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44238
威望239
金钱82839
交易诚信度0
主题57
帖子996
注册时间2006-4-4
最后登录2024-10-2
核心会员
      
交易诚信度0
注册时间2006-4-4
|
马上注册 家电论坛,众多有奖活动等你来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潇湘水云》是一首著名的古琴曲。产生于南宋时期,作者郭沔,字楚望,浙江温州人,生卒年月不详。南宋理宗(1225-1264)前后,郭沔以琴闻名于世。其入室弟子刘志芳(浙江天台人)传其琴艺于毛敏仲、徐天民,从而形成后来著名的“浙派”,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古琴,惭愧得很,至今我连实物都没见过。而古琴各流派及特点,我更并没有清淅的轮廓。只是听的时候,出于自己的理解,对同一乐曲的不同版本,有自己的偏好。按照宋人的说法:“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其意为浙派演奏特点是质朴而不粗野、细腻而不呆板。
郭沔曾经在监察御史张岩家为门下清客。而张岩是当朝宰相韩侘胄的亲信。靠这层关系,郭沔得以习见宰相韩侘冑家传古谱和张岩收集的一些民间琴曲,他在研习过程中又把这些曲谱进行合并整理成集。韩侘胄和张岩主张抗金,复北兵败,两人被黜。郭沔在元兵入侵、百姓离乡南迁之时,移居衡山附近潇、湘二水合流处。据传这里是舜的下葬之地,人人们心目中是崇高民族精神的象征。
郭沔移居潇湘之地后,常泛舟江上,见九嶷山为云雾遮蔽,联想政局的黑暗,因而创作《潇湘水云》曲,是其创作琴曲中最有影响、流传最广的一首琴曲。它有着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音乐遗产中非常优秀的琴曲。
在一个极为开放的社会,本土的某些传统必然受到冲击,这在我们今天司空见惯。唐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最为开放,也最为大气的时代,伴随外来音乐的冲击,古琴的社会地位受到一定影响。到了宋代,古琴又恢复了正统音乐的地位。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古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南宋时期,面对国破家亡、山河凋弊的景象,面对外族的不断入侵和朝廷的无能,弹奏古琴成为一些文人民族气节的昭示和象征。而在宋代众多的流派和琴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就是郭沔和他创作的琴曲《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最早刊印于《神奇秘谱》(1425年)其题解为:“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倦倦之意也。”我对音乐知识所知甚少,比如我听不出曲式、调性,不能够准确听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等等,所以说穿了,我是个音乐盲,只是出于对音乐旋律等声音效果的喜好去听。如同许多人到饭店,面对摆满桌子的各式菜肴,经常说不出菜名,却只顾把好吃、可口的往嘴里填。对《潇湘水云》也是如此,行家把乐曲分为十段:洞庭烟雨、江汉舒情、天光云影、水接天隅、浪卷云飞、风起云涌、水天一碧、寒江月冷、万里澄波、影涵万象。到清代,发展到十八段。而在我听来,基本是一段,哈哈,于慷慨激昂和低回婉转中,于浅拨细腻和遒劲豪放中,如同与郭沔相对而坐,与他举目眺望九嶷山,山被云雾笼罩,不禁触景伤情,心中充满无比的惆怅的愤懑。
大凡襟抱难开、壮志难酬之士,触景伤情,无不慨叹自己的身世,所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本该施展才能,报效国家,血洒疆场,终了却是“心在天上,身老沧州”;本该与家人“软语灯边”,尽享天伦,却是浪迹江湖,栉风沐雨。音乐里有对生活场景变化的极大反差而表现出的无奈与失落,有对故园期待和向往,有对朝廷的愤恨和失望,有对生活的迷惘和惆怅。因而作者心中充满倦倦之意,他有些累了。不过,在我看来,这“倦倦之意”也是“眷眷之意”,作者不会因为眼前家国的处境而厌倦人生,他对生活是热爱的,留恋的。人生可以有修齐志平的抱负和功业,也可以有超然物外的平静和恬淡。正所谓“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我倒觉得,这更是这首琴曲的主旨。面对现实,人可以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隐而不改其志,就是一种选择。复杂的内心活动之后,人总得为自己的精神找个出路。而古人常常在无可奈何之后,萌生遗世之念。
其实,人这一辈子,是入世还是遗世(或出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激流勇退随波逐流?是执着于仕途经济,还是看破红尘?哪是积极态度哪是消极态度?我看未必说得清楚。既然人生丰富多彩,结局自然多种多样。只是人们都有这个毛病,以自己的态度作为标准评价他人,却不想想,“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又扯远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