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论坛

京东旗舰店
 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schiff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复制链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音响的理性思维 音响二十要(1)
      刘汉盛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写「音响二十要」了。第一次在「音响论坛」第40期,隔了不久又写了一次算是补述的材料。这次为了第七届音响大展我们自己编的手册,我又写了一次。
        前後三次写「音响二十要」,时间隔了五年多。五年後检视我所写过的二篇「音响二十要」,几乎已经没有多少补充或更改的必要。不过,为了让读者们不必分篇去找,并且也藉此机会重新整理「音响二十要」的思绪,我还是决定再写一次。或者说再编一次:将前後二次的「音响二十要」融合起来。所以,如果有论坛的老读者发现这篇「音响二十要」几乎都是旧材料,请不必生气,它本来就已经无可更改。至於新读者,我诚挚的希望这篇「音响二十要」能够在您的心里建构出一套听音响的中心思想。

      为什麽要写「音响二十要」

        自台湾有人开始写音响器材的评论以来,有关音响器材表现的各种名词、形容词就一直处於不够精确的情况下;而且,许多名词或形容词也一直被评论员或读者们误解、误用,以致於产生许多不应该有的迷惑与矛盾。究其原因,中国人「差不多先生」的个性脱离不了责任,国内国外土洋杂用的名词也是原因之一;最後,评论人员本身及读者未能对器材评论中所用的名词、形容词深思也是帮凶。因此,许多评论甚至可说是玩弄文字游戏,灌水填充版面之劣作。说得直接一点,许多评论文章距离应该有的精
      确、扎实境界还有一段距离。
        多年以前,我因深受上述事项所苦,曾经写了一篇「音响十要」的短文,当时只是简单说明我评论器材的方向。事隔多年,我发现「音响十要」早已经无法满足「精确」的要求,而且包括我自己在内,许多评论文章仍然会因偷懒而写得不够周全。因此脑中就蕴酿著要重新为如何写、看器材评论文章下个较详细的分项。让我自己、「音响论坛」的评论员、以及读者们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引。唯有这样,文字的传达才能达到最低失真;也唯有如此,器材评论的文章才能更扎实、精链,且言之有物。
        或许,我的思考尚不够周全,以下的二十分项可能仍有疏漏或值得再论之处。不过,多年以来「音响二十要」已经成为台湾音响界普遍接受的主流思想,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希望新读者在仔细阅读过这篇文章之後,能够精确的培养出自己品评音响器材的基本能力。这样,也就不会被许多不精确、玩弄文字、模棱二可的评论所迷惑。

      音响第一要:音质

        音质是指声音的品质,许多人都把它与「音色」混淆了。什麽叫作声音的品质?当您在说一双鞋子品质好的时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脚、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形好不好看、时不时髦。同样的,当您在说一件音响器材音质好、坏的时候,您也不是在说它的层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专指这件器材「耐不耐听」!就好像耐不耐穿、合不合脚一样。一件音质很好的器材,它表现在外的就是舒服、耐听。您不必去探讨它听起来舒服、耐听的原因,那是专家们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断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强,但是不耐久听,那可能就是音质的问题。一件好的音响器材,其音质就应该像一副好嗓子,让人百听不腻。
        或许我这麽说您还是认为很抽象。其实不然,我可以再举实列来说明。当您提到布料时,您会说:这块料子的质很好。当您在吃牛排时,您会说:这块牛排的肉质很好。当您在称赞一个小孩时,会说:这个孩子的资质很好。所以,当您在听一件音响器材或一件乐器时,您也会说:它的音质很美。从以上这些例子,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质」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音质高贵、很好、很美就代表著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让人听起来很舒服。我可以说音质是音响器材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我将它摆在第一要。

      音响第二要: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颜色。在英文里,音质(TONE QUALITY)与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里,音质与音色经常被混用、误用。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说法,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声音就像光线一样,是有颜色的,不过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听到的。通常,音色愈暖声音愈软;音色愈冷声音愈硬。太软或太硬当然都不是很好。有时,音色也可以用「高贵」、「美」等字眼来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过,就像布料一般,布质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却是指它的颜色,这其间还是有明显的界线。在音响器材评论里,音色就如同颜色一般,是指它特有的颜色。有些器材的音色偏黄、有些偏白、有些偏冷、甚至您可说它是带点忧懋的蓝。总之,音响器材就如乐器一般,几乎脱离不了愈贵音色愈美的事实。一把二百万美金的小提琴其音色可能美得有著金黄色的光泽;而一把五千台币的小提琴其音色有可能像褪了色的画。虽然每个人观点各异,但是,「美」仍然有著一个大家承认的「共识」,您不能说一个朝天鼻者是「美的化身」;同样的您不能说一件冷蓝音色的器材是美。这就是我们对音色之美的共识。

      音响第三要:高、中、低各频段量感的分布与控制力

        这个项目很容易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文字传达上的误解。怎麽说呢?大家都会说:这对喇叭的高音太强、低音太少。这就是高、中、低频段的量感分布。问题出於如果把从20Hz到20KHz的频宽只以三段来分的话,那必然会产生「不够精确」的混淆。到底您的低音是指那里呢?多低呢?为了让形容的文字更精确,有必要把20Hz-20kHz的频宽加以细分。照美国TAS与Stereophile的分法很简单,他们把高、中、低每段再细分三小段,也就是变成「较低的中频、中频、较高的中频」分法。这种分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当规律化。不过用在中国人身上就产生了一些翻译上的小问题,如「较低的中频」我们称作「中低频」还是「低中频」?那麽较高的低频呢?「高低频」吗?对於中国人而言,老外这种分法恐怕行不通。因此很早以前我便参考乐器的频宽,以及管弦乐团对声音的称呼,将20Hz-20KHz的频率分为极低频、低频、中低频、中频、中高频、高频、极高频等七段。这七段的名词符合一般中国人的习惯称呼,而且易记,不会混淆。

      极低频

        从20Hz-40Hz这个八度我称为极低频。这个频段内的乐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能够达到那麽低的音域。由於这段极低频并不是乐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们也很少将音符写得那麽低。除非是流行音乐以电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则极低频对於音响迷而言实在用处不大。有些人误认一件事情,说虽然乐器的基音没有那麽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乐器的基音就是该音最低的音,音只会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会有往下的音。这就像您将一根弦绷紧,弦的全长振动频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长的振动就是泛音。基音与泛音的相加就是乐器的音色。换句话说,小提琴与长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低频

        从40Hz-80Hz这段频率称为低频。这个频段有什麽乐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这个频段就是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会将这个频段误以为是极低频,因为它听起来实在已经很低了。如果这个频段的量感太少,丰润澎湃的感觉一定没有;而且会导致中高频、高频的突出,使得声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听。

      中低频
        
        从80Hz-160Hz之间,我称为中低频。这个频段是台湾音响迷最头痛的一段,因为它是造成耳朵轰轰然的元凶。为什麽这个频段特别容易有峰值呢?这与小房间的长、宽、高尺寸有关。大部份的人为了去除这段恼人的峰值,费尽心力吸收这个频段,使耳朵不致於轰轰然。可惜,当您耳朵听起来不致轰轰然时,下边的低频与上边的中频恐怕都已随著中低频的吸收而呈凹陷状态,而使得声音变瘦,缺乏丰润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认为这种情形是对的。这就是许多人家里声音不够丰润的原因之一。这个频段中的乐器包括了刚才低频段中所提及的乐器。对了,定音鼓与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中频

        从160Hz-1280Hz横跨三个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间的频率我称为中频。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频段。读者们对乐器音域的最大误解也发生在此处。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这个频段,但一般人却误以为它很高;不要以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频的上限而已。
        从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了解这段中频在音响上是多麽重要了。只要这段频率凹陷,声音的表现马上变瘦了。有时,这种瘦很容易被解释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响迷都处於中频凹陷的情况而不自知。这个频段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从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来分析。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大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说,2500Hz以上由高音单体负责,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单体负责。这2500Hz约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说,为了怕中低音单体在中频极限处生太大的分频点失真,设计师们统统把分频点提高到中频上限的二倍处,如此一来,最完美的中频就可以由中低音单体发出。
        如果这种说法无误,高音单体做什麽用呢?如果您曾经将耳朵贴近高音单体,您就听到一片「嘶嘶」的声,那就是大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没有高音单体发出嘶嘶的音,单用一个中低音单体来唱音乐,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当然,如果是三音路设计的喇叭,这段中频绝大部份会被包含在中音单体中。

      中高频

        从1280Hz-2560Hz称为中高频。这个频段有什麽乐器呢?小提琴约有四分之一的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请注意,小喇叭并不在此频段域中。其实中高频很容易辨认,只要弦乐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频。这个频段很多人都会误以为是高频,因此请您特别留意。

      高频

        从2560Hz-5120Hz这段频域,我称之为高频。这段频域对於乐器演奏而言,已经是很少有机会涉入了。因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钢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余乐器大多不会出现在这个频段中。从喇叭的分频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到这段频域全部都出现在高音单体中。如我前面所言,当您将耳朵靠近高音单体时,您所听到的不是乐器的声音,而是一片嘶嘶声。从高音单体的表现中,可以再度证明高音单体几乎很少发出乐器或人声的基音,它只是发出基音的高倍泛音而已。

      极高频

        从5120Hz-20000Hz这麽宽的频段,我称之为极高频。各位可以从高频就已经很少有乐器出现的事实中,了解到极高频所容纳的尽是乐器与人声的泛音。一般乐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处能量愈小,换句话说,高音单体要制造得很敏锐,能够清楚的再生非常细微的音。从这里,发生了一件困扰喇叭单体制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两全其美?什麽是「两全」?您有没有想过,假若一个高音单体为了清楚再生所有细微的泛音,不顾一切的设计成很小的电流就能推动振膜,那麽同样由这个高音单体所负责的大能量高频与中频极可能就会时常处於失真的状态,因为这二个频段的能量要比极高频大太多了。这也是目前市面上许多喇叭极高频很清楚,却容易流於刺耳的原因之一。
        您还记不记得以前的Spentdor
      SP-1喇叭?它是三音路设计,那三音路呢?中低音单体、高音单体、超高音单体三路。那个超高音单体负责13000Hz以上的频率。我记得当时有许多人都「不解」,为什麽SP-1有超高音单体,而声音却是那麽的柔呢?应该要很锐利才对呀!现在我想您该了解了吧!SP-1设计著眼点在於使高音单体不会失真,而又能再生极高频。这就是SP-1听起来很舒服,具有音乐性的原因之一。
        了解了高、中、低频段的分段法之後,我们接著要讨论量感之外的「控制力」。量感当然是指量的多寡,即是我们说的:高音比较多、低音比较少等。而控制力通常多指「对低频段与高频段」的控制力。有些器材低频松散,有些则具有弹性。我们会说後者有低频的控制力。有些器材能够抓得住高频,让它不会飙得耳朵难受,我们说它高频控制力佳。请注意,各频段量感的多寡并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坏,器材之间量感多寡的相互搭配才是重要的。而控制力的好坏就可以说是器材本身的优、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音响的理性思维 音响二十要(2)
      刘汉盛

      音响第四要:音场表现

        「音场」到底是什麽?在美国,「Sound Field」与「Sound Stage」是二个名词。「Sound
      Field」泛指整个声音充塞的空间;「Sound
      Stage」特指舞台上乐队的排列(包括宽、深、高、低)。在台湾,我们所谓的「音场」其实是指「Sound
      Stage」而言,因为无论是「声音的舞台」或「音台」都无法让人望文生义。至於「Sound
      Field」,我们早已用另外一个名词代替,那就是「空间感」。因此,当我们提到「音场的形状」时,就是指您的器材所再生的乐团排列形状。
        由於受到频率响应曲线分布不均匀以及喇叭指向性、房间声波反射条件的影响,有些音场是内凹形的、有些是宽度大於深度的;有些是深度大於宽度的。有些音场形状就是四四方方,没有内凹的。这种声音舞台不同形状的再生,我称为音场的形状。最好的音场形状当然要与录音时的原样符合。在此我要提出一个值得注意之处:现场演奏时的录音,其乐团的排列是宽度大於深度的;但在录音室中,往往为了音响效果,乐团的排列方式会改变,通常纵深会拉长,尤其是打击乐器会放得更远一些。如此一来,就不是我们在音乐厅中所见到的排列。
      ,挑剔的读者以及评论员们不可不察。

      音场位置

        除了「形状」之外,音场还有「位置」的问题。这里面包括音场的前、後、高、低。有些器材会使整个音场向聆听者逼近;有些则後退。有些音场听起来会觉得浮在半空中;有些则又像坐在音乐厅的二楼看舞台一般。会形成音场位置的原因很多,像喇叭的摆位与频率响应的均匀与否皆为重大影响因素。一个理想的音场位置应该如何呢?低音提琴、大提琴的声音应从较低的地方出来,小提琴的位置比低音提琴及大提琴高;如果录音时乐团有前低後高的排列时,音场内也要有前低後高的模样出现。像铜管就极有可能位置较高。
        至於整个音场的高度?常您坐著时两眼平视的高度应该是音场的略低高度。换句话说,小提琴应该在视线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应在视线下。铜管至少要与小提琴等高或更高。至於音场的前、後位置应该在那里?应该在「喇叭前沿一线」开始往後延伸。当然,这种最理想的音场位置不容易求得,因为它与聆听软体也有极大的关系。通常,从喇叭後沿一线往後延伸比较容易求得,不过,不能「後缩」得太多。

      音场的宽度

        常常听到发烧友夸口:「我的音场不只超出喇叭、宽抵二侧墙,甚至破墙而出。」这句话在外行人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我听来,则仅是有点夸张而已。我想许多音响迷都有这种经验,不必我再多费唇舌。一般而言,音场的宽度可以宽抵侧墙。至於破墙而出,那恐怕就要靠一点想像力了。至少,以我而言,我要「用眼睛能够看得到」音场在那里才算数,墙外的东西我看不到,我不能肯定它在那里。所以,我的音场宽度其实在只在我的墙壁之内而已。

      音场的深度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深度感」,现在我把它归於音场的深度。为什麽不像以前一样,将它与层次感、定位感并列呢?因为层次与定位谈的不是音场,而深度感却仍属音场的范围之中,所以,我将它改成「音场的深度」而不以「深度感」称之。与「音场的宽度」一样,许多人会说他家音场深度早已破墙而出,深到对街。这当然也仅是满足自己的形容词而己。
        真正的「音场深度」指的是音场中最前一线乐器与最後一线乐器的距离。换句话说,它极可能是指小提琴与大鼓、定音鼓之间的距离。「宽到隔邻、深过对街」这应该是包含在後面说的「空间感」中。有些器材或环境由於中低频或低频过多,因此大鼓与定音鼓的位置会前冲,此时,音场的深度当然很差。另有一例,有些音场的位置向後缩,结果被误以为音场的深度很好,那是错误的。我相信,您只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间的距离」这句话就不会错了。

      音响第五要: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

        所谓声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与一公斤铁块一般,铁块的密度当然要大得多。因此虽然二者重量相同,不过铁块给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声音密度大听起来是什麽感受呢?弦乐有黏滞感、管乐厚而饱满、打击乐器敲起来都会有空气振动的感觉。所有的乐器与人声都应具有重量感。不过,大部份的音响迷都得不到很好的声音密度与重量感。这种感觉我推测与供电的充足及中频段、低频段的饱满有关。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好有什麽好处呢?让乐器与人声听起来更稳更扎实更像真的。

      音响第六要:透明感

        透明感几乎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名词。有些器材听起来澄澈无比,有些则像蒙上一层雾般,只要是有换机经验的人一定就有这种感觉。透明感是「音响二十要」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透明感不佳的话,连带也会影响对其余各项的判定。最好的透明感是柔和的,听起来耳朵不会疲劳;较差的透明感像是伤眼的阳光,虽然看得清楚,但很伤神。大部份的音响器材无法达到既清楚又柔和的透明程度,而只能单单表现清楚而已。如果能够达到「清楚又柔和」,那麽该件器材的价值恐怕也不低
      了。

      音响第七要:层次感

        层次感很容易了解,它是指乐器由前往後一排排的间隔能否清楚再生。以电视而言,深灰与黑能够分辨出来的话就是有层次感。音响亦然,乐团的排列不会混在一起就是有好的层次感。更甚者,我们要听到乐器与乐器之间的空间,这样才会有最好的层次感。

      音响第八要:定位感

        顾名思义,定位感就是将位置「定在那里」。聚焦不准定位感就差,结像力不佳定位感就不行,器材的相位失真也会导至定位的漂移;甚至空间中直接音与反射音的比例不佳(一般指高频反射太强)也会导至定位不准。举一个例子:夏天很热时,柏油路上会冒气。此时如果您走在路上,就会觉得物体的影像会飘。这就像我们音场内乐器定位会飘移的情形。如果您有散光而忘了戴眼镜,那也是定位感不好的具体表现。总之,定位感不佳可能由许多原因造成,我们不管它是怎麽形成的,我们要求的是乐器或人声要浮凸而清楚的「定」在那里,不该动的时候就不要动,不该乱的时候就不能乱。

      音响第九要:活生感

        所谓活生感可以说是暂态反应、速度感、强弱对比的另一面。它让您听起音乐来很活泼,不会死气沈沈的。这是音乐好听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好像一个卓越的指挥家能把音乐指挥得充满生气;而蹩脚的指挥往往将音乐弄得死气沈沈的。这就是音乐的活生感。

      音响第十要:结像力与形体感

        顾名思义,结像力就是将虚无飘渺的的音像凝结成实体的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让人声或乐器的形体展现出立体感的能力。在以前,我把它归入「形体感」中。後来我仔细思考过,认为用结像力能包容更完整的意思,所以现在将之改为结像力与形体感。结像力好的音响器材会让音像更浮凸,更具有立体感。也就是我常说的音像轮廓的阴影更清楚。
派扬音箱 618大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音响的理性思维 音响二十要(4)
      刘汉盛

      音响十六要:细节再生

        细节大概是泛指乐器的细节、堂音的细微再生与录音空间中所有的杂音。一件音响器材细节再生的多寡很容易经由AB Test
      比较出来。为什麽有些器材所再生的细节较多呢?我想这与低失真、高讯噪比、高灵敏度、解析力、透明感等都有关。细节少的器材听起来平板乏味:细节多的器材起来趣味盎然。一件优秀的音响器材,其细节的再生当然是丰富无比的。

      音响第十七要:空间感

        我常常说,如果一套音响系统(包括器材与空间)能够「使音场浮出来」,那麽它一定也「可以看到」空间感。请注意,我是用「看到」而非「听到」。真正表现好的音场与空间感绝对是可以「看到」的,而非仅「听到」而已。什麽是空间感?那就是录音场所的三度空间实体大小。要能够将空间感完全表现出来,绝佳的细节再生是绝对需要的,尤其是「堂音」的再生。我甚至可以说,如果听不到完整的堂音,那麽「空间感」也无法完整的再生出来。

        什麽又是「堂音」?堂音与「残响」往往又被混淆不清。大部份人误认「堂音」就是「残响」。其实,这是二种不同的东西。堂音的英文是Ambience,残响的英文是Reverberation。Ambience原意是指周围、环境或气氛,後来被引申为音乐厅中的堂音。从「气氛」二字,我们就可了解它是指包围在我们周围的音乐细节。除了感性的意义之外,Ambience另有一个理性的解释,那是狭隘的指传入耳朵的第一次反射音。换句话说藉由第一次反射音与真接音的时间延迟,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厅空间的大小。因此,如果我们无法在软体中听到堂音的话,我们便无法「看到」空间感?
        「残响」在一般的解释中,当然也可以说是反射音。但是,残响有一个更严苛的时间定义,那就是指一个猝发音发生之後,声音的能量衰减到原来的百万分之一(60dB)的时间长度。换句话说,通常我们会说:「这个音乐厅的残响真丰富、真美」,而应该说残响较长较短。反过来说,我们也不应该说:「这个音乐厅的堂音太短」,而应该说:「这个音乐厅的堂音真丰富、真自然」。

      音响第十八要:整体平衡性

        每件音响器材都和指挥在控制乐团一样,应该求得一个整体的平衡性。这就好比一个乐团中,人人皆是独奏的高手,但是每一个人都想出锋头,不听指挥的诠释,如此一来虽然个别演奏水准高,但是乐团的整体平衡性一定很差。这样就不是一个好乐团。同理,一件音响器材的前述十七项要素都非常好,但是如果无法把这十七项要素做一个精妙的平衡,那麽也一定不耐久听。此时,不管解析力再高、强弱对比再好也没有用。关於这项,我们无法用尺度去度量出来,要分辨整体平衡性就像多听音乐会才能分辨乐团好坏一般,祗有靠自己丰富的聆听经验来判断了。

        除此之外,整体平衡性说的还有高、中、低频段的适当量感分配。例如我们所说的低频基础要好就是其中之一。所谓低频基础就是低频段在整个音乐里造成的稳固、稳定的状态。大部份的音乐迷都希望音乐是很厚实、丰润的,而不希望高频多过中频、低频,而造成头重脚轻的情况。这种合理的高、中、低频段量感也就是我所说 整体平衡性。整体平衡性好的器材听起来就会耐听,这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音乐性。在此顺带一句,当您在做喇叭摆位时,首先要得到的就是整体的平衡性。千万不要为了音场表现,而牺牲了雄厚的中频与低频。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的喇叭离墙太远时低频会不足,那麽就应该让喇叭靠墙摆。

      音响第十九要:器材个性

        每件音响器材都和人一般,有著自己的个性。有些器材听起来像绅士,有些像火爆浪子;有些温柔得像淑女,有些又热情得像卡门。由於个性不同,因此,在搭配上也就必须如婚姻大事一样,慎重其事。二件火爆脾气的器材配在一起一定让您难以消受。反之,二件温吞水、慢郎中配在一起也要急死您。所以,器材个性的认知绝对是必要的。

        在此我必须郑重的告诉读者们,根据我长期试听音响器材的经验,我认为器材本身个性上的差异要大过各器材之间真正品质的差异。也就是说,一般读者们所认为的器材好坏往往可能是不同个性搭配下所产生的个人好恶而以,真正器材的好坏往往被个性所掩盖。因此,深入的了解器材的个性是有其绝对的必要性。如果您不了解器材个性,当然也就无法做合适的搭配。这样一来,声音要好听就难了。

      音响第二十要:搭配上的推荐

        这「第二十要」是特别为评论员而写的。一个负责任的音响器材评论员应该就他自己丰富的经验,向读者推荐适合的搭配组合,否则,读者枉费看了前十九要,却因自己缺乏其他器材的个性资料或搭配经验,到头来仍然不知该项被评器材到底要如何搭配周边器材。对於评论员而言,这是为德不卒。所以,当您写完十九项要素之後,一定不要忘了,为读者推荐适合的搭配组合。

        我再次强调,不当的器材搭配往往比器材本身的好坏影响更大。不仅是一般音响迷,就是连音响评论员也经常会因为不当的搭配而误解了器材本身的真正能力,这是很遗憾的事。其实,任何一位评论员只要听得愈多,就愈不敢为一件器做黑与白、好与坏的二极化评语。因为在这二极之间往往还存在著许多可能性。所以,听得愈少的人愈肯定二极化的答案。这就好像小孩子在看电影时最喜欢问大人:爸爸!那些是好人?那些是坏人?为了减少犯错的机会,评论员在聆听器材时一定要先做多方的搭配,然後再将自己的搭配推荐告诉读者。

