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逝去的很快,刚来论坛还感慨自己发烧好多年了,现在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是老烧友发烧几十年了。实在不敢相信时间已经不在,往事越来越模糊,唯有每天静静地聆听音乐才是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下来的习惯和爱好。 想一想,几十年前,好多血汗钱舍不得吃买了一对美声753或者B&W602,那时候心里美滋滋。发烧快乐开始,甚至比搞对象幸福多了,可是随着岁月,金钱的增长,器材不断更换,快乐确越来越少。。。。。为什么? 总觉得,最关键是两个问题。 耳朵和内心 耳朵? 换高档器材没有快乐是耳朵不好使?不能这么说,确切说,是耳朵被误导了。耳朵被各种怪器材,怪声音,怪广告所深深误入歧途,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声音,而什么声音才是对的,是正确的,是优美的,简直忘记到九霄云外。更多的是被各种渠道的信息所污染。耳朵不能准确告诉我们哪个声音才是对的,或者宁可贵一点也是正确的。缺失了判断标准,所以人云亦云,今天听哦某某大神级人物,明天听某某业界大佬,其实真正的喜欢音乐的人哪有时间出来做枪手?就像我们发烧圈,好多都是最真诚最优秀的技术专家和音乐欣赏家只是忙于听音乐很少来交流,更不会天天告诉大家该买什么。真正的专家,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是很深厚的,才是最有权威的音响推荐者,只是平时绝大多时间都在静静的品鉴好唱片。。。。 心里? 心理作用其实就是发烧友的一些最决定快乐的根本。很多朋友明明买了很昂贵的音响,声音总觉得不满意。其实,心没有静下来。就像很多老烧友,几十年翻来覆去用一张两张CD反复听那么几段自己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旋律片段,来评判一套新器材改善了吗?提高了吗?可惜,心里总是记住自己认为对的那个声音来审视眼前的音响。很可能这套好音响播放测试碟的时候平平无奇,但是想没想过也许这才是真的不添加佐料的好声音。可是,心里走不出来,总觉得哪里不够亮,哪里不够低沉,哪里不够甜美。心理让很多发烧友迷失在测试碟,口水歌,糖水音的迷雾中找不到方向。 只有耳朵,心里有一个健康,平和,正确的状态才能选择对的音响,不花冤枉钱,少走冤枉路,改变自己固执己见的判断,听正确的意见。这才是真的通往音乐的乐途! 听了这么多年音响,我才真正发现。发烧友也好,音响消费者也罢,真的对于什么是好的声音什么是正确的声音评判标准差距实在太大了。这个问题其实以前我误认为好声音是人人都有趋同的差不太多的认知。随着自己听黑胶,听古典乐越来越多我才发现就连我自己对于什么是好的对的声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真是太感性的生物。这也是人耳包括其他器官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的短板,我们除了比其他动物聪明一些,真的剩下的可能更多的是自大。每人都应该多多改变自己的认知水平。 就拿每一次音响展来说。每一套几百万的系统,用数播,CD,SACD,黑胶都分别做了现场播放,虽然不可能找到同一个录音的曲目,但是就三种当下最流行的音源,好多发烧友听感都极度不统一。当播放数播和CD的时候,很多发烧友还可以认真听,发表一些细微的听感不同,很踊跃。但是,转而播放黑胶唱片的时候,人群一下子安静了,不是因为被震撼,是绝大多数人觉得不够好听,用现场话说,声音不明亮,没有力度,没有冲击力,甚至有一点点的炒豆声就开始烦躁,结果,当黑胶不播放口水歌改为古典乐后,人们三三两两走了一部分,因为古典乐不是分分钟让大家兴奋的,而当开始更换上莎瑟兰的歌剧的时候,人几乎都跑到隔壁别的展厅去了,因为隔壁展厅正在声嘶力竭的播放当代歌后天王级演示碟,这是展会真实的写照。所以现在的音响展会,对于参展商来说,车马劳顿,劳心伤财,没有办法的奔走参加各地的音响会,每一场会都是一次身心俱疲的折腾,布展 讲解 撤展,那么展示期间肯定是最大限度的展示器材的声压,震撼,试图把每一个到场的发烧友震慑住,扶墙而出,留下深刻记忆。。。。。
每一个展厅的的姚璎格 佳明女中音 赵鹏低音炮在宇宙级声压下让整个房间里坐满的发烧友深情默默,被震撼被打动。因为这些甘蔗歌(以后请把口水歌改称甘蔗歌吧)录音真的是太吓人了。然而,我想谈谈事实是怎样? 当曲终人散人群离去,可以安静的用一套系统播放音乐的时候,我对于这套系统播放的数播,CD,SACD都还是比较中肯的给与了一般的评价。但是,黑胶播放的时候,虽然黑胶机仅仅是数码音源1/10的价格,但是明显感觉整个房间空气变得舒缓,那种被音乐刺激震慑变为被音乐打动的感觉油然而生。黑胶的声音明显是不够铿锵,但是柔和,舒展,自然而生动。其实黑胶的动态是非常好的,只是发烧友不会去认真体会到黑胶的内涵,因为很多人还是以听歌曲为主,加上有发烧友喜听民乐,所以黑胶古典乐本身那种年代感,距离感就有抹上沧桑的朦胧,实际上那是模拟录音真正的优美,那不是口水喷脸上的无聊,是具象化空间的音乐传递之美,尤其那个年代优秀的演奏家们卓越的才华,让音乐从音响中飘散而出,萨瑟兰的歌声优美到极点,因为声乐才是最美的乐器。而这些,的确和很多听惯了刺激的糖水音乐和当代数字录音粉墨美颜比起来欠缺很多吸引力。同样一场展示会不同音乐不同声音趋向,发烧友千差万别的认知就是事实了。 