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387139
威望0
金钱6475
交易诚信度0
主题10
帖子952
注册时间2016-12-14
最后登录2025-4-30
初级会员
 
交易诚信度0
注册时间2016-12-14
|
马上注册 家电论坛,众多有奖活动等你来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最早期CD的音质问题
最早期的CD,没有使用数字滤波器。经过DA变换之后,在22kHz以上,便会出现22-44-66kHz的镜像频率(以44kHz为中心频率,频宽大约22kHz,因此低端很接近22kHz)。为了防止镜像频率出现在音频输出端(会是非常强的超声波信号,可以被前级,功放,音箱所放大和播放。并且会与基波(大约20-22kHz)所叠混,产生大量谐波。故此,最早期的的CD机,在DA转换之后,都使用了滤波特性极其陡峭的高阶低通滤波器,确保20kHz的成份几乎不被衰减(一般衰减小于0.5dB),但却将20kHz以上的频率成份大刀阔斧切除,到21kHz以上的衰减可以做到大约60dB。在如此窄的频率范围内有如此大的衰减量,这样的高阶滤波器的相位相应非常恶劣,群延时特性非常差。因此,最早期的CD机一推出,除了个别喜欢尝新鲜并且以流行音乐为主的用户之外,广大的发烧友几乎是众口一词,恶评如潮。具体评价主要是,高音粗糙兼刺耳,余韵欠奉,音场严重平面化等等。跟LP一比(除非您之前用的是晶体唱头的LP唱机,呵),几乎凡是听古典的,对最早期的CD机均不屑一顾,抱着极其藐视的态度。而俺当年,就用上了HITACHI的第一代CD机。
后来,记得是YAMAHA率先开始,在DSP和DA转换之间插入数字滤波器,进行2倍超采样,从而将进入DA转换芯片的采样时钟频率提升一倍到88.2kHz,使得第一镜像频率的中心点移动到了88.2kHz,镜像频宽的低端移到大约66kHz。这样,DA之后的低通滤波器,只要在到达66kHz之前,衰减量做到60dB左右就足够了,无需刚一过20kHz就急急忙忙大刀阔斧一刀切。这样的低通滤波器,相位特性就好的多了。
再后来,貌似是PHILIPS还是谁,推出了4倍超采样的数字滤波器,将第一镜像频率的中心点进一步移动到176.4kHz,镜像频宽的低端移动到大约154.3kHz。这样,DA之后的低通滤波器即使只用最简单的三阶RC滤波器,已经足够把镜像频率抵御在150kHz之外了。而越是简单的滤波器,其相位特性越简单,越线性化,越容易补偿。俺那个时候就换了一部PHILIPS的CD650,4倍超采样,感觉很牛B。大约到4倍超采样的时代,CD机才开始被发烧友所接受。
再后来,超采样倍数越来越高,镜像频率越走越远,低通滤波器越来越简单,因为低通滤波器造成的音质劣化问题开始不复存在了。跟着,1bit机也出现了,CD的音质逐渐被主流发烧友接受,即使是LP高烧的发烧友,起码也会搞一部作为参考用途了。
最近看到有些帖子,包括卖帖,在介绍某些最早期CD机的音质的时候,声称最早期的CD机,音质最有模拟味最难得。言外之意就是越后期的CD机,模拟味越少数码味越重。发布这样言论者,如果不是因为怀旧怀到走火入魔而导致出了某种盲目复古,新不如旧的近似病态的心理,就是为了王婆卖瓜而故意误导。很明显,那些七十后(个别十二三岁就悉心发烧技术的神童级的朋友除外)的朋友,对CD机的发展史尤其是其技术演化史不可能像俺那么清楚,八十后的在第一代CD出世的时候他们大部分还不会说话,九十后的还没出生。误导他们是很容易的。不过俺可以跟大家说,凡有人跟你说,xx是最早期的CD,最有模拟味者,均可简单以“胡扯”二字回复便包保不会错了 。
最早期的CD机,是CD机历史的里程碑产品,其收藏价值自不待言,俺也收藏。不过那是基于它的历史地位所带来的收藏价值,而不是因为那些早期CD机有模拟味的一派胡言。CD音质为要求高的发烧友所接受,已经是差不多1987年以后的事了。
怀旧很自然,不过凡事不能走火入魔。您要非说8MHz的8位处理器加16kB内存的PC比我这四核4GB内存的机器还好;44.056kHz采样,14bit量化的录像机PCM编码器比TASCAM那192kHz采样,24bit量化的数码录音机还好;图154比波音787飞机还好,手摇16mm黑白摄影机拍摄出来的画面比iMAX的还震撼,那俺对您敬而远之。如果是为了多卖几个钱而蓄意误导,那就是人品问题,大家自有公论了。
说到最后,大家可能会问,如果我不知道那些早期机器的型号,我怎么辨认一个机器是否最早期的,或者是采用了高阶的低通滤波器的呢?其实,凡采用高阶低通滤波器者,皆有迹可循,那就是,在音频输出电路板上,一定会见到一些电感线圈,或者用金属壳密封的厚膜组件,或者其他形式的组件。凡看到这些东西,那一定是很复杂的,高阶的低通滤波器,那这机器的音质,好极也有限。
总体来说,CD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阶段
(1)最早期,82-83年。这个时期的机器,数码信号处理技术落后,又盲目追求音频频响指标的完美(频响在20Hz-20000Hz极其平坦),于是使用了高阶滤波器,造成音质数码味严重,发烧友不接受。其实即使是当时那些机器,如果不过份追求频响的平坦,即使在15kHz以上有一定的衰减,22kHz以上泄漏过来一点,也没啥大不了,当年有外国发烧友就按照以上思路自己改装低通滤波器,声音比原厂的机器还强。
(2)83-84年开始出现二倍采样的机器,音质开始进步
(3)85年左右,4倍采样的机器出现,随后8倍的,16倍的陆续出现,高阶低通滤波器作为劣化音质的因素已经不存在了。一些当年顶级的机器(例如金嗓子DP80/DC81,Luxman,PHILIPS,SONY)等等,以及以先进电脑信号处理技术为代表的美国机器(Krell,Mark Leaveson,Wadia等等)以分体式为代表的机器开始征服了大部分顶级发烧友(当然还剩一些死硬派LP发烧友)。再往后,1bit等机种开始百花齐放,拒绝CD机的发烧友越来越少了。
再往后,HDCD,SACD,DVD-Audio,.......就到了今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