      结语

        看完上述「音响二十要」,我相信有些人会认为太繁琐了,但是,为了提升音响器材评论文章的水准,为了让读者有明白的脉络去判断音响器材的优劣,我认为完整的写完或看完这二十要是必需的。有了这「音响二十要」,评论员们不致於天马行空,读者们也不再一头雾水。这样,音响迷才能享受到既理性又感性的音乐与音响生活。
丹拿新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低频,好听的重要关键之一
刘汉盛
喇叭与扩大机搭配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当然不只一个,不过我认为其中最重要者就在于扩大机能否成功的把喇叭的低频「适量」的推出来,让低频的量感不至于「太少」或「太多」,刚好产生丰满的音乐平衡感。有关「太多」这个部份我们暂且不谈,这次我们仅谈「太少」的部份。通常,如果扩大机无法推出足够的低频,不管内中详细原因为何,我们就会一概认定搭配不当。在此,我要先为这里的「低频」做个说明。本文中我所谓的低频泛指从40Hz到160Hz之间的频率,也就是包含了低频(40Hz-80Hz)与中低频(80Hz-160Hz)之间的频率。所以,如果要精确的说,我应该写「低频与中低频」才对?不过,就一般人的口语上,如果一套音响系统的低音效果不够好,大家通常会说「低频」不好,而很少人会精确的说「低频」与「中低频」不好。其实,一般人所谓的低频不好,就是在说低频与中低频不好。
图1:即便新设计的书架型喇叭,大多都已有着丰沛的低频量感,但要让它们完整地再生出20Hz-40Hz的低频,仍旧是力有未逮。
低频左右音乐好听与否
或许您会奇怪,怎么20Hz-40Hz之间的极低频我漏掉了?其实不是我漏掉,而是这一段最低的频率不是一般喇叭能够发出来的,它至少也要是优质大型喇叭或四件式喇叭才能再生,就连一般的主动式超低音我想也不是那么容易发出来,因此不提也罢。何况,就算喇叭能够发出来,但是空间不够大的话,您所听到的也会是40Hz以上的倍频声音,而非真正低沉的20Hz-40Hz声音。
话说回头,到底这40Hz-160Hz之间的频率有什么了不起呢?竟然能够左右声音好听与否。假若您有深入研究过,就会发现这段频率真的影响很大,而且还非常重要。通常,一般人所认为的「低音推不出来」、「没有低音」、「声音硬」、「声音没有弹性没有Q度」、「声音『蹬』(闽南话发音)不出来」、「音场规模感不够大」、「钢琴低频延伸不好」、「弦乐群没有厚度」、「低频基础不够雄厚」、「管弦乐气势不够磅礡」、「流行音乐冲击性不够」、「脚踩大鼓的噗噗声单薄」等等负面结果都是因为这段频率的量感不够所导致。反过来说,假若40Hz-160Hz这段频率的量感在每个空间中都恰恰好适量的话,您所听到的声音就会美好舒服得让您听一整天音乐都不累;也不厌倦。可以这么说:一切的罪恶与美感都因为40Hz-160Hz这段频率而生。
各类音乐对低频的需求不同
虽然这段频率很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音乐型型态都能凸显它的重要性。在众多音乐类型中,弦乐四重奏与钢琴三重奏之类的室内乐对于40Hz-160Hz这段频率的需求并不高,即使这段频率不足,对于音乐的整体性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所以,一般小喇叭都可以把弦乐四重奏或钢琴三重奏等室内乐表现得相当好。反而,大喇叭在有严重中低频驻波的空间中,会把这种轻盈见长的室内乐丑化成臃肿不堪。
不过,钢琴独奏倒是很需要40Hz-160Hz这段频率,尤其在钢琴的低音键规模感、权威性以及向下延伸的自然方面更不可缺少这段频率。假若这段频率不足,钢琴的规模感就变小了,琴音的丰润感也不够,声音会变硬。不过,在钢琴担任伴奏的情况下,由于乐曲通常不会强调钢琴的突出或特别低与强的音阶,所以类似小提琴奏鸣曲或钢琴三重奏之类的曲目对40Hz-160Hz频率通常没有强烈的需求。
噗噗鼓声就在60Hz-120Hz之间
所有注重鼓声节奏的流行音乐或爵士乐,对于40Hz-160Hz频率的需求都非常强,尤其是60Hz-120Hz左右这段频率。为什么?因为套鼓里脚踩大鼓所发出的噗噗声就在这段频率内。假若60Hz-120Hz的频率不足,流行音乐听起来就会薄薄的、干干的、轻轻的,没有饱满雄厚扎实的声音,此时更不要谈什么Punch冲击性了。此外,假若流行音乐40Hz-160Hz这段频率不足,场面也会缩得小小的,声音也不会丰软,弹性与Q度当然也没有了。此时,您会听到硬梆梆刺耳不耐听的声音。
人声呢?男声与女声对40Hz-160Hz这段频率的需求也并不很强,因为人声频率大约都会在200Hz-1000Hz之间,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小喇叭都还能够有好听的人声之故。不过,也因为小喇叭就只有一个小尺寸的中低音单体,却要负责大约3000Hz以下的超宽频域频率,所以要把40Hz-160Hz频率再生得足够也是绝无可能的。
大型管弦乐对于40Hz-160Hz频率的需求当然非常强,假若这段频率不足,您听到的管弦乐一定是单薄的声音,而且规模感很小,无法再生出气势磅礡的气势。事实上,假若一对大喇叭摆在不当空间中,或者其本身的低音很难推得出来,您听管弦乐时根本就和小喇叭一样,枉费大喇叭的身躯。
为什么低频会不足
好,到此您大概已经了解40Hz-160Hz这段频率在各种乐曲中的重要性了。接下来,我们要研究在实际聆乐的环境以及器材搭配中,为什么这段频率会有不足的现象?低频量感不足可以分为「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喇叭与扩大机搭配不良」二种原因所致,环境因素很容易了解,通常都是因为聆听空间的装潢材料或方式导致了太多的低频被吸收,以至于虽然扩大机能够把喇叭的低频量推得足够,但经过环境的吸收之后,传到耳朵里的低频量感仍然不够。
而喇叭与扩大机搭配不良不外二者声音特质不搭调、功率不足、容抗与感抗的相位问题、阻尼因子不高、扩大机无法应付喇叭的阻抗曲线,以及低音单体强烈反电动势弱化扩大机推力等等。不论实际原因为何,低频量感不足总是让我们觉得最难以忍受者。在实际的搭配例子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尽管喇叭单体不小,效率很高,扩大机的功率也够大,但是听起来低频量感就是不够,这种案例更牵涉到我常说的中高频段与低频段量感失衡。
图2:想以更换线材为手段,增加低频的量感,所得到的效果相当有限,且不是根本之道。
解决低频不足的有效之道
解决低频量感不足的方法人人各有一套,许多人遇上这个问题,不是更换线材就是更换扩大机,甚至把喇叭换掉。依据我的经验,更换线材虽然可以稍微增加低频量感,但所增加的低频量极为有限,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而更换扩大机虽然会比换线材有效一些,但并不保证一定会成功。为什么?因为不同扩大机的高、中低频量感分布并不会相差很大,除非该扩大机刻意要扭曲基本的技术规范与要求。扩大机之间比较大的差异是对低频段的控制力与推力,控制力与推力强的扩大机当然能够再生出更多更好的低频,不过通常这需要金钱去堆砌。最惨的是尽管更换过更昂贵的扩大机,但是低频量感依然没有起色,这时您就必须考虑到喇叭的低频量感是否被空间环境吸收掉了。
老实说,要让扩大机与喇叭做最好的搭配,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采用主动式电子分音,这也是为何专业录音室中都用电子分音的原因。如果您到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参观,就会发现里面的B&W801都是电子分音的版本。不过,电子分音成本高,而且主动式喇叭会让扩大机没得玩,所以在音响界一直无法流行。以前,我提倡「双扩大机疗法」,因为双扩大机疗法可以解决扩大机对低音单体推力与控制力不足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是妥协式的仿电子分音做法。不过,即使是「双扩大机疗法」可能也无法完全弥补空间吸收掉的低频,所以前几期我又提出了「超低音疗法」。
图3:Genesis的四件式喇叭,就像是已经搭配好超低音的落地喇叭,用家无须花费心思如何搭配超低音,只需要动手用心调整而已。
「超低音疗法」经济又有效
「超低音疗法」是更简单、更经济、更有效的方式,这话怎么说呢?因为目前主动式超低音选择性很高,售价相对于昂贵的扩大机而言相当经济,而它所能提供的低频量感最多,足以弥补空间所吸收的低频量感。更重要的是,主动式超低音的工作频段刚好就大约在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低频段(40Hz-160Hz)上面。因此,不论您使用的是大喇叭或小喇叭,只要您觉得声音听起来有我在本文开头所说的那些缺点,都值得利用主动式超低音的低频量感去弥补它。
对于小喇叭的低频量感不足,许多人可以认命,而且能够接受以主动式超低音来弥补低频的不足。然而,对于使用大喇叭而仍然觉得低频量感不足的人,在心理上难免就会排斥利用超低音来补足低频量感。事实上,不管您用的是多大的喇叭,低频不足就是不足,低频量感不足就不会好听。此时,纵使您的大喇叭身价一百万,也会变得一文不值。不是吗,它每天为您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光有漂亮的外观又有什么用?其实,您也不必无法接受大喇叭还要加超低音的事实,那些四件式大喇叭不也都如此吗?只不过它是在原厂就帮您加好,而您则是自己动手而已。
大小喇叭都可加超低音
基本上,小喇叭与大喇叭在加主动式超低音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所差别的应该仅在于分频点与量感的调整而已。到底分频点与量感要调到什么地步才会是最适当的呢?老实说,这就要靠耳朵来决定了。假若您对音响调整并无深厚的功力,我建议您调到「自己听起来舒服」的地步就对了。如果您是老资格音响迷,当然可以按照「音响二十要」的要求去做综合判断。总之,调整不当时您会觉得低频量感还是不足;或者已经太多而显得臃肿、反应迟钝。唯有调整得当,您才会感受到丰软有劲、弹性够、速度感又够快、冲击性够强、音场规模感够大的声音表现。此时,「低音推不出来」、「没有低音」、「声音硬」、「声音没有弹性没有Q度」、「声音「蹬」(闽南话发音)不出来」、「音场规模感不够大」、「钢琴低频延伸不好」、「弦乐群没有厚度」、「低频基础不够雄厚」、「管弦乐气势不够磅礡」、「流行音乐冲击性不够」、「脚踩大鼓的噗噗声单薄」等缺点应该都消失无踪才对。
至此,我想许多人虽然对于40Hz-160Hz之间的重要性已经了然于胸,但是对「超低音疗法」仍然会有疑虑。的确,加了超低音之后速度反应不会有负面影响吗?超低音放置的位置呢?超低音与原本喇叭的频率衔接能够天衣无缝吗?相位不一致的问题要怎么去发现与解决?音色衔接方面会不会有问题?在此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您,当您已经有低频量感不足的问题时,音乐绝对不会好听,因为它早已扭曲破坏音乐原本该有的精妙平衡感,此时您等于是花了一大笔钱来让自己陷于水深火热中。与这种享受不到音乐之美的痛苦相比,您的那些疑虑可算是微不足道,就算每个疑虑都发生一点问题,也抵不过加了超低音之后所得到的满足感。
图4:加装超低音使音域变得平衡,更能尽情地享受音乐之美。
舍本逐末应该检讨
写到这里,心里感慨良多,浸淫音响这么多年以来,我深深觉得音响制造商与音响迷往往为了追求更高的某些极至表现,而忽略了欣赏音乐的基本要求。例如,早期的扩大机都会加上高音与低音的调整钮,为的就是配合喇叭与空间,让扩大机无论如何都能够与喇叭得到最平衡的搭配。可是,为了求得更直接、更透明的声音,音响制造商把所有多余的附带调整都去除了,只留下输入切换开关与音量调整。没错,这样虽然可以得到更透明、解析力更高的声音,但是扩大机与喇叭、空间之间完全没有搭配调整的弹性,以至于虽然声音的解析力、透明感感来越好,但是音乐却越来越难听。
从1970年代到现在的30年间,音响界几乎都在做这种「舍本逐末」的事,这些「舍本逐末」的追求让音响迷所付出的金钱代价越来越高,但是所获得的音乐享受却只有不成比例的提升、甚至越来越糟。我想,AV多声道中加「中声道」与「超低音」的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思。我甚至觉得,假若一套廉价的多声道喇叭组合可以达到昂贵二声道所不能达到的音乐平衡表现,我们还要排斥说多声道不够Hi End吗?难道无法表现音乐平衡要求的昂贵器材只因为High Price,我们就说它是Hi End吗?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小喇叭給我的大衝擊
劉漢盛

    上次訪問丹麥Dali工廠,承他們的盛情,送了一對Royal Menuet Ⅱ小喇叭給我,要我帶回來放在小房間內聽。老實說,我會接受這個禮物純粹是因為不忍拒絕他們對我的盛情好意,假若我當場拒絕,就有失客人的風度了。何況,這對喇叭背後有當時一起赴丹麥幾位朋友的簽名,再怎麼說都是大家的心意。幸好這對小喇叭體積很小,行李箱還容得下,所以我就欣然將Royal Menuet Ⅱ裝在行李箱中帶回台灣。

    帶回家之後我就一直擺著,也沒有將包裝拆開。倒不是我有意忽視這份情誼,而是沒有適當的使用場合。試想,我可能會把這麼小的喇叭擺在我的客廳使用嗎?在這個大空間中,我從來也沒用過書架型小喇叭,更別說這對超小型書架小喇叭。假若不是那個星期天我比較空閒,想把它拆出來玩玩,可能就永遠沒有這篇文章了。當天,我一時興起,把Royal Menuet Ⅱ拆開,就擺在我的古董小Jensen喇叭上面,隨手就接了Manley 350。為了怕音量太大Royal Menuet Ⅱ會受不了,我還把音量關小些。當時,我放了風潮唱片出版的「西北雨」。

意外的驚喜

   沒想到,當我坐下來聽時,我所聽到的卻是非常優美的兒童和聲。而且,是音場寬廣、擴散良好、輕鬆自然的聲音,並不是原先想像的單薄緊張音場狹窄的聲音。怎麼會這樣呢?這怎麼可能?雖然我的空間有良好的擴散處理,但是那麼小的喇叭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寬廣自然的聲音呢?雖然它沒有雄厚的低頻,但是各種低音樂器的音階卻非常的清楚,而且高中低頻段可說達到非常平衡的地步。如果不點破,我想聽到聲音的人絕對不會想到是那麼小的喇叭在唱歌。

    會不會是因為「西北雨」這張CD錄音比較特殊、所以才有那麼好的音響效果呢?為了一解心中疑惑,我馬上又拿出GRP唱片那張「Salinas」來聽。結果還是與「西北雨」一樣,雖然沒有雄厚震撼的低頻,但是中低頻以上的頻域卻表現得非常平衡,而且聲音很有光澤,很清晰又不刺耳。以我多年音響經驗,像這樣的聲音表現都要在落地式優質喇叭身上才聽得到的,Royal Menuet Ⅱ雖然定價要31,500元,算是很貴的小喇叭,但畢竟它還是小喇叭啊!

難以想像的大音場與平衡性

    還是不信邪,我又試了一張CD,這次我用的是考試片Lakatos的小提琴,尋常喇叭遇上這張CD,小提琴很可能會尖銳刺耳。您猜結果如何?那麼小的喇叭,小提琴的表現竟然具有優質昂貴喇叭的水準,無論是甜美的音色、擦弦質感、稍暗的木頭味以及光澤等等都令人相當滿意。至此,我可以確定Royal Menuet Ⅱ真是一對出人意料的小喇叭。接下來,「Das Mikrofon」、Kari Bremnes的「Gate ved Gate」、「提琴驚豔」、阿吉仔、齊秦、江蕙、波伽利等CD我一張一張的試過,愈聽我愈心驚,愈聽也愈好奇,我真的難以想像在我家開放式的大空間中,那麼小的Royal Menuet Ⅱ竟然能夠表現得那麼平衡,其表現一點都不輸給貴它五倍以上的喇叭(當然低頻量感沒有那麼多,不過可以補救,容後再敘)。驚訝的同時,我也第一次瞭解一個事實:原來我把家裡的聲波擴散處理得那麼好,而自己卻不知道。因為,長久以來我在家裡聽的都是大型喇叭,大型喇叭有很好的音場是應該的,所以只覺得自己家裡的擴散效果還不錯而已。現在,透過這對小喇叭的「發功」,我才知道原來我家裡的擴散聲波效果是「很好」。

與擺位、搭配有關係嗎?

     除了因為我的聲波擴散裝置之外,還有什麼因素讓這對小喇叭表現得那麼傑出嗎?一面聽著,我一面想著:難道,是因為我把Royal Menuet Ⅱ隨便放在小Jensen喇叭上面,這個高度剛好就是Royal Menuet Ⅱ在我的空間中最適當的高度嗎(離地80公分)?難道,是因為Royal Menuet Ⅱ離後牆(也就是吸音屏,我在CD架前還擺著軟質吸音屏)只有25公分距離所致嗎?還是說,Royal Menuet Ⅱ與Manley 350後級是絕配?當然,您不要忘了我的前級是mbl 6010,數位訊源還是Vimak。

    為了驗證是否擺位的關係,我隨便把Royal Menuet Ⅱ放到地板上、擺在Mirage M-1喇叭前聽聽看。沒錯,因為高度改變、擺放位置改變,Royal Menuet Ⅱ的聲音也有了些微改變,不過大體上還是那種聲音特質。這也就是說,良好的擺位可以讓Royal Menuet Ⅱ有最好的表現,不過就算隨便擺,它的聲音特質還是沒有很大的改變。

    擺位試過,接下來我把Royal Menuet Ⅱ接上Audio Research D115。咦,中頻與中低頻變得更多了,不過,聲音的細緻與光澤的程度卻降低了。以我的喜好而言,我還是喜愛用Manley 350去推Royal Menuet Ⅱ。因為用這樣的組合來聽,弦樂的表現更迷人。至此,我可以確定Royal Menuet Ⅱ在這樣的空間、器材組合之下,真的展現了不凡的實力。以我當場所聽到的音響效果而言,只要不貪圖雄厚的低頻量感,一般人絕對可以用這樣的聲音享受到各種音樂之美(猛爆型搖滾樂排除在外),而且可以聽一世人。真的,好久沒有聽到這麼均勻平衡的小喇叭了。

    Royal Menuet Ⅱ在那麼大的空間中可以有這麼好的表現,假若把它放在小空間中呢?我並沒有這樣試過,不過我想只要有做些吸收反射擴散處理的小空間,應該也可以讓Royal Menuet Ⅱ發揮出這種聲音特質才對,尤其是擴散處理良好的空間。為什麼?因為我的空間在天花板上做了RPG Sky Line的聲波擴散處理,或許就是因為聲波有良好的擴散,所以直接的增加了Royal Menuet Ⅱ的量感,同時也讓音場顯得龐大。假若把Royal Menuet Ⅱ放在吸音較多的空間,我想它的音量與豐潤程度將會打折扣。

加上超低音會如何?

    那個星期天,我從早上一直聽到下午都不厭倦。一直到了傍晚,我突然靈光一閃:咦,假若想增加一點Royal Menuet Ⅱ的低頻量感,不是可以利用我現成看AV用的M&K 125Ⅱ超低音嗎?多年以前,我也曾用加超低音的方式來聽ProAc Super Tablette與Linn Kan小喇叭,當時效果也很好啊!要這樣做很簡單,我只要把連接超低音的訊號線接到mbl 6010的其中一組前級輸出就可以了,一點都不費事,只不過分頻點與超低音的音量要稍微調整而已。

    說做就做,於是我把超低音接上mbl 6010前級,參照它的規格(頻寬70Hz─25KHz/±3dB,阻抗4歐姆,效率87.5dB),經過幾次調整,最後我把超低音的分頻點訂在75Hz,音量訂在10點鐘位置。在這樣的調整下,我聽了齊秦那張「世紀情歌之迷」。哇!簡直就是天衣無縫,我所聽到的是發出雄厚彈性低頻的Royal Menuet Ⅱ,而非原先只有均勻平衡但震撼力不夠的Royal Menuet Ⅱ。二者相較,加了超低音的Royal Menuet Ⅱ就宛如身材豐滿姣好性感的女人,而未加超低音的Royal Menuet Ⅱ就如高瘦的女模特兒,雖然身材均勻,但尚缺乏性感風韻。

噗噗的低頻撼動我心

    第一張CD聽起來就成功,接下來我又聽了許多需要足夠低頻量感的CD,結果Royal Menuet Ⅱ也都沒有讓我失望,無論是量感、彈性、銜接的自然度都很好。或許您還不知道,如果我面對Royal Menuet Ⅱ時,超低音就是擺在左側的矮櫃裡隱藏著(這是我特別為AV設計的)。假若有人來我家聽,就算不接超低音,他可能也會以為是擺在Royal Menuet Ⅱ前面的大喇叭在唱歌,怎麼樣也不會想到他所聽到的是那對小不點喇叭的聲音。若是加上超低音而不告訴他呢?他可能會跪下來膜拜Royal Menuet Ⅱ!因為太不可思議了,那麼小的喇叭怎麼可能聽齊秦時低頻會噗噗的一團團湧過來?而且是在那麼大的空間中。

    聽音響那麼多年,有很多的好聲搭配方式都是不經意發現的,這次,我又遭遇這樣令我意想不到的經驗。去年,我在寫眾多綜合擴大機時,無意間發現Dali Evidence 870的百搭個性,發掘到這對落地式喇叭。這次,又在沒有預期下發現Royal Menuet Ⅱ那麼優秀(雖然124期已經有過評論),難怪那麼小的體積要定價台幣三萬出頭。

無心插柳柳成蔭

    或許,有些多心的讀者會以為我是故意要再度讓Dali Royal Menuet Ⅱ曝光,所以才寫這篇文章。老實說,要推薦Royal Menuet Ⅱ,我倒不必這麼大費周章,只要每次文章中多提幾次就好了。或許有人會認為我想要對Dali的人表示謝意,所以寫這篇文章。我先前已經謝過他們了,他們也沒有要求(不可能這麼沒禮貌)我再度報導這對小喇叭。何況,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並不是要求您去買一對Royal Menuet Ⅱ,而是想告訴您,假若您手邊有類似的小喇叭,不妨在看過這篇文章之後,將您的小喇叭重新擺位,或加個主動式超低音。假若您的小喇叭聲音表現本來就很均勻平衡,只要再加上一點點(真的是一點點)的低頻量感,整體聲音的改變必然會讓您大吃一驚。甚至,假若您像我一樣,擁有大空間,但一直想當然爾在大喇叭身旁打轉,現在不妨參照著我的經驗與擺法,試試看找一對優質的小喇叭。
  
  一對小喇叭加上一個主動式超低音的花費並不高,但是這樣的組合可能會為您立大功。您所要注意的就是有沒有適當的聲波擴散裝置,以及找對優質小喇叭而已。至於超低音,那是看AV附帶的,您不必太認真花太多錢去尋找。玩音響,只要您肯起而行,而不是坐著空想,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好結果。請您趕快試試看吧!
音联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刘汉盛
诚如Bird所言,音响店几乎不可能备齐您想试听比较的器材供您试听。所以,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即使付费试听也不定能够做到。
所以,到底一个资历不深的音响迷要如何在音响店选购音响呢?试听当然是必要的,除非您早已决定要买的机器,剩下的只是价格问题而已。我的建议是:
第一,先请店家推荐整套的搭配,先用他们的CD试听,然后再用自己的CD试听。为什么要先用他们的CD呢?这样可以听到他们平常搭配出来的声音。为什么还要用自己的CD验收呢?自己的比较熟悉,可以充分了解不同处在那里。
第二,如果店家推荐的这套系统听起来不好听,那么就不要买。为什么?如果他们连自己推荐的器材都调不出好声的话,他们对声音的品味与调声能力值得怀疑。这样的店家即使贪便宜跟他们买,以后有问题他们也可能无法解决。
第三,如果声音听起来顺耳,那么就值得考虑。因为一来他们有调声的能力;再者这套系统带回家后可能会更好听(如果您功力够的话)。即使不好听,他们也有能力帮您解决。
第四,通常,店家所推荐的一定是他们获利相当不错的产品。如果不是暴利,应该给店家赚,这样他们做起服务来才会起劲。如果您认为价格与自己的认知差距太大,可以诚恳的与他们沟通。我认为如果相互尊重的话,往往更容易愉快的成交(不要忘了,我还没半杂志以前,也是在卖音响)。
第五,如果店家蓄意拿别的厂牌比较,声音的确比较差的话,也不必放在心上。因为一般垫家都会找几种利润比较不好的产品垫脚。既然要垫脚,声音就不能搭配得太好。但这并不代表这部被垫脚的器材声音真的那么差。说不定在别家店,它是主力商品,店家一样会将它搭配得好听。
第六,有一个原则一定要遵守,那就是自己听起来不好听的器材千万不要买,一切以耳听为凭。例如论坛介绍某器材很好,但是您在店里听了却不好,这并不是论坛的评论员乱说,而是空间与搭配的影响。但是,您不必为此而天人交战:到底要相信自己的耳朵还是论坛的评论?您宁可相信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您也不必担心论坛所推荐的器材就卖不出去,说不定在别家店里它的声音很好听。
第七,店家所说任何器材的声音如何如何,都仅供参考,您千万不要完全相信。我不是说店家一定会说谎,而是每一个店家会因为许多不同的因素影响而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需要下说不同的话,这是生意。就好象政客般,如果您相信政客的话,那就自己太傻了。店家做生意将本求利,他没有义务以评论员的责任来告诉您机器的比较。如果店家能够将声音调好,做好各项售前售后服务,他们就已经算是称职了。
第八,找一家诚恳的店家与他们交朋友。朋友归朋友,买东西还是要给人赚钱。不同的是,他可以像家庭医生般,尽心的照料您的器材,给您中肯的建议与服务。钱一样都要给人赚,为什么不给认真诚恳的人赚呢?
以您的器材而言,我建议您稍安勿躁,等存购1万元时,再来研究该换什么器材,恐怕会更有收获。这段时间,您就多周游列国,充实经验吧!


