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其他品牌的产品中是非常少见的。通常的产品只可能有一组输入,当然可能会分left和right,但是音量调整只可能是一路。不论sunfire,Velodyne还是M&K。可以说Earthquake MKVII-12是独一无二的一种输入方式。


那为什么会有如此奇特的设计呢?看了很多资料,原来Earthquake的初衷是这样的:可以用超低音同时响应5.1或者7.1中的全频带声道的低音部分(比如Left声道的100Hz以下的声音),同时又能响应.1声道,也就是LFE声道。Earthquake认为,如果把7个全频带声道的80或者100HZ以下的声音切掉去给超低音,是全频带声道所对应的扬声器不够好而导致的妥协的方式。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每个独立声道都能够响应全频带信息,这是最完美的声音,同时由四面八方都有LFE声道的响应,低频会在房间里更加分布均与,获得更好的整体感受。而不是单独的一个超低音,虽然低频方向感不强,但是还是会在房间内形成驻波和局部加强的情况。

所以有不同的独立的音量旋钮也是很重要的,调整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和主音箱去衔接音量,另外一方面需要去独立调整LFE音量来达到整个影院系统超低音所需要的量。
所以说会有两个独立的输入通道,并分别可调节。

而这样一来,其实对于做2.1系统也是很好的产品,建立整个2.1系统可以很好的来平衡左右声道的低频声压,而且通过一个超低音的融合可以使系统更加简单,但又获得应该有的低频。这要比用2只超低音分别作用于左右声道要来得调校更加容易。
2.1系统的调整最看重的便是衔接平顺
接下来就需要一定的调校,通常作为HIFI系统而言,大型落地扬声器是最好的选择,比如最近一直魂牵梦绕,特别想拥有的便是YG Acoustics Sonja 1.3,可是超过人民币100万的价格在当下是没有这个可能了。大型扬声器内建的分频电路可以使得整套系统的高中低音有最好的匹配。通常不用使用者去过分调校不同频段的匹配性。但是目前这套2.1系统是必须进行匹配性调校的。因为其实3只扬声器内部都分别建有功率放大器和前级音量控制部分。甚至可以看做是3个独立的系统,而且主扬声器和超低音扬声器的内建放大器系统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就他们3个本体而言,所内建的放大器系统一定是最适合他们的,但是也要对他们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匹配调校。
其实一直在7年前,我一直固执的认为,由于超低音和书架扬声器品牌不同,设计不同,要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在那之前几乎没有听过“书架喇叭+超低音”能真正表现出雄伟的大型落地箱系统的效果。不是低音太臃肿,就是低音太纤细。但是有一次去朋友家的参观,让我改变了这个念头,7年前也发过那个帖子。http://www.av199.com/thread-114311-1-1.html
当时的朋友W先生对自己的Avantgarde DUO低音不慎满意,于是加了2只Sunfire True Subwoofer EQ,这是第一次感受到浑然天成的融入效果。从此改变了在HIFI系统中加超低音无法有好效果的结论。
调整的过程是这样的:
1,了解Mark&Daniel Maximus-Opal-air4低频延伸到多少?
从官方数据中看到Mark&Daniel Maximus-Opal-air4是最低频响48HZ,但是根据经验,这颗5寸半的单元不一定能非常好的响应到48HZ,于是我们给扬声器输入80DB的500HZ声音,固定扬声器音量位置,固定输出信号音量位置,然后依次是250HZ,125HZ,63HZ,看如果降低3个DB了,也就是77DB了,我们就停止,最后发现基本上在58HZ的情况下,基本衰减3DB,于是我们大概确定Mark&Daniel Maximus-Opal-air4低频延伸认定为58HZ。
2,设置超低音的分频点和音量
我们把分频点设置在65HZ,稍微有一点点的重叠,可以弥补一些交叉点的凹陷,然后通过AudioSigGen给超低音分别送60,50,40,30HZ的声音,同样也是期望能达到80DB的响度在视听位,非常有趣味的是Earthquake MKVII-12在20,30,40不同的频段可以调整增益,那即便是有环境因数导致部分频段有凹陷和凸起也可以做些许调整,获得一个平滑的频率响应曲线。最后当你固定好主扬声器和超低音音量之后就不要再去动了,平时调节音量只需要在电脑上总体控制即可。

接下来说说Mark&Daniel Maximus-Opal-air4这对喇叭。
就目前而言,主打无线HI-end扬声器的厂牌最知名的要数Dynaudio Xeo。可是暂时不论声音怎么样,Dynaudio Xeo的设计有一点叫人有点崩溃,就是无线音频发射器是一个要供电的盒子,这样的话,如果你要拿着电脑或者其他音源发射装置在房间里到处走动,就显得非常不方便,但是Opal-air4的发射器就轻便很多。

而声音方面,Mark&Daniel用以Dreams AMT宽频/高解析力中高音驱动器具有先天的特殊气质,在整个以云石构造的本机种不会极力主张自己的存在,真正视听后那种印象更加深刻,感觉声音好像不是从扬声器发出来,而是那里的空气独自在发出声音一样,这样的听音感觉很像平板型扬声器Magnepan。同样使用AMT类型的扬声器还有瑞士的Piega Coax 30.2,同样也是非常明显的具备这样的特质。
在音乐厅,又或是Live House,我会尽可能地坐在靠近舞台的前方位置上,我就是这种人,因为我觉得这样才能够与音乐家产生亲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我喜欢声音淋在身上的感觉,视听室也是如此,我喜欢靠近扬声器、用没有失去平衡、而且音压十足的声音与音乐来面对面。不论是现场演奏还是音响重播,我都希望能够体验到“被好声音打击的入迷状态”。这也是会在那么小的空间里去建设一套音乐系统的初衷。
那么,现在我稍微描述一下这套系统的声音,比如拉威尔的弦乐四重奏曲,冰冷与温暖的平衡绝妙,莫扎特的节拍感觉痛快,管弦乐的音域平衡呈现良好的金字塔型,没有浑浊的合奏、有厚度的铜管,明确描写出乐器的音色……基本的表情冷淡,音场大小与音像的表现也稳定,从入口到出口一贯秉持细腻细致的性格,这套声音方向完全一致的组合变成优秀的系统,让人忘记扬声器的尺寸与视听场所。
每次更换不同的曲子,就会让我瞬间跑到音乐厅、Live House或者录音室旅行,这是近场聆听才能够获得的强大的吸引力,这种抓住听众的心不放的强大力量,就是近场聆听才有的魅力,同时本系统可说大大证明了音响不是光是由场合和尺寸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