会受到条件的限制而不大可能用许多的音响器材来一一进行搭配,所以就得借鉴他人的经验和留意音响刊物上那些有关佳配举隅的介绍,特别是那些与自已的音响声底相同或相近的音响器材。
十三,便宜亦有好货
平时人们爱说,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这对新的音响器材说来,大抵如此。不过,仍然有价格便宜品质又好的音响器材,这就是二手器材。然而,二手音响器材却不是那么好买的,只有那些修练得有几分道行,能够识货的发烧友才能买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二手音响。曾听人开玩笑说,没有玩过二手音响或不能把二手音响玩转的发烧友,只算是“发烧大学堂”里的学生,还不能取得发烧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这话有几分道理。
淘到一台名牌的好二手音响固然是一乐事,但是,这比去买一台崭新的音响更费功夫,花的时间也要多了许多。二手音响虽然不那么好买,但还是有对付的招数。一是看,看外观,看新旧程度,看生产年代,看是否打开过和动过烙铁,看有没有换过零件和摩过机没有?二是查,查有无发票?查有无说明书及合格证?查附件齐全不齐全?查原包装箱还在不在?三是问,如询问原主为何要出让?是喜新厌旧还是音响升了级?或是有什么毛病。四是听,要多多的听,在听上花的时间可要比买台新的音响还得多。有好些二手音响,就是多听久听才听出了问题。五是砍,要做出买不买无所谓的样子,设法把价钱砍下来。六是忌,忌买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品牌和虽然是名牌但型号却一点也不响亮的那些音响。因为不知名的厂家靠不住,而型号不响的名牌音响又很有可能是厂家失败的产品。
十四,削减还是添加?
听人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是,对音响说来,就未必如此了。因为多一个香炉就多一个鬼,所以我们在前面已提过,音响系统的组成以简单为好。而这里要讲的是,信号在通过音响系统时,由于个别音响器材可能会在电路设计上不够完善或受到所用元器件性能的限制等原因,多少总会产生一些失真,如饱和限幅或对信号的成分进行了削减。限幅会产生些谐波失真;而对信号成分的削减则会让信号的高频或低频受到些损失,从而在重放时出现高频延伸不够或低频下潜不深的缺陷。因为这些音响器材或是在原信号的基础上增加了些东西或是减少了些成分,所以我们可将它们分别称为添加型和削减型音响器材。因为现在还没有办法做出十全十美的音响器材来,所以音响器材或多或少总带有些这样的毛病。
在选购音响器材时,因为多半只有这两类音响器材可供选择,所以究竟应当选购那种器材就是一个问题。从重放音乐的角度考虑,通常认为,削减型音响器材稍许好些。原因是:如果在重放音乐时,由于受到音响器材性能的限制而不得不让乐曲少了一些东西,那么人的耳朵/大脑系统便会自动地、潜意识地将这些丢失的部分给添补上,让人在不大觉察的情况下继续去听播放的音乐,虽然音乐有可能没有原先那么动听。但是,如果在重放时添加了些东西,人耳对此会非常的敏感,一下就能够觉察出来,听出重放的音乐不自然,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在作怪。
比如,有一台个头不大的书架式小音箱和一台落地式的大型音箱,二者价格相当,要在其中选择一个的话,恐怕就应当挑选小的。原因是小音箱虽然低频有些不足,但中/高音通常不错,声音比较甜美,而大音箱虽然低音多了些,但细听就可能发现它的低音有些沉闷,甚至有时还轰隆作响,这种声音听久了会让人厌烦。
十五,姜还是老的辣
人们爱怀旧,在音响发烧友中此风尤盛。说起来,现在数字音响技术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连当日威风八面的CD唱片和CD唱机,如今也老了,因为有了SACD和DVD-AUDIO这些多声道宽频带的“接班人”。但是,仍然有那么一些人在玩老的东西,如LP密纹唱片和唱机,如摸拟的磁带录音座,如300B的胆机。甚至在纳米技术已开始使用,集成块和芯片能作得极小极好之际,仍然以分立器件的音响器材为最好和最高档。再看收音头,虽然数字式的收音头自动化程度高,又可预先存储十几个甚至好几十个电台,但是,今日最好最贵和最高档的收音头仍然是指针式手动调谐的收音头。难到数字电路不敌模拟电路?莫非先进的技术还不如落后的东西?