谈驻波
驻波问题并非只与房间长宽比例有关 跟房间四周平面之材质或摆设物体的位置与材质皆有关 换言之 一个原会产生驻波的房间经地板与墙材质的变动或在适当位置摆上一些书橱家俱(与扩散板相同原理 避免声波的直接反射 )即可消除
延伸怕驻波应该可解决 倒是低频品质的问题 依经验一般低频好不好听与四周材质很有关系 自己推测乃因一般音乐的低频能量较大因此会引起四周物质共振 其材质振动反射回的声音直接影响到最后听到的结果 可能清脆有力 也可能模糊不清 当然这是以同一单体而论 不同低音单体的音质差异远大于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声音的影响在论坛上曾有详尽的讨论 刘总是经验丰富的专家(这方面因变量太多 经验似乎比理论有用些) 他应可给予满意的答复 并请对上述内容给予指正 谢谢
BIRD

最近为了处理空间问题,正好在深入探讨驻波现象,所以有些心得、浅见在此提出,若有谬误,还请刘总编及各位网友不吝指正。
为了实际观察驻波发生情形,不久前利用两个计算机软件包来计算驻波频率,只要输入空间的长、宽、高尺寸,就可以算出最低的120个驻波频率,再经转换就可以将这些频率展开,以便从图面上看到每一种空间的驻波疏密分布情形。
基本上,你所说的都没有错,但严格来讲,可以说比想象的要更悲观,也可以说更乐观。从悲观角度看,实际所发生的驻波频率数,远比你所说的长、宽、高三个尺寸所引发的频率及其倍频要来得多,另外,驻波问题并非如一般人所预期的-所谓只要在黄金比例的空间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从乐观的角度看,就是因为实际引发的驻波非常多,尤其在越高的频段,其密度越高,所以驻波问题对中、高频所产生的困扰就越小﹔另外,从广义的角度看,所谓的音响空间黄金比例并非只有一个或少数几组比例,其实只要能让这些驻波尽量均匀分布、不会产生严重的峰值或凹陷的空间,其比例均可堪称为好比例(当然,对于那些如正方体或呈整数比例的空间而言,那的确就是无可救药了)。更重要的,一般在探讨驻波问题时,是采用理想的封闭全反射空间模式所推演出来的计算公式,换句话说,如果换成像客厅般的开放式空间,由于减少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平行墙面及墙角,其实际发生的驻波问题将可远较计算结果来得小,也就是说在相同比例空间下,封闭空间远比开放空间来得严重。
以你的空间为例(如果是封闭空间),最低的驻波为42.5 Hz,从42.5 ~393 Hz间共有120个驻波,其中40 ~80 Hz的第一个八度间有5个,80 ~160 Hz间有21个,160 ~320 Hz间有82个,由此可见其密度随着频段而升高,所以在低频段中,驻波形成严重困扰,却在中、高频段可以忽略。你的空间在170 Hz处有4个驻波重叠,160 ~ 170间刚好形成空档,因此可预期在这个频段有一个明显的凹陷与峰值,另外在170,183,240 Hz处亦有三个驻波重叠。
经过比较后,即使一些称为黄金比例的空间,其驻波分布并非完美无缺,相形之下,其它许多非畸形比例的空间分布情形也不会差。由此可见,千万不要对所谓黄金比例寄望过高。
Simon Fuh



您所说的驻波应该说是完全正确的。在真实的情况下,驻波并不是只在于某个频率上,而是存在于以某个频率为中心的一个山峰状结构上。只不过一般计算说明时,将他省略说明而已。就好象声波并不是一条直线,但是在说明上我们都会以一条直线来说明或画图。
任何空间都会有驻波问题,驻波问题也普遍存在于低、中、高频段里。只不过中高频段因为波长比较短,而且并不会对耳朵造成太大的压力,所以通常都会忽略不提,这正如电路结构里永远都会有容抗感抗问题,但是如果他们的数值很低时,我们在电路设计上可以将其忽略一样。真正对人耳造成听觉压力的驻波大部份集中在80-160Hz这个八度间。更高或更低的驻波我们其实都可以忽略。而在80-160这个频段的驻波又很难处理,因为它们的强度通常都很大。为了处理他们,往往要付出的代价很高,而且会有并发的副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直提倡以改变喇叭摆位以及聆听位置的方法来降低驻波影响的原因。
再者,我们要有一个认识:再好空间比例也只不过是将驻波的影响降低而已,驻波几乎不可能完全消除,除非采用反相声波的抵销方式。即使如此,要「精确的抵销驻波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请注意我说精确二字。因此,我认为注重空间的常宽高比例是应该的,但是也不必削足适履的器强求。反而,如何塑造出一个好的声音特性恐怕比消除驻波还重要。所谓声音特性就像一个人的嗓音,每个房间都会有不同的声音特性,这些声音特性是由空间比例、建材、室内表面造型与材料家具以及室内的摆饰造成的。它几乎是不可控制的,如果运气好,就会得到千金难买的声音特性。当然,这种声音特性虽然不可控制,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去得到比较好的声音特性。
到底要怎么去得到比较好的声音特性?我并没有清楚而具体的作法,不过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软调空间好过硬调空间,吸收与反射、扩散表面的比例要适宜,比较多的家具摆饰胜过少量的家具摆设。
讲了那么多,许多读者可能会感觉好象白讲,这部份真的是经验重于理论,理论所告诉你的只是大原则,当大原则遇上千变万化的变量之后,往往会令人难以决定到底要如何做。虽然如此,我还是建议大家最好还是要先对声音有大原则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瞎摸。
刘汉盛  


有关线材啊,我最常遇到友人丢给我的问题,就是音响系统的声音发出来会刺耳,然后最先想到要买powersource或者是mit之类的厚实饱满的线材。
但是我看了有些问题并不是线材可以解决的,比如:
1.买大喇叭,但amp推不动(听音响店说这对喇叭灵敏度很高,只要60W就很大声啦,注意哦,推得动及推得好不一样),低音推不出来,音域失去平衡,高音当然容易突出啰,这个原理就和煮菜一样,您不会只加糖吧?
2.很多乐友懒得去挪喇叭摆位,偏偏喇叭摆位对声音影响很大,我认为喇叭摆位是影响系统声音平衡的前几名,就是要让一对喇叭在一个房间里顺利的「呼吸」啦。 像我这儿,喇叭位置前后左右差个3-5公分,连高中生也很轻易的听出差别(指声音往好的及坏的走)。
3.房间是较硬性的房间,高频本来就容易突出,但很多人懒得解决这个问题。
4.喇叭线用很细的线,这样从amp传输到喇叭的电流怎么会顺呢?低音当然出不来。
有些乐友最喜欢讲,我是听音乐的不是玩音响的,所以不要告诉我那些发烧友换线、换器材的手段。
那么您喜欢玩具钢琴的声音或者是史坦威钢琴的声音呢?您喜欢台制五千元的小提琴,还是史特拉瓦底名琴的绝世琴音呢?一般廉价的器材及线材,能体会声音没有毛边的长笛吗?我很怀疑!
换器材及换线材,在喜欢音乐的乐友眼中,只是要让音响系统出来的声音更真实、质感更好、音乐能更感人而已。
5.直接插在一般的墙上插座,甚至和一大堆电器插在市面上卖的廉价多孔插座,这样您的音响系统低频出得来真的有鬼。
6.器材搭配不当。
我常和朋友说,线材及一些调音小道具是能「锦上添花」,但不能「雪中送炭」,音响系统会刺耳难听时,我个人认为应优先考虑上述的问题,找出音响系统的「病」出来,而不是把线材当作是「神药」一般。
不然,您即使是买了天价的NBS,那也是失望的成份居多,然后,又有一位主笔被骂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音响器材主观评价是在环境、节目可控制的条件下用听的方法对器材特点进行的评价。对于音响
                        器材,它是指标测量所不能代替的。仅就单台器材进行主观评价常常会有困难,所以通常是用标准
                        器材或在多台器材之间进行比较,以得到对响度、频率范围、音调平衡、空间分布、质量和不均匀
                        性等因素的综合效应感受与评价结果。这里所要讨论的主观评价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供发烧友
                        们参考。

                        1、环境
                          器材的主观评价应当在设计规定的工作条件下、在实际使用的环境中进行。家庭用的音响、专业
                        音响都应当在其各自工作的环境下做出实验。

                        2、评价人员
                          按一般要求,参加测评的人员应由5-9名有经验的人组成,并要考虑他们中的性别、年龄、专
                        长等结构。

                        3、器材安装
                          参加实验的设备都应该是类似于实际工作条件下所使用的,其安装和摆放位置都要与实际使用情
                        况基本一致。

                        4、声级控制
                          把实验声级控制在恰当的范围,对正确评价,实际工作条件下,高频、中频、低频的平衡,畸
                        变、瞬态响应等时是很重要的。最高的声级并不表示应当达到实验系统的最大功率容量,过高的声
                        级在评价中是有害的,但声级太低又会失去许多声音的细节。如果是评价音乐放音系统,适当的声
                        级应控制在75-95dB之间。

                        5、环境噪声
                          听音实验应该引进相应于器材实际工作条件的环境噪声,并有与之相当的声级和频谱。一般家庭
                        用器材测评,环境噪声应在42-45dB左右,频率范围主要在100-3000 Hz之间。

                        6、信号源和节目材料
                          实验中使用的信号源要有符合使用的功率或电平,节目要保证有足够的频段和振幅。听音乐的器
                        材还应当包括典型的单件乐器、合奏音乐与歌曲等节目,构成适当的实验评价材料。

                        7、评价指标
                          制定评价指标应以通常的项目为准,有特殊要求时再增减项目或改变指标体系。各国的音响测评
                        项目并不统一,我国在音质评价上分为明亮-灰暗、丰满-干瘪、清晰-浑浊、平衡-不平衡、柔
                        和-尖硬、结实有力-虚软无力、真实-不真实7个项目,立体声评价分为立体感、空间感、临场
                        感3个项目,总体评价包括自然感、氛围感、整体感、单声道兼容性4项,按0-10进行评分。在测
                        评前,参加测评的人员应就评价项目的含义取得共识,通过聆听标准系统的测试节目,明确评价的
                        大体标准。

                        8、基准系统
                          使用基准系统进行评价,必须事先对系统进行严格校正,可由专家小组调整到大家认可的程度,
                        有条件时应当记录基准系统的实际输出频谱和失真情况,作为参考。与基准系统比较使用盲听方
                        法,并用适当方法进行器材切换指示,由实验人员独立作出评价,秘密投票。对投票结果处理应当
                        使用适当的、大家公认的统计方法。

                        9、多台比较系统
                          用待测器材与多台器材间的两两比较,应考虑所有参测的器材有相似的基本指标,做价格定位测
                        评时也可参考相应同档次中的器材。参测的器材事先要由专家小组认可,并有一定的差异性,以涵
                        盖多数物理指标相近又各有特点的器材,从中评价待测器材的倾向性。其实验的方法与第8中相
                        同。

                        10、相对听音位置效率
                          因为听音位置不同,音箱的相对响度效率、相对声场定位是不同的,应采取适当方法,避免因不
                        良的听音位而造成评价偏差。

                        11、频率范围
                          用于测试的节目的频率范围要能完全涵盖待测器材的频率范围,并有适当超出,由此保证可靠的
                        测评结果。

                        12、允许功率容量
                          它是指可闻失真出现时的输出功率,是描述大动态放音的主要指标。一般Hi-Fi系统,在声级
                        控制条件范围内,应有足够的允许功率容量作为保证。

                        13、频率响应
                          放音系统在听感上的频率均衡是必须保证的,这与音色评价并不矛盾,而且是音乐质感的基础。
                        它在听音实验中是最需要经验的测评项目之一,也与听音者的偏好有一定关系,但设计完善的测评
                        方案,可以通过适当的评价统计方法,消除听音者的偏好产生的影响。

                        14、非线性畸变
                          主观测评听到的畸变是全系统的总体畸变,所以除测评-参评器材外的其它器材,性能要求要更
                        高一些,以将测评器材本身的畸变和失真强调出来。另外,也可用不同质量等次的同类器材进行听
                        音实验来决定。

                        15、瞬态响应
                          不良的瞬态响应会导致不清晰的颤动放音,使音乐和语言失去原有特征。在测评中常用听脉冲声
                        的方法进行,从输出声的迅速上升和下降的偏差来描述测评器材的瞬态特性。通常实用上采取试听
                        钢琴、木板声或其它有很快上升、下降特性的声音的重放来判断。具有不均匀频率响应的器材,常
                        呈现不良的瞬态响应,在一些频段上的声音上升和下降不清楚,含有颤动声,如果低频段有峰值,
                        在重发的低频声中会出现很大的释放延迟。

                        16、总体情况
                          器材测评的最后,应当由测评小组就总体情况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记录他们意见上
                        的异同及原因,作为与测评统计结果比较的依据。最终的测评报告,是对器材测评总体情况的全面
                        反映,可作为改进产品性能的依据,也可作为公布某项产品质量的真实材料。

                          没有经过严格测评实验的器材,其主观评价都只能作为个人感受,缺乏客观的比较基础,如果你
                        迷信“权威”和“金耳朵”的话,那将是容易造成失误的原因。

                        付件:对器材主观测评中AB制的讨论

                        AB比较好不好?(mjune)

                          我喜欢用AB比较来比较器材。但是AB比较不一定准确,主要是

                          1)器材需要的搭配不同,如3/5A用mcintosh推不好,opera的合并蛋鸡都能推它好,但是
                        chario如果将mcintosh和opera摆在一起AB比较,opera的就会听不下去。另外曾用E-406v推过

                        chario和habeth 3/5A,chario也会听不下去,但是E-406v并非habeth
                        3/5A的佳配,同厂中而
                        是p3的佳配。

                          2)有一个长期性的问题,有些器材AB比较,初听迷人或吓人,有些不耐听,而有些容易腻。

                          3)心情不同时,AB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

                          所以AB比较,一定要考虑好器材的特性,另外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欢迎大家讨论。

                        AB制一直是音响主观评价中较能为人接受的方法,但不是人人都能正确掌握……(j)

                          AB制主要分为基准法、两两比较法。

                          基准法必须有一套精调到频响基本完全平直,各项指标基本满足的系统(虽然音色不是大家都满
                        意),主要通过换接器材方式,用以比较器材与基准系统间的变化,确定测试器材的声音倾向。

                          两两比较法是在统计理论的基础上,取3-5台被推荐参评的器材(事先由参评的专家集体进行选
                        择推荐,并具体说明推荐意见),用统一模式,两两比较测评,通过相关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得
                        出测评器材与参评器材之间声音倾向的相关性,确定测评器材的声音效果。

                          目前许多发烧友使用的AB制评价方法都是不严格的,说明不了测评器材的优良与否,只是对某
                        种声音倾向喜好的比较。如喜欢金嗓子功放音色的人,通常都以金嗓子功放为标准比较,它可以说
                        是对基准法的延伸、泛化,但不严格,不能对测评器材做出全面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388

帖子

17

威望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交易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1-12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学习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6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音響的莫非定律與其它真理〈之二〉


--------------------------------------------------------------------------------

The other line always moves faster. 〈別條隊伍總是移動得快些。〉




在公路上飽嚐塞車之苦的人們對這條定律可真是再同意不過了。大家塞成一團,斜眼看著隔壁線道開始順暢移動,等自己費盡辛苦把車挪進隔壁線道,嘿,這條線不動,剛剛那條倒動了!



 

另一種也很常見的狀況是當你選擇左線道以求順暢直進時,必然遇到一堆半橫著等待左轉的車。



 

依照我的觀察,道路上的莫非定律還可以比照此條的精神加以擴大。例如說:『發現非左轉不可時,你一定正在慢車道上』反之亦然:『你總在快車道上發現該右轉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此之謂矣。



 

這一條定律若要跟音響扯上點關係,恐怕也就在這種『老是看不準』的不如意上。



 

有個朋友玩老QUAD靜電屏,用情之深算得上是天長地久型的。可人總會靜久思動,加上發燒朋友一旁慫恿,終於弄了一對外加的超高音。位置擺來擺去,衰減器扭來扭去,搞了半年仍見愁眉不展,倒不是超高音單體有什麼問題,『現在高音是漂亮了,可老覺得低音比以前更見不足』於是,又開始心思思弄支超低音了。很一陣子再見,超低音試了幾款,事實上,不但試了幾款,甚至還已經全數便宜處理掉了,連超高音也拔掉了冷在一旁。不愧是有點人生歷鍊的傢伙,沒讓自己迷失在『老是換錯車道』的窘境中。他的心得是:『假如我要那樣的聲音,我應該去買一對那樣設計的新喇叭,而不是在QUAD身上疊床架屋。』



 

後來他還是愛QUAD,原原本本,沒加什麼,也沒改過什麼的一對老QUAD。



 

我有三個朋友都偏愛VW的Golf。其中一位是女士,從最陽春型的開到現在的GTi已是第三部了,愛得不得了,可絕不改裝,連機油、火星塞都只照原廠指定。另兩位朋友則都是賽車選手型的,開車技術既辣,又精通改車之術,什麼昂貴的改裝套件都捨得花。可多年之後,談及當年的玩勁及改車之道,他們竟都不約而同的說:『改到最後,實在覺得不如一早多花點錢買Porsche〈或Ferarri什麼的〉。』



 

當然,這並不保證他們一早買的是保時捷或法拉利,就會放棄改裝之樂。我想說的只是,清楚的認識處境及去路顯然是個比想像中還難的課題。



 

既用了3/5A,卻又對它的『沒高沒低』心有罫礙;買部萬把塊的綜合擴大機,卻指望換個幾千塊的發燒電容而連升三級;系統的基本條件沒弄對,卻想著十幾萬塊的一對線必能將之起死回生。像這樣的對處境認識不清,對去路思考不靈,也就難保不會常聽到莫非先生的冷笑聲了。



 

瞭解了這一點,下面一則也就很容易理會了:



 

A short cut is the longest distance between two points. 〈走捷徑往往多繞路。〉



 

英文的字面意義不容易懂,特別是對學過基本幾何,知道『兩點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的人。莫非先生沒打算重新發明幾何學,只不過他知道捷徑未必是直線,或者,未必是寬闊平坦、零落差、毫無風險的直線。此所以,我們不會穿過地心去美國,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向被視為三流的醫術〈正本清源,藥到病除還只是二流,第一流是『醫於未病』〉。下次再有人告訴你擴大機『無力』、『推不動』是因為牆裡的AC電源線不夠粗時,在真動手前你至少還有999個原因和方法值得想想!



 

別太急於抄捷徑。捷徑的那頭,莫非先生正在等著告訴你,以這樣的搞法 ─ You will always find something in the last place you look. 〈你永遠會在最後一個地方找到你要的東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6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音像之音场


一套HI-END系统在重放音源时,存在着声音元素如何在三维空间中分布的问题,音素也就是声音元素,是指某一时刻声音综合组群中可独立表现的单元,比如其中的一个人声,或者一件乐器发出的声音。大脑是一个富于联想的思维器官,通过各种音素在三维空间的清晰分布,我们能联想出发出这些音素的歌唱者或乐队中的乐器在空间舞台中的真实分布状况,就如同在眼前形成一幅舞台表演形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音像”,因此,如果把我们前面评论的“音品”比作音乐的听觉语言的话,“音像”就是音乐的视觉图像。

   HI-FI提出与建立,一开始就是与音像结合的,即HI-FI系统把音源重放时应呈现清晰的音像作为凌驾于以往“高级”收音机或手提式录音放音机之上的基本条件。因此,作为HI-FI或者更高层次的HI-END系统,对音像具有很苛刻的要求。对这些要求,我们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来讨论,即:音场、解析度、弱信号再现能力和质感等四个方面。这些问题我们将一一向朋友们介绍,今天我们先来讨论音场。

    我们里用来作为音像质量评价指标的“音场”是一个比较广义的要领,它泛指音素的三维空间分布全貌。具体包括音像舞台空间的大小。在听音室中所处的位置、音素群在音像舞台中的位置和音像舞台周围空间的透明度及气氛。

    音像舞台的大小和位置,可通过揣摩音素分布的边界位置体现出来。音场除有宽、深、高三个维外,音场的前幕幅中点线到达聆听席的距离也是一个重要的位置要素,它可以衡量音场的靠前或靠后。HI_END级器材对音场的理想要求是音场 应略等于音源的真实表现域,音场前沿到达听者的距离应等于场宽的一半左右为好,独唱演员或独奏演员都应该站听者正前言的新加坡 ,有偏离或动态摆动也不会离中央线太远,这一点十分重要。最后一个重要要求是:音素在音场空间中的分布应该具有均匀性,也就是说音素在音场中的分布仅取决于信源信息的指导,不受音场空间位置的作用而出现密一块稀一块之类的现象,就象电视屏幕那样,不应该有电视画面某一部份色彩特别浓或特别淡、特别深或特别浅,或某部份“像素”特别挤或特别蔬。

    上面所述音场是一种理想的音场,在一般家庭里是很不容易完全实现的,这是因为它不仅与器材本身有关(其中音箱的关系最重要,其次才是功放部份),同时也取决于音源软件所包含的音场信息,更取决于听音室的大小和结构,以及音箱在听音室中的摆位,聆听座与音箱的相对位置和高度等等,这些就不单是器材投资所能解决得了的问题。许多住房客厅或居室又小又不规则,一般还不能单独用来作为听音室,由于还要摆放各种东西,因而音箱的摆位很难随心所欲,甚至只能缝里插针,常常因为建筑结构上的左右不对称性(比如左面是墙右面是窗或左面是床右面是门等),这些都对正确音场的形成产生极坏的影响。所以,首要的问题是要保证好音场在听音者面前的居中性,往往较大幅度的调节左右声道音量平衡旋钮直到感觉上合理为止。

    至于音箱在室内的摆放方法,有些烧友提出“317”规则,还有人提出另一些规则,这些方法我们将在其它节目时间里向朋友们介绍,有的中高档音箱在说明书上注明了放置方法,这些规则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你的听音环境和音箱来讲并不一定最好,也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如果需要音箱放在1/3房间长度的地方同,就只能在专业听音室内才能实现,一般兼作其它用途的房间这样放音箱就会挡路,因此,一切还要靠自己因地制宜地反复实践和努力,摆出一个至少还能说得过去或者进一步属于比较好的音场来。

    前面讲到音场规模与音响器材的关系仍是很密切的,虽然其重要性略次于摆位和听音室结构。首先音箱与音场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来说优质音箱厂家在设计音箱时都作了充分考虑,这种音箱只要摆放合理,是会比较好的音场来的。至于功放性能,对音场的影响也不小,功放的功率越大,形成音场的能力也越大,

    最后我们来谈谈音场空间的透明度与气氛问题,这确实属于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对初哥乃到于一些中级烧友来讲都往往是难以体会的问题,为了了解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拿一张在世界著名音乐厅的现场录音片在系统上重放一下,如果它使人能象坐音乐厅内聆听现场音乐会那样,不仅听到交响乐的立体演奏声,而且明显能感觉出这种演奏是一种十分字根表、透明的环境背景中演奏出来的,在音乐间隙连翻乐谱的声音和前排观众的小声叹息声都能十分逼真地再现出来(当然这也涉及到我们将要谈到的小信号再现能力),而一旦交响乐队管弦齐鸣、鼓声震天、如万马千军步入高潮时,强大的音乐主体与音乐厅空间结构四壁回声形成一种极其壮观的鸣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堂音)给人以十分贴切的身临其境感觉,这样就达到了HI-END器材对音像舞台周围空间透明度与气氛的理想要求。

