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岽清 @HiFi三人行 周日,微信约方岽清老师的“清粉”、学舞美搞设计的天娇,一起来拆方岽清《梦·路》唱片,完整地听全曲。因为她只是上次在录音室听到了部分章节,还没有完整地听《梦·路》。 ![]() 《梦·路》是一张按照“高烧”标准制作的专辑,天娇一拿起黑胶随口说了一句“呀,挺重啊”! ![]() 的确,这套唱片两张彩(黑)胶都是180g片基。据说全部1000张唱片从唱片厂出库时,货运车荷载的货物重量是1.3吨! ![]() 我们先从黑胶唱片拆起。人家都是“拆盲盒”,而这唱片是透明的厚塑料封,一眼就辩知!我们也就“拆明盒”了。 一看这封套,就知道这肯定是方岽清给制作方提出的建议,不是一次性撕开就破损的塑封,而是可以长久使用的定制封套,既便于唱片保存,又防潮防尘。 ![]() 编号分别为0303的CD和LP 收藏证书 从塑封里拿出片盒,打开盒盖,先看见了收藏证书。LP唱片和CD都有收藏证书。每一张证书都有独立编号,限量制作总数1000套。 ![]() 当天娇把盒盖放到一旁,哎——看见内盒还有一图画,是丝绸印刷的庞林摄影作品《高原冻土冈仁波齐转山》,按照中式圆窗形式设计。印刷采用唱片统一的颜色,单色蓝,图片上覆一层白色软质装饰卡纸。讲究! ![]() 拿开“收藏证书”,看见白色的LP彩胶: 白胶A面: 1《梦·路》序曲:“两路”颂歌 2 雪域西藏 白胶B面: 3 “两路”筑梦 4 庆祝胜利 ![]() ![]() 拿开白胶LP,下面就是唱片册。 34页的唱片册包括方岽清一行采风的彩色照片,也有作品文学脚本作者庞松在了解“两路”历史,在调研查询资料中挑选的6幅历史照片。还有录制现场的纪实照片。 ![]() 唱片册下面是“蓝+白”里的“蓝胶”,搞设计的天娇就是专业,一拿起蓝胶就说了句“这蓝色好正啊”。 蓝胶A面:5 致敬英雄 蓝胶B面:6 高原彩虹 ![]() 唱片盒封底 制作信息和出版信息 LP“明盒”拆完了,天娇说,我们先听“蓝片”吧,白片的曲目听过。 紧接着她又说“听电转,你舍得吗”, 我说“还真是不舍得”。 算啦,LP还是当藏品吧。我们听CD。 这样,我们把LP又装回了封套,开拆CD的“明盒”。 ![]() CD有个超过百克纸的封套,设计和LP的图案一样。不同的是LP盒上的“欧洲1:1直刻母版”金属铭牌,换成了“24K纯金镀层”的金属贴片。 ![]() CD盒是“巧克力糖盒”的铁质外壳,内置CD盘托和收藏证书及节目册,还设计了专用于卡住节目册的卡子。 ![]() 整个CD唱片制作也是从“发烧友”收藏的角度考虑,正片是24K金的CD,副片是标准材质的CD。 这样做,就是为了喜欢收藏的“烧友”平时用普通CD听,必要时再用K金CD听,避免使用过程中的磨划,保证CD的品相。 ![]() CD内圈码标注“限量发行1000套” 我们分别听了普通版和K金版。 设备没有用录音室的调音台,用JVC K2功放+马兰士60**CD机+真力10**A音箱搭配起来。用“真力”还是因为习惯了录音监听的声音,不喜欢过分渲染的音色。 ![]() 方岽清作品·音乐会海报 同一乐章我们分别对比着听,明显觉得K金版CD的弦乐及人声好像更柔和甜美一些,标准版CD的弦乐“钢丝声”稍重。 第二段/第三段的音响动态很刺激,原生态音乐的动态平衡与录音室录制的管弦乐音响动态接合巧妙。通常大乐队里的钢琴声音在音乐会演出中容易被淹掉,但是这里的钢琴音响录制得很凸显,整个乐队各声部又层次清晰。 作曲家是极度高烧的“发烧友”,由他亲自参与录音制作,就是好。 ![]() 《金桥》——大型交响组曲《梦·路》主题歌MV 不过,每一套音响搭配的声效不同,每一个人的听力感应不同,所以我们的听音感受仅供参考。 拆完了“明盒”,听完了CD,还是颇感震撼。 方岽清作品里所特有的画面感,让我兴奋劲儿不减,索性翻出来纸笔,画了一张《梦·路印象》草图,也算是给整个《梦·路》创作/制作团队,上交一份“听后感”。 ![]() 梦·路印象@曾伟 2024.6.30 |
Archiver|手机版|手机版|客服: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 QQ:895456697|广告合作|账号注销|家电联盟网 ( 京ICP备09075138号-8 )
GMT+8, 2025-5-9 14:03