情况并不完全如此。目前,数字音响技术确已相当成熟,数字音响器材的技术指标已能做到很高很高的水平。除早有的数字音源外,数字功放和数字扬声器也已经或即将进入实用阶段。而数字音响的小巧轻便和使用的灵活方便更是无话可说。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些发烧友要死死抱着那些早该淘汰的音响不放呢?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发烧友,特别是有些资深发烧友,之所以仍然会喜爱那些老得似乎应当进入历史博物馆的音响器材是有其原因的。
原因就是这些早期的模拟音响器材,虽然技术指标不大先进,使用也相当不方便,更不便于携带,但重放出来的声音的确好听,动听,是大多数的数字音响迄今依然无法企及的。这里还不说LP唱片和胆机这些公认的好东西,单说那些磁带录音机中的“最后的贵族”----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一批三磁头录音座。如果你有机会用这些录音座去播放优质的原声带,你准会为它所重放出的音乐大吃一惊,因为声音是那么的甜美,那么的柔和,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悦耳。对那些久听CD唱片的人说来,真会有耳目一新之感。
这就说明,数字音响还有应该提高的地方。但愿,有一天,数字音响能得全面的胜利,姜不总是老的辣。
十六,不求有功,但求少过
常言道: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如果把音响器材中的主要组成,如唱机、功放、音箱比作牡丹,那么,负责传送音频信号的音响线材就是绿叶。但是,音响线材却是比较难于掌握的,原因是,它的性能同价格之间并没有直接对应关系,有些售价极为昂贵的线材的性能不过尔尔,而有些并不贵的线材反倒可能挺不错。另外,对线材还有着不同的看法,如有人认为,线材的用途就是传送信号,它在提高音响器材的性能方面是无能为力的,而且产生负面影响最小的线材便应是最好的线材了。多年来,美国著名的音响刊物《立体声评论》(现在改名为《声响和影视》(Sound & Vision))编辑部便一直持这样的看法。但是,也有人认为,音响线材在改善音响装置的声重放音质方面,是能够起到一些弥补和修饰作用的,而且音响的档次越高,线材的作用就越明显。
其实,判断音响线材能否起到些作用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听为本,用耳朵去验收。起不起作用,合用不合用,一听便知端底。
十七,大有大的好处
《红楼梦》中凤姐儿在带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说过一句名言:“大有大的难处”。其实,对音响器材说来,倒是:大有大的好处。对此,台湾著名音响大玩家,几乎玩遍世界上所有High-End级音响器材的刘仁阳先生便曾深有体会地说过:“‘无大不观’,音箱要大,功放的输出要大,重放出来的声音气势要堂皇,声底要丰厚”。对此,我们还得在刘先生的原话上再加几句:(对于AV影视器材),“屏幕要大,成套音箱的主音箱要大。屏幕大了,看起来才生动,才舒服;音箱大了,听起来才痛快,才过瘾”。
前几年,许多人特别青睐于Spendor 3/5A之类小型音箱是不无道理的。那时,大多数人的住房还不大宽敞,能够有间小的听音室就算不错了,而BBC监制的小音箱又特别适合于重放那些古典小品和人声以及室内乐,乐曲和歌声甜美,柔和,温暖,真让人陶醉。但是,要在小房间内用小音箱去播放大型交响乐就力不从心了。动态大,冲击力强的大合唱及大型交响乐的那种宏伟气势和强烈震撼力,小音箱是重放不出来的。因为大更有大的好处,所以只要有可能,对音响器材,就宜买大不买小。
十八,阳关道独木桥并行不悖
有个流行的说法,“重庆人什么都敢穿,广东人什么都敢吃”。当然,只要别吃出SARS来就行。发烧友也是什么都敢玩,对音箱,也有人玩起了双线分音(bi-wiring)。只有在音箱背面备有两组接线端子的音箱,才能按双线分音来连接,因为这时低音同中/高音将分别各由一组喇叭线来同功放连接。由于低音和中/高音各走各的路而分道扬镳,所以减少了相互间的干扰。于是,双线分音的好处是:失真小些,音场更丰富些,音域更宽阔些,细节可以有更多表现。