    当然,有经验的烧友都知道,音场是完全可以空墙出室的,要不然就不会有“音场宽深、直抵对街”的广告词了,但是音场的范围毕竟是包容下一个乐队,要想包容一个音乐厅的全部气氛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以现实客观的对待一套HI-END音响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6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音质音质
一、★质 感★
声音的质地感,就像丝、绸与粗布之比。
二、★粗细感★
指声音粗糙与细致。乐器是应该有适度的粗糙感的,而且每 一样乐器也不相同,如果声音超过原乐器应有的细致(起因於声
音的分析能力不够)的话,就会失去了那乐器应有的质感,且有 时声音不够活泼;如果声音超过了乐器本身应有的粗糙质感的话
,则声音所听起来就会显得刺耳,又细又活生,是我们追求的目 标。
三、★声音纯净度★
音响器材之能不能重现原来乐器的音质,除了重重的转换过 程因素之外,还会有器材本身渲染的因素。例如用塑胶制成的喇
叭箱,就会在重播声音中加入塑胶声;用铝、铜、铁做的机箱, 也会各有各自不同的金属声;而各式各样的不同的零件,如晶体
、真空管、电容器、电阻等,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音质出来,渗 入到重播声音之中,或因零件的品质不良而产生杂音,使得声音 有杂质。
四、★Q 度★
最高标准当然是恰如其份,望文生义,就好像我们吃面条、 米饭那种QQ有弹性的感觉,可以说是尾韵,也可以说是阻尼适
度的共鸣现象。其实在音乐里,弹性是无所不在的,并不一定光 只指低音部份。好的声音无论是低音、中音或甚至高音,都应该
有弹性的,但影响整个音域弹性的主要还是低频部份。
如果音响器材对低频的控制力不好,则出来的低频是软的、 松的、拖的,或没有尾韵的;如果低频有过份的阻尼,收尾太快
、太短,以及没有馀韵,那低频的细节,就不会完全交待清楚。 好的低频应该是有弹性的,声音出来应该有尾韵的,像弹簧似的 会弹出去又收回来,是有韧性的,有弹力的。
五、★密度感★
声音的密度是不是紧密得恰到好处,密度不够声音会疏,会 散,会肥,不够凝聚。由经验中,我们发现每样器材在不同的频
率中,声音的密度并不一样,因此我们把这个项目分高音、中音 、低音三个项目的密度来评分。



















  音质评价“发烧语”的技术特性  


    1 .声音有水份:中高频混响足量,频响宽且均匀,声音出得来,有一定的响度和亮度。失真小,混响声与直达声的比例合适。在听觉上感到不干、圆润、有水份。

    2 .声音柔软:低频段频响展宽,低频、中低频也得来,高频段无峰值且高频段下降。混响适当,失真小,阻尼好,在听觉上感到柔软舒适。

    3 .声音明亮:整个音域范围内低频、中频成份适度,高频段量感充足,并有丰富的谐音和谐音上较慢的衰变过程,混响适当,失真小,瞬态响应好,听感明朗、活跃。

    4 .声音厚:低频及中低频量感强,特别是200~500Hz 声音出得来,高频成份够,声能平均能级较高,混响合适,失真小,声音厚实、有力。

    5 .声音清晰(清澈):频响宽且均匀,整个频带谐波失真和互调失真小,混响适度,瞬态响应好,中低频


段适度,高频段没有噪声和失真,并能出得来。语言可懂性高,乐队层次分明,声音有清澈见底之感。  

    6 .声音有力度:中低频段量感充足,高频成份不缺,混响足够,失真小,声音坚实有力且出得来。

    7 .声音结实:中低频段声能平均能级较大,高频及中高频不缺,直达声比例较大,混响声适量,响度高,失真小,声音厚实、明亮。

具有相反意义的音质评价术语:声音空。

    8 .声音木:高频及中高频欠缺,低频及中低频成份较多,但量感不足,混响时间偏短,听起来不活跃、呆板。  

    9 .声音缩:声能密度较小,声音送不出来;缺中音,混响声少,响声低,清晰度差,音色不丰满。   

    10 .声音脆:中高频及高频成份过多,低频成份不足,整个频带频响不均匀,失真较大,声音单薄、不厚实。   

    11 .声音发尖:低频量感不足,中高频段(2kHz~6kHz )提升过多,频响分布不均匀,失真大,在听觉上感到刺耳。   

    12 .声音发闷:低频量感过强,特别是在150Hz 左右,且低频段失真较大,瞬态响应不好,高频和中高频成份欠缺,在3kHz~4kHz 以上严重衰减,高频混响不足。   

    13 .声音发飘:声能平均能级较小,响度低,缺少中音,直达声不够,间接声过多,造成声音焦点不实,声像发虚且飘动。   

    14 .声音发炸:声能密度过大,高频及中高频成份过多,且在高频段有噪音,有过载削顶失真。  

    15 .声音发破(劈):声能密度太大,严重的谐波失真和互调失真以及过载削顶失真都会产生破的感觉,严重的还会伴有“噗噗”的杂声。   

    16 .声音发沙:通频带失真较大,有附加的高次谐波,且伴有瞬态失真,听觉上感到声音沙哑。   

    17 .声音发毛:高频有中高频成份过多,且在这个频段有噪音及失真较大,在听觉上有高频附加音,声音毛糙不干净。   

    18 .声音发散:声音不结实,焦点虚,主旋律不突出,混响过大,中频欠缺,频响不均匀,听觉上感到声音凌乱分散。   

    19 .声音发哄:低频中频某段夸张,有共振,频响不均匀,混音太长,例如混响使用不当,就会有一种哄哄的“浴室效应”,在300Hz   

    20 .铜皮声(或称金属声):中高频某段突出或在谐振峰,频响不均匀,失真大,欠阴尼,瞬态响应不好。质量不好的动圈传声器或高音扬声器,在听觉上常常会感到音质硬,且伴有一种铜皮声,俗称为金属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6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英国扬声器名牌逐一褒贬(1)


为使发烧友易于概览英国主要音箱厂的面貌,下面历数各著名品牌的简要发展史和代表作,品评其优劣得失,并无讳言。一家之见,偏颇在所难免,尚希各有关人士见谅!

英国音箱
AE
此乃英国音箱中之异数,声底非常特别。创业之作是AE-1。在英国音箱中,首创采用金属音盆中低音单元。动态强劲,瞬变快如闪电,冲击力惊人。听流行曲,听摇滚乐、New Age、电影音乐……,小小的箱体音场广阔无边,鼓声、钹声真实无比。若有人怀疑英国音箱的爆棚能力,让他听一回AE,定会哑口无言。然而,听古典音乐就只算不过不失,弦乐、人声略带金属味,不像正统“英国声”。AE-1不算难推,配胆机可以中和一些缺点,增加些感性色彩。原本箱体喷涂处理,很专业化。后出过玫瑰木版本,对音色的温暖度有一定改善。其原配脚架质素极佳,为重型铸造结构,价虽昂,但必不可少。后来出过加大尺寸双低音的AE-2,三路分音的AE-3,不流行。近年设计者Phil Jones走去美国创立Platinum再闯天下,AE则渐走平价路线,例如AE-100。
ATC
另一间发源于专业录音室,而今名满天下的英国极品监听箱。设计者Billy Woodman的基本设计哲学凝聚在那只世上最好最贵的中音单元上:即是说,ATC喇叭以“单只中音单元涵盖完整中音区,表现人声、弦乐器基音,上接高音单元补泛音,下接低音单元亲底”为其基础设计。这只中音单元乃B. Woodman毕生得意之作,结构复杂。从实物剖面看,不仅磁钢硕大无朋,而且音圈同样巨大。强磁力利于高灵敏度,快瞬变,大音圈可承受巨大功率,实现大动态。更为特殊的是,在音圈与周边支架间,采用了上下两层弹性支撑片,我推测是为了改善大动态时的线性。为了坚持要生产这只不符合经济原则的中音单元,当年B. Woodman竟与老板闹翻,辞去Goodmans公司总工程师的职位,出来自己单干,以承接订造录音室监听喇叭系统为生,由此可见Woodman对自己理想的执着。时至今日,ATC为高级专业界订造监听喇叭,还是该厂的正业。Woodman敢在强手如林的英国专业界独闯天下,靠得是针对“BBC箱”动态弱、速度慢、箱声染色大等固有弱点进行的彻底改善。以高质素中音单元为核心,三路有源电子分音,多路功放直驱单元 ,厚重坚实的音箱箱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B. Woodman金耳校声,英国现代监听箱的新准则-----ATC于焉面世。ATC中音质感、实体感天下无敌,音色准绳纯净无染,低频快而准,动态线性毫无压缩,强劲的程度休说英国音箱无人可比,便是美国音箱中的佼佼者,也罕其匹。现今发烧友爱用ATC听爆棚古典,其实它最大的长处,是可以重播“杀死人”般嘈吵的重金属音乐、硬摇滚而照样气定神闲!英国流行音乐成就之高,举世公认,那些精奇古怪之作,录音工作又非常考究,除了ATC,哪种喇叭可以承担?ATC迈向民用市场,倒反而是香港发烧界尤其是杂志和代理的功绩,其中《发烧音响》陈老编厥功至伟。为面向家用,ATC先是将它的100和50施以包装,改贴精致木皮。然后又打破惯例,设计两路书架箱20、20T、10。当然,ATC重视中音浓密的传统不变,B. Woodman特为设计了独家泡制的重型中低音单元,硕大的盆罩恰似中音球顶的再现。发烧友在家中用ATC箱,须要明了它的特点,方能将其发挥至最佳:1.ATC是专业监听箱,设计目标是音色、质感忠实无比,动态比例毫无压缩(声音小就真小,大就真大,没有像“BBC箱”式的暗中渲染来补偿)。在录音工作中,“忠实还原”是至高无上的原则,但移在家用,却使听惯BBC箱的发烧友,感到ATC“小音量不过瘾,没精神 ,开大声才好,才过瘾”的感觉。要准确还是要好听,用家自己要先想明白。2.ATC箱效率甚低,难推。这是因为它原是按电子分音多路功放直驱设计的,在录音室里天天用大音量摧残,“效率低”不是缺点,反倒对减少失真,增加耐受功率大有好处,但这个传统带到它的两路分音家用喇叭上来,便使发烧友又爱又恨,十分头痛-----ATC传真度高染色极少,扩音机略有瑕疵便暴露无遗:ATC效率低难推,又要扩音机功率大,力量雄厚。又要靓声,又要大力的扩音机,价格必定天文数字!这是想玩ATC的发烧友无法回避的问题,须要有思想准备,量力而行。否则,“娶”到家中,“养不起”,岂不尴尬。3.与当今其他名器相比,ATC确实不甚重视高频延伸。它用Audax(现在也由Vifa代制)大口径高音单元(与5/9、5/8所用相似),强调和中音的衔接而牺牲超高,结果形成ATC质感强而空气感弱的特点。这对专业用途毫无妨碍(FM立体声高只到14000Hz),但在家用hi-end范围里,面对讲究的发烧友,比较之下对ATC的音场和空间感便有所挑剔了。为其配一对极品超高音如Elac的“蘑菇头”,不失为一个办法。最后,ATC音箱的型号自成一派,按容积定名,如20就是20升,100就是100升。一般居室条件,20和20T最实用。
B&W
“新英国声”或曰“英国/国际声”的代表。与英国传统的保守宗旨相反,B&W观念新潮,在音箱结构上创新到令人目瞪口呆;但由于其品味甚高,给人留下的是倜傥潇洒而不是矜奇弄怪的印象。现今大喇叭旗舰是“鹦鹉螺”,书架箱旗舰为“银签名”,都是创意非凡的杰作。不过正如超级跑车Jaguar220,岂是凡人敢做梦想者。B&W极端重视声音的开扬通透,音场的准确重现,它是“线性相位单元排列”、“矩阵箱体支撑”的倡导者,其代表作是著名的801。801曾经在很长时间,成为hi-end英国音箱的象征,也是宝丽金等世界各大公司录制数码古典音乐的监听箱。从这个意义上说,数码录音的功过荣辱,B&W 801都有一份。B&W基本的声底是开扬细致,松灵潇洒,与ATC正相反,与“BBC声”也甚为不同。我感觉B&W适应了现今雅皮一族的音乐口味,其商业成功实属必然。B&W现今已是大厂,产品档次范围极广,除了前述极品系列外,800系列属发烧系列,其中805是代表B&W的书架箱。P系列、600系列则系普及型产品。作为发烧友,总要买8字头箱才好。
Celestion
这是英国最古老的音箱厂牌之一,历史超过60年。Celestion在英国算大厂,除生产家用hi-fi箱外,还生产舞台专业箱,称为百变龙系列。Celestion早年生产三路分音的Dittion系列,音色柔美,是七十年代英国家用箱的代表之一。八十年代初,设计出著名的两路分音书架箱SL6,成为英国音响界的一 件大事,也是Celestion历史上里程碑。SL6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专门匹配设计的高质素聚丙烯盆中低音单元和铜振膜球顶高音单元,单元面板与音箱前障板匹配成型压铸,有内加强支撑的MDF板中型书架箱体。SL6的设计追求是一方面继承“BBC音箱”的平衡度“音乐时”,另一方面减少乃至消除箱体共振染色,改善音场、定位、扩大动态范围,以迎接“数码时代”的到来。SL6的成功在海内外影响很大,音响界的许多人由此改变了对“书架箱”的传统认识,领略了精品级书架箱在动态、气势、低频质感 、音场营造力、定位、层次……方面,凌驾于传统多路分音落地箱之上的潜力。“不以尺寸论音箱”,这个观念是由SL6带起来的。由于SL6太成功,此后Celestion基本上放弃了落地式精品音箱(除了那次采用铝带高音单元的Celestion 7000的不成功尝试之外),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发展两路书架箱。在SL6基础上,改用航空上的蜂窝铝结构(所谓“飞机地板”)整体音箱,诞生了一代名器SL600。八十年代,SL600价格和质素皆鹤立鸡群,被公认为两路书架箱的皇者。SL600的音质在6仔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声音极为开扬自然,几乎毫无染色,音像完全脱离箱体,真实感惊人,“淡而有致”是对SL600的确评。此后,昂贵难造的铜膜高音单元存货消耗殆尽,SL6改用同样结构的铝膜单元,甚至新出的SL700,虽然是SL600的后继产品,也只好用铝膜单元,剩余的铜膜高音全用来制造了最后一批专供香港的SL600。由于改用铝膜高音,SL6Si、SL700的韵味已逊于600仔,这是无可奈何之事实,但Celestion利用搞6系列时积累下的经验,以低廉的价格推出3号仔。这是低价英国音箱中的异数,平衡度颇佳,音色淳正朴实,效率高易推动,是发烧初哥入门佳选,我曾经推荐无数朋友采用,都甚满意。Celestion的最佳制作我认为仍系SL600。近年来在强手如林的英国喇叭厂的竞争下,Celestion渐失方寸,100号,300号都反应平平,倾尽全力的新旗舰Kingston,又在箱体上下功夫,想重夺回至尊地位。不过今非昔比,物是人非,重温旧梦恐不易矣。现今Celestion归属香港金山集团,大规模运作下,新一代产品转向经济级家庭影院,且与同属金山的KEF渐渐靠拢。我只希望厂方不要将历史名器6仔系列断产,让新一代发烧友们可以领略到它的不朽。或者铜膜高音也有复产的一天?
Harbeth
终于谈到著名的“BBC音箱”了。Harbeth正是一间典型的BBC小厂。它的创始人正是当年3/5A的设计者之一Dudley Harwood。这里简略地讲一下“BBC音箱”和这几家BBC厂的渊源,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七十年代初全面更换语言和音乐监听用的音箱,设计这一代音箱的任务由Spencer Hughes和Dudley Harwood负责,设计要求实际上是突出语音还原的真切,兼顾古典音乐;在频宽和动态范围上没有刻意要求,甚至在实际应用时不考虑立体声播出,经常用单只音箱!各位不要忘记,这是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FM广播正在推广的时期,尚且不知什么数码录音呢!为达成这个似乎技术要求不高,但现今看来人文内涵丰富的设计要求,设计者以敏锐的耳音为准,再加上英国传统的保守、务实作风,选择了简单的两路分音方案。同时在单元、分音器、箱体尺寸和结构上千锤百炼,再三斟酌,取舍分明:不惜降低音箱的灵敏度,不惜缩窄频宽,不惜牺牲动态范围和最大声压。这种分明的取舍,有失必有得。以尺寸最小,为流动采访监听设计的3/5A为例,由于采用小型密闭箱,低灵敏度的单元,复杂的分音器,灵敏度低至空前的82dB/W/M,音量小了,但失真极低,全频衔接天衣无缝,中高音润泽雅典,语言人声固佳,歌唱、弦乐、钢琴……均得其益。转为立体声用,配上脚架和给予高级扩音机驱动之后,其音场、层次、定位之佳,使当年的人们惊为空前的奇迹,似乎“无心插柳”,但现在看来,并不奇怪。而FM广播频宽高端只到14000Hz,使设计者在设计中型监听箱5/9、大型监听箱5/8时,敢于使用中音质感极佳、高音延伸不足的Audax大口径绢膜球顶单元(用中高音单元代替正统高音单元),求得质感无敌的中音。这一办法也正是后来ATC音箱的招数。至于低音单元,则采用当时诞生不久的透明厚质聚丙烯胶盆单元。这种单元失真低,效率也低,阻尼特性与纸盆单元大不相同,音色偏慢、偏暗,带“粘性”。要将之驯服,扬长避短,要在分音器,箱体上进行细致的校声,量体度身,非常考功力。事实上,5/9、5/8之后,两位老大师功成身退,BBC的后继者再无用此单元的佳作,真所谓“将军一去,大树飘零”,音箱设计之难,由此可见!当时与BBC这一计划有关的,还有承制Rogers音箱5/9和5/8的透明盆低音单元。而KEF则承制3/5A专用的B110低音、T27高音单元。此后Hughes和Harwood退休,为了不埋没一生的功夫,“发挥余热”,各自开了一间小公司,在家继续研制音箱。Harwood老先生开办的就是Harbeth。此时“BBC音箱”已由音响界推介,在发烧圈中成为一个传奇,慕名而来的各国音响代理不少,尤以日本和香港的发烧圈,最为推崇Harwood的声音品味,香港代理称其为雨后初晴,非常传神。作为BBC箱的原设计者Harwood在校声时,自然会保持其迷人的中频,同时Harwood又深知现今的发烧友,对高频空气感、分析力的要求与往日不同,适度地增加了高频延伸,低频则推崇松厚自然,速度感与古典音乐最合拍。以一生的功力修养作基础,老师傅亲手调校,Harbeth的声音赢得了众多的有品味的知音,但老先生年事已高,不善经营管理,Harbeth只是个家庭作坊,无法满足市场需要。1986年,年轻的Alan Shaw出现,Harwood老先生放手将公司移交给他主理,Harbeth在保持着原有BBC传统的同时,走上了正规发展的道路。Alan Shaw管理经营有方,市场观念正确。首先他向BBC申请牌照,恢复了在港方最为畅销的3/5A的制造,同时又推出了Compact作为中型书架箱的精品,再就是把Harwood留下的最后设计MK-V完成投产,即现今的HL5。这样形成了Harbeth从小到大一套两路分音BBC血统的音箱,在发烧圈中建立了“BBC声正统继承人”的形象。
此后,Alan Shaw又出于适应AV要求和3/5A万一停产的后备选择,设计了P3。P3难能可贵地在发烧友中建立了声誉,被视为“3/5A的合法接班人”。九十年代初,BBC公布了自家的最后一个音箱设计,用Dyna单元的5/12。Harbeth不失时机,第一时间获得生产许可,进一步巩固了“BBC正统”的形象。

此后,在一片家庭影院热潮中,Harbeth特立独行,不为所动,仍然坚守小规模正统音箱的生产,对推出新产品极为谨慎(只出现过一种接替Compact的Compact7)。时至今日,代表BBC伟大传统的英国音箱厂牌,Harbeth是最为淳正者,殆无疑议。




英国扬声器名牌逐一褒贬(2)


KEF
英国产业化的大厂代表着公众口味的“英国声”。既为BBC代制3/5A专用的Bll0/T27单元,自己却迟迟不加入3/5A的生产;既搞过像105那样的前卫产品(比B&W 801还早、最先采用分体结构中/高单元,线性相位排列),却也搞了许多平庸的民用音箱;以成品音箱占据本国和海外大量市场,却也曾大量出售单元、套件,…·。如果说那几家“BBC小厂”代表了个人化和艺术化的英国厂牌,以坚守自己信念为宗旨;KEF可以说代表了集团化和主流的英国厂牌,以“服务公众”为原则。“中产阶级专用hi-fi的正统选择”可以概括KEF的特点。近年来KEF归属金山集团,重新整顿产品系列,停止单元外销(引发了3/5A停产风波), 自身投产3/5A加入发烧市场,刷新100采列,新创New Ref。系列向豪华家用市场进军,Coda系列针对普罗发烧大众,AV系列走THX极品路线;…··总之全面发展。当然,普通人的消费总是大头,“公众永远正确的”,但作为发烧友的一员,我衷心祈望KEF的高层领导开恩,永远保留生产三种KEF的不朽之作:Bll0中低单元、T27高音单元和B139超低音单元,幸甚幸甚。
Monitor Audio:一个颇商业化的发烧品牌。主持人为印度血统,在港台音晌界交际极广。由於拥有自己的音箱加工厂和自己的单元生产厂,所以其中低价位产品物美价廉,推广也很成功,曾经是许多大陆发烧友的入门选择。其高价位产品为Studio系列,采用金属音盆中低单元,音箱木工之华丽在英国堪称第一。其声音特点一如外观,华丽细致,动态也不错,对於发烧初哥极具吸引力。

