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受个老烧邀约帮忙抓他HIFI系统出声事倍功半的问题,我也正有打算要写个关于HIFI在声学上的文章,正好他这个具有广泛的参考意义,所以抓出了所有极为关键的数据出来分享给大家!! 关于HIFI的英国甜美、美国豪放、丹麦纯正厚重、德国刚毅犀利.....重重这类人见人,智见智的东西,我不想参和,几十上百年了也扯不清楚!还有曲线好声难听、好声一定曲线好这种我也不想作过多解释,只要牵扯到比较“月经”的东西我都不想去扯,道行太浅,扯也扯不清! 我只想从声学来说一些可以数据化,能铁板钉钉的事,有多少人认可我也难得去管、有多少个在乎数以十万计的设备是为了出好声还是作摆设我也不想去了解!所以今天要分享的内容是一个已经无数次证实,只是现在才拿到一个典型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你的HIFI出声达到了设备的几成? 2.摆位你的遵从的依据是什么? 3.已摆不动,除了摆位还能在正设备上搞些什么来提升? 其实这些技术美国的HAA还有一些国外论著早就有了,只是缺少一个比较硬的实作来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而已!今天我就再次死磕一盘,分享给大家! 这个主要的问题叫:音箱侧后墙边界反射叠加直达声梳状频响干涉,简称SBIF效应!基本的原理描述放在最后面,如果要从研究层面来讨论可能还得写上几千字,这里就先省略。。。。 ![]() 问题客户的情况: 解码:EMMLABS DAC2X 前级:MARK 326S 后级:MARK 336 音箱:单拿C1 已有线材:火山岩,JPS Aluminata(XLR) 这只是HIFI设备,加上线材20万只多不少! ![]() 当前摆位:两只箱子离所在后墙都是1.7M,侧墙0.6米,空间前后只有前后厚重帘幕除去沙发别无强吸声物件:所测中高频频响: (以下所有测试都是MIC模拟人正对前方中间位置) ![]() 优化摆位:左不变,右箱离后墙从原来1.7变为2.1,离侧墙从原来0.6变为0.8所得测试: ![]() 实际照片: ![]() 从这个测试中,我们已经得出非对称的摆位将错开因为侧后墙反射叠加直达声正向声波后某频段频率相同相位相反所带来的声压抵消变的情况!比较 大幅度的改善所听到的效果!! 后面进一步还作了扩展测试:证实另外一个常规建议,音箱为什么要离墙1米以上: 离墙1米以上,才能把问题频点降低到80HZ以下! 扩展1.两箱离后:1.7 左箱离侧0.6,右箱0.8 ![]() 扩展2.两箱离侧墙0.6 ,左箱离后不变1.7,右箱离后变为2.1 ![]() 结论:侧墙距离在低于1米的情况下,对频响的干涉比较 严重,因为最后墙远大于1米,所以这个范围内的位置变动,影响变得小了很多! 既然如此,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很多空间不够大,没有办法达到离墙1米以上并且错开摆位怎么办? 其实分析来说,不难,通过位置可以改变反射干涉的频率,既然是反射产生,那是不是可以有办法 阻断或削弱这个反射:答案是肯定的,通过 对侧后墙的强吸收,也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反射能量!!!接下来的可能还会有解决的些分享,大家应该看到刚的分享全是以500HZ以上来的,500HZ以下还有更严重的问题!! 就写到这里,下面转载一些A版分享的技术原理:
一些解决方案
前期反射声的作用是加强声场的包围感 前期反射声会弱化声像定位感,但这种效应是大多数听众听音乐时所喜欢的 响亮的后期反射声对音质是很不利的 LCR所产生的直达声强度应高于混响声 环绕扬声器的混响声强度应高于直达声 混响声太少导致干瘪的空间感 混响声过多会降低清晰度与声像定位 过多的混响声(超过融合点)将导致回声 关于吸音材料的部分 玻璃纤维棉宽频吸音体的厚度必须在5cm以上才能保证其工作至500HZ以下的频段 吸音体的厚度应当最少是被吸收频率波长的1/10 扩散 通过不平整的表面散射声波,消除直接反射的同时保持了声音的能量 较浅的扩散体只工作于高频区域 在小房间内,扩散体未必能产生足够的散射来降低邻近的反射面所产生的声能 听众应与扩散体的最短距离应保持在1-1.2米以上
侧墙吸音材料的有选择性摆放能降低反射声同时还能保持包围感 墙面没有任何装饰的房间,例如独立的家庭影院房间,通常需要增加吸音材料来降低混响声能 扩散材料一般布置在房间的后半区域 每面墙布置25%的吸音材料是较可靠的处理手段 房间的前半部分使用吸音材料,而后半部分多使用扩散材料 铺设地毯是好的处理手段但应该使用较厚的地毯衬垫
|
Archiver|手机版|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 QQ:895456697|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 京ICP备09075138号-8 )
GMT+8, 2025-5-10 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