在这我并不是吹嘘黑胶的好坏。这是一场大型音展的事实。过程见证了音乐爱好者和发烧友群体对于声音理解的大不同。这才是为什么当今音响还有如此多品牌可以苟且,而好多品牌默默消失。好多发烧友越换越不快乐,但是聪明的人买一套是一套,需要大家一起交流,找到正确的声音应该是什么样子,来选择喜欢的东西享受余生浸泡在音乐中的感觉。 其实很多人以各种理由拒绝或者反对玩黑胶。 比如 黑胶有杂音 黑胶麻烦 黑胶贵 家里CD很多。。。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是有一些实际情况的。而有些人对黑胶存在根深蒂固的打压和抹黑,所谓拿出数据说黑胶动态小,解析力差,颗粒粗,容易磨损,频宽不够,没有超高频,低频糊。。。。这类人属于恶意的无知的固执的“反黑”专家。我们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弱智的去看待问题。 通过这些事情,真的能看清发烧友对于好坏对错的认知是天壤之别的存在不同的标准。没办法,只能等待时间的检验。 黑胶和模拟的好坏并不是重点。黑胶记录的内容才是重要的。如果50 60年代就有个数字技术,那么黑胶与数字的好坏就根本不用争论了。在人类古典乐演绎的巅峰年代,黑胶只是做了记录者。但是足以傲世江湖。 黑也是白。 模拟录音和黑胶是因果,是一种纽带和脉络。是时代赋予的使命。50——70年代的黑胶足够一个烧友聆听一生了。 发烧是聆听,聆听是播放的目的。黑胶 CD 数播是播放的载体。没有对错和好坏,是听感的差别,时代的选择,以及聆听者内心的沉淀。在这里只谈播放与聆听,至于录音其实和我们发烧友没什么关系,也不是一个聆听音乐的爱好者所费心去研究的目的。好多朋友玩到一定地步总想追根溯源去研究录音,编辑,甚至压片,其实那些都是发烧之外的事,更不是广大爱乐者能够左右和把玩的领域。我们有那么多优美的唱片等待着耳朵去欣赏,何必要扮演一个录音领域的工作者不停的叩问源头和制作呢?发烧友的目的,使命,或者执念应该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如何欣赏作品,如何聆听艺术。那么数码也好,模拟也好,CD黑胶都无所谓,哪个距离艺术最贴近最有聆听的温暖感我们就靠近它吧。拒绝争论不休的东拉西扯,回顾自己发烧历程,安心的去听音乐吧! 喜欢总是很个性,但是事实上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事说出来,做出来,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喜欢,也是一种个性。所以,同志们公开性取向也可能就是他们的个性表现出来而已。虽然我们无法接受,但是只能如此。 真是迷雾重重。。。 为什么有很多失真?为什么一提到黑胶就会有人给黑胶扣上很多莫须有的帽子? 那想听一次卡拉扬的现场该怎么办? 黑胶唱片作为人类记录音乐的最伟大载体,把LP图腾化我反而觉得非常值得的。 当人类第一次可以把自己的声音记录下来,并且可以重复听到,留声机真的可以说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且直到1875之前,整个人类社会都木有办法记录声音,记录大自然和自己的声音。甚至人类几千年前就可以通过绘画记录视觉,而声音的记录留存真的经历了太漫长的岁月。 这是多么的难以想象,就好比人类学会用火带来光明,又点亮第一只灯泡进入光电时代,照相机发明远远早于留声机,想一想人类第一次跨洋听到彼此的声音这是多么伟大的发明?而把声音保留下来竟然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做到了。回想一下吧,我们很早就可以通过美术绘画记录皇宫贵族的样貌,甚至社会形态,而能记录声音像神一样的这种科技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几乎易如反掌。慢慢进化史为什么声音得以保存才一百多年?如果很早就能记录下来声音,我们是不是能听到李白的吟诗?苏轼的唱词?太宗皇帝的圣音?。。。所以,对于整个社会,黑胶唱片,留声机,包括珍贵的母带就算作为图腾,音乐文化的图腾都不为过。 因为那里面记录下来最伟大的艺术家们的精髓。 我们谈了很多的抖晃率 失真度 ADD DDD 4D DSD,罗列了很多科技词汇无法代替心中对音乐的爱。是该静下来认真聆听一张唱片的时候了。。。。 ![]() 其实非常令人满意。要静下来去聆听。我们与爱乐人之间的区别是永远静不下来。。。。 欣慰的是我们保留下来了那么多的艺术精品。 歌剧 交响 四重奏 钢琴 艺术歌曲。。。。 HiFi究竟代表什么还真不是很清楚。这也是发烧友不快乐瞎折腾的源泉。 |
无糖可乐000 发表于 2020-12-3 20:15
看了半天,不知道在说什么……
无糖可乐000 发表于 2020-12-3 21:15
年纪越大,越来越觉得,器材贵不贵无所谓,CD 数播 黑胶无所谓,钱是一定要多的,而且是越多越快乐 ...
无糖可乐000 发表于 2020-12-3 21:36
人身攻击,请汤米版主禁言此人
Archiver|手机版|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 QQ:895456697|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 京ICP备09075138号-8 )
GMT+8, 2025-5-13 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