ProAc
独树一帜的英国个性化厂牌。主持人Stewart Tyler以其不朽的Tablette而论,绝对是天才设计大师无疑。Tablette其实与3/5A和SL6前後不久,都是七十年代末诞生的。其时正是英国音箱设计天才辈出,群雄并起之时,“BBC声”在正统高级音晌界已居主流,深入人心。如何突破BBC的传统,又能慑服众论自成一家,实在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艺术。此时,Tyler标出“音场重现”为目标,突出音色和质感的BBC声之外,另辟蹊径,打开一片新天地。Tablette的设计确实称得上“别具只眼,自我作古”,绝无因袭别人,特别显示出天才二字。首先, Tablette采用的单元非常特别,中低单元竟是仅有四寸的Seas纸盆单元,尺寸之小至今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高音单元是 Scan的 D2010,这是一双分析力高和性格峻烈的单元,很难驯服;一旦搭配适当,音色的清丽和音场的深阔可称无敌——据我看,名贵至极的Ensemble Reference高音单元也是一只摩过的 D2010 ! Tyler首创将此两只单元搭配,为Tablette奠定了爽劲和淋漓痛快的声底。在音箱结构上, ProAc又倡导缩窄面板,加深测板的窄长形结构,在当年流行宽身箱体的年代。Tyler的设计最早有意识地提出了追求音场重视的目标。Tablette的倒相管内充蜂巢状细管,壁板上贴不同形状的阻尼材料;分音器的设计也显然与箱体和单元作过微妙的调校。 Tablette一出世,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高价精品的形象引起了高级音晌圈的普遍重视,尤其是美国天书《TAS 》竟然给它五颗星的荣誉,这是英国设计征服美国人的罕有例子,Tablette也由此风靡音晌圈,成为书架箱经典之作。成名之後,ProAc仍然保持著追烈的个人发烧色彩, Stewart Tyler继续无穷无尽地追求音响之极致,推出了不计工本的Response系列,保持Tablette的优点的同时,在音色的高贵和通透润泽上,更上层楼。 ProAc近来喜用 Scan的透明胶盆单元,效率高,分析力强,音场深阔,层次细致,配含重新流行的300B单端甲类胆机,非常合宜。我曾在北京科艺廊五百平方尺的大试音室,听过用Cary 300 sei合并机。推一对Response3.5,十瓦八瓦的功率竟然推得3.5气象万千。听爆棚交晌乐和流行乐,如 Dire Straits小组都毫无问题,而且音色、音场和定位都靓得惊人。 ProAc音箱的声底清劲、荡洒和明艳(清而不淡,与Celestion不同)。由於强调分析力和强调音场刻划,如果用晶体机推,容易薄声;如果扩音机质素稍差,更会暴露出租硬的毛病。总之要玩ProAc音箱,扩音机功率不用大。质素知要高。最好用声音厚润有弹力的胆机。 Stewart Tyler自己就是胆机的拥趸,信焉!
Rogers
这是英国老牌音晌厂家,早年也曾会生产扩音机,成名却因为七十年代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 BBC承制鉴听箱。随若3/5A和 5/9在发烧圈声名鹊起,Rogers几乎成了英国书架箱的代名词。 Rogers 3/5A的历史沿革已成了发烧圈的一门考据学,在此不多叙,可参见前文。3/5A几家公司都生产, Rogers独得之秘是 5/9和 5/8这两对BBC录音室鉴听箱。当然,这两对名器是BBC设计的。Rogers的贡献一是自家为此度身订造的重型聚丙烯透明盆单元,二是薄身的多层胶合木板音箱。现今的发烧友多知道Rogers箱「有箱声],觉得它的分析力不高,声底慢。其实,Rogers的「箱声」大有学问,巧妙地利用箱声染色,正是3/5A, 5/9和5/8这些 BBC箱声底浓郁温馨和沉醉动人的秘密。如果Rogers没有了箱声,它的独特韵味也就荡然无存了。正如名贵的意大利小提琴,天时、地利以及人和造就了空前绝后的一代名器; Rogers的箱板每每不同,再经过多年不同位主人的垠悚,结果竟然对对不同声。在总的Rogers声之下,往往有时能有意外发现。在资身发烧圈内,每一对「老Rogers」都有传奇历史,故事多多。遗憾的是,Rogers虽然是BBC音箱的承造者,自身设计音箱的水准却大有不逮。早期沿袭BBC风格的产品,尚且不错,后来搞起三路分音,内置低音的P-24,里论多多,奈何听感不是那回事。近期为 3/5A特配低音,少人问津。再有那对企图停产 3/5A取而代之的 Studio3,受到发烧友的普遍冷落,遭遇远不及Harbeth的P3。 Rogers现在已被港资和记集团收购,在大陆的广告攻势强劲,上海街头上常见Rogers的字样。如果没把 BBC的真髓继承下来,仅仅靠低价普及型产品扩大市场,最後只会走JBL和AR的老路,在发烧圈徒然留下一段光荣的回忆而已。 叫主其事者,慎哉。
Spendor
这就是 BBC当年的主任设计师Spencer hughes创立的厂牌,也是唯一夫妻和父子相传的冢庭化英国音箱厂,其保守的传统风格可以想见。Spendor至今坚持著 3/5A的生产,而且保持着务实的价位,只不过偶然接受市场的要求,生产少量名贵木皮的特殊版本而已。同样是3/5A,发烧友不免将之与 Harbeth; KEF和 Rogers相比。一般口碑认为 Rogers早期15Ω产品的音色松灵,弦乐韵味最佳,后期11Ω产品渐失韵致,动态却有改善,Harbeth高音通透,低频深沉韵味在Rogers早期与后期之间,近日的黑檀特别版在音色高贵感上是当今最佳,唯韵味尚须煲炼才可定论;KEF手工精美,低频厚重,声音密度高,中高音韵味稍欠,与传统 3/5A声音有别; Spendor最具正统BBC专业味。声音朴实。染色小,传真度高,宽厚耐听。这里顺便谈一下3/5A悚的问题。一般认为3/5A须要一至两年才算开声,主要是3/5A单元、分音器以及箱体须要协调和老化。其中分音器复杂,须时煲炼颇久。至于箱体,Harbeth Spendor和KEF一直采用12mm MDF板。一旦煲炼成熟后,不再容易变化。早期Rogers用12mm桦木多层板,它是一种甚为敏感和不稳定的材料,每每变化很大,受气候影响。即使煲就后,也还会变,是好是坏,就看主人如何照顾了。现今Rogers还用层板,唯漆层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强度很高的新型材料。虽然耐久,声音却变了。说回Spendor的旗舰,除了3/5A和一系列传统风格的两路书架箱外,有一种三路分音大型书架箱S-100极为有名,它是Sepndor的淳厚典雅,又动静相宜,据说可以爆到七彩,面不改色,它是Sepndor为专业监听泡制的器材,产量小,价格甚高。据用过的人说,S-100的难推程度亦不在B&W 801以下,要动用最hi-end的晶体巨无霸才可弄好云云。
Tannoy
《天朗》是早年间港台发烧圈中赫赫有名老牌名厂,在日本尤为有名,在高级发烧友中,用《金嗓子》或精品胆机推《西敏寺》,绝对是身份之象征,往往数十年不想换机,甚至终生相守。可惜的是,近年来Tannoy竟然也追起时尚来了,大量出产中和低价音箱,搞新科技,铺天盖地在中国大陆推广,甚至许多中小城市的音响店用些真假难辨的“六角箱”播放粤语时代曲,唱卡拉OK……令人不忍卒听。难道这就是传奇的“天朗之声”吗?近年来hi-end界聆听口味已变,代表五十年代科技(与美国JBL同时代)的老贵族Tannoy,痛感美人迟暮,转向暴富一族抛媚眼,令人扼腕。其实平心而论,Tannoy自有不可磨灭的辉煌,它代表着与BBC专家学者路线人同的,它是英国传统贵族化(非专业化)音响设计的最高成就。Tannoy的基础设计是大型迷宫式背负号角音箱,大型同轴一体化高/低音全频带单元。Tannoy在五十年代,能设计制造出这样完美的产品,绝对是一代惊世之作,称得上名器这两个字的最确切含意。最近,我在北京发烧圈中对于Tannoy深有认识的友人老范家中,用关氏只有3W输出的直垫三极管2A3单端胆机Natural Diamond来推Tannoy专业监听箱LGM。听Borodin String Quartet演奏老柴《如歌的行板》,琴音深情凄婉,沧桑悱恻,真实无比,不少中央乐团的专家听过也惊为绝唱,比之于一代名器Marantz2推Sonus Faber Guarneri,竟然犹胜一筹!此一刻,我们才觉得真正听Tannoy的声音:高度灵敏的号角/硬边纸盆单元,配合小功率和音色绝美的胆机,以中小音量来听古典弦乐。这正是五十至六十年代古典音乐黄金时代的遗音!我们终于理解了日本资深发烧友抱着老Tannoy巨大的箱体为的是达到高效率和敏感轻柔,并不是用来与JBL比爆棚、与ATC比动态好!真要感谢老范,只有像他那样,喜新不厌旧,才提供了我们理解这一层道理的客观条件。也许我太顽固,也许我太浪漫。总之,我不接受Tannoy近年来的新设计:从那批灰色“防火板”系列音箱之后,Tannoy就尽失往日的光彩,六角箱就更加不足言。可笑的是,在大陆发烧圈中,竟然还有不少人为之鼓吹,把它捧为新星……在我看来,Tannoy只有经典系列“木箱”才是宝藏,值得好好珍藏,发掘它的潜力。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木箱”还会存留多久?
以上广泛讨论了英国音箱的特色和一批代表性的名作。也直言不讳地站在用户角度上,表达了对各厂牌的看法。「英国声」最可珍视的正是它的传统,它能坚持到今日,除了厂家和代理的功绩之外,杂志和发烧友的择善固执和忠诚不贰至少有同样功绩。例如3/5A的停产而又复产,发烧友用真金白银挽救了一件行将消失的历史名作,其贡献应与绿色环保主义者同等。作为一个老发烧友,在这里喋喋不休,正是希望厂商和代理能晌应我们的心声。在扩大商业推广的同时,牺牲一些利益和坚持生产一些为我们珍爱的精品名器。使后来的发烧友能够买到正统“英国声”音箱,将这个音晌史上重要的流派继承和发扬光大下去,五十年、一百年不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6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有一甲子功力的陳正雄老師
賴英智

陳正雄老師退而不休,之前曾自己開設咖啡館,現在又成了台企行的顧問。他的兩位公子事業有成,一位是有三篇論文曾在「細胞雜誌」發表的醫學博士(這個雜誌的權威性是頂尖的),一位是留學西班牙的繪畫碩士,而陳老師自己則悠遊於相機與音響的世界中。

圖二、山中小居,被陳老師塞滿了各式各樣的音響器材,喇叭是Electro-Voice的Georgian,這是陳老師玩遍號角喇叭之後的最愛。
圖三、這麼多台的LP唱盤,都是現役的音源,兩台盤式錄音機也不時派上用場。上揚唱片結束錄音室業務時,部份母帶就被陳老師收藏。
圖四、上面這台是自製的前級,如果以成本來衡量,廠製機至少得賣一百萬才划算。CD唱盤與數類轉換器都是老東西,在這裡聽起來一樣悅耳。
圖五、這是陳老師以畢生功力炮製的單端300B後級,零件選用極盡奢華。
圖六、要玩盡EV老喇叭,陳老師乾脆連分音器都重新製作(Bi-Wire),連那些線材都是以純銀線自己加工而成(低音為銅線)。
圖七、早年陳老師自己以JS為品牌製作的晶體前後級,將近廿年了,還有人捨不得更換,我們巧遇兩部送回來保養的機器。
圖八、陳老師收藏的LP唱盤不下數十部,這只是其中的一部份,在巧手維護下,每一部都能正常播放。
圖九:除了音響,攝影也是陳老師業餘嗜好之一,他曾多次獲得攝影比賽的大獎。
圖十、這是陳老師的攝影作品之一,整個房間都掛滿了精彩的照片,美不勝收。
圖11、左邊是古董的德律風根收音機,不但聲音迷人,連造型也讓人想拼死以求。

「希望還能有個廿年,讓我耳朵靈光,這樣才能享受美好的音樂…」對已經毫無所求的陳正雄來說,這是他目前最大的心願。
住在新店一個山坡型社區的陳老師,坦承他不太習慣這種像鳥巢般的房子,在嘉義,數百坪的的寬敞屋宇和庭院,才是悠遊自在的好地方。南部的家中,陳老師還收集了許多精緻的古董,但台北的房子沒這個福氣,陳老師說只能將就的把音響架起來聽。雖說是將就,但就筆者經驗所及,這是所聽過聲音最好的單端300B示範表現!所搭配的Electro-Voice Georgian喇叭少說有四十歲高齡,播放「炎黃第一鼓」時,卻像十來歲的小伙子火力旺盛,聲音之逼真恐怕很多四件式喇叭都望塵莫及。

從幼稚園開始聽音響
先不談陳正雄是怎麼辦到的,只要了解他,答案已經呼之欲出。大概很少人像陳老師這麼幸運的,在日據時代,他的父親擔任相當於公賣局副局長之職,家境不錯,也有機會接觸一些進口產品。陳老師第一張78轉唱片,就是日本出版的民謠「紅蜻蜓」,而第一張接觸的古典錄音則是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因著這樣的接觸,從幼稚園直到現代,陳老師一頭栽進了音響世界中。台灣光復初期,民間非常窮困,經濟比較寬裕者多半是大陸來台人士,例如另一位音響界的老老前輩徐懋元,就有著上海銀行世家的顯赫背景。那時陳老師卻擁有日本原裝的「能律」自行車,哥哥騎的是「日月」牌自行車,而父親則擁有一部威風的「富士霸王」。可以想見,陳老師家境是很讓人羨慕的。

在那個很多人只能吃「番薯簽」的年代裡,陳老師不間斷的接觸唱片與音響,從手搖留聲機到33轉唱片,為他奠立了深厚的基礎。另一方面,他在家裡學習樂器,也有機會加入學校的樂團,逐漸培養起對正確樂器音色的判別力。當時唱機多半還是進口,擴大機則是本地電器行自己裝的,問題不少。高中時期,陳老師無意中發現真空管的麥克風效應,激起了他對硬體研究的興趣。到上大學時,陳老師已經能DIY自製五球式收音機,憑藉著少數國外的資訊,陳老師一步一步摸索,反倒為硬體技術紮下很好的根基。目前在台企行當顧問,就有許多古董音響器材的用家不遠千里慕名而來,只因為年輕一代都不會修理那些東西了,而陳老師卻熟悉得很。

水貨商也幹過
畢業於嘉義一中,這個學校歷史輝煌,出了許多名醫與有名的公眾人物。陳老師原本也想學醫,沒想到後來卻轉行到理工(水利),這個階段他吸收更多電學的知識,後來一方面教書,一方面就利用所學自己搞起音響生意了。原來哥哥開了一家電器行,很多客人買不起稀有且昂貴的進口音響,又不想屈就於品質粗糙的製品,已經是DIY高手的陳老師只好義不容辭的跳下來幫忙。陳老師製作的擴大機聲音好,性能穩定,生意越來越好。最後乾脆訂購了一批機箱,就以陳正雄的英文縮寫JS為品牌,陳老師也忘記總共做了幾部,不過包括國泰人壽集團一些親朋好友,都是陳老師的客戶,一些至今都沒有換機。我們拜訪陳老師時正巧有人送回一套前後級請陳老師保養,陳老師都很想另外用一套新的向他換回來,因為這是他生命歷程中很值得紀念的一刻。

為了服務客人,陳老師在教書之餘,還認真的幹過一陣水貨商。早年外匯管制的關係,被視為奢侈品的高級音響很難進口,買真空管進來得向警備總部報告,一不小心還會被請去坐坐。陳老師的管道是透過美軍顧問團,在他們福利社中什麼都有得賣,只需往型錄一指,不久東西就會進來。印象中如JBL Paragon這麼大的喇叭都賣過三對,而且是賣一對賺一對,陳老師笑說賺了不少錢,但是後來都花到其他興趣上面了。

上天入地什麼都玩
陳老師的興趣很廣泛。年輕時,他玩車,最多時家裡有四、五部車,不過個性使然,陳老師玩的是舒適的房車而不是騷包的跑車。陳老師南部的房子有一棟曾遭回祿之災,現在只能從照片中去回顧那些「罹難」的古董收藏,但樂觀的陳老師幾句話就帶過去,沒有任何怨天尤人。幸好還有不少大型珍藏仍在,嘉義老家好像一個大倉庫,有時間我們應該另外做一個藝術品收藏報導才對。

雖說是興趣,陳老師玩起來卻很認真。以養魚為例,最早他是不滿水池的設計方式,為了培育出最好的錦鯉,最後他自己規畫,自己動手(所以連泥水工都會了),做了一個連專業師父都佩服的魚池。陳老師進一步研究錦鯉,熟悉他們的品種、生態、習性,居然小有成就,一些研究機構都得來向他討教。除了養魚,陳老師還玩遙控飛機、照相機。玩過的照相機就不說了,他不但玩,而且花了許多心思拍好照片,接連幾次參加攝影比賽,陳老師的作品都榜上有名。這就是陳老師做事情的態度,不做就算了,要做一定力求盡善盡美,養魚、照相如此,對待音響更是不馬虎。

LP與號角的世界
由於一開始就接觸類比音源,多年來陳老師對LP唱盤一直有份獨特的感情,他不僅用它們,最後也收藏它們,倒不一定是非常貴的東西,但都非常特別。這其中Thrones與Garrado的LP盤特別多,陳老師不會追逐流行去用一些所謂尖端科技的Hi-End器材,但也不排斥接觸新東西。他就興致勃勃的表示,有機會想聽聽看DVD-Audio的軟體,看看數位音響可以好到什麼程度。一般聆賞音樂時,陳老師還是以一部Teac CD唱盤當轉盤用,數類轉換器是Wadia的X32,都不是新東西,但在細心調校下仍發出很有音樂性的聲音。

LP不僅是帶有情感,實際欣賞時LP的確也比較有韻味,尤其是人聲部份,那種溫暖嬌嫩的感覺,數位系統很少能表現出來。在喇叭部份,陳老師一直以號角喇叭為主,他反對低效率、大功率擴大機的現代音響搭配方式,認為那是違反自然的。不過早期一些材料無法取得,高效率喇叭漸成絕響,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目前使用的Electro-Voice Georgian,外箱是重新製作的,連前面的飾條也重新打造。陳老師與上一期報導的南投洪吉宏先生是舊識,有些不易取得的零件這些古董迷會互通有無,但經過日本人多年的蒐購,好零件越來越少了。以目前使用的EV T350超高音為例,原本陳老師是搭配一對Altec號角喇叭,後來隨著Altec改嫁到別人家裡,完整沒有損傷的T350卻再也找不到了。為此陳老師傷透腦筋最後只好另外買一對不同型號的全新單體,好說歹說的把T350換了回來。

Georgian也是單聲道時代的產品,與Patricion同一時期推出,單體改用15吋的15WK,依舊採用Klipsch專利的K號角音箱,中音與高音為仿同軸的848HF(兩者的號角獨立,但高音號角位於中音號角中央),超高音為T35,原始分頻點為300Hz、1000Hz與3500Hz。同樣的,這對喇叭阻抗為16歐姆,每支重達290磅,當年售價不到五百美金。陳老師找到原廠的分音器線路圖,由於某些零件會老化,所以乾脆他重新打造一個Bi-Wire分音器,並獨立裝箱,接線也都改成自己纏繞的純銀線(美國買的材料,花了十幾萬),超高音則換成所鍾愛的T350。一般音響店大概很難賺到陳老師的錢,東西壞了他自己修,缺了就自己做,品質往往比廠製品還好呢。

終極製作
多年來陳老師做了不少機器,有很多是為人作嫁裳,他心底始終有個吶喊:為什麼不用這多年來學習的經驗與技術,替自己製作一台「接近完美」的擴大機。這個願望一直到結束咖啡館的生意後,終於有機會實現。並不是咖啡館生意不好,位於天母僻靜巷弄內的小小店鋪,裝潢是由陳老師的公子,留學西班牙學美術的陳昱銘所設計,具有濃厚的異國風情。聽不少人提過,這裡的咖啡在台北市可名列前茅,就是因為生意太好,兩老夫妻忙不過來,加上台企行的老闆不斷拜託,陳老師才又回復清閒身份。

這個製作包含前級與後級,花是收集材料,就足足花了兩年的時間,前級的製作成本高達十六萬,如是廠製機,最少得賣十倍價格才划算。這部前級等於是一個唱頭放大機加上高電平的被動式音量控制,由於LP在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所以陳老師不怕麻煩的設計了專業型的LCR電感型RIAA等化線路。這個電感需要1.8亨利左右,在遍尋無著之餘,恰巧看到日本發燒友向瑞士一家公司訂做相關產品,陳老師也比照辦理。最後這個電感以鎳鋼片為材料,加上純銀線繞製,總共用了四個,同時也向這家公司買了銀箔的油質電容用在後級上面。光是唱頭放大部份,用了六支WE的5842真空管,每一支管的燈絲部份都單獨穩壓。陳老師認為這支管的屏流大(可達20mV),又不需要很高的電壓,動態表現與控制力都很好,所以不但前級使用,後級也以它為驅動管。前級的整流也是用真空管,加上WE的極間變壓器,規模很龐大,所以電源還另外裝了一箱。

300B單端後級的線路全部都是自己一手設計的,並未參考其他線路,所以敢說這是全世界唯一的豪華製作。電源部份使用WE274A整流管,高壓線路外加四個阨流圈,正負電壓各用一個,這種雙濾波據陳老師說可以使高音非常平順不刺耳。輸入級仍然是六0年代軍規的WE5842管,與輸出級之間的交連則用英國Sowter的極間變壓器,極間變壓器的頻寬與輸出變壓器同樣重要,所以挑選材料花了很多時間。最後的交連電容也是瑞士的銀箔油質電容,輸出變壓器採用英國Partridge產品,輸出功率7瓦。設計時特別從300B的陰極以小量負回授連接到輸出變壓器,陳老師認為失真降低後聲音更好聽一些。另外,在前後級部份他總共用了八顆特別的玻璃維他命Q,這是其他地方很少見的。至於300B真空管,採用WE重開生產線以後的產品,聲音已經不錯了。

真實、動態與寬裕的聲音
陳老師一直說現在的聆聽空間不理想,沒能讓喇叭有較好的表現,但半開放空間已足夠Electro-Voice Georgian伸展手腳。陳老師客氣的說年紀一把了,不想跟人家爭什麼,所以很少請發燒同好來比機。但是他從小到大的聽感訓練,就是最好的驗收設備,重現真實樂器的聲音,是他始終努力的目標。筆者必須承認這些比自己年紀大一截的古董器材,聆聽經驗並不多,但在陳正雄老師這裡,我面對的卻是完全不老,甚至生氣盎然,活力十足的聲音。

播過多張LP與CD,基本音色雖然些差異,整體表現卻一樣精彩。要享受弦樂滑嫩有張力的光澤,LP當然略勝一籌;爵士樂銅管的形體感與金屬味LP較逼真濃烈,低音貝斯的控制力CD則好一些;人聲的溫暖喉韻,也是LP佔上風;打擊樂的動態、速度與控制力,就輪到CD出頭了。要最簡單的話歸納個人印象,我覺得真實、動態與寬裕這三方面最吸引人。的確,這套系統的真實性遠比很多高價音響更好,有機會多接觸自然樂器者大概都會同意,演奏者的力度、技巧、表情,都可以直接反映在聲音上。尤其是人聲、鋼琴與打擊樂器,三者都需要瞬間龐大的能量才能不壓縮的表現出來,這正是高效率號角喇叭的專長。前述「炎黃第一鼓」,那種近距離的鼓聲震撼台灣音響迷應該都在廟會中體驗過,請問有幾套系統能重播得很真實?陳老師這裡就可以!並不是極低頻捲褲管就可以,主要是中低頻段極端的飽滿、能量豐沛、控制良好,而且反應敏捷才能辦到。人聲與鋼琴同樣像真度極高,喜歡飄逸甜美的朋友可能另有看法,但你很難拒絕聲音真實到某種程度時那種特殊的感動。

歡迎來喝咖啡
音響性沒問題,這套系統更難得的是無所不在的輕鬆寬裕感。很多大型喇叭效率不高,以大功率擴大機推動可獲得沈靜、穩重的聽感,卻損失了靈巧活潑的樣子。那是一種不需要花什麼力氣,聲音很自然輕鬆就充塞空間,絲毫不帶壓力的感受。由於全音域都能輕鬆的重播訊源,細節非常的豐富,特別是在中音域的地方,現代音響多有不如。這麼輕鬆的聲音聽習慣了,自然離不開號角喇叭。陳老師以自己的技巧與經驗,將號角喇叭潛力幾乎完全發揮,不愧是真音響迷。

順帶一提,陳老師開咖啡館時的功夫並未生疏。一杯香濃的espresso,舉目所及都是得獎的攝影佳作,耳中所聞則是輕鬆悅耳的旋律,陳老師的真性情,在他溫暖的居室中不斷飄散開來。不要談音響,讓音樂變成美好氣氛的一部份,這個時候,歡迎來喝咖啡。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1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张八点 扩大高机最境界  

