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57713
威望219
金钱82652
交易诚信度0
主题72
帖子1806
注册时间2006-5-11
最后登录2016-8-28
核心会员
      
交易诚信度0
注册时间2006-5-11
|

楼主 |
发表于 2007-2-8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讲:音响虽然是有艺术的成分,但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中国几百年来都没有真正的科学技术传统,当然做不好这种精品。虽然要说纯艺术的话,有些画,诗,音乐还不错。
曾看到有人采访Goldmund老板,说他们怎么调声,是不是出厂之前要听一听?
没想到Goldmund老板说他们不用听,只要测试参数过关,一定好听。显然这些参数可能远不止我们所知道的几个。他们的器材和他们的钟表一样,艺术和技术的结合。
也有人讲:他们的精工和工艺水平中国还落后几十年
但我总认为时至今天制造音响已不再是科技秘密可言.甚至有些是新不如旧,或者说是技术倒了.
关键是设计者对音乐的感受领悟,再把美妙的构思付之于产品中去,国产的音响就是所欠缺这种,
补品无件不是百试百灵,我们的器材全身是宝,但出来的声音是事与愿违.珠海的斯巴克赚洋人一大把钞票
是真汉子(我始终认为赚外国人的钱才是真本事),金工一流,说真的,声音是"妈妈地";北京的欧博的附加值算是捉准了发烧友的心理:文化古城的产品,使人怀旧的木头外壳
再加上在录音界赫赫有名的名人主刀,应该大有作为,到最后是失望...作不上中国声的标签。
英国一部QUAD405传颂几十年,却是貌不惊人.会有所启示...
不要动不动就说崇洋,要谦逊知道他们在声音上确是有一手。国人是要学习但不是去摸仿(我们的强项)
“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一位老发烧友的痛心,有谁明白?我能明白,故有此文。
JOB是工具,借题发挥而已。一心期盼,一身守候,并不是什么感性的口号。是一种等待,因为我们刚刚坐在音乐厅有机会开始感受音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