然而,也有人对bi-wiring说NO。如相当有名的NAIM公司和THIEL公司等。他们都不赞成音箱的bi-wiring接法,所推出的音箱也没备有相应的接线端子。他们认为,只需把分频网络设计好和选用合适的功放及线材就行了。
除双线分音外,还有三线分音(tri-wiring)的接法,不过因为效果不特别突出,还需要三组喇叭线,也比较麻烦,而且好些音箱也没备有三组接线端子,所以问津者不多。
此外,功放同音箱之间的另一种接法便是双路功放推动(bi-amping)。这时,要么为了增加推动功率和加强对音箱的控制而使用两台相同的后级;要么为了利用不同功放的个性差别和设法取得低频段与中/高频段的平衡而使用两台不同的后级。这里的两台功放都是分别用于去推动音箱的低音单元和中/高音单元的。显然,双路功放推动将具有双线分音的全部好处,而且还减轻了功放的负担和放宽了对功放的要求。但是,由于需要两台功放和在调整上又有所要求,所以,没有相当的功力是不大好玩转的。
十九,何妨添些佐料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为了让音响装置能够出靓声,设计工程师和发烧友真是绞尽脑汁,费尽了心机。有的把音响来个‘开膛剖肚’,进行摩机,有的制造出种种音响附件以改善效果,对后者我们姑且以“音响佐料”称之。
单拿音箱来说,为了减少和化解音箱的振动,人们想出了“泰山压顶法”和“脚底生跟法”。所谓压顶,就是在音箱顶部放以装有小铅块或铜块的袋子或是花岗石、大理石、厚玻璃板或大型砖头。而脚下生跟则是为音箱加装金属脚钉或是铺垫以大理石、花岗石或水泥板之类承托物。同样,对CD唱机和功放也可压顶和在其下面加装金属脚钉、黑檀木钉或陶瓷钉等以及各种板条。当然,CD唱机和唱片还有一些其他的专用佐料,如Densen消磁碟,STATMAT贴膜等。而为了保持接触面的可靠,还有好些种清洁剂和接触增强剂。
对于音响佐料,因为各人的喜爱不同,所以效果会因人而异。而且其中有些一看就荒谬可笑而毫无科学依据。不过,我们也不要轻易便加以否定。因为往往有些乍一看似无科学道理的东西,后来证明却是真正有作用的。
音响佐料当然可以尝尝鲜,但千万不要本末倒置甚至忘记了用音响,玩音响的根本目的是聆听和欣赏音乐。
二十,而今更上一层楼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去考虑音响升级的发烧友也不是资格的发烧友。切莫把音响器材的升级看作是花几个钱更换一二种音响器材的简单行为。音响器材升级的板眼儿要多得多。它代表了发烧友进取向上和不断追求完美的那种精神;它是个人在事业,学识,职务和薪俸甚至住房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取得进步的反映;当然,它也是发烧友更加成熟的表现。
那么,音响器材何时该升级?又应当如何去升级呢?可别去听商店个别售货员的胡乱吹嘘,那些说得天花乱坠的言词多半是为了骗你的钱的。倒是英国《what hi-fi》杂志编辑部提出的10点忠告值得我们参考:
1、已经彻彻底底弄清现有音响器材的性能,特别是其播放自已喜爱的那些音乐时的表现;2、为了发挥现有音响器材的水平,业已竭尽全力;3、已换装过几种音响线材,而实践证明,现在用的就是最合适的;4、已拧紧所有的紧固件的螺母,并清洁了所有的接线拄的接触面;5、已调整好音箱的脚钉并个个都拧得紧紧的;6、已经试摆过几次音箱,甚至还在其下边放置过垫板,垫条;7、通过初步替换个别的音响器材,业已摸请现有器材的不足;8、已制定好音响器材的升级计划、并开始逐步实施;9、当实际替换为心仪的新音响器材后,重放音乐的效果果真令人满意;10、当替换为未曾考虑过的其他音响器材时,音响效果便让人大失所望。
最后,应当提醒的是,音响的升级得分阶段地进行并适可而止。千万不要为升级而没完没了的升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