什么是理想的扩大机办音响杂志二十几年,见过与听过与「拆过」的扩大机不计其数,各家虽各有千秋,但都离我 的理想相差太远,没有一台符合我的要求的。什么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扩大机呢﹖大Power?大电流?亦或是全平衡输出的扩大机﹖当然都不是。据我所知,扩大机的音质与输出功率永远是互相矛盾的,其实很多事物也都一样,鱼与熊掌是很难兼得的,不是吗?要好音质的扩大机,就不能兼有高输出功率,因此唯有使用高效率喇叭,才能使用小功率的扩大机,获得好音质。为什么输出功率高就难获得好音质呢?因为要使扩大机的输出功率大,就必需采用推挽电路,或并联电路,但推挽电路或并联电路却是造成声音不好听最大的因素。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所谓的「推挽电路」,是硬把一个完整的讯号,一分为二,成为上半波与下半波两个波形,然后将这上下波分别由二个不同的放大器去放大,最后到输出级再把这分离的上下波「接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讯号。试想这二组放大器的性能怎么会一模一样,而到最后的输出又怎么会将这上、下二个讯号「接合」的那么完美,声音又怎么会好﹖而并联的情形也有点类似,并联多个晶体或真空管,每一个晶体或真空管的特性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使用多个晶体或真空管并联只会产生复杂的相位差,使得声音粗糙与聚焦不准。既然输出功率与音质不可兼得,那又该怎么办呢﹖还是句老话,只有用高效率的喇叭一途,高效率的喇叭,只需要一点点的功率,就能推出宏大的音量,因此就可以使用单端且不并联的扩大机,而不必使用推挽或并联的扩大机,也因此就较能够获得好音质!那我又为什么更不要采用最近音响界甚为流行的「平衡输入与输出」的扩大机呢?我在「玩尽Altec A5」一开始也曾经提到过:「平衡式讯号传送的目的,只是为了录音室或公众广播的用途,因为录音室或大众广播系统用的讯号线经常长达数十尺甚至百尺以上,太长的讯号线不但会产生音频漏失,而且还会感染到噪声,所以才需要设计平衡式的扩大机来抵消噪声。」平衡式的扩大机需用双倍材料不谈,若要设计出上下两个放大器的特性完全一样就比登天还要困难,其道理与「推挽放大」一样,因为所谓的平衡电路就是由头至尾的全推挽电路。再者,实际上在一般家庭使用的讯号线都很短,很少有超过三公尺的,其实即使用六、七公尺的讯号线也不会产生声音退化或感染杂音的,又为什么非平衡不可呢?不论是真空管或电晶体都可以用单端来设计,但目前我暂时先考虑真空管。其实我心目中最理想的真空管扩大机要件与许多要求极致的音响玩家都差不多,就是「单端」、「纯A类」、「直热三极管」、「无负回授」、「MONO」、「真空管整流」 六项,再加上我自己悟出的「绝不并联」与「使用最少零件」共计八项,此之为「张八点」。
一,单端:单端就是英文"Single Ended"之意,简称「SE」,例如300Bse,最后面的"se"就是代表「单端」 的意思,也就是只用单支真空管做放大电路之意,有的真空管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一支,但内部却有两支,如果做成推挽电路,就不能称为单端,也有的单端用两支以上的真空管,但采用的是单端并联的方式,称为「单端并联」,英文简称"PS",除了单端之外,就是「推挽」,英文简称"PP",如果是「并联推挽」,英文称为"PPP"。为什么非要单端不可呢﹖刚才已经提到过,推挽式扩大机必需要有倒相电路,要知设计再好的倒相电路都不可能输出完全对称的波形,因此经过推挽级输出的波形也绝不会对称。而单端设计扩大机里是没有倒相电路的,不会有不对称的问题。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目前的测试仪器只能做静态的测试,而不能做动态的测试,因此只能测试二次元的东西,而不能测试出三次元的东西,实际上推挽电路在动态的工作中,其输出的波形起始点总会有提前或落后的情形,这是现阶段的仪器尚无法测试到的相位差,但是人耳却对相位差是非常灵敏的,只要有一点点的相位差,就可察觉到。而单端设计的输出波形没有相位差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单端扩大机听起来较为顺畅悦耳的主要原因,只要比较推挽与单端的声音就可证明。再一个原因就是推挽电路会大幅抵消二次谐波失真,正由于如此,因而更突显出奇次谐波失真来。我们知道乐器的泛音以二次谐波所占的比例最大,如果我们刻意降低扩大机的二次谐波,因而突显出高次谐波,与原来乐器谐波的比例不同,那么回放的声音又怎么会像原来乐器的声音﹖
二、纯A类:为什么要纯A类﹖我们知道放大器在放大一个基本波的时候,希望其放大后所输出的波形除了与输入波形完全一样之外,还希望因放大而产生的谐波失真也尽可能低。我们也知道前级扩大机的放大电路都是A类的设计,而后级扩大机里的输入级与驱动级也大多都是工作于A类,而只有在输出级,才会有 A类、B类与AB类等不同的放大方式。A类放大工作于真空管或晶体特性曲线的线性部份,因此引起的电压或电流变化是完全与输入波形吻合,因此不但其波形失真极低,且其输出的谐波成份也较为单纯,主要是较低阶的二次与三次谐波失真。而B类放大是由两支或以上的真空管或晶体交替工作的,在小讯号时,会工作于特性曲线的弯曲部份,因此输出波形会产生不连续的缺口,引起时间提前或落后的现象,也就是交越失真,其输出波形不是连续的,且其谐波失真含有较高阶的奇数谐波失真,也就会产生多次谐波所组成的方波,而这些高阶谐波与音乐没有任何关联的,因此声音会特别刺耳难听。单端设计的扩大机都是A类放大的设计,而只有在推挽电路中才有A类、B类与AB类的设计。AB类放大的工作点设在A类与B类之间,虽然失真不高,但终究还是推挽电路,在实际的动态工作中,还是会有时差的问题与抵消二次谐波的问题。那么既然A类放大的失真较低,却为什么大多数的扩大机都采用B类或AB类的放大方式呢﹖原因是A类放大的效率太低,大约只有20%的程度,所以必需损失80%左右的功率。想要有10W的输出功率,其电源供应就需要50W左右的功率消耗,白白浪费了40W的功率。但B类放大的效率却可高达75%左右,平白就比A类多出3至10倍的输出功率(后者系对单端而言)。至于AB类放大的效率是介于A类与B类之间。输出功率大的目的是为了能驱动效率低的喇叭,因而牺牲了音质,但是如果我们用高效率的喇叭,才有资格使用输出功率虽小,但音质却佳的单端A类扩大机。
三、直热三极管:玩真空管的朋友都知道三极管的内阻比四极或五极管低,线性也较佳,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一定非直热式的三极管不可。其实道理很简单,原因有二,一是直热式的三极管其阴极即丝极,而旁热式的三极管阴极与丝极是分开的,因此直热式的三极管少掉了一个极,也就是说,少了一个会渲染声音的零件;二是直热式的真空管通常都是较早期的真空管,而较早期真空管制造品质比较后期的高,故障率非常低,而且那个时代的作风也较保守,公布的特性都有保留,在使用时往往超出规格也不会损坏,较保守的规格也代表较具有信赖度,可以使用很久,我曾经测试过几种已经使用很久的古老旧管子,结果特性都很接近新管子。
四、无负回授:负回授的优点相信玩音响的同好们都知道的,负回授可以拓宽频率响应,可以降低放大器的失真,可以固定增益,可以降低输出阻抗,提高SN比等多项优点......等,好处实在太多了,因此厂制的扩大机几乎没有不采用负回授电路的, 采用负回授可使得各项特性规格的数据都大大地提高,也使得机器更好卖,甚至有些音响玩家们还以为失真愈低就代表性能愈好,因此,有人说负回授是扩大机的万灵丹。但是内行的人都知道,负回授的负作用更大,负回授会造成时间延迟的现象,因为负回授是把已经放大过的输出讯号一部份,回送到输入端去,因此会造成时间延迟的问题,因此负回授的声音总会比较雾,声音不自然,比较呆,以及声音不够鲜活 等等。我以前装过许多扩大机,有单端的,也有推挽的,根据我的经验,如果推挽扩大机不加负回授,声音就会粗,因此一定要加上些负回授,声音才会细。但是我装的单端扩大机,即使不加负回授,声音还是很细致,这就代表了推挽扩大机一定有不对劲的地方。其实负回授除了由尾至头的总负回授之外,还有级间本身的负回授,像是把阴极旁路电容器拿掉,形成电流负回授之类的,但是也有另一种负回授往往没有被人注意到,那就是Cathode Follow电路与SRPP电路,这两种电路实际上也是一种负回授的电路。我们曾经做过许多次的实验,使用Cathode Follow电路的声音总是会有雾,虽然它的输出阻抗较低,频率响应较宽,失真也较低,但这个电路终究是100%的负回授,会严重影响音质,而SRPP的电路实际上上半支真空管也是个Cathode Follow 电路,声音还是会模糊,虽然影响的程度没有Cathode Follow电路来的高。我们的PS-2真空管电源稳压器原来也使用负回授,后来也改为无负回授的PS-3声音更活泼,自然。像是Audio Note的扩大机也强调不使用负回授,但是他们却采用 有一半负回授的SRPP电路,似乎是有点矛盾。如果再翻翻其它的原装管机或台装管机的机器,里面采用Cathode Follow 或SRPP电路的不可谓之少。不管您使用的是进口管机,或是台装管机,可对不起了,我可是实话实说。如果您曾装过Oboe的前级的话,可以试试Cathode Follow与SRPP电路的比较,在Oboe的印刷电路板上是可以分别安装这两种不同的电路的,如果您又懂一点技巧的话,也可以将第二级改为单管的电路,这样,这三种电路您都可以在这块电路板上试试看,听听这三种电路的声音差别,就会同意我的说法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负回授除了上述的优点之外,还有可以固定放大器增益的功能,因此不加负回授的电路,一定要使用误差极低的主动与被动零件,尤其是真空管,一定要配对,找到一对增益完全一样的,否则两个声道的增益就会不一样。
五、MONO:提到Mono的设计,就不得不提到我在很久以前所发生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大约二十几年前,我常替 人装扩大机,那时我装的机器都是立体声的,并且都使用稳压电路来使声音更清楚,以及立体分离度更好,因为稳压电路可以使级与级之间的电源互串情况降低,当然两个声道之间的电源互串情形也大幅降低。有一天,我同时为两位同好装好了两台完全一样的前级,经过仪器测试与实际的聆听,一切都正常,正准备关机睡觉,突然灵机一动,想此时有两台一模一样的前级,何不将两台前级一起使用,一台当左声道,另一台当右声道,看看声音有会 怎么样﹖说做就做,那时还流行唱头,我就把唱头的输出分别接在两台立体的前级上,结果声音一出来当场就吓了一跳,声音比单一台前级的声音好太多了!怎么会差别那么大﹖用两台前级的声音比仅用一台立体前级的声音透明、干净、更有层次、细节更多、音像更鲜明......,简直是差太多了!从这次的实验之后,我就立志我将来要为自己装的扩大机,一定要Mono Mono的,不管是左右声道分装两个机箱,或是将两个独立的声道装在一个机箱上。上面说的话,您要是不信,我劝您一定要试一试,听听看是不是正如我说的﹖假如您正好也有两台一模一样的立体声前级或后级。
六、真空管整流:这是我从改装 Oboe 前级所获得的经验,使用晶体二极体来整流,声音会比较瘦,比较紧,比较薄,比较没有韵,比较不像真正现场乐器的声音。如果您不服气,请您把您的真空管机改用真空管整流试试看,或者把您觉得最好听的整流二极体带来我这里,与我的整流管做一比较。
七、使用最少零件:您知道失真有多少种吗﹖不下于上百种!那有那么多的失真﹖就是有。我们知道每一个零件都各有各自的音色,因此在扩大机中多用一个零件,就会多出一个零件 音色,也就是多一道的音染,因此除非不得已,我是不会多使用任何一个多余的零件的。不相信您试试看,在扩大机上每多加上一个零件,就会多出一个声音,不管您加的零件是主动零件或被动零件,也不管您的零件是加在讯号通路上或电源电路上,只要多加一个零件,就会多出一种声音,如果您的扩大机用上百个的零件,那岂非有上百种不同的失真﹖因此,每多加一级放大、每多加一个零件,就会每多加一项失真,多一次扭曲、多一次渲染。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多一个零件,就会产生一个高频傍路作用,愈少的零件,对高频傍路的作用就愈低,就愈能获得较宽的频率响应,以及良好的稳定性,因此除非没有这个零件就不能工作,就不要使用这个零件。根据我的经验,使用的零件愈少,声音就愈纯,就愈像原来音乐的声音。所以我要尽可能把扩大机设计得愈简单愈好,使用的零件更要愈少愈好。但是使用最少的零件也是必需要有先决要考虑的 因素,就是增益够不够。很多人都以为CD直入后级扩大机的声音比较纯,就用之,但是出来的声音往往声音偏薄,偏尖,偏冷,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CD直入的增益不够,因此CD直入到后级必要条件之一是后级扩大机的增益要高,条件之二是喇叭的效率要高,或者两者都是,如果条件不符合的话,则将会因增益不够而使得声音偏薄,声音偏瘦,声音较尖或较冷,因此如果您也想使用最少的零件的话,千万要注意上述的条件。因此,如果您的喇叭效率不够高,或是扩大机的增益不够高,就必需要使用前级扩大机,而不要盲目地去追求CD直入。
八、绝不用并联:不但真空管 等主动零件不要并联,而且其它所有被动零件也都不要并联,甚至包括配线,也绝对不采用多芯线。不可否认,用真空管并联可以增大输出功率,可以降低输出阻抗,可以增加驱动力;用电容器并联可以增大电容量,可以把涟波滤得更干净;用电阻并连可以增加电阻的耐功率,也可以获得想要的阻值;用喇叭并联可以增加输出的音压,可以提高效率等等。但是并联却也会造成两个零件或多个零件特性的差异情形,使得声音较为模糊,低频较为膨账,高频化不开,中频聚焦不准,细节少,有雾,以及发声顺序不一致的情形,所以我从来就不会喜欢真空管并联或喇叭并联的器材,甚至电路里有电容器并联或电阻并联的我都不喜欢,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定要自己装机器,而不用现成扩大机的最主要原因。张骏哲兄刚装好他的300B扩大机时,曾拿到我这里来听,我见他用两支整流管并联,就问他为什么要用两支整流管来并联,他说这样可以增加电源 供电的容裕度,我马上拔掉一支请他听听看,结果他自己都不相信声音马上就清楚很多,自此他也永不用并联。所以实际的聆听实验是玩音响与装机的宝典,想当然的理论,如果不去加以实际比较,往往声音不好还不知是什么原因。玩音响的朋友几乎都知道扩大机输出功率的大小与劲道成正比,而却又与音质成反比,这种矛盾是很难破解的,唯一破解之道就是使用 较高效率的喇叭,因为只有较高效率的喇叭才不需要高功率的扩大机。但是偏偏高效率喇叭的成本太高,因此市面上效率高的喇叭就较少之又少,也因此就不得不非得用输出功率高的扩大机不可,要输出功率大,就不得不用并联真空管或晶体的方法来增加输出功率,并联的愈多,输出功率就愈大,音质就愈差,这也是为什么同厂牌的高价位扩大机,音质反而不如低价位的最大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1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終極LP榜單
Supreme LP Recordings
李富桂

楔子:另一份榜單?
全世界音樂與音響圈內,最著名的榜單非HP的Super Disc莫屬,而Stereophile的R2D4 (Record to Die for),企鵝的三星帶花,以及日本唱片藝術的一百大、三百大等,也是愛樂者或音響派人士的選購與收藏LP或CD的參考範本。這次,筆者為何挑選個「終極LP榜單」來個大車拼?

筆者常上網看「Vinyl Asylum」(註1),看看美國著名專門談論黑膠(Vinyl)唱片與有關產品(唱盤、唱臂、唱頭、唱針、唱片刷、唱頭放大器/昇壓器,甚至何處可買二手或重刻LP的訊息),無意中發現到有位仁兄提到名叫Arthur Salvatore的「Supreme LP Recordrings」,引起筆者莫大興趣,深覺應該向愛樂者,尤其是LP擁護者,介紹這位Salvatove先生(簡稱AS)的簡要生平、使用音響器材、對音樂與音響的認知及挑選「終極LP榜單」之原則等。您或許與筆者一樣,並不完全認用其論點,也並不全然認同其所選出的榜單,但是,多一份榜單給我們做參考,何嘗不是件「功德」!

〈看圖片〉De Burgos指揮Albeniz-Suite Espanola(DECCA,1969年初版)。
〈看圖片〉De Burgos指揮Albeniz-Suite Espanola(LONDON版)。

新榜單主人:Arthur Salvatove

●其人其事
AS在1967年唸大學(主修會計與商科的學位)時,就是位發燒友,也是音樂圖書館半工半讀的學生,對當時圖書館聆聽室的音響效果不甚滿意,感到被當時的主要音響刊物Stereo Review與High Fidelity推薦的Kenwood收音擴大機系統,根本比不上Dynaco Stereo70加上AR-4X系統,就立即往Stereophile靠攏。
1981年到1991年,AS在自有的28坪地下室成立一家名叫「High-End Audio Ltd.」,這十年歲月,買過、賞過、交換過各種音響器材,也到無數發燒友家用心聆賞他們的系統,儘量去學(聽)那些系統所表現出「音樂再生Music Reproduction」的能力。由於頂讓給那位仁兄,沒償還全部款項,更是疏遠了該店與客戶間的距離,是故,AS於1996年又重新經營這家High-End Audio。
由於主要音響雜誌並不會發表您的(指AS)的文章,而對網站的論戰,失望之餘,AS將自己三十年來的音響認知與追求,以及挑選自己榜單的觀點,向大眾公佈,試屬明智之舉。

〈看圖片〉Stravinsky:Pulcinella「普欽奈拉」(ARGO/LONDON版)。
〈看圖片〉Boulez指揮Stravinsky Pulcinella「普欽奈拉」(ERATO出版,編號STU-71427)。

●音響哲理(Audio philosophy)
主要而簡單的音響需求(取決於最底線的要求或保守緩緩升級),最起碼水準的音響,是AS兄的音響哲理。無論您使用類比或數位系統,使用愈少的器材、愈短的線材愈簡單的途徑(焊接愈少),都是妙。只有簡單才能抓住音樂的複雜性,而複雜的線路反而使聲音變得單純又無趣。他主張下列七項論調,來使用音響器材:

1.您會聆賞到更多的音樂而不是您的音響系統。
2.您所聽到的應更自然又俱音樂性。
3.您的音響系統無論如何是屬「更安靜」(筆者認為是『沒聲音,沒個性的』)
4.您的音響系統更加耐用可靠,其無法預估的修理成本愈低。
5.您的音響系統需重置(再更換)或維修的成本較低。
6.您的音響系統較易瞭解(其構造)且使用方便。
7.比較不需要花大錢去昇級。

〈看圖片〉MUDDY WATERS演唱「Folk Singer」(Mobile Fidelity MFSL-1-201)。
〈看圖片〉Serge Baudo指揮Dutilleux/Lutoslawsky「Cello Concertos」(Angel版)。
〈看圖片〉Ricardo Muti(慕提)指揮Mussorgsky/Ravel:Picture At an Exhibition/Firebird(Mobile Fidelity)。


AS兄還對幾項音響術語,有其獨到之處的看法,您或許不予認同,但是,仔細想一下,還是有幾份道理。例如:

■對最低限度的要求所擁有音響器材中,有一項最重要,那就是喇叭系統的靈敏度要夠(至少90dB),而且很容易被您的擴大機推動(至少能保持在6歐姆運作)。\r

■「完美」遙不可及,也無法證實的。(註2)

■什麼是「State-of-the-Art」,任何時期,都會有一或二種「State-of-the-Art」的產品(指各種類別產品,例如擴大機、喇叭類等),而聆聽者是以其對音響認知的先後次序,去欣賞它、喜愛它。很可悲的是:沒有一樣器材能在各方面的表現完全勝過另一種器材。更可憐的是:任何器材也很難在重播各種音樂方面,與其對手平起平坐。也就是說:就算不計成本,也沒有一套系統(即使理論上),能在重播不同音樂時,比美不同音響種類中(指擴大機類或喇叭類等產品)最佳的器材,當然也無法勝之。

■AS兄提出三種基本的顯而易見的真理,及二樣重播聲音的要素,給我們做參考,亦是他的音響哲理的重要基本觀念。
(A) 三種基本的真理:
1.根據聲學的法則(Laws of Acoustics):人聲在每一處不同的地區(地點),其聲響會有些不一樣。
2.既使閉起眼睛,您永遠會記得指認出該人聲,事實上,在不同的地方,這位特定人士(的聲音)都能被正確地指認。
3.更重要是,無須特別「想想」(to think),您知道上述二種事實都可確認的。
(B) 二樣重播聲音的要素:
1.Low-level inforamtaion(Which provides "individuality")
2.Immediacy (Which provides "presence")

由於AS對二則要素,極為重視,花費了蠻大篇幅來描寫,為精減本「傑特集」的內容而將篇幅儘量留給下面的唱片評介,是故,筆者只好簡略描述他這二則要素。

Low-level Information一詞可常在其他音響刊物看到,有的稱之Low-level Details,中文翻成「低音壓(量)的訊息或情報量或細節」,如果只從這幾個英文或中文字,很難理解之,尤其AS又以Low-level Information是來提供表達"Individuality"這個英文字,夠玄吧!事實上,這些看法都是為了「活生生的聲響Live Sound」,簡要的說就是:正確地表達在您的一般正常音量(壓)下,那些屬於聲響較小(或較不易聽到,較不引人注意聽的)的樂音,亦即情報量足,且細節較多,連細聲微響的樂器,人聲或演奏現場的細微聲響變化(例如空調、地鐵聲、場外車聲等),都能表現出來更不要說演奏現場的堂音與場所大小。

AS兄還將Low-level Information擴充到,和諧、調合、一致的境界,甚至「Magic神奇」一字都出來了,另外「完整性」是他最基本也是最高水準的音響極致,也可由Low-level Information延申過來,奇妙吧!

Immediacy可翻譯成「直接、即刻」是種親密感,它提供那種「表現在您面前」的聽覺,甚至您可感到(看到)它的存在。您會進入錄音時的現場或將錄音現場搬到您家的聆聽室,這二種現象都是表達音響終極目標:真實的和活生的("Real" and "Alive")。他也提出在自家聆聽音樂時,應以正確的音壓,播放的音源,以不加擴大的自然聲音,也就是所謂Acoustical Music:古典/爵士/民謠音樂。還有,您會驚訝,當您使用「音壓計Sound Level Meter」量出您自家音響所發出正常音量時,所測出的音壓dB是多麼的低(註3),一般都在60到85dB而已,只有在極少簡短的實況下,才有超過90dB的可能。筆者認為,如果您是高音壓大音量的愛好者,那就另當別論了!人們太相信自己那對不完美又不科學的耳朵,來選擇自認為「神奇」的音響組合。他也提出以下觀點:為什麼大型又貴又複雜的音響組合,無法發出「自然、活生、複雜又完整」的聲音,那些特別貴的音響,尤其是喇叭與擴大機,是那麼的大又複雜,每樣器材都有自己根本上的聲響缺失,這在設計時就無法避免也無法克服的。

■Instantaneous Dynamic Gradation (IDG)
AS提出自己的音響術語,筆者認為應提供給讀友,他認為IDG(可譯成:瞬間的動態之漸增或漸減)很重要,也是家裏重播音響的致命傷。當今的音響最弱的重播音響效果與1960年代相同的,就是重播有如現實活生感的動態能力,那種動態不是說您將音鈕轉到這現場的相同速度,一樣規模,同等密度就能達到的。大多數的音響系統碰到要模仿實況現場時,都一籌莫展,令人悲嘆!任何的現場演奏會(即使是長笛獨奏會)或是學生軍樂隊的進行,將上述事實表露無遺。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現今的訊源軟體(無論是Tape、LP、CD、SACD、DVD-A)都無法完整地將這些Information完全地儲藏起來,即使在類比或訊源已錄製在的IDG,大多數的音響系統也並不見得能實際重播之。他也提出:不要將播放大聲與IDG混為一談,「放大聲Playing Loud」像似Sexual Climax,而「IDG」則是為達到sexual Climax(當然含Sexual Climax)所有過程,它不只是最終目的(這才是重點,讀友發揮您的想像空間)。

■Analog vs. Digital
由於AS自用系統僅有Analog System,與筆者一樣,所以,筆者只列幾項重要的觀點,給讀友參考,希望不要再有Analog與Digital誰優誰劣的爭端。

(1) 二則事實:(直接引用英文,請見諒!)
*Digital is just a numerical approximation of real life. "Real life" is analog and analog only. There is no way around that fact.
*Neither analog nor digital contains all the musical truth, even if that statement upsets the extremists on both sides. Each has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

(2) Digital優點:速度的基調(音)較優,背景雜音低,動態量感多,失真較低,可無限次播放。

(3) Digital缺點:最大缺點是"Noise-Floor"較高,至少比高品質的類比系統而言,它的"Noise-Floor"偏高。(註4)一般而言,Noise-Floor較高的器材或系統,它會隱藏著AS兄上述「Low-level Music Information」,也就是說真正消失在該器材或系統。
(4) AS認為最佳的Digital音源能將「顯而易見的」音樂表現出來,但代價是音樂中「不是顯而易見的」流失掉了。
(5) AS甚至列了一些觀念,說明為何他與眾多喜愛Analog的朋友,仍然認為現在使用Analog做音源是欣賞罐頭音樂最佳途徑。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論,筆者就省略之。

〈看圖片〉Peter Maag指揮Mendelssohn「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951年版)。
〈看圖片〉普列文指揮的Mendelssohn「A Midsummer Night's Dream」(EMI版)。
〈看圖片〉安塞美指揮Mendelssohn「Midsummer Night's Dream」(LONDON版)。
〈看圖片〉克倫培勒指揮Mendelssohn「A Midsummer Night's Dream」(EMI版)。
〈看圖片〉普列文指揮孟德爾頌「第四號義大利交響曲」(編號為ASD-3763)。

●AS的音響系統簡介
LP唱盤系統:Forsell Reference
臂管內線新換線,並直接接到昇壓器,減低訊號線與不必要接端,以提高音質(這點,與筆者所用Forsell Air Force MKⅡ控臂管內線,不謀而合)。\r

唱頭:Transfiguration Temper MC唱頭
Transfiguration的唱頭曾獲Stereophile雜誌的好評,更高一級Timper Supreme(US$3,800)屬A級榜,但AS並沒聆賞過。
前級:Jadis JP-80(Highly Modified)
這台真空管前級係AS於1989年購買,經過無數次之修改,他認為該前級增益雖不大但極為精確,屬音樂性又自然的設計,至今還是他聽過最好的前級。
後級:(1)Golden Tube 300B mono (Modified)以約7w來推他的主喇叭系統。(2)Altec 1570/Tutay Modification Subwoofer Amplifier係大瓦力的專推超低音的擴大機,雖無法完全與Golden Tube配合,但它的音質純Noise Floor極低的好處,深得AS喜愛。
喇叭系統:ARS Acoustica System Max
這對筆者沒聽(見)過,也無法從已停刊美國「AUDIO」雜誌年刊中找到的喇叭,很難去了解為何AS選這一對系統,讀友有人知曉ARS是何方神聖,請來函告知。AS認為該喇叭表達Low-level Information(亦即Moise-floor極低)是其最大長處,它的聲音乾靜,純真且音染極低。當然也有些缺點:極低頻量感不足,沒有QUAD靜電喇叭的一致性,也沒Martin Logan CLS靜電喇叭的快速反應,直接又精致的聲音,也沒Morrison 喇叭(1.8型喇叭)音像準確,更沒Klipschorn系統的動態。
MC唱頭昇壓器:Expressive Technology SU-I
據Audio年刊,其定價為US$3,500(蠻貴的),增益固定28dB,筆者對該產品無印象。
線材:
訊號線 — Coincident Interconnects
喇叭線 —(1)Polk Audio Speaker Cable(Golden Tube 300B 到ARS主喇叭)(2)Coinident Speaker Cable(Altec 1570推ARS超低音)
聆聽空間:13.5坪,長7.3,寬6.1米、高2.9米,AS也認為聆聽室是音響表現最後,也最影響的因素,他也做些微的吸音,以防聲響太活潑(Too Live)。他用些「沙袋Sand Boxes」在擴大機與喇叭之下,減少器材之共振,並追求較純的AC電源。

〈看圖片〉安塞美指揮Falla「The Three Cornered Hat」(LONDON版)。
〈看圖片〉Falla「The Three Cornered Hat」(DECCA Ace of Diamond版)。

●新榜單的選定準繩

■依據AS超過30年的無休無眠聆聽不同類唱片與刻(壓)片,而選出的最佳錄音LP版本。
■排選他喜愛音樂類別的唱片為主,主要的是Acoustical Instruments,含古典、爵士、民謠與民族音樂,但他也承認欣賞一些電子、合成、搖滾與電影配樂。對所謂「Ancient Music古代音樂」(指西元1400年以前之中期/黑暗時期,到1600年巴洛克時期之間的音樂),也含「文藝復興Renaissance」時期的音樂,是AS兄的最愛。
■進入終極榜單的LP唱片是以音響優異的為主,而非音樂本身或演奏的成果。
■大部份的榜單,是所謂「有名的廠牌」,例如RCA、DECCA、Mercury、Mobile Fidelity、RR、EMI、Harmonia Mundi入榜的也不少,印證他蠻喜愛古代音樂。
■完整的、自然的、活生的(直接的)聲響,都是AS追求的,以聆聽「現場活生的聲音」的經驗,來衡量唱片的聲響,即不需經過「思考」 或「具特殊才能」來評論之,亦即欣賞音樂不需要「用智慧的歷練」來聆賞。
■其他音響性的特徵:音場大小之適中、樂器或演唱者的正確位置與形體(形狀)、合唱人員之多寡,也是AS排選的基準。
■AS特別強調該榜單,是不以其他相似的榜單為依據(尤其是TAS的HP榜單),也沒被其他唱片評論員、唱片收藏家與二手唱片販賣者的影響,意思是完全出自於30幾年聆賞LP的心得與良心的選擇。

〈看圖片〉克提茲指揮KODALY「Hary Janos」組曲(1964年版)。
〈看圖片〉克提茲指揮KODALY「Hary Janos」組曲(LONDON版,編號OSA-1278)。
〈看圖片〉克提茲指揮Psalmus Hungaricus與The Peacock Variations(DECCA 1971年版)。

●介紹幾張榜單中的LP

筆者依以下三點原則,挑選其中幾張LP介紹給讀友:
(1) 列入TAS Super Disc的LP不再介紹。
(2) 筆者擁有的相同版本,或榜單是重刻片而筆者的是原版本。
(3) 除了AS的評介外,筆者也加入自己的看法,以期讀友有更深一層的認識,當然筆者依往例會列出有關版本給讀友參考。(註5)

DECCA SXL-6355/LONDON CS-6581
(1969年初版)
ALBENIZ-Suite Espanola
De Burgos指揮新愛樂管弦樂團
AS兄曾在不同時候聆聽過所有不同版本,無法挑選出這首由指揮狄˙布格斯將阿爾班尼士的「西班牙組曲」鋼琴獨奏曲,改編成管弦樂曲,那種版本(含德國Speakers Corner 的180公克重刻版)屬最佳。但他也明示最早期的英國壓片(也是二手行情最貴的)DECCA或LONDON版最差,而最近的180公克再製版(含Speakers Corner 與日本的King Super Analogue二種版本)比不上荷蘭的版本。這張唱片自1990年初期就被AS認為是「最佳的管弦樂LP」,也被他列為終極榜單的第一張LP,它每一方面;自然的、透明度、乾靜度及動態均屬一流。它是阿爾班尼士的鋼琴與吉他獨奏曲目中,唯一被改編成管弦樂的,該編號是所謂「Blueback」的版本(亦即大DECCA或大LONDON版)之後立即發行的唱片之一,一般二手行情的美金30元,而Speakers Corner重刻版還可購買到。


※筆者認為自己所收藏的LONDON版不錯,Speakers Corner重刻片則較安靜,動態足,音量放大欣賞時,很過癮。記得二十幾年前,筆者還是個剛上班的上班族,曾到當時在博愛路與衡陽路口的功學社聆聽一套YAMAHA音響,使用的示範唱片就是這首音樂,印象極為深刻。手頭上沒有荷蘭版無法比較,總感覺荷蘭版的印象是聲音偏亮、動態較差,然壓片的音質比較安靜,真不知AS為何喜歡荷蘭壓製的版本。

ARGO ZRG-575/LONDON Enterprise 411-728
Stravinsky:Pulcinella「普欽奈拉」
史特拉汶斯基的普欽奈拉是其「新古典Neo-classical」時期的作品,適合使用小型的室內交響樂團演奏。這張ARGO唱片含著極為透明與自然的聲響,那段著名的伸縮喇叭與低音大提琴的二重奏,是音色與衡量(音響系統)動態的示範樂段。AS所聆聽過的不同壓片,都屬上乘,含1968年的早期版本(所謂『橢圓形或卵形OVAL標籤』版)。然而,他選後期由荷蘭壓片的再製本:DECCA Jubilee與Argo版本最令人想擁有。而第一面的史氏另一首作品「阿波羅」,雖也不錯,但同為曲子較長(約30分鐘),較不適合做示範。該LP二手行情超過美金10元。

※筆者認為AS的音響系統可能有偏差,不只在自家音響系統可分辨出絕大部份ARGO的OVAL早期壓版,比荷蘭再壓版來得自然,且中頻較豐富,中低音域也含彈性,低頻的動態較足,整個音頻的堂音表現也極出色。有一次,吾友林清榮兄在本刊顧問家比較該兩種版本,據林兄所言,荷蘭版輸得很多。筆者提出另一張由法國ERATO所出版的「普欽奈拉」(編號STU-71427,1980年12月的錄音,由指揮兼作曲家布列茲Boulez指揮法國當代室內樂團的優異版本),不僅指揮棒,樂團演奏佳,連三位獨唱者(女高音、男高音及男低音)的表現也可圈可點。還有,ERATO的錄音屬自然又俱溫暖,音場完整與一致,樂器與歌者焦距很準確,是張不可多得的佳作,若運氣好看到這張LP,務必購之。對了,AS上述那段二重奏,這張布列茲指揮版本絕對可比著之。

Mobile Fidelity MFSL-1-201
MUDDY WATERS — Folk Singer
這張LP最近也有新的重刻片(指以原來出版的唱片品牌CHESS重新壓/刻,但AS並沒聆聽過,無法比較),這張MF的200公克(沒錯!是200公克)版本早已是「收藏版了Collector's Item」,原因是該錄音史無前例的速度(指吉他)令人驚訝。簡單的音樂,含一種人聲,二支吉他,以單獨的錄音方式,表達出聲響的透明、直接與自然,令人嘆為觀止。該錄音能捕捉著錄音室裏聲音漸弱那種優異反應(的確不容易),其動態能量更是驚人。唯一的缺失是Muddy Waters收音與麥克風距離過近所造成的顫抖聲音,有時您會感到不安,如果您喜愛這種名謠風爵士樂或Waters本人的歌聲,這張LP絕對是屬「必購Must」的,即使二面的錄音時間蠻短的。

※眼尖的讀友,一定能從唱片封面得知本刊前幾期的「劉仁陽談唱片」中,有介紹該錄音之CD版。這張LP,已是筆者的示範與調整唱盤系統的必備唱片,記得幾年前劉顧問來寒舍驗收音響調效成果時,聽完A第一首「My Home Is In The Delta」(該曲在唱過三分之一,Waters在間奏後開始歌唱時,就明顯聽到他老兄因嘴巴太靠近麥克風,所產生的令人不安的效應,AS兄所言不假)時,要繼續播放第二首「Long Distance」,想要的就是他特殊的歌喉。對了,這二首曲子均加入另外二種樂器,一是Bass、另一是鼓,AS忘了向讀友提起。這張1963年在芝加哥Ter Mar錄音室錄音的佳作,由1915年出生1983年過世的著名黑人藝人Muddy Waters最令人喜愛的錄音遺產,不容您錯過。想要買二手的MF 200公克版(行情可能超過美金100元)的讀友,可能得從CD或CHESS再製版著手,記得首次到「揚機」張老闆處欣賞全套Rockport/Gryphon/Elear Audio系統時,曾聆賞過CHESS版,覺得還不錯,您應可試試看。另外,二年前左右從香港YK AUDIO帶回一張CHESS 版送給前輩蔡克信醫師,不知蔡醫師的聽後感想如何?(※好消息!美國Classic Records將以CHS-1483編號重新發行這張傑作,千萬不要忘了向台南『惟因』訂購。)

EMI ASD-3145/ANGEL S-37146(1975年SQ版)
Dutilleux/Lutoslawsky:Cello Concertos
大提琴:羅斯卓波維契Rostropovitch
指揮:Serge Baudo (Dutilleux曲)
Witold Lutoslawsky (Lutoslawsky曲)
樂團:巴黎管弦樂團
這張稀有又較不為人知的不通俗的LP,二首曲子之曲風蠻接近的。音響棒而獨奏的大提琴像似親臨自己的聆聽室,該錄音透明,動態佳且細部反應優異。它們都屬現代的古典音樂,雖富有抒情詩的風格,然不時發出咆哮聲與拉奏強力的聲響,是值得推薦給喜好冒險(聽些特殊曲目的)且欲收集另一張提琴協奏曲的愛樂者。這張LP之供應與需求量都不大,您可以大約美金20元買到。

※筆者於70年代後期向台北的上揚公司購買到這張Angel版,當時是看到日本「唱片藝術」對該唱片的推薦而買的。事實上,筆者也沒真正地欣賞它,而AS兄推薦它,應該值得重新聆聽,有機會再向讀友報告心得。當然筆者希望能收藏到該錄音的EMI版本,印象中,Angel版質較差,Noice-floor較高,無法完整地聆賞出錄音絕出之處,尤其是現代音樂。還有,EMI的二手行情,應高於美金20元。

Mobile Fidelity MFSL-1-520
Mussorgsky/Ravel:Picture At an Exhibition /Firebird(1919Ed.)
Ricardo Muti(慕提)指揮費城管弦樂團
這是最偉大管弦樂LP中的一張傑作,它的聲音直接、透明、動態特佳,而Low-level與細部的精密表現很棒,音色的一致性也特別自然,音場明顯有些向前,這是唯一可聽到的缺點。在A面接近尾端的「Catacombs」樂段,表現出鋼管組低嚎的實在感與力度,永生難忘。EMI的原版本(編號ASD-3645)也很優秀,但沒達到MF的水準,所以不在榜單上。這張MF重刻片將之前AS所認為「聽過最佳管弦樂LP」DECCA SXL-6355阿爾班尼士「西班牙組曲」的寶座搶過來。(筆者註:真不可思議!)這張MF版並沒被推薦過也沒被評介過,所以您可以低於美金40元的代價買到,它與本榜單另二張推薦的同曲不同演奏版本:CHESKY重刻RCA的「Power of the Orchestra」(編號RC-30)及Classic Records重刻萊納指揮(編號RSC-2201),相互比較之下,結果蠻有意思的。

1. MF-EMI VS. CHESKY/RCA
這二張LP的最大差異在「Superb」與「Great」,其間不同處並不「驚人的」,但蠻「重要的」。以聲響效果而言,CHESKY甚至勝過MF-EMI版,譬如:大而自然焦距又準的音場,其低頻延伸也較佳。而MF-EMI則勝在演奏廳的溫暖特性,動態對比(勝出一大截)、透明度,完整合諧,每一音符的自然漸弱等特性。MF-EMI也更能感受到演奏團體的熱誠,直接又親密的熱力,這就是稀有的「Superb」與很少見的「Great」差異所在。

2. MF-EMI vs. Classic/RCA vs. CHESKY/RCA
CHESKY版比較透明、乾淨與親密感,其焦距、細節與Noise-floor較低都是優點,其聲響聽起來更活,但動態之量感不比萊納的Classic/RCA版。然而,MB-EMI版的動態比Classic/RCA來得多,在低音壓與高音量,內部細節,自然而純真音色上,以及透明度上,都勝過Classic/RCA版。(筆者註:真的嗎?)MB-EMI擁有極低的Noise-floor,使其聲響更具「直接表達與活生感」。MB-EMI的音場較向前,而焦距與與自然(指音場)也沒Chesky與Classic那樣棒。

※筆者雖擁有上述三張重刻版本,然MB-EMI版以前從來沒有好好聆聽過,真不好意思!記得筆者買到這張二手LP,是以極低的代價(忘了實際支付額)向美國的ClassiCo郵購的,屬打孔的全新版本,怎麼聽,也沒有AS兄「誇大的讚美」的感覺,甚至還暗罵呢!它不過是個安靜,乾淨的重刻片,四平八穩,動態、細節、音頻與音場尚稱滿意,然達到「Great」差遠呢!可能連「superb」都要考慮呢!真不知AS的音響系統,如何可將這張LP,表達到Great的地步。或許,筆者應虛心求教,心平氣地以稍為大音量來播放之,仔細發現其優點。對了,AS另外選出二張Digital錄音的LP版本給讀友參考:LONDON LDR-10040 Solti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以及TELARC10042 Maazel指揮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筆者再提供另一優異的安塞美DECCA/LONDON給讀友做比較之用。

DECCA SXL-2060/LONDON CS-6001
(1951年3月初版)
Mendelssohn:A Midsummer Night's Dream,Peter Maag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眼尖的讀友會發覺這首曲子的位置,本來由普列文的EMI版(ASD-3377)獨佔的,而EMI版仍列在TAS榜單上。AS將DECCA版的Maag指揮同曲目,來跟普列文比劃一下,結果是這張EMI版(初版於1979年11月)被DECCA版取代了。DECCA版細節更多,聲音更滑順,動態更多,高潮時聲響清晰而又更壯烈。EMI版在輕柔樂段時比DECCA版安靜(也是唯一贏過DECCA的地方),它還是一張傑出的LP。普列文的詮釋也深獲AS的喜愛,但以聲響成果言,並不屬最佳LP之列,很多人希望擁有這兩種版本。DECCA重刻版(由Speakers Corner刻製)因為它有層面紗(俗稱有點霧,不夠清晰)以及失真現象,無法列為首選。它的Noise-floor較多且含有其他問題,Speakers Corner 180公克重刻版市面上仍買得到。AS也提到EMI的普列文版的姊妹LP,編號為ASD-3763 1979年出版,曲目包括孟德爾頌的第四號義大利交響曲,以及1977年錄音上述「仲夏夜之夢」的序曲,還有Hebrides序曲(俗稱『芬加爾洞穴』序曲)。很抱歉地告訴各位,AS認為這張LP聲響效果上並不特殊,可聽出音色均衡上有明顯的不自然。

※筆者擁有之LONDON CS-6001 Blue Back版本的版質較差,刻片號碼為ZAL-3559-6D與ZAL-3560-5E的大LONDON版本,經過二次由VPI16.5型唱片洗潔機清洗,達到可聆賞後,重新聆聽之。弦樂組中高音域稍細,低音域的動態有點壓縮,然木管極為迷人,銅管的中低音域最令人喜愛,飽滿且動態足,可惜的是聽出來是舊的錄音,不知DECCA早期版成果如何。而其他再製版(含Speakers Corner 180公克)的效果,是否有達到AS兄所說那麼棒?筆者也提供另兩種自己收藏的版本給讀友參考,EMI SXLP-30196係1976年2月再製版,原版編號為Columbia SAX-2393,係1961年9月初版的,由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以及LONDON CS-6186由安塞美指揮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的1960年初版(上述四種版本都值得收藏)。

DECCA SXL-2296/LONDON CS-6224
Falla:The Three Cornered Hat
安塞美指揮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
這張LP(指speakers Corner重刻版)與比他更早發行且非常成功的日本King Super Analogue重刻版(編號K38C 70019),同樣可列入推薦名盤,雖然英國刻製的DECCA/LONDON版也很優秀,但比不上這兩張重刻版。這兩種重刻片都非常安靜、自然又透明度佳,具傑出與無窮盡的動態範圍與聽出來屬「Big Sound」的特色,兩者唯一差異是King版刻得音量較低,也沒Speaker Corner來得通透直接。King 版已經絕版了,市面上的行情超過美金50元,Speakers Corner還買得到。另外提醒各位,就是避免買到最早的原始版(所謂『大DECCA或大LONDON』FFSS版本),市價非常貴又無法達到上述兩種再刻聲響效果。

※筆者沒收購到上述兩種再刻版,但有一次機會在自家聆聽室欣賞過Speakers Corner版,是由以前「響韻唱片公司」的小黃帶來與筆者的LONDON版,(非Blue Back的封套,背面係白底的二次版本)以及Ace of Diamond SDD-321(1972年再製版)比劃。如果筆者沒記錯,Speakers Corner聲響真的不錯,比起以前的重刻片(很多Test Pressing版本,都是小黃贈送的,在此特別再感謝他的慷慨!)好多了,各頻段的均衡性是動態驚人,聲音豐富又自然,打擊樂速度夠,人聲(含次女高音Teresa Berganaza與搭配的男聲)更是動人,只不過音場偏低較為可惜。整個音色稍亮,如果換成用真空管擴大機來刻片可能更佳。筆者的LONDON版(刻片號碼最後二碼為4D及2D)與Ace of Diamond(刻片最後二碼為5G及3G)品質非常好,聲響方面並不輸給Speakers Corner版,不過刻片的Level比它小,感覺到動態弱一點將音量轉大,則各俱千秋。英國刻壓版中頻與木管較迷人,提琴組音色較一致,音場較自然不高也不低,不過安靜度比不上Speakers Corner版。以成本考量,筆者建議您收購Ace of Diamond版或重刻版。另外有三張同曲目的LP,也值得您收藏:1.Alto重刻EMI ASD-608由De Burgos指揮愛樂管弦樂團,次女高音是Delos Angeles。2.DECCA SXDL-7560由Dutoit指揮Montreal交響樂團係Digital錄音的版本。3.Columbia SAX-2341由朱里尼指揮愛樂管弦樂團,Mail Order二手行情高達英鎊40鎊。

DECCA SXL-6136/LONDON CS-6417
(1964年初版)
KODALY:Hary Janos組曲
克提茲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這張LP的聲響多變,應不是傑出的唱片,但在A面「哈利亞諾斯」組曲第四樂章「The Battle and Defeat of Napolean」,表現出驚人的真實感,其直接聲響、透明度與動態規模非常傑出,還有傲人的自然、豐富與實在樂器形體。簡言之,這十分鐘左右的錄音成果十分精彩,或許是管弦樂錄音史上最佳十分鐘的錄音成果。可惜的是,整張LP並沒有完全達到上述成績,不然的話,該LP的排名會更佳。當音響系統愈佳時,這張LP與其他LP一樣,可容易被聆聽出這缺點(指聲響不一致多變性)。另外AS也提出一套高大宜的管弦樂全集,DECCA SXLM-6665/7 1974/75年錄製的由杜拉弟指揮匈牙利愛樂的名盤給大家,這套LP的聲響效果傑出但有二個缺失:Noise-floor稍高且低頻有問題。

※筆者的杜拉弟指揮高大宜的管弦樂全集,係DECCA的三張單張LP集成的,編號分別為SXL-6712,6713,6714。而「哈利亞諾斯」組曲則錄製在SXL-6713向英國Mail Order第二手LP時,可直接就購買全套(約20英鎊),一張張買較不划算。如果您對克提茲指揮高大宜的音樂還有興趣,請繼續收購DECCA SXL-6497。重要曲目有:Psalmus Hungaricus及The Peacock Variations,錄音師為K. Wilkinson及C. Moorfoot,係1971年版的。如果您喜歡聽「哈利亞諾斯」全曲,那非得購買原始二張一套克提茲版本,筆者只有LONDON編號OSA-1278版本,非常棒,尤其是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主演『萬夫莫敵』獲得)Peter Ustinor的旁白,硬是了得。

PHILIPS 9500 509(1978年初版)
Debussy:Trois Images Pour Orchestre
海汀克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弦樂團
AS在一個晚上無意中放這張Philips唱片,以往並沒發現這張極為特殊的LP。它比該晚AS所播放過那些大師級的同曲目版本,來得自然又真實。該LP最大差別是無限制(無窮盡)的開放(奔放)聲音,這項優點是很少見的,它不僅音像大小適中,對音樂所需無窮盡的延伸與豐盛(類似盛開的花朵)的表達亦佳,這項優點對這首音樂表達柔和樂段時,也十分重要。整個錄音的Noise-floor極低,非常自然,和諧的亮麗(指聲響豐盛)與巨大的動態都表現出一如現場實際演出的實在感與其複雜性。
AS認為演奏成果比錄音還棒,您可在美金5元左右買到這張LP。A面的聲響似乎比B面來得特別,也許是A面的音樂性較B面差,這或許只是AS的個人感覺而已。這是張AS從來沒在Philips唱片聽過最好的管弦樂LP,另外,他也提醒各位尚有二張海汀克指揮的德布西管弦曲子在Philips目錄上,也有合成三張一套的版本,可惜的是,另二張LP的音效不錯,但還是無法達到這張水準。

※AS只也同樣舉出另外幾張同曲目不同錄版本做比較,例如:DECCA SXL-6742杜拉第指揮美國(華盛頓)國家交響樂團,RCA的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但由於篇幅所限,不予列出。不過筆者還是要提供另一張,由海汀克指揮,大約同時期錄音的編號9500443 1977年初版,曲目有比才的「第一號交響曲」與「兒童遊戲」,筆者認為音效上比AS推薦這張德布西的「三首印象」好得多。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的堂音被捕捉的很好,就似到現場一樣,各種樂器音色自然又正確,音場寬深不誇張而實在,就如好幾年前筆者與太座實際現場聆賞,好得沒話說。喜好Mercury的會說「聲音不夠直接」,擁護RCA的反應「中頻不夠豐盛」,熱愛DECCA的笑稱「動態(尤其是低頻)不足」,但是筆者要反擊「它就是那麼自然、真實」。

Harmonia Mundi HM-379(1976年10月錄音)
Tarentule-Tarentelle
Gregorio Paniagua指揮Atrium Musicae De Madrid
又一張由法國Harmonia Mundi出版的一張傑作,包含著300至400年前的音樂以及很多種樂器。聲響方面非常透明、直接、自然又動態十足,(筆者註:這幾樣名詞與形容詞來表達錄音成果,好像常常被AS提到,似乎有點疲倦了!)而低音的情報量足,且內部細節就是那麼傑出。該唱片並未獲任何榜單青睞,二手的需求量仍很多,行情的在美金10元至20元。有位讀友指証:另有一種DMM刻壓片(Direct Metal Mastering)應避免之,與早期的法國原版比較,可感到「缺乏活生與動態」,這種DMM壓片版可從標籤周圍的刻字「DMMB」來辨認。

※筆者也常將這張LP的A面與B面開頭音樂(各約3分鐘左右)當做示範樂段,所謂「動態、暫態反應、低音壓情數量、自然、實在」的說詞都可印証之,而各種大小不同古代樂器的音色非常真實又美妙。如果您曾擁有以下這幾張Harmonia Mundi(或僅擁有其中一張),您還是得收藏這一張,請特別記著編號及封面圖樣。

HM-1003(1978年)古代匈牙利舞曲
HM-1015(1978年)古代希臘音樂
HM-1050(1982年)La Folia

對了,這張唱片的錄音師與HM-1003,1015一樣是Albeto Paulin,是Harmonia Mundi當家二大錄音師之一,另一則是負責HM-1050與其他很多HM廠版錄音工作的Jean-Francois Pontefract。又是老套一句:「沒有這張LP,您會後悔的!」

Mercury Golden Import SRI-75010
Hovhaness:Symphony No.4
Clyde Roller指揮Eastman Symphonic Wind Ensemble
AS選了這張LP是為和眾多的唱片收藏家與評論者打對台。沒錯,唱片編號是Golden Import的(而不是原版本Mercury SR-90366),他曾聆聽過原版「Living Presence」的刻版,雖屬不錯的唱片,但無法與該再版本相比,原版本聽起來像是「舊錄音唱片」(的確也是),與荷蘭再製版相比,它比較不一致且有失真現象,極高頻延伸也不足。更差的是,與再製版的和緩豐富又直接的聲響相較,它是多麼的「乾」(Dry)。而所有原版本(不論壓片是屬早期或後期),在Hovhaness第四號交響曲尾聲,可聽到很嚴重的失真現象。(筆者註:雖然筆者沒這張Mercury原版唱片,但依經驗,如果唱臂與唱頭調整不當,是很難將Mercury唱得很好,尤其是刻紋的最裏面那部份,Mercury的刻片刻得很深,各個溝槽之間距離較大、較寬鬆,所以常常刻到離標籤僅0.5公分,對一般唱臂要輕易地『唱過』,絕對是不可能的任務。)
Golden Import版是他聽過的最佳唱片,最近美國Classic Records重刻的Mercury也屬成功的例子。由於以往的雜誌對Golden Import評價不高也不公平,是故您可在美金10元左右買到這張LP。想辦法搜括一張,並準備好好去親身「驚奇」一下吧!

※筆者也擁有這張LP,不過還沒有真正地去欣賞它,找段時間播放之,來個驚奇一下!
在筆者擁有眾多的荷蘭Philips公司再製的Golden Import系列中,有兩張LP特別提出來,給讀友參考。一是SRI-75021羅德利果的為四支吉他與管弦樂團而做的「安達魯茲協奏曲」(含有著名的「阿蘭費茲」吉他協奏曲),由西班牙國寶級的Romero家族與Angel Romero主奏,Victor Alessandro指揮聖安東尼交響樂團,「安達魯茲」(係羅氏為Romero家族而作的曲子,1967年11月18日在聖安東尼首演)。一開始四支吉他與整個樂團的齊奏,將音量轉到您的聆聽室可承受的音壓,絕對會將來您家欣賞音樂的好友嚇一跳,其動態之大,好像不是Golden Import。另一是SRI-75066拉威爾的高貴感傷圓舞曲鵝媽媽組曲,及達芙尼與克蘿葉第二組曲,由Paul Paray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演奏。當然,您要將杜拉弟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火鳥」那張傑作包括在內,筆者也不反對。不過,當您擁有Classic Record的180公克重刻片,您只好將Golden Import(甚至Mercury原版)擱置一旁了。如果您運氣夠好,收購到45轉三張一套的「火鳥」,請您無論如何,不要變賣之。

DECCA SXL-2174/LONDON CS-6146
Suppe:Four Overtures(含『輕騎兵』序曲)
索爾弟指揮維也納管弦樂團
這張總錄音時間稍短的LP音效很棒,其絕佳的優異音響特色,絕對可以列入榜單中。它或許是AS聽過LP中聲響「最偉大」(Greatest)的唱片,當A面第一首銅管響起,您會以為「天堂頓時綻開」。他所聽過的不同壓片都有同樣的效果,不過早期的英國刻製版本(尤其是LONDON的Blue Back)與Speakers Corners重刻片比較則不夠清晰與透明。
最近Classic Records重刻RCA由DECCA錄音師負責的編號LSC-2134「Overture!Overture!」包含著二首蘇培的著名序曲以及其他序曲,值得推薦給大家。它的音效傑出,樂器形體完整,透明度佳而聲響巨大。不過,動態在高潮時有壓縮現象,錄音帶Hiss(嘶聲)在低音量時清晰可聞。

※筆者很久沒再聆聽自有的DECCA非Blue Back版本,無法向讀者報告心得,這點請見諒。Speakers Corner重刻版還可買到,請向台北「越點」詢問。請到Classic Records重刻當然RCA請DECCA錄音的唱片,筆者特別推薦另一張也是由「Overture!Overture!」同一位指揮Raymond Agoult的錄音,編號為LSC-2326「Clair de lune月光」,由著名的Kenneth Wilkinson錄音。A面第三首佛瑞的「孔雀舞曲Pavane」是筆者的最愛,當您的系統(尤其是唱頭)可將弦樂組中第一小提琴部份表現出其「絲綢般的光輝」那麼,筆者保証您會沉浸在整個曲子之中。如果,您的聆賞結論剛好相反,請不要罵筆者,請您試著再仔細用心調整您的唱盤系統,或找個好的唱頭、唱頭放大器與唱盤來搭配。

〈看圖片〉海汀克指揮Debussy「Trois Images Pour Orchestre」(PHILIPS 1978年版)。
〈看圖片〉海汀克指揮比才「第一號交響曲與兒童遊戲」(1977年版,編號9500443)。
〈看圖片〉Gregorio Paniagua指揮Tarentule-Tarentelle(Harmonia Mundi HM-379)。
〈看圖片〉Clyde Roller 指揮Hovhaness「Symphony No.4」(Mercury Golden Import SRI-75010)。
〈看圖片〉Victor Alessandro指揮羅德利果「安達魯茲協奏曲」(編號SRI-75021)。
〈看圖片〉Paul Paray指揮拉威爾「高貴感傷圓舞曲鵝媽媽」組曲與「達夫尼斯與克蘿葉第二組曲」(編號SRI-75066)。


筆者對該榜單的觀點與結語
■如果本刊會登出AS兄的全部榜單,則您會發現他有個人品味與挑片風格,您可從筆者上述之內容及他所使用音響系統,去推論其所好。每個人都有其選片原則,也各有偏好,還有不同音樂類型的喜愛,所以筆者寫這長篇大論,意於能夠「拋磚引玉」,期望台灣的音樂與音響前輩,能來本刊發表類似的文章,列出自己的榜單(不論CD、SACD、LP或將來DVD-A),與挑片之原則與所持觀點,分享給讀友(當然,包括筆者在內),不知有多好!
■AS兄對同曲目的不同刻製(壓)片,與錄音成果方面著墨較多,演奏成績描述不多,甚為可惜。

■筆者的翻譯技巧極差,很可能無法將AS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只希望讀友能了解其涵義就夠了。

■上述幾張唱片的介紹,只是榜單中一小部份,時間與篇幅所限,是免不了的,希讀友諒解。

〈看圖片〉索爾弟指揮Suppe「Four Overtures」(含「輕騎兵」序曲)(DECCA SXL-2174/LONDON CS-6146)。
〈看圖片〉Classic Records重刻RCA的「Overture!Overture!」(編號LSC-2134)。
〈看圖片〉Raymond Agoult指揮「Clair de lune月光」(編號LSC-2326)。
〈看圖片〉穆拉汶斯基指揮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DGG編號138 658)。
〈看圖片〉穆拉汶斯基指揮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1961年第一次版本)。
〈看圖片〉穆拉汶斯基指揮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Resonance再製版,編號25365236)。

註1:Vinyl Asylum網站係美國Audio asylum網站(www.Audio Asylum.com)中的一個專門談論黑膠有關的網站。Audio Asylum還有其他音響器材(產品)及音樂方面的網站,應有盡有,值得您去發掘。另外的Video Asylum則是影響方面與家庭電影院的網站,您對Video有興趣的話,也可試一試。

註2:「完美Perfect」這二個字,在現實生活上,絕難存在。音響方面,更是非常難達到,或稱「不可能」更恰當。TAS雜誌的老大HP也認為:「The Absolute Sound」是不可能的,絕對聲音是無法達成的,接近「它」是吾輩努力的目標。音響方面是沒有「完美」這二個字,軟體方面(指LP、CD、SACD、DVD-A……)也是一樣的。筆者最近常以德國Speakers Corner公司重刻180公克的DGG編號138 658(再版係1961年出版),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管弦樂團於1960年11月在納也納Musikrerein Gross Saal(俗稱金廳)錄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做調整音響(尤其是唱盤系統)與示範給友人的一張唱片。當系統調得愈好時,愈覺得該錄音很實在,音場寬廣而深度(層次感)較差點,似乎蠻像現場的。由於樂團團員之排列屬俄國樂團喜愛的,將低音大提琴組排在中左前方小提琴組之後,而法國號組在低音大提琴組後方一字排列(即俗稱音場左後方),其餘的銅管均擺在音場後方之中間一直到右後方,與大家所熟悉的萊納與其力爭管弦樂團的RCA錄音相似。第一與第四樂章齊奏時,俄國銅管的功力與勁道表露無遺,最適合演奏俄羅斯的音樂了,尤其是柴氏的交響曲。可惜的是,這張重刻唱片,可能以晶体擴大機刻製,無法與好友穆忠傑(就是本刊上期P.186讀者投書「一對不可思議的喇叭的作者」)的真正1961年第一次版本(該封面係大花版紅字STEREO在題中間下方,與一般大花版黑色STEREO不同)相比,中頻較薄點,尤其是木管與小提琴群弦,重刻片中高音域有偏亮。然而,重刻片之低頻與動態則更為驚人,勝過1977年「Resonance」再製版(編號25365236)與筆者擁有美國RCA刻片原版本。沒有該第一次發行大花版的讀友,請購藏,您一定不會後悔的!

註3:筆者曾帶dB音壓器到國家音樂廳聆賞過馬勒的第三號交響曲,在最高潮(俗稱暴棚樂段)時,才只有95dB而已,當時座位是一樓15排中間位置。而在自家音響室(長6.3米,寬4.2米,約8坪)聆聽Classic Recork重刻Mercury杜拉弟指揮「火鳥」時,其暴棚樂段約92dB,就把筆者嚇得趕緊去調低音量,深怕Sound Lab A-1靜電喇叭被震垮,而一般高潮的音壓大多數在85至88dB左右。

註4:這位仁兄所創造出來「Noise-floor」詞語,可真的把筆者搞胡塗了。本以為唱片(指LP)的品質與刻、壓片關係,使得我們聽到的非音樂雜訊較多,那麼就是「Noise-floor」較高。但是,AS兄將錄音帶嘶聲也當是高「Noise-floor」的一種,就難倒筆者了。然後,在比較Analog與Digital差異時,又稱「Digital」的「Noise-floor」比「Analog」高,是最大的缺點,這真是無法理解。也許,筆者應去函請教他老兄,是否他有另外的看法與說辭,或者筆者英文太差,無法完全融入其文章。

註5:AS列出甚多的Speakers Corner重刻DECCA的榜單,筆者無法全部認同。每個人音響系統(尤其是喇叭)的差異,可決定對軟体喜惡。由於筆者沒見過AS所使用ARS Acoustica System Max喇叭,根本很難去猜測,該喇叭系統的特性。所以筆者再次呼籲,那位讀友知曉這對喇叭,請來函告知。不過,他提出的「Low-level Information」與「Instantaneous Dynamic Gradation(IDG)」的觀念,深得吾心,獲益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791

帖子

136

威望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交易诚信度
12
注册时间
2004-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1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专访曹医师的视听室 by TheaterRock
 
有一位对声音很执着的发烧友我一直很想去拜访, 他对于音乐的热爱已经达到心灵上能溶为合一的程度, 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 他常常尝试各式各样的器材与调音方法来呈现更忠实的音乐, 住在台湾台北的曹医师我想很多发烧友透过杂志的采访报导都很熟悉, 他不但喜欢自己录音, 多年前更引进过亚洲第一对珍妮西施的Z1大喇叭, 我趁着这次去台湾出差, 与曹医师约定了时间,准备作一次深入的采访, 了解曹医师近20年来的心路历程.




图一, 宽敞的视听室里, 灯光一暗就好象是录像棚一样, 很有气份.





图二, 居高临下的视听位置, 可以坐7个人.



在4月10日下午大约3:00我带着相机, 来到了曹医师的家里, 和蔼可亲的曹医师早已经满脸笑容等在客厅, 并且早在一个小时前把所有的器材打开热机. 一起走进了曹医师的地下室, 他的整个地下室大约有120m2, 都是他的发烧园地, 他隔出了一间大约60m2的聆听室, 另外都是他的工作室与仓库, 俨然是一座私人超级地下发烧工厂! 60m2的主聆听室里摆满各类他多年来使用的主要器材, 地上爬满了各类线材, 一点也不夸张, 真是像长满了一片藤蔓, 这一些线材是他多年来逐渐累积下来的, 有数条价值数万元的天价发烧电源线, 也有平实可靠的美国Proco监听线材, 我一一检视爬满地板那一些线材可能够买一套洋房了, 曹医师笑着说这是学费, 现在的他很抗拒所谓的天价器材, 说来你不相信, 他拥有过很多发烧友作梦都会甜笑的珍禽异兽, 但是他现在使用的前级却是Denon A1SR AV扩大机与整套M&K S150P主动式喇叭, 虽然这一些器材对我们来说可能还是价值不菲, 但是与他以前使用的天价器材相比简直太便宜了. 光是还摆在聆听室里的珍妮西施Z1喇叭与整组MBL前后级跟CD机, 就高达数百万元,我带了一盘珍娜的CD想听一下他的珍妮西施Z1喇叭, 曹医师却对我说: “我现在很抗拒天价器材, 我已经不听CD了, 多声道音乐更接近真实, 我还想告诉你, 一套20万的多声道组合可以轻易的击败一套180万的两声道HIFI器材.” 我心里大为赞同,简直心有戚戚焉. 我本以为五十多岁的曹医师是两声道的忠实老烧友, 他有上千片的LP收藏与无数的CD, 没想到这种以音色为主要考量的理智, 让玩遍HIFI铭器的他对我说出这样的话. 也当然, 曹医师一直到我离去时并没拨放我带来的那一片两声道CD, 原因我想看完本文我们就可以明了.

 



图三, 工作间理收藏了很多常看的BS与DVD影片.




图四, 前面一排各式各样的器材, 整套的MBL是曹医师旧爱.

 


我望着地上躺着一部BARCO 9吋管三枪机与120吋的史都华电动布幕, 曹医师坐在他的控制台上盯着一个液晶屏幕忙碌的操作着, 一面说明着他正执行的步骤, 原来他家里顶楼有一座不小的碟型天线,直径达到2.4M, 可以接收日本的BS节目, 并且透过Denon A1SR进行多声道 AAC译码, 曹医师拨放了很多他从BS节目录制的交响乐与音乐片, 我被那令人感动的画面所吸引, 这可能是我看过9吋管投出来最精致的画面, 颜色饱满自然, 解析力惊人, 那影像简直像在看现场, 曹医师花了无数心血调整, 他还曾经到过BARCO的总代理那里指导他们调整BARCO Cinemax投影机, 他指出, JVC那一部DLA-G150CL反射型LCD投影机曾在家作客一段时间, 分辨率比三枪机高出很多, 色彩也相当饱满,不过柔和度还是以9吋管三枪机胜出. 他以DLA-G150CL为参考来调整他的BARCO, 让他现在的影像比之前犀利, 在明亮度与色彩之间取得平衡, 看起来JVC的D-ILA确实有着三枪机的画质与LCD的明亮度, 价格却只有同等级三枪机的1/5.

 



图五, 这是大家梦寐以求的Barco 9吋管三枪机, 体积相当庞大.

 



图六, 曹医师在控制台上正仔细操作各种器材.





图七, 这就是控制台, 透过Denon A1SR可以控制各种讯号.



我到了曹医师其中的一个收藏室参观, 里面有无数的调音脚钉与木垫片, 有一些都是天价级的脚钉木片, 但现在却都被曹医师一盒盒的装起来, 实际上他已经不用这一些 “神奇” 的东西, 心里叹了一口气, 有前辈这幺有心花了这样多的金钱与时间试过这幺多神奇脚钉与垫片, 并且摆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并没售出, 那一些木片调音之类的神话传说终究是神话传说…哈!




图八, 好多的调音木片, 如今都已经收在盒子里.

 



图九, 各式各样的脚钉.



再来看看曹医师的爱物, 他的系统是以标准的5.1声道来建置, 曹医师表示音响没有HIFI与AV的分别, 看大片与听音乐的要求完全是一样的, 这一点在多声道系统中尤其明显, 他接着说到, 有一些烧友坚信2声道是音乐的标准是因为还没真正体验过多声道的好处. 事实上, 为甚幺多声道系统相对于两声道会有这幺多优势? 其实不难明白, 先不谈DVD Audio与SACD这类高精度录制的音乐, 就以最简单的DVD Video音乐片都能有超过CD片的采样频率. 在两声道的系统中, 中间的结像是虚拟的, 这意味着那个结像的空间感也是靠两支左右喇叭虚构而出, 你只有在正中间的座位才能得到有限的立体感, 并且还要想着如何让音场扩散, 如何让结像有深度等等的… 但是在多声道系统中, 实体的多声道录音与喇叭很轻易的就能给你最真实的结像, 曹医师此时说出了关键: “ 在两声道系统中你会花很多钱买器材来追求这一些音场与立体感, 但这一些条件,在多声道系统里却是活生生的与生俱来!” 是的, 真是一语命中! 这也是说明了为甚幺曹医师说一套20万的多声道系统能轻易超越其9倍身价的两声道HIFI系统. 这套5.1的配置经过仔细的调整, 左右两个声道各使用两只M&K S150P主动式喇叭并联, 换句话说, 一个声道有一对S150P, S150P是M&K的当家旗舰, 内建两部 180W的扩大机, 并且使用电子分频器, 功率比S150P专业版的2510P还大, 讯号由前级传输到S150P的电子分频器经过电子分频, 然后经过内建的双扩大机直灌S150P的三个高音与两个中低音单体, 其效率远胜过一般传统喇叭的仿真分频器, 要达到这种效率, 如以一般的仿真分频喇叭外接后级推动的话, 后级要具备2000W的推力才可能实现. 我自己用的是非主动式的S150, 我得找个2000W后级才可能达到S150P的效果, 不过话又说回来, 2000W的后级恐怕也是个天价的器材, 就算我买的起, 其耗电量与音色的细腻度也一定不及S150P, 大功率后级的音色细腻度通常都比不过设计精良的小功率后级, 换言之比较粗声. 曹医师的中置喇叭使用一只S150P, 两只后环绕使用了一对S150以Denon A1SR推动. 问到曹医师为何选用A1SR, 他回答说: “效果好, 音质高贵.” 音源机器是东芝的SD9200, 曹医师使用他来拨放DVD与DVD Audio, 他也为所有的M&K S150P加装了带式超高音单体. 在前面的左右两个角落, 我赫然见到两只M&K的MX-5000 MK2旗舰超低音炮, 这号称是世界上失真最小的超低音单元, 与其它的M&K低音炮一样也是使用电子分频器. MX5000配上S150P完成了一组三音路电子分频的喇叭系统, 我已经等不及要听听他的效果了!





图十, 采用并联模式的双S150P, 在庞大的珍妮西施Z1面前显的小巧.

 



图十一, 为S150P加装带式高音, 带式高音容易产生高热, 散热很重要.

 



图十二, 曹医师换上了特制的电源线给S150P使用, 中间那一条黑色的喇叭线是PROCO的顶级监听线,用来传输讯号给带式高音. S150P用的讯号线用泡棉固定在珍妮西施Z1喇叭的箱体上.

 



图十三, 中置喇叭也采用S150P, 连接S150P的带式高音固定在Westlake喇叭上面.

 



图十四, 右手边是稳压器, 保护视频与音源机器, 眼尖的你一定发现地上灰色的排插是Hubbell的制品.

 



图十五, 樱桃红的S150实物看起来非常艺术, 不太像是M&K的传统风格, 不过这已经不生产了.





图十六, 左环绕喇叭, 一样是S150.

 



图十七, 珍妮西施 Z1喇叭的背部特写, 后方是Z1的低音柱.

 


看过了器材, 我仔细的检视曹医师的空间处理, 他的空间全部以吸音为主, 两面侧墙干净的外表下暗藏着许多厚度不同的吸音板, 天花板是以矿棉板组成并且在一些特定的位置使用很少量的扩散条. 地板以实心木质板组成, 我并未见到更置低音的低音陷阱, 其实空间大就有这个好处, 驻波问题不像一般小空间里那幺严重.

首先曹医师拨放的是DVD Audio, Aaron Neville, 这一盘DVD Audio我自己也有,所以非常熟悉, 刚好可以在这里体会一下跟我的系统有何不同之处. Aaron的声音非常厚实, 高中低三个频段都很平衡非常柔顺, 那种声音听了会使人生病, 因为不会过于阳刚,也不会软的令人受不了, 我听到的是清澈而又非常自然的声音, 所谓 ”自然” 就是像你吞了一颗喉糖一样, 说起话来既舒服又流畅, 相对之下, 我自己的系统就显的不平衡了, 中高音有一点过猛, Aaron饱满浑圆的嗓音在我的系统中显的沙哑苍老, 好象还没吞喉糖一样. 关于这个现象, 其实我自己相当了解, 我的空间并不大, 虽然吸了音,但是因为空间小导致音色有一点干, 音色一干就显的高音生硬了点, 问题在于天花板迟迟没用扩散板, 来均匀扩散能量, 相对于曹医师的大空间, 可以容纳所有喇叭的能量, 因此吸音控制好就能也连带控制住残响. Aaron唱的都是带爵士风味的福音歌曲, 这时听起来真实感受到那股祥和又安抚人心的情感, 我的四周围流动着声音的空气感, 头顶敲来的铃声让一边吃着小点心与品尝着咖啡的我竟然如入祥和之境, 神定气闲的温暖起来. 接着听了好多DVD Video 音乐, 眼睛盯着美轮美奂的岛国风景, 耳边响着令人陶醉的轻松演奏乐, 说老实话, 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前我对这种风景音乐片有徘斥感, 认为得不到激情的满足, 现在我可要好好的收购一下这类的音乐片仔细欣赏. 一向重音频轻视频的我, 也已经中毒至深, 决定回去后好好的设置一套视频系统, 曹医师这里有绝妙音色, 更有绝美画面, 双重享受, 我简直想再继续看与听下去, 曹医师说上次有一群日本人来他这里谈事情, 还要赶着3点钟回去开会, 一坐下来就不想走, 后来干脆打电话回公司请假, 嘿嘿, 这是不是曹医师的生意绝招啊?….

难道这样我就满足了? 曹医师见我意犹未尽, 拨放出日本BS电视的水乡之城-威尼斯的风景介绍片, 这一片厉害了, 随着小船游城, 所有的声响与定位跟着画面角度精准的在各声道转换, 细节之多引人入胜, AAC音轨实在非常出色, 那一些威尼斯城的声音栩栩如生, 不管是街道上人们的交谈声, 小孩子打球时的弹跳声, 船桨滑水的声音, 风吹动的空气声, 配合着精致的大画面, 我在曹医师的多声道剧院里满足的周游了这个充满历史的美妙城市! 喔…..我的嘴巴没停过, 曹医师又送来了许多点心, 我也不知道为甚幺胃口那幺好, 一盘一盘的细嚼慢咽, 他老人家对于这样的情况似乎也很熟悉, 来这里的人都会暂时性的犯上喝下午茶的毛病吧?

最后, 曹医师拨放了他从BS上录制的抢救雷恩大兵, 那低音传来相较于之前欣赏的音乐就一下子泼辣起来, 我的椅子与裤管都在大幅摆动, 脚底麻了起来, 但耳朵却完全没有任何压力, 那种超低音是另外一种享受, MX5000快速纯净的低音尽显无疑, 我也曾在杜比实验室看过雷恩大兵, 他们用的是S150P的专业版2510P 加上更昂贵的Tag Mclaren AV32R前级, 但是效果还不及现在我听到的临场感, 滚烫的子弹空气声杜比那里显的很火热, 曹医师这里则多了一份稳重与结实. 或许你可以对曹医师所调教出来的音色提出看法, 但是我想你不可否认这样的效果听了令人感动, 随口说鸡蛋里要挑骨头很简单, 但是把真的鸡蛋端到你面前要你动手挑出骨头实在难上加难.

 



图十八, M&K 的MX5000主动式超低音喇叭, 用了一对.


天色已晚, 我抱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曹医师家, 曹医师送到门口微笑着直挥手, 我坐在车子里望着曹医师, 一面挥手道别, 一面回想着过去几个小时内的感触, 曹医师的一句话深印在我心里: “很多人说的头头是道, 但却从无实践的经验.” 哪怕是一套合理价格的系统, 只要观念正确, 自己动手调整, 累积实际的经验, 胜过阅读无数的杂志与理论 , 就能得到应该享受到的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207号 ( 京ICP证041102号,京ICP备09075138号-9 )

GMT+8, 2024-5-18 01:40 , Processed in 0.20573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